無論是身處學(xué)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佛語經(jīng)典語錄句子篇一
1、風(fēng)亦不動,樹亦不動,乃汝心動也。
2、知足常樂。
3、算命不如認命。
4、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忘記別人的缺點吧!
5、隨心、隨緣、隨性。
6、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7、今生的相識是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換來的`。
8、想編織未來的美夢,現(xiàn)在正是時候。
9、平凡之人追求不平凡,智者則甘于平凡,卻享受平凡。
10、即種因,則得果,一切命中注定。
11、風(fēng)平浪靜,訓(xùn)練不出良好的水手。
12、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
13、因小果大,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
14、禍往者福來。
15、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16、面對現(xiàn)實,逆境也會變?yōu)轫樉?,總有機會轉(zhuǎn)機。逃避現(xiàn)實,雖暫時偷安,但沒有翻身余地。
17、人既生亦死。
18、有智慧的人,從周圍取樂,沒有智慧的人,希望別人給予快樂。
19、徹底的認識你自己,你就會認識佛。
20、填得飽你的肚子,卻填不滿人心貪念。
21、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22、九九歸一、終成正果。
23、若無‘是非’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24、君子能忍,必成大器。
25、過去,已成過去,它只是記憶的殘影。
26、一切皆為虛幻。
27、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知道一定會后悔的地方。
28、與其說你賺錢,不如說你被錢所賺,因為錢賺走了你的青春、時間、體力,和生命。
29、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
30、能忍之人,事事稱心;善嗔之人,時時地獄。
31、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
32、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33、萬法唯心。
34、作福莫如惜福,悔過莫如寡過。
35、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36、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37、甩掉你的假面具,你就能享受到自然的喜悅。
38、失去了鴨子,你會急忙找回來,失去了良心,卻不見有人著急。
39、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向人低頭,不曾矮小過。
40、菩薩知煩惱性空,即不離空,故常在涅盤。
佛語經(jīng)典語錄句子篇二
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以下是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經(jīng)典佛
語錄
,希望你喜歡。1) 一念才生,萬法齊現(xiàn),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2) 真心虛靈,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純善無惡。
3)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4)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5) 佛云若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
6) 本性體若太虛,無內(nèi)無外,非來非去。
7) 三教圣賢,本乎一理,若離心性盡是魔說。
8)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
9) 樂天知命,無喜無憂,妙性朗然,其樂難述。
10) 知晝則知夜,知始則知終,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處。
1) 若不究心,坐禪徒增業(yè)苦;如能護念,罵佛猶益真修。
2) 念佛人心清凈,凈心念佛凈心聽;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無非心凈定。
3) 明明白白無生死,去去來來不斷常;是是非非如昨夢,真真實實快承當。
4) 一水一山何處得?一言一默總由伊;全是全非難背觸,冷暖從來只自知。
5) 終日拈花擇火,不知身是道場。
6) 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茍能念念不忘,心心彌陀現(xiàn)前,步步極樂家鄉(xiāng),何必遠企十萬億土。
7) 坐石看云閑意思,朝陽補衲靜工夫;有人問我西來意,盡把家私說向渠。
8) 情不附物,物豈礙人。
9) 境緣無好丑,好丑起于心。
10) 一切煩惱業(yè)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
11) 莫貪短利將心昧,輪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斬斷迷魂夢,直取正心超俗塵。
12) 離俗家與出家相應(yīng),去業(yè)障與道人相應(yīng),去習(xí)氣與工夫相應(yīng),去煩惱與清凈相應(yīng),此數(shù)相應(yīng),雖然覺得,不如不相應(yīng)好。
13) 不悟本性,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萬心盡在自心應(yīng)從自心中頓見真如。
14) 若頓悟此心,本來清凈,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
15) 源乎源乎,千山勢到(山獄,按:‘山'在上,‘獄'在下)邊止,萬派聲歸海上消。
16) 未生前本來面目,死了燒了什么處相見。
17) 只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語是也。
18) 悟門了當,澈見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盤不二,有情無情不二。
19) 不睹惡生嫌,不觀善勸措,不舍智就愚,不拋迷就悟。
20) 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只合自性自度。聽法頓中漸,悟法漸中頓,修行頓中漸,證果漸中頓。
1) 菩提無是處,佛不得,眾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眾生,即菩提相。
2)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3) 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內(nèi)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4) 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無滅,非外道,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
5) 于一切處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6) 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凈土,名一行三昧。
7) 心性虛空,動靜之源莫二,真如絕慮,緣計之念非殊。
8) 惑見紛馳,窮之則唯一寂,靈源不狀,見之則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異,慧眼之號斯存,理量雙銷,佛眼之功圓著。
9) 學(xué)道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直取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10) 佛是眾生藥,病生病除,藥亦無用。病(病字頭里面一個"差")藥除佛魔俱掃。始于此大事因緣有少分相應(yīng)。
11) 佛是眾生界了事漢,眾生是佛界不了事漢。
12) 欲得一如,但佛與眾生一時放下,則無了無不了。
13) 但于事上通無事,見色聞聲不用聾。
14) 是人知得世間有為虛妄不實底道理,及至對境遇緣,驀地撞在面前,不隨他去,否則被伊穿卻鼻孔定也。
15) 佛說:汝以色空相傾相奪于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
16) 佛說: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惟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于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xiàn)大,大中現(xiàn)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無盡虛空。
17)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故。
18) 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縛。
19) 于一切相,離一切相,即是無相。
20) 但離卻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行,亦便是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
21) 邪正煩惱,同一性空,分別假相,妙心現(xiàn)影。
22) 菩薩心無取舍,如大月輪,圓滿寂靜,即是涅盤。
23) 菩提本自性,性凈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無可作相。
24) 本凈明心非別處,惟在眾生妄心中。
25) 但學(xué)無心,頓息諸緣,莫生妄想分別,無人無我,無貪塵、無憎愛、無勝負,但除卻如許多種妄想,性自本來清凈,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26) 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27) 不見一物名為見道,不行一物名為行道。
28) 念念無相,念念無為,即是學(xué)佛。
29) 息念忘慮,佛自現(xiàn)前。
30) 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
佛語經(jīng)典語錄句子篇三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禪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塵中,不是塵,塵在心中,化灰塵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尋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源自《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當年地藏王菩薩原可以成佛,但他見地獄里有無數(shù)受苦的魂靈,
不忍離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這句話的由來,屬于佛教的大乘
一切皆為虛幻
這句出金剛經(jīng):
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
對于愛情:
對于生活:
如果人不執(zhí)著世間的一切物質(zhì)名利,就不會被物質(zhì)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這些感官之物,才會變得不快樂一切皆流,無物永駐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覺、感受,因為才會身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所以記得佛家的句:
一切皆為虛幻
人生如夢隨風(fēng)散!聚散,喜憂皆是緣!
不可說
有句話很好的說明了這句佛家佛語十大經(jīng)典語錄:
有的事可說不可做,有的可做卻不可說,有的既不可說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一段,讓大家最自己去體會《涅盤經(jīng)》云: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 由唐代玄奘法師所譯,盡得禪宗精髓!
全句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
色即是空,使人們認識到事物的現(xiàn)象,認識到諸多的苦和煩惱都是虛妄產(chǎn)生的空即是色,則由事物的共性,因緣關(guān)系,讓人們知道因果報應(yīng),善惡循環(huán)所謂:
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勸人向善的基礎(chǔ)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原文應(yīng)是: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出自《華嚴經(jīng)》:
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既而步往極樂 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
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這句話,并不出自佛經(jīng),而是出自一個故事 佛說:
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年齡越長,對于這句的體會就越深刻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是佛家勸人改惡從善的話語出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三:
禪宗有云:
心險佛眾生,平等眾生佛心中若無佛,向何處求佛?眾生皆有佛性
心動則物動,心靜則物靜
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以物物物,則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則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實,名物不實,是以物無佛語有云: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佛語經(jīng)典語錄句子篇四
1、為諸眾生除無利益,是名大慈;欲與眾生無量利樂,是名大悲;于諸眾生心生歡喜,是名大喜;自舍己樂,施與他人,是名大舍。
2、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yīng)當盡命供養(yǎng)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yīng)斷驕慢,若復(fù)遠離,應(yīng)斷嗔恨,現(xiàn)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3、愚癡的人,一直想要別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卻努力的了解自己。
4、如果你能每天吶喊二十一遍“我用不著為這一點小事而煩惱”,你會發(fā)現(xiàn),你心里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試試看,很管用的。
5、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6、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zhí)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
7、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8、佛不見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10、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11、若不修內(nèi)行,唯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
12、你不要一直不滿人家,你應(yīng)該一直檢討自己才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3、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
14、承認自己的偉大,就是認同自己的愚疑。
15、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16、慕道真士,自觀自心,知佛在內(nèi),不向外尋。
17、所作福德,不應(yīng)貪著。
18、對人恭敬,就是在莊嚴你自己。
19、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fā)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xù)。
20、一切處無心者,即修菩提、解脫、涅盤、寂滅、禪定乃至六度,皆見性處。
21、疾苦在身,宜善攝心,不為外境所搖,中心亦不起念。
22、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辯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23、你隨時要認命,因為你是人。
24、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會為任何的生離死別而哀傷悲泣,因為生離死別是必然的。
25、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26、眾生由其不達一真法界,只認識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別執(zhí)著之病。
27、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28、無明不過是本性中緣起之幻相。
29、能為別人設(shè)想的人,永遠不寂寞。
30、與人相處之道,在于無限的容忍。
31、一切處無心者,即修菩提解脫涅盤寂滅禪定乃至六度,皆見性處。
32、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若復(fù)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于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fù)如是。
33、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34、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35、從外入者不是家珍,從內(nèi)發(fā)者,方謂真慧。
36、悟心容易息心難,息得心緣到處閑。
37、逆境是成長必經(jīng)的過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會日漸的茁壯。
38、尋牛需訪跡,學(xué)道訪無心。跡在牛還在,無心道亦尋。
39、每一種創(chuàng)傷,都是一種成熟。
40、要了解一個人,只需要看他的出發(fā)點與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41、今日的執(zhí)著,會造成明日的后悔。
42、感謝上蒼我所擁有的,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
43、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
44、永遠扭曲別人善意的人,無藥可救。
45、學(xué)佛第一個觀念,永遠不去看眾生的過錯。你看眾生的過錯,你永遠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46、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47、妄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jié)。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純熟,自然妄念不起。
48、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49、若諸菩薩悟凈圓覺,以凈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fā)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nèi)發(fā)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xiàn),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50、業(yè)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真正修行的人,從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
51、眼睛不要老是睜得那么大,我且問你,百年以后,那一樣是你的。
52、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煩惱、憂慮、分別和執(zhí)著心通通放下。
53、菩薩于法,應(yīng)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54、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勞更覓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會,則墮在骨董袋中。
55、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56、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
57、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58、求趣無上菩提者,要凈自心,福田方凈。
59、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無見,即見法也。
60、以精進力,身無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佛語經(jīng)典語錄句子篇五
1) 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沉淪。
2) 莫道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山。
3) 禪非語文可闡揚,祛除妄心能品嘗,人人心中皆有禪,心外覓禪空自忙。
4) 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天天愜意。
5) 但求一席安心地,誰與龍蛇論是非。
6) 生計恰為一野鶴,粗疏飲啄總隨緣。
7) 天地原為一逆旅,江湖何處是吾家。佛語禪心經(jīng)典語錄哲理
8) 心中自有菩提意,窗外秋山始入簾。
9) 溈山禪師云:
10) 佛性本來是真如,不須再求真。
佛語經(jīng)典語錄句子篇六
1、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2、佛陀從不勉強別人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訴眾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惡?善惡還是要自己去選擇,生命還是要自己去掌握。
3、三世諸佛以自心為本師。
4、當你知道迷惑時,并不可憐,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的。
5、境緣無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隨心自在,無復(fù)對治,即名常住法身。
6、用傷害別人的手段來掩飾自己缺點的人,是可恥的。
7、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8、諸行是常,無有是處;汝但一切處無心,即無諸行,亦無無行。
9、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10、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煩惱、憂慮、分別和執(zhí)著心通通放下。
11、在順境中修行,永遠不能成佛。
12、如是靜慮,一切有情,發(fā)心非難,常時不懈,能成就者,是則為難。
13、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隨成就眾生凈,則佛土凈。
14、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
15、菩薩應(yīng)離一切相,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16、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17、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
18、一切為天下,建立大慈意,修仁安眾生,是為最吉祥。
19、佛不見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20、起見生心,分別執(zhí)著便有情塵煩惱、擾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處,即是本來面目。
21、學(xué)佛不是對死亡的一種寄托,而是當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22、眼睛不要老是睜得那么大,我且問你,百年以后,那一樣是你的。
23、希望你常對自己說,聞到了佛法,我是最幸福的人,除了這幸福外,再沒有別的了。
24、念念無相,念念無為,即是學(xué)佛。
25、息念忘慮,佛自現(xiàn)前。
26、不要刻意去猜測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沒有智慧與經(jīng)驗的正確判斷,通常都會有錯誤的。
27、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28、諸行性相,悉皆無常。
29、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30、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罪充滿,從小積成。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積。
31、勇于接受別人的批評,正好可以調(diào)整自己的缺點。
33、誠實的`面對你內(nèi)心的矛盾和污點,不要欺騙你自己。
34、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35、為諸眾生除無利益,是名大慈;欲與眾生無量利樂,是名大悲;于諸眾生心生歡喜,是名大喜;自舍己樂,施與他人,是名大舍。
36、與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實,你不如去接受它。
37、雖然你討厭一個人,但卻又能發(fā)覺他的優(yōu)點好處,像這樣子有修養(yǎng)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38、別說別人可憐,自己更可憐,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39、不以有行,亦不以無行。
40、菩薩心無取舍,如大月輪,圓滿寂靜,即是涅盤。
41、若諸菩薩行法供養(yǎng),則得成就供養(yǎng)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yǎng)故。
42、大多數(shù)的人一輩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43、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
44、若諸菩薩悟凈圓覺,以凈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fā)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nèi)發(fā)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xiàn),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45、疾苦在身,宜善攝心,不為外境所搖,中心亦不起念。
46、多用心去傾聽別人怎么說,不要急著表達你自己的看法。
47、參須實參,見需實見,用須實用,證須實證,若纖毫不實即落虛也。
48、眾生界即諸佛界。
49、原諒別人,就是給自己心中留下空間,以便回旋。
50、不離當處常湛然,親切無過此語,覓則知君不可見,但于當處湛然,二邊坐斷使平穩(wěn)。
51、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別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嗎?
52、醫(yī)生難醫(yī)命終之人,佛陀難渡無緣的眾生。
53、向外馳求,不知攝心返照回光,如是學(xué)佛,殊難得其實益。
54、福報不夠的人,就會常常聽到是非;福報夠的人,從來就沒聽到過是非。
55、來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觀此,未免心冷。
56、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57、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58、依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之本本乎無住,若能徹住則萬法一如。
59、舍一切煩惱是布施,與諸法無所起是持戒,與諸法無所念是忍辱,與諸法離相是精進,與諸法無所住是禪定,與諸法無戲論是智慧。
佛語經(jīng)典語錄句子篇七
1、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2、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3、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4、一切皆為虛幻。
5、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
6、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7、不可說。
8、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9、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0、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11、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12、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13、悟心容易息心難,息得心緣到處閑。
14、若不修內(nèi)行,唯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
15、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16、三世諸佛以自心為本師。
17、若能自識本心,念念磨練;莫住者,即自見佛性也。
18、不見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時時現(xiàn)前,煩惱塵塵解脫。
19、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20、卻物為上逐物為下,此乃是學(xué)道省力工夫。
21、佛法在日用處,吃茶吃飯?zhí)?,語言相問處。
22、自性發(fā)時,業(yè)識來空。
23、自見性者一切業(yè)障剎那滅卻。
24、現(xiàn)定見聞覺知是法,法離見聞覺知,非達法也。
25、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勞更覓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會,則墮在骨董袋中。
26、依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之本本乎無住,若能徹住則萬法一如。
27、不離當處常湛然,親切無過此語,覓則知君不可見,但于當處湛然,二邊坐斷使平穩(wěn)。
28、不與萬法為侶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29、信得心及,見得性徹于日用中無絲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30、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法,總在心源。
31、做工夫全仗精進之力,真正辦道人,無剪爪之工。
32、以精進力,身無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33、無量善事,菩提道業(yè),因一事增,謂不放逸。
34、次于自身善起防護,不應(yīng)放逸,于剎那中有少動念,應(yīng)當觀察,以正智鉤制令正住。
35、如是靜慮,一切有情,發(fā)心非難,常時不懈,能成就者,是則為難。
36、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謂行起解絕,不令知解才繞心中。
37、能常省察,則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縱將一大藏經(jīng)用完也無用處。
38、向外馳求,不知攝心返照回光,如是學(xué)佛,殊難得其實益。
39、道人非同善人,如鶴立雞群,勁挺自持,不順人情,超群脫俗。
40、佛祖奚以異于人,而所以異于人者,能自護心念耳。
41、妄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jié)。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純熟,自然妄念不起。
42、佛法無多子,長遠心難得,學(xué)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終總不變,真是大丈夫。
43、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強而弱。定功由暫而久,由脆而堅。
44、學(xué)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將軍主帥能行令,不動干戈致太平。
45、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46、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自觀自在,守本真心。
47、所謂無上正等正覺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靜心是也。
48、眾生由其不達一真法界,只認識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別執(zhí)著之病。
49、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謂絕對沒有。
50、根身器界一切鏡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計較,徒增煩惱。
51、赤肉團上,人人古佛家風(fēng)。毗盧頂門,處處祖師巴鼻。
52、不住一切處心即是佛心。
53、慕道真士,自觀自心,知佛在內(nèi),不向外尋。
54、求趣無上菩提者,要凈自心,福田方凈。
55、發(fā)菩提心者,非為己利,原為盡十方遍法界,一切極苦有情之所依怙。
56、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故。
57、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縛。
58、于一切相,離一切相,即是無相。
59、邪正煩惱,同一性空,分別假相,妙心現(xiàn)影。
60、菩薩心無取舍,如大月輪,圓滿寂靜,即是涅盤。
61、菩提本自性,性凈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無可作相。
62、本凈明心非別處,惟在眾生妄心中。
63、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64、不見一物名為見道,不行一物名為行道。
65、念念無相,念念無為,即是學(xué)佛。
66、息念忘慮,佛自現(xiàn)前。
67、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
68、但能無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
69、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
70、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無見,即見法也。
71、一念離真,皆為妄想。佛經(jīng)名言
72、若欲無境,當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滅。
73、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74、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75、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貪著。
76、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77、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78、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來即非,蓋生即無生也。
79、一切法相本為緣生,緣生之法,當體即空。
80、無明不過是本性中緣起之幻相。
81、一切如來本起因底,皆依圓照清凈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82、若起精進心,是妄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
83、一切處無心者,即修菩提、解脫、涅盤、寂滅、禪定乃至六度,皆見性處。
84、不以有行,亦不以無行。
85、諸行性相,悉皆無常。
86、諸行是常,無有是處;汝但一切處無心,即無諸行,亦無無行。
87、疾苦在身,宜善攝心,不為外境所搖,中心亦不起念。
88、參須實參,見需實見,用須實用,證須實證,若纖毫不實即落虛也。
89、真心是菩薩凈土。
90、臨終之際,若一毫凡圣情量未盡,纖毫思慮未忘便乃輕重五陰去也。
91、忍苦’i勞,繁興大用,雖粗淺中皆為至實,惟貴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踐將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92、起見生心,分別執(zhí)著便有情塵煩惱、擾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處,即是本來面目。
93、聲聞住空修空被空縛,修定住定被定縛,修靜住靜被靜縛,修寂住寂被寂縛。
94、一切無心無住著,世出世法莫不皆爾。
95、來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觀此,未免心冷。
96、念動急覺,覺之即無,久久收攝,自然心正。
97、盡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其天。
98、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99、從外入者不是家珍,從內(nèi)發(fā)者,方謂真慧。
100、真心應(yīng)物,不生分別。
佛語經(jīng)典語錄句子篇八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禪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塵中,不是塵,塵在心中,化灰塵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尋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源自《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當年地藏王菩薩原可以成佛,但他見地獄里有無數(shù)受苦的魂靈,
不忍離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這句話的由來,屬于佛教的大乘
人生如夢隨風(fēng)散!聚散,喜憂皆是緣!
原文應(yīng)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出自《華嚴經(jīng)》: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既而步往極樂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升天堂!
1、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2、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3、一切皆為虛幻。
4、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5、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
6、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7、不可說。
8、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9、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0、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11、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12、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13、悟心容易息心難,息得心緣到處閑。
14、若不修內(nèi)行,唯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
15、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16、三世諸佛以自心為本師。
17、若能自識本心,念念磨練;莫住者,即自見佛性也。
18、不見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時時現(xiàn)前,煩惱塵塵解脫。
19、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20、卻物為上逐物為下,此乃是學(xué)道省力工夫。
21、佛法在日用處,吃茶吃飯?zhí)?,語言相問處。
22、自性發(fā)時,業(yè)識來空。
23、自見性者一切業(yè)障剎那滅卻。
24、現(xiàn)定見聞覺知是法,法離見聞覺知,非達法也。
25、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勞更覓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會,則墮在骨董袋中。
26、依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之本本乎無住,若能徹住則萬法一如。
27、不離當處常湛然,親切無過此語,覓則知君不可見,但于當處湛然,二邊坐斷使平穩(wěn)。
28、不與萬法為侶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29、信得心及,見得性徹于日用中無絲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30、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法,總在心源。
31、做工夫全仗精進之力,真正辦道人,無剪爪之工。
32、以精進力,身無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33、無量善事,菩提道業(yè),因一事增,謂不放逸。
34、次于自身善起防護,不應(yīng)放逸,于剎那中有少動念,應(yīng)當觀察,以正智鉤制令正住。
35、如是靜慮,一切有情,發(fā)心非難,常時不懈,能成就者,是則為難。
36、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謂行起解絕,不令知解才繞心中。
37、能常省察,則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縱將一大藏經(jīng)用完也無用處。
38、向外馳求,不知攝心返照回光,如是學(xué)佛,殊難得其實益。
39、道人非同善人,如鶴立雞群,勁挺自持,不順人情,超群脫俗。
40、佛祖奚以異于人,而所以異于人者,能自護心念耳。
41、妄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jié)。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純熟,自然妄念不起。
42、佛法無多子,長遠心難得,學(xué)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終總不變,真是大丈夫。
43、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強而弱。定功由暫而久,由脆而堅。
44、261.學(xué)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將軍主帥能行令,不動干戈致太平。
45、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46、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自觀自在,守本真心。
47、所謂無上正等正覺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靜心是也。
48、眾生由其不達一真法界,只認識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別執(zhí)著之病。
49、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謂絕對沒有。
50、根身器界一切鏡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計較,徒增煩惱。
51、赤肉團上,人人古佛家風(fēng)。毗盧頂門,處處祖師巴鼻。
52、不住一切處心即是佛心。
53、慕道真士,自觀自心,知佛在內(nèi),不向外尋。
54、求趣無上菩提者,要凈自心,福田方凈。
55、發(fā)菩提心者,非為己利,原為盡十方遍法界,一切極苦有情之所依怙。
56、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故。
57、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縛。
58、于一切相,離一切相,即是無相。
59、邪正煩惱,同一性空,分別假相,妙心現(xiàn)影。
60、菩薩心無取舍,如大月輪,圓滿寂靜,即是涅盤。
61、菩提本自性,性凈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無可作相。
62、本凈明心非別處,惟在眾生妄心中。
63、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64、不見一物名為見道,不行一物名為行道。
65、念念無相,念念無為,即是學(xué)佛。
66、息念忘慮,佛自現(xiàn)前。
67、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
68、但能無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
69、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
70、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無見,即見法也。
71、一念離真,皆為妄想。
72、若欲無境,當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滅。
73、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74、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75、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貪著。
76、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77、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78、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來即非,蓋生即無生也。
79、一切法相本為緣生,緣生之法,當體即空。
80、無明不過是本性中緣起之幻相。
81、一切如來本起因底,皆依圓照清凈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82、若起精進心,是妄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
83、一切處無心者,即修菩提、解脫、涅盤、寂滅、禪定乃至六度,皆見性處。
84、不以有行,亦不以無行。
85、諸行性相,悉皆無常。
86、諸行是常,無有是處;汝但一切處無心,即無諸行,亦無無行。
87、疾苦在身,宜善攝心,不為外境所搖,中心亦不起念。
88、參須實參,見需實見,用須實用,證須實證,若纖毫不實即落虛也。
89、真心是菩薩凈土。
90、臨終之際,若一毫凡圣情量未盡,纖毫思慮未忘便乃輕重五陰去也。
91、忍苦捍勞,繁興大用,雖粗淺中皆為至實,惟貴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踐將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92、起見生心,分別執(zhí)著便有情塵煩惱、擾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處,即是本來面目。
93、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腳踏實地,坦蕩蕩,圓陀陀,孤*危峭,不立毫發(fā)知見。
94、一切無心無住著,世出世法莫不皆爾。
95、來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觀此,未免心冷。
96、念動急覺,覺之即無,久久收攝,自然心正。
97、盡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其天。
98、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鹫Z經(jīng)典語錄
99、從外入者不是家珍,從內(nèi)發(fā)者,方謂真慧?!鸾?jīng)經(jīng)典名句
100、真心應(yīng)物,不生分別。——佛教經(jīng)典語句
佛語經(jīng)典語錄句子篇九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自觀自在,守本真心。
所謂無上正等正覺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靜心是也。
眾生由其不達一真法界,只認識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別執(zhí)著之玻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謂絕對沒有。
眾生念念在虛妄之相上分別執(zhí)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難知是假,任復(fù)念念不停,使虛妄相于心紛擾,故名曰妄念,言其虛妄之相隨念而起也。
根身器界一切鏡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計較,徒增煩惱。
一切處無心是凈;得凈之時不得作凈想,名無凈;得無凈時,亦不得作無凈想,是無無凈。(無凈無無凈,即是畢竟凈。)
與外不染色聲等,與內(nèi)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為證;得證之時不得作證想,名無證;得無證時,亦不得作無證想,是名無無證。(無證無無證,是名畢竟證。)
若起精進心,是妄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
一切處無心者,即修菩提、解脫、涅盤、寂滅、禪定乃至六度,皆見性處。
不以有行,亦不以無行。
諸行性相,悉皆無常。
諸行是常,無有是處;汝但一切處無心,即無諸行,亦無無行。
疾苦在身,宜善攝心,不為外境所搖,中心亦不起念。
參須實參,見需實見,用須實用,證須實證,若纖毫不實即落虛也。
臨終之際,若一毫凡圣情量未盡,纖毫思慮未忘便乃輕重五陰去也。
忍苦捍勞,繁興大用,雖粗淺中皆為至實,惟貴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踐將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起見生心,分別執(zhí)著便有情塵煩惱、擾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處,即是本來面目。
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腳踏實地,坦蕩蕩,圓陀陀,孤*危峭,不立毫發(fā)知見。
一切無心無住著,世出世法莫不皆爾。
道貴無心,禪絕名理忘懷泯絕,乃可趣向回光內(nèi)燭,脫體通透。
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煩惱塵垢,本來無相,豈可將質(zhì)礙水洗無為身。
不憶一切法,乃名禪定。
一切眾生皆自空寂,真心無始,本來自性清凈。
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定慧解脫知見生。
見無所見即名正見。
眾生身中有金剛佛,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重云覆,如瓶內(nèi)燈光,不能顯現(xiàn)。
終日不見己過,便絕圣賢之路。終日談人過,便傷天地之和。
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
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
若悟真心本空,萬法自然消殞。
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一直以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為你對他了解太少,沒有時間與他相處在一起。當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會發(fā)現(xiàn)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樂于寂寞。
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當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有人卻沒有腳。
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別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嗎?
憎恨別人對自己是一種很大的損失。
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但并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自以為擁有財富的人,其實是被財富所擁有。
情執(zhí)是苦惱的原因,放下情執(zhí),你才能得到自在。
隨緣不是得過且過,因循茍且,而是盡人事聽天命。
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這樣子比較少后悔。
當你對自己誠實的時候,世界上沒有人能夠欺騙得了你。
用傷害別人的手段來掩飾自己缺點的人,是可恥的。
世間的人要對法律負責任。修行的人要對因果負責任。
在你貧窮的時候,那你就用身體去布施,譬如說掃地灑水搬東西等,這也是一種布施。
內(nèi)心充滿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語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默默的關(guān)懷與祝福別人,那是一種無形的布施。
多講點笑話,以幽默的態(tài)度處事,這樣子日子會好過一點。
與人相處之道,在于無限的容忍。
不要刻意去猜測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沒有智慧與經(jīng)驗的正確判斷,通常都會有錯誤的。
要了解一個人,只需要看他的出發(fā)點與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無味之中。
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會香的。名聲與尊貴,是來自于真才實學(xué)的。有德自然香。
與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實,你不如去接受它,這個叫做認命。佛菩薩只保佑那些肯幫助自己的人。
逆境是成長必經(jīng)的過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會日漸的茁壯。
你要感謝告訴你缺點的人。
能為別人設(shè)想的人,永遠不寂寞。
如果你能像看別人缺點一樣,如此準確般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點,那么你的生命將會不平凡。
原諒別人,就是給自己心中留下空間,以便回旋。
時間總會過去的,讓時間流走你的煩惱吧!
你硬要把單純的事情看得很嚴重,那樣子你會很痛苦。
永遠扭曲別人善意的人,無藥可救。
其實愛美的人,只是與自己談戀愛罷了。
世界上沒有一個永遠不被毀謗的人,也沒有一個永遠被贊嘆的人。當你話多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你話少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你沈默的時候,別人還是要批評你。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不被批評的。
夸獎我們,贊嘆我們的,這都不是名師。會講我們,指示我們的,這才是善知識,有了他們我們才會進步。
你目前所擁有的都將隨著你的死亡而成為他人的,那為何不現(xiàn)在就布施給真正需要的人呢?
為了贊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踐踏的香花美草。
白白的過一天,無所事事,就像犯了竊盜罪一樣。
能夠把自己壓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貴。
廣結(jié)眾緣,就是不要去傷害任何一個人。
沈默是毀謗最好的答覆。
對人恭敬,就是在莊嚴你自己。
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了一切。
仇恨永遠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這是永恒的至理。
佛語經(jīng)典語錄句子篇十
從外入者不是家珍,從內(nèi)發(fā)者,方謂真慧。以下是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經(jīng)典禪佛
語錄
,希望你喜歡。1) 佛說成佛,終不自以為有少法可得。
2) 欲見本性,必應(yīng)離名絕相,破其我見。
3) 我見不除,便生分別心,而起念即著相矣。
4) 知謹言慎行,便不錯因果而無掛礙。
5) 水能性淡為吾友,竹節(jié)虛心是我?guī)煛?/p>
6) 道不遠人,人自遠之。
7) 人情世態(tài)紛紜往復(fù),安??鄻冯S遇而安。
8) 以不著相故,雖事來即應(yīng),而天君泰然不為所動;以相非斷滅故,雖心不著相,而條理秩然毫無廢事。
9) 我佛原為度世而來,故所說法,無不世出世間一切攝盡,惟須融會貫通如是真實之義,則事事皆可奉持,時時皆是修行,在在皆得受用,而處處皆是佛法矣。
10) 無住心似何物?不青不黃,不赤不白,不長不短,不去不來,非垢非凈,不生不滅,湛然常寂。
1) 身心以自性為見。自性本來清凈,湛然空寂,與空寂體中,能生此見,心無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滅,自然清凈,以清凈故,能生此見。如明鑒中雖無像能見一切像,明鑒無心故。
2) 于畢竟空中熾然建立。
3) 不可見,了了見;無有知者,無不知者。
4) 體寂湛然,無有去來,不離世流,世流不能流,坦然自在。
5) 于無分別體中,具有恒沙之用,而能分別一切,無事不知。
6) 覺悟生死如夢,一切求心自息。
7) 法身自在無方,觸目無非正覺。
8) 法性本無青黃,眾生謾造文章。
9) 對境心常不起,舉足皆是道場。
10) 佛與眾生不二,眾生自作分張。
11) 法性本來空寂,不為生死所絆。
12) 煩惱即是菩提。
13) 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無住。
14) 迷現(xiàn)量則惑苦紛然,悟真性則空明廓徹。
15) 無住心體,靈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該攝內(nèi)外,能廣能深,非有非空,不生不滅,求之不得,棄之不離。
16) 透水月華,虛而可見;無心鏡像,照而常空。
17) 雖即心即佛,唯證者方知。然有證有知,則慧日沉沒于有地;若無照無悟,則昏云掩蔽于空門。
18) 但一念不生,前后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皆知。
19) 然迷悟更依真妄相持。若求真去妄,如避影以勞形,若體妄即真,似處陰而影滅。若無心妄照,則萬累都捐,若任運寂知,則眾圓起。
20) 語默不失玄微,動靜豈離法界。
1) 悟寂無寂,真知無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雙融之中道。無住無著,莫攝莫收,是非兩忘,能所雙絕,斯絕亦絕,般若現(xiàn)前。
2) 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來具足。
3) 迷則人隨于法,法法萬差,而人不同;悟則法隨于人,人人一致,而融萬境。
4) 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處處認真,無一塵而非佛國。
5) 言窮慮絕,何果何因;體本寂寥,孰同孰異。唯忘懷虛朗,消息沖融。
6) 觀心得悟,一切俱了。
7) 境無自性,由見而有,不見即無。見無自性,由心有動,不動即無。動無自性,獨由不覺,覺則不動。
8) 若能觀心,知心無起,即得隨順入真如門。
9) 攝心一處,便是功德業(yè)林,散慮片刻,即名煩惱羅剎。
10) 佛心豈有他,正覺覺眾生。
11) 好惡是非,一時都放,則心無住處。心無住處,則無有心,即無有心,亦無無心,有無總無,身心具盡。身心盡故,泯齊萬境。萬境無相,合本一冥。冥然默照,照無不寂。以寂為體,體無不虛,虛寂無窮,通同法界。法界緣起,無不自然,來無所從,去無所至。
12) 由心凈故得身凈,非身凈故得心凈。
13) 不起罪業(yè),不起福業(yè),不起無動業(yè),是名供養(yǎng)佛。
14) 菩提心轉(zhuǎn)勝堅固,成無上道,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悟。
15) 莫把庭花類此身,庭花落后尤逢春,此身一失知何處,三界茫茫愁煞人。
16) 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咸歸死。
17) 一念永歇,直至無生,頓證菩提,毫無羅嗦。
18) 自性本來清靜,煩惱菩提,生死涅盤皆是假名,原不與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夢幻泡影。
19) 不應(yīng)隨一切幻事的生、住、異、滅,而起欣厭取舍。
20) 通身放下,如同死人,自然根塵識心消落,貪嗔癡愛泯滅。
21) 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名萬緣放下。
22) 內(nèi)心不起,外境不生,但凡有相,不是本真。
23) 境來便掃,掃即放過,善惡之心,隨心轉(zhuǎn)變。
24) 一念不生,虛靈寂照。
25) 清凈本然,了無一物,名曰悟。
26) 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絕見聞知覺。
27) 清凈心中,本無一物,更無一念,凡起心動念,即乖法體。
28) 下手時,須至苦至毒,方始不虛付授也。
29) 心不厭細,功不厭繁,事不厭周,法不厭備。
30) 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佛語經(jīng)典語錄句子篇十一
1.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2.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痛苦的,沒有例外的。
3.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恒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4.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5.今日的執(zhí)著,會造成明日的后悔。
6.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zhí)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
7.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一定會后悔的地方上。
8.你什么時候放下,什么時候就沒有煩惱。
9.內(nèi)心沒有分別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10.學(xué)佛第一個觀念,永遠不去看眾生的過錯。你看眾生的過錯,你永遠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11.你每天若看見眾生的過失和是非,你就要趕快去懺悔,這就是修行
12.業(yè)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真正修行的人,從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
13.每一種創(chuàng)傷,都是一種成熟。
14.當你知道迷惑時,并不可憐,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的。
15.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沒有救。
16.你不要一直不滿人家,你應(yīng)該一直檢討自己才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7.一切惡法,本是虛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虛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18.當你煩惱的時候,你就要告訴你自己,這一切都是假的,你煩惱什么?
19.當你未學(xué)佛的時候,你看什么都不順。當你學(xué)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順。
20.你要包容那些意見跟你不同的人,這樣子日子比較好過。你要是一直想改變他,那樣子你會很痛苦。要學(xué)學(xué)怎樣忍受他才是。你要學(xué)學(xué)怎樣包容他才是。
佛語經(jīng)典語錄句子篇十二
23.有的人把心都掏給你了,你卻假裝沒看見,因為你不喜歡。有的人把你的心都掏了,你還假裝不疼,因為你愛。
24.如果放在心里會覺得難過,那么就請微笑著放手吧。心情短語
25.最深的孤獨不是長久的一個人,而是心里沒有了任何期望。
26.那些我們忘不掉的是回憶,繼續(xù)的才是生活。錯過的,就遺失在遠方。
27.總有一些時光,要在過去后,才會發(fā)現(xiàn)它已深深在記憶中。佛說人生經(jīng)典語錄
1、佛說:如果你能像看別人缺點一樣,如此準確般的發(fā)現(xiàn)自我的缺點,那么你的生命將會不平凡。
2、佛說;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一向以為他是完美的,那是正因你對他了解太少,沒有時刻與他相處在一齊。當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會發(fā)現(xiàn)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完美。
13、世上不愛的理由有很多:忙、累、為你好....等等。而愛的表現(xiàn)只有一個:就想和你在一起。
14、他說,如果某天她要離開,請她一定要幸福,幸福給他看。她落下淚來,這么多年來終于明白,原來只有愛她的人,才會在意她的幸福,不愛她的人,只會在意他自己的幸福。
15、安眠藥竟沒有老師的講課聲有用。
16、突然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只要自己開心了,就他媽瞬間變得美好了
人生二和三,寫的太經(jīng)典
當你扛不住的時候就讀一遍
中國佛學(xué)66句震撼世界的禪語——才看到第10條 就已經(jīng)平靜很多
夠多了,慢慢看,每天看一點。祝朋友開心!佛經(jīng)名句
1、當你未學(xué)佛的時候,你看什么都不順。當你學(xué)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順。
3、承認自己的偉大,就是認同自己的愚疑。
4、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
5、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
6、當你勸告別人時,若不顧及別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語都沒有用的。
8、忌妒別人,不會給自己增加任何的好處。忌妒別人,也不可能減少別人的成就。
9、永遠不要浪費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
10、多少人要離開這個世間時,都會說出同一句話,這世界真是無奈與凄涼??!
12、創(chuàng)造機會的人是勇者。等待機會的人是愚者。
13、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能。
14、多用心去傾聽別人怎么說,不要急著表達你自己的看法。
15、同樣的瓶子,你為什么要裝毒藥呢?同樣的心理,你為什么要充滿著煩惱呢?
17、這個世間只有圓滑,沒有圓滿的。
18、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樂于寂寞。
20、眼睛不要老是睜得那么大,我且問你,百年以后,哪一樣是你的。
佛經(jīng)十大名句
經(jīng)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經(jīng)典二:不可說。
經(jīng)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經(jīng)典五: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經(jīng)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經(jīng)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經(jīng)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經(jīng)典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經(jīng)典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般若心經(jīng)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 ----金剛經(jīng)
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对焖Φ陆?jīng)》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峨s阿含經(jīng)》第262
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盡,不生則不死,此滅最為樂。——《增一阿含經(jīng)》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經(jīng)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金剛經(jīng)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独銍澜?jīng)》卷6
我昔所造諸惡業(yè),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華嚴經(jīng)----普賢菩薩行愿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yè)。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yè)報差別經(jīng)
----佛說八大人覺經(jīng)
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雜阿含經(jīng)卷二
當舍于懈怠,遠離諸憒鬧;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大寶積經(jīng)第91卷
佛云:心是惡源,形為罪藪。
佛又云: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
佛還云: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心身自在。
佛云:欲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憒鬧,獨處閑居。
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是故當舍己眾他眾,空閑獨處,思滅苦本。
若樂眾者,則受眾惱,比如大樹,為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
世間縛著,沒于眾苦,比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
是名遠離。
佛云: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xué)道難;
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jīng)難;
生值佛世難;忍心忍欲難;
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真(惱)難;
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
廣學(xué)博究難;除滅我欲難;
不輕未學(xué)難;心行平等難;
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
見性學(xué)道難;隨化度人難;
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佛云: 人從愛生憂,從憂生怖。
若離于愛,何憂何怖?
佛云:財色于人,人之不舍,比如刀刃有蜜,
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佛云: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獄。
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
情愛于色,豈憚驅(qū)使,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
故日: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佛云:愛欲之人,
猶如執(zhí)炬逆風(fēng)而行,
必有燒手之患。
佛云:夫為道者,如被干草,火來須避。
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佛云: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
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佛云:佛子離吾數(shù)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
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佛云: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
唾不至天,還從己墜;
逆風(fēng)揚塵,塵不至彼,還墜自身。
賢不可毀,禍必不已。
佛云: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
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
飯一持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
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
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
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
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
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
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佛云: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
言無言言;修無修修。
會者近爾,迷者遠孚。
言語道斷,非物所拘。
差之毫厘,失之須臾。
佛云:學(xué)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yīng)信順;
比如蜜汁,中邊皆甜,吾經(jīng)亦爾。
師曰:誰縛汝!
問:如何是凈土?
師曰:誰垢汝!
問:如何是涅盤?
師曰:誰將生死與汝!
這是我初期很喜歡的一段禪宗公案,分享給樓主。如下:
四祖道信向三祖僧璨請求接引時,兩人有一段對答:問:“唯愿和尚教某甲解脫法門?!睅熢疲骸罢l人縛汝?”對曰:“無人縛”。師云:“既無人縛汝,既是解脫,何須更求解脫?”
禪機活潑躍動,成為禪門著名公案。后來石頭希遷在接引學(xué)人時,將此禪機發(fā)揮到極致:“僧問:‘如何是解脫?’師曰:‘誰縛汝!’問:‘如何是凈土?’ 師曰:‘誰垢汝!’問:‘如何是涅盤?’師曰:‘誰將生死與汝!’”255、人生是生命在人間的一次短暫旅行。
256、人生應(yīng)當追求三大財富:心靈財富、精神財富、物質(zhì)財富,人首先要追求心靈財富,其次是精神財富,最后是物質(zhì)財富。三大財富缺一不可,缺了任何一項財富,人生無法完美。
257、人生應(yīng)當同時跋涉攀登兩個最高境界,一個是最大限度地追求人生的開心、快樂、自由、幸福;另一個是升華生命品質(zhì),完善完美化生命的反物質(zhì)結(jié)構(gòu),爭取將生命延續(xù)到千年界、萬年界、極樂界仙島群島洲等高層生命空間。
258、覺悟的人很少,喜歡上岸的人很少,順流而下的人很多。讓人覺悟是苦差事,讓人享樂是美差事,這是人的惰性使然。人,天生有惰性,都不愿嘗試新方式,都想保住擁有的,都想抱殘守缺,求安全、求安穩(wěn),怕變化、怕失去,怕進入陌生領(lǐng)域,怕得不償失,其實,越怕越死,最好的防御是進攻,最好的生活是積極創(chuàng)新,與其守舊,不如創(chuàng)新,與其死守,不如拓展新領(lǐng)域,每一個人都有無限的潛力和能力及魅力,守舊的人,永遠不知道,也發(fā)揮不出自己的潛力和能力,也就失去了魅力。
259、人生在世,要想過得輕松自在,就得懂得放棄,只有不斷放棄,才能不斷超越。放棄是收獲精神和心靈成長的一大法寶,放棄更是升華自己,獲得美好未來的一種最佳途徑,基督耶穌和佛陀釋迦牟尼的核心教誨就在其中,人生的自由幸福就在其中,生命通向天國的奧妙也就在其中。
260、人分渾人、俗人、凡人、賢人、仙人五大類。以本能為主的是渾人,以欲望為主的是俗人,以情感為主的是凡人,以理性為主的是賢人,以靈性為主的是仙人。圣人屬于仙人類。
261、人活著的目的就是追求開心、快樂、自由、幸福的生活,人和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應(yīng)該圍繞這個目的而展開。如果忽視了這個生命存在的目的,不論我們上學(xué)讀博士也好,結(jié)婚成家創(chuàng)辦公司也罷;不論我們當官賺錢也好,還是修行修煉也罷,都是本末倒置。尋求開心、快樂、自由、幸福,盡情地享受人生旅途上的開心、快樂、自由、幸福,由此而熱愛生活、熱愛人生、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心存感恩,就是做人的道德,也是人生的主要價值和意義。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3826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