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讀完一本書后的思考和感悟的總結(jié)。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首先需要認真閱讀并理解所讀的書籍或文章。這里有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寫作。
少年歸來讀后感篇一
《愿你歸來仍是少年》是林清玄經(jīng)典散文集,甄選林清玄極致美文。選篇包括《白雪少年》《鴛鴦香爐》等經(jīng)久流傳的典藏篇目,也包含高考閱讀試題《紅心番薯》等經(jīng)典作品,還有入選各地試卷的《枯萎的桃花心木》《生命的化妝》等篇目。
在書中,他談?wù)撚H情,談?wù)撌サ那啻?、久別的故鄉(xiāng)。母親在螢火下的面龐,父親從鄉(xiāng)間帶來的蔬菜種子,路邊小店飄出的歌聲,都讓他從中汲取綿密的溫柔力量。
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枯萎的桃花心木》是說有一個人給一片桃花心木的樹苗澆水,總是隔幾天才來,并且是來的天數(shù)也不固定,每次澆水的量不一定,來的時間上也不一定。如果樹苗枯萎了,種樹人下次來的時候還會帶幾株補種。
作者非常好奇,就忍不住問了澆水人幾個疑惑的問題。種樹人說了一番話,意思是說:樹木要自己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澆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如果無法在這種不確定中汲水生長,樹苗自然就枯萎了。但如果能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樹,長成百年大樹就不成問題。
如果每天定時定量的澆水,樹苗養(yǎng)成依賴的心。一旦停止?jié)菜?,樹苗枯萎的更多,幸而存活的樹苗,遇到狂風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
由樹想到人,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比較經(jīng)得起考驗。因為在不確定中,我們會養(yǎng)成獨立自主的心,不會依賴。在不確定中,我們深化了對環(huán)境的感受與情感的知覺。在不確定中,我們學會把最少的養(yǎng)分轉(zhuǎn)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生命的法則不可能那么固定、那么完美,因為固定和完美的法則,就會養(yǎng)成機械式的狀態(tài),機械式的狀態(tài)正是通向枯萎、通向死亡之路。
想到自己,曾經(jīng)安心于安逸的生活狀態(tài)中,得過且過,固定的生活模式,上班,回家,休閑,娛樂,丟了自己的愛好,雞毛蒜皮的家庭瑣事常常耿耿于懷。隨之而來的是煩惱,焦慮,帶來了身體健康狀況的下降,那種對未來的恐懼是一種生命的枯萎。直到兒子青春期的叛逆,敲醒了我,走上自我成長的道路,找回力量,在不惑之年努力生長。
有很多夢是遙不可及的,但只要堅持就可能實現(xiàn)。
我們都在人生的單行道上孑然獨行,或許受苦,或許疲憊,但愛的微光總在記憶的最初,縱使太陽和星月都冷了,也有一股溫柔的力量,從故鄉(xiāng)的群山間超拔而出,溫暖你心。
愿遠行人都看到最美的風景,
愿歸來者終等到最暖的燈火。
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
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
少年歸來讀后感篇二
剛剛把蔡駿的《荒村歸來》給看完了,又是無限的感慨。雖然我看這本書的時間真的晚十年八輩子了,但是還是那句話,晚看總比不看強啊,誰讓我以前沒有充足的時間呢?,F(xiàn)在看也是一樣的啊?。?/p>
《荒村歸來》這本書,且不說其文字特點,因為蔡駿的小說,除了結(jié)尾以外,一向都是很棒的。為什么這么說是因為我覺得他后來的《蝴蝶公墓》的結(jié)尾真的很不好,雖然中間的內(nèi)容是很好的,而對于《天機》,它的那個最大的秘密我就得有點失敗,沒有震撼力,雖然這樣的秘密絕對是除作者以外誰也想不到的,但是這個真的是十分失敗,在網(wǎng)上看網(wǎng)友的評論,大家都是這樣的感覺,大家都對這樣的結(jié)局很失望啊。但是《荒村歸來》這個結(jié)局,我自己覺得是十分成功的,這樣的秘密是很震撼的,所以,我覺得這本書真的很不錯?。。?!
合上這本書,我覺得我真的迷上蔡駿了,所以對于他以前我沒看過的作品,我仍然會一本接一本的看完的。在《荒村歸來》最后,又有一個宣傳《瑪格麗特的秘密》的這本書,我想這應(yīng)該是蔡駿繼《荒村歸來》這本書后的作品了吧??所以我想,我接下來的一本可能就是這本書了。()
少年歸來讀后感篇三
已經(jīng)開學了,可是在寒假里讀了一本讓我回味無窮的書籍。它是林清玄經(jīng)典散文集,甄選林清玄的極致美文。是它讓我登上爬往書山的路,是它讓我沉浸在書的海洋。這本書就是《愿你歸來仍是少年》。
翻開這本書,頓時間的油墨香撲面而來。書中那一個個質(zhì)樸而又真實的故事,仿佛讓我身臨其境。它教會我們要孝順父母,要不失那兒時的天真與單純。在書中,林清玄先生談?wù)撚H情,討論逝去的青春,久別的故鄉(xiāng)。母親在螢火下的面龐,父親帶來的蔬菜種子,路邊小店飄出的歌聲,都讓他從中汲取綿密的溫柔力量。愿遠行人都看到最美的風景,愿歸來者終等到最暖的燈火。
漫長人生,我們總是一開始明確了目標,后來恍恍惚惚地過了一段時間,直到我們看到真正的自己,我們只有把自己藏在心底才能好好保護自己,也才算是真正認識了自己,才能有效地逐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各山的蕭然灑脫。
人生總是會在得到與失去這兩個選擇之間徘徊,因為不可能所有的好東西全部為你所有,但也不可能所有的煩心事都被你一人經(jīng)歷。人生就是這樣,有好也有壞,但這些事物都變成了我們快速成長的養(yǎng)料,讓我們懂得什么事情要選擇放下。我們慢慢地成長起來。
林清玄先生,用一篇篇的散文記述了離開家鄉(xiāng)的幾年間,在外游蕩的經(jīng)歷。這不是一本心靈雞湯,這只是作者對過往生活的一場感悟,一場懷念而已。而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這篇文章的文字中或多或少的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
少年歸來讀后感篇四
我最近讀了著名作家林清玄先生的《愿你歸來仍是少年》這本書,書中的每篇文章寫得都那樣感人至深,特別是作者回憶自己兒時和少年時生活中的的點點滴滴無不流露了對父母的感恩之情。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飛入芒花》和《在夢的遠方》這兩篇文章。《飛入芒花》講的是作者小時候家里人口多生活很艱苦,有時候家里沒有青菜,母親就會牽著我的手穿過一片芒花地去采番薯葉,還有的時候在夜晚母親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坐在院子里給我們講故事,我看到螢火蟲一一地飛入芒花的美景。那時候母親是年輕的,母親發(fā)墨一般的黑發(fā)和雪白的芒花形成了美的對比?!对趬舻倪h方》講的是小時候母親給我講的一個日本童話本站《阿呆和阿土》的故事。通過這個故事母親教育我們“有很多夢是遙不可及的,但是只要堅持,就可能實現(xiàn)”。我就是聽了母親的話,懂得堅持才成了作家的。
佛家有言:“經(jīng)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從現(xiàn)在起我要加倍地努力學習,不要再讓父母為我的學習操心,更不要讓父母為我的未來擔憂!
少年歸來讀后感篇五
看到《愿你,歸來仍是少年》這個書名的時候,不禁有些感慨,終究是連林清玄也不能免俗啊?!霸改阕叱霭肷瑲w來仍是少年”這句話被用爛了無數(shù)次。不說網(wǎng)絡(luò),書名類似的都有不少,什么《愿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愿你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之類的。
一句話能觸動這么多人的心弦,大抵是有它超凡脫俗之處的,只可惜我們見得多了,有些審美疲勞了而已,所以忘記了。多么希望多年以后,自己到了另一個地方,也許凡是遠的地方,對我們都有一種誘惑,不僅僅是美麗的誘惑。
拋卻一份不成熟的懵懂無知,收獲一顆質(zhì)樸而溫暖的心,同時也等到一份落地生根的緣分,那仿佛是遇見最初的自己。實際上,愿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這句話,真正的出處應(yīng)該是蘇軾的詞““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yīng)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經(jīng)過當代人的加工變得似乎有了點別樣的味道,但我更喜歡蘇詞的醇厚。
可能是因為年紀尚淺,家鄉(xiāng)的一切還歷歷在目,可能是因為可以隨時回到那個土生土長的地方,也可能是閱歷不足,所以我對家鄉(xiāng)那個偏安一隅的南方小城沒有太多的念想。也許我剛剛走出,依舊少年,心也少年,我并不想過多地為賦新詞強說愁。
我希望只是希望,今日離去,他日還能與故鄉(xiāng)在青山綠水處重聚,父母依舊在,黃昏歲月不減當年。老年人常說“落葉歸根”,那不是回故鄉(xiāng)安度晚年等死的意思,而是莫忘本。每一片樹葉都不能忘記自己的本來之處,落葉猶且如此。樹上的新芽當然更不能忘記了。
"只有我才知道隔著濕霧的。蘆葦,我是怎樣目送著你漸漸遠去。.。"暗戀,或許是年少時最純真、最美好的回憶。因為愛你,所以疏遠:因為愛你,所以也不曾靠近。.
但總有那么一群人,被世間情物所困,卻也失去了自己。為物所困的朋友,愛玉如癡,寧愿節(jié)食縮衣、三餐不繼,住在破舊的房子里,也要收藏那一塊心心念念的價值不菲的玉;為情執(zhí)迷的女人,雖他人已兒女成群,自己卻永遠停留在與初戀的回憶里,猶猶豫豫、輾轉(zhuǎn)不定,終是荒廢了自己的最好的年華。
他們被束縛在自我以為的所愛里,而后來,卻處境堪憐,過著自己并不覺得快樂的人生。當愛變成了牽絆,所有的一切,更如失衡的天秤般,渾渾噩噩,不知所以。.
林先生說:“大多數(shù)人舍不得咬破那個繭,所以見不到真正的自我,真正的天空?!比欢斘覀冇幸唤z絲的覺醒,咬破那層層包裹的繭,那么一切,便有所依附。
感謝我的鐘愛之物,如果沒有你,我可能不會知道為了自我所愛,我能堅持那么久的日子。感謝我的深愛之人,你陪我走過青蔥歲月,懵懂年華,那么在以后沒有你的日子里,我將去做自己。
終于,好多年前如錐子一般刻我們心底的感情,成了沉睡在悠悠歲月里永遠的記憶。放下不是背棄,更是一種尊重生活的方式。
愿我和你都能攜著記憶里留下的回聲,從久久回蕩的聲音里,找到啟示與智慧,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少年歸來讀后感篇六
本書是林清玄經(jīng)典散文集,甄選林清玄極致美文。選篇包括《白雪少年》《鴛鴦香爐》等經(jīng)久流傳的典藏篇目,也包含高考閱讀試題《紅心番薯》等經(jīng)典作品,還有入選各地試卷的《枯萎的桃花心木》《生命的化妝》等篇目。
在書中,他談?wù)撚H情,談?wù)撌サ那啻?、久別的故鄉(xiāng)。母親在螢火下的面龐,父親從鄉(xiāng)間帶來的蔬菜種子,路邊小店飄出的歌聲,都讓他從中汲取綿密的溫柔力量。
少年歸來讀后感篇七
有這樣一本書,能讓我們這些孩子懂得父母的辛勞;有這樣一本書,能讓大人們看到年少時天真爛漫的我們……這是一本質(zhì)樸的書,里面講述了作者年少時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它的名字叫做《愿你歸來仍是少年》。
在書中,作者談?wù)撚H情,談?wù)撌サ那啻?,久別的故鄉(xiāng)。母親在螢火下的面龐,父親從鄉(xiāng)間帶來的蔬菜種子,路邊小店飄出的歌聲,都讓他從中汲取綿密的溫柔力量!從中看出,也給了我無限的勇氣和信心!最令我有所感動的是第一章的第一篇小故事:“我”要買兩塊錢的金啖,可媽媽不給錢,“我”無意間和媽媽吵了起來,媽媽追了好長一段路,就摔了一跤,我連忙跟媽媽道歉。還有一次,母親經(jīng)常坐在藤椅上給“我們”講故事,突然母親叫了起來,原來是一片白茫茫的芒花。過了不久,再去看,已經(jīng)消失不見了!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童年,只是童年的感悟不一樣。作者的童年是快樂的,自由的,無憂無慮的……想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我自己的童年時光。
記得小時候,我家院子里種了一棵和我從出生時一起長大的橘子樹,我拿小刀在樹上刻了一個記號,天天去測量自己是否長高。看著一條條橫線,我真盼望快快長高。有一天,我忽然發(fā)現(xiàn)自己比那記號矮了。天啊,難道我倒著長了?我心里害怕極了,連忙跑去問媽媽:“媽媽,別的小女孩都長高了,我怎么變矮了?”媽媽忙放下身邊的活,把我放在椅子上問:“為什么這么說???”我忙跳下椅子,拉住媽媽的手,把她拉到院子里指著說:“我天天用小刀在樹上刻我的身高,可是我今天來測量,卻發(fā)現(xiàn)比原來矮了。”我邊說邊在樹上指出那天刻痕。媽媽聽了我的話,又看了看樹沉默了一會兒后就莫名其妙的笑了起來,笑得都直不起腰來,眼淚都出來了。她拍了拍傻呆呆的我說:“傻瓜,不是你變矮了,而是樹長高了,樹只是長得比你快而已,以后可別做這樣的傻事嘍?!蔽一腥淮笪?。
童年記載著我們的快樂,可愛,童真,以及我們的單純。而這本書淋漓致盡的表現(xiàn)出了作者文筆的優(yōu)美,心思的敏感。這是我迄今為止最愛的一本書!
少年歸來讀后感篇八
語冰的夏蟲
為什么要買這本書看?
這源于我的好奇心。
這幾年忽然開竅,開始睜眼看世界。所以世界的東西開始慢慢留意,看得越多越廣,甄別思考的思路越來越清晰。對于很多不明白的地方,自然充滿了好奇。比如非洲這塊大地,只是從《動物世界》看過大草原的弱肉強食,還有新聞聯(lián)播里看饑民難民黑人兒童,當然還有beyong的《光輝歲月》-----獻給曼德拉的歌曲。其他就是歷史書上的販賣非洲奴隸的一點介紹。而非洲人是怎么生活的,他們的歷史怎么變革的一無所知。
去年聽《邏輯思維》時,講到聯(lián)合國援助非洲很多糧食,運到非洲各國后,被獨裁政府掌握,并沒有直接分發(fā)到難民手里。而是被獨裁者通過種種途徑賣掉。非洲本地也產(chǎn)糧食,本地的農(nóng)民辛苦種的糧食是有成本的,糧食產(chǎn)量低價格很貴。但獨裁者手里的糧食是聯(lián)合國送的,沒有成本,可以大量低價甩賣。于是,本地農(nóng)民糧食賣不起價格,農(nóng)民賺不到錢無法謀生,大大降低農(nóng)民產(chǎn)量積極性。等援助糧食消耗殆盡,本地也沒人種糧,于是更大的饑荒發(fā)生了。。最后拋出的結(jié)論是:慈善在某種時候也會變成罪惡。觸目驚心,過耳不忘。
有些人說,中國為了在聯(lián)合國獲得選票,無償援助非洲很多國家,雖然是貸款,但最后都免掉了。因為這相當于買選票,所以非洲國家也不會真心感謝并把中國當恩人感謝。花了錢還交不到朋友。這有必要么?盡管有些瞎操心,但仍不免想打探個明白。
我喜歡聽別安樂隊的《光輝歲月》,大意還是懂,后來才知道獻給曼德拉的。不過曼德拉究竟經(jīng)歷了什么讓他如此偉大,并搞不清楚。
還有就是,人類起源這點,中學時候 歷史講得含糊,我們的祖先是北京元謀人。后來才自己刷新了,非洲才是人類起源地。但對于非洲這片地方,仍然知之甚少。
偶然的機會,在當當上看到了這本書,書名好像是《海底兩萬里》差不多,以為又是一個同題材小說呢,看看內(nèi)容,立刻被吸引進去了。的確,書上說的對,非洲這片土地我們都不曾認真去了解過。作者和我一樣,對非洲的了解一片空白。這愈發(fā)激發(fā)了我的好奇心。等到當當搞活動,二話不說就剁手了。
書看完了,總的來說應(yīng)該算是物超所值吧。熬了好幾夜,才看完。
要問我看完有什么感想?真說不出來。那些歷史地理知識的增加,讓人耳目一新外,過后也就不足為奇了。這種收獲和查歷史資料沒什么區(qū)別吧?什么算是感想?我還得想想。所以,我就講我能想到的一些讓我醍醐灌頂一些地方。
這本書看完我就有些激動了,哇靠!居然還可以這樣玩旅游,湊錢跑一趟大草原,然后寫上一本書賣,旅游的費用又賺回來了,劃算??!真的請你免費去旅游的好事,如果有一定寫作能力這樣的好事豈不是很多? 帶勁啊!所以看完這本書,第一感覺就是,要勤練筆勤動腦多觀察,增強自己的觀察寫作能力,不說像作者這樣,起碼能更加形象的記錄自己想寫的東西。寫個傳記什么的也不錯啊。
不過人家寫這本書,也不是跑過去看看吃吃玩玩,回來想起寫就寫一些這么簡單的。我知道除了在旅途之中不停地記下每天的行蹤日程和體會,還需要提前做好功課,到一個地方去之前,要查看很多書籍資料,我想作者看過的資料,也有我一年的閱讀字量了。這只是提前熟悉了解的,而后寫作的時候還要翻閱這些資料。這些工作也確實是艱辛,不能光看人家風光,那也是辛勤付出的結(jié)果。提前看看資料有好處,就是能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帶著這些問題到旅游地去核實,去觀察,去體會。收獲絕對大大的。我非常認同,即便不是寫書需要,這也是必要的功課。只有這樣才可以讓自己增加見識,開闊視野。這最符合我對旅游的看法。我認為這是旅游最值得最應(yīng)該做的事情,是最正確的姿勢。當然每個人的旅游目的和追求不同,也可以什么不去想不去做的四處游蕩,放松自己也蠻不錯。人各有志嘛。(基本上身邊的人沒幾個這么做這么去想的,也當然也有可能他們做了我不知道)
這是我看這本書得到的第一個好處,感覺自己的想法在作者這里得到了一個肯定,于是就像多了一位了解我的朋友一般開心。仿佛通過這本書,我交了一個朋友,不再覺得自己是孤單的了。
好像很奇怪,我覺得自己的閱讀能力提高了一個層次。以前看小說或散文或故事,總會被情節(jié)左右,被結(jié)局所感動。我看到的就是書或者故事,看不到作者的影子。我很奇怪,微信圈里的一些大教授和學者再看了某本書后,就可以直批作者。而且批得針針見血,仿佛他們曾經(jīng)就非常了解。()現(xiàn)在,我覺得我也能從書本跳出來,感受作者的心境,從字里行間去品作者這個人。毫無疑問,對于身為房奴的我來說,作者是一經(jīng)濟水平遠相當不錯了。通過她的角度所反映出來的社會視角,境界果然不同。
在露西說歡迎回家章節(jié),作者的想象發(fā)揮很多,從她介紹的可內(nèi)容來看,這個章節(jié)的很多細節(jié)都是她查閱資料與現(xiàn)場體會相碰撞產(chǎn)生的一些感慨。她的心里活動比較真實的反映出來,寫到遠古猿人時,有時候她的想像有些無厘頭,所以我可以肯定的說,她寫得很真實,不是無端地感動,感恩抹眼淚。
在看到贊比亞鐵路荒廢的樣子,我想作者心里也是五味雜陳,或許他跟我一樣也在想中國不計代價地援助非洲,是否真有必要?作者也很機靈,這樣的想法自然會含混帶過,不然就政治不正確了,我們也看不到這本書了。
在非洲之傲火車上用餐,我還可以看出作者在接觸到那些同伴,特有錢的那種時,隱隱約有些自卑。同時她和普通人小心翼翼的試探別人的收入,(好奇心也有蠻重)這些小心思無不反映出作者真實的樣子。用西餐時仔細觀察那些人,相比自己的不熟練西餐規(guī)則,他也會自嘲。跟我一樣普通哈,開心。(她裝得到位,文字間卻又無意露出己的自卑)她很在意那些人怎么想。就像我在意經(jīng)濟水平跟我不在一個層次的她怎么想一樣。帶有仰視意味的在意,而不是帶有居高臨下的好奇。
對于曼德拉的生前事跡和描寫這塊,我覺得她寫得不好,太政治正確了,太崇拜化了。不夠冷靜不夠思考。盡管如此,我仍舊收獲不少。對于那個力排眾議發(fā)展國家經(jīng)濟卻又迫害民主人士,只為強化集中權(quán)利的獨裁者的故事描寫,我覺得寫得有深度。一個發(fā)展國家有貢獻的人同時也是獨裁者,我們到底該不該去褒獎紀念,她沒有做出答案,也確實難以界定。
對于鉆石那章描寫,種族隔離觀看先民博物館,小海豹,咖啡和香料,維多利亞的由來,奴隸關(guān)押地點以及黑人之間的不信任現(xiàn)狀這些書上可能也有,但現(xiàn)實看到的場景和體會到的震撼,著實讓我大開眼界。不得不提那個火車事故停車等待那件插曲,作者居然能敏銳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心里和行為比同行的不同,還能大膽剖析自己,寫的很妙。
深入非洲中產(chǎn)階級,多次察覺非洲人對中國的一些看法,這也是讀來有意思的地方,隨便就可以教英語做老師,看來中國的黑人外教可要小心了,人家英語不一定夠標準哦!
作者在寫人物的時候,喜歡用個別特征來代替人名,比如:白琴鍵,鐵蒼耳這確實很聰明,不然一長串的英文名搞不懂誰是誰了。里面描寫了一個印度百院長,是作者唯一有道不同部位相謀的同行者,或者說話不投機半句多的意味。原因還是彼此的價值觀差別大。”做人就要做食物鏈的頂端,不必憐惜角馬“ “做人要像獅子一樣奢侈”這些話跟作者的價值觀是不相符的,所以文字之間會有一些貶低的意思。
說了這么多,最后我想說: 最讓我羨慕的是,他居然到了好望角。我也想去看看!
最后總結(jié)一下,這本書要說文采也還是有些的,但算不上很好。僅在描寫非洲難民區(qū)的某些地方讓我覺得不錯。其余的地方,應(yīng)該說是靠真實性強來取勝的??傮w來說,這本書還是成功的,有些布局還賣了關(guān)子打了伏筆。我覺得最適合我這樣的人看了,因為正需要學習這些基礎(chǔ)的粗淺文學寫作樣板。不像四大名著或者世界名著,你看著好,卻弄不明白他們怎么寫出來的。學也學不出,無從下筆。
所以,我喜歡這本書。
207年7月23
少年歸來讀后感篇九
寒假的一天里,借著語文老師的寒假作業(yè)看了一部電影,名叫《歸來》??赐旰?,令人感動。剛看到這名字,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這是一部有什么東西歸來了的一部有感觸的電影。看這部電影之前,我了解了一下,《歸來》是張藝謀導演拍攝的劇情文藝電影,改編自嚴歌苓小說《陸犯焉識》的尾點,該片主要講述了知識分子陸焉識與妻子馮婉瑜的在大時代際遇下的情感變遷故事。主人公陸焉識,為了與愛人相見,從監(jiān)獄逃跑成了逃犯,來到妻子家,卻只見到了女兒丹丹。丹丹發(fā)現(xiàn)后,為了自己的跳舞夢想,阻止了母親與父親相見。但陸焉識給馮琬瑜在門縫里傳了紙條,明天早上八點在火車站見。
過了許久,擁擠的人群中終于出現(xiàn)了琬瑜的身影,焉識大喊著琬瑜的名字,琬瑜也終于看到了焉識,夫妻二人馬上就要相見,可事實就是這么不幸,那些人又要來抓焉識了,琬瑜大喊著焉識快跑……焉識又被抓走了……看到這里,我感到多么的可惜啊。過了三年,文化革命結(jié)束了,焉識也被放了出來,女兒丹丹去接了他。焉識非常激動,以為終于可以見到自己的妻子了,但琬瑜卻不認得焉識,這多么令人心痛啊。
就這樣,焉識化身為修鋼琴,讀信,做車夫的人,守護在琬瑜旁邊。而琬瑜即使失憶,也始終記著五號去火車站接焉識,記著不能在把焉識鎖門外了…結(jié)局多么令人感動,焉識守護在琬瑜身邊,只為了陪著她,見到她。即使沒有認出來,但他們始終是相愛的。
少年歸來讀后感篇十
先生課上不時提到一些在非洲的故事,于是捧著《非洲歸來》這本書再聯(lián)想先生講課的語氣,比起其他書來更具有一些親切感。文字處處透露著海晏的樂觀豁達,瀟灑和不羈,自嘲而又得意,但就好像好的茶葉是苦澀而有回甘,好的喜劇是歡笑而含淚光,合上了書后或多或少都有點淡淡的惆悵。與其說更了解非洲,不如說更知道李海宴和他在非洲認識的人,見過的事。
非洲這個在我之前只知道埃及和肯尼亞的地方,現(xiàn)在又多了一個剛果金。歷史、政治、社科的理論都能在此一一見證。整個國家被權(quán)力和欲望互相撕扯,文明和野蠻互相博弈,還有烏合之眾引爆的群體狂歡。十字路口破敗屏幕后的大廈,仿若愚夫季馬想要拯救的危樓,搖搖欲墜,卻仍茍延殘喘。
我真希望皮埃爾的故事純屬虛構(gòu),否則若先生大筆一揮,作業(yè)一篇「從社科宗教和人類心理學的方面來解讀皮埃爾和村長」,那真真得叫人抓耳撓腮。所謂的非洲援建,多少讓人唏噓不已,不寒而栗。若有無處安放的靈魂在此安棲,是否也有山神在此守衛(wèi),是否幽靈公主正在冷眼旁觀人類的破壞,這若大的非洲自然即將葬送在所謂的發(fā)展。
伴隨發(fā)展的總是疼痛不已,伴隨欲望的總是怨恨縱生,不知錢為何物,載歌載舞倒也快活一生。然而終究車輪前進,這貧富差距的眾生百態(tài)便在大地上四處留痕。非洲的種種,撥開了純真質(zhì)樸的遠方,扒開了皆大歡喜的外衣,呈現(xiàn)了繁雜紛亂的人類本性眾生相。
― ian maclaren
在金沙薩的生活中,還穿插著紫玲姐、四夕哥、雨四爺他們在中國的故事,仿佛印證著每個在遠方的人都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乍一看似曾相識,細細品仍各有滋味。大院里,杧樹下,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不相識的人兒聚在一起,無聊中互相調(diào)劑,恐懼中互相扶持,而后又各自品嘗孤獨,誰也不是誰的救贖。老梁的故事果然適合壓軸。他見到那位老人時異樣的神采,讀到最后方能知曉原由。老人深邃的瞳仁里閃耀了名為理想的光芒,即便人終有限,也要將希望的種子撒在民間。張三寬慰的神情為這段名為追求的旅途畫了終點,即便人終有一死,也要死得其所自得其樂。也許在某幾個時刻老梁骨子里的不甘蠢蠢欲動,然而終究,必須做出名為現(xiàn)實的選擇。在非洲的老梁無所不能,回到中國的老梁是老梁也非老梁,皮囊還是這副皮囊,只是靈魂也許無處安放。
然而神秘如老梁,帶給我的震撼也終究不及看似無害的雨三爺。當讀到雨三爺一邊刷著醬,一邊漫不經(jīng)心地說「我扔啦」這三個字的時候,我只聽見啪地一聲,腦中的聲音聯(lián)想中斷。也許是三爺和三喵的故事鋪墊得太長太美,讓最后這三個字顯得那么地猝不及防,那么地無法想象。我感覺握著書的手輕輕一顫,眉頭一鎖,腦袋微傾,雙眼微瞇,也許瞳孔跟著放大了那么一點點,()只是想確認自己不是因為午夜時分而花了眼。直到看到海晏認了「三爺永遠是三爺,貓只是貓」,任由這平淡的文字掩去波濤,我才終于確認阿黃、阿白和阿黑沒有了??粗稍谏韨?cè),翻著肚皮舔著毛還時不時咋吧著嘴的kt,我一邊暗罵它的沒心沒肺,一邊安撫著心上突發(fā)的悸動,思緒也跟著飄到了十年前的夏天。
那一年的五一,好友提了一只粉色的籠子上門,籠子里有一只毛色灰白背有黑線的小倉鼠,說是送我的生日禮物。我小心地捧起它,任它在我手掌上轉(zhuǎn)悠,絨毛戳著手心,癢癢的,牽著我的嘴角上揚。倉鼠養(yǎng)起來其實特別省力,放足夠多的木屑,放足夠多的浴沙,再放足夠多的吃食,外加一只健身籠子,就構(gòu)成了倉鼠的豪華別墅。我已經(jīng)忘了它的名字,只知道這只淘氣的小家伙不是在白乎乎的浴粉里打滾,就是在大轉(zhuǎn)盤里呼哧呼哧地跑步。kt和它和平相處,至少沒有拿它用來練爪。唯一的問題便是比較費木屑。如果我犯懶一個星期不更換,那味道便不太好受,尤其在開著空調(diào)房間不透氣的夏天。爸爸有時會開玩笑說他要把倉鼠帶到廠里去,既是玩笑我便不甚在意。只是在七月的某個早上醒來,突然發(fā)現(xiàn)柜子上空空如也,那一刻血液瞬間從我的腦中流入了心臟,引來一陣陣心悸。之后的記憶已經(jīng)模糊。只記得后來,當爸爸再開玩笑說把kt帶到他廠里去捉老鼠時,我抱著kt胖胖的身軀,打死也不放手。
如今我沒有再養(yǎng)小倉鼠,kt安好地躺在我身邊。我的同事每次聽到我提起kt的名字總會發(fā)笑。他頂著金色的頭發(fā)閃著碧綠的眼睛夾著生硬的中文對我說「my cat's name is kitty」就好像在說「我的貓叫貓」。我笑著解釋我領(lǐng)養(yǎng)kt時,前主人這么叫我便也跟著這么叫了,名字于我只是代號。世間的貓鼠如此多,被我叫kt的就這么一只?,F(xiàn)在每每想到我能陪它或者說它能陪我的時日不多便會心生難受,若能天性涼薄也就云淡風輕好不愜意,而我心底也有一個小人,不敢去想那一天的來臨。
回憶就此中斷,書還是繼續(xù)得看。末了,雨三爺似乎嫌棄「我扔啦」這三個字還不夠震撼,又送上一句「沒傷啊」。好在此時我已經(jīng)習慣了每個篇章的起承轉(zhuǎn)合,而老菜一次比一次更嚴重的傷勢也早已暗示了江湖之腥風血雨,再一次上演了「總把新桃換舊符」。
貓只是貓,總統(tǒng)只是總統(tǒng),老菜只是老菜,面上的面里的各有所愛,各取所需。人生來不過就是皮囊一副,靈魂是圓是方?jīng)]人清楚。我們追求自由追求凈土,可終得為它,尋個安身之處。
即如此,便也真真應(yīng)了那位哲人所言,「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哪管得了這變幻莫測,沉浮的人世。
少年歸來讀后感篇十一
(文/梵一)
寫在前面的話:張藝謀在接受采訪時,明確解釋過原著和《歸來》的差別,熱衷于將原著和電影聯(lián)系在一起對比的人,也廣受輿論的詬病。事實上,作為世界比較文學學科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把電影和文學原著進行對比,早已擁有廣泛的理論基礎(chǔ)。北師大研究當代電影藝術(shù)的梁振華先生就在談改編電影和原著時說,“小說并不是一個原點,而只是一個由頭、一個起點,改編是從起點出發(fā)要到更高的境界去”,他把二者的關(guān)系概括為互文,即互相解釋、互相補充的關(guān)系。我們可以借助于原著理解電影情節(jié)的安排的精妙,改編電影也可被看作導演對原著的私人解讀和情感感悟。原著和電影相映成輝的效果,我們早就在“不改編會死”的張藝謀電影里得到印證,獲諾貝爾獎的莫言作品和電影《紅高粱》關(guān)系就很微妙,《天鵝絨》之于姜文、《色戒》之于李安、《圣女貞德》之于呂克-貝松等等都是如此。
回看那些反對用原著一寸一寸對比電影的人,當我們談?wù)摗稓w來》的時候,不管是有人慶幸自己不知道原著前提下看了電影,還是一些人讀了原著再去看電影,抑或忠于原著的讀者對改編不抱希望??都不曾真的繞開“時代、陸犯焉識、嚴歌苓”的影子。原著就像一個標桿,立在那里,不來不去。因此,那些反對的聲音也就成了一種虛假的姿態(tài),而不是一種實證的觀點。
不得不說,《陸犯焉識》始終都是我們理解《歸來》的一把鑰匙,當我們妄圖打開這扇文學藝術(shù)之門的時候,只需要做好一名合格的“讀者/影迷”該做的事就夠了。
第一章 關(guān)于“主題”的解讀
福斯特在《小說面面觀》里說,故事是“按照時間順序來敘述事件的”,而情節(jié)“同樣要敘述事件,只不過特別強調(diào)因果關(guān)系罷了”,這種對故事和情節(jié)的定義,同樣適用于電影。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歸來》和《陸犯焉識》改編章節(jié)都講了一個“陸焉識回來了,馮婉喻忘記了他”的故事,但是因為創(chuàng)作者和藝術(shù)形式的不同,情節(jié)有了鮮明的差別,它所強調(diào)的因果關(guān)系所蘊含的主題也發(fā)生了變化。
怎么理解“陸犯焉識”改為“歸來”的意義?
“陸犯焉識”這個詞是帶有一個時代鮮明烙印的詞語,在姓和名中間加一個犯字,是那個時代規(guī)范化的法律稱呼。嚴歌苓解釋稱,犯字“可以詮釋為主人公對自由意義的領(lǐng)悟,他對自己妻子幾度不忠誠,有一種負罪心理”,犯字把主人公陸焉識一生的狀態(tài)概括了出來,少時“囚”于繼母和家庭,中年囚于西北和牢獄,老年“囚”于愛情和懺悔,一部長篇小說的主題得一字精妙點睛,“追求自由”的主題呼之欲出。
電影對原著的情節(jié)改變以及對前半部的舍棄,使得“陸犯焉識”不再是一個合格的名字。在原著里,焉識逃跑至上海,僅悄悄跟蹤過婉喻,卻思慮再三沒有與其見面,直接回到西寧自首。電影直接改變了逃跑的結(jié)局,著重刻畫了陸焉識兩次回家的不同遭遇,第一次逃跑回家的鬼鬼祟祟,激烈的戲劇沖突,把婉喻對焉識濃郁的情感托盤而出,第二次獲釋回家后的堂堂正正,溫情緩慢的故事推進,婉喻對焉識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兩次回家,一種對比,電影徹底拋棄了原著里焉識對妻子的負罪感和懺悔,強化了“愛情”主題帶給人的沖擊感。
馮婉喻和馮婉瑜僅是一字之差?
中國文學特別喜歡“讖語”式的表達,這種現(xiàn)象在《紅樓夢》里達到了頂峰,且不說詩讖、謎讖等多種多樣的玩法,單一個人物名字的擬定就是一門學問。不管原著作者是否有心,焉識本就是“怎能認識”的意思,而婉喻則有“委婉的諷喻”的內(nèi)涵,“怎么能辨識這些委婉的諷喻”是理解嚴歌苓這部小說的一個關(guān)鍵元素,除此之外,“焉識”這個名字也影射了婉喻的失憶和焉識結(jié)局時的“視力衰退”,在這兩個名字里,作者賦予了兩個人物不可更改的命運和唯一的自由。
有人詬病電影把“婉喻”改為“婉瑜”丟失了原有的味道。但是從文字的角度,“瑜”字美玉的含義,更能體現(xiàn)電影女主角的人物形象。電影里馮婉瑜這個人物對原著馮婉喻所有相關(guān)情節(jié)的改編,以及張藝謀在接受媒體訪問時絮絮叨叨的“堅守”,鞏俐那句“堅守是人類的美德”,都能在這個字里尋找到科學的象征意義?!皽赝竦拿烙瘛焙汀澳睦镞€能相識”,把愛情和堅守這兩個詞語綁在一起,“君當如磐石,妾當如蒲緯,蒲緯韌如絲,磐石無轉(zhuǎn)移”,電影完成了一次對中國傳統(tǒng)婚戀思想的回歸。
文字游戲從來都不缺少樂趣,也不會顯得生搬硬套、矯揉造作。資料顯示,在日本《伊勢物語》里,瑜字有著苦情痣的意義,“戀愛辛苦艱難,得到愛情后會甜美穩(wěn)固,不會出現(xiàn)婚變”,對照電影里婉瑜的人生,頗有意味。
電影《歸來》劇照
第二章 關(guān)于支線的解讀
三個人物和理解純愛的三把鑰匙
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在有限的精力、時間、篇幅里,優(yōu)秀的創(chuàng)作者絕不會去浪費一個鏡頭、一段話語、一個角色。遣詞造句和鏡頭轉(zhuǎn)換里,都有著他們仔細的考量和心思。當創(chuàng)作結(jié)束后,那些他們創(chuàng)造出的人物將不會再受到他們的控制,獨自“存活”。因此,作為一個合格的讀者,我們需要借用這些詞語、情節(jié)和角色設(shè)定,去揣摩我們的主人公經(jīng)歷了怎么樣的故事,有著怎么樣的生命和內(nèi)涵。
一張舊照片的背后:從未出現(xiàn)的余大衛(wèi)是誰?
在電影中,焉識在看醫(yī)生詢問過婉瑜的病情之后,發(fā)現(xiàn)女兒把所有的舊照片都剪掉,于是找到了一位叫馮素珍的女人,尋求一張有自己的照片以求喚回婉瑜的記憶。馮素珍在原著不曾有過,但是余大衛(wèi)這個名字,卻能喚起原著讀者對大衛(wèi)韋的印象。
在原著里,大衛(wèi)韋是一個會借焉識論文謀取名利、性格張揚、狡黠機靈的人,充滿了勢力、投機和猥瑣的色彩,與清高、理想主義的男主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焉識對大衛(wèi)韋是喜愛和羨慕的,被傳統(tǒng)綁縛的他可以通過大衛(wèi)韋這面鏡頭來窺視自己對自由的渴望。可以說,大衛(wèi)韋的存在是焉識舊時美好記憶的象征,也是特殊環(huán)境下焉識走向悲劇的另一個映照。
電影沿用了大衛(wèi)“鏡子”的意義。通過馮素珍口中的“自殺”交待了我們的主人公所經(jīng)歷過的殘酷環(huán)境。而那張舊照片不單純是導演為了堆砌情緒而故意設(shè)置的情節(jié),它連同看醫(yī)生時的一句法語、彈鋼琴、寫信??拼湊起了年輕時陸焉識“懂四國語言、風度翩翩、才華橫溢”的模樣,使婉瑜對丈夫的執(zhí)著有枝可依,這是理解影片這份純粹愛情的第一把鑰匙。只是記憶就像被剪掉的照片,無論焉識還是婉瑜都再也回不去了。
另一條明顯的支線:方師傅這條線多余嗎?
方師傅從未露過面,但是他的每次出場都能給觀眾帶來歡樂。有人質(zhì)疑它的多余,有人則認為這條線并不完整。事實上,這個人物是張藝謀對原著改編過程里保留下的另一個值得回味的內(nèi)容,它拼湊出,逃跑的焉識被抓之后婉瑜經(jīng)歷過的故事。婉瑜錯認焉識為方師傅的原因也隱含其中。
原著里,方師傅是一個壞蛋、色鬼的形象,陸焉識被抓后,在馮婉喻經(jīng)歷里很重要的角色,婉喻曾為陸焉識懇求過方師傅,方師傅也也是陸家的???,曾以“陸焉識由于逃跑被槍斃了,你別等她了,跟我好吧”脅迫過婉喻,或許也“得到”并欺負了他垂涎的美色。在電影里,一共有四個情節(jié)最為關(guān)鍵。首先是,焉識剛剛歸家,和婉瑜對談之后,鋪床之時被婉瑜攆出,鋪床的細節(jié)暗示了方師傅曾對婉瑜做過的傷害,焉識的這一動作對婉瑜造成了沖擊,直接導致婉瑜對二人的記憶發(fā)生錯位。其次 “很聽組織話”的婉瑜并不相信閆妮的話,依舊堅持焉識是方師傅,其實交待了方師傅也曾是組織中的一員。再次,彈鋼琴的焉識因親昵的動作遭拒,婉瑜反應(yīng)強烈,進一步說明方師傅對婉瑜的傷害。最后,在焉識為婉瑜蓋被時支線達到高潮。對原著里方師傅這條線的保留,直接呈現(xiàn)了愛情和欲望的劍拔弩張、水火不容,焉識對婉瑜的感情難以摻雜任何欲望的成分,這是第二把鑰匙。
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輕》里說,“每個人看事物的傾向都是,在強大中看到有罪的人,在弱小中看到無辜的受害者”。電影給予這個支線最后的交待:焉識本欲報復那個“有罪的人”,但是通過方師傅的夫人這個弱者的口中知曉,那個“有罪之人”也不過是另一個受害人罷了。
被降級的親情:丹丹的原型是原著里的丹鈺?
在原著里,焉識和婉瑜有三個孩子,遠在國外的丹瓊,記恨父親的子燁,大齡未嫁的女博士丹鈺。表面看來,丹鈺更符合電影里的丹丹的形象,電影中不少的情節(jié)都是源自原著丹鈺的情節(jié)。但張藝謀對這個角色做了很大的改編。
原著里的丹鈺是一位生物學女博士,在“自首之后”一章提到,1954年焉識給婉瑜的信中寫到:“小女兒丹鈺大學該主修什么。那時他建議主修文學,但他改變了主意,建議丹鈺學生物。”在電影里,丹丹則被改成了學最能表現(xiàn)時代特色的舞蹈,還被扣上了“告密”的帽子,增加了一些原著馮子燁的影子。
作為觀影者的角度來看,導演對這個角色的改變,更好的說明了哲學界熱衷議論的“愛情是具有排他性”的道理。這樣的改編直接導致了患病后婉瑜對丹丹的不信任達到頂點,將其攆出家門,包括后來丹丹搬回家住,都是焉識對婉瑜的命令。疾病使得焉識成為婉瑜生命里唯一的東西,親情處于從屬的地位丟失了話語權(quán),愛情則登上至高無上的王座,這份老年人間的愛情也就越發(fā)純粹了。
第三章 關(guān)于解讀的解讀
電影比原著更加經(jīng)典?
華語影像里關(guān)于愛情的最崇高闡釋
在營造愛情的崇高感上,這部電影不僅僅只有“郎才女貌的門當戶對”、“不摻雜欲望的成分”、“親情降級從屬地位”這么三把保險鎖,我們這兩個主人公的愛情明顯有著更深層次的意義。
電影從“對視”層級的愛情開始。在電影的開始,火車站場景,為偷見焉識而來的婉瑜,在火車站高架橋上與焉識互相張望。這時的愛情處于“相互凝視”的階層,“我的眼里你是唯一”,是我們普通人認為的“你儂我儂忒煞情多”式愛情,也是其他影視作品所呈現(xiàn)給我們愛情。導演不滿足如此淺顯的表達。鏡頭一轉(zhuǎn),進入婉瑜患病和焉識回家階段,陸焉識為喚回婉瑜的記憶,不惜翻照片、修鋼琴、讀信??這時的愛情已然達到了布魯格在《西洋哲學辭典》里編著的那種“愛是把自己轉(zhuǎn)向?qū)Ψ健钡膶用嫔?,婉瑜心念丈夫的回歸,焉識則在女兒的提點下一心照顧患病的妻子,不再關(guān)心記憶恢復的問題,這是另一種悲傷的“相濡以沫”,悲劇的意味進一步濃郁了。
電影并未止步于此。如果說之前的鋪墊都不曾給予觀眾宣泄情緒的機會的話,電影最后一個鏡頭,老氣橫秋的婉瑜像是一尊望夫石,“刮了胡子”的焉識卻顯得的年輕,二人同時望向車站,這份依靠大雪烘托的純粹把愛情具象化成一種宗教,達到最崇高的頂點,觀眾的情緒最終與鏡頭一起凝結(jié)。這其中的道理,正如圣??颂K佩里在他的作品《風沙星辰》提到的那樣,“真正的愛,并非相互凝視,而是共同朝向一個方向望去”。張藝謀對愛情的把握是國際級的,與諸多廣為流傳的文學名著中刻畫的崇高愛情保持一致,明顯高于原著幾個段位。
電影丟失了原著闡釋的意義?
被質(zhì)疑的極簡與被拋棄的時代
極簡主義在文學和電影的創(chuàng)作里備受推崇。從海明威的“冰山理論”而來,極簡主義在雷蒙德-卡佛的文學創(chuàng)作里達到極致,在卡佛的短篇小說里,我們幾乎看不到絲毫帶頭主觀色彩的描述。去年和前年大火的邁克爾-哈內(nèi)克的《愛》則是極簡影像里的代表,沒有任何夸張的鏡頭堆砌和煽情的手段,場景和人物設(shè)定也減到最少。通過這些案例的對比,這部《歸來》實際上并沒有把愛情極簡到一飯一蔬、一步一行的地步,所有的情節(jié)行進、情感堆砌以及演員表演情緒的飽滿感,非常厚重、華麗,并不符合極簡主義的標準。它的極簡只是表現(xiàn)在畫面色調(diào)、鏡頭以及對原著細節(jié)的大幅度刪減上。
這種刪減給予原著擁躉們一個切實存在的理由,電影所表達的內(nèi)容遠不及原著那么豐富。比如,原著里陸焉識對婉喻的感情更為復雜,心理層次也更為鮮明。在娶婉喻之時,焉識對這個被繼母包辦的婚姻并不喜歡,他對婉喻的情欲更多是一種“醉漢的行徑”。作者如此描述,“我的祖父熱戀我祖母比我祖母熱戀我祖父遲了許多年”,焉識對婉喻愛的產(chǎn)生正是身體的不自由與婉喻的不舍棄建立起來的,其中還包含著早年兩次出軌的負罪感,還有“回想起二十來歲的婉喻的每一瞥眼神,發(fā)出癡漢、浪蕩鬼的傻笑”的情欲。電影的改編,顯然把這種復雜的心理刪減得更單純了,更把原著讀者對那個時代影像化的期待澆滅了。
張藝謀和嚴歌苓
各打十大板
電影和原著都講了一個未講清的故事
電影并沒有完整的離開原著。張藝謀一直強調(diào)電影的故事與原著并無太大關(guān)系。但是實際上,舊照片已被剪去一半,信里也是焉識個人的經(jīng)歷,彈鋼琴只能勉強映射兩人舊日的影子??電影并沒有講清兩位主人公這份深厚的情感的建立和來源,使得整體情感的鋪設(shè)像是無根基的空中樓閣。在原著里前半段陸焉識、馮婉喻、恩娘三人之間的故事,焉識和望達、韓念痕的出軌情事,恰是后半段焉識對婉喻情真意篤的最好解釋。因此,與原著的洋洋灑灑和戲謔俏皮的敘述相比,電影顯得更沉悶枯燥,假如沒有原著留給人們的印象,觀眾要想入戲并非那么容易。
原著也沒有想象中的經(jīng)典。雷蒙德-卡佛在他的《談寫作》中說,“有些作家很有才華,但是,對事物獨特而準確的觀察,再用恰當?shù)奈淖职阉硎龀鰜?,則又另當別論”。米蘭昆德拉則在《小說的藝術(shù)》里說,“小說是發(fā)現(xiàn)的延續(xù),而非所有寫作的累積”,“小說家不是任何觀念的代言人,甚至不應(yīng)該為自己的信念說話”。嚴歌苓顯然是一個有才華的作家,但是越來越多人認為她這種有才華的敘述方式和所表達的主題之間出現(xiàn)了偏差,這個有著通俗文學框架的小說,帶有過于鮮明的個人化觀念以及私人信念,炫技、張揚、淺薄,案例之一就是作者對舊上海、大西北的刻畫顯得過于主觀想象。并且,作者把人物也設(shè)定在一個極不自由的狹窄視線里,性格被固定化的后果就是,所有的描寫都好似戴上了枷鎖,忽略掉一個人物在某個環(huán)境中為生存所作出的抉擇的各種可能性。這種以價值觀主導的寫作,是以寫作者說教為主導的,抹殺掉了讀者對小說人物形象理解的自由,也抹殺掉小說人物“活”在讀者心中的希望。陸焉識這樣一個經(jīng)歷豐富的男子,已經(jīng)小巧到了恩年的嬌嗔和婉喻的溫婉里去了。
所以最終,原著里那句話是對的,在讀者和影迷們看來,這兩個版本的陸焉識的確都不是“有用場的人”。
《歸來-無淚》
《歸來》劇終,馮婉瑜和陸焉識在火車站舉牌接陸焉識,座位上沒人離去,京城的“禮讓”讓人感覺郁悶。身邊座位上的后生問我:“阿姨,好看嗎?”。這如何作答呢?我只能說,演的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故事,是把人變成鬼的故事。
回家后,女兒問我哭了嗎????我們這代人,血都流過了,還會流淚嗎?
我父親是四十年代重慶一個大戶人家的幺少爺,舊學殷厚,上海輔成法學院的高材生。長江上第一艘貨輪有他家(我爺爺)的股份,家里唱堂會請的常常是當紅的厲家班,陪同看戲的也有胡蝶、舒繡文這樣的名角。大學時用度頗夸張,票子用完直接到自家商鋪去支取。就連搭配西裝的領(lǐng)帶都按色階排序,一長排掛在衣柜里。每天必換,從不重復。我母親是重慶一個開明富紳家的二小姐,姐妹三人都就讀于輔成法學院,是大學里名噪一時的京劇票友。暑假時姐妹三人常坐著滑竿一起到南山一帶避暑飚戲。楊二小姐(我母親)面容嬌美,身型婀娜,是輔成法學院的校花。
解放前夕的1947年,這對花兒與少年結(jié)婚了。又共同受理想主義的感召,考入東北中學教師招聘團,赴大連任教。登船前夕,我降生了。母親留在重慶,父親只燕單飛。幾年后,父親回重慶把我們接到大連。沒多久,反右運動開始,父親的出身、做派、金鏈懷表、刻著usa的湯匙以及各種講究的行頭都為他劃成右派留下了鐵證,并成功疊加上了歷史反革命的雙料罪名。很快,父母離了婚,我們改隨母姓。60年代,母親帶著我們姐弟四人從東北回到西南,輾轉(zhuǎn)來到貴陽。
文革中期,父親結(jié)束了塞外的勞動教養(yǎng),右派摘帽,回到家卻發(fā)現(xiàn)人去樓空。按政府提供的地址來到貴陽,輾轉(zhuǎn)找到我們家。與父親見面的場景有些怪異。在貴陽陰郁的天空下,在堆滿煤巴、小貓食盆、流著幾家人洗菜污水的小院壩里,我父親的亮相十分驚艷。身為剛出獄的十年勞改犯,他留著背頭、蓄著中山胡、上身穿一件略舊的獵裝式麂皮夾克,深灰色派呢斯褲子褲縫挺括,右肩上還挎著一個長方形套著皮套的珠江相機??院壩里的鄰居都擠著來看他,議論這個人是不是歸國華僑。
我倚在門邊看著我的父親,心情十分復雜。這人就是我爹,就是他害我不能參加紅衛(wèi)兵,不能參演《紅贊歌》。他不是有罪嗎?他不是勞改犯嗎?怎么看起來比我們都過得好?鄰居們散去后,我在廚房找到父親,我站在他面前,比他矮一個頭,我問他:“你到底是什么歷史問題?”他沉默了好一會,用帶著濃厚川音的北方方言說,“我都不曉得自己是啥問題??應(yīng)該就是思想改造?!痹诋敃r的我看來,這樣的回答實在太難以置信了,對他積蓄已久的怨恨疑惑轉(zhuǎn)為憤怒,我脫口蹦出一句:“你的意思是說,你被冤枉了這么多年咯?”
父親說他已經(jīng)摘帽了,要求和母親復婚。當年的?;疃〗阍缫驯粶[理階級隊伍,從學校下放到工廠,旗袍和高跟鞋已親手燒掉,現(xiàn)在的她一身列寧裝,短發(fā)用粗大的黑色別針卡在腦后。她不同意復婚,不解釋,態(tài)度堅決固執(zhí)甚至還有些木訥,像失憶后的婉瑜。
父親臨離開貴陽時,給我在河濱公園照了張像,相片背面還用行書題寫:黔中三月柳,塞外風雪天。幼女寄天涯,我行欲十年。我們?nèi)疫€去照相館合了一張全家福,相片背面父親還是題字:吾兒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多年后,我看到俄國畫家列賓的油畫《意外歸來》,畫面是沙俄時代受迫害的知識分子穿著襤褸的囚衣回到家中,一家人錯愕復雜的表情。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人類的苦難是共通的。
現(xiàn)在的我已經(jīng)年過花甲,從來沒有人能告訴我父親的“歷史問題”到底是什么。但我們四姐弟卻經(jīng)歷了因此帶來的所有苦難,下過鄉(xiāng)、做過工、修過鐵路、用屈辱的方式換過飯吃。19歲那年,我在磚廠上深夜班,冒著細雨,拉著磚胚,下坡時借著慣性快跑如飛,無數(shù)次人和板車一起翻進側(cè)溝后重新把磚坯搬上車板,深深的埋下頭,身體與地面保持著45度銳角,咬牙瞠目,才有可能把滿滿的一車磚坯拉動。每每這種時候,我都會假想自己不是一個人,而是一頭牛。猿從四足的進化為人,終于學會直立行走。但今天為了生存,我唯有退化為四足動物。
拉車上坡的45度角,成了我一生保持的上行角度。
電影的結(jié)尾很唯美,陸焉識和馮婉瑜經(jīng)歷了那么多苦難,還純情地不改初衷。我所看到的現(xiàn)實卻遠沒有這么簡單。我的父親回到北方后,繼續(xù)當中學教師,一生中數(shù)次回到貴陽,希望復婚,但從未得到應(yīng)允,等待復婚二十幾年。1995年,他在獨自生活的小屋里孤獨去世。我們姐弟奔喪趕到時,看到他的墻上掛著一幅字:月是故鄉(xiāng)明。
我們抱著父親的骨灰回到貴陽。一輩子拒絕復婚的母親和我們一起到墓園安葬了他,她說她以后也來在這里。2004年,母親病逝,我們把他倆合葬在一處。墓碑上的照片是我選的,滿山的墓園里,他們?nèi)允且粚﹁等?。照片攝于我們和他們都刻骨銘心的1957年(反右運動開始),那是他們初嘗風霜的開始,從此,命運對他們了露出猙獰的爪牙。(文/楊弘)
少年歸來讀后感篇十二
《歸來》里丹丹對父親說,“你在她身邊不就是為了照顧她,別的重要嗎?”。當然不重要,對于這部電影來說,所有的人物性格、主角背景、生活環(huán)境都是不重要的,只有兩個人的情感才是重要的。
陸焉識回來之后不斷地想要讓妻子想起自己的身份,他是什么身份?從電影中我們明白他是個教授,又會法語,原本有機會回原單位工作,但是為了妻子都“暫緩”了——然后一切都暫緩了。多年之后的時代變換,每個人物的人生軌跡,一切的一切,都被導演不知是刻意還是人為的“暫緩”了——因為這些都不是重點,情才是電影放出的終極催淚彈。
我曾看過一篇文章說不少外國人都看不下去《紅樓夢》,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他們不理解為什么中國人有情是不說的,留意思千回百轉(zhuǎn)的藏起來,生怕別人明白?!稓w來》里也有類似的設(shè)計,比如馮婉瑜和陸焉識一門之隔的內(nèi)心震撼,沒有轉(zhuǎn)開的門把手和那些寄不出去的信,她們的情感就在這些小而不言的細節(jié)中最終成為了未爆發(fā)的煙花,藏在了兩個人心中,從此再沒有綻放的機會。
任何電影的賣座都必然配合著時代的需要,對于如今這個滿城盡是大鈔票的時代來說,相濡以沫、純愛隱忍就成為了表達感情最熱銷的品牌。這就是為什么越來越多人開始認為感情的絢爛比但是生活的平淡堅守,也是為什么所有的懷舊電影都必須要搭上一段青澀初戀的末班車的原因。張藝謀很聰明,只選取了《陸犯焉識》最后一部分兩人重逢之后的故事,所有的背景都被弱化,剩下的只有平凡的男女——一個忘了,一個還記得;一個永遠在等,一個就永遠陪伴。相視不識眼前人,你說是幸福,我說是難熬,感情的事誰也說不清。
鞏俐和陳道明演得也不錯,莫說是臺詞,就連嘴唇的抽搐都自己拿捏著頻率。陸焉識“彈鋼琴”時馮婉瑜把手搭在他的肩上,兩人都沒有說話,眼淚就流下來了。那一瞬間觀眾會以為她想起來了,至少在那個瞬間她想起來了——當然最終現(xiàn)實會把觀眾的幻想碾碎,深情和冷漠、期望和失望交雜在一齊,不需要任何的臺詞就足以讓人淚崩,也根本就奠定了這是個情感片的事實。
歸來讀后感
少年歸來讀后感篇十三
讀了大雁歸來很有感觸。作者對大雁的愛給我留下了很深印象。但人們對大雁的獵殺行徑卻更讓人深思。作者開篇便用對比的手法點明了對大雁的喜愛之情:春天充滿了生機和希望,人們熱切盼望春天的到來,而大雁給我們帶來了真正的春天。
在作者的心中,大雁并不僅僅是大雁,而是像人一樣有靈性的動物。
長時間的觀察和研究,更讓作者對大雁有一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感情。作為一個“愛鳥者”,他同樣感傷著大雁的憂郁悲傷。經(jīng)過多年的觀察,作者和他的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6只的雁群是一個家庭,以6的倍數(shù)出現(xiàn)的雁群是“一些家庭的聚合體”。那些憂郁的孤雁之所以孤單,是因為他們喪失了親人,或成了“心碎的寡婦”,或失去了子女,當這種結(jié)論被證實以后,作者對“瞄準它們的獵—槍”們的反感更加強烈了,乃至成了憤恨!
少年歸來讀后感篇十四
“以歡喜心過生活,以溫柔心除掛礙。”是這本書的宗旨。當然,這也是我想要的輕松生活,可以想象到,在田野處有一戶人家,過著雖然貧窮卻簡單、歡樂又充滿愛的生活,每天起床都能聞到田野的清香,用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看待任何問題,是樸素的,是陽光的,是快樂的。
當作者長大后,離開了這個簡單的村莊,來到了繁華的大都市。在這個都市里的人,喜愛榮華富貴,沒有了年少時的樸素簡單,心靈的善意。這里人心復雜,電梯里濃郁的香水味壓的人喘不過氣來。但幸運的是,在這繁華的城市里,仍然有心靈善良又單純樸素的人。作者的初心沒有變。仍用在山村里的樂觀心態(tài)活著,沒有一絲污染。
愿你歸來仍是少年!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4225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