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可以給人以啟發(fā)和指引,幫助人們更好地應(yīng)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和困惑。學(xué)會傾聽他人的意見和看法,從中獲取更多的靈感和思考的角度。總結(jié)是人生的真知灼見,以下是一些讀者的感悟之作,希望能給你們帶來一些啟示和思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jié)呢?這是一些感悟之作,希望能夠給你們帶來對生活更深層次的思考和認識。
次第花開讀后感悟篇一
我得以認識希阿榮博堪布,并有機會讀到他的心靈隨筆集《次第花開》,緣于去年春季我為他做心血管健康與疾病預(yù)防方面的咨詢。我很相信面由心生,初次見到堪布,和他交談,我深感他十分善良。
《次第花開》成書前,就以不同版式和文本廣為流傳。書中,堪布以睿智、樸實的文字,幫助讀者坦然地面對心的本性,倡導(dǎo)和引領(lǐng)人心向善、精神向上。讀《次第花開》最深切的體會是醫(yī)佛結(jié)緣、醫(yī)佛同心。
在價值觀取向多樣化的今天,我們應(yīng)大力提倡人心向上。而醫(yī)生更應(yīng)有一顆善良的心。人們常說從醫(yī)需有菩提之心,醫(yī)生最需要敬畏生命,最需要有同情心和責(zé)任心。
堪布首先講到“人生無?!?。因“每天都在面對無?!?,他“迫切感受到修行的重要”??安纪ㄟ^自己患病的體驗和眾人分享如何正確面對煩惱與痛苦。他認為,解脫痛苦,不是逃避,而是學(xué)會正視與面對。
拿疾病來說,不少心肌梗死或心臟猝死的發(fā)生都很突然,毫無先兆,并且至少有25%的心肌梗死不能用已知的危險因素進行預(yù)測評估。但如果我們有一定的病理知識,就知道如何相應(yīng)地調(diào)節(jié)生活習(xí)慣,就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或減輕病情。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要學(xué)會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以正面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應(yīng)對生活難題。既要承認、正視人生痛苦的普遍性,又不能因此而悲觀消極,不要消極地總把痛苦純粹當做一種負面經(jīng)歷,而怨天尤人。其實,人只要有精神信仰,不自暴自棄,人生中的痛苦,尤其是年青時代的痛苦磨煉,都會轉(zhuǎn)化為人生財富和最美好的回憶。
堪布在談自律時,更使作為醫(yī)生的我深受教育。他說:“我所理解的修行,不是去追求神秘的體驗或為獲得某種超常功能。修行是修養(yǎng)仁愛、寬容、謙讓、與人為善等能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安樂的精神品質(zhì),也就是說,要關(guān)注其他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覺調(diào)整自身行為讓其他眾生感到安適快樂。”所以修行一是替眾生著想,二是為此而采取轉(zhuǎn)化內(nèi)心的實際行動。作為醫(yī)生,我們每天面對的都是身心存有疾苦、希望得到幫助和救治的患者,我們應(yīng)換位思考,處處為患者著想。
縱觀全書,作者所倡導(dǎo)的價值觀與當今社會倡導(dǎo)的核心價值觀角度不同,但內(nèi)涵高度一致。
次第花開讀后感悟篇二
1、上個周讀了《次第花開》,堪布的文字真誠而睿智,仿佛一雙妙手輕柔的揉碎潛藏心底的悲愁迷惘,又緩緩的指向暗夜中的北極星,照亮我們前方未知的迷途。
堪布用平實而真誠的語言傳頌佛法的基本知識,用以解開我們的心結(jié),卻尊重我們每一個人原本的信仰。
修佛既是修心。對于普通人來說,修心的道路千千萬,不一定要絕對遵循佛教戒律才能獲得安樂解脫。只要心靈足夠良善、純粹,回望一生時能做到問心無愧,那便是解脫了。
2、關(guān)于故事
有別于堪布告訴我們放下“我執(zhí)”尋求安樂解脫的道理,本書最讓我淚流滿面的恰恰是“我執(zhí)”,是那些佛教徒們對振興佛教文化,重塑札熙寺單純的執(zhí)念。
歲月如水流逝,往事如在目前。在重游札熙寺舊址時,希阿榮博堪布記錄了這些故事:
幾位對堪布恩重如山的上師囑托他有能力后一定要幫助重振札熙寺??安家膊回摫娡?,重建札熙寺、恢復(fù)各項制度和傳統(tǒng),經(jīng)過十多年的努力,札熙寺終于恢復(fù)了往日的榮光和生機。于是,堪布決定按照藏地傳統(tǒng)的做法,把寺廟的管理交與本寺的**和堪布。
很多百姓得知他的想法后,哭著求他:“請不要不管我們的寺廟!”從此事上,我窺見的是百姓的質(zhì)樸與堪布純粹的良善。
然而堪布本人的心中卻滿是無奈,他在書中坦言:我不知該如何讓他們明白:我不是甩手不管了,人活在世間要盡忠盡義。
盡忠是完成前人的囑托,盡義則是讓寺廟持續(xù)發(fā)展,佛法廣泛流傳。他在重建寺廟的同時也幫助那里的**堪布樹立威信、積累管理經(jīng)驗。
他說:我自覺身體、精力一年不如一年,他們?nèi)裟馨压芾硭聫R的重任擔負起來,我也就放心了。
如今的札熙寺莊嚴肅穆,是弘法利生的莊嚴道場,它今日的榮光與生機凝聚著無數(shù)僧侶們深重的執(zhí)念。
索南日登喇嘛。他一生精進樂觀,無欲無求,唯有對札熙寺異?!皥?zhí)著”。他忍饑挨餓的省下糌粑粉去換回別人手里札熙寺流失的佛像和法器。八十年代,札熙寺初步修復(fù)后,他把自己舍生忘死保存下來的佛像等物品全部歸還了寺廟。他一直想看到札熙寺重現(xiàn)往昔的興盛,可惜沒有等到。三十三年前,希阿榮博堪布跋山涉水,翻山越嶺找尋心中敬仰的哥寧**。當?shù)诌_札熙寺時,印入眼簾的卻是一座荒蕪破敗的寺廟。寺廟旁邊只有哥寧**的小屋孤獨地立在一堆廢墟旁。
哥寧**多年來以病殘的形象示人,他在艱難動蕩的年代里持續(xù)閉關(guān)修行。盡管經(jīng)廟被毀,人員四處流散,他依舊堅守在札熙寺的斷壁殘垣之上。因為執(zhí)念,也因為他“怕”,“怕”很多人找不到回寺廟的路。
堪布的筆下有很多諸如此類的動人故事。有平凡而純粹的真情與執(zhí)念,有迷途知返的懺悔以及看透俗世后的返樸歸真。太多太多真摯的美好數(shù)不勝舉,需要個人用心去感知。
3、關(guān)于佛學(xué)
佛學(xué)是世上最偉大的學(xué)問之一,它浩如煙海,囊括了宗教、哲學(xué)、科學(xué)、諸子百家等一切的學(xué)問。南懷瑾老先生常告誡人們不要碰世上的兩種學(xué)問:一為佛學(xué),二為易經(jīng)。這兩種學(xué)問有兩種人可碰,一為智力超群者,二是沒有任何學(xué)問純?nèi)绨准埖娜?。平常人若?zhí)意要學(xué),就鉆一半好了,否則極容易陷進去出不來。
我呢,對佛學(xué)的知識知之甚少,可謂不知,所以不敢妄言。但我想大多數(shù)佛教徒們幸福的根源也許在于思想純粹,少欲知足吧,他們更注重精神修持,并朝著自己的信仰矢志不渝的前行,直至旅程的終點。
這些就是本書帶給我的感動和意義。平淡卻別有深意。
次第花開讀后感悟篇三
我得以認識希阿榮博堪布,并有機會讀到他的心靈隨筆集《次第花開》,緣于去年春季我為他做心血管健康與疾病預(yù)防方面的咨詢。我很相信面由心生,初次見到堪布,和他交談,我深感他十分善良。
《次第花開》成書前,就以不同版式和文本廣為流傳。書中,堪布以睿智、樸實的文字,幫助讀者坦然地面對心的本性,倡導(dǎo)和引領(lǐng)人心向善、精神向上。讀《次第花開》最深切的體會是醫(yī)佛結(jié)緣、醫(yī)佛同心。
在價值觀取向多樣化的今天,我們應(yīng)大力提倡人心向上。而醫(yī)生更應(yīng)有一顆善良的心。人們常說從醫(yī)需有菩提之心,醫(yī)生最需要敬畏生命,最需要有同情心和責(zé)任心。
堪布首先講到"人生無常"。因"每天都在面對無常",他"迫切感受到修行的重要"??安纪ㄟ^自己患病的體驗和眾人分享如何正確面對煩惱與痛苦。他認為,解脫痛苦,不是逃避,而是學(xué)會正視與面對。
拿疾病來說,不少心肌梗死或心臟猝死的發(fā)生都很突然,毫無先兆,并且至少有25%的心肌梗死不能用已知的危險因素進行預(yù)測評估。但如果我們有一定的病理知識,就知道如何相應(yīng)地調(diào)節(jié)生活習(xí)慣,就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或減輕病情。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__",要學(xué)會常想"一二",不思"__",以正面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應(yīng)對生活難題。既要承認、正視人生痛苦的普遍性,又不能因此而悲觀消極,不要消極地總把痛苦純粹當做一種負面經(jīng)歷,而怨天尤人。其實,人只要有精神信仰,不自暴自棄,人生中的痛苦,尤其是年青時代的痛苦磨煉,都會轉(zhuǎn)化為人生財富和最美好的回憶。
堪布在談自律時,更使作為醫(yī)生的我深受教育。他說:"我所理解的修行,不是去追求神秘的體驗或為獲得某種超常功能。修行是修養(yǎng)仁愛、寬容、謙讓、與人為善等能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安樂的精神品質(zhì),也就是說,要關(guān)注其他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覺調(diào)整自身行為讓其他眾生感到安適快樂。"所以修行一是替眾生著想,二是為此而采取轉(zhuǎn)化內(nèi)心的實際行動。作為醫(yī)生,我們每天面對的都是身心存有疾苦、希望得到幫助和救治的患者,我們應(yīng)換位思考,處處為患者著想。
縱觀全書,作者所倡導(dǎo)的價值觀與當今社會倡導(dǎo)的核心價值觀角度不同,但內(nèi)涵高度一致。
次第花開讀后感悟篇四
去年因為習(xí)茶,有幸得到一位不拘泥于形式的奇人居士的指點,他對佛祖的參悟是“佛祖不是用來求什么,保佑什么的,而是用來感恩的。普天之下那么多人,佛祖保佑的過來嗎?但是,你去感恩他,他會感知到的,這就就是慧根”。
那天在聽完他前半生不亞于經(jīng)典武俠小說里的奇人奇事奇遇后參悟佛法,皈依佛門的經(jīng)歷,在回家的路上,幾個姐妹對佛法有了新的正等覺開示,甚至討論起我們普通人諱莫如深的皈依,都打開了菩提心??床灰姷膮s在眼前,最美的遠方就在身邊:
其實,如《次第花開》書中對皈依的正解:“皈依佛法是需要膽識的,因為佛法不向你承諾安全感或確定性,事實上,它恰恰要打破眾人對安全的幻想”。這個世界的萬物都是成住壞滅的,就是不斷發(fā)生變化的。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我們長期以來對自身以及外部的世界存在著一個根深蒂固的誤解——執(zhí)幻為實。
萬事萬物都是依賴內(nèi)在和外在的條件而生滅的,因此不具有固有性和恒常性,就是我們常人所認為的被承諾的安全感。讀到這,就讓我想到了李中瑩大師對承諾的注解,大體意思是,大部分人在作承諾時都是真誠的,但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在改變,他們無法預(yù)測和操控自己的未來變得怎樣。
因此對承諾的定義是:我會維持這樣,直到需要改變?yōu)橹埂K?,要珍惜當下,同時維持照顧自己的能力。
況且安全感不是別人給予的,而是內(nèi)心的飽滿,自予自己。都說人的全身細胞七年會換一次,就等于換了個人,那改變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F(xiàn)下慎獨和獨處是很流行的說法,就是要經(jīng)常沉淀下來,多與靈魂深處探尋,思考,才能直面自我,不忘初心。
佛教徒就是決心與自己親密相處的人,一來誠實地覺察自己身、語、意的所有活動,二是柔和對待自己。只有對自己慈悲,才會真正對他人慈悲,只有對自己柔和,尊重內(nèi)心感受,才會體念他人的感受,做到利他惠己。
你是否有智慧,跳出身外,看看自己。佛即覺悟,覺悟世間本無我。
次第花開讀后感悟篇五
第一次聽說《次第花開》這本書,是在樊登讀書會上,被和晶譽為“可以做一輩子的枕邊書”,捧著這本書,封面上的希阿榮博堪布,手握佛珠,雙手合十,謙恭而從容的笑容,帶給人無限的美好、平和。打開書,古老而神秘的藏傳佛學(xué),作者用娓娓道來的方式,讓讀者在迷茫徘徊中似乎看到了一線光明。
曾經(jīng)看到慈誠羅堪布說的一句話:“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沒有機會讀佛書都是人生最大的遺憾。”很幸運,在三十而立的年齡讀到這本難得一見的好書。作者平凡樸實的文字,一針見血的對現(xiàn)世的揭示,讓我們在讀的同時好好反思我們自己的人生,也讓我明白修行就在當下。
我們要懂得人生就是這樣,無法圓滿,各人有各人的因緣,放不下也沒有用,倒是應(yīng)該考慮如果不得不舍棄這個人身,自己是否有把握解脫。對于人生的無常,我們都能理解,可是對于寶貴的生命,我們每天都止不住地在浪費?!半m然我們常說人生苦短,但心里真實的感受卻是來日方長。人們?nèi)菀淄浝现畬⒅粒劳霾豢杀苊狻R鍪裁词虑椋院笥械氖菣C會,急什么?人們總認為無常離自己很有,不要說旁人的生死離別與自己無關(guān),就算是自己遭遇重大變故,也很難從根本上改變無常這個基本事實的習(xí)慣性忽視。”簡單點說,我們都是一群患有健忘癥的人啊!我們應(yīng)該保持對生命和時間的敬畏,對修行人而言,熟悉無常能令我們內(nèi)心真正放松和開闊,另一個好處是我們因此而更加珍惜人生。
堪布說:“修行其實并不是一種神秘的體驗或者某種超長的功能。修行修養(yǎng)的是仁愛、寬容、謙讓、與人為善的精神品質(zhì),也就是說要關(guān)注其他生命的福祉,調(diào)整自身的行為讓其他生命感覺到安適和喜樂?!皻w根結(jié)底,成長不過是一場漫長的修行,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的修行者,在這漫長的旅途中,我們不斷的認識自己,理解他人,明白苦樂參半的人生,唯有活在當下,珍惜眼前方能有始有終。
之前好久,朋友有書送我,感覺《次第花開》這書名有些新鮮,再翻書先看作者,是藏人希阿榮博堪布專說佛法的。而我?guī)资昙儗倩焓?,因此既非佛徒、也不基督,所以當時溜一眼前言,順手撂它一邊就沒打算馬上讀它。
更這些年里,紛至沓來的這教那道又在身邊、周圍團團抱抱,所以在種種場合,就算真不想迎面撞上這徒那徒也還真難。比如有一次我就遇上這樣狀況:走在前邊一位,手上端了一滿酒杯,目光并且迷離,可身后卻還跟一位紫面包黃衣袍、脖上還掛串珠的師,接著那酒人就晃過來摟住我,舌頭很大地問:“你鴨……還、還…不信佛呀?趕緊信吧……”當時弄得我這以往跟佛全不沾邊之人,直朝他合十大叫:“阿彌陀佛!”
另外也有信上帝的朋友介紹我去“受洗”。于是就問為何要“受洗”?回答說:“如果你不受洗,咱倆將來就不能在天堂見面呀!所以還是去受了洗吧!”又問:那到哪兒去洗?回答:“這個現(xiàn)在倒不那么講究了,我?guī)湍阏埩四翈熣覀€浴室這事兒就能辦了!”我問:如果那里邊……還有其它……那種服務(wù)之類的可怎么辦?又答:“咱洗咱的,不管他們!再不成,現(xiàn)在還有一種韓國生產(chǎn)的泡澡桶,要不我替你請位韓國牧師就用那桶在誰家也能辦了!”我心里就挺納悶:以前聽說“受洗”也挺神圣的,怎么如今把我塞浴桶里也能湊合了?所以就對勸我洗的朋友說:“我看,這洗事還是先擱擱再說。另外,你拉我去洗,本意是希望咱們能在天堂見??删臀业牟露龋F(xiàn)如今想洗完都奔天堂的咱國,人數(shù)估計肯定會弄得比春運火車站還擠。再說了,凡眾徒們都想去奔的地方,必然就象被踩煩的旅游風(fēng)景點??晌夷兀€就別趕上天堂這趟春運了,我倒更愿意下地獄那邊瞅瞅去,就因為沒人愿下地獄,所以那地方恰如尚未開發(fā)的新旅游景點,不但充滿新奇并且風(fēng)光肯定下邊獨好。所謂人各有志,將來你上你天堂我下我地獄,所以就算是把咱倆塞在一個桶里洗完,到時我上不著天你下不著真想見面也難?!?/p>
此外,有時我寫博客,偶爾也會借用某些宗教書里的只言片語。但由于我既沒“受洗”又不是什么徒,當然對種種宗教正統(tǒng),僅知皮毛之淺??墒欠策@樣博客一被寫出,留言中就常有皈佛或受洗的心懷虔誠之徒,立即舉起各教之大理或信條趕來喝斥或訓(xùn)誡于我,且有時口氣都非常優(yōu)越,很讓我誤以為他們或象上帝在人間之“首代”或如佛祖派駐各地之辦事處主任。這類留言讀得多了,才明白,有人信教或入佛原不為自心之皈依,而是要秉持各路宗教之法作精神武器去針對他人。所以對于以往來此留言的各方信徒高人,我在這里先對你們的批評和教育,首先表示謝意了!
可盡管一直都沒有皈哪教之門也并未“受洗”,但以前無論我發(fā)現(xiàn)有關(guān)佛教、的好書,卻總不愿輕易放過,此外我還專門喜歡無論各教之書都“混搭”著串讀。這恐怕又會讓那些只以本門之教為天下最正之宗的信徒,視為異端了。但我覺得,凡是能啟發(fā)、啟示人心一點一滴,就都可以算各教之諸神于殊途同“在”了。而這樣的“二五眼”閱讀,就更促使我認為:其實若信神意并不見得非要入哪家法門,所謂啟示與救贖更在個人之心能隨時向上。另外很多確有見地的神學(xué)好書,恰恰它們的作者還會專門強調(diào)自己并非這教那徒的。
而之前已被撂了很久的《次第花開》,卻是某一次去大醫(yī)院為外地朋友掛號,當時排隊人太多,又趕上前邊有人又跟窗口里吵將起來,所以我就躲在遠處翻閱《次第》不知不覺讀了進去。
比如希阿榮博堪布就這樣說到了醫(yī)院和疾病“每次去醫(yī)院,看見病房、走廊、大廳里到處是人,老的、少的、生病的、陪伴病人的、哭喊的、沉默的,每個人都在受苦。疾病使人們比平常更加脆弱、敏感。這時,來自他人的關(guān)愛,哪怕只是一句真誠的問候、一個體諒的微笑、一個謙讓的表示,也會對患者有幫助?!鶕?jù)佛陀的開示,解脫是從認識痛苦開始的。人在病中,也許能比平常更深刻地認識痛苦。日常生活里讓人不如意、不開心、傷心、煩惱的因緣是那樣的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非在愁中即在病中?!纯嗥毡榇嬖冢畈豢赡芡昝罒o缺或總是稱心如意。由于這個見地,我們終于可以放松下來,不再急于逃避和指責(zé),因為我們知道:只要有這個身體在,我們就必定經(jīng)歷衰老、病痛、死亡;只要心里還有貪執(zhí)、嗔恨、困惑、傲慢,我們就必定感受痛苦。”
就象希阿榮博堪布這般解佛說法,固然非常直接也相當淺顯,可讀后卻讓我心里非常釋然。這時再抻長脖子瞧瞧前邊掛號窗口那邊還在吵個沒完,就感覺更是別有一番滋味上心頭了。
因為這偶然的醫(yī)院掛號機緣,忽然就對《次第》很有感覺,于是回家后再接著讀——
“雖然我們常說人生苦短,但人們總是認為無常離自己很遠,不要說旁人的生離死別與自己無關(guān),就算是自己遭遇重大變故,比如罹患疾病、親友去世,也很難從根本上改變對無常這個基本事實的習(xí)慣性忽視。正在麻將桌上的人們,不會因為身旁電視里正在播放的地震災(zāi)難的鏡頭而停止圍城酣戰(zhàn)。疾病康復(fù)的人們很少因為曾經(jīng)經(jīng)歷的病痛和危險,而認識到自己傾盡全力去追求的名利對生命來說其實沒有太大意義。……我們是一群得了嚴重健忘癥的人。受苦受難、哭天抹淚、心灰意冷,全架不住健忘,一轉(zhuǎn)眼功夫,又哪兒熱鬧往哪兒趕。”
又一日閑來無事,就讀到《次第》中說到“無常”與“無我”——
“我們不喜歡無常,因為它總在試圖向我們傳達另一個讓人深感威脅的信息:任何事物包括我們自己在內(nèi)都是‘無我’的,都沒有永恒、固有、實存的性質(zhì)。……這徹底打破了我們對安全感的幻想,多么令人絕望!認為事物具有穩(wěn)定性、持久性,是一種錯覺,若加以分析,就會明白其中的謬誤。如果說肉體是‘我’,那么減肥之后,我是不是就不完整了,不再是原來的我了?若如此,那有一部分‘我’去哪里了呢?……既然時時在變,哪里還有一個實存的我呢?可見,以肉體為我,不過是一種幻覺?!谇暗娜怏w和精神的行為影響在后的行為,每一狀態(tài)的生起都依賴之前的狀態(tài),生生不息,變化不止。死亡不過是一種比較深刻的變化而已。因果的傳遞不會因為死亡而終止?!?/p>
我參照以前讀過的其它神學(xué)、宗教之書,心里并不完全同意希阿榮博堪布以佛說法的這番“完全無我”。但他將“無?!迸c“自我”相對立的理解及闡釋,卻讓我感覺很有啟發(fā)。信與不信有時并不重要,重要的卻是因為他這說法,可以讓人從另外角度看一看“我”中之我和“我”外之我。
由每個人都要時時面對“無?!倍僬f“出離”,希阿榮博堪布非常深刻地指出了人常固有又自我不易覺察的某種習(xí)氣:“自以為是有時還表現(xiàn)為自卑。堅持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改變這個觀點,這不是自以為是又是什么?自卑與自負一樣,遮蔽了我們的當下,使我們不能清楚地認識自己,同時也阻礙了我們與外界的交流。因為缺少交流,我們感覺孤單,孤立?!J為自己是唯一的’會放大我們的感受?!覀兙芙^與他人溝通,通常是因為我覺得那些人不理解我們。我們排斥他人什么,實際上正反映我們排斥自己什么。……雖然我們都把自己看得很重,都想對自己好,可令人難堪的是,習(xí)慣讓我們看上去像個傻瓜,所作所為全都在讓自己更困惑、更痛苦?!?/p>
“一位修行人曾經(jīng)去拜見上師蔣陽欽哲旺波。路上他把自己的東西都布施了,只留下一個木碗,那是他心愛之物。來到上師住處,看見滿眼的金碧輝煌,他不禁想:‘人們不是都說夏扎(一無所有的)蔣陽欽哲旺嗎?怎么住在這樣的奢華的宮殿里?’這時,蔣指著他笑罵道:‘你們這些尋思者,我對這滿屋金銀珠寶的執(zhí)著遠不如你那個木碗的執(zhí)著!’說完搶過他的木碗砸掉了。出離就是這樣,不看表象,只看內(nèi)心?!?/p>
再到“皈依”,《次第》是這樣開導(dǎo)于人的:“一旦開始修行,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多么的無知。無始以來養(yǎng)成的習(xí)慣讓我們很不喜歡單純地與自己相處。保持清醒與覺察是一件相當辛苦的事,因為它意味著在任何情況下,你都不評判、不希冀、不回避?!怨乓詠恚非缶裥摒B(yǎng)的人,都需具備一種品質(zhì),那就是忍辱。‘忍辱’在現(xiàn)代人的詞典里似乎與怪癖、自虐之類的連接在一起,所以大多數(shù)人都不屑于這種品質(zhì)。但是,從修行的角度忍辱指遇到情況時不急于做出反應(yīng),不急于逃避不安、尋找安慰,而是放慢整個事情的節(jié)奏,給自己留一點空間去觀察和感受,讓自己可以有時間看清事情的原貌,而不是被沖動牽著鼻子走?!鸾掏绞菦Q心與自己親密相處的人。親密相處有兩層含義:一是誠實地覺察自己身、口、意的所有活動,二是柔和地對待自己。如實觀察自己往往會讓我們看到自己的狹隘、冷漠、混亂,我們本以為自己各方面都不錯,現(xiàn)在卻發(fā)現(xiàn)全不是那么一回事。這大概是許多佛教愛好者信佛多年仍不肯開始真正修行的原因,直面自己的缺點,遠不象談玄、做做表面佛事那樣,可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帶來成就感。不過,另一些人的做法正好相反,覺察的結(jié)果使他們非常沮喪,他們下死心要弄明白為什么會這么狹隘、冷漠、混亂。苛責(zé)讓他們失去幽默感,變得越來越酸澀,對自己、對他人及周圍一切都感到厭惡?!煌鶅?nèi)觀照,無法消除迷惑;而不心懷溫柔,修行便只剩下勞苦。慈、悲、喜、舍都是從內(nèi)心溫柔中生起的。我們常說要有慈悲心,可是慈悲不僅針對他人,也針對自己,并且首先是針對自己。缺少對自己的慈悲,很難對他人慈悲?!覀冎挥胁环艞壸约海艜环艞壦?,只有尊重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才會愿意去體念他人的感受。友善意味著以溫和的方式了解自己,帶著幽默去觀察自己的傲慢、無知、……我們常常喜歡夸大內(nèi)心的感受,尤其是負面的感受,雖然這樣做會加重自己的痛苦,但我們因為不想把心打開,不原諒某個人,或者不想面對真相,而寧愿相信自己深受傷害。有時候,其實讓自己心碎比寬恕要容易、痛快得多。”冷酷、僵硬?!?/p>
當我在《次第》中讀到這一番首先要對自己“慈悲為懷”的說法,不由深受啟示。多年前,我曾經(jīng)從一直被奉為“民族的脊梁”魯迅雜文中讀到他這樣的說法:“我的的確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己?!抑牢易约海医馄首约翰⒉槐冉馄蕜e人留情面?!碑敃r還覺得簡直說的太深刻太深刻了。他要表達的中心意思是:我首先對自己很刻薄、很無情、很解剖到底了,那么我如果以同樣的態(tài)度去時時解剖別人,別人也就應(yīng)當沒什么可說的了。并且我還發(fā)現(xiàn),就象這樣先仇自己再仇他人的“恨”傳統(tǒng),確實在漢文化中很有市場。比如有人會覺得,我歹毒別人固然不算什么優(yōu)點,但我對自己更歹毒難道就不可以成為我歹毒別人的精神資本嘛?要是我沒有從希阿榮博堪布“人要善待自己”得到啟示,以前對魯迅那種先偏執(zhí)自己再偏執(zhí)他人之說,只是感覺有點不對,但卻不知道他就究竟局限在了何處。然而被希阿榮博堪布這一開解,不由恍然:任何人,對自己刻薄、解剖、嚴律,這完全都是自己的事情。但這樣對自我的態(tài)度,并不可以同時平行作為律他或虐他的理由和資本。因此就僅僅只從希阿榮博堪布先要善待自己才有可能善待他人這一說當中,立即就能讀出魯迅精神皮袍下的某一個“小”字。
希阿榮博堪布這樣說到人對自心之內(nèi)視的:“在觀察自己的過程中,如果我們足夠和專注,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自己和他人。我們喜歡夸大內(nèi)心的感受,尤其是負面的感受,雖然這樣做會加重自己的痛苦,但我們因為不想把心打開,不想原諒某個人,或者不想面對真相,而寧愿相信自己深受傷害,有時讓自己心碎比寬恕要容易、痛快得多。由于缺乏覺察,我們不能看清事物的狀況,不能了知自己的真實感受,而使自己處于不必要的傷痛、焦慮和混亂中。即使出于善意,我們說話、做事的方式也可能給他人造成傷害,不過我們總以自己發(fā)心好為理由而忽視這種傷害。事實上,這樣做只說明我們并沒有準備敞開心胸,在內(nèi)心深處并不想與他人交流。許多人在生活中面臨最大的僵局就是習(xí)慣性封閉自己,排斥與外界的交流,任何一樣?xùn)|西都可能被用來搭建自、他之間藩籬。是非對錯、道德觀、價值觀、信仰都能成為拒絕交流的好借口……對我們來說,‘眾生’不是一個無關(guān)具體痛癢的詞匯,是代表著情感上能與我們相通的一個個具體生命?!?/p>
“有時讓自己心碎比寬恕要容易、痛快得多。”——希阿榮博堪布這一點對人心的穿透性解析真是深刻切中呀!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都會發(fā)現(xiàn)象這種“讓自己心碎比寬恕要容易”式的傷害性自我精神抒情或說撒嬌,好象誰在表面上誰占有了自我痛苦,誰也就獲得了某種精神優(yōu)越感——其實并不知當自己深入玩味自我痛苦之時,其實就已經(jīng)心陷極度狹隘當中了。
《次第花開》我一直讀得很慢,而且到現(xiàn)在也還沒有讀完。但越讀進去就越感覺它說佛解法之博之大,并且經(jīng)常讓人通悟豁然而開之感。
對于社會上人們常常說的最多的“因果”之論,希阿榮博堪布在《次第》中是這樣解釋的“從實踐的角度簡單地說,相信因果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如果不想感受痛苦,就舍棄會帶來痛苦的心念和行為;如果想快樂,就培養(yǎng)會帶來快樂的心念和行為。有人會說:‘我學(xué)佛精進,行善積極,可為什么還會遭遇不幸、坎坷,而有的人盡做壞事,卻逍遙快樂。這不是沒有因果嗎?’我在以前的開示中曾提到:人們的一言一行、起心動念都會產(chǎn)生相應(yīng)的后果,有些行為的后果很快顯現(xiàn),而有些行為卻要等很久以后才能看到它的結(jié)果。就像野草的種子播進土里不久就會長出草來,而青稞播種后卻要等來年才開花結(jié)果。”
所謂信者,不計善惡之報,這是真信。并且無論最終得善得惡之報仍然向上而信——我以為這才是深信并且不疑。
當然,如上一點,僅僅是我個人之管見。今后若有機緣,最好能當面向希阿榮博堪布討教。
我以前也曾翻過不少其它佛教說法之書。讓人有些閱讀吃力或感覺障礙的是,發(fā)現(xiàn)它們常常都在開說佛法之前,就會先強調(diào)很多這規(guī)矩那律條,或者還會用不少篇幅,告知寫書講法之人,與什么轉(zhuǎn)世神人有怎樣的高深聯(lián)系、如果屬于正宗和來路很大。更有以藏傳戒條作進入佛法之先決條件。所以凡這樣的佛說之書,在我尚未讀進去之前,已經(jīng)感覺自己確實純屬法外之人,同時也就放棄繼續(xù)看它的興趣了。這就很象我以前,好幾次打開《圣經(jīng)》舊約全書,可稍微讀幾篇,就心里已經(jīng)得了很多這不許、那不對、應(yīng)當怎樣、必須如何的訓(xùn)教;還有更多關(guān)于外邦人不知上帝偉大就被消滅打擊的故事例子;所以看一看就放下,卻從來并沒有因為它說理平常而被深深吸引并繼續(xù)讀到底的信心。
可這一次由無意中閱讀希阿榮博堪布的《次第花開》,所以能不知不覺就被吸引、就一直讀下去且興致盎然,后來一想,完全就是因為希阿榮博堪布之說佛法的表達尋常、不砌臺階、不設(shè)門坎、更不強調(diào)那宗這派。所以這一次讀《次第花開》過程中的“不知不覺”很是讓我意外。也可能這就應(yīng)了那兩句禪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若未知佛法之前,又要抬頭看樹,又要擦鏡供臺,倒可能會又知又覺反而不明白真該讀些什么了。
我一直認為:凡精神懷抱博大者,就肯定其表達內(nèi)心時,完全不會到處張揚偏執(zhí)乖戾之氣,或獨我為尊其它皆貶為旁門左道。再心懷大賢之人,也一定會從大到小體念并平視“眾生”,讓讀者隨時能感受其可親也可近。
我雖一直未入佛門,以前更對佛法完全不知。但這一次讀《次第》,卻讓我對其中的種種關(guān)于佛教的說法,多有感觸并深受啟發(fā)。包括對希阿榮博堪布這位至少未曾謀面的佛徒,也不由對他的平易、慈懷心生尊重。
因此以為,如果有人真想接近佛教或者佛法,那么這一本《次第花開》,卻也可以算得上是一本不錯的入門之書。
次第花開讀后感悟篇六
用一個月時間讀完了希阿榮博堪布的著作《次第花開》。就我個人而言,把這本書放在《透過佛法看世界》之后第二本讀正合適。比起更貼近日常生活的《透過佛法看世界》,《次第花開》講解得更深入,從《上師和弟子》章節(jié)起,不少章節(jié)都是希阿榮博堪布在回憶、感念接觸到的善良、極具慈悲心的上師們,一個個真實生動的人物令人感動。
《次第花開》這本書讓我進一步理解了佛學(xué)不是一門用來研究的哲學(xué),它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實際生活中調(diào)整心態(tài)、改變思維方式,讓我們即便在困境中也能達到平和喜樂的心態(tài),減輕焦慮、煩惱和痛苦。“佛教徒”一詞在藏文中的意思是“內(nèi)道者”,即向內(nèi)觀照、從本心而非本心之外找真理的人。
首先,我們可以從認識痛苦開始。人生的得失起伏都可以是覺悟的契機,關(guān)鍵看你以怎樣的心去面對。如果我們在內(nèi)心能坦然接受生活是無常的、生活中有得有失是自然的、人生本來如此,就可以做好準備、以平常心對待,更好地集中精力處理問題本身,而不是無謂地陷在額外的恐懼、焦慮等情緒中。書中有句話說得好,該經(jīng)歷的痛還得經(jīng)歷,我們卻不再那樣感到苦。
舉個例子,疾病可以成為我們培養(yǎng)出離心、菩提心的好機會。人在病中,能比平常更深刻地認識痛苦。寂天菩薩曾說:“問題若有辦法解決,就不必擔心;若沒辦法解決,擔心也沒有用。”如果能有這樣放松的心態(tài),則對我們很有幫助,反之,負面情緒往往會加重病情。痛苦消失就是快樂。而經(jīng)歷過痛苦會更加意識到日常快樂的可貴,才會更珍惜當下的時光?;厥淄眨铱偸窃谝粓霾〕跤蟾菀赘械綕M足和快樂。如今懂得了人生無常的道理,我在日常生活中也更容易感到快樂了。
《次第花開》還教我放松下來。陷入逆境時,我們感覺要被壓垮了,世界縮小到只剩下眼前那一堆困難。希阿榮博堪布的上師才旺晉美堪布曾對他說:“弟子,你應(yīng)該把窗戶打開,看外面的虛空,寧靜而廣闊。盡量放松身心,凝視天空,慢慢地把心融入天空中,安住?!边@是個很好的方法。我們需要放松下來,不把生活中的每件事都看得至關(guān)重要。希阿榮博堪布說過,我們覺得自己被難題困住,總想找辦法解決,可更大的問題也許在于我們過分關(guān)注“解決問題”了,卻從來沒有想過回頭去看看那些問題到底是不是問題。很可能,換個角度,它就不是問題,至少不是那么嚴重的問題。他還說過,人要能夠看破眼前。一時一事的得失好壞放到整個人生中看,都顯得渺小短暫。很多事情,當時覺得多么重大,而隔著時間空間回頭看,就知道人生充滿選擇和可能性,不走這條路,可以走那條路。
《次第花開》讓我對管理情緒也有了更深的感悟。本來情緒只是一點小火星,跑出來做觀眾,冷眼旁觀,也就是“覺察”,過一會兒火自己就滅了。我們遇到情況不要急于做出反應(yīng),而是放慢整個事情的節(jié)奏,給自己留一點空間去觀察和感受,讓自己可以看清事情的原貌,而不是被沖動牽著鼻子走。
我最近就在實踐跳脫出來觀察情緒,想著多大事啊,會好起來的,然后順其自然,看著情緒的浮云飄走。比如前一陣工作上突然有個緊急的任務(wù),我不知不覺就開始著急,于是告訴自己要“覺察情緒”,跳脫出來,發(fā)現(xiàn)自己手腳有點冰涼,對自己說擔心也沒用,調(diào)整呼吸,專注事情本身就好,過一會兒情緒的浮云就真的飄走了。
《次第花開》讓我在知足常樂的基礎(chǔ)上又學(xué)會感恩、認識到自己的幸運,對自己遇到的一切由衷地珍惜和感激。這對改善心態(tài)很有用。最近也經(jīng)常在想著自己的幸運,感恩通過邢老師認識了佛學(xué),心態(tài)一直在進步。之前的人生雖然遇到過一些大小挫折,但回首往昔,總的來說是幸運的。感恩真的能讓內(nèi)心時常充滿平和喜樂。
次第花開讀后感悟篇七
讀了《人類簡史》讓我明白,我們生活在他人創(chuàng)造的故事里,當然能創(chuàng)造故事的人都是這個社會中最聰明的人,創(chuàng)造故事也是人類所具有的獨特本能。我們需要故事,正是故事或者氛圍讓我們感覺活的有意思,在故事里我們明白夢想是什么,在故事里我們明白規(guī)則是什么。無論如何,在這本書里強調(diào):我們就是生活在別人編造的故事里。
然而《次第花開》里說,在故事里我們確實有些難于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并且很難找到自我,并且最終還是“苦”,因此我理解佛學(xué)可能就是讓我們擺脫故事的束縛來認知世界的本質(zhì),比如說,鉆石和石墨的到底有什么區(qū)別,從物理學(xué)角度看,沒有太大區(qū)別,但在故事里,鉆石是一種象征,石墨毫無是處,佛學(xué)里認為這種所謂象征都是我們的執(zhí)念,正是這種執(zhí)念讓我們無法脫離苦海。
所以真正的佛學(xué)就應(yīng)該是完全沒有虛構(gòu)的故事,每件事情都是真實發(fā)生的,比如說六道輪回就是真實存在的,而不是營造的一個氛圍。但仔細想想,這話說來簡單,我們一生下來就生活在各種故事里,因此我理解修佛的過程就是擺脫故事的.過程,但讓我們擺脫對故事的依賴實在太難了,所以說專業(yè)修佛的人也只有1%的概率能達到涅槃寂靜,而對于我們這些愛好者就不要奢望了。
不過在我理解還有一種方法可以達到類似涅槃寂靜這種境界,即不走修佛念經(jīng)這種方法,那就是讀各種故事,并且充分理解了各種故事,并且實實在在認知了這些故事,就像《人類簡史》的作者,但這同樣對于我們這些故事愛好者太難了。因此對于我們普通人,擺脫故事就別想了,認知所有的故事也別想了,但我們可以理解哪些故事對于我們生活是健康有益的,哪些故事會讓我們誤入歧途,我想能達到這個水平就可以了。
次第花開讀后感悟篇八
《次第花開》成書前,就以不同版式和文本廣為流傳。書中,堪布以睿智、樸實的文字,幫助讀者坦然地面對心的本性,倡導(dǎo)和引領(lǐng)人心向善、精神向上。讀《次第花開》最深切的體會是醫(yī)佛結(jié)緣、醫(yī)佛同心。
在價值觀取向多樣化的今天,我們應(yīng)大力提倡人心向上。而醫(yī)生更應(yīng)有一顆善良的心。人們常說從醫(yī)需有菩提之心,醫(yī)生最需要敬畏生命,最需要有同情心和責(zé)任心。
堪布首先講到“人生無常”。因“每天都在面對無常”,他“迫切感受到修行的重要”??安纪ㄟ^自己患病的體驗和眾人分享如何正確面對煩惱與痛苦。他認為,解脫痛苦,不是逃避,而是學(xué)會正視與面對。
拿疾病來說,不少心肌梗死或心臟猝死的發(fā)生都很突然,毫無先兆,并且至少有25%的心肌梗死不能用已知的危險因素進行預(yù)測評估。但如果我們有一定的病理知識,就知道如何相應(yīng)地調(diào)節(jié)生活習(xí)慣,就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或減輕病情。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要學(xué)會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以正面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應(yīng)對生活難題。既要承認、正視人生痛苦的普遍性,又不能因此而悲觀消極,不要消極地總把痛苦純粹當做一種負面經(jīng)歷,而怨天尤人。其實,人只要有精神信仰,不自暴自棄,人生中的痛苦,尤其是年青時代的痛苦磨煉,都會轉(zhuǎn)化為人生財富和最美好的回憶。
堪布在談自律時,更使作為醫(yī)生的我深受教育。他說:“我所理解的修行,不是去追求神秘的體驗或為獲得某種超常功能。修行是修養(yǎng)仁愛、寬容、謙讓、與人為善等能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安樂的精神品質(zhì),也就是說,要關(guān)注其他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覺調(diào)整自身行為讓其他眾生感到安適快樂?!彼孕扌幸皇翘姹娚耄菫榇硕扇∞D(zhuǎn)化內(nèi)心的實際行動。作為醫(yī)生,我們每天面對的都是身心存有疾苦、希望得到幫助和救治的患者,我們應(yīng)換位思考,處處為患者著想。
縱觀全書,作者所倡導(dǎo)的價值觀與當今社會倡導(dǎo)的核心價值觀角度不同,但內(nèi)涵高度一致。
次第花開讀后感悟篇九
春風(fēng)吹暖晴方好,次第花開可自娛。本書帶著我們走進了那片不為人知的藏人的心靈天堂,是一本十分優(yōu)秀的佛學(xué)心靈隨筆。細細品味一篇篇柔美優(yōu)雅的文字,樸實生動的智慧教法,讀完以后如沐春風(fēng),受益頗深。如果你身邊缺少一個忠實的朋友,它會在你迷茫脆弱的時候,給我們以鼓勵和啟發(fā),當你情緒低落時,讓我們生出對三寶和佛法的信心以及求解脫的決心。人之所以不快樂,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對自己的不滿意,不滿意自己目前的外表、才智、地位、財富、受用,好了還想要更好的,所以當人們把心思放在這些永遠無止境的追求上時,自然不會慢于現(xiàn)狀,所以徒增很多煩惱。不了解自己的人的一個表現(xiàn)就是不知道如何正確的對待自己。或是溺愛放縱,或是自責(zé)苛求,總之就是不能以一種平和的方式與自己相處。婆娑世界的意思就是,能忍受缺憾的世界,硬是要追求完美的自己,只會讓自己活得很累。真正的幸福感源自于內(nèi)心的安寧,堅強或者脆弱,接受或者抗拒,生活都會繼續(xù)。物質(zhì)能夠帶來的滿足感僅僅是感官上的滿足,而人之所以有別于動物,卻在于他不僅需要滿足感官上的滿足,還需要精神上的滿足。有的人或許會認為這種佛教的書是那些信仰宗教的人才會看的。我覺得不信宗教不代表不可以不能有信仰,信仰是一種很難用文字表達的東西。我們身邊總是有很多自稱為哲學(xué)的東西,但是很多我們都信以為真的哲學(xué)思想?yún)s總是讓人越看越往深處思維,越讓人困惑。書中的上師就是這樣的上師,他們躺下來,成為我們的道路,而我們卻依然嬉笑打鬧,不愿前往正確的路途,我們喜歡那些成為明星達人的創(chuàng)新者,我們追隨那些前呼后擁的仁波切,我們急著去讀微博上成千上萬的佛家語錄,但是卻忽略這些在我們身邊默默行著鋪墊的人。一尊佛像,不會跳下來指著你的鼻子教訓(xùn)你,也不會因為你的自私而不受你點的香火。我們總是微笑,仿佛聽又不在聽。你是否有智慧,跳出身外,看看自己。佛即覺悟,覺悟世間本無我,跟著一位無我的上師,才能獲得無我的智慧。
次第花開讀后感悟篇十
每一件事的發(fā)生都是眾多因果關(guān)系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
喜歡下圍棋的人懂得”復(fù)盤”,質(zhì)量管理部門的`同事遇到質(zhì)量不良,客戶投訴,要追根溯源,查找原因。
所有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果”必有”因”.
剛過去的一周,我開車追尾,導(dǎo)致車輛嚴重故障,保險公司定損費用較高,需要很長的修復(fù)時間,起因是下班高峰,我在交通擁堵的路段,居然邊開車邊看手機,沒踩住剎車。本來約好去好友家聚會,結(jié)果計劃有變,好心情一下子跌落谷底。教訓(xùn)慘痛。
去年,我休了一段時間病假,飽嘗痛苦。原因是過往沒有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忙于工作、學(xué)習(xí),身心勞累,缺乏鍛煉,忽視健康。不知不覺間種下了”惡”因。
有人會問,你不是說”因果”嗎?為什么現(xiàn)世做好人沒好報?往往被惡人欺騙、傷害,下場很凄慘,反而惡人大多活得很滋潤。
佛菩薩常以不同的面貌示人,也許是對你有幫助,慈悲為懷的恩人,也許是給你制造麻煩和障礙的敵人,也許是對你造成傷害,刻骨銘心的’人,甚至可能化身為一些動物,給你啟示。
那些”好人”很可能是佛菩薩,以死亡和苦難這種特殊的方式向我們示現(xiàn)無常、無我和慈悲。有些人通過積德行善,修持正法,了結(jié)了某些因緣,將要去往別的剎土。
也許你又開始懷疑,眾生是否真的有輪回?世間萬象如此復(fù)雜深奧。我們須保持謙卑,探究真理。
也許死亡也是一種無常的變化,因果關(guān)系并不因此而終止。
次第花開讀后感悟篇十一
我一直相信”萬事皆有因緣”,加入樊登讀書會第一本”結(jié)緣”的書。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念今已聞,能聽到這本書的人都是有緣人,你已經(jīng)和其他人不一樣了!這本書就像是一個忠實的朋友,在迷茫脆弱的時候,給我們以鼓勵和啟發(fā),讓我們生起對三寶和佛法的信心以及求解脫的決心。將我從瑣事困惑中解脫出來,頓覺明心見性,獲益匪淺。
書中處處散發(fā)著慈悲與智慧的光芒,堪布睿智柔和的文字,樸實生動的開示,幫助我們坦然地面對心的本性,并從各種困惑中解脫出來,獲得重塑心靈世界的力量。
縱觀全書,行文雖有二十萬字,卻字字珠璣,它帶給我的心靈撞擊不勝枚舉,不在此一一贅述,只因其中的曼妙還需此刻的你,打開它,去翻閱,去感受。
佛說”娑婆世界”,”娑婆”意為”不完美”.
那究竟該如何接受遺憾、接受一個并不那么完美的自己?你一定會在堪布的文字里找到答案。我知道,有許多的好書,在等著我去發(fā)現(xiàn),但是我不知道他們的名字。這時,如果有一個人,能每天精心地為你選擇出好書來,推薦給你來讀,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因為,對于一個讀書人來說,讀到一本并不好的書,浪費的金錢是小事,浪費的時間和精力才最重要。所以今天我推薦《次第花開》這本書。
感謝堪布的'書,感謝讀到這里的朋友,感謝樊登老師的緣分讓我有機會與佛法相遇。
當下我所經(jīng)歷的一切都是如此珍貴,不再重來。
次第花開,大道至簡。
邀你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感受”完美”,哪怕,只有這一本書的時間。
次第花開讀后感悟篇十二
有的人居無定所地過著安寧的日子,有的人卻在豪華住宅里一輩子逃亡。
皈依,不是修行的起點,它是整個修行。
都市有些人遇到困惑,迷茫時會選擇去印度小鎮(zhèn)或者中國的西藏尋訪心靈導(dǎo)師。由于佛祖開悟,當?shù)赜泻苌詈竦姆饘W(xué)淵源和根基,佛文化被廣泛傳承,當我們留意觀察當?shù)厝说纳钇鹁?,即便物質(zhì)匱乏、生活貧困,依然呈現(xiàn)精神富足的面貌,臉上洋溢著樸實、真摯的笑容,知足常樂,滿滿的`幸福感。
心靈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次第花開讀后感悟篇十三
夜晚永遠給人一種神秘感,月明星稀,萬籟俱寂,山巒起伏的大地被皎潔的月光籠罩著,柔柔的月光泌出黛色的暗柔和清涼,疏散圓融著晝的蒼白、喧囂、躁動,覆蓋著千篇一律,熟視無睹的物像,將時空幽柔成朦朧的一體。
夜晚在意識里沉寂、寧靜、神秘,未知。
仔細感覺一下,晝的心永遠是懸空的,在動的節(jié)律中,心像鐘擺一樣,左右移動,通過瞳孔傳輸?shù)溺R像信息,被心的意識整合,分解成若干步驟,用手和腿協(xié)調(diào)實施,當身體的能量和神識被晝的時光消耗殆盡,白天在固有習(xí)慣的督促下,就這樣結(jié)束了。疲累的心身又被如影隨形的習(xí)慣黏合著,放松,放下,入眠,十個小時后,再次睜開眼,讓眼睛再去蜇摸熟悉或不熟悉的物象。周而復(fù)始的過程,都是用眼睛和心識支配,對于突降的災(zāi)難,禍患,出人意料之外的結(jié)果,甚至死亡一無所知,渾然不覺。
多數(shù)時候,人象裝在瓶子里的蟲子,囿于未知的空間,倒退著走過昨天,折騰在今天,明天的無數(shù)個結(jié)果都是黑色的,懵懂的,未知的.。就像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里,睜眼和閉眼在意識感官里都是多層次的黑一樣。
從入學(xué)的第一天起,不知文憑就是一張什么都不能證明的紙,所以才竭盡心智,奮發(fā)圖強。不知初戀會失敗,所以才愛的激情四射,銘心刻骨。不知結(jié)婚后會出現(xiàn)太多的平淡,才義無反顧的沖進婚姻的殿堂。不知兒女長大后多是一個平凡的個體,才對他們的愛,愛的不計成本。不知道自己何時死亡,才卯足勁讓每一天活得很累很無奈。不知道人生很多時候失望多于希望,才會在做事的時候竭盡全力,無所顧忌。不知道福兮禍所依,才會在事情成功后,手舞足蹈,興高采烈。人生活在未知中,因為未知綁架著希望,未知的希望精彩著生活的每一個瞬間,因為未知希望常在,因為未知才會坦然或者忐忑。因為未知心中的希冀一直豐富多彩。
眾多的不知道,演繹著眾多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在圈外畫圓是智慧自己,在圈內(nèi)畫圓是給別人提供借鑒,但無論在圈內(nèi)或者圈外,都是一種精彩,都是一種存在。宇宙的法則是陰陽平衡,因為需要平衡,才有陰晴圓缺,成住壞空的存在。人生如戲,未知就是其中的游戲規(guī)則?;钤谖粗锸且环N無奈,也是一種實在,更是一種旅行式的深刻的體驗。
昨天是身上脫落的鱗屑,唯有今天摸得著看得見。明天有太多的變數(shù)和懸念,明天是意識延伸的歌,明天希望之花永遠怒放,明天是一盤在意念中烹調(diào)的佳肴,未知的明天或許是邁向成功的起點,或許是一場意料之外的劫難,明天是一種等待,當今天的月亮懸掛在空中的時候,明天或許陰霾密布,更或許陽光燦爛。
活在未知中就是像一個正在帶著好奇心探索世界的孩子一樣,細細品嘗每一次的真實感覺、感受,沒有任何的應(yīng)該和不應(yīng)該、沒有任何的好和不好,只是全然的允許、全然的臨在。如果一切問題都尋根問底的話,已知的未來比未知更加無意義。生命有如在玩游戲,如果清清楚楚地知道下一步的設(shè)計,那還不如不玩。
我們只能探索,在不盡的探索中,破譯未知,破譯神秘,破譯玄幻,在未知中求得真相,一點點的接近生命的本源,接近快樂,接近幸福,接近靈性,接近圓滿。
生命像花兒一樣,從含苞待放,到吐蕊芬芳,在未知的憧憬的希冀中,青翠欲滴,次第綻放,花開花落,花落花開......
次第花開讀后感悟篇十四
每一件事的發(fā)生都是眾多因果關(guān)系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
喜歡下圍棋的人懂得”復(fù)盤”,質(zhì)量管理部門的同事遇到質(zhì)量不良,客戶投訴,要追根溯源,查找原因。
所有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果”必有”因”。
剛過去的一周,我開車追尾,導(dǎo)致車輛嚴重故障,保險公司定損費用較高,需要很長的修復(fù)時間,起因是下班高峰,我在交通擁堵的路段,居然邊開車邊看手機,沒踩住剎車。本來約好去好友家聚會,結(jié)果計劃有變,好心情一下子跌落谷底。教訓(xùn)慘痛。
去年,我休了一段時間病假,飽嘗痛苦。原因是過往沒有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忙于工作、學(xué)習(xí),身心勞累,缺乏鍛煉,忽視健康。不知不覺間種下了”惡”因。
有人會問,你不是說”因果”嗎?為什么現(xiàn)世做好人沒好報?往往被惡人欺騙、傷害,下場很凄慘,反而惡人大多活得很滋潤。
佛菩薩常以不同的面貌示人,也許是對你有幫助,慈悲為懷的恩人,也許是給你制造麻煩和障礙的敵人,也許是對你造成傷害,刻骨銘心的’人,甚至可能化身為一些動物,給你啟示。
那些”好人”很可能是佛菩薩,以死亡和苦難這種特殊的`方式向我們示現(xiàn)無常、無我和慈悲。有些人通過積德行善,修持正法,了結(jié)了某些因緣,將要去往別的剎土。
也許你又開始懷疑,眾生是否真的有輪回?世間萬象如此復(fù)雜深奧。我們須保持謙卑,探究真理。
也許死亡也是一種無常的變化,因果關(guān)系并不因此而終止。
次第花開讀后感悟篇十五
天有不測風(fēng)云,人有旦夕禍福。
人生中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
位高權(quán)重的,突然會一落千丈;生死相許的,竟然會勢同水火;合家歡聚的',終究會曲終人散;壽比南山的,遲早會撒手人寰。
所以,一切的美好都難逃變化,變化就會帶來痛苦,這即是佛陀給我們揭示的”無常皆苦”.
通常,痛苦有三種形式:苦苦、變苦和行苦。
苦苦,指顯而易見的痛苦,比如你受傷了,生病了,肯定苦;變苦,指由快樂轉(zhuǎn)變過來的痛苦,比如今天你很高興,吃撐了,多喝了幾杯,明天突發(fā)疾病,上吐下瀉;行苦,是指眾生存在的無奈和不圓滿,身心被種種煩惱束縛。
具體而言,人間的痛苦又分成八種。無論貧富強弱,所有人都無可避免要經(jīng)歷生、老、病、死、怨憎會(怨恨生氣厭惡)、愛別離(相愛的親朋好友生離死別)、求不得(想要的得不到)、不欲臨(得到了不想要的)的痛苦。
于是,我們抱怨,對無??謶趾徒箲]。寂天菩薩曾說:”問題若有辦法解決,就不必擔心;若沒有辦法解決,擔心也沒有用?!?/p>
很多人燒香拜佛,求菩薩保佑,以為菩薩神通廣大,可庇佑他一世安全。
這種信佛的發(fā)心(出發(fā)點)大錯特錯,佛法不向你承諾安全感或確定性,事實上,它恰恰要打破你對安全的幻想。
克服對無??謶钟袃蓚€方法,一是熟悉無常,二是了解恐懼無常的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4292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