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佳作《活著》品讀心得與體會篇一
讀了一半,我就去書店,又買了作者的兩本雜文集和一本小說,讀了其中幾"我們衛(wèi)生院就在大街上,空閑的時候,我就站在窗口,看著外面的大街,有時候會呆呆地看上一兩個小時,后來有一天,我在看著大街的時候,心里突然涌上了一股悲涼,我想到自己將會一輩子看著這條大街,我突然感到?jīng)]有了前途,就在這一刻,我開始考慮起自己的一生應該怎么辦,我決定要改變自己的命運,于是,我開始寫小說了".這種感覺,我也曾經(jīng)歷過。當年在一個計算機廠實習,很多同學都在那里,工作特別的枯燥,我就這么想過,所以,后來一有機會,我就離開了那里。
余華決定開始寫作以后,就鍥而不舍,終于被《北京文學》發(fā)現(xiàn),還被請到北京去改稿,這件事情轟動縣城,不久,他被調(diào)到縣文化館工作,這是他期盼已久的地方,從此,他漸漸走上專業(yè)作家的道路。
《活著》是余華1993年的作品,使他一舉成名。被翻譯成很多國家的文字,還獲得許多國際大獎。
《活著》是受美國民歌《老黑奴》的啟發(fā),講的是一個叫福貴的農(nóng)民,他曾經(jīng)是地主家的少爺,但因為賭博,輸?shù)袅巳考耶a(chǎn),然后,經(jīng)歷了解放戰(zhàn)爭、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大煉鋼鐵、自然災害等一系列的歷史事件,家庭的命運也是一波三折,艱難坎坷,一個個親人先后離他而去,最后,只有一頭老牛陪伴著他。作者通過一個人自述自己苦難的一生,反映出人活著的艱辛與無奈,也反映出一種面對人生的豁達與樂觀。
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說:"在世人中間不愿渴死的人,必須學會從一切杯子里痛飲;在世人中間要保持清潔的人,必須懂得用臟水也可以洗身。"既然臟水都可以洗身,那苦難又何嘗不是生命的源泉。正如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所強調(diào)的,正是外部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創(chuàng)造了人類的文明。
讀這樣一本書,經(jīng)常會被書中的人物所感染,情不自禁地流下淚水,每次放下書,都會為書中人物的命運而感慨,同時,也會感覺到自己現(xiàn)在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我想,古希臘人之所以創(chuàng)造了"悲劇"的形式,也許正是讓人通過體驗故事中人物的苦難,來釋放人內(nèi)心中壓抑的傷感,并對現(xiàn)實的生活更加充滿希望和熱愛。
回想世界上許多偉大的藝術作品,也都是如此,它們通過一個很小的切入點,折射出時代的變遷與人生的坎坷。它們不只讓我們在精神上獲得一次次洗禮,更讓我們對身邊的現(xiàn)實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甚至對人生有了一種更豁達的寬容與同情。
我今天能再次閱讀這些偉大的作品,其實要感謝我兒子,要不是因為教育他,我是不會讀這些書的,也不會主動去找來那么多古典作品來試讀。反思起來,為兒子而讀書確實是一種非常奇怪的動力,我也在這種動力的驅(qū)使下,獲得了許多意外的收獲。
在陪兒子讀書的過程中,我在不斷地觀察他的成長,看到他每個階段的變化,我都會情不自禁的聯(lián)想起自己當年的一些類似經(jīng)歷。年輕時一些古怪的行為和沖動,現(xiàn)在看來,就是上帝在不同時期,打開了我們身上不同的開關,我們自己甚至都不清楚為什么。但是多年以后,當我們看自己孩子身上的行為,聽他們講他身邊同學的一些怪異事件時,我們好象突然明白了,理解了,寬容了,淡定了。
最近讀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就有很多感受。也許,人只有在回憶與現(xiàn)實的穿梭之中,才能更深刻的理解過去與現(xiàn)實。我們都從年輕時走過來,但是,回頭看,我們并非完全理解當年自己的所做所為,也許,只有在回憶與現(xiàn)實的交織中,我們才真正認識了自己和人生的本質(zhì)。
小說這種文學形式,雖然看上去似乎通俗膚淺,但卻有著其他文藝作品不能替代的作用。講故事和講道理不一樣,專門講道理的作品往往確定性很強,而故事則能給人更多的想象空間,每個人都可以從一個故事中,讀出不同的味道和內(nèi)涵。而且,偉大的作品一旦產(chǎn)生,就不再完全屬于作者本人。好象一個孩子一旦出生,就已經(jīng)不完全是父母所給予的內(nèi)涵,他將漸漸成為他自己,并擁有自己的生命。
讀完《活著》,讓我更加深刻的感到,人只有經(jīng)歷人生的一些苦難,才能真正理解和珍惜現(xiàn)實生活中的幸福與美好。伴隨孩子一起成長,使我明白,人必須經(jīng)歷幾次不同方式的"重生",才能真正讀懂人生這部經(jīng)典所蘊涵的真諦。
佳作《活著》品讀心得與體會篇二
《活著》這本書是我有史以來第一次走心看完的一本書,對于我這種一看書就打瞌睡的人來說是多么可貴的寶物。
這本書是看著看著就走入了書中,走進了那個年代那個畫面。不得不佩服余華先生的寫作手法,用著最樸實的話語敘述完這么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
有時翻開書,想一下子看完,又不想這么囫圇吞棗的看完。剛看完的時候,我心想再也不要翻開它了,太傷感了,都看哭了自己。可是幾天過后,又拿出來了,想著下次再回味一遍。所以,這本書是一本讓人回味無窮的書。
書中以一個老人的角度敘述自己的一生,看似平淡卻又波濤洶涌,在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風雨的福貴眼里那些都過去了,所以它平淡,而對于我們讀者來說這其中的每一個故事都揪住人心,想要沖進故事里去做點什么。
整本書我的淚點在福貴兒子去世的時候,看到前面我真的不敢相信,因為那些文字敘述得太普通了,我一直加速往后看,看到福貴的痛苦后,才嘩啦啦的眼淚直流,帶著眼淚進入了夢境,合上了書。
再次翻開,就是我看完了整本書了,故事中一個接一個的去世,我沒有再掉一滴眼淚,不是因為敘述得不好,而是我已經(jīng)麻木了對于這個故事中的死亡。
我除了對于佩服這本書的作者以外,好像還沒有太明白整個故事更深的意義,對于生死這件事,是福還是禍呢?故事里的人活著那么痛苦,可能死亡是解脫,而活著總給別人感覺是好的,活著就好,真的'好嗎?
看到福貴年邁的時候,又覺得活著確實好。
希望下次再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佳作《活著》品讀心得與體會篇三
一個偶然的機會看了余華的小說《活著》,它講述了一個叫徐福貴老人的一生,他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作者平實的敘述中,訴說著主人公的一生的苦樂哀愁。看完后掩卷沉思,內(nèi)心沉重,感覺有說不出的悲——悲涼,悲哀,悲傷似乎人生所能經(jīng)歷的不幸都降臨到了主人公身上。想著主人公的經(jīng)歷,禁不住疑問: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么?
徐福貴出生富貴,卻是個敗家子,從小到大干盡了荒唐事,讓自己從一個闊少爺變成了窮光蛋。他唯一做對的事就是娶了家珍做老婆。這個同樣出生富貴的富家千金沒有一句怨言的包容了迷途丈夫,撐起了日后苦難的天空。
從地主到赤貧,徐福貴也不是沒有恨過,恨這個,恨那個,最后恨的還是自個,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他活著,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就如他娘所說:"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活著的意義并非只是富貴。
自從做了佃戶,為了一家人活著,徐福貴努力勞作,再不若從前,活著也似乎有了目標。用書中的話說就是:日子過的又苦又累,心里反到踏實了。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他們徐家從小雞變成鵝,鵝變成羊,羊變成牛,慢慢的重新發(fā)起來。只是世事難料,他被抓壯丁上了戰(zhàn)場。在戰(zhàn)場上歷經(jīng)生死,成了俘虜后面對是選擇留下還是領了盤纏回家時,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回家,那一刻,對家庭的牽掛也許是他活著的唯一理由吧。
解放了,土地改革,買了他家所有田地的龍二被槍斃了,真當是福兮,禍兮。這一刻,主人公已經(jīng)想開了,認命了。用家珍的說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是啊,經(jīng)歷過分離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團圓的真實可貴?;钪?,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日子就這樣清貧而又安穩(wěn)的過去了直到。
"抽一點血,就抽一點,醫(yī)院里的人為了救縣長女人,一抽上我兒子的血就再不停了?那時有慶已經(jīng)不行了,可是出來的醫(yī)生說血還不夠用。抽血的那個烏龜王八蛋,把我兒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慶嘴唇都青了還不住手,等到有慶的腦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2
來醫(yī)生,醫(yī)生蹲在地上拿聽筒聽了聽說:心跳都沒了。醫(yī)生也沒怎么當會事,只是罵了一聲抽血的:你真是胡鬧。就跑到產(chǎn)房救縣長的女人了。"看到這里真是說不出的憤懣,一條鮮活的人命,就這樣沒了,如此荒唐,如此草菅人命,這是什么樣的社會。而主人公,他活著,因為家珍,想著往日種種,徐福貴撐了下來,跟著他受盡苦難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
小時候生病成了聾啞的女兒鳳霞嫁人了,女婿雖是個偏頭,卻極好,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了奔頭。鳳霞的懷孕更是讓這家飽經(jīng)苦難的人喜極而泣,可是,這簡單的幸福又終結(jié)在鳳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來了,鳳霞卻死了。三個月不到,家珍也死了。
徐福貴和他的女婿圍著他們的希望——苦根,艱難的活著。四歲的時候,苦根的父親二喜被水泥板壓成了肉醬??喔夤搅似邭q,發(fā)著高燒,幫著徐福貴在地里摘棉花。徐福貴心疼外孫,沒錢買藥,煮了一大鍋豆子,出門下地去了。不想回來后就發(fā)現(xiàn)苦根被豆子撐死了。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著自己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么些年。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的平平常常,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
這是主人公的話,書看完了,很壓抑,活著的意義是什么,也許無所謂活著,塵世的苦難,活著的人總得承受,在命運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獨,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痘钪凡⒉皇且嬖V我們應該怎樣活著,只是在陳述活著這樣一個事實。用徐福貴夫婦對春生的話:活著,好好活著。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命運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在命運面前,也許不能不感嘆人類的無力吧。改變不了活著的事實,就改變活著的態(tài)度吧,只要活著,總有希望,態(tài)度也許至少是可以改變活著的狀態(tài),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盡頭至少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活過,也曾經(jīng)努力過。
佳作《活著》品讀心得與體會篇四
寒假期間,花了兩個星期讀完了余華的《活著》。《活著》其實很簡單,它只是講述了每個人無時無刻不在做的事——活著,或者說更好的活著。
《活著》卻又很復雜,它將人們放置在了一個充滿苦難的時代里,將“活著”最寶貴的信念,完全地剖析在人們面前:以回憶的姿態(tài),去深刻地體會“活著”,艱辛,本然,寧靜。就如林蔭下的福貴,牽著老牛,念叨著亡故妻兒的名字,依舊充滿感情,仿佛他們從不曾遠去。
文章的主人公福貴,一生坎坷波折。當所有的親人都先他而去,親情的美好被死亡無情的撕碎,他以一種超乎想象的堅毅與執(zhí)著活著,沒有被厄運打垮,扼住了生存的咽喉。
讀過《活著》,看到福貴的親人一個個死于病痛和意外,生死別離剜割著福貴的心,福貴依舊沒有放棄,由紈绔子弟變成了有堅定信念的人。由主人公的信念引發(fā)了我對生命的思考,對活著的感悟。
文中的活著,決不是無目的地延續(xù)生命,而是為了心中的信念,將活著演繹為生命的升華,去戰(zhàn)勝一切失敗,痛苦,永不放棄希望。
為了活著而活著。
當一個人在經(jīng)歷過生死困境,認識到生命的不易,當活著成為一種信念,而非只是想著自己的功名和后人的褒貶時,人們也許就會像福貴那樣:獨自一人卻不孤寂,因為他能從自然中所有有生命的東西身上找到生命的活力,活著的快樂;也許就可以做到,對于自己的過往,那生與死的別離處之泰然,因為活著已成為心中最堅定的信念,看透活著的真諦,不會因生死別離而有所動搖;也許就可以做到夕陽西下,與老牛相依的淡泊、寧靜。
回到現(xiàn)實中來吧,文中福貴的時代早已過去,福貴的生活方式早已不適合現(xiàn)在的社會,我們不可能像他那樣活著。我們應該做到保持本心,認清自己的目標,用盡全力去做真正有益于自己和他人的事,創(chuàng)造自己的價值。在一切困境面前,像福貴一樣,永不放棄,為了活著而活著。
放下書,已是正午,初春的風,混著溫暖柔和的陽光落在窗沿,吹起窗簾,一陣陣起伏跌宕。心中涌起一股對生命從未有過的強烈力量,對活著的強烈信念——一切如此美好,我們有什么理由拋下這一切輕言放棄呢?
林蔭下,一個瘦小的老人和一頭老牛,朝著太陽,漸得漸遠。
佳作《活著》品讀心得與體會篇五
直到此時莫名的沉重感和震撼感充斥在心中難以散去,想起魯迅曾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想來用這句話來形容福貴一生的經(jīng)歷真心恰到好處。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曾見證每次苦痛之后星星點點的亮光,像是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這些溫情脈脈的細節(jié)總是讓我們以為峰回路轉(zhuǎn),天真地以為噩夢終于不再縈繞他們,每每此時,余華絲毫沒有猶疑,在他冰冷的筆下,角色們毫無征兆地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瞬間粉碎讀者們微弱的希望。因為遠離那段動蕩年代,因為從未有過真正的饑寒交迫的艱難與困頓,那些生離死別對于我們來說顯得那樣遙遠,卻又在余華的筆下如此靠近。
但我相信,余華是希望我們在這部充滿無情、絕望和死亡的故事里,學會活著,學會生活。就如同故事主人公福貴,即使經(jīng)歷了人生的各種痛苦絕望,也依然能夠笑對人生,這就是生命的張力。福貴沒有因為親人的離去而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就像他說的,活著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其實他并不知道什么是活著,他只知道人活著就是這樣,經(jīng)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活著就是這么簡單。
是的,在面對苦難時,福貴——蕓蕓眾生中的一個普通人,卻能拾起如此之大的勇氣,不禁讓我們反思,現(xiàn)今的社會上,自殺比率的連年增高,而其中不乏被稱作“七八點鐘的太陽”充滿希望與朝氣的青年,為什么會這么容易放棄自己的生命?當我們還在為物質(zhì)上的需求挑三撿四時,我們是否能夠想起上一代人為了生存而掙扎,一個月工資可能只有幾十塊的情形?當我們還在抱怨命運的不公時,是不是也應該想想這世上更苦難的人呢?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是幸運的,但同時順利的生活讓我們禁不起苦難與挫折,讓我們往往迷失人生的方向,失去前人們那種頑強堅韌的生命的張力。
生活從來不缺乏希望,就好像在失去親人之后福貴還有那頭與他同名的老牛一起走在夕陽下,當你受到挫折時,不妨想想至少你還有父母親人和朋友,想想起碼你四肢健全,身體健康,如果這些都沒有,想想你至少還活著。
就像小丸子說的那樣,“只要活著,總會有好事發(fā)生的”。
余華自己在序中寫到,“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xiàn)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p>
現(xiàn)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生命的張力促使我們,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痛,依然要學會堅忍、頑強。
佳作《活著》品讀心得與體會篇六
《活著》是余華在1992年成書的,曾是墻里開花墻外香,如今已名揚海內(nèi)外,是余華唯一一部兼有現(xiàn)實主義文學和先鋒特征的作品。
我曾在幾年前看過由《活著》改編的一部電視劇。當時還小,只是看熱鬧并不能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感受。在這個暑假,我有重現(xiàn)看了一遍《活著》這部小說,感觸很深。
故事主要是講述了一個關于名為福貴的一個人的生活。我不知道該怎樣去評價福貴這個人,說他不幸,他卻度過了最為漫長而黑暗的一夜,樂觀而堅強地活著;說他幸運,他又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只剩一頭比他年紀還大的病牛陪伴著。
他叫徐福貴,曾經(jīng)是個闊少爺。他的祖父白手起家,從養(yǎng)雞開始,使雞變成了鵝,鵝變成了羊,羊變成了牛,于是家境變富裕了,擁有兩百畝地。但到了他爹這一代便開始衰敗,他爹揮霍奢侈掉了一半土地,到了孫子,也就是徐福貴成了徹底的敗家子。吃,喝,嫖,賭,無一不做,也只會如此。終于把其余的土地也賭輸給別人了。從此,家庭地位一落千仗,全家都貧窮了起來。他爹也就被氣死了。從此,他和母親,妻子,女兒三人相依為命,過著與往日大相徑庭的自力更生的農(nóng)家生活。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被國民黨抓壯丁進了部隊,在那兩年的時間里,他目睹了戰(zhàn)爭的殘酷,也體驗了身邊戰(zhàn)友離去時另人傷心的友情,但是,兩年后,他依然活了下來,他的命運還在繼續(xù)。
回到家后,他的母親已經(jīng)死了。他開始與妻子兒女一起過安穩(wěn)日子。但禍不單行,他兒子出意外夭折了。他是多么傷心啊!他又一次受到打擊。但這就是他的命運,他還要活著!在好不容易把又聾又啞的女兒嫁到了一個好心的人家后,沒過多少幸福日子,女兒也因難產(chǎn)死了,僅僅把徐家的根留下了,一條苦命的根。他老伴不久也傷心地走了,接著,最不能讓人接受的是,他的孫子,最后一個親人,也意外地死了。命運是如此的捉弄福貴!他的命好悲苦!但是,他依舊活著,否則,作者又怎么能聽他講述自己。
就是那段艱苦的日子,中國政局不穩(wěn),苦了老百姓的安穩(wěn)生活。但是,人間的情義是每時每刻都存在著的。這種情不管是深是淺但確定的是一定是真情!偉大的親情,愛情和友情交織在這個故事里,文字敘述的突兀感一直壓迫著人的心靈,使人欲罷不能。文字間流露出的感情像小溪般,流淌在讀者的心田。沒有大喜大悲的跌宕,但當你看到福貴的兒子與孫子都是懂事且孝順時你總會發(fā)自內(nèi)心的愉悅,看到鳳霞找到了一個厚道本分的丈夫二喜時,你總會為之而喜;但同樣,當你看到那些可愛的子孫和孝順的女婿一一離去時,又會有種揪心的離別的痛楚。終于,當福貴唯一的孫子也有些死亡的征兆時,你會在心底小心的呼喊:“不要,別再讓苦根死掉了!”但,接下來的文字已無法改變,唯一的苦根也死了。
但有些東西依舊活著,比如那頭即將被人宰殺死的老牛,為人類辛勤勞苦一輩子,最終逃脫不了被貪婪的人吃掉的命運。但它遇到了福貴,他在眾人的嘲笑和不解下買下了它。也許它不會死了,至少不會死在人類殘忍的刀子下。它最后會在活著的狀態(tài)下死去,歸于塵土,像人類一樣。
當我讀完的時候,心里也曾這樣想過,如果我像他一樣經(jīng)歷這樣的事情,我會不會像他一樣堅強的活下來,即使放下自己曾經(jīng)大少爺?shù)纳矸?、面子。幸好我們沒有經(jīng)歷這些事情,而我們是作為一個讀者,在閑暇的時間來品讀這些,來體會生活。這樣想來,我們都是幸運的生活,讀完它后,才會覺得活著也并不容易,有太多的快樂憂傷淚水與歡笑,只是在看你是否能夠承受的來,或許當你真正處在這種處境的時候才能理解福貴當時的感受吧。
拿余華在作品中的一句話送給你們:“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為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著什么,不管脖子上套著什么,不管肩上負載著什么”。人的一生,漫長而艱難,你并不知道會遇到什么。但是能活著就是好的,活著需要勇氣,是勇氣讓你面對所有的風雨,并且告訴自己,沒有放棄生命的權力。要相信,沒有到不了的明天。若非死別,絕不生離。我們還年輕,我們有活力,我希望我們都能夠堅強地走過自己的一生。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443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