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讀后感的寫作,我們可以更好地發(fā)現(xiàn)自己閱讀中的不足和問題,提高閱讀能力。那么如何寫一篇扣人心弦的讀后感呢?首先,我們可以先梳理書中的主題和細節(jié),提煉出核心觀點,然后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結合自己的經(jīng)歷和感受,深入分析書中的人物形象和情節(jié)發(fā)展,增加個人觀點和感情色彩,使讀后感更有深度和獨特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篇一
《為政》主要內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
孔子在其中說道:‘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币馑际怯梅ㄖ平钊ヒ龑О傩眨褂眯谭▉砑s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tǒng)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新,而且也就守規(guī)矩了。
這倒使我想起了《流星花園》里的一句臺詞“如果道歉有用,還要警察干什么?!?/p>
前者過于夸大品德的力量,后者過于擴大武力的作用
其實,我想“以刑罰之,以德束之”以刑罰來懲治做壞事的人,以品德教育來約束想做壞事的人才是上策。
刑罰對犯罪的人來說是具有威懾力的,如果殺人不用嘗命,如果搶劫無需坐牢,那國家一片混亂,所以刑罰是很重要的,而且需要不斷完善法制。
道德輿論也確實可以約束人的不當行為。但是教育威力大到可以僅靠此來維持社會秩序是不可行的。夜不閉戶現(xiàn)在社會肯定是行不通的羅。
當然孔子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一生中有大半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還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用現(xiàn)在的話說是桃李滿天下,功業(yè)千秋,我以上只是和九泉下的孔子做個交流。哈哈!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篇二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
讀完為政篇,在其中的二十四章內容里,不僅有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還有孔子對學習和思考,以及做人修養(yǎng)的見解,讓人受益匪淺,有許多思想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首先,從孔子的政治主張方面來解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边@句話代表了孔子的“為政以德”的思想,是說統(tǒng)治者只有以德治人,施行仁政,才能得民心。還有“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這句話,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孔子十分重視道德在治理國家的重要性,但卻有些忽視了法律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道德和法制共同作用才能更好的治理國家。還有“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這一句,體現(xiàn)了任人唯賢的重要性,為政者要親賢臣,遠小人,這是德治的重要部分。
然后,從做人與學習方面來認識。“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拿?,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勇于實踐,學習與思考相結合,要學會舉一反三,才能把事情做好。“先行其言而后從之。”這句話是說,做事情要先做后說,才能取得別人的信任,要做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不能言而無信,只說不做。
最后,我想談談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蔽蚁?,人生就是短短幾十年的時間,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事情要做,心中的想法也截然不同,年輕時候或許雄心勃勃,但年老之時就順其自然。因此,我們應該趁朝氣蓬勃的時候奮發(fā)努力,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讓自己的人生多姿多彩,不留遺憾,這樣,才能在韶華逝去過后留下一副豐富多彩的畫卷。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篇三
就說明了,德的重要性,這也說明為政之人同樣也需要有諸多的美德才可達到,此種效果。
圍繞德這個主題,《論語》為政篇講到何為孝,講君子不器,講信之重要性,德是為政之源,使看似散亂的為政篇,主題鮮明,條理清晰。
在德的主題下,又穿插了學習,“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談論學習的名言,很難和為政相聯(lián)系,但是無論做什么,都需要不斷地進行學習,都是學習、實踐、思考,再學習、再實踐,在思考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是學與思的結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
從孔子對顏回的評價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學與思的結合就沒有愚蠢的人。
孔子言傳身教,以自身所感教育學生,學與思的結合受益終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于學習,三十歲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不致迷惑,五十歲能領悟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七十歲能隨心所欲,有任何念頭不會越出規(guī)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學與思是達到成事目的的必經(jīng)之路。
第一篇其實只要明白了“學問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則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
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幾個句子是真正正面談到政治外,其他說的似乎都是與政治沒有關系的東西。,我也專門去查了“政字的意思。
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這里是不是孔子還是在講做人?講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不過很快我認為這樣解釋是很牽強的。
其實為政就是講如何來當政,很明白不過。
不過南懷謹先生的一句注釋也值得我們注意:《論語》中講的是“為政,不是“政治。
孔子沒有系統(tǒng)地去提出政治相關的概念。
根據(jù)這句注釋去理解“為政篇的句子,似乎開始有了一些頭緒。
“為政一共二十四句。
第一句講的是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詩經(jīng)的“思無邪說明為政最需要解決的是思想問題,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來說明為政需要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
接下來,用了好幾句的篇幅講“孝,然后講了一個為政者的修為問題,最后用一句話總結:為政者“要有見義而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胸懷。
這樣一看,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當然,這個思路是南懷謹先生的《論語別裁》中間理出來的。
我也曾試著去懷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釋,所以我還是比較認可這個解釋的。
“為政篇有好幾句話都是講“孝的,似乎與為政沒有太大的關系,其實關系很大。
我國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這里講“孝是有它的意義的。
這點在“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證實: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在這一句中,孔子就明確說到:推行孝就是為政。
所以該篇中間出現(xiàn)了很多人問孝的情況,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這句話的基本意思是,統(tǒng)治者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一樣,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huán)繞在它的周圍。
也就是說,統(tǒng)治者如果實行德治,老百姓就會以你為核心自動圍繞著你轉,順隨你,擁戴你。
孔子強調了道德對政治生活的決定性作用。
以德治國,要求領導者要推行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標準,這個道德標準不僅針對老百姓,更要從領導者自身做起,榜樣示范。
假如只要老百姓有道德,而領導者為所欲為,“德治必定不成功。
老百姓的眼睛是看著上頭的,領導怎么做他們就怎么效仿,跟著比自己高的人學習,人性使然。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領導看中賢德,百姓自然尚賢好德,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管人類延續(xù)多少年,這都是鐵律。
所以,“德治并不難,只要領導者以身作則就可以了。
但是,這個“以身作則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人就是“作不了“則,怎么辦?那就需要有“法治,用“法來規(guī)約人的行為,一旦越軌,以“法來懲治。
孔子說的“為政以德的人是針對君子式的領導者而言,他們能夠自覺的遵道守德,推行道德教化,并以自己的君子之風影響百姓。
不可否認的是,在封建時代,非君子的統(tǒng)治者大有人在,自己都不道德,怎么推行道德教化呢?那就必須有“法治,方可使非君子之流不得不順正道走。
無論怎樣,孔子強調的“為政以德都是上上位的為政方略,它是為政的最高境界,當現(xiàn)實生活還未到達上位僅處在中途的時候必須有強有力的“法來配合,才能促使現(xiàn)實生活盡快達到這個上上位的境界。
其實道德不僅對政治生活有作用,它對我們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都有決定性的作用。
孔子強調的“為政以德正是從高層入手,從對整個國家建設入手(對一個小集體而言,就是這個集體的建設),將道德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為政清明,世風必然淳樸,因為人人心中都時刻裝著道德的天平,無論行走坐臥,都不會逾越道德這道線,守住道德底線,就不會危害他人,社會就是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篇四
在開篇之前請允許我小小自豪一下,我來自圣賢之鄉(xiāng)――曲阜。所以《論語》對我的影響是從小的耳濡目染,根深蒂固。而每當有人問起我是哪里人的時候,總是自豪的說:我家有孔子,從小讀《論語》,然后學著古人的樣子搖頭誦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內有太多的人生真諦,奈何才疏學淺,即使倒背如流,也未能參透其中的內涵。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讓我在不同的年齡段對其有了不同的認知。
小時候,經(jīng)常聽剛上小學的哥哥誦讀這句圣言,我也跟著誦讀,兒時并不知其中含義,只是覺得朗朗上口,說白了就像一句兒歌。等上學才知道其中的含義,卻又是覺得毫無道理:為什么我學會的東西,還要回頭看,豈不是浪費時間?一直到高考復習,一遍遍的復習知識點,才慢慢懂得:學海無涯苦作舟,在知識的海洋里,我們總是追求速度效率,卻往往只是走馬觀花,而當我們再回首這一路的風景,一定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任何事件都有兩面性,取優(yōu)舍短是典型的唯物辯證法思維,而對于此處圣言,卻難以找到說服我們不去學而時習之的理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道理簡單,要做到不易,需沉心忌躁,方可?。?/p>
活在當下,腳踏實地,仰望星空。身為新時代的醫(yī)務人員,醫(yī)學知識更是浩瀚無邊,邊學習邊工作更是我們的日常。很幸運能在今年有機會學習《學習強國》,在歷時xx個月的學習時間中,我更是深刻理解到《論語》的重要性。當下學習都是通過手機app學習,沒有了書本筆記,更是讓許多知識水過地皮濕。想要更好的學習,更要好好的去復習觀看過的視頻及知識點,這樣才能讓大腦更好的吸收消化這些知識營養(yǎng)。時代是發(fā)展的,科技是進步的,醫(yī)學同樣如此,我們在醫(yī)學的浩瀚大海中捕魚,更要學而時習之,才能做到舉一反三,下藥如神助,為醫(yī)院為社會作出貢獻!
楊伯峻解釋道:學習到的知識要運用到實踐中。想來也是真理,時至以“實干興邦”的名義予以詮釋再好不過。醫(yī)務人員以救死扶傷為天職,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后期學習到的知識,紙上談兵終是無用功,把所學之術應用到實踐中才是正道。理論推動實踐,實踐總結理論,這才是真正的學習。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學是船體,習是揚帆,學而時習之,方可在浩瀚學海,乘風破浪!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篇五
眾所周知,論語每篇的標題是以文章的前二個字來命名的,當然除去子曰,因為,這兩字出現(xiàn)的頻率太高。
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較亂,好像并不是在說為政,而是在講孝,講君子,將信用。其實,都是在圍繞為政這個主題展開的,第一句是主旨,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以上這些說都是在圍繞一個字展開——德,德代表著禮,代表著孝,代表著君子。曾國藩曾說過,德者,若水之源,樹之本;才若水之流,樹之葉,大概是這個意思,大概也是受我們偉大孔子的思想影響。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這篇有兩句關于談論學習的經(jīng)典名言,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赡芎芏嗳藭詾檫@兩句出自學而篇,沒想到卻是在為政篇,乍看,我也是頗覺新鮮,過后,我覺得也很正常,無論從政,為學,都是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學與思的結合,這也就是為什么高學歷的人才,有時候,某個專業(yè)的問題跟他所研究的專業(yè)無直接的相關性,但卻能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門也!
最后,有一點對現(xiàn)在為政者都頗具借鑒意義的.是: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這段話我覺得現(xiàn)在有志于從政而又摸不著門道的人,可以用心慢慢去琢磨,去悟,在中國的政治里,這絕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比馬克思的資本論都更厲害。對于剛從大學畢業(yè)長期處于象牙塔里的莘莘學子而言,更是值得謹記!
當然,學而篇談到與朋友交很重要的一點——信用,其實,為政也一樣,這不,孔子就說了,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就像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誠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前提,所以,無論你是從政,還是為學,都是不可缺少的。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篇六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一)
和第一篇學而篇比較起來,個人覺得第二篇為政讀起來難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實只要明白了學問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則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幾個句子是真正正面談到政治外,其他說的似乎都是與政治沒有關系的東西。
為此,我也專門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這里是不是孔子還是在講做人?講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不過很快我認為這樣解釋是很牽強的。其實為政就是講如何來當政,很明白不過。不過南懷謹先生的一句注釋也值得我們注意:《論語》中講的是為政,不是政治??鬃記]有系統(tǒng)地去提出政治相關的概念。根據(jù)這句注釋去理解為政篇的句子,似乎開始有了一些頭緒。
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講的是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詩經(jīng)的思無邪說明為政最需要解決的是思想問題,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來說明為政需要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接下來,用了好幾句的篇幅講孝,然后講了一個為政者的修為問題,最后用一句話總結:為政者要有見義而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胸懷。這樣一看,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當然,這個思路是南懷謹先生的《論語別裁》中間理出來的。我也曾試著去懷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釋,所以我還是比較認可這個解釋的。為政篇有好幾句話都是講孝的,似乎與為政沒有太大的關系,其實關系很大。我國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這里講孝是有它的意義的。這點在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證實:
在這一句中,孔子就明確說到:推行孝就是為政。所以該篇中間出現(xiàn)了很多人問孝的情況,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還講到了一個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說要全面發(fā)展;要溫故而知新,要且學且思,還不能鉆牛角尖,等等。
不過,雖然為政不能翻譯成做一個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這些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這點在后面的章節(jié)中也有體現(xiàn)。所以我個人認為,《論語》總體講的還是做人,還是學而篇說的學問。不管是講為政也好,還是后面講禮、仁也好,孔子的主張都是從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講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這也應該是學而篇作為開篇的原因吧。
整體來說,為政篇給我的啟發(fā)不如學而篇多,可能是為政這個話題對我們這些一般人來說,沒有如何做人更貼近。不過在專家的解釋中,我還是體會到了《論語》文章布局的特點,對中間的一些話也還是有一些體會。我想,只要能學到一點東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二)
眾所周知,論語每篇的標題是以文章的前二個字來命名的,當然除去子曰,因為,這兩字出現(xiàn)的頻率太高。
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較亂,好像并不是在說為政,而是在講孝,講君子,將信用。其實,都是在圍繞為政這個主題展開的,第一句是主旨,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接著,孔子從思無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十五有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孝無違、孝敬,從君子不器,先行言后從之,周而不比,以上這些說都是在圍繞一個字展開——德,德代表著禮,代表著孝,代表著君子。曾國藩曾說過,德者,若水之源,樹之本;才若水之流,樹之葉,大概是這個意思,大概也是受我們偉大孔子的思想影響。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這篇有兩句關于談論學習的經(jīng)典名言,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能很多人會以為這兩句出自學而篇,沒想到卻是在為政篇,乍看,我也是頗覺新鮮,過后,我覺得也很正常,無論從政,為學,都是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學與思的結合,這也就是為什么高學歷的人才,有時候,某個專業(yè)的問題跟他所研究的專業(yè)無直接的相關性,但卻能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門也!
最后,有一點對現(xiàn)在為政者都頗具借鑒意義的是: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這段話我覺得現(xiàn)在有志于從政而又摸不著門道的人,可以用心慢慢去琢磨,去悟,在中國的政治里,這絕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比馬克思的資本論都更厲害。對于剛從大學畢業(yè)長期處于象牙塔里的莘莘學子而言,更是值得謹記!
當然,學而篇談到與朋友交很重要的一點——信用,其實,為政也一樣,這不,孔子就說了,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就像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誠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前提,所以,無論你是從政,還是為學,都是不可缺少的。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三)
《論語》為政篇,是學而篇的一個延續(xù),學習之初要有美德,學習運用中,美德之用也是無法或缺的。如開篇第一句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用道德來治理國家才會使自己像北極星一樣,別的星辰都圍繞它。就說明了,德的重要性,這也說明為政之人同樣也需要有諸多的美德才可達到,此種效果。
圍繞德這個主題,《論語》為政篇講到何為孝,講君子不器,講信之重要性,德是為政之源,使看似散亂的為政篇,主題鮮明,條理清晰。
在德的主題下,又穿插了學習,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談論學習的名言,很難和為政相聯(lián)系,但是無論做什么,都需要不斷地進行學習,都是學習、實踐、思考,再學習、再實踐,在思考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是學與思的結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從孔子對顏回的評價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學與思的結合就沒有愚蠢的人??鬃友詡魃斫?,以自身所感教育學生,學與思的結合受益終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鬃诱f,我十五歲有志于學習,三十歲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不致迷惑,五十歲能領悟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七十歲能隨心所欲,有任何念頭不會越出規(guī)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學與思是達到成事目的的必經(jīng)之路。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篇七
陳穎
初讀《論語》為政篇,覺得此篇大部分內容為倡導人之德孝,或為《學而》篇的繼承,但讀完之后,細而思之,為君子的每一種品行和學與思的能力都影響著一個君主的王業(yè)。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這句話算是為政篇的中心句,用道德的力量治理國家,自己就會像北極星那樣,安然處在自己的位置上,別的星辰都環(huán)繞著他??鬃佑昧艘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施行德政可以得人心,孚人望,得到人民的廣泛擁護和支持。這句話表達了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實行德治仁政,天下的人就會發(fā)自內心的走向正確的軌道。強調仁政在政治生活的核心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原則。儒家治國的基本原則就是德治,而非嚴峻刑法。
“仁”是蘊藏于內的品質,發(fā)抒于外而惠及他人因而形成人格力量的即為德。這種人格力量充滿了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能使人心歸附,就好像北極星,安然處在自己的位置上,而其他眾多的星星都圍繞著它。
而后,孔子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中舉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鬃诱J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而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法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循規(guī)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法治與德治對比,高下立見清代名家陸隴在《松陽講義》中曾說:“操術不同,功效各異。路頭一差,而風俗由之而殊,氣運由之而變,不可不辯也?!边@是一樣的道理。
而為君治國除了政策核心的把握,君主個人的修養(yǎng)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君主以孝治天下,而為人臣之孝在于是否遵循了禮。倘若社會上有一種“禮”的文化,所有分子都服從禮,那么,每個人便都是好的了。孔子一生的事業(yè)都在禮上,從他小時候的游戲“陳俎豆設禮容”,到他壯年發(fā)表政治理想在“君君、臣臣、夫夫、子子”,一直到他政治活動失敗了,定禮樂,作為他那“禮的設計”之最后的修訂;著《春秋》,作為他那理想的社會中“禮的制裁”之寄托,在他這惶惶的七十三年的生涯中,沒有一天忘記過禮?!吧?,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p>
孔子所提倡的孝,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和各個層次上,他要求為人子女者不僅要從形式上按周禮的原則侍奉父母,而且還要從內心深處真正的孝敬父母。這句話意思是說,只有對父母的敬重充溢于心,才能時時處處在眉宇之間、言行之中表現(xiàn)出和悅的神色和敬意。
真正的孝不是“有事情,小輩們去效勞;有酒肉,長者先享用”,那些只是表面的敬重。真正的孝是要有愛,內心要始終充溢著敬愛的情感,表現(xiàn)在就是對父母是始終和顏悅色的?!抖Y記·祭義》中有這樣一段話: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悅色,有悅色者必有婉容。不是真正的孝者,很難在父母面前保持著一貫的和悅之色。
儒學是從“孝悌”觀念出發(fā)來實行社會教化的。父母對于子女的愛可以說是發(fā)自本性的自然之愛,人在父母養(yǎng)育下長大,也自然產(chǎn)生對于父母的愛敬之心。儒家昭示這種愛敬之心,顯發(fā)之,擴充之,強化之,使之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和情感。
道德規(guī)范是自覺地、長久有效的信念,如果少時灌輸?shù)乃枷牒偷赖掠^念,長成之后即拋之腦后,那就是教化的失敗。因而,儒學始終抓住“孝”的觀念,把它貫徹于人的一生。
“孝”的觀念牢固確立,可以幫助其他道德規(guī)范的確立,因為自己的身體是父母所遺,寄托著父母的殷殷期望,因而自愛自重,不辱沒父母,也就理所應當?shù)某蔀樾⒌臏世K。如果人們說,虧的某人生了這樣一個兒子,這就可謂是大孝。反之,如果“事君不忠”,“朋友不信”,“戰(zhàn)陣無勇”等等,為父母帶來惡名,那就不能稱作孝。
孝,禮一脈相承,而后便升華為德,立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孔子自述他的立德過程中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立德的長期過程中,大約要經(jīng)歷兩個大的階段:一個階段是從自然美到修飾美,兒童的本性是純真的,這可以說是自然美,但有了自然美還應該加以修飾,子夏曾對孔子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洵兮,何謂也?”意思是說有了自然美,為什么還要打扮呢?孔子回答說:“繪事后素?!毕扔邪椎祝缓螽嫯嫛W酉暮芾斫饫蠋煹囊馑?,他以為人有了自然美,還應該用禮儀加以修飾,來培養(yǎng)他的德行,這就是從自然美到修飾美的過程。另一個過程就是,從外在的規(guī)范到內心的愉悅。禮儀總是帶有某種的制約性和約束性,人們免不了感到禮儀對思想和行為的束縛力量,可是習慣成自然,慢慢的人們會安于禮儀,并從中獲得心理上的愉悅。所以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彼軓囊?guī)范中獲得心理上的愉悅,不再感到規(guī)范的束縛,并且無往而非仁。他又說:“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智者認為仁有利,才提倡仁道;仁者是為了仁而仁,并不考慮它有利還是無利,這也是因為他可以從仁中得到心里的愉悅。到此地步,可以說他已經(jīng)進入了一種崇高的道德精神境界。
綜上而述,治理百姓根源還在做人的道理上,孔子主張的“禮治”、“德治”,這不單單是針對老百姓的,對于當政者也是如此。當政者本人應該莊重嚴謹,孝順慈祥,如此則老百姓就會親近、尊敬當政者,從而真心向善,努力勞作。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篇八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一)
和第一篇學而篇比較起來,個人覺得第二篇為政讀起來難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實只要明白了學問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則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幾個句子是真正正面談到政治外,其他說的似乎都是與政治沒有關系的東西。
為此,我也專門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這里是不是孔子還是在講做人?講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不過很快我認為這樣解釋是很牽強的。其實為政就是講如何來當政,很明白不過。不過南懷謹先生的一句注釋也值得我們注意:《論語》中講的是為政,不是政治??鬃記]有系統(tǒng)地去提出政治相關的概念。根據(jù)這句注釋去理解為政篇的句子,似乎開始有了一些頭緒。
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講的是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詩經(jīng)的思無邪說明為政最需要解決的是思想問題,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來說明為政需要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接下來,用了好幾句的篇幅講孝,然后講了一個為政者的修為問題,最后用一句話總結:為政者要有見義而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胸懷。這樣一看,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太大的關系,其實關系很大。我國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這里講孝是有它的意義的。這點在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證實:
在這一句中,孔子就明確說到:推行孝就是為政。所以該篇中間出現(xiàn)了很多人問孝的情況,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還講到了一個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說要全面發(fā)展;要溫故而知新,要且學且思,還不能鉆牛角尖,等等。
不過,雖然為政不能翻譯成做一個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這些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這點在后面的章節(jié)中也有體現(xiàn)。所以我個人認為,《論語》總體講的還是做人,還是學而篇說的學問。不管是講為政也好,還是后面講禮、仁也好,孔子的主張都是從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講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這也應該是學而篇作為開篇的原因吧。
整體來說,為政篇給我的啟發(fā)不如學而篇多,可能是為政這個話題對我們這些一般人來說,沒有如何做人更貼近。不過在專家的解釋中,我還是體會到了《論語》文章布局的特點,對中間的一些話也還是有一些體會。我想,只要能學到一點東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二)
眾所周知,論語每篇的標題是以文章的前二個字來命名的,當然除去子曰,因為,這兩字出現(xiàn)的頻率太高。
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較亂,好像并不是在說為政,而是在講孝,講君子,將信用。其實,都是在圍繞為政這個主題展開的,第一句是主旨,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接著,孔子從思無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十五有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孝無違、孝敬,從君子不器,先行言后從之,周而不比,以上這些說都是在圍繞一個字展開德,德代表著禮,代表著孝,代表著君子。曾國藩曾說過,德者,若水之源,樹之本;才若水之流,樹之葉,大概是這個意思,大概也是受我們偉大孔子的思想影響。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這篇有兩句關于談論學習的經(jīng)典名言,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能很多人會以為這兩句出自學而篇,沒想到卻是在為政篇,乍看,我也是頗覺新鮮,過后,我覺得也很正常,無論從政,為學,都是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學與思的結合,這也就是為什么高學歷的人才,有時候,某個專業(yè)的問題跟他所研究的專業(yè)無直接的相關性,但卻能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門也!
最后,有一點對現(xiàn)在為政者都頗具借鑒意義的是: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這段話我覺得現(xiàn)在有志于從政而又摸不著門道的人,可以用心慢慢去琢磨,去悟,在中國的政治里,這絕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比馬克思的資本論都更厲害。對于剛從大學畢業(yè)長期處于象牙塔里的莘莘學子而言,更是值得謹記!
當然,學而篇談到與朋友交很重要的一點信用,其實,為政也一樣,這不,孔子就說了,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就像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誠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前提,所以,無論你是從政,還是為學,都是不可缺少的。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三)
《論語》為政篇,是學而篇的一個延續(xù),學習之初要有美德,學習運用中,美德之用也是無法或缺的。如開篇第一句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用道德來治理國家才會使自己像北極星一樣,別的星辰都圍繞它。就說明了,德的重要性,這也說明為政之人同樣也需要有諸多的美德才可達到,此種效果。
圍繞德這個主題,《論語》為政篇講到何為孝,講君子不器,講信之重要性,德是為政之源,使看似散亂的為政篇,主題鮮明,條理清晰。
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是學與思的結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從孔子對顏回的評價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學與思的結合就沒有愚蠢的人??鬃友詡魃斫?,以自身所感教育學生,學與思的結合受益終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鬃诱f,我十五歲有志于學習,三十歲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不致迷惑,五十歲能領悟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七十歲能隨心所欲,有任何念頭不會越出規(guī)矩。
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學與思是達到成事目的的必經(jīng)之路。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篇九
前不久,我讀了《論語》這本書,我之所以讀它,是因為它與《百家姓》、《孫子兵法》……書一起來到了我的手邊。
《論語》這本書分有20篇,其中,學而篇、為政篇、里仁篇、公冶長篇等比較有名。有時候,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于《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的孔子。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chǎn)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jīng)書,是有必要讀的。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边@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边@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yōu)點,值得我們去學習。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50人的班集體里,就有籃球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shù)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人學習,就像置身于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yǎng)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一個年紀不大的小女孩當了愛因斯坦的老師;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我還知道一個關于不恥下問的笑話:有一個人,官位很高,但學問不高,平日喜歡不懂裝懂。又一次,他去喝喜酒,見到桌上放著很多水果,他不認識石榴,又不肯放下架子問人,就裝出內行的樣子連皮啃。只覺得又苦又澀,就對伙計說:“這饃饃還沒煮熟,你得再煮煮?!本褪沁@種不懂裝懂的人,才會遭到別人的冷嘲熱諷。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對各行各業(yè)的人們都有所啟發(fā)。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笔侵缚鬃诱f:“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凹丛诩乙⒕锤改?,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后,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為政方面,孔子講得最多??晌覍@一方面不太感興趣,就草草地看了一點。自然,虎頭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雖然這本經(jīng)書我沒有完全讀完,但已從中受益匪淺。如果我有時間和精力的話,我一定會仔細的重讀幾遍,細品其中的滋味。
我希望大家和我一樣,多讀一些文言文,這樣,就能用更多的知識為我們的祖國盡自己最大的一份力!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篇十
《論語》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結晶,它使我們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與精深,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深邃之美。
五年級時候,我開始讀《論語》。論語中的經(jīng)典句子讓我受益匪淺。寫作時,我常常把在《論語》中誦讀過的經(jīng)典句子運用到我的作文中來。比如要寫珍惜時間的句子時,我馬上想到了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泵枥L學習的快樂時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馬上出現(xiàn)在我的腦海里。
而在整本《論語》當中,孔子對“孝”闡述最使我難忘。孔子非常重視父母子女間的感情交流,并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尊敬、愛戴和贍養(yǎng)??鬃诱J為孝不能停留在物質奉養(yǎng)上,他認為僅是物質上的奉養(yǎng)是不夠的,還得在感情上對父母表示真誠的尊敬和愛戴。在《論語》中他說:“今之孝者,是為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這是教導我們:百善孝為先,如果對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愛戴的話,僅是物質上的奉養(yǎng),否則與動物有什么區(qū)別?古代的黃香就做得很好,他小小年紀就會在寒冷的冬天里,為父親溫暖被子。這看似一個普通的行為,其實包含著黃香對父親深深的愛。
不過,孔子對“孝”的最高的要求是立身??鬃诱J為:“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边@句話告訴了我們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死后繼承他們的遺志,這才是真正的孝道。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繼承文王的遺志討滅了商紂王,因此孔子贊揚他們的行為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對孝順的要求深深地震撼著我的心靈,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平時的所作所為,與古人比起來,我差遠了。雖然我還沒有到贍養(yǎng)父母的年齡,但是我在精神上也沒有做到孝順父母。很多時候我都會耍性子,因為一點小事情和爸爸頂嘴。學了《論語》后,我進一步認識到這真是很不孝順的行為,自己的行為也有所改變。父母都說我變乖了,看來《論語》的力量真大哦!
讓我們熱愛經(jīng)典吧!與經(jīng)典同行,與圣賢為友!
論語讀后感600字(五)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篇十一
閑來無事,掐指一算,自余去年習《論語》,至今已有一載有余。除過背了“鄉(xiāng)黨”,“先進”等幾篇以外,竟無甚感觸。正暗暗哀嘆時,周禮不禁觸動了我,遂意欲小議周禮。在此不敢高談闊論以充學者,實只乃表我之淺見也。
禮,乃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周禮,即周朝時期發(fā)展起來的,建立在維護統(tǒng)治者利益的基礎上,并束縛人的思想和社會活動,調整人們行為規(guī)范的總和。
周禮,和禮法、祭祀于一體。所謂禮法者,即法紀與禮儀。法紀即法律。禮儀,即禮節(jié)與儀式。何謂祭祀即備供品向祖先致祭行禮,表示崇敬并求保佑。于是乎,周禮既為維護統(tǒng)治者利益的道德標準,又是法律規(guī)范,構成了禮律相通的禮教。即禮允許,法律亦允許;禮不允許,法律亦不允許。所以,周禮鞏固了統(tǒng)治者的權威,這大概也是周公制禮的真實目的吧:鞏固年幼的成王政權。
為什么說周禮是統(tǒng)治者鞏固和加強政權的工具呢因為它強調階級性與等級性的差別并且設計了一套繁瑣的程序來維持這種差別。正如荀子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也?!?/p>
周禮要求必須親愛以父權為中心的尊親屬,使親者貴,疏者賤。此謂“親親”。
周禮還要求下級必須遵從上級,異常是周王。嚴格規(guī)定上下級秩序,不得犯上作亂。又有“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講的是一個卿大夫冒用皇帝規(guī)格的舞蹈,孔子認為不可原諒。此為“尊尊”。
周禮維護父權中心的社會,異常歧視婦女?!坝讖母感?,嫁而隨夫,夫死隨子?!?/p>
看罷禮法,再來看看祭祀吧!“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就是說一個大夫級的人物,卻祭皇帝才能祭的山,所有人反對。這說明不一樣等級者的祭祀也不一樣,絕不允許僭越。
從這些話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統(tǒng)治者是如何利用禮來壓迫人民:周禮強調等級性、差別性和程序繁瑣性,并且極其嚴格地維持這種等級差別,決不允許任何人僭越,如果違反,輕則受眾人譴責,重則受刑罰制裁。
周禮因身份等級不一樣而不一樣,所以,周禮不是一種公平的社會規(guī)范。它不僅僅表現(xiàn)對被統(tǒng)治者的束縛,更是表現(xiàn)了統(tǒng)治者們不一樣的等級關系!只可惜,當時的人們沒有一點覺悟,對禮的束縛毫無察覺,并認為能穩(wěn)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fā)展。連圣人孔子都說:“郁郁乎文哉,吾從周?!?/p>
當然,我們也不能將周禮全盤否定,在當時的社會,周禮還是在必須的程度上緩和了當時的社會矛盾,畢竟“禮崩樂壞”不是好事。同時周禮還構成了古代華夏禮貌的精神淵源??傊覀円詺v史的眼光去剔其糟粕,汲其精華。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篇十二
《論語》是我國儒家思想的前年經(jīng)典絕學,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們的提問后所做的記錄;有一部分是回答諸侯國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問題;還有一部分沒有問題,只是記錄孔子的一些言論。因此,《論語》中記載的言論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對我們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例如在“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中,孔子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對待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中,我們知道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空想而不讀書就必然會產(chǎn)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閱讀了《論語》,除了那些我們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們還會找到一些能夠反映時代背景的語句。
例如:“自行束修以上,我未嘗無誨焉。”它的意思是:學生主動帶一束肉干來見我,我是不會不教他的。我認為,當今社會的師生關系融洽,學生尊敬老師,老師愛護學生,這些都不需要物質來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學生要送禮才可以得到老師的賜教,這足以反映出當時封建社會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币馑际钦f,孔子上朝的時候,與下大夫說話,侃侃而談,從容不迫;與上大夫說話,態(tài)度和悅;君子在場時,說話局促不安。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級的人說話態(tài)度明顯不同,他的做法與當今以人為本、和諧社會是不相符的,充分說明孔子所處時代是一個等級分明的時代。
此外,從“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保ㄒ馑际钦f朋友送的禮物如果只有車馬,沒有祭肉,孔子也不會行拜禮)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當時的人們很重視祭祀祖先,即使別人送再多的東西,如果沒有祭肉,主人也不會高興等。
當然,雖然在《論語》中,我們看到了一些帶有明顯時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會的腐敗氣息的言論,但從整體上看,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則、治家治國道理,使我們受益匪淺。因此,它仍是一本好書,孔子也毫無疑問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篇十三
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為什么這樣說呢?這半部《論語》就能治天下,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論語》中蘊藏的大智慧啊!
《論語》到底寫的是什么呢?里面篇章很多,有關學習的學而篇,有關品行做人的道德篇等等,平時我們經(jīng)常掛于嘴邊的幾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guī)??!薄ⅰ皳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而改之。”均出自此書。這些語句隨便找個同學都會說上一兩句,我想這也許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吧。
《論語》里面的精彩語句數(shù)不勝數(shù),但我最喜歡“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內省也?!边@句話。意思是:見到賢人圣者就想想自己有沒有他的成就,見到?jīng)]有賢者思想的,就要反省一下自己也是不是這個樣子。我一直將這句孔子說的名言刻在心里,半點不敢忘記,因此養(yǎng)成了爭強好勝,希望自己也能達到別人一樣水平的性格。
《論語》,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是因為有關孔子或他的弟子的一個個小故事里隱藏著一句句至理名言,語言清新自然,構造新穎活潑,翻開書本,其中的人物歷歷在目、躍然紙上。
現(xiàn)在你明白為什么“半部《論語》治天下”了吧!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篇十四
一雙敏銳的眼睛看到了社會的黑暗,一份懷有天下的胸襟容納了世間的一切疾苦。為了拯救蒼生,你創(chuàng)立儒學,宣揚仁道。面對民眾的不解,面對貴族的嘲笑,面對君王的冷淡,你依然帶著你的門徒,周游列國,勸諫君王;到處碰壁碰到頭破血流之后,你依然跌跌撞撞的向前走去,未曾放棄。你做了《論語》,為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傳承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鬃?,你以對天下百姓最大的憐憫,在心中雕塑起一尊最美麗最動人的天使,你的天使使命雖未雕塑完成,但已是人間絕美,一如斷臂的維納斯。
——贊孔子
孔子曾說:“言必行,行必果,然小人哉!”這話我不同意。有時我想,會不會是弟子們編《論語》的時候記錯了老師的話呢?“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先生若是在船上,是絕對不會丟下那個裝著“誠信”的背囊的。這我相信。
“一諾千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并親自蹈行。在這說一件事,或許是值得深思的。一位大學新生去北大報到,當天事務確實很多,拿飯票,領學生證,鋪床,買熱水瓶……這位新生帶著沉重的行李,不知如何是好。恰巧對面走來一位老人,新生以為是工友,就說老師傅替我看個行李成么嗎?老頭說行。后來新生就去忙乎了。從早忙到傍晚,新生忽然想起自己的行李還在校門,讓老頭看著呢。他滿心愧疚地往校門口跑,也沒抱多大希望。誰知那老頭顫巍巍地還在那兒等他,白頭發(fā)在風里飄啊飄。新生眼淚一下子就出來了。第二天開學典禮,新生才知道這老人就是著名學者、北大副校長季羨林。
“誠信是人生的支點,是人生最好的渡船。讓我們一起努力,擁抱誠信,擁抱成功,在孔子“仁”的思想引導下,讓自己的人生變的更精彩!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篇十五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的明白是,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那么,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才能游刃有余,不感到疲倦。
我認為,作為老師,我們首先要做到“學而不厭”,為什么呢?
其一,我們都知道,此刻知識的數(shù)量正在以幾何級的速度遞增著,作為教師務必不斷地更新知識,才能適應知識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不能總抱著自己原有的那一桶水不放,而是要讓你那一桶水長流長新,不能讓它成為死水,那就必需要學習,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增長智慧,只有不斷學習,也才能不斷充實自己、發(fā)展自己、完善自己。
其二,學習就應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假如你認為學習是件苦差事,是很無奈的事情,厭倦在所難免,又怎能學的下去呢?不知道孔老先生“學而不厭”是否也有這層含義。只有把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當作生命的務必,你就會心甘情愿地學習,主動地學習,并且能在學習中享受到獲取知識的快樂和幸福。
其三,學習還就應掌握好的方法。會學習的人總是能在較短的時刻里獲得超多的知識,而不會學習的人則是花費了超多的時刻卻收效甚微,尤其是此刻已經(jīng)進入信息社會,獲取知識的渠道有許多,信息量巨大,如何在短時刻內獲得超多的信息,并且獲得信息后又能及時進行整合加工,變成自身素質的一部分,這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學而不厭”,不斷探索,才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擁有更豐富的知識,也就能更好的為教學服務了。
因此,教師要“學而不厭”。
只有“學而不厭”的老師,才能做到“誨人不倦”,只有在“學而不厭”的基礎上,教師才能“誨人不倦”。沒有前面“學”的基礎,就不可能有不倦的“誨”,沒有必須的知識積累,沒有必須的文化底蘊,是不可能做到“誨人不倦”的,否則的話,“誨”也將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沒搞笑味、沒有創(chuàng)新了,這樣的“誨”自然也不會去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而是只把學生當作儲存知識的容器,更不會關注學生的心靈、人格、健康了,這樣的“誨”甚至可能會誤人子弟、害了學生呢。
“誨人不倦”,我的明白是樂教、善教。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篇十六
《論語》是一部年代久遠、體量博大、內涵豐富、道理深奧、文字怪僻的古代經(jīng)典。在此書問世兩千多年后的今日,我們重讀這本驚世之作,是很有必要的。在社會發(fā)展提高,人類禮貌顛離重流的今日,在全社會倡導提高社會禮貌程度、提升全民素質的今日,用孔子的思想去引導自我的思想、指導自身的行為應當是很有必要的。
在細讀和品味了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先生的《論語》之后,感觸頗深!先就其書而言,“論語”的“論”字讀“倫”音,“倫”字的解釋有三種:第一種是“輩、類”;第二種是“條理、次序”;第三種是“人倫”。單單從字面上來理解,這其中深含的寓意已經(jīng)很深刻了,體現(xiàn)出了一種最基礎、最根本、最源頭、最本質的“倫”字。萬事萬物都有它的發(fā)展規(guī)律,所以人應當講究一個“倫”字,即倫理道德。
再者,就孔子其人來探究,他被后人尊稱為一代圣賢和萬事師表,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十大歷史名人,是世界禮貌史上的最偉大的文化巨匠。他的思想學說,為中國禮貌乃至世界禮貌,做出了不朽的貢獻,產(chǎn)生著極其深遠的影響??鬃由娇部溃龤q喪父,家境貧寒,他的成長與母親顏氏的辛勤培育是分不開的。他11歲跟隨魯太師學習周禮,19歲已經(jīng)掌握了被總稱為“六藝”的禮、樂、射、御、書、數(shù),并逐步構成了以“仁義”為核心,以“中庸”為準繩的倫理哲學,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夢想的儒家學說。孔子的人生觀是聽天由命,進取投身于社會現(xiàn)實,重實踐,重人倫、重內省;孔子的思想教育是普及教育,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循序漸進,啟發(fā)疏導;孔子的經(jīng)濟思想是以得民安民為出發(fā)點,主張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孔子的軍事思想是反對擅滅人國、擅滅人祀的戰(zhàn)爭征伐。
本書中,孔子重點闡述了關于學問、為政、禮樂等方面應當遵循的道理。在關于“學”的問題上,他認為學固然有學書本的一面,可是更重要的應當是學做人、學禮樂、學從政、學生活等,他不主張死啃書本,更多的喜歡社會生活實踐。在從“政”的思想核心上,他主張“以德治國”,他認為孝敬信勇是為政之德,圣賢君子才是為政之人。同時他論述了禮樂之事的得與失,指出了禮樂對于為政的重要性。
本書用經(jīng)典的語言高度概括,深刻透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坝鍪孪茸鋈恕币苍S應當是我們涉世之初作為人所必須清楚的最基本的處世之道。做人?應當怎樣去做人,做個怎樣的人?做事?做什么事,應當怎樣去做事?應當是我們永遠追尋和追求的完美人生和夢想境界?!八枷氲母叨葲Q定行為的高度”,有什么樣的思想就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行為,相反,什么樣的行為也同樣會折射出你最本質的思想。在社會經(jīng)濟迅猛發(fā)展的今日,復雜多變的社會形勢給人的思想造成了很多負面的影響。在這種環(huán)境的發(fā)展與不斷的變化之中,在很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下,堅持思想的穩(wěn)定,構成定性和純潔性,發(fā)展相對的平衡性,給思想的凈化找一個支點,應當是每個人應當深思的問題。我想用孔子的思想和他所闡述的哲理、倡導的觀念去工作、學習和生活,并用以為人處世之道,應當是有利于自我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和個人成長的。
在讀了論語之后,在深刻體會了很多的道理之后,我想就如何提升領導力,我想從簡單的做人和做事談談自我的體會。
首先,應以做人為本。不管你從事什么工作,在哪個工作崗位,人的品格永遠是第一位的,以自身品格構成的人格魅力應當是無形的領導力。僅有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重,才會產(chǎn)生相應的領導效應。領導在很多場合是受人矚目的。換句通俗的話說,你的身上聚集了很多群眾的眼光,大家在看著你,看你是怎樣做的人,怎樣做的事?如果你是一面好的鏡子,就會產(chǎn)生相應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繼而會產(chǎn)生凝聚力,這種凝聚力就會鞏固你的領導力。所以,第一點就是要率先垂范,做群眾的鏡子,給群眾樹立榜樣。
第二點就是在工作中,在做事的過程中,工作的方法,和對待群眾的工作態(tài)度,也就是與工作伙伴(能夠是上級領導、同事、或者是下屬)相處的環(huán)境所產(chǎn)生的工作氛圍是怎樣的?這種工作氛圍應當是用領導力來打造的,和諧的團隊是體現(xiàn)領導力的具體表現(xiàn)。所以,我們倡導歡樂工作,工作的歡樂應當是源于和諧的。如何來營造和諧,那就需要用孔子的思想,用論語中所闡述的很多潛而易見的道理,蘊涵的深刻哲理來處事。處理好日常工作中的人際關系,處理好工作過程中發(fā)生的大小事情。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篇十七
首先,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使用的恰當與否,會直接導致文學作品的成敗。
其次,說到塑造人物形象,《論語》雖不是小說和傳記,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主,然而其記生活小片段,從側面描寫人物的手法,對后世卻影響甚遠。
最后,《論語》限于其采用的文體結構,敘事方面較別的'文體稍遜一籌。
以上幾處,足可見《論語》敘事的精彩和洗練。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篇十八
假期特意買了一本于丹的《論語心得》,空閑時間好好品讀了一翻,讀后愛不釋手。于丹用她理性的頭腦和獨到的思考,把《論語》加以分析,把其中的真諦和我們生活中的一點一滴聯(lián)系起來,警示后人。大家知道,《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guī)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于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剛讀完前三部分就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因為有太多的感受。在“天地人之道”中,于丹把孔子的圣人一面解讀的非常深刻、透徹。如孔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子的教學太度。想到自己有時會對學生聲色俱厲,經(jīng)常職責學生不該如何如何,真是羞愧難當。覺得自己不是一個真正的好老師。
真正的好老師應該會像孔子那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著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系講透。這樣一種從容不迫的氣度,這樣一種歉抑的態(tài)度,其實正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
我們說,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生活在他生活得這片土地上的,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孔夫子的溫柔敦厚之美在的身上,凝聚著他內心傳導出來的一種飽和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后來孟子所說的“浩然正氣”。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強大。感謝于丹老師讓我這樣深刻的了解了孔子。讓我懂得如何當一名好老師。
人?!庇诘ふ撜Z心得告訴我們不僅應該盡自己的的本職工作,還有盡可能去幫助別人,所謂的“與人玫瑰,手有余香”給予比獲得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 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xiàn)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通過《論語》心靈之道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還要盡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
論語對于我來說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yǎng)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圣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于,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后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xiàn)代的規(guī)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于丹論語心得》所給予我的最大感受吧!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篇十九
?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大多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了重大影響。直到新文化運動之前,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
既然談論語,就不得不談談孔子和孔子的為人??鬃邮侨寮覍W派的創(chuàng)始人,中國古代最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fā)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孔子多才多藝、誨人不倦、食不厭精、懂得享受生活。博學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的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孔子雖然貧賤,由于出身于貴族世家,少年時受過很好的教育;又由于他“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又曾向老聃學過禮、萇弘學過樂、師襄學過琴;還因為他居住魯國,正是周公旦后代的國家,周公制作的禮樂典章制度都在魯國得以流傳和保留,可謂當時的文化中心;加上他“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政治理想和遠大志向,以及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等諸多原因,遂為他成為彪炳千古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和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奠定了基礎。
讀了《論語》讓我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和處人處事的方法?!叭诵?,必有我?guī)熝伞薄ⅰ懊舳脤W,不恥下問?!鼻耙粍t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要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在我們學習生活中,每天都要與很多人接觸,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yōu)點,值得我們去學習,可以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于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yǎng)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鬃又v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p>
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沉淀在一本散發(fā)著油墨書香的《論語》之中,任憑他在歲月的風箱里被剝落的斑駁朱漆,任憑他在時間的長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這其中的靈魂所包含的所有美麗文化都以他安詳?shù)淖藨B(tài)靜靜的躺在那泛黃的紙張上。像陽光,播撒我心中知識的種子;像雨露,滋潤我向善的靈魂。
孔子是很講究學的,在他的《論語》中就有學而篇?!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與“思”之間的相輔相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學習態(tài)度才會進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其實學習也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態(tài);“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告訴我們要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地治學:“溫故而知新”告訴我們學了就要重新再復習一遍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同樣的,孔子也是個孝子,大愛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對人民的博愛,還有對長輩們的孝愛??墒侨缃竦娜藗儩u漸地對孝這個字的認識越來越淡薄,原本閃光的字眼逐漸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這樣墜入了一個他們自認為的美麗卻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边@句話完全顛覆了平日里人們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許你以為孝就是聽父母的話,幫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給他吃,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質上的豐富;是對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為了他們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損害道德的事情;是愛自己,而不是不顧自己的安危讓父母擔心、憂慮。
從《論語》中可以學到的還有很多很多,其中的韻味還要大家自己去體會,總之,《論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如果大家仔細去閱讀的話,一定也能從中得到很多!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篇二十
論語》首創(chuàng)語錄之體。漢語文章的典范性也發(fā)源于此?!墩撜Z》一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論語》共二十篇。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義”?!墩撜Z》以記言為主,故稱語。論是論纂的意思?!墩撜Z》成于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
作為一部優(yōu)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墩撜Z》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fā)論辯,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動人。
又善于通過神情語態(tài)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鬃邮恰墩撜Z》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龍?征圣》);書中不僅有關于他的儀態(tài)舉止的靜態(tài)描寫,而且有關于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淵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鬃右虿氖┙?,對于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yōu)點和缺點、進德修業(yè)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xiàn)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jù)《顏淵》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務施于人”,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讱”。
顏淵學養(yǎng)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又如,同是問“聞斯行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聞斯行之?!币驗椤扒笠餐?,故進之?!边@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墩撜Z》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于戰(zhàn)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fā)現(xiàn)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并根據(jù)《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東漢末年,鄭玄以《張侯論》為依據(jù),參考《齊論語》、《古論語》,作《論語注》,是為今本《論語》?!洱R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F(xiàn)存《論語》共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guī)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于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tǒng)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并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xiàn)所有理想的基礎,在于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yè)績更加重要。
我們都想要建立一個大的坐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里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于像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今天這樣一個后工業(yè)文明的社會里,于丹的.論語讀后感所想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溫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huán)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對方是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好壞可以影響到你的人生。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后感,都說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舍,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yǎng)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圣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于,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后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xiàn)代的規(guī)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于丹論語讀后感》所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吧!
論語為政篇讀后感篇二十一
暑假里,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論語》。
?論語》一共有20章,是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言行的一本書。它主要講述了人與人如何相處、如何勤奮學習、如何在社會上努力奮斗和如何孝敬父母的一本書。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學而第一"里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這句話。
在人生的道路上,朋友的力量是不可缺少的。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光憑自己單薄渺小的力量是遠遠不可能創(chuàng)造出大事業(yè)的。由此,我想到到了管仲和鮑叔牙的友誼故事。
管仲和鮑叔牙小時候是一對好朋友。管仲小時候家里很窮,所以常常偷鮑叔牙的錢,但鮑叔牙不但不記恨他,反倒對管仲更加友好。幾十年過去了,管仲在為公子糾爭奪王位時差點殺死公子小白。在公子小白繼承王位時,鮑叔牙也成了宰相。鮑叔牙不計前嫌還推薦管仲,可見鮑叔牙的心胸是多么寬廣呀!
還有一個是有關伯牙和鐘子期的友誼故事,當琴師伯牙在荒山中彈琴時,樵夫鐘子期竟然能夠聽出"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十分高興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但是鐘子期死后,伯牙再也找不到知己了,便摔掉琴,發(fā)誓不再彈琴??梢娫谝簧杏颜x是多么可貴,多么重要呀!
這些事例讓我想起了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小董來我家玩,一開始我倆還相處挺好的,也合得來,但沒過了幾天,我們便經(jīng)常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吵得天昏地暗,不可開交。最后,媽媽告訴我們倆要團結友愛,才能做好每一件事,還告訴我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過了幾天,我的朋友小楊來我家作客,我吸取了教訓,與小楊開心的度過了一天。在生活中,友誼真是無處不在,只有在經(jīng)歷磨難后,才能真正體會到友誼的珍貴。
讀了《論語》,我受益匪淺。它教育了我怎樣與朋友交往,我一定要把小主人做的更好。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4566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