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優(yōu)高中語文促織教案(案例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29 01:47:02
最優(yōu)高中語文促織教案(案例16篇)
時間:2023-10-29 01:47:02     小編:影墨

教案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所設計的一系列教學活動的計劃和指南。教案的編寫需要根據學科知識結構進行組織和安排。通過閱讀教案范文,您可以了解到教師是如何設計和組織課堂教學的。

高中語文促織教案篇一

一、常識及內容理解。1.《促織》是《聊齋志異》中的名篇,作者 ,字 ,別號 ,清代杰出的小說家?!傲凝S”是指 ,“志”即 ,“異”是 。

2.《聊齋志異》是中國文學史上由劉義慶《 》志人志怪小說開創(chuàng)的筆記小說的高峰,成名后出現(xiàn)了一系列仿作,其中尤以紀昀的《 》和袁枚的《 》最出名。

3.作者在文中把失蟲和失子安排在一起,這是一種 手法,作者采用這種手法的目的是

。

4.課文中有兩個幻想的情節(jié),即 及 ,它們在文中的作用是

。

二、字、詞、句。 (一)解釋加點的詞

1.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 2.此物故非西產 3.試使斗而才

4.昂其直,居為奇貨 5.輒傾數(shù)家之產 6.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yè)

7.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 8.會征促織 9.死何裨益 10.成然之

11.靡計不施,迄無濟 12.旬余,杖至百 13.成妻具資詣問 14.唇吻翕辟

15.各各竦立以聽 16.無毫發(fā)爽 17.青麻頭伏焉 18.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19.與村東大佛閣逼似 20.成益愕,急逐趁之 21.雖連城拱璧不啻也

22.斯須就斃 23.而翁歸 24.未幾 25.如被冰雪 26.既而得其尸于井

高中語文促織教案篇二

時間6月15日下午第三節(jié)班級上虞豐惠中學高二(2)班

《促織》作為一篇傳統(tǒng)老篇目,老樹能發(fā)新芽。要理解蒲翁的一片苦心,這對現(xiàn)代的中學生來說是有隔膜的,我們只看故事表面,卻忽視了故事背后的荒誕,及人在荒誕社會中的異化。本實錄試圖解決表象和內在這樣一組關系。

師:同學們,你們是幾班?

生(大聲):二班。

師:二班是文科還是理科?

生:文科。

生(1):比如學校池塘中的荷花我喜歡。映日荷花別樣紅。

生(2):池塘中的蛙聲也可以。聽取蛙聲一片嘛。

生(3):樟樹上的貓頭鷹(生笑)晚上聽起來特恐怖。

生(部分):老鼠。

生(部分):青蛙。

生(全體):促織

師:為何叫促織呢,誰來解釋一下?

生(4):可能蟋蟀的叫聲和織布機的聲音相似,……

師:恭喜你,答對了。(生笑)古人特別敏感。認為蟋蟀的叫聲和織布聲相仿,又屆深秋,一聽到促織叫聲促女紡織,婦女就準備冬衣,懷念征人,宋代姜夔《齊天樂》:“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睂懗隽艘晃痪拺堰h人的女性聞蟋蟀聲后的惆悵。假如有人一聽到蟋蟀聲,就為我打毛衣,那是本人感動得熱淚盈眶。(生笑)促織在詩歌中充滿溫馨浪漫的,但在蒲松齡的小說《促織》中,一只小小的東西卻引起了軒然大波,家庭的興衰,悲喜交替。令人感慨萬千。預知后事如何,且聽下文分解。(生笑)

師:標題是《促織》,此標題有何作用?

生(5):線索吧。

師:那文中出現(xiàn)了幾只不同尋常的促織,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嗎?

生(6):第一只是禍不單行的促織。

生(6):第二只是高大威猛的促織。是村中少年好事者所養(yǎng)。

師:村中好事者是個特殊句式。

生(6):定語后置,應是好事少年。

生(7):當然還有兒子魂化的促織。但有點不真實。

師:那這小東西是怎樣影響的成名一家的?先說一說成名家中的成員,無非是三人……

生(全部):成名,成妻,成子。

師:成名一開始的身份是什么?

生(全部):童生。

師:哦,童生,跟在坐的各位差不多年輕吧。(生笑)

生(部分):不。是老童生,連孩子都九歲了。

生(8):變了,當了里正。

師:何為里正

生(8):大概是個官吧。

生(9):沒有,文中說不敢斂戶口,可能一方面他性格迂訥,另一方面能力有限。

師:這樣一個有書呆子傾向的成名,“會征促織”,征促織可是一項政治任務,艱巨而光榮(生笑)他的心態(tài)是起了變化吧?找一找有關心態(tài)的詞語。

生(10):憂悶欲死,轉側床頭,唯思自盡。

師:還有嗎?

生(10):得到促織后,大喜,蟋蟀死后如被冰雪,還有益驚喜。

生(11):去捉了,但是經過妻子和神巫的指點,不是主動的,是被動去捉。

師:我們來讀一讀讀書人成名捉蟋蟀的場面吧,體會其中作者的情感。(生讀早出暮歸……中于款)

師:這是第一次描寫,還有嗎?(生讀“成反復子念,……逐而得之”)這兩段描繪你印象特別深的句子有嗎?比如在生活的壓力下的苦難的困境的描繪。

生(12):得無教我獵蟲所耶,看出成名當時疑惑和將信將疑的心理。

生(13):乃強起扶杖,我覺得很可憐。兩腿被打的傷痕累累,為了家庭,只能盡力而為。

生(14):我認為側聽徐行,似尋針芥。讀來尤其傷心。側聽估計人貼地而行,眼睛睜得大大的,生活的重壓下他已直不起自己的腰板,沒有做人的尊嚴了。

生(15):成名由于考不中,他一定發(fā)奮學習,視力一定很差,是個高度近視眼,(生笑)像尋針線這樣尋,真的很可憐。我也是近視眼,深有同感。成名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在生活。

生(16):見有蟲伏棘根,遽撲之。(有生點頭)成名當時行動極為不便艱難,遽是迅速的意思,一個受重傷的人既然能撲上去,但一撲可能要有生命危險,為了小小的蟋蟀,他連命也不要了。

生(17):我想到了葛朗臺的撲,葛朗臺一見金子,76歲,命也不顧了,也用了個撲字,那是撲出老家伙的貪婪。而成名的撲,卻撲出了一個重壓下小人物的無奈和傷感。有種悲壯的色彩。

生(18):我想這個撲字很受前面癩蛤蟆的影響。(生笑)前面有只蛤蟆猝然躍去,成名由于撲蟲心切,就把自己當場了蛤蟆,也開始撲了。

生(19):有,促織被兒子弄死之后,文中這樣寫,兒神氣癡木,奄奄欲睡,成顧蟋蟀籠虛,則氣斷聲吞,亦不復以兒為念,看,居然不把兒子的生死放在心上。

生(部分):理解。

生(20):善解人意,可能丈夫比較迂訥,妻子就能獨當一面,處事冷靜,有頭腦,有主見。是個賢妻。

師:哦,你對成妻的評價很高嘛。那她是個良母嗎?

生(20);是良母,當孩子涕告母,母聞之,大驚:業(yè)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女復算耳,寫出了對兒子的擔心,自己不懲罰兒子,慈母心態(tài),愛莫能助,擔心和恐懼。

生(21):這位母親有點迷信。只知求神拜佛?

師:哪種人會求人拜佛呢?她求神拜佛容易嗎?

生(22):只有受盡生活折磨的人心灰意冷的人才會求神,當時老百姓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生(23):九歲的小孩由于好奇把促織弄死了,自己變成了蟋蟀。

生(24):因為是人變的,特別有戰(zhàn)斗力。

生(25):有作者的主觀愿望在里面。在現(xiàn)實生活中,弱勢的低層百姓根本無法與強者抗衡,作者希望能夠在虛幻的世界中能夠戰(zhàn)勝惡勢力,體現(xiàn)作者良好的愿望。

師:你分析得很有道理。這三種人中,最能震撼人心的是誰?

生(全部):成子

師:為何?

生(26):小孩是祖國的未來(生笑)玩是小孩子的專利,一個小孩子因為玩蟋蟀差點付出生命為代價。這個社會連小孩子都不放過??梢娛莻€無恥的社會,尤其有震撼力。

師:對,你的設想一針見血,刺中要害。兒子的性命居然不如一只小蟲子重要。小孩即使投井了這事也不能完結,他還必須要讓自己的魂魄變成一只促織,代替那只促織,再次冒著生命的危險去格斗。而且他必須要贏得那些格斗,才可以保他的父母無虞,才可以彌補他的所謂的“過失”。在這里,我們看不到人的尊嚴,人的地位,人的價值,我們只看到人已淪落為一種玩物,只有把自己不當人看,只有為權貴服務,成為別人手中的玩物,你,小人物才可以解救家庭的苦難,得到所謂的幸福和功名利祿。這是一個荒謬的故事,小說的高明之處使荒謬具備了真實性。我們不禁要問,罪惡的根源在哪里呢?我們讀一讀結尾,會找到答案?(生朗讀最后自然段)

生(28):根源在于皇帝的荒唐,皇帝不應玩蟋蟀,玩物喪志。

生(29):根源是官貪吏虐,當權者作威作福,不管百姓死活,只管自己官位上升。

師:的確如此,上有好焉,下必趨焉,古代社會官本位現(xiàn)象十分嚴重,文章一開始就寫道:“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其實用不著征,早有人會乖乖的送上來,如果如果領導喜歡斗雞,明天我就送你一車雞,如果你喜歡斗牛,立馬一車皮牛就送到。楊貴妃喜吃荔枝,我來一騎紅塵妃子笑,宋徽宗喜踢球,高俅就發(fā)達了。天子偶用一物,就使百姓家破人亡,萬一是常用之物,不知有幾家遭殃,幾家蕩產。正如黃宗羲所說封建君主“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按倏椬屛覀兛吹綄V茣r代中,小東西是怎樣披者皇權的丑惡的外衣吃人的,小人物的命運是怎樣被吃的,實質就是吃人和被吃的沉重的話題,如此可悲可嘆。結尾似乎皆大歡喜。這個故事似乎成喜劇了。但喜劇往根源里挖我們挖出更加深沉的悲哀。真是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聯(lián)系實際,講兵馬踴發(fā)現(xiàn)者楊志發(fā)的辛酸荒唐的故事)

悲喜交替為蟲所逼(成名)

附板書

人化異類為蟲所困(成子)

禍不單行的促織

竭盡所能為蟲所牽(成妻)

小蟲好事少年的促織吃

成子魂化的促織

作者郵箱:liuliu2080@

[《促織》教學實錄(網友來稿)教案教學設計]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高中語文促織教案篇三

周邦彥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xiāng)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學習目標】

1、因聲求氣,感受詩詞創(chuàng)造的意象和豐富意境,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2、通過探究,理解古代詩歌中的景和情的關系,品味詩歌的情感美

3、以“荷”為例,探究我國古代詩歌中意象的多元性及其蘊含的民族文化意蘊。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荷花,君子之花。李白曾經“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陸龜蒙說“此花瑞合在瑤池”。北宋周敦頤在《愛蓮說》中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盡荷花品格。自周敦頤頌蓮之后,歷代文人詠荷之作迭出,在那田田荷葉之上抒發(fā)情懷,托物言志。

依舊是在宋代,這個文人自由而自覺,盡情揮灑自己才情的年代,北宋周邦彥以“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得荷之神理?!蔽覀兘裉烨襾砜矗谒P下的荷花是何等的風姿綽約!

讓我們以一顆滾燙的心,去慢慢泡開周邦彥的《蘇幕遮》,去品味其無窮的荷韻吧。

二、了解作者(打出幻燈片)

周邦彥(1056—1121),錢塘人,字美成,自號清真居士。他是“婉約派”之集大成者,曾創(chuàng)作不少新詞調。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王國維評之為“詞中老杜”。著有詞集《片玉詞》。

三、反復誦讀,整體感知

古人云,“情動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樣的感情,就會有什么樣的語言節(jié)奏和音韻。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弊屛覀冊诖舐暤囊髡b之中去感悟、體味詩歌的韻味和情感吧。

1、學生大聲誦讀,讀出詞的韻味和情感。

剛才大家讀得十分熱烈,也很投入。我們要讀出這首詞的韻味和情感,首先還得熟悉詞的內容,那么請一位同學口述這首詞的內容。

2、學生口述這首詞的內容。

小結:詞人客居他鄉(xiāng),遠離故土,身沉宦海,俗物纏身,深切地感受到漂泊之苦,于是羈旅愁思成為詞人揮之不去的情結。何事吟余忽惆悵,夏日荷塘似吾鄉(xiāng)。

3、個性吟誦,同時點明這樣誦讀的理由。

輕重、緩急、高低

4、學生指出詞中上下闋的感情變化。(打出“情感變化”幻燈片)

“情動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樣的感情,就會有什么樣的語言節(jié)奏和音韻。讓我們循著詞人的情感變化,吟詠出詩歌的神韻和氣勢吧。

請大家自由誦讀。

之后,對照“吟誦指導”,再次齊聲誦讀。

教師范讀。聽錄音。

5、再次誦讀。

6、指導背誦。

小結:在誦讀的過程中,我們在自覺的遵循兩條原則:一,詩歌固有的平仄,韻律規(guī)律,如“一字讀”“二字讀”;二,把握詩人的情感變化。

同學們剛才已經感知了這首詞的情感變化,那么,這種變化是怎樣體現(xiàn)出來的呢?我們一起來討論這個問題。

四、討論

見景生情,風荷

寫景清遠明快,抒情含蓄柔婉。詞中情和景的關系是見景生情,由寫景到抒情過渡自然,不著痕跡。“風荷”是詞人思鄉(xiāng)之情的紐帶,而思鄉(xiāng)的情感中又有“芙蓉浦”的夢境和“風荷”的意象相照應,構思精巧,自然天成。

五、探究

一個潮濕的夏天,綿綿的雨,打濕了季節(jié),也打濕了心情。詞人捧著一顆潮濕的心,無處安放。誰能烘干這顆潮濕的心呢?不是鳥語,不是初陽,就是這——風荷!

首先,這兩句詞有一種簡約的構圖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圓的荷葉以及荷葉上的雨滴是圓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莖又是垂直的。這種幾何圖形般的簡約造型,讓讀者過目不忘,深得王維“長河落日圓”的精髓。

第二,這兩句詞練字功夫了得。

清圓。寫出了荷的形狀是圓的,一種很飽滿的感覺。再加上是雨后,顯出荷葉的清新。寫出了荷塘里的荷葉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把荷葉在水面上錯落有致、疏密相間。高低起伏的層次感刻畫得惟妙惟肖。

舉。寫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態(tài)。把荷莖修長挺拔、英姿颯爽的精氣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一種非常陽剛的健康向上的美。

風動態(tài)美,把微風吹過荷塘,荷葉隨風輕輕搖動的姿態(tài)不動聲色的勾勒出來了

微風拂來,荷有垂下頭,有時卷起了葉子,像不像一個嬌羞的少女?所以“風”寫出了荷的嫵媚、嬌羞之美。

那“風荷舉”合起來,就是嫵媚中有風骨。

“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夏日風荷圖:

我們從荷不但看到了高貴,更看到了高潔。因此有人說,荷花這一意象既隱藏著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蘊,又飽含著現(xiàn)代人的思想情感,既具有古典美,又具有現(xiàn)代性。請結合你所知道詩歌和文化現(xiàn)象談談你對這一話的理解。

2、荷花這一意象既隱藏著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蘊,又飽含著現(xiàn)代人的思想情感,既具有古典美,又具有現(xiàn)代性。談談你對這一話的理解。

(1)以荷花喻高潔的品格。

(2)以荷花喻女子姣好的容貌或純潔無瑕的愛情。

(3)以荷花喻美好的人生理想。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找到一份寧靜和美好;

“一品清蓮”喻身居要職而清正廉潔,表達對清官的贊美;

荷花節(jié),以花會友,傳承文化;

在喧囂之中,困惑之時,得到身心的愉悅;

對荷的喜愛,對高潔情操的追求和向往。

小結:是的,荷是高貴的,也是高潔的。荷這一意象,經過千百年來風雨洗滌,蕩盡了世俗的塵埃,已不再是單純的景物,而是一種感情的象征,沉淀在我們民族文化的特質之中。

同學們,斯人已去,荷韻猶存。

總結:思鄉(xiāng)是人類共有的一種美好情感,也是每個人都無法解開的情結。家園既像一個遙不可及的夢,也是痛苦靈魂的歸憩之所。當現(xiàn)實有太多的無奈之時,許多詩人不約而同地轉入夢境。

美成夢入芙蓉浦,昔日漁郎安在?找到了他夢魂牽繞的風荷嗎?身心交病的周邦彥在北宋王朝“斜陽冉冉”的殘照中,沒能回到杭州故里。但,就是這種令詞人揮之不去的情懷,成就了美成詞,也使風荷跌宕在中國詩歌史上,熠熠生輝。

誦讀指導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

稍慢低沉歡快聲音清脆情緒飽滿

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語勢連貫中音中速

故鄉(xiāng)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

放慢速度慢速

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喃喃自語緩慢而深情

燎沉香,消溽暑。

戶內煩悶

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

戶外

寫鳥,呼,主要是從聽覺上展開,群鳥鳴叫,歡呼天放晴了,剛剛天亮,就在屋檐下嘰嘰喳喳地交談。

詞人沒有正面寫雨,卻從“呼晴”側面烘托出了雨。

窺,這個字,使我們仿佛看到了鳥兒們在屋檐下探頭探腦,聰明靈動的動作與神態(tài)。作者把鳥兒們寫得這么可愛,說明作者高興。

仿佛那鳥雀亦通了人情,迫不及待地要把新晴的消息告訴詞人。就這樣,詞人在那悅耳的鳥鳴聲的牽引中,郁悶的心房洞開,明媚的陽光溢滿。

以鳥之歡愉寫人之欣喜,情意更渾厚一些。

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清圓。寫出了荷的形狀是圓的,一種很飽滿的感覺。再加上是雨后,顯出荷葉的清新。

一一。寫出了荷塘里的荷葉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把荷葉在水面上錯落有致、疏密相間。高低起伏的層次感刻畫得惟妙惟肖。

舉。寫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態(tài)。把荷莖修長挺拔、英姿颯爽的精氣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一種非常陽剛的健康向上的美。

風動態(tài)美,把微風吹過荷塘,荷葉隨風輕輕搖動的姿態(tài)不動聲色的勾勒出來了

微風拂來,荷有垂下頭,有時卷起了葉子,像不像一個嬌羞的少女?所以“風”寫出了荷的嫵媚、嬌羞之美。

那“風荷舉”合起來,就是嫵媚中有風骨。

故鄉(xiāng)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

遙,距離家這么遠,怎么可能不想家呢?

久,作者離開家鄉(xiāng)時間太長了,所以鄉(xiāng)愁很濃。

“久”不是一個單純的時間概念,更多的是一種心理感覺。當你對一個地方厭倦了,即使時間不太長,也會有度日如年的感覺?!熬谩笨梢钥闯鲎髡咭衙壬藲w去之意思。所以這個字在這里要重讀。

旅旅居,客居之意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濃重鄉(xiāng)土情結的民族。旅居外地,只能像一個沒根的浮萍一樣漂泊,缺少一種歸屬感。

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相表示動作偏指一方

中國人表達感情向來比較含蓄。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今夜的鄜州,妻子獨自一人在家鄉(xiāng)賞月,思念自己,以此表達作者對妻子的思念。

可惜兒女還很小,還不懂得思念自己的父親。表達表達詩人對兒女的思念。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家里的人深夜不能入睡,說著遠行人,其實是表明遠行人對家人的思念。

這種寫對方表達自己某種感情的寫法,叫對寫法,或曲筆。

和親密的兒時玩伴一起蕩舟芙蓉浦的情景。輕松愜意,無憂無慮,自由自在。想象越美好,越說明現(xiàn)實中痛苦。

高中語文促織教案篇四

1、理解作者對王權和奴性的深刻批判,培養(yǎng)民主意識

2、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意識

通過文中重要、疑難語句理解作者對王權和奴性的批判;聯(lián)系歷史和現(xiàn)實加深對奴性的認識和批判。

:一課時

一、導入,讀一首打油詩

皇上

皇上最勤政,皇上最刻苦。

皇上最愛民,皇上最民主。

皇上最多情,皇上最英武。

皇上最有才,皇上即大儒。

皇上最寂寞,皇上最痛苦。

皇上最寡欲,皇上最簡樸。

皇上最難受,皇上盡受苦。

皇上最可憐,皇上最沒福。

皇上最無私,皇上真圣主。

皇帝是這樣的嗎?做皇帝如何?你想不想做皇帝?有個怪老頭,他也瞄上了王位,寫了一篇雜文《我若為王》,過了一把皇帝癮。他就是蹲過大牢卻常常懷念監(jiān)獄的聶紺弩。

三、作者簡介

四、理解主旨

(一)課文我們已經讀過一遍了,也已經隨著聶先生去領略過一番做王的滋味兒了,那么大家說說做王以后到底是怎么樣的呀?(學生說出做王后的種種光景,教師指導:作者層層遞進,盡顯帝王威風八面,越說越起勁,簡直心花怒放了)

明確:如果到此結束就淺陋了,屬純粹的“無厘頭”,假想為王成了泄欲的工具,那么就毫無雜文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了。下面,就讓我們來品讀文章的最后三段。

1、那么作者為王后感覺如何?感到單調,寂寞,孤獨——這樣做王有勁嗎?沒勁。剛才心花怒放的熱鬧一下子冷卻了。

2、孤獨寂寞可以使人更加冷靜地思考問題,于是作者接下來想到了一個什么問題呀?提出“為什么人們要這樣”的問題。

3、作者醒悟到:我生活在奴才們中間,而我自己也不過是個奴才的首領罷了。

4、醒悟之后,“我”要怎么做了?為什么要這樣做(用文中的話回答)?

“醒悟之后要殺奴才、滅奴種;因為“我認為世界之所以還大有待于改進,全因為有這些奴才的緣故”。

5、結果會怎么樣?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為什么?理解一個疑難句子

(三)、批判奴性

1、什么叫奴性——奴才的品性、德性

2、奴性的特點。通過文中與句概括歸納;讓學生有表情朗:“讀低微的,柔婉的,畏葸和嬌癡的,唱小旦的聲音:‘萬歲,萬歲!萬萬歲!’這是他們的全部語言:‘有道明君!偉大的主上??!’”(把那種深入骨髓的奴顏媚骨讀出來)

3、像這樣可恨的奴才有很多。比如:在先秦時期,齊桓公的廚師易牙為了討好主子,心甘情愿的殺掉自己的孩子,烹成肉羹,獻給齊桓公;聯(lián)系你所讀過的文學作品或看過的影視作品等,說說給你印象最深的“奴才”形象,并加以評價。

4、結合課文和歷史,說說王權和奴才是什么關系?它們有什么危害?

點出這篇雜文的深刻指出就在于不是單純的批判王權,而是對奴性進行了無情的揭露。

五、現(xiàn)實意義。

2、回顧打油詩

皇上

——看電視劇有感

皇上最勤政,皇上最刻苦。

皇上最愛民,皇上最民主。

皇上最多情,皇上最英武。

皇上最有才,皇上即大儒。

皇上最寂寞,皇上最痛苦。

皇上最寡欲,皇上最簡樸。

皇上最難受,皇上盡受苦。

皇上最可憐,皇上最沒福。

皇上最無私,皇上真圣主。

教化奴兒們,別長脊梁骨。

最近帝王劇泛濫,許多電視劇嚴重違背史實。要知道封建社會是產生不了民主的,所謂的明君也只是從大局上維護和綿延王權專制和殘暴。作家余杰說的不錯,在一個民主、法制、科學的年代,大唱帝王之贊歌,鼓吹專政獨裁,張揚奴性意識,宣傳封建思想,實在是一件可悲的事情??磥恚呦蛘嬲拿裰?,我們任重道遠。

引導學生做一個“真正的人”——沒有奴性的人,說真話,做真事。聶紺弩本人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六、總結。海子說,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我們說,從今天起做一個真正的人。

高中語文促織教案篇五

一、先檢查預習,看學生是否按要求熟讀課文。

二、介紹背景

師問:促織是什么?你們小時候見過嗎?

生1:見過,一種昆蟲,也叫蟋蟀。

師問:《聊齋志異》是一部什么樣的書?

生3:借花妖鬼怪來寫社會的書。

生4:雖說比較荒誕,但也有比較現(xiàn)實的地方。它揭露統(tǒng)治者勞民傷財,是對現(xiàn)實的批判,反映作者的悲憤無奈之情。

師:“志異”是什么意思?

生答:記錄怪異之事

師補充:“志異”也是一種揭露現(xiàn)實的手法?!傲凝S”是書房名,古人常有此雅興,以書齋為文集名。

師:相對本單元其他幾篇課文節(jié)選自長篇小說,《聊齋志異》是一部短篇小說集。

教師再簡介蒲松齡屢試不第、供茶水聽故事的經歷。現(xiàn)在,我們的學習非常緊張,讀長篇可能沒時間,讀《聊齋》中的短篇故事還是非常合適的。

鬼怪在《聊齋》中是美麗的、有情的。(也許是由于上了體育課,學生有些不在狀態(tài),課堂氣氛稍顯沉悶。于是,教師以親切平和的語調娓娓道來。)

三、閱讀課文,理清情節(jié)

教師布置學生默讀課文,5分種后,師問:你們看過完了嗎?我來檢查一下字詞,請翻譯幾下幾個句子:

1、 令以責之里正。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yǎng)之,昂其直,居為奇貨。

2、 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

先讓一學生試譯,教師更正、補充。

教師要求學生反復朗讀末段,并逐句翻譯這一段。

教師再指名學生以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來給課文分段。

師問:那第9段屬于什么?

生5:作者的評論。

師問:種筆記體的評論模仿什么寫法?

生5(想了想,回答):《史記》每一篇結束后有“太史公曰”。

師問:你們對這樣的劃分有意見嗎?說說你的理由。

也許是因為學生手頭有參考書,這個環(huán)節(jié)很快完成了,沒有爭論,也沒有引起學生的重視。

四、討論情節(jié)特點

師:在一篇小說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不是一成不變的?不是。

我們用小說分析的方法從各部分找出人物的描寫。布置學生再次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在書的空白處做一些批注。

生6:我覺得在發(fā)現(xiàn)促織前后,成名的感情是由懊惱到驚喜。

教師要求他從文中找有關句子加以論證。

生6讀“憂悶欲死”“惟思自盡”“大喜,籠歸,舉家慶賀”“備極護愛”等句。

生7:我讀出了蟋蟀對于這一家人的重要性。

生8:社會很黑暗,官吏們全然不顧百姓疾苦。

生9:官吏的壓迫把親情都異化了。

下課鈴響,教師:下節(jié)課我們來討論小說的情節(jié)、結構。下課。

第二課時

教師:本文的故事情節(jié)起伏跌宕。找不到蟋蟀,成名受刑:悲;駝背巫指點,找到好蟋蟀:喜;兒子不小心弄死了蟋蟀:大悲;兒子魂化蟋蟀,屢戰(zhàn)屢勝,最后令成家飛黃騰達:大喜。在這樣的情節(jié)變化中,你覺得最有趣的是哪一部分?為什么?(教師邊敘述邊在黑板上畫示意圖:以低表示悲,以高表示喜,以更低表示大悲,以更高表示大喜。)

生1:兒子變成促織,神話色彩很濃,而且故事起伏很大。

生2:我喜歡第7段,斗蟋蟀的場面,人物的心理變化落差很大。成名和村中少年以及圍觀者的情緒變化都維系在一只小小的蟋蟀身上,既可笑又可悲!

生3:我也覺得第7段最精彩,我的注意力也被吸引過去,一直為成名的小蟋蟀擔心。

師(點評生3):你的情緒也在隨主人公的悲喜而起落。

生4:我過這個作品改編的木偶劇,斗蟋蟀的場面挺有趣的。

生5:我看到的是比較傷感的地方。成名愛蟋蟀比愛兒子更多。兒子尚未蘇醒,“成顧蟋蟀籠虛,則氣斷聲吞,變不復以兒為念”,對骨肉的擔憂倒在其次。寵物竟比人的性命更重要!

師:兒子化成了蟋蟀,小說中有沒有鋪墊?

生7:有?!暗珒荷駳獍V木,奄奄思睡”,不再象往常那樣活潑精神。

生8:我認為小說原文更能揭露現(xiàn)實。

生9:一只小蟲就能改變人的命運,皇帝喜歡玩蟋蟀,卻不知因此給百姓帶來了災難!原文前后形成對比,引人深思。

師:這個故事如果讓你來寫,你會安排這樣的結尾嗎?

生10:我認為作者是想表現(xiàn)朝政的昏庸,皇帝玩物喪志。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說:“無因喜以謬賞?!倍闹械幕实埏@然做不到這一點。所以原文的結局更能抒發(fā)作者對身處這樣的社會的無奈和對統(tǒng)治者隨心所欲濫施賞罰的憤慨。

生11:我不同意。悲劇結局也能體現(xiàn)皇帝的昏庸。就因為偶爾想玩一樣東西,未必不過此即忘,卻害了百姓家破人亡。這樣的結局也不一定就差。

生12:我還是認為原文好。因為這樣處理能體現(xiàn)出人情冷暖。兒子心中有親情,為報答雙親而魂化促織,但成名眼中只有錢只有權勢。我從中讀出了人情的冷漠。

生13:我認為還可以增添皇宮斗蟋蟀的細節(jié),更能說明“天子一跬步”,百姓的命運由貧到富的過程。

生11:我以為悲劇的結尾更能感染人??梢詥l(fā)讀者從小人物的悲劇想一想社會的黑暗。

生14:以悲劇結尾固然能打劫人,但以喜劇結尾更有震撼力,更發(fā)人深省。

師:回到課文的結局,你從文中讀出的到底是悲劇還是喜劇?

生15:以喜襯悲,使悲劇更顯悲哀。所以我以為結尾不是喜劇,而是比悲劇更悲的悲劇。

生16:“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即忘”,然而成名等小老百姓的命運卻已經轉了幾個來回。

師:你以為百姓的命運始終掌握在天子手里,是嗎?

生17:我認為成名比較麻木,他沒有反抗意識。

生18:我以為文章的主旨是對上層統(tǒng)治者的抨擊,以喜劇結尾更能突出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同情。

師:作者同情百姓,何以見得?

生19:作者安排成名一家過上了“裘馬揚揚”的生活,說明他希望老百姓的生活過程好一點。

教師:為什么這樣的安排能體現(xiàn)作者的同情?

生19:因為文中說“天將以酬長厚者”。

時間已經接近下課。教師總結如下:

志異小說的“荒誕”,更能引起人們的思考。因天子的“謬賞”,結果“一人得道,仙及雞犬”。這是一個怎樣的時代?他非常含蓄地對社會現(xiàn)實進行了控訴。

另外,這篇小說的結構也給我們峰回路轉的印象,“文似看山不喜平”,寫小說不希望別人看到開頭就猜測到結尾。

小說就意義來說,是揭露人賤蟲貴這種荒誕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實。其實這樣的事不獨發(fā)生在古代?,F(xiàn)代社會也有重寵物而輕人命的,至于重名利等外物而輕內心世界的就更多了?!白x小說就是讀人物,讀社會”。現(xiàn)在請齊請第9段,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高中語文促織教案篇六

掌握重點的文言實詞、虛詞,歸納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現(xiàn)象。

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變的情節(jié),品味人物描寫細膩傳神的語言。

通過了解作者生平、時代背景,理解本文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以前朝“治世”殃民之事揭露“康熙盛世”黑暗現(xiàn)實的創(chuàng)作構思。

【教學重點】

掌握重點的文言實詞、虛詞,歸納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現(xiàn)象。

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變的情節(jié),品味人物描寫細膩傳神的語言。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和現(xiàn)實意義。

【教學方法】

講授法。

高中語文促織教案篇七

1.了解文藝性政論文的特點。

2.學習辯證分析豐富的人生體驗的思維方式。

3.品味語言的哲理性。

文藝性政論文的特點和語言的哲理性。

課件或小黑板。

首先讓學生熟讀課文,從感性上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

其次教師加以理論上的指導了解文藝性政論文的特點。以此合作探討語言的哲理性,加深對哲理語言的理解,提高語文閱讀能力,達到學習目標。

1.教師導入:有人說過:當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時,那你必然也會錯過月亮和星星。關鍵是你應該如何對待錯過。(板書課題及作者。)

2.介紹作者。(出示課件1。)劉心武,當代作家,四川成都人。1977年發(fā)表短篇小說《班主任》獲首屆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

要求:記住作者及作品。

(出示課件2。)

師范讀課文,學生自主完成下列題目。

1.熟讀課文,識記字詞。

2.了解本文的寫作內容。

3.找出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語句。

4.比較和其他文體的異同。

1.找出不理解的語句,小組內交流。

2.說說讀完本文后的感受,同位交流。

(出示課件3。)

1.給加點字注音。

(見《新課標作業(yè)設計》“積累運用”部分。)

2.本文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論述了錯過產生的原因及其意義,強調人要習慣和品味錯過,不要讓錯過釀成過錯,要把握住最關鍵、最美好的機會,含笑對待人生的終點。)

3.找出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語句。

明確:(此題開放性強,只要學生能夠找出句子,并言之有理皆可。)

教師可從以下幾句重點指導,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1)“人生如奔馳的列車,車窗外不斷閃動著變幻不定的景色,錯過觀覽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關鍵是我們不能錯過預定的到站?!?/p>

(把人生比喻為“奔馳的列車”,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錯過,把“預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這段話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錯過不要緊,但不能錯過人生根本的追求。)

(2)我們預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終點。但在人生的終點上,我們最好能含笑地說:我雖然錯過的很多很多,卻畢竟把握住了最關鍵最美好的,這樣,“錯過”便仿佛是碧綠的葉片,把一生中“收獲”的七彩鮮花映襯得格外明艷!

(把“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錯過”比作“碧綠的葉片”,把那些最關鍵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獲”比作“七彩鮮花”。綠葉襯托著鮮花,使鮮花“格外明艷”。作者在贊頌“七彩鮮花”的時候,沒有忘記“碧綠的葉片”的映襯作用,從而肯定了“錯過”在人生道路上的價值。)

(作者的這段話使我們不由得想起了描寫保爾·柯察金在墓碑前的心理活動的一段話:“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每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目’碌碌羌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為人類解放而進行的斗爭?!薄?

(此時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并抓住人生的機遇努力向自已的人生車站奮進。)

4.本文與我們學過的其他文章有什么不同?

明確:(本文是文藝性政論文,即雜文,它符合一般議論文的特點即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結構。)

(文章開頭擺出“錯過”現(xiàn)象,從中提出問題,然后分析為什么會產生許多“錯過”,怎樣正確對待“錯過”。在分析問題時,充滿著辯證的色彩,對具體問題作了具體分析,很有說服力。結尾總結全文,深化論述的中心。)

學生交流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

做《新課標作業(yè)設計》中的“閱讀理解”部分。

(如有時間,可在課堂上完成。)

做《新課標作業(yè)設計》中的“遷移延伸”部分。

高中語文促織教案篇八

知識與技能: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現(xiàn)象,準確地將本文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并背誦全文;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閱讀和思考,學生能對屈原和漁父的不同人生選擇做出自己的評價,并對自己的人生選擇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通過對屈原和漁父人物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和文

本背后蘊含的儒家、道家思想。

誘思探究教學、小組合作教學

一課時、新授課

幻燈機、投影儀

一、課前導學:

請同學們借助字典、對照注釋翻譯課文,完成導學案并訂正。

二、課上探究:

(一)導入

(課間播放音樂:蔡琴歌曲《屈原》)

全體齊讀《屈原》節(jié)選:

“他們說你是個孤獨的詩人,

他們說你有一顆憂郁的靈魂。

汨羅的歲月是否像我所想象的那般寂寥?

是否水中你的心思像一尾魚款款徘徊?

冷濕的青泥掩覆在你身上,縱有多少無奈徒托流水寄懷。

究竟你愿長久躺在靜謐的'江底?還是期盼著撥槳的手,撩開你深邃的面容?”

這一位孤獨的詩人、這一顆憂郁的靈魂是誰?兩千多年前他為何選擇帶著滿腔的憂憤,忿然一躍,獨自一人去擁抱江底柔軟的泥沙?兩千多年過去了,他是否依舊孤獨,是否依舊寂寥?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做這只撥槳的手,來撩開他深邃的面容吧!

(二)誘思探究

1、釋文:探索觀察

(1)教師范讀全文。

(2)漁父初見屈原,問屈原的第一個問題是:“何故至于斯”?這個“斯”指什么呢?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生答、翻譯)

那么屈原到底因“何故至于斯”呢?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生答、翻譯)

(3)如果請你用一個字回答,你會選擇哪一個字?

“清”

2、成象:研究思維

(1)你能快速找出文中屈原“清”的體現(xiàn)嗎?

“深思高舉”,“身之察察”,“皓皓之白”。(生答、翻譯)

結合課前準備的資料,你還能發(fā)現(xiàn)屈原“清”的體現(xiàn)嗎?:(小組合作各推一生發(fā)言)

屈原《離騷》:美政理想

屈原生平經歷:愛國主義、理想主義、憂患思想、執(zhí)著剛烈的性格(生答、分析)

全班齊讀屈原相關語句。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屈原·涉江)

茍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屈原·涉江)

教師總結:“清比己之潔,而濁比世之穢也。醒比己之明,而醉比人之昏也。清濁不同流,醉醒不同趣,邪正不并立,忠佞不相容。以屈子之獨操,而仕壅君,處亂朝,安得而不見放乎?”

(2)與屈原的“清”相對的“濁”在文中有沒有體現(xiàn)呢?

“淈其泥而揚其波”,“哺其糟而歠其醨”,“物之汶汶”,“蒙世俗之塵埃”。(生答、翻譯)

(3)這是漁父的做法嗎?

不是,漁父的做法是:““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p>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生答、翻譯)

(4)全班分成兩組合作朗讀人物對話部分,讀出不同情感。

3、悟道:遷移運用

(1)獨立思考:面對人生的困境,屈原、漁父、眾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你更欣賞誰的做法?請寫下你的觀點并分享。(請三位同學分享自己的看法)

漁父:道家重真、超然曠達

屈原:儒家重善、執(zhí)著進取(教師引導:因為犧牲和奉獻成就了民族脊梁)

(三)總結

(1)許多同學的觀點是富有現(xiàn)實意義的,在面對紛繁的社會時,我們也會遇到困境,我們不可能像屈原那樣決絕,我們也不太可能像漁父那樣抬腳遠遁,我們只有選擇面對。但是在投身社會洪潮中的時候,我們可以盡量做到:“淈泥、揚波,不離于泥,亦不為泥所陷;餔糟、歠醨,不拒乎酒,亦不為酒所溺。內不失己,外不忤世,斯為與之推移?!?/p>

屈原是偉大的,他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對自己的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魯迅先生曾飽含激情地寫道:“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正因為對這份偉大的理解與感謝,人們思念屈原、崇敬屈原,我想,在年年五月的棕香中,屈原是不孤獨的、不寂寥的!

讓我們一起來齊讀這一個文段的后半部分:

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懷?

眾醉獨醒是一種怎樣的悲哀?

悠悠的江水卷逝走亙古以來的蕭條凄涼,

取代水中你的惆悵是岸上我獨自徘徊。

龍舟的喧嘩劃出波波水痕,追思掠過江面片刻又將遺忘。

也許你將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

也許等待著另一次際遇,看一看江上的陽光。

(播放音樂:蔡琴歌曲《屈原》)

三、課后鞏固:

完成《作業(yè)本》鞏固練習,并背誦全文。

高中語文促織教案篇九

1.了解辛棄疾豪放詞的創(chuàng)作風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歷史典故。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個時代的歷史背景,學習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棄疾詞大量運用典故表達思想感情的寫法。

在詞的藝術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強化自己的愛國情操。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學習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棄疾詞大量運用典故表達思想感情的寫法,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1課時

(一)、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已經學過北宋兩位詞人柳永和蘇軾的詞?,F(xiàn)在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前面的內容。大家都知道,詞從總體上看分婉約和豪放兩派。婉約派代表柳永的詞音律和諧,美妙動聽。其中“楊柳岸,曉風殘月”更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同學們不僅要會背,更重要的是要領悟它到底妙在哪里。豪放派代表蘇軾本單元有兩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是首豪壯的懷古詞,《定風波》雖然記的是途中遇雨這件小事,卻表達出詞人灑脫放達的人生態(tài)度。相信同學們都非常喜歡這類詞。一提到豪放詞,大家肯定馬上想到蘇軾,但今天呢,我們來學習另外一位豪放派的代表詞人。他是誰呢?(學生齊答:辛棄疾)對,就是與蘇軾并稱為“蘇辛“的辛棄疾。(板書課題及作者: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辛棄疾)

(二)、作者簡介

在初中的時候,我們也學過辛棄疾的一些作品。像“醉里挑燈看劍”“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等等。那么對這些詞的作者,大家又了解多少呢?有沒有哪位同學主動站起來給大家講一講?好,_同學你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辛棄疾。(學生答: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是的南宋詞人。他的詞多是抒寫愛國熱情的,風格以豪放為主。與蘇軾并稱為“蘇辛”。著有《稼軒長短句》。)好,請坐。_同學講的很好。她很簡潔的給我們介紹了一下辛棄疾,但把主要內容都概括到了。下面我來補充一下,請看大屏幕。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他的生平。了解一個作家的主要經歷對我們解讀他的作品有很大幫助。我們來看。

(屏幕上顯示:紹興三十一年(1161),參加由耿京領導的起義軍,并擔任掌書記。

辛棄疾于紹興三十二年(1162)擒拿叛徒張安國。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三歲。

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四十二歲時,因受到_而被免職,歸居上饒。從此閑居20年。

寧宗嘉泰三年(1203),韓侂胄起用主戰(zhàn)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于開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閑居。)

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22歲的辛棄疾聚眾二千人樹起抗金旗幟。不久,率部歸耿京起義軍,并力勸耿京歸宋,以圖大業(yè),1162年,辛棄疾奉命南渡,聯(lián)系起義軍的歸宋問題。不料叛徒張安國殺了耿京,率部投金。辛棄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辛棄疾率領五十余名騎兵,奇襲金營,生擒叛徒張安國投奔南宋,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三歲。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四十二歲時,因受到_而被免職,歸居上饒。從此閑居20年。寧宗嘉泰三年(1203),韓侂胄起用主戰(zhàn)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于開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閑居。

這些同學們都不需要記在筆記上,只要大致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是在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棄疾在建康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時。這時,距離他二十三歲自江北率領人馬來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這期間,他上給宋孝宗的《美芹十論》和宰相虞允文的《九議》都未受到采納。同時,由于他有著幾種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對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員的后代;二、他曾參加過農民起義軍;三、他是個意志堅決的主戰(zhàn)派。辛棄疾這三重身份,都觸犯了當權者的忌諱。所以,辛棄疾南渡歸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在這種境遇下,辛棄疾心中的報國無門,壯志未酬的悲憤就可想而知了。這一切,就是辛棄疾登建康賞心亭并寫下這首傳誦千古的《水龍吟》的背景了。當他為了銷愁解悶而登上賞心亭,面對著大好江山詞人的無限感慨就涌上心頭。好,讓我們一起進入《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這首詞中。

(三)詞文賞析

(展示課件:《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這首詞)

首先,我們來一起朗讀一遍。朗讀時,要注意體會詞人的感情。(讀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開始。)

好,同學們讀的非常好。很有氣勢?;旧习言~人的那種悲憤之情給傳達出來了。接下來,我們就開始分析這首詞。首先,來看詞的上片。

(展示課件:《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上片)

?!俺烨Ю锴迩铩币痪?,點出登臨的地點、環(huán)境、季節(jié)。楚天:下面有注釋,代指南方的天空。緊扣登臨的地點?!俺烨Ю锴迩铩保辰鐗验??!八S天去秋無際”,江水悠悠之景。開頭兩句是實寫眼前之景,卻蘊蓄著深厚的情。為什么這么說呢?大家都知道,“秋”這個意象帶有悲的氣氛。這一開頭就用了兩個秋字。并用“秋無際”來加深“千里清秋”之意,使境界和感情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營造了一種“雄渾而不失清麗”的意境。接下來“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贬《叩纳?。遙岑:遠山。“遙岑遠目”這里的目:,作動訶,看的意思。詞人看到了什么呢?“玉簪螺髻”。玉簪:玉做的簪子,是古代婦女綰束頭發(fā)用的器物,狀如沒有把柄的劍,這兒比喻山峰尖峭。螺髻,古代婦女梳理的一種發(fā)型,將頭發(fā)盤旋成田螺形狀。這兒是用來比喻圓形的山岳姿態(tài)優(yōu)美。以玉簪螺髻來比喻遠山,既符合遠望的特點,也描寫出遠山的秀麗?!斑b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边@三句詞,按照今日的語言習慣來說,應是,“遠目遙岑,玉簪螺髻,獻愁供恨。”這里用的是倒裝。在賞心亭上縱目眺望,遠處錯落有致的峰巒,形態(tài)優(yōu)美,像婦女頭上螺旋式的發(fā)髻和尖細狀的玉簪一樣。但這美景只是給詞人帶來了愁和恨。詞人不說自己的心情不好,而說山的峰巒為自己“獻愁供恨”,仿佛峰巒本身就是愁和恨的化身。這里用的是什么手法啊?(學生齊答:移情)對,這一句用的是移情的手法。把自己的感情移到了本身不具有感情的遠山上,使客觀景物帶上了主觀感_彩,在寫景之中,便顯示出自己的悲苦心情。

以上幾句,從“楚天”寫到“遙岑”,由大入小,由遠而近。千里楚天之下,隨天而去的秋水之上,是玉簪螺髻似的峰巒,而峰巒為詞人“獻愁供恨”,所以下面筆鋒便轉向詞人自己,由景及人,由物及我?!奥淙諛穷^,斷鴻聲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寫作者當時的處境。樓,即賞心亭?!奥淙諛穷^”是說夕陽斜照在賞心亭上?!皵帏櫋?,失群的孤雁,這里既借雁之哀鳴以渲染環(huán)境的凄涼哀怨,也是象征自己飄離失所的身世和孤獨寂寞的處境。“游子”,離家遠游的人,是詞人自稱。作者在“游子”之前,特別冠上“江南”二字,正是要表達自己孤獨無依的處境。從字上面看,這幾句是說自己這個從北方來到江南的游子,黃昏時候站在賞心亭上,看到夕陽下落,聽到斷鴻鳴叫,不禁感到孤獨寂寞,內心十分傷感。實際上這幾句包含有更深一層的意思。同學們覺得它會包含什么意思?如果你對這幾句有自己的理解不妨大膽的講出來,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好,同學你來講一下。是表現(xiàn)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哀?!奥淙铡保c明時間是黃昏,一天將盡,“斷鴻”,點明季節(jié)是秋天,一年將盡。兩者都寫出時不我待,光陰虛度,未能利用少壯年華而大有作為。同時,詞人又以落日隱喻國家形勢,半壁江山岌岌可危,又以斷鴻暗示自己如失群的孤雁,立志報國而無所依歸。這句本是描寫景物,但作者也將“落日”二字暗喻南宋朝廷如日落西山,國勢危殆,猶如搖搖欲墜的落日,因而觸景生情,黯然種傷神,為國勢擔憂。這三句是本詞的第二個層次,前兩句烘托后一句:以突出作者“舉世獨立”的處境。

這種被壓抑的愛國熱情和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哀,是沒有人能夠理解的,所以接下去就說:“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眳倾^,春秋時吳國出產的一種鉤子,用來掛帳子或寶劍的。但舊時的注家認為吳鉤是吳國制造的一種彎形寶刀,后來就把吳鉤作為寶刀的代名詞。我們考試的時候,就按書上的來。杜甫有詩說,“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别佡浐陀^賞吳鉤這樣的寶刀,表示能憑借寶刀從事征戰(zhàn),殺敵立功,以鋒利的吳鉤陪襯懷有豪情壯志的少年。辛棄疾在寫給陳亮的.《破陣子》詞中說“醉里挑燈看劍”,也是這個意思。這里的“把吳鉤看了”,則是從另一角度說自己空有寶刀,卻派不上用場,不能為國殺敵立功。作者描繪了兩個具體的動作,生動地展現(xiàn)了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憤?!翱戳恕保斂催^、看完講,實際上包含著看了又看的意思,這是第一個動作。辛棄疾一遍又一遍地撫看著寶刀,是憐惜“物不盡其用”。他由物及人,想到自己文韜武略,但無法施展,正如這寶刀被閑置一般。胸中之苦悶需要發(fā)泄,于是,他便“欄桿拍遍”——第二個動作。拍闌干即是借以發(fā)泄難以訴說的滿腔悲憤。但是,拍遍了闌干,也還是無人理解自己,如同看罷了吳鉤依然無濟于事一樣。不僅拍,而且拍遍,可見胸中悲憤之深切、強烈。然而,可悲的是,昏聵的南宋朝廷無人能夠理解作者的這種心情,“無人會,登臨意”六字便是辛棄疾為“世無知音”發(fā)出的深沉喟嘆。詞的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表現(xiàn)愛國忠心無人理解的痛苦,側重于寫景,兼寫由景物引起無窮的思緒。但“登臨意”的具體內容并沒有明說,于是詞的下片就扣著“登臨意”三字去展開抒情和議論。

(展示課件:《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下片)

下片是具體申說“無人會”的“登臨意”,二十句,用了三個典故,分四層意思。“休說鱸魚堪鲙,盡西風、季鷹歸未?”是第一層意思,這兩句照應上片的“江南游子”一句,用了西晉張翰思鄉(xiāng)的典故。季鷹是張翰的字。張翰是吳地人,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而思念故鄉(xiāng)的莼菜羹,鱸魚鲙,于是辭官歸家。辛棄疾用這個典故的是說,家鄉(xiāng)的美味讓人思念,但現(xiàn)在南北_,盡管秋風起了,自己思鄉(xiāng)心切,卻是有家難歸。辛棄疾用此典同張季鷹比較,“季鷹歸未?”是用提問語氣,既呼應了前面的“游子”,抒發(fā)了深摯的鄉(xiāng)思,又呼應了“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表明了對異族入侵的仇恨和復國報仇的愿望,同時也暗中流露出對南宋朝廷不思復國的激憤。何況在國難當頭的時候,自己的抱負是要為國立功,不要學張翰辭官回鄉(xiāng)!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是第二層意思,也是用了一個典故。東漢末年,有個人叫許汜,去拜訪陳登。陳登胸懷豪氣,喜歡交結英雄,而許汜見面時,談的卻都是“求田問舍”(買地買房子)的瑣屑小事。陳登看不起他,晚上睡覺時,自己睡在大床上,叫許汜睡在下床。許汜很不滿,后來他把這件事告訴了劉備。劉備聽了后說:“當今天下大亂的時候,你應該憂國憂民,以天下大事為己任,而你卻求田問舍。要是碰上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上,叫你睡在地下?!薄芭聭倍?,是辛棄疾為許汜設想之辭。這三句字面上的意思是,自己如果像許汜那樣求田問舍,恐怕應該沒臉去見劉備那樣才氣蓋世的英雄。辛棄疾用此典是進一步申明自己回家鄉(xiāng),既不是像張季鷹為了吃鱸魚,也不像許汜是為了求田問舍。

高中語文促織教案篇十

1、能夠辨別和篩選重要信握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2、感受達爾文尊重客觀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體會科學說明性文字的寫作風格。

重點:掌握辨別信息、篩選信息的方法。

難點:提高學生對說明性文字的閱讀興趣。

1、學生探究,教師點撥引導。

2、講讀結合,以讀帶讀。

媒體設計

圖片、文字、視頻綜合運用。

在記敘、議論、說明三類文字中,你最喜歡讀哪類文字?最擅長寫那類文字?為什么?(以多媒體展示)

(說明:以問題的方式導入,學生會以此展開對舊知識體系的回顧與篩選。)

1、無目的閱讀——篩選信息混亂。

說明性文字真的讓大家手足無措、知難而退嗎?

(說明:教師以質疑方式引入,要求學生在教師不做任何要求的情況下自讀課文,讀后交流自己所獲得的最明確的信息,進而引導學生:說明性的文字并不難,因為每個人讀一遍都會有收獲。以此鼓勵閱讀說明性文字的信心,激發(fā)閱讀興趣,但教學重點并不在此,在于探究:同一篇課文為什么大家得到的信息不一樣?原因何在?)

明確:辨別信息、篩選信息與每個人的經歷、學識、閱讀習慣、閱讀目的有關,何況我們要求的是無目的閱讀。(多媒體顯示)其實每種文體都有自己的閱讀目標,所以我們只有明確閱讀目標,才能在閱讀中少走彎路。

2、有目的閱讀——篩選信息。

教師按照思維的規(guī)律,遵循從整體到局部的原則,和學生一塊設置閱讀目標,并有目的地依次展開設置好的閱讀目標:

文章說了什么——文章怎么說的——說這些有什么用

(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主要觀點有哪些?

(2)作者闡明的物種起源問題的兩個主要觀點是什么?

(3)第1、2段有什么作用?

(4)作者認為物種是怎樣產生的?

(5)第4段中,作者以啄木鳥、槲寄生為例是想說明什么?

問題的多少視學生的接受能力而定。

在這樣依次展開的閱讀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答案、信息統(tǒng)一多了。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教師引導:

為什么統(tǒng)一多了?

因為有了閱讀目標。

那么一篇文章閱讀目標一般從何而來?

從題目、作者、中心句中來。

(說明:這是整體篩選信息。)

怎樣解決以上問題呢?通過對信息的辨別和篩選。怎樣辨別和篩選呢?你剛才是怎么做的?

讓學生暢所欲言,可以自己想,可以和同學交流,也可以向教師咨詢,最后共同歸納(多媒體展示以下內容強調規(guī)律):

整體信息的篩選:

關注題目、作者(知識積累)、中心句,尋找關鍵句、總結句、總提句、過渡句、反復出現(xiàn)的句子,看清文章結構。

局部信息的篩選:

句式特點、長句的層次,重點詞語、代詞的指代作用,修飾成分。

教師在這個時候用視頻播放有關達爾文和進化論的有關影片,學生看完后重讀課文,鞏固深化理解信息的篩選。

(說明:以上內容為本課的重點和難點,視學生的接受情況而定,教師在問題的選擇上,知識的明確、歸納上,時間的分配上都要因地制宜,若按兩課時計,應把后面的內容放入下一課時。)

1、以多媒體展示兩段文字,讓學生進行整體和局部信息篩選的練習。

2、利用篩選信息的方法,欣賞品味作者的人格魅力。

思考:這篇“導言”,主要說明了《物種起源》的寫作經過和作者對物種起源問題的一些基本看法。通過這樣的說明性文字,我們可以看到達爾文怎樣的一種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夠體現(xiàn)這種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文字,尤其注意虛詞的運用。

明確:看似生冷枯燥的文字,其實正透著作者那嚴謹不茍的科學態(tài)度,因為科學是來不得半點虛假的。文如其人,達爾文正是以這樣嚴肅、科學的態(tài)度和探索精神走在了同時代人的前列。這種精神是我們要好好學習的。

隨著教師的明確強調,用多媒體展示有關達爾文的科學著作及后人對他的評價的圖片與文字,使學生的理解立體起來。(黨紅英)

高中語文促織教案篇十一

《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其次單元《古詩三首》中的一首。這首古體詩不管是藝術上,還是在思想上都已經到達了非常純熟的境地?!豆旁娛攀住吩谥袊糯姼璧乃囆g手法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在高中語文古詩教學中也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因此,它非常重要。

這首詩歌在內容上難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讀。新課程標準鼓舞學生作共性化解讀,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就此作些探討。

學生通過小學、初中的系統(tǒng)學習和本冊古詩局部的集中學習,有了肯定的古詩鑒賞力量,對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有了一些積淀,興趣漸濃,這是進一步引導學生喜愛古代詩歌、學習古代詩歌的一個前提。

1、聯(lián)想想象法

2、意象分析法

3、探究合作法

1、有關《古詩十九首》的投影片

2、課文配樂朗讀

3、課文意境視頻資料

(一)導入新課

1、以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的品論導入。

2、提問: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么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到達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日,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體會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tǒng)《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xiāng),死生新故之感?;蛟⒀裕蝻@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危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痹u價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模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三)詩歌鑒賞品嘗

1、詩歌中的抒情仆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試圖采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明確:中國人民很早對于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嚴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妙的。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辈苫ㄕ哿@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心、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予了對親朋的美妙祝福。

2、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么藝術作用?

明確:這是環(huán)境描寫,意在從側面襯托仆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凈和美妙。

3、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構造上是暗轉過渡,為表現(xiàn)仆人公的心情由歡欣洋溢轉變?yōu)橄旅娴腳_作鋪墊。

4、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假如不是,詩人為什么要這樣寫?

提示:“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采芙蓉”也是為了她,假如詩首就開門見山地把她表出,詩就平淡無味了。這句話是全詩進展的頂點,頂點同時也是轉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進展臨時作一完畢,一方面為下文的進展作一伏線,所以按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5、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楚地表現(xiàn)了仆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奥坪啤币辉~是寫仆人公與環(huán)顧所見“舊鄉(xiāng)”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仆人公極度苦痛的心情,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仆人公的苦痛,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6、最終兩句除了表達仆人公黯然苦痛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么?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期才有“終老”之“悲傷”。

7、試對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高中語文促織教案篇十二

組織學生“理解”和“朗誦”作品,在理解和感受的基礎之上朗誦,在朗誦揣摩的過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組織學生“理解”和“朗誦”作品,使學生準確地把握作品的內容、作品的思想、內涵、感情傾向。

1、教學的重點是意義的構建和呈現(xiàn),就是要通過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學生把文本與直接間接的生活經驗聯(lián)系起來,對文本產生富有個人意義的理解并用自認為恰當?shù)穆曇粜问絹沓尸F(xiàn)這種理解。

2、《六月,我們看海去》內在的情感旋律,把握詩作的內容加深理解,尋找傳達詩作思想感情的聲音形式。

一、介紹作者和背景

時代一代青年的內心世界。

二、體味詩的思想內容

1、哪些語句能借助“聽覺的想像”體會出青春的活力?

詩歌一開始“看海去看海去沒有駝鈴我們也要去遠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們的身上和臉上”,鮮明的節(jié)奏下我們仿佛聽到了一群年輕人喧鬧的聲響的響亮的歌唱,仿佛真的看到了一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雀躍著向大海的方向奔跑,小雨噼噼啪啪地打在他們的身上和臉上。接著讀下去“我們一群五顏六色風風火火我們年輕/經歷旺盛總喜歡一天到晚歡歡樂樂匆匆忙忙/像一臺機器迂回于教室書館我們和知識苦戀”,同樣借助聽覺想像,我們感到了強烈的生命活力,詩歌的節(jié)奏把我們引向了對青春的情不自禁的贊美,“五顏六色”“風風火火”“匆匆忙忙”“歡歡樂樂”“教室書館”“我們和知識苦戀”是典型的青春特征,是青春旺盛生命力的有力見證。這種青春的活力在全詩中無處不在,在誦讀的過程中要仔細體會。在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們看海去/我們要枕著沙灘也讓沙灘多情地撫摸我們赤裸的情感”“讓那海天無邊的蒼茫回映我們心靈的空曠/揀拾一顆顆不知是丟失還是仍掉的貝殼我們高高興興/再把它們一顆顆串起我們閃光的向往”。

2、哪些語句能強烈地感覺到年輕人的自信?

“風撩起我們的.長發(fā)像一曲《藍色多瑙河》飄飄蕩蕩/我們我們我們相信自己的腳步就像相信天空啊/我們是一群東奔西闖狂妄自信的哥倫布啊”,“我們總以為生下來就經受過考驗經受過風霜/長大了不信神不信鬼不相信我們有太多的幼稚”,等等。在這些詩句里,我們能感覺到一群青春男孩女孩的強烈自信。

3、哪些語句能強烈地感覺到青春所富有的探索精神?

“看海去看海去沒有駝鈴我們也要去遠方”“盡管生長在北方的田野影集里也要有大海的喧響/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們看海去”,“我們我們我們就是不愿停留在生活的坐標軸上/六月是我們的季節(jié)很久我們就期待我們期待了很久/看海去看海去沒有駝鈴我們也要去遠方”。

三、體味詩的藝術技巧

這首詩歌有一種強烈的音樂感,這種音樂感源于詩歌的兩種節(jié)奏,一種節(jié)奏是詩歌的壓韻和語言的聲調,全詩多是省略標點和長句,但讀之并不費力,原因就是詩中有自然而成的韻律感。另一種節(jié)奏主要是詩行中重復于變化相交錯的詞語來顯示,重復與變化組合成一種情感的旋律。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們看海去”,“六月是我們的季節(jié)很久我們就期待我們期待了很久”。語言組合巧妙。本詩組合巧妙的語言使得詩意濃郁而悠遠。如,將“長發(fā)”的飄蕩與《藍色多瑙河》樂曲組接在一起,等等;將“看海去”與“沒有駝鈴”

組接在一起,將“眺望遠方”與眺望“六月”組接到一起,使得詩歌自然生出一種韻外之意。

年輕人對自己力量的確信,他們不安于現(xiàn)狀的探索精神,以及風風火火的神態(tài)、略帶狂妄的激情,都能從透明的語言中感受到。

四、小結

這些體現(xiàn)了年輕人蓬勃的活力,對自己力量的確信和無限探索精神的詩句都是在一種鮮明的節(jié)奏里表現(xiàn)了出來,讓我們在誦讀之余似乎看到了一群歡呼雀躍的青年向遙遠的大海跑去,去探險,去接受驚濤駭浪的洗禮,讓青春的情感在海水中凈化,讓青春的情感在風浪中成熟。在這里“六月”就不單純是一個季節(jié)而成了生命的青春驛站,“看海去”也就是一種探索的時代意義。詩人沒有靜止地刻畫,而是在一種節(jié)奏里,在流動的生活畫面中向我們表達了青春激情背后還承載著一代青年人的靈魂寫照。

五、作業(yè):

(1)評價手冊

(2)預習下課

高中語文促織教案篇十三

1.學習作者選取生活瑣事、平常景物表現(xiàn)人的音容笑貌,以樸素簡潔的語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寫作風格。

2.準確理解“當、洞、勝、凡、茲、過、竟、比、殆”9個實詞,并歸納積累“顧、稍、置、歸、去”5個實詞的義項。

1.在熟讀的基礎上理清思路,把握脈絡,體味作者思路清晰、語言流暢的特點。

2.根據上下文辨析實詞和活用詞的義項,做到熟練翻譯課文,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體會作者在日?,嵤碌挠洈⒅兴N含的濃濃深情,感受親情。

1.理解作者對家道衰落的傷感和對故居親人的`眷戀深情。

2.研習三、五、六段,體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內涵。

1.通過細節(jié)描寫感悟作者在敘事中營造出來的抒情氛圍。

2.在誦讀的基礎上熟練背誦全文。

3課時

高中語文促織教案篇十四

1、教學目標

1了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張,了解《墨子》的相關知識。

2積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實詞、虛詞和句式知識。

理清文章的論證結構,明確墨家的“兼相愛則治”的觀點。

1、導入新課

人生選擇題:

1)如果你天生對機械有極高悟性,小到制造木鳶,大到建造機關城,你會選擇什么。

2)如果你是從大儒鉆研學術,——不耕田二不勞作,年紀輕輕頗有見地,你會選擇什么。

2、寫作背景

墨子生活在春秋戰(zhàn)國之交、社會大變革時期,這時奴隸制度已經開始崩潰,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禮崩樂壞、王權衰敗、生靈涂炭,社會的動蕩給人民帶來極大的苦惱。墨子有極強的憂患意識、入世風骨及救世精神,積極尋找著救世的藥方,他站在平民立場上為維護民眾與弱小國家的生存,提出了“兼愛”、“非攻”等主張。

3、作者介紹

墨子,約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春秋戰(zhàn)國之際思想家、教育家、學者,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墨子在科技方面頗有成就,常被譽為“科圣”。他的軍事技術高于其他諸子,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他和孔子兩人被并稱為“顯學”大師,有“非儒即墨”之稱,成為天下人學習的榜樣。他一生都在為扶危濟困的事業(yè)而奔忙。他的思想核心是兼愛。

4、題目解說

《兼愛》有上、中、下三篇,這里選的是上篇。所謂兼愛,其本質是要求人們愛人如己,彼此之間不要存在血緣與等級差別的觀念。兼愛還表現(xiàn)在大國不侵略小國,國與國之間無戰(zhàn)事,和平共處。墨子認為社會動亂的原因就在于人們不能兼愛,人們只有通過“兼相愛,交相利”才能達到社會安定的狀態(tài)。這種理論具有反抗貴族等級觀念的進步意義,但同時也帶有強烈的理想色彩。

5、層次結構

起——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亂的根源

承一一第二段:亂何自起?起不相愛

轉——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愛

合一一第四段: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6、全文分析

1看題目及課文思考,什么叫做“兼相愛,交相利”?

即不分親疏厚薄地互相關愛、互相使對方得利。

2在墨子眼中,“天下之害”有哪些具體體現(xiàn)?

見課本第一段。

3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局面?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

墨子認為天下的一切災難,人間的一切邪惡,包括盜竊、殺人、戰(zhàn)爭、怨仇、嫉恨、詐騙等等違法犯罪現(xiàn)象都是不相愛帶來的惡果。而要改變社會,包括調解社會矛盾和由亂變治等,即要'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

4墨子這種看法是否正確?

墨子因不明了社會治亂的根源,從而提出不分王公大人與萬民的階級差別,都要兼愛同利的主張。但由于時代的限制,他沒有意識到人民的力量。所以此種主張只是一種善良的幻想。

5你對“兼相愛,交相利”有何看法?也可以談談它給你的啟迪。

有的人在人家休息時間或安靜學習時大聲談論,有的人為了求快,打飯或看病時喜歡插隊。這些人就屬于那種自愛而不知道相愛的人。人應該從只知道自愛而不知道相愛、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的偏狹中超脫出來,由此營造一個和諧的社會。

6墨家思想與儒家思想有何不同?

從歷史進程看,儒學早于墨學。墨子曾學習于儒門,接受過孔子思想的訓練,后來深感儒家厚葬浪費財物而貧民,服喪時間太久傷害身體而妨礙工作,于是反叛儒家自立門戶,墨子的許多學生也是如此。如曾一度受業(yè)于孔子的大弟子之一子夏,后來師從墨子,并成為墨家學派的著名人物。由此可見,墨家學派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從儒家學派分化出來并與之相對抗的學術團體。

兼愛:墨家主張的兼愛是無差別的,而儒家主張的仁愛是有差別的。

非攻:反對現(xiàn)行戰(zhàn)爭。(儒家支持賢能君王發(fā)動戰(zhàn)爭,支持“仁義”的大國兼并小國,主張“賢”人消滅“不肖”之人)

7、寫作特點

1意質而語顯

文章質樸充實,不重文采。文辭不加修辭,就近打比方,淺顯通俗,重在以理服人。具有邏輯嚴密、一氣呵成的特點。

2論證嚴密,明辨是非。

本文先指出議論的焦點,然后從三個方面分別論述,再通過對比,順理成章得出結論。論辯一氣呵成,富于說服力與邏輯力量。

高中語文促織教案篇十五

1.復習鞏固小說的基本要素

2.通過情節(jié)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長春藤葉的意義,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題思想

4.體會并學習文章的語言藝術及精巧的結構安排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怎樣理解長春藤葉的意義及文章的主題的把握

2.貝爾曼人物形象的理解

3.最后結尾情節(jié)的出人意料體現(xiàn)了作者巧妙的構思

三.教學設想

四.教學方法

文本研習法

五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作者簡介

歐 · 亨利 ,美國短篇小說家。他一生窮困潦倒,接觸了多種多樣的人物,掌握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在十余年創(chuàng)作生涯中,寫下300多篇小說,著名的作品有《白菜與皇帝》、《四百萬》、《西部人心》、《市聲》、《滾石》等。

他的小說完全以情節(jié)取勝,故事頗多偶然巧合,結局往往出人意料。他也因此被譽為美國現(xiàn)代短篇小說的創(chuàng)始人。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壓迫者,他創(chuàng)作的藝術特色是常以使人發(fā)笑的幽默,啟發(fā)人們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撻資本主義社會的腐朽之余,引出人們“含淚的微笑”,撫慰受創(chuàng)傷的小人物的心靈,所以受到讀者的歡迎。

二.字詞整理

烘鍋 矮墩墩 磚砌 躡手躡腳 一籌莫展 嘮嘮叨叨 繃著 窗檻 瞥著 怒號 冥冥中

三 理清文章脈絡(由學生歸納,教師補充)

開端 瓊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

2 (12—36)蘇艾 鼓勵瓊珊要有信心戰(zhàn)勝病魔,但是瓊珊已放棄主觀上的努力,只等著最后一片葉子掉下來,自己也該離開人世了。

3 (37—50)最后一片葉子始終貼在墻上,這使瓊珊覺悟到自己的錯誤,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4 (51—55)結局 瓊珊病愈 貝爾曼去世

線索 明線:瓊珊病重——瓊珊病危——瓊珊轉好——瓊珊脫離危險

暗線:貝爾曼畫長春藤葉——貝爾曼生病——貝爾曼病危送進醫(yī)院——貝爾曼去世

四 思考下列問題

1.最后一片葉子與瓊珊有怎樣的關系?

2.最后的長春藤葉為什么能挽救瓊珊的生命?

第二課時

一.文本研習

1.怎樣理解貝爾曼的杰作?

明確: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畫出來的那一片最后的長春藤葉,這副杰作喚醒了瓊珊對生的渴望。反映了普通人之間無私情誼,閃爍著人性的光輝。

2.小說最震撼人心的情節(jié)是哪一個情節(jié)?作者是怎樣寫的,這樣寫會有遺憾么?

明確:是貝爾曼冒雨畫常春藤葉的那個情節(jié),可是這個情節(jié)作者并沒有寫出來,這就形成了情節(jié)的空白,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體現(xiàn)了作者的巧妙的構思技巧。

二.人物分析

1.文中對貝爾曼的描寫可以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

(外貌描寫、語言描寫等)

明確特點:藝術界失意、酗酒、嘮叨、暴躁、瞧不起別人的溫情,平凡的甚至有點讓人感到討厭。

善良具有同情心、自我犧牲精神

內在和外在形成對比

三.環(huán)境描寫

第18自然段,第44自然段

陰沉灰暗的色調,悲涼的情調,烘托出作者悲涼、孤獨、絕望的心情。

四.主題

文章通過寫貝爾曼畫最后的常春藤葉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葉上的瓊珊這樣一個故事,歌頌了窮苦朋友之間相濡以沫的珍貴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靈。同時,也告訴我們,在生與死、抗爭和屈服之間,需要自己樹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勝,堅強的信念是生命賴以延續(xù)的精神支柱。

五.作業(yè)

板書設計

線索 明線:瓊珊病重——瓊珊病?!偵恨D好——瓊珊脫離危險

暗線:貝爾曼畫長春藤葉——貝爾曼生病——貝爾曼病危送進醫(yī)院 ——貝爾曼去世

高中語文促織教案篇十六

線索明線:瓊珊病重——瓊珊病?!偵恨D好——瓊珊脫離危險

暗線:貝爾曼畫長春藤葉——貝爾曼生病——貝爾曼病危送進醫(yī)院——貝爾曼去世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456671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