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漢字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范文(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29 10:58:04
2023年漢字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范文(14篇)
時間:2023-10-29 10:58:04     小編:BW筆俠

通過撰寫心得體會,我們能夠更好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寫心得體會時要注意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理解,避免模棱兩可的詞句。以下是一些優(yōu)秀心得體會的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漢字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篇一

漢字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最早的象形文字到后來的簡化字,漢字經過數(shù)千年的演變,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書寫體系。漢字不僅僅是一種文字,更是一種文化載體。每個字的構造和組合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反映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漢字的學習不僅能增加我們的文字認知能力,還能讓我們更好地領悟和傳承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二、漢字的字形與形象

漢字的發(fā)展源遠流長,其字形與形象密不可分。例如,“山”字的筆畫勾勒出高聳入云的山巒,使人感受到山的雄偉和宏大;“水”字則刻畫了水流的涓涓細流,讓人聯(lián)想到清澈的河水。漢字結合形與意,通過形象化的表達方式,深化了文字的記憶和理解。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字形與形象的奇妙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不僅豐富了文字的藝術性,還能幫助我更好地記憶和理解文字的意義。

三、漢字的演變與文化傳承

漢字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了豐富的文化記憶。每一個字都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例如,“人”字代表著人類,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互助精神;“禮”字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講究的一種精神追求,體現(xiàn)著尊重他人和客觀規(guī)范的道德修養(yǎng)。通過學習漢字,我了解到字的演變是中國文化的歷史演進的縮影,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漢字的藝術魅力

漢字不僅具有獨特的形象和文化內涵,還具備極高的藝術魅力。漢字的書寫要求筆勢工整、結構和諧,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在中國文人墨客的筆墨之間,漢字已經演變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毛筆的描摹和書法的堆疊,使?jié)h字的藝術表現(xiàn)更加豐富多樣。學習漢字,我發(fā)現(xiàn)漢字的藝術魅力是獨一無二的,它不僅是一種表達工具,還是一門藝術的探索和修養(yǎng)。

五、漢字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中國漢字是世界上保存下來并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漢字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在現(xiàn)代社會,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漢字書寫方式正在逐漸被電子文字所代替。然而,我們仍然需要珍惜和傳承漢字這一獨特的文化遺產。同時,創(chuàng)新也是漢字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我們需要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讓漢字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和需求。只有傳承和創(chuàng)新并重,漢字才能繼續(xù)發(fā)揮其在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社會中的獨特作用。

總之,漢字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承載了中華文明的思想和智慧。學習漢字不僅是為了傳承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更是一種追求和修養(yǎng)。通過學習漢字,我深刻體會到漢字的演變與文化傳承、字形與形象的美妙聯(lián)系、漢字的藝術魅力以及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只有不斷地學習和探索,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傳承漢字這一寶貴的文化瑰寶。

漢字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篇二

漢字,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漢字是中國人民的語言,也是中國文化的象征。漢字具有豐富的內涵,可以表達深刻的思想和情感。正是因為漢字承載著這樣的特性和意義,我們要認識漢字的重要性。只有理解和掌握漢字,才能真正了解和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喚起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化認同。

二、從漢字中感受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

漢字源遠流長,涵蓋了古代中國人民對世界和人類的認知。從漢字的形態(tài)和演變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國的智慧和深刻的文化內涵。例如,漢字「家」由「宀」和「豕」組成,宀表達的是「屋宇」的意思,而「豕」寫出了「豬」的形態(tài)?!讣摇沟淖中翁N含著中國古代人民對于家庭和家的美好愿景,傳達著對家庭的美好祝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漢字中蘊含的文化遺產豐富而深刻,讓人嘆為觀止。

三、通過學習漢字增進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

在傳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學習漢字是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只有通過學習漢字,才能更好地領悟和傳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學習漢字可以讓我們了解和理解古人的智慧和思想,更好地從中汲取力量。通過學習漢字,我們可以深入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起源和發(fā)展,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和豐富多彩的文化底蘊。只有當我們深入學習并理解漢字,才能真正增進我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

四、漢字的美學價值體現(xiàn)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觀念

漢字不僅僅是一種記錄和表達語言的工具,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觀念的體現(xiàn)。漢字的字形和結構,蘊含著中國古代對美的追求和表達。漢字的筆畫、線條和結構都經過精心設計,體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美感和審美觀念。例如,漢字「云」的字形如同一朵飄逸的云彩,給人以輕盈、自由和悠遠的感覺。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這些字形之美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觀念和對美的追求。

五、漢字的傳承和發(fā)展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漢字的傳承和發(fā)展需要我們共同努力。我們應該從小就開始著重培養(yǎng)學生對于漢字的學習和認識,喚起他們對漢字的興趣和熱愛。同時,在教育和社會中,我們應該加大對漢字的宣傳和講解,讓更多的人了解漢字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只有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將漢字傳承下去,讓漢字繼續(xù)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綜上所述,漢字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通過學習漢字我們可以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增進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漢字的美學價值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觀念,而漢字的傳承和發(fā)展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和認識漢字的重要性,努力學習和傳承漢字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讓漢字繼續(xù)閃耀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光芒。

漢字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篇三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我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但在聽了專家們的真誠講座后,在座的老師都留下了感動的眼淚。而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蘊含著無窮的智慧,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讓我們更加堅定一顆對父母的孝心,對師長,對朋友的恭敬之心。聽完講座,我的心里是沉甸甸的感覺,心靈得到了深深的凈化。

對照弟子規(guī),自己身上太多的缺點,很多都沒做到過,沒有想到過?;貋砗舐{整自己的心態(tài),反思自己的過錯。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從古至今都為人所熟知,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于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在古代,《弟子規(guī)》是做人的準則,在當代仍然影響著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tài),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恒的陽光!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guī)》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

我想起了曾經有人說過這樣的話:

若你——

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獲行為;

播下行為的種子,便收獲習慣;

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獲人格;

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獲命運。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學習《弟子規(guī)》,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guī)》,就是要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回想起來,我真的很幸運,有幸學到傳統(tǒng)文化。曾經的有恃無恐、狂妄等等阻礙人生路上的絆腳石。在沒有學習弟子規(guī)之前,萬事都要分清彼此的責任。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對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我知道人要有著豁達心胸才可以寧靜平和的心態(tài)去對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塵世的浮華與虛無,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fā)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學習,去實踐,去體悟。我們要將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以傳統(tǒng)文化規(guī)范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tǒng)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tǒng)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運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

學習傳統(tǒng)文化不是就學一堂課、就看一本書后就回去激動幾天以后就淡忘了,必須持續(xù)學習并從小事做起,找到在生活中踐行傳統(tǒng)文化的切入點,才能持之以恒,不斷進步。

漢字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篇四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包羅十分廣泛,內涵極其豐富學習,特別是蘊含了豐富傳統(tǒng)哲學,那些簡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閑人的人生智慧總結,這些有助于我們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個人思想道德修養(yǎng)。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與為人處事的原則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思考空間。

古人沒有現(xiàn)代人的忙碌節(jié)奏,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思考未來思考那些我們現(xiàn)在可能覺得是瘋子似的問題,他們之所以睿智,是因為他們比我們更用心的去觀察了這個社會,我們被更多世俗的東西蒙住了眼睛,我們被局限到了一個自己的小世界里,我們無法認識更廣闊的天地。假如我們思考問題只從自己出發(fā),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膚淺的利益。那么為社會為他人犧牲更是無從說起。但是,如果把我們置于一個群體中,置身與我們大社會,我們就不會過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個人的得失了。

因為我們的無知,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習前人的知識與智慧。那么我們學習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讓我的心開朗了許多,就像突然遇見了太陽。能夠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道德修養(yǎng),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水平。

儒家學問里有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養(yǎng)性!讀書可以修身,但是讀些怎樣的書?怎樣才算修身養(yǎng)性呢?對于這個問題,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學習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資格談能力。一個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學富五車也是徒勞。這樣的人于社會于他人也將是無所益處的。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以一顆真誠虔誠謙虛的心努力學習好我們炎黃子孫的文化精華,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將信息化為知識最終成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漸漸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應該怎么更好地去學習。

特別喜歡《易經》中的那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經常用這句話去勉勵自己,交給我們怎樣去做一個人,做好一個強者、智者。我經常在想如果一個人能做到這兩句就會是一個圣人,又想起溫總理在上任時說的那兩句話來勉勵自己:“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摸索”。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那么精深的文化隨便精研點就受用終生了。

現(xiàn)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專心的去學習一些傳統(tǒng)文化,讓曠久的時間靜默的歷史浩瀚無聲的文化來安靜。

漢字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篇五

早晨四節(jié)課的時間聆聽了王老師的演講,自己受益匪淺。王竑锜老師的演講猶如一縷陽光照入了我的心房,讓我看清了黑暗中的道路。

我們應該要無時無刻的感激別人對自己做過的事情,他讓我們得到了不一樣的成長,也獲得了更多的力量,慢慢的儲存能量,等待時機能成熟時迸發(fā)出無窮的力量,震撼著那些曾經“幫助”自己的每一位人,感謝他們的存在才能成就今天的自己。感謝人生旅途中每一位拉引者,帶我們走向光明!

漢字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篇六

通過這次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從認識上加深了的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fā)展起來的,具有穩(wěn)定形態(tài)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

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然而,通過這段時間對《道德經》、《弟子規(guī)》、《論語》等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yè)、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幾千年文化的積累,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是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結晶。因此,我要加強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yǎng),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知識可以增長才干,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愉悅的事情。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弟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是《弟子規(guī)》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胺渤鲅?,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本褪侵阜彩抡f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言既出,行必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有著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來的影響,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變得冷漠起來:他們愛吃的是“肯德基”、“麥當勞”;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奧特曼;總是談論著一些日韓卡通人物;大多數(shù)幼兒在家以看電視、玩電腦游戲來消磨時光,很少外出散步、與小伙伴們玩戶外游戲。

在我們這樣一個文化大國,孩子不僅對民族、民間文化的感受越來越少,而且他們離真實的民族文化也越來越遠,這是不利于他們成長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會讓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經、弟子規(guī)、論語和四書五經等等,這些古人給后人傳承下來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特別值得我們深入的學習和思考。在學生的教育活動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教育,能使學生體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提高學生一定的素質和能力,喚醒學生對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方面做得并不好,但他們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孝敬自己。所以推行《弟子規(guī)》一定能得到所有家長的支持與協(xié)助。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影響最深遠的老師,如果我們在校內由我們以身作則影響孩子,提醒孩子,在家里有家長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督促孩子,協(xié)助我們的工作,試想,我們的工作肯定又有了一重保障,而且我們還會由孩子、家長將影響輻射開來,使我們工作的效果大大加強,范圍不斷擴大,這正是我們所要追求的。

《禮記·學記》中說:“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今天,家庭中、學校里、社會上有太多讓我們覺得不好的現(xiàn)象,那么我們這些教育孩子的教師,就有責任改變這種現(xiàn)象,讓家庭更和睦,讓人與人之間更和諧,讓我們的祖國明天更美好。

踐行《弟子規(guī)》,從我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核是什么?她由那些文化符號組成?她的主要外在表現(xiàn)在哪里?都值得認真思考。

不久前,一位知名教授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內容是道和術,道家之道,儒家之術。從內容上看,很難判斷他說的對還是不對。

說他對是因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確實包含著道家、儒家思想,也有著關于道家之道、儒家之術的闡釋。

說他不對,是因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絕不僅僅是道家之道和儒家之術。其中還有更博大精神的內容和對人文、自然、宇宙萬物的精準解讀。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核心內容是包含了道家、儒家、佛家最高精神凝煉而成的抱樸守拙、清靜無為、天人合一,自然圓融、和而共生的精神境界。那是一種豁達、達觀、舍得、放下、循天理、重人倫、崇尚普惠、雨露均沾、包容、恩養(yǎng)、果報大善之念的文化。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本質區(qū)別在于棄鬼神,而信人倫。將一切付諸神話色彩的信仰斥之為“怪力亂神”而崇尚自然。西方文化講以人為本,上帝造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以家為本,家和萬事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伏羲、女媧人文初祖造人,人類造人。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釋道儒是其中主要內容。但道家之道是有的,儒家之術就不準確了。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何謂中庸?不偏不倚是為中庸。中正、公允、公平、公道,秉承天地之德是為中庸。而道家的道,是事物平衡之法,陰陽調和之術。也有著融和、平抑、取中的意思。我們中國的中,不是隨便叫的,這個中字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確定位,持中守正。

易經把事物形成乃至發(fā)展過程用一個周圓表述。

數(shù)數(shù)成像的概念12345是生數(shù),67890是成數(shù)。生數(shù)和成數(shù)的契合點分別是5和0,恒居中位。河洛圖笈,白馬、神龜數(shù)據(jù)。頭1、6,尾4、9,左3、8,右2、7,唯獨沒有0和5。0和5在哪里?居中。中為土,中土即此域中之國——中國。

易經解釋世界講境域生成。原生態(tài)世界是虛、是無。無不是沒有,而是隱含無數(shù)生命體、生命基因、元素符號、各種成像因子。進入適當?shù)耐寥?、遇到諸多適宜的溫度、濕度、養(yǎng)分、水分、各種氣候環(huán)境誘因,這才促成生命的誕生,完成從無到有的生命創(chuàng)造。就是無中生有。即:從無極到太極,然后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從而生生不息。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從無名到有名的過程就是一次生命創(chuàng)造的過程。從有名到繁衍生息乃至無限,即是母體孵化繁育的浩瀚過程。

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非常重視這兩個過程。將這兩個生成過程用一個字概括,就是“和”。與天地之和;與環(huán)境之和;與氣候條件之和;與生命基因之和。然后,和而共生,和而不同、和而共榮,世界乃成。

這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宇宙觀、世界觀。天人合一,是和天之德普惠世界,雨露均沾。和地之德包容萬物,恩養(yǎng)生命。和人之德,親近天地、親近自然、親近生命。人類只有和衷共濟,才能繼往開來。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和之道就需要遵循道家的剛柔相濟、陰陽互補。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和之道就需要遵循儒家的不偏不倚,公正無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和之道就需要遵循佛家的圓融一體,舍得、放下,慈悲為懷的博大胸襟。

偉大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之德、義之理,奧妙就在于此。

漢字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篇七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屹立在這片東土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了。一個民族屹今至久,它的精魂何在?是的,中華民族的精魂就在于這五千多年的傳統(tǒng)文化上。一個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是它屹立在世界上的資本,一個民族的歷史,可以說決定了這個民族的文化。也可以說,歷史與傳統(tǒng)文化是完全成正比的,這也就是那些新立的國家,爭著搶著要學習我們傳統(tǒng)的原因之一。只有一個國家有了普及的傳統(tǒng)文化,他的歷史才會悠久,才會屹立不倒,才會傳承百年、千年、甚至上萬年。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近有一種這樣的現(xiàn)象: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更多的國家,爭相在國內創(chuàng)建孔子學院,發(fā)展中國的文學文化思想,發(fā)展中國的經典傳統(tǒng)文化。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這本古老的經典,再一次被人們從紛繁的歷史中捧出來細細品讀,成為新時代的經典。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是多么廣大。距今幾千年,依然是世界的瑰寶,是世界寶貴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可以說歷史成就了傳統(tǒng),成就了文化。雖然歷史并不一定全是對的,并不一定具有絕對的可鑒性,但我們必須承認它的弊大于利,我們不妨把它的謬論當做反面教材,引以為戒。而它的精髓需要我們去傳承,使其脈脈相傳。

當然,在這個多元化的世界,歷史不可避免地被曲解,有些人理解不了它的本質,也缺乏尊重歷史的敬畏之心。例如近年風靡全球的網(wǎng)絡游戲——王者榮耀,里面有不少的角色是歷史人物,但又不是歷史原本的樣貌,最為典型的是這款手游中的特定角色“李白”,從詩人變成了一名刺客,放蕩不羈,完全脫離了歷史原型。還有另一個歷史人物“荊軻”,在王者榮耀里設定的角色為女性,而真正歷史中荊軻是一名男刺客。還有不少運營商為了牟取暴利,隨意翻改歷史,導致很多沉迷于其中的中小學生,把這段翻改歷史當作事實。這樣的歷史我們要有何用?但真的是歷史文化本身的錯誤嗎?不,不是的,歷史文化滲透在我們身邊,積淀在我們的血脈之中。真正錯的不過是我們自己本身罷了,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歷史的理解和認知不夠透徹,甚至沒有想過要尊重這段歷史,傳承這段文化。

其次,歷史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并不是淺顯的,它是復雜的,無可預知的。不少強盛的國家對中國政治方面的歷史感到輕蔑與不屑。是啊,回顧歷史,除了光鮮的文化傳統(tǒng),剩下的,是一個遍身傷疤,面目全非的中國。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開始,我國就與各方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被迫割讓土地。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開始了慘無人道的燒殺肆掠。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事件,更是令人觸目驚心,難以忘懷。歷史,也許并不是表面上傳承的耀眼文化,更多的是它屹立在世界上的風霜雨雪。

有人說,歷史與文化相當于一個角,在同一頂點出發(fā),卻從兩個不同的方向無限延長。永遠不可能相交,也不可能會有聯(lián)系。但我認為,這并不是必然的,一段歷史的滄桑,難道不能托舉出這段文化的非凡嗎?所以說,歷史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可能不容易貫通,但他們之間的關系卻是千絲萬縷。

最后,我們也必須承認,傳播歷史,交流歷史無疑是推動文化發(fā)展的驅動力。中國古代史學著作浩如煙海,體現(xiàn)了一種歷史的反思。這些思考,凝聚了先人的智慧,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正是我們需要交流傳承的。如《阿房宮賦》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其覆滅,總結了秦朝統(tǒng)治者因為驕奢腐化不恤民意的歷史教訓,向唐朝統(tǒng)治者發(fā)出了勿使后人而復衰后人的警告。蘇洵的《六國論》,認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而不善,弊在賂秦”,并借古諷今“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睔W陽修借五代后唐莊宗先盛后衰,先成后敗的歷史事實,扼要提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論斷,精辟透徹,發(fā)人深省。這些文章,無不體現(xiàn)了古代歷史學家樸素的歷史唯物觀,他們借古諷今,警示后代:應以史為鑒,君明臣賢、教化清明才能受百姓擁戴,綿延歷史。

歷史,是不可逆轉的,卻是無比重要的;文化是非同凡響的,卻是由歷史的洗禮,鑄造而成的。歷史與傳統(tǒng)文化,與一個民族的興亡是有著至關重要的關系。想要獻身國家,就必須先傳承和發(fā)揚這個國家的傳統(tǒng)文化,銘記,這段悠久的歷史。作為新時代的少年,作為祖國未來的希望,我們要回望歷史,普及傳統(tǒng)文化,為日后建設祖國打下堅實的基礎,讓祖國的明天更加昌盛,更加偉大!學校傳統(tǒng)文化的心得體會篇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前只是知道一個大概,通過這次的延津之行,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又有了新的認識,更深的認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容豐富、包容萬象、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涵蓋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方面。它根植于封建主義的土壤,經過五千年的錘煉,成為中華民族興國安邦、炎黃子孫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為支撐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成為推動中華文化發(fā)揚廣大、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華五千年,悠悠歷史數(shù)千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經歷幾次全盤否定和摒棄后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濫、道德標準缺失、心浮氣躁、功利化趨勢日益嚴重的今天,依然獨樹一幟、熠熠生輝。

初步接觸中國傳統(tǒng)文化時,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覺得在科技高度發(fā)達的現(xiàn)代社會,花精力去學習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時費力,跟不上時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轍。通過學習漸漸的自己也被傳統(tǒng)文化潛移默化了。當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語句,慢慢為自己所接受;為人原則,處世之道為自己所認可。直嘆自己才疏學淺,只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冰山一角。古人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我們能夠潛心專修傳統(tǒng)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們心中的那份不安與焦慮將會煙消云散;我們的心胸會開闊許多;我們的心境會開朗許多;我們的心靈也會純凈許多。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孝”字放在首位,“孝”字,上為“老”,下為“子”,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才有“孝”,同時也意味著“老人”要永遠在“孩子”之上才能稱之為“孝”,中國人講“以孝為先”,便可知國人對“孝”的重視,主要強調對父母,長輩的“孝”,強調長幼有序,自古便有“董永賣身葬父”的傳說,還有“孔融讓梨”的故事,雖然強調的是禮貌的重要性,但是我們也不難看出少年的孔融便知“長幼有序”可見“孝”在古代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靶ⅰ辈粌H僅在古代,即便是在當代物欲橫流,充滿鋼筋水泥管的社會也同樣被看得很重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承載著數(shù)千年先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一個民族要強大,首先文化要強大。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它,不傳承它,不發(fā)揚它!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fā)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tǒng)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以傳統(tǒng)文化規(guī)范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tǒng)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tǒng)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與時代結合,運用到生活中去,傳統(tǒng)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敗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輩的智慧會在日益強大的中國和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中華兒女的傳承和發(fā)揚下,在世界文化之巔閃爍出屬于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讓世界見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神奇與博厚!

漢字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篇八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容豐富。包容萬象。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涵蓋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方面。它根植于封建主義的土壤,經過五千年的錘煉,成為中華民族興國安邦。炎黃子孫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為支撐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成為推動中華文化發(fā)揚廣大。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華五千年,悠悠歷史數(shù)千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經歷幾次全盤否定和摒棄后,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濫。道德標準闕失。心浮氣躁。功利化趨勢日益嚴重的今天,依然獨樹一幟。熠熠生輝。初步接觸中國傳統(tǒng)文化時,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覺得在科技高度發(fā)達的現(xiàn)代社會,花精力去學習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時費力,跟不上時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轍。懷著較勁找茬的心態(tài),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書籍,眼球像掃描儀一樣機械地掃看著,就這樣一天。兩天。三天......漸漸的自己也被傳統(tǒng)文化潛移默化了。當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語句,慢慢為自己所接受;為人原則,處世之道為自己所認可。當接觸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的倡導悟道。求道。體道。行道,無為而無不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圓滿;《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些思想時,心頭更是為之一振,直嘆自己才疏學淺,只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冰山一角。

一人獨自走在街上,發(fā)現(xiàn)戴手串的人越來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僅僅是為了裝飾,更多的卻帶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這的手串真能夠安撫我們那份不安。焦慮。懷疑。悲觀嗎?我想只要我們能夠體悟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社會會是一個安靜祥和的'社會,我們還需要借助外來的東西增強自己的內心嗎?古人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我們能夠潛心專修傳統(tǒng)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們心中的那份不安與焦慮將會煙消云散;我們的心胸會開闊許多;我們的心境會開朗許多;我們的心靈也會純凈許多。當有一天我們擁有古人那般深厚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時,我們離佛家所說的無悲無喜。無欲無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會是怎樣一種情形?我很期待。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承載著數(shù)千年先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我這晚輩后生尚不具備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評論。但我始終相信人的處世之法深藏其中;幫助人類處理好人與物。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三大問題之道深藏其中;中國乃至世界的救世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歷史傳承,無數(shù)仁人義士以生命和實踐換來的寶貴財富,能夠承受的住這幾百年科學發(fā)展的考驗,經得起時代的考驗。如今的中國社會,急需傳統(tǒng)文化匡時濟世。一個民族要強大,首先文化要強大。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它,不傳承它,不發(fā)揚它!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fā)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tǒng)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以傳統(tǒng)文化規(guī)范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tǒng)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tǒng)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與時代結合,運用到生活中去,傳統(tǒng)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敗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輩的智慧會在日益強大的中國和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中華兒女的傳承和發(fā)揚下,在世界文化之巔閃爍出屬于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讓世界見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神奇與博厚!

漢字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篇九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人們長期創(chuàng)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我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圍繞著“和”這個核心,我們進一步明確了人際和諧的五倫關系: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義、禮、智、信”的做人行為準則。另外就是對“孝”的理解,引申開來說,對家庭里的父母親,為人子(女)一定要盡孝道,對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單位的規(guī)章制度要盡忠,對自己的工作崗位要盡責盡能。說實話,到學習之前,雖然心中對傳統(tǒng)文化有一定的認同,但是自認為自身做得還不錯,經過兩次學習,才逐步領會到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我們每個人的教育意義有多大,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弟子規(guī)》的內容能夠指導我們的言行舉止、衣食住行,幫我們養(yǎng)成良好習慣,成為一個有素質有涵養(yǎng)的中國人。

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yè),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于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在當今社會,物欲橫流,人們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輕一代中尤為突出,所以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傳統(tǒng)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到我們心中,讓忠誠、守信應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們的社會安定和諧,國家興旺發(fā)達。

“弟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是《弟子規(guī)》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作為職場中的我們。

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所以《弟子規(guī)》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xiàn)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經常會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緒帶回家,面對父母的嘮叨,覺得很煩;有時對父母的牢騷,不能很好的給予勸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對父母的關心太少了。

從校園已經走出來一段日子了,剛開始的時候,總是懷念象牙塔里的單純的美好,懷念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的那種如沐春風的感受,懷念著以前的一切,總是不想告訴自己要向前看,總是把自己蒙蔽在過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總是抱怨周邊的環(huán)境太過復雜,抱怨這個社會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繼續(xù)追尋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憶里,痛苦在現(xiàn)實中。在不遇到問題的時候,充滿自信的對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戰(zhàn)的時候,既沒有小隱于野的氣魄,更沒有大隱于市的心境,也只不過是俗人一個。所以非常感謝領導們在我彷徨的時候給了我機會參加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提醒自己應該如何繼續(xù)以后的人生。

漢字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篇十

山西省翼城縣小太陽親子園黃麗蓉

一、學習《弟子規(guī)》,就是要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guī)》,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yǎng)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

二、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效,卻不曾注重小節(jié)。而“孝和林”恰恰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念之想。有人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是王希海老師用了26年的時間去照顧成為植物人的爸爸,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像王希海老師這樣,又有多少能夠這樣對待自己的父母,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多少,我們又回報給他們多少,感恩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他們用他們的青春呵護了我們一生的幸福。

三、愛自己的'親人,愛我們周圍的人。學會去感恩每一個人。當我回去那晚,是媽媽給我開的門。我抱著媽媽說:“媽媽,辛苦了!媽媽,對不起!媽媽,謝謝你!是女兒以前不好,是女兒以前太任性了,女兒以前做過傷害你的事情,請你原諒不孝的女兒?!闭f到這里,看到媽媽頭上又多了幾縷白發(fā),臉上又多了幾條皺紋,我的心里是那么的難受,我的眼淚終于忍不住地流了下來。

漢字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篇十一

對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我們需要好好繼承和發(fā)揚,這是我國先輩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將它引進校園中,讓學生好好學習和繼承,你從中學到了什么?下面給大家?guī)淼氖莾?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學習心得體會,大家一起來看看。

xx鎮(zhèn)中心校非常鼓勵教師外出學習,注重教師專業(yè)成長。初冬時節(jié),中心校領導組織我和xxx校長一起奔赴山東參加“第四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的考察交流活動。11月17日五點多起床,一路欣賞初冬時節(jié)車窗外的美景,一路奔波六個小時,終于到達目的地,路途雖遠,興趣卻濃。為時三天的活動我們共參觀了三所小學,聆聽了四場報告,欣賞了兩節(jié)寫字課和一節(jié)傳統(tǒng)文化快樂入門課,以及傳統(tǒng)文化學習成果展示、展演。此行時時處處都讓我為之感動,感動于一群有共同目標的追夢人的堅持,感動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先祖圣賢的誕生地得以傳承、創(chuàng)新和發(fā)揚。

下了公共汽車,簡簡單單的一頓午飯后,我們就隨著考察團步入了濟寧學院第二附屬小學,這是一所占地僅有十九畝始建于20xx年的一所小學,從外面看,不覺得他有特殊之處,但是當我踏入校園的一剎那,便被那規(guī)劃有序、布滿傳統(tǒng)文化的一面面墻壁、一道道走廊、甚至每一個角落所吸引,目之所及,經典無處不在。因為學校面積不大,每一面墻壁、每一道走廊都被充分利用,孔子學堂、六藝長廊、校園圖書館就布置于走廊處,既充分利用了空間,又讓每一位到此者仿佛置身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中。講解老師告訴我們,這所小學的辦學理念是以“仁愛”為核心,建立班級、課堂兩個陣地,建立一所體現(xiàn)孔子教育思想的學校,課堂上探索“學思行”的模式,德育上開展“少年君子”行動,根據(jù)年段特點,一個年級一個主題,衣冠整潔、文明禮貌、孝親敬老等。離開這所小學前聽了xxx校長的一段發(fā)自肺腑的`教育追求,他說,中國教育就要培養(yǎng)中國人,要教育出有中國心、民族魂、文化根、創(chuàng)造力的中華學子,要讓傳統(tǒng)文化教育走向育人、走向生活、走向現(xiàn)代、走向大眾,既要學進去又要走出來,要讓傳統(tǒng)文化成為學校的底色、本色,用經典滋潤孩子的成長。最后,他還不忘推薦經典——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句子曰益終生。

第二天,我們來到了濟南明睿小學,這是一所剛剛建校四年的新辦小學,校園文化按照“整體規(guī)劃、分步實施”的思想逐步完善,教學樓共分四層,一層一個主題:明德、明學、睿思、睿行,整個校園文化既有底色又有特色,第一層走廊文化是漢字的文明發(fā)展史,第二層走廊是經典語錄及經典推薦……參觀的第三所小學是濟南市中心小學,每個學校都有傳統(tǒng)文化的底色也都有自己的特色,這所小學從校園生活的點滴小事做起,教育學生從小會聽、會走、會說、會思。

如果說校園的文化建設是他的外在形象,那么教學理念、校本課程就是他的靈魂。此行,我還有幸欣賞了兩節(jié)生字教學課。

第一節(jié)識字課是xxx老師的《生字教學新法——生字開花》,丁老師的識字教學新法共有七個欄目:

一、生字認讀求本源;

二、生字巧記小秘密;

三、正確規(guī)范慢書寫;

四、生字開花朵朵艷;

五、生字檢測我能行;

六、開花結果我來摘;

七、生字活用練思維。

丁老師的課例是部編版教材小學一年級上冊識字8《小書包》,本課要求學生掌握三個生字“草、書、本”。教學時,丁老師先課件出示三個漢字的本源及演變,使學生不光認識了漢字還了解了相關的傳統(tǒng)文化;然后各用一句話“傳說很早以前,天上有十個太陽(日)?!薄笆艘槐緯?。”“橫折,橫折鉤,中間一長豎,快點把書讀”幫孩子快樂識字;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規(guī)范書寫,她用的是田圓格的書寫法,指導孩子在田園格規(guī)范書寫每一個筆畫;第四個環(huán)節(jié)是生字開花,就是口頭組詞,首先老師給了幾個范例,然后學生組詞pk,從孩子們組的詞語中可以看出,剛剛進入小學三個月的孩子有了那么多的詞匯積累,包括詞語、成語、經典語錄、俗語等,同時也說明這種識字教學法有值得借鑒之處;第五個環(huán)節(jié)是生字檢測,有了前面扎實的學習,檢測更是不在話下;第六個環(huán)節(jié)是開花結果,就是讓學生選一個生字說一句話,孩子們說的語句完整、生動,可見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正確的訓練;第七個環(huán)節(jié)是生字活用,就是在第六環(huán)節(jié)的基礎上增加難度,用上三個字說一句話,的確訓練了孩子的思維。總之,這節(jié)課用了短短的三十分鐘,孩子的學習卻收獲良多。

另一節(jié)識字課是在濟南的育秀小學學習的,整節(jié)課的環(huán)節(jié)有,聽讀課文音頻,跟老師讀,學生自讀,小老師領讀,賽讀,打節(jié)奏讀,然后是生字學習,生字學習的過程中融入了游戲,讓孩子在玩中學,比如,我說你找,擺字卡,打撲克,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

作為一名一年級語文教師,在今后的識字教學中我會借鑒運用,使生字教學充滿樂趣,使學生的語言表達得到培養(yǎng),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

有了扎實的學習,傳統(tǒng)文化學習成果的展示、展演更是讓臺下的老師掌聲不斷,四年級的的孩子75首古詩文各種形式的展示表現(xiàn)了他們豐厚的經典積累。

最后,讓我以xxx校長的話作為本文的結束語吧,中國教育就要培養(yǎng)中國人,要教育出有中國心、民族魂、文化根、創(chuàng)造力的中華學子,要讓傳統(tǒng)文化教育走向育人、走向生活、走向現(xiàn)代、走向大眾,既要學進去又要走出來,要讓傳統(tǒng)文化成為學校的底色、本色,用經典滋潤孩子的成長。

漢字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篇十二

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關鍵在教育,教育重點在廣大青少年,青少年受教育的主課堂在學校。我鎮(zhèn)中小學自xx年下學期起開設傳統(tǒng)文化教育課,把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滲透到中小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教學之中,要求每周不少于一節(jié)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課,并倡導通過有關課程及活動開展書法教育、國學經典誦讀等活動。例如,各小學在國學經典誦讀,主要誦記內容以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的優(yōu)秀古詩文篇目:《三字經》《弟子規(guī)》《論語》《大學》《中庸》、神話故事、寓言故事等。同時,精選中外現(xiàn)、當代美文。一年級: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的優(yōu)秀古詩文20首、《弟子規(guī)》或《百家姓》。二年級: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的優(yōu)秀古詩文20首、《三字經》《論語》1篇。三年級: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的優(yōu)秀古詩文xx首、《千字文》《論語》4篇。四年級:優(yōu)秀古詩文20首、《論語》、寓言故事十則、神話故事。五年級:《大學》《中庸》、現(xiàn)代詩文10篇。六年級:《孟子》、現(xiàn)代詩文10篇。在確定內容后,提出多項落實的措施:保證誦讀時間、保護誦讀興趣、積極創(chuàng)新誦讀形式、做好檢測工作、閱讀篇目的保證。在初中學校,我鎮(zhèn)設立了選修科目:內容有國學經典課、文學欣賞課、楹聯(lián)教學、詩文寫作、書法等等,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傳統(tǒng)文化科目。對于該科目的考試,老師們讓同學們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寫一些小小的感想,自己學后的心得體會等即可。

我們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是人們從長期實際生活經驗中概括出來的,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民族精神的形成。我鎮(zhèn)能夠充分利用那些仍得以保留的文化資源和方式,如各種法定節(jié)日、傳統(tǒng)節(jié)日,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日,革命領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歷史人物誕辰和逝世紀念日等,加以開拓和創(chuàng)新,開展主題班會、專題演講、知識競賽、歌詠比賽、文藝演出等多種形式的主題教育,引導中小學生弘揚民族精神,增進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感,提高道德修養(yǎng)。現(xiàn)代的、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可培養(yǎng)村民的興趣特長和創(chuàng)造能力、動手能力。為此,我鎮(zhèn)充分利用各種文化資源,拓寬文化領域,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圍繞愛國主義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感恩教育、誠信教育等主題,充分表達對祖國、家鄉(xiāng)的熱愛。

1。開展“感恩共產黨”。xx年底,我鎮(zhèn)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舉辦“感黨恩。黨員固定活動日”文藝晚會,激發(fā)黨員奮發(fā)向上,努力拼搏的熱情,創(chuàng)先爭優(yōu)爭當一名新時代合格黨員。

2。開展“感恩祖國”。xx年國慶節(jié),中小學通過組織開展“建設幸福中國”主題讀書活動,提升學生感恩祖國、保衛(wèi)祖國、回報祖國的樸素情感。

3。開展“感恩父母”。xx年端午節(jié),通過組織以“親愛的爸爸、媽媽我想對您說……”為主題的“感恩心語”活動,引導青少年表達對父母的感激之情,鼓勵青少年跟父母真誠交流、坦露心聲。

4。開展“感恩自然”。通過開展“熱愛自然,保護環(huán)境”為主題活動,在中小學生中倡導低碳理念,宣傳“善用資源,服務公益”精神,教育學生及其家長參與環(huán)保、關愛自然。

我鎮(zhèn)形成傳統(tǒng)文化教育長效機制,采取了村民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

在中小學,“輝煌共和國”“歷史的選擇”“魅力漢語”豐富多彩的中華經典誦讀活動,讓學生在弘揚優(yōu)秀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真正做到“樂讀”“美讀”,受到良好校園文化的熏陶。在全校師生的踴躍參與下,校園誦讀氛圍愈發(fā)濃厚。

近年來,我鎮(zhèn)扎實推進文化建設,堅持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廣泛深入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環(huán)保教育、體驗教育、感恩教育等主題教育。目前,全鎮(zhèn)已建立10多個文化社會實踐基地和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有效保障了村民和青少年學生的課外實踐質量。

漢字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篇十三

傳統(tǒng)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tài)的總體表現(xiàn)。從我們流入炎黃子孫的血液的時候,我們就肩負了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使命,我們無時無刻不受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從牙牙學語時期,說出一句完整的家鄉(xiāng)方言;從學習握筷時期,獨立夾起一塊菜肴;從學習詩詞時期,能背誦一篇完整的詩詞。我們無時無刻都在用我們的行為告訴著大家,我們在傳承著我們的文化。但是隨著我們的成長和科技的日益發(fā)展,我們接觸到越多的外來文化,當初學習了十八般武藝的孩子們如今卻都丟掉了自己的愛好與特長,樂器早已蒙上灰塵,彈不了一曲髙山流水,身體也早已僵硬,舞不動一曲驚鴻舞。他們轉身一變成為了低頭族,刷著抖音,玩著游戲。七夕節(jié)火不過情人節(jié),大家只知道送玫瑰以表情義,卻不知道送梳子更寓意白頭偕老,端午節(jié)被韓國申遺成功,茶文化起源于中國但日本茶更聞名于世界……作為一名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大學生,我選擇了薪火相傳實踐隊,我想盡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來守護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

在這次寒假實踐活動中很榮幸我被選為隊長,想要出色完成任務的我頓時感到壓力很大,每一次會議前認真做好功課,統(tǒng)籌安排隊內分工是我應盡的職責。為了更好的安排任務,我將我們的隊伍分成了三個組:秘書組、宣傳組、組織組,每一組都有相應的任務。我本以為只要做好分工就可以了,但漸漸我發(fā)現(xiàn)很多工作看似簡單但是安排起來會有很多細枝末節(jié)的事情顧及不到致使我手忙腳亂。其中,設計調查問卷環(huán)節(jié)讓我記憶猶新,隊員們的奇思妙想、思維方式的不同,讓我一剎那眾口難調,最終經過一周的激烈討論,隊員們共同制成了一份令人滿意的調查問卷。接下來就是發(fā)放問卷了,看似簡單的步驟在實際操作中讓我頓覺掉以輕心,天氣寒冷、遭遇拒絕、心態(tài)急躁,這一道道關卡時刻提醒我們實踐的`意義在于持之以恒、在于堅定信念。實踐的過程中我們努力著,即使偶然遭遇拒絕也能微笑著回應;我們欣喜著,看著隊員們接連完成任務,心中蜜糖般的喜悅。

著名作家北島曾經說過,“不懂得傳統(tǒng)的人正如沒有地圖的旅行者,不可能遠行?!?,當下,處于時代節(jié)點的我們回望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璀璨文明,更應該弘揚我們的文化自信,讓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深入到我們的血脈和呼吸中。泱泱大國,赫赫華夏,我們不僅有傲人的傳統(tǒng)文化,還有日益發(fā)展的科技創(chuàng)新,這次實踐活動讓我意識到,如今的科技發(fā)展與傳統(tǒng)文化并非一對反義詞,當我們在發(fā)展道路上用科技這把利劍披荊斬棘時,也別忘了傳統(tǒng)文化地引領驅動。我們都應該明白,對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可和發(fā)展,是一個民族團結的根本、自信的來源,提升傳統(tǒng)文化地傳承意識,是一項持久且深入的任務。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fā)展起來的,具有穩(wěn)定形態(tài)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自己的理論體系,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到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再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黨在堅持根本理論陣地的同時,對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和繼承,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通過學習《弟子規(guī)》、《道德經》等中華傳統(tǒng)文化,感想、體會頗深。

一是認識上的轉變。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為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然而,通過這段時間對《道德經》和《弟子規(guī)》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yè),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于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

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后人所一一品讀,并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yǎng),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干,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干。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三是努力踐行?!暗茏右?guī),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是《弟子規(guī)》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學生們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于承擔責任。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容豐富、包容萬象、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涵蓋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方面,傳統(tǒng)文化學習心得體會。它根植于封建主義的土壤,經過五千年的錘煉,成為中華民族興國安邦、炎黃子孫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為支撐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成為推動中華文化發(fā)揚廣大、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華五千年,悠悠歷史數(shù)千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經歷幾次全盤否定和摒棄后,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濫、道德標準闕失、心浮氣躁、功利化趨勢日益嚴重的今天,依然獨樹一幟、熠熠生輝。

漢字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篇十四

觀看陳大慧老師講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圣賢教育》后,感觸很深,同時也深感自己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匱乏,所以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觀看,重新接受圣賢教育,重新認識人類的瑰寶——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這部紀錄片,通過大量的史料和事實,幫助今天的人們,認清楚、想明白,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把已經混亂和顛倒的,善惡、是非、美丑、智愚的標準,通通糾正過來。

在影片中陳老師講到《三字經》中大家耳熟能詳?shù)囊痪洌骸叭酥酰员旧啤?,會背的人很多,但真正能理解的人卻很少。意思是凡是人他天然的那個人性,那個天性,那個人性是本善的,本來就是善的。善是什么呢?純凈純善,這是它的天性,自然的,道,人與生俱來就這樣。就像剛出生的嬰兒,就像一杯清水,無色,無顏色,無味,無味道,無嗅,也無這個氣息,沒有氣味。透明的,這就像人性一樣。人之初,性本善,天然的人性。

原本像一杯清水一樣的我們,現(xiàn)在卻面臨著重重“污染”,翻開報紙,打開網(wǎng)頁,天天充斥著我們視野的是:一件件罪惡的事件,一段段見不得光的丑聞,扭曲的價值觀,罪惡的金錢觀,老無所依,少無所養(yǎng)。為什么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現(xiàn)在人們,精神文化卻如此的可怕。陳老師講到“茍不教,性乃遷”意思是假如你不教育他、不讓他保持他這個純善的人性的話,他那個剛出生的時候、從娘胎里就帶來的本善的人性啊就改變了,特別是傳統(tǒng)文化匱乏的今天,人們脫離了圣賢教育,拋棄了世界觀、價值觀,放縱了自己,丟失了本性。受電視、網(wǎng)絡、報刊雜志、周圍的朋友,周圍人的錯誤的價值觀、不道德的價值觀的影響,養(yǎng)成自私自利的性格,這已經成了很多人的通病,也是社會噬待解決的問題。

所以,現(xiàn)在的人們更應該接受圣賢教育,改變自己的錯誤價值觀與自私自利,多學習古人留給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接受真善美的教育。并且要拋棄一切雜念,真正的理解和體會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其實這一過程并不難,只要我們善于學習,接受正確圣賢教育,拋棄太多的物欲和金錢觀,一旦這教育恢復,實現(xiàn)和諧社會、和諧家庭、和諧身心,絕對不難?,F(xiàn)在的人欲望太重,每一個人都欲望熾熱,完全糊涂了,欲望把我們的心給包裹住了,像廚房里的燈泡一樣,被油煙熏黑了,到最后到廚房開燈跟沒開燈一樣了。所以我們要擦燈泡,先擦自己的燈泡,和諧自己的.身心,擦一點亮一點,最后身心就光明了,一切罪惡、不和諧全都消失了。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475425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