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我們閱讀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寫讀后感時,要注意避免平鋪直敘,可以通過提出問題、發(fā)表觀點、對比分析等方式進行思考和呈現(xiàn)。以下是一些精選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可以給大家在寫作時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和指導。
目送讀后感篇一
“我慢慢地、慢慢地開始了解,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边@是《目送》中,我一直記憶尤深的一句話。每每拿起這本書,眼眶總是犯潮,一種無能為力之感便油然而生。
在這本書中,作者龍應臺給我上了三堂課,一課是父母老去,一課是與兄弟姐妹別離,一課是朋友間的牽掛。這三課,每個人都要經(jīng)歷,是躲不掉,逃不開的。
父母老去,是我們無法阻擋的事情。這一點在最近幾年,我感覺尤其深刻。以前在我心里,父母一直都是年輕的樣子,可是最近這幾年,我發(fā)現(xiàn),他們開始出現(xiàn)一些老態(tài),臉上的皺紋多了,頭頂?shù)陌装l(fā)多了,睡覺時間少了……我們長大了,可他們卻老了,這樣的現(xiàn)實我不想接受,但也不得不接受。歲月匆匆,父母老矣,剩下的時光,只想少一些目送。
與兄弟姐妹分離,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小時候,我們形影不離,玩要一起玩,吃要吃一樣的食物,晚上睡覺也要鬧騰一陣,再各自安穩(wěn)睡去。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角色的轉(zhuǎn)變,我們終將要各自為家,甚至彼此遠離。龍應臺與自己哥哥的遠行,被她寫得深刻異常,也重重撞擊了我的心。常念少年時光,但也知那是不能回去的日子,只愿我的兄弟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夠擔得起家庭的重擔,做一個幸福的爸爸。
與朋友牽掛,也是逃不開的命運。以前,我們下課一起趴在走廊的欄桿,談天說地,一起去小賣部挑選共同喜歡的小零食??荚嚨臅r候彼此加油打氣,失意的時候你給我溫暖的依靠??墒?,如今我們都長大了,也早就分別兩地,除了偶爾朋友圈點個贊,其他再無交集。明明沒想著要成現(xiàn)在這樣,但終究抵不過時間,把友情淡忘。
歲月還長,但愿人間少目送。
目送讀后感篇二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薄垜_。
有人是這樣評價龍應臺的文字的,“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睍r,卻溫柔婉轉(zhuǎn)仿佛微風吹過麥田。百煉鋼化作繞指柔,想來也只有“愛”能有這般巨大的威力。
文中寫道,從兒子華安上小學開始,母親的目光如那緊緊附著其他枝干的菟絲花一般,也緊緊地跟隨著他?!扳徛曇豁?,頓時人影錯雜,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紛亂的人群里,我無比清楚地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你仍舊能夠準確聽出自己那一個的位置?!蹦呐率侵刂厝撕#赣H仍有若”火眼金睛”的能力找到孩子,直到孩子消失在那一邊,再也,再也不見。母親的愛,就藏在這戀戀不舍的目光中。
目送讀后感篇三
“才子當然心里冰雪般地透徹: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guān),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蔽赖恼Z言讓人心醉,一行行群蟻排衙般,寫父親的離開、母親的忘卻、孩子的別離、朋友的牽掛,寫那些失敗和脆弱,寫不舍與默然,寫盡了生活的曲折和溫暖。
初讀《目送》,先是被封面所吸引,淡淡的墨綠色和鵝黃色漸深漸淺的,多窩心的色彩呵。讓我不禁就想到了泥濘的小路上,駝背的老母親撐著把黑傘,眼眶已經(jīng)紅了,但是怕女兒看到,便哽咽了下來。是對自己骨肉的不舍啊,那可是一把屎,一把尿養(yǎng)大的,看著她從哇哇啼哭的嬰兒到成熟懂事的大姑娘。而現(xiàn)在,卻要望著這樣一個親切而又陌生的背影遠去?!拔衣?、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再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誰不是在父母的追望下離開,然后去追逐自己所向往的東西呢?你向往舒適、富足的生活,離開父母的視線去打拼。你或許已經(jīng)是職場精英了,了解最新的資訊,清楚最近哪種養(yǎng)生之道可以消解疲勞;那你還記得嗎?如果,我是說如果,目送你背影離開的老母親現(xiàn)在正站在村口的老榕樹下,不斷朝蔓延向村外的小路的盡頭望去,那里沒有你的影子了。因為身子骨不靈活了,她就干脆站著,免得坐下了,沒人攙扶站不起來。在她記憶中,對你的記憶也就只有她舍不得忘掉的背影了?;貋戆?,就算只是看一眼你的背影,她也愿意啊;回來吧,人老了,是不是就招人討厭了呢,是身上那種曾經(jīng)熟悉,現(xiàn)在卻又令你厭惡的味道還是把你當成小孩子一樣照顧,讓你覺得很沒面子呢?再也許,你也還懷念那一聲聲的叮囑嗎?你早就在這條路上轉(zhuǎn)了好幾個彎,只不過怕再次離開的不舍嗎?不管是“如果”還是“也許”,回來吧,母親想忘了背影,看看兒子英俊的臉,記住它,在她老去的路上溫暖她;回來吧,所有的父母都想忘了背影,那么就在在離開時,回過頭來看著父母離開,記住他們的滄桑的背影吧。
作者龍應臺是個母親,她看著兩個兒子的背影離開,是孩子們介意母親的深情吧。每個人都擁有兩個背影,一個是兒女的背影,另一個便是父母的背影。
當父母到了另一個地方,也許就像《天藍色的彼岸》里說的那樣,他們會在那個地方等你老了,和你一起前去那個叫做天藍的彼岸的地方。龍應臺細細的、淡淡的寫著父親的逝去,母親的失憶,生活還在繼續(xù),不能被周遭的雜亂所影響。
李白目送孟浩然,蘇東坡目送弟弟蘇轍,不僅僅是父母,這樣的目送就如龍應臺說的,不斷地目送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這般目送,帶著愛和釋懷,再多的遺憾都不過在目送中遠去,我們只能往前走,填補那些目送背影的遺憾與空缺。
父母是花,父親是石斛蘭,母親是康乃馨,他們是花,要謝的花。不要忘了,來看此花時,那一回頭的目送就將不再留下什么惆悵與空白了。
目送讀后感篇四
拿到書的時候,沉甸甸的,每晚入睡前讀一兩篇,閉目思考,有時會輾轉(zhuǎn)反側(cè),有時會帶著笑一夜黑甜。溫情的文字,慢慢地,熨帖著人心,有種窩心的安慰。
許是很久沒有讀書的緣故。當念及此段話的時候,還是心下一軟,彷佛心里的愧疚慢慢融化了,似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一般。
不必追。做到好難。習慣了傳統(tǒng)思維的我們,內(nèi)心“父母在不遠游”的思想占據(jù)著牢固的位置,總是怕“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希望陪在他們身邊,哪怕暫時擱置自己的夢想。我想,我就是那種無法離開的人吧。有太多牽絆,小到滿屋滿架的書籍,大到親情友情,都很難割舍。曾經(jīng),為著叛逆,在高考結(jié)束時,報了南方的大學,遠離家鄉(xiāng),離開后才知道,原來我想擺脫的不是家庭,而是父母那無時無刻的嘮叨。內(nèi)心,還是想在離他們進一些的地方。希望,他們目送我離開,不必追,而我,只會走到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不再遠行。
“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就可以消減。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之間‘余舟一薺’的無邊著落,人知恩那個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彪x開她們之後,常常會覺得寂寞,彷佛被抽走了所有力量。有時會莫名其妙地走神,做事會出錯。有時會忽略身邊的人和事。
這是關(guān)于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里的背影。當我們再不能為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
有時候他會和我商量一些瑣事,這也是過去從未有過的,只是恍然間讓你明白,孩子長大了,而他真的老了。我變得害怕。在我漸漸長大的過程中,生命里那些莫可名狀的無奈和悲涼在一瞬間將我淹沒,我甚至不敢去想象將來我該如何站在我的孩子身后去正視我的蒼老。
孩子將是你的生命的延續(xù),他剛生下來時哇哇大叫,給你一個肉肉的細小的背影;他三歲時調(diào)皮得讓你抓狂,給你一個滿地亂爬的背影;他七歲時你擔心他那亂七八糟的數(shù)學成績,他給你一個很不甘的背影;他十三歲時你擔心他從別的地方看到不該看的東西于是嘗試著和他交流,而他仿佛對此不屑一顧,只給你一個很倔強的背影;他十六歲時不搭理你,永遠只給你一個消瘦的背影;他二十歲時飛揚跋扈得仿佛整個天下都是他的,而你的所有勸誡全都成了廢話;他三十歲時你幾乎要用年來做單位用以計量和他見面的頻率,他一直給你一個忙碌的背影;他四十歲時你已經(jīng)老得滿臉褶子走不動路了,你行動不便,偶爾還會尿床,你在這時候回過頭望望,這一輩子,望到的全是他的背影。而當他終于真切地望著你的時候,你已經(jīng)快不行了,你看著他哭,你笑,你知道,他是你的延續(xù)。
目送讀后感篇五
暑假期間,我閱讀了龍應臺的《目送》。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話是“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p>
這是作者的兒子準備離開臺灣,去國外念書時,送兒子離開時,兒子的背影。隨著丈夫的離去,剩下的只有龍應臺自己一個人。通過兒子的背影,我感受到了與兒子之間親情的紐帶,盡管只是背影,但也表現(xiàn)出兒子離開時獨立堅強,不希望父母擔心的背影?;蛟S這是親情,在與不在,不強求,只求能目送你遠離。
這本書最感動我的故事是描寫母子之間親情的故事,從年少時的懵懵懂懂到青春期的叛逆、再到長大后的追求獨立,這些成長的故事,與我們又是如此相似呢。而應臺也詳細寫道,她與在國外念書的兒子的通信方式之一是互相寫信,這樣漫長又略顯浪漫用心的交流方式,確實是很真摯的交流,而我現(xiàn)在似乎已經(jīng)很難愿意拿起筆寫下一封信交給朋友了。“從前時間過得慢”,卻與現(xiàn)在的快節(jié)奏生活格格不入,但也不是未曾沒有想過拿起筆和紙,寫下一紙情書,貼上用心挑選的郵票,投遞到附近的郵箱里,讓這封信漂洋過海隨風而去,去到父母、朋友的身旁。
自從上了大學,與父母不在一個城市。每次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見到他們。與他們的交流幾乎變成了在微信視頻聊天。生日時,發(fā)一句生日祝福話。這樣的交流方式與面對面聊天是存在很大差異的。這樣我們的溝通是碎片化的,幾乎只有在想起來了之后,我們才可能會想起電話另一端遠在家鄉(xiāng)的家人,而微信上經(jīng)常聊天的的卻是天天見面的舍友、同學、或者素未謀面的學習伙伴。而遠在另一邊的父母為了不打擾到學習,所以幾乎不會主動發(fā)消息。所以,我每當我想起家人,首先必定會打開微信,點開家庭群,找到最近的照片,迫不及待地分享給他們。雖然他們少有回復,但是我知道他們有在認真看。
每次離家上學,都是父親送我來高鐵站。其實,我每次進去前都是和父親提著行李箱和我一起等車,囑咐我這個東西帶了嗎?那個東西帶了么?然后在發(fā)車前5分鐘,就讓車站外的父親先回去,于是就隔著玻璃看著父親的背影漸漸遠離,而我也不得不回頭,走向即將駛往學校的高鐵。這樣,我希望以后都能一直看見父親的背影,每一次都能來高鐵站送我,讓我安心的離開。
看了《目送》之后,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可以每次回家,跟在他們身后,看見父母幸??鞓返谋秤啊?粗麄兿嘤H相愛。
目送讀后感篇六
最近,我讀了龍應臺的文章——《目送》,讀完之后,我深有感觸。
本文主要說“我”送兒子上學,希望他能回一次頭,看看“我”,對“我”說一聲再見??墒?,十幾年他都沒有回一次頭,只有“我”在目送,渴求有一次回頭。多年后,兒子上大學了,“我”在窗子邊看著他,只是看一個高瘦的背影對“我”說不用追。
是的,天下所有的父母不都是愛孩子的嗎?他們永遠對孩子充滿關(guān)心和愛護。就像龍應臺看著兒子轉(zhuǎn)過街才放心,就像母親不放心我第一天騎自行車上學,她一直跟著我到教室門口。后來,她還是放心不下,我們就搬到離學校比較近的房子去住,雖然這個房子又小又舊,但是里面充滿了媽媽對我無限的關(guān)愛。
母愛如春風,如目送的深沉,有孩子的天真,有一顆最熱忱的心,滋潤著我!
目送讀后感篇七
《目送》是作家龍應臺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后,龍應臺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下面小編跟大家分享一下《目送》讀后感!
伴著淡淡的油墨及紙質(zhì)的香味,一頁又一頁,一篇又一篇,當我終于將一本并不太厚的《目送》讀完時,留在心中的,是纏綿的一絲又一絲不舍,激蕩的一波又一波深思。
對于一個整天關(guān)在校園里埋頭做題的學生來說,之所以會選擇這樣一本書來讀,很大程度是受了書名的影響。
“目送”,一個多么溫暖的詞語,它是纏綿的不舍凝注到目光中送給離去的人最后一份讓其早日歸來的叮囑,是一股超越了三維世界將那些必走之物留于心間的神奇力量。
作為與整本書同名的文章,也是整本書的第一篇文章——《目送》,作者從兒子的離寫到父親的逝,那無盡的滄桑在作者冷靜而溫暖的筆端一一呈現(xiàn)。
我安靜地讀著這一切,于是道不盡的痛徹心扉與憶不完的溫暖點滴就如受了魔咒的召喚似的,突然便回到了我的心間。
我之所以會對第一篇文章產(chǎn)生如此大的共鳴,也許與我的經(jīng)歷不無關(guān)系吧!我是個安土重遷的人,而我的安土,不僅限于地域上,更包羅了春華秋實的交替,物異 人非的變遷。
我常自比為三毛,因為我覺得我與三毛都是步履維艱地行走于稀泥中的人,對于那拖出來的泥水,我們是多么地不忍擦去,因為它攜帶了我們的過往。
可是,時間在流,世界在轉(zhuǎn),再多的留戀也留不住記憶的風逝。
于是,我們只有站在風中目送著遠去的記憶。
而在作者的這篇《目送》中,我也讀出了作者對那一切即將遠去的事物的不舍。
作者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日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多么的無奈與滄桑!如若說對于兒子的離,即使不必追卻依然可以追,那么對于父親的逝與母親的老呢?只能眼睜睜巴望著回憶中的影像一幕幕掠過,卻是可望而不可即啊!
翻過第一篇文章,在其他的篇章中,作者依然以同樣的筆調(diào)勾勒出了過往的影像,為了讓那些影像更加具象化,作者還給每一篇文字都配上一張圖片。
在圖文并茂 的'意境中,讀著、感悟著那點點滴滴的溫暖,我的心頭也不斷激起點點溫暖的浪花。
當整本書翻至中間部分時,作者似乎有意停止了對個人經(jīng)歷的“目送”,轉(zhuǎn)而將目光轉(zhuǎn)移到了萬千世界中去了。
作者對時間、對距離、對人際、對人與物的相處、對所經(jīng)地點的景況都一一進行了講述,在作者 悠長而不舍的目光中,那些本來抽象得不可捉摸的概念都化為了一灣清幽的潭水,在我的心中獨自散發(fā)著深邃的幽光,讓我與作者共同打量著人世的一切。
如果說開篇的《目送》是為了讓讀者走入一個無奈、疼痛、溫暖、回憶與念想并存的深邃的洞府中的話,那么,在最后的一系列關(guān)于作者父親病中與離世的文章, 則是為讀者設(shè)下的一級級臺階,讓讀者看著一個老人在時光的折磨下如何離去,然后再一步三回頭地離開那深邃的洞府。
于是,在纏綿的思念中,我們又見到了塵世的光明,重新面對萬千世界。
在讀著那一系列文字時,我總想象著那個在女兒、兒子以及老伴的陪伴中逐日衰弱直至被死神接走的老人,這使我不禁想到了我的爺爺。
原來任何一個人的正常離去,走的都是同一條道,是留不住的,終究要離去。
只是覺得,作者的父親與我的爺爺相比,更幸福。
不過轉(zhuǎn)念一想,生命的本質(zhì)不是一樣的嗎?何必太在乎外在的雕飾呢?去往另一個世界的生命都會把今生未受的福趕回來的。
這樣想著,心中便寬慰多了。
有人評論說《目送》是21世紀的《背影》。
很明顯,評論者的《背影》指的是朱自清的那篇。
不過,我卻覺得這樣的比較反而使《目送》中的一些味道消失了,委屈了《目送》,如若再加上三毛的《背影》,那么,《目送》那溫暖與無奈的韻味才大抵被補全了吧!
目送讀后感篇八
對比朱自清的《背影》,雖然兩者都是目送著親人的背影,但也許作者更加入了一種為人父母的無奈和不舍,和父親去世的痛苦。
每個人都會被他人目送著,也許是你的親人、朋友、戀人,甚至是陌生人。在小學時候,媽媽要我學習獨立,因?qū)W校較近,便讓我獨自一人去上學。媽媽總會把我送到路口,目送著我消失在拐角處。我也經(jīng)常會回頭,露出一個大大的笑容給媽媽。
如今,長大了,也像文中作者的兒子一般,出門總會只留下一個倔強的背影,不會像兒時那般,再回頭,看一眼父母。但仍然堅信著,父母的關(guān)愛、不舍,總會在那雙目送的眸子間閃爍。
人生的路,有坦途,也有坎坷,過去的歲月,有歡笑,也有苦澀,淚水向我們訴說一個個跌倒的故事,汗水使我們在歲月里多了一份沉重,幾多成熟。失敗是生活的一部分,誰也無法選擇,無法抗拒,人生要自己去拼搏,去奮斗,在風雨中百折不饒勇往直前,才能開拓出屬于自己的路。流淚不是失落,徘徊不是迷惘,成功屬于那些戰(zhàn)勝失敗,卻堅持不懈,勇于追求夢想的人。
目送讀后感篇九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p>
龍應臺的文字,“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睍r,卻溫暖婉轉(zhuǎn),如風吹麥浪?!赌克汀穼懥烁赣H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同行;失敗與脆弱,失落與放手以及纏綿的不舍與絕然的虛無。整本書,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子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背影漸行漸遠?!?/p>
而這樣一位母親,卻是向往美麗的女子:在六十五歲時突然去文了眉與眼線,七十歲還想去隆鼻。她多少次與龍應臺站在梳妝鏡前說:“女人,就是要漂亮?!?/p>
我想,這樣一位愛美之人是值得尊敬的。她擁有一顆年輕的心,不將年齡當作放棄美麗的借口,如此勇敢地做自己所愛的,愛自己所做的。她擯棄世俗的舊觀念,打破條條框框,伸手迎接屬于自己的那份美好。
每個人都擁有那份美好,可惜多數(shù)人在車如流馬如龍的世界匆匆過活,無暇回首流連風景。其實,那些花兒都不在心外,只是需要我們?nèi)ヅΠl(fā)現(xiàn)而已。
《卡夫卡》這篇散文寫的是龍應臺在臥室“對戰(zhàn)”一條千足蟲的經(jīng)歷,在這過程中作者的各種思想起伏讓人驚嘆,捉蟲這種家常小事也被她描述得一波三折。當她拿起殺蟲劑時,不禁同情這條無辜的蟲子,不禁讓我感受到作者細膩的心思。龍應臺查找了這條蟲子的詳細信息,不禁感嘆“這蟲子還真有它自己的風情和生命呢”。當她敏銳的心捕捉到這一感動時,內(nèi)心也一定是十分充實而圓滿的吧。每種情景,每件事物出現(xiàn)在我們的生命中都是有原因的,去關(guān)注這些小事,去思考想象的時候,那生活的美好便在心中綻放了。
生活不是一輛直達終點的列車,應當享受過程而不是只追求目的。有多少人在忙碌中匆匆過完一生,回過頭來卻鮮有深刻的記憶。所以現(xiàn)在,慢下腳步,多留心客廳的角落,廚房的電燈;多留心媽媽的叮嚀,外婆的飯菜;多留心一本書,一個微笑。用盡所有姿勢,聆聽世界的心跳。
沙上印,風中音,光中影,都是稍縱即逝的。但一瞬間的感動,卻是無法磨滅的。每個人,懷著不同的情感來到“花”前,都會看到不一樣的風姿,得到不一樣的風情。
對于行路的我們而言,《目送》里的七十三篇散文,是深邃而美麗的,因為它字字句句都滲透著對生命的深切思考,對人生的深沉喟嘆。華枝春滿,悲欣交集。
當你來看此花時,世界都在改變著。
目送讀后感篇十
團聚的`時候,知道沒有永恒。只要一想到送人離開,離別就變得憂傷。
朋友親人離開得越遠,越長,感情越深,離別越難。
記得自己有許多送別,回憶起來,發(fā)現(xiàn)像輪盤一樣……一別再一復……
每次過節(jié),回去看望自己的外婆,長長短短的一個月都呆在外婆身邊。臨行前,會有一個緩步的身影,會有一個祝福的身影在身后,笑望著招手,停步,努力地再多看幾眼,好久才說出:“走吧,路上小心……”“知道了,回去吧?!焙芎唵蔚脑挵?,從小時候看到現(xiàn)在,每次都會看到那么鄭重,那么認真,那么在意的表情。
最近距離的送別是送人離開世界吧———許多親人圍著中間的火爐,一句話不說,就那么看著,照片上還能清晰地看到她笑靨如花的樣子。
經(jīng)歷了一點,其實對“團聚簡單,送別難”早已有所體會,但也漸漸明白,送別包含的快樂遠大于團聚:送別后才會看清過去他(她)的關(guān)心,更重要的是,只有送別后才會有團聚。
龍應臺對送別的理解是加深的,“不必追”可能是追不到亦或是今生今世一定還能相逢。因此,雖然心頭罩著不舍的憂傷,也只是“咖啡中固有的咖啡因”,如傅雷說的,精神的消沉是人經(jīng)歷中的必然,學會面對它才更重要。一味的沉入送別之痛,只是體現(xiàn)其的依賴罷了。
其實,送別也是一種快樂呵:因為對方對自己的祝福和自己對對方的期盼都是出于希望啊。
別后的生活雖多一份牽掛,也是清水,洗清楚聚時忽略的點滴感情。
我(被)送別過很多次,從一開始感到的落寞到后來悟出的好處;從一開始的害怕到后來的鎮(zhèn)定面對;從一開始的憂慮到后來的期待……送別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末節(jié),也是開端。
現(xiàn)在的我能說,送別是快樂的初始,亦是破繭時陽光下透明雙翅震顫的幾縷輕柔,是綢帕上包裹的落花,美麗的憂傷。
目送讀后感篇十一
龍應臺,多年前第一次看到這個名字還不了解這個人,以為這是一位犀利的男賓。后來,才知道,這是一位女客。即便到了今天,也不敢說了解這位讓我有些心生敬意的女先生。
這里稱“先生”,與“楊絳先生”的“先生”,同義。
上個月回家,翻出來大學時候的讀書筆記本,看到了關(guān)于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的摘抄。
固然聽聞,龍應臺最出名的文集當屬《野火集》,辛辣深刻??上?,我還未讀。
去年,看到一位在山東大學讀文學碩士的朋友轉(zhuǎn)載一篇龍應臺的文章,叫做《(不)相信》。這個月讀《目送》,我找到了出處。
喜歡這位龍女士,因為我從這本扉頁題著“獻給我的父親、母親和兄弟們”的散文集,以及幾年前讀過的那本寫給她可愛兒子的隨筆錄里,讀到了女兒的貼心、姊妹的溫情和母親的柔軟。拿過再尖銳的刀筆,亦逃不脫女性的光輝。骨子里的豪氣,連著血肉里的柔情。
為什么書名偏偏起做《目送》?龍應臺自己給自己注腳: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p>
可不就是這樣嗎?所有親情里的角色,最后都會成為相隔相望的背影。時光荏苒著蒼老,追不上一縷散落的白發(fā)。彼岸的痛心疾首,卻可能了悟后滴不出哪怕一顆眼淚。今生今世的生養(yǎng)之情,突然間顯得那么無情。還不至于像莊子一樣鼓盆而歌,倒多半會默念一句:“愿:逝者安息,生者珍惜?!?/p>
龍應臺的母親,那位會遺忘掉時光的老嫗;龍應臺的父親,那位最愛夸耀女兒的老翁————都是傻傻的可愛,天真的寶貝。如果沒有經(jīng)歷過父母大病,或許不會對文中的父母有太深的領(lǐng)會。如果老天過早奪去一個如日中天之人的思考力和行動力,將健康和正常鎖在門外,羽翼未豐的兒女此時該是多么無助又堅強。
雖說骨肉親情,血濃于水,卻不代表會永遠相伴相隨。終歸,是要你走你的路,而我會偶爾沿路而行,摘花踏青。
那抹在皺紋里的紅胭脂,那撞在樹上的車凹痕,漸漸沉淀為歲月里泛黃的風景。畫框里沒有人,畫名卻取做《父親母親》。
雖是一本寫親情的書,但從頭至尾,無不滲透著這樣的字眼:孤獨。
才子孤獨?!安抛赢斎恍睦锉┌愕耐笍兀河行┦拢荒芤粋€人做。有些關(guān),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p>
歌者孤獨。蔡琴說,“你們知道的是我的歌,你們不知道的是我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對你們并不重要?!?/p>
老人孤獨。“他可以孤單卻不孤獨,他既是獨處又是熱鬧,熱鬧中獨處,仿佛行走深淵之上卻有了欄桿把手?!?/p>
修行孤獨。“可是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然來自孤獨?!?/p>
除了孤獨,還有寂寞。
淇淇寂寞。“洪荒萬年,獨對蒼穹滅頂,謂之大寂寞可也?!?/p>
時代寂寞?!疤鄣膫?,你不敢去碰觸;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去安慰;太殘酷的殘酷,有時候,你不敢去注視。”
兩個人或許比一個人更寂寞。
“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未必寂寞會削減。
更有“余舟一芥”的寂寞。茫茫天地間,無邊無際無著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p>
周國平也說,“人的靈魂,只能獨行,即便再親密的人,亦是如此?!?/p>
兩個靈魂,原本各自前行,相安無事,有一天,或許可能因為獨對宇宙蒼穹的浩淼而深感此生孤獨。于是,他們自然而然抱在一起取暖。柔聲細語里,不乏溫暖安慰;撫摸親吻里,勝卻風花雪月。然而,這樣的孤獨,與生俱來,帶著宿命,永難消除。最后,兩個靈魂即便深愛一場,也還是兩個靈魂,分行在各自的軌道上,承載此生孤寂,煢煢孑立。
其實,十年前的我,在第一次讀到這段文字時就頓然,“在最內(nèi)的精神生活中,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愛,并不能消除這種孤獨。但正因為我們由己及人領(lǐng)悟到別人的孤獨,我們的內(nèi)心,才會對別人充滿最誠摯的愛?!笔觊g,一直銘記這段話。甚至,會成為一生的讖語。
天地之大,悠悠而來,浮生之間,難覓歸處。
繁星滿天,熠熠生輝,抵不過剎那懷抱里小小的溫柔。
清風明月,細浪拍岸,唱一曲大江東去寫一篇赤壁懷古。
我與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必須我一個人走路,心無旁騖。即便孤獨淪肌浹骨。
我擎著“一香,二凈,三柔軟,四可愛”的蓮花,忘記來時路,不知歸去處,只好沉醉在巨大的如嬰兒般的純潔光明間,守著濃濃的深情和淡淡的心事,終老。順便看,人間靜好。
大時代的車輪轟隆隆碾過,新聞里、歷史里,確有記載。
屬于你的我的小時代的段落,沒有人會細細駐足,賞析。
愛情的打情罵俏也好,親情悲歡離合也罷,夜深人靜時,還需孤獨地面對一個最真實、最坦誠、最率直、最無知的自己。
孤獨,是一生的主題。
享受孤獨,是一生的課題。
不知多年后,當我也為人妻、為人母之時,再讀龍應臺先生這本《目送》,會是何種心情?又會生發(fā)何種感慨?想必那時,該不會再如今夜這般膚淺和廢話吧?但愿,所有的成長都配得上流逝的時光,哪怕再疼再痛。
月夜如緇,想象月光如織。
李叔同先生說:“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zhí)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而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p>
目送讀后感篇十二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這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心中的感慨和絕然的迷茫。龍先生筆下的是人物的真情、事物的生動。深邃。憂傷。美麗。
目是注視的深情,送是離別的憂傷。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碑斘易x到這句,這句意味深長的話,我總能想到母親。
母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農(nóng)民,干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工作,有時我總嫌棄她不解風情,對一些新鮮事物大驚小怪。
一次旅游,母親看到一位身著時尚的女孩,疑惑地指給我看——我只當做沒看見,說:“媽,您別指了,人家是時尚了一點,有什么大驚小怪的?!蹦赣H只沖我笑了笑,像個孩子。
她看著我。
看著我的背影消失在她的眼前。
母親總喜歡在暮色沉沉是倚在門口,我知道,她在等我。黃昏的風帶了一絲涼意,吹起她的發(fā)絲,臉上泛著點點紅暈,我攙著她,與她講講小時候的故事。
母親老了。
依然看著我逝去的背影。
我不在埋怨她,我懂得她想說的。
“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p>
目送讀后感篇十三
小學的時候語文老師說過,好書要多讀,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每一次讀同一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感悟。當時我挺不理解的,都看過了為啥還要看,看點別的不好嗎?所以當我在選書的時候,就想選沒看過的,但老師的這句話始終環(huán)繞在腦海,但也不知道為何拾起了這本書。
還記得這本書是高中的推薦書目,當時假期作業(yè)要做一個讀后感作品集,挑的其中一本就是它。我現(xiàn)在也想不起來為什么當初想要看這本書......
不過印在封面的主題句倒是挺吸睛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當時看的時候?qū)@句話印象比較深刻,除此之外,關(guān)注較多類似的句子:“例如野風吹著高高的楓香樹,葉片颯颯作響。老鷹獨立樹梢,沉靜地俯視開闊的山谷,我獨立露臺,俯視深沉的老鷹?!薄皬哪睦飦?,往哪里去,心中漸漸有一分明白,如月光泄地。”“曾經(jīng)相信過??菔癄€作為永恒不滅的表征,后來知道,原來海其實很容易枯,石,原來很容易爛。雨水,很可能不再來,滄海,不會再變成桑田。原來,自己腳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毀滅。海枯石爛的永恒,原來不存在?!爆F(xiàn)在看和當時看的著重點有偏差......
當時看到下圖內(nèi)容感觸突然來了。突然想起高中有一類題經(jīng)??嫉覀冞€是經(jīng)常錯,后來歷史老師講解題的時候說:“現(xiàn)在所倡導的,是現(xiàn)在所欠缺的,看問題不能只看表面,要看本質(zhì)?!边@句話記了很久。又想起高一發(fā)生的時事討論,不記得是什么事了,但女生和男生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但最終男生他們的批判性思維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我現(xiàn)在看書總懷疑作者是不是想通過這本書告訴我們什么道理,除了顯而易見的道理,是不是還有別的不可明說的隱藏在了文中。
目送讀后感篇十四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边@段龍應臺的經(jīng)典語錄在一些文章里經(jīng)常被引用到,其實早就看到過,但當時沒什么感觸,直到自己為人母后,才深深懂得父母對子女的那種不舍。
不由得想起我的點點滴滴。當我第一次踏進小學的校門時,也曾一次次回頭注視父母離去的背影;當爸爸出門工作時,我也曾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馬路盡頭的拐角。當我第一次上大學,父母送校后離開時我突然有種不想他們離開,想讓他們再多陪我一會兒;生孩子出產(chǎn)房,他們炙熱的眼神送來的溫暖和關(guān)切。以前經(jīng)常反感媽媽的嘮叨,想逃離的遠遠的,現(xiàn)在父母的年齡越來越大,額頭的皺紋也越來越多,但對孩子的愛永遠不會變,他們不會用太對的言語去表達愛,但現(xiàn)在我懂得他們對我的愛有多深。
現(xiàn)在無論是工作或者生活上總喜歡和爸媽說說遇到的事情,快樂的他們跟著一起高興,有困難的時候他們也會跟著一起擔憂、焦慮,然后想辦法,這就是血緣關(guān)系,一家人的心永遠都是在一起的。但他們漸漸老去,身體也漸漸不如從前,還會有一些病癥,媽媽去年身體有些不舒服,去醫(yī)院檢查查出腦膜瘤,雖然是一種良性的腫瘤,生長很慢,基本不會影響生活。那得知病情的那一刻,突然就覺得心很疼,我知道媽媽心里也很在意的,可是在我們面前總是表現(xiàn)的很堅強,說自己沒事,以后定期復查就可以。作為子女一定要在父母健在的時候多陪他們,愛護他們。
現(xiàn)在自己已為人母,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更加懂得父母對孩子的愛,那是偉大的愛,無私的愛,不計回報的愛。記得兒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背著小書包送進教室,總?cè)滩蛔拇皯敉锿麕籽?,想看看他在干什么,適不適應新環(huán)境,幼兒園里好不好。漸漸的他長大了,他適應了幼兒園生活,送他到學校他會毫不回頭的就走進去了,但是我還在張望著他的身影,目送他進學校,直到看不到他?,F(xiàn)在兒子已經(jīng)成為了一名小學生,有時候作業(yè)的時候會控制不住跟他發(fā)脾氣,想想能陪伴孩子的時刻就現(xiàn)在這幾年,所以一定要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多抽出時間陪他們,一起看書,一起玩耍,一起旅行等等,到他們獨立,到他們長大。
每個人都總要學會長大,學著獨自去面對生活里的風風雨雨。做為兒女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能常??吹轿覀?,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做為父母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該陪孩子的時候一定要陪伴,該放手的時候就要適時放手。就像書中寫的“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guān),只能一個人過。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4770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