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閱讀經歷讓我對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怎樣寫出一篇不同于他人的獨特的讀后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學習。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后感篇一
最近,在業(yè)余時間,我讀了德國作家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當我閉上眼睛,主人公維特的形象立刻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中。想到維特的故事,我不禁想了很多。我心里有太多的話要告訴這個悲傷的年輕人。
《少年維特之煩惱》講述了一位有才華、愛自然的青年維特,他獨自一人到了一個小山村谷,他沉溺于在夢幻般的自然風光鐘,感到無比愜意。不久后,維特在一次聚會上遇到了一位名叫綠蒂的漂亮姑娘,并且深深地愛上了她。
但是,沒有人想到綠蒂已經訂婚了,她的忠誠阻止了她接受維特的愛。這無疑是對陷入熱戀中的維特的沉重一擊,一連串的麻煩也接踵而至,他不得不向她告別,依依不舍地離去。
歌德描述了維特的感情起伏,利用抒情和討論生動、詳細介紹了維持思想感情的變化,將他個人戀愛的不幸放在廣泛的社會背景中,揭露和批評了封建等級偏見、小市民的自私保守,熱情地歌頌了個性解放和自由。
讀完這本書后,我很同情維特,也理解他為什么這么難過。但同時,我也明白一個真理:在生活中,我們無論什么煩惱,什么挫折,不能像維特那樣選擇逃避,生活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不可能一直鳥語花香,我們不能說沒有辦法走下去,然后放棄。在生活中,我們無法避免挫折,只能面對。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在挫折中堅持,永不放棄,直到戰(zhàn)勝挫折。
所以我們應該勇敢地面對生活,這樣的自己,才是好的自己。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后感篇二
即使是再浮躁的年代,我們也不能少了做夢的理想,這個理想是關于“文學”,我們是孤單的一群,我們又是各有主見的一群,所以,更需要相互打量,用文學的理想相互打打招呼,無論是溫暖或者是刺痛的。
——題記
也許接下來我所說的將是瑣碎而繁雜的,又或者說是平庸而無聊的,更甚者有拾人牙慧之嫌,可是,它確確實實曾在我腦海中活躍喧囂著,讓我的思想陷入一種空前勞作的狀態(tài)。讀過《少年維特的煩惱》的人似乎都會明確的看到它愛情的主線,無可厚非,是愛情奏響了這本書的主旋律,讓維特的煩惱觸動每個少年心中對愛情的渴望和暗藏的情愫,讓我們在其中找到自己可以寄托的影子。可是除了愛情,維特還是煩惱的,或者說維特從開篇到結束一直都是煩惱的,而遇見綠蒂,遇見這段無果的愛情,讓他本不平靜的內心更添波瀾,這種煩惱是對人生的煩惱,對這個社會透析之后的無所寄托的煩惱。下面是我的感想,也許還是淺薄的,但希望它無傷大雅。
愛情是《維特》這本書的中心情節(jié),而這部作品的巨大價值和魅力也來自于其中的愛情描寫。在那些書信的字里行間都滲透著這份愛情帶給維特的苦惱,壓抑在心中無法宣泄,無法排解,得不到卻也放不開的痛苦和掙扎。那份愛情如同沸騰的熱血在他的體內叫囂,這些我們是可以切切實實的感受到的。
但是,讓維特痛苦憂傷的不只是愛情,讓維特走向死亡的也不只是愛情,讓這本薄薄的小書兩年間在德國印刷了十六次的不只是愛情,經過多少年依然能引起讀者內心共鳴的,也不只是愛情。其中摻雜著維特的人生。
人在慢慢成長的過程中要獨立,而獨立這個過程勢必伴隨著孤獨,也許這就是人們對越長大越孤獨無聲贊同的原因。在現(xiàn)實中,我們作為獨立的個體總會由孤獨新生孤單,由孤單新生寂寞。一個孤獨的靈魂需要一個恒定的伴侶來傾訴內心的喜怒哀樂,而有思想的人孤獨會更甚,因為他會生出一種知音難求的想法,而維特正在此種行列中。
他有獨特的觀點,獨立的性格,他游歷四方,看透了資本主義世界中各階級的明確界限,又不得不痛苦的看著人們在規(guī)定的階級范圍內小心翼翼的生活。他對資本主義世界中以錢、權至上的生活方式不屑一顧,卻又不得不深陷其中。他曾在信中說過這樣的話:“最令我感到不快的是,侯爵經常人云亦云,高談闊論,講一些聽到和讀到的東西。再說,他之重視我的智慧和才氣,也勝過重視我的心;殊不知我的心才是我唯一的驕傲,才是我的一切力量,一切幸福,一切痛苦以及一切一切的唯一源泉!唉,我知道的東西誰都可以知道,而我的心卻為我所獨有?!?/p>
這種時候他就會重溫綠蒂的善解人意,并且想念他們之間的相談甚歡。這種時候他內心充斥的不僅僅是他所感受到的愛情來敲門的美妙情感,更帶著一種將現(xiàn)實世界失望苦悶轉移寄托到愛情上的使命。我曾想像維特這樣有著哲學思想的人應該會找到另外一種視角,比如說放棄這段愛情,正所謂天涯何處無芳草,可是他逃離了那個地方卻逃離不了那個心中的影象,因為這時候的綠蒂不僅僅是他的愛情更是他的寄托,就像魯迅說過的: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走。維特說:“一當我們失去了自主,便失去了一切,我有時甚至希望當個短工,以便清晨一覺醒來,對未來的一天有個目標,有個追求,有個希望?!彼幸蟾淖儸F(xiàn)狀的熱望,可是他掙脫不開這如無形的網般密密纏繞的內心。
維特,彷如溺水的人,求生的欲望告訴他要攀上浮木,但現(xiàn)實總是清晰的擺在那里無法碰觸,而腳踝上的水草在他每一次的掙扎中都要更緊的纏繞,無法掙脫,直至脫力,最后他的悲劇似乎是無可避免的。不要說他為了殉情,多傻。其中摻雜著他的無力,對這個社會,對自己的內心都是無力的。他已經沒有了寄托,人的精神支柱倒了之后,他該是多么不堪一擊。他在信中這樣寫過:“我的生活缺少了酵母;使我深夜仍精神飽滿,一大早就跳下床來的興奮劑已不知拋到了何處?!?/p>
歌德自己也曾對《維特》做過評論:“幸運遭到阻撓,活動受到限制,愿望得不到滿足,這些都不是一個特殊時代的,而是每個人都碰得著的不幸事件。假如一個人在他的生平不經過覺得《維特》就是為他自己寫的那么一個階段,那倒是很可惜了?!币苍S這就是維特煩惱的要義,是世界上每一個維特的煩惱。我們都曾維特過,都曾在我們的青春中留下過那些無法釋放卻也無法吞噬的煩惱。
點擊查看更多少年維特之煩惱讀后感1000字
少年維特之煩惱讀后感(五):1200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后感篇三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作者約翰·沃爾夫岡·歌德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歌德是德國近代杰出的詩人、作家和思想家?!渡倌昃S特之煩惱》這部以第一人稱寫就的書信體小說,不僅傳達了歐洲從古老的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度的轉型時期,中青年一代追求“個性解放”、“感情自由”、“恢復自然的社會狀態(tài)”、“建立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強烈愿望,也闡明了作者自身鮮明的立場。1774年小說一發(fā)表便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整個歐洲掀起了一陣維特熱,歌德的手揭開了沉睡在當代的深深激動著的心靈里的一切秘密。
我們可以想見維特的形象:青衣黃褲清秀而瘦弱敏感而多情。他保持了童真的本性面對世界時他的心明凈如一泓清水。他重視自然真誠的感情珍視他的“心勝于其它一切”對阿爾伯特似的理智冷靜的人非常不滿。他對綠蒂的一見鐘情、一往情深也正是因為她如此天真無邪在舉止行事中保持了一個少女可愛的自然本性。綠蒂在維特的心中完全就是自然與美的化身他對她的愛簡直達到了“忘我”的程度!
綠蒂難道僅僅是維特的戀人?她幾乎是維特全部理想的化身美的代表。當維特的理想在現(xiàn)實中無所依傍的時候,他遇見了綠蒂,綠蒂成為了他心靈的攀附對象和避難所。他對她的愛雖是熾熱的、忘我的,卻已偏離了愛的真義,因為這是一種非理性的、變態(tài)的愛,最后的結果不是毀滅他人就是毀滅自己。與其說他愛的是綠蒂,不如說他愛的是他自己千方百計地要從對異性的征服中證明自我存在的價值。正因為如此,在理性的藩籬面前維特的內心才會產生如此復雜的糾葛和深沉的痛苦。他在現(xiàn)實與綠蒂之間徘徊而終究得不到愛人的事實又使維特變得愈加瘋狂。最終他還是失去了綠蒂維特全部的人生希望、青春的熱情、生活的勇氣都被一道摧毀從而只得以極端的方式——自殺來表露對現(xiàn)實的反抗。席勒深刻地分析了維特的悲劇他說:“一個人物以熱烈的感情擁抱一個理想并且逃避現(xiàn)實以便追求非現(xiàn)實的無限;他不斷地在他身外尋求他永遠在他自己的天性中所破壞的東西;他覺得他自己的夢想才是唯一現(xiàn)實的東西他自己的經驗無非是永久的束縛;他把自己的存在看作是束縛應當把它粉碎以便深入絕對的現(xiàn)實?!?/p>
在作家的筆下愛情是偉大的主人公為它生可以死死可以生;在作家的筆下愛情又是渺小的只不過是承載個性解放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工具。小說里主人公那綿綿無盡的情思、激烈的內心沖突、亦苦亦甜的戀愛感受,只有在他無法得到心上人時才具有殘酷而無望的美的意味。所謂轟轟烈烈的愛情與充滿血淚的心路,事實上是濃得化不開的年少情愫與深黯的少年悲戚。青春向來就注定充滿不安和躁動,太多沸騰的熱血亟待宣泄為理想獻身可以無半點猶疑。
在《少年維特之煩惱》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識相當強烈。青春和美都是他熱切向往的東西。他為自由而生,為自由而死,他寧死也不愿放棄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然而這種價值目標如何實現(xiàn)呢?當然不可能通過改造社會的實踐,我們的主人公還沒有這樣的思想覺悟,他們,在命運的掌心里只能是一枚渺小而安靜的棋子。因此他們只能選擇愛愛它個地老天荒、至死不悔,這樣或許能抒發(fā)心中的苦悶?在這個意義上說這不僅僅是他們個人的悲劇,也是整個時代的悲劇。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后感篇四
《少年維特的煩惱》是德國作家歌德創(chuàng)作的中篇小說。該書于1774年秋天在萊比錫書籍展覽會上面世,并在那里成了暢銷書。
小說描寫進步青年對當時鄙陋的德國社會的體驗和感受,表現(xiàn)了作者對封建道德等級觀念的反應以及對個性解放的強烈要求:少年維特愛上了一個名叫綠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別人訂婚。愛情上的挫折使維特悲痛欲絕。之后,維特又因同封建社會格格不入,感到前途無望而自殺。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時代人閱讀得最多的一本。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后感篇五
《少年維特之煩惱》這是一部以書信體格式來描寫維特少年時的小說。它是由德國作家所寫??戳酥笪种懒撕芏嘧鋈说膬?yōu)秀品格。
這本書是說了維特在少年時愛上了一個名叫綠蒂的姑娘。綠蒂有著很多的弟弟和妹妹,這些小家伙正好也喜歡維特,維特就更愛綠蒂了。每天不惜走幾里路到那里看望她??墒且粋€沉重的打擊給了他,綠蒂早就有了男朋友,他的名字叫阿爾貝特,他是個非常懂禮貌的人,而且綠蒂也非常喜歡他。這時維特絕望透頂,他告別了他們,到了另外一個地方生活。
維特在新的地方又認識了一個女孩,她和綠蒂長得很像,維特每天都可以見到她,這使維特得到了一些安慰??墒蔷S特還是忍不住回到了綠蒂生活的地方。當他再一次來到綠蒂的家時,綠蒂苦苦地求道:“你不要再來擾亂我的生活了?!本S特一聽,心想:我忍不住,那我還不如自殺算了。于是,向阿爾貝特借了一把槍回到自己的家,到了夜里十二點鐘,只聽一聲槍響,維特死去了。
這個故事讓我們知道有時沉重的放棄也是必要的。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后感篇六
歌德在寫這本小說時曾說:“哪個男子不鐘情?哪個少女不懷春?”青春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是一段芬芳彌漫的絢爛年華,充滿著躍躍欲試的情感嘗試。我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終于啃完這本書,頗有感觸。
在《少年維特之煩惱》里,作者歌德塑造了一個思想獨特、性情憂郁、追逐愛情的青年形象——維特。維特出生于一個市民家庭,機緣巧合下在一個小鄉(xiāng)村結識了一位叫綠蒂的女孩。綠蒂清麗脫俗、溫柔善良,令維特沉迷不已,但綠蒂早已與阿爾伯持訂了婚,維特經過一番痛苦的抉擇,離開了綠蒂,轉而到一位公使處任職,然而,公使是個錙銖必較,迂腐不堪的人,同事之間也是維利是圖,爾虞我詐,讓維特陷入深深的苦惱之中,最終憤而離職,之后心無所依的他又回到了綠蒂身邊。而此時綠蒂已結了婚,維特對她的思慕無異于飲鴆止渴,引起他人的非議、猜忌。最后綠蒂開口請維特離開,世態(tài)炎涼,官場腐敗,愛情絕望令維特覺得自已像個被遺棄的人,傷心欲絕,最后舉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書中,作者以極富詩意的語言和濃郁的情感抒發(fā)了維特的苦悶、憧憬和絕望。
看到如此悲傷的結局,我不禁想到:為什么維特要執(zhí)著于綠蒂呢?因為綠蒂,他這樣一朵蓬勃的生命之花就如此凋謝在了它怒放的盛年,他還只是個二十歲的少年啊,可能,他并不明白,雖然在人生旅途中,他錯過了一朵路邊的薔薇,但是還有一整片花叢等待他去采摘。他不明白錯過,其實是為了更好的相遇。
再看現(xiàn)在,其實有很多像維特一樣,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就選擇逃避,人生的道路不可能都是平地,布滿鳥語花香,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嘗試中,我們走向成功品味失敗,無論順境還是坎坷我們都未曾輕言嘗試放棄參與,生活需要耐心需要堅持,不從泥濘不堪的小道上邁步,就踏不上鋪滿鮮花的大路。所以,我們不能跌一跤就說沒路好走,絕不輕言放棄,直至擊敗挫折。那些灑下的汗水,轉錯的彎道,流下的淚水,都會為成長添磚加瓦。
其實,我覺得死亡解決不了一切,它所能留下的是更多人的痛苦,只有努力戰(zhàn)勝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我們的生命才有意義。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后感篇七
《少年維特之煩惱》講了一個叫維特的普通貴族青年在死亡前兩年到死亡前給他的朋友威廉的信。維特出生在一個普通市民家庭,他聰明能干、思想豐富,又受到當時革命的影響,使他個性解放、思想和情感十分自由,他厭倦城市生活,他喜歡到大自然中去,他是多么希望在鄉(xiāng)間或森林中建造一座小屋,永久地住下去,他愛兒童,他認為兒童是無邪的。
后來有一次在鄉(xiāng)間舞會前,維特與他的舞伴和綠蒂的表姐一同去鄉(xiāng)間聚會,在途中維特從綠蒂的表姐那得知,他又一個很漂亮的表妹綠蒂,但她早已定親,千萬不可迷上她,起初維特并不在意,但見到綠蒂后一下子對她一見鐘情,而綠蒂也對維特產生了好感,在舞會后,他們還一起跳了舞,維特從此也經常去綠蒂的家,可好景不長,綠蒂的未婚夫回來了,她的未婚夫阿爾伯特起初對維特特別好,像親兄弟,但是后來阿爾伯特從外面聽到了維特暗戀綠蒂的消息,便對維特漸漸冷淡起了,維特只好在外地又找了一份工作,雖然在外地有許多博學多才的小姐,但因世俗觀念,他不愿與她們多交往,這導致他對綠蒂還是一片癡心,后來他因為無聊又回到了鄉(xiāng)間,當他再到綠蒂家時情況全然不同了,阿爾伯特厭倦起維特來,而綠蒂又十分信奉阿爾伯特,后來他請求維特別在找她了,對綠蒂一片癡心的'維特絕望了,他在圣誕節(jié)前夜留下遺書,用自殺的方法結束了生命,這件事被綠蒂知道后她當場暈倒,在他的葬禮上也只有他的總管和他的幾個兒子來了。太可悲了。
我對維特自殺很不贊同:維特干的這件事太愚蠢了,他從來沒有考慮過他親人朋友的感受,譬如綠蒂得知維特死去后,當場暈倒了過去,這件事會給綠蒂內心留下磨滅不掉的陰影。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千萬不要像維特那樣遇到什么事情就想輕生,我們應該勇敢的去面對、去挑戰(zhàn),這樣就算任何困難也難不倒我們。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后感篇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睙o論遇到什么樣的挫折,都不能輕言放棄。這是我讀完《少年維特的煩惱》后的第一感受。
主人公維特所處的社會充滿等級的偏見和鄙陋習氣:官場的保守腐敗、市民的庸俗屈從、貴族的勢利傲慢……維特那么純真樸實的一個少年,卻遭遇種種不公,最后只能憤而自殺。我為維特的命運感到悲哀的同時,也替他惋惜。他失去的不僅僅是自己寶貴的生命,更是失去了一種樂觀的精神,一種越挫越勇,永不言棄的品格。如果是我,我會選擇再覓一處適合的工作,再尋一個值得愛的人,而不是為了一段風一般的愛情,而葬送了自己生命。
還記得名人張海迪嗎?張海迪5歲時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她因此沒有進過學校,童年時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她先后自學了小學、中學、大學的專業(yè)課程。海迪15歲時便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的一個貧窮的小山村,但她沒有懼怕艱苦的生活,而是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己的青春。在那里給村里小學的孩子們教書,并且克服種種困難學習醫(yī)學知識,熱心地為鄉(xiāng)親們針灸治病,在莘縣期間,她無償地為人們治病一萬多人次,受到人們的熱情贊譽。從她的身上,我們可以領悟到挫折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前蘇聯(lián)的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過:“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騰,不遇著島嶼和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不可能都是鳥語花香。我們不能像維特一樣選擇逃避,要勇敢面對,不言放棄。明代著名的醫(yī)學家李時珍,曾三次考舉人,三次失敗,后來立志學醫(yī),終于寫成了流傳千古的《本草綱目》;南朝的祖沖之,在當時極其簡陋的條件下,靠一片片小竹片進行大量復雜的計算,一遍又一遍,歷經無數次失敗,終于在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愛迪生在發(fā)明燈泡中,尋找可以作燈絲的材料,實驗失敗了2300多次,才最終找到了合適的材料……這一切都告訴我們,永不言棄是一種品格,更是一種頑強的精神!永不言棄的人總會勝利!其實,死亡解決不了一切,它所能留下的是更多人的痛苦。
維特傾注了所有的希冀,卻只能用孤獨絕望來結束一場本就虛無縹緲的愛情。雖然作者最后讓維特走向了死亡,但他所做的,是讓一個虛幻的角色代替我們去釋放痛苦,而不是讓我們步入后塵。我們的確需要逃脫,但我們需要逃脫的是煩惱而不是生命。當我們慢慢長大,那些所謂的煩惱,多年之后就會如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坍塌成灰,隨風潰散在時光的角落。他告訴我們,生命,不要輕言放棄!莫虧待自己的韶華!“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也要百折不撓,永不言棄。只有這樣,我的生命才有意義!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后感篇九
“……我們只好面對現(xiàn)實,就像一個旅行者不得不翻越一座大山那樣;倘若沒有這座大山,道路自然短得多也好走得多;既然這座大山就擋在前面,那就只好翻越了!”
困難固然是可以困住許多人,但是,困難亦可以幫助許多人,讓他們變得更堅強、更勇猛。
所以,朋友,面對現(xiàn)實吧,因為現(xiàn)實是無法改變的,一切美好的結局老天都是可以給你的,只是看你在追求的過程中有怎樣的改變。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后感篇十
維特的偉大絕不僅僅是指他為愛情的犧牲,更體現(xiàn)在他是一個自然真實的存在。自然是他檢驗一切的準繩。他喜歡接近自然,在他眼里自然有誘人的力量,令人砰然心悸,能夠讓他享受生的樂趣。每當我周圍的可愛峽谷霞氣蒸騰,杲杲的太陽懸掛在樹梢,將它的光芒從這兒那兒偷射進幽暗密林的圣地上來時,我便躺臥在飛泉側畔的茂草里,緊貼地面觀察那千百種小草,感覺到葉莖葉間有個擾攘的小小世界,于是我感受到按自身模樣創(chuàng)造我們的上帝的存在,感受到將我們托付于永恒歡樂海洋之中的博愛天父的噓唏。;他親近自然的人,天真的兒童和淳樸的村民,他毫不掩飾的說,那些能像小孩兒似的懵懵懂懂過日子的人,他們是最幸福的。;他內心十分鄙視那些迂腐的貴族,虛偽的市民和那些被教養(yǎng)壞了的人。他主張藝術皈依自然,讓天才自由發(fā)揮,在他眼里,只有自然才是無窮豐富,只有自然,才能成就大藝術家。他向往荷馬史詩樸素原始住民的生活,推崇民間詩人莪相的詩歌,他重視自然真誠,十分看不起矯揉造作的貴族,對阿爾伯特的冷靜理智十分不滿。他之所以這么深愛著綠蒂,也是因為綠蒂的天真無邪,行為舉止中處處透露著一個少女可愛的自然本色,讓他無法自拔,愈陷愈深,在最后的階段,當內心的狂躁即將撕裂他的胸脯,扼緊他的喉嚨時,他瘋狂地在冬夜的原野奔騰,只有這樣,他才能讓自己囚禁的心得到釋放。
維特最終還是選擇了死亡,三個人的生命,他選擇犧牲自己。書的扉頁上寫著,哪個少年不鐘情,哪個少女不懷春,這最神圣的情感,然而卻總有慘痛迸發(fā)出來,于是青春演繹成了一首葬歌,我多么想為維特寫上墓志銘,為了愛,你來到這個世上,如今他又帶著愛離開,也不枉里這世上走上一遭了。更何況,維特永遠活在青少年的心中,誠如郭沫若所說,這是一部永遠年輕的書,是一部青春頌!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后感篇十一
與歌德的大多數作品一樣,《少年維特之煩惱》是以他自身的一次“荒謬”的愛情經歷為原型的小說,歌德曾在一個小城鎮(zhèn)里的一次舞會上認識了一名法官的女兒——名叫夏綠蒂·布夫的女子,并不可遏制的愛上了她,但她是他好友的未婚妻,對于這份無法擁在懷里的愛,他感到異常痛苦,曾幾度想自殺以求解脫,最后他只好不辭而別,離開了那個讓他痛苦不已的小城鎮(zhèn);后來又得知自己的一個朋友因戀友人之妻無望而自殺的消息,相同的情感和遭遇讓他深有感觸,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于是在僅一個月的時間里就完成了這部書信體式的情感細膩的悲劇小說。
故事很平淡、簡單,年輕的維特因為要替母親和姑媽交涉遺產的分配問題而來到了一個小城鎮(zhèn),并被那里的自然風光和淳樸的民風所深深吸引,心情愉悅而寧靜,后來在一個舞會上認識了司法官s的女兒綠蒂,并被她的美貌與優(yōu)雅的談吐舉止所深深吸引,不可遏制的愛上了她,盡管她早已跟阿爾伯特定婚,后來他和阿爾伯特成了朋友,此時維特已陷入了尷尬痛苦的境地,于是他毅然離開,以求在事業(yè)上得到解脫,但是污濁的社會環(huán)境與鄙陋的人情世態(tài)讓他倍受壓抑與苦悶,同時對綠蒂的思念也越發(fā)深切,于是他又回到了綠蒂所在的那個小城鎮(zhèn),此時綠蒂已和阿爾伯特結婚,他熱烈的情感無處寄托,痛苦并慢慢衍生了絕望,他決定以死殉情,于是他用向阿爾伯特的手搶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中。
據說當時這部小說出版后,有許多和維特跡遇相仿的人因看了這部書而自殺,因此我是帶著強烈的好奇心打開了這本書。小說用日記與書信體寫成的,這種體裁充分而鮮明的讓主人公的內心情感擺上了紙面,我們讀著讀著,會感覺到自己就是維特的傾訴對象威廉,仿佛維特就坐在我們面前,向我們一訴忠腸,我們的心境會隨著他的講述而起伏,當然現(xiàn)在的我們讀完這本小說后,也許會因維特因戀友人之妻無望而產生的絕望感到不解,我們生活中那些愛來愛去愛個沒完沒了的歌曲和電影太過于泛濫了。
維特的絕望與痛苦,一方面來源于與社會傳統(tǒng)的矛盾沖突,另一方面卻是維特個人的性格使然。維特是狂飚突進運動時代的一個形象,體現(xiàn)了德國新興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精神,他渴望自由,張揚自我,卻又處在一個到處是傳統(tǒng)束縛與精神桎梏的社會,這促矛盾沖突讓他感到痛苦與絕望,卻又無力對產生這種痛苦的社會做出過于實質性的反抗,他是一個生活中的弱者,同時又是一個精神上的強者;綠蒂對他來說,她就是自然、質樸和美的化身,是他的精神寄居,逃避現(xiàn)實的避難所,但這份情感在面對她與阿爾伯特時卻找不到方向。他的自殺是一種精神反抗,宣告了他同這個社會的決裂,控訴了這樣一個社會對他這樣的青年人的壓抑與窒息。
維特是悲哀的,他的自殺是一個悲劇,即使他活在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社會,他也依舊會是這樣一個悲劇,這是他的精神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的強烈背離而衍生的性格使然,他是一個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看著這個現(xiàn)實世界的一切并渴望它和自己的精神世界重合的人,這注定了他的悲劇性;他對綠蒂的情感,也過多的傾向于他的精神想象,如果最后綠蒂跟他在一起,也許(或者可以說是一定)也會發(fā)現(xiàn)她其實并沒有他想象的那么美好(也許我們應該慶幸這一點,綠蒂一直到最后在他心中依舊是美好的);他無法立足于這個社會,死后也不能以基督徒的方式安葬在教堂墓地,他在活著的時候是孤獨的,死后也依舊孤獨。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后感篇十二
即使是再浮躁的年代,我們也不能少了做夢的理想,這個理想是關于"文學",我們是孤單的一群,我們又是各有主見的一群,所以,更需要相互打量,用文學的理想相互打打招呼,無論是溫暖或者是刺痛的。
也許接下來我所說的將是瑣碎而繁雜的,又或者說是平庸而無聊的,更甚者有拾人牙慧之嫌,可是,它確確實實曾在我腦海中活躍喧囂著,讓我的思想陷入一種空前勞作的狀態(tài)。讀過《少年維特的煩惱》的人似乎都會明確的看到它愛情的主線,無可厚非,是愛情奏響了這本書的主旋律,讓維特的煩惱觸動每個少年心中對愛情的渴望和暗藏的情愫,讓我們在其中找到自己可以寄托的影子??墒浅藧矍?,維特還是煩惱的,或者說維特從開篇到結束一直都是煩惱的,而遇見綠蒂,遇見這段無果的愛情,讓他本不平靜的內心更添波瀾,這種煩惱是對人生的煩惱,對這個社會透析之后的無所寄托的煩惱。下面是我的感想,也許還是淺薄的,但希望它無傷大雅。
愛情是《維特》這本書的中心情節(jié),而這部作品的巨大價值和魅力也來自于其中的愛情描寫。在那些書信的字里行間都滲透著這份愛情帶給維特的苦惱,壓抑在心中無法宣泄,無法排解,得不到卻也放不開的痛苦和掙扎。那份愛情如同沸騰的熱血在他的體內叫囂,這些我們是可以切切實實的感受到的。
但是,讓維特痛苦憂傷的不只是愛情,讓維特走向死亡的也不只是愛情,讓這本薄薄的小書兩年間在德國印刷了十六次的不只是愛情,經過多少年依然能引起讀者內心共鳴的,也不只是愛情。其中摻雜著維特的人生。
人在慢慢成長的過程中要獨立,而獨立這個過程勢必伴隨著孤獨,也許這就是人們對越長大越孤獨無聲贊同的原因。在現(xiàn)實中,我們作為獨立的個體總會由孤獨新生孤單,由孤單新生寂寞。一個孤獨的靈魂需要一個恒定的伴侶來傾訴內心的喜怒哀樂,而有思想的人孤獨會更甚,因為他會生出一種知音難求的想法,而維特正在此種行列中。
他有獨特的觀點,獨立的性格,他游歷四方,看透了資本主義世界中各階級的明確界限,又不得不痛苦的看著人們在規(guī)定的階級范圍內小心翼翼的生活。他對資本主義世界中以錢、權至上的生活方式不屑一顧,卻又不得不深陷其中。他曾在信中說過這樣的話:"最令我感到不快的是,侯爵經常人云亦云,高談闊論,講一些聽到和讀到的東西。再說,他之重視我的智慧和才氣,也勝過重視我的心;殊不知我的心才是我唯一的驕傲,才是我的一切力量,一切幸福,一切痛苦以及一切一切的唯一源泉!唉,我知道的東西誰都可以知道,而我的心卻為我所獨有。"
這種時候他就會重溫綠蒂的善解人意,并且想念他們之間的相談甚歡。這種時候他內心充斥的不僅僅是他所感受到的愛情來敲門的美妙情感,更帶著一種將現(xiàn)實世界失望苦悶轉移寄托到愛情上的使命。我曾想像維特這樣有著哲學思想的人應該會找到另外一種視角,比如說放棄這段愛情,正所謂天涯何處無芳草,可是他逃離了那個地方卻逃離不了那個心中的影象,因為這時候的綠蒂不僅僅是他的愛情更是他的寄托,就像魯迅說過的: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走。維特說:"一當我們失去了自主,便失去了一切,我有時甚至希望當個短工,以便清晨一覺醒來,對未來的一天有個目標,有個追求,有個希望。"他有要求改變現(xiàn)狀的熱望,可是他掙脫不開這如無形的網般密密纏繞的內心。
維特,彷如溺水的人,求生的欲望告訴他要攀上浮木,但現(xiàn)實總是清晰的擺在那里無法碰觸,而腳踝上的水草在他每一次的掙扎中都要更緊的纏繞,無法掙脫,直至脫力,最后他的悲劇似乎是無可避免的。不要說他為了殉情,多傻。其中摻雜著他的無力,對這個社會,對自己的內心都是無力的。他已經沒有了寄托,人的精神支柱倒了之后,他該是多么不堪一擊。他在信中這樣寫過:"我的生活缺少了酵母;使我深夜仍精神飽滿,一大早就跳下床來的興奮劑已不知拋到了何處。"
歌德自己也曾對《維特》做過評論:"幸運遭到阻撓,活動受到限制,愿望得不到滿足,這些都不是一個特殊時代的,而是每個人都碰得著的不幸事件。假如一個人在他的生平不經過覺得《維特》就是為他自己寫的那么一個階段,那倒是很可惜了。"也許這就是維特煩惱的要義,是世界上每一個維特的煩惱。我們都曾維特過,都曾在我們的青春中留下過那些無法釋放卻也無法吞噬的煩惱。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后感篇十三
這本書在過去曾引發(fā)了維特熱。許多人為維特熱血的青春、至死不渝的愛而感動。我看完了整本書也有點恍惚,但我卻并不覺得感動,或許因為這充斥著愛情的悲劇令我感到不值吧。
維特,一個清秀而瘦弱,敏感而矛盾的少年。面對這個世界他純凈的猶如一泓清水,所以在對綠蒂一見鐘情時,他難以壓抑的興奮與喜悅便噴涌而出。他愛她,愛到無法自拔。他為她傾入了全部,包括身與心。他固執(zhí)地認為心勝于其他一切,他感性,無視阿爾伯特理智冷靜的勸告,在矛盾中行行復行行。
最后,悲劇還是發(fā)生了。他沒有得到他心愛的人,于是瘋狂的將自己的理想、青春、義無反顧的勇氣以及生存的勇氣毀于一旦。維特扳動了槍,結束了自己,也結束了自己的煩惱。
在歌德看來,愛情是偉大的,人們可以為之生,為之死;同時愛情又是渺小的,它不過是承載了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話點的很明了,如今卻還有人將生命毀在一個情字上,自以為很瀟灑,卻給身邊的人帶來了不可磨滅的陰影。
溫吞的生活容納的了多少轟轟烈烈?幸福與愛不過是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打破頭顱去爭搶的看似美好,但卻如流光易逝。青春是通往幸福路上的成長階段,這段日子里,我們要學會的不是用過激的手段結束令人煩惱的生活,而是背負好行囊,摸索著,進步著,尋找屬于自己的幸福曙光!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后感篇十四
從鄉(xiāng)下老家過完年回到武康,我就迫不及待地鉆進了縣圖書館。眼光掃視在書架之間,我的目光突然被一本名為《少年維特之煩惱》的書吸引住了,我對這本書的書名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煩惱能作為書名,維特肯定和其他孩子有不同的地方!帶著幻想和疑問,我翻開了這本書。書的目錄很特別,幾乎都是以日期為標題。難道維特每天都有不同的煩惱嗎?這該有多累??!繼續(xù)閱讀正文,隨著內容的'深入,我才發(fā)現(xiàn),其實他的煩惱都是圍繞著一個中心展開的,就是維特的孤傲性格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碰撞。無論是與綠蒂之間的感情故事,還是和阿爾伯特的交流不快,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襯托出他固執(zhí)的天性和現(xiàn)實生活的格格不入。這也正是最后他選擇了自殺來結束這一切的本質。
這部小說的作者歌德有一段概括:“我描寫了一個有著深沉細膩情感和真正觀察力的年輕人,他陷入迷惘的夢幻中不能自拔,在沉思冥想中慢慢毀滅自己,直到最后被不幸的激情,特別是被一種無止境的愛情所粉碎,用一顆彈丸射入自己的腦袋?!边@本書使我明白了人不能永遠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要學會如何為人處世。聯(lián)想現(xiàn)實,我似乎和少年維特的性格有一些相似之處。遇到自己不喜歡的人與事,就盡可能的逃避;遇到受委屈的事情,只會抱怨和掉眼淚。比如過年在老家玩的時候,表妹無賴地壓在我身上,怎么甩都甩不掉。我向媽媽求救,媽媽卻覺得應該讓我自己處理。我覺得很委屈,眼淚便不受我的控制,一下子涌出了眼眶。其實,我應該換個角度想一下,妹妹比我小好幾歲,她是喜歡我才這樣賴在我身上的,實在被壓得難受了就好好地勸妹妹下來。而我這一哭,不僅傷了妹妹的心,還讓大家覺得尷尬,自己更是不愉快。現(xiàn)在想來,這些小事我要學會自己處理,學會自己與妹妹溝通。什么事都向大人求助的話,那我永遠也長不大!再想深一些,學校里很多評選也是因為我的這個毛病而遭殃。每次評選班級每周一星時,我都只有可憐的四五票,要說內心不在乎那真是假的。難道是我學習不夠好嗎?應該不是!是我人品不好嗎?應該也不是!我覺得問題可能就出在我的性格上。我應該多和同學們交流,大方開朗些,這樣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才會有更多的朋友。世界很大,也很復雜,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但無論遇到了什么煩惱,什么挫折,都不能像維特一樣選擇逃避。樂觀處世,開心生活。即使前面是高山峻嶺,我也要翻過去,看到艷陽晴天!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后感篇十五
如果沒有遇見,會是一種幸運還是一種遺憾。
當維特焦慮而天真地等待夏綠蒂的垂青,他是不是也曾預感到他的命運。
在錯誤的時間遇見錯誤的人,又在純真的心中愛上這個錯誤的人,維特的愛情是一個凄美的錯誤。然而這也許又只是我們一廂情愿的揣測,長眠的人從來不曾后悔他的愛。歌德和維特本是如此相似。
夏綠蒂有如天使,但她只是亞伯特的天使。少年維特可以觸及她的靈魂,卻無法改變命運。一切既已注定,苦苦追求又怎能改變。縱然夏綠蒂以維特為知音,欣賞他,同情他,甚至在心底里愛著他。
維特這種甜蜜的追求也是他不幸的開端。夏綠蒂早有婚約,無法成全這段感情。在夏綠蒂的內心里,維特是一個值得她珍惜的人。而亞伯特是她的依靠,他忠誠,全心愛她,他對她的整個家庭而言都非常重要。兩者,夏綠蒂都不愿舍棄。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后感篇十六
子彈已經裝好,鐘敲響了十二點。砰的一聲,一切須臾即逝。維特煩惱不堪,為了愛毫不猶豫拔槍自殺。在他眼里,死亡已成為一種救贖。只有選擇離開,才會保全他的愛情。當我讀到這里,一顆柔弱的心猛然被強烈地撞擊了一下,仿佛夜色被他的槍聲深深撕了一道口。窗外的月光,忽然之間也消失了,隱在遠山之中悄悄地流淚。人世間只有很少高尚的人肯為自己的親眷拋灑熱血,以自己的死在他們的友朋中鼓起新的,百倍的生之勇氣。維特的做法太決絕了,可憐的綠蒂姑娘,她的悲傷會逆流成河!
掩卷沉思,我不禁為他惋惜,同時也想起自己以前經歷的一件事。記得那次期末考試時,我根本不當回事,只知道拼命地玩。臨近考試時,開始抱佛腳,恨不得立馬汲取書里的知識。卷子分下來,時間如流水逝去,可我的筆根本不聽我的話。成績出來了,一個不及格把我扔進無底的深淵里。如何在父母面前蒙混過關,不受批評呢?對了,我靈機一動模仿父母簽名??墒乔Рm萬瞞,沒想到老師把成績發(fā)到群里,一切秘密暴露無遺。父母假裝不知道,可我心里熱鍋上的螞蟻,備受煎熬。一個月,兩個月,半年過去了那一段時間,我是雨中愁眉不展的丁香結,無法對誰傾訴。最終,我還是選擇面對,向父母坦誠了錯誤。爸爸只是淡淡說了一句:一個人只要活得誠實,就等于有了一大筆財富。聽了爸爸的話,我終于如釋重負。這個煩惱,雖然折磨了我很長一段時間,但它是一個成長的節(jié)點,給予我一生的受益。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后感篇十七
書是人類最好的老師,陪伴著我們一生的成長。在茫茫書海中,我與《少年維特之》這本書相遇了。這本書像一粒小石子,被投進了我的心海深處,激起萬丈波濤,久久不能平靜。我合上書本,靜靜地想著。此刻,我的思緒仿佛又飄回了書中,聆聽少年維特訴說心中的煩惱。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小說主人公維特愛上了一個名叫綠蒂的姑娘,但是綠蒂已同別人訂婚,愛情上的挫折使維特長期處于抑郁之中,最后維特又因同封建社會格格不入、感到前途無望而自殺這樣一個悲慘的故事。在維特自殺前,他的唯一念想只有綠蒂。讀到這,我不禁感慨萬千,被維特這份對愛的`執(zhí)著深深打動了。
“假如世上沒有愛情,這世界對我們又有何意義?我們活著又有什么意義?”維特是一個純凈而敏感的人,他對綠蒂的愛使他無法克制自己。他不喜歡世俗的虛偽,喜歡沉浸在詩歌中,他把綠蒂當作是生活中唯一的希望和寄托,但現(xiàn)實卻讓他可望而不可及,最終他孤獨的內心終于崩潰,痛苦戰(zhàn)勝了理智,在絕望中自殺。
“我想只有死亡才可以讓我從痛苦中解脫”這是維特在絕望之中的吶喊。讀到這,我不禁要問,維特真的沒有解決的辦法了嗎?他的死值得嗎?世人最需要的東西真的只有愛嗎?他愛得太深,放棄了畫畫與寫作,過著無比迷茫的生活。他本以為,自己死了,煩惱和憂愁也就煙消云散了。但他錯了,他的死換來的是親人的悲痛、朋友的自責、以及他人的哀痛。生活中不僅有著春天的繁花燦爛,還有著冬景的陰暗慘淡,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堅強自己的內心,學習高傲的海燕無畏地迎接生活中的暴風雨。
伏契克說過:“應該笑著面對生活,不管一切如何。”在我們成長的過程當中,總是會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愈挫愈奮,永不言棄。只要我們勇于面對這些成長過程中的“攔路虎”,學會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以快樂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不怕失敗,我相信,我們一定會戰(zhàn)勝自己,健康快樂的成長。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后感篇十八
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為世界文學史上的名著,上學的時候曾經讀過,但似懂非懂。最近讀了一遍又有一些體會。生活在18世紀的歌德之所以成為一名偉大的作家是因為他洞悉了人性本身。書中有些話對今天的我們依然有很多指導意義。
“唉,這人啊真是一種慣會自怨自責的怪物!而我,親愛的朋友,我向你保證,我一定改弦更張,絕不再像已往那樣,總把命運加給我們的一點兒痛苦拿來反復咀嚼回味;而要享受眼前,過去了的就讓它過去。是的,好朋友,誠如你所說:人們要是不這么沒完沒了地運用想象力去喚昔日痛苦的回憶----上帝才知道為什么把人造成這個樣子----,而是多考慮考慮如何挨過眼前的話,人間的痛苦本來就會少一些的?!?/p>
這一段揭示了人性的一些方面的本質。人很容易自怨自責,喜歡咀嚼痛苦。人生是個經歷的過程,也是個積累的過程。如果以經歷生活的態(tài)度去生活,人生就會輕松許多。成功是經歷,失敗也經歷,賺錢是經歷,賠錢也是經歷,興高采烈是經歷,垂死掙扎也是經歷,家庭和睦是經歷,眾叛親離也是經歷。每個人只能有自己的經歷,誰也不能替代誰。但生活同時也是積累的過程,今天的你是過去的積累。人們都喜歡快樂,都不喜歡痛苦。然而快樂就像酒一樣,容易揮發(fā),而痛苦就像水一樣,不容易揮發(fā)。
為什么快樂容易過去而痛苦會伴隨人很長的時間呢?這就要看人為什么會快樂,人為什么會痛苦。人得到能滿足自己愿望的東西或碰上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時會快樂。找到滿意的對象、得到錢物、得到職位、吃到美味、欣賞到美妙的音樂等都會使人快樂。從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快樂的基本特性是得到。人們失去或者得不到能滿足自己愿望的東西或者碰上對自己不利的事情時會痛苦。失去錢物、與人爭吵、受人誤解、考試失敗、身體不適等都會使人痛苦。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痛苦是與失去和得不到緊密相連的。人們得到之后就會習慣于東西和財物帶來的便利,會很快地變得麻木。從心理上來講,人們會將獲得歸因于他們的努力,因此心理很平衡。而失去會給人原來習慣的生活帶來不便。當你擁有某樣東西時,你可以選擇不用,比如我們有很多東西,但使用得很少,因此你有選擇,因此你不會痛苦。當想使用某樣東西而你沒有它時,你就會痛苦。
很多人生活在過去,咀嚼失去的愛,回憶當日的輝煌,悔恨過去的錯誤,另一些人則憧憬未來的美好或擔心未來的不確定性。對于人來講,真正有意義的就是現(xiàn)在,也就是歌德所說的眼前。人永遠只能和現(xiàn)在一起流失。過去的永遠失去,未來的變化無常,如果要想把握生活,要想提高你的幸福指數,歌德的建議是:多考慮考慮如何挨過眼前。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后感篇十九
與歌德的大多數作品一樣,《少年維特之煩惱》是以他自身的一次“荒謬”的感情經歷為原型的小說,歌德曾在一個小城鎮(zhèn)里的一次舞會上認識了一名法官的女兒——名叫夏綠蒂布夫的女子,并不可遏制的愛上了她,但她是他好友的未婚妻,對于這份無法擁在懷里的愛,他感到異常痛苦,曾幾度想自殺以求解脫,最后他只好不辭而別,離開了那個讓他痛苦不已的小城鎮(zhèn);之后又得知自己的一個朋友因戀友人之妻無望而自殺的消息,相同的情感和遭遇讓他深有感觸,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于是在僅一個月的時刻里就完成了這部書信體式的情感細膩的杯具小說。
故事很平淡、簡單,年輕的維特正因要替母親和姑媽交涉遺產的分配問題而來到了一個小城鎮(zhèn),并被那里的自然風光和淳樸的民風所深深吸引,情緒愉悅而寧靜,之后在一個舞會上認識了司法官s的女兒綠蒂,并被她的美貌與優(yōu)雅的談吐舉止所深深吸引,不可遏制的愛上了她,盡管她早已跟阿爾伯特定婚,之后他和阿爾伯特成了朋友,此時維特已陷入了尷尬痛苦的境地,于是他毅然離開,以求在事業(yè)上得到解脫,但是污濁的社會環(huán)境與鄙陋的人情世態(tài)讓他倍受壓抑與苦悶,同時對綠蒂的思念也越發(fā)深切,于是他又回到了綠蒂所在的那個小城鎮(zhèn),此時綠蒂已和阿爾伯特結婚,他熱烈的情感無處寄托,痛苦并慢慢衍生了絕望,他決定以死殉情,于是他用向阿爾伯特的手搶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中。
據說當時這部小說出版后,有許多和維特跡遇相仿的人因看了這部書而自殺,因此我是帶著強烈的好奇心打開了這本書。小說用日記與書信體寫成的,這種體裁充分而鮮明的讓主人公的內情緒感擺上了紙面,我們讀著讀著,會感覺到自己就是維特的傾訴對象威廉,仿佛維特就坐在我們面前,向我們一訴忠腸,我們的心境會隨著他的講述而起伏,當然此刻的我們讀完這本小說后,也許會因維特因戀友人之妻無望而產生的絕望感到不解,我們生活中那些愛來愛去愛個沒完沒了的歌曲和電影太過于泛濫了。
維特的絕望與痛苦,一方面來源于與社會傳統(tǒng)的矛盾沖突,另一方面卻是維特個人的性格使然。維特是狂飚突進戶外時代的一個形象,體現(xiàn)了德國新興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精神,他渴望自由,張揚自我,卻又處在一個到處是傳統(tǒng)束縛與精神桎梏的社會,這促矛盾沖突讓他感到痛苦與絕望,卻又無力對產生這種痛苦的社會做出過于實質性的反抗,他是一個生活中的弱者,同時又是一個精神上的強者;綠蒂對他來說,她就是自然、質樸和美的化身,是他的精神寄居,逃避現(xiàn)實的避難所,但這份情感在應對她與阿爾伯特時卻找不到方向。他的自殺是一種精神反抗,宣告了他同這個社會的.決裂,控訴了這樣一個社會對他這樣的青年人的壓抑與窒息。
維特是悲哀的,他的自殺是一個杯具,即使他活在我們此刻所處的社會,他也依舊會是這樣一個杯具,這是他的精神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的強烈背離而衍生的性格使然,他是一個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看著這個現(xiàn)實世界的一切并渴望它和自己的精神世界重合的人,這注定了他的杯具性;他對綠蒂的情感,也過多的傾向于他的精神想象,如果最后綠蒂跟他在一齊,也許(或者能夠說是必須)也會發(fā)現(xiàn)她其實并沒有他想象的那么完美(也許我們就應慶幸這一點,綠蒂一向到最后在他心中依舊是完美的);他無法立足于這個社會,死后也不能以的方式安葬在教堂墓地,他在活著的時候是孤獨的,死后也依舊孤獨。
最后還是那句話,維特他是一個社會生活中的弱者,精神上的強者。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4940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