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語文教學調查研究方案設計(案例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29 22:45:09
最新語文教學調查研究方案設計(案例14篇)
時間:2023-10-29 22:45:09     小編:文鋒

方案的制定需要全面考慮各種因素,包括資源、時間、風險等。在制定方案之前,我們要明確目標和需要實現的效果。接下來是一些制定方案的案例分析和實踐經驗,供大家學習和借鑒。

語文教學調查研究方案設計篇一

這兩首散文詩,語言清麗流暢,句式整齊勻稱,字里行間充溢著詠嘆調式的浪漫與抒情,也滲透出深厚的理性內涵。如此富有詩意的美文,需要精心設計、有序指導學生美讀。在美讀中盡享語言的獨特魅力,激發(fā)和諧的情感共鳴,在美讀中獲得語感的、情感的、美感的熏陶,在美讀中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和審美情趣。

語文教學調查研究方案設計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整體感悟文章的內容:

2品析文中的兩幅雪景圖:

3學習文章借景抒情的表達技巧: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發(fā)主動意識和探究精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會作品中閃現出的理想光芒與對生活的熱愛。

教學重點1.景物描寫的特點。

教學難點2.理解文章語言的深層含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流程(第一課時)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導入同學們,我們今天來研讀魯迅先生的作品《雪》,首先老師請各小組派代表向全班匯報本組在課前自主探究過程中搜集到的資料,然后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雪的景色,或者朗誦一段(節(jié))描寫雪景的詩文,同時談談自己對雪的感受。面對這銀白的世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受,讓我們把目光投向課文《雪》,去領悟一下魯迅筆下的.雪景吧!

學生小組交流、匯報

激發(fā)學生情趣,引入新課。

整體感悟

1、檢查預習字詞情況:讀準下列字詞的讀音:凜冽褪盡脂粉奩馨口

把握字形:蠟梅——臘梅胡蝶——蝴蝶壺盧——葫蘆(說明:同音字現象,由于時代的原因,不能再寫成前一個)

2、學生初讀課文,同時在文中圈點勾畫主要信息。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求注意停頓,注意體會作者感情

在圖片、音樂、文字三者有機結合下,使學生沉浸入審美的意境。

精讀課文,揣摩特點1、默讀課文,播放有關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資料

思考:文中描寫了幾種不同的雪景,初步感受其不同的特點。

2、讀描寫南方雪景的部分:

1)反復自由閱讀。

2)分小組探究相關問題:

a、在作者的眼里,江南雪景有著怎樣的特點,而這些特點是通過怎樣的方式表現出來的?

b、花叢中紛飛喧騰的蜜蜂給這幅雪景帶來了些什么?

c、為什么要寫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塑雪羅漢的情景,還寫到一位父親

你能感受到在描寫南方雪景的過程中,作者所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嗎

學生思考回答課題,討論探究合作。朗讀。找出對塑雪羅漢的生動描寫的詞語,

語文教學調查研究方案設計篇三

教學目標:

1、朗讀與細讀相結合,體會兩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引導學生熱愛自然、敬畏生命。

3學寫散文詩。

教學重難點:

對詩歌中熾熱愛情的理解與祖國深情厚愛的聯系

第一課時(浪之歌)

一、課文導入(圖畫導入法)

二、檢查預習情況(現代文預習6步法)

學生回答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我”與海浪、海岸的關系?

2、海浪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四、探究討論

海浪與詩人有著怎樣的聯系?

在這里,我們恰恰看到了詩人自己的形象,詩人正應是這世間種種美好價值的守護者,正如詩的末尾所寫:“這就是我的生活;這就是我終生的工作”,在這里,海浪的形象已經幻化為詩人自己的堅定的聲音。

詩中海浪的形象是極為感人的。她對情侶海岸一往情深,愛的熱烈,愛的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許下忠誠的誓愿;傍晚,她又為愛情唱著祈禱的詩篇。潮漲時,她熱情洋溢,緊緊與情人擁抱;潮退了,她難舍難分,依戀地撲到在情侶的腳下。面對她這誠摯熾烈的情愛,海岸是異常感激的,他親吻她,還容忍了她的“任性”。但與海岸連在一起的“礁石”,卻不同情她、理解她,不管她如何向他獻媚、微笑,傾吐心聲,始終裝聾作啞,置之不理。他這種態(tài)度,使海浪感到傷感、苦惱。寂靜的夜晚,大地萬物都在睡神環(huán)抱中沉沉酣睡,唯有她輾轉反側,難以安眠。然而,她的戀情并沒有因此而減退,也沒有因此而動搖對愛情的信念,決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這樣消磨歲月”,顯示出無限的忠誠。海浪對海岸的這種態(tài)度,也正是詩人對祖國深厚情愛的反映。

海浪除具有人的特點,能借以很好地表達詩人的情感外,還具有浪的特點。如她的“任性”,總不能平靜的心胸,晨昏情感的變化,潮水漲落時不一的舉動等等。

五、體驗與反思

1、你心目中的海浪形象是怎樣的?

2、學習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啟發(fā)?

六、拓展延伸同學們,模仿浪之歌的寫法,借助你的想象,寫一首他或他的散文詩,表達出對人生的思考,寫一段話.

雪.虹.霞.霧--------

第二課時(雨之歌)

一、、復習導入

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紀伯倫《組歌》中的“浪之歌”,下面我們學習他的“雨之歌”。

二、檢查學生預習情況(現代文預習6步法)

學生回答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作者在短小的.篇幅里,分別用了哪一種形象來描繪雨?

用銀線,珍珠,傳情的信使,大海的嘆息,天空的淚水,田野的微笑等形象來描繪雨。

2、雨的形象有什么特點?作者借雨歌頌了什么?

雨是一位奉獻者和使者,作者借雨歌頌了無私的愛與奉獻精神。

3、這首散文詩采用了什么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采用了擬人化的手法,表現了詩人對自然、生活的熱愛和對奉獻者的贊美。

4、為什么“我”哭,山河卻在歡樂?根據第三段文章回答。

下了雨,河水漲了,可以澆灌田野、花草。

四、研討賞析

(開放題,自由理解)

五、體驗與反思

學習本文后,你對雨有什么新認識?持什么態(tài)度?

這首散文詩的絕大部分,雨的形象是一個奉獻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潤萬物,同時也把距離遙遠的事物聯結起來(“傳情的信使”)。特別是在詩中對擬人手法的靈活的多方面運用:一方面是對雨的擬人化處理,從第三節(jié)“我哭”開始,由此引起一系列相關意象——花草,云彩和田野等等”相應加以擬人化,一方面雨的形象也時時在變化,或擬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擬人很微妙地轉換為擬物,例如第六節(jié)“我從湖中升起,借著以太的翅膀翱翔、行進”,似乎又獲得了一只鳥的形象,此外,除了自然界的具體的物象之外,一些抽象的事物也常常被擬人化,如第二節(jié)“清晨的女兒”中的清晨,以及第五節(jié)“不動聲色的死神的懷抱”中的死亡,可以說是運用于無形。

文中的空間感依然是寬廣浩大的,天上地下,雷電云雨,山河湖海,無所不至,但由于擬人手段的廣泛運用,使文中的世界成為一個“人之境”。不過,直到第七節(jié)“窗戶上的玻璃”和“敏感的心扉”出現,才真正引出了人的世界。

原來,萬物有靈,只是因為人的存在,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因為有靈性的人的存在,有了他們的凝視,萬物才顯出人間的情態(tài),有了他們的聆聽,雨點的敲擊才構成一種樂曲。也是因為人的存在,雨才獲得了一種新的使者的身份——在潺潺的雨水中,我們敏感的心靈常常被引領著去觸及那些平日常常離我們很遙遠的記憶、夢想,一個深邃的精神的世界。

在自然界中,雨水意味著一個循環(huán),正如愛情在人類世界中意味著一個循環(huán),它滋潤生命,傳遞著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紀伯倫散文詩中的世界總處在運動之中,嘆息、淚水和微笑只是人類世界運動過程的諸方面,而自然,乃是人類世界的一面運動著的鏡子。

六、拓展延伸

附:板書設計

雨之歌滋潤大地澆灌田野、花草擬人

語文教學調查研究方案設計篇四

隨著經濟社會的縱深發(fā)展,我們大學生作為社會特殊的消費群體,我們的消費觀念對我們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關注大學生消費情況,把握大學生消費的心理特征和行為導向,成為我們大學生共同關注的話題。在大學生的消費觀念超前或沒有機會的前提下,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的“財商”。幫助大學生做好理財規(guī)劃,是一個有利于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課題。

1、了解大學生的基本消費情況,提高大學生的消費意識,提倡勤儉節(jié)約的品德;

2、掌握數據調查方案制定的方法步驟和數據調查收集的方法;

3、通過問卷設計,練習解決問卷設計過程中的細節(jié)問題,提高問卷的質量。

1、在校大學生的基本生活消費

2、在校大學生的學習消費

3、在校大學生的娛樂消費

4、在校大學生的人情消費

5、在校大學生的電子產品消費

1、活動時間:11月12日至12月18日

具體安排:

11月12日------11月20日制作問卷

11月23日------11月24日發(fā)放問卷做調查

11月25日------11月27日統(tǒng)計問卷

11月28日------12月2日整理資料并且分析總結

12月3日------12月18日寫活動報告和活動心得

2、調查對象:在校大學生

3、調查方法:文獻法、問卷法

4、調查程序:a查文獻b選題c制作問卷d調查e分析f總結

5、人員安排:

c統(tǒng)計王豐、梁霞

d總結與匯編材料全體社調成員

6、紀律要求

在調查過程中,要保持好一個大學生的形象,不說粗話,臟話,對人要友刪;調查問卷中搜集的所有材料禁止泄露給無關人員;社調成員要團結互助,積極高效的完成各項任務。

1、選題階段:社調成員各寫幾個話題由全體成員共同商量決

2、資料匯集:小組成員共同統(tǒng)計分析資料

3、設計階段:大家共同討論后由組委編寫

4、調查階段:成員按照安排展開調查

5、統(tǒng)計階段:組委統(tǒng)計后和大家共同討論寫好總結

1、調查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形象

2、各小組確保材料的真實性和保密性

3、成員之間要團結互助,辦事要積極主動

1、打印費:90元

2、資料費:30元

3、車費:30元

2方案來源:1008班。年。月。日

語文教學調查研究方案設計篇五

一。調行狀況,分析貴州師范學院師生對乘坐56路公交車的滿意程度,并此得出的結論,進一步了解貴州師范學院師生對56路公交車的看法,并為公交公司改善56的運營情況提供一份參考信息。

(1)56路公交車的出查題目:貴州師范學院師生對乘坐56路公交車的滿意程度

二。調查目的:通過調查56路公交車的運車率;

(2)56路公交車的衛(wèi)生情況;

(3)56路公交車的車速;

(4)56路公交車的數量;

(6)公交車的司機服務態(tài)度

(7)56路公交車的基本設施

(8)56路公交車乘客的素質問題;

(9)在公交車的行為舉動;

(10)乘坐56路公交車人的師生人數;

(11)對56路公交車的總體評價

(12)擇乘坐56路車的最主要的原因

(13)乘坐56路車的時間段

(14)56路公交車內的擁擠程度如何?

(15)對56路公交車內的空氣狀況的普遍感覺

(16)公交車的價格;

(17)師生對時間的看待

(18)56路公交車最需要改進的地方

語文教學調查研究方案設計篇六

認識本課生字。

朗讀課文。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應該多讀書、讀好書,感受讀書的樂趣。

課前準備

1。收集有關季羨林先生的資料。

2。布置學生列出自己喜歡的課外書清單。

揭示課題。質疑問難

1。齊讀課題: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2。質疑問難: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誰?大樹又是誰?

3?;ハ嘟涣鳎喊咽占降挠嘘P季羨林先生的資料與大家分享。

4。這篇課文的形式與我們以前讀的課文有什么不同?

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對讀書有哪些見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檢查讀課文,互相評議。

3。指名朗讀課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詞,大家?guī)椭獯?,或,或聯系上下文理解?/p>

4。交流匯報:苗苗和季先生對讀書有哪些見解?你是從哪些詞句了解到的?

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組合作學習:邊讀課文,邊完成表格。

苗苗的見解:

季先生的見解:

2。各小組派代表匯報,其他組員可以補充。

3。重點圍繞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學家魯迅曾經講過,要把文章寫好,最可靠的還是要多看書。

b。21世紀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貫通,這才是21世紀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我覺得,一個小孩起碼要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這是最起碼的要求。

積累運用。培養(yǎng)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畫下來多讀幾遍。

2。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實際,談談多讀書、讀好書的體會。

拓展活動

向大家介紹自己喜歡的書。

《雪》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語文教學調查研究方案設計篇七

《雪》是魯迅散文詩集《野草》中最為明朗的一篇。它景物描寫細致生動,用詞準確。文章描寫了江南與北方的雪景,并在對比中體現出作者的傾向。江南的雪是美的,但它是溫潤的美,相比而言,最值得稱贊的還是在孤單的境遇下獨自抗爭的北方的雪。這一情感取向,閱讀時需要仔細辨析。魯迅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例如,在描寫完江南的雪之后,用了一個峻急的但是,轉入了對朔方的雪的描述??此撇⒉恍枰D折,可加上這個但是之后,情感的傾向性更加明顯了。這一點在閱讀時需要細細體會。

【教學目標】

1、能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2、能品析文中的兩幅雪景圖,并分別說出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3、學會本文借景抒情的表達技巧。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借景抒情的表達技巧。

【課前準備】

課前查找有關魯迅生平事跡方面的資料,并閱讀魯迅散文詩集《野草》中的有關文章。讀文章1~2遍。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

1、引入新課,閱讀文章,掃清閱讀障礙。

2、梳理文章內容,把握兩幅畫面各自表達的.作者的情感。

語文教學調查研究方案設計篇八

從魯迅文章的體裁導入:同學們,從初一開始到現在,我們陸續(xù)學習過魯迅的散文、小說等文學體裁,今天,我們來學習魯迅散文詩集《野草》中的重要一首散文詩《雪》。

一、初讀課文,提出問題整體感知

教師指導語: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文章一遍,告訴老師:作者為我們描繪了哪兩個地方的雪景?你劃分的依據是什么?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體上有什么不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后兩個問題在前面的問題解決后再提出)

學生讀文章后思考。

明確:描繪南方的雪景和北方的雪景;區(qū)分在于第四小節(jié)的開頭用了一個但是來轉折;南方的雪美艷,北方的雪孤獨。

二、再讀課文。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2、學生讀完文章后先獨立思考,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討論:

明確:南方的雪滋潤美艷、絢麗有趣,但給作者的感覺是不能持久。從2、3小節(jié)相關地方能看出。

3、齊讀課文最后三段:

4、學生深入思考后回答,多人回答、補充后明確:

北方的雪永遠如粉、如沙、決不粘連、蓬勃地奮飛;從這里能看出她獨立的個性和斗爭的激情以及獻身的精神;作者稱北方的雪為死掉的雨、雨的精魂從這些稱呼中我們能感受到作者對北方雪的喜愛。(老師及時板書)

三、讀課文,結合背景探究主旨

教師指導語:作者向我們描繪了兩幅畫面,一幅是記憶中故鄉(xiāng)江南的雪景,從作者對孩子們堆雪人一段的描繪我們不難看出作者對理想中溫暖和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幅是現實中居處的朔方的雪景。從作者的描繪來看,表現作者對現實中搏擊嚴寒的力與光的贊頌。說到這里老師很自然會問,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樣一篇文章呢?作者要表現一個什么樣的主題呢?請同學們在剛才深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讀課文,思考這個問題的答案。

同學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完后,老師引導同學思考,在生活當中我們不會無緣無故地描繪某種景物,描寫的景物一定會投入作者的感情,這種手法也叫借景抒情,再聯系本文寫作的時代背景請大家思考。

背景:《雪》寫于1925年1月18日,那時魯迅正生活在北洋軍閥段祺瑞統(tǒng)治下的北京。

討論后明確:作者在黑暗中渴求光明,在嚴寒中向往溫暖,雖身處孤獨卻永不頹喪的偉大品格和戰(zhàn)斗精神。(鼓勵學生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不求統(tǒng)一答案。)

四、布置作業(yè)

1、選擇你喜歡的句子或段落背誦,下節(jié)課檢查。

2、本節(jié)課我們主要從理解文章主旨的角度對這篇文章作了一個解讀,課后再讀這篇文章看看你有沒有新的發(fā)現,把你的發(fā)現以片段的形式寫在隨筆本上,下節(jié)課交流。

語文教學調查研究方案設計篇九

我上的這節(jié)課是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上冊《爺爺和小樹》的第一課時,整節(jié)課我設計了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從導入到學習生字、朗讀課文,再到擴展閱讀、打寫訓練。為了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和便于教學,我利用課件配合完成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從結果來看,也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對于本節(jié)課的教學成與敗,下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因為初來乍道,對于跨越式的教學模式與要求,我還有很多的不解,也不太熟悉,單在時間的把握上就存在很多不足,每次的授課都出現超時的現象,其實自己也很注意這一點,但是結果還是不太令人滿意。要把四十分鐘的教學內容在二十分鐘內完成,這時間明顯縮短了一半,無論對于老師的授課要求、技巧,學生的接受都是個轉變與挑戰(zhàn)。

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就是在初讀課文,學習生字這一環(huán)節(jié)上沒有把握好時間,在教學設計上也欠佳,在聽取博士和幾位同事的意見和建議后,如果把教學設計做以修改,應該能把握好時間。

相信自己,在以后的教學中,會有不斷地進步與提升。

語文教學調查研究方案設計篇十

《公輸》選自《墨子?非攻》,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學趣味的一篇。課文記述了墨子制止楚國攻宋的故事,詳細敘述了墨子同公輸盤、楚王作斗爭的經過。墨子不僅以“非攻”的主張說服了對方,而且以實際的'守御力量制服了對方,終于迫使楚王取消了這次侵略行動。文章情節(jié)生動,一波三折,懸念迭生;人物形象鮮明;言辭巧妙、鋒利。

關于文言文,我覺得首先應該誦讀。俗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學本文,應以誦讀法為主。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會墨子的伶牙俐齒、能說會道,說理得有理有據;同時,在誦讀中體會墨子的性格特點。輔之以討論點撥法、品讀法。在讀準字音,讀好節(jié)奏之上,讓學生借助重視疏通文意,在這基礎上,整體把握課文,然后啟發(fā)學生研習課文。

教學本文,重在引導學生品味墨子的勸說技巧,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張,認識非正義戰(zhàn)爭的罪惡,盡自己所能為和平作貢獻。

《公輸》這篇文章比較長。其中墨子說服他人的說話技巧特別值得學生們學習。可是這氣勢磅礴的語言理解起來有點困難,因此花得時間也比較多。這次我們語文組選擇用學案來教學,第一次用這種學案,學生覺得不適應,連我自己也感到手忙腳亂的。一堂課下來,我知道在上課之前,我還得向其他老老師學習。在落實文言文的基礎知識上,也應該多花點時間,在這方面好好下功夫。

語文教學調查研究方案設計篇十一

設計理念:

從學生的學出發(fā)設計教學過程,通過自主識字、自讀自悟、合作學習、展示交流等形式,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體驗,并有所感悟與思考。從而體現新課程“以人為本”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理念。

教材簡況:

《爺爺和小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最后一課。課文以孩子的口吻講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的事:家門口有一棵小樹。冬天,爺爺為小樹御寒;夏天,小樹為爺爺遮陽。人與樹之間的關系多么親密、和諧。課文是以孩子的口吻寫的`,非常適合孩子朗讀。學生在朗讀中,可以潛移默化地受到爺爺愛護小樹的行為的感染,從小養(yǎng)成愛護花草樹木的意識。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理解重點詞語和練習朗讀。

教學目標

1、認識10個字,會寫4個字。認識筆畫“”和“刂、ン、人、灬”4個偏旁。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懂得樹木是人類的朋友,人人都要愛護它。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課題,讀課題,認識生字“爺爺”。

二、初讀課文

1、多媒體出示本課生字(會認的字)的音節(jié),推火車拼讀。出示相應生字、齊讀,識記字音。

2、借助漢語拼音自讀課文,把生字畫出來多讀幾遍。

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認讀,開火車讀。

4、檢查朗讀。(認識自然段)

5、范讀,指導讀好課文中的難讀部分。

6、齊讀課文。

三、識記生字

1、識記字形,指導認識“ン、灬、刂、父、人”5個新偏旁。

2、交流識記字形的方法。

四、指導書寫生字“不、開”。

五、作業(yè):小樹為人們帶來什么好處?了解人們?yōu)樾渥隽耸裁矗?/p>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多媒體出示“知識樹”復習兩類字。

2、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

二、細讀課文,指導朗讀

1、學習第一段

(1)自讀第一自然段,說說知道了什么?

相機出示“一棵小樹”圖,學生感受小樹的茁壯、可愛。

(2)交流:怎么讀好這句話?匯報展示。

相機出示原句,指導讀出停頓、重音。

2、學習第二段

(1)過渡引言后,出示:“寒風中落光了葉子的小樹”動畫,問: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爺爺為小樹穿衣服”圖,引導觀察說話。

(3)自讀第二自然段,用“”畫出寫“爺爺保護小樹”的句子。

a、指名讀畫出的句子,說說從這句話明白了什么?引導理解“暖和的衣裳”指什么。

b、啟發(fā)想像:小樹的心情怎樣?如果你是小樹,會對爺爺說些什么?

(4)指導朗讀。

3、學習第三段

(1)過渡引言后出示“枝繁葉茂的小樹”動畫,問:你看到了什么?(同桌交流后再匯報)

(2)自讀第三段,讀后小組交流:讀懂了什么?是怎么讀懂的?匯報。相機指導“綠色的小傘”指什么。

(3)指導朗讀第三自然段

4、朗讀全文。(按自然段讀,男、女賽讀、齊讀)。

5、聽動畫朗讀,根據理解,帶動作讀。

6、各小組把課文編成課本劇,在全班表演。

三、指導書寫生字“四、五”

1、引導觀察,認識“四”中的新筆畫“豎彎”,書空。

2、指導觀察“四、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范寫,生書空,再描紅,練寫。

四、說說小樹對人們有什么好外?人們怎樣保護小樹?你打算怎樣保護小樹?

第三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聽寫“不、開、四、五”。

2、舉辦朗讀擂臺賽。

二、實踐活動

1、完成課后“讀讀說說”。

2、選擇自己喜歡的詞組說話;練說“什么樣的什么”詞組。

3、護展活動。

開展“小記者采訪”活動。了解收集到愛護花草樹木的標語。

語文教學調查研究方案設計篇十二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及中心思想。

2、通過讀課文,理解“龍”的深刻含義。

3、根據文章內容續(xù)編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文章的中心思想,領悟“龍”的象征意義,增強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過程:

一、生活場景正月十五

說說有關龍的知識。

齊讀課題質疑——大人們關于龍會說些什么哪?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哪些大人關于“龍”在文中有說法?分別是怎樣說的呢?

小組合作尋找,讀相關句段,匯報。

三、細讀品味,合作探究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想一想“龍”在大人們心中是什么樣子的?

2)你對哪個大人的話有濃厚的興趣,著重談一談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讀了這篇小文章,你認為那一段,那一句更能抒發(fā)作者強烈的感情?請你再讀讀課文,找一找。(齊讀:在美讀中體會作者的強烈民族自豪感,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文章主題自然水到渠成)。

“龍”象征的我們騰飛的中華,那么你再來開動腦筋繼續(xù)想一想“龍”還有什么含義哪?(自己續(xù)編,然后小組交流。)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華

“龍”象征的騰飛的中華,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fā)生著翻天覆地變化。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騰飛的中華龍是怎樣震驚世界的。(播放課件——有關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航天事業(yè),軍事,經濟貿易,教育等事業(yè)發(fā)生的變化。讓學生再次感受到中國正在不斷的騰飛,不斷的進步。)

看到中國各項事業(yè)發(fā)生如此大的變化,你想說點什么嗎?

(通過讓學生觀看——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祖國發(fā)生的變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為祖國做貢獻的信念)

五、布置作業(yè)

1、用你知道的事實,試著在第五段后面繼續(xù)寫幾句。

2、談談你作為“龍”的子孫又有那些感想。

《公輸》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語文教學調查研究方案設計篇十三

師:但有些詞語、句子的意思,只要認真讀讀課文,聯系上下文想一想就不難明白,像這個詞,我們先看這個詞所在的那句話:輸血迫在眉睫。

b、“輸血”這件事怎么樣就叫“迫在眉睫”?

下面,快速默讀課文1-4那些句子可以拿來解釋這個詞語的意思呢?把他們畫出來并有感情的讀一讀。

出示:

a、經過查看,他們確認這個小女姑娘傷得最重,如果不立刻搶救,她就會因為休克和流血過多而死去。

b、一位女醫(yī)生告訴這幾個孤兒,如果他們不能補足這個小姑娘失去的血,她一定會死去。

師:從這句話當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氣氛怎樣?(緊張)你能把這種氣氛讀出來么?從那里可以看出輸血是緊張的、迫在眉睫的了?讀出情況的“迫在眉睫”。

c、這兩個“如果”隱含“馬上要給這位小姑娘輸血,已是刻不容緩了。否則她就會死去?!逼仍诿冀蘧褪沁@個意思:迫就是“緊迫”;眉,“眉毛”;睫,“睫毛”;讓我們一起來寫寫“睫”字。輸血這件事緊迫得已到了眼前,非立刻辦不可。

三、學習五至十四

1、自由讀讀課文5-14自然段,看看在危急的情況下,阮恒是怎樣做的?怎么想的?為什么他會這么做?請拿起筆一邊讀,一邊勾畫。

2、交流自讀情況與感受

(選擇一)

(1)交流一:你知道他獻血時是怎樣想的嗎?你是從什么地方知道的?

(2)交流二:把你畫出的阮恒獻血時的神態(tài)、動作的句子,讀給同學們聽聽,并簡要的說說自己體會到了什么。

(選擇二)

3、出示:一陣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顫抖地舉起來。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舉起來。

師:你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什么?你能將你的體會讀出來么?

小結:為了朋友他愿意獻出自己的鮮血,但他又很害怕,因為他以為輸血會讓自己把所有的血都輸給那個小姑娘,自己就要死了,但她克制不住要幫那個小姑娘,所以又將手舉了起來。

(指導朗讀)聽夏老師讀,看你又聽懂了什么?我是怎樣讀的

(3)(課件出示配樂)同學們,在這危急時刻,阮恒的手顫抖地舉起來,當時他在心里想了些什么?忽然又放下去,當時他在心里想了些什么?然后又舉起來,當時他在心里想了些什么?(學生拿起筆在課文中寫)

反饋:當時阮恒想:(指生說)

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行動這樣的一幕:(出示齊讀)一陣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顫抖地舉起來。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舉起來。

他為什么能這么做?因為“她是阮恒的朋友”板書:朋友

語文教學調查研究方案設計篇十四

鏡頭一:

師指著小黑板:跟我讀兩遍。

爺爺爺爺的爺棵棵一棵樹的棵到到遲到的到……

(讀得整齊,但有氣無力,有口無心,更有許多學生是濫竽充數。)

鏡頭二:

師:讓我來檢查一下。開小火車讀。

生一個接一個:爺爺爺爺、棵棵一棵樹、到到遲到……

(讀的小朋友比較認真,聽的小朋友很懶散。)

鏡頭三:

師:這些字詞最喜歡和認識它的'小朋友做朋友了,今天我們來看看誰能成為它們的好朋友。

游戲一:找朋友。(準備:生字卡片拼音卡片)

生舉著拼音卡片:我的朋友在哪里?

另一生拿著相應生字卡片跑到身邊:你的朋友在這里。

全班齊拼讀該生字兩次。

游戲二:找家

經過:黑板中畫好房子,把生字卡片給學生,讓他們貼到可以組成詞兒的房子里,然后讀給同學聽。

(學生反映熱烈,主動識字、記字,氣氛活躍,其中有的詞還進了多個房間。)

反思:

這小花樣就讓課堂效果大變樣,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抓住了孩子們的心理、生理特點,巧妙的利用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用游戲的方法鞏固、強化字詞,使識字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變成一種樂趣,一種享受。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499452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