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質的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北師大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全冊內容篇一
一、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第六冊p23—24的內容
二、教材分析:
軸對稱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平面圖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空間觀念的基礎上,再來學習軸對稱圖形的相關知識的。教材通過舉例出示一些圖形,讓學生看一看來認識軸對稱圖形,再通過折一折,認一認和說一說,讓學生發(fā)現(xiàn)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和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的方法。
三、學情分析:
“軸對稱”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比較常見,這是由于在實際生活體驗中,學生見到、摸到、用到的很多東西都是軸對稱的。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主動地操作、實踐,并從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總結出軸對稱圖形的特征,這樣才能加深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了解,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為今后學習習近平移、旋轉、圖形變換等知識打好基礎。
四、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操作活動,讓學生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
2、使學生會直觀判斷軸對稱圖形,并能用對折的方法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3、在認識、欣賞軸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到物體或圖形的對稱美,培養(yǎng)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難點:掌握軸對稱圖形的特征,能準確識別軸對稱圖形并能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六、教學過程:
(一)“玩”對稱,激趣引入
1、游戲:出示一張米奇的頭像(缺少一只耳朵)。
教師談話:米奇缺失了一只耳朵,很不舒服。同學們,誰能幫米奇貼上耳朵呢?
引導學生說出右耳應貼在與左耳對稱的位置。
2、出示主題圖紅心、小魚、紅雙喜、房子、a字母。
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說一說它們有什么共同特征?
(二)“識”對稱,感悟特征
1、認識軸對稱圖形
師提問:這些圖形從中間分開,上下兩邊或左右兩邊完全一樣。那怎么知道“兩邊一樣”?
學生進行動手操作,集體匯報。
師根據(jù)學生的匯報總結:如果對折后兩邊能完全重合的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軸對稱”。(板書課題:軸對稱(一))
2、找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1)認識對稱軸,能找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師引導操作:把軸對稱圖形對折后展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找對稱軸
找正方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圓形的對稱軸。
(三)“用”對稱,加深理解
1、辨析
(1)完成教材第24頁“練一練”第1題,第2題。
2、那個紙飛機飛的平穩(wěn)?為什么?
3、猜一猜:下面的題目曾是英國劍橋大學的入學考試題目!接下來應該是什么形狀?
(四)“賞”對稱,暢談收獲
1、欣賞圖片。
播放生活中具有軸對稱性質的圖片
2、暢談收獲。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和感受。
北師大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全冊內容篇二
二年級(上冊)教材曾經安排過一次“觀察物體”,那時從物體(玩具、茶壺、汽車等)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觀察,并選擇適宜的圖形表示看到的物體的形狀。本單元繼續(xù)教學“觀察物體”,從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并用視圖表示看到的形狀。全單元教材分兩段編寫,第一段觀察長方體、正方體或這些形狀的生活用品以及由2個同樣大的正方體擺成的物體。第二段觀察由3個同樣大的正方體擺成的物體。
1.在知道物體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的基礎上,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體會在不同的位置觀察,看到的物體的面的個數(shù)往往是不相同的。
第86頁例題觀察長方體形狀的圖書柜,首先教學圖書柜的正面、側面和上面。由于學生已經能辨別圖書柜的前、后、左、右等面,圖書柜的前面又可以說成它的正面,圖書柜的左面和右面都是它的側面,圖書柜的上面更容易理解。所以,教材在情境圖的下面由大卡通直接問學生“你能指出圖書柜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嗎”讓學生在指指、認認、說說等活動中實現(xiàn)認識的轉化。然后教學在不同位置觀察這個圖書柜,有時能同時看到它的三個面,有時能同時看到它的兩個面,有時只能看到它的一個面。教材在情境圖的下面又畫了兩個這樣的圖書柜,其中一幅圖上畫出了正面、側面、上面三個面,另一幅圖上只畫出了正面和側面。讓學生判斷這兩幅圖分別是誰看到的,各看到了哪幾個面?學生在情境圖里分別感受老師和女孩的觀察,能夠體會老師同時看到了圖書柜的三個面,女孩看不到圖書柜的上面,只同時看到兩個面。雖然例題里沒有出現(xiàn)只看到圖書柜一個面的情境,但學生能夠從看到三個面、看到兩個面,自覺體會有時只能看到一個面。
“想想做做”里的習題大致分成三部分。第1題是鞏固對物體的正面、側面、上面的認識。讓學生分別指一指哪是洗衣機的正面、側面、上面,哪是冰箱的正面、側面、上面。大多數(shù)學生都比較熟悉這兩種電器,指出它們的各個面不會有多少困難。他們憑頭腦里已有的洗衣機和冰箱的表象,識別洗衣機、冰箱各個面的圖形;又依據(jù)洗衣機、冰箱的正面、側面、上面的圖形,想像這兩個物體的樣子。教材通過物體與圖形間的這種轉換,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如果有學生因不熟悉這兩種家用電器,指出它們的各個面有困難,教師可以提供下面的實物圖給予幫助。
第2題站在不同位置觀察放在桌上的長方體形狀的文具盒,看到的面的個數(shù)往往是不同的,最多只能同時看到文具盒的三個面。教材不把這個內容作為知識講授給學生,要求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初步體會這個內容。由于文具盒比較小,經常能同時看到它的正面、側面、上三個面,同時看到它的上面或正面、同時看到它的上面或側面也不難。而只看到它的正面、側面,只看到它的正面或只看到它的側面卻不是很容易的,要把視線放在與文具盒的正面、側面相同的高度上才能看到。教材希望學生學會把視線放在適宜的高度上觀察,為下面繼續(xù)學習物體的三視圖作好準備。第3~5題是觀察幾何體,先辨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再分別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正方體,說出看到的圖形;然后是觀察兩個同樣大的正方體擺成的長方體,指出看到的圖形。在從正方體或長方體的正面、側面、上面觀察時,要指導觀察的方法。如從正面看,應站在物體的正前方,把視線垂直于物體正面的中間。又如從上面看,應站在物體的正前方并緊靠物體,低下頭看把視線垂直于物體上面的中間。另外,觀察正方體和長方體必須看實物,不是看教材畫出的正方體、長方體的實物圖。
2?進行簡單幾何體與其三視圖之間的轉化。
《數(shù)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把“能進行幾何體與其三視圖之間的轉化”作為空間觀念的一個表現(xiàn)。一般情況下,物體的三視圖是指描繪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三個面的形狀的平面圖形。在第87頁“想想做做”第4、5題中,學生已經初步接觸了正方體、長方體的三視圖,初步體驗了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物體的要領,初步使用了說一說或連一連等選擇視圖的方法。第88~89頁教學簡單幾何體的三視圖,例題先讓學生用三個同樣大的正方體照教材插圖里的樣子擺一擺,再分別從擺成的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看一看,然后把觀察位置和相應的視圖用線連一連。擺、看、連是教材安排的三項學習活動。為什么先“擺”?這里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通過擺能夠了解物體的形狀和結構,區(qū)分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便于觀察;第二個原因是讓每一名學生都有可觀察的實物,防止部分學生因缺少幾何體而去看教材插圖?!翱础笔抢}教學的重點,分別從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看一看,這里的“看”要注意三點:一是物體的正面、側面、上面在全體學生中必須是一致的;二是觀察方法要正確,視線必須垂直于物體的那個面的中間;三是要想一想看到的形狀是怎樣的圖形。例題里的物體,從正面看到的圖形是三個正方形組成的,下面是并排連在一起的兩個正方形,其中右邊那個正方形的上面還有一個正方形。從側面看到的圖形是兩個上下連在一起的正方形。從上面看是教學的難點,雖然在物體上的兩個正方形面一個高些、一個矮些,但是用同一幅平面圖表示它們,應該是左右并排連在一起的兩個正方形。必須讓學生一邊看、一邊體會。“連”是表達觀察結果的一種方式,教材里畫出了物體的三幅視圖,讓學生指出從正面、側面、上面分別看到的是哪一個圖形,適當降低了學生表達的難度。
“試一試”向學生提出了兩點要求,先是依據(jù)指定的正視圖擺出相應的物體,然后是畫出這個物體的側視圖和上視圖,讓學生比較充分地經歷“視圖—物體—視圖”的轉換活動。依據(jù)視圖擺出物體一般經歷“研究視圖—擺出物體—驗證擺法”的過程?!把芯恳晥D”要分析視圖的結構,下面是兩個左右并排相連的正方形,其中左邊的那個正方形上面還有一個同樣大小的正方形,對視圖進行分析研究能啟示物體的擺放方法。“擺出物體”是在分析視圖、構思擺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有時也會在分析視圖的同時進行。如看到正視圖的下面是兩個左右并排相連的正方形,就拿出兩個正方體左右并排擺在一起;又看到左邊那個正方形的上面還有一個正方形,就在擺出的左邊那個正方體的上面再放一個正方體。擺成的物體是不是符合要求?需要驗證。驗證的方法是從這個物體的正面看一看,如果看到的形狀和指定的視圖一致,擺出的物體是符合要求的。如果看到的形狀和指定的視圖不一致,應該重擺。這道題在擺好以后還要畫出物體的側視圖和上視圖,畫視圖的要求比選擇視圖連連線的要求提高了些,學生能畫出草圖就可以了。
“想想做做”圍繞幾何體與其三視圖相互轉化而設計。第1、2題要求學生先用三個正方體擺一擺。其中第1題是照教材畫出來的幾何體那樣擺,第2題是按“橫著擺成一個長方體”這個要求擺,教學時不能疏忽這一點。第3、4題是“依據(jù)視圖要求拼搭”,其中第3題的每小題都只有一種擺法,擺好后還要從正面和側面觀察并畫出視圖。第4題是開放的,符合正視圖要求的擺法不惟一。先把兩個正方體一上一下豎著(或一左一右橫著)擺放后,第三個正方體可以擺在這兩個正方體的前面,也可以擺在后面。雖然擺成的物體形狀不同,但正視圖相同;雖然這兩個物體的正視圖相同,但側視圖不同。學生在體會這些同與不同時,空間觀念得到了發(fā)展。第5題里的三個物體都是用4個同樣大的正方體擺成的,其中左邊和中間的物體都能清楚地看到它們的4個正方體,右邊物體只能直接看到3個正方體,讓學生體會還有1個不能直接看到的正方體。
北師大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全冊內容篇三
“貨比三家”,放手讓學生想辦法獨立去解決“去哪個文具店買鉛筆盒便宜”的問題,并進行交流,與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教師切忌包辦代替,把某一種策略歸納為知識點灌輸給學生,禁錮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造性;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獨特的見解或質疑;對學生的各種策略的評價,要有助于他們提高對策略的選擇與合理優(yōu)化的自我意識。
北師大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全冊內容篇四
節(jié)約(被除數(shù)中沒有0)(第1課時)
學習目標
1.探索用豎式計算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的除法時,因不夠商1而在商中間或末尾商0的除法計算方法。
2.能正確進行商中間或末尾商0的除法豎式計算。
3.能用估算、重算或乘法對計算結果進行驗算,逐步培養(yǎng)驗算的習慣。
教學重點
因不夠商1而在商中間或末尾商0的除法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能正確進行商中間或末尾商0的除法豎式計算。
教學方法
談話法、討論法、講解法、練習法
教具準備
課時安排
北師大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全冊內容篇五
1、結合具體內容,理解小數(shù)的意義,體會小數(shù)的特征,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shù)。
2、經歷比較商品單價的過程,學會比較簡單小數(shù)的大小。
3、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一位小數(shù)的加減計算。
4、會運用小數(shù)表示日常生活的一些事物,解決相關的一些簡單問題,與同伴交流,感受小數(shù)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北師大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全冊內容篇六
學生把自己課前收集的圖案拿出來,同桌互相說說自己覺得它美麗的地方在哪里?然后說說這些圖案是如何設計出來的。
2.找一找
學生取出自己的水彩筆,把自己所拿的圖案是由哪個圖形平移或旋轉得到的圈出來。
3.畫一畫
老師可以取出一幅圖片,將其中一幅,對折撕掉,指名生畫出它的軸對稱圖形。
北師大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全冊內容篇七
2、運用平移、旋轉、對稱的現(xiàn)象觀察、探究美麗的復雜圖案。
(1)每一幅圖的圖案是由哪個圖形平移或旋轉得到的?在書上把這個圖形涂上顏色。(和同桌同學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2)哪幅圖案是對稱的?(先獨立思考后小組交流、匯報。)“紫荊花”是由一個花瓣繞中心旋轉四次得到的?!帮L箏”是由一只燕子平移后得到的。
“花邊圖案”是由一組小圖案平移后得到的?!把┗▓D案”是由一瓣雪花然中心旋轉五次得到的。
北師大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全冊內容篇八
教學目標:
1.理解每一句6的乘法口訣的意義,初步熟記6的乘法口訣,能用乘法口訣進行簡單計算。
2.通過觀察、分析6的乘法口訣,初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簡單規(guī)律的能力。
3.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乘法口訣形成的過程。能通過合作、交流編制乘法口訣,且能利用乘法口訣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4.通過編制乘法口訣,初步學會運用類推的方法學習新知識,并養(yǎng)成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6的乘法口訣的意義及在交流、合作中整理口訣的過程。
教學難點:對口訣的記憶;在解答問題時,學會分析數(shù)量關系。
課前準備:口算題卡
教學過程:一、創(chuàng)設情境。
二、編寫口訣:
1.貼黑板上,一幅圖是幾塊三角形?二副圖呢?……六幅呢?將結果填在書上格子里。
2.說一說你是怎么填的。
3.一格表示一個6,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嗎?2格表示多少?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嗎?3格、6格呢?在書上寫算式。
4.看著算式編口訣,寫書上。
三、記憶口訣:1.仔細觀察6的乘法口訣,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1)乘法算式中的兩個因數(shù)是口訣前2個數(shù),積是最后一個數(shù)。
(2)兩個因數(shù),小的在前面。
(3)口訣從“一六”開始,第一個數(shù)字每次增加1。
(4)提問:為什么會相差6?相鄰兩句口訣得數(shù)相差幾?
2.讀一讀6的乘法口訣,并記一記。
3.師生問答,同桌問答。(對口令游戲)
五、鞏固提高
1.書上做一做,練習題十四。
2.數(shù)螞蟻游戲。
教學反思
北師大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全冊內容篇九
香洲一小 錢晉萍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下冊第64—66頁“分一分”。教學目標:
結合具體情境和直觀操作,初步理解分數(shù)的意義; 會用折紙、涂色等方式,表示簡單的分數(shù); 會正確地讀寫簡單的分數(shù),知道分數(shù)各部分的名稱; 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和觀察、比較、判斷的能力。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認識分數(shù)的意義。教具準備:
各種形狀的圖形 水彩筆一支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今天,老師給來了淘氣和笑笑分水果,請同學們幫一幫,他們每人分到幾個?(分6個香蕉、4個芒果、2個桔子、1個蘋果)
只有一個蘋果,平均每人分到多少?(一人一半。課件展示:把一個蘋果,從中間分開,一人一半。)用什么方式表示“半個蘋果”呢?(學生回答。)在我們數(shù)學王國里,是用符號1/2來表示的。(板書)你知道1/2是什么數(shù)嗎?(分數(shù))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認識分數(shù)。
二、新知:
1、認識1/2,理解分數(shù)的意義。(1)進一步理解“平均分”。
剛才的“半個蘋果”這樣的分嗎?為什么不能呢?(雖然這個蘋果是分成了2份,但是沒有平均分,所以其中的一份不能用1/2表示。師板書:平均分)。
現(xiàn)在可以了嗎?(課件演示平均分)。這時其中的半個蘋果就用1/2表示,這個1/2是怎樣得到的呢?是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黑板貼出這句話)(2)判斷1/2 機靈狗也學會分1/2了,大家看它分蛋糕分的對嗎?為什么?應該怎樣分?哪里是1/2?這個1/2是怎樣得到的?(通過課件演示過程,讓學生明白這個1/2是怎樣得到的。并在剛才分蘋果得到1/2的那句話上修改成分蛋糕)(3)涂色,理解1/2的意義。
匯報。(我把花瓶平均分成兩份,涂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我把臉譜平均分成了兩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2、認識幾分之幾。
老師手中有一張正方形的紙,如果我把它對折再對折,平均分成了幾份?請大家動手試一試,看看有沒有不同的折法?(學生折完后匯報不同的折法)仔細觀察,無論哪種折法都是把這張正方形紙平均分成了幾份?(4份)。如果我給其中的一份涂上顏色,涂色部分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呢?(1/4)。大家真厲害,找到了第二個分數(shù),這個分數(shù)是怎樣得到的?(學生說出后就把黑板上貼著由蘋果變成蛋糕的分數(shù)過程的那句話變成分正方形,分數(shù)也變成1/4.)如果老師把其中的2份呢涂上顏色呢?是它的幾分之幾?3份呢?4份呢?請同學們自己選擇想涂色的份數(shù),給它涂上顏色,并根據(jù)它想出一個分數(shù),同時說說你這個分數(shù)是怎樣得到的?(讓學生說是把正方形紙平均分成幾份?其中涂色的是它的幾分之幾?)誰來介紹你的涂色作品和分數(shù)?(請學生把自己的涂色作品貼在黑板上,寫出相應的分數(shù),并請該學生說出怎樣得到這個分數(shù)的。)
3、學習分數(shù)的讀、寫法。
我們認識了1/2,1/4,2/4,這些都是分數(shù),其實分數(shù)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稱,橫線是分數(shù)線,表示平均分,橫線下的是分母,表示平均分的總份數(shù),上面的是分子,表示取的份數(shù)。(在黑板上以一個分數(shù)為例,貼出分數(shù)各部分的名稱以及它表示什么。)
剛才的分數(shù)我們是怎樣讀的?先讀什么,再讀什么?(老師介紹分數(shù)的正確讀法。)
分數(shù)應該怎么寫呢?我們應該先寫分數(shù)線,再寫分母,最后寫分子。請和老師一起讀,并空寫黑板上的分數(shù)。
剛才的那張正方形紙后面寫分數(shù)。
三、鞏固練習:
1、說一說。
課件出示“說一說”。你能結合圖,說一說這些分數(shù)表示什么嗎?(其中第三個圖我們可以把這6個圓看作一個整體,涂色的圓占了這個整體的5/6,而如果學生說出空白部分表示的分數(shù)也要鼓勵。)
2、我會填。
(1)用分數(shù)表示圖中的涂色部分。(2)根據(jù)分數(shù)給圖形涂顏色。(3)填出分數(shù)各部分名稱。
課件出示,學生在書上完成,集體糾正。
3、我會判。
(1)圖中涂色部分都能用3/4來表示嗎?(2)把一個西瓜分成5分,其中一份是它的1/5.4、我會選。
關于分數(shù)讀法和寫法的選擇練習。
四、小結:
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請同學們利用課余時間,找一找生活中的分數(shù)。
五、分數(shù)小游戲
北師大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全冊內容篇十
教學目標:
1.能獨立分析和解決用小數(shù)加減計算可以解決的簡單問題,并能正確處理小數(shù)加減計算過程中需要進位或退位的算法問題。
2.體驗只需估算就能解決的那些問題的特征,培養(yǎng)估算意識,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
教學重點:探索小數(shù)加減法(進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
教學準備:掛圖。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笑笑要到郵局去寄書,請同學們算算她的郵費是多少?
二、玩中學。
1.創(chuàng)設情境,揭示問題。
學生獨立觀察,理解題意,列出算式。
2.結合情境進行估算,解釋估算的過程。
(1)學生估算大約一共需要付多少元的.郵費?在多少元和多少元之間?
(2)同伴一起討論剛才自己思考的結果,解釋估算的過程。
以往學生的估計沒有太多的限制,這次讓學生說出估計的結果在多少元至多少元之間,也可以說一定不會多于多少元,一定不會少于多少元,有個別學生可能會有困難,要注重方法的指導。
(3)全班交流估算的結果。
3.探究小數(shù)加減法(進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
(1)學生自主選擇算法,獨立計算1.6元+12.4元。
(2)比一比計算與估算的結果。
(3)議一議計算小數(shù)進位加法時應注意的問題。
(4)完成“試一試”第1題,再說一說計算小數(shù)退位減法時應注意什么。
(5)完成“試一試”第2題。
三、學中做。
1.完成“練一練”第1題。
鼓勵學生先用心算寫出結果,再用豎式進行驗算。
2.森林醫(yī)生。完成“練一練”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3.完成“練一練”第3題。
關注有多少學生自覺選擇估算來解決問題。
將問題改為“小明帶40元買這兩本書,還剩多少錢?”讓學生進行計算。
四、做中得。
1.完成“練一練”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說一說解題思路。
2.完成“練一練”第5題。
學生提問時,鼓勵學生從新的角度提出新穎的數(shù)學問題。這些問題包含了更多的信息,也許
提出的問題暫時解決不了,但解決問題的愿望會成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數(shù)學的動力。
五、總結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5134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