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外國哲學論文(通用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30 07:22:03
精選外國哲學論文(通用16篇)
時間:2023-10-30 07:22:03     小編:筆塵

在流逝的歲月中,總結是一份寶貴的財富,讓我們能夠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zhàn)。寫總結之前,我們可以先對所學知識進行分類整理,然后再進行總結和歸納。這是一些正確閱讀新聞報道和分析信息的方法和指導,希望能夠提高大家的媒體素養(yǎng)。

外國哲學論文篇一

摘要:中國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有著許多高度的契合點。中國哲學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過程中是不可不面對的一部分,中國哲學是理解中國人內(nèi)在精神的一面鏡子;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這種外來文化要植入中國,必須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即在本土文化中找到賴以生根的沃土,所以,二者的關系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

關鍵詞:中國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關系

根據(jù)其產(chǎn)生和存在的地域不同,可以分為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根據(jù)其學派的不同,可以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區(qū)別于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這三種哲學形態(tài)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進程中都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尤以中國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突出。與中國哲學相比,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外來的文化。隨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的相長過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二者有著多方面的高度契合。因此,合理地闡釋中國哲學及中國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系是不可或缺的內(nèi)在環(huán)節(jié)。

中國哲學的現(xiàn)代轉型,給予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深刻的改造,使得傳統(tǒng)的文化因素、哲學因素都注入了充滿活力的有機內(nèi)容。

首先,在中國哲學中,我們所運用的確立本體觀念的策略,對于解決“知識形態(tài)的形而上學何以是可能的”理由,提供了有益資源。中國哲學在建立哲學本體論的過程中,所遵循的是一個直覺與邏輯相統(tǒng)一、知識與境界相統(tǒng)一的策略論原則。掌握了其策略論原則可以適當?shù)胤乐共豢芍摗⑾鄬χ髁x等的發(fā)生。因此,正確地認識確立本體觀念的策略和掌握其相應的策略論原則是中國哲學中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

其次,中國哲學中所闡述的人性論思想對當今我們正確認識與把握人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有積極的指向作用。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的東西方人,在對人性論思想上的理解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其中重要的'一點是基于“人性論預設”的差異。

以心作為本體。由此可見,中國哲學的本體論思想實質上是一種心、理、氣三位一體的哲學思想。它突顯出了中國哲學的本體觀念的整體化和系統(tǒng)化的這一特征。這一特質在中國哲學中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在中國哲學中常常把本體概念視為“虛位”概念;二是將本體理解為是相互包含、相互聯(lián)系、層層遞進的密不可分的有機統(tǒng)一的不同方面的整體實在性。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已是中國當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循序漸進地融入中國哲學的體系中,成為了我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武器,擁有了能夠指導經(jīng)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推動人與自然、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的科學真理。

中國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都有著相互整合的“整合點”,有著相融和相通之處。具體表現(xiàn)為:

首先,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與中國傳統(tǒng)樸素唯物論有相通之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是貫穿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線,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要求我們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而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氣一元論”指出,氣是物質世界的本源,是永恒運動變化發(fā)展的,進一步表明物質的多樣性,當然“氣一元論”并不完善,但也為樸素唯物論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石。

其次,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中國傳統(tǒng)知行觀的契合之處。認識論是關于認識是如何產(chǎn)生的、實踐與認識的關系及其策略論等的認識。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體系中,也同樣不間斷地傳遞著“以行驗知,以行證知”的理論傳統(tǒng)。可見,無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還是中國古代哲學,認識論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內(nèi)容。

再次,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與中國傳統(tǒng)樸素辯證法的相融之處。辯證法的思想具有整體性、普遍性、客觀性,在中國、在歐洲、在古代就產(chǎn)生了,一直延續(xù)至今為我們所用。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中,同樣也有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表現(xiàn)在描述自然界的運動變化、人類社會的運動變化、事物的普遍聯(lián)系、運動變化發(fā)展、矛盾規(guī)律的總結、質量互變規(guī)律的反映,等等,這些辯證法思想都充分展現(xiàn)中國哲學在古代中所呈現(xiàn)的優(yōu)秀資源。

基于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經(jīng)驗總結,深刻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是一個長期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要從中國實際出發(fā),以發(fā)展的與時俱進的眼光看待馬克思主義哲學,積極吸收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優(yōu)秀資源,以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從而有效形成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推進中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進程。

[1]王守常,張翼星,陳岸瑛,等。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馮友蘭。中國現(xiàn)代哲學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外國哲學論文篇二

人的“生存”與“生活”的矛盾是人類存在的一對根本性矛盾,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類的“生活”方式同動物式的“生存”方式區(qū)別開來。文章將從哲學的角度,探討“生存”與“生活”的基本內(nèi)涵,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二者的相互關系以及人的異化活動下的“生存”與“生活”的轉變與出路。

生存;生活;馬克思主義;異化

哲學不是超乎于人類世界之外的遐想,它總是深切地關注著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們大都對人類社會生活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熱忱,他們苦苦探索著人類的存在方式,尋找著人們生活的意義及價值。人類作為萬物之靈長,是一種最為矛盾性的存在,人類既與其他物種一樣自然而然地生物性地“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又是能夠自我意識、自我改造、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具有人類特殊性的區(qū)別于其他生物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存在。

一、哲學視域下的“生存”與“生活”的基本內(nèi)涵

“生存”,是指動物(包括人)本能地無意識地去適應環(huán)境來維持其生存的生命活動,是一種純粹性的自然反映。古希臘先哲柏拉圖曾對其門徒說:“人就是沒有羽毛的兩條腿動物?!睆娬{了人的動物性與自然屬性。近代法國哲學家拉美特里在其名著《人是機器》中提出:“人歸根結底卻是一些動物和一些在地面上直立著爬行的機器而已。人的身體是一架鐘表,不過這是一架巨大的極其精細、極其巧妙的鐘表。心臟是什么?心臟是發(fā)條,神經(jīng)是游絲,關節(jié)是齒輪,人的欲望、快樂、愛情、痛苦等等都是受到機械規(guī)律支配的;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在于多幾個齒輪,多幾根彈簧而已。”指出了人的動物性和機械性。我國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荀子也說道:“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表明了人與動物一樣也具有生理層面的自然反映。動物式的“生存”活動是沒有意識的生命適應行為,它們依據(jù)與生俱來的本能維持自己的生存,因此動物可以說是一種“自然性”、“自在性”的存在。“生活”,是指人類有意識地認識自我與世界、改造自我與世界以及能動地從事物質生產(chǎn)的生命活動,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超越本能的反映。“生活”是人類特有的生命存在方式,同動物的存在是相區(qū)別的,正如馬克思所說:“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qū)別開來。”早在古希臘時期,哲學家普羅泰戈拉就曾用神話的方式說明了人類之所以不同于動物的根本特征是在于人類擁有技術和智慧,他主張“人是萬物的尺度,存在時萬物存在,不存在時萬物不存在?!痹撁}雖帶有主觀唯心主義的因素,但卻肯定了人的思維的能動性,有別于動物的本能式反映。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還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表明了人類與動物之間的區(qū)別,即“人是理性的動物?!眲游锸菦]有理性的,它們對世界的認知是出于本能的感性,人類自身雖并不完全排除了本能的感性,但卻可以能動地發(fā)揮著自己的理性,憑借自己的意識和意志去“生活”。人類特有的“生活”活動是有意識的生命創(chuàng)造行為,人類依據(jù)自己的意識與理性從事著社會實踐活動,認識與改造著自己和世界,因此人類可以說是一種“自覺性”、“自為性”的存在。人類的生命是“生存”與“生活”的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存在方式,是自在自為的雙重存在。人類既服從著宇宙的規(guī)律、以大自然所賦予的本能去適應自然,又以后天發(fā)展起來的意識在實踐中去實現(xiàn)著理想、改造著世界、刷新著歷史。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的“生存”與“生活”

馬克思主義哲學使哲學的主題從宇宙本體轉向了人類世界,它尋求著把握人類世界的根據(jù),探索著人類的存在方式。馬克思主義哲學開創(chuàng)性地運用了實踐的觀點去把握人類世界,指出了人類的生命活動是用實踐的方式去創(chuàng)造有意義的“生活”活動,而不單純是動物式的無意義的“生存”活動。近代機械唯物主義代表霍布斯認為人是一種“自然物體”,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自然本性”而生活,這種本性不僅包括本能,也包括“自然情欲”(如自我保存、趨利避害等);以費爾巴哈為典型代表的人本唯物主義流派雖強調人的作用、人的情感、人的意志、人的精神、人的理性,但強調的卻是抽象的人、非現(xiàn)實的人。馬克思批評這些舊唯物主義只是從純客觀的角度去把握世界,忽視了人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見物不見人”的、忽視人的主體地位的觀點。正如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開篇所說:“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摒棄了前人觀點中的錯誤因子,開創(chuàng)性地創(chuàng)立了實踐唯物主義,認為人類和人類世界都需要從實踐活動中去理解和把握。實踐活動使人從自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成為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體,把自然對象成為客體,使之成為“屬人的自然”;另外,人類還通過實踐活動來改變世界以滿足自我發(fā)展的需要,突破本能的“生存”反映,創(chuàng)造有意識、有目的的“生活”方式。首先,“生存”與“生活”是相互聯(lián)系的,人類生命活動同樣具有“生存”的層面,“生存”是“生活”的基礎。我國春秋時期思想家管仲曾提出著名論點:“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睆娬{了本能生存需求對高層次道德意識的基礎性作用。無獨有偶,馬克思主義哲學也認為:“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東西。”其次,“生存”與“生活”又有著本質的區(qū)別,而實踐則使人類的生命活動從“生存”上升到了“生活”。動物只是本能地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命活動,而人類卻能按照雙重尺度去改變世界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即“任何物種的尺度”和人的“內(nèi)在固有的尺度”。因此,動物式的“生存”是適應自然的一代又一代的種族復制,是非歷史性的存在,而人類“生活”則是通過自我意識用實踐改變世界的歷史性的存在。

三、人的異化活動下的“生存”與“生活”

有意識的、能動的生命活動把動物單一化的“生存”模式與人類特有的“生活”方式區(qū)分開來,然而伴隨著私有制和社會分工的出現(xiàn),人的能動性卻遭到了異己力量的的奴役,使人處于一種被壓抑的甚至非人的狀態(tài)之中。馬克思認為,人的異化是人類通過勞動所得的物質生產(chǎn)、精神生產(chǎn)以及其產(chǎn)品變成異己力量反過來支配人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而后的法蘭克福學派知名哲學家馬爾庫塞也曾提出一個重要命題――“單向度的人”,認為在當代工業(yè)社會的極權下,人們喪失了否定、批判和超越的能力。在當代工業(yè)社會尤其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分工和生存競爭下,人類不同程度的被“擴大了的生產(chǎn)力”所制約,喪失了其區(qū)別于動物的自由自覺性,人類的種種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得不到機會激發(fā)或生成,其生命活動也逐漸淪為了同動物一般的單一機械式的“生存”。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了五個層次,提出人要在滿足了較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基本要素的基礎之上,才能去實現(xiàn)較高層次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我國哲學家馮友蘭則把人的精神分為了四個境界,認為人在超越了本能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之后,才能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而今,在社會巨大競爭和強制分工的壓力下,人類或多或少地遭到了異己力量的控制,許多人的低層次需求和境界尚得不到滿足,其創(chuàng)造性和能動性無法被激發(fā)出來,陷入了只“生存”、不“生活”的僵局。因此,人類必須消除人的異化狀態(tài),擺脫異己力量的奴役,達到馬恩設想的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才能最終脫離動物界的“|生存”世界,進入人類的“生活”世界。

[哲學的專題論文]

外國哲學論文篇三

外國文學教學是實現(xiàn)當代大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哲學意識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只有理順了外國文學教學與西方哲學思維方法培養(yǎng)之間的關聯(lián)性和統(tǒng)一關系,結合恰當?shù)亟虒W方法和教學理念,哲學思維培養(yǎng)一定能成為外國文學教學內(nèi)容的增長點,哲學思維培養(yǎng)也將成為外國文學教學的新視角。

文學教學;哲學思維;思辨方法

文學與哲學作為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前者是藝術的、審美的,因而是具體的形象化的;而后者是思辨的、邏輯的、推理的,因而具有抽象的理論色彩。二者各自按照不同的方式來表現(xiàn)特殊與普遍的統(tǒng)一。在文學中,普遍是通過特殊而揭示出來的;相反,在哲學中,特殊是通過普遍而揭示出來的。我們亦承認,文學與哲學同處在社會文化大系統(tǒng)中,兩者關系是密切的。關于文學與哲學的關系,“關聯(lián)說”認為哲學是文學的思想背景,它所建立的完整的思考體系可滿足人類知識上的好奇心,同時又可使人與人之間,人與宇宙之間有所配合。因為人能知道何者為真,善,美,人就能安排自己的生活,亦就能適應人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人的內(nèi)在自我。在這樣的情況下,文學家在致力于反映人生,描摹人生,提出人生的理想,把自己的情感思想表達出來的時候,顯然會受到哲學的影響。第二,哲學可作為文學批判的工具。因為文學作品是訴諸語言的表達,而用語言表達的食物都有線索及理路可供探尋,有它的內(nèi)在邏輯,而不是雜亂無章的東西。因此,哲學可用外在的觀點,來分析文學作品的涵義,價值(吳錫民,1994)。

(一)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培養(yǎng)。在西方大部分學者認為批判性思維為一種綜合思維能力,甚至上升為一種較全方位的人文精神,要求一個理性的批判思維者具備諸多人格特質,如好奇性,開放性、系統(tǒng)性、分析性、探理性、批判性、自信性和成熟性。它培養(yǎng)的是一種富于創(chuàng)新意識的批判精神。在外國文學教學中,教師可聯(lián)系西方文化、文學的背景,結合探索型的文學形象的評析和歷代接受者對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造性批評,有意識的讓學生意識到:培養(yǎng)批判思維能力與提高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是直接相關的。批判思維可以提高一個人的質疑答問能力,更能成為一種解放力量,在不斷的批判中實現(xiàn)不斷的創(chuàng)新。

(二)哲學辯證思維培養(yǎng)。哲學辯證思維具有全面聯(lián)系和系統(tǒng)整體的特性。對外國文學中復雜的文學現(xiàn)象,如何摸準其發(fā)展脈絡。對前景做出準確判斷,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例如,我們只泛泛地講解表現(xiàn)主義、心理分析主義等等,而沒有對這些主義的出現(xiàn)做出分析,不能辯證地看這些主義產(chǎn)生的原因和結果,就會使這些知識單擺浮擱,不能上升到規(guī)律的層面上,也就不可能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因此,外國文學教學中,必須注入辯證法,用辯證法來融會貫通,對其正反兩方面進行準確的剖析。

(三)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是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一個方面。善于進行發(fā)散思維,導致忽發(fā)奇想,超前想象等等,都能激發(fā)出靈感。當然,發(fā)散思維不是憑空想象而是站在堅實的基礎上的。任何一種想象,都是在某一個系統(tǒng)中進行的。以外國文學而言,與其他的學科一樣,是整個學科系統(tǒng)中的一個。因此,在外國文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就是站在外國文學這一層面,向周圍進行思索,或者說,向周圍進行發(fā)散,由內(nèi)而外,由表及里,在深思中碰撞出火花。

(四)哲學理論思維意識培養(yǎng)。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把思維階段劃分為前運算思維,具體運算思維和形式運算思維。后兩個思維階段就是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階段。抽象邏輯思維又分為兩種形式,一為經(jīng)驗思維,一為理論思維。經(jīng)驗思維和理論思維是兩種不同的思維類型,前者是在觀念的基礎上通過對事物的.屬性和特點的比較而形成的,主要表現(xiàn)為形象記憶和機械記憶。后者是通過對事物的各種屬性或特性的關系的分析而進行的思維,大學生在熟記時能抓住主體、標出重點、編擬題綱即為理論思維的表現(xiàn)。

(五)求同求異思維的培養(yǎng)。求同思維是指在兩個或多于兩個的不同的事物之間尋求共同點。在外國文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事物共性和個性的把握。我們所要求學生的是能看出異中之同和同中之異。如對18世紀英、法、德三國文學進行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其共同點和不同點。學生通過觀察、感受、分析判斷的過程中提升了哲學思維能力。

(一)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榜樣作用,增強學生的哲學思維能力。我們應該意識到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對人才素質的定義越來越取決于思維品質的高低,為了適應這樣的要求,作為主干課的外國文學在當前人才培養(yǎng)的格局中應該找到更加適合自身的位置。學生思維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首先離不開的是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這就對教師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不僅傳知識更要傳思維方法。一方面,要能隨時把所教知識的最新成果以及學術界正在爭辯的論題溶進教學內(nèi)容中去;另一方面,要身體力行地站在批判與創(chuàng)新的最前沿去啟發(fā)學生和開拓學生的思維。要讓學生具有懷疑、挑戰(zhàn)與開拓性,首先教師自己就要具有懷疑、挑戰(zhàn)與開拓氣質。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努力結合自己的科研,采取一些與課本、權威不同的角度、方法,或針對疑點、難點提出一些個人見解。外國文學課程本身充滿審美愉悅,通過教師帶有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的導讀,會更加充滿生氣。

(二)建立民主的寬松氛圍,樹立學生自信心,是培養(yǎng)哲學思維能力的前提。氛圍看似一種無形的元素,其實它蘊含在師生互動與活動之間,體現(xiàn)在課堂的物質存在與精神存在中,使完全可以被師生與觀察者感知的客觀存在,是一種可以影響課堂教學活動效能的關鍵因素。積極的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是學生進行思維活動的前提與保障。具體來說,可通過組織小組合作學習,組建有利的座次來增進教學效果。在理論上,薩特的“介入文學觀”主要批判了“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藝術觀。理論思維培養(yǎng)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西方中心主義”的影響,對于外國文學作品的運用適當?shù)奈鞣轿乃嚴碚撨M行解讀是可行的,但久而久之容易忽視了東方文論乃至中國文論的存在。在外國文學的課堂上,重視學習中國文學、文化,東方文化積淀的養(yǎng)成也是題中應有之義。此外,布置學生寫讀書筆記或讀書摘要也不失為一種培養(yǎng)理論思維的好辦法。

(三)整合教學內(nèi)容,建構哲學教學內(nèi)容體系。知識傳授的有效性和知識體系本身的建構也是密切相關的,傳統(tǒng)的外國文學,教學內(nèi)容比較純粹,以史為線索,階段性的介紹各個時期的文學思潮、著作、作家,這一模式較為固定,缺乏新鮮感。我們是否可以在外國文學的教學中適當并入比較文學的有關內(nèi)容,尤其是滲入比較文學的思維方式。其次,除了按思潮進行教學外,是否可以按文學類型的劃分,進行戲劇、小說、詩歌專題的教學,并舉行戲劇表演,小說改編、詩歌朗誦等多種活動,開辟第二課堂,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思維。

(四)梳理課程教法、考法。除了傳統(tǒng)的講授法,談活法、討論法,準直觀教學法外,還應當重視單元教學法、發(fā)現(xiàn)教學法等。列如對戲劇的學習,可以形成專題,并聯(lián)系中國傳統(tǒng)戲曲展開探討。以此類推,還可以構建國別文學專題,如一定時間跨度的美國文學專題、英國文學專題。同時,完善文學哲學思維考核模塊方式。建立多層面的考核體系,包括記憶層面、理解層面、創(chuàng)新層面。其中創(chuàng)新層面主要考核學生運用已掌握的知識觀察、分析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通過這種改革,使學生在重視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夠對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比較、融合,更加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

[4]于春麗.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哲學辯證思維能力培養(yǎng)研究[d].長春師范學院,2012.

外國哲學論文篇四

馬克思哲學視域的文化自覺

一、文化自覺概念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和發(fā)展

(一)文化自覺概念的基本特征

1.文化自覺概念的內(nèi)涵

在邏輯學上所謂外延就是指概念中所反映的客觀事物,亦即概念的適用范圍。

上面本文已經(jīng)對“文化自覺”的內(nèi)涵作了界定,因此“文化自覺”概念的外延應與其內(nèi)涵相一致包括一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實踐活動。

費老先生用一句話將“文化自覺”的內(nèi)涵歸納為16個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這16字主要有三層含義:第一,要正確的認識和把握傳統(tǒng)文化,搞清楚它的來龍去脈。

然后去尊重傳統(tǒng)文化,繼而自覺的去傳承傳統(tǒng)文化。

第二,在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挖掘和開發(fā),明確其發(fā)展方向。

第三,推動傳統(tǒng)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的交流和溝通。

以上就是“文化自覺”這一概念的主要內(nèi)容。

2.文化自覺概念的本質屬性

費老先生的16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是對“文化自覺”概念內(nèi)涵最精準的概括。

文化自覺中“各美其美”,是指每個民族、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質和美感。

文化沒有好壞之分,各個國家和民族都要學會欣賞自己的獨特文化,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

“美人之美”是在欣賞自己文化的同時,借鑒和吸收其他民族和國家文化中的精華部分。

“美美與共”是指不同的文化之間相互交流和借鑒,最后相互融合,和平共處,達到“天下大同”的終極目標。

可以看出“文化自覺”是充分認知本國傳統(tǒng)文化,在此基礎上充分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并且與外來文化交流,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豐富本國文化的內(nèi)涵,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這是“文化自覺”的小目標,不管對本國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還是與外來文化的融合,終極目標是實現(xiàn)文化的和諧發(fā)展,實現(xiàn)“天下大同”這一偉大理想,這一理想是與馬克思主義的共同理想相契合的。

2.文化自覺概念的發(fā)展

中國近代較完整意義上的文化自覺開始于中日甲午海戰(zhàn)之后。

甲午戰(zhàn)敗,中國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使得社會矛盾加深,同時也喚起了民族覺醒。

親身經(jīng)歷這次事件的梁啟超說:“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役始也。”

民族覺醒是文化自覺的重要表現(xiàn),甲午海戰(zhàn)這次民族危機激發(fā)了民族覺醒,讓一些知識分子開始審視國內(nèi)和世界形勢,導致了“公車上書”的出現(xiàn),這是文化自覺的起點。

“公車上書”是知識分子們對祖國前途理性思考之后采取的重要舉措,這些知識分子正是在甲午戰(zhàn)敗的刺激之下,直接或間接的改變了人生觀和世界觀,開眼看世界,使得他們成長為文化自覺的主力。

從甲午海戰(zhàn)一直到八國聯(lián)軍侵華,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走在時代前列,主張“變法”,向西方學習。

他們一方面從文化上論述政治變革的必要性,猛烈抨擊封建主義舊文化;另一方面大力宣傳西方近代資產(chǎn)階級民主、自由和平等精神,具有資產(chǎn)階級啟蒙運動的意義。

八國聯(lián)軍侵華之后,更多的有識之士以實際行動自覺承擔時代使命。

其中梁啟超的“新民”說則大力宣揚自由主義的民主自覺。

孫中山則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對西方社會與文化的弊端提出批評。

他們對于中國文化近代化過程中民族性和時代性的辯證思考,是文化自覺的具體表現(xiàn)。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新青年》為主要活動陣地,陳獨秀、李大釗和魯迅等知識分子結成新文化陣營,主動承擔起喚醒國民意識的使命,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主要目的在于改造國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推動國人尤其是知識青年的覺醒,促進了人的解放。

通過新文化運動的推動,國民意識得到極大的解放和覺醒,加速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二、文化自覺的重要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文化在歷史進步中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認識

1.文化的基本特征

要想深刻認識文化的地位,必須對文化的本質屬性有深入的了解,要想了解文化的本質屬性必須要先知道文化的基本特征,首先要討論的是文化三個基本特性:第一,超自然性和超個體性。

文化是與“自然”相對而言的概念。

從文化的內(nèi)涵中就可以看出文化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chǎn)物,它是與人類世界相關聯(lián)的,所謂文化其實就是人化的產(chǎn)物,具有屬人性和社會性,它不屬于自然界的范疇,所以文化具有超自然性。

同時文化是人化的產(chǎn)物,它不是單個人的實踐活動的成果,而是整個人類的實踐活動的成果,文化是相當于人這個類來說的,不是相對于其中的單個人而言。

文化以物質性的和精神性的品質附加在人類實踐活動的產(chǎn)物中,一代代被繼承和發(fā)展。

每一個個體要想在社會中生存,必須學習和繼承前人創(chuàng)造的文化,習得這種習慣,這就是人的“社會化”的過程,只有這樣社會才能進步和發(fā)展,所以文化具有超個體的特征。

第二,文化具有民族性、階級性、時代性。

文化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現(xiàn)象。

不同的民族具有各自特色的不同文化,因此很顯然文化具有民族性。

同時,在存在階級對抗的階級社會里,文化不可避免的要打上階級的烙印。

文化是一種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不是僵化、靜止的存在狀態(tài),文化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因而必將隨著社會存在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與社會存在的發(fā)展相契合,不同時代擁有屬于自己時代特色的`特定的文化,因此文化具有時代性,文化的時代性則意味著文化依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可促使民族文化推陳出新,避免固步自封,停滯僵化。

2.文化在歷史進步中的作用

文化在歷史進步中的重要作用是由文化的本質屬性決定的。

從宏觀上來說文化在歷史進步中的作用主要有滿足需要的功能、認知的功能、規(guī)范的功能和凝聚的功能。

第一,滿足需要的作用。

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將文化創(chuàng)造出來,文化的作用也就是直接或間接的滿足人類的需要。

正是由于社會的需要是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所以文化的創(chuàng)造也是不斷發(fā)展變化、永無止境的。

第二,認知的功能。

文化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類本質能力的固化,展示出人類在一定歷史階段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所達到的水平。

通過對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人類文化得以薪火相傳,人類文化知識寶庫越來越豐富,使得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逐步提高。

特別是在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問題上,借助文化,人們?nèi)找婕由顚θ伺c自然關系的正確認識,并在科學認識的指導下,人們采取正確的處理與自然關系的實踐活動,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推動人類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從這個意義上看,文化是人類生存發(fā)展不可缺少的工具。

第三,規(guī)范的功用。

文化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價值觀和社會規(guī)范的系統(tǒng)化。

它提供人們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的標準,規(guī)范著人們的思想行為,使社會得以在一定秩序中存在和發(fā)展,因此文化具有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習慣,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作用。

第四,凝聚功能。

民族文化是一個地域中的人們,在日常的實踐活動中慢慢形成的共同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這些共同的價值取向凝聚沉積下來就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這種民族文化經(jīng)過一代代的傳承和發(fā)展,不斷激勵著民族內(nèi)部成員奮勇前進,推動本民族的發(fā)展。

(一)對文化現(xiàn)象的認識力求全面性....................25

1.對文化現(xiàn)象的認識必須把握其基本方面.............25

2.對文化現(xiàn)象的認識必須把握其聯(lián)系....................27

3.對文化現(xiàn)象的認識必須把握其源泉和中介........28

(二)從文化現(xiàn)象的發(fā)展變化中觀察文化現(xiàn)象....29

2.弄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面臨的問題......29

(三)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指導................31

三、培養(yǎng)文化自覺的哲學方法

(一)對文化現(xiàn)象的認識力求全面性

1.對文化現(xiàn)象的認識必須把握其基本方面

文化,是一個外延非常寬泛的詞,涉及的領域和層次十分豐富復雜,有關文化的定義多達上百種。

在中國文化歷史上,“文化”最早來源于《周易》中的賁卦:“文明以止,人文也。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思是通過禮樂文明教育和感化民眾,使社會達到一種和諧有序的狀態(tài)。

中國古代的“文化”是與“武功”相對的概念,據(jù)漢代劉向說:“凡武之興,為不服也。

文化不改,然后加誅?!?《說苑·指武》)可見,“文化”又是與“武功”相輔相成的統(tǒng)治方法和手段。

西方的“文化”一詞則來源于拉丁文cultura,本意是指對農(nóng)作物的耕作和栽培以及居住、聯(lián)系,后來引申擴大為所有有意識的培養(yǎng)、教育、發(fā)展及其產(chǎn)物。

文化自19世紀以來就受到許多哲學家的關注,西方出現(xiàn)了許多文化哲學的學說,如柏格森的生命沖動的文化哲學,文德爾班、李凱爾特和韋伯的價值的文化哲學,尼采的強力意志的文化哲學,胡塞爾的本質的文化哲學,舍勒的情感的文化哲學,海德格爾和雅斯貝爾斯的存在主義的文化哲學等等。

這些不同的文化哲學流派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對文化的產(chǎn)生、實質、結構和功能等等作了有意義的探索,深化了對人的本質和主體性的認識,但是這些文化哲學又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夸大人的主觀精神、夸大歷史偶然性、夸大文化相對主義的局限性,低估或者否認人類實踐活動在文化形成和發(fā)展中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類改造自然和自身的實踐活動是文化的源泉和基礎,沒有人的物質資料生產(chǎn)的實踐活動,不僅沒有文化,連人的生存都不可能。

結語

當前激烈的國際競爭,各國紛紛采取措施提高本國文化軟實力,增強國際競爭力,《決定》正是在這種形勢下做出的,為發(fā)展我國先進文化創(chuàng)造了有力的政策條件,它勢必推動我國文化的繁榮和發(fā)展,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提高文化軟實力對內(nèi)必須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深度開發(fā)傳統(tǒng)文化資源,促進文化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對外必須處理好本國文化和外來文化的關系,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的精華為我所用,為我國文化的發(fā)展增添新的活力。

無論是發(fā)展本國傳統(tǒng)文化,還是借鑒、吸收外來文化,都離不開高度的文化自覺,只有在對文化充分的文化自覺的基礎之上,才能實現(xiàn)文化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文化自覺”這一概念是費孝通老先生首先提出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范疇,這一概念對于當今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它為我們發(fā)展社會主義文化提供了一個可行性的方法和路徑。

我國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國家,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傳統(tǒng)文化支撐著中華民族不斷向前發(fā)展。

因此,如何更好的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挖掘傳統(tǒng)文化的資源,推動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對于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具有重大的作用。

外國哲學論文篇五

摘要:科學與哲學之爭歷來已久,對于二者之關系,牟宗三先生分別從中西方哲學家思想中去找尋。通過辨析,他將哲學與科學做了較為明確的區(qū)分,指出了自近現(xiàn)代以來,人們對哲學概念的錯誤理解。同時,也進一步闡釋了哲學對科學所產(chǎn)生的引導意義,開啟了當代哲學發(fā)展的新方向。

關鍵詞:心思哲學科學

一、“哲學底科學之誤”

1.科學的興盛與哲學的萎靡

用“底”這個助詞來表示所屬,已是一些哲學家的所愛?!罢軐W底科學”,即哲學是依附于科學而誕生、發(fā)展的。這種觀點對于我們學習哲學的人來說,真乃大謬。他們真不知哲學。那么,何為哲學?哲學與科學又有何關系?此間,又回到何為哲學該問題上來。牟宗三認為:“科學是為人之學,哲學是為己之學。己以外即為物,我以外之人也是物??茖W在忘己而取物?!贝颂?,他雖沒有很具體、明確的給哲學下定義。然而,卻以比較的方式,將哲學與科學做了細致、明白的劃分。這種區(qū)分就表現(xiàn)在“內(nèi)外的劃分與物我的合離”。然而,從另一角度來看,科學多是與思(意識)有關,哲學則和“心”同在。依科學而言,對象是思維運行的前提條件,對象不現(xiàn),思維便無法運行,目的就不可能達到,科學的意義也蕩然無存。但是,從實際生活中來看,思,無不是無時無刻都在運動的。畢竟,在現(xiàn)實生活中,與人們交往最密切的仍是無限量的物(外)或對象。因次,在急需物欲的社會之中,一些人“預言”哲學將會消失。然而,就事實來看,哲學并不因科學的繁華、壓制而退出歷史舞臺。

2.現(xiàn)當代的“玄學”

此處所言之“玄學”并非魏晉時期的玄學,而特指科學之后之對象之學。言科學之后,是指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推論出在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最新之物(對象)之背后必然還“有”(隱藏)著一個“對象”。只是該“對象”在目前之科學的能力下尚不可破解。因此,將其懸起而稱之為“玄”。也即是該“對象”還看不見,摸不著。―――“存而不實有,內(nèi)而不外現(xiàn)?!北热纾涸谖锢韺W中,已能通過數(shù)學方法推出“超旋”的表達公式。然而,就目前物理學的情況來看,其尚無能力憑借實驗、作用以將其找出。因此,超旋也暫時被賦予“至小”的概念。但若僅僅從理論上來推斷,那么,則又可分析出在超旋之下必也有更小之“對象”而將其構成,使其成為可能。由此,這些只可通過理論推出但仍無法科學驗證的“存在”――“科學之后之對象”便成為所謂的“玄學”或“哲學”領域的.分子。依此言說,那么,此處所謂之“哲學”實質與科學無異。這就好比是“已開花但尚未結果之大樹一般”;“開花之樹”為科學,“未結果”則為“哲學”。因此,牟宗三說:“但以為整個哲學即在依附,則不是好事。因為依附科學,從科學的根據(jù)上抽繹出道理,這無異于錦上添花,仍是錦耳,于錦之本質并無所增益。同樣,于科學根據(jù)上抽繹道理,亦仍是科學耳,于科學本身并無所增益?!?/p>

二、上下合一,一體平鋪

此處言“上下”是指形而上與形而下?!吨芤住吩唬骸靶味险咧^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蹦敲?,將科學劃歸為形而下,而把哲學歸于形而上則未有不可。目前,人們對“道、器”的解釋不少,取任何一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結合本文,“形”可作為“兩境”之界線?!皟删场报D―即形上之世界與形下之世界,“形”暫定為具體事物。其,上可歸宗于其之所以存在之依據(jù),保障(向內(nèi));下可探究為對其他存在所發(fā)揮之功用(向外)。馮友蘭講:“一物之存在是以整個宇宙作為其存在之依據(jù)、背景。每一事物之本身功用又反作用于整個宇宙?!闭^:萬物一體,彼此聯(lián)系,互為因果。猶如亞馬遜“蝴蝶效應”――亞馬遜蝴蝶扇動翅膀,美國西海岸將產(chǎn)生颶風。若依此說法,那么將會陷入一個不可調和之境。先設一命題:你以非你作為你存在之保障;我以非我作為我存在的依據(jù)。那么,按照數(shù)學原理將“你”與“我”做一個交集,得出的結果即是獨立的“你”與“我”。因為,除你與我之外,其他均為一致。亦即是從“非你”之中抽出“我”之后所剩下的部分完全等同于從“非我”之中抽出“你”所剩余的那部分。這是從形式邏輯上來推的。畢竟“我”與“你”都是所屬于大全宇宙。正如熊十力所言:即體即用,體用不二,不可分而別論之。然,為了便于說明也只能依形式的方式展開。由此,所分離出來的“我’與“你”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性體”,而非生物之我(意識)之你。因為,他們(思)都是科學的產(chǎn)物,不是真我。故而,對真我的感悟則如牟先生所言,須:“主客不離,一體平鋪,物我雙忘,然而,我們不講認識則以,即講認識,則不能不抬高主體,即不能不特顯主體的特殊性能。而且若不顯主體的特殊性能,亦不能達到最后境界的一體平鋪,到處皆是?!?/p>

科學的任務是認識對象的構造以及其變化發(fā)展之規(guī)律。使人們明白,什么是什么。這主要強調的是自然科學的作用。而對于社會科學而言,則往往表現(xiàn)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之中。如:被就業(yè)、被買房等等。然而,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有一個共同的傾向,即是:客體的彰顯,主體的隱退。主體即是作為認識的我,客體就是被認識的“他”。目前,對客體的追溯與主體本身的遺忘,已成為當今人類的現(xiàn)狀,它占據(jù)了人們的整個思維空間。同時,也相對的屏蔽了人們本來所固有的“性體”“本心”。使得本來就難得被人們所顯之“主體”被埋藏的更深、更隱秘。因此,對主體的彰顯便成為了當今學科的任務,思想的革命。彰顯主體不僅可以填補空虛的精神世界,更可以調節(jié)、平衡已失衡的客體世界與主體境界的結合,使其回到和諧的狀態(tài)之中。以至人類與自然界能更好的、有序的、健康的發(fā)展。然而,受科學學科本身性質的影響,其在對主體的彰顯方面似乎“無能為力”。哪怕是所屬于其的心理學也只能是做向外的認識,而無法行“自我”的內(nèi)顯。所以,只能由專注于向內(nèi)的哲學來予以分解,參悟其中之根本,彰顯主體的自我,最終讓科學與哲學達到高度的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牟宗三.《寂寞中的獨體》[m].北京:新星出版社出版,2005年4月

[2]熊十力.《體用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外國哲學論文篇六

舊石器時代晚期,即從公元前4萬年至公元前一萬年之間。這一時期又分為奧瑞納,伯爾戈德,索魯特,馬格德林四個文化期。

著名的西班牙北部的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是約15000年前的克羅馬農(nóng)人創(chuàng)造的,19世紀下半期被發(fā)現(xiàn)。

法國南部的拉斯科洞窟是一處虧莫更大的洞窟遺址,被西方人譽為“史前的西斯廷大教堂”,是舊石器時代藝術的典型代表。

愛琴文明是指希臘半島南部和愛琴海島嶼上得文明??死锾厮囆g主要集中在米諾斯王宮。

米諾斯王宮基本完整,坐落于凱夫拉山麓,建筑風格受埃及影響,結構嚴謹,樸實無華?!蔼{子門”是邁錫尼最重要餓文化遺跡,是西方最早的紀念碑式的裝飾雕刻。

古希臘美術按其歷史的發(fā)展可分為四個時期,荷馬時期(公元前1200年~前800年)古風時期(公元前800年~前600年)古典時期(公元前600年~前400年)希臘化時期(公元前323年~前30年左右)。

柱頭的式樣是希臘建筑藝術最集中的體現(xiàn),按其起源的制式的不同,分為多里安柱式,愛奧尼亞柱式和科林斯柱式3種。

古風時期的陶瓶畫形成了倆種不同的描繪風格“黑繪風格”和“紅繪風格”。雅典衛(wèi)城據(jù)于雅典市中心一座高150多米的四面陡峭的山丘上,由著名的帕特農(nóng)神廟,伊列克提翁神廟,雅典娜勝利神廟和衛(wèi)城山門四個建筑物組成,是古希臘最杰出的建筑群,也是希臘藝術達到成熟的一個標志。帕特農(nóng)神廟是多里安柱式中最完美的建筑。伊列克提翁神廟的柱身為六根女人像列柱。

米隆的《擲鐵餅者》創(chuàng)造了運動的典范,被譽為“體育運動之神”

公元前5世紀至前4世紀是希臘雕刻的轉折時期,這一時期雕塑藝壇最杰出的代表是米隆,菲狄亞斯和波利克里托斯三大雕刻家。

菲狄亞斯是雅典衛(wèi)城重建的藝術總監(jiān),畢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帕特農(nóng)神廟的雕刻。

希臘化時期最馳名的是其雕刻藝術,這一時期的雕刻藝術有三個中心,即希臘本土,帕加馬和羅德斯島。

舉世聞名的女神雕像《米洛斯的阿芙洛狄忒》即今天人們通常所稱的“斷臂維納斯”雕像于1820年發(fā)現(xiàn)于米洛斯島而得名。

古代羅馬早期文化,是以伊特拉里亞文化為主。

伊特拉里亞的雕像藝術中,卡彼托林《母狼》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屬于公元前6世紀伊特拉亞人的藝術杰作。

古羅馬建筑1.神廟2.記功柱和凱旋門3.劇場4.引水道

龐貝城到處都有色彩壁畫可分為四種樣式。鑲拼式.建筑式.“埃及式”.及追求畫面的繁復華麗和層層疊疊,似真似幻的裝飾效果的第四種樣式。龐貝壁畫《酒神秘儀圖》屬于第二類風格的別墅壁畫。

拜占庭藝術繁榮時期是在查士丁尼大帝時代。現(xiàn)存伊斯坦布爾的圣索菲亞教堂是拜占庭藝術的代表。

拉文納曾是拜占庭帝國的又一個藝術中心,存有圣維塔列教堂,最能使這個教堂揚名的是它的鑲嵌畫《查士丁尼大帝及隨從》《西奧多拉皇后及隨從》。

“加洛林文藝復興”——公元8世紀,當年的蠻族已成為橫行歐洲大陸的封建領主,法蘭克國王查理曼歷經(jīng)數(shù)十年戰(zhàn)爭,把西歐大部分地區(qū)統(tǒng)一起來,建立了加洛林王朝,成為西羅馬覆滅后300余年西歐第一個皇帝。查理曼的理想是恢復昔日羅馬的繁盛,在文化上學習羅馬的傳統(tǒng)。他聚集了一批文人學者在首都阿琛收集整理古籍,讓藝術家仿照古典樣式進行創(chuàng)作,以宮廷為中心形成了復興古典文化的潮流,歷史上稱為“加洛林文藝復興”

加洛林王朝重視古典文化,在宮廷羅致了人文主義學者著書立說,促進了書籍插圖藝術的發(fā)展。

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肇始

一種新德風格開始醞釀形成,代表這種新風格的是披薩諾父子。繪畫方面的代表人物是佛羅倫薩的齊馬布埃和西耶那的杜橋。對新風格起決定影響的是佛羅倫薩的喬托。是第一位運用新方法作畫的藝術家,首次把人類形象當做表現(xiàn)基督教教義的感情媒介。代表作品《哀悼基督》最著名的還有《逃往埃及》《猶大之吻》,這是它對意大利文藝復興繪畫藝術的偉大貢獻。

基布爾提用27年時間完成一個雙扉銅門,運用透視手法再現(xiàn)人物的位置和環(huán)境,空間的深度,工藝制作十分精美,被后人稱為天堂之門。

多納太羅,他的《大衛(wèi)》是第一件復興古代裸體雕塑傳統(tǒng)的作品。

佛羅倫薩主教堂穹頂?shù)脑O計和建造標志著建筑設計方面復興的到來,它的設計者是15世紀佛羅倫薩最著名的建筑師布魯內(nèi)拉斯基。繼他之后,另一位學者型建筑師阿爾伯蒂出現(xiàn)了于1452年寫成的專著《論建筑》。馬薩喬《納稅錢》,《逐樂園》。

著名藝術史學家瓦薩里認為馬薩喬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第一位擺脫藝術上呆板僵硬風格,賦予人物以生動形象和生活氣息的畫家。

烏切羅的代表作品《圣羅馬諾之戰(zhàn)》追求科學的準確性,嚴格描繪出了畫面的透視距離,但人物形象卻失去了應有的生氣。

15世紀佛羅倫薩畫派的最后一位大師是波提切利。““重點,需要自己總結著搞”” 曼坦尼亞是帕都亞畫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死去的基督》。曼坦尼亞嚴謹?shù)漠嬶L影響遍及意大利北部,德國畫家丟勒也深受其影響。

14世紀末,尼德蘭出現(xiàn)了一些忠于自然,致力于發(fā)展寫實風格的藝術家,這些藝術家首推斯呂特,代表作為《摩西井》。15世紀尼德蘭文藝復興的真正奠基人是一個被稱為佛蘭瑪爾畫師的人,真實姓名羅伯特·康賓。

揚·凡·??擞脫接刑烊粯渲目旄捎妥鳟嫞阌趯訉由仙巩嬅嫱该鞲挥泄鉂?,因此他是油畫技術的革新者。揚·凡·??诉€有一系列的傳世佳作,《阿爾諾芬尼夫婦像》是其頂峰之作,它既明白無誤又如謎樣難解。

維登是第一個把基督教教義化為強烈的宗教形象的藝術家,他使人們遠離塵世而沉浸于基督教教義之中。

德爾克·波茨以奇特的構思俯視的角度畫了《最后的晚餐》。第八章

達芬奇是整個文藝復興時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有著名壁畫《最后的晚餐》。油畫《巖間圣母》是他藝術走向成熟的標志。達芬奇的藝術成就:

達芬奇總結了15世紀藝術家的研究結果,在繪畫的構圖,明暗,色彩方面有所建樹。他創(chuàng)立的明暗法讓形象從深暗的北京中浮現(xiàn)出來,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感,空間感。他研究大氣與色彩的關系而發(fā)明了薄霧法,讓遠景沐浴在淡藍的空氣中,使透視關系更正確,更完善。在《繪畫論》中,達芬奇提出要像鏡子一樣真實的反映世界,把普遍的自然變成第二自然,他在觀察自然的前提下塑造理想化的人物形象。達芬奇的一生是為科學,為藝術奮斗的一生,他多方面的才能不僅給我們留下珍貴的藝術遺產(chǎn),而且在科學史上也寫下光輝篇章,他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出他所處的時代。

米開朗基羅為圣彼得大教堂做圓雕《圣母哀悼基督》。他在三年時間內(nèi)完成了《大衛(wèi)》,他以一個愛國志士的熱情把神話中的少年英雄塑造成剛毅不屈的戰(zhàn)士。大衛(wèi)怒視敵人,一手扣住甩石機的機弦,一手緊攥,肌肉緊張,沉靜中充滿動力。大衛(wèi)的身上集中了所有男性美。不到30歲的米開朗基羅因這件作品被視為最杰出的藝術大師。以《創(chuàng)世紀》為主題描繪了九個故事。

拉斐爾是文藝復興三杰中最年輕的一位,頭腦聰穎,性格溫和,創(chuàng)造出典雅,優(yōu)美,有高度技巧的藝術典型,被奉為古典藝術的楷模。代表作品《雅典學院》。在拉斐爾的圣母像中最著名的是作于1515年的《西斯廷圣母》。這幅圣母綜合了所有的圣母的美好特征。徐徐打開的帷幕中圣母懷抱圣子從云端緩緩落地,圣母端莊矜持的臉上略帶憂傷,圣子有超乎兒童的嚴肅和神圣。左前方的西克斯教皇在為圣母引路,右邊美麗的圣女巴巴拉目光低垂。詩一般的藝術語言表現(xiàn)了優(yōu)雅,和諧,輕快的旋律,體現(xiàn)了人文主義理想。拉斐爾所確立的美的樣式成為后來古典主義學院派的標準。

喬凡尼·貝利尼是威尼斯畫派的奠基人。是第一位用畫布作油畫的威尼斯畫家。喬爾多納開始了威尼斯畫派向全盛時期的過渡。代表作《田園合奏》《入睡的維納斯》 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是尼德蘭文藝復興空前繁榮的時期,在這種嚴峻的形式下,美術界出現(xiàn)了博斯,老勃魯蓋爾這樣個性鮮明的大畫家,他倆和昆丁·馬蘇斯三人是尼德蘭美術代表人物。

希羅尼穆斯·博斯是最具特色的畫家。作品《干草車》《愚人船》。昆丁·馬蘇斯代表作《兌換銀錢的人和他的妻子》 老彼得·勃魯蓋爾塑造了很多農(nóng)民形象?!掇r(nóng)民舞蹈》《農(nóng)民婚禮》。德國美術代表人物,丟勒,小漢斯·荷爾拜因。

16世紀德國最偉大的畫家是阿爾弗雷特·丟勒。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是油畫家,版畫家,水彩畫家和建筑師。恩格斯說他是在思維能力,熱情,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問淵博方面的巨人。水彩畫《草叢》反映了他細致的觀察能力和高超的寫實技巧。1514年創(chuàng)作的三幅銅版畫《騎士、死神和魔鬼》《圣哲羅姆在書齋中》《憂郁》是丟勒版畫藝術的高峰。三幅畫內(nèi)容不同,但都貫穿著一個主題??茖W、理性戰(zhàn)勝了中世紀天主教會的愚昧無知。

巴洛克時代的美術,““重點,需要自己總結著搞””

卡拉契兄弟于1590年在意大利波倫亞創(chuàng)立了歐洲第一所美術學院,史稱波倫亞學院,所以他們的藝術又常常被人們稱為學院派藝術。

卡拉瓦喬藝術與追求宏偉崇高的卡拉契藝術有著明顯的不同,其圣經(jīng)題材的繪畫作品帶有強烈的世俗性和真實感。他運用了強烈的明暗對比,用光線突出畫面的主要部分,這就是卡拉瓦喬特有的用光風格。這種手法后來被倫勃朗和維拉斯開慈所繼承并加以發(fā)展。

影響:卡拉瓦喬的作品中包含有對社會的懷疑和反叛,這在歐洲繪畫作品中是走了第一步。以后,這種批判因素的倫勃朗,委拉斯凱茲,路易·勒南等人的作品中日益變的更加明顯和強烈。

佛蘭德斯代表人物,魯本斯、凡·代克。

彼得·保爾·魯本斯是17世紀佛蘭德斯最杰出的畫家。代表作《劫奪呂西普的女兒們》。凡·代克1617年成為安特衛(wèi)普獨立畫家,之后又成為魯本斯的學生和助手。《查理一世像》 貝尼尼的雕塑頂峰標志是他為圣德列薩禮拜堂作的祭壇雕塑。

荷蘭美術代表

哈爾斯、倫勃朗、維米爾、雷斯達爾和霍貝瑪。倫勃朗《夜巡》

約翰內(nèi)斯·維米爾是典型的荷蘭風俗畫家,又被稱為是荷蘭小畫派的代表人物。

17世紀荷蘭風景畫徹底獨立,成為受人們喜愛與歡迎的繪畫體裁。杰出的風景畫家有雷斯達爾和霍貝爾。

法國美術代表

普珊

18世紀法國 夏爾丹

18世紀英國美術代表

威廉·荷加斯、喬舒亞·雷諾茲、托馬斯·庚斯博羅。

新古典主義繪畫

代表人物

大衛(wèi)、安格爾。安格爾代表作品《泉》《大宮女》

戈雅出生在西班牙

英國風景畫最高成就的是透納和康斯太勃爾。透納《蒸汽和速度》

法國風景畫派

巴比松畫派 現(xiàn)實主義繪畫

代表畫家 克拉姆斯柯依,列賓,蘇里柯夫,列維坦,謝洛夫。印象主義

19世紀60、70年代是法國歷史的新舊交替時期,在美術上,印象主義引發(fā)了歐洲美術史上一場“陽光燦爛”的革命。印象主義成了傳統(tǒng)藝術與現(xiàn)代藝術的一道既有過度意義又有分割作用的分水嶺。它具有這樣的雙重性,既與傳統(tǒng)相聯(lián)系又追求標新立異。印象主義從形式到內(nèi)容的革新,使人們走出傳統(tǒng)藝術,距離現(xiàn)代藝術只有一步之遙。

中心人物

埃多瓦·馬奈

保羅·西涅克既是畫家又是理論家代表《井邊的婦女》 后印象主義

野獸派即野獸主義 ——馬蒂斯

達達主義——杜?!度?/p>

達利——《內(nèi)戰(zhàn)的預感》 超現(xiàn)實主義——米羅

“巴黎畫派”代表人物 莫迪利亞尼,于特里約,蘇丁納,夏加爾享,亨利·盧梭。

外國哲學論文篇七

哲學是對自然科學的總結,同時也對其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有意識利用哲學思想指導生物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分析理由、解決理由的能力,還能培養(yǎng)文理兼長的后備人才。

哲學思想指導高中生物教學

哲學是對自然科學的總結,同時也對其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有意識利用學生們在政治課上學到的哲學思想指導生物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分析理由、解決理由的能力,還能培養(yǎng)文理兼長的后備人才。

現(xiàn)將如何利用哲學思想指導高中生物教學的策略總結如下:

1.利用一般與特殊關系的哲學思想指導高中生物教學

哲學中講到:一般,指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指矛盾的特殊性。二者對立統(tǒng)一、相互依存、相互轉化、互為存在的前提條件。

高中生物教學中要注意一般與特殊關系的處理。引導學生認識到生物學科中所講的規(guī)律一般都是一般規(guī)律,任何一般規(guī)律都是對事物的共性的總結,事物還存在其個性與特殊之處,共性和特性相互依存。

例如高中生物必修1在介紹細胞統(tǒng)一性時講到:生物一般是由細胞組成的,但病毒是非細胞生物;一般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但原核生物藍藻光合作用是光合片層;一般情況下葉綠體是綠色植物應有的細胞器,但植物的根尖細胞、葉表皮細胞不含有葉綠體;一般的細胞都含有一個細胞核,但雙小核草履蟲,胚乳細胞含有兩個細胞核,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一般細菌的代謝類型為異養(yǎng)型,但硝化細菌為自養(yǎng)型:一般真核生物的體細胞增加的方式為有絲分裂,但蛙的紅細胞為無絲分裂;植物體一般組織的無氧呼吸的產(chǎn)物為酒精與二氧化碳,但馬鈴薯塊莖、甜菜塊根、玉米胚細胞等無氧呼吸的產(chǎn)物為乳酸。高中生物必修2講到:生物的遺傳物質一般是dna,但有些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高中生物必修3講到:一般生產(chǎn)者是綠色植物,但能進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細菌也是生產(chǎn)者,原核生物藍藻也是生產(chǎn)者;一般消費者是動物,但豬籠草這樣的植物也可充當消費者,病毒、營寄生生活的細菌也是消費者。

2.利用整體與局部關系的哲學思想指導高中生物教學

哲學中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個局部構成的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整體與局部既有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整體由部分構成,整體功能的形成離不開部分原有功能;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部分離開整體就不再有部分功能。

在生物學教學中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yōu)目標;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fā)揮。這種學習策略在高三全面復習時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在復習“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時,要引導學生認識個體層次生命系統(tǒng)的整體性,只有生物體各器官、系統(tǒng)之間的協(xié)調統(tǒng)一,才能使內(nèi)環(huán)境維持穩(wěn)態(tài),換句話說只有神經(jīng)調節(jié)、體液調節(jié)、免疫調節(jié)共同配合使各器官、系統(tǒng)之間協(xié)調統(tǒng)一,保證內(nèi)環(huán)境的穩(wěn)態(tài),生物體才能正常完成生命活動;另外,從高中生物教學的整體教學來說:第一,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要注意各個章節(jié)各本書內(nèi)容的連貫性、整體性。

教學過程中,我們?nèi)绻蛔⒅馗鱾€部分內(nèi)容的講解,而不從整體角度出發(fā)就可能使學生的理解過于片面,那么很多理由很多知識就可能讓學生無法聯(lián)系,很難構成知識網(wǎng)絡,造成學生理解上的空缺和漏洞。高中生物課本的每一章節(jié)主要是對生物局部活動進行研究,如果教師能每節(jié)課的導課或小節(jié)時都站在整體角度對學生進行引導,也就是簡短的幾句話,就可以引導學生在生物學習完成之后,就可以建立生物體的整體結構和功能(以及植物、動物、微生物的生活規(guī)律等)的知識框架,如果建立的這個框架或網(wǎng)絡很致密,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那么以前的一些不解和疑惑,也會在整體框架構建之后融會貫通,迎刃而解。

3.利用宏觀與微觀關系的哲學思想指導高中生物教學

哲學講到的宏觀是指從大的方面去觀察,微觀是指從小的方面去觀察。在自然科學中,微觀世界通常是指分子、原子等粒子層面的物質世界,而除微觀世界以外的物質世界被稱為宏觀世界。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生物的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中穿梭自如,“微”則進入細胞中了解原子與分子是如何完成細胞代謝的;“宏”則能跳出來了解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圈是如何維持穩(wěn)態(tài)的其實高中生物就是從微觀入手的,從組成生物的化學元素到組成生物的化合物,再到組成生物的細胞;到了必修3又從個體水平認識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從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水平認識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這就要求學生不僅對生物微觀知識的認識,還必須注重宏觀角度的理解。

4.利用對立統(tǒng)一的哲學思想指導高中生物教學

哲學中的“對立”,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哲學中的“統(tǒng)一”,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lián)結的屬性。它有兩種情形:其一,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其二,矛盾雙方依據(jù)一定的條件相互轉化。

例如必修1講到的細胞代謝的方式涉及到的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同化是把消化后的營養(yǎng)重新組合,形成有機物和貯存能量的過程。異化是生物的分解代謝,生物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將體內(nèi)的大分子轉化為小分子,自身的組成物質發(fā)生分解,同時放出能量。從細胞到生物體,包含了細胞的分裂、分化與生長等一系列生命活動,在這些生命活動中,需要不斷的進行能量代謝和物質代謝,整個代謝過程始終發(fā)生著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一般認為,當同化作用大于異化作用時,有機物才能積累,生物才能表現(xiàn)出生長現(xiàn)象。

5.利用外因通過內(nèi)因起作用的哲學思想指導高中生物教學

哲學中的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nèi)因是變化的依據(jù)。學生利用外因通過內(nèi)因起作用的原理可以很好的理解酶催化作用一例。酶是催化生物化學反應的內(nèi)在因素,但要使酶發(fā)揮其催化作用,外界環(huán)境條件比如說溫度、ph值顯得至關重要。生物的細胞發(fā)生癌變是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致癌因子等外因作用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內(nèi)因而發(fā)生的變化。學生在分析光合作用時得意識到影響光合作用的內(nèi)因有葉綠體色素的含量、酶的種類及含量,外因有光照、溫度和二氧化碳的濃度,外因通過內(nèi)因起作用。這樣,學生做關于光合作用的題就顯得不那么難了。此外,高中生物學中的細胞核與細胞質的相互關系、生物進化的過程、群落的演替、生態(tài)平衡。

外國哲學論文篇八

近段時間以來讀了博登海默的《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這本書,并寫下了這篇讀書筆記。這本書對每個學習法律的人很重要,要多重要,讀過才會知道?,F(xiàn)在看了這后有些收益,記錄如下。

首先我來介紹下此書作者。博登海默,1908年出生于德國柏林,在海德堡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1933年移民美國后在華盛頓大學研習美國法律并于1937年獲得ll.b學位。從1951年開始擔任猶他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法律教授,并于1975年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法學榮譽教授,1992年去世。博氏是綜合法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研究領域為法律哲學。主要論著有:《法理學》、《法理學:法律哲學法律方法》、《論正義》、《權力、法律和社會》、《責任哲學》和《英癥狀法律體系導論》等。然后再介紹一下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全書的內(nèi)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的歷史概論中介紹了自古希臘直至20世紀70年代的各派西方法律哲學的概述(包含作者對法律的哲學思考和作用的哲學思考)。第二部分法律的本質和作用以及第三部分法律的淵源和技術。20世紀的西方法律哲學,一般來說有三大派別:社會學法學、分析法學和新自然法學。作者傾向于所謂“統(tǒng)一法理學”(或“綜合法理學”)觀點,既主張不以任何單一的、絕對的因素來解釋法律;認為法律的制定和實施要受社會、經(jīng)濟、心理、歷史、文化以及各種價值判斷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全書貫穿了這一思想。該書是作者對法律的基本性質以及法律制度所追求的基本目標和價值進行哲學上的分析。該書的價值不在于面面俱到,而在于它能引起讀者認真而嚴肅的思考。因為時間關系我僅就本書第十一章節(jié)中正義部分的內(nèi)容進行了比較細致的閱讀,故本讀書筆記也僅就此部分中正義的概念及正義與自然法的關系這兩個部分展開重點闡述。

本書第十一章第四十九節(jié)關于正義的概念部分作者分了四個小部分來進行論述,分別是分配正義、矯正正義、契約正義及個人的非正義觀。同時作者分別從主觀向度和制度的層面進行了分析。而第五十節(jié)分析了正義與自然法的聯(lián)系。以下就此兩節(jié)內(nèi)容內(nèi)容進行介紹。

一、正義的概念范圍

(一)歷史上典型的正義概念

第一種是烏爾庇安和西塞羅的觀點。這兩人的定義強調的是爭議的主觀向度?!罢x被認為是人類精神上的某種態(tài)度、一種公平的意愿和一種承認他人的要求和想法的意向”。據(jù)此,作者做出了如下發(fā)揮。正義概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給予每個人以其應得的東西的意愿。正義要求關注他人,而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上述定義都著重強調了正義的主觀向度。故正義被認為是人類精神上的某種態(tài)度、一種承認他人的要求和想法的意向。第二種便是圣·托馬斯·阿奎拉和埃米爾·布倫納的觀點。作者進一步指出正義不應僅僅局限于精神層面,還要具體化為實際措施和制度性手段。圣·托馬斯·阿奎拉和埃米爾·布倫納這兩人就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二)博登海默界定的正義之四重含義

第一種是分配正義?!胺峙湔x所主要關注的是在社會成員或群體成員之間進行權利、權力、義務和責任配置的問題”、。然后,作者提出了一連串有關正義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通常是由享有立法權力的當局來處理的。博登海默還列舉了一些分配正義的表現(xiàn)形式,如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一家之長發(fā)布的令和規(guī)定的罰則、采邑的工時、評分制度的公平性和分配獎學金的確當性等等。第二種是矯正正義。習慣法、國際法則、工資水平和矯正正義是指當一條分配正義的規(guī)范被某個社會成員所違反時,該社會成員就應承擔賠償、返還不當?shù)美⒔邮苄塘P等責任。矯正正義通常是由法院或其他被賦予了司法或準司法權利的機關執(zhí)行的。它的主要適用范圍乃是合同、侵權和刑事犯罪等領域。

第三種便是契約正義。即在正常情形下,當事人處于自愿而訂立的合同是不存在不正義的情形的。但如果一方當事人隱瞞或故意錯誤表達相關信息,或一方當事人倚其優(yōu)越的實力地位而將條件強加給對方,或一代表人在毫不考慮他(她)所代表的那些人的利益的情形下就簽定集體協(xié)議,那么,雖然那些合同在形式上是自愿的,“但它卻仍具有不正義的污點”第四種便是個人的非正義觀。即“奉公守法的人和公平的人都是正義的”。最后,作者做了一個精辟的總結,認為上述所有有關正義的問題都可以歸結為一個論式:“個人應得的歸于個人”。

二、正義與自然法的關系

(一)自然法的概念

在法理學思想史中正義觀念往往與自然法的概念聯(lián)系在一起。但自然法概念也并非唯一。主要有以下幾種:亞里士多德認為一條正義規(guī)則“在任何地方都具有同樣的效力”,那么它就是自然的。按照圣·托馬斯·阿奎拉的觀點,自然法視為“人類普遍的和根深蒂固的品性”。而赫伯特·哈特認為自然法是“任何社會組織為了存在下去而必須擁有的”。這幾個人的觀點相似。與此對應的特里斯琴·沃爾夫持絕對論的觀點,認為自然理性永恒不變;魯?shù)婪颉に顾防张c卡多佐法官都用相對論的方法,認為自然法是相對的、可變的。而第三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有約翰尼斯·梅斯納,艾爾弗雷德·維德羅斯。作者認為,以上這些自然法哲學家的觀點盡管有分歧與異議,但仍存在一致性的要素,即“自然法是由應當?shù)玫匠姓J的原則和準則構成的,而不管它們在一個國家或其他共同體的實在法中是否得到了正式表達”。也就是說自然法是高于國家法令的一種更高的正義原則。

(二)自然法隨著正義觀念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把以上的正義要求描述完以后,作者指出,應當根據(jù)生物學和心理科學中所取得的進展對人們在立法方面的基本需要進行重新思考和修正。由于人的道德情感會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生變化,所以自然法的寬容標準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在很久以前可能被認為是正當?shù)?而在當代文明社會中則為法律所禁止;在過去,人們對輕微的罪行也適用死刑,但在今天,死刑只被限制適用于少數(shù)幾種極為重大的罪行;一個現(xiàn)代國家的成員要求的最低限度的安全都比混亂社會所能期望的安全程度高得多。作者在這里再次贊同了自然法的大多數(shù)倡導者所提出的“惡法非法”的觀點。

(三)自然法是正義的最低層次

從書中不難看出正義制度由三個層次組成:第一層次是自然法,它是正義制

度的基礎;第二層次是“被一特定的政治和社會制度認為是正義的規(guī)范和原則”,這些規(guī)范和原則可能得到了明文法的承認,也可能沒得到其承認;第三層次是最高層次,“它是由一個更完美的和更理想的秩序的藍圖規(guī)劃構成的,而這一規(guī)劃則是一個國家的實在法所無力實現(xiàn)的”。據(jù)此,正義概念范圍極廣,不僅關注法律有序化的迫切的、即時的目的,而且關注它的遠大的、終極的目的。

綜上,是我對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近乎皮毛的理解。博登海默對正義的闡述是理性而精彩的,整本書是深刻而又有創(chuàng)意的。博登海默的正義論值得學者們深究,就算僅僅細致閱讀了此書的一兩個小節(jié)我也不得不為他那抽象、發(fā)散而豐富的思想而感嘆。正義是法律制度的實質,正義也是法律永恒的主題,而博登海默對正義的這場探討給法學乃至整個人類文明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后人細細品味。

外國哲學論文篇九

第一章:原始、古代美術(從史前到古代羅馬三萬年)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頭。古羅馬人是希臘文明的繼承者,古羅馬人的藝術才能在建筑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古代希臘和羅馬藝術奠定了西方古典藝術傳統(tǒng)的基礎,也達到了古代美術史的巔峰。

第一節(jié):原始美術

三:新時期時代美術:巨石建筑。英格蘭南部的圓形巨石攔“斯通亨治”。以其雄偉的環(huán)形結構、嘴角的莊嚴肅穆和悲劇性的壯美而引人矚目。

第二節(jié):古代兩河流域美術

指在近伊拉克境內(nèi)的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古希臘人稱之為“美索不達米亞”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fā)祥地之一。直到公元前538年被并入波斯帝國為止。分為四個時期: 蘇美爾--阿卡德時期。古巴比倫時期:漢莫拉比法典 亞述時期。新巴比倫時期。

第三節(jié):古代埃及美術 一:美術特點:

埃及是古代奴隸制專制國家的典型代表金字塔的社會結構。法老、大臣、平民、奴隸。埃及藝術是為法老和少數(shù)貴族服務的,作用是歌頌王權,鞏固奴隸主國家的政權,強調等級制度。特點為規(guī)模宏偉。宗教對埃及藝術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藝術大多為死者服務。埃及藝術形式在3000年間基本穩(wěn)定不變??偟恼f是壯麗、宏偉、明確、穩(wěn)定、有嚴格的規(guī)范,又具有寫實基礎上的美化————地理位置封閉。與外界隔絕造成了文化發(fā)展上的單一狀況。二:古王國美術:

第四節(jié):愛琴美術,古代希臘美術

一、愛琴美術

二、古代希臘美術

菲迪亞斯:《命運三女神》。他設計了雅典衛(wèi)城建筑。創(chuàng)作了衛(wèi)城中的大量雕刻和裝飾浮雕。發(fā)展了米隆的成就,在寫實方面達到了更高的境地。他追求的是一種理想風格,其作品創(chuàng)造了典雅、肅穆的形象,是古典雕刻的理想典范。

波留克列特斯:《持矛者》

普拉克希特列斯:《赫爾墨斯與小酒神》 4希臘化時期

《薩摩色雷斯的勝利女神》?!独瓓W孔》

第五節(jié):古代羅馬美術

羅馬人是希臘藝術的崇拜者和模仿者 希臘藝術主要用于敬神,圍繞神廟和祭祀、紀念活動進行創(chuàng)作,帶有理想化的色彩。羅馬人的藝術則大多數(shù)是以給帝王歌功頌德、滿足羅馬貴族奢侈的生活需要為目的的。

總之,希臘藝術是理想主義的,簡樸的、強調共性的,典雅精致的。羅馬藝術是實用主義的,享樂的,強調個性的、宏偉壯麗的。

羅馬美術的主要成就是建筑。斯洛西姆競技場。代表了羅馬建筑的頂峰。凱旋門是古羅馬的主要建筑。

第二章 :歐洲中世紀美術(自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5世紀文藝復興運動開始的這段時間成為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人為了反對宗教神權統(tǒng)治,推崇古希臘羅馬的文化傳統(tǒng),并認為從羅馬帝國覆滅之后到文藝復興之間的歷史是野蠻黑暗的時代,是處于文明與復興之間的時代,故稱”中世紀”?;浇痰挠绊懻加薪y(tǒng)治地位。

第一節(jié):早期基督教美術

第二節(jié):拜占庭美術。(公元5世紀到15世紀)君士坦丁大帝遷都拜占庭

第三節(jié):蠻夷藝術和加洛林美術 第四節(jié):羅馬式美術

第五節(jié):哥特式美術(意大利文藝復興學者把12到15世紀之間的藝術稱為哥特式藝術。)是中世紀藝術發(fā)展的一個頂點。

建筑:最著名的法國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米蘭教堂(最大的哥特式教堂)

巴黎圣母院

米蘭教堂

第一節(jié):意大利文藝復興美術 一:開端

溫布里亞畫派

帕都亞畫派

三:興盛期(15世紀末到16世紀中葉)

四:威尼斯畫派:

貝利尼:被認為是威尼斯畫派的創(chuàng)始人。喬爾喬涅 提香

五:樣式主義(是16世紀初出現(xiàn)于意大利佛羅倫薩的藝術風格,后發(fā)展到歐洲其他地區(qū),上承文藝復興下啟17世紀的巴洛克藝術。主要流行于16世紀20年代至16世紀末)藝術特點是技巧十分精湛,但追求的是其一刺激的效果,而不是寧靜與和諧。樣式主義往往采用不符合常理的幻想式構圖,喜歡表現(xiàn)裸體。人比例常常是夸張變形的。畫面人物眾多,但姿勢扭曲,迷戀于是用透視法。色彩往往也像畫面內(nèi)容一樣光怪陸離,更多地是表現(xiàn)情緒而非只是的自然。主體有時晦澀難明,只有內(nèi)行的觀眾才能看得懂。

第二節(jié):尼德蘭文藝復興時期美術

一、15世紀尼德蘭繪畫

康賓與楊.凡.艾克是尼德蘭畫派的主要奠基人。

二、15、16世紀之交的尼德蘭繪畫 三:16世紀的尼德蘭繪畫

第三節(jié):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美術

第四節(jié):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美術 一:14至15世紀的西班牙美術

西班牙文藝復興的總的面貌是:不同于意大利,他缺乏雄厚的人文主義思想。人文主義不能再西班牙扎根的原因,在于西班牙的王權、貴族和教會勢力太大,資本主義發(fā)展卻又先天不足。由于宗教裁判所的干預,美術中很少有裸體形象,特別是對女性裸體的描繪。從繪畫方面看,由于受藝術品訂貨人所支配,令創(chuàng)作題材集中于兩個方面,一是歌頌國王、貴族和帝國歷史;二是描繪宗教故事。

第五節(jié):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美術、楓丹白露畫派:卡隆。古贊父子

第四章:

17、18世紀歐洲美術

第一節(jié):17.18世紀意大利美術。

一:17世紀意大利學院派美術

由于過分強調法則,所以學院派的畫家比較保守,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他們的作品的題材也比較狹窄,大都是描繪宗教或者神話,而對世俗生活的題材往往不感興趣。在技法上比較偏重于素描而輕視色彩,以上這些特點都為古典主義美術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二:卡拉瓦喬與地方畫派

卡拉瓦喬把目光對準下層,專門畫那些被侮辱、被損害者的形象。二是他對自己所處的社會抱有批判和懷疑態(tài)度,而他這種懷疑與批判被一些人看做是叛逆的表現(xiàn),所以人們把他看做是“不合群的人”

三:巴洛克美術的形成與發(fā)展

巴洛克藝術雖然不是教會發(fā)明的,但他是為教會服務,被宗教利用的,教會是他最強力的支柱。特點:

1.他有豪華的特點。服務對象主要是上次人物和貴族。2.他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

3.他具有運動感。運動可以說是巴洛克藝術的靈魂。4.他的表現(xiàn)語言具有綜合性。5.他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巴洛克藝術大師貝尼尼 《阿波羅與達芙妮》

四:意大利18世紀的美術

第二節(jié) 17世紀佛蘭德斯美術

魯本斯《亞馬孫之戰(zhàn)》《強劫留西帕斯的女兒》

他成功的將宏偉豪華的巴洛克風格與尼德蘭傳統(tǒng)的藝術風格融合起來,形成了裝飾性很強的,具有浪漫主義傾向的畫風:造型粗獷豪放,色彩炫麗響亮,筆觸自由奔放,畫面往往有一股澎湃的動勢和熱血運動的激情。

魯本斯是以為宮廷畫家,也繪有許多宗教題材的作品,主要是面向上層社會的。但綜觀其藝術生涯,最為可貴的人文主義思想和世俗精神貫穿始終,作品洋溢著感人的生命力,熱情謳歌了人的偉大力量和壯美永恒的大自然。他的藝術風格和成就對后世好幾代藝術家都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第三節(jié) 17世紀荷蘭美術

哈爾斯:是荷蘭現(xiàn)實主義畫派的奠基人《吉普賽女郎》 倫勃朗:《夜巡》

三:荷蘭小畫派

1.作品的畫幅偏小,適宜于市民階層懸掛室內(nèi)以裝飾之用。

2.不表現(xiàn)重大的社會題材,特別注重對生活細節(jié)的描繪,迎合市民階層的審美趣味。畫面上多表現(xiàn)婦女梳妝打扮、彈琴唱歌、讀書寫信或做輕微的家務勞動,表現(xiàn)荷蘭藝術在蓬勃發(fā)展過程中的局限性。格拉爾德.特鮑赫 皮特。德?;艉?約翰內(nèi)斯。維米爾。

四:荷蘭風景畫與靜物畫的藝術成就

米德爾哈尼斯的道路(并木林道)邁因德特。霍貝瑪

第四節(jié) 17.18世紀西班牙美術

三、18世紀西班牙繪畫

戈雅的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現(xiàn)代性和世紀的歷史感。他的民族性表現(xiàn)在深深扎根在西班牙的土地上,有著西班牙畫家剛毅的氣質。同時,他直接集成了17世紀現(xiàn)實主義藝術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他的現(xiàn)代性表現(xiàn)在畫家總是跟著時代前進,用直接獨特的藝術語言傳達時代的音符。戈雅藝術中的實際歷史感表現(xiàn)在他把事實的歷史展示給人們看。在描繪社會和歷史事件的過程中,他總是愛憎分明,充滿了戰(zhàn)斗的熱情。戈雅是一位戰(zhàn)斗的畫家,正像有人說的那樣:“戈雅他醉心于新的思想,但他又無法逃避這一個病魔的世界?!钡拇_,他的一生都在向這個病魔世界進行斗爭。

雕塑 當時西班牙雕刻分為南北兩派,北派以巴利亞多利德為中心,南派以塞爾維亞為中心。北派代表:喬治。費爾南德斯 《哀悼基督》 南派:胡。馬。蒙塔涅斯。

第五節(jié) 17.18世紀法國美術

普桑《詩人的靈感》《薩賓婦女被掠》《摩西遇救》 勒布倫在造就法國統(tǒng)一藝術風格方面的作用是無人能比的。

18世紀的法國繪畫

被稱為羅可可的艷情藝術主宰了18世紀前半期。華托 布歇 佛拉戈納爾

夏爾丹在萬事崇尚奢華的路易十五時代,他沉穆凝重的靜物畫愈顯純美動人。

第五章 19世紀歐洲及美國美術

第一節(jié) 法國新古典主義美術

安格爾 大衛(wèi)的學生 《大宮女》《泉》《小提琴家帕格尼尼》

第二節(jié) 法國浪漫主義美術 籍里科 《梅杜薩之筏》 德拉克羅瓦 《自由領導人民》

第三節(jié) 法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美術

1848年至1870年是現(xiàn)實主義大放光彩的時候。宗教對于解決當代社會問題的無能無力和科學技術在社會實踐中的應用使人們對進步充滿石刻的信念,渴望在藝術中看到宗教生活的時代。

庫爾貝《奧爾南的葬禮》《畫室》 巴比松畫派

盧梭《橡樹林》為印象派的出現(xiàn)開辟的道路 杜比尼

馬奈 《苦艾酒的嗜好者》《草地上的午餐》

莫奈 《日出印象》《草垛》《魯昂教堂》組畫《睡蓮》 雷若阿 德加 西斯萊 畢沙羅

二 新印象主義(點彩派)修拉 西涅克 三 后印象主義

后印象主義畫家們的藝術探索和追求從本質上說是對印象主義的否定。塞尚 梵高

高更《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什么?我們到哪里去?》

第五節(jié) 19、20世紀初的法國雕塑

呂德《馬賽曲》

羅丹《加萊義民》《地獄之門》《巴爾扎克紀念碑》

第六節(jié) 19世紀德國美術

一、19世紀德國浪漫主義美術 佛里德里希 拿撒勒派

二、19世紀德國現(xiàn)實主義美術 門采爾

三、19世紀德國其他流派 象征主義 外光派

第七節(jié) 19世紀瑞典丹麥比利時美術

第八節(jié) 18、19世紀英國美術

一、18世紀的英國美術 荷加斯《文明婚姻》 雷諾茲 庚斯博羅

二、英國浪漫主義繪畫 弗賽里 布萊克

三、英國風景畫 四 拉斐爾前派

第九節(jié) 19世紀美國美術

第十節(jié) 18、19世紀俄羅斯美術

三、19世紀下半葉俄羅斯美術 巡回展覽畫派

這是19十九世紀下半葉最主要的進步藝術團體,這是名稱為“巡回藝術展覽協(xié)會”,簡稱巡回畫派。巡回畫派遵循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的美學主張,在俄國各地舉辦了近50次巡回展覽。畫家們站在民主主義的立場上,反映人民生活、歷史事件和俄羅斯美麗的大自然。列賓、蘇里科夫、瓦斯涅佐夫、謝羅夫成為巡回畫派的中堅力量。

第六章 20世紀美術

第一節(jié) 西方美術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的西方現(xiàn)代美術思潮與流派

立體主義是富有理念的藝術流派。他主要追求一種幾何形體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組合所產(chǎn)生的美感。他否定了從一個視點觀察事物和表現(xiàn)事物的傳統(tǒng)方法,把三度空間的畫面歸結成平面的、兩度空間的畫面。明暗、光線、空氣、氛圍表現(xiàn)的趣味讓位于直線、曲線所構成的輪廓、塊面堆積與交錯的趣味和情調。

立體主義被人們看做現(xiàn)代主義的“分水嶺”。他的出現(xiàn)是因為藝術受到了現(xiàn)代哲學、科學和機械工程學的刺激,也受到了塞尚晚期繪畫中抽象視覺分析的影響,還受到非洲面具造型的啟發(fā)。

主將是畢加索、布拉克。畢加索創(chuàng)作于1907年的《亞威農(nóng)少女》被認為是第一件立體主義傾向的作品。

未來主義 意大利 領導者為詩人馬里內(nèi)蒂發(fā)表《未來主義宣言》,以浮夸的文字宣告?zhèn)鹘y(tǒng)藝術的死亡,號召創(chuàng)造與新的生存條件相適應的藝術形式,宣告未來主義的誕生。

表現(xiàn)主義

主要活動基地在德國。是從后印象主義演變發(fā)展而來。是對印象主義忠實地描繪現(xiàn)實的叛逆。他繼承了中古以來德國藝術中重個性、重感情色彩、重主觀表現(xiàn)的特點。在塑造上追求強烈的對比,追去扭曲和變形的美。

成員:基希納、諾爾德、黑克爾、佩希施泰因、米勒

a、他的抽象藝術實踐開辟了西方抽象藝術的先河,把表現(xiàn)主義推向成熟階段。b、他的抽象主義理論集中在著作《關于形式問題》、《點線面》、《論藝術的精神》中。內(nèi)容涉及到抽象形式的法則和美感、繪畫的音樂性、創(chuàng)作中的偶然性等問題,值得人們思考和研究。

c、強調繪畫的自律性;強調色彩的獨立表現(xiàn)價值;主張畫家的心靈體驗和創(chuàng)造,通過非具象的形式傳達世界的內(nèi)在聲音。

達達主義 杜尚《泉》《l.h.o.o.q》。達達主義的目的不在于創(chuàng)造,而在于破壞和挑戰(zhàn)。達達主義藝術運動是1916年至1923年間出現(xiàn)于法國、德國和瑞士的一種藝術流派。達達主義是一種無政府主義的藝術運動,它試圖通過廢除傳統(tǒng)的文化和美學形式發(fā)現(xiàn)真正的現(xiàn)實。達達主義由一群年輕的藝術家和反戰(zhàn)人士領導,他們通過反美學的作品和抗議活動表達了他們對資產(chǎn)階級價值觀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絕望。

超現(xiàn)實主義

抽象表現(xiàn)主義

托比受中國書法和藝術影響 德。庫。寧

克蘭也受地方書法影響

波洛克抽象表現(xiàn)主義運動中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

背景: 20世紀50年代初萌發(fā)于英國,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國。是對抽象表現(xiàn)主義傾向的反動。將大眾傳媒和商業(yè)化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主題和動機,將藝術創(chuàng)作和商業(yè)圖像混為一體。在創(chuàng)造中大量運用現(xiàn)成的物品,如熱狗、餡餅、服裝、畫報、公路標志、罐頭等。特點: a、利用在生活環(huán)境中接觸的材料和媒介來制造大眾所能理解的形象,以使藝術和工業(yè)文明相結合,并利用大眾傳媒(廣播電視報紙印刷品)加以普及。

b、這些大眾通俗的藝術中有新奇活潑富有性感的內(nèi)容來吸引觀眾注意力,刺激消費欲望。

c、波普藝術精神:能準確捕捉大眾文化的內(nèi)涵,用何種表現(xiàn)形式藝術家有廣泛的自由。d、波普藝術把生活中現(xiàn)有的實物挪動位置、改變環(huán)境賦予新的含義,也被稱為“新達達主義”。

代表人物:漢密爾頓、安迪。沃霍爾、利希騰斯坦

4、后現(xiàn)代主義

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歐美各國繼現(xiàn)代主義之后前衛(wèi)美術思潮的總稱。后現(xiàn)代主義的概念最早出現(xiàn)在建筑領域,后來逐漸擴展到美術等其他領域。后現(xiàn)代主義以藝術的大眾性反對藝術的精英性,以粗俗、生活化反對精雅的藝術趣味;主張藝術各門類、藝術與生活之間界限的消失,藝術品不僅要作用于視覺,而且應該作用于聽覺、觸覺,甚至嗅覺的美學主張,以及藝術的目的是制造“整體情景”等等。較有影響的流派有:環(huán)境藝術派、大地藝術派等。

外國哲學論文篇十

一、論文題目

黑格爾歷史哲學中的自由問題探討

二、專業(yè)

外國哲學

研究意義

十八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在其書《論各民族的風俗與精神》中第一次用了“歷史哲學”這一理論術語。它以哲學思維的方式去研究人類社會歷史,進而研究反思歷史演變規(guī)律和歷史的意義,這也是歷史哲學的重要研究意義。它使人類以一種歷史意識的形態(tài)取代原有自然法的意識。然而,人們?yōu)槭裁匆獙Α皻v史”產(chǎn)生這樣孜孜不倦的興趣呢?就是人們并不滿足于對自己過去經(jīng)歷過的歷史停留在莫名其妙的感覺中,人們?yōu)榱嗽诋斚碌男袆又姓业礁鶕?jù),總會去從過去的經(jīng)歷中找到行動根據(jù)的來源。所以說歷史知識的價值就體現(xiàn)在于人的自我認識中:某種程度上說,人類經(jīng)歷過的歷史能為人類能夠做什么和將要做什么提供了指導和根據(jù)。對自我的認識與人性是同一的東西,而人對歷史的認識也正是一個歷史的過程。馬克思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指出:十八世紀的個人是歷史的結果,并非歷史的起點。

史學研究的真正目的是關心那些真實地表現(xiàn)了人們在以往時代中的自我認識的歷史事件,而非是簡單地準確地記起、恢復各種僅僅作為事件的歷史,而歷史學家只有重新思想了那種創(chuàng)造了他們正在研究的事件的思想,他們才能理解那個事件。這就表明了歷史研究與哲學探討的相互促進的關系。一切歷史研究最終都是為了解決當下的問題,過去的永存性就活動在當下之中。處于當代問題的視野中的歷史學家,通過重做人的自我認識在過去曾經(jīng)做過的事情而使這些過去的事情轉化成作為當代人的精神財富的歷史知識。

四、創(chuàng)新之處

本文主要采用以下視角對論文進行撰寫:

以黑格爾歷史哲學中自由為研究重點對象,著重對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歷史哲學中的自由問題進行研究,系統(tǒng)梳理哲學史上關于歷史哲學中的自由問題。

就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中的自由問題”研究與當馬克思的歷史為主主義中的自由觀進行結合,淺析以哲學思維對當下世界歷史問題重新進行理解。

本文地撰寫主要采用以下三種方法:

文獻方法:

1.把握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中的自由思想,需要通過對《歷史哲學》文獻的研究與理解,從而把握其哲學概念的意義。

2.研究其他哲學家原著,與黑格爾歷史哲學思想進行比較研究,進而豐富文章內(nèi)容。

3.對黑格爾歷史哲學思想研究的二手資料進行吸收理解,了解對黑格爾歷史學思想的研究現(xiàn)狀。

分析方法: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理清黑格爾歷史哲學中的自由思想,并對馬克思的影響。

邏輯方法:理解黑格爾整體哲學的精髓,并以邏輯的方式展開敘述,然后整理出黑格爾其歷史哲學中的自由思想的原貌。

本文將黑格爾歷史哲學中的自由的觀點作為研究重點,在系統(tǒng)地理清黑格爾哲學理論構架的基礎上。著重研究黑格爾思想中歷史哲學中的自由問題,并對后人及其當下的影響。

五、

黑格爾哲學是哲學發(fā)展中的重要階段,其構建的哲學的龐大的體系可以說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巔峰,而其哲學思想中所蘊含的龐大的歷史感對后世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的影響起到關鍵作用。

可以看出,從歷史的角度分析下,歷史哲學在從古希臘,近代啟蒙和德國古典哲學時期不同的哲學時期影響下的歷史哲學的命運,直到黑格爾在其最具特色也是其思想最為成熟時期的作品《歷史哲學》中完整的敘述其歷史哲學思想,黑格爾思想體系的精髓可以總結是其強大的辯證邏輯與歷史的融合性,并且以古典哲學的方式,達到了歷史與邏輯相統(tǒng)一于邏輯與歷史的自由之中。

在當代全球一體化的當下,我們不得不重新面對全世界溝通融合的局勢,而如何更好的在全球多元化中去尋找一個真正的契合點,我認為關注世界歷史的發(fā)展,并且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去尋找多民族共通點顯得尤為關鍵。那么在西方強大政治文化背景下,更好的理解西方對世界歷史的理解與趨勢,就能更好的在全球化中爭取優(yōu)勢并參與全球化構建。

當今世界格局下,我們應該為世界歷史負責,尤其在世界局勢緊張的地區(qū),中國更應該作為一個大國,肩負自己的使命。而馬克思唯物歷史觀會繼續(xù)指引著我們前進。

六、論文提綱

【本科歷史專業(yè)的論文開題報告】

一、選題依據(jù)及研究意義

在當代,判例不是我國法律的淵源,但在司法實踐中,判例卻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社會迅速發(fā)展的過程中,新的法律問題層出不窮,成文法自身的缺陷也表現(xiàn)得比較明顯,對判例法進行研究具有極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中國當代法制建設仍然受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制約,而中國古代法律具有鮮明的判例法傳統(tǒng)。在這種背景下,考察中國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能夠為當代法制建設提供有益借鑒。

研究我國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國古代法律形式的演變,深入了解我國古代判例存在的原因、條件及價值,進而加深對于中國古代法律的'特征的認識,并進一步理解傳統(tǒng)法律文化對當代法制建設的影響,并從判例法角度為當代法制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

二、選題研究現(xiàn)狀

我國法律史學界對中國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的討論與研究是多角度的,學者主要從以下方面對該問題進行了論述:中國古代判例的存在形式、效力及發(fā)展演變情況;判例與制定法的關系;中國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形成的原因;中國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對當代法制建設的啟示。

總體上看,學術界就該問題進行專項研究的論著較少,往往是在論述其他相關問題時間接有所涉及;研究某一具體朝代中判例的論著比較多,從宏觀的角度把握中國古代法律判例法特征的論著比較少;雖然對中國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形成的原因作了一定解釋,但切入點比較陳舊,原因分析比較膚淺;研究方法多拘泥于歷史分析法,缺乏將中國古代的判例與英美法系國家的判例進行比較性研究的成果;關于古代判例法對當代法制建設的影響也缺乏辯證的分析,也未能提出更多的建設性意見。

三、研究內(nèi)容(包括基本思路、框架、主要研究方式、方法等)

1、基本思路

筆者將依據(jù)古籍資料,從中國古代法律中所存在的判例入手,闡述其發(fā)展歷程,分析出其存在原因,以及其在中國古代法律體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價值,進而總結出中國古代法律的判例法在其整個發(fā)展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的特征。而后聯(lián)系實際,結合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判例在司法實踐中的作用,分析中國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對當代法制建設的影響及啟示。

2、論文框架

本文將從四個方面進行論文寫作:第一部分分析我國古代法律中所判例的演變過程和存在原因;第二部分分析我國古代法律中判例法的地位與作用;第三部分總結我國古代法律判例法特征的表現(xiàn);第四部分闡述古代法律的判例法傳統(tǒng)對我國當代法制建設的現(xiàn)實意義。

3、主要研究方式

本文采用層層遞進的方式進行研究,首先從制度層面著手,介紹我國古代法律中的判例,而后理性分析其存在原因,并深入闡述其地位與作用,在前文基礎上,歸納我國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的特征,最后,結合現(xiàn)實,闡述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的現(xiàn)實意義。

4、研究方法

(二)比較分析法。將中國古代法律中所存在的例與律進行比較,將中國古代法律中的例與普通法系中的例進行比較,通過比較,更清晰展示中國古代法律中判例法的特征。

四、論文提綱(含論文選題、論文主體框架)

淺析中國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

一、中國古代法律中的判例

(一)中國古代法律中判例的發(fā)展歷程

從奴隸社會的法制入手,并從封建社會各朝代中擷取代表性法律形式,梳理出古代法律中判例法的演變情況,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礎。

(二)判例在中國古代法律體系中長期存在的原因

從立法技術、立法機關與司法機關的關系、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等角度入手,分析判例在中國古代法律體系中長期存在的原因。

二、中國古代法律的判例的地位與作用

(一)例在中國古代法律體系中的地位

主要從例與制定法的關系入手,分析判例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的變化情況。

(二)例在中國古代法律體系中的作用

在前文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個案分析例在中國古代法律運行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外國哲學論文篇十一

style="color:#125b86">

愛因斯坦說,“自然界最不可理解的事情是,自然是可以被理解的”。他又說,“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磥恚@位科學偉人的一生,是在科學和宗教兩大思想體系中度過的。無論如何,一種超然于智能生命的自然力,是可以被普遍感受到的。宗教把這種自然力的來源,歸結于神;而科學,對此尚沒有完美的回答。也許,在這個世界上,永遠會存在那些我們用科學根本無法解釋的事情和現(xiàn)象。對于這些,我們除了驚嘆于造物主的神奇以外,還能做什么呢?

還是愛因斯坦說的,“我想知道上帝是如何創(chuàng)造這個世界的……我想知道的是他的思想。”正是對上帝的信念,才讓這些偉大的科學家產(chǎn)生了探究宇宙奧秘的熱情。“上帝不玩骰子,科學只能由那些徹頭徹尾浸潤了對真理和理解的追求的人們來創(chuàng)造。然而,這種感情的源泉卻來自宗教的領域。對于一種可能性的堅信也屬于這種領域;這種可能性就是,適用于存在世界的那些規(guī)律是理性的,即可以用理性來概括。我不能設想一個沒有這種深刻信念的真正科學家。”

我們一直都在提倡科學精神,把科學程度的高低看做文明的標志,把科學看成是宗教的死敵。也許看了愛因斯坦的這句話,我們才真正知道科學和宗教在源頭上還有這樣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翻開西方的科學史,有多少科學家把對宗教的殉道精神轉換成了科學上的獻身精神,阿基米得、哥白尼、布魯諾……他們所留下的故事,不僅使人震撼,而且令人深思。當羅馬大軍攻陷敘拉古城的時候,阿基米得正在沙地上演算著幾何題。面對著敵人明晃晃的兵器,這位日神般的數(shù)學家鎮(zhèn)定自若地提出了人生的最后一次請求:稍等一下,讓我先解完這道題……。為了確立“日心說”這一冒天下之大不韙的科學理論,哥白尼幾乎耗盡了自己后半生的精力,在其生命的彌留之際終于使《天體運行論》一書公之于世……。而為了堅持這一科學結論,布魯諾曾遭受開除教籍、流亡、監(jiān)禁,直至被綁在火刑柱上燒死……。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以至于安徒生在其童話《光榮的荊棘路》中斷言:“除非這個世界本身遭到毀滅,這個行列是永遠沒有窮盡的!”

科學與宗教都肇始于人類探索宇宙及自身的沖動,但隨著科學取得愈來愈大的進展,在一些人的心中,它也成為了一種宗教似的信仰,但科學精神的實質是懷疑精神,它本身反對任何形式的崇拜,在科學面前,任何真理都是短暫的。人們曾一度以為牛頓發(fā)現(xiàn)了宇宙的終極奧秘,但愛因斯坦又拓展了人類認識的疆界。其實,20世紀科學的發(fā)現(xiàn),就在于發(fā)現(xiàn)了科學的近乎無限的擴展性,這宣告了19世紀機械宇宙觀的終結,但作為人類認識能力之一的科學也自有其界限,對界限的認識應讓人反思宗教退后的歷程,對知識的追求與對道德的探究同樣應成為人類智慧的雙翼,這也是愛因斯坦這句話讓人掩卷深思的地方。

外國哲學論文篇十二

摘要

辯證唯物主義在堅持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于物質的同時,又承認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是人的意識所特有的積極反映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本文根據(jù)在宜賓學院發(fā)生的一件無人售書攤的事件以及廣西柳州市洛維路一個小區(qū)里有個無人看管菜攤,對其所折射的哲學道理和意義進行分析,并得出其所體現(xiàn)的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

關鍵詞

無人售買現(xiàn)象物質意識辯證關系

前言:

本文原理: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會促進客觀事物的發(fā)展,錯誤的意識會阻礙客觀事物的發(fā)展。方法論:我們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使主觀符合客觀,做到主觀和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還要重視意識的作用,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意識,反對割裂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一、無人售買現(xiàn)象

1,宜賓學院的無人售書攤

在宜賓學院校園,上學、就餐的路上,師生們都會經(jīng)過一個獨特的書攤,因為這個書攤沒有攤主值班,全憑自覺,長期以來,已經(jīng)成為了一塊誠信的試金石。平時無人看管,購書付款全憑學生自覺。學生們都說:“書攤挺有意思的,蠻溫馨,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崩蠋熞埠芟矚g,稱贊其對學生的品行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边@一事件曾經(jīng)還在教育界產(chǎn)生了小小的風暴,并廣受好評,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一年的時間我們學校也增加了不少的'無人售賣攤位,有買發(fā)夾的,有賣文具的,有賣生活用品風扇的。“這些小攤不僅無人看管,而且自開攤以來幾乎沒有丟失過一本書一件商品。小小的書攤能得到大家這么呵護,讓大家默默遵守著這份誠信,這樣很美”?!斑@對學生來說就像是一堂生動的品行課,通過這種氛圍潛移默化地教育即將走向社會的大學生們,要遵守人與人之間那種美好的、起碼的誠信,這也是現(xiàn)在社會所缺失的?!?/p>

2,廣西柳州市的無人售菜攤

廣西柳州市洛維路一個小區(qū)里有個無人看管菜攤,菜價已經(jīng)有10多年沒有上漲了,在這個無人看管菜攤,買菜者自助選菜自覺付款,這種方式延續(xù)了近30年,菜錢一分未少。

二、意識的作用

1,意識是能動的,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

人們在組織無人售賣書攤,無人售賣菜攤的時候,就是圍繞著“觀念地存在著”的目標和藍圖而進行的,其“人之初性本善”的觀念讓之具有相信他人的意識,在意識中,不僅預先規(guī)定了售賣的目標,而且為實現(xiàn)目標又預先規(guī)定了活動的方式與步驟。

2,意識活動具有創(chuàng)造性

人的意識不僅采取感覺,知覺,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現(xiàn)象,而且能夠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選擇構建,從而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

在無人售書攤開始的時候發(fā)生了一件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事,“不知哪位同學用一張殘幣“買”走了主人的一本書。第二天,主人就將這張殘幣張貼了出來,還附上了一張通報,對這名使用殘幣購買書籍的同學進行口誅筆伐。”后來就再也沒有這樣的事件發(fā)生了。

3,意識活動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

意識能動性不限于從實踐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動的目地,計劃,方法,等觀念的東西更重要的在于以這樣的觀念東西為指導,通過實踐把“觀念地存在著”模型,藍圖實現(xiàn)出來,變?yōu)榭陀^現(xiàn)實。以創(chuàng)造出沒有人的參與與永遠也不能出現(xiàn)的東西。我們在無人售賣中已經(jīng)可以淺淺的看到了人類通過意識活動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成果。

4,意識還具有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

通過無人售書活動,改變了很多人的意識,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宜賓學院里面越來越多的無人售賣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以及在廣西柳州市洛維路一個小區(qū)里那個無人看管菜攤,買菜者自助選菜自覺付款,這種方式延續(xù)了近30年,菜錢一分未少。實踐證明:意識是可以指導和控制人的行為的。

三、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

1,唯物主義觀點

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chǎn)物;意識又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人腦是產(chǎn)生意識的物質載體,意識的內(nèi)容源于客觀事物。正如無人售賣現(xiàn)象就是在中華五千年的優(yōu)良思想的長期發(fā)展的產(chǎn)物,他是建立在高素質的基礎上的,現(xiàn)在物質世界已經(jīng)十分豐富,人們的物質需求也很容易就能滿足,所以無人售賣現(xiàn)象檢驗著現(xiàn)在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程度,這種意識就是物質得到滿足的產(chǎn)物。

2,物質、意識關系問題上的辯證法

意識具有能動作用,首先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物質的決定作用和意識的反作用兩個方面不可分割。這兩種不同性質的作用,地位不同,不能把它們并列起來,等量齊觀。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并處在不斷的變化發(fā)展中,因此我們必須用聯(lián)系和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所以我相信我們身邊的無人售賣現(xiàn)象會越來越多,也會越來越好。

結束語

無論是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反作用于物質,都離不開社會實踐,要在實踐中發(fā)生,實踐中實現(xiàn)。

外國哲學論文篇十三

冥冥運古,當?shù)谝还沙錆M活力的氣息注入混沌的海洋,生命由此開始。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自此生命有了大胸懷;“巍巍呼高山,湯湯呼流水”,自此生命有了知音;“有了鍥而不舍”“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自此生命有了愁緒“所謂伊有,在水一方”,自此生命有了愛情的朝思暮想,生命,源于水。

蘇子貶于黃州,泛舟赤壁,于是他的生命為水所占據(jù),有了水的胸禁,“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上;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边@是水予他的豪邁,“惟江山之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這是水賦他的胸襟〃情懷,他為水所成就。

“既生瑜,何生亮?何生亮?”秋風送去熊火,勝得赤壁戰(zhàn)瑜氣煞,羞終命喪黃泉。滾滾長江東逝水,無私,寬廣,博大蕩漾在江面,周兒你為何不給水一隙之地呢?滌蕩你嫉妒的心。生命,為水所成就。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水詮釋著李白的深情厚誼,“花白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水詮釋著李清照的相思之痛;“問君能有幾多愁,恰 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水詮釋著愁的數(shù)量,“水何滲澹,山島竦峙”水詮釋著曹操的雄心壯志,生命,為水所詮釋。

上善若水,感恩似泉。一樹丁香燦爛的紛揚著,香氣氤氳。人們吮吸著清香。拾起一片掉落的花瓣,放在鼻間上嗅嗅,感受生命,感受水的存在,樹安靜的沉睡著,安靜的接納著“從今若許閑來月,拄杖無時夜叩門”。生命,為水所包容。

水的鼻息,你感觸到了嗎?

水靜靜的流著,帶著它的靈魂,帶著它的氣息緩緩流動。遺留的腳印上,生命聚其精華開始成長。擷一葉草,蒼翠欲滴;拈一片蘚,翠色、欲流,生命,無人不充斥著水的鼻息。

生命,為水所成就。

外國哲學論文篇十四

關于價值,馬克思曾指出:“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chǎn)生的”[1](p406),那么,價值總是客體對于主體來講的。從這種意義上說,顧名思義,人生價值就是作為客體的一個人的人生對于主體需要的滿足,但人作為一種社會存在,其人生的所作所為不可能只滿足于自我的需要,同時還應滿足社會的需要。因此,主體就有兩個,即主體的個體自身和主體的社會,人生價值的涵義就是一個人的人生或人生的所作所為對個體自我需要的滿足和主體社會的需要滿足。

人生價值就是人生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個體和社會是主體存在的兩種基本形式[2](p287)?!叭咳祟悮v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就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3](p67)?!暗谝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3](p67)由此可見,個體總是客觀存在,在現(xiàn)實生活中總要體現(xiàn)為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而存在,因為人的生存和發(fā)展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從而人生的自我價值是客觀存在的,個體追求人生自我價值無可厚非;從本質上說,人生的自我價值就是人的一生對人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需要的滿足。然而,社會是由個人組成,個體離不開社會,社會的需要與個體的需要總是有著內(nèi)在聯(lián)系,社會的需要從本質上看也是人的需要,個體的生存與發(fā)展需要在本質上就具有社會生存與發(fā)展的性質,個體的人生自我價值在本質上就是個體的人生社會價值[2](p287),因此,人生價值是人生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有機統(tǒng)一,沒有個體的人生自我價值,就沒有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忽視個體的人生自我價值就會失去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的源泉;漠視人生社會價值,整個社會也就無法形成一股奮發(fā)向上的凝聚力。

實踐是人生自我價值與人生社會價值有機統(tǒng)一的根本路徑。馬克思曾指出“動物只生產(chǎn)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東西;動物的生產(chǎn)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chǎn)是全面的”[4](p273)可見,人是一種有意識的存在,人能在實踐中通過創(chuàng)造勞動滿足自我的生存與發(fā)展的需要,實現(xiàn)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同時也滿足社會的需要,促進社會的發(fā)展。換言之,人在實踐中既能實現(xiàn)人生的自我價值,又能實現(xiàn)人生的社會價值,并把兩者進行有機統(tǒng)一。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就是人在實踐活動中,經(jīng)歷著人生的自我成長,滿足人和社會的需要,實現(xiàn)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過程。

二、自我評價的兩大功能發(fā)揮及其對人生價值的意義

自我評價就是主體對自身的評價活動,可分為個體主體的自我評價活動和群體主體的自我評價活動[5],自我評價是一種重要的評價形式,在自我評價活動中,主體兩重化,即主體對作為客體的主體的評價活動。自我評價不僅具有獨特的自我功能,而且還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6].

自我評價首先體現(xiàn)在它的自我功能上,它促進人們進行自我驗證、自我證實和自我完善,為人的自我發(fā)展、自我實現(xiàn)提供動力。根據(jù)心理學的有關研究成果,一旦人們有了關于他們自身的想法,他們就會努力證明這些自我的觀念;一旦人們對自己形成了相對完整和定型的評價,就會想方設法通過證實自己的能力來減少對這種自我評價有威脅的各種負面影響,人們希望他人對自己的認識、理解與自身的自我認識保持一致[7].也就是說,人們會不斷地反思自我,并證實自己的價值;在人們形成自我評價后,當感到自我評價的某方面受到威脅時,人們會加倍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那么,自我評價的自我功能還表現(xiàn)在有利于主體的自我完善上。因此,自我評價的自我功能對人的發(fā)展有著特殊的意義。其次,自我評價還有它的社會功能。自我評價的社會功能體現(xiàn)在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一個人對待他人的態(tài)度,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的評價決定態(tài)度,而不同的態(tài)度就必然有不同的行為,從而導致不同的人際關系[8],那么,一個人的自我評價往往能夠折射出這個人對于人生自我價值和人生社會價值的態(tài)度。正確的自我評價會使主體對自我、他人以及對待社會關系有正確的態(tài)度,能夠使主體勇于承擔社會的責任,具有擔當精神,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整個社會充滿人生的正氣。

自我評價的兩大功能對于人生價值的選擇和實現(xiàn)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要克服自我評價可能的負面影響,充分發(fā)揮自我評價的兩大功能,合理地利用這些功能來促進個體的自我發(fā)展和社會的良性發(fā)展,使之為人的發(fā)展和社會的發(fā)展服務。自我評價的兩大功能對人生價值的重要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有助于個體人生價值的選擇和實現(xiàn)。自我評價的自我功能促進個體進行自我驗證、自我證實,自我審視人生,并不斷完善自我,合理地選擇自我人生價值并實現(xiàn)它;從自我評價的積極性質上看,自我評價能夠成為人發(fā)展的一種內(nèi)在驅動力,使人的主體性得到提高,激發(fā)人生奮發(fā)進取的精神,從而獲得更多的發(fā)展機會,并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來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這也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二是促進良好社會關系的形成,使整個社會充滿人生的正氣,為個體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提供良好的社會氛圍。一個能正確評價自我的人,一般會正確地評價他人;自我評價影響著人的交往方式,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發(fā)揮自我評價的社會功能促進良好社會關系的形成,促進人際友善,使社會充滿了人間的友愛、蓬勃的生氣以及人生的正氣,從而為個體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提供良好的條件,同時,也有利于社會成員樹立正確、合理的人生觀、價值觀。三是減少“我”對人生價值的自我評價與社會對“我”的人生社會價值評價的偏差,正確地看待偏差,更好地進行自我評價活動。在自我評價活動中,我對“我”的評價常常會出現(xiàn)偏差,社會對“我”的評價會出現(xiàn)偏差,以及我對“我”的評價與社會對“我”的評價之間也常常會出現(xiàn)偏差或不一致的情況,這是題中應有之義。因此,自我評價的自我功能和社會功能的有效發(fā)揮,在良好的社會關系和正確的自我評價下,從某種意義上說,能減少“我”對人生價值的自我評價與社會對“我”的人生社會價值評價的偏差,并使個體正確地看待偏差所產(chǎn)生的原因,以便能更好地進行自我評價活動,更好地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

三、自我評價論視域下人生價值實現(xiàn)的思考

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是個人主觀努力和社會客觀條件的共同結果。在當今社會,對人生價值的自我否定而導致人生意義失落以致采取自殺行為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而存在不同程度的人生無意義感的人則很多。那么,如何由人生的自我否定轉化為人生的自我肯定,如何對產(chǎn)生人生無意義感的社會因素進行改造,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問題。從自我評價論視域來思考,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既需要個體的自我人生憂患意識,也需要社會對自身予以反思。

1.個體:在人生的憂患意識中自覺地進行人生塑造

憂患意識與安樂意識相對應,即不滿足于現(xiàn)狀的意識,往往通過理性反思總結經(jīng)驗教訓,或通過積極批評揭露錯誤,或從對事物的肯定中發(fā)現(xiàn)潛伏的矛盾,期冀推動社會更加健康地向前發(fā)展。從內(nèi)涵上看,憂患意識是一種責任意識和局安思危意識,凸顯了社會主體的精神自覺,是社會發(fā)展的精神動力,對社會的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個人具有自我人生的憂患意識則體現(xiàn)了個體對自我人生責任感的自覺意識。一個具有憂患意識的人,必定是一個自強不息、勇于拼搏的人,對自己的人生、對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的深切擔憂和關切。

外國哲學論文篇十五

赫拉克利特,辯證法的奠基人,他像20世紀英國的溫莎公爵一樣本可繼承希臘一個城邦的王位,他卻對此毫無興趣,因迷戀哲學而把王位讓給兄弟。溫莎公爵是不愛江山愛美人的代表人物,其美人還是實用的,可是赫拉克利特迷戀的卻是摸不著看不見的東西。

赫拉克利特認為,火是萬物的本源,整個世界,無論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都是永不停息燃燒著的火焰。由此,他得出了“萬物皆流,無物常住”的結論。河水川流不息,當人們第二次原地踏入這條河時,碰到的水流已不是原來的水流了。比如,你爬山的時候,通往山頂?shù)穆泛拖律降穆芬惨巡皇峭粭l路了,因為萬事萬物大到宇宙小到原子都在瞬間即逝地變化著。這條路上肯定有樹葉落下了或者地上的樹葉改變了位置,泥土中間和表面蚯蚓、蟲子、細菌正在穿梭,而泥土自身的一部分也在腐爛,一部分正在化為石頭,只不過人類的肉眼無法明察罷了。

赫拉克利特還認為,人類的智慧僅在于說出真理,其余一切都是不足取的。這就是說,即使你的鼻孔能辨別出任何煙味,你也不會變得優(yōu)秀。在他的眼里,智慧的人極少,多數(shù)人是壞的。他既不合群,又蔑視一切。在他的晚年,隱退到一座廢棄的廟宇。野曠人稀,不得不吃草根樹皮。在得了水腫病后,下山回城里找醫(yī)生,竟不同醫(yī)生說話,只是用啞語手勢,以致醫(yī)生不懂何為。他一氣之下獨自躲進牛圈,用牛糞貼身,想用牛糞的熱力逐出體內(nèi)的水分,約公元前480年與前470年之間,這個高傲的苦行者最終還是復歸于土。

赫拉克利特雖然走了,但他的學說至今還在影響著我們,尤其是那句“人不能同時踏入同一條河流”的名言,我們更是記憶猶新。黑格爾評價赫拉克利特是辯證法的第一奠基人。黑格爾讀到他時,動情地說:我在茫茫大海里航行,看見了新的陸地。

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因為萬物皆變,此河流已經(jīng)不是彼河流了。不錯,一切都在變化,很多事情根本無法回到過去,與其對著逝去的河流空自悲切,還不如珍惜現(xiàn)在,把握現(xiàn)在。

“我們很少想到我們有什么,可是總想到我們?nèi)笔裁?。”叔本華的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本質。

擁有的想放棄,沒有的想擁有,也許這就是生活。但生活也同時告訴我們,有些東西可能失而復得,如健康、金錢、地位、朋友等,有些東西一旦失去,便不會再有,如青春、生命。

我們總以為生活在別處,其實,生活就在身邊。歲月河水一般在我們的腳下緩緩流過,一去不返。兩千多年前,孔夫子便曾在河川上感嘆:逝者如斯。幾乎在同一時代,赫拉克利特又說出了“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這句格言。先哲們那悠遠的聲音至今仍在耳邊回響,千萬要記?。赫湎闼鶕碛械囊磺校湎е档媚阏湎У囊磺?。

外國哲學論文篇十六

喬斯坦·賈德

豆瓣評分:8.5

(3689人評價)

作家出版社

推薦理由

說到小說體的哲學啟蒙讀物,《蘇菲的世界》肯定榜上有名。而書單狗說的這本,比《蘇菲的世界》更有故事性。它講述的是關于家族、“我是誰”的哲學疑問、虛幻與現(xiàn)實交織的故事。不僅有推理小說的懸念,哲學的思維也在扣人心弦的尋找故事中給人以啟迪。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人生是一場規(guī)模龐大的摸彩游戲,只有中獎的彩票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

2、他們來人間走一遭,不但是為自己的生命而活。

3、探討萬物固然重要,但時間最值得珍惜的,莫過于跟心愛的親人共處的時光。

2、《你的第一本哲學書》

托馬斯·內(nèi)格爾

豆瓣評分:7.8

(2019人評價)

當代中國出版社

推薦理由

這是一本引導你哲學思考的書,在這本書里,內(nèi)格爾向我們展現(xiàn)了哲學的真正旨趣所在,他拋出了很多問題讓我們思考,告訴我們?nèi)绾螌ふ疑畹囊饬x,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如果你仔細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你唯一可以確信存在的,就是在你自己心靈之內(nèi)的東西。

3、一個你永遠不可能從中醒來的夢壓根就不是夢:它就是實在——你生活于其中的真實世界。

3、《談談方法》

笛卡爾

豆瓣評分:8.6

(2267人評價)

商務印書館

推薦理由

在許多哲學經(jīng)典中,笛卡爾的《談談方法》絕對是逆天的存在,它輕巧通俗,篇幅短小,循循善誘,讓人可以毫無負擔地一口氣讀下來。它是理性主義的入門讀物,討論怎么認識這個世界,怎么發(fā)現(xiàn)和重建真理。讀罷此書,你會被笛卡爾那種嚴謹、懷疑的精神深深觸動。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我思故我在。

2、征服你自己,而不是去征服世界。

3、越是希望好好利用今后的時間,就越應當精打細算,好好安排。

這個作家了不起

笛卡爾,法國哲學家、物理學家、數(shù)學家?!拔宜脊饰以凇笔堑芽栕钪乃枷?,可精煉地理解為:當我使用理性來思考的時候,我才真正獲得了存在的價值。理性可破除習慣、迷信以及種種所謂的“已成觀念”,讓真正的思考滲透進自己的人生,那么,我的存在才有真正的意義。

笛卡爾與斯賓諾莎、牛頓、萊布尼茨一樣,終身未婚,沒有享受到家庭生活所帶來的快樂。他有一私生女,但不幸夭折,為其終生憾事。

4、《大問題》

羅伯特·所羅門

豆瓣評分:9.3

(2719人評價)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推薦理由

這是一本直接面對世界和問題的導論,直接啟發(fā)你去思考和面對那些問題,然后再看各個流派的哲學家是如何思考這個問題的。在書單狗看來,只要你對生活還有好奇,那這本書就值得你放進閱讀清單中!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客觀的重音落在說什么,主觀的重音落在如何說。

2、理性總是告訴我,凡是不能完全加以確定的東西,凡是能夠找到懷疑之處的東西,我都應小心翼翼地避免相信,就像避免相信那些顯然虛妄的東西一樣。

3、凡是我沒有明確認識到的東西,我絕不把它當成真的加以接受。

5、《幸福之路》

貝特蘭·羅素

豆瓣評分:8.9

(2323人評價)

華夏出版社

推薦理由

在這本書里,作者討論了各種常見的問題,如疲勞、嫉妒、煩悶等等,制作出一張獻給大家的方子,希望通過這張方子讓無數(shù)郁悶的男男女女變得幸福。本汪和小伙伴們都覺得羅素的大智慧讓人很有啟發(fā),各種被戳中。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乞丐并不會妒忌百萬富翁,但是他肯定會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

2、幸福的秘訣是:盡量擴大你的興趣范圍,對感興趣的人和物盡可能友善。

3、需求對象的殘缺不全,正是幸福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

6、《人生的智慧》

叔本華

豆瓣評分:9.3

(5058人評價)

上海人民出版社

推薦理由

很少有人這樣直白地跟你講人生智慧,教會你如何理解幸福。許許多多人都能在此書中找到共鳴,書單汪認為如果人生只讀一本“心靈雞湯”,那一定要讀這本。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愛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貧乏成正比。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么選擇孤獨,要么選擇庸俗,除此以外再沒有更多別的選擇了。

3、一個真正老于世故的人,就是一個做事從來不會猶豫不決、舉棋不定的人,也不是匆忙急躁地行動的人。

7、《小邏輯》

黑格爾

豆瓣評分:9.3

(2004人評論)

商務印書館

推薦理由

對邏輯學感興趣的寶寶可以看一看這本經(jīng)典。黑格爾在此書中,批判了舊式形而上學,創(chuàng)立和發(fā)揮了唯心主義辯證法。雖然這本書比較深奧難懂,但大師睿智的思維,還是能給人以一定的啟發(fā)的。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其實哲學的教訓正是要使人從那無窮的有限目的與個人愿望中解放出來,并使他覺得不管那些東西存在或不存在,對他簡直完全無別。

2、認識真理最完善的方式就是思維的純粹形式,人采取純粹思維的時候也就最為自由。

3、事物自身與我們對于事物自身的認識,完全是兩回事。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516783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