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讀后感是對所閱讀內容的個人體驗和感悟的總結。要寫好一篇讀后感,首先要讀懂書中的內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意圖。讀后感并不要求逐字逐句地摘抄書中的內容,而是要通過自己的理解來表達。讀者可以圍繞書中的主題,分析作者的敘事技巧、人物塑造、情節(jié)設置等方面展開闡述。此外,讀者還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生活感悟等加以發(fā)揮,使讀后感更具個人風格。在寫讀后感時,應該注意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流暢性,避免使用太多的廢話和空洞詞語,盡可能地用自己獨特的觀點和形象的語言來表達。以下是一些讀者針對這本書寫的讀后感,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的觀點。
名人傳的讀后感篇一
名人傳的作者是來自法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羅曼。羅蘭。他于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國中部高原上的克拉姆西鎮(zhèn),1915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這本書記敘了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這三位名人苦難和坎坷的一生,同時也贊美了他們頑強拼搏的意志和堅韌不拔的品格。里面介紹的三人,雖然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畫家,另一個是作家,但在各自不同的工作中,他們都是偉大的'天才,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非凡成就。他們人生道路并不平坦,他們或受病痛的折磨,或受莫名的誹謗,或有悲慘的遭遇。但是他們又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逆境之中永不放棄。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應該堅定自己的信念,繼續(xù)前進。
名人傳的讀后感篇二
在這個假期,我讀了羅曼羅蘭的《名人傳》,描述了三個偉人的一生,里面包括《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
貝多芬用痛苦寫作的與生命對抗的音樂,為后世留下了享用不盡的神魂糧食;米開朗琪羅創(chuàng)編了永不磨滅的好作品;托爾斯泰在他的小說里描畫了萬千性命的渺小和偉大。他們用他們的作品向全世界播撒愛的種子,同時控訴社會的不公,他們不向命運低頭。面對世界的哀苦,他們沒有一絲驚顫和害怕,他們的英雄品質就像是怒濤,就像烈風,不斷吹響歡樂輕快的號角。
他們從來不想別人傾訴他們的苦痛,事實上,他們的苦痛卻是別人無法想象的,他們堅信只要他們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斷,不因哀苦一味沉淪,那麼就定能沖破肉身的束縛,向生活的崇高境界邁進。
正如扼住命運咽喉的貝多芬奉告我們的樣子:“噢,人啊,你應該自強不息?!?/p>
這些人都經歷了長時間的痛苦,或是凄慘的命運在人的身體和靈魂上煎熬,在貧瘠和罪惡的鐵皮上淬煉著他們的心靈。
讀后感范文匯總
讀后感大全匯總
名人傳的讀后感篇三
自從讀了《貝多芬傳》,我被貝多芬那不屈不撓的精神所震撼,所折服。人生對他來說就好像是經歷了一場激烈而殘酷的斗爭,但是,他依然艱苦的活了下去。
貝多芬的童年是不幸的,父親急于開掘貝多芬的音樂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當他稍稍長大,厄運又再一次降臨他的頭上——他失去了最愛的母親。貝多芬悲痛欲絕,他只有寫信向朋友傾訴心中的痛苦。
苦難中長大的貝多芬也是幸運的,在法國大革命爆發(fā)時,他曾遇見過莫扎特,倆人相互交流,后來,貝多芬拜海頓為師。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可是,當他正在享受成功的甜蜜時,不幸卻悄悄降臨在他身上。漸漸地,貝多芬覺得聽覺越來越衰退,他的內臟這時也受著劇痛的折磨,但是他一直瞞著所有的人,直到耳朵徹底聾后,他才寫信給韋格勒醫(yī)生和阿曼達牧師這兩位好友。不過,貝多芬的耳朵并沒有完全聾,可以說,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在他耳聾后完成的。
以后的歲月里,性格過于暴躁的貝多芬遭到了愛情的拒絕。在承受著肉體上的折磨時,他又必須承受另一種痛苦的折磨。
貝多芬遭到了身體的“背叛”,他先后患上了肺病、關節(jié)炎、黃熱病、結膜炎……眾多的疾病折磨著貝多芬,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但是,他卻從未放棄過音樂。這是難以想像的,面對這么多坎坷,貝多芬毅然選擇了活下去,繼續(xù)投身于音樂中。
生命的沸騰掀起了音樂的終曲,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已經病入膏肓,他渴望治愈,渴望愛情。
貝多芬與命運抗爭,最終成為了世界的名人,他說過:“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錢.”
羅曼·羅蘭也想告訴我們一些道理:悲慘的命運和痛苦的考驗不僅降臨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樣也降臨在偉人的身上.當我們遭受挫折的時候,應該想到這些忍受并戰(zhàn)勝痛苦的榜樣,不再怨天尤人,要堅定自己的信仰......
名人傳的讀后感篇四
命運就像手中的掌紋,無論再曲折,終掌握在自己手中。
貝多芬——不,可能。
他出生在德國的一個小家庭里,十六歲時母親便去世了,父親變成了揮霍的酒鬼,他小小年紀就承擔起家庭的重擔。他熱愛音樂,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樂曲的制作中,但在他沉醉在音樂帶來的幸福中時,不幸卻發(fā)生了——他聽不見了。對音樂家而言,最終要的莫過于聽力,對于以音樂為生的大音樂家而言,最重要的更非聽力,面對打擊,他沉淪過,他自卑過,但他最終選擇了堅強?!逗铣豁憳贰汾A得的掌聲,《d大調彌撒曲》和《第九交響曲》演出的盛況,這位音樂家又獲得了成功。他,就是貝多芬。
在貝多芬身上,一切一切的“不可能”都變成了“不,可能”。我們不由得深思,究竟是什么,讓貝多芬在多災多難的命運中,在常人無法接受的打擊下成功?是毅力,是奮斗,是堅強。他脾氣古怪,因而很少有朋友,所以面對困難,貝多芬只能單槍匹馬,雖然孤單,卻學到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你不堅強,沒人替你勇敢。他熱愛音樂,所以即使是再大的打擊,也不會放棄,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自己選擇的路,跪著也要把它走完。
米開朗琪羅——優(yōu)秀是一種習慣
米開朗琪羅,一個飽受折磨與痛苦的人物。由于出眾的才華,他被太多人嫉妒。教皇受教唆差遣他畫西斯廷教堂的天頂畫,他攜帶痛苦去創(chuàng)作他并不滿意的作品,他卷入革命風暴差點喪命……似乎命運注定他只能在無休止的干涉中替別人干活。但他并未屈服,總是竭盡全力努力把要做的事情做好,除了夜以繼日的工作,別的什么都不想。或許正是這種對工作的投入,才成就了這個雕塑家、建筑師、畫家和詩人。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們不應該總是滿足于現狀,更應該努力探求更高一層的東西,正所謂:站在低處,所以渴望更高。對待工作和學習,我們更應該像米開朗琪羅那樣專注、投入,在各個方面不斷完善自我,堅信:優(yōu)秀是種習慣。
列夫·托爾斯泰——沒有失敗,只有暫時停止成功
列夫·托爾斯泰是《名人傳》中介紹的第三個人物。與前面兩位不同,他出生在富貴家庭,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自己也有很大的成就。在我們看來,這是一個多么完美的身世。世界上又有多少人因為完美的身世而墮落于世俗之中,托爾斯泰沒有,他不肯享受生活,不肯虛度年華,他想用自己的力量讓人們認識到生命的價值。
列夫·托爾斯泰使我們認識到的是奮斗的精神,不要屈服命運,試圖改變命運,即使一時的失敗也不要在意,因為沒有失敗,只有暫時停止成功!
名人傳的讀后感篇五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只有好書陪伴在身邊,你才可能跟上一層樓。讀完名人故事,我深有感觸。
一本好書可以使我們獲得知識和力量,不再蒙昧。而好書是書籍的完美化身,每閱讀一本好書,我仿佛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靈魂的撞擊。
名人故事帶著我與古今中外的名人近距離接觸。這本書通過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形象的描述了名人的理想抱負,生活習慣。從而讓我們在迷茫的人生道路上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
走進知識的殿堂,無疑是走進了一間五彩繽紛的展覽廳,踏進了一間神奇的房子,學會了神秘莫測的點金術,找到了一張藏寶圖,拿到人類用智慧化成的寶藏。
閱讀這本書,可以讓你的心靈充滿對真善美的憧憬,充滿對名人的敬意與向往。
讀書就該像饑餓的人撲在香噴噴的食物上,大口大口的吃著“精神食糧”。在學習中取得知識,就像在砂石下的泉水,掘的越深,泉水越清。最淡的筆墨也勝過最強的記憶。知識不增加就會減少,直到沒有。沒有知識何談理想抱負,胸懷大志。你連基礎都不好,怎么改變。夢是改變命運的基礎,而知識是改變世界的基礎。每一個名人都是在歷史長河中頗有份量,而背后付出多少,你永遠也想不到。
學習是需要知識和智慧,而書籍是人類的營養(yǎng)品,是人類的依靠。
名人傳的讀后感篇六
今天,我終于讀完了300多頁的《中外名人》。
這本書講的是全世界很多名人從小到大的故事。比如說,美國的常勝將軍巴頓從小就立下當兵的志愿。當他上了戰(zhàn)場就說過這樣一句話:“懦夫就是那些讓的恐懼戰(zhàn)勝了責任感的人。責任感是英雄氣概的`精華?!边€有魯迅、齊白石、牛頓、愛因斯坦等著名人物。最讓我受啟發(fā)的就是牛頓說的:“無論做什事情,只要肯努力奮斗,是沒有不能成功的。”
我長大以后做對國家有用的人。
名人傳的讀后感篇七
我讀的是《貝多芬傳》,他是著名的音樂家、指揮家、作曲家、鋼琴家貝多芬。他出身于貧寒的家庭,他父親強迫他學習了音樂。因為他從小對音樂有天賦。經過他的'努力,最后成為舉世聞名的名人。
這個道理讓我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都要付出努力。
名人傳的讀后感篇八
《名人傳》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所著《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的合稱。傳記里的三人,雖然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兼畫家,一個是小說家,各三部傳記都著重介紹偉大的天才,找人生的道路上,為創(chuàng)造真、善、美的杰作,現出畢生精力。
貝多芬創(chuàng)作樂曲,“他用痛苦換來的歡樂”。即使聽覺不斷衰退,他也沒有放棄,縱使遇上失敗的愛情打擊,也沒有使他消沉下去。面對生活苦難,似乎沒有什么能使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格扭轉了維也納當時輕浮的作風,創(chuàng)作了《英雄交響曲》、《熱情奏鳴曲》等偉大的曲目。
米開朗基羅留給后世的不朽的作品,是他一生血淚的凝聚。他勇敢的面對了痛苦的童年,在命運注定他只能在無休止的干涉中替別人干活的同時,他自己卻雕刻下世紀的杰作。
托爾斯泰不僅常為思想苦惱,還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絕望,也曾親臨戰(zhàn)場,常常處于危險之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他仍然寫出了《塞瓦斯托波爾紀事》那樣令人激賞的作品。在結婚之后,有寫下了:《戰(zhàn)爭與和平》與《安娜·卡列尼娜》。等世界巨著。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獨的。八十二歲的時候,他選擇了出走,并病死于一個小火車站上。
《名人傳》又被人們稱為““英雄傳記”。“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眰ト硕际窃谒罨馃嶂袣v練出來的。不經過戰(zhàn)斗的舍棄是虛偽的,不經劫難磨練的超脫是輕佻的,逃避現實的明哲是卑怯。
當今的我們要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在閱讀《名人傳》的同時,寄托對偉人的哀思,更多的是從中學到偉人的精神,學習“英雄”的腳步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名人傳的讀后感篇九
從書架上拿下這本厚厚的《名人傳》,從第一頁慢慢地品讀,從第一個字開始慢慢的接受精神的洗禮。我受到了這些原本屬于羅曼·羅蘭的文字的震撼。
這其中,我最熟知、也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是貝多芬。幼時受到的打罵,母親的辭世,作為一個音樂者所受到的最沉重的打擊——耳聾,深愛著的女子一次又一次的把他拋棄,不被世人的看好,生活的貧困,疾病的纏身,親人好友的死亡離散。
這些點點滴滴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他,但這對他來說不算什么,也正是這些磨難,讓他創(chuàng)作出那些了不起的作品,體現出他那驚人的堅毅。
勇氣,讓人們堅強;而命運,往往讓人們挫敗。磨難造就了今天人類的偉大,因為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們要試著改變也許在意注定的命運,不要讓命運,消磨我們的生命。如果貝多芬沒有扼住命運的咽喉,那么今天,歷史的里程碑上就不會有他的名字;如果廖智選擇放棄,那么今天,我們就不會在舞臺上看到她美麗的身影。但是他們選擇與命運斗爭,用自己的力量改變了命運。
當我們與命運相對,是否可以扼住命運的咽喉?
羅曼·羅蘭作為一名法國人道主義作家,以感人至深的筆墨,道出了這三位巨人不屈的精神和桀驁的靈魂:列夫·托爾斯泰、米開朗琪羅、貝多芬。這三人經歷并不相同,又似乎相同,那就是他們內在的精神。這是一種難得可貴的精神,面對挫折和困境,他們堅韌不拔,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追尋著自己心中的理想。他們命運坎坷,但又一次次爬起,以超乎尋常的意志堅持著,直至他們歸去自己心中的凈土。
偉人如良師,偉人如益友,偉人如好書,偉人就像一個個里程碑,給我們留下前進的標記。偉人的光芒璀璨,偉人的光芒無限。
就讓這光芒照亮我們的生命,照進一片春天!
名人傳的讀后感篇十
古人云:“古今之立大事業(yè)者,不謂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基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都告訴我,成就偉大人生的,是痛苦和磨難。他們都經歷了肉體和精神上的種種磨難,他們與命運不屈不撓地斗爭,終于為各自的領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隨著作者羅曼·羅蘭一起品味了《名人傳》這偉大的英雄交響曲,受到了人生的啟迪。
和貝多芬一樣,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的人生中也經歷了不少的磨難。從小學習雕塑和繪畫的米開朗琪羅被教皇抓去造陵墓,逼著他痛苦地創(chuàng)造他不滿意的作品,但是他沒有因此而屈服,還在臨終前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哀悼基督》。托爾斯泰更是面對著整個貴族上流社會的擠壓,受盡了苦難,但他卻努力地面對,還創(chuàng)作了《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著名作品。
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都是受到了家庭生活的不幸和社會的排斥,但是,他們沒有在孤獨和痛苦中滅亡,而是站起來勇敢地與命運進行斗爭。他們三個人雖然都有缺點,但是卻無損他們偉大的事業(yè)。痛苦和磨難會降臨到平凡人頭上也會降臨到偉人頭上,他們之所以成為偉人,就是因為他們克服了這痛苦與磨難。我佩服他們,佩服他們的執(zhí)著和勇敢,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困難,我都會勇敢面對,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路上的磕磕絆絆將會是成功路上的墊腳石。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名人傳》說的也正是這個道理,面對困境,我們要想想他們的故事,想想他們與命運抗爭的情景,然后努力地去面對、去拼搏,終將收獲成功。
《名人傳》——令人成長的英雄交響曲。
世界上曾經有一位音樂家,由于不出眾的外表,他不常與人親近,但由于他特有的性格和那屬于他的思想方式,造就了一位世界級的音樂大師——路德維?!ゑT·貝多芬。
回想起他的音樂,悠揚而深情,充滿著憂郁氣息的色彩:有輕快舒展的,像《田園》;有深情濃郁的,像《命運》;有悠揚振奮的,像《英雄》……每當聽起這些蘊藏深長的交響曲,不由地感嘆貝多芬那超乎常人的思維與獨特的理解,就因為這些才締造出那么多發(fā)人深省的曠世音樂。
這位音樂大師卻是在那鮮為人知的過去中磨練出來的。他的童年可謂悲慘,他的命運可謂坎坷。在創(chuàng)作名曲時,他幾乎都是呆在黑暗的小閣樓。內心的孤獨,生命的苦楚,這些都成為他的創(chuàng)作來源,不是嗎?在生命中掙扎,在痛楚中創(chuàng)作,譜寫著非同于凡人的命運,謳歌著苦痛換來的歡樂。貝多芬大師的一生,只是為了藝術犧牲罷了。讓人銘記于心的是久傳于世的樂章。
米開朗琪羅,這位大師的一生都在忍受著政治、教皇、家庭的脅迫,性格上的優(yōu)柔寡斷更使得他無力反抗。自閉,使得他無法主宰自己,而且否定了自己,摧殘自己。他的天才與一個在背叛他的心靈結合在一起。性格上的脆弱造成他一生的悲劇情節(jié)。然而他用一種極為謙卑的愛來愛著自己的親人。但,終生陪伴他的只有永遠的孤獨?;赝^去,他創(chuàng)作許多應該給他帶來希望與自豪的作品,但他無法聊以欣慰。他做了他可能做的一切,但他覺得自己虛度了一生。可憐白發(fā)生!
懷著怎樣一種沉重的心情讀完他的一生,我知道他一定要用一種輕蔑的眼神注視著我想要對他表示關懷與同情。悲憫的一生。他以怎樣一種勇氣叩問這個丑陋的世界。也許值得同情的是像我們這些卑微的以他人的傷痛搜刮快樂的根本不懂得生命的人。
在我小學的讀書生涯,列夫·托爾斯泰這位老先生可謂我的指明燈:史詩般的恢弘氣魄與明亮詩意的《戰(zhàn)爭與和平》,波瀾與不安騷動的《安娜·卡列尼娜》,還有悲天憫人的《復活》。
名人傳的讀后感篇十一
只有經歷過地獄煉造的人,才能創(chuàng)造出天堂的美好。
有一個人,他在生命的末日寫出了不朽的《歡樂頌》;第二個人,他直到臨終前幾天還整天站著塑像,終于留下了傳世的杰作;還有一個人,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擺脫貴族生活的決心??上攵@三個人分別是音樂家、畫家兼雕塑家、作家。猜到了嗎?是德國貝多芬、意大利的米開朗琪羅和俄國的托爾斯泰。
他們盡管事業(yè)不同,國家不同,貢獻不同,時代也不盡相同,但都是各自領域的偉人。他們都在肉體上和精神上經歷了人生的種種磨難,卻為創(chuàng)造不朽的杰作貢獻了自己的畢生精力。
唯有真實的苦難,才能使人不報幻想,直面人生;唯有與苦難搏斗,才能使人經受殘酷的命運。如果把苦難比作地獄,那成功與挫折只能怪后的無疑就是天堂了。
“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奏出世間的絕唱?!泵鎸θ松慕匐y和世間的苦難,他們從來沒有一絲的惶恐與顫抖,他們英雄的姿態(tài)是那么的桀驁不馴,有如怒濤,有如飚風,不住的吹響歡樂的號角。
正如孟子說的:“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p>
不能只是等待暴風雨過去,而是學會在暴風雨中翩翩起舞。
名人傳的讀后感篇十二
磨難鑄就勇氣,磨難鑄就堅韌,磨難鑄就堅強,而在羅曼·羅蘭筆下的《名人傳》中的三位偉人是用磨難來鑄造自已崇高偉大的靈魂。用磨難鑄就的靈魂真的不凡,令我震撼!
貝多芬生于德國波思,從小綻露的藝術天分,讓父親通過這些從中獲利,并對他嚴格要求。他從小喪母,父親也去世很早,親情的沖擊沒有讓他屈服與滯步不前,他懷著很大的信心開始了音樂洋溢的`一生。
開始他不受人重視,十分卑微,連續(xù)兩段失敗的感情,對他影響巨大,令他失去了希望,可那只是暫時的。后來,嶄露頭角,受廣大人民的愛戴,一支支震撼人心、慷慨激昂的真曲的創(chuàng)作,令他聲名遠揚。他的認真、努力、天才的才華得以展現。
可不幸的是,他失聰了,失聰對于普通職業(yè)的人來說,還可以繼續(xù)下去,而貝多芬不同,它是音樂天才,沒有音樂,他什么也不是,這是致命的打擊??伤磺?,與命運抵抗,又創(chuàng)作出不朽的著作,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米開朗琪羅是佛羅薩斯人,他家世優(yōu)越,從小與伯爵一起生活,學習雕刻繪畫,后來他的藝術天分和天才本領顯露出來,成為人們心目中優(yōu)秀的雕刻家??墒撬簧牟恍?,便是他的膽怯、屈服,面對教皇和宗教戰(zhàn)亂,他無數次選擇妥協(xié),甚至逃跑,以至于他沒有真正地按心靈去創(chuàng)作過,他一生都把時間精力放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沒有服從自已的內心,一味委屈求全。所以他的人生十分悲哀,以至于覺得死亡是一種幸福與解脫。
最終,他家破人亡。獨有個侄子,還只是在乎錢。親情、事業(yè)、愛情沒有一個令他幸福。他一直在為別人付出,這種奉獻,好似不出于內心,而出于壓迫,讓我們對這一生都為他人而活的偉大藝術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吧!他太不幸了,磨難充滿了他的一生。
托爾斯泰出生于亞納斯納亞·波利亞納,家境不錯,開始他沉迷于享樂,可后來宗教和戰(zhàn)爭使他看清了人類社會與人性的骯臟自私,他同情底層社會的人民。開始寫書論著,令世人震撼,令沙皇落淚。入木三分,內心獨白,是文豪之筆。可他的信仰并不受人們認可和支持,他孤獨而痛苦,疏遠了親人、朋友,只沉浸在自已的世界中。無數的不理解和反對纏繞心間,使他有曾想自殺。可他克制住,努力的幫助他深愛的人民,可諸多的反抗,使他萬念俱灰,使他離家出走。他雖已逝,痛苦地逝去,但他那面對磨難永不放棄的精神和這個“俄羅斯的良心”永遠鮮活在人民心間。
磨難是人學習的根本,處處有磨難,處處有堅強,創(chuàng)造名垂千古的偉人,磨難創(chuàng)造至高無上的靈魂!
名人傳的讀后感篇十三
本書的首位譯者傅雷先生說,“在陰霾遮蔽了整個天空的時候”,他從《名人傳》中得到的啟示是,“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承受殘酷的命運;惟有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一心向善,愛自由高于一切。就是為了御座,也絕不背叛真理。”——貝多芬
“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讓我喜歡?!薄组_朗琪羅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爾斯泰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chuàng)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的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用痛苦換來歡迎?!贝_實,“用痛苦換來歡樂”正是羅曼·羅蘭追蹤貝多芬一生命運的視野,這句話構成了《貝多芬傳》內在的緊張和扣人心魂的思想魅力之所在。 生命的沸騰掀起了音樂的終曲。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醫(yī)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愛情;他充滿著希望。
其實它一直在闡述一個道理!一個宿命最終還是結束在一個人質地堅硬的生命中!
《復活》是托爾斯泰暮年的又一部力作,羅曼·羅蘭所說:“妻子、兒女、朋友、敵人都沒有理解他,都認為他是堂·吉訶德,因為他們都看不見他與之斗爭的那個敵人,其實這個敵人就是他自己?!?/p>
“大地上千百萬的生靈在受苦;為何大家都在這里只照顧一個列夫·托爾斯泰?”
其實,托爾斯泰發(fā)出的是對蒼生的疑問,也是對痛苦心靈的回應,在這里我們分明又聽到了貝多芬對生命的歡樂歌唱。
像貝多芬那樣堅強、潑辣而又富有人情的人物,他的振撼和扶掖我們,不用多說了。托爾斯泰和米開朗琪羅——特別是米氏,都是具有很大弱點的人,可是我們在傳記里和他們接觸,卻感奮地分了他們的痛苦、失敗,同時也分了他們的誠摯和成功。我們的生命和他們的差不多融成一片,決不只“枕著他們休息一會”而已。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無不表明偉大的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zhàn)斗。我們的時代千變萬化,充滿機遇,我們渴望成功,但我們卻不想奮斗。我們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許會使我們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但絕不能讓我們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讀讀《名人傳》也許會讓我們清醒一些。
有了一個定位,在世界上可以站在哪個位置,讓大家都彼此得清醒著,不要再自欺欺人
名人傳的讀后感篇十四
讀了這本書,我懂得:不管世界給你多少苦難,只要努力,就能逆襲,發(fā)光。
貝多芬
他是一位雕塑家,《名人傳》中有一個對他描寫的片斷:"如果他要建造一座紀念碑的話,他就會耗費數年的時間到石料廠去選料,還要修建一條來搬運它們;他想成為多面手:工程師/鑿石工;他想什么都自己動手,獨自一人建起供電,教堂.這簡直是一種苦役犯過的日子,就是這樣追求完美的他,創(chuàng)作的《大衛(wèi)》讓后人欽佩.在他的身上我知道了,雖然"人無完人"但可"追求完美",做自己心中的完美自己,盡力做到最好!
列夫托爾斯泰
作為小說家的他,認真對待文學,寫出了《復活》《安娜.卡列尼娜》等書,那就是他給這個世界的禮物,曾有羅曼.羅蘭說她的眼睛像強盜穿透了偽裝的甲胄""像金剛刀切開玻璃了.雖然有人這樣評價他,不要以為只有偉人才可以給這個世界以禮物,只要愿意,有時,一個微笑就是禮物,讓世界,春暖花開。我們每個人一樣,都有自己的責任,盡職盡責就像世界最好的禮物!
從《名人傳》中我學到了許多,你也讀讀吧,一定會感觸許多.希望你的感觸會化做動力,用你的青春去拼,讓你的未來,這世界的未來更美好!
名人傳的讀后感篇十五
普坦?jié)h姆說過:“和平孕育著戰(zhàn)爭,戰(zhàn)爭孕育著和平?!苯袊膰矁葢?zhàn)便是這樣的戰(zhàn)爭。
為了了解更多關于內戰(zhàn)的詳情,我翻閱了毛澤東傳讀完毛澤東傳,我第一感覺是深深的長嘆:遙遠的歷史長河,滾滾的內戰(zhàn)。在毛澤東傳中說到,因為內戰(zhàn),我國傷亡士兵將近幾百萬人,經濟退回了抗戰(zhàn)前的老樣子。同時,我通過內戰(zhàn),了解到毛澤東在軍事指揮上高超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
令人最為關注的是千里躍進大別山。
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zhàn)部隊軍主力,以出乎軍預料的突然行動,在山東西南150千米的戰(zhàn)線上,一舉突破黃河天線。接著,劉鄧大軍經過近一個月的連續(xù)作戰(zhàn),殲滅大量敵人后,邁開大步南下,開始了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壯舉。
大別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處,是戰(zhàn)略上最敏感而又薄弱的地區(qū)。解放軍只要能占據大別山區(qū),就可以東懾首都南京,西逼長江中游重鎮(zhèn)武漢,南扼長江,控制整個中原地區(qū),從而迫使蔣介石調動其他進攻陜北和山東解放區(qū)的部隊回援。
毛澤東在此的戰(zhàn)略用得真是妙極了!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時候,中央采取了誘敵深入、尋找有利時機、各個殲滅敵人的戰(zhàn)術,千里躍進大別山是出其不意,沖出后追的重圍,進入大別山區(qū),把尖刀插入的胸膛。而我在欣賞毛主席的智慧的同時,更被劉鄧大軍的堅決、勇敢,不怕犧牲的崇高精神所感動。
經過20多天的艱苦跋涉和激烈戰(zhàn)斗,劉鄧大軍十幾萬人渡過黃河,統(tǒng)帥部一片震驚蔣介石根本摸不清解放軍的戰(zhàn)略意圖。直到劉鄧大軍越過隴海路,穿越寬達30多千米、遍地淤泥計稅的黃泛區(qū),渡過沙河后,蔣介石才如夢初醒,發(fā)現解放軍的進軍方向是大別山。他急忙集動兵力,企圖阻止劉鄧大軍度過汝河。在前有敵軍阻攔、后有重兵追擊的險惡形勢下,劉鄧大軍能否在幾個小時內強渡汝河,關系到整個戰(zhàn)亂行動的失敗。劉伯承、鄧小平親臨汝河渡口指揮,劉伯承號召大家:“面前即使橫著刀山火海,我們也必須打過去!狹路相逢勇者勝!直到我們堅決、勇敢、不怕犧牲,就一定能沖過去!”指戰(zhàn)員們冒著戰(zhàn)機低空轟炸和河岸敵軍的瘋狂掃射,勇往直前,終于度過了汝河,闖過了千里躍進途中的這個險關。
贏得戰(zhàn)爭只不過是使和平有一個良好的開端,讀了毛澤東傳讓我明白了更多:在我們遇到阻礙時要沖破一切障礙,就必須要運用自己的智慧。制定戰(zhàn)略,讓后在朝自己的目標追求奮斗,才能取得成功!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5392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