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道德經(jīng)個人心得體會大全(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30 19:08:12
熱門道德經(jīng)個人心得體會大全(15篇)
時間:2023-10-30 19:08:12     小編:琴心月

心得體會是一種自我成長和自我提升的過程,通過總結(jié)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和改進自己。寫心得體會時,可以采用邏輯清晰、言簡意賅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考和體會。以下是一些精選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道德經(jīng)個人心得體會篇一

作為充分體現(xiàn)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jīng)》,用不多的字數(shù),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

我對《道德經(jīng)》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guī)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笔钦f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闭f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盁o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笔钦f天地剛剛呈現(xiàn)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xiàn)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肮食o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币馑际侵越?jīng)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按藘烧?,同出而異名?!笔钦f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于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巴^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靶中娒钪T?!边@里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jīng)》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對規(guī)律的理解。在《道德經(jīng)》里,道指的就是規(guī)律。而道家思想對規(guī)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guī)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睂Υ?guī)律的根本態(tài)度是“充分尊重規(guī)律,然后才是利用規(guī)律?!边@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jù)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

老.認為堅持按規(guī)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guī)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guī)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边@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證明尊重規(guī)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guī)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guī)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guī)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guī)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guī)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guī)律就可以得到天下?!捌渲轮蓖贫灾??!疤鞜o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fā);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闭f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tǒng)治天下就可能顛覆?!肮寿F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彼愿毁F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chǔ)?!笆且院钔踝灾^孤、寡、不x,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說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說侯王都用孤、寡、不x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shù)輿與輿。世故不__欲如玉,__如石?!边@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jié),說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老.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guī)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xiàn)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后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chǔ)。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老.對無為的崇拜。

在現(xiàn)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道德經(jīng)個人心得體會篇二

心里糾結(jié)了一下,不知道自己工作忙的時候能不能堅持下來;可是又想聽聽,畢竟是難道的機會,可以深入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經(jīng)典,就填了報名表。填表也挺復(fù)雜,并非一般性的簡歷,而是好幾頁的問題,每個問題都不是三言兩語倉促間能答出來的,還得絞盡腦汁想想。

等被錄取為正式學員后,才發(fā)現(xiàn)還可以旁聽的。只能說是緣分。要是一開始知道可以旁聽,可能就偷個懶了,畢竟沒有那么多要求,所以該著咱成為道五正式學員吧。

那么就開始讀經(jīng)吧,打出來11頁,一看也有點望而生畏的感覺,一天讀一遍吧,看來是完不成20遍的任務(wù)了。上課前,腦子里一直想象,老師是怎樣的嚴厲?會一個一個抽查?“恩,你讀了幾遍?”

忐忐忑忑地來到學堂,發(fā)現(xiàn)老師是慈祥睿智的,學長們是友愛親切的,氣氛是寬松自由的,倒覺得挺符合道德經(jīng)的精神。

第一講,老師重點推薦了誦讀的學習方式,認為這是中國古代傳流下來的好的學習方式,可以不斷讓意識沉淀下來,有重大的調(diào)節(jié)身心的作用。而且最好是一次連續(xù)誦讀三遍,不要入腦,直接入心。

我突然覺得我第一次對這種“機械式”的讀書方式產(chǎn)生認同,一方面老師的語氣并沒有強硬和逼迫,另一方面,我自己多年來的學習經(jīng)驗正是對這種理論的一種印證。

我記得中學學英語的時候,因為很喜歡,幾乎沒有刻意去背過單詞。就是早讀課認真讀課文,體會英語在舌頭上跳躍的感覺,英語的聽說讀寫以及語感一直都很好。到了大學,開始有聽力課,發(fā)現(xiàn)也不比城市里的孩子差,雖然中學的時候沒有上過聽力課,但因為自己朗讀的過程中,自己的耳朵也相當于接受了聽力訓練,所以一點也不覺得吃力。而且在大學生普遍睡懶覺的氛圍中,每天我一大早起來就背著英語書到湖邊讀兩篇課文,這樣下來,連考試前都不需要特別復(fù)習,就可以次次第一,且比第二名多十分左右。當時經(jīng)濟也比較拮據(jù),備考四六級也買不起應(yīng)考的教輔書,學校發(fā)了一本教輔,就把那本教輔反復(fù)做兩遍。僅此而已。

遇到生疏的單詞,多數(shù)同學會選擇偷懶,問我是什么意思,我就欣然去翻字典,順便看看例句、搭配以及詞性變化,反而最終記憶深刻的是我,而問單詞的那個人往往記憶是短時的。

這不正是“大道甚夷,而人好徑”的注解么,最笨的方法往往能取得最實在的效果。就像賣油翁一樣,“唯手熟爾”。今天我們?yōu)榱藢W習,搞出了很多炫目的高科技,電腦、ipad、學習機以及各種介紹學習妙法的圖書,但關(guān)鍵在人,其他的不過是工具。如果那個人沒有一顆向?qū)W的心,再炫目的工具也只是心理安慰而已。

回到我這段時間的讀經(jīng)感受:第一天讀,兒子就很感興趣,腦袋伸過來靠著我坐從頭聽到尾,老公也很感興趣,拿起來看了看,問有沒有解釋。所以,讀經(jīng)不一定非要逼著孩子每天讀,自己讀就是榜樣。頭兩天讀下來,基本上還是入腦的,每一句都想要努力地理解一下什么意思,有些句子比較耳熟能詳?shù)?,讀起來比較有感覺,多數(shù)句子沒聽過的,讀起來就要琢磨到底什么意思。第三四天就對著一本解釋的書看看,連貫性地了解一下意思。第五六天再讀的時候終于舒服點了,雖然那意思基本上又忘了,但感覺至少是個老朋友了。早上起來,會突然冒出幾個句子;老公有時候問個問題,我也能突然想出個道德經(jīng)的句子應(yīng)對。現(xiàn)在是第二周,對句子比較熟了以后,不求甚解,讀的時候已經(jīng)是麻木狀態(tài)了,就好像那些句子粘在舌頭上出去的。我讀的時候,老公和兒子也會躺在床上豎著耳朵聽著,也會幾個句子。挺好!我想堅持到課程結(jié)束,一定會有質(zhì)變的。

道德經(jīng)個人心得體會篇三

我認為,“委則全”的“全”應(yīng)當是“兩全”即成全雙方面,而不是“一全”即成全單方面。中國在外交上的委曲求全換不來“兩全”,只是成全了對方,傷害了自我。這樣沒有底線、沒有原則的委曲求全只會縱容對方囂張,使對方得寸進尺。我想,這應(yīng)當是為什么中國始終都不能解決好領(lǐng)土爭端的癥結(jié)之一。

國家如此,國民亦是如此。前文提到的那個大媽應(yīng)當是許多國民的縮影了。用委曲求的雙方的和睦和面子,卻苦了自我。這其中涉及的是國民的面子問題、性格的軟弱性和陰暗性。委曲的那一方長期以往的埋怨可能會發(fā)展成長舌婦,而另一方可能會有“小人得志”的陰暗面,得寸進尺。這也從側(cè)面反映出人與人的交往缺乏坦誠直率。由此看來,委曲求全會滋生人與人之間沒必要的芥蒂。

所以我認為,“委”不必須能“全”,“枉”不必須能“直”。

道德經(jīng)個人心得體會篇四

《道德經(jīng)》是有老子所著,故又成為老子。老子姓李,名耳,謚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jīng)》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chuàng)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兜赖陆?jīng)》分為八十一章,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三十七章,起首為“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人稱《道經(jīng)》;下篇四十四章,起首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人稱《德經(jīng)》?!兜澜?jīng)》講述了宇宙的根本,到處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講述了陰陽變幻的微妙;《德經(jīng)》講述處世的方略,到處了人事的進退之術(shù),包含了長生久世之道?!暗馈笔侨祟惖淖匀挥^和世界觀,必須要順應(yīng)宇宙的客觀條件,合乎自然規(guī)律地生存。只有愛護宇宙并且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人類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一旦我們破壞了大自然,違背了大自然的規(guī)律,那么我們必須會遭到殘酷的報應(yīng)和懲罰,甚至會帶來滅頂之災(zāi)?!暗隆笔侨祟惖娜松^和社會觀,還是要求人類順其自然地與人共處,合乎社會規(guī)律地生存。只有返璞歸真地復(fù)歸于嬰兒般的自然純真狀態(tài),統(tǒng)治者卑謙若谷,民眾為而不爭,然后社會才能正常發(fā)展。

《道德經(jīng)》一書中的智慧,源于老子對事態(tài)人情的深徹洞察和深刻思索。戰(zhàn)爭頻仍、社會動蕩、生命無常,點點滴滴積淀成老子的關(guān)于人性修養(yǎng)、處世哲學、治國之道、軍事哲學、養(yǎng)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學。

那《道德經(jīng)》究竟內(nèi)涵和好處何在呢?下面是我們組對《道德經(jīng)》的一些理解和人生感悟!我們把它概括為兩點,一是“心存善念悟大道”二是“處下無為成大德”。什么是“心存善念悟大道呢?”首先來看看什么是大道?道德經(jīng)里面說“道可道,十分道”意思是說能夠用語言表達的大道就不是永恒普遍的大道了,為什么呢?因為第一語言具有其局限性,有些是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第二道是運動變化的,不斷展開的,而說明他的語言是固定的,不能隨時運動變化的!舉個例子,有一首歌唱得好啊:你問我到底愛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為什么不直接形容證明到底有多愛,而是說月亮代表我的心呢?正是因為這種愛太深沉,太永恒。所以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不能夠道明。任何華麗的詞藻,在這深沉而又永恒的愛面前是那樣的蒼白無力!所以就像老子所說的越是深沉普遍的東西越無法表達、說清與道明!那既然道是無法說清與道明的,所以我們認為那只能“悟”那怎樣去悟呢?要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去悟呢?我們認為要“心存善念”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領(lǐng)悟到道的真正內(nèi)涵與真諦!

善有好多種好處?!兜赖陆?jīng)》第八章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那里德善是好人意思,那里要求我們助人為樂,與人為善,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還我們天真純潔之本色,顯我們君子坦蕩之氣度!《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七章說“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意思是說好人施不好人的老師,不好人是好人的借鑒,因此光獨善其身是不夠的。還要去影響,領(lǐng)導別人,同時也要從別人身上得到借鑒。做到“日三省爾而乎己”。善還要做到寬容不爭?!兜赖陆?jīng)》第八章說“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意思是說處在大家都不愿一去的地方,所以與大道的特性接近。停居喜愛卑下之地,心靈喜歡深淵寧靜。與人交往能夠仁愛,說話能夠講信用。正物能夠安治,做事能夠賢能,行動能夠適時。正是因為與世不爭,所以就沒有怨恨!這說明上善之人與世無爭和普利萬物的特性!《道德經(jīng)》第十六章“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復(fù)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意思是說返歸到本源叫做靜,靜下來叫做回到了性命,回到了性命叫做守常,明白守常叫做明。不明白守常就會盲動,盲動就會招致兇禍,明白守常才能包容,能包容才能公道,公道才合王道,王道才是天道,天道才是大道,大道才能永恒,終身不會出現(xiàn)困阻!這教育我們要靜心,要寬容!

前面講的都是指善要對別人好,其實善也要對自己好。道德經(jīng)第十三章“故貴以身為天下,則能夠寄于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乃可托于天下”意思是說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比獲得天下還重要的人,才能夠把天下交給他;對自己的生命比對獲得天下還愛惜的人,才能夠把天下交給他。老子的意思用此刻比較流行的話解釋是“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他要求我們學會一種養(yǎng)生之道!因此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領(lǐng)悟到什么是大道!善是貫穿于整部《道德經(jīng)》的。里面關(guān)于善的句子還有很多。比如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又如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guān)楗而不可開;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無棄人;恒善救物,故無棄物。”再如地四十九章“圣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等。

我對《道德經(jīng)》德第二點領(lǐng)悟是“處下無為成大德”?!兜赖陆?jīng)》第三十九章說“故貴必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是其以賤為本也?”意思是說貴要以賤為根本,高要以低為基礎(chǔ),因此王候自稱“孤、寡、不谷”,這不正是以賤為本嗎?孤的含義是孤立無助。寡的含義是寡德,道德不足,不稱職。不谷是不善不好的意思?!兜赖陆?jīng)》第六十六章還說“江海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意思是說江海所以能成為百川歸附的匯聚之所,是因為他們能處在百川的下位。所以能成為百川!這也是在要求我們要學會處下!《道德經(jīng)》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币馑际钦f已經(jīng)有了知識,還以為沒有知識,只是上等的有知。沒有只是,還以為有了知識,這是有知的弊病。這也是在教我們要處下,要謙虛!

道德經(jīng)個人心得體會篇五

《道德經(jīng)》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其中的五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五章是其中的一章,又名《壇經(jīng)》。這一章主要探討的是人與天地的關(guān)系,通過壇的比喻,傳達了平衡、謙遜和順應(yīng)自然的重要性。在讀完這一章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文關(guān)懷和修養(yǎng)自己的重要性。因此,下面我將從五個方面來談?wù)勎覍Α兜赖陆?jīng)》第五章的個人心得體會。

首先,第五章告訴我們要保持內(nèi)心和外界的關(guān)系的平衡。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僅要與他人相處好,還要與自然相處好。而這種相處的前提就是平衡。正如《道德經(jīng)》中所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捌c狗”表示烏合之眾,如果一個人過于自私,只顧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他人和自然的需要,那么這樣的人就是“芻狗”,是違背道德的。因此,我們要時刻保持內(nèi)心的平衡,同時與周圍的人和自然和諧相處。

其次,《道德經(jīng)》第五章告訴我們要保持謙遜的態(tài)度。在這個世界上,不論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忘記謙遜。正如《道德經(jīng)》所言:“谷神不死,是謂玄牝?!惫壬袷侵割革L,玄牝是指湖泊,意思是谷神雖然強大,但它不殺死玄牝,保持了平衡。同樣,人無論多么優(yōu)秀、強大,也不能忘記自己的謙遜之處,以平衡自己與他人、自然的關(guān)系。只有謙遜,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和認同。

再次,《道德經(jīng)》第五章告訴我們要順應(yīng)自然的規(guī)律。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們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而應(yīng)該與自然和諧共生。正如《道德經(jīng)》所說:“孰能無言而肌肉挺然?”,通過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人應(yīng)該以自然為師,追求簡單、自然的生活。以自然為師,就是遵循自然的規(guī)律,順應(yīng)自然的發(fā)展,與自然和諧相處。

然后,《道德經(jīng)》第五章還告訴我們要修養(yǎng)自己。只有修養(yǎng)自己,才能更好地與他人和自然相處。正如《道德經(jīng)》所言:“致虛極,守靜篤”、“物壯則老”,這些話告訴我們要平心靜氣地對待世界,修養(yǎng)自己的心態(tài)。只有心態(tài)平和,才能更好地應(yīng)對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

最后,《道德經(jīng)》第五章告訴我們要用善良和寬容來對待他人。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是需要互相理解和包容的。正如《道德經(jīng)》所言:“四大不敢輔翼而強,則物至而蛻”、“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雖然這些話很短,但表達了與他人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只有用善良和寬容來對待他人,才能緩解矛盾,達到和諧的狀態(tài)。

總之,《道德經(jīng)》第五章給了我很多啟發(fā)。通過與自然、人和諧相處的例子,教育了我保持內(nèi)心平衡、謙遜待人的重要性,同時也提醒我修養(yǎng)自己、善待他人的必要性。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更好地運用這些教誨,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道德經(jīng)個人心得體會篇六

第一次接觸老子的《道德經(jīng)》,感覺是這個老人家的細想抽象性很高,果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懷著對大家的敬畏大略瀏覽了一番《道德經(jīng)》。本人自覺《道德經(jīng)》的資料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道”?!暗馈痹杏f物,存在于萬物的發(fā)展運行中,即道是萬物之母,時時有道,處處有道。第二部分是“修身處世”。老子勸誡世人放下虛無縹緲的外在事物,例如名利。以退為進,追求內(nèi)心世界的平靜寧和,做到“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第三部分是“治國”。老子推崇的國家類型是“小國寡民”,期望人民的生活是“雞犬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使人民再恢復(fù)到遠古的結(jié)繩記事的自然狀態(tài)。

老子的思想與眾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區(qū)別,在人們所普遍認為的事物規(guī)律當中看到事物的反面,。例如“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币话闳硕紩J為,事物的數(shù)量與獲得之間是成正比的,但老子確認為“少則得,多則惑”。這個道理能夠在我們當下的社會生活當中發(fā)現(xiàn)。此刻的人將金錢名聲看得相當重要,金錢越多越好,名聲越響亮越好。為了追逐這兩者,生命能夠忽視了(那么多白領(lǐng)過勞死),良心能夠拋棄了(學術(shù)造假、官場權(quán)錢交易)。連生命都沒有了,名利從何談起,連良心都沒有了,如何做人。那些置身于光怪陸離物欲橫流社會的所謂高高在上趾高氣揚的人兒呀,在他們光鮮亮麗的皮囊下,是一顆千瘡百孔的心,他們空虛的靈魂在風中凌亂了。世人所認為的“多則得”雖是有進取向上的意思,但實則在追求“多”的過程中會失去更多,會迷失自我?!吧賱t得”,在追求人生幸福的路上,不必要太多的金錢名利,適可而止,反而能覺得人生更充實。

道德經(jīng)個人心得體會篇七

自從我局開展文化講堂學習了老子的《道德經(jīng)》,自己受益匪淺。對《道德經(jīng)》一書的理解還很膚淺,但是認真學習,能讓我受益的地方多之又多,會影響到各個方面,要不斷地揣摩,慢慢地體會。

加減乘除上有蒼穹世界上不存在絕對、今時好許是明日非。知識是加法悟道是減法凝結(jié)沉淀升華。人心所向便是方向,百姓的根本利益就是國家的根本利益。追根溯源培其根而枝繁落葉歸根。以身觀天下一身一宇宙觀點而知面。人世間獨善吾身靈魂里循道而富足。只有知錯才有機會改正錯誤所以首先要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切記不要不懂裝懂不知知病也自知者明。倘若百姓過的幸福富足那么誰還愿意去冒險犯罪?解決民生問題、社會就會自然和諧,有些東西不是靠宣傳洗腦就可以的,從根本出發(fā)才是關(guān)鍵。和氣生財以和為貴、弱者博憐、剛者遭嫌。得理讓三分、善惡自有報、因果也。該書不僅是道教的寶典,也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的經(jīng)世之作。作為充分體現(xiàn)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jīng)》,用不多的字數(shù),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的認識。揭示了事物的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老子指出人們不管是形體還是精神,不管是主觀努力還是客觀實際,都不可能完全一致。這樣就必須做到心靜,洗清雜念,懂得規(guī)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辈还軇e人是善是惡,都能一視同仁這是一種美好的品德。而要做到“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需要何等的勇氣!老子的眼光不僅在于教善人和圣人如何不與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善人和圣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惡從善,最后達到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以前,我與別人交往時,總是以自己的原則判斷別人,然后決定是否與之交往?,F(xiàn)在學了《道德經(jīng)》,明白了自己的錯誤作法,我開始以新的態(tài)度來交朋友?,F(xiàn)在,我周圍有了更多新朋友。朋友多了,交往多了,心情也好多了。

老子對人生的認識有個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對每個人都有反省的必要。人,都是社會的產(chǎn)物,對社會環(huán)境的適應(yīng)和理解,必須經(jīng)過一段漫長的人生經(jīng)歷。所謂“慈”,就是要有一個博愛之心,愛自己這是第一,一個不愛自己的人無從談及愛社會、愛他人,反過來講,過分的愛自己,就是自私。在這里,老子給我們指明了一條通天大道,只是他沒用語言說明,愛,不但愛好人,也要愛壞人,世人都愛,這是“慈”的基本內(nèi)涵。有了一顆無限愛心的人,接下來就是要用反省功夫去認識世界上的種種事物。用一顆純正無邪的心去感悟世間的萬物,從諸事物的表現(xiàn)去發(fā)掘其根本的內(nèi)涵,這就是“儉”的功夫?!安桓覟樘煜孪取?,并不是不能領(lǐng)先的認識事物,對客觀事物的認知總得有個先后,在認識上不能人人都在一個起跑線上,那樣社會不會有發(fā)展,老子的教誨也不是這個意思。我們認識事物,不能標新立異的只是一味的教條,只有參考了不同的認識論,將眾人的思想融會到自己的思維中,才不至于片面和教條。

道德經(jīng)個人心得體會篇八

按照這種劃分,我們來分開來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規(guī)律.

它表現(xiàn)為幾個方面,一是“易”,也就是變易的意思,道德經(jīng)第一句就這樣說,“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說出來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個方面就是“易”的規(guī)律,所謂“易”的規(guī)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句話的大致意思就是,萬物都是逐步成長,但是“物壯則老”,便要漸漸消減,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狀態(tài).

且不說老子寫這部道德經(jīng)上部道經(jīng)的目的就是闡述道德規(guī)律,下部德經(jīng)則主要講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將天道應(yīng)用于人事?我們就不難知道.其實老子寫道德經(jīng)的側(cè)重點便是落在下部德經(jīng)上面.

讀了《道德經(jīng)》之后,最大的感受還是來自于心靈深處某處的弦被觸動,.“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gòu)成就了他自己.但是僅看當今社會,能做到將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幾人呢?寥寥可數(shù),高速膨脹的經(jīng)濟時代,讓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說,這是社會的可悲,更是我們不愿看到的.

《道德經(jīng)》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讀去理解,你會發(fā)現(xiàn)當中的道理我豈是區(qū)區(qū)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老子注重人的無為思想,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yǎng),是辯證的.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于國家的穩(wěn)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fā)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于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于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無為論應(yīng)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無為思想用在為人處事的觀點上來看,便是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

道德經(jīng)個人心得體會篇九

道家弟子經(jīng)常把《道德經(jīng)》當經(jīng)念,這本是道教徒的日常作業(yè)。而朗讀、背誦文字是我國傳統(tǒng)的、重要的文化學習的方法之一,歷來學習四書五經(jīng)都是要會背誦的,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習《道德經(jīng)》也不例外,多讀能背自然對認識《道德經(jīng)》有益,但讀上萬遍可以修煉成什么我是懷疑的。當然在輕松自如的環(huán)境下,多讀幾遍《道德經(jīng)》對身體也不會有害,如同在掌握正確的姿勢下練習書法,通過氣息的調(diào)節(jié),臂腕指的運動,手眼神的配合,對身體會起到保健作用的。這好像練太極拳,柔中有剛,靜中有動。可如今認可這種看法的并不乏人,聽說還有教授,我就奇怪了,這些人是否已背誦《道德經(jīng)》萬遍了?是否已達到什么境界了?高壽了?是否可不食人間煙火了?可以不教書了?如不是,是否這種說法不靈?我可能是孤陋寡聞,我是沒有見到哪個人,即便是道長,因修煉《道德經(jīng)》成了什么了。(神話故事和金庸武俠小說里有,可那是虛構(gòu)的。)我覺得任何事物都不要神化了,走到“心誠則靈”“的分兒上就不是科學了,科學是要讓事實證明的。

在學習目的明確后,邊看書邊思考也是很重要的,完全信書則被書拖著走,進入迷信的境地。在通讀幾遍某個版本的《道德經(jīng)》后,可再找來另一個版本作比較的學習,看看其中那個講的有道理。如只讀《道德經(jīng)》的原文,對時下的年輕人和古漢語欠缺的人來說是較困難的。在這學習的過程中,還要不時地對一些章句進行反思,這既可加深對章句的理解,也可找出一些人超乎老子本義的判斷,這就是獨立思考。但這個獨立思考要思之有理,考之有據(jù),要結(jié)合老子的身世和他所處的社會背景去思考,不能拋棄歷史事實任憑自己隨意的想象,盡情地發(fā)揮,甚至武斷地結(jié)合眼下的社會去解讀老子。如把老子的“不出戶,知天下”說成是老子在2500多年前就知道有網(wǎng)絡(luò)了,豈不笑話!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道德經(jīng)》,可以有上千種解釋,但老子只有一個,老子就是老子,歷史上有這么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太上老君那個神。

另外,對大多數(shù)學習《道德經(jīng)》的人來說,不必拘泥原文的某個字,因為《道德經(jīng)》版本成百上千,至今沒有一個標準的原版。20--多年來歷經(jīng)歷代多人的傳抄、編輯,在文字上出現(xiàn)差異是很正常的。校正、厘定這些版本應(yīng)是專家學者的事,歷代不少專家在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不再出土新的《道德經(jīng)》版本,再重復(fù)做這些考證,似無太大的現(xiàn)實意義。現(xiàn)在對多數(shù)學習《道德經(jīng)》的人來說,讀懂原文,理解其意是主要的,不然易陷入咬文嚼字的誤區(qū),而偏離了認識《道德經(jīng)》的本意。

以上只是本人簡單談?wù)剬W習《道德經(jīng)》的方法,不一定是全面和正確,僅供初學或想了解《道德經(jīng)》的人參考,談不上什么思維建議,還望得到研究老子《道德經(jīng)》大家的指正。

道德經(jīng)個人心得體會篇十

《道德經(jīng)》亦稱《老子》,或稱《五千言》,是道家學派最具權(quán)威的經(jīng)典著作。它由《道經(jīng)》和《德經(jīng)》兩部分的論述組成,聊聊數(shù)千言,涵蓋了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其內(nèi)容博大精深、玄奧無極、涵括百家、包容萬物,被后人尊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老子在第一章,就闡述了全書的總綱?!暗馈笔抢献诱軐W中一個核心的概念,基本上有三種含義:一種是作為宇宙本原的“道”,一種是作為自然之規(guī)律的“道”,還有一種就是作為人事之法則的“道”。這三種含義既有區(qū)分,又緊密聯(lián)系,作為宇宙之本原的無形的“道”,在天地萬物產(chǎn)生之后,就體現(xiàn)為自然規(guī)律之“道”,而自然規(guī)律之“道”在人的社會生活中,就表現(xiàn)為人事法則之“道”。反之,人事法則之“道”又體現(xiàn)著自然規(guī)律之“道”,而自然規(guī)律之“道”又反映著作為宇宙本原的“道”?!暗馈笔强床灰?、聽不到、摸不著恍恍惚惚的東西,它是無形無狀,是“先天地生”,為“萬物之始”,是一個終極的、宇宙唯一的存在。同時,“道”又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在永不停息的、流轉(zhuǎn)與變遷的過程,故“道”可以用語言來表達,但那是一時之“道”,非永恒的、無限的、終極之“道”。任何用語言表達的事物,相較于宇宙的演變,都只是“曇花一現(xiàn)”,也就是說事物本身不是永恒的存在,其價值亦非永恒,“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故“名,可名,非常名”。

《德經(jīng)》開篇講:“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此句為下部《德經(jīng)》的總綱,主要講的是人德。所謂德,即是人對于天道的順應(yīng),對于宇宙萬物運行規(guī)律的順應(yīng)。老子將“德”分為“上德”、“下德”。“上德”順應(yīng)“道”,如同大道不可道一樣,上德同樣不可言說,是自然而然的。具有上德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具有德的,所以他才具有了真正的德。具有“下德”的人總以為自己沒有失去德,是有德的,那么這種能被人感覺到的德其實已經(jīng)不是渾然天成、暗合天道的“上德”了,而是次一級的德了。這就好比是一個小孩子的純真無邪之美與一個看上去賢惠溫柔而內(nèi)心知道如何約束自己的淑女之美一樣。因此,“上德”乃是一種自然而然、具有者渾然不覺的德,而下德則是一種能夠畫出具體標準,然后按照標準去執(zhí)行的德。上德即是道家所說之德,而下德則是孔子所提出的儒家之德。莊子便曾說過“圣人生,大盜起”,這里的圣人,指的就是具備了“下德”的人,而真正具有“上德”的人反倒不具有圣人的名聲。老子認為失“道”之后,才會有“德”,失“德”之后,才會有“仁”,失“仁”以后,才會有“義”,失“義”以后,才會有“禮”。而“禮”的出現(xiàn),正是因為人們天性的忠信不足,是禍亂的開始。老子雖然不以為然,但也并非對儒家的“下德”一味排斥,只是對其進行了優(yōu)劣排序。最后,老子又進一步指出,一個人應(yīng)該盡量“處其厚,不居其??;處其實,不居其華”?!吧系隆焙汀跋碌隆敝q也顯示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不同之處,并成了后世歷代中國人倫理生命中的一個重要命題。

另外,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還提出了許多二元對立命題,并對其進行了辯證的分析,如強與弱、得與失、巧于拙、進與退、爭與不爭、有為與無為,等等。這些辯證觀點啟蒙了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與現(xiàn)代人的感受不謀而合,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進行探索的序幕,對后世產(chǎn)生廣泛的深刻的影響。

《道德經(jīng)》這本神奇寶典不僅對中華民族性格的鑄成,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同時對全球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成為了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nèi)松闹笇谴笥旭砸娴摹?/p>

道德經(jīng)個人心得體會篇十一

《道德經(jīng)》主要是論述兩個方面:一是世界本體--自然,即道與陰陽。道為世界之真,用陰陽成物。二是意識。意識為物的本性,以謙柔通于道。在這兩個層面上,又構(gòu)建了兩重秩序:一是人,意識與自然間的秩序。這種秩序證明人要尊敬、理解、學習自然。二是人與人之間的秩序。這種秩序就是愛。脫離了愛,這種秩序?qū)⒉粡?fù)存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體,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沒胡道就沒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jīng)》述道之理,而道之理應(yīng)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應(yīng)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為自我所用,從而造福人類,使人類社會"天長地久"。倘若我們不依道而行,抱著"人定勝天"的心態(tài),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終的苦果還是自食。

"天之道,不爭而善,不言而善應(yīng),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規(guī)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們能夠利用其規(guī)律,在實踐中實現(xiàn)自我所要到達的目標或夢想,因為"天不負有心人"。可是,功成之后要在適當?shù)臅r候身退。"樹在招風",我們應(yīng)順應(yīng)天意,適時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而免遭殺身之禍,這也涉及到后面所寫的"知足"。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要想成為圣人實非易事,要想成為圣人,應(yīng)當有一顆謙虛的心,不恥下問,努力地用知識與道德來充實自我。,同時,要忌空無實際的志向,應(yīng)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結(jié)合自身實際,去實現(xiàn)貼合自我本事的夢想與目標。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這些,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有強健的體魄。因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以其終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人不應(yīng)有驕傲自大之心,完全忽視他人的存在,驕傲自大只會使自我迷失方向,跌入萬丈深淵。"知彼知已,方能百戰(zhàn)百勝。""人貴有自知之明。"以他人之長補自我之短,充分發(fā)揮自我的優(yōu)勢與潛力,一切的困難就不將是困難了,完美的明天將被自我開創(chuàng)。

"困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體離不開部分,部分有時也會決定整體。我們注重整體的同時,也不應(yīng)忽視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從小事做起。即使是社會主義的大廈,也是一塊塊磚建起來的。所以,我們在實現(xiàn)自我的夢想時,要從小事做起,從此刻做起,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終成大事,實現(xiàn)夢想。

"柔弱勝剛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堅。""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剛至強,柔變強。如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等。以柔克剛,柔能勝剛,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敗天下到堅之物,這是道之一??墒牵煜氯私灾涞?,而能真正做到的卻很少,甚至沒有。人民在強權(quán)之下,也許是很柔弱的,但在暴政之下,人民看起來的柔弱,卻能推翻暴政。如秦朝的來亡,便是一個例子。

"上善若水。"靜能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人是一種高級動物,動物尚有沖動,更何況是人。那么,我們該如何抑制自我的沖動呢這就需要我們修心養(yǎng)性,以致使自我做到"清靜"、"無為"。這樣,我們即使應(yīng)對世間的變幻莫測,烏云密布,也應(yīng)處之泰然,冷靜、沉著地應(yīng)對,最終將云開見日。倘若自我先亂,即會做出沖動之事,其結(jié)果會更糟。

"夫唯不爭,故無憂。""見素抱樸,少見寡欲,絕學無憂。""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能夠長久。"人有一大缺點,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改變這一大缺點,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堅持一顆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煩惱。無煩惱者,常帶有微笑,能開心、歡樂與幸福,這就能夠使自我壽命延長,安度天年。

總的來說,《道德經(jīng)》惜字如金,字字經(jīng)典,使人在明白自然這理,依道而行。同時,讓人明白世俗中的為人處世之道,以清靜無為,使自身開心、歡樂與幸福。

道德經(jīng)個人心得體會篇十二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長地久”、很久以前就熟悉《道德經(jīng)》中的這些句子,但一直對這些話“不求太解”,困惑不已。對《道德經(jīng)》總是望而卻步,只在不同的場合讀過一點片段,只能算是一瞥,一瞥豹子,很難說有什么深刻的體會。在《政治學》中,楚老師列出的13本必讀書中,有三本中國經(jīng)典書籍:《論語》、《孟子》《道德經(jīng)》,這些文章是流傳千古的經(jīng)典之作,治國教材,不得不認真閱讀?!懊鞯氯松鷮Ш接媱潯眴雍?,我們與人生導師張學長達成共識,集體閱讀《道德經(jīng)》,并將其思想與公共管理實踐相結(jié)合。

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由于《道德經(jīng)》內(nèi)容艱難晦澀,語言簡潔,思想深刻,文言文水平不高,在閱讀過程中經(jīng)常感到困惑和困惑。《道德經(jīng)》流傳了幾千年,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解釋,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情況。到目前為止,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潮中,對《道德經(jīng)》的研究正在全面展開。文章版本可謂千奇百怪,多種多樣。我看的是北京燕山出版社版的,是在北京大學周末書市買的,還有《論語》、《孟子》三本十元,買了之后,仔細看了兩遍《論語》,正在看《孟子》和《道德經(jīng)》。目前看到第19章,還不到四分之一,似乎還沒有真正理解。下面簡單說一下看似懂非懂的感受。第九章,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能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退,天之道也。“拿多了裝不下,差不多夠了;太多的東西是凸起的,不可能長久,大家都會發(fā)現(xiàn)。滿堂的金銀玉石,是守不住的,富有高貴卻傲奢淫逸,就是自己惹上麻煩,怪自己。大功告成,全身而退,這就是天道。啟示我們在處理物質(zhì)享受時要適可而止,堅持“中庸之道”,懂得自由進退。這讓我想起了中國政界的“59歲現(xiàn)象”。一些有追求的好干部,經(jīng)不起物質(zhì)誘惑,抵擋不住內(nèi)心不良思想的誘惑,過著廉潔的生活,一時糊涂。誠然,這與中國官員考核的激勵制度有關(guān)。在中國的'官員制度中,與職級職位相匹配的福利待遇很多,不能隨著官員退休而帶走。在法治建設(shè)不完善、人民思想價值體系混亂的時代,會渾水摸魚、游走于制度缺陷的人如火如荼,嚴格遵守規(guī)則的人很難有所作為。在這種獎懲制度中,大多數(shù)官員很難保護自己。我們需要機會和動機。前者是制度環(huán)境。每個人都面臨著同樣的制度約束。不同權(quán)力的機會是不同的。如果你干凈利落,沒有動機,就不會侵蝕你。這就是為什么在封建王朝末期,總有一些道德高尚、為人民請命的清官和青天。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祖先已經(jīng)為我們指明了道路,物質(zhì)追求適可而止,進退自由才是王道。

道德經(jīng)個人心得體會篇十三

今年寒假,我校的老師利用放假的機會,集中充電,學習了《道德經(jīng)》的后半部。

我們知道《道德經(jīng)》分成上下兩部,上部《道經(jīng)》,下部《德經(jīng)》。下面我就自己學習的體會,談?wù)務(wù)J識。

上部主要講道,道就是天道,就是宇宙中的自然規(guī)律。下部則主要講人之道,也就是人如何將天道應(yīng)用于人事。其實老子寫道德經(jīng)的側(cè)重點在下部德經(jīng)上。魯迅云:“不讀道德經(jīng)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對待老子這部經(jīng)典里的思想我們要古為今用,批判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他的許多內(nèi)容對我們的當政者的執(zhí)政,個人的修養(yǎng)乃至教育工作者的實際工作都有很高的指導及教育意義。

下面我就我們這三天來學的德經(jīng)談?wù)勛约旱目捶ā5诹抡f:“天下之難,比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第六十四章中說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就是說要想完成一件事必須從容易的地方做起,從細小處開始。從基礎(chǔ)做起。就我們的日常教學工作來說,我們的備學生,備教材,備多媒體;關(guān)心學生的心里、生活、學習。對其噓寒向暖,萬事從小事做起,從細節(jié)做起,你看似無為,其實達到了無不為。比如這次家長會的成功,收學費的成功,無不是從做小事而最終做成了大事。(我們班43人,除一人免費外,其余全部繳齊)

第四十章中談到:“上士聞道,勤而創(chuàng)之;中士聞道,先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意思是說“上士聽了道,勤奮的實行;中士聽了道,半信半疑;下士聽了道,哈哈大笑。道由于其玄妙,不被一般人所理解,所以不被嘲笑,反而就不夠格稱為道。結(jié)合我們目前的教學情況:目前的道到就是課改。課改就是遵循教育教學規(guī)律,就是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靶『⒁澹项^要請”就是這個道理。課改不就是想辦法哄著學生學習嗎?我們的課改,到__,__,__,__,推進改革。校長就是要讓我們知道,課改道路上并不是我們匯賢一家孤軍奮戰(zhàn),還有許多兄弟學校互相支持,互相幫助,互相激勵,學習老子就是說兩千年前的老子早給我們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指明了道路,我們要見定課改信念。目前我們的班級學生自治,學生對子互學。教師的前置研究、學生展示、學生上課、給學生過生日,給學生出書。無不是遵循教學教育的道。按這個德辦事,事實我們走對了。這幾年我們匯賢人就做了一件事:課改、課改、還是課改。

當然,老子還有其他的思想,比如做人要謙卑、以德抱怨、反對暴政、人貴有自知之明、勤政愛民、不擾民、不爭名奪利、待人誠信、大國之間互相尊重,對我們處事都有借鑒之處,不過也存在一些糟粕,比如他的愚民思想,希望鄰邦相望,雞犬相聞至死不相往來,我們要拋棄。

總之我們做任何事都要處處看似無為,其實有為,按照自己的德去有為?!盀橹跗湮从校沃跗湮磥y”。事情在沒有發(fā)生時處理它,要在形勢還沒有發(fā)生動亂時治理它?!拔从昃I繆,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時刻觀察學生思想動向,我們就好化被動為主動,把問題解決的更游刃有余。

由于時間關(guān)系,我到此為止,謝謝,如有不足之處,請原諒!

道德經(jīng)個人心得體會篇十四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我,以至于身敗名裂,不能保全。所以,怎樣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時候保全自我,是自我的心智足夠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經(jīng)》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啟示。

大明江山,之后幾乎也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了。所以,我們要懂得物極必反,適可而止的道理。要真正做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恥”,大智若愚,韜光養(yǎng)晦,明哲保身。

有得就有失,這是世間的不二法則。那么應(yīng)對失意,應(yīng)對挫折,道家告訴我們應(yīng)當怎樣做呢?“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崩献痈嬖V我們,變化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所以,失意只是暫時的,事物處于變化發(fā)展之中,境遇會有好變壞或有壞變好,所以失意之后就會通達?!八评f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惡,故幾于道”,“江河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以,人要善于居下位,居于弱勢,這樣人們就容易把你忽略,不會排擠你,嫉妒你,此時你就有足夠的大的潛力和發(fā)展空間,發(fā)揮自我的才能,準備有一天一鳴驚人,以天下之至弱馳騁天下之至堅。

最終,用莊子的《齊物論》中國的一段話概括就是:“且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所謂懸解也?!比藗儍H有安時處順,不管得意與示意都能處之泰然,這樣才能超越人世間的倒懸之苦。

道德經(jīng)個人心得體會篇十五

這些年的爾虞我詐,陰謀算計,我的靈魂都已經(jīng)浮躁起來了。那些理想、抱負之類的高尚,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

雖然知道這是奮斗路上的必經(jīng)過程,但我還是希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讓自己迷失了本性。

《道德經(jīng)》我已讀過數(shù)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詳,但以前太浮躁,總不能細品其中之韻味。這些天來終于靜下心來真正的沉浸下去,才發(fā)現(xiàn)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滿載寶藏,放下成見,唾手可得!但其廣博與深奧,卻讓你發(fā)現(xiàn)自己的淺薄與不足!

這是哲學的力量,它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卻高于一切之上!因為它能讓你的心靈真正的強大!不為光怪陸離的表象所迷惑!直達事物本質(zhì)!正如老子所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北M力使心靈達到極度的放空,使生活清凈堅守不變,通過觀察萬物往復(fù),透過其紛紛蕓蕓的表象,看到其本源所在。

“歸根曰靜,是謂復(fù)命,復(fù)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看清事物的本質(zhì),心靈便會寧靜,這種寧靜不是靜止不是消極,更不是終止。而是在認識根本規(guī)律后的等待!等待萬物并做的時機,這樣的人無所不包,無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

《道德經(jīng)》有如黃鐘大呂,一下下的將我心頭蒙塵震落。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5405503.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