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論語的論文論語論文(模板1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31 09:35:15
最新論語的論文論語論文(模板19篇)
時間:2023-10-31 09:35:15     小編:筆塵

旅游是我們放松心情和增長見識的一種方式,深受人們喜愛。如何寫一篇優(yōu)秀的作文是每個學生都需要掌握的技能,下面我來給大家分享一些寫作技巧??梢詮姆段闹袑W習到如何組織文章結構和內(nèi)容。

論語的論文論語論文篇一

《論語》作為中國古代最具影響力的經(jīng)典之一,早在兩千多年前即已傳世至今。其中蘊含的寶貴智慧和道德準則,成為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最近我也有幸逐字逐句地閱讀、理解《論語》,在學習中體悟到了很多新的心得和體會。

第二段:道德觀念

《論語》的核心思想在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表現(xiàn)了孔子提倡的個人、家庭、國家和天下各個層面的道德觀念??鬃又鲝堊⒅貎?nèi)在修養(yǎng),強調的是自我完善和理性行為的重要性,同時他強調個人的社會義務和道德責任。這種道德觀念使我們意識到充滿自我意識和充滿責任心的生命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目標。

第三段:行為守則

在《論語》中,孔子提出了許多行為的守則,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等。這些守則代表了古代儒家的信仰和哲學觀念,教導人們怎樣做好事,做合適的事。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些教誨化為習慣,并運用到日常的行為中,不僅會在社會中得到別人的尊重,也會獲得內(nèi)在的思想升華和成長。

第四段:思維方式

通過閱讀《論語》,我們還可以學習到孔子是如何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他是一位思路清晰明晰的哲學家,讓我們理解了古代智慧的思維方式。他的思想遠遠超出了他生活的時代和環(huán)境,他總能把實際問題和深奧的理論聯(lián)系起來并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隨著讀者的分享和交流,這種思維方式能夠不斷地擴展,對我的思維空間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第五段:結尾

《論語》作為中國古代的經(jīng)典之一,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文明和行為方式。通過讀書、學習、理解,我們可以領悟到其中蘊含的智慧,使自己在生活中變得越來越好。總的來說,《論語》讓我認識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之處,并指導我如何去修正這些問題,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讓我們在新的一年里,更加刻苦學習,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和修為,灌輸更多更深的智慧。

論語的論文論語論文篇二

“能與經(jīng)典對話,這是你一生的圣緣;若你把神采丟了,這會是你一生最長的錯過。”最近的語文課,我們系統(tǒng)學習了《論語》精選。為了鼓勵我們扎扎實實學經(jīng)典,也惟恐我們年少懈怠,輕淺浮躁,唐某人在白板上煞費苦心地寫了幾句勸學的話,我也真是頗有感慨啊。

其實,我早已接觸并背誦過《論語》全文,但那時的確年齡太小,完全不能理解,只能囫圇吞棗地背。

問老師和父母這樣背有什么用,他們都是一句話,等你長大了就理解了。我一直對這個答案不屑一顧,直到現(xiàn)在又重新讀過,才明白其中的微言大義,也才理解了父母的一片苦心。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zhàn)國前期成書。這是來自百度百科的解釋。簡單來說,《論語》是孔子主要思想精華的合集。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孔子及其《論語》的“至圣”地位實在不需要我這個小小少年啰嗦什么。單說民間戲曲傳唱,最著名的典故莫過于北宋的開國功臣,名相趙普的“半部《論語》治天下”一說了??鬃釉谑啦W,去世后被尊稱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可見其思想和學說對后世影響何等深遠。

我想說,這是有用的,因為不論哪一個時代,禮義廉恥都是不可或缺的,溫良恭儉讓都是不過時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倍嗝春唵蔚牡览恚瑓s是太多人難以做到的。

“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孔子不排斥做官和賺錢,但取之有道是準則。若果違背原則去追求富貴榮華,圣人寧可固守志趣也不妄為,這是名利至上的拜金社會多么需要提倡的“圣緣”啊。

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也。為了踐行五常之道,或者以當下的時髦說法是構建和諧社會,孔子奔波,甘為木鐸;范仲淹則登岳陽樓,愿“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面對巨大的勸降誘惑,他節(jié)義慷慨,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這些行“道”先哲構成了中華文化泱泱大氣的脊梁風骨。

還有人質問,學這么多《論語》,高考又不考,有什么用啊?“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大丈夫不是為了炫耀而學習,而是為了明白事理,濟世救民。顧炎武先生的回答多么經(jīng)典。

即便不是為了“高大上”的理由而學習,那也該為自己修身養(yǎng)性而盡力。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边@告訴我們復習求思是重要的。

“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边@告訴我們學習要追求“正義”,不鉆牛角尖,當然,求異創(chuàng)新另當別論。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告訴我們在學習中要不斷思考,在思考中要不斷學習,如此,學習效率才能提高,人才不會成為書呆子。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边@告訴我們對待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切不可不懂裝懂。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告訴我們特別是那些喜歡看成功雞湯文的人,要看清楚別人成功背后的努力。

如此《論語》,如此孔子,如此智慧,如何過時?如何腐朽?如何無用?

文史悠悠,先賢已矣;閱讀經(jīng)典,幸得“圣緣”。作為新青年,我們首先應深入學習經(jīng)典,而不是輕狂自居,鄙薄先賢。學下去,繼承下去,“為往圣繼絕學”,這是我們的責任。

論語的論文論語論文篇三

摘要:宋朝開國宰相趙普說過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現(xiàn)在看來未免言過其實,但是,在中國文化史上《論語》確實是最重要的一部書。所謂“千里滔滔水,源自濫觴時”,它是許多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源頭,所以有人說認識中國文化傳統(tǒng)須從儒家開始,而認識儒家則須從孔子開始,而要在透徹地了解《論語》的思想的同時,仔細琢磨它的文學手法的自覺運用,我們會對它流傳千載而仍有無窮魅力的經(jīng)典地位更為信服。

關鍵詞:論語、文學手法、文學價值

一、言簡意賅、雋永有味的語言

《論語》是記錄孔子與弟子的言行,闡釋深刻義理的一部書,它以當時明白曉暢的口語為著,同時吸收了書面語典雅洗練的長處,形成了言簡意賅、雋永有味的獨特藝術風貌,是語錄體的典范之作。在先秦諸子中除了勞資的《道德經(jīng)》可與之婢美,其他優(yōu)秀的先秦諸子著作或是短小完整的說理文、或是長篇大論,都不像《論語》那樣三言五語便講述一個深刻的道理。后人受其影響,也有不少語錄體著作,較為著名的有朱熹的《朱子語類》,但文學價值遠不能與《論語》相比。因此《論語》中出現(xiàn)的許多含義深刻,令人回味的格言、成語,千百年來為人爭相傳頌,“學而不思則輞,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薄爸疄橹?,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薄耙娏x不為,無勇也?!保檎扒裳粤钌?,鮮矣仁?!保▽W而篇)“色厲則內(nèi)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竊之盜也與!”“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保ā蛾栘浧罚┻€有很多如吾日三省吾身、既往不咎、不恥下問、三思而后行、后生可畏、舉一反三、任重而道遠、欲速則不達、過猶不及、禍起蕭墻、既來之則安之等不一一列舉,語言簡練而發(fā)人深省。

二、表現(xiàn)的形象化

形象化是文學的精髓?!墩撜Z》善于運用具體的意象表現(xiàn)深刻的道理,闡釋得明白、生動、甚至富有詩意。如孔子批評宰于大白天睡大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公治長》)因為宰予之前曾信誓旦旦要努力學習,因此孔子又說“始吾與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笨鬃佑眯嗄竞图S土之墻來說明人的不可救藥,用宰予的行為教育學生不能輕信他人的表白還要看他的行為。當子貢詢問孔子有一塊美玉是保存起來還是買了,孔子說:“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賈者也!”一語雙關,把自己比做待價而沽的美玉。有些形象化的表達還非常富有詩意,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庇煤铀拇鞑幌硐笳鞴怅幍牧魇?,意味深唱?!皻q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庇盟砂貋碣濏炄说牟磺?,給后世文人無窮的創(chuàng)作靈感。

三、豐富的感情色彩

文學作品之所以能感動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情感力量?!墩撜Z》是記言的語錄,談的有都是做人、治學、治國的大道理,卻不是干巴巴的說教,因為任務的語言總帶有豐富的感情色彩?!断冗M》篇中有幾章寫空子與顏回的感情,非常感人??鬃酉矏圩约旱牡炎宇伝?,把他當作自己的知音,自己的道德學問的傳人,他曾用詩一般的語言贊美他:“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不幸早逝,孔子傷心欲絕,頓足捶胸地說:“噫!天喪予!天喪予!”弟子擔心他哭壞了身子,勸他節(jié)哀,他說:“非夫人之為而誰為?”這種表達深厚感情的語言比比皆是。孔子領著弟子周游列國,在匡地被圍困的時候,顏回走丟了,最后好不容易逃了出來,孔子見到顏回,又驚又喜,說:“吾以女為死矣?!痹唬骸白釉冢睾胃宜?!”兩位夫子的言語中傳達著熱烈而深摯的感情。顏回深知老師對自己的鐘愛、器重,自己死了,老師不知會怎樣悲痛,因此逃難時他一心要回到老師身邊,見到老師才會說出這樣的話。但是顏回還是死在了孔子的前面,第二年孔子的另一個得意的弟子子路也死了,孔子經(jīng)受不住打擊,一病不起,沒過多久就去世了。閱讀了這些對話,我們又怎能不為這其中包含的深深的師生之情所打動呢?這就是《論語》所蘊涵的動人的文學力量。所謂“發(fā)之于新,形之于言。”孔子發(fā)怒的時候,《八佾》篇記載季氏越禮使用八佾之舞,孔子說:“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憤激之情,溢于言表。情之所至,甚至口不擇言,孔子對殉葬的陋習極為憎恨,當時有人用人形陶俑陪葬,孔子大罵“始作俑者,其無后乎?”遭到了孔子斷子絕孫的詛咒。子貢問,今之從政者何如,孔子說:“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斗筲是一種小的盛飯的工具,不屑的語言批評了當政者的心胸狹隘和無能。有愛有恨,有喜有憂,嬉笑怒罵,《論語》表現(xiàn)了豐富的感情色彩。

四、個性化的語言,鮮明的人物形象

《論語》以記言為主,雖然簡短,卻能充分體現(xiàn)人物個性,所以《論語》的人物形象很鮮明。孔子本人和藹可親的神態(tài),誨人不卷的精神,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執(zhí)著精神都隨其言談而呼之欲出??组T的幾大弟子,語言各是一種風格,顏回的虛心虔誠,子貢的智慧巧妙,子路的莽撞冒失,無不與其精神氣質相合。子貢在孔門弟子中智商很高,是一個明白事理、迎合實際的人,他當過官,不肯過窮日子,投機做生意發(fā)過財,賺過錢,但是孔子說他達不到仁的境界,《八佾》篇記載了子貢可惜告朔祭禮上作犧牲的羊,覺得浪費,孔子就諷刺他說,你愛惜羊,我更愛惜禮。在孔子弟子中,子路的個性最為鮮明,他愛憎分明、豪爽成性,做事風風火火,說話冒冒失失,多次頂撞孔子,《子路》篇中記載,有一次子路問孔子,如果衛(wèi)國請孔子出來當政,孔子將從何入手,孔子說:“為政,必先正名也?!弊勇仿犃耍潘链笮φf:“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氣得孔子大罵子路粗野:“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弊勇肪褪沁@樣心無成府,口無遮攔之人,因此總受到老師的呵責。還有一次,孔子稱贊顏回:“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聽了很吃醋,質問孔子:“子行三軍,則誰與?”(《子罕》)子路有勇力,又有軍事才能,是以此為驕傲,于是又遭到了老師的一頓批評。子路就是這樣,直來直去,心里藏不住東西。他還是大方俠義之人,他曾說:“恩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公治長》)孔子深知子路的脾氣,出于對學生的愛護,總是抓住一切機會教育他,子路雖然經(jīng)常頂撞老師,卻打內(nèi)心尊敬老師,子路的頂撞和孔子的批評,為《論語》增加了很多趣味。

圣人孔子并不是道貌岸然、冷酷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樣子,他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是“最近人情,恭而安,威而不猛”。除此之外,在《論語》中我們還看出了他的幽默、親切、率真甚至是任性的一面??鬃訉﹂T人說的話,很多是燕居閑適的話,脫口而出的話,甚至破口罵人的話?!蹲雍薄分凶迂曊f:“有一塊眉宇,是把它收藏起來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呢?”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幽默的回答表達了希望賢君能用他。有一次,他要出去做事說:“我難道是一只匏瓜么,怎能只掛在那里面而不給人吃呢?”當時友人認為孔子雖然偉大,很博學,但沒有什么可以成名的專長,孔子說:“我專做什么呢?做駕車的'么?做射箭的么?那么我從事駕車好了。”(子罕)孔子也善巧言生風:“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固不知如之何他已矣?!保ā稇梿枴罚┯浌髻Z說公叔文子總是在最適當?shù)臅r候說話,真正快樂的時候歡笑,符合禮儀的時候才索取??鬃勇牶螅瑢⑿艑⒁?,覺得公叔文太偉大,又有些懷疑他是否真的做到,于是沖口而出:“其然,豈其然乎?”毫不掩飾他的想法。當子路誤認為他作了什么不正當?shù)氖聲r,他那對天發(fā)誓的樣子:“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連說了兩次,急于表明心跡,圣人的率真盡顯無疑。《陽貨》中說有一個叫孺悲的人去看孔子,孔子不愿見他,便讓學生回話,說自己不舒服,不便見客??删驮趯W生轉告孺悲的時候,孔子又是彈琴又是唱歌,這是孔子深惡痛絕鄉(xiāng)愿的表示,孔子還曾經(jīng)在極端氣憤是大罵:“老而不死,是為賊。”這是些話語都表現(xiàn)了空子幽默率真甚至是人性而為的一面。

五、情趣盎然的場景感

《陽貨》第一章寫孔子千方百計地躲避陽貨,卻偏偏狹路相逢,兩個人談話也很有性格化,文字不長但將陽貨的盛氣凌人,挖苦打擊,孔子的尷尬無奈,都刻畫得淋漓盡致,密切聯(lián)系周圍的環(huán)境氣氛,寫的很戲劇化?!段⒆印穼懗窠虞浀母吒?,對孔子的贊揚和勸告,使孔子非常感動,欲上前攀談,他卻一路小跑的走掉了。這段文字為我們刻畫了一個隱士的飄逸形象,也給我們留下了回味咀嚼的余地?!墩撜Z》中有很多這樣的場景,這樣的文字,這樣一個個不完整的小故事,一個個記人記言的小片段,都寫得情趣盎然,乃人尋味,可以當作筆記小說來讀。

最后,借助林堅在《論語的文學趣味性初探》中所說:“講學語與文學趣味性的高度融合……常常借助于口語化,形象化的文學語言所造成的理趣、情趣和諧趣,使得行文風趣自然,生動含蓄,讀來毫無枯燥,在平易近人,娓娓動聽的談話中,領略了旨趣甚至是深奧的哲理?!边@正是《論語》這部說理性散文所表現(xiàn)出來的文學價值。

論語的論文論語論文篇四

這個論題是我長久以來的困惑。閱讀教學搞得熱熱鬧鬧,但有一個基本的問題,閱讀教學教什么?有人說了,當然是教會學生怎樣閱讀。照此說法,假若沒有經(jīng)過閱讀教學的訓練,人們就不會閱讀?有沒有經(jīng)過閱讀訓練會有多大的差別?思考再三,我覺得閱讀教學應該有下面這些內(nèi)容:

教聯(lián)系從創(chuàng)造心理學的角度看,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不是他的信息儲存“從無到有”的簡單過程,而是“從有到新”的復雜的綜合加工的過程,人們獲得的信息量愈多,創(chuàng)造的可能性也愈大。閱讀教學其實并不是簡單的“文本”解讀的過程,在于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學習者可以發(fā)現(xiàn)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文本提升和升華了經(jīng)驗世界的無意識,使它自覺納入學習者的有意識的規(guī)律性的認知領域。同時閱讀者也可以發(fā)現(xiàn)自身信息的短缺、理解力的薄弱,喚醒再學習、再積累的需要。

這樣一個過程并不是每一個閱讀者都可以自然經(jīng)過的,期間需要教師的引導、搭橋,讓學生從閱讀的自然世界過渡到自覺世界。教聯(lián)系有多重含義,與文本的聯(lián)系、與自我知識經(jīng)驗的聯(lián)系、與文本相關的信息和材料的聯(lián)系、與未知世界的聯(lián)系,與進一步學習的聯(lián)系。閱讀教學成為一個輻射源,學生智力的觸角,在它的觸發(fā)下,敏感伸向各方。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qū)教研室高啟山老師及實驗小學張宏偉老師在小語論壇上發(fā)表了一個閱讀教學的案例:《一個以“白洋淀”為主題的開放式閱讀教學案例一兼談《采蒲臺的葦》的教學》,在這個案例中,他們引導學生搜集、閱讀、交流關于“白洋淀”的有關資料,形成“關于白洋淀、關于采蒲臺、關于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的知識與情感的鋪墊。根據(jù)學生搜集資料的情況,老師為學生列出了“風景、地理、特產(chǎn)、歷史、人物、其它”等五個專題,讓學生根據(jù)自己所搜集材料的特點,按照專題分組。學生先在小組內(nèi)交流,將本組交流的專題內(nèi)容豐富起來;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向全班交流各自的“信息”。之后,以學生大量的.課外閱讀積累做基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采蒲臺的葦》,學完課文以后,張老師組織學生開展了如下活動:

1.告訴學生《采蒲臺的葦》選自孫犁的《荷花淀記事》,其中還有好多白洋淀人民的抗戰(zhàn)故事。

要求學生借閱或從網(wǎng)上下載有關的故事閱讀,然后召開了一次“白洋淀抗日英雄故事會”。

2.辦一期以“我所了解的白洋淀”為專題的手抄報,其中的一篇文章為自己閱讀了關于白洋淀的文章以后的心得體會。

這個案例就是非常生動的,以課文為輻射源展開的多重閱讀形式。課內(nèi)與課外,原有認知與新的信息交互作用,形成了互相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

教技能雖然“語言文字訓練”由于過分強調語文的工具性,肢解和瑣碎了“文本”內(nèi)在的靈韻,但是知識與技能仍然是閱讀教學的重要部分。

[1][2]

論語的論文論語論文篇五

淺議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文/丁紅霞

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狈治隽苏Z文閱讀的現(xiàn)狀,提出了改進閱讀教學的方法,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學生健康、個性成長。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改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边@一新理念要求語文教師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教師絕不能取代學生在閱讀中的地位。如何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體現(xiàn)語文的人文性與個性,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

一、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

目前,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兩種現(xiàn)象:(1)傳統(tǒng)教學模式,從字詞到段意到中心到寫法的肢解式教學,形式單一,內(nèi)容枯燥,課堂教學低效現(xiàn)象大量存在,一般性教學中重復機械性的、強行“填鴨式”的現(xiàn)象隨堂可見,公開課中表演型的、虛假的愈演愈烈。(2)對語文課改理解出現(xiàn)偏差,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教師雖接受了較前沿的信息,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如自讀感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等,但由于缺乏深入的實踐研究,指導不夠到位,不乏流于形式現(xiàn)象,看著熱鬧,并不具有什么實質效果,教學中出現(xiàn)了過分夸大自主而導致課堂教學無序,過分夸大過程忽略結果而導致課堂教學無效,過分夸大學生作用輕視教師作用而導致教學不得法,過分夸大情感目標輕視知識技能目標而導致教學質量下降等問題。

二、針對現(xiàn)狀,根據(jù)課標改進閱讀教學

1.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并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不僅是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需要,也是促進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需要。閱讀興趣很大程度上可以在語文實踐中培養(yǎng),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教材的實際,想出更多的金點子,運用更多的課堂教學手段,并盡可能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手段,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趣味橫生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使學生產(chǎn)生需要感、自信心、愉快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學生進入一種“樂學愛學”的境地,自覺地投入到閱讀中去,養(yǎng)成快樂學習語文的習慣。只有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給方法,培養(yǎng)能力

(1)教給學生閱讀各種文體最基本的知識,文體不同,閱讀方法也不同。如,詩歌教學,要讓學生自己去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情感的豐富,并能展開想象,體會讀者詩歌描述的意境和詩人的情感,引導學生聯(lián)系文化背景對其思想感情傾向做出自己的評價,說出自己的'體驗。

(2)教給學生進行層次閱讀:初讀課文,感知內(nèi)容;再讀課文,理清層次;精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品讀課文,領悟主題;朗讀課文,體驗情感;熟讀課文,積累語言。

(3)教給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借助工具書和已有的知識能力解決問題;通過合作探究,挖掘問題,解決問題;然后再認真聽教師對重難點的點撥,最后再升華拓展。

只要堅持閱讀,善于思考,就會達到讀有所感、讀有所思、讀有所悟,就能逐步掌握閱讀方法、閱讀技巧,從而提高閱讀分析、理解的能力。

3.豐富積累,培養(yǎng)語感

(1)培養(yǎng)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習慣,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與學生、文本與生活之間實現(xiàn)著多維度的融通,隨著閱讀的深入,往往會產(chǎn)生出富有啟發(fā)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火花。閱讀者必須經(jīng)過自己的重新篩選、組織,用自己的語言敘述出來,否則,一切書籍的閱讀、一切的感想,都有可能成為過眼云煙。因此,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隨時記錄下“智慧的火花”,寫下閱讀內(nèi)容的提要、體會、報告等等。最好能定時在閱讀的內(nèi)容、感想等方面與學生進行及時的交流、切磋。這樣,學生的閱讀不但能及時得到教師的幫助、指點,而且他們能及時體驗發(fā)現(xiàn)的快樂,創(chuàng)造的快樂,充分感受到閱讀積累對于自身提高的作用,從而長久地保持閱讀興趣,形成良好的習慣。其次,要擴展學生的閱讀視野,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看報習慣,讓學生走出課本小天地,走進世界大天地。

(2)要花大力氣有效地落實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的背誦積累量和課外閱讀量。如,利用寒暑假加強經(jīng)典名著的閱讀,并巧設簡單題目檢查。

4.注重體驗,發(fā)展個性

(1)變過去的“一元解讀”為“多元解讀”,如,教學蒲松齡的《狼》時有的學生認為屠戶的做法并不機智(應同時投兩塊骨頭借機甩掉兩狼),讓學生在多元解讀中獲得情感體驗。

(2)要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特體驗,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時,我讓學生想象“春草圖”“春花圖”并讓學生描繪,真正體會到“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讓學生在多元解讀中張揚個性,完善人格。

語文閱讀教學任重道遠,新課標的實施給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來了挑戰(zhàn),更給了我們前進的方向,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以積極的態(tài)度不斷探索、總結,將新課標精神融入每一節(jié)課中。

參考文獻:

[2]劉煜。談高中語文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j].考試:教研,2010(05)。

(作者單位山西省臨猗縣雙塔初中)

論語的論文論語論文篇六

第一段:引言(200字)

《論語》是中華文化的一部精髓,其中蘊含著儒家思想家教育的精神財富,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文化。閱讀《論語》可以幫助我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生活態(tài)度,為人處事提供啟示。本文將針對《論語》心得體會進行論述,探討《論語》所傳達的人生價值與其實踐。

第二段:孔子的教育思想(200字)

孔子的教育目標是“仁人”,他認為,塑造仁人,需要有良好的品德、深厚的學識、博大的情懷。孔子強調,孔子本人并不是神圣的,而是通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不斷提高自己,才成為了偉大的仁學家。他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教學理念,鼓勵弟子們培養(yǎng)自己的內(nèi)心,做一名溫良恭儉讓、寬容大度的人。《論語》中許多名言警句證明了孔子的思想的深刻性和實踐性。

第三段:孔子的言行(200字)

孔子不僅言行一致,而且道德標準十分嚴格。他在《論語》中談論了許多社會道德問題,強調“君子之道,修身以正。要服從天命,遵循道德準則,從而達到道德的極致,進入天人之境。在孔子的眼中,凡是能夠按照仁、義、禮三者互相配合的標準行事的人,都是真正的君子。因此,孔子十分注重自己的行為,以及其他人的行為,他強調人際關系的重要性,講究小事,因為這些小事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品性。

第四段:反思與德行(200字)

如果要達到孔子的人生目標,一個人需要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不斷提高自己的德行。在《論語》中,孔子給我們展示了一種反思早期事件的方法,他會根據(jù)自己的行為來反思自己,從而不斷提高。正因為如此,他才成為了偉大的仁學家,引領了后人。為了實現(xiàn)孔子倡導的道德理念,一個人要不斷地尋求自我發(fā)現(xiàn),并以此作為自我發(fā)展提高的基礎。

第五段:結論(200字)

本文從孔子的教育思想、言行和德行等方面探討了《論語》所傳達的人生價值,并針對自我提升的要求進行了一定的分析和論述。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只有不斷追問自身,思考人生意義,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人生價值。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循著孔子的教誨,讓我們每一位都成為內(nèi)外都兼?zhèn)涞娜实轮耍T就偉大的人生!

論語的論文論語論文篇七

《論語》要點評析(人教版選修教學論文)

鄭其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家世】

孔子的遠祖是宋國貴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滅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啟于宋。由微子經(jīng)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傳至泯公共。泯公長子弗父何讓國于其弟鮒祀。弗父何為卿??鬃酉茸嫠煊芍T候家轉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孫正考父,連續(xù)輔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為上卿,以謙恭著稱于世??鬃恿婵赘讣卫^任宋大司馬。按周禮制,大夫不得祖諸候,“五世親盡,別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為氏。后宋太宰華父督作亂,弒宋殤公,殺孔父嘉。其后代避難奔魯(孔氏為魯國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為士??鬃釉娓阜朗逶昔敺酪卦住W娓覆牡氖论E無考。父親名紇,字叔,又稱叔梁紇,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稱。叔梁紇先娶施氏,無子,其妾生男,病足,復娶顏徵在,生孔子。

【生平】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記孔子世家》所記為魯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記》未記,按《谷梁傳》所記“十月庚子孔子生”。換算為當今之公歷應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魯國。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禮樂之邦”之稱。魯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觀樂于魯,嘆為觀止。魯昭公二年(前540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觀書后贊嘆“周禮盡在魯矣!”魯國文化傳統(tǒng)與當時學術下移的形勢對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蹦贻p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于學”。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墩撜Z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xiāng)人也贊他“博學”。

孔子“三十而立”,并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修”的,都收為學生。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名聞遐邇。私學的創(chuàng)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tǒng),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

魯國自宣公以后,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符軍權??琢嗽鴮臼稀鞍速栌谕ァ钡馁栽叫袨楸硎緫嵖U压迥辏ㄇ?)魯國內(nèi)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jié)財?!饼R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求學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陽貨??鬃硬粷M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zhí)國命”的狀況,不愿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魯定公九年(前5)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于魯,被任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歲?!靶兄荒?,四方則之”。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前5)齊魯夾谷之會,魯由孔子相禮??鬃诱J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早有防范,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之預謀未能得逞,并運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齊侵占的鄆、灌、龜陰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孔子為加強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提出“墮三都”的計劃,并通過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實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與其家臣的矛盾,季孫氏、叔孫氏同意各自毀掉了費邑與后邑。但孟孫氏被家臣公斂處父所煽動而反對墮成邑。定公圍之不克??鬃佑媱澥艽臁?/p>

孔子仕魯,齊人聞而懼,恐魯強而并己,乃饋女樂于魯定公與季桓子。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鬃诱伪ж撾y以施展,遂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有等十余弟子離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先至衛(wèi)國,始受衛(wèi)靈公禮遇,后又受監(jiān)視,恐獲罪,將適于陳。過匡地,被圍困五天。解圍后原欲過蒲至晉,因晉內(nèi)亂而未往,只得又返衛(wèi)。曾見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衛(wèi)靈公怠于政,不用孔子??鬃诱f:“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焙笮l(wèi)國內(nèi)亂,孔子離衛(wèi)經(jīng)曹至宋。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孔子微服過宋經(jīng)鄭至陳,是年孔子六十歲。其后孔子往返陳蔡多次,曾“厄于陳蔡之間”。據(jù)《史記》記載:因楚昭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圍孔子,致使絕糧七日。解圍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衛(wèi)出公欲用孔子??鬃哟鹱勇穯栐?,為政必以“正名”為先。返衛(wèi)后,孔子雖受“養(yǎng)賢”之禮遇,但仍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歸魯,率軍在郎戰(zhàn)勝齊軍。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鬃铀鞖w魯,時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歸魯后,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鬃油砟曛铝τ谡砦墨I和繼續(xù)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魯城北泗水之上。

論語的論文論語論文篇八

1.1學習模式無效或低效

新課程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模式,因此,各種教學模式變?yōu)榇蟛糠纸處熆释_成的目標和成績。但教師通常習慣地將幾種教學模式在一節(jié)課上教授給學生,導致其很難獨立思考、閱讀、感悟。如最常見的“合作學習”,在組織合作學習時,有的教師對要求提出、內(nèi)容設計、小組分配等方面缺少合理安排,導致大部分合作學習呈無效、無序狀態(tài)。

1.2課堂提問無效或低效

有的教師喜歡在課堂上多提問,以致每講一兩句都要問“對嗎”、“好嗎”等,而學生也只是按程序地跟著異口同聲“對”、“好”。事實上,教師問了什么問題,學生是不清楚的,因為沒有過多時間去思考。一堂課過去了,提了一大堆問題,看上去氣氛激烈,實際上較為空泛。還有的教師設計的課堂提問過難,遠離學生現(xiàn)實的知識層面,導致學生無從回答,頭緒混亂,造成課堂氛圍沉寂。

1.3對學生激勵無效或低效

激勵不能過當,有的老師一節(jié)課除了說“你真棒”、“不錯,請坐”等,好像評價性語言只能固定使用一樣,倘若學生回答的沒有意義或似是而非時,也會進行激勵、表揚,不論如何都不會有糾正、爭議、批評,導致學生隨波逐流、心思浮躁,不利于其個性發(fā)展和思維踴躍。

1.4教師語言無效或低效

繁冗拖沓、機械重復、了無生氣、平淡乏味是教學中語言無效或低效最明顯的表現(xiàn)。一些教師總為讓學生能聽懂課程,覺得所講的課程都是非常重要的,導致一個問題要講上幾遍,毫不厭煩,殊不知學生早已沒了耐性,而結果就是教師的課程雖然講了許多,但教學效果卻不好。因此,呆板無趣的語言會讓學生提不起興趣,更談不上學習效率了。

2、提升閱讀有效教學途徑

2.1用生活經(jīng)驗解讀閱讀

語文教學是不能脫離生活的,如果脫離了就會變得空洞無物、乏味枯燥,但結合生活就不一樣了,不但豐富了內(nèi)容,也牽動了學生的心靈,使其充實活力。倘若讓學生把已有生活經(jīng)驗引入閱讀中,對閱讀內(nèi)容體驗進一步加深,再把體驗延伸到生活中,和生活進行比較,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既能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又能培養(yǎng)學生閱讀真本領。比如在學習《再別康橋》的時候,詩歌的主題是離別的傷感與眷戀,而對于“離別”學生是有切身的感受和經(jīng)歷的,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生活的經(jīng)驗就能對詩歌有更深的理解。

2.2突出閱讀中的體驗與感悟

還原學生閱讀中的主體地位,激起學生進行自主教育的教育才算是真正的教育,也只有通過學生自身努力,才能實現(xiàn)閱讀目標、完成閱讀過程、達到閱讀高質量,其學生是最后的根本點、落腳點??梢姡陂喿x中,應回歸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本著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服務,引導閱讀思想的出發(fā)點,遵循學生一般學習和閱讀思路,尊重學生認識規(guī)律和獨特體驗,在閱讀中,以學生提出問題為主,不論學生提出問題是否難易、大或小,教師都要耐心并加以重視。在閱讀教學中,要善于把教師思路和學生思路合二為一,形成推動深入閱讀的合力,尊重學生個性與共性發(fā)展,即加強學生的主導地位。

2.3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激發(fā)閱讀興趣

主體情感態(tài)度應被重視,閱讀主體對閱讀內(nèi)容不斷內(nèi)化過程,即為積極閱讀過程。脫離閱讀主體的積極感情需求或態(tài)度是不可能有內(nèi)化的。因此,閱讀主體的情感態(tài)度問題是閱讀教學的首要問題。在閱讀教學策略中,怎樣讓學生對閱讀內(nèi)容保持情感張力是重中之重。當閱讀材料、閱讀情境與讀者心境體現(xiàn)一致性時,閱讀效果可謂最好。所以,語文閱讀教學一定要在情感方面強化刺激力度,引發(fā)學生興趣和注意,產(chǎn)生內(nèi)心上的閱讀需求。比如上《聲聲慢》時候,教師可以播放歌曲《一剪梅》,在激發(fā)學生興趣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的同時,可以了解李清照前期詞的寫作特色,開拓學生的閱讀視野。

2.4強化語言訓練意識

閱讀教學以教材為模版對學生進行訓練,并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提升閱讀能力,把學生吸取課本語言精華、加強語言表達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不能以做習題替代真正的語言訓練,那會失去語文課原有的個性和特色。目前,一些語文公開課和競賽課的閱讀教學表面是認真走過程,實則糊涂得結論,對學生語言品味、形象感悟、思想升華并不重視。倘若語言品味全無,如何真正感悟文章主旨?在閱讀教學中,特別要重視學生對語言的揣摩和感知,加強訓練學生語言能力,還語文閱讀教學本來面目。蘇軾《赤壁懷古》中,是“拍岸”好還是“裂岸”好,是“檣櫓”好還是“強虜”好,教師應在閱讀教學中強化學生語言品析鑒賞的能力??傊?,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重中之重,其效果直接影響語文教學品質提升。不少一線語文教師一直在積極探索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路徑。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只有努力探索學法指導有效途徑,有意識地把學法指導和品質培養(yǎng)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同時進行,才能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的本領,才能逐步達到“用不著教”的理想境界。

兒童《論語》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論語的論文論語論文篇九

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讀懂一篇文章,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對讀書的興趣,對人類文化的興趣。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常常有許多學生在考試中,語文標準化試題可以取得很高分數(shù),作文也能不離中心不偏題意,可實際上這些學生往往在概括能力、語言組織表達能力上普遍呈現(xiàn)出無創(chuàng)意性,也缺乏真實感和語言的內(nèi)在美感,這不能不讓我們這些從事語文教育的工作者警醒。語文教學必須下大力氣實行變革,否則,語文教學的路子會越走越窄,一頭撞進死胡同。

一、語文教學要變教師中心為充分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

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是我國教育長期存在的頑疾。

作為語文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從學生的學習出發(fā),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才能做到有教案但不被教案所囿,才能最大限度地點亮學生的思想之燈,點燃學生的創(chuàng)造之火。

而在我們的教改過程中,有的教師往往曲解這一點,他們在課堂結構上,把教學時間來了個重新分配,比如40分鐘,其中30分歸老師,10分歸學生,或者把一整節(jié)課的時間都給學生,似乎這算是尊重了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實則不然。是不是以學生為主體,主要的判斷應該是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是否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而不應該簡單地理解為時間上的劃分或環(huán)節(jié)是否完整。

二、語文教學變分數(shù)評價為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評價

在應試教育模式下,分數(shù)在學校中是至高無上的,教師對學生的獎罰,甚至教師在學校中的地位都與其所在班級學生所取得的分數(shù)相關。

如此一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從何而來?全民皆生活,處處即語文,重視語文學科的人文價值、人文底蘊,培養(yǎng)學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不要把充滿人性之美、人情之美的語文變成枯燥的技巧之學、知識之學,不要讓鮮花般的少男少女們終日沉浸忙碌于分數(shù)之中。從學生接受學校教育伊始,我們的語文教學教給他們什么呢?我們給予學生的是一個又一個的標準答案,就連最詩意化的詩歌鑒賞也都做起了標準答案。

我們告誡學生必須按照標準答案回答問題,否則語文考試得不到高分,否則語文就是沒學好沒學透沒學深!想來這是多么可怕,我們有意無意地讓學生原本奔放活躍的思維一步步走向僵化,有意無意地讓我們中華文化最美的語言蛻變成呆板的八股,沒有了形神兼?zhèn)?,沒有了意境、體味和語感,無須咀嚼,亦蒼白無力!

三、語文教學要變肢解式為誘導式

教師的責任在誘導,誘導并不排除教師講解,有時還要“暢講”,但要精當,要講到學生的困惑之處、謬誤之處、或者見不到之處,教師“給他們糾正,補充,闡發(fā)”,給學生啟發(fā)指點一下,使學生開竅,從而領悟讀書之法。

一篇文章當然由許多字、詞、句,由句、語段、段落,由各種修辭技巧等部件組成。但是這些部件組合起來,便構成一個意義整體,字詞句、語段、段落、修辭技巧等部件由一個統(tǒng)一的靈魂統(tǒng)領,才構成了一個有生命的有機體。

當我們告訴學生一大堆多么好多么好的部件時,卻常常忽略一個最初、最原始的`問題:這些好部件是在怎樣一種動機下完美組合在一起的?這個問題才是一篇文章的靈魂。而我們的講授往往只涉及部件,譬如文章選詞的精當、句子的深刻含義、立意的深遠、段落劃分、中心句及主題思想,因此我們語文教學往往失掉了“靈魂”,而只是肢解文章的部件,單獨分列講述部件是如何好,這就難免使學生索然寡味,同時使本來應生氣盎然色彩繽紛的語文教學變成了沒有真性情的肢解教學。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善于誘導學生去讀文章,去讀更多的書,為達這一目的,教師分析講授課文時,應區(qū)別不同文體不同時期文章特點,采取不盡相同的誘導方式,為學生開啟智慧之門。

論語的論文論語論文篇十

摘要:《論語》是一部常讀常新的經(jīng)典著作。本文從訓詁學、語法學的角度,對《論語·雍也》和《論語·子罕》中的兩則記錄進行了重新的審視和說解,同時加入語義的照應和上下文的銜接來處理,以求得更加合理的理解,使文義暢通、詞順字安。

關鍵詞:論語,訓詁,名詞活用,語義照應

對“野”、“史”、“君子”的看法

《論語·雍也》有載:“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目前對“野”、“史”和“君子”的具體訓釋,沒有形成一致的意見,主要有幾種看法:一是認為“野”、“史”和“君子”為形容詞;二是認為“史”為動詞,看作是“飾”字的假借;本文持第三種意見:認為“野”、“史”和“君子”是名詞。

清代劉寶楠在《論語正義》中的解釋是相對復雜的,比如劉氏提到:“當時君子,非質勝文,即文勝質,其名雖曰君子,其實則曰野曰史而已。夫子為之正其名,究其義曰‘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言非質備,無以為君子矣。”、“敬而不中禮謂之野,禮是文,野人有質無文,故言鄙略?!秲x禮·聘記》云‘辭多則史’……”劉氏主要在于說明或者支撐儒家講求的禮儀之道,有些地方集眾家的解釋,而最終就“野”、“史”、“君子”的具體所指卻沒有言明。后來楊伯峻先生在《論語譯注》中對這句話的譯文是“樸實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樸實,有未免虛??;文采和樸實,配合得當,這才是個君子?!蔽覀冋J為有不當之處:從訓詁角度來講,“野”、“史”和“君子”是應該相互對照來加以解說的,在詞類和詞義上應有相通之處。楊先生在譯文中把“野”解釋為“粗野”、“史”解釋為“虛浮”,都是形容詞用法,把“君子”視作名詞用法,這樣一來顯得對全句的說解不夠對稱,沒能表現(xiàn)出三者的一致性,出現(xiàn)了偏差。包咸說“野如野人,言鄙略也。史者文多而質少。彬彬,文質相半之貌”,包咸的說法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fā)。后來有人以“彬”做“斌”,有人以“彬”通“份”,指參半的樣子。這句話的主要意思大致是說“文采”和“樸實”的關系,也就是“文”與“質”的關系問題。而劉寶楠始終未能說明該句的要旨,至少不夠明確。而包咸所說的“野人”,我們也不能以今天的眼光去加以理解。“鄙略則近于俗”,“野人”是指“偏遠之地、目光短淺之人”。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野,郊外也”,根據(jù)這些我們才能夠理解“野人”并不是在說居住在偏僻地方的人,而是說“質”多于“文”的人:受到拘束,目光不夠遠大。同理可以理解“史”:“史”就是史官,據(jù)《周禮》、《禮記》記載,“史”是當時國家必需的專門人才,以記國之大事,或記帝王、國君的行為、政績。當然在記載這些事跡過程中,作為統(tǒng)治者不免有標榜自己“德行”的傾向。作為史官,在史書的記載中不免出現(xiàn)虛夸成分,于是“史”自此有了另一種意味?!熬印辈⒎侨鐒氶f“群男子”的意思,因為與“野”、“史”相對應,“君子”當理解為當時社會上真正有德有識有才之士。據(jù)此可以認定“野”、“史”、“君子”是名詞,是指具備了“野人”、“史官”、“君子”這三種人各自具備的最明顯特征的人。

我們還可從語法學的角度再做分析。上古時期并未有嚴格的語法規(guī)范,名詞本身是具有這種用法的',《論語》中還有很多用例,比如:

(1)、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論語·顏淵》)

(2)、觚不觚。觚哉!觚哉?。ā墩撜Z·雍也》)

(3)、固天縱之將圣,有多能也。(《論語·子罕》)

上述例句中斜體部分的詞語,我們可以認為是具有了形容詞的功能,但它們本身還是名詞。這種句子在語法意義上是指前面的本體具備了這個名詞(喻體)所具備的性質或狀態(tài),這和現(xiàn)代漢語中的比喻很相似,我們把某物比喻成另一物,并不是說這本體和喻體完全相同,而是說本體或本體的一部分具有了喻體的相似性質、狀態(tài)。所以從語法角度,我們可以對這句話作出合理的解釋,所以把“野”、“史”、“君子”理解為名詞既不牽強,也符合這幾個詞語的本來用法和語法性質。這樣,從訓詁學和語法學的雙重角度對這一句話中的重點詞語進行了說明,詞順而文安,絲毫不致混亂。

關于“子畏于匡”

《論語·子罕》中有載:“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欲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劉寶楠在《論語正義》中對“畏”字引用《說文解字》的說法,認為是“惡也”,還引用《廣雅》中“懼也,恐也”的說法,認為“夫子見圍于匡,有畏懼之意”。此處依據(jù)孔子曾經(jīng)被匡地人圍困的史實,認為孔子有“畏懼之意”,并把這種理解作為對該句中“畏”字解釋,我們認為有不當之處。依據(jù)《說文解字》和《廣雅》的說法,“畏”應該解釋為“懼也,恐也”,那么它就是表示心理活動的內(nèi)動詞,“于”如果是被動標志,此處把這句話解釋為被動用法是不合適的。因為“恐、懼”意在上古時期直至今天的漢語中,如果不適當活用,是不能用于表示被動的,所以把“畏”解釋為“畏懼”是局限于詞義訓釋的,沒能結合上下文做更為合理的解釋和探討。依據(jù)楊伯峻先生《論語譯注》的說法,“孔子(及其弟子)在匡地被當?shù)氐娜罕娋薪鬃樱┍愕馈?,把“畏”解釋為“拘禁”,其注釋是依?jù)《史記·孔子世家》中的記載“孔子適陳、過匡,匡人囚禁孔子”等史實指出“畏”的意思是“拘囚”。楊伯峻先生并未把“畏”解釋為“恐懼”。爭論焦點就在于“畏”字上。我們認為把“畏”理解為“圍”字的通假字,“子圍于匡”是典型的先秦漢語的被動句式。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用“于”字作為標志是當時最主要的被動句句式。把“畏”解釋為“圍”,那么它便成為具有被動意義的外動詞,“于”字之后的“匡”不僅是指地方,而轉義為“(當時在)匡地的人”,就是被動句式中的施動者。更重要的,在《韓非子·難言》中我們發(fā)現(xiàn)“仲尼善說而匡人圍之”的記載,兩相對照,此處理解為被動句,“畏”與“圍”通,這是很有說服力的,這是文獻例證和文獻訓釋。

根據(jù)下文,在“被匡人圍(畏)”之后,孔子十分自信地認為“文王既沒”之后“斯文在茲”,雖然說到“天之未喪斯文”和“天之欲喪斯文”兩種情況,我們卻能體會到孔夫子旨在強調“天之未喪斯文”的情況,孔子并未驚恐,集“道德、仁義、斯文”于一身的孔子針對“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的現(xiàn)實已經(jīng)習慣了,卻又實在有一種“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精神,我們可以推斷孔子的“道”會時常碰壁,所以即使周游列國,結果卻總是不理想,所以孔子及門人經(jīng)常不被各國執(zhí)政者理會,甚至被直接驅逐,那么在匡地被圍(拘禁)也實在不足懼了。所以把“畏”解為“恐也、懼也”在文中沒有明確體現(xiàn)出來。此處解為“圍困”之“圍”更能使文章通達。從整體的文意、整體的篇章上去把握,更利于準確地分析字義、句義。

參考文獻

1陸宗達、王寧.《訓詁與訓詁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2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0.

3王力.《王力文集》(第三卷)[c].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

4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論語的論文論語論文篇十一

國學經(jīng)典像一杯清香怡人的茶,需要我們細細品嘗,方可品出其中的韻味。

《論語》是我國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著,共十二篇,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弟子的言行。闡述了謙虛好學、溫故知新、學思結合、博學多疑、珍惜時光的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

孔子在書中,曾大力宣傳“仁”的學說,認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并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此后,每當我考試后,覺得自滿時,就想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當我通過復習,得到新的知識,“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泵慨斘覍W習不想思考時,腦海里的警告會自動跳出來,提醒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它讓我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思考方法,只有兩樣具備,才能取得好成績。每當我在反省自己時,都會想自己和曾子是否一樣做到:“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p>

孔子在去世前,用幾句簡短的話,概括了自己一生的經(jīng)歷,子曰:“吾十有五,而志與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人生的自我報告,也是我們?yōu)槠鋳^斗一生的目標。

每當我手中捧著《論語》時,我都仿佛品的了一杯香茗,在寧靜中感受它徐徐升起的芳香。

論語的論文論語論文篇十二

很小的時候,我就結識了書。那是布滿彩圖和拼音的世界。在書中,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又一個秘密:猿人是人類的祖先,恐龍十分高大可怕;遙遠的年代人們鉆木取火……原來世界這么奇妙!我覺得書讓我一個小小的孩童變得好高大,仿佛舉目望去,我就能輕易的發(fā)現(xiàn)北極的冰川,看到埃及的尼羅河畔有成千上萬的奴隸在修建金字塔,直到我愛不釋手的合上書,腦海中還不斷浮現(xiàn)出各種畫面。我有一種甜蜜的感覺:讀書真好。

漸漸地,我告別了娃娃書,步入了文學的殿堂。書變厚了,變深奧了。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边@句話證明了此書在古代中國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在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史上,《論語》一直被那些以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目標的讀書士子們奉為經(jīng)典。

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边@句話讓我懂得了處世之道。就是告訴我們要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這么做的好處就是“寡尤,寡悔?!弊屪约荷俸芏嘣褂?,少很多后悔。

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涼,友多聞,益矣?!边@句話讓我懂得了擇友之道。我有一個好朋友,她經(jīng)常挑出我學習中的毛病。孔子的這句話讓我明白了:如果不是她,我不可能學得像今天這樣好。感謝你的誠實、正直、廣見、博識,你是我的益友。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边@句話告訴我要一邊學,一邊想,一邊應用??鬃舆@位圣人的態(tài)度對我很有啟發(fā),只有一點一點的去思考才可以真正做好該做的事。

先賢圣哲的偉大也許就在于他們能以最簡單的語言道出人生至理。

論語的論文論語論文篇十三

【論文摘要】新課程改革以后,語文課堂教學出現(xiàn)了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通過長期觀察與思考,筆者以為一些課堂活動存在著諸多問題,本文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細致深入的闡述。

【論文關鍵詞】淺俗化形式化盲目性過分個性化不均衡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語文課堂變活了,學生的活動多了,諸如討論式、表演式、辯論式等等紛紛亮相語文課堂,但是學生課堂活動的效果如何,還存在哪些具體問題卻常常被我們忽視。針對這個問題,我進行了長期的觀察和思考,認為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存在著以下問題:

一、淺俗化。有些教師一味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而忽視了學生課堂活動的效果。這種現(xiàn)象在課堂問答活動中表現(xiàn)尤為明顯。在課堂教學中問答式是一種最基本的教學方式,也是學生課堂活動的一種主要形式。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產(chǎn)生疑問并解開疑問的過程。如果沒有問題學生就不會深入思考和自主探究,學習往往是被動的、消極的。可以這樣說,課堂中問題設置的優(yōu)劣決定一節(jié)課的成敗!然而縱觀我們當前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計,表面化、淺層次化現(xiàn)象比比皆是。教師一問百應,課堂氣氛煞是活躍,然而學生的思維并沒有得到訓練,對文本也只是淺層次的理解,并沒有達到探究的目的。與課堂提問淺層次化伴生的是提問的高密度化,由于問題簡單,學生思維沒有障礙,課堂推進十分快,老師只有不斷地提問,才能填充課堂內(nèi)容,這樣課堂由原來的“滿堂灌”變?yōu)榱恕皾M堂問”。從表面看整堂課學生都在活動,都在積極地參與教學,但學生的心智并沒有因這諸多的問題而得到開啟,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沒有因此而得到激發(fā),問題成了活躍課堂氣氛的添加劑。

二、形式化。課堂中的形式化主要指在課堂教學中活動設計不以解決某個實際問題為目的,而是為了體現(xiàn)某個教育理念或者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而設計的。如課堂辯論,設計這一活動的意義本是為解決某個帶有爭議性的問題的,讓學生在一種積極探究的心理氛圍中去學習課文。但在實際運用中,大多被形式化了,一些沒有辯論價值的的問題也被教師拿到課堂上讓學生辯論。如上了《驛路梨花》一文就讓學生辯論“雷鋒精神有無必要傳遞”。同樣是教學《驛路梨花》,有教師曾組織學生圍繞“大學生糞坑救老農(nóng)值不值”的話題進行辯論,表面上是從課文頌揚的雷鋒精神延伸到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其實學生的發(fā)言卻與課文毫不相干,可以說是貌合神離。還如課堂討論,我們看到的情況是:不論課文是何種體裁,都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而對比較重要的文體要求、語言的學習、文章獨具特色的內(nèi)容卻不去涉及。課后,如果從語言表達的角度去檢測學生學習的情況,恐怕連課文中的生字詞都不會讀寫,更不要說對詞語的解釋,對句子深層含義的理解了。更有甚者,討論的話題遠離學生生活,甚至有些論題“高深莫測”。這樣的互動討論名為討論,實為浪費時間。

三、盲目性。課堂教學總會有一定的教學目標,課堂活動應是為達到這個目標而開展的。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活動呈現(xiàn)盲目化的現(xiàn)象,也就是說學生對活動的目的不明確。有些老師在課堂問答中提問大而不當,不夠具體明確,學生聽后“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從何入手,不知如何思考,更不知如何回答。如上《變色龍》,老師問“課文中哪一句話最重要?”上《荷塘月色》,老師問“課文的感情基調是什么?”這樣籠統(tǒng)抽象缺乏明確目標的問題只會讓學生越聽越糊涂。在一些課堂表演活動中,教師讓學生表演文中某一人物形象或某一情節(jié),但并不告訴學生要從中體悟什么,只把表演當作活躍課堂氣氛的一種手段。如上《驛路梨花》,讓學生表演小姑娘的歡快;上《陌上桑》,讓學生表演看到羅敷時的神情;上《狼》,讓學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這樣的表演我們看不出其意圖,看到的只是一幅幅滑稽可笑的.模樣,聽到的只是學生陣陣哄笑聲。還如課堂閱讀,只要求學生讀課文,但不給學生明確的閱讀目標,學生憑感覺自由閱讀,閱讀的低效化也就成了必然。

四、過分個性化。新課程倡導學生閱讀的個性化,而課堂學生評說式活動就能夠很好體現(xiàn)這個理念。課堂中學生對課文進行評說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因而成為課堂常用的一種學生活動方式。但目前語文課堂中的評說活動存在過分個性化的傾向。所謂過分個性化就是學生的評說不是充分依據(jù)課文內(nèi)容,不是考慮文章作者所處的時代及一貫思想,而是以個人的臆測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評價。如有學生學了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說陶淵明辭官是嫌官小,文中厭惡官場之語是吃不上葡萄說葡萄酸;學了《愚公移山》就說愚公太愚,移山哪比得上搬家,而且還說挖山破壞環(huán)境等等。無知者無畏,學生由于知識和個人經(jīng)歷的緣故對課文做出信口開河的評說倒還可以理解,但讓人難以忍受的是教師對這種不得要領,嚴重偏離文本內(nèi)容的所謂個性化評說仍然保持笑臉,以“你說得很好”、“你的見解也不無道理”、“這是一家之言”、“敢于講真話比回答正確更重要”等溢美之辭回應,這種“隆重”的夸獎,名義上是進行賞識教育,鼓勵創(chuàng)新,可實際上是缺乏原則的表揚,是回避問題實質的做法。

五、不均衡性。學生課堂活動不均衡性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活動方式不均衡,一是學生活動面不均衡。有的老師在短短的一節(jié)課里,安排過多的活動方式,一會兒討論,一會兒表演,一會兒又欣賞多媒體,把課堂搞成了一個喧鬧的“集市”。教學手段的頻繁變化,視聽畫面的過于繁雜,學生活動的交錯出現(xiàn),不僅使整個課堂教學氣氛顯得有點亂,關鍵是讓學生失去了安靜的思考空間,對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就很難把握了。有的老師又走向另一個極端,一節(jié)課學生活動只有一種方式,學生常在單調的課堂活動中昏昏欲睡,有的學生甚至是“人在曹營心在漢”。學生活動面的不均衡主要體現(xiàn)在一些優(yōu)秀學生或者一些性格外向學生“壟斷”課堂話語權,無論是小組討論還師生互動,他們占用的時間常常是其他學生的好幾倍,而那些學習較差或性格內(nèi)向、自卑的學生常常被“邊緣化”,成為了課堂教學“被遺忘的角落”。這種只有少數(shù)學生參與的課堂活動是低效的。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不但要讓他們在課堂這個舞臺上充分表演,而且還要保證表演富有成效,切不可為了追求表面的熱鬧而失去了課堂教學的實質,以致迷失自己,貽害學生。

論語的論文論語論文篇十四

摘要:創(chuàng)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因此作為基礎教育的語文學科,應該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文結合教學實踐經(jīng)驗,就怎樣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作了探索,對課堂的具體流程進行了簡單的闡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chuàng)新教學

小學語文教學不僅僅是簡單文字知識的傳授,也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因此,語文教學不僅僅給學生帶來知識熏陶,而且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真正的語文教育要重視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能力的培養(yǎng),抒發(fā)自己的人文情懷,表達自己的感情。

1小學語文的教學現(xiàn)狀

目前小學教學依然是最基本的教學內(nèi)容,教師按照語文教學大綱進行千篇一律的教學,課堂沉悶,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更別說要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而且在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教師往往礙于面子,特別看重個人與個人,班級與班級之間的成績的比較,導致學生的作業(yè)增多,壓力增大,心理出現(xiàn)種種問題,出現(xiàn)了厭學的情緒。雖然這種教學方法可以短時間提高學生的成績,可是就教育全局來看,不利于學生長期的發(fā)展和進步。學生失去了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學生在課堂上的教學為了應付考試,這種語文教育現(xiàn)狀的出現(xiàn),不得不讓我們要積極的反思教學,開拓思路,重新燃起語文教學的熱情。

2小學語文創(chuàng)新教學實踐案例

2.1在畫中學人教版低年級的教材,活潑生動,適合低年級學生的閱讀和發(fā)展。如果教師不局限于課本自身的內(nèi)容,而是拓展內(nèi)容。將學習變成有趣的事,給學生能夠展示自己的平臺。不僅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也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在學習中潛移默化的提高了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想必我們語文的教學會大大的提高。例如,在教學《荷葉圓圓》這節(jié)課時,首先教師將本文中所涉及到的事物讓學生先畫出來,比如主角荷葉,然后是魚、蜻蜓、青蛙、小水珠。然后可以在教師的閱讀中,將魚等事物與荷葉聯(lián)系起來,感受文章的韻味。當然,如果在學習之前,請家長帶領學生去實際生活中去看荷葉,會讓學生在腦海中對荷葉有個形象的感知,那教學效果會更好。通過課下學生的體驗,學生在腦海里會形成荷葉的整體形象,從而會發(fā)現(xiàn)夏天的美好,從而升華了文章的主題,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環(huán)保意識,達到了教學的最初目的。

2.2在情景中學在小學一年級下學期,在講授《靜夜思》這首古詩的時候,學生第一次學習到古詩。當然,學生對于古詩并不陌生,因為在幼兒園期間,學生都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了一些古詩,但是,絕大數(shù)學生只是囫圇吞棗,不懂古詩所要表達的情感,僅僅局限于會背的條件下。如果教師像往常一樣,對古詩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反復閱讀,解釋相關字、詞的含義,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懂得了古詩的整體意思,卻感悟不到作者的內(nèi)心感情,這無疑是教師教學上的失敗。為了讓學生有個很好的感悟,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景。在課堂開始的時候,筆者在網(wǎng)絡找到一些思鄉(xiāng)的視頻,然后通過沙畫的形式給表現(xiàn)出來,學生在結束觀看的時候,筆者總結出這沙畫作品表達了作者的思想之情,古代人是怎樣表達思想感情的呢?請看下面的視頻并跟隨朗誦《靜夜思》。然后教師就講解在表達方面,現(xiàn)代的沙畫藝術是給觀者視覺上的享受,創(chuàng)造了思鄉(xiāng)的意境,而古詩短小精悍,則給讀者意境上的構建,給讀者刻畫了李白當時的思想的情景。兩者都表達了思鄉(xiāng)之情。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體系,筆者找了一些古人思鄉(xiāng)的詩句,讓學生在課堂上朗讀,盡管對于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可能在詞匯量上可能會出現(xiàn)點困難。但是在字典和教師的幫助下,學生很快就熟練地朗讀了相關的語句,這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的理解能力。

2.3在演中學小學生表現(xiàn)能力強,對于活動的參與積極性高。在教學《丑小鴨》這節(jié)課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加深印象,教師應該給學生一個展現(xiàn)自己的機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表演。剛開始的時候,學生僅僅是分角色朗讀課文,表現(xiàn)平平。后來,由于家長的從旁協(xié)助,學生朗讀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后來,筆者向大家提議,可以用表演的方式表達課文主要內(nèi)容。有的小組表現(xiàn)特別好,能夠大體上表演出了課文的內(nèi)容。有的小組盡管有的學生記不住臺詞,但是最終還是堅持表演。學生通過表演能夠展現(xiàn)鴨媽媽慈祥、丑小鴨的堅強、鴨哥哥、姐姐的盛氣凌人。學生們的表演繪聲繪色,從而表達了本文的主題思想,對人性的尊重,對挫折的抗爭,對美好的追求,對人生的感悟。

2.4在說中學語文要重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應該重視這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為了讓課堂動起來,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讓學生能夠主動的積極發(fā)言。例如,在六年級的時候,因為學生有了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的儲備量也豐富起來,教師應該讓學生表現(xiàn)自我、展示自我。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筆者要求每節(jié)課前十分鐘里,按照學號的順序,逐個上來演說。剛開始很多學生不懂得演說的形式,筆者鼓勵學生多看《我是演說家》這樣子的節(jié)目,可以談談自己的理想,可以談談發(fā)生在自己身邊有趣的事,可以講講先進科技的發(fā)展、可以講講對社會熱點的評價。學生從剛開始的吞吞吐吐,到后來的娓娓道來,克服了困難,展示了自身的優(yōu)點,提高了語文寫作和表達能力。

2.5在讀中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因此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十分的重要。在對課文的講解過程中,要重視給學生提供思考問題,讓學生有線索地感知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例如,在教學《田忌賽馬》這節(jié)課的時候,教師要在黑板上給與一定的提示內(nèi)容,讓學生能夠自讀并理解課文:為什么在第一輪比賽田忌輸了,在第二、三輪避三又贏了?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你讀了本節(jié)課有什么領悟?學生根據(jù)問題思考了課文,既抓住了中心思想,又懂得田忌贏得比賽主要靠決策正確。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這課的時候,教師同樣采取了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閱讀,比如圍繞關鍵詞“借”提問,小壁虎向誰借尾巴了?借到了嗎?為什么?在教學《愛迪生救媽媽》這課的時候,教師以問題為線索,向學生提問:媽媽遇到什么情況了?愛迪生如何救媽媽的?結果怎么樣?通過這些問題的提問,潛移默化地將本文線索給學生梳理,學生通過梳理相關問題,讀了文章,學生能夠為小愛迪生的聰明和智慧贊嘆,同時也看到了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只要肯動腦筋,善于觀察生活,一定會有所收獲。通過問題啟發(fā)閱讀,能夠讓學生把握課文的整體方向。讓學生真正的學會閱讀,提升語文的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2]王麗梅,張立云,趙玲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初探[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3,13(3).

[3]紀國慶.新課改下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方法初探[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3.

[4]江阿妹.小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初探[j].華章,2010(14).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論語的論文論語論文篇十五

嗯,還可以,但是的境界在于一個人能夠安于貧賤,并且能夠樂在其中。

他的學生,還是那個子貢曾經(jīng)問過他,子貢說:老是啊,貧而不諂,富而不驕,何如?如果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驕傲,您說這怎么樣啊?逼著老是說這好啊,老師也很寬和,子曰:可也,老師說還可以,但是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老師說: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老師說:的那個境界就是一個人安于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沒有抱怨,他內(nèi)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仍然不能從他的生命中被剝奪。大家想想,這是一個多高的驕傲啊,一個人在貧賤之中還能保持著把他的日子過得覺得很有尊嚴,有他自己的快樂。其實這說的就是象陶淵明那樣的隱士。

這就是孔夫子他跟學生在交流中,學生非要苛刻的問他。子貢,老是這個子貢“刁難”他的老師,說:老師您就跟我說,這一輩子,您就告訴我一個字,我就可以終身受益。問他老師說: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您告訴我一個字,讓我一輩子就遵守它。你說什么教育能縮成一個字,老師呢也能說出來,老師還特寬和,商量的口氣說:豈恕乎,就是寬恕的恕。他說,如果有這么個字,那這個字就是“恕”字。然后老師又為這個“恕”字加上了八個字的解釋,這八個字我一說大家人人都知道,其實這是圣人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叫忠恕,什么叫寬容,就是你自個兒覺得不想干的事,你就別強 迫別人干。你一輩子做到這一點就夠了,就這一個經(jīng)驗夠你活一輩子。這就是老師告訴他學生的話。所以什么叫半部論語治天下,有時候學幾個字就夠你一輩子用了,所以真正圣人不會說讓你去背《千字文》,記住那么多你才能活明白,記住一個字有時候就夠了,就是寬容一點。所以他的學生曾子也曾經(jīng)說過:夫而已矣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說我老師這一輩子,真正的道理也就是忠恕而已。就是這么簡單,但是寬容有時候多不容易啊,我們這個社會上,現(xiàn)在有多少事情,就是事情已經(jīng)過去了,但是在你的心頭過不去。我們每個人的心靈困頓,有多少都是自我的折磨,有多少時候是一個事情過去了以后我們老在那里想,覺得這個事情深深的傷害了我,然后我就不斷地在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傷害,總想著說這么可惡的事我怎么能原諒他呢,我每天早上醒來想的都是復仇。

其實當你一次一次玩味這個痛苦的時候你被折磨得就太深了。佛家有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一個小和尚一個老和尚,兩個人出去下山化緣。走著走著到了河邊,這個小和尚因為剛入道,什么事情都必恭必敬看著他師 父,一看那有個姑娘要過河,他師 父就過去問她,說姑娘你想過河呀,那你過來我把你背過去吧,就背過去了。小和尚就瞠目結舌看著,然后被過去就放下了,姑娘謝謝老和尚,他師 父領著他接著走。這個小和尚也不敢問,說我?guī)?父怎么這樣呢,走啊走啊走了20里地,覺得太憋得慌了,終于就問了,說師 父啊我們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著那個姑娘過河呢。他師 父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把她放下了,你背了她20里地還沒放下。這個道理其實和孔夫子教給大家的一樣,就是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有什么事老擱在心里放不下,所以上面叫仁者不憂呢,就是讓你的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就像我們客觀的生活中,你說一個人要是遭遇事業(yè)呀婚變呀,朋友背叛哪親然離去哪,這些事情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他對你算大事還是小事,這個沒有客觀標準。這就像說一寸長的口子算是一個大傷還是小傷呢。如果在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身上那肯定是個大傷,她能邪乎一星期,她老疼老上藥老看著;如果是一粗粗邋邋大小伙子不小心踢球碰破了,他可能從傷到傷好一直就不知道,這也是個傷口就完了所以其實我們的內(nèi)心究竟是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還是一個粗粗邋邋大小伙子,這件事情靠我們的修 煉就能做到。這就是孔夫子的意義,他告訴你你可以做得到,無非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去強加別人。

論語的論文論語論文篇十六

第一段:引言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之一,《論語》是孔子弟子們對他言傳身教的記錄,被譽為“圣人之言”。在論語課中,我深入學習了其中的精髓,從而對孔子的思想和道德品質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在論語課上的心得體會,探討孔子的思想對于現(xiàn)代社會的啟示。

第二段:孔子的思想之道德修養(yǎng)

孔子的思想中,道德修養(yǎng)占據(jù)了重要的位置。他強調個人的修養(yǎng)和品德的培養(yǎng),認為個人的修養(yǎng)是一切行為和道德的源泉。在論語課中,我聽到了孔子關于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他強調要主動改正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這對于個人發(fā)展和社會和諧都具有重要意義。在現(xiàn)代社會,這一觀點也同樣適用,只有個人修養(yǎng)了,才能正確地對待他人,與人建立良好的關系,更好地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

第三段:孔子的思想之教育理念

孔子是中國古代教育家中的巨擘,他的教育理念對中國甚至世界的教育事業(yè)都有很大的影響。在我上論語課的過程中,我了解到孔子的教育理念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品格和才能,提倡以德育為先。他認為教育應該讓學生知行合一,讓他們真正明白道德的重要性,并將其付諸于實踐。這個觀點讓我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教育不僅僅是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和價值觀念,讓他們成為有道德修養(yǎng)和高尚品質的人。

第四段:孔子的思想之仁與愛

孔子強調了仁德的重要性,在論語中,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觀點,即對待他人要像待自己一樣。他追求的是“仁愛”,這種愛指的不只是個人間的感情,而是體現(xiàn)在行為上的慈悲和善良。在現(xiàn)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復雜,對待他人時常常根據(jù)自身利益來選擇。然而,孔子的仁愛觀念告訴我們要堅持正義和公平,要尊重他人的尊嚴和權益。只有通過仁愛的行為,我們才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構建一個更美好的社會。

第五段:總結

通過論語課的學習,我對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的道德修養(yǎng)觀念,教育理念以及他強調的仁愛觀念,都對我們現(xiàn)代社會產(chǎn)生了重要的啟示。只有通過個人的修養(yǎng)和自我完善,我們才能更好地為社會做貢獻。教育從根本上要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和價值觀念,讓他們成為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同時,只有通過仁愛和善良的行為,我們才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并共同構建一個更美好的社會。

總之,在論語課的學習中,我對孔子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鬃拥牡赖滦摒B(yǎng)觀念,教育理念以及他所提倡的仁愛觀念,都對我們的現(xiàn)代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通過學習和實踐,我們可以將他的思想融入到現(xiàn)實生活中,為個人成長和社會進步做出貢獻。毫無疑問,論語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對于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論語的論文論語論文篇十七

于丹論語心得---交友之道-02-2417:17一個人有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著他的為人。

什么樣的朋友是好朋友?什么樣的朋友是不好的朋友?怎么才能交上好的朋友呢?

《論語》里面給出了答案??追蜃臃浅?粗匾粋€人成長過程中的朋友的作用。他說,這個世界上對自己有幫助的有三種好朋友,就是所謂“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諒、友多聞。

第一,友直。直,指的是正直。

這種朋友為人真誠、坦蕩、剛正不阿,有一種朗朗人格,沒有一絲諂媚之色。他的人格可以影響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也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果決。所以這是一種好朋友。

第二,友諒。《說文解字》說:“諒,信也?!毙?,就是誠實。

這種朋友為人誠懇、不作偽。與這樣的朋友交往,我們內(nèi)心是妥帖的、安穩(wěn)的,我們的精神能得到一種凈化和升華。

第三,友多聞。這種朋友見聞廣博,用今天的話就是知識面寬。

在孔子生活的先秦時代,不像我們今天佑很多的媒體,那個時候的人要想廣視聽怎么辦呢?最簡單的一個辦法就是結交一個廣見博聞的好朋友,讓他所讀的書,讓那些間接經(jīng)驗轉化成你的直接經(jīng)驗。當你在一些問題上感到猶豫彷徨,難以決斷時,不妨到朋友那里,也許他廣博的見聞可以幫助你作出選擇。結交一個多聞的朋友,就像擁有了一本厚厚的百科辭典,我們總能從他的經(jīng)驗里面。得到對自己有益的借鑒。

《論語》中的益這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誠實的朋友,廣見博識的朋友。

孔夫子說,還有三種壞朋友,即“損者三友”。是友便辟,友善柔,有變佞。

友便辟,就是專門阿諛奉承,溜須拍馬的人。好話挺多了,馬屁拍得舒心了,頭腦就該發(fā)昏了,自我就會惡性膨脹,盲目自大,目中無人,失去了基本的自省的能力,那離招致災難也就不遠了。這種朋友,就是心靈的慢性毒藥。

友善柔,就是兩面派的人。當面很和善,讓你把他當作好朋友,背后說你的好多的壞話。當你當面質問他的時候,還一口否認。這種人虛假偽善,與“諒”所指的誠信坦蕩正好相反。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種心理陰暗的人。

第三種叫友便佞。便佞,指的就是言過其實、夸夸其談的人,就是老百姓所說的只“會耍嘴皮子”的人。君子應該少說話,多做事。

《論語》中的損者三友,就是諂媚拍馬的朋友,兩面派的朋友,還有那些夸夸其談的朋友。這樣的朋友可千萬不能交,否則我們將付出慘重的代價。

如何能交到好朋友而遠離壞朋友呢?

要想交上好朋友,不交壞朋友,需要兩個前提:一是意愿,而是能力。在孔子的理論里,前者叫做“仁”,后者叫做“知(智)”。

仁:真正愛他人就是仁。

知(智):知人。了解他人就是智慧。

我們想要交上好朋友,第一要有仁愛之心,愿意與人親近,有結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別能力。這樣才能交到品質好的朋友。這是保障交友質量的底線。

孔子從來不主張你去叫富豪和有權勢的人,而是要你去結交那些可以完善你的品德、提高你的修養(yǎng)、豐富你的`內(nèi)涵的人。真正的朋友有一種心靈的默契。作為朋友能過做的最好的事情--去放大快樂的光芒,抑制你朋友心底的不快。

生活中真正的快樂是心靈的快樂,它有時跟外在的物質生活不見得有緊密的聯(lián)系??鬃由畹臅r代,是一個物質極其貧匱的時代,在那個時代真正快樂的力量,也就來自于心靈的富足,來自于一種教養(yǎng),來自于對理想的憧憬,也來自于同良朋益友間的切磋交流。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沒有分寸、沒有尺度的事情,都會做到過猶不及。與朋友相處,同樣應當注意分寸。比如你跟一個君子交朋友的時候,什么時候說話,什么時候不說話,自己都要有尺度。

孔子說,“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話還沒說到那兒,你就出來發(fā)表意見了,這叫毛毛躁躁。這不好。大家有大家的公共話題,一定要到眾望所歸,大家期待一個話題的時候,你再徐徐道來,這個時候才是合適的。

“言及之而不言”,孔子說這個毛病叫做“隱”。也就是說,話題已經(jīng)說到這了,你本來應該自然而然地往下說,可你卻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不跟大家說心里話。這種朋友會讓大家覺得彼此心里還存有隔膜。話題既然已經(jīng)到這里了,你干嘛不說呢?是自我保護?還是故作矜持?還是要吊大家的胃口?總而言之,該說的時候不說,也不好。

第三種情況,用孔子的話說就是“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也就是我們今天老百姓所說的沒眼色。這個“瞽”字說得很嚴厲,就是一個人不看別人的臉色,上來就說話,這就叫睜眼瞎。你要注意了解對方,你要看看什么話能說,什么話不能說,這就是朋友之間的尊敬和顧忌。

其實何止是朋友,夫妻之間、父子之間,難道就沒有顧忌嗎?每一個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榮與隱痛,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輕易去觸及他的隱痛,這就需要你有眼色。當然這跟投其所好不同,這是你給朋友營造的一個寬和與友好的氣氛,讓他跟你溝通下去。

在給朋友建議或者忠告的時候,雖然你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也要把握分寸。“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也”。就是不一定要做苦口良藥,不一定要當頭棒喝,你完全可以娓娓道來。這就叫“善道之”。如果好說不通,就適可而止,不要等人家不耐煩了自取其辱。

你千萬不能要求對方必須如何如何。其實在今天這個社會里,包括父母對孩子都不能提出這樣的要求,每一個個體都是值得尊重的,朋友之間尤其要保留這種尊重。好好地說出你的忠告,盡你的一份責任,這就是好朋友了。

其實縱觀下來,《論語》里面真正專門談論交友之道的文字并不多,但是它教給了我們一種智慧。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交上什么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有什么樣的心智,有什么樣的素養(yǎng);看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是一個良性元素還是一個惰性元素;是有害的還是有益的。

也就是說,自己修身養(yǎng)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給自己打開了一個最友善的世界,能夠讓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論語的論文論語論文篇十八

淺談語文課堂問題的設計

作者/劉文婷

經(jīng)常有教師抱怨課堂上學生不靈活,反應不積極,氣氛沉悶,猶如一潭死水,“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難道課堂氣氛不盡如人意,僅僅是由于學生的不靈活,不配合嗎?教師自身就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嗎?筆者認為可以試著從課堂提問人手,通過設計有效問題,“問”出一潭活水來。

一、設計問題時切口要小

小的切入口可以切合學生的水平,讓大部分學生能夠把握,能夠跳一跳夠得到,從而調動學牛的積極性。相反,對于一些切人口很大的提問,學生根本無從下手,無從考慮,最終喪失興趣,放棄思考,導致課堂氣氛沉悶。最后教師或是粗暴打斷學生的回答,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使得課堂氣氛不盡如人意;或是徹底喪失對課堂的駕馭權,導致預設與生成完全背離,產(chǎn)生比課堂氣氛沉悶更加嚴重的后果。小的切入口可以規(guī)范學生的思路,不會讓學生的思維隨便發(fā)散,以致大幅度偏離教師對課堂的預設。

比如有老師在講授《濟南的冬天》一文時,為了達到鑒賞語言的目的,設計了下面兩個問題。

1.這篇文章的語言很美,請你說說美在哪里。

2.請你從文章中找一些優(yōu)美的句子,具體地談一談。

首先談第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不但大而空,而且本身就存在問題。什么是所謂的語言很美?它的評價標準是什么?美學家、文學評論家、批評家至今都為此爭吵不休,沒有定論,估計教師本人對此也是模模糊糊,那么又如何指望初一的學生去理解這樣的問題?既然問題都無法理解,又怎么可能去回答呢?對于第二個問題,同樣面臨判斷語言美標準的問題,但相對第一個問題而言稍微好一些,能夠稍稍落到實處,學生知道去文中找句子,從具體的句子談,但是依然顯得大,顯得空。第一,從整篇文章找,文本容量過大,很難預設和駕馭學生的回答,而且這樣得到的信息往往缺乏內(nèi)在的順序和層次性,教師被學生牽制住的講授也因此會顯得雜亂無章。第二,語言鑒賞的角度很多,可以從修辭、煉字、寫作手法等多方面談,每個角度又包含很多小方面,小方面里還有很多點,大方面套小方面,小方面再套點,角度如此之多,學生回答必然毫無章法,混亂不堪。

二、設計問題時切口要準

條條大道通羅馬,從一點到另一點有無數(shù)條路線可以選擇。但是好的路線,既可以欣賞沿途的美麗風景,而且還一路輕松,激起旅游的樂趣以及再次旅行的愿望。糟糕的路線則恰恰相反,一路泥濘,傷痕累累,完全破壞了旅行者對于旅行的美好幻想,最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再也不想出去游玩。對問題的思考也如一次旅行,教師的提問就是在給學生指出一條旅游的線路,精確的切人口將問題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學生能夠比較輕松地獲得答案,從而在課堂上給老師以積極的配合,同時學生也因此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激發(fā)他們再次探索發(fā)現(xiàn)的興趣。

比如《諾曼底號遇難記》一文中可講的很多,()場面描寫、修辭運用、對話描寫、思想內(nèi)涵等等,而從分析哈爾威船長的形象切入則可以很輕松地將這些方面串起,直指文章關鍵,激發(fā)學生興趣。

三、設計問題時層次性要強

如果說前面兩點是從單個問題來談問題設置的有效性,那么層次性就是著眼于整個課堂的問題設計來談的。所謂層次性,首先表現(xiàn)在問題與問題之間的相關度上,好的課堂提問應該是基本圍繞一個或兩個切人文章內(nèi)核的關鍵問題設計若干個小問題,小問題之間相互關聯(li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隨著一個個小問題的解決,關鍵問題也水到渠成地得以解決。其次表現(xiàn)在問題深淺度的層次性上,有效的課堂提問應該具有一定的深淺變化,讓教學做到一張一弛,張弛有度,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學習中得到鍛煉,得到展示的機會。最后,還表現(xiàn)在提問角度的層次性上,教師可以從內(nèi)容、結構、思想內(nèi)涵等多角度提問。

還以《濟南的冬天》一文為例,本文的關鍵是濟南冬天的特點――溫晴,問題設計即可以圍繞此展開:濟南冬天的特點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點出濟南冬天特點的?文章圍繞這個特點寫了哪些景物?為什么選取這些景物?以第三節(jié)為例,作者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來表現(xiàn)這些景物的溫晴?除了修辭手法,作者在煉字、句式、寫作手法上還下了哪些工夫?如此提問,既重點明確、緊扣中心,又富有一定深淺度,且提問角度多變。

四、設計問題時要眼中有學生

不同年齡的學生認知水平不同,不同的班級又各具特色,具體到某一個人,更是千差萬別。學生的多樣性,給教師預設問題增加了難度。經(jīng)驗豐富、善于教學的`老師在設計問題時會像高明的作家創(chuàng)作時設置“隱含讀者”一樣,眼前浮現(xiàn)“隱含學生”,時時和他們對話交流,自覺進行角色轉化,主動站到學生角度思考問題,充分考慮其認知水平和思維習慣,從而把握好問題難度,選好切入口。

眼中有學生,可以更加相信學生,發(fā)動學生,依靠學生,讓學生參與到問題的設計中來,讓問題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吳立崗教授在談好課標準時指出:“教學過程要重視質疑,重視學生的特殊感受,以學定教,要抓住重點,簡化環(huán)節(jié)?!睖乜偫頃姷谖鍖酶叩冉逃龂壹壗虒W成果獎獲獎代表時也說:“要實行啟發(fā)式教育,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中心,使學生在學習的整個過程中保持著主動性,主動地提出問題,主動地思考問題,主動去發(fā)現(xiàn),主動去探索?!敝劣谧寣W生的問題在方圓之內(nèi),不至于信馬由韁離題千里,教師可以通過兩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把控:一是學生自主設計問題前,根據(jù)教學的重難點適當規(guī)定問題的涉及范圍、類型,提問的角度等等;二是學生自主設計問題后,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篩選、歸納、提煉、整理,讓學生的問題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

筆者執(zhí)教《鼎湖山聽泉》一課時,課前先讓學生聯(lián)系文章內(nèi)容,圍繞課題“鼎湖山聽泉”設計問題,課上對八個小組組內(nèi)篩選后展示的16個問題按照文章內(nèi)容、修辭手法、作者感情三類進行歸納,最后提煉整理,確定本課主要解決作者如何寫泉、作者從泉聲中獲得了哪些感悟、寫慶云寺是否偏題這3個問題。由于問題來自于學生,所以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積極性都非常高;由于學生的問題經(jīng)過篩選整理,所以本課教學重難點突出,有效地避免了學生提問的零散;由于參與了對問題的篩選整理,所以學生的辨析、歸納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有了明顯提高。

總之,設計問題時選好選準切人口,注意問題間的層次性,時刻把學生放在眼中,尊重學生,發(fā)動學生,就能“問”出一潭活水來。

作者簡介:江蘇省揚州教育學院附屬中學語文教師。

論語的論文論語論文篇十九

第一段:引言

論語作為我國古代經(jīng)典的文化瑰寶之一,承載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迷失在琳瑯滿目的知識海洋中。然而,研習論語課程給予了我重新審視自己內(nèi)心的機會。通過深入學習論語的教誨,我深刻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領悟到取得進步的道路。

第二段:教材的啟示

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的重要教材,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通過研讀論語,我領悟到了幾個重要的啟示。首先,追求真理是人生不變的主題。無論是對于古代學者,還是對于當今的人們,追求真理是追尋幸福的關鍵。其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論語強調了個人修養(yǎng)的重要性,不論是對于一個人還是對于整個社會來說,只有修身齊家,才能有資格治國平天下。

第三段:道德觀念的培養(yǎng)

通過研習論語課程,我意識到提高自身道德觀念的重要性。論語弘揚了一種崇高的價值觀,強調仁愛、謙遜、誠實等美德。在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往往容易陷入功利主義的泥沼,個人欲望的膨脹不斷蠶食著我們的道德底線。通過研習論語課程,我認識到只有培養(yǎng)崇高的道德觀念,才能在人際關系中維系和諧,成為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

第四段:生活態(tài)度的塑造

論語中的許多教誨對于我們的生活態(tài)度有著深遠的影響。例如,孔子曾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边@句話教導我們應該勇于面對自身的不足之處,追求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并堅定地承認自己的無知。這樣的生活態(tài)度使我們成為永遠在進步中的人。此外,論語還提倡謙遜的姿態(tài),認為“君子謙以動”,即以謙遜的態(tài)度面對他人,不自大、不傲慢,維系良好的人際關系,也能在工作中更好地與他人合作。

第五段:個人成長的收獲

通過研習論語課程,我不僅了解到了古代圣人的智慧,也對自己的成長有了新的認識。首先,我通過論語的教誨,了解到自身的不足之處,并朝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努力。其次,通過研習論語,我越發(fā)明確了生活的目標和價值觀,堅持自身的原則和道德底線,不輕易受外界干擾。最后,論語教導人們要追求真理、培養(yǎng)良好的品德,為人處世更加善良,對他人更加包容,從而使我們成為一個有修養(yǎng)、有價值的人。

總結:

研習論語課程為我打開了一扇認識自身和修行的大門。通過研習論語,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明白了取得進步的道路在哪里。論語中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和人生的真理,對于每個人來說,它都是一本寶貴的教材。希望我能將論語中的教誨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不斷進步,做一個有貢獻、有價值的人。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569595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