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天文與歷法的論文(模板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31 20:45:11
優(yōu)秀天文與歷法的論文(模板13篇)
時間:2023-10-31 20:45:11     小編:溫柔雨

筆記是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總結筆記有助于加深學習的印象。學會管理時間是高效工作和充實生活的關鍵所在。最重要的是,總結范文只是幫助和啟發(fā),真正的總結還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完成。

天文與歷法的論文篇一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稱作星宿。

《范進中舉》:“如今卻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薄疤焐系男撬奘谴虿坏玫?。”

古人認為人間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這是迷信說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qū),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顆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稱,自西向東排列為:

東方蒼龍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mao、畢、觜zt、參shen)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zhen)。

唐代溫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銀漢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笨滹椀孛鑼懶枪鉅N爛、照耀宮闕殿堂的景象。

王勃《滕王閣序》:“物華天寶,龍光射斗牛之墟。”是說物產華美有天然的珍寶,龍泉劍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區(qū)。劉禹錫詩:“鼙鼓夜聞驚朔雁,旌旗曉動拂參星?!毙稳菪郾鰩燇@天動地的場面,參星即參宿。

【四象】參見“二十八宿”條。

古人把東、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為四種動物形象,叫作四象。

東方七宿如同飛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龍,故而稱為東官蒼龍

北方七宿似蛇、龜出現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稱為北官玄武

西方七宿猶猛虎躍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稱為西官白虎

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飛翔的朱雀,出現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稱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為了用天象變化來占卜人間的吉兇禍福,將天上星空區(qū)域與地上的國州互相對應,稱作分野。

具體說就是把某星宿當作某封國的`分野,某星宿當作某州的分野,或反過來把某國當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當作某星宿的分野。

如王勃《滕王閣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笔钦f江西南昌地處翼宿、軫宿分野之內。

李白《蜀道難》:“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參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陜西、甘肅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捫參歷井是說入蜀之路在益、雍兩州極高的山上,人們要仰著頭摸著天上的星宿才能過去。

天文與歷法的論文篇二

升天入地求之遍。(打一天文學名詞——陰陽歷)

天涯海角。(打一天文學名詞——遠地點)

一道鵲橋橫渺渺。(打一天文學名詞——銀河系)

財源茂盛達三江。(打一天文學名詞——銀河系)

牛郎織女盼七夕。(打一天文學名詞——星期日)

牛郎織女盼七夕。(打一天文學名詞——星圖集)

生。(打一天文學名詞——星座)

生日愿望。(打一天文學名詞——星圖)

生日活動。(打一天文學名詞——行星)

通宵假寐。(打一天文學名詞——虛宿)

天文與歷法的論文篇三

摘要:空間物理學日趨成熟,既豐富了人類對地球和行星空間的認識,也引申出更具挑戰(zhàn)性的問題。一些涉及行星演化問題的解決倚賴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探索,要求研究者從行星地球的視角出發(fā),把地球視為一個從地核到磁層的多圈層耦合系統(tǒng)。作為系統(tǒng)外層環(huán)節(jié)的空間環(huán)境,其中的問題可通過比較行星研究的思路找到突破口?;趯W科交叉的比較行星空間物理研究將是未來空間物理學的一個重要發(fā)展方向。闡述比較行星空間物理研究的思路和必要性,梳理研究現狀,并展望研究前景。

關鍵詞:空間物理;磁層;電離層;行星;比較行星學

1空間物理研究的挑戰(zhàn)和機遇

空間物理學主要研究空間環(huán)境中的物理過程,其發(fā)展得益于人們對于空間中各種現象的好奇心所驅動的探索行為。縱觀數千年來世界各地文明流傳下來的史料,圍繞極光、氣輝、慧尾、黑子等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空間現象,觀測記錄數量愈益豐富,認知思辨水平逐漸提高,衍生出多種具有地域特色的人與自然文化體系,并以神話、傳說、禮儀、哲學等形式傳承至今。尤其是封建時代的中華文明,長期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使得包括空間現象在內的各種“天象”成為影響文明進程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極光和慧尾等現象往往與民族興衰、王朝更迭、邦交征伐等重大歷史事件聯系起來[1].由于觀測和記錄行為具有政治嚴肅性,許多較為顯著的現象被詳細記錄下來,成為了解空間環(huán)境長期變化的重要參考資料。例如,公元1645-1715年歐洲和亞洲的極光觀測記錄同時大幅減少,成為孟德爾極小期存在的重要佐證[2].

空間物理學的形成與發(fā)展依賴觀測技術的進步。盡管地面觀測已持續(xù)數千年,人們始終無法知曉空間中物理過程的觸發(fā)、發(fā)展和變化機理。直到最近100多年,磁強計、電離層測高儀等地面觀測設備的持續(xù)運行,探空氣球、火箭和大功率雷達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得人們終于告別裸眼觀測的時代,本質上提高了認知空間的能力。20世紀50年代末期,人造衛(wèi)星及其搭載的場和粒子探測儀器實現了空間實地探測,促成了空間物理研究的飛躍,使其能夠從地球物理、大氣物理、天文等學科的交叉狀態(tài)中發(fā)展起來,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3].時至今日,空間物理研究者已經掌握了地球空間環(huán)境中各個區(qū)域的電磁場和粒子的平均特征及其最主要的變化規(guī)律,并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背后的主要物理過程;對行星際空間的平靜和擾動狀態(tài)也有了全局性的了解,并具備了初步的預報能力;對太陽系其他行星的空間環(huán)境有了基本認識,并能夠歸納出其與地球空間環(huán)境的主要異同之處。如果把理論體系架構的基本完善作為學科成熟的標志,那么可以認為空間物理學正處在一個接近成熟的階段。

當前空間物理發(fā)展階段具有與其他學科同階段的類似特征。表面上看,經過數十年的觀測數據和相關知識的積累,論文產出量加速增長,研究似乎變得越來越容易。實際上是研究難度持續(xù)增加,“瓶頸效應”越來越明顯。可以從空間探測和研究行為兩方面來理解這一特征。

從空間探測來看,主要體現在從基于單衛(wèi)星計劃的“普查”式研究過渡到基于多衛(wèi)星計劃的針對性研究。20世紀60年代前后屬于早期探索階段,地球空間的廣袤區(qū)域中充滿了未知,單顆衛(wèi)星在運行過程中通??梢援a生多個重要發(fā)現,甚至包括意外發(fā)現。借助單顆衛(wèi)星探測的方法基本實現了空間大尺度電磁場和等離子體狀態(tài)的普查,確定了各區(qū)域的標志性特征,并勾勒出其基本變化規(guī)律。同時也了解到,空間中的場和粒子存在各種尺度的時間和空間變化,而單衛(wèi)星探測并不能對其進行區(qū)分,于是不得不引入各種假設來簡化問題。為了突破這一瓶頸,必須采用多衛(wèi)星同時探測的方式。歐洲太空局在年發(fā)射了cluster衛(wèi)星簇,4顆衛(wèi)星聯合觀測將以亞暴為代表的全球尺度問題和以磁場重聯為代表的微小尺度問題的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中國在-年實施了“雙星計劃”,并與cluster聯合形成6星聯測。美國航空航天局年發(fā)射包含5顆衛(wèi)星的the-mis計劃,針對亞暴問題進行研究;發(fā)射包含4顆衛(wèi)星的mms計劃對磁場重聯問題進行研究。不難看出,這些多衛(wèi)星探測計劃通常設計用來解決較為具體的重要科學問題。

從研究行為來看,主要體現在對研究者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研究能力受限于研究者的知識寬度、理論架構、邏輯思辨力、思維習慣、數據敏感度、工作經驗等方面。早期探索時期的工作方式注重于在解讀數據的基礎上建立理論,其難點在于太陽風-磁層-電離層-中高層大氣耦合鏈中單個因果關系的猜測與識別;而現階段科學發(fā)現的產出方式則更傾向于從理論出發(fā),鎖定證實或證偽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然后有目的地尋找對應的觀測數據,其難點不僅包括因果關系的猜測與識別,更在于對現有理論的深刻認識和對觀測數據的精準理解。這些特征對研究者和研究者共同體的時間和精力構成挑戰(zhàn),其最優(yōu)選擇必然是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清楚認識研究特長,選擇最有可能在較短時間內取得重大進展的研究方向。

進一步講,空間物理現階段的本質特征可以概括為投入產出比的持續(xù)下降。就空間探測而言,衛(wèi)星平臺和載荷的造價越來越高昂,卻旨在解決少數關鍵科學問題;就研究行為而言,研究者的入門專業(yè)訓練內容逐漸增加,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難度加大,而做出重要科學發(fā)現的幾率卻不如以前。當然,這僅僅是從學科發(fā)展共性的角度來論述。從科學發(fā)展的角度來講則很不同,關鍵科學問題的解決正是量變到質變的轉折點,例如,磁場重聯的解決不僅有助于理解整個太陽系乃至宇宙中磁化等離子體中的能量轉化方式,還可能幫助緩解未來能源危機。持續(xù)增加對傳統(tǒng)研究的投入始終是主流之策。

研究人員認為,當前一些重要的空間物理學前沿問題必須通過突破學科壁壘來取得進展。傳統(tǒng)的空間物理研究著眼于空間環(huán)境中所發(fā)生的過程,但一些重要過程的驅動因素或控制因素來自于空間環(huán)境之外。例如,空間環(huán)境參數長期變化問題。眾所周知,地磁場與太陽風相互作用形成磁層,同時地磁場也是控制磁層和電離層等離子體運動的基本物理場之一?,F代地磁觀測顯示,自1840年以來地磁場偶極矩持續(xù)衰減了約10%[4];對電離層近百年的觀測數據分析發(fā)現,偶極矩的衰減引起了電離層的變化[5].而古地磁學研究進一步表明,地磁發(fā)電機至少已存在了42億年[6],在此期間偶極矩存在各種時間尺度和各種幅度的漲落[7].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地磁極性倒轉期間,偶極矩強度可下降1個量級或更甚,且平均持續(xù)時間近萬年。這種地磁場變化會對空間環(huán)境造成怎樣的變化?空間環(huán)境的變化是否又影響了地球的演化?對于這些重大問題,依賴于觀測數據的傳統(tǒng)空間物理研究方法不再適用,因為空間環(huán)境的主要參數,如磁層的尺度、電離層f2層峰高等不會在巖石、樹輪等常見介質中記錄下來,且目前也未發(fā)現其他任何可以記錄下這些信息的介質。這些屬于空間物理學的問題實際上挑戰(zhàn)了空間物理學自身,惟有打破學科壁壘,借助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研究才有可能找到答案。

空間物理學現階段的難題給學科本身的發(fā)展形成挑戰(zhàn),同時也帶來機遇。現代科學史反復證明,一個學科的日趨成熟能夠對鄰近學科產生促進作用,而被促進的學科亦可加速該學科的發(fā)展,學科間交叉融合,互相促進,形成了現代科學的發(fā)展脈絡。如今學科分支繁雜程度達到歷史頂峰,任何一個領域的研究者都必須通過自身的徹底專業(yè)化才能開展有效研究。因此,學科交叉和研究者跨領域合作,是科學發(fā)展的內在需求,也必然是未來的主要趨勢。空間環(huán)境是地球多圈層系統(tǒng)的最外層,又是日地關系鏈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其在地球科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臻g物理學的日漸成熟為理解地球系統(tǒng)的運行和演化規(guī)律提供了必要條件,其與地球科學其他分支學科的交叉融合也必然會推動自身和整個地球科學的發(fā)展。

2“行星地球”視角下的空間物理學

“行星地球”視角在本質上是地球系統(tǒng)科學的思路,即將地球視為一個多圈層耦合的復雜系統(tǒng),各圈層通過物理、化學和動力學過程實現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轉化和循環(huán),并作為一個整體系統(tǒng),與外界保持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和轉化。這一看似自然的觀點并非研究者頭腦里固有,而是經過了長期的發(fā)展形成,且當前并沒有得到研究者的普遍重視。正如早期地質學家出于研究方便考慮,傾向于在距離居住地較近的區(qū)域采樣,早期空間物理學家也傾向于在工作地附近建立觀測臺站,研究當地的空間環(huán)境特征。這種選址方式顯然在經費支持、能源供給、設備維護等方面具有優(yōu)勢,為長期持續(xù)觀測創(chuàng)造了便利條件。由于1600年gilbert就在《demagnete》一書中指出地磁場是一個全球性現象,組織全球臺站聯測成為一些研究者的選擇。例如,1882-1883年和1932-1933年2次國際極地年,1957-1958年國際地球物理年,都產生了豐碩成果。全球協(xié)作催生和強化了將地球空間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的觀點。時至今日,研究者已普遍接受,空間物理中的許多現象,比如中低緯電離層等離子體分布特征和南大西洋異常區(qū)的內磁層結構,由于受到局地地磁場強度、傾角和偏角的控制,確實具有十分明顯的地域特性。但是,長期的知識積累也讓研究者認識到,整個空間環(huán)境是一個全球尺度的結構,其中等離子體的分布狀態(tài)和運動規(guī)律也主要受地磁場全球位形的影響?!叭蚧币暯窃缫殉蔀榭臻g物理研究的一個基本出發(fā)點。簡言之,對地球的認識和研究是一個從“局部到整體”的過程。

人們對行星的研究則是從“整體到局部”.當1609年伽利略把10倍放大能力的望遠鏡對準天空時,行星才從一個亮點變成有表面細節(jié)的天體。20世紀下半葉,人造飛船對行星空間的實地探測和遙感探測使得行星空間環(huán)境最先被詳細了解。截至目前,人造飛行器僅在月球、火星、金星、土衛(wèi)六和彗星67p/c-g5個地外天體上進行過表面實地勘測,而地質學常用的人工采樣只在月球上實現過。由于觀測能力的限制,對行星的研究不得不從一開始就試圖從整體上理解,特別是其與地球的異同之處。隨著系外行星不斷被發(fā)現,天文學研究者已經習慣于將系外行星與太陽系行星做對比,尤其是與地球對比來評估系外行星的宜居性。

“行星地球”視角是將地球內部和空間的各個圈層都視為一個耦合的整體系統(tǒng)。事實上,空間環(huán)境中的多圈層耦合思想在最近20~30年已深入人心。電離層-中高層大氣耦合、磁層-電離層耦合、太陽風-磁層-電離層耦合等名詞不僅成為許多學術論文的關鍵詞,也經常被用來命名論文專輯、學術會議、會議專輯、學術團體、探測項目、研究計劃等。但是,磁層、電離層、中高層大氣等諸多圈層的耦合發(fā)生在同一個背景物理場中,即地磁場。地磁場起源于液態(tài)地球外核中的地磁發(fā)電機過程,而發(fā)電機過程又受到其外側的地幔和其內側的內核狀態(tài)的影響。換言之,地球的內部過程決定了地磁場的狀態(tài)。地磁場不僅定義了地球空間環(huán)境的時空范圍,調控絕大部分空間等離子體運動過程,決定太陽風能量輸入效率以及磁層內能量的存儲和釋放,并且其本身也能通過磁場重聯的方式實現磁能向粒子動能和熱能的轉化。在空間物理學發(fā)展歷史中,研究者關注的物理過程的時間尺度通常較短,如磁重聯過程的時間尺度為秒,亞暴過程的為小時,磁暴過程的為天,涉及到太陽活動水平的為年。在這種時間尺度下,地磁場被默認為是穩(wěn)定的背景場,地磁發(fā)電機過程的變化確實可不予考慮。但在面對前述的空間環(huán)境參數長期變化問題時,即在百年或更長的時間尺度上,發(fā)電機過程必須被考慮進來。于是,地球內部和外部空間環(huán)境應當被視為一個耦合的整體系統(tǒng),內部的發(fā)電機和太陽是決定空間過程的最主要的2個因素。從空間環(huán)境中的多圈層耦合到整個地球系統(tǒng)的多圈層耦合,是地球科學發(fā)展的內在要求。

實際上,包含空間環(huán)境在內的地球多圈層耦合的思想已有比較長的歷史。早在1963年,加拿大地球物理學家uffen[8]發(fā)表了一篇題為《influenceoftheearth'scoreontheoriginandevolutionoflife》的論文,指出地核發(fā)電機會通過空間物理過程對生命的起源與演化造成影響。他從1959年地球輻射帶的發(fā)現得到啟發(fā),提出了大膽的猜想:在地磁倒轉時期,地球磁場減弱為零并持續(xù)幾千年,于是被捕獲在輻射帶中的高能粒子被“傾倒”于地面,造成生物滅絕。文中他又進一步引申推測道:在地核形成之前,地磁場不可能存在,太陽高能粒子對地面的轟擊將第1期魏勇等:比較行星空間物理17阻止生命形成。這一猜想引發(fā)了持續(xù)十多年的研究熱潮,但隨著小行星撞擊說的提出而式微[9].同時期空間物理學處于探索發(fā)現期,研究者們大多被空間中各區(qū)域的新穎的觀測數據所吸引,雖然也有少量探索性工作發(fā)表[9],但多圈層耦合的思想并未被廣泛重視。當然,這并非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因為當時空間物理學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探明空間各區(qū)域的磁場和等離子體狀態(tài)以及建立基本理論體系,而非我們現在所遇到的空間環(huán)境參數長期變化等問題,且古地磁學等其他相關學科也遠未成熟,尚不具備開展大規(guī)模交叉研究的必要條件。當前“行星地球”視角之所以顯得重要和必要,也正是空間物理學現階段特征和所面臨的重大問題所決定的。

3比較行星空間物理

比較行星空間物理是指基于“行星地球”視角的空間物理學的對比和交叉研究。把地球視為一顆行星,而非我們的“家園”;把太陽系中所有行星及其衛(wèi)星,甚至系外行星,視為同等重要的研究樣本,是比較行星空間物理研究思路的基本出發(fā)點。比較行星空間物理主要關注以下2個方面:

3.1行星空間環(huán)境多樣性比較行星空間物理研究方法曾在行星空間探索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地球空間物理研究起步較早,知識積累遠多于行星空間,借助地球空間的知識來對比理解行星空間,是行星空間研究的重要方法。相比地球,行星探測計劃的技術難度大、造價高,并且遠距離數據傳輸效率低,造成觀測數據少且質量較差。使用少量數據研究全球尺度結構比較困難,研究者通常希望通過與地球或其他行星空間物理的知識框架對比來增加可用信息量,并以此為根據做理論假設。例如,地球電離層的chapman理論比較成熟,金星和火星的電離層的觀測特征大致符合這一理論,研究者對chapman理論加以調整,使之能更好地描述觀測特征,形成了金星和火星電離層的理論框架[10].這種研究思路也同樣用于不同行星、行星衛(wèi)星和彗星之間,尤其在20世紀80年代,極大促進了對彗星、金星和火星3種無磁星體的空間探索。事實上,這種比較研究的思路,暗含了一個假設,即被對比研究的對象存在明顯共性。

經過數十年的探索,研究人員已經知道,太陽系各行星的空間環(huán)境的確存在許多共性。對于共性的認識不僅提升了行星空間物理本身的知識水平,更構成了理解深時和深空問題的重要基礎。近年來,對于地球生命和宜居性的思考讓研究者們對各行星的特性的研究興趣快速升溫。相應地,空間環(huán)境多樣性也成為空間物理學的關注熱點。根據演繹邏輯所主張的思維規(guī)律,如果想要找出某種現象產生的原因,較為有效的方法是對比該特性出現和不出現2種情況下與之同步變化的控制參量。因此,通過多行星對比研究,才有望探知各行星空間環(huán)境特性的成因及效應。

天文與歷法的論文篇四

摘要:

中國古代天文學有著上千年的悠久歷史,自神話時期興起,綿延千年不衰。但中外學者對于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質疑也從未停止過。本文從科學哲學角度,敘述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興起與發(fā)展,詳細分析其功能效用與歷史影響,從而辨別中國古代天文學是否為真科學。

關鍵詞:

中國古代天文學;科學哲學;真科學

一、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興起

從眾多資料來看,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歷史之悠久,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傳說在少昊氏時,人人私下研習天文,都搞起了溝通上天的巫術,致使天下大亂。顓頊帝命令重、黎二人“絕地天通”,禁止了平民與上天溝通交流。之后與天交流的權利就專屬于天子,也只有天子欽定的巫覡才有資格去溝通上天。從此天文學在古代中國就成了皇家的專屬品,而天子也開始擁有了對“天命”的解讀權。這也就是中國漫長天文學史的開端。

二、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fā)展

我國天文學至于夏商周代時已經有了一定水準的歷法。特別是到了周代,已經有人開始觀測流星、行星等天象及星辰。相比于上古時代,這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

傳統(tǒng)的天文學體系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正式完成的。在這一時期,不僅二十八星宿體系確立,而且在歷法方面有了重大的進步。我們古人開始通過觀測日影長短的周年變化來確定冬至和夏至的日期。并且在這一時期流傳了大量人們觀測流星、彗星等天象的詳細記錄。這些都成了我國歷史上的寶貴資料。

自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傳統(tǒng)天文學大框架建立之后,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時期,天文學進一步蓬勃發(fā)展。不僅歷法得到統(tǒng)一,二十四節(jié)氣,渾天儀等天文知識以及天文學儀器的進一步發(fā)明使得我國的天文學一路高歌猛進。到了元朝,由于鐵木真締造了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輝煌帝國,我國古代天文學甚至傳到阿拉伯等國,可謂是盛極一時。明清時期,中國開放了千年來“嚴禁私習天文”的禁令,使得我國古代天文學有機會走向一個新的巔峰。

三、對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質疑

也正是因為我國古代天文學在很長一段時間是服務于皇室,很多中西方學者就質疑中國古代天文學是否是真正的科學。甚至有些激進派的學者直接將中國古代天文學打入偽科學的深淵。在此,筆者持有不同看法。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觀認為,科學是歷史發(fā)展總過程的產物,它抽象地表現了這一歷史發(fā)展總過程的精華,這個精華顯然包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每一種不同的運動形式都構成每一門具體科學的研究對象,而整個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在總體上便構成總體科學的研究對象。因此,所謂科學就是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運動、變化規(guī)律的概括,都是人們在感覺經驗基礎之上用“理性方法”整理概括的結果。此外在科學的本質與功能上,馬克思還突出強調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是一種在人類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的思想。

按照馬克思的觀念,我們反觀中國古代天文學,這是一門有著上千年悠久歷史的學科,毫無疑問它也是歷史發(fā)展的產物。無數古代先賢們定歷法、造儀器、編文獻來研究這浩渺天空中天體運轉的奧秘。這分明就是在研究自然界的運動變化規(guī)律。更為重要的是,我國古代天文學對社會發(fā)展變革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中國古代天文學最重要的應用領域之一便是航海。早在戰(zhàn)國時期中國人就根據天文學中觀測到的星辰位置,發(fā)明了具有指向性功能的“司南”。這在當時的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這為日后開辟海上絲綢之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如果大家覺得航海之術離我們日常生活過于遙遠,不能說對社會變革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那么,中國作為一個傳統(tǒng)的農業(yè)大國,農業(yè)該是我們的立身之本了吧。中國古代天文學對我國農業(yè)的發(fā)展也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在石器時代,人們保持著刀耕火種的農業(yè)經營方式,這種粗放的耕作模式導致了極端的低產。不過正是伴隨著天文學的發(fā)展,歷法的完善,節(jié)氣的確立,使得傳統(tǒng)農業(yè)高度關注農時后,精耕細作的優(yōu)良方式才逐步趨于成熟,造福了無數黎民百姓。

參考文獻:

[1]江曉原,鈕衛(wèi)星.中國天學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2]遵媯.中國天文學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3]張之滄.科學哲學導論[m].人民出版社,.

[4]吳國盛.什么是科學[m].民出版社,.

天文與歷法的論文篇五

1.天文學讓人類知道天地運行規(guī)律,四季時分的終始,時間的尺度得以碓立,我們的行為亦有了更好的'規(guī)律。天文學亦是人類自然崇拜中的最高神化目標。天文學更被用以發(fā)展占星學,令古代天文學蒙上了一點神祕主義的氣氛。

2.對于古代中國來說,天文學除了上述的各項外,亦顯示了中國文化和其他人一樣,有把道德外在化的傾向。但中國人對「天」的觀念僅在于作為道德的化身。中國雖然在傳統(tǒng)中也有迷信,但我們不認為上天是會控制一切的,結果仍在我們手中。中國人,無論是星相家、堪輿師等,都一直認為他們所預測的并非不可改變,先天的因素是可以由后天修改的。

3令我們努力自力更生,形成中國人勤奮向上、強調內省的性格,亦使我們把大自然看成朋友。由于天道只是一套外在的客觀規(guī)則,所以人們只有和天地合作共處,才能安身,對中國這個農耕民族來說,平穩(wěn)的生活是很重要的。天地是人的合作對象,而不是征服對象。

這是一種符合環(huán)保的想法,是以雖然中國亦有破壞環(huán)境的時候但大多的中國人均是敬畏天命、愛惜大地的。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亦大多能保存至近代。若然能將此與中國與自然為友的態(tài)度配合,當有助于推行環(huán)保。

4.最后,是古中國天文學知識本身。除了赤道坐標系統(tǒng)外,中國古化天文學中還有不少值得他人學習參考的。例如農歷的二十四節(jié)氣系統(tǒng),屬世界所僅有,其對農業(yè)的用途,從通用公歷的今天,中國人仍同用農歷,可見一斑。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中國天文學當對世界農業(yè)及其他若干事業(yè)有很大的用處。

天文與歷法的論文篇六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稱作星宿。《范進中舉》:“如今卻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薄疤焐系男撬奘谴虿坏玫?。”古人認為人間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這是迷信說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qū),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顆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稱,自西向東排列為:東方蒼龍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mao、畢、觜zt、參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zhen)。唐代溫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銀漢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笨滹椀孛鑼懶枪鉅N爛、照耀宮闕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閣序》:“物華天寶,龍光射斗牛之墟?!笔钦f物產華美有天然的珍寶,龍泉劍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區(qū)。劉禹錫詩:“鼙鼓夜聞驚朔雁,旌旗曉動拂參星?!毙稳菪郾鰩燇@天動地的場面,參星即參宿。

【四象】參見“二十八宿”條。古人把東、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為四種動物形象,叫作四象。東方七宿如同飛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龍,故而稱為東官蒼龍;北方七宿似蛇、龜出現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稱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猶猛虎躍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稱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飛翔的朱雀,出現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稱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為了用天象變化來占卜人間的吉兇禍福,將天上星空區(qū)域與地上的國州互相對應,稱作分野。具體說就是把某星宿當作某封國的分野,某星宿當作某州的分野,或反過來把某國當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當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閣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是說江西南昌地處翼宿、軫宿分野之內。李白《蜀道難》:“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參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陜西、甘肅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捫參歷井是說入蜀之路在益、雍兩州極高的山上,人們要仰著頭摸著天上的星宿才能過去。

二十八宿與國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

國鄭宋燕越吳齊衛(wèi)魯魏趙秦周楚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

州兗州豫州幽州江湖揚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荊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顆星組成,又稱旄頭(旗頭的意思)。唐代李賀詩“秋靜見旄頭”,旄頭指昴宿。唐代衛(wèi)象詩“遼東老將鬢有雪,猶向旄頭夜夜看”,旄頭亦指昴宿,詩句表現了一位老將高度警惕、細心防守的情景。

【參商】參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參宿,商指東官蒼龍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別稱。參宿在西,心宿在東,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沒,彼出此沒,因此常用來喻人分離不得相見。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別有參商之闊”,杜甫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兩顆星組成,因其在室宿的東邊,很像室宿的墻壁,又稱東壁。唐代張說詩“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圖書庫。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東官蒼龍七宿中的心宿?!对娊?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逼咴孪喈斢诠珰v的八月,流火是說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漸西降,表明暑氣已退。

【北斗】又稱“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顆亮星。七顆星的名稱是: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排列如斗杓,故稱“北斗”。根據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極星,故又稱“指極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淪降,援北斗兮酌桂漿?!薄豆旁娛攀住罚骸坝窈庵该隙?,眾星何歷歷?!庇窈馐潜倍沸侵械牡谖逍??!缎∈队洝分杏谩岸氛凵咝小?,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線一樣彎彎曲曲。

【北極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標志。古代天文學家對北極星非常尊崇,認為它固定不動,眾星都繞著它轉。其實,由于歲差的原因,北極星也在變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為北極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樞為北極星,一萬二千年以后,織女星將會成為北極星。

【彗星襲月】彗星俗稱掃帚星,彗星襲月即彗星的光芒掃過月亮,按迷信的說法是重大災難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p>

【白虹貫日】“虹”實際上是“暈”,大氣中的光學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往往是天氣將要變化的預兆,可是古人卻把這種自然現象視作人間將要發(fā)生異常事情的預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漢代鄒陽《獄中上梁王書》:“昔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毖嗵拥ず耩B(yǎng)荊軻,讓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顯現,太子丹卻畏其不去。

【運交華蓋】華蓋,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屬仙后座。舊時迷信,以為人的命運中犯了華蓋星,運氣就不好。魯迅《自嘲》詩:“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月亮的別稱】月亮是古詩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寫的對象。它的別稱可分為:

(1)因初月如鉤,故稱銀鉤、玉鉤。

(2)因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

(3)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

(4)因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

(5)因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桂月、桂輪、桂宮、桂魄。

(6)因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座宮殿,故稱廣寒、清虛。

(7)因傳說為月亮駕車之神名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

(8)因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為嫦娥。

(9)因人們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稱月亮為嬋娟。

【東曦】古代神話說太陽神的名字叫曦和,駕著六條無角的龍拉的車子在天空馳騁。東曦指初升的太陽?!洞倏棥罚骸皷|曦既駕,僵臥長愁?!薄皷|曦既駕”指東方的太陽已經出來了。

【天狼星】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蘇軾《江城子》詞:“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逼渲杏玫浣猿鲎孕撬?,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舉長矢兮射天狼”,長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為全天空第二顆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極星座最亮的星。民間把它稱作壽星。北方的人若能見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詩云:“今宵南極外,甘作老人星?!?/p>

【牽牛織女】“牽?!奔礌颗P?,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銀河東?!翱椗奔纯椗?,在銀河西,與牽牛星相對?!豆旁娛攀住罚骸疤鎏鰻颗P?,皎皎河漢女?!碧拼娙瞬芴啤犊椗畱褷颗!罚骸氨倍芳讶穗p淚流,眼穿腸斷為牽牛。”

【銀河】又名銀漢、天河、天漢、星漢、云漢,是橫跨星空的一條乳白色亮帶,由一千億顆以上的恒星組成。曹操《觀滄?!罚骸靶菨h燦爛,若出其里。”陳子昂《春夜別友人》:“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碧K軾《陽關曲》:“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鼻赜^《鵲橋仙》詞:“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p>

天文與歷法的論文篇七

1.能從資料中獲取太陽系的有關知識。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理解沒有太陽,地球上就沒有生命。

科學知識

1.知道太陽是一個溫度很高的大火球。

2.知道太陽系的組成及行星的排列順序。

3.了解金星的基本情況。

教學導入

師:今天我們要乘坐一輛神奇校車,開始我們奇妙的太陽系之旅。

1.闡述太陽對于人類的重要性,強調“恒星”的初步概念――像太陽這樣自己能發(fā)光發(fā)熱,并且位置不變的星球叫恒星。

2.介紹太陽系的組成和各個行星的特點,并且通過用圖片(用磁石固定在黑板上)展示太陽系的全貌和八個行星的獨貌以及矮行星和小天體。讓學生通過圖片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宇宙的神秘和美麗。

講解:太陽系中有一大恒星和八大行星,他們是太陽、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水晶球、鉆木取火、陸天海)。八大行星是這個家族里八個大小不一、性格各異的兄弟。水星是個小個子,和月亮很相似,上面并沒有水。

金星在質量、體積、構造方面則和地球有不少相似之處,不過大氣很濃密,竟達地球的六十倍。

地球是太陽系里唯一一顆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其它行星不是太熱就是太冷,沒有維持生命的條件。(同學們可以看一下圖片上地球在宇宙中的樣子)火星只有地球一半大小,因為又亮又紅,人們叫它“火星”。木星是九個行星中個頭最大的一個,它比其它七大行星加起來還大。

(火星和木星之間有個小行星帶,這里有無數顆小行星)

土星是帶有最大最亮光環(huán)的行星。八大行星中有4顆行星有光環(huán),他們分別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大家找找圖片中哪顆是土星,同學們真聰明?。┨焱跣呛秃M跣鞘请x太陽系最遠的兩顆行星。

八個兄弟的感情都很好,他們各自運行在自己的軌道上,從不發(fā)生矛盾。這就告訴我們,要遵守紀律,要是這些星球也像有些同學一樣,不守規(guī)矩,在宇宙中相撞了,就會發(fā)生大爆炸。

所以,我們上課時應該怎么樣?(同學回答)不應該怎么樣?(同學回答)

3.組織分好小組,每個小組發(fā)一張資料卡,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填寫資料卡環(huán)節(jié)。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增強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其中教材模仿著名叢書《神奇校車》編寫。

組織交流

1.什么是太陽系?由哪些星體組成?

2.請介紹你印象最深的內容。

3.教師說明書本中定義的太陽系組成。

回顧課堂

1.概括課堂主要內容。

2.預告下節(jié)課要講述的內容。

課外作業(yè)觀察金星(肉眼可看見)

1.提示學生特別注意安全。

2.告知學生金星是很明亮的星體,它常常出現在朝陽和落日的附近。有時,金星在日出前4小時或日落后4小時出現在空中。在深夜是看不到金星的。

[中小學天文學課件]

天文與歷法的論文篇八

1、先秦時期:春秋時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認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洞呵铩酚涊d,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這一記錄比歐洲早六百多年。春秋時期我國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tǒng),基本上確立19年7閏的原則,這比西方造160年。戰(zhàn)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其中有豐富的天文記載,反映了那個時期人們對天文的認識。

2、兩漢時期:漢武帝時,天文學家制訂出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太初歷”,開始以正月為歲首。西漢關于太陽黑子的記錄,被世界公認為是有關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東漢時,張衡從日、月、地球所處的不同位置,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張衡發(fā)明制作的地動儀,可以遙測千里意外地震發(fā)生的方向,比歐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時期: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歷》比較準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guī)律,系統(tǒng)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僧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chuàng)始人。在實測中他認識到,在小范圍有限的空間里得到的認識,不能任意向大范圍甚至無際的空間推演,這是我國科學思想史上的一大進步。

4、宋元時期:北宋科學家沈括的突出貢獻在天文學方面,把四季二十四節(jié)氣和十二個月完全統(tǒng)一起來的“十二氣歷”更加簡便,有利于農事安排。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元朝杰出天文學家郭守敬,提出“歷之本在于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的正確主張,創(chuàng)制了簡儀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觀測儀器,主持了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郭守敬主持編定《授時歷》,一年的周期與現行公歷基本相同,但問世比現行公歷早300年。

天文與歷法的論文篇九

秋分天氣很明顯的有入秋后的涼意,秋分節(jié)氣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比較特殊的,在秋分時節(jié),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已經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秋分的天文歷法及習俗,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秋分這天太陽光直射點到達黃經180°(秋分點),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不考慮大氣對太陽光的折射與晨昏蒙影)。秋分過后,太陽直射點繼續(xù)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開始晝短夜長,即一天之內白晝開始短于黑夜;南半球相反。故秋分也稱降分。而在南北兩極,秋分這一天,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上。

一、秋祭月,秋分曾是傳統(tǒng)的“祭月節(jié)”。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F在的中秋節(jié)則是由傳統(tǒng)的“祭月節(jié)”而來。

二、豎蛋,“秋分到,蛋兒俏”。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

三、吃秋菜,在嶺南地區(qū),昔日四邑(現在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zhèn)的謝姓,有個不成節(jié)的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

四、送秋牛,秋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挨家送秋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歷節(jié)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秋牛圖”。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秋”,說秋人便叫“秋官”。

從氣候上講,秋分是一年中的冷熱交界線,是冬天的前奏,一過秋分,就意味著夜晚慢慢變長,天氣逐漸寒冷起來,養(yǎng)生保健也要格外重視起來。中醫(yī)養(yǎng)生講究“陰陽平衡”,因而在精神和飲食上要注意調和。

俗話說“傷春悲秋”,也有“秋風秋雨愁煞人”之言。在精神養(yǎng)生方面,由于秋季天氣的變化,人們的情緒也容易受到影響而產生“悲秋”之感。所以秋分過后人們應保持神志安寧,減緩秋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以適應深秋容平之氣。此時正值天高氣爽,也較宜進行戶外活動,不妨開展一些運動量不是很強烈的戶外活動,如登山、慢跑、散步也都是不錯的運動之選。

在飲食上,因秋屬肺金,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發(fā)散瀉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盡量少食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甘潤的果蔬。同時秋燥津液易傷,除了使用必備的護膚品來預防口唇和皮膚干燥之外,也應多食潤肺生津、養(yǎng)陰清燥的食物,比如銀耳、百合、秋梨、芝麻、藕等。諸如老鴨湯、鯽魚湯、豬肝湯等湯品也是秋季居家養(yǎng)生之佳品。

秋分有雨來年豐

秋分有雨來年豐的意思是說秋分節(jié)氣的時候若下雨,第二年會有一個好收成。民間這樣的俗語有很多,都是經過歷年大家的觀察得出的結論,因上口好記而流傳至今。

相反如果秋分節(jié)氣這天沒有下雨,那么第二年的收成就不怎么好。這是古人長期經驗的總結,雖然沒有科學依據,但是準確率還是比較高的,農村的老人都是比較相信的。

秋分日晴,萬物不生

從俗語字面的意思是說在秋分前后如果是大晴天,或者是秋分沒有降雨,那么接下來就會有很長一段時間不會降雨,也就是說會是在冬季出現旱情。

這個時候天氣開始轉涼,降雨量也不太大,秋分的時候如果是晴天的話,那么很久的時間都會是干旱,所以后邊萬物可能不生。

這一句農村俗語就是針對農作物收獲的,說的也是過去人們沒有天氣預報,根據一些經歷總結而得出的一些生活經驗,也蘊含著一些生物地理的知識。

秋分不宜晴,微雨好年景

例如“秋分不宜晴,微雨好年景”,意思是說在秋分節(jié)氣是宜雨不宜晴的,如果秋分節(jié)氣這天下雨了,那預示著這一年的年景很好。

另外還有“秋分半晴又半陰,來年米價不相因(米不貴)”,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說在秋分節(jié)氣如果是陰雨天,那么來年的糧食就會大豐收,自然米價也就不貴了。

其實古人期盼在秋分節(jié)氣的時候下雨,并不是說來年就一定會是風調雨順了,這不過是把秋分節(jié)氣下雨當作是一個好兆頭,表達了農民對于豐收的渴望。

秋分出霧,三九前有雪

這句俗語就是說如果在秋分之時就下起了霧,那么大家就要提前注意了,天氣會急劇變涼,冷天會到來早很多,而且三九之前就有可能會下雪。

所以在秋分之時,有起霧的地方,就需要提前留意了,說明會高當年的冬天會來的早,在三九之前就開始進入嚴冬,提醒人們注意御寒,而且要預防感冒。

秋分雨多雷電閃,今冬雪雨不會多

這同樣是一句很簡單的民諺,不過主要是在山西地區(qū)流傳。其意思是說在秋分的時候降雨又有雷電,那么在冬季的時候一般雨雪天氣不會太多。

秋分響雷,遍地生賊

有些地區(qū)的人應該都聽到這么一句農諺“八月響雷,遍地生賊”說的是農歷八月如是巨雷大雨,不是好兆頭。而“秋分響雷,遍地生賊”的道理估計也是寓意不好的意思。

秋分西北風,臘月冬不凈

“秋分西北風,臘月冬不凈”說的就是秋分日的天氣狀況對以后的天氣的影響很重大。這里的“臘月冬不凈”指的是臘月會出現多雪的天氣,冬臘月下雪多是好兆頭,在西南地區(qū),人們皆開年小麥收成好。

秋分不露頭,割了喂老牛

這是在南方地區(qū)流傳很廣的一句諺語,在過去南方種植水稻都是雙季的,即早稻和晚稻。在秋分的時候正是南方的雙季晚稻抽穗揚花的關鍵時刻,而早來的低溫陰雨很容易形成“秋分寒”天氣,這也是晚稻開花結實的主要威脅。如果在秋分的時候還沒有抽穗揚花,那注定當年的水稻產量也不高,很難有收成。

1、秋分總會來,天會變,地會變,日常氣溫都會變,生活總是匆忙,夢會變,事會變,工作心情也會變。祝福不變,誠意不變,朋友快樂不會變,秋分快樂!

2、秋分時節(jié)溫度降,天涼保暖添衣裳;生活工作雖然忙,朋友其實不會忘;一條短信訴衷腸,愿你平安又健康,幸福永遠在身旁。

3、在日夜平分的日子里,日不短來夜不長,愛情事業(yè)兩兼顧,財富人生兩打拼,健康親人兩呵護。愿快樂秋分!

4、秋分送祝福,身體要健康。恭喜你一葉知秋,添衣從不落人后,祝賀你聞一知二,秋凍知道要適當。先要愛自己,才能愛別人。有人在等你來愛,記得回復喲。

5、今天是個好日子,一年一天哦!在這美好的日子里,祝愿你秋天收獲特別多,分秒開心喜顏開,快意江湖恩怨少,樂享此生逍遙過。

6、一到秋分,二話不說,三五成群,四處旅游,五尺之軀,六神大喜,七情舒爽,八面威風,九轉功成,十分滿意;秋分祝福,萬般順暢!

7、秋分是日月交合同輝同映的日子,神靈賜予人間這條帶著神奇夢幻般短信,收到的人將會一生幸福,儲存的人快樂一生,轉發(fā)給好友吧,將好運傳遞吧!

8、秋分到了,祝我尊敬的各位老奶奶三十六圈的比賽氣不喘面容不改,我祝三叔公的買賣生意揚名四海,祝收到短信的身體健康,天天開心。

9、秋分節(jié)氣到,秋忙開始了,秋天天氣涼,秋意擋不了,秋風飄飄來,秋葉飄飄落。秋收結束了,秋種少不了。愿農民朋友大豐收!

10、秋分棉花白茫茫,藍天白云送吉祥。秋分花生沉甸甸,高山流水好運傳。秋分短信情綿綿,海闊天空送祝愿。祝秋天快樂!

11、秋分時節(jié),冷月共霞光一色,祝福悄悄送上。天氣一天比一天涼,出門在外多添衣裳,一日三餐,搭配仔細。愿你一生幸福,好運綿長。

12、秋分來,落葉歸,雁兒南飛列成隊。早晚涼,添暖衣,健康身體不遭罪。常吃紅棗燉雪梨,氣色紅潤好身體。知己一言三春暖,朋友情誼永無邊。

13、秋分到,風兒緊,多穿衣服少著涼,多多鍛煉身體好,一分祝福來報告:你我友誼似秋風,刮遍東西南北中,一年秋分來證明!

14、秋天長又長,“秋分”分兩半,分給晚夏一半,延續(xù)夏的溫暖;分給早冬一半,鋪墊冬的寒冷。秋分來臨,注意保暖防寒哦!

15、秋風習習,夜變長;秋雨綿綿,問候忙;秋意深濃,要安康;秋分來到,別心慌;溫馨貼士,來幫忙:喝多水添衣勤,早晚冷別著涼,保重身體心舒暢!

天文與歷法的論文篇十

宇宙中有第二個地球嗎?宇宙是如何形成的?為什么地球能產生生命?太陽的運動對地球有什么影響?瑪雅人為什么會消失?天文學中的十萬個為什么總能勾起人們的求知欲望!

天文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它和人類歷史同樣悠久。天文學的研究內容和許多概念總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文明和進步而不斷發(fā)展的。

在望遠鏡發(fā)明以前,天文觀測采用的是目視方法,直接觀測天體在天空的視位置和視運動,另外也粗略的估計星星的亮度和顏色。17世紀以后相繼有了望遠鏡、分光鏡和光度計,不僅提高了天體位置觀測的準確度,而且擴大了人們對宇宙的認識。到了20世紀,由于大口徑望遠鏡的問世,使得人類探測宇宙的深度和廣度與日俱增,不少模型、學說由觀測得到證實,新天體、新發(fā)現大量涌現。20世紀30年代以后,人們越來越廣泛的使用無線電方法研究天體和宇宙間的輻射,從而誕生了射電天文學。20世紀50年代人造地球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人類把觀測范圍由地面擴展到地外空間,天文學家可以自由地探測天體的各種輻射。現代,天文空間探測已經有了長足的發(fā)展,人類不僅把望遠鏡送上天,而且借助太空飛行器踏上月球,或把儀器送到其他行星上進行直接觀測或實驗。

我一直都覺得天文學是一門很神秘的學科,尤其在觀看課堂的視頻后,真是不得不感嘆天文學的魅力,以及現在科學的強大。

對于天文學,我最感興趣的是以下幾個方面:

宇宙大爆炸(bigbang)是一種學說,是根據天文觀測研究后得到的一種設想。大約在150億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質都高度密集在一點,有著極高的溫度,因而發(fā)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質開始向外大膨脹,就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宇宙。

察點,并且距離越遠退行視速度越大。如果當前星系和星團間彼此的距離在不斷增大,則說明它們在過去的距離曾經很近。從這一觀點物理學家進一步推測:在過去宇宙曾經處于一個極高密度且極高溫度的狀態(tài),在類似條件下大型粒子加速器上所進行的實驗結果則有力地支持了這一理論。

2003年2月12日,美國宇航局公布了探測器拍到的宇宙“嬰兒期照片”,為宇宙大爆炸理論提供了新的依據。根據這張照片科學家還精確地測量出了宇宙的實際年齡是137億年。圖片中的微波光線來自宇宙大爆炸后的38萬年,大約是在130多億年前。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說,這張照片中可以觀測到的輻射是一種電磁波,它充滿了整個宇宙。電磁波里包含的微觀模型信息,顯示了形成星系以及我們周圍一切結構的萌芽的特征。這次公開的宇宙“嬰兒期照片”清晰地顯示了這個遺跡的存在,有力地支持了宇宙大爆炸理論。另外,圖片還顯示宇宙中最早的恒星誕生于宇宙大爆炸發(fā)生的2億年后,比許多科學家認為的要早得多。宇宙起初是由不斷相互影響的粒子和射線所構成的一團熾熱且無定形的云狀物組成的:大爆炸后又過了40萬年,宇宙膨脹和冷卻到一定程度時,電子和質子結合成中性原子,它們再與周圍的射線相互影響。

黑洞(blackhole)是由一個只允許外部物質和輻射進入而不允許物質和輻射從中逃離的邊界即視界所規(guī)定的時空區(qū)域。

處發(fā)現了僅誕生30年的黑洞。這是有史以來所發(fā)現的最年輕的黑洞。

據科學家揣測,銀河系的中心是一個超巨型黑洞。超巨黑洞位于星系中心,據推測每個星系都有,質量一般約為星系總質量的0.5%。目前,關于超巨黑洞的形成主要有兩種理論。一種觀點認為,它可能是隨著星系的誕生一次性產生的。但也有推測說,超巨黑洞是以質量更小的黑洞為基礎形成的,后者就好比是一些“種子”,隨著時間的推移進化成了巨型黑洞。

太陽活動主要是指周期為11年左右的太陽黑系活動和太陽爆發(fā)活動,它們將對地球上的水文、氣候、地震活動以及無線電通訊、衛(wèi)星運行和人類健康有極大的影響。對太陽黑子的活動,我國早在2000多年前(公元前43年漢光帝永光元年)《漢書》中就有“日中黑子,大如彈丸”的記載。1844年德國天文學家許瓦培首先提出太陽黑子活動具有周期性變化,其平均長度約為111年。后經國際規(guī)定,從資料比較可靠的1755年那次黑子數量最低年起作為第一個周期。從1755年到1976年,即第一周到21周始,從1986年起太陽黑子活動使進入第22周,1990年太陽活動進人高峰期,黑子活動和太陽耀斑活動頻繁。在太陽黑子活動的每個周期中,太陽黑子數通常從極小直徑經3~4年后達到黑子數的極大值,到極大值后黑子數下降較慢,大約要經7~8年后才降到黑子數的極小值,然后開始下一周期。峰年間隔最長17.1年(第4周),最短7.3年(第7周),平均周期為11.1年。黑子極大年又稱“太陽活動峰年”。

地面溫度有明顯的升高。黑子峰年和谷年或峰年、谷年附近,會出現大范圍氣溫偏低,春寒,夏韶之氣候。我國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等人曾利用大量的歷史資料,發(fā)現太陽活動頻繁,我國往往是南澇北早,1980年,1991年正是太陽活動峰年,長江中、下游出現了嚴重的洪澇災,莊稼被淹,而北方卻千旱,伏雨奇映。

太陽活動峰年與氣候異常。根據統(tǒng)計分析資料表明,天氣和氣候異常與太陽黑子活動似乎有一定相關性。太陽活動峰年,大氣徑向(南北向)環(huán)流加強、發(fā)展,有利于南北冷暖空氣交換,造成溫帶氣旋活動次數增多,高空多大槽大脊活動,多暴風雪、大到暴雨、雷陣雨、冰雹等強對流性天氣。同時。當冷空氣頻繁南下時,天氣寒冷,暖空氣北上時,回暖快,升溫多。在冬春季節(jié)常有寒潮、降溫,冷雨濕雪,春寒夏涼的天氣。太陽活動與農業(yè)生產的關系極為密切,這種相關的科學依據,目前科技界還只能作一些粗淺的研究和分析。我們只有掌握和利用太陽活動規(guī)律,合理安排生產,方可奪取農業(yè)豐收。

關于瑪雅人預言的2012世界末日是我最感興趣的一個部分。地球上有多處跡象表明瑪雅人曾經生活在這個地球上過,可是他們?yōu)槭裁聪Я耍吭谶^去的時間里,也曾有許多關于世界末日的說法,但當所被預言的那一刻真正到來時,所有的預言就不攻自破了。那么瑪雅預言也是這樣嗎?隨著2012的漸漸來臨,關于瑪雅預言的有關事跡、傳聞、猜測越來越多?,斞蓬A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根據瑪雅歷法的預言傳說,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共有五次毀滅和重生周期——每一周期即所謂的“太陽紀”。按照這一傳說,現在我們正處在第四個“太陽紀”,而2012年左右將是“第5太陽紀”的開始;并且,當時的瑪雅人認為,在每一紀結束時,都會在我們生存的家園上演一出驚心動魄的毀滅悲劇。

瑪雅預言為何會受到如此多的關注呢?

瑪雅人認為一個月等于20天,一年等于18個月,再加上每年之中有5未列在內的忌日:一年實際的天數為365天,這正好與現代人對地球自轉時程的認識相吻合?,斞琶褡逶谔煳膶W方面的成就是十分突出的。

瑪雅古國有五大預言:

1:瑪雅文明的終結。也就是他自己的末日,自己預測到了。卻改變不了。

2:汽車,飛機,火箭的出現時期。

3:大魔頭(希特勒)的出生和死亡的大致時期。

4:毀滅性戰(zhàn)爭的爆發(fā)時期(一二戰(zhàn))。

5:2012年12月21日太陽落下以后。將不會出現。

科學家對瑪雅預言并不信以為然,他們首先利用瑪雅歷法來揭穿所謂的“世界末日”預言?,斞艢v法并沒有結束于2012年,因此瑪雅人自己也沒有把這一年當作是世界的末日。不過,2012年12月21日(冬至)肯定是瑪雅人的一個重要日子。美國科爾蓋特大學考古天文學家安東尼-阿維尼是一名瑪雅文化研究專家。阿維尼表示,“在瑪雅歷法中,1872000天算是一個輪回,即5125.37年?!?/p>

瑪雅人對于時間的計算比其他許多文化都要精細。阿維尼介紹說,瑪雅人曾經發(fā)明了所謂的“長歷法”,這種歷法把最初的計算時間一直追溯到瑪雅文化的起源時間,即公元前3114年8月11日。根據“長歷法”,到2012年冬至時,就意味著當前時代的時間結束,即完成了5125.37年的一個輪回。長歷法于是重新開始從“零天”計算,又開始一個新的輪回。阿維尼認為,“這僅僅是一個重新計時的思想,與我們每年元旦或周一早上重新開始一年或一周生活完全一樣?!?/p>

也有一種這樣的說法,地球環(huán)境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壞,2012世界末日說純粹是為了提醒人類保護地球的重要性。最近世界總是不太平靜,地震、暴雨不停侵襲著人類的家園,造成人類巨大的損失。無論2012是否真的存在,我們都應該珍惜每一天的美好生活!

茫茫宇宙中,地球上的人類建立的文明是微不足道的。因為地球文明是如此短暫,人類開始創(chuàng)造文明才不過幾萬年,發(fā)展科學技術不過幾百年,探索航天技術不過幾十年,這和地球年齡的46億年、銀河系年齡100億至150億年相比,何異于滄海一粟。因此,我始終堅信外星人是真實存在的,他們就在我們的周圍,在某一個星球上,只是我們的科學技術還不夠發(fā)達,我們無法發(fā)現對方。

早在19世紀,人們就在想辦法和外星文明聯系上。在20世紀的四分之一的時間中,我們已在不停地用電波轟擊太空,現在電波在所有方向上已經傳播了70光年,覆蓋了數千個恒星系統(tǒng)。我們可以設想,某個星球上的智慧生命,現在已經打開收音機,正在收聽地球上的一些流行歌曲。

目前科學家一直不懈的努力著、假設著外星人的一切,外星人居住的環(huán)境或許與地球相似,但由于大氣比例不同,他們生活的星球或許比地球高溫,或許比地球潮濕,或許比地球壓強大。或許那個存在生物的星球的環(huán)境真的會像視頻中那樣,有飛鯨、跟蹤鳥、氣球草。

天文學的研究對于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實際意義,對于人類的自然觀有很大的影響。本學期我選修了《天體物理概觀》這門課程,向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課、播放有趣的天文短片,都讓我收獲了很多關于天文學的知識,也有了不少感想,使我對天文學的定義、研究方向、研究領域、研究理論以及矮行星和中子星等重要的天體有了系統(tǒng)的了解,也豐富了我的知識體系,拓寬了我的知識面。我期待天文學取得更大的進展,也期待我國的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越來越好。

最后,祝老師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參考文獻:

天文與歷法的論文篇十一

天文學是一門古老的科學,自有人類文明史以來,天文學就有重要的地位,下面為大家提供了關于天文學的論文,一起來看看吧!

示范性中學通常是所在地區(qū)教學力量比較雄厚,成績相對突出的學校,還獲得了較好的教學資源和硬件條件,很多學校配備了天文觀測設備,個別學校甚至還有獨立的天文臺,這對于開展天文活動與相關教學提供了物質上的支持和保證。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和設置已經成為新課改的熱點,它對于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批判性思維都有著獨特的作用。地理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認識地理環(huán)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怎樣在校本課程中發(fā)揮地理學科的優(yōu)勢和特色就成為教師必須考慮的問題。俗話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碧煳暮偷乩碇g聯系緊密,因而在中學開設天文實踐類的地理校本課程具有可行性。本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

《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huán)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相互關系的科學。1.符合新課改要求地理課程要促使學生學習、觀察、了解周圍的客觀世界,熟悉我們周圍的地理環(huán)境。而環(huán)境從微觀講,有我們身邊的環(huán)境,如學校環(huán)境、城市環(huán)境等,從宏觀講,有海洋環(huán)境、地球環(huán)境等,最宏觀的環(huán)境就要算宇宙環(huán)境了,它也是地理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也屬于學生學習、觀測的內容。但由于種種原因,在現階段中學教育中,有關天文宇宙環(huán)境的學習幾乎一片空白。因此,天文觀測活動的開展,了解人類生活的宇宙環(huán)境就完全符合新課程改革的方向,屬于新課改的內容。2.對學生的人格和思想產生重要影響“研究”二字指明了中學地理教育不僅擔負著地理基礎知識的傳授,還要對學生進行智能訓練和思想教育,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對待處理人地關系的態(tài)度和思維方式。在這些方面,天文無疑有著極大的優(yōu)勢,面對浩瀚無垠的宇宙,地球不過是一顆普通的行星,人類更是滄海一粟,微不足道,根本沒有理由,也沒有資格凌駕于萬物之上。同時,天文學是一種嚴謹的自然科學,它有客觀、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模式,會對學生的人格和思想產生重要的影響。由此可知,天文實踐課完全滿足新課改的要求,還順應了時代發(fā)展對中學地理教學的需求,這是時代發(fā)展的趨勢。因此,教師要充分認識這種變化,主觀上重視,積極應對時代的要求,把天文實踐活動開展起來。

1.較強的實踐操作性天文觀測是操作性很強的活動,首先要具備一定的基本條件,如觀測用的器具,天文望遠鏡及各種輔助設施;其次,觀測者要具備一定的天文理論知識,或有專職的人員指導,保證觀測活動的安全;最后,對客觀事物或現象發(fā)生過程的真實描敘、記錄,這就要求觀測者能熟練運用、操作工具儀器,準確對天體搜索、跟蹤、觀察。2.較強的科學體驗性天文觀測有較強的思想教育性,在觀測過程中人們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一方面,人們對神秘未知的星空充滿了敬畏幻想,如果缺少科學體驗性教育,受教育者仍然不能為社會服務、做貢獻,甚至會走向反動和愚昧,成為社會的對立面;另一方面,人們進行天文觀測時會親身地感受、體驗到閃爍的星辰是由實在的物質構成的,就連耀眼的太陽、遼闊的地球也只不過是宇宙中極普通的天體,從而建立唯物主義科學觀、人生觀,再輔以其他學科最終確立起科學的世界觀,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終歸宿。3.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高中生這個年齡段恰好處于思維的形式運算階段,也是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重要時期,科學思維方式的建立和培養(yǎng)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天文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它必須綜合利用各學科,特別是物理、數學進行嚴密的邏輯思維分析;另一方面,在中學階段,人們習慣將地理視為文科,那么學生就習慣用文科的思維方式進行學習,偏重于知識的記憶和背誦,不重視理解分析,但事實上地理文理兼跨,既有文科內容,也有理科知識。例如,高一上冊宇宙環(huán)境和大氣環(huán)境的學習需要學生運用空間想象力,并注重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推導出其中的邏輯因果關系,天文的邏輯思維方法恰好有助于地理學習和地理教學。

地理是在中學教育階段設置的國家課程,對完善、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有著重要的意義。高效地進行地理教學,是教師必須解決的問題。筆者從以下方面來闡述天文對中學地理教學的作用。1.改變對地理的錯誤認識傳統(tǒng)教育對地理的偏見,使地理明顯受到冷落。學生普遍認為學與不學無所謂,認真與不認真也無所謂,學好與學差同樣無所謂。通過學校開展的天文觀測學習,學生都有較大的轉變。其原因在于天文觀測的實踐活動較多,學習天文知識要求思維縝密,緊跟科學發(fā)展最前沿,這就不由自主地改變了對地理的偏見,實際上歐美國家都已經開設天文課。2.促進教學方式向操作化、實驗化、科學化發(fā)展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科學知識的發(fā)現、研究過程,在實踐中培養(yǎng)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天文觀測恰好符合這樣的要求,讓學生自己動手利用各種天文儀器探索新知,進而推動整個學校教學更具實踐性。3.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天文觀測是一種實踐活動,它改變了地理教學單一的課堂學習模式,學生能夠在自由的空間里自主開展學習,擺脫了教室的限制,因而學生對天文觀測的積極性非常高。從江蘇省震澤中學天文小組的各項活動情況來看,都有半數以上的學生報名參加,并形成一大批活躍骨干分子。例如,去年11月18日晚上,學生為了觀看獅子座流星雨,徹夜不眠,與地理教師共同在學校操場上記錄了美麗、壯觀的天文現象。自此,師生不僅結下了深厚情誼,而且學生在學習地理時更加認真、專注,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有很大提高。4.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不同的學科存在較大的差異,不僅表現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上,思維的差異也是重要方面。地理偏重于綜合性思維,往往疏于推理性思維,而新時代要求人們平衡發(fā)展,各方面的素質均衡。因此,天文學的推理思維就成了地理教育不足的有益補充。5.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天文學涉及許多相關學科,如物理、數學、機械自動化等。這就要求教師努力鉆研,擴大知識面。另外,天文的獨特性也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安排、課程結構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下功夫??偟膩碇v,它會顯著提高地理教師的教學能力。

1、實踐活動課程化在天文教學中,要安排足量的實踐活動,并用課程的形式將之固定、數量化,這樣才不流于形式和口號,扎扎實實地落到實處,真正發(fā)揮天文教學的重要作用。

2、教學管理制度化天文教學要有學期計劃和活動安排,做到時間、內容、活動方式、輔導教師、活動效果評估逐項落實,并做好教材、教學雙保證。學校要把教學計劃檢查、教學工作的督導、教學成績的總結和評估作為常規(guī)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3、教學研究課題化適當開展研究性學習,并將其作為課題內容,由師生共同完成,形式可以多樣化,如組建天文協(xié)會、興趣小組等。為學生將來的發(fā)展奠定基礎、指明方向,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落實素質教育。隨著經濟水平的發(fā)展,在我國東部的大部分中學已具備開展天文教學的條件,這不光是經濟發(fā)展的結果,更主要是時代的要求及天文本身的特點共同作用的需要。

天文與歷法的論文篇十二

天文歷法是文學知識的一種,下面是關于古代天文歷法常識介紹。歡迎閱讀,希望大家喜歡!

宿(xiu),古代把星座稱作星宿。《范進中舉》:“如今卻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薄疤焐系男撬奘谴虿坏玫摹!惫湃苏J為人間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這是迷信說法。

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qū),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顆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稱,自西向東排列為:東方蒼龍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mao、畢、觜zt、參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zhen)。唐代溫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銀漢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飾地描寫星光燦爛、照耀宮闕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閣序》:“物華天寶,龍光射斗牛之墟?!笔钦f物產華美有天然的珍寶,龍泉劍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區(qū)。劉禹錫詩:“鼙鼓夜聞驚朔雁,旌旗曉動拂參星?!毙稳菪郾鰩燇@天動地的場面,參星即參宿。

參見“二十八宿”條。古人把東、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為四種動物形象,叫作四象。東方七宿如同飛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龍,故而稱為東官蒼龍;北方七宿似蛇、龜出現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稱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猶猛虎躍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稱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飛翔的朱雀,出現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稱為南官朱雀。

古代占星家為了用天象變化來占卜人間的吉兇禍福,將天上星空區(qū)域與地上的國州互相對應,稱作分野。具體說就是把某星宿當作某封國的分野,某星宿當作某州的分野,或反過來把某國當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當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閣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笔钦f江西南昌地處翼宿、軫宿分野之內。李白《蜀道難》:“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參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陜西、甘肅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捫參歷井是說入蜀之路在益、雍兩州極高的山上,人們要仰著頭摸著天上的星宿才能過去。

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顆星組成,又稱旄頭(旗頭的意思)。唐代李賀詩“秋靜見旄頭”,旄頭指昴宿。唐代衛(wèi)象詩“遼東老將鬢有雪,猶向旄頭夜夜看”,旄頭亦指昴宿,詩句表現了一位老將高度警惕、細心防守的情景。

參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參宿,商指東官蒼龍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別稱。參宿在西,心宿在東,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沒,彼出此沒,因此常用來喻人分離不得相見。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別有參商之闊”,杜甫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兩顆星組成,因其在室宿的東邊,很像室宿的墻壁,又稱東壁。唐代張說詩“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圖書庫。

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東官蒼龍七宿中的心宿?!对娊?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逼咴孪喈斢诠珰v的八月,流火是說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漸西降,表明暑氣已退。

又稱“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顆亮星。七顆星的名稱是: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排列如斗杓,故稱“北斗”。根據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極星,故又稱“指極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淪降,援北斗兮酌桂漿?!薄豆旁娛攀住罚骸坝窈庵该隙?,眾星何歷歷。”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缎∈队洝分杏谩岸氛凵咝小保稳菹癖倍沸堑那€一樣彎彎曲曲。

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標志。古代天文學家對北極星非常尊崇,認為它固定不動,眾星都繞著它轉。其實,由于歲差的原因,北極星也在變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為北極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樞為北極星,一萬二千年以后,織女星將會成為北極星。

彗星俗稱掃帚星,彗星襲月即彗星的光芒掃過月亮,按迷信的說法是重大災難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

“虹”實際上是“暈”,大氣中的光學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往往是天氣將要變化的預兆,可是古人卻把這種自然現象視作人間將要發(fā)生異常事情的預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睗h代鄒陽《獄中上梁王書》:“昔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毖嗵拥ず耩B(yǎng)荊軻,讓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顯現,太子丹卻畏其不去。

華蓋,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屬仙后座。舊時迷信,以為人的命運中犯了華蓋星,運氣就不好。魯迅《自嘲》詩:“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p>

月亮是古詩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寫的對象。它的別稱可分為:(1)因初月如鉤,故稱銀鉤、玉鉤。

(2)因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

(3)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

(4)因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

(5)因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桂月、桂輪、桂宮、桂魄。

(6)因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座宮殿,故稱廣寒、清虛。

(7)因傳說為月亮駕車之神名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

(8)因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為嫦娥。

(9)因人們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稱月亮為嬋娟。

古代神話說太陽神的名字叫曦和,駕著六條無角的龍拉的車子在天空馳騁。東曦指初升的太陽?!洞倏棥罚骸皷|曦既駕,僵臥長愁?!薄皷|曦既駕”指東方的太陽已經出來了。

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蘇軾《江城子》詞:“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逼渲杏玫浣猿鲎孕撬?,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舉長矢兮射天狼”,長矢即弧矢星。

為全天空第二顆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極星座最亮的星。民間把它稱作壽星。北方的人若能見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詩云:“今宵南極外,甘作老人星?!?/p>

“牽?!奔礌颗P?,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銀河東?!翱椗奔纯椗?,在銀河西,與牽牛星相對。《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碧拼娙瞬芴啤犊椗畱褷颗!罚骸氨倍芳讶穗p淚流,眼穿腸斷為牽牛?!?/p>

又名銀漢、天河、天漢、星漢、云漢,是橫跨星空的一條乳白色亮帶,由一千億顆以上的恒星組成。曹操《觀滄?!罚骸靶菨h燦爛,若出其里?!标愖影骸洞阂箘e友人》:“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碧K軾《陽關曲》:“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鼻赜^《鵲橋仙》詞:“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星宿名之一。舊時迷信說法,文曲星是主管文運的星宿,文章寫得好而被朝廷錄用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吳敬梓《范進中舉》:“這些中老爺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p>

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認為北斗叢星中有三十六個天罡星、七十二個地煞星。小說《水滸》受這種迷信說法的影響,將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義頭領附會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古代迷信說法,龍起生云,虎嘯生風,即所謂“云龍風虎”。又說真龍?zhí)熳铀a生的地方,天空有異樣云氣,占卜測望的人能夠看出。如《鴻門宴》:“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p>

我國長期采用的一種傳統(tǒng)歷法,它以朔望的周期來定月,用置閏的辦法使年平均長度接近太陽回歸年,因這種歷法安排了二十四節(jié)氣以指導農業(yè)生產活動,故稱農歷,又叫中歷、夏歷,俗稱陰歷。古人寫文章,凡用序數紀月的,大多以農歷為據。如《游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鐘山記》“元豐七年六月丁丑”,農歷的六月、七月相當于公歷的七月、八月。

是我國古代歷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數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jié)氣。每月分為兩段,月首叫“節(jié)氣”,月中叫“中氣”。二十四節(jié)氣的名稱和順序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滿。

五月芒種、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處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為了便于記憶,人們編出了歌謠:“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惫旁娢闹谐S枚墓?jié)氣來紀日,如《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毕闹涟滋熳铋L,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稱夏至、冬至為至日,這里指冬至。

天文與歷法的論文篇十三

《崇禎歷書》是由徐光啟等人歷時五年編撰而成,是介紹歐洲天文學知識的文學著作?!冻绲潥v書》分為基本五目和節(jié)次六目兩部分?;疚迥恐饕榻B歐洲天文學中的天文儀器、天文數學和天文學相關理論,節(jié)次六目主要介紹歷法方面的知識。本文將對《崇禎歷書》中的數學和天文學知識基礎進行探討。

《崇禎歷書》;數學基礎;天文學基礎

《崇禎歷書》中采用了幾何算法和天體系統(tǒng),清晰地引入了地球與地理經緯度的概念,同時采用了西方的計量單位,對歐洲天文學的基本理論、天文學儀器和必要的數學知識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是我國較為全面的介紹歐洲天文學的著作,對天文學在我國的傳播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中《測量全義》作為《崇禎歷書》的基礎文獻,記載了西方球面天文學和三角學的相關知識,是《崇禎歷書》數學和天文學研究的基礎。

(一)崇禎改歷與天文學知識

在十七世紀的中國天文學逐漸出現改革。在封建社會里,歷法的作用不僅在于告知民眾時間,更是王權得以確立的條件。在明朝末期,由于欽天監(jiān)采用的元朝郭守敬等人編制的《大統(tǒng)歷》進行的日食推測,屢次不能夠得到驗證,使明朝官員對《大統(tǒng)歷》中的天文學知識產生質疑,因而上書請博訪知歷人員對天文學知識進行改革。徐光啟通過崇禎二年發(fā)生的日食現象,將傳教士預推的時間和食分與《大統(tǒng)歷》預推的時間與食分進行比較,得到傳教士預推的時間和食分比較精準,而欽天監(jiān)使用的《大統(tǒng)歷》預推結果則出現偏差。長期參與歷法編纂工作的欽天監(jiān)五官正戈如實將情況匯報給了崇禎帝,崇禎帝這才同意了改歷的申請,并命令徐光啟、李天經和李之藻等人以及入華的耶穌會天文學家進行西法改歷的工作。在徐光啟、李天經等人的支持下,從崇禎二年到崇禎七年,中西學者共同努力編譯了長達137卷的長篇巨著《崇禎歷書》,促使了明清之際的西學東漸漸趨高潮。

《崇禎歷書》中五目指的是:法原,即天文學基本理論,包括球面天文學原理;法數,即天文數表,附有使用說明;法算,即天文計算必備的數學知識,包括平面和球面三角學幾何學;法器,天文儀器知識;會通,指中國傳統(tǒng)方法和西歷度量單位的換算。六次指的是:日躔歷、恒星歷、月離歷、日月交會歷、五緯星歷、五星交會歷六種。包括日月五星運動,恒星方位,日月交食,節(jié)氣,朔望等的中西換算。徐光啟為了介紹一些基本的天文學理論,還特意在基本五目中設立了法原一目,在法原中著重介紹了哥白尼和第谷的天文學體系,還涉及到更早一些的托勒密體系的內容。這些傳教士在中國采取了科學傳教的策略,在傳播天主教的同時,也將西方天文、歷算等科學知識輸入中國。在《崇禎歷書》的天文學知識部分有大量與開普勒天文學相關的內容。在改歷的過程中,歐洲傳教士金妮閣曾奉命返回歐洲搜集與天文學相關的研究著作和尋找西方優(yōu)秀的天文學家,最終其帶回了七千多部著作回到中國,對《崇禎歷書》的編撰工作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此外,開普勒在《崇禎歷書》的編纂工作中與中國的傳教士進行過大量的書信往來,詳細回答了鄧玉函在編纂工作中所出現的問題。

(二)《崇禎歷書》中的天文學思想

《崇禎歷書》中開普勒對天文學的主要貢獻在于他對天體機械運動現象進行描述,并通過機械運動的知識來對天體運動現象進行解釋,之后分析天體運動的原因,通過數學假設解釋天體物理運動的本質。在《崇禎歷書》中的觀點認為天文學與物理知識是有一定的界限的。例如,書中認為天體實際的薄厚實際上是天體之間的距離,而脫離的距離及無法表述其與速度之間的關系,因此,其在開普勒天文學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的西方主流天文學的思想,即認為數學天文學與物理天文學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

《崇禎歷書》系列歷法采用的是第谷體系,這一點很多文獻已經證明?!冻绲潥v書》系列歷法中的日躔也是參考了第谷的理論?!冻绲潥v書》中強調了太陽在天體中的中心位置,認為太陽是萬光之源,其他所有的天體都在或多或少地接受太陽的光源,太陽的地位就像君主在群臣中的地位一樣。這樣的觀點與托勒密在《至大論》、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以及開普勒在《天文光學》中所闡述的觀點是相一致的。然而,在具體的論述中托勒密、哥白尼與開普勒對太陽中心位置的具體論述是不盡相同的。托勒密在論述中采用midpart一詞,強調太陽是在天體的中間部分,而哥白尼則是采用nearcenter一詞,強調太陽是在中心位置附近,這兩位天文學家都是在數學意義上強調太陽的中心位置,而開普勒不僅認識到了太陽在天體中數學上的中心位置,而且認識到太陽在天體中物理上的中心位置。他闡述,太陽是天體光與熱的直接來源。

從物理力源的角度強調了太陽是天體運動的中心,認為太陽為天體的運動提供了動力來源,并提出天體的運動是由于太陽的旋轉,太陽是一個巨大的磁體,吸引天體圍繞其運動?!冻绲潥v書》融入了歐洲天文學的基本思想,尤其是開普勒的天文學物理思想,對《崇禎歷書》的編撰工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三)《崇禎歷書》與天文儀器

16世紀末,歐洲傳教士開始在中國開拓宗教事業(yè)。同時將歐洲科學和技術傳入中國,導致某些中國科技領域一定程度上的歐洲化。其中,天文學和天文儀器的變化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1629年起,鄧玉函、湯若望、羅雅谷等傳教士應徐光啟的邀請供職皇家天文機構,在《崇禎歷書》比較全面地介紹了17世紀初以前的歐洲天文學和天文儀器。這本書中既解說了發(fā)明不久的新儀器,又描述了若干已經或即將被淘汰的古典儀器,內容包括儀器的幾何學理論、基本構造、安裝和使用方法等。

傳教士所造儀器與同時期的歐洲產品相比是落伍的,但在中國歷史上是先進的。它們之中的大多數未能廣泛傳播,因為對于中國人來說屬于新知識,有些技術僅停留在書本描繪階段,有些儀器只是御用品,也沒能在天象觀測上得到較好地應用。

天文學的研究離不開數學基礎的支持,《崇禎歷書》采用了丹麥的天文學家第谷所創(chuàng)立的幾何學計算方法,將幾何學、三角學用于天文學預測與研究中。其中《測量全義》是《崇禎歷書》中的基礎,匯集了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的相關知識以及測繪儀器的制造等知識,其內容豐富,是當時先進的天文學數學知識的總結?!稖y量全義》詳細講述了平面幾何、立體幾何、圓錐曲線、球面三角以及球面天文等數學知識。

在平面幾何相關知識中主要對直線三角形、面上、面下、線上和線下等公式和測量方法進行了總結。通過舉例的方式對定理進行闡述和證明。具體方式都是通過文字論述。例如在論證圓面積計算公式中,通過先給出命題,之后以解曰為標志將抽象的命題以具體的題目的方式將其具體化,然后通過論曰、再論曰等詞匯,對具體題目進行具體的論證?!稖y量全義》中公式與理論的論證體現了西方數學中所蘊含的嚴格的邏輯性和確定性,在論證的過程中使每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這與我國傳統(tǒng)數學中寓理于注和注重算法的形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此外,在命題的證明過程中采用了反證法開拓了中國數學家的思維。立體幾何主要論述了柱、臺、球和錐的一些性質以及其計算公式?!稖y量全義》對例題幾何的論述,其內容較為零碎、討論也不盡充分,但其完善了我國數學家的幾何體系,對我國數學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圓錐曲線、球面三角和球面天文部分對圓錐、球面以及球面與天文的知識進行了更加詳細的介紹,豐富了我國數學和天文學研究的內容。

徐光啟以翻譯求會通,以會通求超勝為目的編譯了《崇禎歷書》,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冻绲潥v書》的編纂對我國數學和天文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一方面,它刺激中國學者整理中國傳統(tǒng)文獻,另一方面,將中國數學與天文學知識與西方知識相融合,并進行一定的創(chuàng)新研究,推動了中國數學和天文學的發(fā)展。

[1][明]李天經、湯若望等,《渾天儀說》,徐光啟。崇禎歷書(附《西洋新法歷書》增刊十種)[m].潘鼐,匯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張伯春。明清測天儀器之歐化[m].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12).

[5]胡開泰。《崇禎歷書》的數學和天文學基礎--以《測量全義》為中心[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

[6]褚龍飛,石云里?!冻绲潥v書》系列歷法中的太陽運動理論[j].自然科學史研究,2012.4(31).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592003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