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語言文化不朽的語言范文(21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31 22:00:05
實用語言文化不朽的語言范文(21篇)
時間:2023-10-31 22:00:05     小編:GZ才子

有時候,我們需要停下來,反思一下過去的種種經(jīng)歷。寫總結前要充分收集資料、調研和整理思路。以下是一些經(jīng)典總結的范例,希望能夠激發(fā)大家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寫作潛力。

語言文化不朽的語言篇一

人是符號的動物,而語言則是所有符號中最為重要的符號,因此文化與語言的關系,是文化與其他任何關系都不可取代的。如果說人與動物的區(qū)別是因為人有文化而動物沒有文化,那么,文化中最為重要的一個要素,就是語言。

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由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活組織?!卑啬舱f:“語言的歷史和文化的歷史是相輔相成的,它們可以互相協(xié)助和啟發(fā)?!庇蛇@些話看來,我們可以知道語言和文化關系的密切,以及它們所涉及的范圍的廣博。下面就來看看有那些方面吧!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中國古代曾經(jīng)用貝殼當做交易的媒介物。秦以后廢貝行錢,但是這種古代的貨幣制度在文字的形體上還保存著它的蛻行。又如當初造字時“紙”字何以從纟(糸)呢?那是因為在蔡倫沒有發(fā)明造紙的新方法和新材料以前中國曾經(jīng)用絲絮造過紙。還有“筆(筆)”字,從“竹”從“聿”,《說文解字》解釋說:“聿,所以書也?!本褪钦f,聿是用來寫字的工具。秦漢時期,筆桿大多是用竹子做的,所以又加了竹字頭。

從許多語言的習用語或俚語里,我們往往可以窺探造詞的心理過程和那個民族的文化程度。現(xiàn)在姑且舍去幾個文化較高的族語不談,單從中國西南邊境的一些少數(shù)部族的語言里找?guī)讉€例子。例如,云南昆明近郊的彝族叫妻子做“穿針婆”,云南的少數(shù)民族叫“結婚”做“買女人”。從這兩個語詞我們可以看出少數(shù)民族社會對于妻子的看法和買賣婚姻的遺跡。當我們調查文化較低的族語時,遇到抽象一點的語詞,像代表動作或狀態(tài)一類的詞,往往比調查看得見指得著的東西困難得多??墒且坏┟靼姿麄兊脑煸~心理以后也可以引起不少的趣味。比方說,昆明近郊的彝族叫“發(fā)怒”做“血滾”,“欺負”叫“看傻”,“傷心”叫“心冷”,這幾個詞的構成,多少都和這些動作或狀態(tài)的心理情景有關。在初民社會里對于自然界的現(xiàn)象,因為超過他們知識所能解答的范圍以外,往往也容易發(fā)生許多神意的揣測。例如,福貢的傈傈族把“彩虹”叫做“黃馬吃水”,路南的撒尼(彝族的支族)把日食叫太陽被虎吃,月食叫做月亮被狗吃。

語言的本身固然可以映射出歷史的文化色彩,但遇到和外來文化接觸時,它也可以吸收新的成分和舊有的糅合在一塊。所謂“借字”就是一國語言里所糅雜的外來語成分。它可以表現(xiàn)兩種文化接觸后在語言上所發(fā)生的影響;反過來說,從語言的糅合也可以窺察文化的交流。例如把外國語詞的聲音轉寫下來,或混合外國語言和本地的意義造成新詞。就像純音譯的:軟椅叫沙發(fā)(sofa),咖啡coffee、可可cococa、朱古力chocolate等;音兼義的(即有些借字雖然音譯的,但所選用的字往往和那種物件的意義有些關系):廣州話把領事叫做江臣(consul),把電話叫做德律風(telephone),還有美國涼爽飲料譯作可口可樂(coca-cola);還有音加義的:廣州話襯衣叫恤衫(shirt),普通話冰激凌(icecream)、卡車(car)、卡片(card)等。

中華民族原來是融合許多部族而成,盡管每個部族華化的程度已經(jīng)很深,可是從姓氏上有時還可以窺察它的來源。這種例子在歷史上和現(xiàn)代人里都容易找到。比方說,尉遲氏是唐朝的望族。相傳于闐王室在唐以前就屬vijaya(藏語)一族。于是于闐國人到中國來往的都以尉遲為姓氏。

至于唐代流寓長安的尉遲氏諸人,大概出自3個來源:一支出自久已華化的后魏尉遲部一族;一支是隋唐之際因沖質子而到中國來的;還有一支是族系和來歷都不明白的。還有慕容氏本來是鮮卑姓,他的后裔分化成了兩支:一支是廣東東莞容氏,一支shiite山東蓬萊慕氏。這兩姓看起來你毫不相干,其實是出于同一個祖先的。姓氏和別號有事也可以反映出宗教信仰。中國回教徒的姓固然有和漢人相同的張、王、劉、楊、李等等普通姓;同時也有他們特有的回、哈、海、虎、黑、鮮等純回姓和馬、麻、白、滿、藍等準回姓。純回姓都以回教徒的譜系作基礎,準回姓就有依據(jù)漢姓來的。因此我們有時可以根據(jù)這些姓氏就可以推斷他們是不是回教徒。

語言文化不朽的語言篇二

羅常培先生的《語言與文化》是從語言學跨入文化人類學的成果,被譽為中國文化語言學的“先驅”和“開山之作”。該書開拓了聯(lián)系社會文化指導語言研究的新道路,這一大膽的突破為今后的語言學和人類學的研究搭起了一座橋梁,為建設中國語言學作出了巨大貢獻。

羅常培,字莘田,號恬庵,筆名賈尹耕,齋名未濟齋。北京人,滿族。1919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語言教育家。歷任西北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教授,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所長。新中國建立后,1950年籌建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并任語言研究所第一任所長,任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一生兩次被評為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并出席會議。畢生從事語言教學,少數(shù)民族語言研究,方言調查、音韻學研究。與趙元任、李方桂同稱為早期中國語言學界的“三巨頭”。其學術成就對當代中國語言學及音韻學研究影響極為深遠。

《語言與文化》共分為八章,第一章為“引言”,提出了聯(lián)系社會和民族的文化及歷史來研究語言的宗旨,引言第一句話引用了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的話:“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合,由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活組織?!辈⒑喴榻B了其余七章的內(nèi)容范圍。

第二章為“從語詞的語源和演變看過去文化的遺跡”,羅常培先生用漢語中和外國語中的一些例子來說明詞義演變與文化發(fā)展階段的關系,進而具體地分析了英語中“wan、window、fee、money”等詞的詞源以及所反映的文化印跡,幾種北美印第安語中幾個詞源所反映的社會經(jīng)濟變遷,以及漢語中從“貝”的字和古代貨幣制度的關系、“紙”的偏旁所反映出最初的造紙原料、“安”所反映的古代女性的社會地位、“斬”和車裂慘刑、“家”的原始形式等有關問題。本章結尾還提出了語言學和社會學可以相互啟發(fā)的觀點。

第三章為“從造詞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用中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語言里的例子、北美怒特邇語的例子、現(xiàn)代英語里的畜牧詞語、中國古代畜牧詞語的死亡、漢語和印第安語中語義結構對應的詞等例子來討論造詞的心理過程與民族的經(jīng)濟發(fā)展程度的關系。

第四章為“從借字看文化的接觸”,包括“借字”(借詞)的定義,漢語借詞所顯示的中外文化交流、近代中國借詞的四種方式(聲音的借貸、新諧聲字、借譯詞、描寫詞)、漢語里借詞多于貸詞的四個原因、外國語里的漢語貸詞研究、貸詞還原的誤會、研究貸詞的困難、英語里的漢語貸詞的研究。

第五章為“從地名看民族遷徙的蹤跡”,包括地名研究對于歷史學和考古學的功用、凱爾特語在歐洲的一條地名帶、地名所反映的斯堪的那維亞人在英國的殖民痕跡、北美的印第安語地名、中國地名所顯示的古代民族交通的蹤跡、僑置郡縣和民族遷徙、壯語地名所顯示的古今民族的差異、滇緬邊境上幾個地名的語源等內(nèi)容。這一章關于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材料都是第一次發(fā)表的。

第六章為“從姓氏和別號看民族來源和宗教信仰”,該章包括“從姓氏所反映的民族來源”、“從姓氏和別號所反映的宗教信仰”、“‘父子連名制’是藏緬族的文化特征”等內(nèi)容。這一章著重研究了“父子連名制”。

第七章為“從親屬稱謂看婚姻制度”,該章包括“親屬稱謂在初民社會里的重要性”、“黑夷親屬稱謂所反映的交錯從表婚制”、“交錯從表婚制的分布區(qū)域”,“親屬稱謂所反映的其他婚姻制度”以及用例說明從親屬稱謂推斷婚姻制度所應有的審慎態(tài)度。

第八章為本書的“總結”。主要內(nèi)容包括“語言跟著社會的進程而演變”、“語言學的有機聯(lián)系”、“語言學的古生物學分析方法”、“文化變遷對于語音和語形的影響”、以及“中國語言學的新方向”。其實,這一章才是這本書有關語言學研究的理論成果。

除了上面的八章正文以外,《語言與文化》還包括邢公蜿寫的再版序,陸志韋原來為該書第一版寫的序和作者的“自序”。羅常培的自序中回顧了該書的寫作過程;本書還包括四項附錄,分別為:“論藏緬族的父子連名制”、“茶山歌”、“從客家遷徙的蹤跡論客贛方言的關系”和“語言學在云南”。這些附錄都是作者早些年所撰的論文和報告,也是產(chǎn)述書中一些觀點的基礎,附錄在書后,分別為前面不同章節(jié)的內(nèi)容提供了更細的例證。

羅常培在少數(shù)民族語言研究、方言調查、音韻學研究各方面都作了許多開拓性的工作,并有突出貢獻。羅常培先生是中國現(xiàn)代語言學的奠基人之一,也是這門科學不懈的開拓者。中國語言學界將羅先生稱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可以說是對他一生的準確定評。

(一)勇于接受新事物,開創(chuàng)新事物的精神

該書中提及了大量的國外和國內(nèi)的例子,將語言學與社會文化聯(lián)系起來,這在當時的四十年代是個很大的嘗試和挑戰(zhàn),為今后的社會語言學和文化語言學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種勇于接受新事物,開創(chuàng)新事物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二)書中例證豐富、文字有簡單易懂

在書中羅常培先生講到了許多有趣的事兒,一部十萬字的書,包含了豐富的例證,從古至今、從國外到國內(nèi),字里行間體現(xiàn)出羅常培先生豐富的文化底蘊和知識積累,并運用簡單易懂的文字來說明,這樣讀起來很輕松,又體會了書中的樂趣。

(三)架起語言學與文化學的橋梁

在四十年代的中國,把社會文化與語言聯(lián)系起來可以說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膽嘗試。書中從國外和國內(nèi)少數(shù)民族的落后的語言來透視該民族的文化特點,把語言與文化聯(lián)系起來作為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為中國語言學的發(fā)展指明了一條一的道路。

語言文化不朽的語言篇三

夜深了,已被疲勞折磨得四肢無力的我,插上電源,聽起了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開頭的音符如雷聲般,先是將我從萎靡中震醒,隨后的旋律仿佛暴風雨中的海燕,頑強不屈;又像一個身陷困境的人,雙手卻強有力的攀沿著?!班蕖蔽一腥淮笪?,那便是貝多芬先生他自己呀。

語言文化不朽的語言篇四

第一,從詞語的語源和演變推溯過去文化的遺跡;這個部分之中,羅常培先生舉了幾個例子,通過追溯幾個常見詞語的來源極其變化來表現(xiàn)了同一時期文化的變化,例如“墻”這個詞語,最初取義與“柳條”,“柳枝”有關,這是數(shù)種語言的共通之處,也就是說,在最初,各個國家都是用柳枝柳條一類的東西編織而成,這是一種文化的共通現(xiàn)象,當然,這也表明是當時的人類普遍受限于生存環(huán)境和發(fā)展狀況,除此之外,我們還可知道“柳”應當是易于存活且分布廣泛的一種植物。

第二,從造詞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這個部分就是非常直觀的且有意思的了,我們可以通過一些詞的興盛和消亡來看出整個民族的文化進步程度,如在中國古代關于牛羊的詞匯極其豐富,年齡、性別、形狀顏色和病癥、動作和品性等等,都有特有的詞來對其進行描述,這些詞的大量出現(xiàn),可表明當時牛羊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說明在中國古代里的畜牧生活是不可湮沒的。而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些詞幾乎不再出現(xiàn),它們差不多只存于古書之中了,這也表明現(xiàn)代生活中牛羊不再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們的社會制度和經(jīng)濟制度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第三,從借字看文化的接觸;我對這個部分最為感興趣,所以著重來介紹一下這個部分。

文中引用薩丕爾的話“語言,像文化一樣,很少是自給自足的。交際的需要使說同一種語言的人和說鄰近語言的人的或文化占優(yōu)勢的語言的人發(fā)生直接或間接接觸。交際可以是有好的或敵對的??梢栽谄椒驳氖聞蘸徒灰钻P系的平面上進行,也可以是精神價值——藝術、學科、宗教——的借貸或交換。很難指出一種完全孤立的語言或方言,尤其是在原始人中間。鄰居的人群互相接觸,不論程度怎樣,性質怎樣,一般都足以引起語言上的交互影響。”

這個部分幾乎就是圍繞這個內(nèi)容進行展開的。我們可以從這些借字的來源推測我們與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歷史淵源,有友好的也有敵對的,借的詞反映歷史邦交關系;從借字出現(xiàn)的文獻來考證其時代與年份,并可由此推及同時期發(fā)生的其他歷史事件;借字出現(xiàn)的緣由亦可反映部分歷史事件;由于有些借字由來已久,難以確切考證,就需要我們大量閱讀,從眾多信息中去篩選,而不可同門琛一樣僅憑“鮮卑”一詞便斷定“師比”源于印歐語;借字由于是“借”來的,所以其穩(wěn)定性比本土產(chǎn)生的詞差上許多,不同的時期可能完全不一樣。文中將借字分為四類:聲音的替代,新諧聲字,借譯字和描寫詞;在每一類中又分別舉例說明。

相比之借字,貸字就少得多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漢語的方言太過于復雜,說不同方言往往很難順暢地交流,所以哪怕本國的人也難以辨別一個詞是否來源于中國。以前中國對外貿(mào)易以絲瓷茶為主,所以隨之衍生大量貸字,又由于貿(mào)易可能集中于某些地域,所以帶上了地域方言的特色,說其他方言的人幾乎都無法分辨,但就當?shù)厝藖砜磪s是極其親切相似的。

第四,從地名看民族遷徙的蹤跡;

地名通常給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以重要的證據(jù)來補充他們未完全了解的領域。在中國,地名可以顯示當時人們的交通狀況,映照一些歷史事件。羅先生舉的例子我就不再多說,舉一個我知道的例子:我來自成都,成都有一個小鎮(zhèn),以前叫什么名字已不可考,現(xiàn)在叫天回鎮(zhèn)。據(jù)說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一路逃到此處,剛歇下腳,得到唐軍大勝,反賊戰(zhàn)敗的消息,興奮得坐不住,立刻率部回朝。天子回朝之處,之后便一直叫天回鎮(zhèn)。

第五,從姓氏和別號看民族來源和宗教信仰;

中華民族包含了多個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之中慢慢融合,許多地方已看不出差別來,但某些細節(jié)方面卻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書中提及多個姓氏,原本我都以為一直是漢姓,沒想到各個姓當中有那么多的講究;比如馬、白、洪、丁、古之類的詞,在漫長的歷史融合期下,我們早已不會看到這個姓就想到外族;不過反映宗教信仰的倒是會明顯許多,像“薩?!边@類詞明顯與漢族的用詞習慣不同,不過其究竟是屬于哪個宗教詞匯,便又需要查證才能明白了。

第六,從親屬稱謂看婚姻制度

根據(jù)書中所舉出的例子,可以看出其實各個民族各個地域所采的婚配制度不盡相同,要通過親屬稱謂來看婚姻制度,必須要根據(jù)當?shù)氐哪翘紫到y(tǒng)來分析,所以十分復雜。但我卻覺得這樣使用的作用越來越小了,因為我們的親屬稱呼其實是隨著時代在不斷變化。僅書中所述黑夷人稱呼其父親,岳父,公公都一樣,在羅先生那個時代看來是很奇怪的,但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許多家庭都采用這種這樣的稱呼方式了,一來是這樣顯得更加親近;二來是因為我們這一輩多是獨生子女了,男女地位越來越趨向平等,所以這種由于男方女方而區(qū)分的稱謂逐漸被淡化了。

從這本書中我確實學到了不少知識,也對語言與文化兩個方面都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我也看到關于有些方面的觀點不再像當初那樣準確了,因為時代的前進,社會在變化,我們再作這些研究時應多結合現(xiàn)在的現(xiàn)象和事實;相比起來現(xiàn)在我們往往太過浮躁,沉不下心來了,而前輩們著書相當嚴謹,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排除外界的干擾,靜心書寫,值得我們尊敬與學習。

語言文化不朽的語言篇五

夜深了,已被疲勞折磨得四肢無力的我,插上電源,聽起了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開頭的音符如雷聲般,先是將我從萎靡中震醒,隨后的旋律仿佛暴風雨中的海燕,頑強不屈;又像一個身陷困境的人,雙手卻強有力的攀沿著。“噢”我恍然大悟,那便是貝多芬先生他自己呀。

“貝多芬先生,我來自未來的中國,我十分喜愛您的音樂?!?/p>

“謝謝你,孩子”。他笑了笑說。

“我今天之所以來見你是因為我想證實一個疑惑,那就是每當我聽到您的作品時,就仿佛您在我面前一樣,給我鼓勵和勸告,告訴我不要放棄希望?!?/p>

“啊,孩子,你能感受的到我,那是因為我把我所有的靈魂與精神都注入了我的音樂呀!”

“您是說音樂中有你的靈魂與精神嗎?”

“是的,孩子。別想的太復雜。我是一個殘疾人,這你知道,如果不是你今天來和我交流,我恐怕只能與音樂交流呢?!彼α诵?,“對于我自己,曾經(jīng)身陷困境,絕望過,傷心過,也想過死亡,但我放不下自己熱愛的音樂,于是我堅強了起來,用我的執(zhí)著去探求著音樂的真諦?!?/p>

“可這條路十分的不平坦啊,聽力對于一個音樂家可是很重要的?!蔽胰滩蛔≌f道。

“孩子,關于這點,當你的心中有了最熱愛的東西時,你就會明白,真正想要追求一樣事物,便會付出最大的努力去追求它,哪怕是付出了自己的生命,這也便是我的音樂之魂了。”說著,他端來了一杯熱開水。

“那么,音樂也是一種語言了,對嗎?”

他想了想,微笑的點點頭。

我在他的工作室里又談到了許多現(xiàn)代的東西,他對我們現(xiàn)代的科技也很驚訝。到了5點,他看了看手表,起身要回去工作。我默默的望這他的背影,分明有一種力量在他的身上體現(xiàn)出來。

直到我回到現(xiàn)代社會中,依舊難以忘懷那種深切的力量,因為那種力量已刻入我心中,已刻入千百萬喜愛貝多芬音樂的人心中。

那就是一種不朽的語言。

語言文化不朽的語言篇六

夜深了,已被疲勞折磨得四肢無力的我,插上電源,聽起了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開頭的音符如雷聲般,先是將我從萎靡中震醒,隨后的旋律仿佛暴風雨中的海燕,頑強不屈;又像一個身陷困境的人,雙手卻強有力的攀沿著?!班蕖蔽一腥淮笪颍潜闶秦惗喾蚁壬约貉?。

“貝多芬先生,我來自未來的中國,我十分喜愛您的音樂。”

“謝謝你,孩子”。他笑了笑說。

“我今天之所以來見你是因為我想證實一個疑惑,那就是每當我聽到您的作品時,就仿佛您在我面前一樣,給我鼓勵和勸告,告訴我不要放棄希望?!?/p>

“啊,孩子,你能感受的到我,那是因為我把我所有的靈魂與精神都注入了我的音樂呀!”

“您是說音樂中有你的靈魂與精神嗎?”

“是的,孩子。別想的太復雜。我是一個殘疾人,這你知道,如果不是你今天來和我交流,我恐怕只能與音樂交流呢。”他笑了笑,“對于我自己,曾經(jīng)身陷困境,絕望過,傷心過,也想過死亡,但我放不下自己熱愛的音樂,于是我堅強了起來,用我的執(zhí)著去探求著音樂的真諦。”

“可這條路十分的不平坦啊,聽力對于一個音樂家可是很重要的?!蔽胰滩蛔≌f道。

“孩子,關于這點,當你的心中有了最熱愛的東西時,你就會明白,真正想要追求一樣事物,便會付出最大的努力去追求它,哪怕是付出了自己的`生命,這也便是我的音樂之魂了?!闭f著,他端來了一杯熱開水。

“那么,音樂也是一種語言了,對嗎?”

他想了想,微笑的點點頭。

我在他的工作室里又談到了許多現(xiàn)代的東西,他對我們現(xiàn)代的科技也很驚訝。到了5點,他看了看手表,起身要回去工作。我默默的望這他的背影,分明有一種力量在他的身上體現(xiàn)出來。

直到我回到現(xiàn)代社會中,依舊難以忘懷那種深切的力量,因為那種力量已刻入我心中,已刻入千百萬喜愛貝多芬音樂的人心中。

那就是一種不朽的語言。

語言文化不朽的語言篇七

從那以后,我便一直渴望同貝多分先生聊一聊,當我用“時空轉移心靈交流器”時,我終于見到了他。和我想像中的一樣,一樣得用有倔強的眼神,一樣得用有專著的面龐。他拖帶著長長的助聽器,我想這時候的他一定又有了什么新的靈感,于是等他工作完后,我們交談了起來……
“貝多芬先生,我來自未來的`中國,我十分喜愛您的音樂?!?br/>“謝謝你,孩子”。他笑了笑說。
“我今天之所以來見你是因為我想證實一個疑惑,那就是每當我聽到您的作品時,就仿佛您在我面前一樣,給我鼓勵和勸告,告訴我不要放棄希望。”
“啊,孩子,你能感受的到我,那是因為我把我所有的靈魂與精神都注入了我的音樂呀!”
“您是說音樂中有你的靈魂與精神嗎?”
“是的,孩子。別想的太復雜。我是一個殘疾人,這你知道,如果不是你今天來和我交流,我恐怕只能與音樂交流呢?!彼α诵?,“對于我自己,曾經(jīng)身陷困境,絕望過,傷心過,也想過死亡,但我放不下自己熱愛的音樂,于是我堅強了起來,用我的執(zhí)著去探求著音樂的真諦?!?br/>“可這條路十分的不平坦啊,聽力對于一個音樂家可是很重要的。”我忍不住說道。
“孩子,關于這點,當你的心中有了最熱愛的東西時,你就會明白,真正想要追求一樣事物,便會付出最大的努力去追求它,哪怕是付出了自己的生命,這也便是我的音樂之魂了?!闭f著,他端來了一杯熱開水。
“那么,音樂也是一種語言了,對嗎?”
他想了想,微笑的點點頭。
我在他的工作室里又談到了許多現(xiàn)代的東西,他對我們現(xiàn)代的科技也很驚訝。到了5點,他看了看手表,起身要回去工作。我默默的望這他的背影,分明有一種力量在他的身上體現(xiàn)出來。

語言文化不朽的語言篇八

《語言與文化》一書出自“大家小書”第三輯,作者羅常培。所謂“大家”,包括兩方面的含義:

一、書的作者是大家;

二、書是寫給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讀物。所謂“小書”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顯得較一些罷了(出自“大家小書”袁行霈的《序言》)。其中收錄有關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各個文科領域的作品,既是名家大家的作品,舉重若輕,深入淺出,整齊地展示學術成果;又是大家民眾的讀物,可以開闊讀者眼界,一窺學術堂奧。而一冊小書,凝聚著人類的智慧,濃縮了學者畢生的心血和才華。所謂大家,就應該是把他的學術,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解讀,讓所有的讀者都可以品味出個中奧妙。那些所謂晦澀難懂的文章,不僅顯示不出作家學術的高深,而且更意味著作家學問的貧瘠。

本書作者羅常培,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北京市人,滿族。歷任西北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西南聯(lián)合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長。1949年后,籌建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并任第一任所長,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委員。一生從事語言教學和研究,對漢語音韻學和漢語方言研究卓有成績,被學術界譽為“繼往開來”的語言學大師。

本書引言中,引用美國語言學教授薩皮爾所說:“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并且,語言不能離文化而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由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活組織”,并且說明想從語詞的含義討論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內(nèi)容分六段:第一、從此與的語言和演變推溯過去文化的遺跡;第二、從造詞心里看民族的文化程度;第三、從借字看文化的接觸;第四、從地名看民族遷徙的蹤跡;第五、從形式和別號看民族來源和宗教信仰;第六、從親屬稱謂看婚姻制度。我們可以看出,這些都是社會學和人類學上的重要問題,作者想做的就是嘗試給語言學和其他學科搭起一座橋梁。

每一章節(jié)中,作者都大量舉例說明,足以見得作者在語言學領域的廣博學識。第二章,我們可以看到有趣的語義演變,繼而了解到文化演變的清晰片影。例如,英語pen從拉丁語penna來,原意羽毛(feather),最初之嚴格應用于原始的鵝毛筆(quillpen),后來筆的材質雖變化,但這個字依然保存著,如果由此分析現(xiàn)代語詞和羽毛的關系,我們可以知道一些古代筆的制度。我國著名的《說文解字》中的字,大都可以看出一些歷史遺跡,如“安”,靜也,從女在宀下,會意,就是說把女子關在家里便可安靜,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對女性的觀念。第三章,從很多語言的習用語或俚語中,我們可以窺探出造詞的心理過程和民族的文化程度。

語言文化不朽的語言篇九

,在閱讀本文同時大學生個人簡歷網(wǎng)(

)為您推薦相關的

,請以這份

為參考。

學校 起止年月:2011-10 ~ 2011-11
公司性質: 事業(yè)單位所屬行業(yè):教育/培訓/院校
擔任職位: 英語老師兼班主任
工作描述: 九年級的英語教學,還有見習如何做好班主任的工作。在這過程中與學生和指導老師相處融洽,嘗試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理解,解決學生問題。
離職原因:?
華南師范大學增城學院 起止年月:2011-09 ~ 2012-09
公司性質: 事業(yè)單位所屬行業(yè):教育/培訓/院校
擔任職位: 口語小老師
工作描述: 主要是教大一的晨讀,教給他們英語的日常會話和口語。
離職原因:?
眾誠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2011-04 ~ 2011-04
公司性質: 民營企業(yè)所屬行業(yè):家具/家電/工藝品/玩具/珠寶
擔任職位: 翻譯
工作描述: 廣交會期間的攤位翻譯,主要工作是記錄客人的訂單,名片,介紹產(chǎn)品。
離職原因:?
中國日報傳媒集團 起止年月:2010-09 ~ 2011-06
公司性質: 其它所屬行業(yè):文字媒體/出版
擔任職位: 校園報刊征訂推銷員
工作描述: 主要工作是china daily和21 century的'校內(nèi)推廣和促銷工作。

在校期間,積極參加活動和參與學生工做,曾任級蹲點委員負責人,主要負責新生的團組織活動和團員教育,除了需要于新生保持聯(lián)系外,還需要協(xié)調級內(nèi)各個蹲點委員的工作。
曾任班級組織委員,主要組織班級的活動,曾成功組織一次班級旅游(自由行)。
曾任級公寓管理聯(lián)合會宣傳組組長,主要負責宣傳海報的設計和制作,協(xié)調部門內(nèi)部的活動執(zhí)行,工作量是一個月三大分宣傳海報。

個人自傳

本人是一個活潑開朗,陽光外向的女大學生;興趣廣泛,既喜歡收集天下的大事小事,也喜歡踏遍名山大川;擁有一把很好的嗓子,喜歡唱歌,也學過唱歌,曾學過樂器,會彈一兩首曲子;善于與人交往,能很快與陌生人成為好朋友,待人誠懇,是朋友,長輩眼中的開心果;
做事認真負責,思維活躍,而且常常會有很多新的想法和創(chuàng)意,勇于嘗試;善于分享,喜歡與朋友交流,通過溝通來解決事情。

語言文化不朽的語言篇十

《語言與文化》一書出自“大家小書”第三輯,作者羅常培。所謂“大家”,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書的作者是大家;二、書是寫給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讀物。所謂“小書”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顯得較一些罷了(出自“大家小書”袁行霈的《序言》)。其中收錄有關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各個文科領域的作品,既是名家大家的作品,舉重若輕,深入淺出,整齊地展示學術成果;又是大家民眾的讀物,可以開闊讀者眼界,一窺學術堂奧。而一冊小書,凝聚著人類的智慧,濃縮了學者畢生的心血和才華。所謂大家,就應該是把他的學術,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解讀,讓所有的讀者都可以品味出個中奧妙。那些所謂晦澀難懂的文章,不僅顯示不出作家學術的高深,而且更意味著作家學問的貧瘠。

本書作者羅常培(1899-1958),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北京市人,滿族。歷任西北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西南聯(lián)合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長。1949年后,籌建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并任第一任所長,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委員。一生從事語言教學和研究,對漢語音韻學和漢語方言研究卓有成績,被學術界譽為“繼往開來”的語言學大師。

本書引言中,引用美國語言學教授薩皮爾所說:“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并且,語言不能離文化而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由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活組織”,并且說明想從語詞的含義討論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內(nèi)容分六段:第一、從此與的語言和演變推溯過去文化的遺跡;第二、從造詞心里看民族的文化程度;第三、從借字看文化的接觸;第四、從地名看民族遷徙的蹤跡;第五、從形式和別號看民族來源和宗教信仰;第六、從親屬稱謂看婚姻制度。我們可以看出,這些都是社會學和人類學上的重要問題,作者想做的就是嘗試給語言學和其他學科搭起一座橋梁。

),最初之嚴格應用于原始的鵝毛筆(quill

pen),后來筆的材質雖變化,但這個字依然保存著,如果由此分析現(xiàn)代語詞和羽毛的關系,我們可以知道一些古代筆的制度。我國著名的《說文解字》中的字,大都可以看出一些歷史遺跡,如“安”,靜也,從女在宀下,會意,就是說把女子關在家里便可安靜,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對女性的觀念。第三章,從很多語言的習用語或俚語中,我們可以窺探出造詞的心理過程和民族的文化程度。例如,云南昆明的倮倮叫妻子“穿針婆”,發(fā)怒叫“血滾”,傷心叫“心冷”,欺負叫“看傻”。在初民社會里對于自然界的現(xiàn)象,因為超過他們所嫩解答的范圍,也會發(fā)生一些神異的揣測,倮倮叫冰“鎖霜條”,福貢的傈傈族叫虹“黃馬吃水”。這些族語里不明方位,前者叫東方“日出地”,西方“日落地”,后者叫東“日出洞”,西“日落洞”,北“水頭”,南“水尾”,在這些民族中保留了古代人民在不了解自然時的懵懂與敬畏。第四章,語言本身可以映射出歷史的文化色彩,但遇到和外來文化接觸時,它也會吸收新的成分和舊的糅合在一起,所謂“借字”就是一國語言里所羼雜的外來語成分,包括音譯的,新諧聲字,借義詞,描寫詞。一般來說,兩種文化接觸時,上層文化影響低級文化較多,而看借字,中國語中有入超現(xiàn)象,作者認為這不能單以文化高低來論,另外還有很多原因,依我總結一是中國向來自大,對其他文化很少接受,不屑研究,以致從沒有人注意過中國語詞的流出;二是中國方言眾多,又過于復雜,除了本方言使用者,其他人也就不覺得是中國話了。至今文化借字依然是廣泛存在,所以從借字看古代文化交流應該是十分有力的例證。第五章,學者說“地名的研究實在是語言學家最引人入勝的事業(yè)之一,因為他們時常提供給重要的證據(jù)”,我國古代的幾次著名遷移都可從語言學角度加以證實,南渡的百姓有根據(jù)他們的舊籍貫僑置州郡縣的制度,“僑郡”一詞,原意是讓他們有所懷念,不忘歸北,但我們就可以此來了解此次民族遷移的情況,在《宋書·州郡志》有具體考證。第六章,中華民族有很多部族組合而成,雖漢化程度很深,但從姓氏方面還可以窺探到它的來源。如,慕容氏本來是鮮卑姓,其后人因諱言所出,分化為兩支:一支廣東東莞容氏,一支山東蓬萊幕氏,這兩個形勢看來毫不相關,但其實出自同一個祖先。據(jù)向達說:“曾無甘肅。。。p82”,那么。。。從此種歷史遺跡我們可以繼續(xù)推測出兩個民族間的接觸和來往。第七章,在初民社會里,即一種理想的原始社會里,名稱的用處極大,名稱相同,意味著實質也相同,在各個國家都有這種由親屬稱謂而制定出的婚姻制度,但由于它對于我這個讀者過于復雜,在此不做累述。

語言文化不朽的語言篇十一

本書作者羅常培先生是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曾任西北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西南聯(lián)合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長。

他一生從事語言教學和研究,并且對漢語音韻學和漢語方言研究卓有成績,被學術界譽為“繼往開來”的語言學大家。而著名語言學家王力曾這樣評價他:“有人說羅先生是‘繼往開來’,我認為‘繼往’不難,難在‘開來’。他的成就是劃時代的。用語言學理論指導語言研究以他為最早,當時這是新的道路?!?/p>

這本《語言與文化》是在1950年由北京大學出版部出版的,距今已六十多年,但無人敢否定其在語言學界的地位。其實,他在自序中曾寫到,在1943年,他在西南聯(lián)合大學做過一次以“語言與文化”為題的公開講演,這本書的間架就建立起來了,而后旅居北美又忙里偷閑地補充一些材料,之后在炮聲和冷彈中持著“外愈喧而內(nèi)愈靜”的心理,忠于所學的態(tài)度,集中精力來寫這本書,終于在1949年完成初稿。

美國語言學教授薩丕爾說“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并且,語言不能離文化而存在。”羅常培先生所著的這本書就是將語言與文化結合起來的,陸志偉先生這樣評價道“這在中國還是一種新的嘗試,可是成績已經(jīng)是很可觀了?!彼?,在中國學術領域,這是一本開疆擴土的著作。羅常培先生在引言中說到這本書主要涉及到語義學,很少牽涉到語音學和語法學,并且從六個方面講了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這個部分之中,羅常培先生舉了幾個例子,通過追溯幾個常見詞語的來源極其變化來表現(xiàn)了同一時期文化的變化,例如“墻”這個詞語,最初取義與“柳條”,“柳枝”有關,這是數(shù)種語言的共通之處,也就是說,在最初,各個國家都是用柳枝柳條一類的東西編織而成,這是一種文化的共通現(xiàn)象,當然,這也表明是當時的人類普遍受限于生存環(huán)境和發(fā)展狀況,除此之外,我們還可知道“柳”應當是易于存活且分布廣泛的一種植物。

這個部分就是非常直觀的且有意思的了,我們可以通過一些詞的.興盛和消亡來看出整個民族的文化進步程度,如在中國古代關于牛羊的詞匯極其豐富,年齡、性別、形狀顏色和病癥、動作和品性等等,都有特有的詞來對其進行描述,這些詞的大量出現(xiàn),可表明當時牛羊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說明在中國古代里的畜牧生活是不可湮沒的。而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些詞幾乎不再出現(xiàn),它們差不多只存于古書之中了,這也表明現(xiàn)代生活中牛羊不再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們的社會制度和經(jīng)濟制度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對這個部分最為感興趣,所以著重來介紹一下這個部分。

文中引用薩丕爾的話“語言,像文化一樣,很少是自給自足的。交際的需要使說同一種語言的人和說鄰近語言的人的或文化占優(yōu)勢的語言的人發(fā)生直接或間接接觸。交際可以是有好的或敵對的。可以在平凡的事務和交易關系的平面上進行,也可以是精神價值——藝術、學科、宗教——的借貸或交換。很難指出一種完全孤立的語言或方言,尤其是在原始人中間。鄰居的人群互相接觸,不論程度怎樣,性質怎樣,一般都足以引起語言上的交互影響?!?/p>

這個部分幾乎就是圍繞這個內(nèi)容進行展開的。我們可以從這些借字的來源推測我們與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歷史淵源,有友好的也有敵對的,借的詞反映歷史邦交關系;從借字出現(xiàn)的文獻來考證其時代與年份,并可由此推及同時期發(fā)生的其他歷史事件;借字出現(xiàn)的緣由亦可反映部分歷史事件;由于有些借字由來已久,難以確切考證,就需要我們大量閱讀,從眾多信息中去篩選,而不可同門琛一樣僅憑“鮮卑”一詞便斷定“師比”源于印歐語;借字由于是“借”來的,所以其穩(wěn)定性比本土產(chǎn)生的詞差上許多,不同的時期可能完全不一樣。文中將借字分為四類:聲音的替代,新諧聲字,借譯字和描寫詞;在每一類中又分別舉例說明。

相比之借字,貸字就少得多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漢語的方言太過于復雜,說不同方言往往很難順暢地交流,所以哪怕本國的人也難以辨別一個詞是否來源于中國。以前中國對外貿(mào)易以絲瓷茶為主,所以隨之衍生大量貸字,又由于貿(mào)易可能集中于某些地域,所以帶上了地域方言的特色,說其他方言的人幾乎都無法分辨,但就當?shù)厝藖砜矗瑓s是極其親切相似的。

地名通常給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以重要的證據(jù)來補充他們未完全了解的領域。在中國,地名可以顯示當時人們的交通狀況,映照一些歷史事件。羅先生舉的例子我就不再多說,舉一個我知道的例子:我來自成都,成都有一個小鎮(zhèn),以前叫什么名字已不可考,現(xiàn)在叫天回鎮(zhèn)。據(jù)說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一路逃到此處,剛歇下腳,得到唐軍大勝,反賊戰(zhàn)敗的消息,興奮得坐不住,立刻率部回朝。天子回朝之處,之后便一直叫天回鎮(zhèn)。

中華民族包含了多個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之中慢慢融合,許多地方已看不出差別來,但某些細節(jié)方面卻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書中提及多個姓氏,原本我都以為一直是漢姓,沒想到各個姓當中有那么多的講究;比如馬、白、洪、丁、古之類的詞,在漫長的歷史融合期下,我們早已不會看到這個姓就想到外族;不過反映宗教信仰的倒是會明顯許多,像“薩?!边@類詞明顯與漢族的用詞習慣不同,不過其究竟是屬于哪個宗教詞匯,便又需要查證才能明白了。

根據(jù)書中所舉出的例子,可以看出其實各個民族各個地域所采用

的婚配制度不盡相同,要通過親屬稱謂來看婚姻制度,必須要根據(jù)當?shù)氐哪翘紫到y(tǒng)來分析,所以十分復雜。但我卻覺得這樣使用的作用越來越小了,因為我們的親屬稱呼其實是隨著時代在不斷變化。僅書中所述黑夷人稱呼其父親,岳父,公公都一樣,在羅先生那個時代看來是很奇怪的,但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許多家庭都采用這種這樣的稱呼方式了,一來是這樣顯得更加親近;二來是因為我們這一輩多是獨生子女了,男女地位越來越趨向平等,所以這種由于男方女方而區(qū)分的稱謂逐漸被淡化了。

從這本書中我確實學到了不少知識,也對語言與文化兩個方面都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我也看到關于有些方面的觀點不再像當初那樣準確了,因為時代的前進,社會在變化,我們再作這些研究時應多結合現(xiàn)在的現(xiàn)象和事實;相比起來現(xiàn)在我們往往太過浮躁,沉不下心來了,而前輩們著書相當嚴謹,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排除外界的干擾,靜心書寫,值得我們尊敬與學習。

語言文化不朽的語言篇十二

尊敬的校領導:

您好!我的名字叫xiexiebang,我是遼寧工學院2001級英語專業(yè)語言文化傾向的學生,將于今年7月畢業(yè)。由于出身教師之家,是我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且對于教師事業(yè)始終充滿著極大的熱情,殷切地期望能夠在您的領導下,為這一光榮而偉大的事業(yè)舔磚加瓦,并且在實踐中不斷學習、進步。誠實正直、勤勞務實是我的原則,多年來的求學生涯使我形成了優(yōu)良的處事作風和先進的思想觀念,并有了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諧的人際關系。

大學生活又進一步強化了我的文化知識修養(yǎng),并塑造了良好的心理素質,切實我具備了腳踏實地的作風和規(guī)范自我的做人原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師友的嚴格教益及個人努力下,我具備了扎實的專業(yè)基礎知識,掌握了多項技能。在每學期的各項考試中都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并于 2003年9月一次性通過英語專業(yè)四級考試,取得較好成績,能自如運用計算機軟件,熟悉word、excel等辦公軟件。積極參加學校、系組織的各項活動,在校運動會上多次取得佳績。同時,我很注重對自己各方面素質、能力地培養(yǎng),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抓住機遇,鍛煉自己。

平日,我利用課余時間從事家教工作,迄今已三年整,也曾在旅行社作簡直導游員,并得到廣泛贊譽,假期期間曾獨自辦英語培訓班。因此,擁有大量的教授經(jīng)驗和一定的社會實踐能力。又由于對語言、文學的熱愛,在日語的學習中也略有建樹。近得知,貴校在短短幾年內(nèi)從眾多省、市明校中脫穎而出,決非偶然,而是憑借領導高卓的遠見及教職員工們強大的凝聚力,這是青年人鍛煉和發(fā)揮才能的時機、好的場所。教書育人乃師者天職也。

此致

敬禮!

自薦人:xiexiebang

語言文化不朽的語言篇十三

尊敬的校領導:

您好!

感謝您在百忙之中閱讀我的

求職自薦書

。我是遼寧工學院2001級 英語 專業(yè)語言文化傾向的學生,將于今年7月畢業(yè)。

由于出身教師之家,是我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且對于教師事業(yè)始終充滿著極大的熱情,殷切地期望能夠在您的領導下,為這一光榮而偉大的事業(yè)舔磚加瓦,并且在實踐中不斷學習、進步。 誠實正直、勤勞務實是我的原則,多年來的求學生涯使我形成了優(yōu)良的處事作風和先進的思想觀念,并有了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諧的人際關系。大學生活又進一步強化了我的文化知識修養(yǎng),并塑造了良好的心理素質,切實我具備了腳踏實地的作風和規(guī)范自我的做人原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師友的嚴格教益及個人努力下,我具備了扎實的專業(yè)基礎知識,掌握了多項技能。在每學期的各項考試中都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并于 2003年9月一次性通過 英語 專業(yè)四級考試,取得較好成績,能自如運用計算機軟件,熟悉word、excel等辦公軟件。積極參加學校、系組織的各項活動,在校運動會上多次取得佳績。 同時,我很注重對自己各方面素質、能力地培養(yǎng),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抓住機遇,鍛煉自己。(信息來源于大學生個人 簡歷網(wǎng)

http:///

轉載請注明)

教書育人乃師者天職也。我以滿腔的熱情尋求屬于自己的理想位置,將以昂揚的斗志奮發(fā)于我所追求的事業(yè)。

隨信附上個人 求職 簡歷 ,盼面談!

此致

敬禮

語言文化不朽的語言篇十四

隨著信息技術和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在中國的飛速發(fā)展,以網(wǎng)絡為媒介的'人際交流越來越普遍,網(wǎng)絡作為“第四媒體”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到越來越多的青睞和關注,影響著人們許多方面的生活,也影響著人們的語言生活.

作者:李秀紅作者單位:周口師范學院公共藝術與職業(yè)技能教研部刊名:山東文學(下半月)英文刊名:shandongliterature年,卷(期):“”(9)分類號:h1關鍵詞:

語言文化不朽的語言篇十五

尊敬的校領導:

您好!感謝您在百忙之中閱讀我的求職自薦材料,下面,我將自己的情況向您作一個詳細的個人

自我介紹

我是遼寧工學院20xx級英語專業(yè)語言文化傾向的學生,將于今年7月畢業(yè)。由于出身教師之家,是我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且對于教師事業(yè)始終充滿著極大的熱情,殷切地期望能夠在您的領導下,為這一光榮而偉大的事業(yè)舔磚加瓦,并且在實踐中不斷學習、進步。誠實正直、勤勞務實是我的原則,多年來的求學生涯使我形成了優(yōu)良的處事作風和先進的思想觀念,并有了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諧的人際關系。

大學生活又進一步強化了我的文化知識修養(yǎng),并塑造了良好的心理素質,切實我具備了腳踏實地的作風和規(guī)范自我的做人原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師友的嚴格教益及個人努力下,我具備了扎實的專業(yè)基礎知識,掌握了多項技能。在每學期的各項考試中都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并于2003年9月一次性通過英語專業(yè)四級考試,取得較好成績,能自如運用計算機軟件,熟悉word、excel等辦公軟件。積極參加學校、系組織的各項活動,在校運動會上多次取得佳績。同時,我很注重對自己各方面素質、能力地培養(yǎng),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抓住機遇,鍛煉自己。

平日,我利用課余時間從事家教工作,迄今已三年整,也曾在旅行社作簡直導游員,并得到廣泛贊譽,假期期間曾獨自辦英語培訓班。因此,擁有大量的教授經(jīng)驗和一定的社會實踐能力。又由于對語言、文學的熱愛,在日語的學習中也略有建樹。近得知,貴校在短短幾年內(nèi)從眾多省、市明校中脫穎而出,決非偶然,而是憑借領導高卓的遠見及教職員工們強大的凝聚力,這是青年人鍛煉和發(fā)揮才能的時機、好的場所。教書育人乃師者天職也。

下頁附個人

簡歷

表,盼面談!我以滿腔的熱情尋求屬于自己的理想位置,將以昂揚的斗志奮發(fā)于我所追求的事業(yè)。

此致

敬禮

語言文化不朽的語言篇十六

一、前言語言學家多拉在《語言教育:科學的方法》中指出:“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了解和掌握一種民族文化決不是記憶一些文化事實,而是要在交際中能夠正確地運用.無論學習者將深層文化特點如國民性情、時間取向、美丑定義背得如何熟練,如果不會在交際中自覺地使用,那么他的交際技能仍然是零.

作者:劉慧作者單位:吉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刊名:職業(yè)時空(上半月版)pku英文刊名:careerhorizon年,卷(期):20073(10)分類號:c912關鍵詞:

語言文化不朽的語言篇十七

教學重點:通過語言現(xiàn)象來了解民族文化和心理并正確理解傳承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教學難點:通過語言現(xiàn)象來了解民族文化和心理并正確理解傳承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教法學法 點撥引導、自主討論 學習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導入:(課件展示中西方龍的圖片)討論在中西方龍分別象征了什么?!褒垺笔侵袊说囊环N圖騰崇拜。中國人心中的龍常常是神,或者是神人的坐騎,中國龍與帝王有密切的關系,有真龍?zhí)熳?、龍旗龍袍、龍庭龍輦等等說法。跟“龍”相關的詞語還有“龍鳳呈祥、龍騰虎躍、生龍活虎”等。)西方的“龍”是一種怪獸。早在4000年前,西方神話故事中就出現(xiàn)了被稱“dragon”的怪獸,在大部分希臘神話中,龍都是扮演著屢屢被神和英雄擊敗或被愚弄的對象。大約在公元2世紀,歐洲龍的形象出現(xiàn)了比較大的變化,它有毒,能噴火,長著蝙蝠狀的大翅,腆著大肚子,怪模怪樣而且貪財、狡詐、殘暴。常以人或動物為食,喜歡呆在儲藏金銀和寶藏的地方,在《圣經(jīng)》故事中,魔鬼撒旦化成一條大紅龍,尾巴掃過了1/3的天上星辰,它有七個頭,每個頭上都戴著王冠,貪婪地吞吃著新生的嬰兒。于是,西方龍就從“守財奴”墮落成了最邪惡的魔鬼,被描述成罪惡、狡詐和殘忍的代表。

人們對同一事物投以的情感有如此大的差異,歸根結底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不同。

二、什么是文化?

廣義地說,文化指的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方面。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chuàng)造的種種物質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飾、日常用品等,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別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會制度以及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它們屬于不可見的隱性文化,包括文學、哲學、政治等方面內(nèi)容。

狹義的文化是指人們普遍的社會習慣,如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規(guī)范等。中國酒文化:

積累詩詞中有關“酒”的詩句

三、討論合作探究語言能否體現(xiàn)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呢?

1、從文字看民族生活和歷史

2、從詞匯看社會生活與社會意識

教材里給我們歸納了三種用“吃”描寫人物的方法,分別是通過食物的外部形狀、屬性、吃東西的動作神態(tài)描寫人物,同時分析了跟“吃”有關的詞語為什么可以描寫人物。其實,跟“吃”有關的工具,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漢語中,形成各種詞語或固定的用法,用來比喻人間萬象,比如(課件):

碗:人們從“碗”的制作材料著眼,創(chuàng)造了“鐵飯碗”“金飯碗”“泥飯碗”等詞語?!澳囡埻搿北硎竟ぷ鳠o保障,隨時有失業(yè)的危險;“鐵飯碗”則相反,表示工作有保障;而“金飯碗”表示稱心如意的工作。

語言體現(xiàn)了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中國在歷史上是長期的農(nóng)業(yè)文明,看天吃飯。天災與戰(zhàn)亂較為頻繁,時時有饑荒,嚴重影響人的生存,中國人將食的追求作為人生至樂來追求,吃飯成為第一要求。正因為如此,長期以來,中國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飲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很多關于“吃”的說法就無不與漢民族的民族心理密切相關。(地大物博,可以吃的東西特別多,據(jù)統(tǒng)計,我國僅食用的蔬菜品種就達600多種,而西方人尚不及我們的六分之一。特別敢吃,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都敢把它作為我們的腹中物。中國人對“吃”還特別講究,食物要做到色、香、味俱全,而且各地有各地的吃法,有很多“吃”的派別,比如浙系菜、川菜、湘菜等等。)

3、從語言看歷史變革、文化背景(1)文革期間流行生活對話:

甲:為人民服務,我要買盒煙。乙:要斗私批修,什么煙? 甲:革命無罪,一號煙。乙:造反有理,兩毛錢一盒。甲:一不怕苦,這是錢。乙:二不怕死,找你三毛。

(文革期間習用毛主席語錄。就像如今計算機和網(wǎng)絡技術的突飛猛進,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與之相關的詞如“手機,尋呼機,e—mail(電子信箱),上網(wǎng),網(wǎng)絡,因特網(wǎng),網(wǎng)蟲”等名詞頻繁地出現(xiàn)在人們口頭及報章雜志上。)(2)通訊工具的變化:

(3)姓名的選擇與社會變遷息息相關

4、從語言看地方民俗

上海人看望病人不帶蘋果(諧病故)。一般有情人不分吃梨子。(分離)搬家不能送別人鐘作禮物。(送終)河北人在婚禮上不擺無花果。(無結果)不能給戀人送傘。(分手散伙)

請說說在你的家鄉(xiāng)傳承下來的一些優(yōu)良的民俗風情

5、從語言看民族文化心理。(1)《詩經(jīng)》以四言為主,以二言為一節(jié)拍,充滿了駢偶對稱的句子;散文中也重視語句成雙成對的運用。

(2)對聯(lián),是中華民族獨有的一種傳統(tǒng)文化形式,是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種獨特而生動的體現(xiàn)。對聯(lián)文化充分展示了漢語的對稱美和韻律美,而且具有比其它文體更加突出的裝飾功能、實用價值和趣巧特征,故特別為廣大華人讀者所喜聞樂見。

四、不同的民族文化,使得我們對同一事物的表達方式不同,但各個民族的人們內(nèi)心深處都有著對世界和平的渴望和美好祝福?!凹槿缫狻痹诓煌褡宓谋磉_語:

五、觀看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從中找中國元素或文化符號

六、小結:語言與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我們祖國的語言,是祖國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是祖國存在的標志,是祖國未來的希望;祖國的語言里,聳立著珠峰,綿延著昆侖,流淌著黃河,鐫刻著長城;祖國的語言里,凝聚著我們不屈的民族精神;讓我們熱愛我們的文化和母語吧!

七、作業(yè)布置: 探究:

1、中西方對數(shù)字的喜惡,說說其背后的文化。

語言文化不朽的語言篇十八

在《語言與文化》下編這部分,一開頭就開始講明了字與文化的一種唇齒相依的關系——沒有文化就沒有文字,沒有了文字文化也會慢慢失去傳承。

作者的態(tài)度在這本書里可以很清楚的找到:在文化這輛車上,漢字只是外殼,是輪子,不是發(fā)動機,更不是操縱方向盤的。也許通過這個我可以猜測作者的想法是文字是載體,文化是核心,也就是文字是文化發(fā)展的一個表現(xiàn)。感覺就像文字是文化的附庸。

可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在作者的陳述中也能感覺到的是文字是文化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它和語言、繪畫、音樂一樣,將文化這種比較抽象的概念,以一種其他人可以輕易接收的方式表達出來。就像女書,就像各個民族的文字。書中所提到的女書的形成,就和當時婦女的生活息息相關,她們不能通過和男性一樣的方式——上學讀書——來學習文字這種書面的表達方式,可是她們又需要向遠方的人傾訴,那時又沒有傳音的物件,于是女書這種表達方式就出現(xiàn)了,它的出現(xiàn)解決了當時婦女對于向他人傾訴而又無法傳達的問題,其實進一步說,就是反映當時當?shù)氐纳鐣L氣和文化——婦女沒有社會地位,但是依然希望能和男性一樣擁有傾訴和爭取幸福的權力。各民族的文字同樣也是反映了各自的生活情況,特別是文字還停留在象形文字的時候,放牧民族的文字多是出現(xiàn)牛羊,農(nóng)耕民族的文字多是出現(xiàn)土地,放牧民族文字更形象,農(nóng)耕民族文字更規(guī)矩——或許是當時游牧民族的社會結構簡單,條文和規(guī)矩更少,人們的生活更加自由和簡單,而農(nóng)耕民族更多的是集權制度,人們生活在規(guī)矩方圓中,這種情況在文字中就反映了出來。

而是利用簡單的幾個意象,比如常見的“明月”,“垂柳”,“孤帆”等,勾勒出作者想要描繪的環(huán)境,再加幾個字的補充,就給了讀者自由想象的空間,讓詩人想表達的意象自動浮現(xiàn)在讀者腦海之中。從詩句中能感覺到,這時的社會環(huán)境已經(jīng)失去了那種簡單淳樸,上層社會已經(jīng)開始逐漸腐敗,奢靡之風盛行,有愿者眾多,可也難以扭轉。詩句詞句中透露出來的點點滴滴,無論對也好錯也罷,都忠實的反映著當時的文化,或者說就是文化在書面上的表現(xiàn)形式。

所以在讀的過程中,感覺到的最多的就是這些,很多看法和作者表達的態(tài)度不同,或許是我不理解原本的意思,或許是誤解了作者的觀點。但是這就是讀完了這部分的最大感受。

人是符號的動物,而語言則是所有符號中最為重要的符號,因此文化與語言的關系,是文化與其他任何關系都不可取代的。如果說人與動物的區(qū)別是因為人有文化而動物沒有文化,那么,文化中最為重要的一個要素,就是語言。

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由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活組織?!卑啬舱f:“語言的歷史和文化的歷史是相輔相成的,它們可以互相協(xié)助和啟發(fā)?!庇蛇@些話看來,我們可以知道語言和文化關系的密切,以及它們所涉及的范圍的廣博。下面就來看看有那些方面吧!

從詞語的語源和變遷看過去文化的遺跡

在各國語言里有許多現(xiàn)在通行的涵義和它們最初的語源迥不相同。如果不明了它們的過去文化背景,我們簡直推究不出彼此有什么關系來??墒?,你若知道它們的歷史,那就不單可以發(fā)現(xiàn)很有趣的.語義演變,而且對于文化進展的階段也可以反映出一個很清晰的片影來。例如,對中國古代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我們便不能撇開文字。現(xiàn)在和錢幣相關的字,像財、貨、貢、賑、貸、賒、買(買)、賣(賣)之類都屬貝部。貝不過是一種介殼,何以用它來表示錢幣的含義呢?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中國古代曾經(jīng)用貝殼當做交易的媒介物。秦以后廢貝行錢,但是這種古代的貨幣制度在文字的形體上還保存著它的蛻行。又如當初造字時“紙”字何以從纟(糸)呢?那是因為在蔡倫沒有發(fā)明造紙的新方法和新材料以前中國曾經(jīng)用絲絮造過紙。還有“筆(筆)”字,從“竹”從“聿”,《說文解字》解釋說:“聿,所以書也。”就是說,聿是用來寫字的工具。秦漢時期,筆桿大多是用竹子做的,所以又加了竹字頭。

從造詞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

從許多語言的習用語或俚語里,我們往往可以窺探造詞的心理過程和那個民族的文化程度?,F(xiàn)在姑且舍去幾個文化較高的族語不談,單從中國西南邊境的一些少數(shù)部族的語言里找?guī)讉€例子。例如,云南昆明近郊的彝族叫妻子做“穿針婆”,云南獨龍民族叫“結婚”做“買女人”。從這兩個語詞我們可以看出少數(shù)民族社會對于妻子的看法和買賣婚姻的遺跡。當我們調查文化較低的族語時,遇到抽象一點的語詞,像代表動作或狀態(tài)一類的詞,往往比調查看得見指得著的東西困難得多。可是一旦明白他們的造詞心理以后也可以引起不少的趣味。比方說,昆明近郊的彝族叫“發(fā)怒”做“血滾”,“欺負”叫“看傻”,“傷心”叫“心冷”,這幾個詞的構成,多少都和這些動作或狀態(tài)的心理情景有關。在初民社會里對于自然界的現(xiàn)象,因為超過他們知識所能解答的范圍以外,往往也容易發(fā)生許多神意的揣測。例如,福貢的傈傈族把“彩虹”叫做“黃馬吃水”,路南的撒尼(彝族的支族)把日食叫太陽被虎吃,月食叫做月亮被狗吃。

從借字看文化的接觸

語言的本身固然可以映射出歷史的文化色彩,但遇到和外來文化接觸時,它也可以吸收新的成分和舊有的糅合在一塊。所謂“借字”就是一國語言里所糅雜的外來語成分。它可以表現(xiàn)兩種文化接觸后在語言上所發(fā)生的影響;反過來說,從語言的糅合也可以窺察文化的交流。例如把外國語詞的聲音轉寫下來,或混合外國語言和本地的意義造成新詞。就像純音譯的:軟椅叫沙發(fā)(sofa),咖啡coffee、可可cococa、朱古力chocolate等;音兼義的(即有些借字雖然音譯的,但所選用的字往往和那種物件的意義有些關系):廣州話把領事叫做江臣(consul),把電話叫做德律風(telephone),還有美國涼爽飲料譯作可口可樂(coca—cola);還有音加義的:廣州話襯衣叫恤衫(shirt),普通話冰激凌(ice cream)、卡車(car)、卡片(card)等。

從姓氏和別號看民族來源和宗教信仰

中華民族原來是融合許多部族而成,盡管每個部族華化的程度已經(jīng)很深,可是從姓氏上有時還可以窺察它的來源。這種例子在歷史上和現(xiàn)代人里都容易找到。比方說,尉遲氏是唐朝的望族。相傳于闐王室在唐以前就屬vijaya(藏語)一族。于是于闐國人到中國來往的都以尉遲為姓氏。至于唐代流寓長安的尉遲氏諸人,大概出自3個來源:一支出自久已華化的后魏尉遲部一族;一支是隋唐之際因沖質子而到中國來的;還有一支是族系和來歷都不明白的。還有慕容氏本來是鮮卑姓,他的后裔分化成了兩支:一支是廣東東莞容氏,一支shiite山東蓬萊慕氏。這兩姓看起來你毫不相干,其實是出于同一個祖先的。姓氏和別號有事也可以反映出宗教信仰。中國回教徒的姓固然有和漢人相同的張、王、劉、楊、李等等普通姓;同時也有他們特有的回、哈、海、虎、黑、鮮等純回姓和馬、麻、白、滿、藍等準回姓。純回姓都以回教徒的譜系作基礎,準回姓就有依據(jù)漢姓來的。因此我們有時可以根據(jù)這些姓氏就可以推斷他們是不是回教徒。

第一,從詞語的語源和演變推溯過去文化的遺跡;這個部分之中,羅常培先生舉了幾個例子,通過追溯幾個常見詞語的來源極其變化來表現(xiàn)了同一時期文化的變化,例如“墻”這個詞語,最初取義與“柳條”,“柳枝”有關,這是數(shù)種語言的共通之處,也就是說,在最初,各個國家都是用柳枝柳條一類的東西編織而成,這是一種文化的共通現(xiàn)象,當然,這也表明是當時的人類普遍受限于生存環(huán)境和發(fā)展狀況,除此之外,我們還可知道“柳”應當是易于存活且分布廣泛的一種植物。

第二,從造詞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這個部分就是非常直觀的且有意思的了,我們可以通過一些詞的興盛和消亡來看出整個民族的文化進步程度,如在中國古代關于牛羊的詞匯極其豐富,年齡、性別、形狀顏色和病癥、動作和品性等等,都有特有的詞來對其進行描述,這些詞的大量出現(xiàn),可表明當時牛羊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說明在中國古代里的畜牧生活是不可湮沒的。而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些詞幾乎不再出現(xiàn),它們差不多只存于古書之中了,這也表明現(xiàn)代生活中牛羊不再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們的社會制度和經(jīng)濟制度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第三,從借字看文化的接觸;我對這個部分最為感興趣,所以著重來介紹一下這個部分。

文中引用薩丕爾的話“語言,像文化一樣,很少是自給自足的。交際的需要使說同一種語言的人和說鄰近語言的人的或文化占優(yōu)勢的語言的人發(fā)生直接或間接接觸。交際可以是有好的或敵對的??梢栽谄椒驳氖聞蘸徒灰钻P系的平面上進行,也可以是精神價值——藝術、學科、宗教——的借貸或交換。很難指出一種完全孤立的語言或方言,尤其是在原始人中間。鄰居的人群互相接觸,不論程度怎樣,性質怎樣,一般都足以引起語言上的交互影響?!?/p>

這個部分幾乎就是圍繞這個內(nèi)容進行展開的。我們可以從這些借字的來源推測我們與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歷史淵源,有友好的也有敵對的,借的詞反映歷史邦交關系;從借字出現(xiàn)的文獻來考證其時代與年份,并可由此推及同時期發(fā)生的其他歷史事件;借字出現(xiàn)的緣由亦可反映部分歷史事件;由于有些借字由來已久,難以確切考證,就需要我們大量閱讀,從眾多信息中去篩選,而不可同門琛一樣僅憑“鮮卑”一詞便斷定“師比”源于印歐語;借字由于是“借”來的,所以其穩(wěn)定性比本土產(chǎn)生的詞差上許多,不同的時期可能完全不一樣。文中將借字分為四類:聲音的替代,新諧聲字,借譯字和描寫詞;在每一類中又分別舉例說明。

相比之借字,貸字就少得多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漢語的方言太過于復雜,說不同方言往往很難順暢地交流,所以哪怕本國的人也難以辨別一個詞是否來源于中國。以前中國對外貿(mào)易以絲瓷茶為主,所以隨之衍生大量貸字,又由于貿(mào)易可能集中于某些地域,所以帶上了地域方言的特色,說其他方言的人幾乎都無法分辨,但就當?shù)厝藖砜磪s是極其親切相似的。

第四,從地名看民族遷徙的蹤跡;

地名通常給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以重要的證據(jù)來補充他們未完全了解的領域。在中國,地名可以顯示當時人們的交通狀況,映照一些歷史事件。羅先生舉的例子我就不再多說,舉一個我知道的例子:我來自成都,成都有一個小鎮(zhèn),以前叫什么名字已不可考,現(xiàn)在叫天回鎮(zhèn)。據(jù)說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一路逃到此處,剛歇下腳,得到唐軍大勝,反賊戰(zhàn)敗的消息,興奮得坐不住,立刻率部回朝。天子回朝之處,之后便一直叫天回鎮(zhèn)。

第五,從姓氏和別號看民族來源和宗教信仰;

中華民族包含了多個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之中慢慢融合,許多地方已看不出差別來,但某些細節(jié)方面卻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書中提及多個姓氏,原本我都以為一直是漢姓,沒想到各個姓當中有那么多的講究;比如馬、白、洪、丁、古之類的詞,在漫長的歷史融合期下,我們早已不會看到這個姓就想到外族;不過反映宗教信仰的倒是會明顯許多,像“薩?!边@類詞明顯與漢族的用詞習慣不同,不過其究竟是屬于哪個宗教詞匯,便又需要查證才能明白了。

第六,從親屬稱謂看婚姻制度

根據(jù)書中所舉出的例子,可以看出其實各個民族各個地域所采的婚配制度不盡相同,要通過親屬稱謂來看婚姻制度,必須要根據(jù)當?shù)氐哪翘紫到y(tǒng)來分析,所以十分復雜。但我卻覺得這樣使用的作用越來越小了,因為我們的親屬稱呼其實是隨著時代在不斷變化。僅書中所述黑夷人稱呼其父親,岳父,公公都一樣,在羅先生那個時代看來是很奇怪的,但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許多家庭都采用這種這樣的稱呼方式了,一來是這樣顯得更加親近;二來是因為我們這一輩多是獨生子女了,男女地位越來越趨向平等,所以這種由于男方女方而區(qū)分的稱謂逐漸被淡化了。

從這本書中我確實學到了不少知識,也對語言與文化兩個方面都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我也看到關于有些方面的觀點不再像當初那樣準確了,因為時代的前進,社會在變化,我們再作這些研究時應多結合現(xiàn)在的現(xiàn)象和事實;相比起來現(xiàn)在我們往往太過浮躁,沉不下心來了,而前輩們著書相當嚴謹,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排除外界的干擾,靜心書寫,值得我們尊敬與學習。

羅常培先生的《語言與文化》是從語言學跨入文化人類學的成果,被譽為中國文化語言學的“先驅”和“開山之作”。該書開拓了聯(lián)系社會文化指導語言研究的新道路,這一大膽的突破為今后的語言學和人類學的研究搭起了一座橋梁,為建設中國語言學作出了巨大貢獻。

一、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羅常培

羅常培,字莘田,號恬庵,筆名賈尹耕,齋名未濟齋。北京人,滿族。1919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語言教育家。歷任西北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教授,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所長。新中國建立后,1950年籌建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并任語言研究所第一任所長,任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一生兩次被評為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并出席會議。畢生從事語言教學,少數(shù)民族語言研究,方言調查、音韻學研究。與趙元任、李方桂同稱為早期中國語言學界的“三巨頭”。其學術成就對當代中國語言學及音韻學研究影響極為深遠。

二、開拓性著作——《語言與文化》

《語言與文化》共分為八章,第一章為“引言”,提出了聯(lián)系社會和民族的文化及歷史來研究語言的宗旨,引言第一句話引用了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的話:“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合,由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活組織。”并簡要介紹了其余七章的內(nèi)容范圍。

第二章為“從語詞的語源和演變看過去文化的遺跡”,羅常培先生用漢語中和外國語中的一些例子來說明詞義演變與文化發(fā)展階段的關系,進而具體地分析了英語中“wan、window、fee、money”等詞的詞源以及所反映的文化印跡,幾種北美印第安語中幾個詞源所反映的社會經(jīng)濟變遷,以及漢語中從“貝”的字和古代貨幣制度的關系、“紙”的偏旁所反映出最初的造紙原料、“安”所反映的古代女性的社會地位、“斬”和車裂慘刑、“家”的原始形式等有關問題。本章結尾還提出了語言學和社會學可以相互啟發(fā)的觀點。

第三章為“從造詞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用中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語言里的例子、北美怒特邇語的例子、現(xiàn)代英語里的畜牧詞語、中國古代畜牧詞語的死亡、漢語和印第安語中語義結構對應的詞等例子來討論造詞的心理過程與民族的經(jīng)濟發(fā)展程度的關系。

第四章為“從借字看文化的接觸”,包括“借字”(借詞)的`定義,漢語借詞所顯示的中外文化交流、近代中國借詞的四種方式(聲音的借貸、新諧聲字、借譯詞、描寫詞)、漢語里借詞多于貸詞的四個原因、外國語里的漢語貸詞研究、貸詞還原的誤會、研究貸詞的困難、英語里的漢語貸詞的研究。

第五章為“從地名看民族遷徙的蹤跡”,包括地名研究對于歷史學和考古學的功用、凱爾特語在歐洲的一條地名帶、地名所反映的斯堪的那維亞人在英國的殖民痕跡、北美的印第安語地名、中國地名所顯示的古代民族交通的蹤跡、僑置郡縣和民族遷徙、壯語地名所顯示的古今民族的差異、滇緬邊境上幾個地名的語源等內(nèi)容。這一章關于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材料都是第一次發(fā)表的。

第六章為“從姓氏和別號看民族來源和宗教信仰”,該章包括“從姓氏所反映的民族來源”、“從姓氏和別號所反映的宗教信仰”、“‘父子連名制’是藏緬族的文化特征”等內(nèi)容。這一章著重研究了“父子連名制”。

第七章為“從親屬稱謂看婚姻制度”,該章包括“親屬稱謂在初民社會里的重要性”、“黑夷親屬稱謂所反映的交錯從表婚制”、“交錯從表婚制的分布區(qū)域”,“親屬稱謂所反映的其他婚姻制度”以及用例說明從親屬稱謂推斷婚姻制度所應有的審慎態(tài)度。

第八章為本書的“總結”。主要內(nèi)容包括“語言跟著社會的進程而演變”、“語言學的有機聯(lián)系”、“語言學的古生物學分析方法”、“文化變遷對于語音和語形的影響”、以及“中國語言學的新方向”。其實,這一章才是這本書有關語言學研究的理論成果。

除了上面的八章正文以外,《語言與文化》還包括邢公蜿寫的再版序,陸志韋原來為該書第一版寫的序和作者的“自序”。羅常培的自序中回顧了該書的寫作過程;本書還包括四項附錄,分別為:“論藏緬族的父子連名制”、“茶山歌”、“從客家遷徙的蹤跡論客贛方言的關系”和“語言學在云南”。這些附錄都是作者早些年所撰的論文和報告,也是產(chǎn)述書中一些觀點的基礎,附錄在書后,分別為前面不同章節(jié)的內(nèi)容提供了更細的例證。

三、讀后感想

羅常培在少數(shù)民族語言研究、方言調查、音韻學研究各方面都作了許多開拓性的工作,并有突出貢獻。羅常培先生是中國現(xiàn)代語言學的奠基人之一,也是這門科學不懈的開拓者。中國語言學界將羅先生稱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可以說是對他一生的準確定評。

(一)勇于接受新事物,開創(chuàng)新事物的精神

該書中提及了大量的國外和國內(nèi)的例子,將語言學與社會文化聯(lián)系起來,這在當時的四十年代是個很大的嘗試和挑戰(zhàn),為今后的社會語言學和文化語言學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種勇于接受新事物,開創(chuàng)新事物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二)書中例證豐富、文字有簡單易懂

在書中羅常培先生講到了許多有趣的事兒,一部十萬字的書,包含了豐富的例證,從古至今、從國外到國內(nèi),字里行間體現(xiàn)出羅常培先生豐富的文化底蘊和知識積累,并運用簡單易懂的文字來說明,這樣讀起來很輕松,又體會了書中的樂趣。

(三)架起語言學與文化學的橋梁

在四十年代的中國,把社會文化與語言聯(lián)系起來可以說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膽嘗試。書中從國外和國內(nèi)少數(shù)民族的落后的語言來透視該民族的文化特點,把語言與文化聯(lián)系起來作為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為中國語言學的發(fā)展指明了一條一的道路。

《語言與文化》一書出自“大家小書”第三輯,作者羅常培。所謂“大家”,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書的作者是大家;二、書是寫給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讀物。所謂“小書”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顯得較一些罷了(出自“大家小書”袁行霈的《序言》)。其中收錄有關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各個文科領域的作品,既是名家大家的作品,舉重若輕,深入淺出,整齊地展示學術成果;又是大家民眾的讀物,可以開闊讀者眼界,一窺學術堂奧。而一冊小書,凝聚著人類的智慧,濃縮了學者畢生的心血和才華。所謂大家,就應該是把他的學術,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解讀,讓所有的讀者都可以品味出個中奧妙。那些所謂晦澀難懂的文章,不僅顯示不出作家學術的高深,而且更意味著作家學問的貧瘠。

本書作者羅常培(1899-1958),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北京市人,滿族。歷任西北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西南聯(lián)合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長。1949年后,籌建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并任第一任所長,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委員。一生從事語言教學和研究,對漢語音韻學和漢語方言研究卓有成績,被學術界譽為“繼往開來”的語言學大師。

本書引言中,引用美國語言學教授薩皮爾所說:“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并且,語言不能離文化而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由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活組織”,并且說明想從語詞的含義討論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每一章節(jié)中,作者都大量舉例說明,足以見得作者在語言學領域的廣博學識。

第二章,我們可以看到有趣的語義演變,繼而了解到文化演變的清晰片影。例如,英語pen從拉丁語penna來,原意羽毛(feather),最初之嚴格應用于原始的鵝毛筆(quillpen),后來筆的材質雖變化,但這個字依然保存著,如果由此分析現(xiàn)代語詞和羽毛的關系,我們可以知道一些古代筆的制度。我國著名的《說文解字》中的字,大都可以看出一些歷史遺跡,如“安”,靜也,從女在宀下,會意,就是說把女子關在家里便可安靜,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對女性的觀念。

第五章,學者說“地名的研究實在是語言學家最引人入勝的事業(yè)之一,因為他們時常提供給重要的證據(jù)”,我國古代的幾次著名遷移都可從語言學角度加以證實,南渡的百姓有根據(jù)他們的舊籍貫僑臵州郡縣的制度,“僑郡”一詞,原意是讓他們有所懷念,不忘歸北,但我們就可以此來了解此次民族遷移的情況,在《宋書〃州郡志》有具體考證。

第六章,中華民族有很多部族組合而成,雖漢化程度很深,但從姓氏方面還可以窺探到它的來源。如,慕容氏本來是鮮卑姓,其后人因諱言所出,分化為兩支:一支廣東東莞容氏,一支山東蓬萊幕氏,這兩個形勢看來毫不相關,但其實出自同一個祖先。據(jù)向達說:“曾無甘肅……”,那么……從此種歷史遺跡我們可以繼續(xù)推測出兩個民族間的接觸和來往。第七章,在初民社會里,即一種理想的原始社會里,名稱的用處極大,名稱相同,意味著實質也相同,在各個國家都有這種由親屬稱謂而制定出的婚姻制度,但由于它對于我這個讀者過于復雜,在此不做累述。

語言文化不朽的語言篇十九

尊敬的校領導:

您好!感謝您在百忙之中閱讀我的求職自薦材料,下面,我將自己的情況向您作一個詳細的個人

自我介紹

我是遼寧工學院20xx級英語專業(yè)語言文化傾向的學生,將于今年7月畢業(yè)。由于出身教師之家,是我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且對于教師事業(yè)始終充滿著極大的熱情,殷切地期望能夠在您的領導下,為這一光榮而偉大的事業(yè)舔磚加瓦,并且在實踐中不斷學習、進步。誠實正直、勤勞務實是我的原則,多年來的求學生涯使我形成了優(yōu)良的處事作風和先進的思想觀念,并有了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諧的人際關系。

大學生活又進一步強化了我的文化知識修養(yǎng),并塑造了良好的心理素質,切實我具備了腳踏實地的作風和規(guī)范自我的做人原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師友的嚴格教益及個人努力下,我具備了扎實的專業(yè)基礎知識,掌握了多項技能。在每學期的各項考試中都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并于2003年9月一次性通過英語專業(yè)四級考試,取得較好成績,能自如運用計算機軟件,熟悉word、excel等辦公軟件。積極參加學校、系組織的各項活動,在校運動會上多次取得佳績。同時,我很注重對自己各方面素質、能力地培養(yǎng),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抓住機遇,鍛煉自己。

平日,我利用課余時間從事家教工作,迄今已三年整,也曾在旅行社作簡直導游員,并得到廣泛贊譽,假期期間曾獨自辦英語培訓班。因此,擁有大量的教授經(jīng)驗和一定的社會實踐能力。又由于對語言、文學的熱愛,在日語的學習中也略有建樹。近得知,貴校在短短幾年內(nèi)從眾多省、市明校中脫穎而出,決非偶然,而是憑借領導高卓的遠見及教職員工們強大的凝聚力,這是青年人鍛煉和發(fā)揮才能的時機、好的場所。教書育人乃師者天職也。

下頁附個人

簡歷

表,盼面談!我以滿腔的熱情尋求屬于自己的理想位置,將以昂揚的斗志奮發(fā)于我所追求的事業(yè)。

此致

敬禮

語言文化不朽的語言篇二十

尊敬的校領導:

您好!

感謝您在百忙之中閱讀我的求職自薦書。我是遼寧工學院2001級日語專業(yè)語言文化傾向的學生,將于今年7月畢業(yè)。

由于出身教師之家,是我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且對于教師事業(yè)始終充滿著極大的熱情,殷切地期望能夠在您的領導下,為這一光榮而偉大的事業(yè)舔磚加瓦,并且在實踐中不斷學習、進步。誠實正直、勤勞務實是我的原則,多年來的求學生涯使我形成了優(yōu)良的處事作風和先進的思想觀念,并有了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諧的人際關系。大學生活又進一步強化了我的文化知識修養(yǎng),并塑造了良好的心理素質,切實我具備了腳踏實地的作風和規(guī)范自我的做人原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師友的嚴格教益及個人努力下,我具備了扎實的專業(yè)基礎知識,掌握了多項技能。在每學期的各項考試中都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并于 2003年9月一次性通過 英語 專業(yè)四級考試,取得較好成績,能自如運用計算機軟件,熟悉word、excel等辦公軟件。積極參加學校、系組織的各項活動,在校運動會上多次取得佳績。同時,我很注重對自己各方面素質、能力地培養(yǎng),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抓住機遇,鍛煉自己。

語言文化不朽的語言篇二十一

語言作為一種傳播思想、交流情感的工具,承載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與進步。不同的語言背后蘊藏著豐富多樣的文化,語言文化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塑造。在學習過程中,我深刻領悟到了語言文化的重要性,體會到了語言與文化之間的相互關系,并對語言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首先,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每一種語言都是其所處文化的一個縮影,它反映了該文化中的人們的價值觀、思維方式以及文化的慣例。比如,中文用字有豐富的象形化特點,透露著中國文化對事物的深刻思考與內(nèi)涵;而英文則強調簡潔明了、邏輯性,反映了英美文化中的實用主義與務實精神。學習語言就是學習一種文化,只有深入了解語言所折射的文化內(nèi)涵,才能真正理解該語言的精髓。

其次,語言與文化相互影響。語言是文化交流的橋梁,通過語言的交流,文化在不同社群中傳播、融合、演變。例如,英文中涌現(xiàn)出大量源自不同文化、對應不同概念的外來詞,如“karaoke”(卡拉OK)來自日語,“hamburger”(漢堡包)來自德語等,這種混合不僅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也豐富了語言本身的表達能力。而在中國,近年來涌現(xiàn)出大量的英語新詞語,如“網(wǎng)紅”、“996”等,這些詞語的出現(xiàn)反映了中國社會文化的轉變與發(fā)展。

再次,語言文化之間存在著隱性規(guī)則。每一種語言都有其自身的規(guī)約原則,包括語法、詞匯、語氣等等。這些規(guī)則在不同的語言文化中可能有所不同,而非毫無規(guī)律可循。學習一門外語,就要掌握其語言規(guī)則,并理解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才能在交流中傳遞恰當?shù)男畔?。比如,英語中對于禮貌用語的運用要求較為嚴格,而在中文中則更注重委婉用語,這體現(xiàn)了不同文化間對于社交禮儀的重視程度的差異。

最后,語言文化的體驗需要不斷地實踐與體悟。學習一門語言文化需要有長時間的積累與實踐。通過與母語為英語的交流伙伴日常的對話與交流,我深刻感受到了語言文化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在與他們的交流中,我意識到說一門外語并不僅僅是口頭表達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學會理解他們的文化思維方式,以及背后的文化背景。只有跳出自己的語言框架,真正融入到所學的語言文化中,才能真正掌握這門語言。

綜上所述,語言文化是緊密相連的,彼此相互影響、相互塑造。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要深入理解語言背后所折射的文化內(nèi)涵,了解語言與文化之間的相互關系,才能更好地掌握該語言,更好地與使用該語言的人進行交流。不斷地實踐與體悟,逐漸融入到所學的語言文化中,才能真正理解與感受到語言文化的獨特魅力。通過對語言文化的思索與學習,我深化了對文化多樣性的認識,也加深了對語言文化的敬畏與對其研究的興趣。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5946553.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