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故都的秋教案中職范文(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1 04:38:07
實用故都的秋教案中職范文(15篇)
時間:2023-11-01 04:38:07     小編:薇兒

教案是教師提高教學效率和推動學生學習的重要工具。教案要注重情感教育和價值觀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這里有一些教案范例,希望對你的教學工作有所幫助。

故都的秋教案中職篇一

教學目標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諧統(tǒng)一的寫作特點。

2、體會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聯系文中所寫的五幅秋景圖,進一步掌握散文稿“形”與“神”的關系。

4、根據自己的主觀色彩,有意識地選取幾處景物,寫幾個片段。

教學重點

1、本文寫故都的秋天,為何不詳寫故都秋天的著名風景?

2、本文題為“故都的秋”,文中卻多次提到南國之秋,為什么?

教學過程

一、題解

“故”字,飽藏著眷念熱愛故都之情?!扒铩苯沂玖吮疚牡拿枋鼋嵌?。全題點出地點和節(jié)令,洗練含情。很值得品味。

“故都”證明描述的地點,內含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確定描述的資料,題目明確而又深沉。

文章將自然的“客觀色彩”dd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dd個人情緒,自然地融化在一齊,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氨眹那?,卻個性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全文緊扣“清”“靜”“悲涼”落筆,以情取景,以景顯情,信手寫來情景渾然一體。

二、作者及時代背景

郁達夫(1896d1945),現代作家。浙江省富陽縣人。19留學日本,曾廣泛涉獵外國文學,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與郭沫若、成仿吾等組織了“創(chuàng)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學、武昌師范大學、中山大學任教。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赴武漢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并到新加坡用心宣傳抗日。后流亡到蘇門答臘。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個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舊社會的罪惡,向封建道德大膽挑戰(zhàn),有必須的用心好處。但也帶有頹廢情緒。散文以游記著稱,情景交融,文筆優(yōu)美,自成一家。出版有《達夫全集》《達夫散文集》《達夫游記》《達夫日記》《郁達夫選集》等。

從199月至1933年3月,郁達夫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和進行創(chuàng)作。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1936年2月離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這段時間里,他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竭,過的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許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在必須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過程中,寫了許多游記,這是他在這段時期創(chuàng)作的主要收獲,為我國現代游記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云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優(yōu)美的散文dd《故都的秋》。

本文寫于1934年8月。

1933年至1936年,作者受白色恐怖的威脅,從上海遷居杭州。“撤退到隱逸恬恬的山水之間,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淡”。他過著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學習這篇課文,“要理解作者當時的處境,認識作者滲透在作品中的那種思想感情的合理性?!闭_地認識作者透過描述“故都的秋”所表現出來的復雜的'感情。

文旨:

文章透過對故都的秋的洗練、優(yōu)美的描述,贊美了故都秋色的特有的美,勾勒了故都之秋的清、靜又帶有悲涼的情景,抒發(fā)了作者眷念、熱愛故都的真摯感情,從中也流露出作者憂慮、冷落的情懷。

三、課文結構

(指導學生作疏理全文結構的訓練)

先依據練習的框架,作自讀。然后逐層提示如下:

全文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總起(第1、2自然段)

1、寫故都秋之感。清、靜、悲涼令人向往。

2、寫江南秋之感。秋味不濃不讓人滿足。

第二部分:分寫(第3d12自然段)

秋晨天空、秋之牽牛花

槐樹落蕊而知秋鄉(xiāng)國有異,悲秋之感卻同。

記敘秋蟬殘鳴而報秋議論

秋雨淋人人知秋故都之秋,有它的個性之處。

棗樹秋色之奇觀

第三部分:總括(第13、14自然段)

南國之秋,色味不如北國之秋濃。

故都之秋,我減少壽命也要留住。

四、組織學生討論幾個問題。

1、作者為什么在文中多次寫到南國之秋呢?

明確:

寫南國之秋,是為了南北比較,以“南”襯“北”。作者以南國之秋的“淡”來襯托北國之秋的“濃”,以這秋的深味在南方“嘗不透”,來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比較,這樣南北比較、襯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2、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與“神”的結合點是什么?

明確:

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風物,具體說就是那五幅秋色圖?!吧瘛笔琴澝拦识嫉淖匀伙L物,抒發(fā)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遠的憂思和孤獨感?!敖Y合點”是“清”“靜”“悲涼”。

3、文章描繪了五幅秋色圖之后,一大段議論,這段議論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

從記敘到議論,這是從“形”到“神”的深化過程。這段議論,在前面記敘的基礎上,從理喻的角度,進一步贊頌秋,贊頌北國之秋。

4、如何理解文章結尾的一段話?

明確:

秋色是這樣的好,祖國的美景是這樣的可愛,聯系當時國家山河破碎、內交外困的現實,作者為了保住祖國完美的東西,“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僅僅抒發(fā)了贊美、眷念故都自然風物的真情,也表現出了深沉的愛國之情。

5、文章是怎樣將自然的“客觀色彩”dd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dd個人的情緒,自然地融化在一齊的?舉例說明。

明確:

第三自然段,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對自然風物稍加點染,把它自然地再現出來,碧綠遼闊的天空,作了畫背景;地面上,爬著五顏六色的牽?;?;天地之間,間或出現一兩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馴鴿,點綴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顯得疏密得體,濃淡相宜。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濃茶,舉頭望碧空,俯身看牽牛,耳邊不時傳來馴鴿的飛聲。那里靜中有動,繪聲繪色,自然界的“客觀色彩”,故都之秋的質樸美和原始美完全溶合在畫面之中。但是,畫面上籠上了一層作家內心的主觀感情色彩?!白馊思乙淮莆輥碜≈保霸谄票谘校o對著”“牽牛藥的藍朵”,而且認為牽?;ㄊ恰八{色或白色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可見作家內心的孤獨、冷靜與淡淡的悲涼。畫面中底色都是青藍灰白等“冷色”,“馴鴿的飛聲”反襯出秋晨的寂靜。由此可見,這段文字能將自然界的“客觀色彩”dd故都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dd個人情緒,自然地融化在一齊,“情”與“景”到達完善的交融與統(tǒng)一。

明確:

這是運用了襯托的手法,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等等,都是細小的聲音,能聽到這些細小的聲音,就能給人以幽靜的感覺,說明這個地方寂靜無聲。

五、鑒賞要點

1、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作者身處在社會環(huán)境,使他內心投下了憂慮和冷落的陰影,他追求“清”“靜”,并籠罩著淡淡的“悲涼”。正因為這樣,他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自然也就籠罩著池一層主觀感情色彩。文章不寫富有“暖色”和香山紅葉,也不寫游人如織的園;而寫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住著”,“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藍色的牽牛花。”但是,“故都的秋”,又并沒有因為作家的主觀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卻了它固有的特征。那牽?;?,那槐樹的落蕊,那秋蟬的殘聲,那秋風秋雨,還有那棗子樹,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了廖廖數語略作勾勒,便將讀者帶進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物”“我”之間完美的交融和統(tǒng)一,顯示了作家的卓越的藝術才華,它既是對北平之秋的客觀描繪,又是作者當時情緒的折光和反射。

2、語言明白曉暢,簡潔清麗。

課文不用生僻的詞匯,不用拗口的句式,但由于作者的精心的錘練,認真琢磨,細膩清新的敘寫里,充滿了詩情畫意,展現了優(yōu)美的畫面,給人以高度的藝術享受,瑯瑯上口。如文中兩段對槐樹和秋雨后描述: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

這兩段文字象輕輕飄浮的白云,又像呆咚作響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話的語言,在娓娓的敘述之中,創(chuàng)造了無窮的詩意。這是有動有,有聲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間滲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調。

3、運用渲染、襯托的手法

課文寫故都的秋,緊扣“清”“靜”“悲涼”,是透過選取的不同景物,以不同的側面同時加以渲染刻畫的。比如寫北國槐樹娜一段,渲染了寂靜的氣氛,突出了“靜”。“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幾句,給人以清靜悠閑的感覺?!皾撘庾R水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幾句,抒發(fā)了悲秋之感,緊扣了“悲涼”。

這些都是運用了襯托的手法,在描述某個事物的時候,用另外的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從旁陪襯烘托,使它更鮮明更突出地顯現出來。文中寫到的“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秋蟬衰弱的殘聲”“息列索落”的雨聲,“緩慢悠閑”的人聲,都是細小的聲音,能聽到這些細小的聲音,人幽靜的感覺,說明這個地方寂靜。

故都的秋教案中職篇二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故都的秋聲,秋色,秋味,體會作者對北方秋景的贊美之情。

2、引導學生把握文中情與景的關系及文章的結構。

二、能力目標:

讓學生初步掌握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物”與“我”之間完美融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與重點:

分析情與景的關系。

教學過程及步驟:

一、課前預習,并布置預習題

1? 熟讀課文,查閱有關作者郁達夫的生平資料,初步了解其散文寫作的風格特點。

2? 思考:本文寫故都秋天的哪些景物?

本文題為“故都的秋”,文中卻多次提到南國之秋,為什么?

二、回憶學過的有關寫秋的詩文,概述這些詩文“寫景”“抒情”的特點,導入新課。

劉禹錫《秋詞》

(一)?。ǘ?/p>

自古逢秋悲寂寥,山明水凈夜來霜,

我言秋日勝春朝。數樹深紅出淺黃。

晴空一鶴排云上,試上高樓清入骨,

便引詩情到碧霄。豈如春色嗾人狂。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分析劉禹錫《秋詞》(兩首)

問:在這兩首詩中,哪些地方體現了作者對秋天的感受?

明確:如“勝春朝”、“引詩情”、“山明水凈”、“清如骨”等。

問:那么,這樣的秋天給我們什么樣的感覺?

明確:這里的秋天給人以清新的感覺,能激發(fā)人的詩情,甚至勝過春天。

分析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問:這首小令寫了什么景什么人?

明確: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抒寫內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游子。

問:同樣是寫秋天,前者清新,后者悲涼,這是什么原因?

明確:這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所決定的,也就是“情”決定了“景”的特點,即“景?????? 隨情異”。

問:本文《故都的秋》也是寫秋天,那么,這里的秋天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呢?

明確:清、靜、悲涼。

三、 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感情底蘊。

1、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1945),現代作家。浙江富陽人。19xx年留學日本,曾經廣泛涉獵外國文學,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赴武漢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并到新加坡積極宣傳抗日。后流亡到蘇門答臘。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殺害。主要作品有《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個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舊社會的罪惡,向封建道德大膽挑戰(zhàn),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也帶有頹廢情緒。散文以游記著稱,情景交融,文筆優(yōu)美,自成一家。

2、寫作背景

從1921年到1933年4月,郁達夫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和進行創(chuàng)作。 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1936年2月離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這段時間里,他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竭,過得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許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過程中,寫了許多游記,這是他在這段時期創(chuàng)作的主要收獲,為我國現代游記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優(yōu)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小結

通過以上的介紹,大家不難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蘊,特別是“他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竭,過得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許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一句,明確指出了作者寫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點。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點,將有助于下面我們對本文景物特點的分析,從而能更好地把握情與景的關系。

四、播放文章的朗誦錄音,整體感知“故都秋”的特點。

五、由景入情,把握情與景的關系。

明確:從第3到第11自然段。

問:這些段落中寫了哪些主要的景?

明確:第3段主要寫了秋花(牽?;ǎ?,第4段主要寫了秋樹(槐樹),第5段主要寫了秋蟬,第6——10段主要寫了秋雨,第11段主要寫了秋樹(果樹)。

那么,作者在對這些景具體的描繪中,是如何體現故都秋“清、靜、悲涼” 的特點的呢?下面先請兩名同學來誦讀課文3——11段落,其他同學要眼耳手腦并用,一是圈出文中體現秋天色彩的詞語,二是標出傳遞聲響的物名。我們將從“秋色”和“秋聲”兩個角度來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先學生討論,然后教師總結:

秋色

青天(藍綠) 藍朵(藍色) 秋草(黃色)

落蕊(灰白) 樹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藍綠)

棗樹(淡綠微黃)

問:那么這些色彩有什么特點?

明確:冷色。

問:用這樣的冷色調的詞僅僅是因為作者忠實于對客觀景物的真實描寫嗎?

明確:不僅是這樣,“一切景語皆情語”,更主要的是與作者當時的心境有關,我們可以從“說到了牽?;ǎ乙詾橐运{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試做陪襯?!边@里看出作者此時所欣賞的是一種蕭條,落寞,凄清的景。所以這些描寫色彩的詞不僅體現了是故都秋“清”的特點,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顯。

問:接下來我們來聽聽故都的秋聲,主要有哪些聲音呢?

明確:“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秋蟬的衰弱的殘聲”“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了”“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說”。

問:這么多聲響交雜在一起故都的秋又是怎樣的呢?

明確:靜。連鴿子的飛聲、蟬衰弱的叫聲,這些細微的聲音都聽得到,這就反襯了故都的靜?!跋s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是運用了以動襯靜的手法?! 办o”,這就是故都秋的聲音。更何況蟬聲是如此的衰弱與凄慘,更何況這聲音如影隨形讓你無處藏身(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和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氨瘺觥保@便是故都的秋味??磥碜髡邔识嫉那锸牵和床⒖鞓分?/p>

問:文中有沒有能直接體現這種感覺的句子?

明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薄白阋娪懈杏X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明確:這與作者的心境有關,前面我們在學習本文的寫作背景時,曾提到作者寫作的心境,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本文情與景的密切關系:以情馭景,以景顯情。

六、分析文章結構

以上分析的是3——11自然段,是本文的主體部分,下面我們來看看其他段落寫什么。

問:本文是寫故都的秋,但也寫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 

明確: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來襯托故都的秋。

明確:分別抓住其“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濃,回味不永”的特點,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這 樣在結構上就形 成了前后呼應。

明確:第1段寫作者對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寫作者對故都秋的眷戀之情,都是抒發(fā)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戀”是在離開故都之時,其實質是一樣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構成了呼應。

七、思考

文章的題目“故都的秋”能否改成“北平的秋”。

八、能力遷移訓練

1、練習:

有人說:“真正好的散文并不在乎寫了什么,告訴了讀者多少東西,而在于讓讀者想到了什么;有多少喚醒。”高二的你們已經經歷了人生的十六個春夏秋冬,除去孩提時代的懵懂無知,對四季輪回你應該有自己的獨到感觸吧。用你擅長的手法將它們記錄下來。

2、拓展閱讀

郁達夫《北平的四季》

歐陽修《秋聲賦》

故都的秋教案中職篇三

1、知識與能力

了解本文的構思,體會它結構精巧、變化多姿的特點。

2、過程與方法

了解有關語句的深刻含義和表現手法,感受本文語言含蓄優(yōu)美的特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本文詠物抒情的寫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

這是一篇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優(yōu)美。借助于多讀,讓學生讀中求解,讀中悟情,讀中明理,讀中品味。

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跡的介紹,深入體會本文的思想感情。

借助于多讀,讓學生讀中求解,讀中悟情,讀中明理,讀中品味。

1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教師展示一常春藤盆栽圖片)

同學們知道這種盆景植物的名稱嗎?(常春藤)

這是老師喜歡的一種植物,老師喜歡它的原因有兩點,我先說第一個原因,那就是它的顏色——綠色。綠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僅是蕓蕓眾生喜愛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詠之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位喜愛綠色的現代散文家陸蠡寫的一篇散文《囚綠記》。

2、指明一學生上黑板寫上課題和作者名字。教師給作者名正音。

3、簡介作者有關情況。

(學生圈劃、朗讀課文后面注釋中的有關內容)

(二)、釋題:“囚綠”就是把綠色囚禁起來。

1、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呢?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高聲朗讀、輕聲朗讀、一個人讀,找個伴兒一起讀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讀課文。

2、教師明確要求:標注段落,圈劃疑難字詞,或結合課后注釋,或同學相互討論,合作解決,實在不能解決的,也可當場求助老師。

(三)、教師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線索。

1、作者為什么要囚綠?

(因為他愛綠)

2、他把綠“囚”牢了嗎?

(他后來把綠釋放了)

3、離開了綠,他對綠的感情又是怎樣的呢?

(他對綠充滿了思念)

教師歸納板書:戀綠囚綠釋綠思綠

(四)、研讀“戀綠”的部分(第1-7小節(jié))。

1、學生速讀課文。

指明學生找出表現作者愛綠感情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師適當引導講解,在學生找出后,或組織學生齊讀,或組織分組讀,在讀中與作品直接對話,感知這篇散文的語言風格。

2、創(chuàng)設情境:

假設學生是作者,要直接抒發(fā)對綠的喜愛之情,與綠直接“對話”,要求學生以課文第五小節(jié)一段話“綠色是多寶貴的啊……也視同至寶”為例,變換人稱、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發(fā)對綠的喜愛之情。

(五)、研讀“囚綠”部分。(第8-11小節(jié))

1、作者因為愛綠而囚綠,課文哪些語句寫出了他對綠的愛之深?指名朗讀文中有關語句。

2、教師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學生觀察它的枝條向一個方向伸長即向著陽光方向生長的外形特點,揭示喜愛它的第二個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

提問:作者得到“綠”了嗎?找出文中的有關語句來說明。

(六)、布置作業(yè):

故都的秋教案中職篇四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教師紛紛開始生成性課堂的教學探求。生成性的語文課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筆下的“麥田”:有一群孩子在課堂“麥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戲、狂奔、亂跑,新的活動不斷生成。教師就是站在那“麥田”懸崖邊的守望者,守望著這片麥田,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就把他捉住,不讓一個孩子掉下“懸崖”,不讓學生迷失于“課堂生成”。

在這堂課的設計上,以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致和開發(fā)性學習的欲望為起點,課堂上適度發(fā)揮主導作用,給予學生有效的價值引導和點撥,對于學生生成的單一的信息資源,通過追問補充的方式將他們帶到思維的邊緣,讓思考“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故都的秋》是新課標人教版高中一年級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必修2第一單元的第二篇。本單元所選的三篇課文都是抒情散文,單元的教學要求是通過鑒賞品味語言,向深層次賞析作者的情感。在欣賞語言的過程中,使學生從文章的“景語”里,品讀出作家的獨特心境,體會作者的情態(tài)與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達夫將自然界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的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表現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獨特感受的作品。以提高學生的語文實用閱讀能力和增強學生的主動性為教學設計的出發(fā)點,我將本文分為兩課時來學習。第一課時從內容和背景方面研讀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課時從語言和藝術手法方面,體察作者情感。這是第一課時的設計方案。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的教學對象是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學生對散文是不陌生的,學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過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進行過初步的鑒賞。要充分利用他們的興趣引導他們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既要讓學生鑒賞課文,又要指導學生學會鑒賞的方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該課的特點以及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2)掌握散文的閱讀方法,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體會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由于作者所處的年代已遠,學生在把握作者情感上有一定的難度,也難以領悟主觀色彩籠罩之下的景物描寫的妙處。所以體會本文情景交融,引導學生推敲本文悲涼、傷感情調的由來。既是教學重點,又是學習難點。

1、采用教師與學生互動合作的教法。

(解說:在新課程理念中,課堂是個有機融合體。從互動角度引導學生探究作者在文中隱藏的生命情感。)

2、朗讀感受,重視誦讀、美讀。

(解說: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思想感情,以朗讀來貫串整個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

3、讓學生讀、說、品、評,合作探究

(解說:閱讀實踐以學生活動為主,充分利用好教材這個例子,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學精神和自學習慣。)

多媒體課件

依據本課時的重點、難點及教學方法的思考,將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為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一)貼近生活,進入情感

一開課,老師與學生共同回憶:“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白舸爭流”等一系列的描寫秋天的詩詞……是的,不同的人對于秋有著不同的感受。毛澤東讀到秋日的壯麗,杜甫讀到秋風的悲涼,柳永讀到秋雨的凄苦。那么,你眼里的秋天是怎樣的呢?學生各抒己見:可能會談身邊的秋天,一方面給人以豐收的感覺,田野里,各種莊稼陸續(xù)成熟了,果園里,各種果樹掛滿枝頭,天高地廣,金風送爽,令人心曠神怡;另一方面秋天也會給人帶來破敗、凄涼之感:北雁南飛,枯葉飄零,收獲后的田野,一片狼藉,風中夾雜著寒意,讓人心緒悲涼等等。

(解說:這一導入,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入課堂最佳狀態(tài),也就進入教學的第二環(huán)節(jié)。)

(二) 誦讀感悟,辯論情感

1、先聽課文朗讀錄音,配上一段憂郁抒情的音樂《秋思》,讓學生感受作者的感情基調。同時要求學生邊聽邊在文中勾畫出作者選用了哪些平常景物來描寫故都的秋。

2、聽完課文錄音,請學生讀課文1-2自然段,分別用文中的四個字和三個字來概括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的特點。

明確:北國的秋——清、靜、悲涼 南國的秋——慢、潤、淡

(解說:這一設問意在要求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全文,訓練學生的文字概括能力。)

學生很快悟出:作者眼里故都的秋最大的特點:“清、靜、悲涼”

3、那么縱觀全文,“你認為作者是頌秋還是悲秋?”

將持不同觀點的學生分為兩組。要求各組同學在回答時以文本為依據。

學生有了爭論意識,就會積極、主動地閱讀課文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語句,在閱讀和爭論中提高運用文本的能力。

學生經過一系列深入的辯論后發(fā)現:作家會選什么樣的景來抒什么樣的情,這都跟作家的個人心境有關。作者寫南國之秋,秋味不濃,難以讓人滿足;寫北國的秋,才夠得上心理上的秋味。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對故都秋的眷戀和向往,是積極贊美的情感;而作家的主觀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全文的基調又是憂傷的,悲涼的。可以說《故都的秋》是一曲悲涼的頌歌。

(解說:有意讓教學重心下移,設置了一個非此即彼的圈套,看學生能否跳出思維的二維空間。這是一種聯系文本進行分析的思維訓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篩選、提取文中信息,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想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產生了思想上的碰撞,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在閱讀和爭論中,加深對景物描寫所蘊涵的思想感情的領悟,加深對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點的認識,突出了本堂課教學重點。這種放手讓學生討論的做法,能讓學生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同時有助于思維的互補,更有助于合作能力和發(fā)現能力的培養(yǎng)。在這里,課堂就是一條生生不息流動著的河流,師生成為課堂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

(三)研讀探究,發(fā)現情感

繼而,教師拋出一個學習缺口,師生進行互動研討探究——郁達夫眼里的秋天為什么會是這樣呢?(下面是我上這堂課與學生互動的片斷)

生:可能跟他的年齡有關吧。

師:郁達夫寫此文時年齡只有38歲。

生:可能和作者的性格有關吧。

師:可惜我手頭沒有這方面的資料能幫你證明這一點。

生:是不是跟作者的生活時代有關?

師:不錯,郁達夫生活在動亂年代,但是像他這一時代的其他作家也寫過反映季節(jié)的文章,像朱自清的《春》就寫得生機盎然、蓬勃向上。

生:也許和作者的生活經歷有關。

生:還可能和作者的心境、情懷有關。

師:郁達夫1913年9月隨長兄赴日留學,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熏陶。十年的異國生活,使他飽受屈辱和歧視,激發(fā)了他愛國熱忱。

生:由此看來,作者因眷戀故都才產生這樣的情感。

生:作者寫南國之秋,秋味不濃,難以讓人滿足;寫北國的秋,才夠得上心理上的秋味。

……

通過互動之后達成共識:從客觀方面來講,這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從主觀方面來講,與作家的個人氣質、生活經歷、文藝觀和審美追求等有關。

(解說:“因學定教”是一條不能違背的原則,無論預先考慮如何周密,在課堂上還是要尊重學生思維變化,在與學生互動過程中,教師要隨機應變,只要不妨礙教學的終極目標就可以。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去探究發(fā)現悲涼、傷感情調的由來”。在這里,我沒有進行傳統(tǒng)式的作者簡介、寫作背景介紹,只是讓學生既走進教材又走出教材,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成功的喜悅,而且是自主學習的興致和開發(fā)性學習的欲望。)

接著,進入延伸拓展環(huán)節(jié),根據學以致用的原則,設計這樣一道練習:

(四)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同學們可選取文中五幅畫里的景物,也可聯想我們家鄉(xiāng)秋天里別的景物,抓住其特征,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續(xù)寫??凑l說得新!說得多!說得快!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

它在簡陋的小屋里;它在濃濃的香茶里;它在蜜桔的飄香里。

故都的秋教案中職篇五

教學目的:1、訓練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方法:自讀棗討論棗點撥式

教學重點:散文的形和神

教學媒體:投影機、錄音機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及內容:

導語?設計?

門情思大碗茶〉〉,歌中唱的是我們國家的哪個城市?對,北京。

檢查預習,師生共同討論,分析理解課文?

首先請全班同學朗讀全文;?

讀罷全文,你們覺得郁達夫主要從哪個方面來寫故都的秋的?請用一字來概括。

答:味。(板書)

教學設想:

讀一、二自然段,分別用四個字和三個字來概括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的特點。?

答:北國的秋棗清、潤、悲涼

南國的秋棗慢、潤、淡

教學設想:此問旨在訓練學生的文字概括能力,答案均在文段中找到。

讀第三~第十一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

教學設想:

(3)為了方便學生的討論,可在討論前出示本課投景膠片之一:

秋花棗色

秋槐棗形

秋蟬棗聲

秋雨棗味

秋果棗實

因此,上術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就決定了作家會選什么樣的景來抒什么樣的情。

教師總結時,可出示本課投影膠片之二:

(1)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2)舊中國時代氣質的抑郁善感;

(3)作家個人氣質的抑郁善感;

(4)作家的文藝觀和審美追求。

教學設想:

(1)此題旨在學生把握散文情和景的關系,這是本課教學難點?。

(四)讀第十二自然段,你認為本段的中心句應該是哪一句?

b、秋之于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qū)別呢?

c、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到底。

(五)讀最后兩個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

1.作者認為南國的秋與北國的秋的最大的區(qū)別在哪個方面?請用一個字來概括。

答:味。(板書)

2.為了說明上述區(qū)別,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答:比喻。作者用了四級對比來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

教學設想:

(1)此題旨在訓練學生的修辭辯認能力及理解能力。

(3)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可出示本課投影膠片之三:

三、結語設計

1.教師播放《前門情思大碗茶》的后幾句:

故都的秋教案中職篇六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故都秋的特點。

2、引導學生把握文中情與景的關系及文章的結構。

二、能力目標:

讓學生初步掌握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與重點】分析情與景的關系。

【教學過程及步驟】

一、以事例導入,點明學習重點。

二、通過比較閱讀,體會故都秋的特點。

下面我們先來看幾首同樣也是以秋為描寫內容的詩歌:

材料一:孟郊《秋懷》

秋月顏色冰,老客志氣單。

冷露滴夢破,峭風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腸中轉愁盤。

疑懷無所憑,虛聽多無端。

梧桐枯崢嶸,聲響如哀彈。

材料二:劉禹錫《秋詞》

(一)????????? ?。ǘ?/p>

自古逢秋悲寂寥,? 山明水凈夜來霜,

我言秋日勝春朝。? 數樹深紅出淺黃。

晴空一鶴排云上,? 試上高樓清入骨,

便引詩情到碧霄。? 豈如春色嗾人狂。 

1、分析孟郊《秋懷》

一問:這是一首寫秋天的詩,那么詩中都寫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

明確:詩中寫到了月、露、風和梧桐。

二問:這些景具有什么樣的特點?

明確:月——冰,露——冷,風——寒(峭),梧桐——枯,

梧桐甚至是“聲響如哀彈”,意思是秋天梧桐脫落,風吹枯葉,瑟瑟作響,聽去好像誰在彈奏悲哀的曲調。

三問:那么,這樣的秋天給我們什么樣的感覺?

明確:悲涼。

2、分析劉禹錫《秋詞》(兩首)

一問:在這兩首詩中,哪些地方體現了作者對秋天的感受?

明確:如“勝春朝”、“引詩情”、“山明水凈”、“清如骨”等。

二問:那么,這樣的秋天給我們什么樣的感覺?

明確:這里的秋天給人以清新的感覺,能激發(fā)人的詩情,甚至勝過春天。

3、小結

一問:同樣是寫秋天,前者悲涼,后者清新,這是什么原因?

明確:這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所決定的,也就是“情”決定了“景”的特點,即我們前面已提到的“景隨情異”。

二問:本文《故都的秋》也是寫秋天,那么,這里的秋天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呢?是悲涼,還是清新?(要求學生對照上面兩組詩,參考課文第一段的內容來回答這個問題。)

明確:清、靜、悲涼。比較接近于第一首詩。

三、通過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感情底蘊。

1、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1945),現代作家。浙江富陽人。19xx年留學日本,曾經廣泛涉獵外國文學,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他赴武漢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并到新加坡積極宣傳抗日。后流亡到蘇門答臘。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殺害。主要作品有《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個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舊社會的罪惡,向封建道德大膽挑戰(zhàn),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也帶有頹廢情緒。散文以游記著稱,情景交融,文筆優(yōu)美,自成一家。

2、寫作背景

從1921年到1933年4月,郁達夫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和進行創(chuàng)作。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1936年2月離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這段時間里,他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竭,過得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許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過程中,寫了 許多游記,這是他在這段時期創(chuàng)作的主要收獲,為我國現代游記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優(yōu)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小結

通過以上的介紹,大家不難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蘊,特別是“他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竭,過得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許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一句,明確指出了作者寫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點。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點,將有助于下面我們對本文景物特點的分析,從而能更好地把握情與景的關系。

四、由景入情,把握情與景的關系。

明確:從三到十一自然段。

二問:這些段落中寫了哪些主要的景?

明確:第3段主要寫了牽?;?,第4段主要寫了槐樹,第5段主要寫了秋蟬,第6——10段主要寫了秋雨,第11段主要寫了果樹。

那么,作者在對這些景具體的描繪中,是如何體現故都秋“清、靜、悲涼” 的特點的呢?下面先請兩名同學來誦讀課文3——11段落,其他同學要眼耳手腦并用,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圈出文中體現秋天色彩的詞語,二是標出傳遞聲響的物名。我們將從秋色和秋聲兩個角度來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先學生討論,然后教師總結:

秋色

青天(藍綠) 藍朵(藍色) 秋草(黃色)

落蕊(灰白) 樹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藍綠)

棗樹(淡綠微黃)

三問:那么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還是暖色?

明確:冷色。

四問:面對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個孤獨的旅行者,你心里會產生什么樣的感受?

明確:冷清。即課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點。

五問:接下來我們來聽聽故都的秋聲,主要有哪些聲音呢?

明確:有鴿聲(飛聲)、蟬聲、雨聲、人聲。

六問:那么這么多聲響交雜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鬧呢,還是寧靜?

明確:靜。連鴿子的飛聲、蟬衰弱的叫聲,這些細微的聲音都聽得到,這就反襯了故都的靜,這也正體現了我們在《天山景物記》中學到的一句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是運用了以動襯靜的手法。舉一個例子,比如鐘,在白天,你根本聽不到它的走動聲,但在晚上,夜深人靜時,你便能聽到清楚的滴答聲,因此,假如要你寫夜的靜,你便可以以鐘的走動聲清晰可辨來襯托夜的靜,這也就是以動襯靜。

七問:假如你是一個孤獨的飄零者,身處在如此寂靜的秋天里,心里會有什么感受?

明確:孤獨、痛苦。

明確:悲涼。這便是故都的秋味。

明確:這與作者的心境有關,前面我們在學習本文的寫作背景時,曾提到作者寫作的心境,簡單地說,作者心情不好,所以才寫出如此之景。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情與景的密切關系。

五、分析文章結構

以上分析的是3——11自然段,是本文的主體部分,下面我們來看看其他段落寫什么。

明確: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來襯托故都的秋。

明確:分別抓住其“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濃,回味不永”的特點,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這 樣在結構上就形 成了前后呼應。

明確:第1段寫作者對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寫作者對故都秋的眷戀之情,都是抒發(fā)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戀”是在離開故都之時,其實質是一樣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構成了呼應。

六、能力遷移訓練

練習:

以夏天的景為描寫的內容,借景抒發(fā)歡樂或苦悶的心情,但不能直抒胸臆,要學會以情馭景、以景顯情。字數要在200—300字之間。

具體做法:

當堂做。一、二組同學寫一篇借夏天的景抒發(fā)歡樂心情的短文,三、四組同學寫一篇借夏天的景抒發(fā)苦悶心情的短文。寫好后,教師抽查并將寫得較好的文章通過實物投影儀投放出來,大家一起來分析和學習。

故都的秋教案中職篇七

(1)整體感知,分析寫景狀物散文的結構和主題,理清課文思路。

(2)學習寫景狀物散文的寫作方法——情景交融。

(3)品味寫景狀物散文的語言美。

(4)讀寫結合,運用借景抒情的寫作技法趁熱打鐵,動手寫小散文。或者模仿課文優(yōu)美雋永的句子進行仿寫。

(1)分析文章結構,抓住關鍵詞概括文章主題。

(2)用兩個段落作為例子,引領學生欣賞寫景狀物散文的寫作特點——情景交融。

(3)自主合作探究品位文章的語言美。

領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觀情感,培養(yǎng)人文情懷,提高審美能力。

1、學習寫景狀物散文的寫作方法——情景交融。

2、品味寫景狀物散文的語言美。

1、讀寫結合,運用借景抒情的寫作技法趁熱打鐵,動手寫小散文。或者模仿課文優(yōu)美雋永的句子進行仿寫。

2、理解作者的悲涼。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

多媒體。

散文是作者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經驗,通過狀物、記人、寫景等方式表達出來。所謂自我感悟,也就是對事物的特殊意義和美質的發(fā)現。形式上散文有四個特點:

(1)以個人抒情為主,把抒情、敘述、議論熔為一爐;。

(2)從細處落筆,小中見大;。

(3)從側面暗示,發(fā)揮讀者的想象力;。

(4)行文自由,結構靈活。閱讀散文時,要抓住文章的結構和線索,要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要注意欣賞優(yōu)美的語言。今天我們學習《故都的秋》。

學習任務:

(1)整體感知,理清思路,分析寫景狀物散文的結構和主題。

(2)學習寫景狀物散文的寫作方法——情景交融。

(3)品味寫景狀物散文的語言美。

(4)讀寫結合,運用借景抒情的寫作技法趁熱打鐵,動手寫小散文?;蛘吣7抡n文優(yōu)美雋永的句子進行仿寫。

(1)整體感知,理清思路,分析寫景狀物散文的結構和主題。

全文共14個段落。

1、請同學們閱讀第1段至第2段,回答問題:

(1)抓住關鍵詞,請概括北國的秋的特點。

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2)第1段作者對故都的秋的感情是什么?想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這句話表現了作者對故都的秋天的向往。

(3)作者為什么寫江南的秋?

作者運用對比的手法把江南的秋和故都的秋對比,突出故都的秋的特點,表現作者對故都的秋的向往。這個段落運用了比喻,把秋比作名花和美酒,贊美故都的秋更值得領略品味。

2、閱讀第3段到第11段,作者寫了故都的秋哪些景物?分析景物有什么特點?

(1)秋天的小院(2)秋天的槐樹(3)秋蟬(4)秋雨(5)秋天的果樹。景物的特點是清、靜、悲涼。

3、閱讀12、13、14段。

(1)請問,這個段落在表達方式上屬于什么?請分析作者的觀點。議論,抒情。作者的觀點: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的到底。作者的感情:對北方的秋的贊美。這一段通過古今中外的引證,說明感秋處處有,而中國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屬”,還是為了突出北國之秋。這就使整個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來,充實了內容,深化了主題。

(2)閱讀13段,作者把南國之秋和北國的秋天進行對比,請問:比起北國的秋天來,正像是黃酒之于白干,稀飯之于饃饃,鱸魚之于大蟹,黃犬之于駱駝?目的是以江南之秋來襯托北國的秋。兩者的比較點都是“秋味”,突出北國之秋更夠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見,為了突出景物特色,鮮明的對比是有效方法。

(3)閱讀14段,請問:這個段落直接抒情,點題,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作者對北國的秋天的眷戀。

總結:本文第1、2段總領全文,點題,寫了北國的秋的特點:清、靜、悲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態(tài)比南國的秋要飽滿。第3段至第11段,選擇描寫5種典型的景物,表現北國的秋天的特點。第12段至14段是結尾點題,通過議論抒情表現作者對北國的秋的贊美和眷戀。

例1:請閱讀下面一段話: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分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表現了故都的秋的清?!奥牭玫角嗵煜埋Z鴿的飛聲”表現的景物“靜”的特點?!皬幕睒淙~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北憩F了景物清、靜特點?!耙淮莆荨薄捌票凇边@些都突出景物的清、靜,它是從漫長的歲月中走過來的,有了一定的歲數與歷史了,更能體現作者的悲涼情緒。作者對這些牽?;ǖ念伾拿鑼憽拔乙詾橐运{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為什么淡紅色最下?因為“紅”的暖色調不符合作者悲涼的心境?!白詈?,還要在牽?;ǖ?,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試做陪襯?!斌w現了“悲涼”。這里看出作者此時所欣賞的是一種落寞,凄清的景,表現作者內心的孤獨和悲涼。

例2: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輟。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分析:“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边@個句子是作者是作者所見?!澳_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弊髡邔懗隽饲锾斓撵o、清?!皰呓值脑跇溆跋乱魂噿吆螅彝辽狭粝聛淼囊粭l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边@組句子既表現了秋的清、靜,更表現了作者的主觀感受悲涼。

思考:作者為什么選擇清、靜、悲涼的景物來寫,對明艷之色繁華景物作者為何避而不寫?

明確:主要的是與作者當時的心境有關。(讓我們來看看作者在寫作這篇散文的時候的什么樣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插入寫作背景。)。

寫作背景:

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作者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1936年2月離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這段時間里,他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竭,過得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許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作者“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優(yōu)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作者在寫景體現了故都的秋“清、靜、悲涼”的特點,這些景物也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寫道:“昔人論詩,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逼肺哆@話的含意,一是一切環(huán)境描寫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載體,都必須為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服務,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動,進而付諸文字,形成景語。景與情,情與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離。

例1: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輟。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現我們豐富的內心世界。

然就想起了柳永《望海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白居易《憶江南》: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見到桂花,就能領悟詩詞里的意境,桂花的媚不在于容顏,而在于那份飄散在空氣里的香?!?/p>

運用借景抒情的寫作技法趁熱打鐵動手寫小散文,或者模仿課文優(yōu)美雋永的句子進行仿寫。

例1:秋天的花齊若冰。

春花秋月是美好的風景。其實,秋天的花自有一份獨特的情趣。九月,陰郁的雨纏綿不休,地面濕漉漉的。早晨上班,我打著一把藍色的傘,雨水還是打濕裙子。街道邊是古老的國槐,粗大的黑色的干流淌著亮晶晶的雨滴,濃密的深綠色的葉子上也是亮晶晶的,清新,冷清。腳底下落著米粒小黃色的花,纖細的不忍心踩上去。秋天的國槐,像一個冷清的女子,令人疼愛。姹紫嫣紅固然是美好的,但是秋天的國槐自有一種淡然寂寞的氣質。

剛出辦公大樓,一股濃郁的桂花的香撲面而來。我看看周圍,發(fā)現辦公大樓東北角有一棵一米高的桂花樹,綠油油的葉子里露出小小的白色的花,密密麻麻擠在一起,每朵花四個小小的花瓣,簡單,單純。我驚異于這么貌不驚人的花居然能散發(fā)這么濃郁的香味,蘊含巨大的能量。忽然就想起了柳永《望海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白居易《憶江南》: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見到桂花,就能領悟詩詞里的意境,桂花的媚,不在于容顏,而在于那份飄散在空氣里的香。

秋天,在公園游玩,看見荷塘里的荷葉已經泛黃,曾經婷婷的干也變褐。想起夏天的時候我們是如何欣喜這片荷塘美麗的荷花,如何驚喜的拍著特寫。面對這些,我能夠想到這就是生命的衰老。在時光的流轉中,原來的美好已了無痕跡,如同紅顏、青春、愛情。李商隱說,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當清冷的雨滴敲響荷的心事,那里一定是潔凈的花和短暫的夏季。盛開,凋謝,我看到生命的執(zhí)著、孤寂。秋天的回憶里盛開著一朵美麗的花。

我遇見一個女人,那時我們的文章發(fā)在一本雜志,名字一前一后。我很自然的看了她的文字,自有一種冷清的氣質。后來,在網上我們相遇,探討文字。后來,我看見她的照片,眉眼間有著單純與冷清。她同樣喜歡我的樣子,我們似乎看見相似的自己。三十多歲的女人,在生命的秋天里安靜的讀書,把每一段思緒用文字寫出來,感動自己,感染別人。我把她比喻成秋天的花,有著飽滿的內心和優(yōu)雅的芳香。

文檔來源為:版本可編輯.歡迎下載支持.

不用澆灌,淋著雨就生機勃勃。母親老了,在秋日的午后安靜的坐在院子里看著這些花,時光靜靜的流過。感謝這些花,給母親生活帶來亮色。

秋天的花,自有一份獨特的魅力。有一些沉靜的心靈厭倦了喧囂,洗盡鉛華,會領悟其中的味道。

2、仿寫,請同學們自己寫一段秋天的景物,寫出景物的特點,運用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學生當堂完成,展示。

你讀過哪些描寫秋天的詩文?你最喜歡其中的哪一篇?就你最喜歡的詩文寫一篇賞析。

故都的秋教案中職篇八

1、知識與能力

了解本文的構思,體會它結構精巧、變化多姿的特點。

2、過程與方法

了解有關語句的深刻含義和表現手法,感受本文語言含蓄優(yōu)美的特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本文詠物抒情的寫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

這是一篇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優(yōu)美。借助于多讀,讓學生讀中求解,讀中悟情,讀中明理,讀中品味。

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跡的介紹,深入體會本文的思想感情。

借助于多讀,讓學生讀中求解,讀中悟情,讀中明理,讀中品味。

1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教師展示一常春藤盆栽圖片)

同學們知道這種盆景植物的名稱嗎?(常春藤)

這是老師喜歡的一種植物,老師喜歡它的原因有兩點,我先說第一個原因,那就是它的顏色——綠色。綠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僅是蕓蕓眾生喜愛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詠之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位喜愛綠色的現代散文家陸蠡寫的一篇散文《囚綠記》。

2、指明一學生上黑板寫上課題和作者名字。教師給作者名正音。

3、簡介作者有關情況。

(學生圈劃、朗讀課文后面注釋中的有關內容)

(二)、釋題:“囚綠”就是把綠色囚禁起來。

1、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呢?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高聲朗讀、輕聲朗讀、一個人讀,找個伴兒一起讀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讀課文。

2、教師明確要求:標注段落,圈劃疑難字詞,或結合課后注釋,或同學相互討論,合作解決,實在不能解決的,也可當場求助老師。

(三)、教師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線索。

1、作者為什么要囚綠?

(因為他愛綠)

2、他把綠“囚”牢了嗎?

(他后來把綠釋放了)

3、離開了綠,他對綠的感情又是怎樣的呢?

(他對綠充滿了思念)

教師歸納板書:戀綠囚綠釋綠思綠

(四)、研讀“戀綠”的部分(第1-7小節(jié))。

1、學生速讀課文。

指明學生找出表現作者愛綠感情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師適當引導講解,在學生找出后,或組織學生齊讀,或組織分組讀,在讀中與作品直接對話,感知這篇散文的語言風格。

2、創(chuàng)設情境:

假設學生是作者,要直接抒發(fā)對綠的喜愛之情,與綠直接“對話”,要求學生以課文第五小節(jié)一段話“綠色是多寶貴的啊……也視同至寶”為例,變換人稱、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發(fā)對綠的喜愛之情。

(五)、研讀“囚綠”部分。(第8-11小節(jié))

1、作者因為愛綠而囚綠,課文哪些語句寫出了他對綠的愛之深?指名朗讀文中有關語句。

2、教師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學生觀察它的枝條向一個方向伸長即向著陽光方向生長的外形特點,揭示喜愛它的第二個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

提問:作者得到“綠”了嗎?找出文中的有關語句來說明。

(六)、布置作業(yè):

完成練習.

板書設計:

囚綠記

陸蠡

本文線索:

戀綠囚綠釋綠思綠

教學反思:

故都的秋教案中職篇九

2、過程與方法 培養(yǎng)朗讀感悟、品味揣摩語言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作者的審美情趣 ,提高審美能力

導學方法:整體感知朗讀品味鑒賞評價實踐創(chuàng)新

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總的設計思路)我認為,在作者眼中,“悲涼”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帶來的死亡都是美好的,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敗、秋的死亡,歸結到一點就是一種人生的體悟,一種對生命的認識,因此在作者看來,這乃一種人生享受。反映出作者的高雅的人生境界。本課設計緊扣悲涼美出發(f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以此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秋是四季中意蘊最豐富的季節(jié),不管是文人墨客,還是“引車賣漿者流”,都將自己的滿心歡喜,一腔離愁,寄諸秋色,讓學生舉例學過的有關秋的詩句并分類,哪些寫出秋的歡快美,哪些寫出秋的悲涼美,齊背《天凈沙 秋思》,體會其中的悲涼美。那么,在著名作家郁達夫的筆下,秋又具有什么樣的美呢?這一設計引導學生感受本文的悲涼美。

這一環(huán)節(jié)設計讓學生清楚學習散文的思路

分開齊讀:1、2段女生讀,3段男生讀,4---10段教師讀,11段女生讀,12段男生讀,13段女生讀,最后一段師生共讀。這是根據文章氣勢的大小設計的。師范讀時要注意第四段,語速一定要慢,要讀出精致細膩的美,還要注意第八九段“了”、“啊”腔調一定拖長,讀出北方人的慵懶味。這里可讓學生反復的讀。

朗讀時注意思考以下問題:你認為作者主要從哪個方面寫故都的秋?用一個字概括。

1、生:味 找出原句劃出。這秋味有具體指什么?用書上的一句話。生找出:清、靜、悲涼。

2、思考作者寫了哪些秋景來表現清、靜、悲涼的秋味?(讓學生概括)

生概括:秋院秋蕊秋蟬秋雨球果(板書在樹葉上)

3、小組討論:師:你們小組認為哪個秋景寫得最有味、最美?為什么?(討論15分鐘)

第一小組:我們認為第三段最能體現秋清、靜、悲涼的味。根據是:原文“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這給人清朗的感覺;聽鴿聲,這是以動襯靜,還有靜對著喇叭花,這都突出靜;悲涼體現在破屋、破壁腰、破敗。喜歡牽?;ㄟ€是藍色的,花底下還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這也突出了悲涼。

師進一步啟發(fā):作者面對著破屋、破壁腰、破敗的衰草,直面生命的衰敗,他悲傷嗎?

生:作者悲涼但不悲傷,原文有證據:“泡一杯濃茶,向院子一坐,看著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面對著破屋、破壁腰、破敗的衰草,我們能夠想象到作者欣賞并陶醉在這悲涼的美中。這是一種人生享受。這是作者的高雅的人生境界。我們都很向往這種境界。

師:一組同學感受得很深刻,郁達夫遇到你這樣的知音,真是他的福氣。

4、第三組同學不服氣,直接站起來駁斥第一組:

這樣的句子感受細膩,語言精美,所以我們認為這段比上一段更能體現郁達夫的秋味---清、靜、悲涼。而且更重要的是這段最能表現秋天那種落寞的美。(生熱烈鼓掌)

生:掃帚留下來的一條條的絲紋,作者觀察相當得細膩。

師啟發(fā):掃地有聲音嗎,為什么還要說靜?你能想象那種情景嗎?

生:以動襯靜。我們想像到掃街的在樹影下清閑得揮動著掃帚,聽著灰土與落蕊發(fā)出的沙沙的輕微的聲音,這是在清晨,行人很少,更顯出那種空曠的靜,讓人透著肌骨的涼,悲涼氣就不知不覺從心底冒了出來。

師:這位同學想象力豐富,情感細膩,這么美的文章全讓他吃透了,第四段確實太美了,好,五分鐘背下。

生背誦。

5、齊讀610段,體會第八九段“了”、“啊”的讀法,腔調一定拖長,要讀出北方人的慵懶味、悠閑味。

6、師:藝術的美,很大程度在于精致的美。這篇文章通過精致細膩的語言,將秋味渲染得淋漓盡致。思考:這秋味是哪里的?故都(過渡到13段南國的秋)

師啟發(fā):那么南國的秋有何特點?

生:慢、潤、淡、多雨少風。

師:最后再次提到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和寫作手法?起何作用?(討論)

生:比喻、對比。作用:呼應前文;比喻新鮮妥帖

師明確:從飲食文化入手,用飲食的味去領悟秋之味。北國秋像老白干味烈,南國米酒釀造黃酒味潤,饃饃比稀飯味深,大螃蟹比鱸魚味濃,駱駝比黃犬味長,這種比喻真是讓我們垂涎三尺,齒頰留香,回味無窮,令人“三月不知肉味”。

師:如此美味的秋,作者對此是頌秋還是悲秋?為什么 ?

資料共享平臺

7、小結:今天,我們仿佛和郁達夫共同品嘗了一回老北平的大碗茶:齒頰留香,清爽宜人,回味無窮;又仿佛是聽完了一曲字正腔圓的京劇清唱:余音繞梁,不絕如縷,韻味十足;還仿佛看到香山的紅葉,緩緩得向我們飄來。就讓我們撿起它作為歲月珍貴的書簽,永留記憶深處。(邊小結邊板書,打開多媒體,一片飄的樹葉)

板書設計:一片香山樹葉,葉中心是味悲涼味,葉角上依次為秋院秋蕊秋蟬秋雨球果。

仿照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的格式,根據課文秋景內容寫一首《天凈沙-秋思》,抓住景物的特征。

這篇美文之所以流傳,很大程度上就是精致細膩的悲涼美,而在郁達夫的眼中悲涼的美才是秋天的正味,如何讓學生體會這種美,成了本課重點鑒賞的內容。欣賞生命的欣欣向榮是美,欣賞生命的衰敗、悲涼也是一種美。讓學生明白郁達夫的悲涼并不是悲苦,而是一種人生積極享受,可以喝茶欣賞來感受秋的衰敗和死亡,這是人生一種高雅的審美情趣。為降低難度,我設計幾個問題,從“味”入手,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導他們去感受這種精致細膩的悲涼美,由疏疏落落的枯草到落蕊,由破屋到破墻。這種衰敗,正是郁達夫的審美趣味。學生可能感受不是那么深刻,但感受一點點就是成功。學生的審美情感就開拓了,無形中提高了審美能力。鑒賞這樣的美文如果匆匆而過,分分層次,未免太可惜了,枉費一篇美文,也枉費了編者連續(xù)選入教材作為經典篇目的一片苦心。

故都的秋教案中職篇十

1、整體感知課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調,體會作者對古都的深深眷戀的情感。

2、體會課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點,掌握文章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3、品味文章優(yōu)美雋永,清新雅致的語言。

4、學習美文,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鑒賞能力。

1、重點:了解作者筆下的“清、靜、悲涼”的秋,和作者抒發(fā)的對古都深深的眷戀之情。

2、難點:體會作者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所創(chuàng)設的“物”“我”之間完美的融合與統(tǒng)一。

二課時

情景教學法、朗讀法、討論法及點撥法

1、自主學習本文的文學常識,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把握作者筆下“故都的秋”的特點

3、畫出文中描寫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現色彩、聲音的詞語

4、給各段景物描寫添加一個小標題

5、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明確作者筆下故都的秋天“清、靜、悲涼”的特點

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圖

3、通過分析秋晨院落圖是學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騷人墨客。從古到今,關于“秋”的詩文,可謂汗牛充棟。歷代名家描寫秋的名篇和佳句是舉不勝舉。有哪位同學能就這些名篇和佳句略舉幾例?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寫秋天的蕭殺和凄涼,抒發(fā)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畫了秋天。有的刻畫了秋天的絢麗多彩,寄寓了作者濃濃的贊秋之情。而郁達夫卻以自己個性鮮明的思想,選擇了獨特的角度,運用與眾不同的手法,寫出《故都的秋》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達夫筆下的秋是怎樣一種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郁達夫的《故都的秋》。

學生介紹作者和本文的寫作背景

明確:故,有歷史的悠久,年代遙遠之感,也有思念故鄉(xiāng)懷念故鄉(xiāng)之情,同時也是一種繁華褪盡,荒涼落寞的情緒。作者在標題中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就包含一種深切的眷念以及悲涼之意。

1)作者的筆下故都的秋有何特點呢?

明確:特點是清、靜、悲涼,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就開門見山的提出了故都的秋具有“清、靜、悲涼”的特點,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奠定了文章的基調。(學生齊讀第一自然段)

2)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寫了故都的秋?是是怎么樣表現這種特色的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表現北國秋色的。

明確:文中3--11自然段描寫了故都的秋。作者通過破屋、碧綠的天色、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日光、牽?;ā⑶锊?、秋槐、秋蟬、秋雨、秋棗等等意象來表現秋色的。

破屋,日光,牽?;ǘ际峭ピ旱木吧缘?段我們可將其歸納為秋院景色。由學生之間合作概括出其他四幅圖。

明確: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第五段,秋蟬(秋蟬殘聲),第六---十段秋雨(秋雨話涼)第十一段,秋果(秋日異果)

(注:不是重點環(huán)節(jié),不追求標題的協(xié)調、一致。)

請一位同學分將第一幅秋景圖有感情的朗讀一遍,讀的時候注意體會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的情感。

明確:

1)冷暖色調的判斷。(視覺)

碧綠的天色,藍白的牽?;?,都是恬靜安謐的冷色調,這些冷色調一般給人一種“清”的感覺。(紅、橙、黃等顏色稱為暖色系,綠、青、藍等顏色稱為冷色系)

明確:主要的是與作者當時的心境有關,由于作者當時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熱鬧。(讓我們來看看郁達夫在寫作這篇散文的時候的什么樣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插入寫作背景。)

2)聲音的體現。(聽覺)

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是很細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夠聽見,正應了那句古詩——“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給人一種遼遠之感。作者在此用反襯的`手法,以鬧取靜,突顯出了北國之秋早晨的寧靜的特點。(“靜”)

3)環(huán)境的描繪。

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細數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藍朵,感受秋意。破屋和破壁通常會給人一種落寞荒涼之感,這種落寞和荒涼往往會讓人產生“悲涼”之情。

“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我們一般提到草通常會說綠油油的,一片片的,而作者喜歡的卻是疏疏落落,尖細且長的秋草,我們知道秋風蕭瑟,一陣秋風過后,樹葉飄零,野草枯黃,生命即將終結,感物傷人,自然會產生一種悲涼之感。作者寫這些悲涼的景也是在品味這種悲涼的氛圍。

齊讀描寫秋院的這段文字,體會其中的韻味

通過分析秋晨院落,我們可以發(fā)現作者并沒有直接的表露心跡,沒有直白的表達自己的感情,而是將自己的感情蘊含在作者筆下的客觀景物之中,這種寫作手法我們稱之為“情景交融”,達到了“不著一字而盡顯風流”的效果。

剩下的四種景物——秋槐、秋蟬、秋雨和秋果,同學們下去互相討論。下節(jié)課派代表發(fā)言,分析這四種景物分別是怎樣體現北國之秋的特點的。

1、通過分析其他四幅圖,更加明確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體會以情顯景、以情馭景的藝術手法。

2、學習對比、前后呼應的寫法

1、賞析秋景圖

1)秋蟬圖

明確:“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細及柔軟的觸覺”。——作者調動了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寫出了境的寧靜,也是心的寧靜。

“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作者細心的看到了掃帚的留下來的絲紋,它們孤零零的躺在街上,顯得清冷而落寞。既寫出了作者的清閑,又寫出了環(huán)境的落寞,顯示出一種悲涼之氣。

2)秋蟬圖

明確:蟬鳴吹響了秋的號角,同時也唱響了生命的挽歌。柳永有“寒蟬凄切,對長亭晚”的句子,可見秋天的蟬鳴并不似盛夏般激烈,多少有些生命將終的凄婉,沒落。蟬到了秋天生命已經走到盡頭,那么聯想到人,人生的短暫,自然有種悲涼的感覺。

3)賞析秋雨圖

明確:文中的“灰沉沉”的天空,“息列索落”的秋雨,“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以及“緩慢悠閑”的語調都會給人一種涼意。在秋天,下秋雨,天氣就會轉涼,一年將盡,人到中年,光陰幾何,那種凄涼和無奈是難以言表的。就像辛棄疾在詞中所言“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這里的天涼好個秋是不是與那聲“哎,天可真涼了”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4)賞析秋果圖

明確:北方果樹處處都是,重點寫棗樹,目的在表達對故都金秋的熱愛和留戀。但是美好的時光是短暫的,“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塵沙灰土的世界,一年也就要結束了,坐看年華赴流水,韶光易逝的悲涼之感便油然而生。

2、學習對比、前后呼應的寫法

1)本文是寫故都的秋,但也寫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

其作用是什么?

明確: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來襯托故都的秋。

兩者的比較點都是“秋味”,突出北國之秋更夠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見,為了突出景物特色,鮮明的對比是有效方法。

2)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點來襯托故都的秋的?在結構安排上為何要一前一后?

明確:分別抓住其“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濃,回味不永”的特點,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這樣在結構上就形成了前后呼應。

3、情感探討

郁達夫對于故都的秋是怎么樣的情感呢?請大家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

明確:第一段“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保ㄋ麨橘p秋不辭辛勞,可見愛秋之切?。?/p>

最后一段:“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他為這秋色寧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梢姁矍镏畎。。?/p>

情感:向往、迷戀、眷戀

明確:客觀方面:故都秋天的景物所體現出來的那種蕭索落寞的景象。

主觀方面:

1)社會環(huán)境的黑暗?!鞍咨植?,使郁達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調,總想找寧靜處”。作者在寫這些描寫色彩的詞不僅體現了是故都秋“清”的特點,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顯。

2)個人氣質的抑郁善感。文人見落花而傷春,看流水而感時。他需要這樣的景物來排遣內心的憂郁煩悶,把復雜微妙而又難言的情懷寄寓在秀麗的自然景物之中委婉而又曲折地表達出來。

3)文人的“悲秋情結”。

4、小結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文將自然界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的主觀色彩——個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全文緊扣“清、靜、悲涼”,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渾然一體。大家在以后的寫作中也要注意運用這種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5、作業(yè):

1)完成《學海導航》配套練習

2)寫一篇欣賞季節(jié)的散文

故都的秋教案中職篇十一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諧統(tǒng)一的寫作特點。

2、體會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聯系文中所寫的五幅秋景圖,進一步掌握散文稿“形”與“神”的關系。

4、根據自己的主觀色彩,有意識地選擇幾處景物,寫幾個片段。

1、本文寫故都的秋天,為何不詳寫故都秋天的著名風景?

2、本文題為“故都的秋”,文中卻多次提到南國之秋,為什么?

“故”字,飽藏著眷念熱愛故都之情?!扒铩苯沂玖吮疚牡拿鑼懡嵌?。全題點出地點和節(jié)令,洗練含情。很值得品味。

“故都”表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確定描寫的內容,題目明確而又深沉。

文章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氨眹那?,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全文緊扣“清”“靜”“悲涼”落筆,以情取景,以景顯情,信手寫來情景渾然一體。

郁達夫(1896—1945),現代作家。浙江省富陽縣人。1913年留學日本,曾廣泛涉獵外國文學,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與郭沫若、成仿吾等組織了“創(chuàng)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學、武昌師范大學、中山大學任教。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赴武漢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并到新加坡積極宣傳抗日。后流亡到蘇門答臘。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個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舊社會的罪惡,向封建道德大膽挑戰(zhàn),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也帶有頹廢情緒。散文以游記著稱,情景交融,文筆優(yōu)美,自成一家。出版有《達夫全集》《達夫散文集》《達夫游記》《達夫日記》《郁達夫選集》等。

從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達夫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和進行創(chuàng)作。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1936年2月離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這段時間里,他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竭,過的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許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過程中,寫了許多游記,這是他在這段時期創(chuàng)作的主要收獲,為我國現代游記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云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優(yōu)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本文寫于1934年8月。

1933年至1936年,作者受白色恐怖的威脅,從上海遷居杭州?!俺吠说诫[逸恬恬的山水之間,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淡”。他過著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學習這篇課文,“要理解作者當時的處境,認識作者滲透在作品中的那種思想感情的合理性?!闭_地認識作者通過描寫“故都的秋”所表現出來的復雜的感情。

文旨:

文章通過對故都的秋的洗練、優(yōu)美的描寫,贊美了故都秋色的特有的美,勾勒了故都之秋的清、靜又帶有悲涼的情景,抒發(fā)了作者眷念、熱愛故都的真摯感情,從中也流露出作者憂慮、冷落的情懷。

(指導學生作疏理全文結構的訓練)

先依據練習的框架,作自讀。然后逐層提示如下:

全文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總起(第1、2自然段)

1、寫故都秋之感。清、靜、悲涼令人向往。

2、寫江南秋之感。秋味不濃不讓人滿足。

第二部分:分寫(第3—12自然段)

秋晨天空、秋之牽?;?/p>

槐樹落蕊而知秋鄉(xiāng)國有異,悲秋之感卻同。

記敘秋蟬殘鳴而報秋議論

秋雨淋人人知秋故都之秋,有它的特別之處。

棗樹秋色之奇觀

第三部分:總括(第13、14自然段)

南國之秋,色味不如北國之秋濃。

故都之秋,我減少壽命也要留住。

1、作者為什么在文中多次寫到南國之秋呢?

明確:

寫南國之秋,是為了南北對比,以“南”襯“北”。作者以南國之秋的“淡”來襯托北國之秋的“濃”,以這秋的深味在南方“嘗不透”,來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對比,這樣南北對比、襯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2、 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與“神”的結合點是什么?

明確:

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風物,具體說就是那五幅秋色圖?!吧瘛笔琴澝拦识嫉淖匀伙L物,抒發(fā)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遠的憂思和孤獨感?!敖Y合點”是“清”“靜”“悲涼”。

3、文章描繪了五幅秋色圖之后,一大段議論,這段議論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

從記敘到議論,這是從“形”到“神”的深化過程。這段議論,在前面記敘的基礎上,從理喻的角度,進一步贊頌秋,贊頌北國之秋。

4、如何理解文章結尾的一段話?

明確:

秋色是這樣的好,祖國的美景是這樣的可愛,聯系當時國家山河破碎、內交外困的現實,作者為了保住祖國美好的東西,“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僅抒發(fā)了贊美、眷念故都自然風物的真情,也表現出了深沉的愛國之情。

5、文章是怎樣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的?舉例說明。

明確:

第三自然段,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對自然風物稍加點染,把它自然地再現出來,碧綠遼闊的天空,作了畫背景;地面上,爬著五顏六色的牽?;ǎ惶斓刂g,間或出現一兩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馴鴿,點綴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顯得疏密得體,濃淡相宜。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濃茶,舉頭望碧空,俯身看牽牛,耳邊不時傳來馴鴿的飛聲。這里靜中有動,繪聲繪色,自然界的“客觀色彩”,故都之秋的質樸美和原始美完全溶合在畫面之中。但是,畫面上籠上了一層作家內心的主觀感情色彩。 “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在破壁腰中,靜對著”“牽牛藥的藍朵”,而且認為牽牛花是“藍色或白色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可見作家內心的孤獨、冷靜與淡淡的悲涼。畫面中底色都是青藍灰白等“冷色”,“馴鴿的飛聲”反襯出秋晨的寂靜。由此可見,這段文字能將自然界的“客觀色彩”——故都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情”與“景”達到完善的交融與統(tǒng)一。

明確:

這是運用了襯托的手法,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等等,都是細小的聲音,能聽到這些細小的聲音,就能給人以幽靜的感覺,說明這個地方寂靜無聲。

1、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作者身處在社會環(huán)境,使他內心投下了憂慮和冷落的陰影,他追求“清”“靜”,并籠罩著淡淡的“悲涼”。正因為這樣,他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自然也就籠罩著池一層主觀感情色彩。文章不寫富有“暖色”和香山紅葉,也不寫游人如織的園;而寫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住著”,“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藍色的牽?;??!钡?,“故都的秋”,又并沒有因為作家的主觀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卻了它固有的特征。那牽牛花,那槐樹的落蕊,那秋蟬的殘聲,那秋風秋雨,還有那棗子樹,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了廖廖數語略作勾勒,便將讀者帶進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物”“我”之間完美的交融和統(tǒng)一,顯示了作家的卓越的藝術才華,它既是對北平之秋的客觀描繪,又是作者當時心情的折光和反射。

2、語言明白曉暢,簡潔清麗。

課文不用生僻的詞匯,不用拗口的句式,但由于作者的精心的錘練,認真琢磨,細膩清新的敘寫里,充滿了詩情畫意,展現了優(yōu)美的畫面,給人以高度的藝術享受,瑯瑯上口。如文中兩段對槐樹和秋雨后描寫: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

這兩段文字象輕輕飄浮的白云,又像呆咚作響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話的語言,在娓娓的敘述之中,創(chuàng)造了無窮的詩意。這是有動有,有聲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間滲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調。

3、運用渲染、襯托的手法

課文寫故都的秋,緊扣“清”“靜”“悲涼”,是通過選擇的不同景物,以不同的側面同時加以渲染刻畫的。比如寫北國槐樹娜一段,渲染了寂靜的氣氛,突出了“靜”?!皰呓值脑跇溆跋乱魂噿吆蟆睅拙洌o人以清靜悠閑的感覺。“潛意識水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幾句,抒發(fā)了悲秋之感,緊扣了“悲涼”。

這些都是運用了襯托的手法,在描寫某個事物的時候,用另外的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從旁陪襯烘托,使它更鮮明更突出地顯現出來。文中寫到的“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秋蟬衰弱的殘聲”“息列索落”的雨聲,“緩慢悠閑”的人聲,都是細小的聲音,能聽到這些細小的聲音,人幽靜的感覺,說明這個地方寂靜。

故都的秋教案中職篇十二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章。

2.理解、掌握、積累好詞好句。

3.找出文章中景物的具體特點。

4.自主鑒賞文章的抒情段落。

5.過程與方法目標:

6.通過反復朗讀,品析文章重點段落,培養(yǎng)朗讀品味語言的能力。

7.通過合作探究,分析文章中的優(yōu)美語句、字詞,學習文章以景顯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8.自主學習。自己賞析文中優(yōu)美詞句,體會其中語言的韻味,提高自我語言鑒賞的能力。

9.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0.在文章閱讀中,體會作者通過對故都秋的景物的描寫,來表達對故都的眷戀和懷念之情,提高對文章的審美能力。

1、重點:

理解和掌握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表現手法,體會文中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意境。

2、難點:

把握文章寫景的主體,體會作者對故都的眷戀和思念之情,以及心中的孤獨和寂寞。

講授法、討論法、問答法、反復朗讀法、指導法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老師:老舍先生有過這樣的一段話“秋天一定要住在北平。天堂是什么樣子,我不曉得。但是從我生活經驗上去判斷,北平之秋便是天堂。”那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天堂般的北平的秋,一起來學習郁達夫的《故都的秋》。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朗讀課文,找出文章中描寫的景物,品味各段描寫景物的句子,并給這些景圖擬小標題。以第三段為例分析文本,對文章中的景物進行賞析,讓學生體會到郁達夫對故都的眷戀和懷念之情,以及心中的孤獨寂寞之感。

3、深入研讀,賞析文本:

通過老師與學生互問互答的方式,明確了使學生明確了“數”字寫出了作者悠閑、清閑、愜意,體現了作者的孤獨和寂寞之感。

運用老師所教的方法來賞析文中各幅景圖中作者是怎樣表現故都的秋的味、色、意境與姿態(tài)的?同時注意作者的語言和用詞。

通過學生分組討論探究、老師指導的方式,來明確作者在每一幅景圖中表達的情感,作者在文中寫了雨后尋常北京人的對話顯示出了最自然的秋味。

4、拓展延伸,深化主題:

引用了王安石《北山》中的“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遲歸?!边@句詩表達的孤獨寂寞之感與文中郁達夫所表達的感情有異曲同工之妙,深化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的眷戀和思念之情。

在文章的結尾,為什么還要寫到南國的秋?

通過老師和學生一起討論探究,來明確在結尾處寫到南國的秋是為了與文中北國的秋形成對比,突出北國的秋的悲涼和作者對故都的眷戀和思念之情,以及作者悲涼的心境。

小結:

一起賞析了郁達夫筆下的《故都的秋》,這北國的秋是一幅美麗生動的水彩畫,畫中還帶著絲絲悲涼,是郁達夫對故都的思念和眷戀,畫中有情,情中有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給人畫一般的感覺。

作業(yè):

描繪一幅你喜歡的景色或一個你喜歡的季節(jié),要求:注意情景的交融,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且300字以上。

故都的秋教案中職篇十三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故都秋的特點。

2、引導學生把握文中情與景的關系及文章的結構。

二、能力目標:

讓學生初步掌握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與重點:

分析情與景的關系。

教學過程?及步驟:

一、以事例導入??,點明學習重點。

二、通過比較閱讀,體會故都秋的特點。

下面我們先來看幾首同樣也是以秋為描寫內容的詩歌:

材料一:孟郊《秋懷》

秋月顏色冰,老客志氣單。

冷露滴夢破,峭風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腸中轉愁盤。

疑懷無所憑,虛聽多無端。

梧桐枯崢嶸,聲響如哀彈。

材料二:劉禹錫《秋詞》

(一) (二)

自古逢秋悲寂寥, 山明水凈夜來霜,

我言秋日勝春朝。 數樹深紅出淺黃。

晴空一鶴排云上, 試上高樓清入骨,

便引詩情到碧霄。 豈如春色嗾人狂。

1、分析孟郊《秋懷》

一問:這是一首寫秋天的詩,那么詩中都寫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

明確:詩中寫到了月、露、風和梧桐。

二問:這些景具有什么樣的特點?

明確:月——冰,露——冷,風——寒(峭),梧桐——枯,

梧桐甚至是“聲響如哀彈”,意思是秋天梧桐脫落,風吹枯葉,瑟瑟作響,聽去好像誰在彈奏悲哀的曲調。

三問:那么,這樣的秋天給我們什么樣的感覺?

明確:悲涼。

2、分析劉禹錫《秋詞》(兩首)

一問:在這兩首詩中,哪些地方體現了作者對秋天的感受?

明確:如“勝春朝”、“引詩情”、“山明水凈”、“清如骨”等。

二問:那么,這樣的秋天給我們什么樣的感覺?

明確:這里的秋天給人以清新的感覺,能激發(fā)人的詩情,甚至勝過春天。

3、小結

一問:同樣是寫秋天,前者悲涼,后者清新,這是什么原因?

明確:這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所決定的,也就是“情”決定了“景”的特點,即我們前面已提到的“景隨情異”。

二問:本文《故都的秋》也是寫秋天,那么,這里的秋天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呢?是悲涼,還是清新?(要求學生對照上面兩組詩,參考課文第一段的內容來回答這個問題。)

明確:清、靜、悲涼。比較接近于第一首詩。

三、通過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感情底蘊。

1、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1945),現代作家。浙江富陽人。1913年留學日本,曾經廣泛涉獵外國文學,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赴武漢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并到新加坡積極宣傳抗日。后流亡到蘇門答臘。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殺害。主要作品有《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個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舊社會的罪惡,向封建道德大膽挑戰(zhàn),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也帶有頹廢情緒。散文以游記著稱,情景交融,文筆優(yōu)美,自成一家。

2、寫作背景

從1921年到1933年4月,郁達夫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和進行創(chuàng)作。 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1936年2月離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這段時間里,他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竭,過得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許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過程中,寫了 許多游記,這是他在這段時期創(chuàng)作的主要收獲,為我國現代游記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優(yōu)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小結

通過以上的介紹,大家不難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蘊,特別是“他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竭,過得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許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一句,明確指出了作者寫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點。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點,將有助于下面我們對本文景物特點的分析,從而能更好地把握情與景的關系。

四、由景入情,把握情與景的關系。

明確:從三到十一自然段。

二問:這些段落中寫了哪些主要的景?

明確:第3段主要寫了牽?;ǎ?段主要寫了槐樹,第5段主要寫了秋蟬,第6——10段主要寫了秋雨,第11段主要寫了果樹。

那么,作者在對這些景具體的描繪中,是如何體現故都秋“清、靜、悲涼” 的特點的呢?下面先請兩名同學來誦讀課文3——11段落,其他同學要眼耳手腦并用,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圈出文中體現秋天色彩的詞語,二是標出傳遞聲響的物名。我們將從秋色和秋聲兩個角度來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先學生討論,然后教師總結:

秋色

青天(藍綠) 藍朵(藍色) 秋草(黃色)

落蕊(灰白) 樹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藍綠)

棗樹(淡綠微黃)

三問:那么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還是暖色?

明確:冷色。

四問:面對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個孤獨的旅行者,你心里會產生什么樣的感受?

明確:冷清。即課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點。

五問:接下來我們來聽聽故都的秋聲,主要有哪些聲音呢?

明確:有鴿聲(飛聲)、蟬聲、雨聲、人聲。

六問:那么這么多聲響交雜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鬧呢,還是寧靜?

明確:靜。連鴿子的飛聲、蟬衰弱的叫聲,這些細微的聲音都聽得到,這就反襯了故都的靜,這也正體現了我們在《天山景物記》中學到的一句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是運用了以動襯靜的手法。舉一個例子,比如鐘,在白天,你根本聽不到它的走動聲,但在晚上,夜深人靜時,你便能聽到清楚的滴答聲,因此,假如要你寫夜的靜,你便可以以鐘的走動聲清晰可辨來襯托夜的靜,這也就是以動襯靜。

七問:假如你是一個孤獨的飄零者,身處在如此寂靜的秋天里,心里會有什么感受?

明確:孤獨、痛苦。

明確:悲涼。這便是故都的秋味。

明確:這與作者的心境有關,前面我們在學習本文的寫作背景時,曾提到作者寫作的心境,簡單地說,作者心情不好,所以才寫出如此之景。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情與景的密切關系。

五、分析文章結構

以上分析的是3——11自然段,是本文的主體部分,下面我們來看看其他段落寫什么。

明確: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來襯托故都的秋。

明確:分別抓住其“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濃,回味不永”的特點,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這 樣在結構上就形 成了前后呼應。

明確:第1段寫作者對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寫作者對故都秋的眷戀之情,都是抒發(fā)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戀”是在離開故都之時,其實質是一樣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構成了呼應。

六、能力遷移訓練

練習:

以夏天的景為描寫的內容,借景抒發(fā)歡樂或苦悶的心情,但不能直抒胸臆,要學會以情馭景、以景顯情。字數要在200—300字之間。

具體做法:

當堂做。一、二組同學寫一篇借夏天的景抒發(fā)歡樂心情的短文,三、四組同學寫一篇借夏天的景抒發(fā)苦悶心情的短文。寫好后,教師抽查并將寫得較好的文章通過實物投影儀投放出來,大家一起來分析和學習。

故都的秋教案中職篇十四

本課擬通過網上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進行一種新型的語文學習模式的探索。探索語文學科如何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從而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由被動學習向自主學習的模式轉變;同時努力培養(yǎng)學生運用網絡信息技術收集、加工、處理信息、自主探索與學習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主動而自由快樂的學習。從更深層次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學生活動。自己感受的抒發(fā),對古代有關寫秋的詩文的回憶使學生在課堂學習開始就能借助進入課文學習的情境。)。

二、朗讀體味。

散文的學習沒有讀是不能稱得上真正的鑒賞的。應充分朗讀,體悟作者的感情。運用提供的朗讀素材進行跟讀、自讀、情讀(有感情的朗讀)、變讀(對原錄音材料在朗讀中處理不好的地方進行調整美化)朗讀時注意語速、節(jié)奏,尤其要符合作者的感情。

(學生借助課件中的錄像等媒體感悟,或者通過自己的朗讀體驗作者的情思。網絡課件中的多媒體使用的好處是具有很強的個性化色彩,學生能針對自己的不同情況進行學習。朗讀水平低的同學可以借助錄音一步步的跟讀甚至是反復聽讀;朗讀水平高的同學可以放棄聽讀,也可以去研究專家的朗讀。)。

三、鑒賞品味。

教師指導學生發(fā)現問題(這里主要應是體會到的作品的成功之處、感人之處,但也不排除學生在欣賞過程中的某種批評和指瑕),研究談討論,形成見解;學生可以根據前人的評價進行補充和發(fā)揮,也可以從某一個角度切入,如:作品的語言,作品的抒情方式、作品的景情的關系、作品的結構方式、作品的描寫方式、作品的表現技巧、作家的情感思想、作家的文章風格……學生要有自己的見解,要能進行簡單的論證。

教師指導方法,和學生一同研究散文鑒賞的基本方法。

(學生在這一學習環(huán)節(jié)的主要工作是利用課件中提供的學習資源進行研究性的學習,如果感到課件中提供的材料還不能滿足自己學習與研究的需要,學生可以通過課件中提供的站外鏈接或搜索引擎進入internet直接查找相關資料。)。

教師引導學生迅速找到所需信息,要防止學生在信息流中淹沒自己。教師更要引導學生善于利用信息形成自己的觀點,學會借鑒,更要善于創(chuàng)造。

四、交流與創(chuàng)造。

教師在學生進行了充分的自主研究之后,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共同研究的習慣和能力。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學習中發(fā)現的問題,研究的結論,尋找恰當的合作伴侶形成小組,充分交流,利用集體智慧形成更具建設性的觀點。

(學生利用課件中的課堂討論功能尋找合作者,形成討論小組,在教師引導下討論形成觀點。)。

學生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形成的討論組是動態(tài)的,一個人可以根據需要同時參加兩個以上的小組活動。教師要合理引導學生交流的方式,把網上尋找討論合作者的便捷同現實討論的豐富多彩合理結合起來。小組形成的觀點采用口頭交流的形勢和網上交流同時使用的形式。

一個優(yōu)秀的作品具有無限的張力,等待我們去發(fā)現、挖掘甚至是重新的建構。教師引導學生學上習、評價文章,仿寫散文。

故都的秋教案中職篇十五

2、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自學能力。

課時:一課時。

重點:加強朗讀,品味語言。

難點:課文朗讀和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

(出示投影片1)

1、課文分四個部分:思秋、繪秋、議秋、戀秋。

2、繪秋部分有五幅圖畫:破屋秋色、街頭落蕊、室內蟬鳴、橋頭秋雨、庭院秋果。

1、討論分析破屋秋色圖。

(1)聽錄音,找出描寫對象、景物色彩和人物動作

(2)反復誦讀,體會意境。

(3)歸納品味語言方法

1:找出關鍵詞語。

2、討論分析街頭落蕊圖。

(1)聽錄音,找出關鍵詞語。

(2)品味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句。

(3)歸納品味語言方法2:比較不同句式。

3、討論分析橋頭秋雨圖。

(1)學生朗讀、品味。

(2)歸納品味語言方法3:體會深層含義。

1、引導學生自己歸納出品味語言的其他方法,如:品味語言方法4:誦讀精彩文段等等。

2、歸納品味語言的四條方法:

找出關鍵詞語;比較不同句式;體會深層含義;誦讀精彩文段

3、要求學生課后誦讀,繼續(xù)品味其他精妙語言,并總結出更多品味語言的方法。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608086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