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加深對自己和他人思想的理解和認同,同時也可以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寫讀后感前,要對書籍的主題、結構和要點有一個清晰的理解和概括。以下是一些讀后感范文的摘錄,希望可以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啟發(fā)。
說文解讀后感篇一
對語源學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拿這本書作為閑暇讀物。有些人可能覺得書中有錯漏,但說文解字這本書同樣存在諸多錯漏。作為科普,這本書還是有可觀的地方的。
挑選幾則我覺得有科普掃盲價值的地方介紹一下吧。
一是反文旁(這個命名不大準確,但小學時候都這么教),以前老師跟我們講解"教"字的時候說加反文旁是表示教人學習文化。這種說法實在是一廂情愿。實則反文旁指手執(zhí)器物鞭打,像"牧"字就指用鞭子鞭打牛羊。最初的"學"字也是有反文旁的。因此,這個字的造字本義就很清楚了,用俗話講就是"不打不成器",哪有什么教人學文化。無怪三字經有"人不學,不成器"原來就是這么個"挨打"的`意思。
二是一些有趣的造字,比如"行"這個字原來是由十字路口的圖案演變而來的。又如會意字中的"寒"字,像在屋子里燒柴火,屋外結冰,用以象征寒冷。
三是一些字的文化意義,像"羊"象征祥瑞,故"祥"'美""義"等都帶羊字,而"示"象征天對人的垂示,故與玄奧祭祀含義相關的都帶示。
凡此種種,無非為我等業(yè)余書友做一樂事,滿足一下好奇心。讀書之樂,大抵如此。這是專業(yè)研究跟讀書為樂的區(qū)別。
說文解讀后感篇二
因為多年教低段語文學科,所以更多的時間要去研究怎樣教孩子識字,前段時間我去書店我專門購買了《說文解字》一書,細細品讀起來。
《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文字學專著,是我國語文學史上的一部輝煌巨著,也是世界第一部大字典。據說在1926年,只有郭沫若一人能看懂甲骨文,因為他讀了《說文解字》。曾在書中看到這樣一句話“如果說秦始皇用武力統(tǒng)一了中國,那么許慎則用一部書統(tǒng)一了中國的文字,規(guī)范了漢字的形、音、義,也規(guī)范了一種文化的.框架?!弊鳛樾W的語文老師更應該去研讀。
據統(tǒng)計,漢字共有約十萬個,可謂浩如煙海。要想對其進行全面的解析,既無可能。所以編委會編寫的這本《說文解字》一書以獨特的視角,選取了約三百個有代表性的漢字,分三章進行了詳細而深入的分析:第一章為“最讓人驚訝的漢字”,解析了一百多個典型的本義和今義全然不同的漢字;第二章為“最‘漢’的漢字,通過對每個字的解析,系統(tǒng)闡釋陰陽五行、八卦、干支、十二生肖以及五常這些最能代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價值體系的概念;第三章中解析的是“生”、“老”、“病”、“死”等最具代表性與人生關系最為密切的漢字。每個字的解析有分四個版塊:
第一個版塊中主要闡述該字的字音和基本義。
第二個版塊為“漢字溯源”從原始字形入手,對漢字進行尋根探源。此版塊讓我知道很多漢字的字源,并知道我們的祖先在創(chuàng)造漢字這一偉大業(yè)績中所表現出來的驚人智慧,認識中華文明古國五千多年來的燦爛文化;懂得字源,有助于我們探索每個字的演變過程,認識中國古代的社會結構、工農生產、軍事交通、宗教信仰、文化藝術等歷史面貌。
第三個版塊為“字形演變”。此版塊讓我知道“甲骨文”又稱“契文”
說文解讀后感篇三
孩提時代就讀過《弟子規(guī)》,卻不甚理解,只是搖頭晃腦地背誦以取悅長輩。通過錢文忠教授的解讀,我對弟子規(guī)有了深刻的理解。
《弟子規(guī)》前身是清代教書先生李毓秀著的《訓蒙文》,全書以《論語學而》“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總綱展開的。它是啟蒙養(yǎng)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yǎng)成忠厚風范的最佳讀物。
錢文忠教授在書的開篇就講到,作為蒙學教材《三字經》和《弟子規(guī)》各有側重,《三字經》偏重知識,而《弟子規(guī)》偏重規(guī)矩。原本是比《三字經》更容易被人淡忘的《弟子規(guī)》,近年來影響越來越大——很多學校用它來教育孩子,很多單位,甚至是外資企業(yè)用它來培訓員工。使我不禁疑惑,一本淺顯的蒙學教材如何能用做企業(yè)員工培訓呢?奧義盡在書中。
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如果規(guī)矩對于個人來說,事關他的人生及命運,那么對于企業(yè)就關乎其生存和發(fā)展。如果一個企業(yè)沒有規(guī)矩,于長遠計顯然是不行的。因為一個沒有制度沒有紀律的隊伍是沒有生命力和生產力的。但并不是有了制度就能夠將員工管理好。就像一篇新聞里報道的,一個記者到一個企業(yè)去做臥底,發(fā)現那里的員工連上廁所都要請示領導,還要登記,批準以后才能去,然后還有時間限制。結果怎么樣呢?員工的精神崩潰了。企業(yè)制度的執(zhí)行載體是個人。也因此,在實際管理中,有一些問題是無法用制度來規(guī)定的,這個時候就需要《弟子規(guī)》的約束和引導。
《弟子規(guī)》通篇都是在講人的行為準則,都是對日常生活的最細微處進行規(guī)范。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要在瑣碎的生活小事中養(yǎng)成。當一個人在平日的生活中都能做到《弟子規(guī)》時,他同樣能在企業(yè)中做到,企業(yè)管理也就變得很簡單了。只有統(tǒng)一了員工的價值觀,才能發(fā)揮其最大潛能。而《弟子規(guī)》通過113件小事悄然塑造人的高尚正確的價值觀和素養(yǎng),從而給企業(yè)培養(yǎng)和宣傳企業(yè)文化提供便捷:
首先是倫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兄道友,第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放在企業(yè)中來說就是,一個人只有懂得了孝悌,在家孝敬父母才會忠于企業(yè)、上司,學會了尊重父母兄弟,才會在企業(yè)尊重上司、同事,與他們和睦相處。
其次是紀律,“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從日常起居培養(yǎng)好習慣,按時完成工作,遵守工作時間安排;正確評估自身能力和事情難易,合理安排工作計劃。
然后是素質,“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等,規(guī)范個人精神面貌,提升個人的品質,養(yǎng)成良好的工作習慣,恰當的職業(yè)禮儀不僅有利于個人形象,更加有利于團隊合作。
最后是誠信,“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誠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也是古往經來的從商真理。《弟子規(guī)》中的“信”,就是講做人應有的“誠”,這對培養(yǎng)企業(yè)的信譽,維護企業(yè)的口碑也是至關重要。
《弟子規(guī)》這本“凝結了先民的智慧”的書,全文三百六十句,共一千零八十字。錢文忠教授深入淺出逐一講解,使我深刻感受到《弟子規(guī)》帶來力量和震撼。它讓我開始審視自己。反思生活和工作中還有哪些遺憾和不足,也更讓我明白今后應該怎么做。
讀了《弟子規(guī)》后,我明白了什么叫尊老愛幼,什么叫孝敬父母,什么叫勤儉節(jié)約,什么叫寬容大量……這一切一切,都是讀《弟子規(guī)》給我?guī)淼氖斋@。
當我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時候,我想到了自己,媽媽叫我去晾衣服,而我卻慢吞吞地應了一聲“哦……等等!”然后又一頭埋在電視堆里,要媽媽再三催促才去晾衣服。這是多么不應該啊!當我讀到“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的時候,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父母親有了過失,當子女的一定要勸諫改正,而勸諫的時候,絕對不可板著面孔,聲色俱厲,臉色要溫和愉悅,話語要柔順平和。假如父母親不接受我們的'勸諫,那要等到父母高興的時候再勸諫。倘若父母親仍固執(zhí)不聽,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親陷于不義,甚至放聲哭泣,懇求父母改過!對比起我自己,我真感到慚愧!爸爸媽媽批評錯了我,而我沒有做到“怡吾色柔吾聲”!只是板著臉孔跟爸爸媽媽講道理!
當我讀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時候,我的臉“唰”地一下就紅了,因為我時常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事跟弟弟爭吵,爸爸媽媽來勸我們不要為了這點小事去爭吵,要和兄弟姐妹好好地相處,姐姐就應該讓弟弟,而我卻認為爸爸媽媽偏幫弟弟,常常讓爸爸媽媽為了我們而操心!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慚愧極了。
《弟子規(guī)》給我?guī)淼膶嵲谔嗔?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點,也使我下定了決心,指明了我追求的方向!
啊!我終于知道了老師叫我們讀《弟子規(guī)》的用義了——學會做人,做一個孝順父母、團結兄妹、珍惜時間、誠實守信、認真學習的人!
說文解讀后感篇四
這本書是錢文忠把《弟子規(guī)》翻譯成我們能夠聽得懂的話而寫成的。它能夠讓我們講文明樹新風、有孝心,還有尊老愛幼......
其中有一句讓我覺得說得特別的好,那就是:“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币馑际钦f:你不要因為看到別人家里特別的富有就要去討好他,獻媚于這種財富;你也不要因為看到別人很貧窮就瞧不起他,自己卻在旁邊洋洋得意。你不要因為一樣東西舊了或者過時了,你就很討厭它、厭棄它;你也不要因為一樣東西是新的或者是很時尚、很流行的,你就去喜歡它?!拔鹫~富,勿驕貧?!笔墙形覀儾灰圮浥掠?;“勿厭故,勿喜新。”是叫我們要清廉和節(jié)約,不要喜新厭舊。
還有一個詞叫做“重且舒”,這個詞語的意思是:我們說話時的聲音要重而且還要很緩慢。在這個詞背后還有一個故事是:從前有一個人他叫侯思正,他在說話時總是吐字不清、咬字不正,但是他在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因為告發(fā)別人從而當了官。他原來是一個衙役嗎?所以當了官以后,武則天就命令他去審理案子。他就小人得志,一天比一天歹毒,他有一天去審理一件案子,他審理的是一位忠臣,很高的官,名字叫做魏元忠。但是,他說的話誰都聽不懂,然后侯思正就拎起魏元忠的兩只腳,把他放在地上拖來拖去,魏元忠火了,然后大聲叫道:“你說話不清楚,我聽不懂怎么回答你!”他說得既有力又緩慢,每個人都聽得清清楚楚,然后侯思正又說了一大堆亂七八糟的話,一個官員覺得這個侯思正實在是太逗了,就把這件事告訴給了武則天。武則天當場就笑得喘不過氣來,然后她說:“竟然有這樣一個人???這個連話都說不清楚的人還整天亂講。”后來這個侯思正結果非常的`慘,而且成為了歷史上的一個大笑柄。所以說話太急、吐字不清楚,是一個非常要命的毛病。
正如封面上寫的一段話:《弟子規(guī)》毫無疑問就是祖先留下來的,教我們培養(yǎng)孩子尊重規(guī)矩、守規(guī)矩、在社會公認的規(guī)范下健康成長的良好資源。
說文解讀后感篇五
一是因為《弟子規(guī)》本身內容好。它是繼《三字經》之后對弟子進行儒家思想啟蒙教育的一個讀本,雖說是中國傳統(tǒng)的啟蒙教材,但它對現代青少年從小明白為人處事的基本道理,懂得如何修身養(yǎng)性,同樣有重要作用。它要求弟子所遵循的規(guī)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如何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到早起洗漱、便后洗手,從怎樣穿衣戴帽、吃飯夾菜,到如何坐立行走、言語應答等等,非常細致。它語言簡練,通俗易懂,易記易誦,是對青少年進行品德品性教育的一本極好的讀本。如果眾“弟子”能按照《弟子規(guī)》中的要求去做,一定能成為一名文質彬彬、溫文爾雅的謙謙君子。
二是錢文忠教授解讀得好。他不是簡單地講解意思,而是幾乎每講一句都有一個小故事,通過故事闡明道理,生動形象,特別適合年齡小的“弟子”們聽。如他在解讀《弟子規(guī)》“泛愛眾”之一時通過一個這樣的故事來說明“人所能勿輕訾”的道理。說古時候有一個叫公孫龍的'人,很有學問。他有很多弟子,都各有特殊才能。有一天,一個相貌平平的人過來也想做公孫龍的弟子。公孫龍就問他有什么才能。他說“我嗓門大,很多人都比不過我?!惫珜O龍就問眾弟子誰有大嗓門,弟子們都說有,公孫龍就讓眾弟子和那個人比一比。于是他們跑到500米開外的一座小山后,朝著公孫龍大聲喊。()可是弟子們的叫聲一句也聽不見,那個人卻聲音洪亮,聽得清清楚楚,公孫龍就收他為弟子。其他弟子見比不贏,就經常欺負他、嘲笑他,說嗓門大算什么才能呢,我們老師可是個斯文人,他要你這個嗓門大的人有什么用呢?有一天,公孫龍去拜見燕王,要過一條河,河面很寬,可是河邊一條船也沒有,對岸倒是有一條小漁船,怎么辦呢?如果不能及時過河可是要耽誤拜見燕王啊。公孫龍就叫那個嗓門大的人叫,對岸的船夫聽見了,就過來載他們過了河。通過這個故事,錢文忠教授指出那種“笑人無,恨人有”的心態(tài)是不對的,告誡弟子們要尊重別人的才能,哪怕這個才能表面看起來是多么微不足道,它有時也能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
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基本上都是一些是歷史故事,聽著這些故事,讓人強烈地感到我國是一個文明之邦、禮儀之國。每天聽他解讀《弟子規(guī)》,不但可以增長歷史知識,也可以感受中華傳統(tǒng)道德文化,當然更可以通過這些故事明白生活中應遵循的規(guī)范,懂得為人處事的道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說文解讀后感篇六
暑假閑暇之余,信手翻閱《錢文忠解讀三字經》,恍若在閱讀一本通俗的中國二十四史,恍忽間隨錢文忠先生在字字溯源中一起走近歷史事件,并從文字的推敲中,探查歷史的真相。
《三字經》我相信人人都知道,但是正真了解他內容的,我相信并不多。他可以說是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一本書?!度纸洝饭惨磺Ф嘧?,中華歷史及道德觀幾乎都濃縮在這一千多字中了。腦袋中常常有這樣的印象:一座矮矮的房子,青瓦白墻,里面一個斯斯文文的老先生,手里拿著一本書,下面的小孩子們一字一句的念念有詞:‘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一邊還像模像樣的搖頭晃腦。不由的又想到小時候,在爺爺的桌上找到一本《三字經》,便不知由來的好奇的看起來,但是那三個字三個字的文字,卻又實在不懂,可有糊里糊涂的看下去?,F在想想,不由一笑。
錢文忠教授的見解很細致,開頭是倫理道德,()再是經典文獻,然后是中華歷史。若不說,誰能知在這僅僅一千字中,競蘊含了這么多內容。
如果說中華文化是一片茫茫大海,那么《三字經》便是幾千年前沉如海底的一艘船,里面盡是一些數不清的財富;人人都曾聽說過沉船古老而又神秘的傳說,但卻無人去打撈。
在古代,《三字經》是兒童的啟蒙讀物,但是卻沒有正式的見解流傳下來。對于《三字經》我們居然沒有完全理解的把握,這種現象,直到錢文忠教授解讀了《三字經》才得以消除。
《三字經》是國學之經典,中華文化的偉大盡展其中,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一朵耀眼的奇葩,獨具魅力而又璀璨奪目,而三字經不愧為中華文化中的一顆最耀眼的珍珠。
說文解讀后感篇七
我們剛剛能聽得懂大人們說話時,父母一直在給我們灌輸著“父母呼,應勿緩”的道理。我們剛剛學會識字時,老師就交于我們“人之初,性本善”。這不論是做人道理,還是朗朗上口的背誦文章都來自于一本傳承中華文明的瑰寶——《三字經》。
可能《三字經》早已是家喻戶曉了,可這瑰寶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得陌生,這使當今的我們開始逐漸忘記其中文明精髓,并不了解其中的為人之本。就在讓我認為《三字經》將來會變成只知名字,不知內容時,出現了一個可謂是拯救了這即將消逝精華。他就是——錢文忠。
說起錢文忠,大家可能有所聽聞,他是清華的教授,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才華橫溢,讀完《錢文忠解讀三字經后》他的分析,他的文學功底讓我無比敬佩。
從《百家講壇》,到《三字經》的再次閱覽,最后讓《三字經》中的道德、文明、文化精髓等步入生活。錢文忠的見解很細致,開頭是倫理道德,再是經典文獻,然后是中華歷史。若不說,誰能知在這僅僅一千字中,競蘊含了這么多內容。一字一句的由來,其中的道理,都分析透徹。翻開書字里行間富有現代感,卻不失其中古人思想。
看完整本書有種被受過了諄諄教誨的小孩,在反省自己,反思自己是否把這一切都列為做人之本,為人之道?!度纸洝芬还?122字,字字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
翻開書開篇就告知如今我們?yōu)楹卧僮x《三字經》,因其中內容廣泛包括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社會道德等,在如今依舊擁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與社會功用。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人之初,性本善”這一句或許是因為從小就只記得這一句的原因吧,但是我知道它10年,都曾未知道其中的深層意,只有我讀完這本書閉上眼睛回味其中的韻味時,我才明白,才能被受教一生。錢文忠說“人之初,性本善”的表面意思是人:出生時天性本來就是善的??赐旰笪以谒伎?,為何是善而不是惡呢?然而這本書確一一告訴了我答案。從學派、中西文化、名人名事,全部分析透徹讓我全面了解跟這句話有關的知識及道理等。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并不是那些所謂的我明白了什么什么做人道理,不是空空而談的我要好好讀書。我覺得我的感受就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就應該以更現代感的方式傳承,例如《錢文忠解讀三字經》一樣,運用不同的理解性來把經典分析,使現在的人們更好的接受這份精華,更好的運用其中又用的東西。
說文解讀后感篇八
看了錢文忠解讀《三字經》很是受益,錢教授以其深厚的國學功底解讀《三字經》,借鑒古人、融會歷史、貫通現代,將積淀千年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用生動的語言,鮮活的事例演繹成當今社會生活道德規(guī)范的寶貴鏡鑒。
《三字經》內容廣泛,包括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是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不可多得的經典啟蒙讀物和小百科;即使在今天,也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功用。錢教授認為,《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是中國傳統(tǒng)的兒童啟蒙讀物,實際上成為全國通用的兒童教材。讀完之后我感覺《三字經》的學習對象是父母和教師,而教育對象才是兒童學生,《三字經》是一部供父母和教師教育孩子用的讀本而非兒童讀物。
《三字經》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講教,即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理由、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規(guī)律。第二部分講教的內容。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像一根線,他的解讀把文化、哲學、宗教、社會、經濟、文學等等一顆顆珠子串起來。第三部分是學的部分,以眾多學習的例子,強調努力學習的重要意義。錢教授建議把第三部分前移。
讀完之后,做為一名教師,“教不嚴,師之惰”一直回響在我耳邊。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教師地位之高,從天、地、君、親、師的排序就可以看出:上有天,下有地,中有皇帝,有父母、有祖父母,接著天地君親,第五就是老師。儒家思想講究師道尊嚴,強調教師的絕對權威。在中國的傳統(tǒng)當中,老師必須嚴格教育。教書先生甚至可以責罰不認真讀書的皇子。書中為我們講了一個關于皇子老師的故事: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很關心皇子的教育,滿世界找有學問的人,終于找到教學水平很高的李希顏。這位老師完全以一種嚴格的`態(tài)度,來履行自己的教師職責。這些皇子上課不好好聽講,他就揍,打得皇子嗷嗷叫,痛得受不了。只要他們不好好學習,就要打他們。朱元璋有一個非常寵愛的小王子,就跑到父皇那說:“這書沒法念了,這老師給我揍的,都快揍死了?!被实勐犃艘院蠓浅I鷼?,準備治老師的醉。但馬皇后對他說:“李先生這是以圣人之道,以一種非常嚴格的態(tài)度來教育我們的孩子,也是為了你的江山社稷考慮,我們應該感謝李先生,怎么能責備他呢?”后來,皇帝對這位老師非常敬佩。那位老師退休時,朱元璋專門賞賜了黃袍,同時賞賜了大量的錢財。
現在好多家長不理解老師,如果對孩子要求嚴一點,動不動就興師問罪。搞得我們老師很被動,是不是老師就可以縱容孩子?我們的嚴格教育是不是就不對了?當今社會強調教師要充分尊重孩子,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合作者,絕對不允許體罰孩子,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敖滩粐?,師之惰”到了今天,我認為這句話的含義是:做老師的,教誨學生要講究好的方法,不采取善教之方,就是做老師的過錯、失職。重點是強調教師要有教師之道、善教之方。我的周圍經常有一些成功的教育者,面對“習相遠”的學生,他們能保持平靜的心態(tài),溫馨的情調。首先采取誘人法,付與真情關愛和細心溝通,疏導學生明其志、曉之理,營造師生融洽和諧的氛圍,搭建學生自醒的平臺。其次是采用循循善誘法。針對無法及時完成學業(yè)任務的學生,在他無助時給予有助,予以細心的指導和批閱。鼓勵學生樹立信心和自愛,促成學生逐日提高,可謂教之善也!反之采用刻薄寫生手法,以師道尊嚴的面孔出現,嚴重地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結果,學生或畏而遠之、或逃之夭夭、或破罐破摔、或賭氣輟學,可嘆惰之害也!
在今后教學中,我要學習他們先進的教育方法,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以一種敬業(yè)的精神來履行自己的職責。
讀了這本書,才能真正理解《三字經》傳達給我們的那種文化信息,才能理解《三字經》對于今天,特別是當前我們開展國學經典教學不可替代的意義。
在我們學校經典文化讀書活動更是搞得有聲有色。學校非常注重對學生國學經典文化思想的教育,一直堅持國學經典《弟子規(guī)》、《三字經》、《論語》、《老子》和古詩詞等的誦讀活動,課間喇叭里播放著《弟子規(guī)》、《三字經》,《新學堂歌》……每當中午、晚上放學的時間朗朗的背誦聲音就會響遍我們的校園。文化氛圍濃厚了,品位提升了,在校園內東南角創(chuàng)設一條文化長廊,該長廊由三、四十米多長的竹簡組成,上面匯集了“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內容。每個教室門前的柱子上也有這樣的竹簡,樓梯間掛有古詩詞、成語故事,學生隨時隨地可以感受到經典文化的魅力。經典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其潤物是無聲的。經典,讓學生愛讀書了,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文學修養(yǎng),增強了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們的讀書熱更濃。學校為我們營造了讀書的環(huán)境,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為老師購買圖書,如《四書五經》每位教師手里都有一本;并且保證了閱讀時間:每周至少能抽出兩個小時的讀書時間。青年教師每周組織一次教師論壇活動。經常全體教師收看于丹的《論語心得》。本學期一開始我們邀請山東大學的張德蘇教授做了“國學簡述暨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精彩國學導讀報告,后來山大文學院博士生導師仵從巨院長經典讀書文化導讀報告會。為推進書香校園特色品牌建設深入發(fā)展,有效推進教師讀書文化品位和層次,著手與山大文學院合作,開展“專家教授進校園讀書導讀行動”和“書香名師讀書研修活動”,專家學者將走進校園與教師學生面對面,部分教師將走進山大威海分校文學院進行選課研修。這些舉措極大地激發(fā)和調動了全體教師讀書的熱情和積極性,提高了教師品味!讓我們繼續(xù)讀書吧!
讀書是一個持之以恒的過程,讀書是一個終身的事業(yè),讀書是一種生活的方式,讀書是一種修養(yǎng)身心、增進知識的方式。古語講:“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人生是一座山,人生是一片海,我們必須經歷過勤苦才會有快樂,才會有成功,才可以有權利期盼收獲!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句話:“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說文解讀后感篇九
對于錢先生的解讀《弟子規(guī)》以后,很感慨,在高節(jié)奏、高強度、高壓力的當今,耳濡目染的是有人在為為生計奔忙,有人在為自己更好地生存而忙碌,討論很多的是孩子的學習,家庭的經濟狀況,孩子的不爭氣,或孩子的出息,很多是會與經濟連在一起??戳隋X文忠的解讀《弟子規(guī)》頗為感慨,我們好像忘了本,我們太世俗,我們原來應該這樣,我們是倒退了,這本書讓我們凈化了心靈,我們還能接受,但我們的孩子接受好像不能完全做到,但我們需要這樣做。
本書提到了“孝”,孝的結構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強調血緣延續(xù)的重要性。每個人,不管你壽命多長,都只不過是人類生命長河中的一個極其渺小的環(huán)節(jié),今天的長輩是昨天的小輩,今天的小輩就是將來的長輩。小輩不孝敬長輩,你又怎么能夠指望當你成為長輩以后,你的小輩會孝順你呢?這話是對的,孩子其實是看父母怎么做會潛移默化受影響的。
我是很孝順的,所以很能接受,每天和父母通電話是必不可少的功課,平時報喜不報憂,會專程帶父母去玩,掃除父母的一切后顧之憂。自己和父母相處的時光告訴我,其實真正的孝順是要真正懂得他們需要什么,其實多陪伴父母說話,告訴他們你的快樂,比給他們金錢更有價值。一家人都受到我的影響,知道對老人要哄著的,孩子也會尊重你好多。
其實,很希望我們的教材也能處處透出這些做人的道理的,社會需要凈化,需要一片溫馨。
說文解讀后感篇十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也許有點夸張。但論語的重要意義是不能忽視的.。《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它以語錄和對話文體,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應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
讀了楊伯峻的《論語譯注》,基本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主張。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孔子對“孝”的理解,對現代社會的教育意義不減當初。近年來,空巢老人等詞匯的問世,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這一問題;還有文化名人于丹對論語的解讀,也有“孝敬之道”這一篇節(jié)。
首先,讓我們先看看,論語中孔子對“孝”的解讀: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p>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p>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狈t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p>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且酁檎?,奚其為為政?”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p>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看過如此之多“孝敬之道”,使我們懂得了“孝敬”仍然現代社會道德素質的樸素的起點。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里,“孝”仍然是做人的根本。
眾所周知,“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而,在孔子心中,“孝”是做人之本,也是“仁”之本。做不到“孝”,就不稱之為人;更不能做到“仁”。在文中,孔子已經詳細的說明了,應該如何對待父母。侍奉父母,要竭盡全力,這個,是毋庸置疑。最基本的,是“養(yǎng)”。而犬馬皆能“養(yǎng)”。所以“孝”之本就是要“敬”了。就如我們平時說的:孝敬。正所謂,孝、敬不分家。然后便是憂其憂,樂其樂,心系于父母。體諒父母,理解父母的一番苦心。如果都能做到這樣,就不用“可憐天下父母心”了。至于“不遠行”之類,我想,應該都是心系父母的表現。最后就是,父母過世之后要厚葬他們,并守喪。古人很看重守喪,這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種形式。只有學會孝敬父母,用心愛自己的父母,才能學會愛別人,忠于君主。所以說,“孝”是為人之根本。
在現在這個經濟,科學都非常發(fā)達的時代,最最基本的“孝”竟然被人們所忽視。小孩子們,在家都被寵著,哪里知道“敬”父母;在成年人們追逐自己夢想,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同時,也竟都忘記的自己的父母。忘了他們獨自在家中,雖是不缺吃,不缺穿,但是,他們并不幸福。他們一年到頭也難見他們朝思暮想的子女一面,他們的心靈是空虛的。他們只求一聲問候、一起吃個飯、?;丶铱纯?......我們,是否應該反思一下,回頭看看那為我們而白了的頭發(fā),為我們而皺了的臉頰。
論語中的“孝”讓我們拾起那顆久違的“孝心”吧!!
說文解讀后感篇十一
《弟子規(guī)》讀后,深感這是一本弘揚國學文化,傳承國學精髓,教育孩子如何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孩子人文素養(yǎng)的經典之作。
這只是我的個人想法,雖然自己并不知道具體該怎么實施以及會不會產生良好的效果,并且說實話我對于弟子規(guī)內容的了解程度也只能算是初學者,但是我認為這是一件具有實際意義的事情,有必要進行一番嘗試。以此來督促自己以及學生踐行弟子規(guī),做一個幸福的人民教師,做一個身心和諧的人。
它讓我明白我們在苦苦尋求幸福的真諦、追求完美而不得時,只因忽略了一個事實,最不完美的是自己,最該完美的是自己的那顆心。我們應該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按照《弟子規(guī)》的教導,去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不斷提升道德素養(yǎng)并以此來教育大家自覺遵守各項規(guī)章制度,與周圍人互相幫助,互相尊重,團結友愛,積極進取。我相信《弟子規(guī)》把至真、至誠、至善推演出來,值得每一個人領悟終生。
說文解讀后感篇十二
閑暇之余,信手翻閱《錢文忠解讀三字經》下冊,恍若在閱讀一本通俗的中國二十四史,恍忽間隨錢文忠先生在字字溯源中一起走近歷史事件,并從文字的推敲中,探查歷史的真相。
林肯曾說“讀詩使人聰慧,讀史使人明智,”在二十四史的演變中,我能更深層次的感受到“得民心者得天下”至理;并深刻感受到唐太宗在魏征去世后感嘆的“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卞X文忠先生說:“《三字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鍵詞集,《三字經》之所以能流傳到今天,它在今天就是有生命力的,它的生命力一定還在,一定是超越時空的?!蔽覍@個說法相當認同。在閱讀中,我看到幾乎所有的朝代在開始時都是勵精圖治的,但在滅亡時都是因為長期腐敗造成的。在讀史的過程中,既能感受到皇帝奢靡的生活,又能感受到生于皇家的不易,如唐后主李煜“愿生生世世莫生于帝王之家”的無奈;又如齊恒公竟被手下關了禁閉,活活餓死,尸體被撂了67天;再如在魏晉南北朝時,只要有人奪位一當了皇帝,就要把前朝皇帝的直系親屬全部殺光一個不留。
錢文忠先生尊重歷史事實的探尋。如在講解“贏秦氏,始兼并,傳二世,楚漢爭”時,對秦王國的一統(tǒng),他肯定了從秦孝公開始的“商鞅變法”,并點評秦朝是經過六代人的'努力,才使秦王贏敗有施展雄才大略的機會。并充分肯定秦始皇的功績:即一統(tǒng)六國,書同文,度同制,車同軌,行同倫。并對歷史批評的“焚書坑儒”進行了探尋,所焚之書主要為“六國史書”,所坑之儒主要是練長生不老藥的“術士”。在講解“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chuàng)國基”一段,介紹到“玄武門”之變,錢老師這樣敘述“李建成和李元吉,在正史上歷來被說得一無是處。但是大家別忘了,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所以未必客觀……”,然后又對該事件進行了探尋,寫出了歷史完人李世民的“不完美”之處,并指出貞觀之治是在隋及開唐的基礎上,勵精圖治的結果。錢文忠在品評歷史的時候,注意從歷史事件對后世的影響入手,去品評功過,對皇帝的生活作風問題有些輕描淡寫,我想或許是錢文忠先生認為皇家皆如是吧。包括對短命隋朝的兩位皇帝的政績的肯定,對個人成就大于政績的皇帝,如創(chuàng)造“瘦金體”的宋徽宗、擅長木工的明思宗朱由儉進行了嘲諷。我覺得這些批評是客觀的,因為他們在浸淫于愛好之中的時候,忘了歷史賦予他們的沉甸甸的責任。
錢文忠先生注重對細節(jié)的描述。如在講解“迨至隋,一土字,不再傳,失統(tǒng)緒”時,介紹愛照鏡子的隋煬帝時,他是這樣寫的。“隋煬帝有一個喜好,喜歡照鏡子,照鏡子的時候,他時不時做一件事,一邊照鏡子一邊摸著自己的脖子說‘哎呀,好一個腦袋,可惜不知道將來誰來砍他?!?/p>
總之,讀《錢文忠解讀三字經》下冊,更像讀中國厚重的歷史。就像《三字經》自己總結的那樣――“廿二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蔽覀冊诠ぷ骱蛯W習中,只有像錢文忠老師那樣“考實錄”,采用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才能真正做到“若親目”。讀一本好書,仿佛自己在與心靈對話;我想,如果有機會我一定會把《錢文忠解讀三字經》上冊也細細讀完,進一步感受民族經典中郁郁的芬芳。
說文解讀后感篇十三
《培根隨筆》就是一部寫道理的文章集錦,沒有華麗的辭藻和聲情并茂的人物,只有無限的討論與研究,真是是物必談,無所不談。
本書作者,自然就是弗蘭西斯-培根英國著名哲學家和文學家。一六三年被封爵士,一六一三年升為首席檢察官,一六一七年成為掌璽大臣,一六二年被封為子爵。一六二一年被控受賄,從此下野,脫離官場。一六二六年死于實驗。本書的道理,均是其一生中經歷中總結出來的。
還有其中一些完全是十七世紀的思想,例如:世上的確有人好見異思遷,視固守信仰為枷鎖纏身,故而在思想行為上都追求自由意志。
雖說專講道理,但也不乏有趣的比喻:一位先人曾因詩能滿足想象而稱其為魔鬼的酒漿。而有些話也是經典:所有感情中最令人神魂顛倒這莫過于愛情與嫉妒。
本書也似乎是借助《圣經》來說明道理。
從書中所用的人名、地名、事名,更可以看出他的才識。
培根隨筆給我的啟發(fā)很大:我們在生活之中總會不經意之間說幾句富有哲理的話,只要用心記錄,你也一定會成為培根。
說文解讀后感篇十四
儒家文化影響了中國的思想,而《論語譯注》是一本必念書,里面紀錄著孔子對于生活、學習、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下面我就著重說一我讀了這本書后深刻的心得吧!
學而篇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的或許意思就是說:學了,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很興奮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孔子也曾經這樣說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或許的意思也就是說,溫習學過的集美娛樂場可以獲得新的體會和理解,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但是現在的學生又有幾多可以做到把溫故而知新作為一種快樂呢?特別是現在的80、90后的大學生又有幾多是在下課后去看書的呢?這樣的學習狀態(tài),我認為是很難有人才的泛起了,也是中國現在的一個狀況吧。
但是我相信中國人可以做到的是有朋自遠方來,樂乎。因為中國人傳統(tǒng)以來都是好客的,我們都喜歡熱鬧,喜歡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玩、說說話,這樣的快樂,我想不會有人不喜歡吧。最后,“人不知而不慍”我想很少有人做到吧。我覺得90后是希望獲得別人理解的一代,在被誤解的時候,我們會苦惱,面對這樣的情況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寬容的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顏淵篇第二十: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⒈嗒q犬羊之亨?!边@段話的或許意思是說:棘子成道:“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質便夠了,要那些文采(那些禮節(jié)、哪些形式)干什么?”子貢就說,先生這樣地談論君子,可惜說錯了。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本質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如果把虎豹和犬羊兩類獸皮拔去有文采的毛,那么這兩類皮革就很少有區(qū)別了。
對于這段話,我的理解就是作為人,本質肯定是很重要的,本質甚至可以權衡的天性,人的本質不是先天的,爾后天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本質是人與動物的區(qū)別,人是有思想的,能夠完全決定自己的行為和思想。好的本質是從好的文采和洽的禮節(jié)中體現出來的,那么著能夠說是君子不需要有好的文采和禮節(jié)嗎?我認為不,禮節(jié)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方式,好的禮節(jié)可以使人們之間越發(fā)親密和融合;而文采就是看出這的文化水平了。
讀了《論語譯注》之后,我真的獲益匪淺。讓我在為人處世,交友、學習、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感悟。
說文解讀后感篇十五
在這一個月的時間里,老師帶我們一起學習《論語》,體會《論語》,使我感受頗深。
孔子曰:“非其鬼而祭侄,諂也?!睈蹏侨魏稳说呢熑?,我們的國家之所以這么強大了,是因為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有濃濃的愛國心。在抗日期間,大批日軍進攻中國,他們以為有著精良裝備,就可以占領中國,但是他們錯了,中國人的愛國情令他們沒有投降,而是與日軍展開了搏斗,雖然有些漢奸投靠日軍,而且我軍的裝備極差,但是我們中國人有著前赴后繼的精神,倒下一批,又沖上一批,終于那狂妄的日軍被我們那“愛國情“打敗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讓我懂得了時光像流水一樣日夜不停的流去。我們要珍惜時間,因為時間是永不停留的,如果你每浪費一分鐘,你的生命就會減少一分鐘,因為生命是用時間組成的,珍惜時間就相當于珍惜生命,浪費時間就相當于浪費生命。我在一本書上讀了這樣一個科幻故事,它講的是在一個小村莊,來了一個人,開了一個時光屋,在里面可以用時光來換錢,村子里的人都換錢,有的用了10年換了30萬,有的用15年換了50萬,有的人甚至用50年換了180萬。不到幾個月的時間村子里的年輕人都沒有了,只有一個青年沒有變自己的時間,不到幾年的時間,就擁有了幾百萬元的家產,而那些變賣自己時間的人悔也來不及了。我知道了背叛時間的人,時間也會背叛他。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令我懂得了我們要時常反省自己,不要總說別人的不是,我有時候就犯這樣的錯誤。一次,我弟弟抄了一篇作文,我沒在意,媽媽發(fā)現后說了我,為什么不制止弟弟。我說他的事我為啥管,事后我很后悔,我是哥哥要幫助弟弟的。
《論語》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讓我們一塊體會《論語》吧!
說文解讀后感篇十六
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后,我發(fā)現了一個和我想象中不一樣的培根。他有著對哲學的執(zhí)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tài)度。
費蘭西斯·培根,英國哲學家、作家。他被馬克思稱為“整個現代實驗的真正始祖?!彼谶壿媽W、美學、教育學方面也提出許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論說隨筆文集》等。
在《培根隨筆》中培根講到了愛情、宗教、藝術等一系列的話題,它包括著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隨筆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边@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是啊,朋友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我們應該珍惜友誼,因為它來之不易。
說文解讀后感篇十七
一本深入淺出講解生命系統(tǒng)的運作關系,系統(tǒng)里面的相互牽連相互作用,系統(tǒng)里面的完整性,延續(xù)性。
在生命系統(tǒng)關系里面,生命歷程是如何發(fā)生的,所有的發(fā)生也并非偶然。周老師把生命系統(tǒng)都解讀了。特別是標題上的愛與和解。在整個生命的發(fā)生和生長核心都是愛,就是因為這份愛,生命才得可以延續(xù)。愛在系統(tǒng)中起到粘稠劑的效用,從而產生無窮無盡的聯系。愛在系統(tǒng)里產生聯結的同時也產生一些法則,這些法則是讓生命在愛的軌道上前行。懂愛懂法則,才會有覺醒覺悟。
兩性關系,父母關系,親子關系,親人關系,身心關系。從祖先們就開始為我們產生愛的關系里面產生影響,影響著我們的家庭事業(yè)成功幸福快樂。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模式行為模式身體狀態(tài)健康,更嚴重的`影響生命的結束。那我們怎么才能不受到影響呢,那就從系統(tǒng)中一個一個事件得到和解。每一個事件所產生的愛,都以為是真實的愛,反而這些愛都盲目的愛,而且是很難發(fā)現覺察,因為它們都存儲在系統(tǒng)里面,所有的狀況,關系出問題,都在提醒我們系統(tǒng)之前發(fā)生了東西,需要面對和解。
和解是讓愛回到正確的軌道上運行。書上講到:光有愛是不夠的,唯有站在正確的位置上,并且尊重系統(tǒng)里的每一個人,才能創(chuàng)造真正的幸福關系。
愛要如何成功?緣分要如何圓滿?唯有遵循關系法則,整體法則,序位法則,平衡法則,事實法則,流動法則。因為關系法則就是愛的智慧。我們就是愛,愛就是我們。書中一首詩:
圓
圓緣大愛法自然。
序位平衡整體觀。
喚醒覺知融入愛。
當下即是本一家。
喚醒你內在的光,將覺知帶入愛里,融入宇宙之大愛,共創(chuàng)美麗新生命。
說文解讀后感篇十八
合著這人生是什么滋味,萬千人有萬千人的答案。一樣經歷上學,上班,一樣經歷悲喜,卻品著不一樣的人生滋味。因為態(tài)度,使得人生滋味迥異。
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認真想過,是生活給予我們喜怒哀樂呢?還是我們的喜怒哀樂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們大多隨波逐流,被生活的風浪控制著我們的命運。因此,我們因一時的得意而忘形,而驕傲自滿,以致招來失敗的惡果;也因一時的苦難而痛不欲生,完全失去了我們的精神和能動。
由此可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有多么重要。
如果你說人生是苦中帶甜的咖啡,你一定深知苦盡甘來的滋味。你的人生會從勵志開始,你總是給自己很多吃苦煅煉的機會。你做什么事都不遺余力,無怨無悔。你把苦當作是命運給你最好的階梯,助你通向甜蜜的人生成功的頂峰。
如果人生在你的眼里是甜的果汁,你就會珍惜每一次努力后得來的甜蜜成果,為自己和別人的每一個小小成績而喝彩。如果人生在你的眼里是甜的果汁,你就會無畏地面對艱難和挫折,因為你把它們當成你的朋友,它們磨練你的意志,給你更多的思索和智慧,你堅信它們是人生取得甜蜜成果的必經之路。
你說,我選擇淡淡的礦泉水,我要的是淡定從容的人生??梢园?,我們說淡定從容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呢。當你閱盡人間春色、歷盡世事桑滄后,還能夠從容淡定的面對生活,還能保有一顆純潔的赤子之心,還有什么困難能把你擊倒呢?你一定是一個智者,一個生活的強者。
所以這三個人都是生活的強者,他們或樂觀向上,或勵志奮斗,或淡定從容、胸懷寬廣。不甘于命運的安排,對生活不懈的追求是他們的共同點。不管生活里發(fā)生什么樣的風浪,他們都要微笑面對,這樣的人生才能活出真我的風采。
他們能身殘志堅,扼住命運的咽喉,做出一番輝煌的事業(yè),都是因為他們有積極向上、以苦為樂的精神和困難面前從容面對的大智慧。
一個人的態(tài)度,決定了他的人生將會是怎樣的風景。也許前路漫漫,你將面對風雨,你將面對荊棘,積極面對,人生風雨,也不過人生調味。
《解讀人生的態(tài)度》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6449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