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先秦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是篇一
先秦時期是中國哲學的開端,諸子百家是中國先秦時期各種學派的總稱。這個時期每個流派都有著自己的思想體系和哲學立場,它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視角和不同的思想邏輯出發(fā),探討了人們關(guān)心的生命、宇宙、愛情、快樂等問題。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了一些啟示和收獲,下面是我的五段體會:
第一段,思維方式的轉(zhuǎn)變。
讀過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之后,我感受到自己慣常思維方式的轉(zhuǎn)變。在這些哲學家的著作中,他們探索的問題并不是單純的尋找答案或解決問題,而是從不同方面入手,以多元化的角度去考慮一個問題,并且不拘泥于表面現(xiàn)象,而是去探究問題的本質(zhì)和深層次的原因。閱讀這些哲學家的著作,使我更加關(guān)注思維深度和廣度,并以其為借鑒,嘗試將我們的思維方式更立體化。
第二段,個人價值觀的形成。
在閱讀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中,我逐漸認識到自己身處的人生境遇,以及個人價值觀的重要性。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不僅涉及個人的生活行為,更關(guān)注人的精神層次和思想的影響。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理解了自己作為個體的價值,以及自身的獨特性。
第三段,社會關(guān)系的思考。
在讀書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先秦諸子百家中的哲學家們都深刻研究了人際交往的方式和理念,包括家庭、校園、企業(yè)和政治組織等。閱讀他們的著作,使我學會了如何更好地與他人相處,如何更好地把握社會機遇。同時,還學會了如何去探尋社會規(guī)律及其運行模式,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群體思維和個體行為的共同影響。
第四段,自我提升的思考。
讀書, 首先體現(xiàn)的是對于智力和知識的追求。在讀先秦諸子百家思想的諸多著作中,我發(fā)現(xiàn)了人類對于人生的各種解決方案或者人生的不同的哲學思考。這不僅促使我不斷重視自身的素養(yǎng)和修行,也使我更加注意做一個完整的人和一個完整的社會人。這種思考醒目不了僅在現(xiàn)實中,同時也有助于把我們的能力和道德分離的方式更好地結(jié)合起來。
第五段,富有真諦性的思想。
讀先秦諸子百家的歷史經(jīng)典, 充滿非常富有的真諦性的思想。這些思想表達了我們對于人類、對于生命、對于宇宙的深邃的思考與理解。這些思考深刻而真實,既卓有遠見,又具有實用性,為后世思想家和哲學家提供了蓬勃發(fā)展的空間。從中,我們得到的啟示是思考與研究是一個終生追求的過程,也應該成為我們的習慣。有了這個想法,我們得到了一個明確的秉持態(tài)度和核心觀念,以此驅(qū)動我們堅持不懈地學習,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和思想,成為人類發(fā)展進程的新首領(lǐng)。
先秦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是篇二
摘要:儒家“正名”,道家“無名”和名家“控名”思想在論及“名”與“實”的關(guān)系中,都體現(xiàn)出對語言使用的敏感性關(guān)注,但出于不同立場和背景,三者呈現(xiàn)出不同的語用思維理路。
先秦諸子對語言使用的研究表明,中國哲學自先秦便具有濃厚的語用傾向,對語用研究達到相當?shù)膹V度和深度,對后世語言研究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guān)鍵詞:正名無名控名語用觀言語行為
引言
20世紀70年代,語用學建立標志著語言研究從追求普遍語法轉(zhuǎn)入關(guān)注具體語言實踐。
語用學興起的促成因素是格賴斯的合作原則和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
與西方相比,中國的語用研究雖然未能建構(gòu)一個嚴密完整的理論體系,但中國哲學自先秦以來對語言使用的智慧性思辨便不曾間斷,甚至顯現(xiàn)出更為濃厚的語用傾向。
本文從共時視角,探討先秦儒家“正名”,道家“無名”及名家“控名”理論所蘊涵的豐富語用思維,以期展現(xiàn)中國哲學傳統(tǒng)文化構(gòu)架下所孕育的獨特而永恒的語用景觀。
一、儒家“正名”的語用觀
“正名”是儒家思想體系核心準則之一,通常被解釋為“對名稱的校正”。
但這一解說不足以詮釋孔子“正名”思想所蘊藏的深刻語言洞察。
孔子“正名”思想背景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
子路問政,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1]孔子并非在一般意義上討論名實關(guān)系。
“正名”思想包含著對語詞(名)與世界(實)關(guān)系的深邃洞悉。
(一)言語乃實施行為。
孔子認為,語言的功用包括描述事實和實施行為。
合適的言論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依據(jù)語詞所規(guī)定的意義來使用語言;二是言語可以作為產(chǎn)生適當關(guān)系的有效手段,是規(guī)范社會行為的工具。
“正名”思想指出了語言能表達什么(名不正則言不順),也指明語言具有成事的能力(言不順則事不成)。
這一將語言功用等同于實施行為的理念與奧斯汀言語行為理論思想――“語詞是用來做事的”不謀而合。
不同的是,奧斯汀是通過將語句(命題)劃分為陳述句與施為句,顯性施為句與隱性施為句的路徑來達到這一要旨,而孔子是根據(jù)自身所處環(huán)境從經(jīng)驗角度來討論語言這一本質(zhì)。
(二)言語與行為關(guān)系。
奧斯汀指出,一個語句(命題)同時具有三種行為:言內(nèi)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
言內(nèi)行為指說出帶意義的語詞和語句本身這一行為;言外行為指說話者意欲通過該語句傳遞的含義;而言后行為則指該語句對聽話者產(chǎn)生的事后效應。
[2]孔子反復申明,言與行無法割裂。
與奧斯汀主要關(guān)注言外行為,或者說言語的“行事語力”不同,孔子既強調(diào)說話者通過語句恰當表達了說話者意義,也重視語句事后效應(即語效)。
在儒家思想中,言語主體間交際及其行為效應被賦予重要意義。
得體有效的言語交際也被視為是在那個時代衡量君子的規(guī)范之一。
(三)言語行為“恰當性條件”。
儒家“正名”思想還凸顯了言語行為的社會性,指出“正名”乃人際意義生成和理解之路。
但是如何做到有效交際呢?孔子認為,達到特定的交際目的需要滿足言語行為的“恰當性條件”。
這一系列條件包括說話者、語境和言語本身等因素。
在說話者方面,孔子強調(diào)言語要針對不同的對象;此外,孔子認為說話者除了要坦誠有禮,還要注意觀察恰當?shù)臅r機、主題和選擇適當?shù)姆绞健?/p>
而如果話語未經(jīng)琢磨,時機不當,則不如不說。
在語境方面,儒家認為,恰當?shù)难哉Z行為是依據(jù)不同的語境來靈活使用語言。
對于語言本身,孔子強調(diào)使用規(guī)范和質(zhì)樸達意。
在言說的內(nèi)容上,孔子還指出,好的.語言要“文質(zhì)彬彬”。
概言之,“正名”準則表明儒家已敏銳察覺到語言的行為屬性,指明通往有效言語交際的路徑。
在論述言語行為的“恰當性條件”時,儒家還認識到,言語交際中聽話一方的重要和復雜性,因此,在實施言語行為時,主張要對聽話者的需要和期望作出反應(即言后行為),并將這一反應納入意義的生成和考察。
二、道家“無名”的語用觀
與儒家重視名實關(guān)系不同,道家的核心理論是“無名”。
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4]他認為,“道”是萬物存在的始源,具有無窮潛在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恒久不變的。
但是“道”無形無聲,難以言說,因此也難以命名,因此,能“道”的“道”不是“常道”(恒道),能命名的“名”不是“常名”(恒名)。
莊子繼承并發(fā)展了這一思想,認為“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盵5]老子和莊子基于對“道”的論述,提出了“無名”的論題,自成一派,形成了道家極富有特色的語言和語言使用思想。
(一)“言”“意”關(guān)系。
莊子更進一步認為,既然“道”只能由“意”來把握,那么相對而言,“言”便是“糟粕”,主張“得魚而忘荃”。
莊子認為,語言文字本身并無價值,有價值的是語言文字表達的“意”,而“意”又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
在他看來,語言文字是象征性符號,是人們領(lǐng)悟意的手段和工具。
莊子還用各種手段來揭示他眼中“意”的復雜,“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終身不言,未嘗不言?!盵5]毋庸置疑,老子和莊子對言與意間內(nèi)在深層關(guān)系的分析,成為后世各種言意之辨的思想來源。
(二)言語交際原則。
格賴斯合作原則認為,人們通過遵守或違背質(zhì)量、數(shù)量、關(guān)系和方式四個準則來實現(xiàn)對會話含義的理解。
莊子也曾考察言語表達的“質(zhì)”和“量”。
這里莊子強調(diào)言語交際中的基本原則:要傳遞真實的情況,不要傳遞過分的言辭。
在《莊子?漁父》中論述了人的八種毛病,其中四種與不遵守言語交際的“質(zhì)”與“量”原則有關(guān)。
可見莊子主張有效的言語交際應該是提供真實而恰當?shù)男畔ⅰ?/p>
(三)言語交際誤解。
成功的交際離不開語言的使用。
由于語言字面意義與說話者意義的不對應,所以言語交際中無可避免會產(chǎn)生誤解。
莊子對誤解產(chǎn)生的緣由有過論述:“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盵5]意思是,言論不同于無心而吹的“天籟”,發(fā)言者各執(zhí)一詞,他們的言論出于機心,并不能作為衡量是非的標準。
此外,莊子認為萬物都處在不斷變化之中,當人們認識一種事物并將其用語言表述出來之時,事物本身可能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了,所以人們的認識是不準確或不完整的,這就是產(chǎn)生言語誤解的原因。
他還說,“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盵5]在莊子眼里,人們出于不同環(huán)境、場合、目的和用途,在把事物的本真用“言”說出來時就可能“失真”,從而導致交際中的誤解。
三、名家“控名”的語用觀
名家的核心是“控名”。
“控名”包含兩層意思:一是針對名不當實的現(xiàn)象,引名就實,使名字恰如其分地描述事物;二是針對實不當名的現(xiàn)象,改正那些實不當名的現(xiàn)象。
[6]名家的“控名”思想側(cè)重言語在論辯中的具體使用,體現(xiàn)了豐富的語用思想。
(一)動態(tài)語境。
語言學家利奇指出,語境包括交際參與者、話語的目的、言語行為以及作為言辭本身的話語。
[7]名家另一代表人物惠施的辯題同樣反映出言語使用者的目的和視角的不同,可能導致對意義的不同理解。
惠施認為“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在常人眼里,天地山澤都是有高低之分的,但若從無窮宇宙空間的視角看,天是無形的,地之上的空間都屬于天,所以沒有天高地下的區(qū)別,如此類推,山與澤也無高低的差別。
據(jù)此可以看出,名家已經(jīng)意識到語詞的意義與語境參數(shù)的變化關(guān)系密切。
語境并非是靜態(tài)的。
在言語中,即便是一個語境參數(shù)的改變都有可能導致對同一語句意義的不同解讀。
(二)語用策略。
言辨是名實相應思想的運用和深化,因此名家特別重視言辨中的語用策略。
名家論辯的目的是說服和曉諭對方,因此尤為關(guān)注言語交際的語效行為。
鄧析將言辨的對象分為聰明的人,見聞廣博的人,地位高的人,有錢的人,窮人,勇敢的人和愚笨的人。
在此基礎(chǔ)上他指出針對以上不同的言辨對象應使用不同語用策略。
不難看出,名家已將目光擴展到交際中言辨對象的不同地位、性格和特點上,強調(diào)因人施辨,指出如果不顧及交際對象的實際情況,就難以取得滿意的語效行為。
四、結(jié)語
先秦諸子在“名”“實”之辨演變過程中所彰顯的語用思想,一方面說明中國哲人對語言和意義有著非凡的洞悉,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國哲學自先秦就具有濃厚的語用傾向,在語言使用研究上堪稱一個早熟的國家。
哲人們以獨特的視界對言語的實施行為、語言與行為關(guān)系、言語行為恰當性條件、言語交際原則、言意關(guān)系、動態(tài)語境和語用策略等方面都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對后世中國哲學和語言研究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因此,考察先秦儒家、道家和名家對語言使用的研究,對于人們在現(xiàn)代語言學的理論研究和深刻理解中國哲學與語用研究的關(guān)系等方面,無疑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孔丘.論語[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191、223.
[2]austin,j.l,howtodothingswithword[m].oxford:clarendonpress.1975.
[3]孔健.孔子全集[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
[4][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經(jīng)注.樓宇烈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152.
[5].張采民,張石川.《莊子》注評[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332.
[6]龐樸.中國的名家[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0.
[7]leech,g.principlesof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8][戰(zhàn)國]呂不韋.呂氏春秋[m].王曉明注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9]鄧析.鄧析子[m].北京:中華書局,1991.
先秦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是篇三
一個歷史教師在課堂上要去掉匠氣,增加書卷氣,就不能照本宣科,必須去教自己理解的歷史,用自己的話語方式讓歷史“復活”,讓歷史走近生活,讓歷史走近學生。而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我認為是易中天教授。10月易中天教授再次做客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用36講的篇幅,為全國觀眾奉獻了一套文化大餐《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在電視節(jié)目熱播的同時,配套的圖書在全國開始發(fā)行,很快成為熱銷圖書。易中天教授以自己高超的講課藝術(shù),把哲學史、思想史上這個抽象、深奧、復雜的話題,講解得深入淺出,生動活潑,淋漓盡致,令人嘆為觀止。下面,就易教授的講課實例,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睿智、他的幽默、他的講課藝術(shù),讓我們跟易中天學講課!
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
易中天是高水平的老師,他講課時善于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概括起來,我認為他在這方面有四個秘訣:邏輯化、問題化、概括化、對比化。
復雜的事情之所以復雜,是因為其內(nèi)容龐雜,線索繁多。而解決它的關(guān)鍵,就是把問題“邏輯化”,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按照嚴密的邏輯層次,一步步打開思維的閘門,像閱讀扣人心弦的偵探小說一樣,領(lǐng)略思維解密的魅力。易中天講百家爭鳴,在整體的結(jié)構(gòu)上,他安排的邏輯關(guān)系是這樣的:“眾所周知,人類的問題無非三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前面這四章介紹儒墨道法四家的基本觀點,這叫‘是什么’。接下來,就該討論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前因后果,這就是‘為什么’。知道了‘是什么’,又知道了‘為什么’,相信大家也就知道‘怎么辦’了?!盵1]大的問題要有一個整體嚴密的結(jié)構(gòu),而對具體的小問題,易教授又是怎樣邏輯化的呢?我們可以看兩個例子。第一個,“管仲什么人?幫助齊桓公成就霸業(yè)的人。為什么能成就霸業(yè)?實行霸道,富國強兵??渴裁磳嵭邪缘?靠什么富國強兵?軍事管制。怎么管制?一是查戶口,二是定編制?!钡诙€,“什么人可以做隱士?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當中,什么人是隱士?不做事的人。他們的不做事,其實是不做官。不做官也不是不會做,或者做不了,而是不愿意。能做,會做,做得了,卻偏不做,才叫隱士?!毕嘈糯蠹铱戳藨摃兴鶈l(fā)。
“問題化”是大家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了,我們經(jīng)常把思維含量高的問題設(shè)計叫做“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這是評價一節(jié)課是否成功的重要條件。無疑,易教授在這方面堪稱高手。他設(shè)計的問題有兩種:第一種,顯性問題。如:“這就奇怪!孔子不是主張讀書做官嗎?子路想做的官最大,孔子為什么要笑他?曾皙不想做官,孔子為什么要贊成?孔子到底喜歡什么樣的學生?”;“這就讓人生疑:孔子和他的思想,真有那么偉大嗎?如果真有那么偉大,為什么落得如此下場?”;“說到這里,可能會有人嗤之以鼻。瞎白話吧你!既天下為公,又一毛不拔,怎么可能?”。第二種,隱性問題。如:“這幾年,孔子幾乎年年都有傷心事”;“孔子甚至還干過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楊朱有什么主張,竟能得到如此多的青睞?說來簡單,也只有四個字:一毛不拔”;“我讀《老子》這本書,感受有三個字:老、大、難”等等。雖然沒有明顯的設(shè)問,但胃口已經(jīng)吊足,使人欲罷不能了。
“概括化”是歸納復雜事情的常用方法,我們在教學中經(jīng)常強調(diào)“關(guān)鍵詞”,實際上就是把問題概括化。而概括得是否科學有效,關(guān)鍵是看我們對問題是否有透徹的認識,提煉的關(guān)鍵詞是否精當。應該說,易教授做到了這一點,比如:“墨家關(guān)注社會,留下了社會理想,這就是平等、互利、博愛。道家關(guān)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這就是真實、自由、寬容。法家關(guān)注國家,留下了治國理念,這就是公開、公平、公正。儒家關(guān)注文化,留下了核心價值,這就是仁愛、正義、自強”;“墨家留下了建設(shè)家園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導人生的智慧結(jié)晶,法家留下了應對變革的思想資源,儒家流下了凝聚民心的價值體系”。
“對比化”就是做比較。通過比較,我們不僅會對問題有更加宏觀的認識,而且還會對問題的一些關(guān)鍵細節(jié)有一個新的發(fā)現(xiàn)。所以,在課堂教學和鞏固性檢測中,我們經(jīng)常讓學生做歷史概念的異同比較。下面,讓我們看易教授是如何通過比較的方法,深入淺出地分析問題的。首先,在體例上,他非常注重比較。一般哲學史講百家爭鳴是一家一家單獨地講,而他卻把他們擱一塊兒做比較,通過儒墨之爭、儒道之爭、儒法之爭進行闡釋。其次,對大家感覺非常深奧難懂的先秦諸子,他也是通過比較的方法化繁為簡的。比如:“孔子精通的是六藝,墨子精通的是工藝;孔子對音樂有很深的造詣,墨子對物理有很深的研究;孔子同時是藝術(shù)家,墨子同時是工程師;孔子代表士人,墨子代表庶民??鬃邮鞘咳顺晒Φ拇恚邮鞘袷〉拇怼?“這大約就是孔孟之別了:孔子寬厚謙和,孟子剛直不阿;孔子溫文爾雅,孟子心直口快;孔子為人低調(diào),孟子個性張揚。所以,讀孔如飲清泉,讀孟如聞戰(zhàn)鼓。孔子溫柔敦厚,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孟子俠肝義膽,氣勢磅礴,一洗凡馬空”;“老莊之別:首先,老子寡情,莊子善感;第二,老子講邏輯,莊子重感悟;第三,老子重權(quán)謀,莊子多智慧;第四,老子假無為,莊子真無為”;“儒家代表文士,墨家代表武士,道家代表隱士,而法家則代表謀士”。就連中學課本上的“禮樂制度”,讓易教授分析起來,都那么簡約透徹:“禮,是用來辨別差異、區(qū)分等級的;樂,則是用來統(tǒng)一情感、保證和諧的。禮,保證行為符合道德;樂,保證情感符合道德”。高就是高,不服不行!
把抽象的事情具體化
的限制,我們一般都深感棘手。易教授講諸子百家,其中抽象的哲學問題更是無法回避。他解決類似問題的方法有二,一是講故事,二是打比方。
主講人要講故事、善講故事,是《百家講壇》這檔電視節(jié)目的性質(zhì)決定的,不管是易中天,還是其他主講人,都是講故事的高手。可以說,講故事,是電視講座維持收視率的關(guān)鍵。不必舉例,大家都心知肚明。而講故事,堪稱歷史學科最大的優(yōu)勢,華東師大許紀霖教授說“歷史的靈魂是講故事,沒有故事的歷史,就像一個沒有軀體的靈魂”。但是,長期以來,“應試教育體制、教科書的.枯燥、教學方法的陳舊,使得本來非常精彩的歷史變得很無趣,面目可憎”,“史學變成這個樣子,一半是因為體制的問題,另外是我們自己的原因”。所以,“做歷史教師,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怎樣講故事”,“我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但可以改變我的課堂?!盵2]臺灣張元教授《一課時講完隋唐史的實驗》堪稱“深入”歷史人物、課堂講故事的成功探索。
為了把一個抽象的問題說明白,結(jié)合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打個比方,讓學生加深理解,幾乎是所有經(jīng)驗型教師的成功經(jīng)驗,這也是衡量一個教師專業(yè)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易中天教授在這方面更是老辣。比如,在分析分封制在西周和春秋戰(zhàn)國的不同境遇時,他說:“西周時期,星星是星星,月亮是月亮。諸多邦國,眾星捧月般地尊奉著周王國和周天子這個共主。春秋時期,星星不是那個星星,月亮也不是那個月亮。在天下,維持國家秩序的不再是天子,而是霸主。戰(zhàn)國時期,星星變成月亮,月亮變成星星,既有天狗吃月亮(三家分晉),也有大魚吃小魚(諸侯兼并)。而且,拿掉了許多小耗子的大耗子,后來還要公開當貓?!痹诘诹鶈卧袄^往開來”中,易教授說:“對先秦諸子,對百家爭鳴,我有三個比方:足球場、鐵匠鋪、手指頭。為什么是足球場?因為能活躍思維。為什么是鐵匠鋪?因為能錘煉思想。為什么是手指頭?……因為能啟迪智慧”。
把枯燥的事情生動化
課堂教學要系統(tǒng)地傳授學科知識,無論哪個學科都有很多學理性的內(nèi)容比較枯燥。處理不好,就會變成教師不愿教、學生不愿學的“硬骨頭”。而要把“硬骨頭”變成“香餑餑”,關(guān)鍵就要看教師業(yè)務(wù)功底和語言功力。教師的語言如果老生常談,味同嚼蠟,那些枯燥的內(nèi)容就會更加面目可憎,令人生厭。教師的語言如果生動活潑,幽默詼諧,那些枯燥的內(nèi)容就會變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演講的風格有三個境界,一個是“正說”,一個是“趣說”,一個是“妙說”。而易中天教授的講課既有趣說,也有妙說。他獨辟蹊徑,運用現(xiàn)代視角和平民立場,把歷史表現(xiàn)得聲情并茂、活靈活現(xiàn)、繪聲繪色。在語言的運用上,易教授有四個基本方法:
第一,借用流行歌曲。例如:“時過境遷,滄海桑田,社會早已變化,原因和環(huán)境也不復存在。只有他們提出的問題,比如如何治國,如何做人,還在困擾著我們。正所謂:月落烏啼,已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那么請問:今天的你我,還能否重復昨天的故事?在這楓橋之夜,我們是該用舊船票,還是該用新船票,或者干脆不上這艘客船呢?”;“孔子轉(zhuǎn)了一大圈,還是沒有出路。這可真是: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韓非子認為,君臨天下,靠的不是道德,而是權(quán)力。有了最高權(quán)力,自然是:天上的星星參北斗”;“(家天下制)這樣精細周密、嚴絲合縫的制度,怎么會面臨崩潰呢?原因也很簡單:都是月亮惹的禍!”
第二,借用時代化語言。例如:“孔子如果活到今天,肯定會上百家講壇,或者在網(wǎng)上開博客。這實在比東奔西走到處游說效率高多了”;“(孔子辦學)等于一個人又辦北大又辦清華。這還是在冊的,此外還有編制外的。比如陳亢(音剛),我懷疑就是編外粉絲??鬃拥膶W生和粉絲這樣多,他招生的時候有選擇、有條件嗎?或者說,孔門之中,有準入制度或準入標準嗎?”;“《詩經(jīng)》上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什么意思呀?這三句詩的意思是:笑容甜甜的,眼睛亮亮的,最本色的,就是最美麗的呀!”;“什么叫‘使門人為臣’?就是安排同學們組織治喪委員會”。
第三,借用生活化語言:“孔子沒有找所有的學生,他找的是學生干部,也就是子路、子貢、顏回”;“這真是妙不可言!顏回和子貢,一個比一個會說話,一個比一個說的好聽,卻一個比一個不著調(diào),一個比一個不靠譜。比較靠譜的是子路”;“用得多的,據(jù)說是儒家思想,半部《論語》治天下嘛!其實這是忽悠!”;“陰謀家裝,叫韜晦;老百姓裝,叫裝蒜。但都是裝孫子”。
第四,借用俏皮話。例如:“這樣一來,人與天,人與神,人與命的關(guān)系就全變了,而且越來越不把村長當干部,不把豆包當干糧,也就是越來越不把天、神、命當回事”;“如果星星的實力變得比月亮還大,槍桿子也多,腰桿子也硬,會怎么樣呢?那就會耗子腰里別了桿槍,起了打貓的心思”。
中學的歷史課堂不是百家講壇。我們的歷史課堂,在講課的對象、目標、性質(zhì)等方面,都與百家講壇存在著原則性差異。但是,隔行不隔理,何況百家講壇的節(jié)目畢竟還是講課。所以,易中天教授的講課藝術(shù)還是有很多借鑒意義的。
先秦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是篇四
一個歷史教師在課堂上要去掉匠氣,增加書卷氣,就不能照本宣科,必須去教自己理解的歷史,用自己的話語方式讓歷史“復活”,讓歷史走近生活,讓歷史走近學生。而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我認為是易中天教授。20xx年10月易中天教授再次做客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用36講的篇幅,為全國觀眾奉獻了一套文化大餐《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在電視節(jié)目熱播的同時,配套的圖書在全國開始發(fā)行,很快成為熱銷圖書。易中天教授以自己高超的講課藝術(shù),把哲學史、思想史上這個抽象、深奧、復雜的話題,講解得深入淺出,生動活潑,淋漓盡致,令人嘆為觀止。下面,就易教授的講課實例,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睿智、他的幽默、他的講課藝術(shù),讓我們跟易中天學講課!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易中天是高水平的老師,他講課時善于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概括起來,我認為他在這方面有四個秘訣:邏輯化、問題化、概括化、對比化。
復雜的事情之所以復雜,是因為其內(nèi)容龐雜,線索繁多。而解決它的關(guān)鍵,就是把問題“邏輯化”,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按照嚴密的邏輯層次,一步步打開思維的閘門,像閱讀扣人心弦的偵探小說一樣,領(lǐng)略思維解密的魅力。易中天講百家爭鳴,在整體的結(jié)構(gòu)上,他安排的邏輯關(guān)系是這樣的:“眾所周知,人類的問題無非三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前面這四章介紹儒墨道法四家的基本觀點,這叫‘是什么’。接下來,就該討論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前因后果,這就是‘為什么’。知道了‘是什么’,又知道了‘為什么’,相信大家也就知道‘怎么辦’了?!保?]大的問題要有一個整體嚴密的結(jié)構(gòu),而對具體的小問題,易教授又是怎樣邏輯化的呢?我們可以看兩個例子。第一個,“管仲什么人?幫助齊桓公成就霸業(yè)的人。為什么能成就霸業(yè)?實行霸道,富國強兵??渴裁磳嵭邪缘溃靠渴裁锤粐鴱姳寇娛鹿苤?。怎么管制?一是查戶口,二是定編制?!钡诙€,“什么人可以做隱士?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當中,什么人是隱士?不做事的人。他們的不做事,其實是不做官。不做官也不是不會做,或者做不了,而是不愿意。能做,會做,做得了,卻偏不做,才叫隱士?!毕嘈糯蠹铱戳藨摃兴鶈l(fā)。
“問題化”是大家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了,我們經(jīng)常把思維含量高的問題設(shè)計叫做“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這是評價一節(jié)課是否成功的重要條件。無疑,易教授在這方面堪稱高手。他設(shè)計的問題有兩種:第一種,顯性問題。如:“這就奇怪!孔子不是主張讀書做官嗎?子路想做的官最大,孔子為什么要笑他?曾皙不想做官,孔子為什么要贊成?孔子到底喜歡什么樣的學生?”;“這就讓人生疑:孔子和他的思想,真有那么偉大嗎?如果真有那么偉大,為什么落得如此下場?”;“說到這里,可能會有人嗤之以鼻。瞎白話吧你!既天下為公,又一毛不拔,怎么可能?”。第二種,隱性問題。如:“這幾年,孔子幾乎年年都有傷心事”;“孔子甚至還干過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楊朱有什么主張,竟能得到如此多的青睞?說來簡單,也只有四個字:一毛不拔”;“我讀《老子》這本書,感受有三個字:老、大、難”等等。雖然沒有明顯的設(shè)問,但胃口已經(jīng)吊足,使人欲罷不能了。
“概括化”是歸納復雜事情的常用方法,我們在教學中經(jīng)常強調(diào)“關(guān)鍵詞”,實際上就是把問題概括化。而概括得是否科學有效,關(guān)鍵是看我們對問題是否有透徹的'認識,提煉的關(guān)鍵詞是否精當。應該說,易教授做到了這一點,比如:“墨家關(guān)注社會,留下了社會理想,這就是平等、互利、博愛。道家關(guān)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這就是真實、自由、寬容。法家關(guān)注國家,留下了治國理念,這就是公開、公平、公正。儒家關(guān)注文化,留下了核心價值,這就是仁愛、正義、自強”;“墨家留下了建設(shè)家園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導人生的智慧結(jié)晶,法家留下了應對變革的思想資源,儒家流下了凝聚民心的價值體系”。
“對比化”就是做比較。通過比較,我們不僅會對問題有更加宏觀的認識,而且還會對問題的一些關(guān)鍵細節(jié)有一個新的發(fā)現(xiàn)。所以,在課堂教學和鞏固性檢測中,我們經(jīng)常讓學生做歷史概念的異同比較。下面,讓我們看易教授是如何通過比較的方法,深入淺出地分析問題的。首先,在體例上,他非常注重比較。一般哲學史講百家爭鳴是一家一家單獨地講,而他卻把他們擱一塊兒做比較,通過儒墨之爭、儒道之爭、儒法之爭進行闡釋。其次,對大家感覺非常深奧難懂的先秦諸子,他也是通過比較的方法化繁為簡的。比如:“孔子精通的是六藝,墨子精通的是工藝;孔子對音樂有很深的造詣,墨子對物理有很深的研究;孔子同時是藝術(shù)家,墨子同時是工程師;孔子代表士人,墨子代表庶民??鬃邮鞘咳顺晒Φ拇恚邮鞘袷〉拇怼?;“這大約就是孔孟之別了:孔子寬厚謙和,孟子剛直不阿;孔子溫文爾雅,孟子心直口快;孔子為人低調(diào),孟子個性張揚。所以,讀孔如飲清泉,讀孟如聞戰(zhàn)鼓??鬃訙厝岫睾瘢猴L化雨,潤物細無聲;孟子俠肝義膽,氣勢磅礴,一洗凡馬空”;“老莊之別:首先,老子寡情,莊子善感;第二,老子講邏輯,莊子重感悟;第三,老子重權(quán)謀,莊子多智慧;第四,老子假無為,莊子真無為”;“儒家代表文士,墨家代表武士,道家代表隱士,而法家則代表謀士”。就連中學課本上的“禮樂制度”,讓易教授分析起來,都那么簡約透徹:“禮,是用來辨別差異、區(qū)分等級的;樂,則是用來統(tǒng)一情感、保證和諧的。禮,保證行為符合道德;樂,保證情感符合道德”。高就是高,不服不行!
把抽象的事情具體化課程改革以來,中學歷史知識按照文明史重新整合成專題類知識,出現(xiàn)了很多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領(lǐng)域的抽象概念。受專業(yè)知識的限制,我們一般都深感棘手。易教授講諸子百家,其中抽象的哲學問題更是無法回避。他解決類似問題的方法有二,一是講故事,二是打比方。
先秦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是篇五
春秋戰(zhàn)國,是中國文學思想的盛世,諸子百家,學派林立。他們傳承下來的思想文化,鑄就了我們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
提起諸子百家,就不得不說說“儒墨法道”四家。道家遵循自然規(guī)律,提倡“無為而治”,他們是“隱士”,儒家提倡“仁愛禮儀”,他們是“文士”,墨家提倡“兼愛非攻”,他們是“武士”。而法家提倡“嚴刑峻法”他們是“謀士”。這四家的思想各有不同,正是因為思想的不同引發(fā)了他們之間的爭辯。
墨子一書中提到“四非”。有我們熟悉的“非攻”,還有“非儒”。很顯然墨子很排斥儒家,他們之間的隔閡,必須從“愛”說起,墨子和孔子雖同生于春秋戰(zhàn)國,但年齡之間的差距卻是百歲有余,在這個禮壞樂崩的時代,他們都認識到存在的問題:缺少愛。這不假,但我們都知道,儒家提倡“仁愛”,墨家提倡“兼愛”,按照理論講它們應該和諧相處,可現(xiàn)實卻并非如此。儒家的仁愛是有等級劃分的,上至國君,親人,下至動物,植物,他們雖然都給予每一種生物愛,可是這種愛的層次與多是都是不一樣的。而墨家的兼愛,則與仁愛不同,他們提倡的是一種平等的愛,就是說你愛別人的父母像愛自己的父母一樣,對待每一個人都平等。
從理論上講,墨家的說法更符合我們現(xiàn)在社會的要求,但從實際行動上來說,幾乎與不可能畫約等號,但是墨子為了讓人們信服他的思想,他又在兼愛的基礎(chǔ)上加入了利益的誘使,鬼神的威脅。儒家的孟子對此則是不屑一顧,墨子的兼愛與事實不符,而自家的仁愛更能被人們接受。于是這場由“愛”引發(fā)的思想之爭,就這樣拉開了。對于此,史書上并沒有明確的記載。但對于我們個人而言,愛應該博愛,應該兼愛。我們應遵循著黨和國家的腳步。但同時,人是一種有思想,有私心,有欲望的高級動物,自是不可能做到待人平等。所以相比之下,儒家的說法,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但這也并不是否認墨家的兼愛,只是要求太高而已。
儒家和墨家都是思想大家,他們傳承下來的是不朽的經(jīng)典,他們的思想既可以救世,也可以愛人,是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的。
先秦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是篇六
保羅寫《羅馬書》時,羅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擁有最大規(guī)模的教會?!读_馬書》是保羅書信的第一卷,寫作時間不是第一,編排卻在最前;它是基督徒信仰的根基、靈修之路的路標、建立教會的藍圖、是最清楚的福音。我就是讀了《羅馬書》才明白為什么要信耶穌、什么是因信稱義。羅馬書第一章主要講述希臘人(泛指包括希臘人在內(nèi)的一切非猶太人,通稱外邦人)的罪。這章書大約分兩大部分:1、關(guān)于福音的幾個要點:(1)來自于神,(2)舊約早有應許,(3)福音的核心是耶穌基督,(4)福音的對象,(5)福音是神的大能,(6)福音是賜給全人類的,(7)只因信而得。2、外邦人犯下的種種罪行招來神的忿怒。羅馬書第二章主要講述猶太人的罪,同時突出神的公義:審判是不偏待人的。猶太人是神的首批選民,神憑著自己的主權(quán)揀選了以色列國,以色列民族本來應該是最尊榮的,可是他們知法犯法,以為神會偏護他們,結(jié)果遭到嚴厲的懲罰。羅馬書第一、二章結(jié)合閱讀,我們就會深刻明白:神不偏待人。也許,神賜給各人的亮光不同,但審判是公義。光照不同,審判的標準也不同。沒有人會問心無愧卻被定罪,也沒有人會良心不安卻不被處罰。我不是專業(yè)解經(jīng)人士,只略知一二,僅作簡單介紹,希望可以幫助到未讀過《羅馬書》的'人。羅馬書第一、二章所列舉的罪,不少真基督徒也可能犯,假基督徒更不用說了。神是慈愛的,又是公義的。神的慈愛,我們決不可藐視,因為神的慈愛是領(lǐng)我們悔改的,而不是用來放縱犯罪的。先秦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是篇七
哲學,在我看來曾經(jīng)是一個很深奧的問題,但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我對它已經(jīng)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并且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課堂上,我們學習的主要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可我并不滿足,于是我利用假期時間拜讀了易中天先生的著作《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從而對我國的古典哲學也有了一些了解。
走進先秦時期,孔丘、墨翟、孟軻、莊周、荀況和韓非子等思想家輩出不鮮,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陰陽家、縱橫家等學說層出不窮,那個時期絕對是中國古代文明發(fā)展的巔峰,也應該是中華民族思想的源頭。當然這其中對后人影響最大的還是儒、墨、道、法四家,不管他們的爭論有多么大的分歧,思想見地有多么深的矛盾,但他們所關(guān)注核心卻始終只有兩個,即如何治國,如何做人。但正是因為他們在共同的問題上所激發(fā)的出的強烈分歧和矛盾,才擁現(xiàn)出那么多的學說和思想家,成為中國歷史上獨有的奇觀,成功造就了那個迄今為止思想史上最輝煌的時代。
先看看儒、墨、道、法四家分別提倡的核心思想:儒家——仁、義、禮;墨家——提倡人與人之間無差別的“兼愛”;道家——“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tǒng)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法家——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領(lǐng)社會。
僅從他們的核心思想,就可得知,他們所推崇的思想和學說沒有對錯,只有是否適合那個時代,是否被當時的統(tǒng)治者和勞動人民所接受;如果一定要說輸贏,那就只有從被沿用的次數(shù)和影響的深遠程度來判斷,這就非孔子和儒家莫數(shù)了。但孔子和儒家學說也并非一帆風順,它首先遭遇了秦朝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這一把火,焚掉的不僅僅是儒家的書籍,更是直接結(jié)束了百家爭鳴的時代,先秦的輝煌時期就此結(jié)束;到了明朝李贄對統(tǒng)治階級所極力推崇的孔孟之學也大加鞭撻,否定孔孟學說是“道冠古今”的“萬世至論;再后來新文化運動和-也讓儒家學說大受挫折。如此看來,在百家爭鳴時期,最大的贏家應該是那段被百家思想所撞擊出的思想文化巔峰的歷史了。
通過對本書的閱讀,我對儒、墨、道、法四家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可以說,墨家關(guān)注社會,留下了社會理想,這就是平等、互利、博愛;道家關(guān)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這就是真實、自由、寬容;法家關(guān)注國家,留下了治國理念,這就是公開、公平、公正;儒家關(guān)注文化,留下了核心價值,這就是仁愛、正義、自強。同時,我也受到了一些啟發(fā),青少年時代正是我們?nèi)松^、世界觀、價值觀全面形成的時期,所以我們要努力汲取先秦圣賢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先秦諸子的思想,是可以求同存異的,我們可以各取所需:在做人方面,我們要學習道家的清靜無為;在做事方面,要學習法家的公平公正;同時還要學習儒家的正義與自強,墨家的互利和博愛,這樣我們才能集百家之所長于一身,成為一個道德品質(zhì)高尚的適應時代潮流的人。
先秦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是篇八
追溯本源,探尋根基。
在中國思想史上,先秦時期中國社會軸心時代,在其后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無論是在文化還是思想方面,都不曾超越當時的輝煌和成就。
因此,在人教版高中的語文課程中,特安排了《先秦諸子選讀》,選錄了《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韓非子》等六部作品中的一些重要篇章進行整合,以達到系統(tǒng)學習的目的,這對于諸子文章的學習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學習先秦諸子散文的重要意義
高中時期是一個人成長和成熟的關(guān)鍵時期,也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需要攝取多方面的精神食糧,學生們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無所知,只知孔子老子之名,而對于其真正的偉大在哪里,其有什么思想缺一無所知,難免寫作文捉襟見肘,孤陋寡聞、內(nèi)容浮淺、精神疲軟等心靈疾患時有發(fā)生,展現(xiàn)了新一代青年人文精神的缺失。
所以,先秦諸子散文的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
深入學習先秦經(jīng)典著作有助于了解中歷史文化背景。
先秦諸子產(chǎn)生并活躍于春秋戰(zhàn)國這樣一個戰(zhàn)亂紛爭不斷,稱雄爭霸割據(jù),思想文化異端崛起的歷史舞臺上,其時政治制度、經(jīng)濟制度、社會制度日新月異皆在發(fā)生著根本性的變化,社會風云激蕩的迅速劇變孕育了偉大的思想家。
深入學習先秦經(jīng)典,是中國國學的復興的必由之路。
作為一個青年學生,是未來社會舞臺的主角,肩負著歷史的重擔。
二、諸子散文教學給教師提出的挑戰(zhàn)
教材選取的諸子文章都為一些具有重要意義的經(jīng)典篇章。
這些篇章包含著深刻的社會人生智慧,是各家思想和智慧的結(jié)晶,具有巨大的現(xiàn)實啟發(fā)意義。
如何利用好這些專題完成“課標”所規(guī)定的目標,是擺在廣大高中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全新的課題和巨大挑戰(zhàn)。
(一)、教學方式的選擇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否還適用諸子文學教學呢?先秦諸子的作品,時隔久遠,古漢語言文字經(jīng)歷了兩千多年的演變,對于一個古漢語言文字積累并不十分豐富的高中生來說是無疑是最大的難題,再加上生活的時代和當時的社會背景相差迥異,要使學生做到心領(lǐng)神會達到教學效果那更非易事。
作為一名教師如何讓學生對于這些作品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并且去認真領(lǐng)會體悟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和精髓所在呢?這是當前高中語文教師的一大挑戰(zhàn)。
(二)、在文字與思想之間――教學過程中度的把握
擇重而學,對于學生必須要知道的文言知識一定要重點講解,在此基礎(chǔ)上對先秦諸子的思想進行梳理探究,并結(jié)合實際研討都是必要的,但課堂就是課堂,我們不能帶著學生讀所有的經(jīng)典,我們要重點要放在“讀”和“研”上,提高學生自己的閱讀能力、寫作和表達能力與接受人文教化能力,讓學生將來可以都更多的經(jīng)典才是最終的目標。
因此,新課改下的諸子散文教學是個全新的課題,也是個巨大的難題,怎樣教和學才能把握住度,使學生在學中樂,在樂中學,既提高自己學習能力,有提高自己精神修養(yǎng),達到神與古人交的最佳教學效果,是擺在我們高中語文教師面前的又一重大挑戰(zhàn),需要我們不斷地在摸索中前進,根據(jù)課程特點,改變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設(shè)計切實可行且獨具特色的教學方法。
三、先秦諸子散文教學方法新探
每每提起語文教學方法,我們就會很自然的想到那些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
例如:講授式、討論式、啟發(fā)式、分析式、提問式等等。
我們的語文教學如何做到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學習哪些枯燥、難懂,時隔久遠的先秦文章,營造一個快樂和諧語文課的教學氛圍呢?本人在先進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結(jié)合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在教學過程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快樂討論法
這一方法并不新鮮,在我們現(xiàn)在的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用到,但是在先秦散文教學中則用之甚少,其原因在于學生討論有一定的難度,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所選的這些文章大多并不是非常難懂,通過學生的查工具書,教師的疏通,一般可以理解,且其中蘊含了思辨的思維和許多有意義的小故事,要達到真正的領(lǐng)會古人的用意,與我們現(xiàn)代的生活結(jié)合起來,必須要學生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
可以這樣說,以調(diào)動學生興趣、保持學習興趣的愉快教育體現(xiàn)了教育發(fā)展的一個趨勢。
(二)、整合法――信息技術(shù)與諸子散文在教學過程中相整合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以直觀形象的視覺體驗,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個突破口。
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教育現(xiàn)代化的不斷推進,尤其是信息技術(shù)的發(fā)展為這一理想的實現(xiàn)提供了可能,多媒體計算機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改變了以往教學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四十五分鐘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將多媒體作為一種認知工具,將學生的思維過程與動畫演示有機結(jié)合,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想象和思考能力,有效地解決課文中的一些難于理解的問題,尤其是時隔久遠的先秦文章。
(三)、瘋狂朗誦法。
首先,教師就要學會“瘋狂”,這里的“瘋狂”并不是讓語文老師也象李陽那樣在教學過程中在課堂上拿著課本大喊,而指的是激情和毅力。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具備這種“瘋狂”的精神,語文是國語和國文的融合,包含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這就要求語文老師要懷著一份民族情去給學生熱情洋溢地講授字、詞、句、段、篇、章。
試想,老師都對這門學科沒有感情,又怎么去要求學生呢?又怎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呢?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語文教學不論對我個人來說,還是對于教育事業(yè)來說,目前的探索都只是邁出了極小的一步,以上是在教學實踐中的很淺顯的經(jīng)驗總結(jié)。
先秦散文,語言豐富,意蘊豐厚,值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更值得中國青年學生,乃至中國人去學習,是自己人生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
先秦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是篇九
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來形容先秦諸子,真是再恰當不過了。從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再到老子莊子和韓非子,所有學派及其代表作家、作品全都是風神獨具,美不勝收。它反映了各家學派的思想以及人與社會、自然的關(guān)系,是一門高尚的藝術(shù)。
既然是百家爭鳴,那么他們在觀點上必然是不同的,會產(chǎn)生矛盾。矛盾最尖銳的一對就是儒家學派和法家學派的矛盾。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愛”。因為孔子生活的時代正值亂世,孔子又想拯救天下混亂無道的局面提出了這一思想。而韓非子卻不這么認為,韓非子卻反對孔子這一觀點,韓非子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一提到“法”字,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法律這個詞,但韓非子認為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也就是商鞅(同法家學派代表人物)的看法,在商鞅變法的內(nèi)容中,商鞅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目的就是為了加強人們的法律意識,這一點足夠能說明問題,與孔子的儒家思想中的“愛”的矛盾最明顯。韓非和商鞅也同處于戰(zhàn)亂時期的人物,而這一戰(zhàn)亂是儒家學派所帶來的惡果,韓非子說,儒家學派的思想是毒藥,救不了天下,孔子提出的“愛”是害人的,害社會的。
在現(xiàn)在看來,一些年輕人的做法確實需要用韓非子的觀點來實施。例如,遲到現(xiàn)象,有些人認為遲到是無所謂的事情,也有些人是故意遲到,他們認為反正遲到又不影響。有些嚴格一點的單位會扣錢,不太嚴格的單位,最多也就是讓老板批評說兩下也就完事了,這確實使得有些人根本就不在乎這些。我告訴你,這在秦朝時要殺頭的。也許這些人平時的習慣就很差,在家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沒有人會說他做錯的事,這就反映出了孔子“愛”的思想的危害性,難道有“仁愛”就一定會有“道”嗎?這正是社會上所反映出來的問題。
先秦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是篇十
1、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2、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3、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
4、不仕無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
5、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6、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7、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8、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9、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
10、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
11、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1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3、、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蝕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4、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1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r,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
16、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p>
18、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p>
19、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20、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2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22、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23、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24、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25、夫子時然后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后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
26、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2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29、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30、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p>
31、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3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3、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34、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35、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3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37、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38、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39、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0、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41、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42、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43、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44、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4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46、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47、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4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49、言必信,行必果。
50、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51、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5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4、既來之,則安之。
55、小不忍,則亂大謀。
56、道不同,不相為謀。
57、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孟子》名句默寫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笾?,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2、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闖兀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3、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4、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之徒也。
7、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
8、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wù)D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9、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
10、故為淵驅(qū)魚者,獺也;為叢驅(qū)爵者,r也;為湯武驅(qū)民者,桀與紂也。
11、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12、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13、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14、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5、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17、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20、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21、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22、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也。
23、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24、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5、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27、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28、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29、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30、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31、孟子曰:“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p>
32、不以規(guī)距,無以成方圓。
33、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無恒產(chǎn)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34、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35、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張煥明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6610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