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海公園導游詞(優(yōu)秀11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2 22:29:05
最新北海公園導游詞(優(yōu)秀11篇)
時間:2023-11-02 22:29:05     小編:QJ墨客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北海公園導游詞篇一

各位朋友,一路辛苦了,我代表祖山森林公園全體員工歡迎大家的光臨。

下面我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森林公園的概況:祖山是大約一億年前燕山造山運動的花崗巖侵入體,經(jīng)過多次斷襲和長年風化等地質過程,形成了地勢險峻的一座獨立山體。因燕山東端、渤海以北諸山皆以此山分支盤撥,它如群山之祖,故名“祖山”。祖山位于秦皇島市的西北部,青龍滿族自治縣東南境,東距秦皇島50公里(指現(xiàn)在的北路),西距青龍縣城100公里。祖山總面積118平方公里,有五大景區(qū):北龍?zhí)毒皡^(qū)、望海寺景區(qū)、響山景區(qū)、花果山景區(qū)和背牛頂景區(qū)。自然景觀100余處,是一處以奇險的山景和明秀的水景為主體特色的山岳型自然風景區(qū)。

我們現(xiàn)在來到的這個景區(qū)就是北龍?zhí)毒皡^(qū),這里由絕壁、怪石、奇松、飛瀑組成。

龍?zhí)讹w瀑(站在關瀑臺或倒掛松景點處)我們現(xiàn)在來到的這個地方就是北龍?zhí)毒皡^(qū)的龍?zhí)讹w瀑景點,這里有幻松、絕壁松、倒掛松和龍?zhí)讹w瀑。這個瀑布長年有水,落差60多米,頗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韻致。

幻松祖山不僅有那茫茫的林海,而且更有那奇妙的幻松。大家隨我手指的方向往對面那座山看,在那座山頂上自然生長著六棵松樹,順著我們眼前的這條步游路走下去,那么這六棵松樹將按6、5、4、3的順序變化,大自然的數(shù)字游戲堪稱世界一絕。

伯牙彈奏(站在看六顆松處)大家對高山流水的故事可能非常熟悉。據(jù)在,俞伯牙是戰(zhàn)國時期一位琴師,他彈奏的曲子沒有人能聽懂,為此他感到很悲哀,于是四處游蕩,尋找知音。一天,他途徑祖山,忽見這里美景,頓發(fā)彈奏之情,鐘子期砍柴歸來,耳聞琴韻,便駐足聆聽,那悠揚的琴聲使子期隨口道:“洋洋乎若水兮”。伯牙聽到有人能聽懂他彈奏的曲子,非常驚喜,隨即又狂奏一曲,子期又道:“巍巍乎若高山兮”,伯牙聽后為自己終能尋到知音激動萬分,便與子期結為知音,從此,子期每次砍柴,伯牙都扶琴相接,彈琴相送。若干年后,子期因病亡故,幾年以后伯牙攜琴來探望子期,途中遇一老夫,伯牙便問:“老人家可相識子期?”老人沒有搭言,卻落下兩行淚水。伯牙感到奇怪,繼續(xù)追問,才知老者便是子期的父親,并得知子期已經(jīng)去世,伯牙悲痛萬分,并求老者帶他到子期墳前跪拜,又最后彈奏了一曲。子期已故,伯牙失去知音,他回到他經(jīng)常為子期彈奏的這里,摔琴于崖下(指瀑布下),以謝子期。這就是伯牙摔琴謝子期的故事。琴弦變成了我們眼前的這六顆松樹,琴韻化為這谷間飛瀑。

北天門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北龍?zhí)毒皡^(qū)的一個景點北天門,大家望這里看,這是祖山的迎客松(指迎客松),他雖然小了點,但他代表著純樸、熱情的青龍人民歡迎各位的光臨,在迎客松后面的這塊突兀的石柱叫無字碑,千百年來風吹雨打,但它初衷不改,操守如一,默默鏤刻著人間的是非功過,詩人劉章游完此景做詩道:“祖山雄奇而著名,山花野草喚文宗。高碑無字云間立,留著詩家寫不平”。

天橋山(介紹完迎客松,邊走邊說)我們面前的這座山叫天橋山,古時這里沒有路,山民進山打柴、采藥都是用石塊插進石縫中形成懸空的石棧道,石棧道極高,極險,所以叫天橋,故名“天橋山”。后來,林場在1966年為了運木材開鑿這個隧道。

曲徑通幽(走出洞口邊走邊說)這個景點是曲徑通幽。這里的一些奇石都有些像西游記中的人物形象,所以就以西游記中的人物命名。在這座山的外面有個唐曾盼徒,這里有悟空戲八戒、八戒尋兄、萬卷經(jīng)書巖等。大家請望這看(悟空戲八戒處),這就是悟空戲八戒(指悟空石);大家回頭望這里看(指天橋山的絕壁),這就是奇松的代表——絕壁生松,看上去不大,卻都有上百年的樹齡了;這就是八戒尋兄(走道八戒巖處)相傳唐僧師徒西天取經(jīng)途徑此地,饑渴難挨,唐僧便派大徒弟悟空前去化齋,悟空許久未歸,又派二徒弟八戒前去打探,八戒走到這里,忽聞兵器相擊之聲,以為師兄又和哪路妖怪廝殺,嚇得八戒不敢前行,看他那愁眉不展,憨態(tài)可掬的樣子。其實,傳來的聲音是谷底驚濤拍岸,鶴唳風聲。因為在祖山有九個瀑布,在這個景區(qū)就有7個,其中南龍?zhí)毒驮谶@下面,落差70多米,前面這里又有三跳潭,到了雨季水聲很大,所以八戒誤以為是廝殺聲)。悟空也并未走遠,正在拿老豬開涮呢。詩人劉章觀后有詩云:“天橋石板長青苔,鶴唳風聲老豬哀。一個跟頭十萬里,猴哥何故不歸來。”

萬壽山(看完八戒巖,指對面萬壽山)我們大家請往對面看,這座山叫萬壽山,大家仔細看山上的好多石頭,都很象老壽星;這些老壽星都是來這尋求萬年靈芝,以求長生不老的。大家請看山頂拿塊大石柱上面是不是有一棵萬年靈芝啊,其實它是一株屬齡逾百年的松樹,它破石而生、抱崖而立。

我們現(xiàn)在來到的這個地方是五大景區(qū)之一的望海寺景區(qū),望海寺景區(qū)是祖山的中心景區(qū),下山可觀瀑布,上山可登主峰,西去可游花果山,東區(qū)可觀畫廊谷。

望海寺景區(qū)景點比較集中,不用遠行便可一覽祖山眾多風光,有仙女云床、秀才觀榜、山字峰、醉臥劉伶、龜兔賽跑、窟窿山、神龜探海、蛟龍出水等奇石、形神兼?zhèn)?、惟妙惟肖?/p>

仙女云床我們現(xiàn)在來到的這個景點叫仙女云床。相傳,七仙女經(jīng)常來我們祖山的北龍?zhí)镀俨枷丛?,每次洗完澡后都來這里曬太陽,久而久之就留下了這樣一個印跡。這只是一個傳說,其實它是冰臼,據(jù)科學家考證,在二三百萬年前以前,這里曾是2000米左右厚的冰川,冰川內的高壓融水高速旋轉沖擊作用,使巖石表面自然形成一個臼。狀坑穴,它是兩個冰臼連在一起的,稱連體冰臼,在別的地方是很少見的,堪稱世界奇觀。

北海公園導游詞篇二

圩墩公園位于常州戚墅堰區(qū)圩墩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西側,建于1988年8月,公園占地13.33公頃,其中水域5.33公頃。

該公園集各家名勝園林之長,既突出明清古典建筑特點,又反映江南水鄉(xiāng)蘊味。園內18座建筑物――橋、廊、亭、榭、碼頭錯落有致地鑲嵌在湖的四周,湖中碧波浩渺,長60米的17孔石橋橫臥湖中,完美別致。

附近的圩墩遺址是至今發(fā)現(xiàn)的.常州地區(qū)最早的原始社會村落遺址,距今5000至6000年,面積約20萬平方米,屬馬家浜文化,內涵豐富,是太湖流域一處重要的新石器遺址。

遺址于1960年被發(fā)現(xiàn),1972年以后曾3次進行考古發(fā)掘,出土生產(chǎn)工具、生活用具及裝飾品近700件,各種陶片5萬多片。另外,還出土了大量炭化米粒,成為研究太湖流域稻作起源的珍貴資料。

北海公園導游詞篇三

大家好!歡迎來到景色秀美的黃山武河濕地觀光旅游!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目前全國最大的人工濕地——武河萬畝濕地的秀美景色。黃山是一個風水寶地,“八山、三水、一濕地”構成了黃山特有的文化底蘊和地域風貌。

1.5萬平方米。

武河濕地公園承擔著濕地生態(tài)調節(jié)、改善水質、涵養(yǎng)水源、濕地保護、生態(tài)教育、濕地水處理和生態(tài)風景觀賞的職能,對改善人居環(huán)境,提升城市品位,構建生態(tài)文化,促進人與自然和諧,也都具有重大意義。

“飛鳥成群、野禽嬉戲,水面輕風、波光粼粼,水柳新芽、野果飄香,魚翔淺底、百花齊放”。這是來此觀光者對武河濕地最好的贊譽。

濕地的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魚翔水底、百花齊放、白鳥競飛的現(xiàn)象是隨

時可以見到的。濕地隨時歡迎您的到來!

北海公園導游詞篇四

3個人工湖。

越秀公園內廣種花卉樹木,初春的紅棉,暮春的杜鵑,四月的白玉蘭,五月的金鳳和山丹,秋天的含笑,隆冬的臘梅。每年春秋兩季,這里還舉辦盛大的迎春花會和菊展。公園內還有一座能容納3萬多觀眾的體育場。主要參觀景點有五羊石雕、鎮(zhèn)海樓和中山紀念碑等名勝古跡。

越秀山上五羊石像

五羊石像是廣州市的標志。走進越秀公園,登上木殼崗,便會看到1959年由著名雕塑家尹積昌等人設計的,作為羊城城徽的,富有詩情畫意的藝術作品-五羊石像。

五羊仙子降臨廣州,給羊城人民帶來了吉祥與幸福,他們贈稻于民,并?!霸复岁X闠(huanhui,意為街市),永無饑荒”,然后騰空而去,五羊化為巨石。

藝術家將這個美好的傳說重塑出來??矗∥逯皇蛏駪B(tài)各異:站在高處的老羊雄勁,口銜谷穗,昂首向前方;老羊腳下是一對親密依偎的小羊;再有一對母子羊,母羊左右回首顧盼正在安靜吸乳的幼羊,深厚母愛溢于言表。

鎮(zhèn)海樓

五層樓高25米,闊31米,深16米,呈長方形,一二層用紅砂巖條石砌成,三層以上為磚墻,外墻逐層收減,似樓似塔,紅墻綠瓦,造型十分古樸奇特。樓前對峙一對高達2米的紅砂巖石獅子,是明代雕刻。樓頂層正面高懸"鎮(zhèn)海樓"金色巨匾。

五層樓前面有一碑廊,有歷代碑刻24塊。其中最前面的四石鼓文碑刻,原刻于公元前770年(距今2760多年),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的碑刻。碑廊旁邊有12門古炮,是戰(zhàn)爭時期的證物。其中5門洋炮,另7門是佛山造的。

鎮(zhèn)海樓對聯(lián)

鎮(zhèn)海樓大門兩側對聯(lián)寫道:"千萬劫,危樓尚存,問誰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該聯(lián)為清光緒兩廣總督彭玉麟幕僚李棣華所作。聯(lián)中"故侯"指朱亮祖,鎮(zhèn)海樓是他所建,如今人亡樓存,可證明歷史滄桑。"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則是有感而發(fā)。當年彭玉麟因中法戰(zhàn)爭率兵至粵,駐兵鎮(zhèn)海樓上,他反對李鴻章賣國議和,但也只得"淚灑英雄"了。此對聯(lián)先詠樓,后寫人,意境磅礴,不失為一幅佳聯(lián)。

歷史舊貌

越秀山的明代古城墻

明代廣州的城市建設有了較大的發(fā)展。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將宋元時的三城合為一城,并向東、北擴展:城區(qū)東起今天的越秀路,西到人民路,南抵文明路、大南路和大德路,北跨越秀山。此時,越秀山才正式列入城內,山上的鎮(zhèn)海樓也同時興建。

越秀4

概況:越秀公園是廣州最早的公園,也是一座最大的綜合性公園。早在西漢南越國時,越秀山便是古人登臨的勝地。到了近代,孫中山提出要把越秀山建成一座大公園,但未能如愿。如今,新建的園道四通八在連接各個景點,讓中山先生如愿以償。

越秀公園是山的公園,東西綿延約3公里,海拔70余米,歷史上又名粵秀山、南越山。明代永樂年間,山上曾建觀音閣,所以民間又常稱之為觀音山。

越秀公園東連登峰路、南接應元路、北鄰環(huán)市路、西臨解放北路;可從正門、東門、南門和北門等7個門進園,全園總面積92.8萬平方米。地域包括越秀山及木殼崗、長腰崗、鮑魚頭崗、桂花崗等7個山崗及北秀、南秀、東秀3個人工湖;園內還有亭、臺、館、榭以及五層樓、中山紀念碑、五羊石像等多年名勝古跡;并兼有大型體育運動場、游泳場、美術館等,兼有金印游樂場、韓國園、成語寓言園等休閑場所。這座綠樹參天的城市中心公園,歷代均被評為“羊城八景”之一。如元代有“粵臺秋月”,明代有“粵秀松濤”,清代有“鎮(zhèn)海層樓”,和“粵秀連峰”,近代有“越秀遠眺”、“越秀層樓”、近代有“越秀新暉”之稱。

越秀山是廣州的一張精美名片,第一次來廣州旅游的人不能不來越秀山,可以毫不夸張的說,不到越秀山,就不算到過廣州。

北海公園導游詞篇五

包河公園因北宋清官包公及其后裔居住之地而得名。風景區(qū)內還建有和,更使這一名勝古跡流芳百世,萬民敬仰。

為紀念包公千年誕辰,在原有的基礎上重新規(guī)劃建設了,簡稱“包公園”。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除包公祠、包公墓外,還新建了青天閣、包公紀念館、功德廣場、水面噴泉等。整個風景區(qū)莊嚴肅穆,環(huán)境優(yōu)美;湖面波光漣漪,游艇蕩漾;兩岸垂柳婆娑,嘉木蔥蘢,是人們拜謁先賢、觀賞游覽的好去處。

明嘉靖年間,在包公幼年讀書的河口香花墩上建修了包公祠,正殿危坐八尺高的包公塑像,王朝、馬漢、張龍、趙虎侍立二旁,并置有龍頭、虎頭、狗頭三鍘;兩邊配房陳列著包義冢出土文物,搜羅《家訓》及包氏家譜等展品。祠東六角亭有井同心專心,”"傳說”"貪官污吏喝了井水頭痛難忍,故名“廉泉”。包河東北占地3公頃的松柏叢中,是包公及其夫人、子孫的墓園。為紀念包公千年誕辰,在包河公園本有的基礎上從頭規(guī)劃修設了包公”"文化”"園,簡稱“包公園”。包河公園除包公祠、包義冢外,還新修了青天閣、包公紀念館、好事廣場、水面噴泉等。

從頭規(guī)劃修成的包公園內亂爭,包公祠、包義冢園、清風閣三處為主體景點修建,尚有與包私有閉的腳印塘、浮莊二處合放式景點。

本是包河中一座小島上的一個池塘,它與包河呈丁字形,攔腰橫臥在包河之中。腳印塘長近20米,嚴約8米,頗似常人留下的.一個深深腳印。

傳說,包拯幼年在香花墩讀書時,常到此地游玩。那時島南并不“玉帶橋”,有一天,包拯在這里玩得興奮想到對岸往看看,水面雖沒有嚴,但無橋無船,因而,只好猛地向前一跳。由于傳說包拯本為天上文曲星下但凡投的胎,以是這一跳便在小島上留下了一個又深又大的腳印,天長日暫形成一個小塘,以是人們稱它為“腳印塘”。這個傳說,有點神話色彩,出于開肥老公民對包拯的敬俯。

本為包公書院,重修于1983年,2000年8月,又舉行建修,占地20余畝。它北與包義冢、清風閣相鄰,西與包公祠一唱一以及,是一組由茶樓、蓮塘、亭榭、曲橋等景組成的依水而修的今典園林,具備江北園林與徽派修建藝術特色。

浮莊四周綠水瀠洄,猶如浮在水面上的今代村落,風物雜談,所之前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為它取名“浮莊”。

包公祠位于開肥市鄉(xiāng)北的包河湖畔,有一個狹長的小島,島上綠樹成陰,繁花似景,此中一座利劍墻青瓦的今修建等于包公祠,包公祠是中國”"汗青”"上清官代表人物包拯的祠堂。如古包公祠已成為開肥一敘綺麗的光景。這里四季游人不戚,但但凡到開肥的人都要去緬懷這位汗青清官.

包河藕乃一大看點,此藕無絲,也象征著包拯平正無私。引領萬民致敬。

北海公園導游詞篇六

諸城恐龍國家地質公園位于龍都接街道庫溝,距市區(qū)10公里,已入列國家地質公園。擁有恐龍化石長廊和化石隆起帶等極具代表性的世界規(guī)模最大恐龍化石群,被恐龍專家形象譽為“恐龍集會世界”,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執(zhí)行局專家譽為無與倫比的世界地質奇觀。主場館建筑面積7萬多平方米,總投資4個多億。

依托地質遺址和自然地貌,運用抽象的恐龍元素進行組合,覆蓋化石長廊和化石隆起帶。內部主要建設“七廳三館一隧道”,“七個廳”分別是:序廳(地球廳)、化石群廳、鴨嘴龍廳、暴龍廳、角龍廳、甲龍廳和恐龍蛋廳;“三個館”分別是:動感影視館、互動體驗館和世界各國恐龍館;“一條隧道”:就是中生代時空隧道,叫做穿越白堊紀、探秘中國龍。采用遠古環(huán)境復原、聲光電再現(xiàn)、文化藝術展演等多種手段,充分展示地質遺址的震撼,生動揭示恐龍生存、繁衍和消亡的神妙。

諸城中國暴龍館,位于諸城市龍都街道臧家莊,距市區(qū)6公里,因在此出土了亞洲最大、中國唯一的暴龍——“巨型諸城暴龍”而得名,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暴龍遺跡遺址主題館,是集科研科普、觀光體驗、娛樂休閑于一體的綜合性恐龍文化主題景區(qū),被恐龍專家譽為“恐龍格斗世界”。

諸城中國暴龍館,因循恐龍化石埋藏格局規(guī)劃建設,館區(qū)占地3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3200平方米,外形設計為蛋殼造型,寓意新發(fā)現(xiàn)、新開端、新收獲。館內劃分為化石原址展示區(qū)、化石骨架展示區(qū)、時空隧道展示區(qū)和科普休閑娛樂區(qū)四大功能區(qū)。

場館運用聲、光、電、影視成像等高新技術,充分展示“兩大奇觀、三大龍王”,還原再現(xiàn)白堊紀晚期群龍爭霸的恢弘場景。兩大奇觀,即:多達七層撼人心魄的化石層疊區(qū);暴龍與角龍、甲龍、鴨嘴龍格斗搏殺的完整遺址遺跡。三大龍王,即,亞洲最大、中國唯一的暴龍骨骼化石,世界最大、最完整的甲龍骨骼化石,北美以外首次發(fā)現(xiàn)的大型尖角龍頸盾化石。2010年8月29日,央視“中國恐龍大調查”在此進行了三個小時的現(xiàn)場直播。

北海公園導游詞篇七

七星公園位于桂林市區(qū)漓江東岸,小東江流貫其間,占地面積100余公頃,因七星山的七個山峰,如同天上的北斗七星墜地而得名。公園內有北斗七星、駝峰赤霞、月牙虹影、普陀石林等勝景,占領山、江、洞、石之美。著名景點有七星巖、龍隱洞、月牙巖、曾公巖、駱駝山、龍隱巖和花橋、月牙樓、兒童樂園、動物園、三將軍及四行孤軍墓、清真寺、盆景藝苑、桂海碑林等。為桂林最大,游客最盛,歷史性最長的一個綜合性公園。

七星山在漓江東岸,距市核心1000米,由普陀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4峰與月牙山玉衡、開陽、瑤光3峰組成,海拔順次為265、255、248、245、255、241、250米,7個山尖簡直擺在一個程度上。普陀月牙,一東一西,彼此連屬,散布如太空北斗七星,山名以此而來。山體面積公頃,以巖多洞奇著稱。七星巖而外,有元風、玄武、白鶴洞跟四仙巖、曾公巖等多少十個巖洞。普陀山的石林,突兀崢嶸。駝峰下的盆景苑,集桂林石木之勝,蒼勁挺立,氣宇不凡。更為可貴的,有隋唐以來石刻500余件。

天柱石在七星公園西,花橋東。石挺撥聳立如柱,故有天柱之名。又如未放的芙蓉,亦名芙蓉石。石高約10米,上刻毛澤東思維萬歲7個大字。北臨靈劍江,江中磯石上筑有小亭。東南茂樹蔥郁,濃蔭蜂擁。石顛有小葉榕,亭亭如蓋。天柱北面刻有崇寧五年(1106)和光緒十一年(1885)的洪水標志,是研討古代水文的主要材料。晚清有名臨桂詞人況周頤曾住天柱峰下,有天柱峰下人家小印一枚,常蓋在詞箋上。

花橋在七星公園正門靈劍江與小東江會合處,橋畔繁花似錦,小橋掩映于滿溪流水半溪花之間,故名花橋。

七星巖位于七星公園普陀山腹,巖洞長約1100米,寬處50米,最高處20米。七星巖又稱棲霞洞、碧虛巖等,七星巖之名起于宋代。該巖本為地下河床,后因地殼變動,地下河回升,露出地面成為巖洞,其后雨水長期沿巖石縫隙滲透,溶解石灰?guī)r,并一直在洞內結晶,從而形成很多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造成蔚為異景的天然風景。七星巖現(xiàn)在是桂林最著名的旅行勝地之一。

普陀山位于七星公園內,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四峰組成。因唐時山前建寺供奉普渡眾生的觀音,故名普陀山。山西南麓有元風洞,數(shù)九寒天,外冒暖氣;盛夏酷暑,涼風習習。山上芳草如茵,翠柏濃烈,古木參天。從山門拾級而上,蟬噪鳥鳴,林靜山幽。山腰有普陀精舍,飛檐門拱,琉璃朱飾,素負盛名。往左過碧虛巖、真武閣、四仙洞,即到斐聲中外的七星巖,往右持續(xù)登山,則有為抗日就義的三將軍及八百壯士墓。普陀山有歷代石刻100余件,著名的`有唐顏真卿親筆榜書逍遙樓、宋李彥弼《湘南樓記》以及龜蛇合一浮雕等。

普陀山門在普陀南麓,建于1972年。登上普陀山的第一道大門,是仿亭式的建造,由一堵通花矮墻分隔著山體與平川,旁邊開一個圓形拱門,上面是硬脊翹檐坡頂,綠色琉璃瓦,高米,長米,深米,面積平方米。門上吊掛著普陀山的匾額,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對聯(lián)分掛兩側,全部山門掩映于古樹濃蔭之中,顯得更加幽靜、安靜。

摘星亭位于海拔248米的七星山天璣峰頂,單檐、8柱8角,混凝土構造,長寬各米,高米,面積平方米,建于1958年。摘星亭是七星山7座山峰獨一的高亭,破于亭上,能夠曠觀。東可眺堯山、天圣、屏風、貓兒山;北可望虞山、疊彩、仗波、白叟諸山及明澈的漓江;西可賞象鼻、南溪諸勝,故曾有曠觀亭之名。

護碑亭在普陀山南麓山門東側。1974年興修,以維護同刻在陰陽兩面的唐顏真卿書逍遙樓和宋李彥弼的《湘南樓記》名貴石刻,故名護碑亭。因逍遙樓出自卑家手筆,碑亭又被稱作逍遙亭。亭高米,長米,深米,面積平方米,為鋼筋水泥結構的4柱、單檐、綠瓦仿古修建,儉樸、典雅,不與名碑爭勝,兼有護碑、會景的作用。步入碑亭,觀賞書法藝術,閱讀方志資料,兼得園林勝景之趣,切實是賞心的樂事。亭內本來還有明包?!吨匦迯V西省城碑記》,現(xiàn)已他移。

文昌亭在普陀山半山腰,超杜凈境右側,名取文運鼎盛之意,因處濃蔭聳翠之間,又名擁翠亭,為重檐、尖頂8角亭。原建于明,有樓,毀于抗日戰(zhàn)斗時代,1965年在原址新建。高8米,長寬各米,面積平方米。亭北鄰小蓬萊,東為普陀精舍,西、南有矮墻欄桿,是憑眺佳處。

元風洞古稱玄風洞,俗稱勞動量荽巖。在普陀山西麓,洞口西向,高3~24米,寬2~15米,深250米,面積1945平方米。元風洞與普陀山其它洞占相通,構成空氣對流,洞口有一股強勁氣流,洞內空氣清爽。因為日照,山體熱量的聚散,巖穴的氣溫長年堅持在20℃左右。洞外溫度,夏日最高達39℃,冬天最低—5℃。洞內外溫度相差15℃左右。洞內題刻的溫涼別況以及田汝成的《紀行》中冬時溫如火,蓋陽伏之征也的記錄,正確地概括了元風洞冬暖夏涼的特色及其起因。宋詩人趙少隱曾在洞口建來風亭,明呂調陽曾筑七星庵,清改為大賢庵,現(xiàn)已無存。

北海公園導游詞篇八

各位游客小朋友:

大家早上好。

我是西山園旅行社的導游員,我姓鄭,名金金。大家喜歡怎么稱呼我呢?鄭導——很正規(guī)的稱呼,鄭姐姐——很可愛的稱呼,有沒有更可愛的小朋友稱呼我——對,直呼其名,因為名字就是讓人叫的??!

今天就由鄭導我來帶領大家游覽西山公園,希望我的講解能夠讓各位小朋友更多地了解西山公園的美景。

進了西山公園的大門,繞過樓梯,請看,這就是一個小小的動物園。這里共有7種動物,這些小動物被小朋友們深深喜愛,小孔雀是小游客最喜愛的小動物。小游客們,你們喜歡孔雀嗎?我想孩子們一定都喜愛這種小動物,而且開屏時,沒有那兩只一起開,孩子們才更喜愛這種小動物。我還要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孔雀還是鳥王后呢!怎么樣?歡呼一下吧!

好,下面可以選你喜愛的背景去拍照了,請大家不要自已離開隊伍。自由活動十分鐘,之后去爬山。

北海公園導游詞篇九

梁祝文化公園位于寧波西郊,是一座以梁祝愛情故事為背景的愛情主題公園,也是梁祝故事的發(fā)源地。公園以梁山伯廟為主體,用梁祝傳說串起萬松書院、梁山伯古墓、梁祝文化雕塑等景觀。雖然園內大多是后來修建的仿古建筑,并沒有濃厚的歷史氣息,不過其中江南特色的園林小品也稱得上精致。許多情侶會相約來此見證愛情,園內有時還會舉行相親活動,可以說是個挺浪漫的地方。

公園面積不算太大,步行游玩即可。景區(qū)入口往右,過一座小橋,便是縱貫公園的“十八相送之路”,沿著這條主道一路走下去,便可繞公園一圈,去到出口。

過橋遇到的第一個建筑便是梁祝愛情郵局。這樣以愛情為主題的郵局在全國只有兩家,另一家在頤和園。郵局剛建成便一躍成為園內最受關注的看點之一,類似上海甜愛路的“愛心郵戳”,你也可以在這里蓋一個獨有的“愛情郵戳”,寄出自己的愛與感動,或者買本“愛情護照”,在每個周年蓋章留下印記。郵局還提供定時郵件發(fā)送服務,可以在每個結婚紀念日都發(fā)出一封愛的郵件,不同年份的紀念日還會加蓋不同特色的郵戳。

沿著步道繼續(xù)往里走,不遠便是梁山伯與祝英臺三年同窗的梁祝書院(萬松書院)。書院是明清古建筑,院子里種著梅花,院后是一片竹林,古樸幽雅。其中的蝶藝館展出了大量世界各地的蝴蝶標本,值得一看。接著走過鳳凰山、觀音堂直到姚江邊,即是祝英臺家院所在,祝府的建筑很是氣派,處處透著官宦貴族人家的氣質。尤其是思辛廳內的一座大花轎,花紋雕刻極為繁復,號稱“天下第一轎”。

往出口方向步行不遠,來到梁山伯墓。前面的橫碑刻著“敕封梁圣君山伯之墓”,碑中間有一道明顯的裂痕,說是當年祝英臺祭奠梁山伯的時候裂開的。墓后豎著祝英臺的碑,旁邊有賣花的地方,可按自己的心意付錢,供在墓上以示祭奠。

古墓旁邊便是梁山伯廟,也是公園的主體建筑。整個廟宇分為三進,依次是山門、正大殿和后大殿。進入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蝶戀陶瓷壁畫,畫的是梁祝二人從草橋結拜到化蝶的整個故事。廟內正殿對面有個金碧輝煌的古戲臺,有時會有唱戲表演,很有感覺。正殿內塑有梁祝二人的塑像,這里也是人們祈求自由美滿婚姻的地方。

最后走到梁祝音樂噴泉所在的廣場,廣場正中是梁?;牡袼?,是景區(qū)的標志之一,可在此留影。旁邊的梁祝文化博物館內,有愛情樹、梁祝主題浮雕等展覽可看,也有一些互動項目可參與,想要了解梁祝文化的歷史、對民俗文化的影響,不妨來此游覽一番。

北海公園導游詞篇十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江門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david。

會城的馬山,面積3公頃,位于會城東北面,是圭峰山脈向南伸延的一個小山丘。山上樹木茂密,大樹參天,蒼翠清幽,涼亭、鐘樓矗立其間,文人墨客的對聯(lián)與書法融為一體,馬山公園的古樸風光,蘊涵著會城悠久的歷史文化。

從馬山西面入口拾級而上,來到入口廣場,左邊是省級重點保護文物龍興寺石塔,這是會城最古老的建筑物。石塔建在一座一米多高的花崗巖砌的基座上,塔高4米左右,用砂巖分層雕筑,據(jù)說原有7層,現(xiàn)在只有6層,飛檐尖頂,檐面孤狀下垂,一看便知是古建筑物。據(jù)志書載,會城西郊大云山上有一座龍興寺,始建于隋唐,宋朝初年重修,寺院里供奉一座七層寶塔,可是毀于清朝道光年間。其時寺毀而塔則存于遺址內,一直無人過問。直到1929年,會城建中山公園,才把龍興寺塔移到中山公園旁的犀山上(即現(xiàn)在新會一中校園內的犀山)。1995年,有關部門又把此塔從犀山移到馬山?,F(xiàn)在的龍興寺塔是經(jīng)過多次維修后的模樣,但它距今已有千多年歷史,是會城歷史悠久的見證。龍興寺塔右邊有1986年建的倚馬亭,亭柱刻有凌風撰,阮振雄書的對聯(lián):“才高堪倚馬,足捷便登山?!毖矍暗囊旭R亭又使會城人回憶起1986年會城園林愛好者發(fā)動社會集資修建馬山公園的情景,馬山的倚馬亭、環(huán)山路、路邊的石凳和孔廟的草坪等,許多設施都是那時集資修建的。

再往上走,山腰有1975年建的白沙亭,亭前立著一塊《重修石齋陳先生祠堂記》碑,石碑所在地就是舊時的白沙祠遺址。白沙亭有譚仲川撰并書的對聯(lián):“紫水黃云傳圣哲,地靈人杰接源流。”這副對聯(lián)嵌入兩個傳說,即宋朝時城西沙堤的紫水河水色變紫和唐朝時城北黃云山有高僧一行結庵于山上。相傳這兩個傳說預兆新會出大儒,這大儒該是陳白沙先生了。白沙亭自然是紀念陳白沙的,而這副對聯(lián)藏而不露,令人回味無窮。山頂有1975年為紀念新會解放而建的解放亭也有兩副對聯(lián),一是柯明錚撰、陳福樹書的“史可流傳常作鑒,亭因解放早垂名?!绷硪宦?lián)是陸景秋撰,趙嘉平書的“燦爛朝陽灑染一城秀色,清涼綠蔭消磨半日塵心。”這些對聯(lián)有的點明紀念意義,有的引導游人欣賞名勝風光,為馬山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氣息,實在不可缺少。

從白沙亭遺址往上登上,再向右走,來到馬山東南角有新近修筑的小廣場。廣場上方有一座朝暉亭。這里涼風習習,滿眼風光,正面有柯明錚撰,趙汝渠書的對聯(lián):“朝暉晨樹綠,夕照晚霞紅?!北趁嬗写┰谱埲鸷鄷膶β?lián):“綠樹長陰風逗我,涼亭閑坐月迎人。”兩聯(lián)都將涼亭早晚的美景作了描繪。

再往上走,登上山頂,有一座古建筑——馬山鐘樓,又名向陽樓、東角樓,俗稱馬山閣,它是馬山的標志物。

馬山鐘樓始建于明朝天順二年(1458年),由時任都督張通所建,樓三層,高二丈。明代時新會的陶魯、羅橋、王命璇等幾位知縣都曾修葺過此樓,明朝末年毀于兵患。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新會知縣賈雒英重修馬山鐘樓,樓高14米,壁厚54厘米,邊周長21.9米,六角,-石基,六面的望窗對開。樓頂有一柱直垂橫梁成丁字架。民國期間,在梁架下掛一大鐵鐘(已失),為會城人鳴鐘報時,故得名鐘樓。

馬山鐘樓從明代到清代,幾經(jīng)重修后規(guī)模漸小,但至今仍巍然屹立于馬山頂?shù)膹V場上。清代詩人梁迪有《馬山鐘樓》詩:“城里青山高崒嵂,鐘樓更駕青山出。樓為重樓樓八窗,縹緲孤高勢莫匹。俯瞰岡城若彈丸,萬家燈火指顧間。更繞崇階遙縱目,山川形勢入憑欄。東望廬山呈螺髻,海濱鄒魯風猶在。北望黃山接斗壇,佛蹤仙跡此中存。西南巨浪滔天起,趙宋故宮殘照里。今古蒼茫事已沉,登臨空感歲時心。即如此樓建置久,夜夜蒲牢天際吼。至今鐘簴亦煙銷,摧殘磨滅記誰某。要從今日復古初,諸公謙讓胡為乎?”詩人登樓四望,仿佛看見東面圭峰山中小廬山上的白沙講學亭,四方學子正在專心恭聽白沙先生講學;從北面又望見圭峰山綠護屏左側的黃云山中,宋代道士李之先正在朝斗石上朝拜北斗;向西南望去,似乎看見宋元海戰(zhàn)猶如巨浪洶涌悲壯場面。

梁迪認為登馬山鐘樓可以一覽新會的歷史文化,希望有識之士能夠恢復鐘樓的本來面目。登上馬山鐘樓,仍可從六個方向眺望會城四周的風光。還可以看到馬山東側近山腳那棵具有500多年樹齡的古榕樹的風彩。這棵榕樹高15米,胸徑達400厘米,冠幅380平方米,它見證了馬山500多年的歷史。

為了建好馬山公園,20xx年市政部門又投入數(shù)十萬元對馬山進行觀景化環(huán)境改造,將公園的倚馬亭、白沙亭、朝暉亭、解放亭和鐘樓修葺一新,重修環(huán)山路、排水系統(tǒng)和廁所,還分別在山腳、半山腰和山頂建筑4個小廣場,鋪上廣場磚,清除野生雜草,補種觀賞性的風景樹,裝上環(huán)山路燈,派專職清潔工人管理?,F(xiàn)在的馬山公園景色煥然一新,是會城人早晚健身休閑的最佳場所。

北海公園導游詞篇十一

土黃色的雕刻、棕色的門、高大的建筑——這就是德陽的石刻公園。

德陽石刻公園位于旌湖西側,泰山路干道旁,是一個由現(xiàn)代人雕刻的石刻公園。1986年,德陽市政府領導在擴建川陜路時,為減少民房拆遷,決定采取填河壩筑堡坎的.方案,因此形成了一道高達8米的石墻。那時國家還比較窮,沒有錢來做這些東西,而德陽政府做了,這才為德陽留下了這個文化藝術的瑰寶。

公園里的石刻藝術,聞名天下。石刻全長1100多米,高7米,由牛門、藝術長廊、智慧之光、中華魂、十二生肖大柱、飛馬瀑布等組成,被稱為“東方藝術的瑰寶,人類智慧的結晶?!彼俏覈壳白畲蟮默F(xiàn)代藝術石雕群,運用圓雕、透雕、浮雕、建筑與墻體的各種空間組合,表現(xiàn)自然、生命、民族團結等主題。

我最喜歡的還是藝術長廊。那里有很多木門,每個木門上都刻有一個古代傳說,有“盤古開天”、“女媧造人”、“嫦娥奔月”、“后羿射日”……,依次展現(xiàn)了五十多個民族的傳說。每一個故事雖然沒有文字,卻用有趣的、精致的石刻向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個動人的傳說。

我對石刻的了解很少,面對這樣巨大的石刻,我真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要怎樣去欣賞它,只覺得太好看了,雕刻得太美了。但是他們表現(xiàn)的是什么,哪里是生命之歌,哪里是智慧之光,哪里是中華魂我都搞不太清楚。我看了一會,想把這些美景記下來,便拿出相機,這才發(fā)現(xiàn),要把這些石刻裝進相機還真不容易,他們實在是太大了,分開裝,又怕把一個整體分裂,還有茂密的黃葛樹也擋了視野。沒有辦法只有少拍點,多少也可以展示一下這些精美的石刻。如果有時間,真的可以去親身感受一下它的魅力。

德陽石刻公園為中國文化填上了美麗的一筆!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692954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