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后感高中 論語高中讀后感(實用1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3 08:04:07
論語讀后感高中 論語高中讀后感(實用10篇)
時間:2023-11-03 08:04:07     小編:BW筆俠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yōu)秀的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淖x后感優(yōu)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論語讀后感高中篇一

經(jīng)常看《百家講壇》的朋友們一定知道于丹吧!她解讀的《論語》,我十分喜歡看。我也買了兩個版本的《論語》,準備回家一睹為快。

《于丹說論語》里不僅僅有孔子的話,還有與每一句話相對應(yīng)的故事。每一篇故事都發(fā)人深思,讓我深受啟發(fā)??桌舷壬恳痪湓挾及馕渡铋L的哲理,雖然有些道理我還不明白,但是,只要把它記住了,以后會理解的。

其實一年級的時候,我就從爸爸那里知道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卑职指嬖V我這是古文,古時候的人寫文章都是這樣的。我當時很羨慕古人。他們寫的話簡單明了,還蘊涵著深奧的道理。

二年級的時候,我從媽媽那里知道了孔子的兩句話:“三人行,必有吾師焉?!薄皩W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兩句話一直激勵著我更加努力地學習。

讀《論語》,我認識了大圣人孔子,進一步了解了他。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一個字:仁。我還知道孔子門下的弟子有:顏回,子路,子張,子夏,子賤。讀《論語》,我了解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緣由。讀《論語》,不僅讓我增長了知識,感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還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因為于丹,我喜愛上了《論語》,我真應(yīng)該好好感謝她呢!對了,不久前,于丹被評為中國第三大美女,超過了“萬人迷”李宇春。我覺得這是因為她身上有一種文化美,有一種才情美。長大了我也要做一個像于丹那樣內(nèi)外兼修的人,這才是當今社會最美麗最可愛的人!

論語讀后感高中篇二

孔子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所堅持的儒家不僅僅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廣為流傳,孔子的言行更是被其弟子們編成一部書,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傳至今。

然而,起初我卻對孔子有著極大的成見,認為他是一個腐朽的老頭子,只因為孔子曾經(jīng)說過:惟小人與女子難養(yǎng)也。我對這一句話感到憤憤不平,認為孔子歧視女性,還時常想著孔子的母親不也是女人么,當讀到孔子的文章時,便和同學用惡毒的話來數(shù)落孔子,直到現(xiàn)在,我才明白是自己誤會了孔子,孔子所說的:小人與女子難養(yǎng)也。并沒有歧視女性的意思。而古時候的語言文字和現(xiàn)在的語言文字是有很大的區(qū)別的。我真應(yīng)該要學好文言文,以免再出現(xiàn)同樣的笑話來,我也明白了不能夠只因為個人的片面觀點去評價一個人的好壞,而是要根據(jù)長久的觀察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zhì)優(yōu)劣。

論語讀后感高中篇三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包括內(nèi)容非常廣泛,有zz·教育·時事·生活等方面,是研究孔子生平和日常的主要依據(jù)。

《論語通解》對論語的全部原文進行了比較詳細的注釋和翻譯,以方便人們閱讀和理解。

《論語》中有很多語句成為后世人們廣為傳頌的名言警句如‘言必行,行必果’;不恥下問·三思而后行《論語》不僅是中國思想史·文學史的不朽名著??鬃拥乃枷胍呀?jīng)成為全人類的精神遺產(chǎn)之一。

《論語通解》對《論語》的全部原文進行翻譯,便于我們更好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和觀念,并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學會做人,求學,和處事的道理。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其次還包括“忠·恕·孝·悌”等道德觀念在《論語通解》中更加深刻的表現(xiàn)出來。

孔子不僅不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還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鬃又鲝垺坝薪虩o類”讓每個人都有和王公貴族平等的受教育的權(quán)利。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它體現(xiàn)了孔子以學習為樂的性格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修養(yǎng)。

“孝悌者也,其與仁之本也”孝悌是仁的根本,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不再世都應(yīng)如此,而孔子著重盡孝時不應(yīng)違背‘禮’的規(guī)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見孝不是空泛的,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guī)定,依禮而行就是孝。

孔子和《論語》教育我們?yōu)槿颂幨?,《論語通解》則更加詳細的闡述了這些道理,要以學習為樂;并且與人為善,謙恭和藹,并且要學會肖申父母,做到發(fā)自內(nèi)心的孝。

《論語》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論語讀后感高中篇四

你讀過孔子的《論語》嗎?你讀完之后有什么讀后感呢?小編為大家?guī)砹苏撜Z讀后感800字高中,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我讀完《論語譯注》,也算是對《論語譯注》有了些了解,還有了些興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學問又有思想,一部《論語注釋》流傳至今好幾千年,被人們捧若圣經(jīng),怪不得譽為“半部論語治天下”,都說孔子弟子三千,賢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歡的莫過于德行優(yōu)異的顏回了。

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樣。

我喜歡的既不是以德行見長的顏淵、閔子騫、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語見長宰我、自貢,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學家——老挨批評的的子游、子夏。

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華了。

別看他的筆墨不多,但他絕對是最受歡迎的一位了。

孔子對他的評價是:

“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說公西華很善言辭,如果他生活在現(xiàn)代,應(yīng)該是一個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當上外交部長了。

據(jù)說他當年白凈的臉上長著有型好看的絡(luò)腮胡子,比現(xiàn)在的電影明星還帥啊。

像他這樣儀表堂堂能說會道的男人,即使沒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當時,怎么著也算得上是特別得體的.了吧。

“子華使于齊,冉子為其母請粟。

子曰:‘與之釜。’請益。

曰:‘與之庚?!阶优c之粟五秉。

子曰:‘赤子活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從這段故事里可看出,當年公西華在那個大家庭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了吧。

受歡迎,那是不用說的。

不然分米的人怎么主動要求給他家那么多米?富貴,那更是顯而易見的。

既然他已經(jīng)到了“乘肥馬,衣輕裘”的程度,在那時還有幾個比他更富的?現(xiàn)在又有多少人開著寶馬穿著裘皮大衣的?在史書上,似乎沒有記載公西華家世的。

也就是說,他絕對不是“富二代”。

公西華的富貴,應(yīng)該與他的能力與才干是分不開的吧。

“自貢問曰:‘鄉(xiāng)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xiāng)下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鄉(xiāng)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這是我在這本《論語譯注》中最喜歡的一段話。

像顏淵那樣,唯唯諾諾,誰都喜歡的弟子雖然缺乏爭議,但是過得很是不爽。

倒是公西華,淋漓盡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

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

老子是以“柔”為主的辯證法,孔子則是以“中”為基點,法家和兵家提倡“剛”,這是中國文化的三足。

讀了《論語》之后,我更欣賞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

正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作為儒學經(jīng)典讀物《論語》可謂是把這一精神闡釋的淋漓盡致。

孔子曾說:“墨家兼愛,是無父也;揚子無我,是無君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句話雖有失偏頗,但是卻讓我明白了,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里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xiàn),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教育我們要在學習生活中吧“學”和“思”結(jié)合起來,勤勉治學,才能學有所成。

就如后世程子對其的解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子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币源私逃跻┬腥收?,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

對于政治來講,要想成功的治理國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這一點儒家的選擇是很正確的。

子曰:“君子不器”。

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

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機器,而是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思想特征。

人應(yīng)該充分發(fā)揮自己潛在的才能,才能使個性獲得全面的發(fā)展。

孔子自己后來也實踐了這一點,他后來收門徒三千,有教無類,可謂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是一種多么難得的對學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痹诮裉爝@個浮躁而喧囂,熙熙攘攘皆為利往的社會里,這種精神又是多么的難得!

一部《論語》讓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后人的借鑒。

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與今天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相契合。

儒學的那種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為人們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歸宿的。

正如《論語?雍也》中所提到的“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p>

媽媽告訴我,十三歲之前是人記憶最好的時候,所以,我一直堅持誦讀經(jīng)典。

四年級的時候,我背完了《論語》上冊,班上進行“國學經(jīng)典”考查時,我總是高高地舉起手積極回答問題。

每次我背誦原文都很流利,但老師讓我講解意思的時候,我卻很多都不知道,于是便下定決心要好好看看《論語》的譯文。

這個寒假,我讀完了《論語譯注》上冊,書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釋,閱讀這本書可以一邊復(fù)習原文,一邊理解每句話的意思,這使我收獲很大。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學而第一”,這是《論語》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關(guān)于“學習”主題的對話討論,不僅讓我學會了“如何學習”,還讓我懂得了“怎樣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學生,他最大的特點是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別人優(yōu)點的眼睛,經(jīng)常提出孔子的優(yōu)點,并心向孔子學習。

其為人處世也深得孔子的贊賞。

他每天都會反?。骸盀閯e人辦事是不是盡了心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不是都復(fù)習了呢?”

子禽,姓陳名亢,孔子的學生之一,他的特點是非常好問,遇到什么小問題也要請教孔子,所以進步總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識淵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無數(shù),同學們又稱他為“圣人”和“師仙”。

在學生有困難時他總是樂于幫助并耐心講解。

他那么博學卻始終保持謙虛,很善于從別人身上學習,人們夸他他也從不驕傲。

以他的短處為自己改正的參照。”這句話給我很大的啟發(fā),讓我懂得了: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就算有天大的學問,也要像孔子那樣謙遜好學。

有子懂得欣賞他人,曾子堅持每日三省,子禽總是勤學好問,孔子更是善于以他人為師,這些都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以后我還要進一步研讀《論語》,做一個有思想、有學問;愛反省、善學習;不驕傲、不自滿;懂禮貌、又孝順,擁有美好品德和更多學識的真正優(yōu)秀的人。

論語讀后感高中篇五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議,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p>

子張說:“讀書人遇到危險便可獻出生命,看見有所得便考慮是否該得,祭祀時考慮嚴肅恭敬,沮喪時考慮悲哀那也可以了?!?/p>

子路問孔子:“什么是有成就的人?”孔子鄭重指出三點:“‘見利思義’見到財利,首先要想想是否合乎道義;‘見危授命’,遇到危險時,要用于為正義事業(yè)獻身,不怕犧牲;‘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長時間遇到困難或與人有舊約,不忘當初的諾言?!笨鬃佑謫柲且粭l重要,子路回答:”‘見危授命’只有面對困難,不怕犧牲,才自然會‘見利思義,’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蓖瑢W聽子路的回答,很激動,不由自主地報以掌聲。

這句論語告訴我們?nèi)松龅饺c“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這三點,才能做到一個有成就的人,特別是見危授命遇到危險時,要用于為正義事業(yè)獻身,不怕犧牲,就像黃繼光,邱少云等人一樣,為國家而犧牲,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見利思義”,“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這兩點。

論語讀后感高中篇六

當我看完《論語》后深受其中一句的啟發(fā),這個句子是:“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p>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或不知的正確態(tài)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p>

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要實事求是。曾經(jīng)有一個例子,說是有一位青年,對愛因斯坦稱自己是“無知”的而感到疑惑不解。于是他問愛因斯坦為什么?愛因斯坦笑著隨手拿了一張紙,在上面畫了一個大的圓和一個小的圓,然后指著大的圓說:“我的知識圈比你的大,所以未知領(lǐng)域的接觸面也比你大。

正因為知識的增加,所以無知感也會增強。而如果你不懂,卻裝作自己很懂,不但對自己一點幫助都沒有,反而會對自己產(chǎn)生阻礙,會讓你變得很自傲。所以不知道承認自己不知道,才是真正的明智。知識是無邊無際的,所以不知道也是正常的,不要羞于自己的無知。

我還懂得了做人要踏踏實實的道理。

論語讀后感高中篇七

在《論語》中,孔夫子告訴他的學生應(yīng)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如果讓你寫一篇論語讀后感,你知道怎么寫嗎?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高中論語讀后感600字”,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guān)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泡一杯香茗,手捧一卷論語,輕坐于窗前。悄然翻看,仿佛那哲理底蘊隨熱氣在空中裊裊升騰,氤氳了空氣,舒適了心靈。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币馑际恰耙郧暗氖虏灰僭u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庇诘ひ舱f:“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蔽覀兩钤谖镉麢M流的社會中,不如意的事有很多,但為何總感覺童真和快樂離自己越來越遠。一旦想起過去的種.種不愉快和遺憾悔恨便久久不能釋懷,深陷在痛苦的泥沼中,總覺得內(nèi)心壓抑著覺得活得很累。但孔子老先生早在幾千年前便看透了人生,留給了后世一條人生的真諦,他告訴了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正確的面對過去的一切,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要盡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p>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贝笠馐钦f“知道學習不如喜歡學習,喜歡學習不如以學習為快樂?!痹谄匠5膶W習生活中,總是能聽到有同學抱怨說“學習好苦啊”,其實這都是把學習當成別人的事,沒有從心底真正熱愛學習的表現(xiàn)。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人的整個生命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習中度過。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完善自己充實自己,豐富內(nèi)涵升華靈魂。若是把學習當成了一件苦差事,那整個過程實在是艱辛而痛苦的,但是若發(fā)現(xiàn)了讀書學習的好處,享受這個過程,那便也是件愉悅的事情。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人這一生有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么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jīng)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要和一個正直、誠實關(guān)心自己的人交朋友。那句“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仿佛現(xiàn)在還回蕩在耳邊。 朋友在我們的身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要和對自己有好的影響的人交往,在交往過程中也要注意分寸。正如書中提到的“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論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文化遺產(chǎn),在歷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論語》不僅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圍內(nèi)都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被稱為東方的《圣經(jīng)》。我讀論語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的讀,但是卻在字里行間已經(jīng)被孔子深深的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 他的一生甚至都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著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nèi)绱耸苡媒K生。 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chǎn)生了孔子這樣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涉及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shù)和道德修養(yǎng)等各方面,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jīng)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建國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應(yīng)該是“守成期”,順理成章的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蘊含的對現(xiàn)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wù)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fā)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于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于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人生,要有積極的心態(tài),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的啟示。

《論語》這本書我已經(jīng)心儀很久了,還是媽媽特意從書店買來的呢,我一口氣就讀完了它。

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為最精辟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啊眱删湓挕?/p>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時常溫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知道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為學習是為了自己,這難道不是一個君子嗎?“”告訴了我們:“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應(yīng)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p>

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來學習,如果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啊备嬖V了我們:“朋友或同學當中,每個人都有優(yōu)缺點,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正自己的缺點?!边@兩句話寫得真好,我們大家也要好好讀讀哦!

《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應(yīng)該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是內(nèi)心的修養(yǎng);做人,就應(yīng)該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應(yīng)該要假若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任何缺點和過失,必須得勇于改過,不能故意不改,并裝作沒發(fā)現(xiàn);做人,就應(yīng)該要本著正大光明的態(tài)度來做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論語·衛(wèi)靈公》

這段經(jīng)文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意思是孔子說:“一個有德行的士君子應(yīng)該矜持、莊重,而不會與別人爭斗;會和諧的與人相處,而不會結(jié)黨營私?!?/p>

這段經(jīng)文中孔子講了一個士君子應(yīng)該何以處眾的道理。矜,是矜持、莊重、嚴肅的意思,這是一種很高的人格境界。如果一個人能達到矜,必是德行人格厚重,境界智慧高深,常人無法比擬的。這種人非常坦然,因其人正心正,為人正直,剛正不阿,不卑不亢,所以在面臨一些重大事件時會顯得很泰然。而正是這種時候,人需要進行冷靜的思考和選擇。能夠做到“矜”的人,無論天大的事,都會坦然面對,不會輕浮焦躁。故圣人云:“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

相反,小人則不泰不矜,狂妄自大,自以為是,喜好彰顯表現(xiàn),每當大事來臨之際,卻顯得焦躁不安,無所適從,不堪一擊。故孔子云:“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此之謂也。

爭,是爭執(zhí)、爭斗的意思。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精神的核心便是爭,是博弈與爭奪。不論過程手段,只在乎最后的結(jié)果,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這是一種很不好的理念,有害于道,會破壞社會政治秩序。而如今的中國正是這種情況,拜金主義嚴重,人們?yōu)榱诉_到目標和盈利,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其原因便是近百年來,受到西方資主義的文化入侵。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人們把競爭博弈作為社會生產(chǎn)和發(fā)展的推動力,才導致這一后果。

西方資本主義強調(diào)競爭,西方國家也因此博得國際政治和軍事上的地位。但這僅僅是它的文化硬實力,在其硬實力背后有文化軟實力支撐,那便是西方的信抑體系和核心價值觀。西方清教徒認為經(jīng)商是上帝給予他的使命,因此,經(jīng)商便有了神圣的合法性。無論從事政治事務(wù)還是經(jīng)商,這都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正因為這樣,西方才會出現(xiàn)比爾蓋茨這種賺了一輩子的錢,最后全部奉獻給了社會的偉大企業(yè)家。這都歸結(jié)于一個文明的文化軟實力,而我們只學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硬實力,沒有學到他們的軟實力。所以才導致這么多的負面結(jié)果。

當然,西方的軟實力我們也學不來,因為軟實力要符合地域人文,也就是歷史文化的合法性。因為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人文,每個文明都會有適合于自身的政治制度,而這種政治制度一旦更換歷史文化背景便不能發(fā)揮原有的功效。就如同熱帶植物到了高原地帶生存不了。所以我們才要制定出符合于華夏文明和中國國情的政治制度。儒家講“體用不二”,這也進一步說明了“中體西用”的不對之處。

群,是群體、群眾。這里指與人相處得很好,很和諧和睦,很容易相處共事??鬃釉疲骸熬右资露y悅也”,君子雖然很好共事相處,但卻難以取悅。因為君子的德行遠在常人之上,能辯是非,明善惡。通常,小人在行事時,為了能討領(lǐng)導喜歡,給予他更好的機會與利益,便會對上司領(lǐng)導進行諂媚、拍馬和賄賂。而很多領(lǐng)導上司也是小人德行,樂于接受。在利益面前,固然原形畢露。

曾有人舉了一個例子來諷刺如今的中國人:一個百貨大樓的電梯壞了,老板便要找人把它修好。中國人、印度人和德國人都想來接活。印度人報價3000;德國人說:“我們材料和技術(shù)好”,因此報價5000”;而中國人卻以10000元的天價接下了這個活。原因是這個中國人找到了項目負責人說:“5000給你,2000給我,剩下3000交給那個印度人做”。

由此可看出,小人如果居于上位,政治便會腐敗,國家便會不得而治。君子則剛好相反,不論多大的利益擺在他面前,只要不符合于義,不符合于道,都不會取一分一厘。故古人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孔子亦云:“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哪怕符合于道,取了,首先想到的也是天下蒼生而不是自己。故范仲淹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贝酥^也。所以,一個君子圣賢的人格德行和胸懷都可以從這方面體現(xiàn)出來。

由此觀之,一個國家必須要君子與賢臣在位,方能和諧大同,長治久安。故孔子云:“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又云:“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天下無所措手足。”此乃治國之道,不可不知也。

黨,就是黨羽,這里指在政治中和社會上結(jié)為同黨,謀利謀私。結(jié)黨,便是奸詐的小人為了更好的謀得利益,集結(jié)起來,互相私助營利,作惡偏袒。為君者管理國家時,必定要注意朝中結(jié)黨結(jié)派,互袒互利的情況發(fā)生。因為一旦這樣,貪官污吏的勢力便會強大,政治便會腐敗至極。而在政治上,如果有小人之黨,便應(yīng)有君子之朋出現(xiàn)相與之抗衡。而為人君者,必當明是非善惡,分清小人之黨和君子之朋,并把小人之黨鏟除于朝,天下方能大治?!杜簏h論》云:“故為人君者,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p>

從這段可以看出,一個君子為人處事的智慧。只有矜而不爭,才能時刻保持嚴謹,莊重坦然,才能臨大節(jié)不奪,不怒而威;才能與人和睦相處,別人才愿意和你交往。只有群而不黨,才能在互補中不斷提升自己,才能不受不良之友的影響和誤導,從而趨善遠惡。如此,才是君子之為,圣賢之為。

在日漸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傳統(tǒng)文化猶如滋養(yǎng)人心的甘泉。而《論語》這一劑儒學文化的圣品,無疑對當代人的修身為人、處世待世有著深厚的指導意義。在寒假,我有幸拜讀了《論語》,雖沒能深入領(lǐng)悟,卻也獲益匪淺。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約編撰于公元前四世紀初,流傳到漢代,形成了“魯論”、“齊論”、“古論”三個版本。《論語》被古人視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經(jīng)典,到了今天,則是人們學習、認識、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最可靠的權(quán)威著作。

全書分為若干個部分,有的論教育與學習,有的論仁義,有的論禮樂,有的論道德教養(yǎng),有的論孝悌,有的論為政……由于全書圍繞儒學之核心——“仁義”展開,所以“論仁義”部分也成了我研讀的重點。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這樣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句話的意思是:那些仁義的人,自己想要立身成功也要別人立身成功,自己想要事業(yè)發(fā)達也要別人事業(yè)發(fā)達。讀了這句話后,我深有感觸,天下莫有比這種人更無私寬大、仁義高尚的人了。

在現(xiàn)在的社會生活中,發(fā)家致富、功成名就幾乎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事,然而也正因為如此,一些道德教養(yǎng)不達標的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而不擇手段。他們?yōu)榱俗屪约毫⑸沓晒?,而不惜暗中毀壞比自己能干、?yōu)秀的人的名譽和事業(yè);他們?yōu)槭棺约壕尺\通達而陷害顯赫,以成一己之私。這些人不僅是社會的負產(chǎn)品,是利欲的囚徒,還是大大違反儒學觀點及精神的不仁義之輩。他們追隨名利,卻忽視了立人之本。誠然,這種本末倒置的現(xiàn)象最后都會受到命運的懲罰,更不能圓了初衷和野心。可見,仁義寬厚之心是多么重要,它是做人的基礎(chǔ),也是成人的支柱,更是為人的良方。而這些大智慧遠不是那些利欲熏心、最終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人所能領(lǐng)悟和躬身踐行的。成業(yè)與成人,本來就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兩種修為境界各不缺失,才能讓二者齊頭并進,讓人生創(chuàng)造輝煌。

現(xiàn)代社會錯綜復(fù)雜,品質(zhì)問題丑聞迭起,而其實刨根問祖、追溯回兩千多年前,先賢智慧早已向我們闡述過這所有問題的答案?,F(xiàn)在社會的一切尷尬局面,也都可從先秦經(jīng)典尋覓到答復(fù)。

所以說,就如“讀史使人明智”那句話一樣,我認為傳統(tǒng)巨著就是歷史遺饋的財富,而讀傳統(tǒng)名著無疑使人明智、使人清醒、使人高尚。

如果你遇到棘手的問題或是尷尬的局面,請學會思考,請學會請教,或許《論語》中那份為你保留的答復(fù),就將赫然呈現(xiàn)于眼前。

論語讀后感高中篇八

文科綜合對課本已有知識掌握程度的考察非常重視。所以,回歸課本是關(guān)鍵。

(1)抓住書本框架,背熟目錄和小標題。這樣才能建立知識點之間的深入聯(lián)系,為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奠定基礎(chǔ)??紙龃痤}時,才能做到大跨度和宏觀概括,盡量避免因遺漏觀點而失分。

(2)不放過任何角落。大字小字一起看,還有批注,插圖及其說明等。還要適度涉及未列入考試大綱的內(nèi)容。因為考試也時常會涉及拓展內(nèi)容。

(3)注意整理筆記,抄錄在書里。把筆記記到書里是最好的,方便和課本知識緊密聯(lián)系。有助于提高我們在答題時的表達水平,也能夠有效拓寬知識面。

(4)分專題總結(jié)。這個在復(fù)習中老師也會有所概括,但是自己如能總結(jié)效果最好。比如世界之最,中共會議之類的,使知識點更清晰、聯(lián)系更緊密。

2.重視地圖

地理的關(guān)鍵是地圖。填充圖畫是不錯的方法,即拿一張空的圖自己標上山川、城市、河流還有等值線之類的,而經(jīng)緯線的圖更應(yīng)該多下功夫,一定要多看,做到反復(fù)熟悉。

3.注重熱點

利用所學知識分析熱點問題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先梳理本年度的熱點事件,再挖掘每個熱點可能涉及的命題角度,歸納整理相關(guān)書本知識,最后用相關(guān)習題檢驗自己的復(fù)習成果。

4.研究真題

近幾年的高考真題是我們所見到的所有高中試題中可信度最高的試題。要有計劃地逐題深鉆細研,對各類題型題目、不同的設(shè)問方式都要進行總結(jié)。研究標準答案,總結(jié)出命題人構(gòu)思答案的方法。答題時要做到段落化、要點化、序號化,概念的表達要準確,史實的表述要準確。而且要善于利用材料,有很多答案都可以在題目所給材料中直接找到。

論語讀后感高中篇九

論語十則讀后感觸頻多,我感覺到了一股讓我興奮的奇怪的感覺,為什么讓我興奮呢?因為它給我一股學習的沖擊力,讓我們走向?qū)W習的快樂時空。

論語十則主要講兩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講學習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二是講有關(guān)于思想修養(yǎng)方面的。論語使我懂得如何處世待人,教給了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

特別是“溫故而知新”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它的意思是:溫習舊知識后,就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體會。

舉個例子吧,開學時,班長發(fā)新課本給同學,如果她發(fā)現(xiàn)有一本課本缺了個角或有破損,就馬上發(fā)給了別人,這就是錯誤的做法。我們應(yīng)該學習魯迅先生,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間該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諧啊!

另外“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給我感觸很深,這句話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會知道松柏是最后落葉的。

讀了這句話,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堅忍不拔,是那么經(jīng)得起惡劣環(huán)境的考驗。我們不正需要這種精神嗎?不論在如何惡劣的環(huán)境中,都應(yīng)該堅強不屈,高風亮節(jié)!

----抗戰(zhàn)英烈吉鴻昌,面對著敵人的酷刑,毫不畏懼,大義凜然;烈士羅學瓚在獄中堅強不屈,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共產(chǎn)黨員賈起面對國民黨的嚴刑拷打,但他沉著冷靜,英勇不屈,嚴守黨的秘密……這些烈士,他們這種堅強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肅然起敬!

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但是我們決不能退縮,應(yīng)該堅強面對,鼓起勇氣戰(zhàn)勝困難,勇往直前!!

通過學習論語十則,使我明白了:學習要講究方法;遇到困難,就得去克服它;還懂得了處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讀后感高中篇十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jīng)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鑒意義。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鬃诱J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幸而避免了災(zāi)禍。按事物發(fā)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幸避免災(zāi)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diào)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鬃诱f:“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保ā秾W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chǔ)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鬃舆€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保ā独锶省罚褒R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保ā都臼稀罚┏浞终f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

那么怎樣才能算仁呢?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保ā额仠Y》)也就是說,只有克制自己,讓言行符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贊許你為仁人了??梢姟叭省辈皇窍忍炀陀械?,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結(jié)果。當然孔子還提出仁德的外在標準,這就是“剛、毅、木、訥近仁?!保ā蹲勇贰罚┘磩倧?、果斷、質(zhì)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陽貨》)。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鬃诱f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當然,在孔子看來要想完全達到仁是極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顏淵》)即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可以不背離正道了。同時也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用仁德的人來幫助培養(yǎng)仁德。而仁德的人應(yīng)該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希望達到也幫助別人達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保ā队阂病罚?/p>

其三,做人要重視修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否溫習了呢?強調(diào)從自身出發(fā)修養(yǎng)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chǔ)上,孔子強調(diào)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fā)展。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保ā妒龆罚┘矗褐鞠蛟谟诘?,根據(jù)在于德,憑籍在于仁,活動在于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為什么強調(diào)做人要全面發(fā)展呢?這里體現(xiàn)了孔子對人的社會性的認識,以及個人修養(yǎng)的相互制約作用,他說:“舉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即:詩歌可以振奮人的精神,禮節(jié)可以堅定人的情操,音樂可以促進人們事業(yè)的成功。所以,對于個人修養(yǎng)來說,全面發(fā)展顯得極為重要。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7124442.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