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傳承和發(fā)揚書中的精神和價值觀。寫讀后感時,可以適當(dāng)加入個人情感和感慨,與作品中的情節(jié)和人物進行對應(yīng)和關(guān)聯(lián)。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選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希望通過閱讀這些范文,能夠激發(fā)你對作品的思考和理解,同時也能提升你的寫作水平和創(chuàng)作靈感?,F(xiàn)在就和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吧!
史鐵生散文選集讀后感篇一
每天都會有人經(jīng)歷生離死別:過去已經(jīng)歷;現(xiàn)在正在發(fā)生;或者說將來即將面對……這是每個人一生必定會經(jīng)歷的事情。逝去一位可敬的長者,在他的家人看來,也許只會在那幾個月里有難過、傷心的情緒,但在今后的掃墓過程中,可能只是淡淡一哭,之后就不再去在乎人的生老病死這一周期性的變化。試問這些當(dāng)事人,你們可曾有思考過人為什么生而人又為什么死呢?可能有人會這樣說:這不就是正常的生理周期現(xiàn)象嗎,我們怎么可能知道為什么,不必再去費腦筋思考了。
這時候就會有一個人站出來抨擊你:人生下來就是贖罪的,他要來洗清他上輩子所犯下的罪孽,他是有任務(wù)并且有欲望而生的。這個說活的人就是史鐵生。關(guān)于生與死的問題,他已經(jīng)思考過無數(shù)多個了,他是這方面的行家。他會每天問自己為什么要活下來,還有為什么會轉(zhuǎn)移死的話題來讓自己繼續(xù)擁有著生命。
有可能是因為他是個殘疾人,在成年之際經(jīng)歷過人生的大劫難就是失去了行走能力,他所經(jīng)歷過的困苦,比我們正常人要多得多,所以才會對生與死的問題有自己獨到的一番見解。在他的作品的字里行間里,處處流露出他對生的希望以及死的哀鳴。他是一個渴求擁有美好的生命,卻同時又不畏懼死亡的恐怖的人,他是一位坐在輪椅上思考的偉大作家。
也可以這樣說,是輪椅造就了今天的史鐵生,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大部分都是輪椅“賜予”的。只有經(jīng)歷過劫難的人,才能真正領(lǐng)悟到劫難所帶給他的不行與機遇,是值得去思考和捕捉的。
生命,在史鐵生的眼中,那可是極為寶貴的東西。也許在無法直立行走甚至在坐上輪椅的那一剎那,史鐵生仍然是無法擺脫失去雙腿帶給他的痛苦與磨難,但是在他觸動寫作靈感的那一瞬間里,似乎所有的苦痛,他都在那一刻有所淡然并隨之忘卻了。這對于他來說,是個多大的檻啊,但他最終還是跨過去了,并且在寫作領(lǐng)域里有卓越的成就,他就憑靠著自己的力量,成功了。在這成功的背后,是需要經(jīng)歷過多少個夜晚冥思,經(jīng)歷過多少次的重寫及修改,才能換取一個“作家”名號的?;蛟S他并不在乎這些名利,他只專注于塑造強大的內(nèi)心世界,只沉溺于他廣闊無垠的對生命的思考中。
在《宿命的寫作》一文中,他這樣寫道:“我自己呢,為什么寫作?先是為謀生,其次為價值實現(xiàn),然后才有了更多的為什么?!边€有“至于寫作是什么,我先以為那是一種職業(yè),又以為它是一種光榮,再以為是一種信仰,現(xiàn)在則更相信寫作是一種命運?!笔堑?,寫作是史鐵生自己為自己選擇的命運。正是因為他選擇了寫作,所以才沒有再去考慮且糾結(jié)于自殺,是寫作帶給他無限的思考和輕松的生活,他熱愛寫作,并且視它為自己生命的希望。
在他的作品中,各個地方都流露出他對生命的渴望。因為他在生與死的抉擇中,他選擇了精彩的活著,所以他才會對生命抱以由衷的敬意。他不愿意無精打采地活著,這才利用寫作來充實他的世界,一個屬于他和生命對話的世界里。他比任何一個人都渴望擁有生命,所以他格外珍惜與生命溝通的機會,他才會將好的作品以及他對生命的思考與我們眾人分享。
他每天都在不斷地思考、對話和寫作間流連穿梭著,可能是因為極少有人去關(guān)照他、愛護她,他的作品中才會透露出一絲絲的空虛以及蒼涼的感覺。我在品讀他的作品時,時常會嘗到他的內(nèi)心既強大卻又脆弱得不堪一擊。他太寂寞了,寂寞到在他的文字里都能品出他多美期盼著有人能聽聽他的訴說,能替他分擔(dān)一絲苦楚,能理解他內(nèi)心的恐慌。
《對話四則》中的一問一答的方式,完美地對史鐵生的內(nèi)心做了個詮釋,是他自己心里真正的內(nèi)心獨白。對話中,史鐵生有說過是卓別林大師的幽默感拯救了他想死的心,他很感激卓別林的樂觀和豁達?!耙悄阏?jīng)經(jīng)地陷入了絕望,你不妨聽聽幽默大師的話。當(dāng)然,使我沒去自殺的原因很多,但是我第一次平心靜氣地放棄自殺的念頭卻是因為聽了卓別林的勸,以后很多次都是這樣。幸好有一天我去看了那場電影,什么名字我忘了。一個女人想自殺,但被卓別林扮演的那個角色發(fā)現(xiàn)了。女人很埋怨他,發(fā)了瘋死地喊:‘你為什么不讓我死?為什么不讓我死!’卓別林慢悠悠不動聲色地說:‘著什么急?早晚會死的?!?/p>
就像史鐵生在《答自己問》里寫的那樣,“純文學(xué)是面對著人本的困境。譬如對死亡的默想、對生命的沉思,譬如人的欲望和人實現(xiàn)欲望的能力之間的永恒差距,譬如宇宙終歸要毀滅,那么人的掙扎風(fēng)斗意義何在等等,這些都是與生俱來的問題,不依靠社會制度的異同而有無?!边@種文學(xué)就是史鐵生畢生的追求所在,他就像是上帝派來的天使使者,他是上帝的寵兒,他能夠給予人們更多的生存希望。在他的身上可以吸取上帝對生命的詮釋。
史鐵生在他的作品中有多次提及到他的母親,可能就是他的母親也同樣帶給他生的希望,親手種下了一棵小樹苗,是棵合歡樹。
史鐵生散文選集讀后感篇二
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地等了四百多年。
細膩的心情,深沉的聯(lián)想,打動著一個個在這個社會沉浮的人,心靈得以有半刻的寧靜。
命運冷酷的催殘他的雙腿,可是他身后有默默為他付出的母親,幾度他想不開,母親便傷心。當(dāng)他在那個地壇進行靈魂的洗滌時,母親便在背后默默含淚。當(dāng)回到老家,看見橡樹時便想起那個操勞的母親。母親如繁星在史鐵生黑暗的命運大幕下默默眨著眼睛,如春水般滋潤干涸的心田。那是人間純真的愛。
當(dāng)命運繼續(xù)折磨著他時,有人說他,是當(dāng)代最喜歡笑的作家~。
第一次讀史鐵生的散文是他的《我的夢想》。在此之前,我一直覺得散文總是十分晦澀,好似霧里看花,叫人讀不懂,對散文實在是沒有好感。但是《我的夢想》卻帶給我另一種感受,沒有虛情假意,沒有矯情做作,樸實的語言直達心靈。從此,我記住了史鐵生。
暑假開始了,時間比較充裕,閑來無聊,便在此捧起了這本《史鐵生散文》??赡苁窃谇嗄陼r突如其來的下肢癱瘓讓他對人生產(chǎn)生了更多的疑惑,更多的思考,在他的文章里,常常是一個問題連著下一個問題。這些問題串起了文章,雖然這些問題并不都能夠得到解答,有時甚至?xí)l(fā)現(xiàn)自己又回到了原點,但這并不妨礙你在跟隨文章一起思考的過程中得到自己的收獲。
不可否認的是,他的許多文章我還是讀不懂,但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難得地感覺到了放松與平靜。一味地讀小說,那些或驚險、或離奇、或喜或悲的故事已經(jīng)讓我們的心靈過于沖動,過于敏感。不如暫時放緩腳步,靜下心來讀一篇這樣的文章,放松一下,也為下一次啟程做好準(zhǔn)備。
關(guān)于史鐵生的散文,最喜歡的應(yīng)該是《好運設(shè)計》了。如果我擁有一個完美的人生該多好啊。這樣的夢想想必每個人都做過,但像作者這樣規(guī)劃得如此詳細的卻是不多見。然而,當(dāng)你順利地擁有一切時,生命似乎就失去了它的意義。于是,之前的“好運設(shè)計”一項項地被推翻,“設(shè)計”了半天,到頭來卻發(fā)現(xiàn):享受現(xiàn)在、熱愛生命、注重過程,這才是完美的人生。這個結(jié)尾可以算是俗了,但之前的鋪墊卻讓這一切顯得順理成章,而且富有內(nèi)涵。
這本書我讀的很慢,也不需要讀得快,慢慢地讀,細細地思考,才會有所收獲。
細細品味,一定大有收獲……。
讀過很多散文,但最喜歡的仍是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那是他十五年來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jié)果,文章中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樸實的文字間洋溢著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yōu)秀作品。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這慘痛的災(zāi)難降臨到了他頭上,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guān)于死的事情”,在經(jīng)歷了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斗爭之后,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他決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下了第一把種子。然后,是一對老夫婦、一個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弱智的女孩……無數(shù)次給作者鼓勵和感動的人無心地創(chuàng)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堅強地走了過來。生命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對于這僅有的一次,我想我們應(yīng)該好好把握。誠然,人生難免有許多坎坷,但這不應(yīng)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fēng)順的呢?與其悲傷痛苦,草率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將它看作是生活賜予我們磨練自己的機會呢?不經(jīng)歷風(fēng)雨怎能見彩虹,正是有了這些磨練,才使我們體味到人生的樂趣。我們應(yīng)該懂得熱愛生命,重視生活的磨練,體驗友愛、負責(zé)、學(xué)會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古人尚知“留須蓄發(fā)”,謂之“父母所賜”,我們當(dāng)代青年又豈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是一個生命最起碼的責(zé)任;尊重生命,是一個生命對他的母親的敬重。
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走了過來,文壇上多了一個新秀。當(dāng)他的第一篇文章被發(fā)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但母親沒有留下過什么雋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誨,只是讓他活下去,簡簡單單真正做到善待生命。作者感受到了母親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很遺憾的是,他的母親再也不知道了,已經(jīng)永遠在天涯守護著他。
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在很多東西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才知道他的珍貴,但有時已經(jīng)晚了。對待自己的父母更是如此?!皹溆o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引自《韓詩外傳》),何必要讓自己感到悔恨時才醒悟呢?還是父母在身邊的時候,對他們好一點,狼且有反哺之事,何況人呢?且父母在乎的也不是你對他們多好,而是希望你過得好。文中作者多次問到:“我為什么要活著?”我在自己內(nèi)心深處回答的是:為了母親,為了親人,為了自己的夢想,為了自己未盡的責(zé)任。
其實史鐵生在文中不但寫了自己感受到的母愛,還有老夫妻間的恩愛,兄長對弱智女孩的關(guān)愛以及作者對女工程師的敬愛等等,這些豐富的感情足以升華人的心靈,拉近人的距離,溫暖社會關(guān)系,這些都是生命的意義,都是讓人堅強的理由。文中充滿了對生命意義的思索,對生命目標(biāo)的探尋,鼓勵人們善待生命,善待生活。
史鐵生散文選集讀后感篇三
史鐵生的。
散文。
充滿著愛,對生命的悟。讀者讀了之后,有何啟示?來看看本站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史鐵生散文讀后感,希望你有所收獲。
第一次都史鐵生的散文是他的《我的夢想》。在此之前,我一直覺得散文總是十分晦澀,好似霧里看花,叫人讀不懂,對散文實在是沒有好感。但是《我的夢想》卻帶給我另一種感受,沒有虛情假意,沒有矯情做作,樸實的語言直達心靈。從此,我記住了史鐵生。
開學(xué)伊始,作業(yè)不算多,閑來無聊,便在此捧起了這本《史鐵生散文》??赡苁窃谇嗄陼r突如其來的下肢癱瘓讓他對人生產(chǎn)生了更多的疑惑,更多的思考,在他的文章里,常常是一個問題連著下一個問題。這些問題串起了文章,雖然這些問題并不都能夠得到解答,有時甚至?xí)l(fā)現(xiàn)自己又回到了原點,但這并不妨礙你在跟隨文章一起思考的過程中得到自己的收獲。
不可否認的是,他的許多文章我還是讀不懂(王文潔同學(xué)說《我與地壇》很感人,我還真沒這種感覺……差距啊差距),但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難得地感覺到了放松與平靜。一味地讀小說,那些或驚險、或離奇、或喜或悲的故事已經(jīng)讓我們的心靈過于沖動,過于敏感。不如暫時放緩腳步,靜下心來讀一篇這樣的文章,放松一下,也為下一次啟程做好準(zhǔn)備。
關(guān)于史鐵生的散文,最喜歡的應(yīng)該是《好運設(shè)計》了。如果我擁有一個完美的人生該多好啊。這樣的夢想想必每個人都做過,但像作者這樣規(guī)劃得如此詳細的卻是不多見。然而,當(dāng)你順利地擁有一切時,生命似乎就失去了它的意義。于是,之前的“好運設(shè)計”一項項地被推翻,“設(shè)計”了半天,到頭來卻發(fā)現(xiàn):享受現(xiàn)在、熱愛生命、注重過程,這才是完美的人生。這個結(jié)尾可以算是俗了,但之前的鋪墊卻讓這一切顯得順理成章,而且富有內(nèi)涵。
這本書我讀的很慢,也不需要讀得快,慢慢地讀,細細地思考,才會有所收獲。
后記:其實這本來是一篇作業(yè),當(dāng)時周記沒什么可寫的,就打算寫篇讀后感交上,沒想到越寫越有感。雖然寫完以后才發(fā)現(xiàn),寫得實在很傳統(tǒng)……不過,誰讓我就是這么想的呢。各位板磚啥的隨便扔。
前幾天去舊書店淘書,買了一本《史鐵生散文》。于我,一個從小就對語文不感冒的人來說,買散文倒是件稀罕事。說到從理科轉(zhuǎn)文科,好象是大學(xué)之后的事。其實,高三的時候,就對散文之類的挺感興趣了。那個時候在準(zhǔn)備高考,幾乎每天都要做閱讀訓(xùn)練。讀的文章要么是大家的作品,樸實無華卻含義雋永;要么是不出名的人寫的,辭藻華麗而形式精美。我漸漸的能從文中體會點兒什么、參悟點兒什么,語文成績也越來越好了。其實,一直以來,語文課本上的文章都是經(jīng)典之作;其實,按道理說,我應(yīng)該很早之前就愛上閱讀。也許是課文后面的“背誦全文”讓我心生抵觸,也許是歸納中心思想的教育讓我只感到枯燥,總之,相比于對趣味數(shù)學(xué)的熱愛,語文確實受到了我的冷落。也因此,我一直都是個偏科的學(xué)生。語文和數(shù)學(xué),兩大最最基礎(chǔ)的學(xué)科,少了其中任何一科,都只能是個瘸子。如果說數(shù)學(xué)帶給人的是縝密和智力,那么語文帶給人的則是細膩和智慧。好的文章,應(yīng)該拋卻雜念,用心來讀。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人人都有自己的不幸。在史鐵生看來,劉易斯應(yīng)該是最幸福的人了,但是他也有他的不幸。這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也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圍城,確確實實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感覺。什么是幸福?幸福不是像別人那樣,而是不斷的超越自己。有多少人能如史鐵生一般的達觀,難怪人們都說,雖然史鐵生的身體是殘疾的,但是卻沒有人比他的精神更加健全。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p>
“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p>
“只是因為你還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寫作?!?/p>
--《我與地壇》。
這些話,怎么看都像是出自馬克斯·韋伯之口。你不用急著死,那是早晚的事。你一定想活,那就是欲望。人的名字叫欲望,在欲望的支配下,人怎么才能自由?只有把欲望當(dāng)作目的,而不是手段。你想活著,就別為自己找那些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否則你就是活著的奴隸。你活著是為了什么嗎?不,是為了活著而必須做點什么。活著不是為了寫作,活著不是為了功名,活著不是手段,活著本身就是目的。如果你真想寫作,那就把寫作業(yè)當(dāng)作目的吧,它也不應(yīng)該是活著的手段。把目的本身當(dāng)作手段,人才能自由。
“苦盡甜來,對,這才是最為關(guān)鍵的好運道?!?/p>
“過程!對,生命的意義就在于你能創(chuàng)造者過程的美好與精彩,生命的價值就在于你能夠鎮(zhèn)靜而又激動的欣賞這過程的美麗與悲壯?!?/p>
--《設(shè)計好運》。
其實,痛苦與快樂,其實都是挺好的。快樂的好,在于曾經(jīng)擁有;痛苦的好,在于即將得到。痛苦到了極端,也就只是剩下快樂了。我喜歡自虐,是因為自虐過后才能達到更上一層的快樂。純粹的快樂是沒有的,即使有也是無聊的。令人驚嘆的是,史鐵生居然可以如此有條理有邏輯的將這樣一個道理講清楚。
史鐵生散文選集讀后感篇四
我手上的這本《史鐵生散文精選》陪我兩年多了,今晚再抽出來看,往昔親切bai舒心的感覺依舊,似乎內(nèi)心又有一種久違的馨香縈繞我左右。我想,這樣的去看一本書,帶一個深藏好久的純心來細細讀一本書,或許是人間最美的享受。
看著這些幾乎和我同齡的散文隨筆,我感覺即便這個社會再浮躁,現(xiàn)實的我再迷茫,我也能從它一直活躍的生命力與感召力中找到一些適合我的寄托。人的感情是天然的,我渴望那種自由的寬度,它是尊重生命的,它是向往純潔的,它是熱愛生活的,它是歌詠愛與美的,就如同史鐵生的輪椅在他的地壇里碾過的印痕,當(dāng)雨燕輕盈飛過時,它吐露泥土芬芳;當(dāng)斜陽的麗影消逝而漸漸烘托出柔軟的月光,它是午夜里啾啾唧唧的蟲鳴;當(dāng)一個孤單喪氣而且怯弱的男孩子小心翼翼摘下一朵火紅的玫瑰再勇敢地向他心儀的女孩傾訴著無聲無畏的愛與真誠,它是見證永恒的春光、夏荷、秋楓和冬雪。
讀書從來就是一件有關(guān)于感情的事,真正的讀者與作者是共鳴一種類似如愛情的醇香,沒有感情的閱讀是毫無意義的,有了一定感情而毫不珍惜的是一件令人遺憾終生的事。無論什么樣的書,只要它懷抱真誠,邂逅它是一種美的自在,錯失它是一種痛的持久延續(xù)。
一個人最大最滿足的幸福莫不過于在張望幸福時那一刻的悄然安定,人生有這樣一刻鐘的時光,會比依偎在愛人溫暖的懷抱里舒意許多,盡管我不是一個深入了解愛情的人。
他打開一扇裝著自己的門,像孩子似踮著腳溜進去,起先他驚慌失措,四處張顧,他不敢高聲耳語,他害怕那個比他本身還要嬰孩的自己會忽然因他的不小心而哭鬧,他冒冒失失地走過去問那個自己,即便他已知道躺在搖籃里的那個自己的幼稚,他還是忍不住要問,“哎,你傻不傻啊!”如果沒有回音,或者那個偷笑的自己竟睡著了,他會偷偷地抹淚哭泣,有時候大一點的孩子會比小一點的哭得更厲害,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受不住旁人的冷落,我們都是孩子,不過是彼此成長的速度有快慢之分而已。
有些事情或有些問題總是我所想不通的,盡管我在這世界活了二十年,花費了它四分之三的時間在那些大人眼里學(xué)習(xí)了解世事明白世事,不過我始終都抱著猜測與猶疑的心理,我不是不敢相信,也不是不會相信,我沒有像史鐵生說的“被眼睛所蒙蔽的眼睛,總也看不出眼睛對眼睛的蒙蔽”那樣,我只是站在這里,去眺望,去窺視,去拼命地掩蓋,去孤寂地冷淡,去似是而非地思考,一直持續(xù)到今天,持續(xù)到有一天我的盡頭。在這之中,我遇到許多人,見過一些也很了不起的動植物,也好像磨礪過一些對我而言很有益處的事,譬如遇到史鐵生這本書和同這本書一樣的人,譬如看見寒風(fēng)里兀自矗立的老樹,譬如我過世多年的祖母外祖父在我夢中的掙扎與滄桑的皺紋,但我的困惑會存在,會依舊,會死而又死之后再度復(fù)燃,那也不是出于其它理由,只是人生的漫長旅程需要我無法逃避,如果可以把人生比作旅程。
我會在這里不斷寫下去,因為一本書是永遠不會看完的,如果你說你看完了,我想剩下的便是死亡,這同見識一個人一樣,你永遠不會看明白,如果你稍微想了然的話,你所得到的將比失去的更多。我慶幸我還保存一種憧憬,因此我要勇敢地愛下去,等天荒地老。
史鐵生散文選集讀后感篇五
這周是我們在家學(xué)習(xí)的第六周,我在這周里一直堅持著看《三國演義》。
在學(xué)習(xí)了課文《那個星期天》之后,我從家中翻出來了一本《史鐵生散文》,現(xiàn)在每天晚上都看。看了之后我有一些感想,下面就是我的感想。
史鐵生是一個樂觀的人,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來。但他在雙腿殘疾之后,也有過一段時間的沮喪。從《秋天的懷念》中可以看出來,他那一段時間喜怒無常。
那么我為什么說他是一個樂觀的人呢?從《好運設(shè)計》一文中可以看出,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受到那種打擊之后有心情去幻想來生。
在《好運設(shè)計》一文中,還有一些讓我有感想的地方。比如在描寫他的來世的母親時,有這樣一段話:
“她只有一個愿望,就是你能常常回來,你有時候回來一下?!?/p>
這讓我想到《我與地壇》中對史鐵生的母親來地壇找他的描寫。這一段描寫是對史鐵生母親的懷念及贊美。
《好運設(shè)計》中我還看出來史鐵生對正常生活的渴望,因為在文章中,“我”得了病,一場大病,但好了,恢復(fù)得和原來一樣了。這一段中說了“我”能跑能跳。因此我知道了現(xiàn)實中的史鐵生想跑想跳。
我不禁感嘆史鐵生真是身殘志堅。我也要發(fā)憤圖強。
史鐵生散文選集讀后感篇六
作者通過這次寫作回顧了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殘廢之后那段艱難的日子。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沒有站起來。當(dāng)時的情景很容易想象,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就那么被奪去了行動的自由。但這還不是最令他難過的,他內(nèi)心的憤慨與失落是我們無法體會的。
但作者忘記了,他不是棄兒,在他痛苦的時候還有一個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親,年輕卻飽受苦難的兒子,行動不方便,內(nèi)心暴-動,煩躁,卻偏偏一個人去了那荒蕪的地壇,作為母親,怎能不擔(dān)心,但只能待在房間干等,內(nèi)心的煎熬卻在激烈的進行,她沒有錯,但此刻卻在默默忍受兒子給自己的懲罰,母愛是寬容的,兒子的安全才是她現(xiàn)在最擔(dān)心的。
在經(jīng)歷了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斗爭之后,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他決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下了第一把種子。然后,是一對老夫婦、一個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弱智的女孩……無數(shù)次給作者鼓勵和感動的人無心地創(chuàng)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堅強地走了過來。
然而,面對挫折和苦難,有些人卻選擇了親手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當(dāng)代詩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后,臥軌自殺……事實讓人觸目驚心,追其根源是對生命的不負責(zé),對生命的不重視,其留給世人的只有感嘆和惋惜。
生命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我們都應(yīng)該好好把握。人生難免有許多坎坷,但這不應(yīng)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fēng)順的呢?與其悲傷痛苦,草率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將它看作是生活賜予我們磨練自己的機會呢?不經(jīng)歷風(fēng)雨,怎能見彩虹,正是有了這些磨練,才使我們體味到人生的樂趣,找到人生的價值。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xué)會了感恩,學(xué)會了堅強,學(xué)會了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史鐵生散文選集讀后感篇七
史鐵生有一篇文章叫《記憶迷宮》,題目真是形象!確實,記憶就是人心靈里的迷宮啊,還和潛意識混雜在一起。所以他在此文里說:“記憶,在創(chuàng)作者那兒已經(jīng)面目全非,已經(jīng)走進另一種存在?!彪m然他說的是以記憶的經(jīng)歷為基礎(chǔ)的創(chuàng)作者、寫作者;但其實在我們每一個記憶者這里,你的記憶都可能出現(xiàn)錯誤、混亂,毫無真實可言??墒前?你記住的和你在記住時經(jīng)由你的認知、情感改造過的記憶才是你生命的全部真實。史鐵生還是在《記憶迷宮》里說:“我沒有用‘記憶’,而是用了‘印象’。因為往日并不都停留在我的記憶里,但往日的喧囂與騷動永遠都在我的印象中。因為記憶,只是階段性的僵死記錄,而印象是對全部生命變動不居的理解和感悟。
記憶只是大腦被動的存儲,印象則是心靈仰望神秘時,對記憶的激活、重組和創(chuàng)造?!彼浴蛾P(guān)于真實》里說“這些印象的累積和編織,那便是我了“。也就是說史鐵生認為:基于記憶的心靈的真實才是最真實的生命的全部,在這種真實里,心靈是關(guān)鍵。其實回到讀書筆記開頭提到的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和劉亮程的“內(nèi)心生存”,也是關(guān)乎心靈的,原來,生命的真實就在你的心靈里!文字、文學(xué)更能保存這種心靈真實,生命的時光不老。
我今年初春寫過一篇回憶初中的文章,以接續(xù)中斷了二十五六年的記憶。其中有一段:“記憶真是很奇妙的東西,記住了某件事,就是保存了某段時空給今日的豐富心靈增量。有時候已經(jīng)忘記了某件事,有人提起,你又真切地全記起來了,因為它并不是消失了,而是潛伏在不知道哪個隱秘的角落里,早已融為你敏感心靈的一部分?!蔽沂怯X得自己好幸運,我記住了某些東西,并感動過留戀過,那段生命的美好時光就不會消散。
我的同學(xué)們讀后也都有這樣的感受,還有一位并不搞文字工作的同學(xué)說的一句話也一樣的深刻。“她記錄的是她的回憶和故事,每個人都有精彩的故事,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她這樣細膩的感情。”是啊,這些都只是我記憶里細膩的真實,并不一定都是他們當(dāng)年的真實;而在我記憶著他的時候,我在他的記憶里又是怎樣的呢?我好想知道啊,那關(guān)于我的生命的真實。
史鐵生有一篇《墻下短記》,也是寫生命要接受墻的局限,就是上一篇讀書筆記里說到的“生命的平等的殘缺”。但里面也提到了有關(guān)墻的記憶與生命意義的關(guān)系。以其中一段作為本篇的結(jié)束:“一段生命輕得飄散了,沒有了,以為是什么原來什么也不是,輕易、簡單,灰飛煙滅。一段生命之輕,威脅了生命全面之重,惶茫往靈魂里滲透:是不是生命的所有段落都會落此下場呵?……要求意義就是要求生命的重量。死亡光臨時有一個儀式,灰和土都好,看往日輕輕地蒸發(fā),但能聽見,有什么東西沉沉地還在?!煞襁€在美麗的位置上沉沉地有著重量?!彼钦f,生命的重量來自意義,只要你愛過恨過,歌過哭過,記住過感動過,心靈豐富過情感美麗過,生命就沉甸甸地在美麗的位置上真實存在著,不會輕得飄散了,沒有了。家人們在我們的群里就是以心靈真實存在著,我們在一起的生命。心靈的真實才是最真實的生命的全部,心靈記住了生命的全部真實!
史鐵生散文選集讀后感篇八
史鐵生是一個從鄉(xiāng)村記憶走向哲理探尋的文學(xué)藝術(shù)家,他的。
散文。
有著對純樸鄉(xiāng)村的記憶。那讀者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史鐵生散文讀后感,一起來看看。
說實話,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史鐵生的文字了解甚少,只是對幾篇太過有名的小說和散文略有接觸。但在這個寒假,我被他深深出動了,不僅是因為他的文筆,還有一個殘疾人從黑暗中走出時攜帶的一切。
《兄弟》是這本書的第一篇,接著是《午餐半小時》,這兩篇文章一度令我陷入了一個誤區(qū):史鐵生是個悲觀主義者。因為他的文章是如此壓抑以至于空氣都仿佛被擠在一起,讓人無法呼吸。但這種陰暗文學(xué)和我印象中那個激勵了無數(shù)人的樂觀作家并不相符,于是我繼續(xù)看著,看著。突然,像過了迷宮中的一個拐角,我看到了另一個史鐵生,那個在大山里耕地、喂牛,天天盼著下雨,時刻活躍著的年輕人。這是黑暗中的第一道光:他拋棄了對命運的探索,暫時忘卻世界的不公,去回味最原始最樸實的靈魂。
靜,他用自己親歷的體驗賦予文章生命,讓它們始終帶著靜謐的溫情和哀緩的悲傷,但也有著對“荒誕”和“宿命”的抗?fàn)帯2?,這不是抗?fàn)帲窃僖淮嗡妓骱驮忈?,是一顆活潑的心在躍動時所迸發(fā)出的力量?!斑@是自天地返璞歸真,不是頑固不化循環(huán)倒退,不是看破紅塵灰心喪氣,而是赴死之途上的真誠歌舞?!?/p>
我合上書,重新審視著封面上史鐵生的黑白照片:一副粗框方眼鏡,上揚的嘴中露出整齊的牙齒,一雙眼淡淡地注視之前方,毫無波瀾,只是淡淡地看著云雪霧花,淡淡地看著四季更迭,淡淡地看著人生百態(tài)。不論面對什么,史鐵生都只是微笑著,沒有嘲諷,沒有輕視,只有對生的仰望,對死的從容。
這便是我讀出的史鐵生,一個從黑暗中帶出光明的人。
第一次聽到“史鐵生”這個名字,或許已是多年以前,然而,第一次接觸到他的文章,已經(jīng)才是七年級第二學(xué)期語文課本上的一篇文章《秋天的懷念》。這篇散文懷念母親堅韌的性格,博大無私的愛以及表達了對母親的感謝,處處令人動容。這才令我堅定了決心,在暑假讀這本《史鐵生精選集》。
《史鐵生精選集》里共有小說十來篇,散文兩篇,每一篇文章都能顯示他極好的藝術(shù)感覺與文字功力。每一篇小說,都有獨特的結(jié)構(gòu),絕無重復(fù)。史鐵生將其樸素的人物與故事,容納在看似隨意的結(jié)構(gòu)中,完成各種思想的表達。
小說《插隊的故事》令我印象頗深,文中的“我”在陜北清平灣插隊,清平灣那時十分貧窮,那兒的人民沒見過半導(dǎo)體,沒看過假牙,對知識青年的東西都感到好奇、驚嘆。但是清平灣的人們樸實、能干,待人熱情,你可以聽見破老漢抑揚頓挫的歌聲;你可以看見明娃媽的心靈手巧,看不出在她手里有什么東西需要買;你可以聽見疤子幫“我”扛裝滿厚重的書籍箱子的沉重腳步聲;你可以看見老婆兒時常用圍裙十幾顆雞蛋,小腳翹翹地走來問知識青年要不要……一切的一切,無不透露著清平灣人的美好品德,雖然條件艱苦,但是或許快樂,可當(dāng)清平灣下起了暴雨,清平灣就不再那么安詳,平靜,取而代之的是不安、可怕,人們很無助,好不容易得到的碎柴,偶爾有的圓木、麥子等等,都會跟著這洪水而去,誰能把急流中的東西撈起來,誰就是他的新主人。栓兒十分精壯,有一次,他被圓木拖進洪流,讓浪頭挾裹、摔打,可他始終沒松開那圓木,漂了幾十里,沒死,連人和圓木被清平河扔上了岸。在這里面,我們看得出栓兒的堅韌與不易,為了得到圓木整整漂了幾十里,在湍急的洪水中活命的幸運??捎謴牧硪粋€角度上看,栓兒明明可以放手,不被卷入這將要吞噬一切的洪水中,可他并沒有放棄。這又是為了什么?栓兒為了錢,為了能通過得到圓木來換取糧食,他這么做仿佛又是不得不,這也正體現(xiàn)了清平灣人民是十分十分困難和貧窮的……我當(dāng)然沒有插過隊,然而這篇小說讓我看見了小人物們的不幸與他們堅韌執(zhí)著的生命意志。當(dāng)然,最令我可喜的是:最后陜北變得越來越好!
《我與地壇》也讓我感受到很多,地壇其實就是一座廢棄的古園,散文以地壇為線索講述著我與地壇之間的故事。地壇是“我”癱瘓后的去處,“我”用輪椅走遍它的每一米草地,所以“我”十分熟悉這園子,甚至用園子的東西來描繪四季,“我”離不開地壇,地壇是“我”對母親的懷念,癱瘓后“我”的脾氣很壞,直至母親去世后,“我”恍然理解母親的不易、痛苦,“我”猛然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有“我”的車轍,更有母親尋“我”到處遍布的腳印,我深深地體會的到:史鐵生母親偉大而無私的母愛,他對母親的愧疚、懷念、以及感激,地壇與史鐵生之間的關(guān)系密切,他對于地壇的深厚復(fù)雜的感情。
史鐵生雙腿癱瘓,而仍舊是中國當(dāng)代著名作家。他說,“活著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是為了活著?!被蛟S真如同他說的那樣,但毫無疑問的是,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大的努力,身上閃爍著一種叫堅強的星光!
讀了史鐵生的文字,你會覺得是品過了一杯珍藏的清醴,回味清香悠長,在某個時刻,也許會應(yīng)景地涌上心頭,不急不緩,恰到好處地催人淚下。因為文字充斥著感性,更因為理性的敘述,更讓人的心顫然一抖。
多舛的命運讓本就心細的他更加感性。翻開書,你會發(fā)現(xiàn)那字里行間,全都是感情——就像是一碗炸醬面,醬汁沾染了每一根面條……原諒我的俗氣,對于清貧的我來說,炸醬面確實很美味。不,也許這文字真的就如炸醬面,平白,卻深入人心。
靜夜時,閱讀著《插隊的故事》,我是九零后,沒插過隊。但讀著讀著,我似乎覺得那個年代同我并不遙遠,我甚至能感受到清平灣,仲偉,小彬……這些景和人是我見過且親身經(jīng)歷過的。那種啃著摻麩的窩頭想著燒雞味兒的日子,那種見了心愛的男孩女孩卻不得不遮遮掩掩的羞澀,那種忍受著十足的青春干勁被不平和心酸磨得一干二凈的痛苦……我不知如何評論那個時代,因為畢竟我沒真正經(jīng)歷,更多的苦痛細節(jié)我無法理解。也許,即使我經(jīng)歷了那個時代,我也無資格評論,因為我于那段時光,只是一個平凡的經(jīng)歷者,一個普通的記敘者。
我認為史鐵生感性,是因為還有他對母親的一份心。經(jīng)典之作《我與地壇》中,他覺得自己沒能早些理解母親,沒能盡孝,愧疚之情溢于言表??墒?,他能在母親有生之年重新振作起來,想必也是一種安慰吧。母親的愛永遠是博大無私的,她甚至可以為孩子心細地著想一切而忘記自己的存在。
而感性是與理性并存的,這才構(gòu)造成一個完整的人。能將二者處理得十分得當(dāng)?shù)?,便是一個識大體、有大愛的人。史鐵生便是如此。
感性的文字是用理性來表達的?!缎值堋贰段绮桶胄r》里,便是對現(xiàn)實的辛利理智地揭露。如一根長矛,直指社會最陰暗亦最易被人忽視的一面。《兄弟》里,以一個善良女孩子的視角,表達了對貧苦家庭的一對兄弟的同情,更有對世事的無可奈何和對條條框框的思索?!段绮桶胄r》的文字則充分展現(xiàn)了史鐵生先生對光影和聲音掌握得敏感、到位,十分精彩。一群工人一起談話的場面映入眼簾。描寫了底層勞動人民的辛勞與期冀,以及社會的不公與欺壓。
……。
很多人喜歡史鐵生先生的文筆,覺得純凈柔軟,像是一大朵一大朵的棉花,在棉花下,又是一片貧瘠鋒利的土——這是現(xiàn)實。再怎么美好的文字,都是建立在現(xiàn)實之上的,否則就是無病呻吟。這說的也是理性。
當(dāng)今,很多年輕的寫手愛堆砌華麗的辭藻、賣弄文采,浮得像一片油,沒有質(zhì)量。對此,我想說:去閱讀史鐵生先生的文字吧,深厚而純凈、柔軟而現(xiàn)實,那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沉穩(wěn)。相較而言,那便是一股清泉,干凈而有質(zhì)量。
因為那其中,有感性,亦有理性。感性在前,理性跟上。
史鐵生散文選集讀后感篇九
如果說,有一種東西在逆境中生存,卻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那應(yīng)該是生長在巖石上的松了。
——題記。
初遇史鐵生是在課本里,有一篇他的《秋天的懷念》。史鐵生是中國作家、散文家,他富有才華,但上天卻待他不公,二十幾歲時,雙腿癱瘓,后來又患腎病并發(fā)展到尿毒癥,靠著透析來維持生命??雌饋恚植恍?,但他也是幸運的,頑強地靠著自己堅強的意志及文學(xué)素養(yǎng),拿起筆,為我們留下一個又一個優(yōu)秀的作品。
在他的作品中,總是能夠讓我看得淚流滿面。當(dāng)他在地壇時,看見了人生百態(tài),有幸運的、有悲慘的,有歡笑的、有痛苦的……,但無論怎樣,他都沒有放棄自已,始終認為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
如果說,要用一種東西來比喻史鐵生,那應(yīng)該是生長在巖石上的松了。松,即使在那堅硬的巖石上,依舊能靠著自己的力量,扎下根來;同樣,史鐵生即使在這困難重重的地步,依舊能夠筆耕不綴??聪蛩麄儯业男闹杏科鹆艘还删磁逯?。
那塊堅硬的巖石,再硬也沒有那松的的決心硬,我要向史鐵生學(xué)習(xí)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還記得剛?cè)雽W(xué)時,起初還不十分適應(yīng),前幾次數(shù)學(xué)考試成績都不盡人意。心中一直在質(zhì)疑自己,一遍又一遍,是不是我不是學(xué)習(xí)數(shù)學(xué)的胚子呢?是不是我的學(xué)習(xí)能力不行呢?是不是我也很不幸呢?一股頹喪之心、委屈之心縈繞著我,面對卷子,我只能苦笑。
不經(jīng)意間,我翻到了史鐵生的作品,橫看他的人生經(jīng)歷,在逆境中依然堅毅前行;豎看自己的中學(xué)生活,雖然才剛過幾天,因為一點挫折就被止步不前。瞬間覺得自己已經(jīng)很幸運了,應(yīng)該像史鐵生那樣,以自己為武器,去挑戰(zhàn)那堅硬的巖石,去挑戰(zhàn)生命中的逆境。
苦難與豁達,這看起來不是兩個互相搭配的詞,但史鐵生卻做到了,他承受著人生的苦難,卻將它轉(zhuǎn)化為面對一切樂觀豁達的態(tài)度,最終走向勝利的彼岸。
機會將逆境轉(zhuǎn)化為動力,史鐵生則會將苦難轉(zhuǎn)化為豁達。
史鐵生,一棵生長在巖石上的松。
史鐵生散文選集讀后感篇十
讀《我與地壇》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它的作者史鐵生的故事,一個勵志的、堅強的故事。20歲,人一生中最狂妄的年紀(jì),他卻在這時永久的失去了雙腿,失去了肆意奔跑的權(quán)利,一生都被禁錮在了輪椅之上,但他還是很沒有被打敗,寫下了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皟蓷l腿殘廢后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地壇,就成為了史鐵生思考生命和消磨時間的地方,所以《我與地壇》就像是史鐵生的一本日記本。
《我與地壇》全文主要記錄著作者史鐵生內(nèi)心的各種悲歡。獨自在地壇的時光打開他小時候的記憶,想起了他的爺爺奶奶、一直照顧他的母親、兒時的伙伴、“插隊”的朋友等等,他的親人與朋友在他用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人生的道路上給予了許多鼓勵和支持?;貞浧鹦r候因為一些小事而感到沮喪,但看到爺爺認真編雞籠并對著他微笑的情形,讓他感受到了一個老人都可以微笑的面對生活,年輕而健康的他也一定可以做到。每個人都有自己必須經(jīng)歷的苦難,活著就能想到辦法去面對,遇到問題不能逃避。解決問題的同時,也要找到一處安寧來安撫自己的內(nèi)心,想必地壇就是作者心中的“避風(fēng)港”。在地壇這片天地里重新認識自己,看清自己的內(nèi)心,從而完善提升自我。
我讀《我與地壇》時,讀到作者雙腿殘疾獨處地壇的時候會很同情,讀到描寫母親對“我”無私的愛的時候還是會流淚。但是更多的是關(guān)注到了作者對生命的思考,領(lǐng)悟到生命不僅僅是由生到死的過程,漫長的幾十年光陰怎么生、怎么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人在生命每一個階段、每一個層次里都是不同的、是變化的。就像作者初次進地壇的時候,他只是無處可去逃避現(xiàn)實,可是經(jīng)過長年累月的融入其中,最后這里反而成了他人生中最掛念地方。作者在那里曾遇見過各種各樣的人,一對夫妻從中年到暮年,從幸福的相互依偎,到步履蹣跚的相互攙扶,令人十分暖心感慨。還有一個愛唱歌的小伙子經(jīng)常自由自在的在某個墻角唱著歌,可是突然從某天起,地壇里再也見不到了他的身影,作者推測小伙子應(yīng)該是考取了專業(yè)的文工團,不好拋頭露面了吧。也曾在地壇里遇到過一個和自己一樣殘疾的女孩,不過作者覺得自己比她幸運,因為她是精神殘疾,第一次憐憫除自己之外的人,也學(xué)會了思考健全與殘疾這個問題。如果沒有殘疾,相對的健全就會變得司空見慣或者乏味??赡芪业乃枷脒€不夠作者那種境界,文中關(guān)于“死”的論述總是讓我感到沉重的壓抑感,作者認為“死”是一件急不得的事情,在生命的長河里永流不息,一個生命的結(jié)束也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如同太陽,每時每刻是夕陽也是旭日,當(dāng)它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也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輝之時。
很喜歡史鐵生那細膩的文字和娓娓道來的口氣,沒有過分的情感起伏和浮夸。也許是癱瘓的病痛讓他經(jīng)歷了煎熬、憤恨、認清、接受、平靜這幾個階段,有一種看透了塵世的坦然與從容,那樣的一種淡定,便滲透在文筆中。史鐵生也是這樣一步步的從生命黑暗的地方走向生命的光亮的地方。
史鐵生散文選集讀后感篇十一
讀過很多散文,但最喜歡的仍是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那是他十五年來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jié)果,文章中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樸實的文字間洋溢著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yōu)秀作品。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這慘痛的災(zāi)難降臨到了他頭上,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guān)于死的事情”,在經(jīng)歷了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斗爭之后,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他決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下了第一把種子。然后,是一對老夫婦、一個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弱智的女孩……無數(shù)次給作者鼓勵和感動的人無心地創(chuàng)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堅強地走了過來。生命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對于這僅有的一次,我想我們應(yīng)該好好把握。誠然,人生難免有許多坎坷,但這不應(yīng)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fēng)順的呢?與其悲傷痛苦,草率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將它看作是生活賜予我們磨練自己的機會呢?不經(jīng)歷風(fēng)雨怎能見彩虹,正是有了這些磨練,才使我們體味到人生的樂趣。我們應(yīng)該懂得熱愛生命,重視生活的.磨練,體驗友愛、負責(zé)、學(xué)會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古人尚知“留須蓄發(fā)”,謂之“父母所賜”,我們當(dāng)代青年又豈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是一個生命最起碼的責(zé)任;尊重生命,是一個生命對他的母親的敬重。
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走了過來,文壇上多了一個新秀。當(dāng)他的第一篇文章被發(fā)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但母親沒有留下過什么雋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誨,只是讓他活下去,簡簡單單真正做到善待生命。作者感受到了母親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很遺憾的是,他的母親再也不知道了,已經(jīng)永遠在天涯守護著他。
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在很多東西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才知道他的珍貴,但有時已經(jīng)晚了。對待自己的父母更是如此?!皹溆o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引自《韓詩外傳》),何必要讓自己感到悔恨時才醒悟呢?還是父母在身邊的時候,對他們好一點,狼且有反哺之事,何況人呢?且父母在乎的也不是你對他們多好,而是希望你過得好。文中作者多次問到:“我為什么要活著?”我在自己內(nèi)心深處回答的是:為了母親,為了親人,為了自己的夢想,為了自己未盡的責(zé)任。
其實史鐵生在文中不但寫了自己感受到的母愛,還有老夫妻間的恩愛,兄長對弱智女孩的關(guān)愛以及作者對女工程師的敬愛等等,這些豐富的感情足以升華人的心靈,拉近人的距離,溫暖社會關(guān)系,這些都是生命的意義,都是讓人堅強的理由。文中充滿了對生命意義的思索,對生命目標(biāo)的探尋,鼓勵人們善待生命,善待生活。
史鐵生散文選集讀后感篇十二
他攜著他的《我與地壇》,出現(xiàn)在我的語文課程中。在剛剛看到文章標(biāo)題時,還以為又是什么詞藻華麗寫景類的文章,后來才知道,這樣洗盡鉛華的文字,是建立在他多舛的命運上的,是他經(jīng)歷風(fēng)風(fēng)雨雨之后的心靈獨白。
再讀,我也開始思考。隨著他眼前的風(fēng)景與人事。他說,“我來的時候是個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氣的念頭所以才哭著喊著鬧著要來,他一來一見到這個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對一個情人來說,不管多么漫長的時光也是稍縱即逝,那時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實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看似我們的生活是在由一點一滴積累至無窮地活著,其實死是早已注定的,這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有些人活的久,但不一定滿足;有些人死的早,也未必就不幸福。人生的價值與壽命不成正比,你所期盼的也未必如你所愿。
這使我想到了遠方的一個老婆婆,86歲了,身體一直很健康。
史鐵生散文選集讀后感篇十三
埃利亞斯有篇文章叫《思想著的石像》,是說人的內(nèi)在思考和外在表象是斷裂的,每個人都像一尊思想著的石像,其他人所能看到的,只能是他冷峻的外表,絲毫不能領(lǐng)會他內(nèi)心的思想。人與人的距離由此拉開,人的孤獨感油然而生。什么知人知面不知心,什么同床異夢,描述的就是這種感覺。可以說,人生來就是孤獨的,所以人要有語言,一方敞開心扉,不斷的表達,內(nèi)心滿盈的情感傾瀉而出,另一方則要懂得聆聽,接納對方所有的情感,并理解她。理解,號稱能夠穿過厚實的石像表面,觸碰到靈魂,理解使人們不再孤獨。
可是人啊,有時候也挺賤的,渴望理解,可又為理解設(shè)下重重障礙。有時候那個石像的外表就是人們自己搞出來的。他會穿上厚厚的偽裝,一顆渴望理解的心被包裝成滿不在乎的模樣,走入人潮中,接受絕大部分旁人冷漠的眼光,內(nèi)心深處卻渴望著有人能夠真正懂他。前段時間微薄上看到句話,sometimeswhenisay“i’mok”,iwantsomeonetolookatmeinmyeyes,hugmetightandsay“iknowyou’renot.”說的就是這么回事兒了吧??墒侨藶槭裁匆獋窝b呢,為什么不能從心所欲率性而為呢?是為了自我保護,還是為了讓理解來的更加珍貴?有首歌里唱的好:你不是真正的快樂/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護色/你決定不恨了/也決定不愛了/把你的靈魂關(guān)在永遠鎖上的軀殼。歌里唱的那個人如果聽到有人對他唱出這樣的歌,一定會感動的稀里嘩啦吧??墒牵鄷r候,這樣的題目似乎都太難了??墒侨司褪沁@么悖論,人的想法就是這么復(fù)雜。誰又能琢磨的透誰呢?難保不被人說成是自作多情。時間長了以后,已經(jīng)很難分辨哪個是偽裝,哪個是真相。
史鐵生說人們追求愛情是為了擺脫孤獨。好像有點片面了,不過起碼也說對了一部分吧。有人說最好的愛情就是共同成長,這樣日久天長,比較容易識破對方的偽裝,比較容易相互理解。可是在共同成長并日久天長之前,這樣的愛情該如何開始,愛情的對象該如何選擇呢?一見鐘情似乎很不可靠,日久生情貌似比較靠譜。因為友誼,也可以識破偽裝、相互理解??墒怯亚楦鷲矍榈膮^(qū)別在哪里?也許是性吧,它讓愛人之間更加坦誠相見。那多年的朋友成為情侶,也不是為了性,而是為了進一步加深了解。這么看來愛情是比友情深刻一點??墒怯袝r候,深刻的這一點點,讓兩人看到了對方更多不好的方面,所以鬧掰了,以至于連朋友都做不成了,那真是莫大的悲劇??赡苓@樣的人還沒明白,愛的真諦是自由,是卸下一切抱負無拘無束的自由,愛人彼此之間是最真實的自我,無關(guān)乎優(yōu)點或缺點,真實的才是最珍貴的。
當(dāng)然,愛情跟婚姻可能是兩碼事。
前幾天去舊書店淘書,買了一本《史鐵生散文》。于我,一個從小就對語文不感冒的人來說,買散文倒是件稀罕事。說到從理科轉(zhuǎn)文科,好象是大學(xué)之后的事。其實,高三的時候,就對散文之類的挺感興趣了。那個時候在準(zhǔn)備高考,幾乎每天都要做閱讀訓(xùn)練。讀的文章要么是大家的作品,樸實無華卻含義雋永;要么是不出名的人寫的,辭藻華麗而形式精美。我漸漸的能從文中體會點兒什么、參悟點兒什么,語文成績也越來越好了。其實,一直以來,語文課本上的文章都是經(jīng)典之作;其實,按道理說,我應(yīng)該很早之前就愛上閱讀。也許是課文后面的“背誦全文”讓我心生抵觸,也許是歸納中心思想的教育讓我只感到枯燥,總之,相比于對趣味數(shù)學(xué)的熱愛,語文確實受到了我的冷落。也因此,我一直都是個偏科的學(xué)生。語文和數(shù)學(xué),兩大最最基礎(chǔ)的學(xué)科,少了其中任何一科,都只能是個瘸子。如果說數(shù)學(xué)帶給人的是縝密和智力,那么語文帶給人的則是細膩和智慧。好的文章,應(yīng)該拋卻雜念,用心來讀。
“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
文章很短,但是卻把母親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對于史鐵生來說,應(yīng)該沒有一個人比母親更重要了吧。但是,直到失去了,他才后悔,怎么以前一直都沒發(fā)現(xiàn)。
“上帝從來不對任何人施舍‘最幸?!齻€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面前設(shè)下永恒的距離,公平地給每一個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再超越自我局限的無盡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鐵生的不能跑與劉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喪與痛苦的根源?!?/p>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人人都有自己的不幸。在史鐵生看來,劉易斯應(yīng)該是最幸福的人了,但是他也有他的不幸。這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也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圍城,確確實實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感覺。什么是幸福?幸福不是像別人那樣,而是不斷的超越自己。有多少人能如史鐵生一般的達觀,難怪人們都說,雖然史鐵生的身體是殘疾的,但是卻沒有人比他的精神更加健全。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p>
“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p>
“只是因為你還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寫作?!?/p>
這些話,怎么看都像是出自馬克斯·韋伯之口。你不用急著死,那是早晚的事。你一定想活,那就是欲望。人的名字叫欲望,在欲望的支配下,人怎么才能自由?只有把欲望當(dāng)作目的,而不是手段。你想活著,就別為自己找那些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否則你就是活著的奴隸。你活著是為了什么嗎?不,是為了活著而必須做點什么。活著不是為了寫作,活著不是為了功名,活著不是手段,活著本身就是目的。如果你真想寫作,那就把寫作業(yè)當(dāng)作目的吧,它也不應(yīng)該是活著的手段。把目的本身當(dāng)作手段,人才能自由。
“苦盡甜來,對,這才是最為關(guān)鍵的好運道。”
“過程!對,生命的意義就在于你能創(chuàng)造者過程的美好與精彩,生命的價值就在于你能夠鎮(zhèn)靜而又激動的欣賞這過程的美麗與悲壯?!?/p>
其實,痛苦與快樂,其實都是挺好的??鞓返暮茫谟谠?jīng)擁有;痛苦的好,在于即將得到。痛苦到了極端,也就只是剩下快樂了。我喜歡自虐,是因為自虐過后才能達到更上一層的快樂。純粹的快樂是沒有的,即使有也是無聊的。令人驚嘆的是,史鐵生居然可以如此有條理有邏輯的將這樣一個道理講清楚。
生命在于過程。生命的起點是不能選擇的,生命的終點是無法改變的。我們所能決定的,唯有生命的過程。生活的全部意義,也在于過程。能夠有多少體驗,能夠有多少收獲,都在于過程。每多一份體驗,每多一份收獲,都是生命過程的成就。所以我喜歡讓心靈有各種體驗,酸甜苦辣,都嘗一遍。所以我愿意去嘗試任何新鮮事物,無論容易、困難、舒適、艱苦,都試一下。
第一次都史鐵生的散文是他的《我的夢想》。在此之前,我一直覺得散文總是十分晦澀,好似霧里看花,叫人讀不懂,對散文實在是沒有好感。但是《我的夢想》卻帶給我另一種感受,沒有虛情假意,沒有矯情做作,樸實的語言直達心靈。從此,我記住了史鐵生。
開學(xué)伊始,作業(yè)不算多,閑來無聊,便在此捧起了這本《史鐵生散文》。可能是在青年時突如其來的下肢癱瘓讓他對人生產(chǎn)生了更多的疑惑,更多的思考,在他的文章里,常常是一個問題連著下一個問題。這些問題串起了文章,雖然這些問題并不都能夠得到解答,有時甚至?xí)l(fā)現(xiàn)自己又回到了原點,但這并不妨礙你在跟隨文章一起思考的過程中得到自己的收獲。
不可否認的是,他的許多文章我還是讀不懂(王文潔同學(xué)說《我與地壇》很感人,我還真沒這種感覺……差距啊差距),但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難得地感覺到了放松與平靜。一味地讀小說,那些或驚險、或離奇、或喜或悲的故事已經(jīng)讓我們的心靈過于沖動,過于敏感。不如暫時放緩腳步,靜下心來讀一篇這樣的文章,放松一下,也為下一次啟程做好準(zhǔn)備。
關(guān)于史鐵生的散文,最喜歡的應(yīng)該是《好運設(shè)計》了。如果我擁有一個完美的人生該多好啊。這樣的夢想想必每個人都做過,但像作者這樣規(guī)劃得如此詳細的卻是不多見。然而,當(dāng)你順利地擁有一切時,生命似乎就失去了它的意義。于是,之前的“好運設(shè)計”一項項地被推翻,“設(shè)計”了半天,到頭來卻發(fā)現(xiàn):享受現(xiàn)在、熱愛生命、注重過程,這才是完美的人生。這個結(jié)尾可以算是俗了,但之前的鋪墊卻讓這一切顯得順理成章,而且富有內(nèi)涵。
這本書我讀的很慢,也不需要讀得快,慢慢地讀,細細地思考,才會有所收獲。
史鐵生散文選集讀后感篇十四
一生之中,總有某個階段或者某個時刻,我們會覺得自己“太慘了”,甚至是最慘的那一個。佛說:“眾生皆苦?!?/p>
可是當(dāng)苦難降臨到具體的某個人甚至是自己身上時,我想幾乎每個人都曾質(zhì)疑或者抱怨過命運的不公。
為什么有些人一出生就擁有了一切,而你奮斗一生都不曾擁有萬分之一;為什么有些人既擁有財富智慧又擁有美貌才華,而你卻可能連基本的健康都沒有;為什么有些人如此幸福,而你卻要經(jīng)歷那么多的苦難......
最近讀到了一句話,對此有一種釋義,那就是:“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边@句話出自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少時的語文課本中我們都曾讀到過這篇文章的節(jié)選,但具體內(nèi)容其實我早已記不太清,只記得講的是北京一個叫“地壇”的公園,作者史鐵生是一個坐輪椅的殘疾人。
也許是因為課業(yè)“強迫式”的閱讀,也許是因為年少的懵懂無知,當(dāng)年竟然完全忽視了這篇觸動人心的散文,就像忽視了史鐵生這位作家一樣。從前未曾細讀過他的作品,也未曾認真了解過的他人生,對史鐵生的所有印象都停留在外界的評價上。提到史鐵生想必很多人會說他是一個“身殘志堅”的榜樣,一個面對苦難卻樂觀堅強的作家,甚至可能除了《我與地壇》,再也說不出與之相關(guān)的其他作品。
但在細細讀過他的作品之后,我覺得“身殘志堅”這樣的形容詞太過“刻板”也太過“敷衍”了。就像《我與地壇》這篇文章,留在少年的我印象中的,不過是描寫了一座公園而已??山?jīng)年之后再次讀來,才發(fā)現(xiàn)原來在那一方小小的公園里,發(fā)生了那么多“人生與命運”的故事,里面又承載了那么多作者對“生與死”的苦苦思索,以及帶給讀者關(guān)于生命的感動與啟發(fā)。
試想一下,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本以為人生才剛剛開始,可是上天卻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毫無預(yù)兆地讓他忽的殘廢了雙腿。但上天卻仍然不愿意放過他,在往后的人生中,各種病痛接踵而至,肌肉萎縮、腎病、尿毒癥......最后突發(fā)腦溢血與世長辭......
史鐵生的大部分人生幾乎都是在病痛中艱苦掙扎的生活,作為一個普通人,我無法想象面對這樣的命運到底怎樣做到人們口中的“樂觀與堅強”,甚至讓人覺得他好像完全忽視般地忍受了長期的病痛和與之帶來的精神折磨,我對此帶著天然的“懷疑”。
而這也是我為什么覺得“身殘志堅”抑或“樂觀堅強”這類的形容詞太過刻板和敷衍,這樣的形容詞像是給人定制了一套統(tǒng)一的制服,再化了一個迎合大眾審美的妝容,而其下真實人類的面貌與骨血、性格與情緒、人性與欲望都被輕易地遮蓋了,或者說是讓許多人輕易地忽視了他是一個“真實的人”而非一個意象或“榜樣”。
我私自猜想,史鐵生他自己也未必喜歡別人這樣形容他。因為在他的作品中,史鐵生很直白地表露了自己面對殘酷命運時的痛苦與掙扎,就如呆在地壇的時光里,他最常思考的是“我要不要去死?”、“我為什么活?”這類的問題.......統(tǒng)統(tǒng)與“身殘志堅”和“樂觀堅強”無關(guān)。
是我在史鐵生的作家朋友徐曉的文章中看到的一句話:“他的堅強不表現(xiàn)在他沒有軟弱,而表現(xiàn)在頑強地與軟弱斗爭。”
在朋友眼中的史鐵生沒有那么”完美“,卻更加真實和感人。面對命運的長期折磨,史鐵生不得不尋找自己能夠活下去的理由,而我認為這也是為什么他的文字能夠帶給很多人力量,因為我們都曾問過自己“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
對此每個人的答案都不盡相同,也許有人能很快找到答案,也許有人很久都找不到答案,但其關(guān)鍵在于你能夠堅持“一直尋找下去”,就像史鐵生一樣從來都不曾放棄,也從未敢放松過尋找的努力。
面對無公道可言的命運,無論是幸與不幸,這種頑強地與軟弱斗爭的精神,也許正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的吧。
史鐵生散文選集讀后感篇十五
不得不說,史鐵生的經(jīng)歷令我們感動,他身雖然殘疾,但志卻不再殘疾,而在文學(xué)。
史鐵生曾說過,殘疾是我的職業(yè),文學(xué)是我的愛好。雖然在身殘,志卻不殘,他被評為中國近代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沒錯,他的故事與精神將代替他的生命延續(xù)下去,他在《秋天的懷念》中寫出了母親對他的關(guān)愛,以及他對母親的懷念,這也許就是他報答母愛的一種方式吧。
在《我與地壇》中,他多次提到過母親對他的關(guān)心,它一種生動的形式寫出了即使他身材以后,母親仍對他懷有希望,但他卻一心求死,但他不知道兒子的痛苦的母親,那里常常是加倍的,自從母親死后,他才知道活著是多么的重要,他多次寫文章時都提到他的母親。
史鐵生,一個懂得回報,堅韌不拔的`史鐵生。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7219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