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讀孔子文章的讀后感(通用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3 15:31:03
實用讀孔子文章的讀后感(通用14篇)
時間:2023-11-03 15:31:03     小編:薇兒

讀后感可以是對文學藝術作品的賞析和品評,也可以是對專業(yè)書籍的思考和總結。如何寫出一篇能夠給他人以啟發(fā)和思考的讀后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幾篇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通過閱讀這些范文,我們可以了解不同書籍的讀后感寫作方式和風格,同時也可以從中汲取寫作的靈感和技巧。希望大家能夠通過閱讀的方式不斷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寫出更加精彩的讀后感作品。

讀孔子文章的讀后感篇一

匡亞明先生的《孔子評傳》屬于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之一,這套叢書由匡亞明先生主編,擔任名譽顧問和學術顧問的著名學者眾多,其學術價值不可估量。這套叢書榮獲多項國家大獎,這套《孔子評傳》更是由匡亞明先生親自執(zhí)筆撰寫,老先生注重社會歷史的研究,對商周社會經濟也有深入探討,這使得這部書成為文史哲交匯的巨著,而不僅僅是狹隘的個人評傳。在孔子思想的研究方面,可以說匡亞明先生開創(chuàng)了最廣泛的范疇,拓寬了研究視野,為后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我選擇了這本書和我的孩子一起研讀。全書分十章對孔子以仁的人生哲學為核心而展開的倫理、政治、經濟、教育等思想全貌及兩千多年來在國內外廣泛傳播和影響的曲折變化過程,都作了評述。尤其當我讀到關于孔子在教育教學方面的思想、方法、實踐等內容時,更是觸動很大。

孔子是春秋后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作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之高超至今仍難以有人能望其項背。孔子在教育方面所取得的偉大成就,除了其人格的魅力,思想的.精邃及知識的淵博外,也與他先進的教學方法是分不開的。在其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在許多方面反映了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精華的部分,是一份珍貴的遺產,“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更是亙古不變的教育真理。

通過與孩子一起讀這本書,我們有個小小的發(fā)現(xiàn):

子循循然善誘人?!笨鬃訉W生能耐心誘導,促使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確是收到了極佳的教學效果。作為家長,我覺得我們應該善于引導我們的孩子發(fā)現(xiàn)他們的興趣,并積極培養(yǎng)。

除此之外,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啟發(fā)式教學法;“夫子教人,因材而異”的因材施教的育人方法;以及“學而時習,溫故知新”學習方法,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發(fā)揚的。

在21世紀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面對孔子的教育方法、至理名言,孔子的教學方法,對于今天仍然是有益的、適用的,甚至可以說是需要提倡和強調的。他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是多么精辟的教育觀點,是多么辯證而又統(tǒng)一的教育方法。也正因如此,二千多年過去了,他依然被我們牢記,更是被世界所牢記,全球一百多所孔子學院就是最好的證明。

讀孔子文章的讀后感篇二

坐在窗前,桌子上放著一杯熱茶,手中捧著一本書,這個有些詩意畫面經常出現(xiàn)在我的生活中,我是一個書蟲,深信著高爾基所說的“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認為一本好書就像是你的一個良師、一個益友,他開拓你的視野,增長你的智慧,洗滌你的心靈。我也喜歡把我所讀的好書跟所有同樣愛書的人分享!

最近讀了一本自認為很好的書―《于丹《論語》心得》,在沒有讀這本書之前就很喜歡于丹。看到她才知道原來講《論語》的不一定是老頭子,喜歡聽她講的《論語》,因為是那樣的與眾不同:沒有文鄒鄒的死板語言,有的只是生動的趣語。還記得于丹的一句話,至今讓我印象深刻,她說:“在我心中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倍嗝淳实囊痪湓?,還不成熟的我不太理解這句話,可讀完這本書,我認為孔子是灰色的,他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普通的,貼近人心的。我們不需要仰望他,只需平視。

之所以買這本書,一是因為于丹,二是因為孔子??鬃邮羌矣鲬魰缘?,自上學前我就對他有一定的了解,用他自己的話來形容自己,就是“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另一方面從“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笨梢钥闯鏊磺蟾毁F,只求道義,他認為行義是最重要的;同時孔子生性正直,老子曾這樣評價他:“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fā)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彼屏?,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待人真誠。作為一名學者,他勤奮好學,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我也許就是同學所說的落伍的人吧,但是不知怎的,我對那些時尚的東西總是沒什么興趣,我可能更中意于古典的東西吧!其實誰說少年不能讀《論語》,論語是我道德品質的教材,論語所代表的思想其實也是儒家的主張,從古至今,儒家思想一直是歷史的主流,最早是漢朝時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近代則是,中國在各國所設立的孔子學院,論語是中國的一個標志,孔子是中國人的典范。

作為一名新中國的少年,我應該向孔子學習,學習他的精神―不求名利,樂于助人,勤奮好學,正直,力爭成為第二個孔子!

輕輕地合上書,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xiàn)的依然是孔子的形象和語言,睜開眼時忽然發(fā)現(xiàn)窗外不知何時下起了細雨,論語何嘗不是著春雨呢,滋潤著我們的心靈。

閱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學當老師》,是因為題目很吸引我,這本書寫法很自由,因此也就很動情地抒發(fā)自己對孔子和與后世孔子般的老師或研究者的贊賞。這種筆法很容易閱讀,很自由,很個性化地解讀,也很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閱歷和經歷。這種寫法就是把孔子“人化”而非“神話”。走近孔子、走進孔子的生活和思想,跟隨孔子學當老師才成為可能。仔細研讀了這本《跟孔子學當老師》的佳作,掩卷深思,受益匪淺,只感覺自己教學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堅定和從容。做教師若不學孔子乃是一種缺憾。

書的封面印著一行小字:師者,永懷“教學之戀”,永懷生命的恬靜、感動與美好。

無論什么事情,當你投入了真情,本身就是一種靈魂的凈化,是一次思想的洗禮,把教學當成戀愛來談,可見對教育的深情。

梁啟超第一次做研究生的導師,上課時,他走進教室,望著天花板,然后突然說:“兄弟我是沒有什么學問的?!敝?,才慢悠悠地補充了一句:“兄弟我還是有些學問的?!闭绿紫壬拈_場白比梁啟超自信的多:“你們來聽我的課是你們的幸運?!钡菄鴮W大師不能沒有學生,所以他又補充了一句:“當然,也是我的幸運。”

孔子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思想在幾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指導我們教師學習的準則?!耙虿氖┙蹋薪虩o類,教學相長,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溫故知新,學而時習之……這些中國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風景,這些深深卷入了我們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語詞,蘊藏著一份宗教般虔誠、熾烈、雋永的”教學之戀”。

孔子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體貼“仁心”。在朱熹看來,孔子堪稱圣人。朱子所說的一切堪稱完美再現(xiàn)了圣人孔子心目中的“大教”,他甚至將“圣人之心”、“圣人之教”與真正偉大的教育視為同一事物,認為教師教學、學生求學都必須“先立大本”,即以圣人或孔子式的“仁心”,來統(tǒng)攝自己的教學活動?!拔嶂詾閷W者,以吾之心未若圣人之心故也?!?---朱熹。這種“仁心”在我們實際教學當中就是那種對學生無私的愛。中國式的大愛學生,就是用自己的努力求學與不息探索,為學生做求學、正心的榜樣與引導,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學術與人生道路。這種大愛反過來又會激勵教師終身求取學問,端正品行,從而將教學引入“教學相長”的最佳軌道。

大教教心在我們是教學中不僅是教學生體貼仁心,更重要的是要把知識教到學生的心里去,即知識傳授的前提是如何獲得學生的“傾心”――對任課教師的仰慕之心,對所學文化知識的喜愛之心?!坝H其師,信其道”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如果我們傳授的知識或對學生的管理沒有滲入到時下這些思想千差萬別的當代學生的內心深處,那我們所謂“生動”的說教也只好算得上毫無意義的忙碌了。因此在我們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真正蹲下來看學生,和學生平等相處,走進學生的心田,播種知識的種子,才可能收獲豐收的喜悅。我們的新課改已經向我們說明“以人為本,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地位?!边@個幾千年前孔子曾經倡導的千年古訓的深層含義了。

“學”仍然是教師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學”,就會有很好的“心”與教。

孔子最喜歡的事不是“教”,而是“學”,他不停地“學”,藉此當上了教師,獲得了快樂??鬃邮前炎约貉凶x過的歷史文化遺產變成了自己的“文”,換言之,他消化了自己所能學到的歷史文化遺產,把它們變成了自己肚子里的“學問”。難怪他可以心情快樂、底氣十足地站在他那座土堆起來的“杏壇”上?!皩W”就是孔子借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在確立人生第一樂事的過程中,孔子遇到的最大誘惑是“思”。他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把“思”作為第一樂事?!八肌北匾浴皩W”為基礎,否則“思”與“學”都無樂趣了。因此可以說,孔子之所以能夠當上教師,尤其是他之所以能夠通過教學,通過與學生相處,品嘗到類似與真正貼心的“朋友”或“知己”進行交流的幸福,全是來源于他的“學而時習之”。陶行知先生常說,當教師的,得先“學而不厭”,方可能體會“誨人不倦”的大樂。錢穆,朱自清們似乎沒有這樣說過,但他們的幸福教師生涯同樣是建立在自己不斷“為學”的基礎之上?!白釉唬簩W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其中“不慍”與“樂乎”皆來自“學”,換言之,“學”實為教學或教師生活之本。只有先學了,才能教學,才能成為“不慍”與“樂乎”的教師??鬃蛹词窍韧ㄟ^歷史文化將自己所要教授的“義理”研究清楚,然后才來教學生。他是一位真正的以“學”與“思”作為“教體”的教師。

對學生的愛,盡在“授之以漁”和“師生心靈的共鳴”

教育什么時候有最大的教育效能?我想答案同樣是:讓師生雙方產生心靈的共鳴!

真正的教學乃是以師生的求學經驗與心得體會為基礎,非得要師生之間的求學經驗與心得體會發(fā)生共鳴,才會發(fā)生真正觸及師生心靈的教學。將自己的求學經驗與心得體會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將要耕耘的“學”一句話,是教師先把自己的“學”教給學生,讓教師了了解教師的“學”,然后和學生一起“學”。

向學生傳授真正能觸及心靈的“漁”,并因此讓他們更強烈地感受到我們的愛;反思我們的教學內容是不是來自于我們自身的求學經驗與心得體會。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強,才是教學時必須考慮的頭等大事。另外,僅對學生的愛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教學內容,而且教學內容越多越好,越能顯示老師對學生的愛。

孔子對待教學的態(tài)度比喻成“孔子式的愛情”?!敖虒W,有如柏拉圖式的愛情”和“靜心感受孔子的'教學之戀”,認為孔子是把教學當作“戀人”一樣看待的,孔子對教學的癡迷程度,就像柏拉圖把自己的全部愛情奉獻給真理。在沒有職稱、沒有工資,甚至連固定的教學場所也沒有的情況下,孔子還是全身的投入和付出,這不是誰都能做到的?!鞍乩瓐D式的愛情”――也就是將靈魂中的愛,獻給永恒的真理或美德,而不是世間其他任何可能變動、難以把握的存在。孔子曾有堪于柏拉圖媲美的堅定執(zhí)著、不畏孤軍作戰(zhàn)的英雄本色以及感人至深的師生情誼??鬃印敖K身堅持一種信念”是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的。因為我們幾乎從未像孔子、柏拉圖那樣,有著明晰堅定的信仰,更不要說曾用盡全部力量去追逐信仰,所以我們也從未通過求知、教學體驗過什么刻骨銘心的愛情,即使我們將愛情寄托于求知、教學以外的人與事,也同樣可能是失意而回。就內涵而言,孔子的教學之戀除了是以自己的愛學習、愛仁心和愛人生等等大愛作為基礎,更表現(xiàn)為他對顏淵、子路、子貢等學生的無私忘我的大愛。孔子以其一生的經歷證明,教學,絕對有如“佳人”一般,可以讓深愛著它的教師體驗到人間的極致情感。教師可能面對的命運有許多,但從孔子的經歷來看,教師的終極命運乃是:倘若我們有幸能成為孔子式的教師,便可以體會到包含人間至情的教學之戀。

學習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情懷和以“禮”來升華自己的感情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便是孔子的情懷之一,倘若教了一輩子的書,連這樣一點情懷都不曾真切地體會到,我們又有何底氣可以讓自己坦然地站在三尺講臺之上,更不要說去感受教學之戀的幸福與快樂。人除了吃飯工作之外,還要為愛而生。人活在世上,只要心靈不死,其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安頓自己的愛。圣人孔子亦是如此。但孔子的非凡之處在于,他竟然將自己的生命之愛獻給了被許多人忽視的教學,竟通過教學找到了讓其心動的歸宿,而且倘若真如錢穆先生所說,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真正的“職業(yè)教育家”,那么孔子還是第一位體驗教學之戀的教師,因為所謂“職業(yè)”乃是“事業(yè)”,是可以視之為生命,將生命寄托于它。在教學過程中,只要孔子傾盡了自己的“深情”與“真氣”,再傾下去,生命便要消失了,孔子的教學之戀即可以和人間任何一種之情媲美。

孔子是一個極富感情的人,同時有懂得以“禮”來升華自己的感情,從而使自己的感情釋放出來,可以達到超凡脫俗的美,此即所謂“發(fā)乎情而止乎禮”。“理”他們彼此的關愛、尊重、理解與體貼正是這些人性力量構成了可以升華的“理”。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

孔子誨人不倦,循循善誘,他從來沒有一句教條,也全無道學氣。他所有的教學之道,因材施教,誨人不倦等等,都是以自己的赤子之心以及對學生的真實了解為基礎。

人類身上那些最優(yōu)秀的品質:勇敢、執(zhí)著、仁慈、潔凈……無論愛什么,在愛的過程中,只要具備這些優(yōu)秀的品質,并將這些品質發(fā)揮出來,極可能成就并體驗極致的愛情。

反觀孔子,學問、人格與心意,這些能夠贏得學生追隨的“法寶”他一樣也不缺,而且在學生面前,他歷來都是“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所以他的教學以及孔門的師生關系實在值得長期地研究下去。

周子曰:“圣人所以圣者,誠而已?!奔唇處熤挥序\地付出自己的一片仁心,才能創(chuàng)造讓學生永遠留戀的求學歲月。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是孔子的學生曾點說的一段讓孔子引為之音之言的人生理想。不是子路、冉有他們理解的“學而優(yōu)則仕”,竟然是歸于大自然。

歸于大自然,身邊是單純年輕的笑臉,迎著春風,洗盡塵埃,暢游在春風和歌聲里……天地開闊,師生之間可以暢談嬉戲,也可以在山水之間明澈自己的心境。而教育的最終目的,并不是教會學生某門知識或者某個技能,而是一種自動求知的能力。

我們不可能有孔子那樣的人生經歷,甚至也很難有他那樣的學問和人格。可是如果一個教師不愛他所從事的教學,無論深淺,都意味著他將承受多么可悲的職業(yè)生涯。其不幸程度,就像一個人從未愛過誰一樣。教學也可以成為愛的對象,哪怕自己愛的教學并不存在于現(xiàn)實中,只是一個抽象的理想,也足以讓我們留戀終生。

如此想來,在教學這旅程中,即使酸甜苦辣,悲歡離合,只要將自己的文化和人生價值觀影響了學生,便可以讓學生永遠留戀求學歲月,也可以讓自己真正實現(xiàn)職業(yè)理想。那么,還有什么可遺憾的呢!

讀孔子文章的讀后感篇三

悄悄地,經典誦讀之風刮遍校園。徜徉在經典文化的圣殿,我結識了慈祥的孔子,雄辯的孟子,智慧的老子,幽默的莊子……其中,我最仰慕的是偉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孔子學堂》為我們呈現(xiàn)了孔子上課時的情景。在他的課堂上,不會有人抄襲,也不會有人作弊,他們都發(fā)揮著自己的真實水平,因為孔子提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知也”。相比較這樣真實的學習,不由得令曾經的我感到汗顏:

那是五年級時的一次數(shù)學單元檢測,順利地解答完大半張考卷后,一只“攔路虎”把我難住了。任憑我絞盡腦汁,冥思苦想,還是想不到解題方法。于是,一個聲音在我左耳邊說:“到學習比自己好的同桌那里瞄一眼吧?”

“不行,偷竊知識是不對的!”另一個聲音馬上在右耳邊反對。

“可不瞄的話,這次就與高分失之交臂了。不達標多倒霉呀!”一個聲音很為難。

“可那原本就不是你該得的。要是瞄了,你會失去更多的!”另一個聲音很堅決。

“瞄一眼吧……”

“不行,目不能斜視……”

兩個聲音激烈地斗爭了好久,最終在虛榮心的驅使下,我還是選擇當了一回“長頸鹿”。

事后,我向媽媽進行了坦白,媽媽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孩子,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茨氵@么坦誠,相信你一定知錯能改!做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不懂裝懂,明白嗎?”

從那以后,考試時我一直堅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因為我知道在學習上弄虛作假,最后吃虧的肯定是自己。

“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保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學堂》讓我更加了解到孔子的講理、禮讓、謙虛;《孔子學堂》讓我更端正自己該持有的學習態(tài)度;《孔子學堂》讓我更明確自己為人處事的原則……《孔子學堂》,有了你的指引,我一定會開創(chuàng)起一片屬于自己的精彩天地!

讀孔子文章的讀后感篇四

今天,我在老師的指導下讀了《孔子和學生》這篇課文,知道了孔子是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學生敬重的重要原因。這篇文章真的讓我明白了許許多多的道理。

特別是孔子說的那段話:顏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變通;子貢聰明,但他不夠謙虛;子路很勇敢,但寬厚、忍讓方面仍待學習:子張?zhí)幨轮斏?,為人嚴肅,可是旁人卻不容易親近他。我這四個學生雖然各有優(yōu)點,但都還要不斷學習啊!這段話讓我深受啟發(fā),體現(xiàn)了孔子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優(yōu)點的同時,也能夠指出學生的不足,告誡大家都需要不斷地相互學習。

另外,大教育家孔子不僅能夠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優(yōu)點,并且覺得在這些方面自己比不上學生,還能夠虛心向學生學習,這是多么好的老師?。∮纱宋蚁氲搅宋易约?,我身上也是優(yōu)點、缺點并存,爸爸媽媽經常告誡我要發(fā)揚優(yōu)點,改正缺點,可我一直都聽不進去,現(xiàn)在想想真為自己的`不謙虛而感到臉紅。

為了讓自己進步得更快,我總結了自身存在的優(yōu)點和不足,優(yōu)點是:認真對待學習,聽話、愛好廣泛,并且動手能力特別強;不足是:稍有些膽小,有時還愛撒嬌。不過,我有信心改掉這些壞毛病,同時還要虛心地學習周圍同學的長處,讓自己身上的優(yōu)點越來越多,變成一個人見人愛的好孩子!

讀孔子文章的讀后感篇五

初讀孔子時,我覺得他是一個平常而偏狹的道德說教者。后來讀《論語》,覺得他是亂世中清醒的智者,是飽含人生智慧的思想導師。再后來讀井上靖的《孔子》,在經歷了一個由“圣”到“凡”又由“凡”到“圣”的過程后,孔子的形象終于立體起來dd一個生逢亂世、顛沛流離卻不甘沉淪、孜孜以求的志士,一個寬厚博愛、推己及人、體恤民瘼、有教無類的仁人,一個集過去思想之大成,創(chuàng)立儒學并澤及后世的學者,一個面對亂世卻保持著淡然心境的冷靜的靈魂,一個有笑、有怒、有喜、有憎、好樂、好歌甚至好哭的多情人。

我讀《孔子》,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孤獨的力量,耳邊回響著孔子對亂世發(fā)出的地動山搖般的吶喊。盡管井上先生只是淡淡地、不加修飾地把孔子的風貌與學說勾勒出來,卻讓我從時間的縫隙中似乎窺見了孔子波瀾壯闊的生涯,那些淡然的心境和凝重的感嘆,那些明慧的達觀和溫和的嘲諷。還有更深切的,幾欲將我埋葬其中的執(zhí)著和愛。

孔子認為自己生活的春秋時代是天下無道的時代,禮崩樂壞的漸積達到了“臣弒其君者有之,子殺其父者有之”的歷史災難的深淵;而他心向往之的則是堯舜之理想化的、有道的黃金時代,他的理想是要使現(xiàn)實政治回到過去時代的那種“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軌道上去?!爸鼙O(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以至夢不到他敬仰追慕的圣人周公,便為之感傷不已。

為此,他不得不以一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刻意行動而“放逐”自我,一生窮途奔波并屢遭劫難。大司寇只不過是倏忽曇花一現(xiàn)而已,十四年周游列國的漂泊中有蒙難匡蒲、彷徨與衛(wèi)的經歷,也有伐樹于宋、絕糧陳蔡的遭遇,但孔子依然堅定執(zhí)著,不改其道?!爸洳豢伞笔强鬃訉ΜF(xiàn)實的明察、對人生的徹悟;“為之”則是孔子對現(xiàn)實的負責、對人生的熱誠。孔子相信治理亂世是上天賦予他的使命,所以盡管隨時都有艱難險阻,但也不能因之而懈怠退縮。雖然一切努力都沒有效果,但他從不氣餒,明知不可能成功,卻仍然堅持不懈。無論遇到什么困境,都必須堅持對理想的固執(zhí)的態(tài)度。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雖不能成事,卻可以成人。我想起加繆的《西緒福斯神話》。西緒福斯把石頭推上山頂,又滾下來,如此反復,永無休止。也許更多的人會把西緒福斯的這種無功之勞看作人生苦役,然而,加繆卻認為這種行動本身已隱藏著人生幸福。誠如魯迅所說,在體育競賽中那跑在最后卻堅持始終的,正是人類的脊梁。

孔子與隱者不同。隱者是“無為”,而孔子是“為而無所求”。隱者以逃避來表達他們對時代的反抗,而孔子則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以改良社會的行動詮釋自己的立場,絕不輕視任何微小的努力。在居蔡游楚期間與隱者的遭遇中,無論是譏諷與奚落,還是同情的忠告,都未能使孔子放棄自己的理想;而為了理想他選擇的是流放自己的命運。這既是身體意義上的四處奔波,更是精神意義上的學道不倦、樂以忘憂。知天命使得孔子在盡了一切努力之后,就是平靜安然地接受那必然到來的最后結果,而不是耿耿于懷,患得患失。他閉上了專注世俗功利的眼睛,從而獲得了坦蕩快樂的人生。在孔子的一生中有許多不如意的事情,甚至屢遭陷害和磨難。對此,孔子也曾產生過困惑和苦惱,但從來都不會絕望,而是看作天命對自己的考驗,因此他仰首對天、堅忍痛苦。即使是在發(fā)出“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時依然保持著從容不迫的態(tài)度,以至“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他始終堅信“天下歸仁”的至境必將到來,微小努力的積累會產生人類社會光輝的明天。

孔子立志救世,但終其一生,他卻僅僅只有四、五年的時間是在政治舞臺的中心,其他的時間則最多僅僅只是一個政治舞臺的“邊緣人”。盡管孔子充滿“如有用我者,我其為東周乎”的自信,洋溢著“天生德于予”與“文不在茲乎”的歷史使命感,也的確既具高遠的理想亦具超常的政治才能,但卻只能是有德而無位,這是孔子的悲劇。然而孔子卻建立了一個闊大的精神境界,創(chuàng)立了一套與現(xiàn)實抗衡的學說,視富貴若浮云,過著一種無憂無懼、坦蕩蕩樂陶陶的生活,把悲劇變成了正劇。

孔子愛人,因此把“仁”作為倫理道德的核心。仁只是一種人與人彼此間痛癢相關、息息相通的心情,孔子安人,是為了讓全人類過幸福生活所必須的人與人的關系,互相幫助,互相關心??鬃影选叭省眳^(qū)分為“大仁”和“小仁”:“小仁”是平民在生活中要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而“大仁”則是教導政治家要拯救千千萬萬不幸的人民,企望一個鳳鳥自由翱翔的升平的天地。而無論是“大仁”還是“小仁”,其核心都是對人類的愛。從始至終,孔子考慮的都是關于人的一切dd人的幸?;蛘卟恍?。在孔子看來,即使生活在亂世,每個人也都有獲得幸福的權利,至少構筑一個“愛”的環(huán)境,讓每一個生活于其中的人都覺得生命是有價值的,全體社會成員均可以達到各得其所,各安其處的安順和樂之境。

孔子強調個體人格的修養(yǎng),這是讓人受用自己生命價值的學說,人自己精神生活的質量就是他的精神本身的質量。因此,不息地充實自己,追求自我完善,以內在的質量屹立于人世,才能有種自滿、自足的感覺,才能有一份博大包容的心境,才能真正享受人生。

但是,孔子的學說,決不止于獨善其身的心性修養(yǎng),個人修養(yǎng)的目的在兼善天下、造福人群。這是孔子真正偉大的地方。愛人就是把自身一己的人道修養(yǎng)推廣開來,在每一個人身上加以實現(xiàn),使每一個人都得到提高和升華,把人類從痛苦、不幸、矛盾和災難的相克中拯救出來。他之所以對齊桓公主持締結的葵丘盟約贊賞不已,是因為盟約使得黃河之水沒有一次用于戰(zhàn)爭,也就使得千千萬萬無辜百姓免于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孔子日日苦心焦慮、努力弘揚自己的主張,就是為著社會上遭受不幸的人越來越少,確保人起碼的幸福。

孔子是愛人的,他以一個圣哲的胸懷表現(xiàn)出對生命的無限熱愛與珍惜,只要看見遭遇不幸者,就會表現(xiàn)出深切的同情。當他從朝廷回來得知馬棚失火時,便急切問人而不是馬,其對人類生命的關切溢于言表。而孔子最慎重的三件事dd“齋、亂、疾”,無一不與生命息息相關。正因為孔子的博愛,使其人格具有一種巨大的使人傾慕的力量。

孔子的人性愛是孔子最大的魅力?!犊鬃印返闹魅斯杞驗槠鋵掗煹男亟蠖惠呑与x不開他。而孔子叱責子路、照拂顏回、不理子貢,其實都是孔子獨特的愛的表達方式??鬃訋熗较嘟磺檎嬉夂V,言談笑語坦蕩無忌,他們?yōu)榱斯餐睦硐牒湍繕耍噱σ缘蓝啦换?。而這一切皆是以老師的人性愛作支撐的。

王國維說,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也??鬃蛹词侨绱耍麑θ祟惖挠篮愕膼凼且驗槠淙耸且欢嗲槿?。惟其能喜能怒、能哀能樂,故其七情備;惟其七情備,故足為萬世師表?!犊鬃印分形铱吹降氖且粋€活靈活現(xiàn)的孔子,一個作為“人”的孔子。他的思想是深刻的、豐富的,他的經歷是坎坷的、復雜的,然而這一切并不能染指他的靈魂,他永遠保持著一顆純真的心。他的言行是自然由其德性的流露,毫無矯揉造作之處,其道理也并不酸腐偏激,只是隨之自然,合乎人情。他愛樂,他“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對于美的事物竟有如此敏銳而深刻的會心。他是詩人,在他那深厚博大的心靈里,蘊藏著無窮無盡的迷人的詩意。郭沫若說,我們所見的孔子,是兼有康德與歌德那樣的偉大的天才,圓滿的人格,永遠有生命的巨人。他把自己的個性發(fā)展到極度dd在深度如在廣度。

中國文化的最高理想始終是一個對人生有一種建筑在明慧的悟性上的達觀的人。這種達觀產生了寬懷,使人能夠帶著寬容的嘲諷度其一生,逃開功名利祿的誘惑,而且終于使他接受命運給他的一切東西。這種達觀也使他產生了自由的意識,放浪的愛好,與他的.傲骨和淡漠的態(tài)度。一個人只有具著這種自由的意識和淡漠的態(tài)度,結果才能深切地熱烈地享受人生的樂趣。這是孔子,這是孔子的魅力。他愛人,他有著人情的溫暖,他時刻想的是拯救民眾于水火之中;他把濟世化民看作天賦的使命,懷才不遇而不慷慨悲歌,盡管他以“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刻意行動演出的一幕幕劇,沒能真正打動他的同時代人,但他依然做一個稱職的演員,即使是悲劇也演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

是為我讀《孔子》之后的一些感想。

讀孔子文章的讀后感篇六

孔子說:“人分三等: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p>從生物科學這個角度來解釋,中人以上:萬物之靈的人;中人:一般的動的人;中人以下:禽獸不如的人。

摳心自問我是哪一等人?中人算不算的上?請自己多花時間認真檢討,改過自新。

放眼看社會禽獸不如的人越來越多什么原因?是人們價值觀念扭曲,市場導向錯誤等等,謀財害命比比皆是,人禍不斷。

總而言之正確的價值觀念對全中國,全人類,來說是多么的重要。

現(xiàn)在我才明白無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無知。從前種種譬如今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

今天給自己一個新的出發(fā)點――對得起未來的自己。

讀孔子文章的讀后感篇七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是高爾基說過的一句話。是??!書是人類的朋友,書能使人進步,書能使人獲得樂趣,書能使人獲得知識。我最近看了一本書《孔子的故事》。

這是孔子一生所經歷的事,寫成了一本書,孔子的一生,坎坷而偉大,他廣收門徒,傳播禮道,將復興周禮作為己任。后人雖然評論孔子過于執(zhí)著,但他們卻不能了解孔子以禮治國的本性意義,當禮道深入人心,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恭敬,一份善良的時候,嚴酷的刑法就會失去它的意義,這也并非是不能實現(xiàn)的幻想。

孔子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曾說過:“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睂τ诓徽?shù)脕淼臇|西,即使再好的享受,他也不會動心。

平時我們喜歡什么東西,都會千方百計得到這個東西,而不惜傷害了別人??鬃铀筒粫菢幼?,因為他知道那樣做會傷害到別人,所以他才不會用心計得到那東西。對于他來說,那是不正當?shù)膩淼臇|西。以后我們一定要讓心靈享受更好的,不要被一些東西虛有的外表所誘惑!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好的榜樣能給我們積極的思想,正確的行為,良好的學習習慣,完善的人格。樹立了榜樣,就等于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榜樣是無比強大的力量源泉!

讀孔子文章的讀后感篇八

"如果人類要在21世界生存下去,必須回到兩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思想已經融入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血液,誰也無法把它剝離,這是不爭的事實。寒假期間有幸拜讀了孫漢洲老師撰寫的"孔子教做人一書",對平日一些耳熟能詳?shù)慕浀湔Z句又有了新的領悟。本書不僅講孔子做人處事的觀點和方法,還把《論語》中相關原文譯成白話文,而且例舉了大量的實例、故事,讀來趣味橫生。其中關于"孝道"的一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百善孝為先",說明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做人的根本。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國,自古忠臣皆孝悌。本書第一章寫的是"孝悌之道",比爾蓋茨說過:世界上最不能等的,就是孝敬父母。如今的社會,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在不斷的加快,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所以有些人認為孝敬父母的時間也越來越少,只限于每年的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或者父母生日那天,甚至有些人對于孝道理解出現(xiàn)了偏差,以為扔兩個錢,就叫孝順。論語:"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有別乎?"意思是,就是犬馬,一樣能有人養(yǎng)著。沒有對父母一片敬心,又在何處作分別呢?可見"孝道"并不是單單物質上的滿足。記得有一次看見了一則公益廣告,主要內容是講當年邁父母不小心將飯粒掉在桌子上的時候,當不再健康的.父母走路需要攙扶的時候,想想我們小時候他們是如何照顧我們的。畫面出現(xiàn)的時候我注意到所有人都在極其專注的盯著電視屏幕,室內頓時清靜了許多。不知道這個廣告的創(chuàng)意者是誰,但他的這個短短幾分鐘的廣告能重新?lián)Q回人們對于自己父母的那份愛與敬佩,不能不說這是一個經典之作,跟這個公益廣告比起來"腦白金"簡直是垃圾,"黃金酒"也成了索然無味的白水。回頭說說現(xiàn)在的孩子,或許是因為爺爺奶奶的過分溺愛,或許是他們太小不懂得,然而這些都過于牽強,都不是你們讓爺爺奶奶替你背書包的理由,也不是你沖他們大呼小叫的借口,很多孩子都會背誦"三字經","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有幾個孩子能真正做到呢,僅僅是背誦、默寫是不夠的,背的再熟練不知道其中的意義也是毫無意義。

教育孩子是個大環(huán)境,需要社會、家庭、學校一起努力。說到這不得不再提到一個公益廣告,就是"給媽媽洗腳"的那段,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你的一言一行都將影響到孩子,所以父母也應當以身作則。學校也應當多開展一些有關于"孝道"方面的活動及教育,社會也應當多出現(xiàn)以上兩個公益廣告式的宣傳典型。三方面合力才能做到對于孩子的良好教育。

讀孔子文章的讀后感篇九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我相信大家都知道,這句話是孔子讀書的名言。其實我很早就知道孔子這個人了,就是對他不夠了解,只是學習過程中,一直沒有學到這個人,眼看就要上六年級就要畢業(yè),我還以為我再也學不到孔子的文章了,出乎意料的是6b23課學到了孔子這個人。

我們學到孔子的文章是《孔子游春》,這篇課文主要寫了:孔子帶弟子們支游賞泗水河畔迷人的景色,孔子借水談志向。其實這篇文章表面寫孔子和弟子游賞,實際是寫孔子借水和弟子們談怎樣做人。其中,孔子說的話令我映象最深的是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靈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沒有一定的形狀,或方或長。流必向下,和順溫柔,它好像有民情義。水穿山巖,鑿石壁,從無懼色,它好像有志向。萬物入水必能蕩滌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來,水是真君子?。∵@句話表達了四層意思。1、水仁厚無私;2、水溫文爾雅;3、水百折不撓;4、水求真求善求美。這句話并不是孔子在正直贊美水,而是孔子借水的品質希望弟子們能做一個像水這樣的人,做一個真君子。

通過我學這篇課文,我了解了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肖479)春秋末期魯國人,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我從《兩個小兒辯日》我知道了孔子是位待人平等的人。

通過學習《孔子游春》這篇課文知道了孔子是位富有智慧,善施教化的人,其中富有智慧我是從孔子帶弟子們游玩,教育弟子們看出來的,他把自己想教的東西通過實踐來表現(xiàn)出來,陸游有一首詩這樣寫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想孔子也是這樣想的,他想要在特殊的情況下,弟子們才會記得更牢。

真不愧說孔子是“千古圣人,萬世師矣”呀!

讀孔子文章的讀后感篇十

讀了《孔子學琴》,我從中感受到了孔子能沉浸在音樂中,為什么他能沉浸在音樂里呢?我想是因為孔子心靜。我想起《三國演義》的空城計中,司馬懿說的一句話:“心亂則音噪,心靜則音純,心慌則音誤,心泰則音清。”我也是學琴的,我能體會到心靜和心亂音色的不同,要能心靜,就要心中有琴,琴人合一。

先不談琴,因為除學琴外也要學習孔子的精神,興趣是最基本條件,第二就是能靜心。

外界給予自己諷刺挖苦之時會你會怎么做?堅持下來的大概沒有一成吧?孔子就是這樣的人,不顧外界的看法,自己堅持學琴,生活中也要這樣,不能遇到一點小挫折就退縮,更不能因厭倦而放棄,學而不厭,學習是永無止境的,不能有了一點成績就飄飄然,目中無人。

剛剛說的興趣也是一大因素,但堅持自己的興趣也是一種本領??鬃勇耦^苦練確實有點像現(xiàn)代人所說的“愣頭青”,但怪不得他,古人所了解的太片面性,只是苦練,沒有任何技巧性可言。但也并不是說此事就不對了,只是需要增加些技巧性而已。

孔子在曲中所投入的感情也是我們不可忽視的,埋頭苦練只是一方面,感情在里面是起到重要作用的,一首曲子若是沒有感情,就只是一首曲子,你所付出多少感情,琴音就會回饋多少感情。

總而言之,孔子學琴中所存在的優(yōu)點,都是常人可望不可及的,這樣的人才是我們膜拜、敬仰的對象。

讀孔子文章的讀后感篇十一

《孔子家語》基本上是一部以孔子為中心的古代傳說匯集,與《禮記》中的某些材料相同,《漢書·藝文志》著錄為“二十七卷”,顏師古表示懷疑,注云:“非今所有《家語》”。宋人葉適在《習學記言序目》中說:“《家語》四十四篇,雖孔安國撰次,按后序,實孔氏諸弟子舊所集錄,與《論語》《孝經》并時,取其正實而切事者別出為《論語》,其余則都集錄,名曰《孔子家語》。”又說:“《家語》漢初已流布人間,又經孔安國撰定。”

但后代學者對其真?zhèn)螀s產生了懷疑,認為是王肅的偽作。有的出版社就認定:該書系三國時王肅書目及《論語》、《左傳》、《國語》、《荀子》、《大小戴禮記》等書資料集合而成。王肅偽造此書,意在為《圣證論》提供根據以攻擊鄭玄之學。如朱熹在《朱子語類》中云:“《家語》只是王肅編古錄雜記。其書雖多疵,卻非肅所作。”指出王肅有所依傍,并非憑空偽作。

到了清代中葉,孫志祖作《家語疏證》,范家相作《家語證偽》,逐篇逐章尋出作偽依據,并指出其割裂改竄的痕跡,似乎《孔子家語》是偽書這一樁公案就此判定了。顧頡剛對清人王柏所言“今之《家語》……意王肅雜取《左傳》、《國語》、《荀》、《孟》,二戴之緒余,混亂精粗,割裂前后,織而成之,托以安國之名”十分贊同,認為“絕對正確”,并說:“故今之《家語》,大部分為編輯,小部分是創(chuàng)作。”又說:“《孔子家語》不但是一部偽書,而且是一部雜湊書?!睂嶋H的情況是,王肅獲得了一個早期的本子,然后為了迎合他與對手的論辯,加入了自己的闡釋。即便如此,《孔子家語》的編纂要追溯到更古老的傳統(tǒng)。

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1號漢墓出土竹簡6000余枚,內容有《詩經》、《蒼頡篇》等佚籍,都是現(xiàn)存最早的古本,同時出土的木牘文書中,許多語句在今本《孔子家語》中可以見到。李學勤據此認為:“早在漢初確已有《家語》的原型,《史記》世家、列傳很可能參考過此書。劉向編集《說苑》,也收錄了其中文字。王肅作解的今本《家語》,大約就是在簡本的基礎上經過幾次擴充編纂形成的。”生也根據阜陽漢墓木牘和《說苑》簡的材料討論了《家語》的真?zhèn)渭俺蓵甏?,結論為:

(1)從漢初就流傳著一批記錄孔子及門弟子言行和諸國故事的簡書,這批簡書應當就是后來編纂《孔子家語》、《說苑》、《新序》等書的基本素材。

(2)從漢文帝時汝陰侯墓簡牘所見專記孔子言行的篇章,可以看到漢初孔子學說的發(fā)展與傳播?!都艺Z》的編纂,正是儒術發(fā)達以及孔子受到重視的產物,舊說孔安國編纂《家語》并作序,應當是可信的。

(3)長期以來,今本《家語》被認為是王肅偽作,細審各家所舉“罪證”,按現(xiàn)在所知道的古籍編纂與整理的知識加以考察,證據并不充分。

關于《家語》在流傳過程中,有亡佚、改易、增益等各種情形,皆屬傳世古籍所遭遇的普遍問題,不能據此論定其為偽書。這樣就澄清了過去以為《孔子家語》是王肅作偽的說法,對于研究西漢初年的學術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阜陽雙古堆和定縣八角廊漢簡與今本比較,一簡一繁,說明今本在竹簡本的基礎上有所增廣補輯,這是古書在流傳過程中經常有的現(xiàn)象。我們不能因為這些增廣補輯部分將其視為偽作,也就是說,不能因其流傳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而否定《孔子家語》一書本身的價值。1994年,上海博物館從香港購買了一批戰(zhàn)國楚竹書,其中《孔子詩論》中有孔子對《詩·召南·甘棠》的解說,將之與《孔子家語》相比較,兩者基本接近,因此朱淵清確信:“《孔子詩論》是孔門弟子所記孔子《詩》說,《孔子家語》則很可能就是在《孔子詩論》之類原始本子的基礎上鈔撮編成?!?/p>

孔安國,西漢魯人,字子國,孔忠次子,孔子十一代孫。生卒年月不詳。西漢經學家。安國少學《詩》于申培,受《尚書》于伏生,學識淵博,擅長經學。武帝時任博士,后為諫大夫,官至臨淮太守。據傳,漢魯恭王劉馀擴建宮室拆除孔子故宅,于壁中得古文《尚書》,較今天《尚書》多16篇,安國將古文改寫為當時通行的隸書,并為之作“傳”,成為“尚書古文學”的開創(chuàng)者。今傳《尚書孔氏傳》,一稱《孔安國尚書傳》,明清學者定為后人偽托?!妒酚洝纷髡咚抉R遷研究《堯典》、《禹貢》等古文,也曾向他請教。后世尊其為先儒。

既然是“取其正實而切事者別出為《論語》,其余則都集錄,名曰《孔子家語》”,那么,為了追尋孔夫子的足跡,了解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體會他那萬世師表的言行舉止,感悟圣人情懷,哲人智慧,讀《論語》后,《孔子家語》以也應在必讀之列。

本人讀《孔子家語》已經一月有余,只因文言文底子薄,知識儲備也有限,悟性又差,所以迄今仍未讀完。已經讀過的章節(jié),也沒完全讀懂。只是邊讀邊記,有所感悟,信手涂鴉,連不成篇,自不是鉆研之法。我總想,我們作為一般的精神文化的傳承者,人類各種精神資源的利用者,只要能對其中的部分內容有所感悟,就達到讀書的目的了。

當然,這個感悟,是今天的,如果到了明天,在新的語言環(huán)境中,也許就有了新的感悟。而且,感悟不是實證,與科學或許無緣。請各位批評者明鑒。這里所列的,是《孔子家語》的一部分,而非全書。就權當是讀書卡片吧,為了今后查找方便;也權當是求學作業(yè),恭請各位老師批改指點。

讀孔子文章的讀后感篇十二

客師歌“三問”較好地解決了人生意義在哲學高度的重大問題:人存在于天地間的意義是什么?時間之于人的意義是什么?為何有時間的存在?“三問”以客師與韘述先田獵迷路這件事為背景,通過一問一答一層一層解析先覺、先知、先機、后覺之間的關系;時間對于每個人的意義;人和萬物來到這個世界的意義是什么等問題。

“三問”前四句交待了這次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第一問韘述先以客師明天地為由,詰問此時為何迷于田、困于岵、又冷又餓的境地。客師以詩經“衡門”開頭,這也尊循了古人把孔子的“不學詩,無以言”作為說話的依據,逐層逐次地解析“先覺”“先知”“先機”“后覺”,提出“先覺何必求先知,先機有時從后覺”極具智慧性的觀點。這里要說明的是并不是很多人都具有先知的能力,先知在任何時候只有極少部分人才有的能力,既使有這種能力的人,也不必非得用這種能力去處理事情。且事物發(fā)展的先機,有時也在后覺中產生。這二句話解決了有先知能力的人價值問題:人的價值并不在于要運用自已先知的能力去證明自已,或者獲取利益,而是要順從事物演化中的軌跡,不參雜人為的因素去干擾、改變它的結果。特別是從事易學研究或愛好者,當具備一些先知的能力,在運用這些能力的時候,有時能斷人的生死、有時能改變人生的軌跡時,怎樣做到慎言?先圣有“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客師特意寫下“三言”告誡子孫要“三言兩語”。

“智者只需明辯機,子時不問明朝疑”,有智慧的人只須辯明事物演化的規(guī)律和機會,從規(guī)律中找到自己所處的位置決定自己的言和行。子時不問明朝疑,是不須動用先知的能力來決定明天的所為。

二問,韘述先提出“一朝夕”的問題,客師針對“一朝夕”這個問題,論述在不同層次的人理解也不大一樣。有人說人生三個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蒙童、婦人、老嫗是屬于看山是山的境界。偶人、在雷火中論長短的人、在芥子上竟雌雄的人是看山不是山的境界。智者屬于看山還是山的境界。

“朝夕之內大玄機,一物一換有分離。皆道天地一盈虛,吾道虛虛一朝夕”,每個人在自己的一朝夕中,都是用有別于其他人的唯一,換得自己的一朝夕,肯定與其他人有區(qū)別,映證后面的癡人、愚婦的一朝夕。世上萬物(動物、植物)在這個大玄機中均有區(qū)別于其他萬物的一朝夕。世人都說天地像風箱一樣有盈有虛,而我的道卻只有虛虛的一朝夕。

“天地不過一狎子,只布朝夕困人茲。”真正困人茲的并不是這個狎子,天地自有天地之道,而是人類自己不明白朝夕的道理,不懂得時間的內核而困于朝夕之中。

“海枯石爛光移影,千萬人行將其定。癡人愚婦謀萬年,自誤今歲他年連。”在時間的這根長軸中留下一段一段的影像是千萬人的人生軌跡共同形成的。癡人、愚婦謀劃著萬年大計,憧景著今年、明年以及年年歲歲。但在這個世界上更多的是誰也不敢保證能看到明天的太陽,人生的悲歡離合、妻離子散、突發(fā)的事故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著。只有真人能破得這個大迷津,抱著不爭朝夕只在今的人生觀,去感悟世界。

三問,以韘述先經歷的戰(zhàn)爭中生死之間的事詰問客師:生命為何如此短暫且無可奈何,朝夕也好,只在今也罷,生命只存在短短的一瞬即滅。替眾人也替天地間的萬物問出生命的終極問題:為何來到這個世界?每一個生物來到世上不管存在的時間長短,都會面對死亡、毀滅。天地萬物演化最終都逃不過死亡,為什么來到這個世界?意義何在?客師以弓和箭的取用進而論述是否得情。人和萬物來到世上,得情與否是人和萬物存在的決定意義,來到世上得其情,就是人和萬物最終的意義所在。不得情,那怕歲歲連連卻只能空活一生??蛶煂懙竭@里,悟出了人生真諦。

凡夫俗子的我們雖然境界不高,但只要找到正確的道路,努力修“四正”,處迷茫而不惑,在順境而不嬌。暫時無法達到“得情”的境界,即使智者、真人境界我們也還在修行的路上,但只要認準目標,不斷修心、修身、修已,向智者學習明辯機遇,通過學習、領悟天罡遁的奧秘達到人生目標。

讀孔子文章的讀后感篇十三

開學第一周,我看的第一本書就是《孔子的故事》,內心頗為感動。

孔子是儒家學派創(chuàng)造人,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粟邑,生于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他是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鬃右查_創(chuàng)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在這本書里,孔子是一個善良、聰明、重情重義、誠實,為了天下太平而活著的人。

這本書詳細描繪了孔子從出生到他死去的29個故事。作者李長之一絲不茍,本書幾乎每一頁都有兩三個腳注,運輸有幾十多種之多,可稱言必有據??鬃釉缒旰脤W;中年就把這些知識都運用到教育、政治上了,并且可以將學到的知識舉一反三,更好的教育他的弟子們。而且還出國,帶著自己的弟子游學了14年,學到了更多知識;晚年他輕視政治,注重教育,還在60多歲高齡中創(chuàng)作了《春秋》等書。他值得我們尊重、學習。

孔子一生說過許多名言,“名無信不立”“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是告訴我們要誠實;“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告訴我們要認真學習、復習;“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笔歉嬖V我們要謙虛好學。虛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的'一個字,是“仁”,并且對中國社會有著很大的影響。孔子仁學的內涵:一、以人為本,仁者愛人,仁者人也;二、為人由己,這是仁學得實施方式;三、血緣基礎,總的來說,仁學就是孔子想讓我們懂得忍耐,要善良?,F(xiàn)在這個社會上有很多不懂仁、不會愛的人,而且有些人還很殘忍,殘殺一些自由自在動物。這一幕幕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我們必須得阻止這些不仁的人。

如果所有人都可以懂得仁并去做,我相信這個世界將會變成美好。

讀孔子文章的讀后感篇十四

上星期,我們學了《孔子拜師》這一課,讀了這篇課文,我被孔子謙虛好學的精神打動了。

文章的主要內容講的是——孔子30歲就已經遠近聞名了,他還要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去洛陽拜老子為師,并跟隨老子勤奮學習。

通過讀這篇文章,我懂得了”學無止境,學海無涯“,更懂得了”只有付出,才有收獲“!我今后一定要向孔子那樣,做一個謙虛勤奮,刻苦頑強的人。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7275794.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