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讀完一本書后的個人感受和思考的一種表達方式,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評價所讀的內(nèi)容,我覺得寫一篇讀后感是挺有必要的呢。讀后感是讀者對于書籍內(nèi)容的理解和思考的一種表達方式,通過寫讀后感可以使我們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書中的主題和觀點。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將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與他人分享,也可以幫助他人更好地了解這本書的價值和意義。讀后感是一種對所讀書籍的總結(jié)和回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書中的精華和觀點。讀后感通過個人的思考和感悟,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體會書中蘊含的智慧和哲理。讀后感是對所讀書籍的一種總結(jié)和概括,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書中的主題和觀點。讀后感是對閱讀過程和讀書收獲的一種總結(jié)和概括,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讀后感是對所讀書籍的個人感受和思考的一種表達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評價所讀的內(nèi)容。讀后感是對書籍中的主題和觀點的一種思考和概括,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和探索書中的內(nèi)涵。在寫讀后感時,我們可以引用書中的片段來支持自己的觀點或感受。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以下讀后感,或許能從中找到共鳴和感悟。
了凡四訓讀后感篇一
近日,我瀏覽了《了凡四訓》,如同凝聽圣人教誨,收獲甚大。
《了凡四訓》這本書,是明代袁黃(字坤儀,號了凡,江蘇省吳江縣人)所撰寫的一部教育兒子的四篇家訓,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份內(nèi)容,集中概括總結(jié)了我國封建時代的道德倫理思想的精華,由于清代及***初年的高僧賢德們的推重、印行,在民間廣泛流傳,對我國民眾的人生和道德實踐發(fā)生了重要影響。
立命之學中提到了改造命運的原理有兩個方面,即,極力行善和努力斷惡。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論轉(zhuǎn)變成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命運,即在生活中不斷的行善,而不作惡事,他的這類轉(zhuǎn)變也正是信仰的轉(zhuǎn)變,從信仰宿命論而改成信仰福善禍***、命由我造的人生觀。
改過之法,就是不但要積極其善,而且還要知非改過。了凡先生將改過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和從心上改,并且論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從心上改,意思是說由于人們有不正當?shù)乃枷氩艜l(fā)展成千萬種錯誤,一個人假如能凈化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心靈不被腐朽思想玷污,自然就不會出錯誤。這是了凡先生論述改過的最高境地。
積善之方,即積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運不但要改過,而且還要積善。在積善方面了凡先生劃分了十條標準,即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修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假如能做到這幾點,我們就可以夠具有這世間各種品德。
謙德之效講的是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本篇首先從理論上論述了謙虛獲益的普遍性,這個道理類似于我們平時所提倡的滿招損,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自豪使人落后。
通過了凡先生的經(jīng)歷,有兩點我感慨頗深:
自己的命運完全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努力,布滿信心,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若能待人厚道,處處為他人著想,這人必有后福;而一個人若對人刻薄,心胸狹窄,起心動念都為自己的利益,勢必遭致災禍,即使眼前有福報,福也會折損滅亡。即空門講求的因果報應。佛教以為,宇宙的萬事萬物的生起,都是業(yè)力感化而成。因此,人的善惡報應都是由自己的業(yè)力所感化。相由心生,境隨心轉(zhuǎn),因此,要培養(yǎng)仁慈之心,多行善事,這類光明正大的心念就會主導人的身心,***的動機就沒法乘虛而入了。要經(jīng)常檢討自己。當意想到不好的情況發(fā)生時,要立即覺察到自己的行為,反思自己的過去。
一是知恥心;
二是畏懼心;
三是英勇心。
第一要發(fā)恥心。人能夠知恥,就不會起妄心,動惡念。我們做人處事時刻要謹慎,要檢討是否是對得起父母的養(yǎng)育、組織的培養(yǎng)、親人的期待。
第二要發(fā)畏心。要有畏敬之心。假如人沒有畏心,又不知恥,甚么樣的壞事都會做出來。平時我們在工作、生活、處事中要畏敬黨紀、國法和規(guī)章制度,這是鐵規(guī),須深知觸碰各項規(guī)章制度高壓線的后果嚴重,教訓慘痛。
第三要發(fā)勇心。有過當下就改,不必遲疑。發(fā)勇心改過就須痛下決心,決定沒有猶豫,當機立斷。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有過能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訓讀后感篇二
近日,我瀏覽了《了凡四訓》,如同凝聽圣人教誨,收獲甚大。
《了凡四訓》這本書,是明代袁黃所撰寫的一部教育兒子的四篇家訓,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份內(nèi)容,集中概括總結(jié)了我國封建時代的道德倫理思想的精華,由于清代初年的高僧賢德們的推重、印行,在民間廣泛流傳,對我國民眾的人生和道德實踐發(fā)生了重要影響。
立命之學中提到了改造命運的原理有兩個方面,即,極力行善和努力斷惡。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論轉(zhuǎn)變成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命運,即在生活中不斷的行善,而不作惡事,他的這類轉(zhuǎn)變也正是信仰的轉(zhuǎn)變,從信仰宿命論而改成命由我造的人生觀。
改過之法,就是不但要積極其善,而且還要知非改過。了凡先生將改過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和從心上改,并且論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從心上改,意思是說由于人們有不正當?shù)乃枷氩艜l(fā)展成千萬種錯誤,一個人假如能凈化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心靈不被腐朽思想玷污,自然就不會出錯誤。這是了凡先生論述改過的最高境地。
積善之方,即積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運不但要改過,而且還要積善。在積善方面了凡先生劃分了十條標準,即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修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假如能做到這幾點,我們就可以夠具有這世間各種品德。
謙德之效講的是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本篇首先從理論上論述了謙虛獲益的普遍性,這個道理類似于我們平時所提倡的滿招損,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自豪使人落后。
一、命運是可以改變的。自己的命運完全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努力,布滿信心,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若能待人厚道,處處為他人著想,這人必有后福;而一個人若對人刻薄,心胸狹窄,起心動念都為自己的利益,勢必遭致災禍,即使眼前有福報,福也會折損滅亡。即空門講求的因果報應。佛教以為,宇宙的萬事萬物的生起,都是業(yè)力感化而成。因此,人的善惡報應都是由自己的業(yè)力所感化。相由心生,境隨心轉(zhuǎn),因此,要培養(yǎng)仁慈之心,多行善事,這類光明正大的心念就會主導人的身心。要經(jīng)常檢討自己。當意想到不好的情況發(fā)生時,要立即覺察到自己的行為,反思自己的過去。
二、知非改過須具三心:一是知恥心,二是畏懼心,三是英勇心。
第一要發(fā)恥心。人能夠知恥,就不會起妄心,動惡念。我們做人處事時刻要謹慎,要檢討是否是對得起父母的養(yǎng)育、組織的培養(yǎng)、親人的期待。
第二要發(fā)畏心。要有畏敬之心。假如人沒有畏心,又不知恥,甚么樣的壞事都會做出來。平時我們在工作、生活、處事中要畏敬黨紀、國法和規(guī)章制度,這是鐵規(guī),須深知觸碰各項規(guī)章制度高壓線的后果嚴重,教訓慘痛。
第三要發(fā)勇心。有過當下就改,不必遲疑。發(fā)勇心改過就須痛下決心,決定沒有猶豫,當機立斷。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有過能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訓讀后感篇三
本篇細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了凡敘述十個案例以論證“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第二部分從八個對立面去精細論述“善”(為什么要細致論述“善”了,因為“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第三部分是將生活中的善行歸為十大類,可對照而推而廣之。
在這里,我將簡述了凡從八個對立面(真假,端曲,陰陽,是非,偏正,半滿,大小,難易)對善的細致描述,很有啟發(fā)意義。
善的真假,判斷標準,是否有益于他人。一個人的言語,行為,態(tài)度都是表象,動聽的言語,友善的行為,恭敬的態(tài)度,為世人所喜,但并不一定對他人有益。因此,存公心,有根心(真心),無企圖是真善。
善的端曲,判斷標準,善心純不純正。純正為端,有雜念為曲。如上所說,人的行為表現(xiàn)可以選擇,但是內(nèi)心是否真的純凈。
善的陰陽,判斷標準,是否為公眾知曉。做善事被公眾知曉為陽善,不被公眾知曉為陰德。陽德的回報是“享世名”,名與實不符多有“奇禍”;陰德回報是“天報之”,為自己,家人,子孫所享。所以古人多勸多積陰德。
善的是非,判斷標準,是否有益于社會,是否從長遠角度考慮。很多善的行為,對于個人來講是道德水平極高的表現(xiàn),但是不能用自己的高標準去要求或者號召普通民眾,普通民眾會因為難以做到,或者說會因為相形見絀,反而不做這類善事了。反而非善。
善的偏正,判斷標準,好心辦好事,為正;壞心辦壞事,為偏。好心辦成了壞事,為正中偏,壞心也可能辦成好事,為偏中正。
善的半滿,判斷標準,積善心誠,勤積善,施心真為滿;心不真,誠,為半。與你實際的貢獻的并沒有關(guān)系,心真誠,即使能力很小也為滿;心不真誠,即使能力很多也為半。
善的大小,判斷標準,引用原文:“故志在家國,則善雖少而大;茍在一身,雖多亦小?!?/p>
善的難易,判斷標準,引用原文:“難舍處能舍,難忍處能忍”則為難。
具體了解了善的內(nèi)涵,本著一顆真誠心做事情,就是那句“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了。
了凡四訓讀后感篇四
了凡認為兇吉的預兆都是從一個人的內(nèi)心萌發(fā),再通過肢體表現(xiàn)出來的。一般對人忠厚的人往往可以收到福澤,而那些對人刻薄的人往往比較偏向于受到禍害。這種事情吧,很難驗證,一般怎么說都怎么對。
我的理解是,你人生的所有片段組成了完整的個人,少一絲一縷一分一秒都不是現(xiàn)在的你。比如你現(xiàn)在走的所有的路都能找到從前留下的種子,現(xiàn)狀的果都是從之前的因中所結(jié)出,如果一時找不到,那可能是藏得太深。就像現(xiàn)代的心理學總是將很多問題去聯(lián)系童年的經(jīng)歷一樣,有些因果聯(lián)系我們本人很難察覺。在做一個忠厚的人還是做一個刻薄的人來說,我認為正常人都會選擇忠厚,因為我們都會約束自己內(nèi)心那個黑暗的張三。至于福澤和禍害,可能比較主觀,忠厚之人懂得感動而刻薄之人經(jīng)常抱怨。
了凡認為他的過錯即使隱藏不露,在細枝末節(jié)處,但還有天地鬼神不可欺騙。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欠了的債,總是要還的。
了凡認為改過的人,第一要有羞恥心,為什么人家可以名垂千古而我就落得身敗名裂;第二要有敬畏之心,即使你的錯誤隱藏不露,在細枝末節(jié)處,也還有天地鬼神不可欺騙。并且,只要一息尚存,仍可悔改;第三要有改過的勇氣,不能猶豫不決,讓小錯變成大錯。
他還提到,不需要逐一去追求改正的途徑,只需要一心向善,正義的念頭就會出現(xiàn),歪門邪念就會消失。就像太陽高掛時,妖魔鬼怪就會消退。
剩下內(nèi)容就是佛教里的說教了。沒有興趣。
了凡四訓讀后感篇五
《了凡四訓》深為曾國藩、稻盛和夫等東方哲學家的推崇厚愛,體現(xiàn)了古代中國為人入世最樸素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敬天畏人、積善修德!
書中講了君子要立命、改過、積善、謙徳!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nèi)外雙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內(nèi)??;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nèi)外雙失,故無益。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聞而不怒,雖讒焰熏天,如舉火焚空,終將自息;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怒不惟無益,且有害也。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
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幡然舍己而從之,且為艷稱而廣述之?;莶辉诖?,赴人之急可也。
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兇,斷然由我。
了凡四訓讀后感篇六
我在高中時讀的《了凡四訓》,當時就對其中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觀點有深深的認同感。長期以來,我總是對這世界上的種種不公平很深的厭惡,因為我自己也因為戶口和其他原因遭受到了種種我自認為不公平的待遇。我真的不愿意承認這些不公平與生俱來。對不公平的思慮使我成天神魂顛倒。因而《了凡四訓》給我提供了思想的出路。
《了凡四訓》告訴我們,命運雖有定數(shù),但是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唯一改變命運的辦法,就是去行善,就是去布施。
也許你會不同意這個說法。很多惡人也是家財萬貫啊,對吧。但是我想說,即使這是不對的,我信它至少沒有壞處:一旦我相信了這個觀點,那么我便不會再作惡。因為我知道我自己的惡果會作用在我自己身上,因而,社會會少一些作惡的人。
按照佛家的說法,行善,即布施,有法布施,財布施和無畏布施三種。法布施是將善知識傳授給他人,讓他人心生歡喜。財布施,顯而易見,就是將自己的財富貢獻給他人。最后的無畏布施,是安慰眾生,是他們脫離對事物的恐懼。
行善看似很簡單,分類也的的確確很簡單。但是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我對行善踐行卻告訴我,行善并不是那么容易。原來我總是以為,給別人講講題,幫他們答疑解惑,便是行善,便是布施,而且還是果報最多的法布施。作為學習比較好的我來說,這也不難。但是隨著學習負擔的加重,加上進入清華后排名的落差,讓我很難適應。我找不到行善的機會了。
真的沒有了么?
還是,我的我執(zhí)心讓我必須要比別人強,才有時間,才有心情,去布施?
然而布施不是居高臨下的。
進入清華以后,我的我執(zhí)嚴重到連和他人交流都有問題的地步。我經(jīng)常獨自一人,經(jīng)常在腦海里翻山倒海一樣想著自己的事。我太自命不凡了,然而在一群優(yōu)秀的人里,我失去了自己的站位。我剛剛意識到這一點,但愿意識到會加速問題的解決吧。
最后我想引用我們高中化學老師的一句話:如果你們以一個平凡人的心態(tài)去做事情,那么你什么事情都能做好。
了凡四訓讀后感篇七
了凡先生在第一篇立命之學中就直指了一個問題,那便是人的命運真是被注定的嗎,人的命運可能通過人的行為去改變嗎?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是被注定的,那么他的命運也就是被決定了的,而一個人倘若可以用自己的行為去改變命運,而且那種行為的意愿來自自己而非其他,那么他的命運便決定于自己而非其他了。從了凡先生的命運中,我們看到,多做善事,種善因,可以改變命運,而且,“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一念猛厲,可以滌百年之惡”,了凡先生勸世人行善,改變了自身的命運,可以說是佛教智慧的體現(xiàn)。
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則是了凡先生開出的改變命運的三劑良藥。改過之法首先要端正改過的態(tài)度,所謂發(fā)恥心、發(fā)畏心、發(fā)勇心,然后要明白改過的方法,便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從心上改。恥心、畏心、勇心給我的觸動很大。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只有有了恥心,才能夠主動的去反省自己的行為,然而曾幾何時我已經(jīng)將反省漸漸淡忘,以至于自己做了很多錯事,要別人的提醒才能夠自知,別人指出的錯誤畢竟有限,那些我茫然不自知的錯誤又何止千萬,對錯誤不自知,以為自己做的問心無愧,實際上卻是一點一點的墮落,這些錯誤,可能就是我煩惱的根源,可能就是我為人處世上的缺陷,任由這些錯誤存在,最后只會貽害自己。
發(fā)畏心則是告訴我要有一顆虔敬之心,敬畏之心,也就是小時候父母經(jīng)常教導我的慎獨。的確,很多時候雖然并沒有人去監(jiān)督我,但是這不代表我可以為所欲為,了凡先生說,我們雖然“過在隱微”,但是“天地實鑒”,被人看破就會一文不值,我覺得倘若排除了鬼神的監(jiān)督,排除了別人發(fā)現(xiàn)的可能,這種畏心依然是必要的?!邦^頂三尺有神明”,人必需要有一顆敬畏的心。
發(fā)勇心則是教導我要當機立斷,改變以前的種種不端,從現(xiàn)在開始,反省自己,用道德約束自己,不給錯誤以任何可乘之機,勇猛精進,過則無憚改。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訓》告訴世人,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改變的方法就是要多積善行,多培養(yǎng)善德;易經(jīng)同樣告訴我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對于我們這些在俗世學佛的人一定要認真踐行《了凡四訓》所說的金玉良言,發(fā)恥心、畏心、勇心,多行善事,多積德行,遠離顛倒夢想,證悟菩提。
愿世間一切有情眾生,早脫輪回,往生西方極樂,證得佛果。
了凡四訓讀后感篇八
我親愛的孩子:
從開始看《了凡四訓》,我就在認真的思索,什么是該給你的真正正確的教育。今天我在看第二篇,“改過之法”,在心里也慢慢有了答案。
人生很長,因為前路漫漫而未知。人生也很短,回望,過往皆為虛度。如何不虛度,又能讓未知的路途盡量平坦,就要明白:厚者常獲福,薄者常近禍。心底淳厚、待人厚道、知恩圖報,如此行事必會遠禍而近福。對人刻薄、心胸狹窄、斤斤計較、不知感恩,如此一來必會近禍而遠福,損人害己。
今天我要把自己向了凡先生學習的三點教給你。
第一,知恥之心。要有羞恥心。有羞恥的學生,自然會在學習上力求上進。有羞恥心的人,在社會中也會自覺維護自己的尊嚴,在道德上反省和自律。知恥能給人上進的力量、自我約束的力量。
第二,敬畏之心。知道畏懼,就能喚醒自身的良知,明白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每一個人,對于父母、老師、長輩,都應該心存敬畏,言行舉止禮貌恭敬。萬物皆有感知,縱使我們在別人看不到地方,也要約束和管理自己的行為,不能做壞事,花草樹木,風雪云雨都是壞事的見證者。
第三,勇敢之心。一個人最大的勇敢,就是改正自己的過錯。人不能改掉自己的過錯,大多是因為拖沓、懶惰,畏懼艱難而退縮,所以必須勇敢發(fā)奮,有錯誤即刻改過,不能消極等待。
如果在教室里撿到了東西,要盡量找到是誰丟失的,歸還別人,或交給老師。不能占為己用,一針一線,不告而自用,即視為偷。心存羞恥,就會正確對待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這樣的話小事。如果你能從內(nèi)心對于成績的好壞存在羞恥心,我相信你一定會認真去對待學習。
花草魚蟲雖小,都是生命,對生命存有敬畏之心,你就不會隨意去傷害任何的生命。對老師真正的敬畏體現(xiàn)在,對老師勞動成果的尊重,上課就應該認真聽講,認真完成作業(yè)。溫暖的暖從三年級一直錯到四年級,在學習上,從今天開始,努力做一個勇敢的勇士吧!一切的錯字錯題都是“紙老虎”,認真對待,勇敢地戰(zhàn)勝懶惰的自己!
給你寫這封信的時候,我也反省了自己今天的過錯。不應該在抱怨的壞情緒中度過,這個飄雪、詩意的下午,有很多事情在等著我去做,有很多道理在等著我去明白,我也應該對生活更勇敢。
了凡四訓讀后感篇九
《了凡四訓》是袁了凡先生寫給他子孫的家訓,里面比較精彩的反而是袁了凡兄弟五人記錄的他們的父親袁仁先生和他們的母親的家訓,而袁仁(了凡之父)先生又在文章中多次提及他的父親的諄諄教誨,所以很清晰就能看到這四代人在安身立命中的一脈相承及青出于藍,非常有現(xiàn)實意義,再加上又是在浩如煙海的各種文章中脫穎而出,可見其經(jīng)典。而聯(lián)系到我們目前的教育環(huán)境及方式,更加值得學習了。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訓》告訴世人,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改變的方法就是要多積善行,多培養(yǎng)善德。讀了這本書使我明白了“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就是說樂于助人,好施舍的人,這樣才能把壞的命運變成好的命運。每當要對父母、孩子發(fā)火的時候總會想到書中的片段。
少一些埋怨,多一份耐心,做孩子好的榜樣,對人對事不必過于計較。吃虧才是福。
了凡四訓讀后感篇十
了凡在開始靜坐時,三天三夜都沒有妄念,看似非常入定,其實是因為他顛倒夢想,聽天由命。表面上看起來很努力,其實是心灰意冷。禪師說,你怎能把為人一世的愿望一并舍掉呢?看到這里意識到,本心不是讓我們無欲無求,讓我們知道自己內(nèi)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全力以不去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
本心的修行事中修,在做事的過程當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自我意識。關(guān)于正定與邪定,最近感悟特別深刻,感覺自己就陷入了邪定當中,活在了幻想的互聯(lián)網(wǎng)世界當中,對現(xiàn)實生活處于嚴重的逃避。而且自己用物欲把自己框住了,對于很多事物都失去了原始的動力與激情。這是失去生命本源的動力的,需要通過慢慢地跟外界接觸,恢復內(nèi)心的活力。
現(xiàn)在開始參加外界的活動了,也愿望多多跟人交流了,慢慢地打開了自己的心扉,讓自己增加生命的參與感與體驗感。
之前對本心有很多的`幻想,總覺得只要堅持靜坐學習本性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都不知自己內(nèi)心想要的是需要自己通過積極主動的努力付出實踐才可以得來。而且本心是一門實踐的學問,只有在做的過程當中才可以發(fā)現(xiàn)問題,學會獨立思考,不斷讓自己的自我意識提升,甚至提升思想的維度。最近見了很多人,給我的感觸最深的就是,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積極主動爭取,被動等待只會讓自己錯失很多機會。
在最近的生活當中,發(fā)現(xiàn)念頭對一個人的影響真的特別大。當自己處于抱怨、憤怒、恐懼的時候,吸引來的東西都是抱怨、恐懼、憤怒的,而且會影響人的心情,做事的態(tài)度以及做事的結(jié)果。當我抱怨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身體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反思過去的生命當中,自己業(yè)障真的太重了。仗著自己有點聰明才智,鋒芒畢露,不把別人放在眼里,攻擊打壓別人。而且心氣特別高,老想著自己很厲害,想要出人頭地,成就欲爆棚。尤其是在跟人相處的過程中,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只想著自己痛苦,說話毫無顧忌,不考慮別人能否接受。而且生活中由于理想與現(xiàn)實相差甚遠,于是整天怨天尤人,虛度光陰。這個狀態(tài)跟袁了凡一模一樣的。而自己對自己的認知僅僅停留在知道層面,沒有戒,更沒有懺悔,因此依舊重復著之前的模式,身心沒有得到改變。接下來需要加強戒的力量,尤其是拜懺,要增加改過自新的勇氣和魄力。
本心的成長是調(diào)心的過程,最近工作上遇見了一件事情,自己接納了自己的抱怨,然后整個念頭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做事情就會高效了很多,還出現(xiàn)了創(chuàng)造力。那一刻,我真正的感受到了接納的力量,也是我接下來要好好加強的點,訓練接納的力量。
了凡四訓讀后感篇十一
讀此書,從她說起,一位宛若仙子的女子,與我甚是要好,20xx機緣巧合結(jié)緣佛教,20xx暑假回家鄉(xiāng)與她見面,言談間對生的從容、對死的坦然讓我刮目,臨別送我?guī)妆緯?,其中一?--《了凡四訓》,暑假期間得空細細品讀,頗有些許沉淀,借此機以為記。
了凡先生在少年時,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壽命到五十三歲,命中無子,當官的話能夠做到縣長。他每年拿國家多少待遇,考試第幾名,都算得很準,了凡先生一對照,一點都沒錯,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沒有妄想。世間人追求功名、財富,而了凡先生沒有這個念頭,因為他曉得命里沒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之后,他和云谷禪師在禪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沒有打一個妄想。禪師很佩服他,說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彼卮鹫f:“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沒有用?!痹乒榷U師聽了哈哈大笑說:“我以為你是圣人,原先你還是個凡夫?!彪S后,云谷禪師的一番教導,使得他頓悟。于是,他立志改變自己的命運,不但考取了進士,而且還有了兩個兒子,活到了74歲。
這正是《了凡四訓》所講,“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只要一心一意地發(fā)善心,做善事,正的念頭出此刻前,那么邪惡的念頭,自然就污染不上我們的心靈。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fā)心發(fā)愿去用心改正,一樣能回歸自然,回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誡一向成為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绊毷刮掖嫘闹菩?,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fā)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yè)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边@是說,人若謙虛,神明相佑,人若驕滿,神明相拒。
縱覽《了凡四訓》一書,才發(fā)覺它不僅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還有應對人生、處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在反復品讀《了凡四訓》一書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中的種種陰霾。
路漫漫,把每一天當成修行。
了凡四訓讀后感篇十二
《了凡四訓》是一本種德立命、修身治世類的教育書籍,全文通過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分四部分來講解如何改變命運。作者為明代袁黃,字坤儀,后改名了凡,其以親身經(jīng)歷,講述了改變命運的過程。
未學此書前,只知道人的命天注定,胡盤爛算不頂用。殊不知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了凡四訓是一本非常好的認識世界,認識自己命運如何改變命運的書,好的修養(yǎng)德行福澤后代,對于我來說命由天定那是鐵的事實,生辰八字注定的,直到讀完了凡四訓,終于深刻的理解了“命由心造,福自我求”這句話的意思。
了凡先生以自己的實踐說明了命運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也印證了:“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钡墓耪Z名句。讀完這本書我不僅懂得了命運可以改變及改變命運的方法,還認識到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真正內(nèi)涵所在。
人們常說:生死由命,富貴在天;又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數(shù)千年以來,人人皆知有命運的存在,也都感慨命運的不可捉摸。命好命歹,心態(tài)最重要,一定學會反省自己的過失,發(fā)現(xiàn)并改掉自己的壞脾氣,對待他人要像對待自己一樣,才會有寬容心,要一心向善,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不斷學習,充實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塊對家族、對社會充滿正能量的磁鐵。
了凡四訓讀后感篇十三
了凡先生在少年時,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壽命到五十三歲,命中無子,當官的話可以做到縣長。他每年拿國家多少待遇,考試第幾名,都算得很準,了凡先生一對照,一點都沒錯,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沒有妄想。世間人追求功名、財富,而了凡先生沒有這個念頭,因為他曉得命里沒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來,他和云谷禪師在禪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沒有打一個妄想。禪師很佩服他,說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彼卮鹫f:“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沒有用?!痹乒榷U師聽了哈哈大笑說:“我以為你是圣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彪S后,云谷禪師的一番教導,使得他頓悟。于是,他立志改變自己的命運,不但考取了進士,而且還有了兩個兒子,活到了74歲。
這正是《了凡四訓》所講,“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了凡四訓》與佛經(jīng)有著相似之處,目的皆在“與人為善”、“護善念”。那么,又應如何“護善念”呢?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貪嗔癡慢疑”這“五毒”,不被名利富貴等物欲所動心,將堅定的正念、正信堅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發(fā)善心,做善事,正的念頭出現(xiàn)在前,那么邪惡的念頭,自然就污染不上我們的心靈。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fā)心發(fā)愿去用心改正,一樣能回歸自然,回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誡一直成為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绊毷刮掖嫘闹菩校敛坏米镉谔斓毓砩?,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fā)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yè)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边@是說,人若謙虛,神明相佑,人若驕滿,神明相拒。
縱覽《了凡四訓》一書,才發(fā)覺它不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還有應對人生、處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在反復品讀《了凡四訓》一書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中的種種陰霾。
了凡四訓讀后感篇十四
了凡四訓不得了,啟發(fā)很大,教人行善。
我接洽到了seo賺錢模式,發(fā)現(xiàn)破命之說跟seo賺錢的模式有著很大的類似性。
seo呢,你首先選好你要做什么產(chǎn)品,什么詞,這是第一步,定位。第二步就是去建網(wǎng)站,天天更新文章,外鏈做優(yōu)化。等時光到了,取得了良好排名之后,實現(xiàn)盈利。
而立命呢,你首先許下宿愿,許下命,這是第一步,立命。第二步就是每天去行善,多做善事,等功德積夠了,你所盼望的命,天然可能實現(xiàn)。
以了凡的觀點,行善積德,是立命的方式。假如說,我們相信了凡所說,那項轉(zhuǎn)變運氣的,就去行善積德吧,還有一點要說的是,我們這一輩的父母們大多都相信命運數(shù)理,他們初一十五拜神禮佛,愈甚者逢三六九都拜神禮佛。都是為了子女們積德。子女們這一輩大都相信無神論且不說,不積陰德也不說,就是千萬不要總是去積惡,把父母們辛辛勞苦為你求來積來的善德都抵過掉了。
我們家是逢三六九拜神的,我媽說過,在以前,你們小的時候,我只是初一十五有拜神明,但是當初,兒女們都出去外面了,我就開端逢三六九也拜神念心了。不外我媽也很愉快,由于還真的,有多事件都是心想事成的。
我呢,我個人,從小到大,你們也曉得,咱們這一輩是在新中國的無神論下長大的,從小就崇尚西方,不相信有鬼神之說。但是,越長大,我是越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聽過了太多的事,不禁你不相信,而且,你會發(fā)明,年紀越大的人越信任這種貨色。我是屬于相信型的,然而與孔夫子一道的立場,敬而遠之。
同樣那句話,如果你見過我所見過的,聽過我說聽過的,經(jīng)歷過我所閱歷的,你就會批準我的觀點。所以不要妄加批駁。
了凡四訓讀后感篇十五
《了凡四訓》是明朝時期袁了凡為教育后代子孫而留下的家訓,原名《戒子文》,對于被后人所拍成的電影,我受益匪淺。了凡先生平生是個人盡皆知的大善人,做了許多善事,因此也頗受人們的尊敬。他教育我們,人的命數(shù)是有限的,應當多多行善積德。但對于極善極惡的人,命數(shù)卻不能約束他們。因為極善的人,如果平生做過許多善事,那么他原本貧窮的命數(shù)就會因為善事的多少而有可能變得富貴長壽,相反,極惡的人如果平生做過許多惡事,即使他的命數(shù)是大富大貴也會因此變得一窮二白。所以,了凡先生便勸誡我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即使你不相信命數(shù),但多做好事也是人生中的一大亮點啊!了凡先生通過他的親身經(jīng)歷告訴我們:自己是可以改變命運的。他年輕時曾有位道長給他算了一卦,那道長所算的和他命運要經(jīng)過的也都相符,道長曾說,他命里無子。但因為了凡先生積善太多,命數(shù)改變,了凡先生幸運的得下了一個兒子。他認為:命運分先天和后天,先天命運是上天注定的,而后天命運則是由先天命運轉(zhuǎn)化而來的。如果一個人行善積德,命運便會因他而改變,往好的方向轉(zhuǎn)換;如果一個人作惡多端,命運便會因他而改變,往壞的方向轉(zhuǎn)換。所以,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這句話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了凡先生則又做了補充,應竭力行善,竭力斷惡。善也有大小善之分,雖說大小善都是積德,但也有大小功之分。相傳有個縣令,無意中被黑白無常錯勾了魂,閻王便讓牛頭馬面稱他一生的功過,結(jié)果功大于過??h令感到奇怪,他平時并沒有做很多好事啊。閻王說:“你曾阻止凡間皇帝動用百姓興修水利,勞民傷財,雖未攔下,但你一念之間為所有老百姓著想,就是大功一件。”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大善有時可能只是一念之間,不一定非要做完上千百萬的小善才叫大善。小善只為一人,而大善則為天下人。所以,我們也應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也要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啊!看完這短短的視頻,我原本浮躁的心也歸于平靜了,我由此領(lǐng)悟了很多,我也會努力,做一個行善積德的人。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7609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