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托邦書的讀后感(優(yōu)質(zhì)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5 02:02:02
烏托邦書的讀后感(優(yōu)質(zhì)14篇)
時間:2023-11-05 02:02:02     小編:曼珠

讀后感不僅是對書籍內(nèi)容的回顧,更是對自身閱讀能力的提升。寫讀后感時,要注意語言的精練和準確,避免使用太過形式化和生硬的表達方式。下面是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希望對你的寫作能有所啟發(fā)。

烏托邦書的讀后感篇一

閱讀后的感覺是指閱讀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和一首音樂,然后將這種感覺和啟示寫進一篇文章,稱為閱讀后的感覺。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歡迎品鑒!

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通過拉斐爾與旅行家希斯拉德的對話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現(xiàn)實狀況,深刻地揭露了英國廣大人民那個時期所受的深重苦難。在《烏托邦》一書的序言中說:“莫爾之所以超出同輩,直到今天還享有盛名,其作品還未喪失現(xiàn)實意義,恰在于其高度關心人民大眾的生活?!彼跁氐谝徊刻岢隽诉@樣的社會問題,第二部描寫的烏托邦則是在解決這些問題,這樣一個烏托邦便可使人民脫離苦難,這樣的烏托邦國家是莫爾的理想,然而在別人眼里卻成了空想。

時代的局限性必然造成科學的局限性,因此也造成思想的局限性。莫爾的這種思想在當時是進步的。但是他忽略了生產(chǎn)力的重要性,因此,他成了空想主義的代表,或者,這并不是莫爾所愿見到的結果。說他是空想主義者,但是無疑他又是西歐歷史上第一個最偉大的空想主義者。維彼沃爾金在《烏托邦》的歷史意義一文中說:“在他的思想中集中地反映了那個時代一切矛盾,并構成一個獨特的統(tǒng)一的思想體系。這個是大是資本主義正在誕生的時代,這時的資本主義正在沖破封建關系的重圍而突飛猛進的成長起來,并以帶有資本主義所特有的那些新的社會對抗的萌芽了?!?/p>

在當時君主專制制度下的英國,英王用刑殘酷,殺人如麻?!拔以谀莾鹤∵^幾個月,在英國西部人民起義反抗英王慘遭失敗后不久,起義受到鎮(zhèn)壓,殺戮很重?!痹谖闹校獱柦柘K估锏略捳f:“你們的羊一向是那么馴服,那么容易喂飽,據(jù)說現(xiàn)在變得很貪婪,很兇蠻。以至于吃人,并并把你們的田地,家園和城市蹂躪成廢墟?!边@個說法的先進處在于這是第一次有人用羊吃人的比喻來批判圈地運動,這段話也被馬克思在資本論講原始積累中兩次引用。

到了烏托邦的第二部分,就開始描述烏托邦——莫爾心中的理想盛世。在那里,財財產(chǎn)公有,人們務農(nóng)為生,人口不多也不少,妻子侍候丈夫,兒女服侍父母,年輕人照顧老年人,其樂融融。想多另一城市探望朋友或是從事游覽的公民可以輕易得到許可。等等。烏托邦人的生活無疑是美好的。給那個時代的受壓迫的人們無限的向往。然而,烏托邦的社會制度和生產(chǎn)方式現(xiàn)在看來并不是科學的,沒有辦法得到發(fā)展和循環(huán)運作。因此,烏托邦只能注定是空想主義的代表,而不能實現(xiàn)。但是它的歷史意義不能泯滅,在空想主義時期乃至整個發(fā)展史上起著重要作用,有著進步意義。

《烏托邦》是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哲學家、政治家莫爾寫的。在書中,莫爾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爾·希斯拉德之口,來談自己對現(xiàn)實的思考和對未來的設想。書中,莫爾首次用“羊吃人”來揭露罪惡的“圈地運動”,并提出了公有制,討論了以人為本、和諧共處、婚姻自由、尊重女權等與現(xiàn)代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了當時英國社會的種種弊端,第二部分則是關于烏托邦新島形象的全面描述,他系統(tǒng)地為我們描述了理想社會烏托邦的政治、經(jīng)濟、科學文化、社會生活、宗教、對外關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在烏托邦,人們過著健康向上的生活,相互之間平等、互助、融洽、友愛。大家都在公共食堂吃飯,很少人會自己單獨從市場上買回食物?!盀跬邪钊耸遣辉试S自己的公民從事屠宰業(yè)的,因為他們認為這會逐漸消滅人性中最可貴的惻隱之心”。從這可以看出,烏托邦人是很善良淳樸的,他們不希望自己的人民變成充滿暴力跟殺戮的人。烏托邦人是很懂得互相尊重的,他們以侮辱丑角而感到羞恥。他們覺得人是不可能達到很完美的,只要珍惜天然的美就好了,同時,他們認為涂脂抹粉是一種很不光彩的事情。在我們今天,涂脂抹粉卻是很多女性的特點,或是為了掩飾自己的不足,或是為了在交往上給對方留下一個好印象,有的時候也是出于對對方的尊重。但是大部分人還是很愛惜自己的天然美的,不過,有的時候人們對于長得不太好看的人以及扮演丑角的人卻無法像烏托邦人民一樣懷著一種尊重,甚至在其面前表現(xiàn)出厭惡以及暗地給他們起外號。

在烏托邦人眼中,家庭倫理的意義重大,尊愛愛幼是永遠不變的傳統(tǒng),他們每個家庭人數(shù)限制在16口人以內(nèi),并由父親管理。妻子侍奉丈夫,子女侍奉父母,年輕人侍奉年長者。在烏托邦,不允許一夫多妻,也不允許離婚,除非有通奸或者難以忍受的反?,F(xiàn)象發(fā)生,可以由國家接觸婚約,并允許受害者另行婚配。但是犯有罪行的人是不允許再婚的。這也是他們制度的一個局限。在烏托邦,女性與男性是平等地參與各項社會活動的,并對社會的發(fā)展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些都跟我們國家今天制度大同小異,都是支持男女平等的。

烏托邦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即除奴隸之外的全體烏托邦人當家作主。烏托邦有一套完備的官員制度,高級行政官員必須從博學多才的學者中挑選。烏托邦并沒有律師,人人都能用法律來保護自身的利益和民主權利。

烏托邦人注重提高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規(guī)定,不論男女都必須經(jīng)常閱讀,而且要作為終生的習慣。這個跟我們現(xiàn)在提倡的終身學習差不多。同時,他們也很注重外來文化的學習。

在烏托邦人眼中,金錢就如糞土,國家實行財產(chǎn)公有,農(nóng)業(yè)是經(jīng)濟結構的基礎。他們認為“金錢被取消了,和金錢相關的欺騙、盜竊、搶劫、騷亂、叛亂等罪行也就不會發(fā)生了……一旦金錢廢除,貧窮也就馬上減少以至于消失了?!钡窃谖覀兘裉?,沒有金錢被認為是萬萬不能的。而且沒有貨幣,沒有商品流通,國家就無法得到發(fā)展。

總之,莫爾筆下的烏托邦是一個和平,美好的國家?;蛟S有些地方不太合理,但是,這是莫爾甚至于很多人心中所向往的桃花源。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很多在烏托邦中的美好制度都在現(xiàn)實中被實現(xiàn)了,這是一個很值得高興的事情,希望這個世界有一天能在合理的發(fā)展下變成一個大烏托邦。

因為現(xiàn)實已經(jīng)不能教我存有半點感情,于是我虛構出一個世界,在這個虛構的世界中,我看到了愛、看到了希望、看到以往遺失的良善,和光明,原來我曉得我并不屬于這個現(xiàn)實的世界里,我是住在理想國中的一員,而這理想國并不僅僅由我一人虛構,它代表了世人美好的愿景。

現(xiàn)實里總是缺少太多和理想靠近的東西,在現(xiàn)實的世界里已不能勾畫出理想的輪廓,因長久累積的積習已經(jīng)太深,人人都在向往光明、和平、公義,但指望現(xiàn)實實在太難實現(xiàn)這種深深蘊藏在人內(nèi)心深處的光明、和平、公義,人們在現(xiàn)實的逼迫下,無奈于寄希望于宗教中的上帝,因他完全、純正、代表世上一切的正直、公平、善良,但人們盼望了千年、渴望了千年,仁義公正的國還是無法完整的實現(xiàn)。

預言書里寫道,理想的國要建立在這塵世間,但誰有這完全的智慧,在這現(xiàn)實的塵世間,建立一個完整的屬于仁義、正直、和平、公正的理想國呢,恐怕這樣的智慧,千百年來也難以尋找得到。

然而,人,永遠也不可算準將來的事情照著何種方向發(fā)展,并不能看到眼下似乎是一種失望的境地,就以為未來沒有指望了,只要是心中構畫的藍圖,你以為是屬于正義的,那么就傾盡熱血去實行它,付盡熱忱、以一顆完整的愛心去將它實踐。

凡真正正義一類的藍圖,雖因環(huán)境的斥肘而導致踐行的失敗也不至于最終無果,后人會以你當時的念想而前赴后繼,跟隨著你激情的理想去全力以赴,以繼續(xù)完成你所未完成的績業(yè),直到最終實現(xiàn)的那一天到來。

那時,你將在另一個世界的窗口,觀看到當初構畫思想的藍圖在這塵世間得到落實,你的理想得到了安排,你所精心構畫的事情得到了落實,那時,在你臉上閃現(xiàn)的光芒將照亮全世界,你的智慧之光將得到眾人的贊美,但你并不以此為尊寵,你深深的確切你只不過是接受了來自內(nèi)心深處永恒的召喚,去為了實現(xiàn)一項正義的使命而付出生命。

啊,今天我受了感動而寫了關于你,仿佛我好像先知,但我真正的是誰呢,不過是萬千個人之中向往理想國的一員。

烏托邦書的讀后感篇二

大約是在十多年前?初中政治課的時候第一次接觸到“烏托邦”這三個字,盡管當時僅是作為馬克思大人啟蒙學習的一個名詞而存在。即使后來陸續(xù)看到許多次出現(xiàn),也一直把烏托邦作為一個虛幻,而大約是世外桃源般的存在來理解。

“落英繽紛,芳草鮮美?!甭斓姆奂t色花瓣旋轉起舞,飄飄灑灑撫過勃勃生機的青草地。微風拂面,所過之境皆是清新的自然花香、和諧又靜謐的世外桃源。

嗯,到這里可以“咔”了。

這是中國文人歸隱園田居式的美好幻境,絕對不是烏托邦!不是烏托邦!烏托邦!重要的事要說三遍。

理解為是中西方人的腦回路不一樣,烏托邦里描繪的大同世界不是中國人情境里的田園小清新,而是不折不扣的政治大工廠。

翻開《烏托邦》,書本以對話的形式展開,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借外來者之口描繪了當時英國的現(xiàn)狀,比如耳熟能詳?shù)摹把虺匀恕比Φ剡\動之類的;第二部分是書的大頭,詳細描述了烏托邦這個國家,地理位置、城市規(guī)劃、婚姻家庭、職業(yè)供給、社會構成、奴隸戰(zhàn)爭、宗教信仰以及everything,甚至對什么是幸福快樂都有探討。

可是,看完后我卻對烏托邦這個國家完全沒有向往,反而是深深的恐懼。

書本盡管一直在著墨刻畫烏托邦這個國家對于信仰的尊重和自由,但更多的是人之為人的不自由。按照已經(jīng)設想好的固定模子來撫養(yǎng)、教育一個人,定義什么才是幸福,什么才是快樂,規(guī)定什么樣的興趣愛好才是正當?shù)姆弦蟮南埠谩I踔劣跒榱吮苊馐忻袷z憫之心,規(guī)定宰殺牲畜這種事情只能由奴隸來完成。弘揚一切真善美,杜絕一切假丑惡。一個人不像是社會的細胞,更像是社會大機器的一顆螺絲釘。哪里需要補哪里。

我們都知道天下大同是幻覺,可是我們還是期待了那么久,并且一直在遠眺。

再說被評價為血淋淋資本積累的圈地運動,其實跟現(xiàn)代房地產(chǎn)何其相似。原住民被趕走,豪紳貴族換來直接快速的經(jīng)濟利益,原住民獲得與所得經(jīng)濟利益相比微乎其微的報酬,被從自己土地上趕走以后生活無依?!百F族豪紳把耕地一片接一片地圈起,變作牧場,用來養(yǎng)羊,提供紡織毛呢需要的羊毛。這就是所謂圈地運動?!报D―“地產(chǎn)企業(yè)把耕地一片接一片地占用,變作商圈,用來蓋房,提供可供高價出售的住房。這就是所謂房地產(chǎn)?!睔v史與現(xiàn)實又走了同樣的軌跡。大約是從古至今的方式都一樣,只是與時俱進表現(xiàn)形式不同而已。

不過,嚴肅認真地算起來,中國倒是真的過了一段這樣的日子,不能說水深火熱,但絕對夠雞犬不寧。

總之,這本書被我按照任務來完成了,越看到后來越倉促,覺得看不下去,于是我的讀書筆記也這樣草草而了。

烏托邦書的讀后感篇三

帕斯卡爾有一句名言,“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边@句話冷酷而精準的表達出人類本身在茫茫宇宙中的微不足道;他還告訴我們,“人的全部尊嚴就在于思考?!闭軐W家們窮盡畢生,試圖讓我們接受這樣一個結論,“思考是人類與其它東西根本的區(qū)別?!?/p>

可是思考本身是痛苦的,特別是在人類形成群居習慣以后。

思考是一種“分辨”,是一種“明白”,是那轉瞬不見的“靈光一閃”……歸根到底,思考總是源于疑問,疑問源于不認可,而不認可在某種意義上即是“異類”。

我看過很多的解析,前人們都告訴我,(《我們》《1984》《美麗新世界》)這三本書的作者是努力通過自己的筆觸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從來不存在“天堂”,不存在“伊甸樂園”。樂園是無法打造的,“集體制度”不行,“計劃制度”也不行,寄托于用看似“完全公平”的社會制度打造人類的天堂,這樣的“烏托邦”是水中鏡,霧中花,是絢爛泡沫中的氣泡。

拋開書中濃重的意識形態(tài)不言,我在這三部書里只讀到了“孤獨”,這種孤獨,源自思考,源自不同。

在《我們》里,“我”原本是大一統(tǒng)帝國里滿足而且有地位的設計師,“我”信仰著施恩主,活在“我們”當中,以成為統(tǒng)一的“編號”感動無比光榮??墒钱敗拔摇睂W會愛情,被另一個編號喚醒沉睡在基因當中數(shù)百年的“靈魂”時,“我”陷入了一種不可名狀的狂熱當中,陷入脆弱的患得患失當中,陷入孤獨的反抗的當中……從“我”長出靈魂,從“我們”當中脫離出來以后,“我”的生活變得亂七八糟,害怕于自己不一樣的想法,惶恐著無所不知的護衛(wèi)……“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是因為我們都是一樣的存在,“我們”就是一個人。當“我”發(fā)現(xiàn)自己與“我們”的差別時,就像一只手的第六根手指,多余而且丑陋,對于別人每一個不經(jīng)意的眼神都表現(xiàn)得無比在意。

最開始人類的祖先為了應對野獸的威脅而聚合起來,共同生活,集體勞作。后來在發(fā)現(xiàn)所有人集合起來以后不僅安全性得到了提高,勞作的效率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久而久之人類養(yǎng)成了群居的生存,再是群居的生活。明明每一個個人最開始的群居是為了安全,為了個人得到更多發(fā)展機會。為了上述的目的的達成,個人有必要為集體做出一些犧牲,可是在群居的習性發(fā)展成為統(tǒng)治的未來,當國家機器的出現(xiàn),當每個生活在集體中的個人不得不為了統(tǒng)治的穩(wěn)定而不斷做出讓步,受到越來越多的拘束以后,甚至因為個人的“異類”思想影響了集體所謂的“統(tǒng)一”而被剝奪發(fā)展甚至生存的權利時,那個時候,得失到底該如何衡量?!拔摇辈恢?,溫斯頓不知道,赫爾赫茲不知道,約翰不知道。

在所有故事的最后都是兔死狐悲的不幸,失去靈魂的“我”,重新變回了“我們”;被思想改造的溫斯頓最終成為了“思想純潔者”;企圖隱居的約翰在全世界的關注下懸梁自盡。

在集體里面,越是過多的思考,越是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同,越是痛苦。所以,“異類”是痛苦的。“異類”們往往得不到“集體”的認可,當他們被自覺或者不自覺的排斥,來自基因中對集體的依賴讓他們變得惶惶不可終日。要么屈服大眾,要么驅(qū)逐自我。

在一個愚昧的時代里,思考是一種“異類”。

在一個充滿錯誤的時代里,修改錯誤是一種“背叛”。

思考的'痛苦,蘇格拉底知道,布魯諾知道,哥白尼知道,伽利略知道,馬克思知道……。

可是我寧愿痛苦,因為思考是每個人天賦的權利。

寧可自己痛苦的清醒著,也不愿平安的愚昧著。

肉體可以被同化,靈魂的獨立卻永遠不能被剝奪。

這個道理畢勒克知道,魯迅先生知道。

我寧愿像那個野蠻人約翰,挑釁一般回答全世界,“我不想要舒適!我想要上帝,我想要貧窮,我想要真正的危險、自由和善!我想要罪惡!”沒錯,如果用獨立的靈魂去換取無病無災,換取舒適生活,換取青春永駐,我寧愿不知好歹的選擇“我渴望受苦的權利!”

日漸衰老、丑陋、陽痿、生梅毒患癌癥得傷寒,過一種食不果腹、凄凄慘慘、永遠不知道明天將發(fā)生什么的惴惴不安的生活,還有被各種難以言說的痛苦折磨。是的,“我渴望這一切!”約翰成為一個孤獨的斗士,哪怕只是蚍蜉撼樹,也始終信仰著自己的獨立靈魂,走到生命的盡頭。

所以我寧可選擇像一個朝圣者,五步一拜,十步一跪,無謂饑餓疾病、寒冷苦累,朝著自由思考的圣地前進。

外國語學院學生會。

烏托邦書的讀后感篇四

《烏托邦》是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哲學家、政治家莫爾寫的。在書中,莫爾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爾·希斯拉德之口,來談自己對現(xiàn)實的思考和對未來的設想...來看下面小編為大家提供的關于大學生《烏托邦》讀后感:

《烏托邦》語言優(yōu)美流暢,字里行間無不流露莫爾先生悲天憫人的情懷,讀來如飲甘露,如沐春風,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平生第一次萌生寫讀后感的愿望,瑣事分心再上生性懶散一直遲遲沒有下筆,雖時隔多日卻依然縈懷在胸,此書對我的影響可見一般。

正如尼采通過學習查拉斯圖拉代言,托馬斯.莫爾在書中通過拉斐爾講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王國。

我很欣賞拉斐爾的人格,他學識淵博周游世界閱歷豐富。

完全能夠像莫爾和其他人所勸說的通過向國王獻策謀取高位享受榮華富貴。

自從拉斐爾游歷烏托邦后就覺得他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國家制度。

他深知這一制度很難獲得其他各國國王的贊同實行。

這讓我想起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商鞅。

他起先建議秦孝公推行帝道。

秦孝公的反映很冷淡,即使降到王道也沒能打動秦孝公。

最后不得已提出霸道春孝公頓時來了精神

托馬斯·莫爾出身富裕家庭。

喜好哲學卻迫于父親的壓力改學法律從事律師行業(yè),后來當了法官大臣。

莫爾對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充滿了深深的同情。

即使是罪犯也表現(xiàn)出寬容。

他并沒有像別的律師法官一味指責罪犯的道德品行。

絕大多數(shù)人是迫于生計才挺爾走險。

從社會制度來看待犯罪問題。

莫爾認為貧窮是一切罪惡的起源,貧窮是社會不公引起的,而社會不公是私有制引起的。

他嚴厲批評國王貴族的貪婪殘酷奢侈無度,深深同情勞苦大眾陷于水深火熱的疾苦,莫爾為拯救這些社會疾病開出消除私有制實行公有制的藥方。

這一主張卻是出自出身富裕而且是國家重臣的莫爾足見難能可貴,把高尚的光環(huán)安放在他的身上我想沒多少人會反對。

莫爾因反對國王亨利八世離婚及其暴政而寧死不屈最終被下獄外死,為了理想不惜違背自己的利益甚至犧牲生命僅憑此莫爾的品格足以令人敬重。

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出作者的遠見,他遠在十六世紀就看出當前社會以及未來社會會出現(xiàn)什麼樣的弊病。

于是在書中他建構出一個沒有階級、十分平等的社會,人人都能在其中獲得生存的最基本需求。

同時他也指出人們對金錢的追逐是十分愚蠢的,特別是工業(yè)革命之后的社會,人們盲目的追求物質(zhì)生活,科技的發(fā)達使得人們每天更疲于奔命,幾無休喘時間,于是精神上的快樂與滿足的缺乏真的是現(xiàn)代社會嚴重的問題。

此外更難得可貴的是作者看出了宗教與宗教之間的爭斗所會帶來的種種傷害,所以主張人人擁有宗教的自由,這于作者當時身處的環(huán)境而言,其想法是非常難得可貴的。

托馬斯·莫爾不認為這個世界上有烏托邦這個國家。

但他寧愿相信烏托邦就存在世界的某個角落。

這正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雖然他知道桃花源不存在于世界上,卻寄托了他的希望。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在腐朽的社會中的美好愿望,是陶淵明在黑暗的現(xiàn)實中心靈的一方凈土。

沒有剝削,沒有戰(zhàn)爭,共同勞動,風俗淳樸,人人安居樂業(yè)。

這是作者的向往。

雖然《桃花源記》的最后“不復得路”,但理想中的烏托邦始終使我們追求的方向。

可見其理念還是有其可行性與珍貴性的,只是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摸索與試驗才能看到那成果出現(xiàn),現(xiàn)在世界各國無不努力推行各種社會福利,我想這應該就是這個理念開花結果的時候了吧!

《烏托邦》是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哲學家、政治家莫爾寫的。

在書中,莫爾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爾·希斯拉德之口,來談自己對現(xiàn)實的思考和對未來的設想。

莫爾在書中首次用“羊吃人”來揭露罪惡的“圈地運動”,并提出了公有制,討論了以人為本、和諧共處、婚姻自由、尊重女權等與現(xiàn)代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

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了當時英國社會的種種弊端,第二部分則是關于烏托邦新島形象的全面描述,他系統(tǒng)地為我們描述了理想社會烏托邦的政治、經(jīng)濟、科學文化、社會生活、宗教、對外關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對15、16世紀的英國乃至整個歐洲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生活作了辛辣的諷刺與批判,對封建的君主專制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他深刻地認識到君主制國家是壓迫人民的工具,而法律只不過是“把他們的陰謀規(guī)定成大家必須遵守的東西”。

莫爾借一位外國旅游者希斯拉德之口一針見血地指出正是私有制造成了種種社會罪惡,這也是他對數(shù)千年私有制社會的歷史總結。

第二部分

《烏托邦》第二部分,莫爾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空想社會主義的理想國畫卷。

與柏拉圖的“理想國”不同的是,莫爾的“烏托邦”不是一個消費性的共產(chǎn)主義,而是一個人人勞動、按需分配,財產(chǎn)公有,消滅私有制,消除了剝削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

在這部分里,莫爾用了八個不太引人注目的標題,系統(tǒng)地為我們規(guī)劃了理想社會烏托邦的政治、經(jīng)濟、科學文化、社會生活、宗教、對外關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莫爾在烏托邦中提出了許多先進的教育思想。

超出了不同時期的人文主義者。

例如莫爾主張普及教育,教育同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終身學習與終身教育,用本族語教學,重視自然科學知識,男女教育平權等等。

他的教育思想中有許多合理、進步的成份,為以后的科學社會主義的教育思想提供了一些有益的養(yǎng)料,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由于時代與階級的局限,莫爾雖然認識到了資本主義的罪惡,但卻未能找到理想社會取代現(xiàn)實社會的任何途徑。

這也是以后空想社會主義者們共同的無法克服的缺陷。

正如恩格斯所說:這種“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微光”只可存在于人們的頭腦中,而不可能付諸社會實踐。

因此,“這種新的社會制度一開始就注定要成為空想的,它愈是制定得詳盡周密,就愈是要陷入純粹的空想。

以上可以看出,生活在四百多年前的莫爾,不僅深刻地洞察和揭露了那個時代的各種矛盾,對當時剛剛興起的,將私有制歷史地發(fā)展到了最高頂點的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給予當頭一棒;而且還富于天才性地為人們描繪了人類理想社會的美好圖景。

莫爾也正是以這些天才性的設想而被世人公認為西歐第一位偉大的空想社會主義者。

他當年的很多設想已經(jīng)變成了今天的現(xiàn)實,有些至今仍是我們不斷努力追求的目標。

然而,作為一位生活在十六世紀的人文主義者,受其所處特定歷史條件和他本人思維方式的影響,莫爾又有很大的局限性。

莫爾寫作《烏托邦》的目的在于規(guī)勸當時的統(tǒng)治者進行社會改良,他的基本立場還是維護當時的社會統(tǒng)治秩序。

《烏托邦》原作采用的是拉丁文,這便是決定了它只能在上層社會傳閱,而不會對下層社會造成什么影響。

這與當時自下而上興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這首先是由莫爾所處的社會地位決定的。

莫爾在十幾年的為官生涯中,屢任王室秘書,王室請愿裁判長、樞密院顧問官、副財政長官、下議院議長、蘭開斯特王國首相、大法官等要職,他始終忠心耿耿地維護現(xiàn)實的社會法律宗教秩序。

其次,是由于莫爾的英雄史觀。

人文主義時代的思想家們幾乎普遍將他們的理想建立在一種天真的、超階級的人類理性和信仰的基礎之上,期待著賢明的國君來啟迪人們的理性,喚起人們高尚的信仰。

作為一位人文主義者的莫爾,也沒有能夠擺脫這種局限性。

這點在《烏托邦》一書中,處處可以得到印證。

莫爾將烏托邦的開國者烏托普國王視為偉大君主的典范,幾乎烏托邦的所有優(yōu)良習俗都是由他倡導并由后人繼承下來的。

總之,莫爾筆下的烏托邦是一個和平,美好的國家。

或許有些地方不太合理,但是,這是莫爾甚至于很多人心中所向往的桃花源。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很多在烏托邦中的美好制度都在現(xiàn)實中被實現(xiàn)了,這是一個很值得高興的事情,希望這個世界有一天能在合理的發(fā)展下變成一個大烏托邦。

《烏托邦》是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哲學家、政治家莫爾寫的。

在書中,莫爾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爾·希斯拉德之口,來談自己對現(xiàn)實的思考和對未來的設想。

書中,莫爾首次用“羊吃人”來揭露罪惡的“圈地運動”,并提出了公有制,討論了以人為本、和諧共處、婚姻自由、尊重女權等與現(xiàn)代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

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了當時英國社會的種種弊端,第二部分則是關于烏托邦新島形象的全面描述,他系統(tǒng)地為我們描述了理想社會烏托邦的政治、經(jīng)濟、科學文化、社會生活、宗教、對外關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在烏托邦,人們過著健康向上的生活,相互之間平等、互助、融洽、友愛。

大家都在公共食堂吃飯,很少人會自己單獨從市場上買回食物。

“烏托邦人是不允許自己的公民從事屠宰業(yè)的,因為他們認為這會逐漸消滅人性中最可貴的惻隱之心”。

從這可以看出,烏托邦人是很善良淳樸的,他們不希望自己的人民變成充滿暴力跟殺戮的人。

烏托邦人是很懂得互相尊重的,他們以侮辱丑角而感到羞恥。

他們覺得人是不可能達到很完美的,只要珍惜天然的美就好了,同時,他們認為涂脂抹粉是一種很不光彩的事情。

在我們今天,涂脂抹粉卻是很多女性的特點,或是為了掩飾自己的不足,或是為了在交往上給對方留下一個好印象,有的時候也是出于對對方的尊重。

但是大部分人還是很愛惜自己的天然美的,不過,有的時候人們對于長得不太好看的人以及扮演丑角的人卻無法像烏托邦人民一樣懷著一種尊重,甚至在其面前表現(xiàn)出厭惡以及暗地給他們起外號。

在烏托邦人眼中,家庭倫理的意義重大,尊愛愛幼是永遠不變的傳統(tǒng),他們每個家庭人數(shù)限制在16口人以內(nèi),并由父親管理。

妻子侍奉丈夫,子女侍奉父母,年輕人侍奉年長者。

在烏托邦,不允許一夫多妻,也不允許離婚,除非有通奸或者難以忍受的反?,F(xiàn)象發(fā)生,可以由國家接觸婚約,并允許受害者另行婚配。

但是犯有罪行的人是不允許再婚的。

這也是他們制度的一個局限。

在烏托邦,女性與男性是平等地參與各項社會活動的,并對社會的發(fā)展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這些都跟我們國家今天制度大同小異,都是支持男女平等的。

烏托邦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即除奴隸之外的全體烏托邦人當家作主。

烏托邦有一套完備的官員制度,高級行政官員必須從博學多才的學者中挑選。

烏托邦并沒有律師,人人都能用法律來保護自身的利益和民主權利。

烏托邦人注重提高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規(guī)定,不論男女都必須經(jīng)常閱讀,而且要作為終生的習慣。

這個跟我們現(xiàn)在提倡的終身學習差不多。

同時,他們也很注重外來文化的學習。

在烏托邦人眼中,金錢就如糞土,國家實行財產(chǎn)公有,農(nóng)業(yè)是經(jīng)濟結構的基礎。

他們認為“金錢被取消了,和金錢相關的欺騙、盜竊、搶劫、騷亂、叛亂等罪行也就不會發(fā)生了……一旦金錢廢除,貧窮也就馬上減少以至于消失了。

但是在我們今天,沒有金錢被認為是萬萬不能的。

而且沒有貨幣,沒有商品流通,國家就無法得到發(fā)展。

總之,莫爾筆下的烏托邦是一個和平,美好的國家。

或許有些地方不太合理,但是,這是莫爾甚至于很多人心中所向往的桃花源。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很多在烏托邦中的美好制度都在現(xiàn)實中被實現(xiàn)了,這是一個很值得高興的事情,希望這個世界有一天能在合理的發(fā)展下變成一個大烏托邦。

“烏托邦”——子虛烏有的地方,包含了人類的多少美好向往。

從記事起我就聽到過“烏托邦”一詞,它是完美、空想、追求的代名詞。

我就一直在想,烏托邦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國度?有人說它美,美到荒誕,那它究竟又是怎樣地虛幻美好、不切實際?如今,我有幸拜讀了莫爾先生的這部作品。

《烏托邦》語言優(yōu)美流暢,字里行間無不流露莫爾先生悲天憫人的情懷,讀來如飲甘露、如沐春風,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這本書敘述了一個航海家走進了一個奇鄉(xiāng)異國“烏托邦”的旅行見聞。

《烏托邦》共分為兩個部分,在第一部分,莫爾借航海家之口斷言,私有制是萬惡的根源。

如果私有制度仍然保留下來,那么大多數(shù)人類,并且是最優(yōu)秀的人類會永遠被壓在痛苦難熬的悲慘負重下。

在書的第二部分,他描繪了烏托邦這個與世隔絕的幸福海島,財產(chǎn)共有是烏托邦的最大特點,物資取之不盡,家家戶戶可以免費領取所需要的東西,不受數(shù)量限制,卻也從來沒人多領。

在烏托邦,所有的人都要參加勞動,并要學會至少一門手藝。

每個城里人都要先去農(nóng)村住滿至少兩年,以種田為業(yè)。

人們每天吃食堂,每天工作六個小時就足夠了。

小孩兒必須上學接受知識與品德教育。

烏托邦人沒有貧富差距,鄙視金銀,金銀被用來做馬桶和罪犯身上的枷鎖。

島上人人平等,住房每隔十年抽簽調(diào)換一次,人人自由進出。

烏托邦人追求精神的富足與心靈的幸福。

大約在500年前,有一個水手揚帆出海,去尋找這座傳說中的島嶼。

他聽說,在那個兩頭窄中間寬的新月型海島上,那里的全部財富為大家共有,沒有私有財產(chǎn),金錢在這里失去了意義,也就沒有了墮落和罪惡。

這位水手找了三天三夜,差點兒被巨浪吞沒,最終也沒能找到這座海島。

我又聽說大約在500年前,有一個水手揚帆出海,去尋找一座傳說中的島嶼。

他聽說,在那個兩頭窄中間寬的新月型海島上,那里的全部財富為大家共有,沒有私有財產(chǎn),金錢在這里失去了意義,也就沒有了墮落和罪惡。

這位水手找了三天三夜,差點兒被巨浪吞沒,最終也沒能找到這座海島。

在人類智慧和思想的海洋上,有許多哲人像這位水手一樣揚帆起航。

從古希臘柏拉圖的“理想國”到中國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無不在苦苦找尋著人類的完美世界。

我不禁想起了電影《血滴子》里邊的場景:所有的人穿著同一個顏色的衣服,人人勞作,人人有飯吃,病人能得到他們需要的藥草,小孩子開心地在水車上玩耍??這安寧的美深深打動著我。

我不禁在想這位在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生活的作家是如何跨越時代潮流,懷著對廣大勞苦群眾的深切同情寫下這本書的。

于是我特意了解了一下作者莫爾。

1478年,莫爾出生于英國倫敦一個貴族家庭。

14歲時,莫爾來到牛津大學深造。

當時的牛津大學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傳播中心。

那個時代,麥哲倫和他的船隊剛剛用帆船證明了地球是圓的;哥白尼正在書齋中論證太陽是宇宙的中心;達芬奇·拉斐爾和米開朗琪羅同時在世??人的肉體的熱量和活力正從神祗的禁錮中釋放出來。

莫爾如饑似渴地閱讀人文主義著作和古典作家的作品。

他最喜愛的就是柏拉圖的《理想國》。

很快,年輕的莫爾成長為一位出色的律師和國會議員。

因為他剛直不阿、主持正義,無權無勢的人民被欺負都愛找莫爾律師。

在為平民打官司的過程中,莫爾隱秘地覺察到一種前所未見的壓迫,這種壓迫來勢洶洶,雖與溫順的綿羊有關,卻格外暴虐、蠻橫。

“綿羊本來是那么馴服,吃一點點就滿足,現(xiàn)在據(jù)說變得很貪婪很兇蠻,甚至要把人吃掉。

《烏托邦》中的這段描述就是注明的圈地運動。

馬克思說:“圈地運動使用血與火的文字載入人類編年史的”。

莫爾從各種描寫美洲新大陸的游記中發(fā)現(xiàn),尚處于原始社會階段美洲印第安人的那種共同擁有生產(chǎn)資料、共同勞動、平均分配生活資料的情景正是他的向往。

他相信,自己發(fā)現(xiàn)了人類社會的奧秘,許多社會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是人類的私有制度。

他嚴厲批評國王貴族的貪婪殘酷奢侈無度,深深同情勞苦大眾陷于水深火熱的疾苦,莫爾為拯救這些社會疾病開出消除私有制實行公有制的藥方。

工人農(nóng)民提出消除私有制實行公有制比如通過“打土豪,分田地”實現(xiàn)社會公正,我并不認為他們的多么高尚,站在自己的利益上且堅持這就是公正那是勝利者的專利;這一主張卻是出自出身富裕而且是國家重臣的莫爾足見難能可貴。

《烏托邦》果然是美得荒誕。

組合家庭怎么能有血親家庭來得親切自然?具有著占有基因的人類怎能拋棄這一本性?男女相親時怎能一絲不掛?烏托邦有奴隸的存在是否說明莫爾還保有奴隸社會中奴隸主思想的殘余?也許烏托邦人從小就在接受這樣一種文化,對這些習以為常,也就沒有什么。

烏托邦雖也有它的非現(xiàn)實性,但跟當時的歐洲比起來制度似乎更加優(yōu)越,人民生活更加和諧,烏托邦儼然已經(jīng)美好了太多。

它在當時更多地充當了現(xiàn)實的麻醉劑和社會的反面映射。

然而跨時代的遐想自然是荒誕的。

莫爾看不到勞苦群眾有改變社會制度的力量,更不能設想無產(chǎn)者有朝一日作為一個階級將是革命的主力并是一切革命力量的領導階級。

《烏托邦》作為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開山之作,雖然有些不切實際,卻引起了空想社會主義思潮,對后世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正因為有了烏托邦,才有了后來活躍在美洲和歐洲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才有了馬克思的結合實際深入思考,創(chuàng)造了更加成熟的社會主義,造就了社會主義體制的國家。

關于烏托邦,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有人對它的狂熱崇拜,也有人對它的嚴重排斥。

總之,對于21 世紀的人類來說,正確認識烏托邦的空想主義,有效利用烏托邦意識和精神,必將對個體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產(chǎn)生巨大促進作用。

而我認為,烏托邦空想主義必須與現(xiàn)實理性相結合,既不能把它抬得太高、視作萬能的所在,同時也不能忽視它對人類積極的一面。

唯有善用它,才可以促使人類和整個社會向更高、更廣的方向

烏托邦書的讀后感篇五

法國人讓-克勞德·卡里耶爾曾于2015年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作為一個電影人/劇作家,他參與了150多部電影的編劇,與他合作的大都是名導,其中名片無數(shù),《資產(chǎn)階級的審慎魅力》《白日美人》、《鐵皮鼓》、《飛越瘋人院》、《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種級別的。

他也參與演戲,比如,他和安娜·卡里娜演對手戲的《婚戒》,非常珍稀。

1968年他和布努埃爾合作《銀河》后,應米洛斯·福爾曼邀請合作改編歌舞片《越戰(zhàn)毛發(fā)》而來到紐約。

因為米洛斯·福爾曼那年的《消防員舞會》參選嘎納電影節(jié),他們一起回到法國,因“五月風暴”電影節(jié)中斷,他們又一起到巴黎、布拉格、再回到紐約。

一個劇作家在一年里戲劇性的親臨了美國嬉皮運動、法國五月風暴、捷克被蘇聯(lián)入侵的三大歷史事件。

2003年他根據(jù)這段經(jīng)歷出版了回憶錄《烏托邦年代1968-1969》,非常精彩,他把歷史事件、個人工作、生活融匯。書中寫到了各路朋友,比如美國花童、法國學生、布拉格民眾,除了電影/作家同行,還有搖滾名星,比如,詹尼絲·喬普林。

同時滿紙真情實感的詩意,比如,結尾的那段描述,那種傷感讓人太感觸。除了這本《烏托邦年代1968-1969》,他還編劇了米洛斯·福爾曼的《逃家》、路易·馬勒的《五月傻瓜》、菲利浦·考夫曼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三部電影對應了他1968在紐約、巴黎、布拉格的經(jīng)歷。

米蘭·昆德拉曾說過“最好的小說就是無法被改編成電影的小說”,但卡里耶爾和菲利浦·考夫曼讓《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成了一部同樣經(jīng)典的電影。

特別是這片用影像還愿了1968年蘇聯(lián)入侵捷克時,布拉格人民的街頭抗爭,這應該是對歷史最好的記錄。如果五星是對書籍的最高評級,那我給這本《烏托邦年代1969-1969》六星,中文版本有兩個譯者的不同版本,我推薦胡紓在2018年的新版。

而我上面提到的所有電影,都是好電影,都去找來看吧。

比如那部《takeoff》,中文片名《逃家》,卡里耶爾在《烏托邦年代1969-1969》里解釋了takeoff這詞在嬉皮士年代的所指,有興趣的可以去看書。

在我心目中,這部《逃家》和同樣60/70年代背景下描述美國中產(chǎn)階級家庭的約翰·厄普代克、菲利普·羅斯的小說一樣精彩,和李安的《冰風暴》同樣深刻,同時還很有趣。

烏托邦書的讀后感篇六

“烏托邦”一詞是從希臘文ou(沒有)和topos(地方)兩字組合,構成一個新詞,取其意為“烏有之鄉(xiāng)”。《烏托邦》中描繪的那個完美的國度確實深深地震撼了我,在小說里,確實可以看到莫爾的內(nèi)心對這樣的社會的向往和憧憬,然而如果從構建未來社會的角度說,其制度是不可行的,許多問題莫爾并沒有從本質(zhì)上解決。事實也正是如此,烏托邦的圖景雖然美好,卻終究只是托馬斯·莫爾的愿望。烏托邦終究是烏有之鄉(xiāng)。

莫爾從烏托邦島、城鎮(zhèn)、文官制度、貿(mào)易和禮儀、交通、旅游、奴隸和婚俗、軍紀、宗教九個方面描繪了一個他所憧憬的美好社會。烏托邦美麗得有些虛幻,虛幻得有些不真實。它宛如茫茫大海中一滄月般神秘的島嶼。那里的公民是那么純樸,基于優(yōu)越的天然環(huán)境,烏托邦坐擁著無數(shù)的財富,然而,他們錢財如糞土,金錢于他們不過是一種保衛(wèi)國家的工具,對于那些追求金錢的人他們的態(tài)度是那么鄙夷。雖然他們的社會相對封閉,但是,那里的人們卻不愚昧,他們崇尚科學,對知識的追求遠遠地超出我們的想象。對于外來的訪客帶來的技術,他們亦會虛心請教,不恥下問,對于知識的渴求永無止境。

一個豐衣足食,人人依靠勞動而獲得快樂,所有財產(chǎn)完全公有的社會,其實有很多東西仔細想想莫爾先生并沒有給我們交代這些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有很強的空想性。烏托邦是一個極度集體主義的社會,個人幾乎被消解于集體之中,而事實上,這樣會打擊個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無法實現(xiàn)制度的最大合理化,阻斷了真正的國民幸福和社會和諧的制度目標的達成。而且因為只有在人性善的前提下,人們才可能完全為社會獻身。然而,人性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東西,絕對的純粹的人性善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的是很難實現(xiàn)。莫爾在書中并沒有說明這種高尚的精神感召是如何滿足人們的世俗需要,因此在現(xiàn)實中人們總要先滿足自己的物質(zhì)需要,這一過程就很難保證人們能夠一直保持善良的本性。

對于莫爾在小說中虛構的這樣一個理想化完美的社會,個人而言,確實是受到震撼。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他認為,私有制是萬惡之源,必須消滅它。然而,在物欲橫流的當時,這不過是他的空想,即便在當代,這也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的要求會越來越高,需求也會越來越大,原有的物質(zhì)就無法滿足當下的人類,競技是無可避免的,絕對的集體主義只會遙遙無期!曾經(jīng)對烏托邦的向往終究只是是我對理想化的完美事物的憧憬。

烏托邦書的讀后感篇七

《烏托邦》語言優(yōu)美流暢,字里行間無不流露莫爾先生悲天憫人的情懷,讀來如飲甘露,如沐春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烏托邦讀后感1500:

讀來如飲甘露,如沐春風,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平生第一次萌生寫讀后感的愿望,瑣事分心再上生性懶散一直遲遲沒有下筆,雖時隔多日卻依然縈懷在胸,此書對我的影響可見一般。

正如尼采通過學習查拉斯圖拉代言,托馬斯。

即使降到王道也沒能打動秦孝公,最后不得已提出霸道春孝公頓時來了精神"亦步亦趨",現(xiàn)實如此無可奈何,在理想與實行的兩難中商鞅選擇降低理想以求實行,拉斐爾選擇即使實行不了也不降低理想以迎合國王,他為了自由甘于平淡。

托馬斯。

莫爾出身富裕家庭,喜好哲學(或是文學)卻迫于父親的壓力改學法律從事律師行業(yè),后來當了法官大臣,莫爾對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充滿了深深的同情,即使是罪犯也表現(xiàn)出寬容,他并沒有像別的律師法官一味指責罪犯的道德品行,絕大多數(shù)人是迫于生計才挺爾走險,從社會制度來看待犯罪問題。

莫爾認為貧窮是一切罪惡的起源,貧窮是社會不公引起的,而社會不公是私有制引起的。

他嚴厲批評國王貴族的貪婪殘酷奢侈無度,深深同情勞苦大眾陷于水深火熱的疾苦,莫爾為拯救這些社會疾病開出消除私有制實行公有制的藥方。

這一主張卻是出自出身富裕而且是國家重臣的莫爾足見難能可貴,把高尚的光環(huán)安放在他的身上我想沒多少人會反對。

莫爾因反對國王亨利八世離婚及其暴政而寧死不屈最終被下獄外死,為了理想不惜違背自己的利益甚至犧牲生命僅憑此莫爾的品格足以令人敬重。

因為勞動對他們就是一種娛樂,每人每天只要工作七個小時就足以豐衣足食,而別的國家之所以整天工作還吃不飽穿不曖是因為要養(yǎng)活很多不干活的人如貴族富豪及其仆役,還有為他們提供娛樂的人。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卻保護別國商人的私有財產(chǎn),因為他們知道金錢對他們沒有意義而對別國商人卻意味著一切,這和蘇聯(lián)的共產(chǎn)主義的天壤之別。

穿衣都是很簡單的款式?jīng)]有那么多的花里胡哨,這和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國一樣。

吃飯都在大食堂里吃,如果你愿意自己做飯可以去倉庫領取食物自己做,一般的人都不會這么做因為你不會做得比食堂可口,這和中國公社時代的大食堂又有很大區(qū)別。

懼和不舍違背上帝的旨意是不受上帝悅納的,當然非本人同意他們是不會對病人實行安樂死的,而且會盡心盡力的照顧病人直至死亡,但他們并不提倡自殺,自殺如沒經(jīng)過議會和教士批準就得不到體面的安葬。

烏托邦實行宗教信仰自由,超脫于當時的加爾文主義,另外他們認為宗教信仰是公民道德的有力保障,一個連神都無所畏懼的人還會畏懼道德嗎?烏托邦人工作之余很喜歡學習,他們唯一的娛樂就是整理自己的花園。

烏托邦很注重對孩子的教育從嚴審核教材,絕不允許敗壞道德,扭曲人生觀價值觀的內(nèi)容出現(xiàn)在教材上像荷馬的史詩宣揚神的欺詐就在禁止之列,所以他們比較單純比較容易滿足,不像今天媒體到處充斥欺詐暴力墮落的內(nèi)容。

烏托邦人反對戰(zhàn)爭特別是為擴張領土而戰(zhàn),但為了自由正義他們不怕戰(zhàn)爭,一旦開戰(zhàn)他們會用金錢慫恿別國參戰(zhàn)或用重金懸賞敵國國王將領的人頭,再不行就花錢請雇傭軍,因為比起本國人的性命金錢是毫無意義的,大有《孫子兵法》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之意。

托馬斯。

莫爾不認為這個世界上有烏托邦這個國家,但他寧愿相信烏托邦就存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我也持這一態(tài)度,正如我們相信天堂,這有關信仰無關常識。

《烏托邦》是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哲學家、政治家莫爾寫的。

在書中,莫爾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爾·希斯拉德之口,來談自己對現(xiàn)實的思考和對未來的設想。

莫爾在書中首次用“羊吃人”來揭露罪惡的“圈地運動”,并提出了公有制,討論了以人為本、和諧共處、婚姻自由、尊重女權等與現(xiàn)代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

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了當時英國社會的種種弊端,第二部分則是關于烏托邦新島形象的全面描述,他系統(tǒng)地為我們描述了理想社會烏托邦的政治、經(jīng)濟、科學文化、社會生活、宗教、對外關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對15、16世紀的英國乃至整個歐洲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生活作了辛辣的諷刺與批判,對封建的君主專制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他深刻地認識到君主制國家是壓迫人民的工具,而法律只不過是“把他們的陰謀規(guī)定成大家必須遵守的東西”。

莫爾借一位外國旅游者希斯拉德之口一針見血地指出正是私有制造成了種種社會罪惡,這也是他對數(shù)千年私有制社會的歷史總結。

第二部分

《烏托邦》第二部分,莫爾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空想社會主義的理想國畫卷。

與柏拉圖的“理想國”不同的是,莫爾的“烏托邦”不是一個消費性的共產(chǎn)主義,而是一個人人勞動、按需分配,財產(chǎn)公有,消滅私有制,消除了剝削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

在這部分里,莫爾用了八個不太引人注目的標題,系統(tǒng)地為我們規(guī)劃了理想社會烏托邦的政治、經(jīng)濟、科學文化、社會生活、宗教、對外關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莫爾在烏托邦中提出了許多先進的教育思想。

超出了不同時期的人文主義者。

例如莫爾主張普及教育,教育同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終身學習與終身教育,用本族語教學,重視自然科學知識,男女教育平權等等。

他的教育思想中有許多合理、進步的成份,為以后的科學社會主義的教育思想提供了一些有益的養(yǎng)料,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由于時代與階級的局限,莫爾雖然認識到了資本主義的罪惡,但卻未能找到理想社會取代現(xiàn)實社會的任何途徑。

這也是以后空想社會主義者們共同的無法克服的缺陷。

正如恩格斯所說:這種“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微光”只可存在于人們的頭腦中,而不可能付諸社會實踐。

因此,“這種新的社會制度一開始就注定要成為空想的,它愈是制定得詳盡周密,就愈是要陷入純粹的空想。

以上可以看出,生活在四百多年前的莫爾,不僅深刻地洞察和揭露了那個時代的各種矛盾,對當時剛剛興起的,將私有制歷史地發(fā)展到了最高頂點的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給予當頭一棒;而且還富于天才性地為人們描繪了人類理想社會的美好圖景。

莫爾也正是以這些天才性的設想而被世人公認為西歐第一位偉大的空想社會主義者。

他當年的很多設想已經(jīng)變成了今天的現(xiàn)實,有些至今仍是我們不斷努力追求的目標。

然而,作為一位生活在十六世紀的人文主義者,受其所處特定歷史條件和他本人思維方式的影響,莫爾又有很大的局限性。

莫爾寫作《烏托邦》的目的在于規(guī)勸當時的統(tǒng)治者進行社會改良,他的基本立場還是維護當時的社會統(tǒng)治秩序。

《烏托邦》原作采用的是拉丁文,這便是決定了它只能在上層社會傳閱,而不會對下層社會造成什么影響。

這與當時自下而上興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這首先是由莫爾所處的社會地位決定的。

莫爾在十幾年的為官生涯中,屢任王室秘書,王室請愿裁判長、樞密院顧問官、副財政長官、下議院議長、蘭開斯特王國首相、大法官等要職,他始終忠心耿耿地維護現(xiàn)實的社會法律宗教秩序。

其次,是由于莫爾的英雄史觀。

人文主義時代的思想家們幾乎普遍將他們的理想建立在一種天真的、超階級的人類理性和信仰的基礎之上,期待著賢明的國君來啟迪人們的理性,喚起人們高尚的信仰。

作為一位人文主義者的莫爾,也沒有能夠擺脫這種局限性。

這點在《烏托邦》一書中,處處可以得到印證。

莫爾將烏托邦的開國者烏托普國王視為偉大君主的典范,幾乎烏托邦的所有優(yōu)良習俗都是由他倡導并由后人繼承下來的。

總之,莫爾筆下的烏托邦是一個和平,美好的國家。

或許有些地方不太合理,但是,這是莫爾甚至于很多人心中所向往的桃花源。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很多在烏托邦中的美好制度都在現(xiàn)實中被實現(xiàn)了,這是一個很值得高興的事情,希望這個世界有一天能在合理的發(fā)展下變成一個大烏托邦。

烏托邦書的讀后感篇八

感覺像是厚重版的《謠言》。

很像,不是,更好看。

一直覺得書之于我的意義就是學習新知,展現(xiàn)新世界,新觀念。它辦到了,我看得很hight。算是迫不及待的看完了。

就常識來說,一般認為群體較之于個人所做的決定或得出的答案相對更優(yōu)異,而協(xié)商更能將多人智慧這種優(yōu)勢發(fā)揮。但在實驗和跟蹤調(diào)查中協(xié)商有時僅僅只是放大錯誤。

獨立的個體擁有的經(jīng)常是不完整的相對矛盾的信息。通過群體力量,信息得以流通,最終達到共享,即一個人擁有群體所整合的知識。在一些情況下,群體協(xié)商可以得到正確答案。假設群體內(nèi)部,各自擁有各個方面的信息,即總有一個人知道正確答案。那么成員便會聽從該人——不論對個人或群體而言,自信都與正確性有關。

真正的協(xié)商和推理可以糾正個體的錯誤,而不是灌輸他們集中于最準確的群體成員的判斷。由此,協(xié)商失敗有兩個根源:信息的影響和社會壓力。如果成員彼此傾聽,他們可能會順從領導者,或者明顯一致意見,因而緘默不語。作為群體性動物的人類,異者很容易因為不同而被群體排斥,從而面對社會制裁。而信息影響和社會壓力對于低社會地位的成員都可能格外強大。群體強調(diào)所有人會大多數(shù)人持有的信息,而犧牲一人或少數(shù)人持有的信息,死角就是后果之一。觀點相近的人聚到一起,他們通常放大他們的偏見,散播錯誤。

當今,媒體和互聯(lián)網(wǎng)遍布于我們的生活,在信息超負荷的時代里,我們很容易退回自己的偏見里。博客等等的網(wǎng)絡工具讓人們更容易選擇與自己意見相近的人或團體并加以關注。因此,當你看到與你相似的觀點時,便在潛意識中加強,于是更加堅信在自己的正確。就如同在自身之外建立繭房,隔絕異議,而相似觀點或者稱之為偏見則在繭房內(nèi)如同回聲般來回,不斷放大,最終形成更加偏激的觀點。

烏托邦書的讀后感篇九

《烏托邦》是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哲學家、政治家莫爾寫的。在書中,莫爾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爾·希斯拉德之口,來談自己對現(xiàn)實的思考和對未來的設想。莫爾在書中首次用“羊吃人”來揭露罪惡的“圈地運動”,并提出了公有制,討論了以人為本、和諧共處、婚姻自由、尊重女權等與現(xiàn)代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了當時英國社會的種種弊端,第二部分則是關于烏托邦新島形象的全面描述,他系統(tǒng)地為我們描述了理想社會烏托邦的政治、經(jīng)濟、科學文化、社會生活、宗教、對外關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第一部分對15、16世紀的英國乃至整個歐洲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生活作了辛辣的諷刺與批判,對封建的君主專制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他深刻地認識到君主制國家是壓迫人民的工具,而法律只不過是“把他們的陰謀規(guī)定成大家必須遵守的東西”。莫爾借一位外國旅游者希斯拉德之口一針見血地指出正是私有制造成了種種社會罪惡,這也是他對數(shù)千年私有制社會的歷史總結。

《烏托邦》第二部分,莫爾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空想社會主義的理想國畫卷。與柏拉圖的“理想國”不同的是,莫爾的“烏托邦”不是一個消費性的共產(chǎn)主義,而是一個人人勞動、按需分配,財產(chǎn)公有,消滅私有制,消除了剝削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在這部分里,莫爾用了八個不太引人注目的標題,系統(tǒng)地為我們規(guī)劃了理想社會烏托邦的政治、經(jīng)濟、科學文化、社會生活、宗教、對外關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莫爾在烏托邦中提出了許多先進的教育思想。超出了不同時期的人文主義者。例如莫爾主張普及教育,教育同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終身學習與終身教育,用本族語教學,重視自然科學知識,男女教育平權等等。他的教育思想中有許多合理、進步的成份,為以后的科學社會主義的教育思想提供了一些有益的養(yǎng)料,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由于時代與階級的局限,莫爾雖然認識到了資本主義的罪惡,但卻未能找到理想社會取代現(xiàn)實社會的任何途徑。這也是以后空想社會主義者們共同的無法克服的缺陷。正如恩格斯所說:這種“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微光”只可存在于人們的頭腦中,而不可能付諸社會實踐。因此,“這種新的社會制度一開始就注定要成為空想的,它愈是制定得詳盡周密,就愈是要陷入純粹的空想?!?/p>

以上可以看出,生活在四百多年前的莫爾,不僅深刻地洞察和揭露了那個時代的各種矛盾,對當時剛剛興起的,將私有制歷史地發(fā)展到了最高頂點的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給予當頭一棒;而且還富于天才性地為人們描繪了人類理想社會的美好圖景。莫爾也正是以這些天才性的設想而被世人公認為西歐第一位偉大的空想社會主義者。他當年的很多設想已經(jīng)變成了今天的現(xiàn)實,有些至今仍是我們不斷努力追求的目標。然而,作為一位生活在十六世紀的人文主義者,受其所處特定歷史條件和他本人思維方式的影響,莫爾又有很大的局限性。

莫爾寫作《烏托邦》的目的在于規(guī)勸當時的統(tǒng)治者進行社會改良,他的基本立場還是維護當時的社會統(tǒng)治秩序?!稙跬邪睢吩鞑捎玫氖抢∥?,這便是決定了它只能在上層社會傳閱,而不會對下層社會造成什么影響。這與當時自下而上興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首先是由莫爾所處的社會地位決定的。莫爾在十幾年的為官生涯中,屢任王室秘書,王室請愿裁判長、樞密院顧問官、副財政長官、下議院議長、蘭開斯特王國首相、大法官等要職,他始終忠心耿耿地維護現(xiàn)實的社會法律宗教秩序。其次,是由于莫爾的英雄史觀。人文主義時代的思想家們幾乎普遍將他們的理想建立在一種天真的、超階級的人類理性和信仰的基礎之上,期待著賢明的國君來啟迪人們的理性,喚起人們高尚的信仰。作為一位人文主義者的莫爾,也沒有能夠擺脫這種局限性。這點在《烏托邦》一書中,處處可以得到印證。莫爾將烏托邦的開國者烏托普國王視為偉大君主的典范,幾乎烏托邦的所有優(yōu)良習俗都是由他倡導并由后人繼承下來的。

總之,莫爾筆下的烏托邦是一個和平,美好的國家?;蛟S有些地方不太合理,但是,這是莫爾甚至于很多人心中所向往的桃花源。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很多在烏托邦中的美好制度都在現(xiàn)實中被實現(xiàn)了,這是一個很值得高興的事情,希望這個世界有一天能在合理的發(fā)展下變成一個大烏托邦。

烏托邦書的讀后感篇十

托馬斯?莫爾爵士是英格蘭政治家、作家與空想社會主義者。15用拉丁文寫成《烏托邦》一書,此書對以后社會主義思想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1478年生于倫敦的一個法學家庭,畢業(yè)于牛津大學,曾當過律師、國會議員、財政副大臣、國會下院議長、大法官。1535年反對亨利八世兼任教會首腦而被處死。

莫爾的《烏托邦》是在1516年寫成的,而在那個時代看來確實是一個奇葩。

莫爾生活的年代有著很強的背景。從經(jīng)濟上看,資本主義出于萌芽上升狀態(tài)的資本原始積累的階段,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強烈要求積累更多的財富,但是卻對下層階級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從政治上看,那個時期出于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期和殖民掠奪時期,歐洲人走向世界,大開眼界,各種新興的思想在歐洲不斷涌現(xiàn)。從思想上看,那個時期正是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人文主義訴求得到了充分的表達,各種人文主義思想者競相爭艷。而在宗教上,處于宗教改革時期??偟目磥?,那個時期無論是在政治、經(jīng)濟、思想還是宗教等各個方面都呈現(xiàn)出新興的跡象,社會處于急劇變革的時期,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出現(xiàn)了各種伴隨資本主義的弊病,引起了人文主義者們的高度關注,莫爾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

在14、15世紀,在農(nóng)奴制解體過程中,英國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和新貴族通過暴力把農(nóng)民從土地上趕走,強占農(nóng)民份地及公有地,剝奪農(nóng)民的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權和畜牧權,把強占的土地圈占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nóng)場。這就是英國歷史上的“圈地運動”。圈地運動給當時的英國農(nóng)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佃農(nóng)被迫脫離了土地,那些擁有土地的人們也被當時的大地主通過各種強迫手段廉價出賣自己的土地,最終,大批農(nóng)民流離失所,在用完自己的資金之后由于無法找到工作,被迫淪為盜賊和流民等,而當時的英國法律卻嚴厲禁止盜賊和流民等,如若發(fā)現(xiàn),則會被處死,在這樣的情況下,莫爾出于對當時社會嚴重的不公平的同情,寫出了《烏托邦》這一劃時代的著作。

《烏托邦》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莫爾針對當時英國存在的嚴重不合理的制度,并對其進行了強烈的諷刺。里面談到英國的圈地運動對農(nóng)民生活造成的眼中影響,使農(nóng)民淪為盜賊和流民,而英國當時無人性的法律也使莫爾產(chǎn)生了強烈的反感,莫爾對圈地運動的嚴重后果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并針對英國當時的法律進行了強烈的諷刺。而莫爾并不止于此,他通過這種現(xiàn)象,看到了存在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私有制的存在,并且在第一部分的最后幾頁論述了私有制的嚴重弊端,這成了本書的中心,并在此基礎之上展開了對第二部分的詳細論述。

第二部分是作者虛構的一個理想社會,在這個社會里,私有制是不存在的,人人平等,共同勞動,人們之間相處和諧,社會出于良性運行的狀態(tài),并且作者特別論述了財產(chǎn)共有、生產(chǎn)勞動、務農(nóng)為本、城市規(guī)劃、衛(wèi)生健康、學術研究、宗教活動、民主政治等社會中的方方面面,構建了一個理想社會。這是本書的主體部分,而作者的構思并不是完全沒有根據(jù)的,很多方面是來源于對現(xiàn)實的不滿,而作者憑借深厚的學術修養(yǎng),對古希臘古羅馬學術的了解以及當時地理大發(fā)現(xiàn)對作者的影響,形成了他的“烏托邦”社會理想,雖然作者在論述他的“烏托邦”時并沒有說明烏托邦存在的條件以及如何從起點建立一個這樣的社會,但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能夠產(chǎn)生出這樣的思想實屬開天辟地之作,并且被尊奉為空想社會主義的鼻祖,我覺得這是應該的。關于他的這一思想的更進一步的理解,還需要回到柏拉圖的《理想國》等著作以及對他后來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如歐文、圣西門、傅立葉等人的著作的閱讀以及關于馬克思在這些思想家們的基礎之上建立的所謂的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解,這一點待后面的進一步閱讀,在后面系統(tǒng)閱讀馬克思的時候再回過頭來詳細綜合論述,這里就止于此。

烏托邦書的讀后感篇十一

烏托邦的幻想太多了,無論是在電影里還是在下午的聊天中。但我不認為很多人的理想烏托邦和原來一樣。

《烏托邦》絕對是一部受時代控制的劃時代作品。原著作者摩爾從來沒有想過,在十八世紀,四百多年前,社會主義的概念開始演變。在未來的一百年里,一些國家和組織將實踐他們所設想的理想社會。無論成功或失敗,它都足夠偉大。

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它強化和發(fā)展了柏拉圖時期的民主觀念。每個人都是自由平等的。糧食、服裝、住房和交通得到保障。它也可以說是一個小康社會,有充足的食物和衣服。財產(chǎn)是常見的,但沒有人會被金錢誘惑而試圖將其私有化,而黃金、白銀和珠寶被視為廉價商品。它們是只有奴隸才戴的腳鐐。生產(chǎn)勞動力是如此的高效,它不需要擔心短缺,也不會私下存在。農(nóng)業(yè)是基礎,城鄉(xiāng)界限模糊。城市規(guī)劃整潔統(tǒng)一,嚴格制定人口政策和移民措施。健康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與休閑的結合。教育學者,倡導人人接受義務教育,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遵守。

現(xiàn)代社會的每一個國家,不論其社會性質(zhì)如何,都是在治國理政的重要政策范圍內(nèi)提出這種建議的。它的愿景遠遠超前于當時的資本主義,但仍然籠罩在封建君主制下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中。

受時代的限制,原因是他的很多想法雖然超前,但不切實際,荒謬可笑。

現(xiàn)在,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擺脫主要的貧富矛盾。在最發(fā)達的國家,仍然有相對貧窮的人。

烏托邦書的讀后感篇十二

《烏托邦》是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哲學家、政治家莫爾寫的,不知大家是否看過這篇名著,來看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淼臑跬邪钭x后感:

很早就聽過烏托邦這個詞,百度可知其本意為“沒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

延伸開來我們還能得出其還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這一類的含義,同時也是人類對美好社會的憧憬。

烏托邦是一個四面環(huán)海的島國,肥沃的土地和四季宜人的風雨。

這個地方順盛產(chǎn)黃金珠寶,并且和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樣實行精英政治哲學家治國;島上的所有人都得參加勞動,唯獨官員可以免除這一義務。

這是一項特權,但奇怪的事,這里的很多官員都會放棄這一特權,因為勞動對于他們來說并不是辛苦,而是娛樂的方式。

人們每天只要工作七個小時就足以豐衣足食,而別的國家之所以整天工作還吃不飽穿不曖是因為要養(yǎng)活很多不干活的人如貴族富豪及其仆役,還有為他們提供娛樂的人。

烏托邦是一個共產(chǎn)主義國家,沒有貨幣,甚至連交易都沒有。

一旦有人需要東西便直接到倉庫去拿。

這和蘇聯(lián)的共產(chǎn)主義的天壤之別(所以這種想象更加奇特,保護他人財產(chǎn)的同時是不是也因該禁止他們在烏托邦獲得財產(chǎn)的確立)。

穿衣都是很簡單的款式?jīng)]有那么多的花里胡哨,這和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國一樣。

吃飯都在大食堂里吃,如果你愿意自己做飯可以去倉庫領取食物自己做,一般的人都不會這么做因為你不會做得比食堂可口,這和中國公社時代的大食堂又有很大區(qū)別。

死是上帝對生人的召喚,恐懼和不舍違背上帝的旨意是不受上帝悅納的,當然非本人同意他們是不會對病人實行安樂死的,而且會盡心盡力的照顧病人直至死亡,但他們并不提倡自殺,自殺如沒經(jīng)過議會和教士批準就得不到體面的安葬。

烏托邦實行宗教信仰自由,超脫于當時的加爾文主義,另外他們認為宗教信仰是公民道德的有力保障,一個連神都無所畏懼的人還會畏懼道德嗎?烏托邦人工作之余很喜歡學習,他們唯一的娛樂就是整理自己的花園。

烏托邦很注重對孩子的教育從嚴審核教材,絕不允許敗壞道德,扭曲人生觀價值觀的內(nèi)容出現(xiàn)在教材上像荷馬的史詩宣揚神的欺詐就在禁止之列,所以他們比較單純比較容易滿足,不像今天媒體到處充斥欺詐暴力墮落的內(nèi)容。

再不行就花錢請雇傭軍,因為比起本國人的性命金錢是毫無意義的,大有《孫子兵法》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之意。

《烏托邦》探討了公有制的發(fā)展,莫爾等把財產(chǎn)公有制理解為生產(chǎn)資料和消費品都公共占有。

摩萊里、歐文等則理解為除日常生活品以外的財產(chǎn)的公共占有,即是生產(chǎn)資料的公共占有。

少數(shù)空想社會主義者如圣西門、傅立葉在自己的理想社會中保存了生產(chǎn)資料私有制,這是資產(chǎn)階級傾向的明顯表現(xiàn)。

一些空想社會主義者也提出了計劃經(jīng)濟的思想。

圣西門主張,在實業(yè)制度下要有計劃地組織生產(chǎn),徹底根除無政府狀態(tài)。

另外,本書還探討了城鄉(xiāng)結合的問題,從托馬斯·莫爾開始,許多空想社會主義者都注意到解決城鄉(xiāng)對立、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對立的問題。

羅伯特·歐文主張,把城市和鄉(xiāng)村結合起來,把工業(yè)和農(nóng)業(yè)結合起來,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

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出作者的遠見,他遠在十六世紀就看出當前社會以及未來社會會出現(xiàn)什麼樣的弊病。

于是在書中他建構出一個沒有階級、十分平等的社會,人人都能在其中獲得生存的最基本需求。

同時他也指出人們對金錢的追逐是十分愚蠢的,特別是工業(yè)革命之后的社會,人們盲目的追求物質(zhì)生活,科技的發(fā)達使得人們每天更疲于奔命,幾無休喘時間,于是精神上的快樂與滿足的缺乏真的是現(xiàn)代社會嚴重的問題。

此外更難得可貴的是作者看出了宗教與宗教之間的爭斗所會帶來的種種傷害,所以主張人人擁有宗教的自由,這于作者當時身處的環(huán)境而言,其想法是非常難得可貴的。

同時,該書是一本珍貴的歷史資料,是一本發(fā)人深省的人生感悟錄,提示了人類天性中的極端矛盾性,一方面向往著寧和、幸福,沒有爾諛我詐、你爭我斗,沒有窮富差別,沒有私有財產(chǎn)的理想王國。

一方面又為了私利,(有金錢上的,也有名譽地位,權欲上的)不擇手段,不惜踐踏別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由于人性的決定,共產(chǎn)主義雖然美好,但事實上,只能是一個海市蜃樓,只能是“烏托邦”。

之前看青春勵志電視劇《奮斗》里面的女主人公們把她們的地方叫心碎烏托邦,那時對烏托邦這個詞的理解僅限于知道這個層面上,自己理解的烏托邦的涵義是一個子虛烏有的理想國。

類似于香格里拉這樣的詞匯。

直到今日看了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才真正理解這個詞的'由來以及這個詞匯所寄予的深刻內(nèi)涵。

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通過拉斐爾與旅行家希斯拉德的對話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現(xiàn)實狀況,深刻地揭露了英國廣大人民那個時期所受的深重苦難。

在《烏托邦》一書的序言中說:“莫爾之所以超出同輩,直到今天還享有盛名,其作品還未喪失現(xiàn)實意義,恰在于其高度關心人民大眾的生活。

他在書地第一部提出了這樣的社會問題,第二部描寫的烏托邦則是在解決這些問題,這樣一個烏托邦便可使人民脫離苦難,這樣的烏托邦國家是莫爾的理想,然而在別人眼里卻成了空想。

時代的局限性必然造成科學的局限性,因此也造成思想的局限性。

莫爾的這種思想在當時是進步的。

但是他忽略了生產(chǎn)力的重要性,因此,他成了空想主義的代表,或者,這并不是莫爾所愿見到的結果。

說他是空想主義者,但是無疑他又是西歐歷史上第一個最偉大的空想主義者。

維彼沃爾金在《烏托邦》的歷史意義一文中說:“在他的思想中集中地反映了那個時代一切矛盾,并構成一個獨特的統(tǒng)一的思想體系。

這個是大是資本主義正在誕生的時代,這時的資本主義正在沖破封建關系的重圍而突飛猛進的成長起來,并以帶有資本主義所特有的那些新的社會對抗的萌芽了。

在當時君主專制制度下的英國,英王用刑殘酷,殺人如麻。

“我在那兒住過幾個月,在英國西部人民起義反抗英王慘遭失敗后不久,起義受到鎮(zhèn)壓,殺戮很重。

在文中,莫爾借希斯里德話說:“你們的羊一向是那么馴服,那么容易喂飽,據(jù)說現(xiàn)在變得很貪婪,很兇蠻。

以至于吃人,并并把你們的田地,家園和城市蹂躪成廢墟。

這個說法的先進處在于這是第一次有人用羊吃人的比喻來批判圈地運動,這段話也被馬克思在資本論講原始積累中兩次引用。

到了烏托邦的第二部分,就開始描述烏托邦——莫爾心中的理想盛世。

在那里,財財產(chǎn)公有,人們務農(nóng)為生,人口不多也不少,妻子侍候丈夫,兒女服侍父母,年輕人照顧老年人,其樂融融。

想多另一城市探望朋友或是從事游覽的公民可以輕易得到許可。

等等。

烏托邦人的生活無疑是美好的。

給那個時代的受壓迫的人們無限的向往。

然而,烏托邦的社會制度和生產(chǎn)方式現(xiàn)在看來并不是科學的,沒有辦法得到發(fā)展和循環(huán)運作。

因此,烏托邦只能注定是空想主義的代表,而不能實現(xiàn)。

但是它的歷史意義不能泯滅,在空想主義時期乃至整個發(fā)展史上起著重要作用,有著進步意義。

烏托邦書的讀后感篇十三

小時候就聽說烏托邦這個詞了,他被用來指稱不切合實際的幻想,知道有這本書也有很長時間了,直到最近才看到這本書,《烏托邦》語言優(yōu)美流暢,字里行間無不流露莫爾先生悲天憫人的情懷,讀來如飲甘露,如沐春風,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平生第一次萌生寫讀后感的愿望,瑣事分心再上生性懶散一直遲遲沒有下筆,雖時隔多日卻依然縈懷在胸,此書對我的影響可見一般。正如尼采通過學習查拉斯圖拉代言,托馬斯。

莫爾在書中通過拉斐爾講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王國,我很欣賞拉斐爾的人格,他學識淵博周游世界閱歷豐富,完全能夠像莫爾和其他人所勸說的通過向國王獻策謀取高位享受榮華富貴,自從拉斐爾游歷烏托邦后就覺得他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國家制度,他深知這一制度很難獲得其他各國國王的贊同實行,這讓我想起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商鞅,他起先建議秦孝公推行帝道,秦孝公的反映很冷淡,即使降到王道也沒能打動秦孝公,最后不得已提出霸道春孝公頓時來了精神“亦步亦趨”,現(xiàn)實如此無可奈何,在理想與實行的兩難中商鞅選擇降低理想以求實行,拉斐爾選擇即使實行不了也不降低理想以迎合國王,他為了自由甘于平淡。

托馬斯。莫爾出身富裕家庭,喜好哲學(或是文學)卻迫于父親的壓力改學法律從事律師行業(yè),后來當了法官大臣,莫爾對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充滿了深深的同情,即使是罪犯也表現(xiàn)出寬容,他并沒有像別的律師法官一味指責罪犯的道德品行,絕大多數(shù)人是迫于生計才挺爾走險,從社會制度來看待犯罪問題。莫爾認為貧窮是一切罪惡的起源,貧窮是社會不公引起的,而社會不公是私有制引起的。他嚴厲批評國王貴族的貪婪殘酷奢侈無度,深深同情勞苦大眾陷于水深火熱的疾苦,莫爾為拯救這些社會疾病開出消除私有制實行公有制的藥方。

工人農(nóng)民提出消除私有制實行公有制比如通過“打土豪,分田地”實現(xiàn)社會公正,我并不認為他們的多么高尚,站在自己的利益上且堅持這就是公正那是勝利者的專利;這一主張卻是出自出身富裕而且是國家重臣的莫爾足見難能可貴,把高尚的光環(huán)安放在他的身上我想沒多少人會反對。莫爾因反對國王亨利八世離婚及其暴政而寧死不屈最終被下獄外死,為了理想不惜違背自己的利益甚至犧牲生命僅憑此莫爾的品格足以令人敬重。

烏托邦是個四面環(huán)海的島國,土地肥沃風調(diào)雨順盛產(chǎn)黃金珠寶,和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樣實行精英政治哲學家治國;島上人人都得參加勞動官員可以免除這一義務,但很多官員都會放棄這一特權,因為勞動對他們就是一種娛樂,每人每天只要工作七個小時就足以豐衣足食,而別的國家之所以整天工作還吃不飽穿不曖是因為要養(yǎng)活很多不干活的人如貴族富豪及其仆役,還有為他們提供娛樂的人。

烏托邦是共產(chǎn)主義國家,沒有貨幣甚至連交易都沒有,需要東西直接到倉庫去拿,人們鄙視金銀只有奴隸罪犯才穿金戴銀(他們的鐐銬是金子做的),珠寶是小孩的玩具,大人要是戴珠寶就會遭到恥笑,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卻保護別國商人的私有財產(chǎn),因為他們知道金錢對他們沒有意義而對別國商人卻意味著一切,這和蘇聯(lián)的共產(chǎn)主義的天壤之別。穿衣都是很簡單的款式?jīng)]有那么多的花里胡哨,這和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國一樣。吃飯都在大食堂里吃,如果你愿意自己做飯可以去倉庫領取食物自己做,一般的人都不會這么做因為你不會做得比食堂可口,這和中國公社時代的大食堂又有很大區(qū)別。

烏托邦有很好的醫(yī)保制度醫(yī)生醫(yī)術精湛服務熱情,病人會得到很好的照顧,如果救治不了烏托邦提倡安樂死,因為他們覺得病人放棄的是痛苦而不是享受,死是上帝對生人的召喚,恐懼和不舍違背上帝的旨意是不受上帝悅納的,當然非本人同意他們是不會對病人實行安樂死的,而且會盡心盡力的照顧病人直至死亡,但他們并不提倡自殺,自殺如沒經(jīng)過議會和教士批準就得不到體面的安葬。

烏托邦實行宗教信仰自由,超脫于當時的加爾文主義,另外他們認為宗教信仰是公民道德的有力保障,一個連神都無所畏懼的人還會畏懼道德嗎?烏托邦人工作之余很喜歡學習,他們唯一的娛樂就是整理自己的花園。烏托邦很注重對孩子的教育從嚴審核教材,絕不允許敗壞道德,扭曲人生觀價值觀的內(nèi)容出現(xiàn)在教材上像荷馬的史詩宣揚神的欺詐就在禁止之列,所以他們比較單純比較容易滿足,不像今天媒體到處充斥欺詐暴力墮落的內(nèi)容。烏托邦人反對戰(zhàn)爭特別是為擴張領土而戰(zhàn),但為了自由正義他們不怕戰(zhàn)爭,一旦開戰(zhàn)他們會用金錢慫恿別國參戰(zhàn)或用重金懸賞敵國國王將領的人頭,再不行就花錢請雇傭軍,因為比起本國人的性命金錢是毫無意義的,大有《孫子兵法》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之意。

托馬斯。莫爾不認為這個世界上有烏托邦這個國家,但他寧愿相信烏托邦就存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我也持這一態(tài)度,正如我們相信天堂,這有關信仰無關常識。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烏托邦書的讀后感篇十四

“烏托邦”一詞是從希臘文ou(沒有)和topos(地方)兩字組合,構成一個新詞,取其意為“烏有之鄉(xiāng)”??赐辍稙跬邪睢愤@本書深深地為烏托邦這個完美國家所震撼。烏托邦,如果作為一個小說中的國度存在,那它是一個十分完美的國度,然而如果從構建未來社會的角度說,其制度的是不可行的,許多問題莫爾并沒有從本質(zhì)上解決。事實也正是如此,烏托邦的圖景雖然美好,卻終究只是托馬斯·莫爾的愿望。烏托邦終究是烏有之鄉(xiāng)。

書的第一部分寫作者與航海家拉斐爾的對話,他們討論了許多當時英國社會的現(xiàn)實問題。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作者在引導讀者反思現(xiàn)實從而引出第二部分對那個理想社會的描寫。將書中第一、第二部分結合來看,其實烏托邦是作者虛構出來用以解決當時社會上存在的種種問題的。托馬斯·莫爾希望能通過自己對于社會的看法和設想來引起統(tǒng)治階級的注意,來改善黑暗、混亂的社會。而莫爾為改變社會現(xiàn)狀所構建的烏托邦終究只是他一個人的設想,它的存在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許多制度還缺乏可行性,還是有許多問題沒有從本質(zhì)上解決。

烏托邦美麗得有些虛幻,虛幻得有些不真實。這樣一個豐衣足食,人人依靠勞動而獲得快樂,所有財產(chǎn)完全公有的社會,其實有很多東西仔細想想莫爾先生并沒有給我們交代這些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有很強的空想性。烏托邦是一個極度集體主義的社會,個人幾乎被消解于集體之中,從而事實上會打擊個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無法實現(xiàn)制度的最大合理化,從而在事實上阻斷了真正的國民幸福和社會和諧的制度目標的達成。而且因為只有在人性善的前提下,人們才可能完全為社會獻身。然而,人性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東西,絕對的純粹的人性善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的是很難實現(xiàn)。莫爾在書中并沒有說明這種高尚的精神感召是如何滿足人們的世俗需要,因此在現(xiàn)實中人們總要先滿足自己的物質(zhì)需要,這一過程就很難保證人們能夠一直保持善良的本性。

然而對于整個人類來說,烏托邦彰顯了人類無限的想象潛能,是對現(xiàn)實政治生活的不滿和批判,是對正義、自由、美德等一系列美好事物的向往,是對美好人生的追求。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763709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