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我們對書籍內(nèi)容進行思考和反思的一種方式,能夠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書中的主題和意義。我們該如何結(jié)構(gòu)化地寫一篇讀后感?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寫出優(yōu)秀的讀后感,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范文,歡迎閱讀。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一
劉震云的《一句頂一萬句》非常好看,讓人愛不釋卷,欲罷不能,非一口氣讀完不可。大段大段的人物對話,簡潔先練,又暗含寓意,構(gòu)成言說的藝術(shù)。是一部眾生喧嘩而又懷抱巨大沉默的小說。而劉氏幽默,總讓你會心一笑。
最終用了兩口氣,讀完了《一句頂一萬句》,讀這本書,不是因為它獲得了2011年的矛盾文學(xué)獎,而是一直就喜歡劉震云的作品。
讀罷,心緒再不能平靜。望著車窗外疾馳而過,薄霧籠罩著的田野,仿佛自己的身體升騰到了半空中,可以俯瞰這蒼茫大地上的人間百態(tài),蕓蕓眾生,回味著中國人經(jīng)歷著的千年孤獨。
世上的人有千千萬萬,能過心的人卻千里難尋;書中的每個人都在尋找一個可以說上知心話的朋友,說得上話,且能觸及心靈,提供溫暖。《一句頂一萬句》反映了中國式的孤獨和友情觀。
《一句頂一萬句》書中的內(nèi)容極其豐沛。且洗盡鉛華,返璞歸真。故事的厚度、寬度和深度,讓人看到百年蒼生的寬廣和深邃。人世間百態(tài)叢生,恩恩怨怨,倫理情感……被作者“剔骨剝?nèi)?,一碼一碼,碼放得整整齊齊”。書中描寫了很多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n對朋友,父子,父女,母子,夫婦,情人,雇主與員工……既覺得繁復(fù)又簡單,且充滿寓意。似乎所有的社群組織關(guān)系,朋友間的情誼,家庭的和諧,乃至于性欲愛情,都和人與人能不能對上話,對的話能不能觸及心靈、提供溫暖,化解沖突、激發(fā)情欲有關(guān)。
書中描寫的雖是一班生活在鄉(xiāng)土間的卑微百姓:賣豆腐的老楊,剃頭的老裴,打鐵的老李,以及殺豬的,販驢的,染布的,開飯鋪的,還有提刀上路殺人的……但這并不重要,因為無論你生活在何處,從事什么工作,都能對書中的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感同身受,從中看到自己和身邊人的影子。
關(guān)于書名,用劉震云自己的話說:“相對于書的內(nèi)容,書的名字應(yīng)該是一塊冰,掉到水里也就是書的內(nèi)容里能融化,而不是一塊石頭,在水里還是石頭……”
一句頂一萬句:“那一句”應(yīng)該是句什么話?就是一句有見識的話,因為“一句有見識的話,頂?shù)纳弦蝗f句廢話”。書中的人物為了那句話,一個“走出”,一個“回歸”,苦苦找尋百年,孤獨伴隨一生。心靈的疲憊和生活的苦難,以及無邊無際的茫然和累,如影隨形的陪伴著一代代中國人。
朋友是危險的,知心的話更是危險的,有時甚至像一把鋒利的匕首,反而刺向自己。由于人心難測,由于社群、地位和利益變了,情景變了,時間變了,朋友也變了。因此,能夠說貼心話、溫暖靈魂的朋友不多,反倒生活在千年的孤獨當(dāng)中。
《一句頂一萬句》,好書啊好書!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二
有幾句話沒說清楚。吳摩西想對晚輩說的那句話,張楚紅想對牛愛國說的那句話。我大膽猜測,全是那句話“活著就是未來,不是過去”。因為一句話抵萬句。
作者很貼心??偸前堰^去翻來覆去。并且上下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所以,不知道以后牛愛國會怎么樣。牛愛國的過去可以追溯到楊百順,但我不知道。過去的事情太過曲折,根本不可能說清楚。
嗯,簡單來說,就是祖孫三代,還有一個“講道理”的人,從延津出去又回來的故事。劇情曲折離奇,驚心動魄。同時,最大的感受是命運的無奈和做人的孤獨。
楊百順,本是在楊家莊買豆腐的老楊之子,最先喜歡上了叫喪的羅長禮。七十年,卒于咸陽。他死的時候,他的子孫都姓羅,因為他說自己叫羅昌禮。書外的人永遠記得他叫楊摩西、吳摩西,跟老曾學(xué)殺豬,跟老詹信神。他有一個很有名的繼女,名叫巧玲。后來,巧玲迷路,巧玲,即曹青娥的兒子牛愛國辛,回到了延津。沒看過書的人一定不明白人物關(guān)系。
楊百順是寂寞的,牛愛國也是寂寞的。他們的'孤獨是不同的,也是不同的。與能說會道的人做朋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幸事,但要知道,人總是會變的,就像主人公經(jīng)常更名更姓一樣。沒關(guān)系,現(xiàn)在褪色了,也許這就是生活吧。這也是為什么你不能在你的生活中總是想起過去的原因。過去的人就像死了一樣,再也回不來了。唯有前行,結(jié)交新朋友,下一段旅程找到對的人陪伴,才能過好這一生。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三
初讀此書,覺得此書非常生澀難讀,人物關(guān)系復(fù)雜,墨跡無趣。內(nèi)心浮躁是很難讀這樣的書籍。當(dāng)我靜下心來讀完整本書之后卻舍不得就這樣結(jié)束,心情很復(fù)雜,很難去解釋那種沉重,失落與孤單,壓抑的心情。我個人覺得好的書籍大抵如此會給我們的思想帶來沖擊,像明鏡讓我們可以照看自己的模樣,但它又不是普通的明鏡,它能照亮我們的心靈,給我們一些啟示。
小說的敘事風(fēng)格類似明清野稗日記,語句洗練、情節(jié)簡單、敘事直接、樸實無華。正如書名“一句頂一萬句”,一字一句都構(gòu)成言說的藝術(shù),無一句廢話。
小說的前半部寫的是過去。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失去唯一能夠“說得上話”的養(yǎng)女,為了尋找走出延津;小說的后半部寫的是現(xiàn)在。吳摩西的養(yǎng)女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擺脫孤獨尋找“說得上話”的朋友,走向延津。一出一走,延宕百年?!俺鲅咏蛴洝焙汀盎匮咏蛴洝北砻嫔现v的是吳摩西和牛愛國兩個人的歷史,但只要對之細細咀嚼和回味,便會明白實際上講的是孤獨的歷史?!肮陋殹笔来鄠?,祖輩的故事在后輩的身上重演,祖輩的“孤獨”也在后輩身上延續(xù)。小說所有的情節(jié)關(guān)系和人物結(jié)構(gòu),所有的社群組織和家庭和諧,乃至愛情都和人與人能不能對的上話,對的上話,然能不能觸及心靈、提供溫暖、化解沖突、激發(fā)情欲。話,一旦成了人與人唯一溝通的東西,尋找和孤獨便伴隨一生。心靈的疲憊和生命的頹廢,以及無邊無際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隨形地產(chǎn)生了。
現(xiàn)實生活中也是如此,很多人想找個說得上話的人,但是越長大越發(fā)現(xiàn)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似乎孤獨才是人生常態(tài)。書中的人物大部分都是中國最底層的老百姓,很真實的反應(yīng)了底層百姓的人性和人心,讀此書時我總是情不自禁的會想起我的外公,我自幼跟隨外公外婆長大,印象中外公一直是個沉默寡言的人,但是他有一個“說得上話”的姐夫,在交通不便的年代,他會走上幾天的路,風(fēng)餐露宿,就為了能和這個“說得上話”的姐夫說說話,和這個能給自己出主意的人聊聊天、喝點小酒。像極了書中主人翁,為了一個建議,千里迢迢的去找自己認為能幫自己出主意的朋友,幫自己說道說道。
為了擺脫孤獨和累,書中的人們努力制造聲響和熱鬧,但這無法改變本書人物的命運,就像今天,我們很多人還像書中的人們一樣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價。
當(dāng)然,閱讀此書也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執(zhí)著和頑強。為了在精神上有所寄托和慰藉,人們義無反顧地追逐“一句頂一萬句”的身影,很像祖輩彎曲的脊背和那一大片脊背組成的蒼穹。
一個人的孤獨不是孤獨,一個人找另一個人,一句話找另一句話,才是真正的孤獨。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四
這本書最初讀時就有一種濃濃的苦澀味道。語言很樸實簡單,就像鄰居的大爺和你閑扯,叨叨幾句家長里短,講講村里其他人的.事情似的,格局也不大,三言兩語盡是“口頭話”。可一頁頁翻下去,故事又不簡單,劉震云說到的這些人:賣豆腐的、販驢的、殺豬的、剃頭的……這些似乎毫不相干的人的命運,卻莫名其妙地交織在一起。無論是幾十年前的爺爺輩兒,還是80年代的新中國,人們的生活變了,可人的內(nèi)心卻沒有變。有的僅是為了維護那一份能“說得上話”的友誼,與一個在背后語人是非的人交心,乃至受傷。寫到最后,這些人之間的關(guān)系,無非是分成“說得上話”和“說不上話”兩種。書里的每一個人,都為了和別人“說不上話”苦了一輩子。試想,當(dāng)年老時身邊無一人可述說心事,那該是多么可嘆可憐呀,不是指單純的跟人講話交流,而是講得上話,說得出心事!
作者啰啰嗦嗦反反復(fù)復(fù)絮絮叨叨,是很詳盡的敘述。如果不是這樣,真記不住理不清如此錯綜復(fù)雜的關(guān)系的。有幾處讓我印象很深。最開始的一句話,“不拿你當(dāng)朋友的人,你趕著巴結(jié)了一輩子,拿你當(dāng)朋友的你倒不往心里去”。誒,交心會傷心吶!有沒有這樣一個人,你屁顛顛去巴結(jié),結(jié)果人家根本不把你當(dāng)回事。外界的紛繞太多,誘惑、陷阱、虛榮、攀比、虛情假意、逢場作戲會迷了本該清澈的雙眼,麻木、冷漠、提防不應(yīng)過多占據(jù)淳樸善良的心。你不得不去想每一句背后的意思,你不得不想每個人的動機,你不得不學(xué)會保護自己。
其次是小說里面反復(fù)提到的“和誰說的上話”的問題。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把交朋友的標(biāo)尺,作者的標(biāo)尺應(yīng)該是“說的上話”,很低的要求。這么低的要求放在現(xiàn)實中仿佛高不可攀的峭壁,有多少是能說的上話的,懂你的朋友呢。隨著年齡的增長,當(dāng)年的小伙伴各自成家,上班養(yǎng)娃,還不忘自我投資,自己轉(zhuǎn)得跟陀螺一樣,哪有那么多心思去關(guān)心別人,有,可是很少。許久不聯(lián)系的朋友,可能不聯(lián)系就是一輩子,是啊,朋友總是一波來一波去,不是不想聯(lián)系,是怕聯(lián)系后只有“最近好嗎,忙不忙?”回答“還行”或“挺好”,隨后就是尷尬的“呵呵”,便無話可說。人是會孤單,與此書為友,他能和你說得上話。
《一句頂一萬句》的源頭,是劉震云故鄉(xiāng)的一個故事:祖母有一個叔叔,一輩子單身,未娶親,無朋友,獨來獨往,只與一頭老牛,成了至交。有一天,這頭牛死了。叔叔三天沒有說話。第四天凌晨,他離家出走了。后來,四鄉(xiāng)八鎮(zhèn)都找了,所有的井也打撈了,河沿也瞧了,仍不見叔叔的身影。他就這樣消失。從熟悉的故土離開。從能掌控、能安心、能溫暖身心的民間煙火中離開。他要去找一句話,一句能和他“說得著”的話。這句話在哪兒,他不知道,但是,他得去。人生就是百年孤獨。越是辛苦謀生,越接近孤獨的實質(zhì)。放牛的、賣豆腐的、剃頭的、殺豬的、販驢的、喊喪的、染布的……其生活的深處,都是真實的、不摻水的孤獨。對于他們而言,這是與生俱來的負重,是踽踽前行的長嘆息,淚滿襟,是油鹽醬醋的底味——除了孤,還有苦,世間諸事,件件藏著心酸。
讀這本書之前,本來以為這種苦只有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才有。在家里做著各自的事情,一晚上可以互相之間一句話不說,這似乎已經(jīng)成為常態(tài);曾經(jīng)一起吃飯聊天吹牛逼的高中同學(xué),進了大學(xué)就沒怎么再說過話;也同樣因為說不上話,身邊的一對對分分合合……看了小說才知道,原來從兩千年前中國人就都因為這個原因心里苦著。這種苦不是別的,就是孤獨。孤獨是不可避免的,沒有辦法拯救的,無法改變的人生常態(tài)。喧囂熱鬧背后本質(zhì)全是孤獨。中國人喜歡熱鬧,是因為一大幫人鬧哄哄的時候可以暫時忘了孤獨,當(dāng)曲終人散不得不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又要覺得孤獨了。書里面牛愛國陷入困境的時候曾經(jīng)琢磨過:這世上的人有千千萬,可能去投奔的卻只有兩三個。平日里和老婆說不上話,已經(jīng)覺得孤獨了,遇到走投無路的情況,就更加覺得孤苦無依,只好去千里之外找曾經(jīng)“說的上話”的戰(zhàn)友??捎械臅r候,離家已經(jīng)千里之外,卻還是“心里亂”,只好走得更遠??鬃觾汕昵熬驮贿^:“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們都以為是老朋友從大老遠的地方趕來,心里很開心??蓵锢贤粽f得好:你們都不明白孔老夫子的心思。從遠方來的這個人,是不是朋友還兩說著呢,反倒是因為和自己沒什么關(guān)系,才能放心地把心里話說給他聽。心里話說了,就舒坦了。
“世上的事情都經(jīng)不起推敲,一推敲,每一件都藏著委屈”書中反映的說話情況是某種程度上的中國現(xiàn)實,大家噼里啪啦說很多話,總想講明白理清楚,結(jié)果越來越亂越來越亂。這世上的許多事,等到理清,就不可能明白了。曾經(jīng)很羨慕那種一兩句話輕描淡寫卻互相講到心坎上的狀態(tài),想在生活中找,卻很難找到。為了多點了解或者僅僅是消除誤解,總免不了嘰里呱啦說一大堆話,最后越說誤解越多了解越少。但又能怎樣呢,話總不說實在憋得難受,說了又只會越說越孤單,一輩子也說不出個朋友,這就是全部的現(xiàn)實了。
劉震云先生用很樸實的大白話講出了許多一針見血戳人心眼的道理。
“人要一賭上氣,就忘記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氣著別人,忘記也耽誤了自己?!?/p>
“挨打不算受欺負,被人蒙了,就算受欺負了?!?/p>
“一個人總順著別人的心思來,自己心里就有些別扭;但一個人自己別扭,也比再讓別人別扭自己強?!?/p>
“人是掰扯不得的,掰扯了別人,就是掰扯了自己?!?/p>
“順著你說的人,心里就是憋著壞?!?/p>
“人是掰扯不得的,掰扯了別人,就是掰扯了自己?!?/p>
“我活了七十歲,明白一個道理,世上別的東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沒法挑。 我還看穿一件事,過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從前?!?/p>
“他在世界上主要急兩件事。一是人說話不算話;二是遇事認死理兒,一件事,理兒事先在那里擺著,人變了,理兒變了?!?/p>
其實大道理講再多都沒用,自己心里都很清楚,只有當(dāng)自己真正經(jīng)歷了事,才能深刻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一句頂一萬句,一句頂一萬句,一句頂一萬句,能說句話就能解決的事何必說一萬句呢,能講一句就能點明的肯定要比講一萬句都扯不清楚來的好啊。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五
我實在想不出更好的題目了,可我卻覺得這個題目最合適??赐赀@本書,很符合我當(dāng)前的心境,人,一輩子都在找尋說得上話的對方,無論婚姻關(guān)系還是友情,我很慶幸擁有很懂我的朋友。
有一個說得上話的朋友,才不至于讓我在很難受的時候去想更多,我一直都覺得方言不適合表達情感(不知是不是我的錯覺),所以即使每次約好朋友,我還是講不了很多在屏幕里說“我見面了一定要和你說這個事兒”的那個事兒。
這些朋友不僅僅限于異性,其實同性也一樣,講不上話這個事情一直令我心里不舒服,我確實很希望飯局有一個切入點讓大家談?wù)勑?,可能是我的表達欲望更加強烈一點,我是希望在我說出我自己想要對他說的這些話后,我們之間,心,可以更近一步。
我其實不是一個只會口嗨的人,因為在外實在沒有什么我愿意說話的朋友,所以我很想回家和朋友喝喝酒,說說話。
我也是一個不太愿意矯情的人,我不太想在同一個事情上糾結(jié)或者作無謂的掙扎太久。所以我平時反反復(fù)復(fù)罵同一個人或者講同一件事情的時候,我是真的累,我想找人說說話,僅此而已。我覺得你是可以和我說得上話的人,我才會在這種事情發(fā)生的時候找你,而不是我無人可找的時候才找你。
我好像有點“道德綁架”說得上話的朋友,所以我現(xiàn)在試著柔軟的去表達,我想要和你說說話這樣可憐的要求。因為我信任你,我不想和身邊的人講話,和她們僅僅是講話,只有和我愿意說話的人,才叫溝通,所以朋友勸我好好和討厭的人溝通的時候,我覺得是在侮辱溝通這個詞。
我還是沒有長大,不太愿意敞開心扉,不太愿意去接納所有的人,不論討厭的喜歡的無關(guān)的有關(guān)的,我只想自己快樂。
害,我跑題了,我本是要寫寫我最愛的那位朋友的。
我一直都覺得最好的朋友和我是相互促進相互成長的,我是很希望在身邊朋友身上學(xué)到一些“軟”技能,我說的軟,是指柔軟。相比很有能力卻有點棱角的人,我更愿意主動接觸更加柔軟即使他的能力沒有那么的強的人,若是能夠成為朋友便更好了。
所以總體來說,我的交友標(biāo)準大概就是這兩個,因為我希望我的朋友能夠給我?guī)砦覜]有的感受。
并且我希望在和他的交流交往中能夠?qū)W到他的長處,我自己我覺得相對較吵,所以我對于現(xiàn)狀不論是工作環(huán)境還是住宿最不滿意的就是他們比我更加的吵鬧,我覺得這是一種無腦表現(xiàn),我也時常這樣評價自己。
我就是覺得自己應(yīng)該進步,應(yīng)該改變,應(yīng)該學(xué)習(xí),所以我才想要交好的朋友都柔軟且有能力。我一直在內(nèi)心中敬佩有能力且柔軟的人,我最好的朋友,我認為她改變了我,同時令我進步,即使我沒有和她一樣考研繼續(xù)深造,我同樣覺得她給我的人生觀以很大的指引。
在我的生活中,我感恩這一類人,即使我可能已經(jīng)對學(xué)業(yè)深造或者學(xué)歷更上一層樓已經(jīng)失去能力,但我卻期待遇到更加柔軟更加能夠鼓舞我的人。
我的內(nèi)心肯定是想要學(xué)問更上一層樓的,可我可能已經(jīng)沒有那個能力了,不是外部原因,是自身的學(xué)習(xí)能力我覺得已經(jīng)封頂了。我沒有辦法再去繼續(xù)學(xué)習(xí)自己不感興趣的功課了。
那么再去學(xué)習(xí)自己感興趣的呢,我想也不可以了,我沒有那個資本了,世事畢竟不是寫書,更不是拍電視,現(xiàn)實很多的東西不允許了??隙ㄓ腥苏f那是你還不夠努力或者你自己沒有斗志,我大可不必和你多說,我的話都只說給感同身受的人聽,實在要批評我請背地里再去說,當(dāng)我面說不討喜我也不會給你錢說你說得對。
我的棱角又出來了,我會寫著一些東西的時候自己過激,大概是雙魚座的情感太細膩,我會考慮的很多。我的朋友,教會我很多,尤其是在我情緒激動的時候,她總是在教我如何去處理,我真的很感激她,她宛若我的人生導(dǎo)師,卻不會講我最厭煩的微信聊天政治課,我很多的事情除了和她分享其次是真的很愿意看看很平靜的她會如何去處理這種事情。
我時常在想我要是人生得一伴侶,如她70%,我也很知足。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六
剛開始讀時頗不順利,感覺是翻開了一本百家姓,老張講故事牽出了老李,老顧的攤子左邊是老王,右邊是賣豆腐的老孫,還有剃頭的老關(guān),老啥啥,老啥啥,人物太多混淆不清,說不清誰是主,就像一部鄉(xiāng)村記事。
適應(yīng)了本書這樣的人物出場安排后,也慢慢縷清了人物主線是誰,抱歉我已經(jīng)忘記了他的名字,似乎是叫楊百順吧?后來改名為吳摩西。其實每個人的命運就是這樣,在不同的.階段遇到不同的人,發(fā)生不同的改變,一步一步走完了一生,那些出現(xiàn)在你生命里的過客,一刀一刀給你刻畫出一輩子。
書中出現(xiàn)的小角色頗多,可以說每一個都性格鮮明,不知道為什么,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染坊里的那個老板,熱愛猴子,愛尋思事,有工人犯了錯就愛盯著他看,再低下頭想,這個一想,就把人給想怕了,比罵你打你還難受。
前半部分取名“出延津記”,后半部分取名“回延津記”,前半部分講的是一個男人從少年到中年,離開延津去外面打拼,后半部分講的是跟這個男人有瓜葛的一個小姑娘,被賣到外地,長大后想回到生她長她的故鄉(xiāng),顧為“回延津記”,布局結(jié)構(gòu)有點像《燦爛千陽》,兩個有關(guān)聯(lián)的人,分別占據(jù)書的一半。但不同于《燦爛千陽》的是,這本書沒有明確的結(jié)局,楊百順的子孫(楊百順生前最愛的,因為長得像老詹)究竟想問那個小姑娘什么話,那個小姑娘的兒子的情人想跟他說什么話,都不知道,故事就這么結(jié)束了,也許正應(yīng)了書名,這沒有說出來的一句話,頂一萬句。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七
初讀此書,本以為啰里啰嗦要挺久才能看完,結(jié)果一旦掉進故事里便欲罷不能,三兩天倒也看完了。
盤根錯節(jié)的人物關(guān)系像極了我們所處環(huán)境:我認識你,你認識他,他認識她,而我又認識她。兜兜轉(zhuǎn)轉(zhuǎn),萬事只是個繞。原來這個世界說大也大,說小也小。
上部“出延津記”講述了楊百順(吳摩西)在經(jīng)歷了賣豆腐、殺豬、染布、賣饅頭等營生之后出走延津假裝尋找私奔的妻子,卻因中途丟了養(yǎng)女而不再回頭,其中描繪的社會生活頗有民國之風(fēng);下部“回延津記”講述了牛愛國回到故鄉(xiāng)尋親的故事,讀來有現(xiàn)代文學(xué)的寫實之風(fēng)。一出一進,綿延三代,跌宕百年。這些小人物平凡,孤獨,在忙碌的生活中掙扎、吶喊。
高級知識分子總是通過藝術(shù)創(chuàng)作來舒展情緒,與千千萬萬的欣賞者獲得精神的共鳴。而占據(jù)大多數(shù)人口的普通勞動人民更多的則是通過“說話”來消解心中所想。既然是“說話”,最好的就是能找著那個傾聽你“說話”的人,于是便有了楊百順只和巧玲說得著;吳香香和老高說得著,甚至不惜背負罵名私奔;牛愛國和章楚紅說得著;小蔣和龐麗娜說得著.....他們不惜翻山越嶺百里尋找故人傾訴,只為將心中的事情碼放整齊。
執(zhí)著而又堅強的中國人總是會為生命刻上“尋找”的烙印,我們相信命中注定,相信生命唯一,即使耗上整個青春甚至是一生也要找到那個對的人。這種情感或許自古有之,只是在今天這個愈加強調(diào)個性化的時代顯得更加棱角分明。既然如此,就要更加坦然接受這孤單、漫長、荒涼的一生:這是生命的底色啊,改不了的?!盁o論是人還是動物,都很難改變自己的命運”。
意大利的老詹在傳教時總是問三句話:“你是誰?你從哪里來?你到哪里去?”看到這個問題我不禁想起武林外傳里呂秀才問姬無命的那一幕,姬無命思考良久最后吐血而亡。這么深刻的哲學(xué)問題在當(dāng)時的楊百順看來太簡單了:我不過是從楊家莊而來,想要隨著師傅混口飯吃。
老詹期待的當(dāng)然不是這個答案,但這就是中西方人的思維差距。如果我是老詹,聽到這樣的回答,再想想自己所處的光景,肯定也吐血而亡:對牛彈琴,孺子不可教。楊百順是賣豆腐的楊百順,是假裝信教的楊摩西,是嫁給了吳香香的吳摩西,是出走延津背井離鄉(xiāng)只想著可以喊喪的羅長禮:他最終還是活成了自己心中一直期待的那個人。然而這些都不是他,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是誰。不過是隨著茍且的生活不斷變換自己的角色生存下去。這種自我認知的迷失也是孤獨的重要來源。
在每一個漫漫長夜繼續(xù)整頓心情,第二天再度出發(fā)?是生存的慣性,是精神世界的安寧,是內(nèi)心堅定的信仰。
變的是人性,心中的理想和信念才是永恒的燈塔。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八
古人講開卷有益,讀書的習(xí)慣丟掉好久,近來重拾,也能在一周之內(nèi)的工作之余讀完一本書。就把這當(dāng)做一個開端吧。
我是一個嘴笨的人,從小到大沒有和人吵過架,倒也不是不想吵,一是沖突不多,二是嘴笨。我們那管嘴笨叫不會講話,不是不會說,而是說不出有用的話,不會說漂亮話,不會說講到人家心里的話,所以從小我就明白,講話真是一件難事。
可是在《一句頂一萬句》里,我才發(fā)現(xiàn),講話何止是一件難事,簡直是這輩子最難的事。啥叫一句頂一萬句,你說了一萬句好話拉近兩個人的距離,可就因那么一句話離了心。你不知道哪個不相干的人說了一句話,就莫名其妙決定了自己的命運??此苹恼Q,生活的理就都在這里。
“人的一輩子,都是在找一個能說的上話的人?!边@是通篇的主題,序言說“話,一旦成了人與人唯一溝通的東西,尋找和孤獨便伴隨一生。心靈的疲憊和生命的頹廢,以及無邊無際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隨形地產(chǎn)生了?!?/p>
上篇的吳摩西,下篇的牛愛國,以及這兩個人物牽扯出來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是在說,做人難,說話難,有個能聽懂自己話的人難??傊松枪陋毜?,人生來就有表達的欲望,而人注定不被他人徹底理解。也許是因為在農(nóng)村長大,所以對通篇故事里的人物都有一種熟悉的感覺。一本書固然是可以長久的歷經(jīng)時間的考驗,可是理解人物生活的背景也很重要,離故事背景太遠,不免會產(chǎn)生“怎么有這種人呢”的疏離之感。因為我們注定只能接觸一小部分人,感受特定的生活環(huán)境。
一件事牽扯著另外一件事,話講著講著就從一件事到了另外一件事,何止一筆糊涂賬,話說到底也講不清楚。男女吵架就是一個例子,吵著吵著就不是一件事的事了?!巴瑯右患?,對自己有利沒利他不管,看到對別人有利,他就覺得吃了虧。”“與人共事,還愛占人便宜。占了便宜正好,不占便宜就覺得吃虧?!边@種人現(xiàn)在也不乏少見,但咱不能把它說成民族性上面,這么說和書中各種人物從一件事扯到另外一件事沒有什么區(qū)別。
“世上的事,原來件件藏著委屈?!闭媸切乃岬囊痪湓?。人心隔肚皮這話沒錯,可是這肚皮帶來的隔閡真讓人無能為力?!叭讼嗷ヒ挥懈糸u,對方便無做的對的地方;同做一件事,本來是為對方考慮,對方也把你想成了另有想法?!卑倏谀q也是這個理。真的到了說了也白說的地步,人家壓根聽不進去,才會覺得這話說得是那么無力。而往往一個人覺得真?zhèn)诵?,任說啥都沒有用,這就叫百口莫辯。一件事連著另外一件事,一句話引著一個想法,人判斷一件事時又是一個想法連著另一個想法,彎彎繞繞,話難就難在這里。
書的最后部分有兩句話,算是在一大堆難處里的兩句勸慰話?!吧妒驴唇c兒,事情倒能想開;看得長,心就寬不了了?!薄叭兆邮沁^以后,不是過從前。我要是想不清楚著一點,也活不到今天?!辈皇堑眠^且過,而是活在當(dāng)下。說話難,往往就是話里有話、客套話、真話、假話、大話、胡話。說話難,人生更難,但是知道了這個難處,能稍加體諒別人,也算是盡綿薄之力了。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九
最近,看了劉震云的新作《一句頂一萬句》。
當(dāng)然不是官場小說,也不是哪個人說話一言九鼎,一句話頂別人的一萬句話。而是寫普通的民眾,中國千百年普通民眾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和人際交往狀態(tài),以“談的來談不來”作為交友、戀愛結(jié)婚的標(biāo)準,或者,把“找一個說得著”的作為人活著的目標(biāo)。
我看過劉震云的多部小說,他駕馭文字的能力很強,特別是對社會底層民眾的生活描寫在目前的中國作家里無人能及(當(dāng)然是個人看法)。現(xiàn)在經(jīng)常在某個生活的環(huán)節(jié)上,我依然能體會到《一地雞毛》中主人公的感覺。幸好劉震云的這部小說沒有像《手機》被拍成電影,否則,“一地雞毛”式的生活或許會成為網(wǎng)絡(luò)熱詞呢。
新作宣傳的“噱頭”是:中國人的千年孤獨。看到這幾個字,心里很不以為然。很多人看過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開山和代表作。曾經(jīng)在經(jīng)歷過一段很痛苦的無以言說的經(jīng)歷后,寫下:我也要下得床來,給自己織一匹裹尸布。那個時候應(yīng)該說我準確的理解了百年孤獨里的烏蘇拉。
想起《讀你》這首歌的歌詞里有“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讀你的感覺像春天?!彪m說是愛情歌曲,但假使有朋友能讓人有這樣的感覺,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孤單寂寞吧!
不知,我認為的然,震云同志認可否?。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十
《一句頂一萬句》這本書以洗練的語句,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和巧妙的敘事安排很好地將充滿八十年代中國鄉(xiāng)村氣息的平民日常生活刻畫了出來。在書中出現(xiàn)的人物充滿了各自的特點,從市井小民到地方官員人生的刻畫和描寫都隨著主人公的場景移動輪流敘說,對當(dāng)時百姓的生活狀態(tài)進行了多角度的描寫,也塑造出了一批令人感嘆的孤獨者的形象,眾多豐滿的形象為文學(xué)藝術(shù)帶來了新的風(fēng)氣。
文本中,人與人有說得上話與說不上話的關(guān)系,說得上話的少,說不上話的多。說不上話的又可以大致分為向外尋找說得上話的以及自己想象“噴空”兩種。例如書中的兩個主人公楊百順和牛愛國都屬于與人說不上話、向外尋找與自己說得上話的人,而楊百順的弟弟楊百利則是靠自己想向“噴空”來與自己對話,與同樣喜歡用這種方式與自己對話的人對話。在這本書中所出現(xiàn)的人物,大多都面臨著同樣一個問題,與旁人無法進行合乎心靈的溝通,也就是說都沒有能夠進行有效的、有意義的交流。無關(guān)誰對誰錯,只是彼此內(nèi)心的世界不能處在同樣的水平線上。
比如說一開始,賣豆腐的老楊和趕大車的老馬,老楊跟老馬過心,因為他覺得自己跟老馬是可以說得上話的??墒抢像R卻不跟老楊過心,因為老馬打心底里看不老楊,但他說起話來又離不開老楊。老楊“事不拿人話拿人”的感嘆更是表現(xiàn)了人與人的對話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起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作用,這樣的安排更具有點睛的效果。
看這本書聯(lián)系到我們的生活,很容易讓人想到“尬聊”一詞。何謂“尬聊”?即雙方之間極其尷尬的聊天。為什么是很尷尬的聊天?因為聊天的話題并不是雙方都很想就此深談的內(nèi)容,又找不到很好的談話方向所以只能選取一些雙方都比較熟悉的比較日?,嵥榈脑掝}繼續(xù)聊天,這種情況屬于雙方說不上話的范疇。人們的生活變了,人們的交往方式也變了,可是人內(nèi)心的渴求還是沒有變。以前,鄉(xiāng)里鄰里之間走家串戶地四處聊天,只為尋找可以說得上話的人和表達自己內(nèi)心想說的話?,F(xiàn)在,由網(wǎng)絡(luò)連接的各頭通過各種聊天軟件表達自己,尋找說得上話的人。不過都是為了避免沒有說得上話的人的孤獨感罷了。
可是,無論是從前還是現(xiàn)在,這些方式都奏效了嗎?并沒有。那種與人說不上話的孤獨感還是伴隨在人們的身旁,沒有消失;那種困擾了人們千年的孤獨依然籠罩在人們的頭上,沒有消失。書中八十年代的中國鄉(xiāng)村,兩個主人公的出走、私塾先生老汪的出走、“噴空”的楊百利都是在為了擺脫說不上話的孤獨。
現(xiàn)實中,同一屋檐下的人們可以很長時間都不用話語交流已成為一種常見的場景,取而代之的是手機里的各類軟件。在聊天軟件上,對著熟悉的人不能有話直說,也不能有事說事,不然會容易變得生疏,因為要有所顧忌;對著陌生人的時候反而可以高談?wù)撻煟瑹o話不說,不必忌諱什么東西。無論是有所忌諱還是無所顧忌,都是為了能夠擁有能說得上話的人而采取的方式。可是孤獨的問題依然揮之不去,人們都希望可以無話不說,卻只能無話可說。為了尋找而尋找,為了說話而說話,這種可怕的心靈孤寂讓許多人都在迷茫中丟失了自己,迷失了前路。
精神上的孤獨存在于各個階層、各個時代之中,有些人比較清楚自己為何而孤獨,可有些人卻弄不明白那就是孤獨,盡管不明白,也不妨礙他們對這種感覺的深刻體驗。人多喜歡熱鬧,在喧囂的環(huán)境下最是容易擺脫孤獨的情緒,可也是這樣喧囂的環(huán)境中最能凸顯人的孤獨。俗話有說“話不投機半句多”,一萬句不過心的話語始終也比不過一句能夠暖心的話,這就是“一句頂一萬句”。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十一
偶讀劉震云的《一句頂一萬句》,最震撼我的就是對人性中孤獨的刻畫,讓人震驚,令人深思。
這部獲得茅盾文學(xué)獎的小說,寫了不同時代賤如草芥的普通人的命運,主人公常常走投無路而又一直向前。上部《出延津記》,楊百順為了尋求精神上的依托和慰藉,為了找個能夠說句知心話的人,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即楊百順)在失去唯一能夠“說的上話”的養(yǎng)女后毅然走出延津,尋找養(yǎng)女;下部《回延津記》,吳摩西養(yǎng)女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尋找“說的上話”的朋友,離開生活了幾十年的地方,不遠千里走向延津。
對這部大手筆的優(yōu)秀作品,我不敢姑妄論之,在這里只說說對于孤獨的理解和感受。
一個人孤獨地來到這個世界,最終都會孤獨地離開?;钪?,也許就是為了尋找一個能與自己“說的上話”的人,也就是現(xiàn)在說的朋友或者知己,活著本來就是件不易的事、孤獨的事,但只要有人能懂自己,遇到事情有人可以商量,開心時有人可以分享,悲傷時有人能夠安慰,那么這份孤獨便可以排解,和相知相惜的人在一起,話不在多,也許真的可以一句頂一萬句。
人是一個群居動物,有時身處鬧市,仍覺得孤獨,我以為原因是多方面的:
外國人有信仰,可以向主傾訴心曲,人神交流;而國人缺少信仰,當(dāng)需要傾訴的時候,往往不知該向誰傾訴,誰會愿意聽你傾訴,身處人海,茫然四顧,卻找不到一個可以說話的人,這種心理需求壓抑得太久,便成了難以排遣的孤獨。孤獨的人希望有人懂,卻不喜歡別人把他看透,往往為了面子或者那點可憐的自尊,不得不忍受內(nèi)心的煎熬。
這個知己,無關(guān)貧富,無關(guān)年齡,無關(guān)性別,投緣就好。也許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尋覓覓,尋找那個投緣的、“說得著的”人。大部分人身邊不缺朋友,聚在一起大多談?wù)搰隆挝坏氖?、他人的事,但談自己的少,敞開心扉的更少。我們?nèi)鄙倌欠N心有靈犀、一個手勢一個眼神就能達成默契的朋友,當(dāng)然這個要求甚高,即使在一起生活了若干年的夫妻也難以達到這樣的境界,因此這樣的知己是可遇不可求的,既然如此,孤獨就在所難免了。
有時被現(xiàn)實的利益羈絆著,想說卻不敢暢所欲言,怕別人抓住把柄,給自己日后的生活帶來麻煩;有時被傳統(tǒng)的禮儀道德約束著,一些敏感的話題想說卻不好說不便說;有時由于各自的認識水平不同,說了產(chǎn)生不了共鳴,說了也白說,干脆就不想說懶得說。
常說解鈴還需系鈴人,自己有了心結(jié),僅靠外在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自己有正確的認識,朋友再多再好,也代替不了自己,即便是自己最親的家人,也難以做到感同身受。外因雖不可小視,但內(nèi)因才是關(guān)鍵。自己想通了,陰霾就會消散,孤獨就成為你審時度勢、拷問靈魂的利器,成為你人生之路上一筆寶貴的財富。
孤獨是無人能走進靈魂深處產(chǎn)生共鳴,是眾人皆醉我獨醒,是高處不勝寒,是永不服輸,是不向某個人或者某種勢力屈服妥協(xié)。孤獨的人,能品出人生的真諦,能看透世事的冷暖;孤獨的人,得意時一般不忘我,失意時不自賤;孤獨的人,可以獨享心靈的寧靜,體悟生活中的一份精致與淡雅。
偶爾的孤獨是一種別樣的人生體驗,就像經(jīng)常喝茶的人,偶爾喝一次咖啡,感受一下不同的滋味,也是一種享受。人們常說,情到深處人孤獨,情深無人懂得、珍惜,又不可言說,那種無法排解的孤獨只能獨享,也許這就是一個人終其一生既想體會又想逃離的事實。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十二
這部獲得茅盾文學(xué)獎的小說,寫了不同時代賤如草芥的普通人的命運,主人公常常走投無路而又一直向前。上部《出延津記》,楊百順為了尋求精神上的依托和慰藉,為了找個能夠說句知心話的人,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即楊百順)在失去唯一能夠“說的上話”的養(yǎng)女后毅然走出延津,尋找養(yǎng)女;下部《回延津記》,吳摩西養(yǎng)女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尋找“說的上話”的朋友,離開生活了幾十年的地方,不遠千里走向延津。
對這部大手筆的優(yōu)秀作品,我不敢姑妄論之,在這里只說說對于孤獨的理解和感受。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十三
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有點亂,感覺看不太懂書在講些什么。但越是往后看越覺得精彩,越覺得作者厲害,然后就開始深深佩服作者了。
書分兩部分,上部分是出延津記;下部分是入延津記。小說的前半寫的是過去,主角是楊百順,楊百順上有個哥哥,下有個弟弟,與賣豆腐的老楊為父子關(guān)系,楊百順一生改了三個次名字。從楊百順改成楊摩西是他人生的一個轉(zhuǎn)折點,從楊摩西改成吳摩西,又是他人生的一個轉(zhuǎn)折點,他的人生似乎就是這樣。被分成3個部分。楊百順與剃頭的老裴互為朋友;與殺豬的老曾互為師徒;與外國人老詹也互為師徒……他與太多太多人有關(guān)系,而他的一生,似乎也在為了一個“說得順心”而徒勞有波。
楊百順,百順。他的父親給他取了個好名字,但他的生活,事業(yè),似乎都不像他的名字一樣,他總在尋找些什么??赐炅藭也琶靼?。他一直在尋找一個人“說得順心”的人。話,一旦成為了人與人唯一溝通的東西,尋找和孤獨便伴隨一生。所以楊百順在尋找,為了心里過的舒坦舒心,為了孤獨有人陪伴,有人可以說話,他的一生都過的堅苦。于是喊喪,便成了書中楊百順崇拜的職業(yè)。
龍應(yīng)臺曾說過;“有一種寂寞,身邊添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就可以消除。”楊百順何嘗不是想這樣,所以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失去為一能夠“說得上話”的養(yǎng)女,為了尋找,走出延津。而吳摩西養(yǎng)女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擺脫孤獨,尋找“說得上話的”朋友,走向延津。他們一出一進,延宕百年。就是為了心靈的慰藉,所以他們一直在尋找,他們毅然決然的追逐“一句頂萬句”的身影。
由此我忽然發(fā)現(xiàn),為什么常有人說活得很累。他們在生活不如意,事業(yè)不順,愛情不美好時,頹廢,茫然。他們找不到說話的對象,所以累。這種累,猶如漫漫長夜,磨礪著我們的神經(jīng),祖祖輩輩??惺持覀兊男撵`。
小說中所有的情節(jié)關(guān)系和人物,所有的社會組織和家庭和諧,其實都和人能不能對的上話,對的話能不能觸及心靈有關(guān)。而楊白順,也就是吳摩西沒有找到她的養(yǎng)女,牛愛國也沒有找到龐麗娜和和尚。但是這就是人生不是嗎?一個個錯過,一個個無奈,而人生,也是因此完整。
“一句勝過千年”是我認為這本書的主旨,書中所有故事因此展開也因此結(jié)束。我想劉震云先生也是想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吧。
有一種寂寞,有一種孤獨,以話語開始,也以話語結(jié)束。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十四
此寫實小說,上半本講楊百順為生計顛沛流離,出去假找給自己戴了綠帽的老婆和奸夫,卻丟了世上唯一說得來的養(yǎng)女,從而出走延津。下半本講養(yǎng)女的兒子牛愛國,假找給自己戴了綠帽的老婆和奸夫,卻在找的過程中,借著媽媽臨死前未得的那句話的線索,找到了延津,赫然發(fā)現(xiàn),這一找,心里實際是糾結(jié)著去尋找自己失去的那句話,那個女子。
看完后,覺得寫實小說,看起來有點累,寓意深遠,如果有共鳴,則會被深深打動,像我當(dāng)年看那本寫實的《平凡的世界》一樣,現(xiàn)若再看,因心境不同,怕是感受也自然不同了。
這本書看完,還好,但也有一些體會,雖然晚了,還是寫下來,怕像書中所說,有些話,熱時還有,冷時已變味,或得不著了。
人是孤獨的,在世上被許多事情牽扯著,實際上只是對付,尋得著說得著話的人,難之又難。而若一輩子沒處說,卻也憋得慌。相信許多人看完這本書后的第一個感覺就是——憋屈。
這說得著話,卻又跟夫妻、朋友沒有直接關(guān)系,夫妻可以同床異夢,母女可以指鼻對罵,而30歲大人卻可以跟5歲小孩天生說得來。這說得來,又不是非得每句話都掏心窩子,而是可以隨便說說,說時整個人都換了,與平時不同,口吃的不口吃了,嘴笨的會接話了,雙方都暢快,都沒得遮掩,沒得疙瘩。若離了說得著話的,縱是千山萬水也尋,失了性命也尋,5歲活到50歲,還朝思夢想。
那些奸夫,平日跟自家人要么摔鍋砸碗,要么像路人一樣,偷偷在一起,倒是一夜可以說上一年的話,沒了家,沒了物質(zhì),流浪在外,依然甜甜蜜蜜、開心無比。倒讓書中主人公事后憋見了,想殺人也抬不了手,只因心里怪不上人了。
書中私塾老汪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大家都誤讀了,不是圣人開心,而是圣人悲怨。只有身邊說得著話的實人不得,才會指望遠方的虛人。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十五
有幾句話,沒有說清楚。吳摩西要跟后輩說的那句,章楚紅要跟牛愛國說的那句。我大膽猜測,都是這句“過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以前?!币驗橐痪漤斠蝗f句。
作者很貼心??偘堰^去翻來覆去的回憶。而上下兩卷,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故而,未來牛愛國怎么了,我不知道,牛愛國的過去追溯到楊百順身上,我倒是門兒清。過去的事情,太曲折太彎彎繞繞了,根本就說不清。
好吧簡單說,就是祖孫三代人,未了一個“說得著”的人,從延津走出去又走回來的故事。情節(jié)曲折離奇,蕩氣回腸。同時最大的感受就是命運的無奈和在世為人的孤獨。
楊百順,本來是楊家莊買豆腐的老楊的兒子,最開始喜歡喊喪的羅長禮。七十年過去,他在咸陽死去,死時他的子孫輩都姓羅,因為他說他叫羅長禮。書外的人,永遠記得他還叫過楊摩西,吳摩西,他跟過老曾學(xué)殺豬,跟過老詹信天主,他有過一個說的著的繼女叫巧玲,后來巧玲丟了,巧玲也就是該心也就是曹青娥的兒子牛愛國,回到了鹽津。沒看過書的,必是聽不懂這一層層人物關(guān)系。
楊百順孤獨,牛愛國也孤獨,他們的孤獨有不一樣有一樣。跟能說得著話的人談對象當(dāng)朋友,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幸事,但須知人總會變,就像主人公頻繁的改名換姓,過去說的著,現(xiàn)在說不著了,過去要好,現(xiàn)在也淡了,或許這就是人生。過日子不能總想著過去也是這個原因。過去的人就像是死了,再回不來了,只有往前走,交新的朋友,找到陪伴下一程路的那個說的著的人,才能過好一輩子。
讓我們致敬偉大的孤獨。致敬義無反顧向前走的時間。致敬這機緣巧合彎彎繞繞的奇妙人生。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十六
都說這本書像是中國的百年孤獨,讀完發(fā)現(xiàn)這樣的評價還是比較中肯。
書中各色各樣的人物,雖然多是普通的中國底層老百姓,但卻幾乎又都有自己生活所追求的目標(biāo)。書里將這些目標(biāo)大多寄于“找個能聊的人”,以小見大,自然而樸素。
小說中描繪的生活百態(tài),雖然算不上多彩,卻也足夠豐富,讓人透過文字仿佛看見自己正身處其中,為自己的一個小目標(biāo)而活著。
楊百順走出延津,因為故鄉(xiāng)已無可流戀之處與可流戀之人。他唯一說得上話的養(yǎng)女巧玲也被人拐賣,便更無回鄉(xiāng)的意愿。
巧玲想走回延津,因為對命運和生活種種疑惑。但是現(xiàn)實的各種羈絆又讓她邁不出去那一步,只能在內(nèi)心走回那個自己命運的起點。
牛愛國當(dāng)真回了延津,但是回延津并非他最初的目標(biāo),對于延津也并沒有像母親那樣的情感。所以即使回了,也無法找到自己追尋的東西。于是斷然離開,再次踏上漂泊之路。
百年孤獨中的那個小鎮(zhèn)馬貢多,經(jīng)歷平靜、熱鬧、繁榮、衰落,在對生活進行了完善演繹之后,最終隨著命運的風(fēng)暴,徹底消失于世間,仿佛從未存在過。小鎮(zhèn)的假興真衰實際只是人心孤獨的匯聚。
延津,更像多年以來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人們樂此不疲地忙忙碌碌,看似在平凡中演繹了偉大,卻終究發(fā)現(xiàn)內(nèi)心的想法早已無處傾訴,只得隨著洪流,一路跌跌撞撞。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十七
最近因為看了朗讀者。喜歡上了一個作家:劉震云。如饑似渴的讀完了他的一本書《一句頂一萬句》。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日子得往后過,不會再回到從前了。
是啊?;匚吨@句話,我想起來難忘的2016。在這一年里,我不幸的被惡性腫瘤親吻。為了活著,切去了身體的一部分。術(shù)后,第一次在浴室洗澡的時候,面對殘缺的身體,我痛哭失聲。我以后的路還應(yīng)該怎樣走。在親人,醫(yī)生的陪伴下,我走出了生活的低谷。堅定了生活的信心,在老師同學(xué)的陪伴下,我的臉上又恢復(fù)了童真的笑容。盡管以后還有5年的后續(xù)治療,還要不停的頂起復(fù)查,但是,這些都打不倒我的生活信念。正是:世界以痛吻我,我報之以歌。
是的,生活還要往前走。不能因為一點坎坷就選擇投降。在治療的過程中,我認識了好多病友,她們大多多才多藝,有巧手姐姐:新新,有演員阿姨:天倫,有瑜伽教練:愛的世界……她們的生活熱情也感染了我。
在病后的日子里,我參加了學(xué)校的書法班,又在間斷了一個治療時期后,參加了少年宮的舞蹈班。反正生活中到處是歌聲,到處是歡笑。因為我的笑聲,也感染了周圍的人,她們都說,我變了,變得比以前更開朗樂觀了。
知道劉震云作家也是源于董卿主持的節(jié)目:朗讀者。每期必看??赐暌院?,總會去思考我今后的生活之路。身體的殘疾不可怕,心靈不能殘疾。
日子總是要往后過的,是的,只要活著就充滿了希望。
一萬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十八
舍不得掩卷是有些個理還沒碼完,有些個人要跳出來蹦跶顯形,有些個事要對照明鑒。“這日子過的是以后,不是過的以前。”這樣想來,還有什么可值得掰扯的呢?顯然是要說給自個的。
這里面多出來一個時間模式。
這后面我們分兩條線走,一個是瘸腿,一個人;一個是瘸子,好多人,有悲歡離合。
事兒得一件一件理,可理兒就是那么個理兒,瘸腿一個人,原本不必理,自認門清,無法無天,自得其樂。瘸子不行,在親情、愛情、友情的俗世里如果瞅不見自個,又找不到說的上話的,多半就是瘸子且不得好終。整個下半部人生就是這樣:事碼不好,話說不上,人找不對,即便陰差陽錯找對了也是失了魂丟了人,即使懂得了一些道理也過不好當(dāng)下。為何?因為瘸子好面子,他忘了自個是誰,總是活在別人的認為里,根,弄差了;因為瘸子把現(xiàn)在活在了以前里,自然也就沒了以后。因為瘸子總是一個事掰扯到另一個事,其實碼不清也就算了,怕就怕惡魔纏身后的私語,我不殺人,也要放火。如此這般,落下了病根:在循環(huán)往復(fù)里得了一個可怕的病:在過往的世界里沉淪、尋找,在如今的世界里繼續(xù)犯錯、丟失,及無從談起的未來。
瘸了腿的有可能成了瘸子再爬不起來,沒了耳垂的曼卿反倒值得期許。雖也下眉嘆息,武斷有余,然知書達理,勇氣可嘉。奈何老劉回回繞繞,濃墨重彩,獨獨至此也是惜墨如金,亦無從談起以后,當(dāng)真是無一安好,好不孤獨。
家人不能選,我且珍惜。
過往不必選,唯有珍惜。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7719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