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讀后感(精選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5 06:21:17
中庸讀后感(精選18篇)
時間:2023-11-05 06:21:17     小編:書香墨

讀后感是讀者心靈的傾訴,是對文學藝術的欣賞和品味的體現(xiàn)。在寫讀后感時,可以逐一分析作品的結構、人物形象、情節(jié)設置等要素。大家可以一起來看看以下這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相互學習和借鑒。

中庸讀后感篇一

一直以來就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很感興趣,初中的時候因為時間緊任務重,只零碎的學過一些,然而都不夠系統(tǒng),不能夠準確的把握其精神實質(zhì)。到了高中有了很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就買了一些有關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書。今天讀完《中庸》,感觸頗深。

《中庸》里面涵蓋了有關做人,修身,齊家,治國的道理,中庸之道自古至今一直受到知識份子的追捧,里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然而,對于這種儒家思想的代表作,我們必須批判的繼承和吸收,它有很多思想是正面的是積極的,然而,也還有很多不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所以,我們一定不能迷信書本。

中庸之道是中國的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是值得現(xiàn)今社會提倡和學習的,是寶貴的精神遺產(chǎn),值得所有中國人學習,值得我們深研。

中庸讀后感篇二

《禮記。中庸》中關于做學問是這樣講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辯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告訴我們:要廣博地學習,詳細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別,切實地力行。不學則已,既然要學,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終止;不去求教則已,既然求教,不到徹底明白絕不終止;不去思考則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絕不終止;不去辨別則已,既然辨別了,不到分辨明白絕不終止;不去做則已,既然做了,不確實做到圓滿絕不終止。

的確,《中庸》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中庸讀后感篇三

《中庸》原文“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毕才返那榫w還沒有發(fā)生的時候,心是平靜安寧祥和無礙的狀態(tài),稱之為“中”;如果情緒之發(fā)生時也能由這種“中”的狀態(tài)控制,則稱之為“和”。『中』的狀態(tài)是人性最本初和自然的狀態(tài),也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根本,人對事物發(fā)出情緒能夠用『和』原則來自制,則是最接近道的。《中庸》強調(diào)中庸之道是人們片刻也不能離開的,但要實行“中庸之道”,還必須尊重天賦的本性,通過后天的學習,即《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疤烀^性”,是說人性是由天賦予的?!奥市灾^道”,是說循著這種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認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說“修道之謂教”。實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問題,也是修道的問題,這是發(fā)展了孔子“內(nèi)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吨杏埂酚痔岢隽擞械轮吮仨毢谩叭_德”,實行“五達道”,才能達到“中庸”的境界。所謂“五達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處理這五方面關系的準則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朋友有信”?!拔暹_道”的實行,要靠“三達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達德”,達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們努力進行主觀心性的養(yǎng)成,以達到“至誠”的境界。

系統(tǒng)地閱讀過《中庸》,對古文經(jīng)典有了粗淺的認識,仿佛脫胎換骨似的,對古文經(jīng)典有了全新的認識,即使在科技如此發(fā)達的今天,他們文章中的觀點仍不過時,因為古人、今人及將來的人,心性是一樣的,對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則都有相通之處,不管時事如何變遷,作為生命主體的人都是一樣的,無論什么時代都有共性。

為什么四書能傳承不息?讀完《中庸》過后,我算有了一點領悟,因為它們是中華文明的傳承,更因為它們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歷風風雨雨,經(jīng)歲月的沉淀,而歷久彌新,不會過時,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讀了。

中庸讀后感篇四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貴族擁有一張出色的檀木做的弓,用這張弓射箭又遠又準,他非常珍惜這張弓。

曾幾何時,我也是這樣追求完美的。總想保持最好的狀態(tài),各方面都出色,讓所有人都說好。于是累人累心,終日提心吊膽,卻難免顧此失彼。無論做到怎樣,總有人說不好,為了別人的眼光奔波勞碌,卻失掉了本心。驀然回首,才知原來是掉進了完美的華麗陷阱。

偶遇一篇關于“中庸之道“的點評,頓覺醍醐灌頂。

關於中庸原理,散見儒家論述,并不完全集中在子思傳作的《中庸》章句。中庸之道的要旨大體上可從下面四句綱領性口訣去領會:"允執(zhí)厥中";"過猶不及";"和而不同";"所貴者權"是也。

允執(zhí)其中——。

中庸之道者,“用中為常道也”?!抖Y記》解釋中庸為“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墩撜Z·堯曰》稱中庸要“允執(zhí)其中”,道統(tǒng)之傳,堯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虞書·大禹謨》)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是謂堯、舜、禹三位傳說中的圣王,都以中庸之道為傳世之寶,授受之際,叮嚀告誡也。

過猶不及——。

《論語·先進》中記載著孔子和子貢的談話。子貢問老師,子張和子夏誰優(yōu)勝?孔子說子張顯得過頭,子夏有些趕不上。子貢就說是不是子張強一些,孔子的答覆是“過猶不及”。

過頭和不及是事物的兩種極端化傾向,或者說兩種錯誤傾向,孔子認為都不足取。譬如說,為人之道既不可好高騖遠,也不應自暴自棄;既要追求理想,又須面對現(xiàn)實??鬃又鲝埛彩掠卸?,抑其過,引其不及,歸中道也。

和而不同——。

什麼是人際關系范疇優(yōu)化求中的根本途徑?一言蔽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也。

“和”與“同”,在漢語中可以是同義詞,但在這里是有區(qū)別的。事物通過變革達到實質(zhì)上的統(tǒng)一或調(diào)諧狀態(tài),叫做“和”;掩蓋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齊一致,謂之“同”。

中庸之道是求“和”之道,以“不同”為求“和”的前提和必然。

所貴者權(君子時中)——。

“情況在不斷地變化”。中庸之道要求通權達變,因時、因地、因體制宜行事;是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富於靈活性,與時俱進的決策之道。

完美不是陷阱,人們誤入歧途只因會錯了意?!爸袆t正,滿則覆,虛則欹?!边^滿則溢,水至清則無魚。允執(zhí)厥中才是完美之道,世間萬物自有其紋理,順其自然才能如“庖丁解?!鞍阌稳杏杏?,自得其樂。一味求好求滿,必將過猶不及。

要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因為沒有人能替自己做決定,做判斷。自己的觀點再卑微,總有可取之處。在此基礎上去偽存真,得到的才是自己的東西。不做同而不和,不求甚解的小人。要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人們看問題總有不同的視角,不同才是創(chuàng)新的源泉。即使錯了,又能怎樣?改過就是了,只要態(tài)度虔誠,孜孜以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君子審時度勢,相機行事。去不了巴黎,去趟羅馬也不錯,不一樣的路上有不一樣的動人風景;摘不到太陽,摘顆月亮也不錯,月華如水亦有迷人之處。心境不好,有時只差轉(zhuǎn)念一想。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然后就接受生活賜予的每一樣東西吧,生活中往往缺少的不是快樂,而是發(fā)現(xiàn)快樂的眼睛。

我們追求的不是想象中的天堂,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是自然之道。這自然之道卻是如此撲朔迷離,象震蕩的波紋,只有少數(shù)的時間待在它的中軸線上,因時因地因勢不同。也許我們應該懷著一顆孩童般的求知之心去對待那頑皮的真理,才既不會灰心喪氣,又不會驕傲自滿。唯一不變的是變化,不安和痛苦是常態(tài),安寧和快樂是軸心。

最后以《評中庸之道》的一段話結尾:建立一種不斷求中的機制(而非一時一事僥幸取勝),具備了自我完善的良性反饋調(diào)整能力,就像以理想的“中”為中軸線,那真實決策好比在這根中軸線上下左右圍繞行進的收斂曲線,其偏離和時滯不至於太遠太久,萬變不離其“中”了。

中庸讀后感篇五

《中庸》是一篇論述儒家人性修養(yǎng)的散文,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子思所作,是儒家學說經(jīng)典論著。經(jīng)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終和《大學》、《論語》、《孟子》并稱為“四書”,這件事情非常重要。宋元以后,《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吨杏埂诽岢龅摹拔暹_道”、“三達德”、“慎獨自修”、“至誠盡性”等內(nèi)容,對為人處事,人性修養(yǎng)有重要影響。

關于“中庸”,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中庸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燭照通篇。這句話是一個垂示,猶如鳳鳥銜至黃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圖》稱:黃帝坐于扈閣,鳳凰銜書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種瞬間綻現(xiàn)的文采。是一個自天之命、由微之顯、從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過程。

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yǎng)與反省的品質(zhì)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zhì)。

可是,要達到“至誠”的境界又談何容易呀!特別是我們今天的經(jīng)濟化市場化的社會,達到“至誠”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點的,歸根結底一“貪”字。自古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常樂??傊?,讀過中庸之后,于為人于處世都受益匪淺,受用終身。

看了《中庸》之后我豁然開朗:就是因為我們懷著對天依賴的心情,讓我們變得習慣從天得到鼓勵以及活著的動力??墒怯袥]有想過,我們?nèi)绱司把?、依賴的天又是如何看待我們?輕視,抑或是不在乎?高興了就施舍一點恩惠,不開心了就讓你吃點苦。我們應該學習中庸,對天也中庸,不卑不亢,敬畏他但也不迷信他,努力修為自身,讓自己達到一種不管怎樣都能泰然自若、保持心境平和的境界,平靜地面對天給我們的一切,不期待他的眷顧,也不害怕他的降災,在天不斷為難的時候不會去想什么時候才是盡頭,而是自強不息并且在苦境中自得其樂,沒有什么可以真正影響到我們。或許這樣,天反而會尊重我們,也只有這樣,我認為兩者才是平等的,才能真正的和諧相處,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圣人之道,“小德川流,大德敦化”,“發(fā)育萬物,峻極于天”。而其基礎,是對萬物本性,對事物運行規(guī)律的敬畏,此之謂“尊德性”;是對事物發(fā)生、發(fā)展、變化、消亡背后的各種因素的不懈探索,此之謂“道問學”;是目光極于天地萬物,而用心盡于精妙幽微;是不斷修行調(diào)整自己,引導事物發(fā)揚本性。

“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p>

朱熹說:“此五句,大小相資,首尾相應,圣賢所示入德之方莫祥于此,學者宜盡心焉?!?/p>

中庸讀后感篇六

讀了中庸,我看中庸是有三層含義的,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平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

在中庸中講到“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比诵枰3种姓胶停绻ブ姓胶?,一定是因為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于敬。一個人要保持中正平和,需要從容淡定,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能過喜過憂,不能過怒過哀。七情六欲本來是人的正常反應,但不能反應過頭。無論在什么場合,如果都將這些情緒表現(xiàn)到“中正平和”的境界,既不過分,也無不足,不管遇到了什么狀況,都能夠保持一種淡定的態(tài)度,保持一種從容不迫的情懷,那么就做到了中庸。做到中正平和似乎有利于自己的'成功。

在現(xiàn)今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隨波逐流,肆意妄為,沒有原則,沒有持之以恒的目標,越來越少的人做到不偏不倚,中正平和。我們需要多注重提升自己的內(nèi)在涵養(yǎng),學習中庸思想中的優(yōu)秀部分。雖然中庸很難實行,但是也不是不可實行的,“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要實行中庸之道,也需要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

現(xiàn)在人們在物質(zhì)的侵蝕下,在多種價值觀的影響下,容易行為失據(jù),離中庸?jié)u遠,以致于常常心理失衡,痛苦絕望。所以保持平常心,把心擺正,回到中庸上來,何嘗不是消除煩惱,贏得快樂的一種途徑呢?(趙岑芽)。

中庸讀后感篇七

《大學·中庸·孝經(jīng)》這本書教育意義很深,令我受益匪淺。

書中我最認同的一句話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贝笠馐牵和ㄟ^探索了解道理,豐富知識,處事的意念誠實,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就客觀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肅好,就能治理好國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們都這樣做,那給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書中我們都應該做到的是:孝子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衰,祭則致其嚴。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時,應當尊敬他們,使父母高興,父母生病時,應當表現(xiàn)出焦慮,他們死后,應當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時要嚴肅,這樣才算孝敬。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兩句話,那么人人都有豐富的知識、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態(tài)度,那家族就會興旺起來,國家就會強大起來,那國家之間將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們的明天更美好!

暑假里,我與家長共同閱讀了“羊城分級閱讀“系列的《大學中庸》這本經(jīng)典讀物。

經(jīng)過與家長共同閱讀,我突然覺得讀書的確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大學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經(jīng)典書籍,雖說這本書很難讀懂,但是我借助電腦的力量覺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讓我領悟了許多人生的道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學》部分的'一個片段說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意思就是說:“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這段說的很對,知識十分重要,知識來自于對萬物事的認識,有了知識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識的人,品行會良好;有了知識的人才會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夢想。

通過與家長共同讀書,讓我知道了自己知識的微薄,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今后要廣泛閱讀,不斷理解中國文學的精髓。也讓我從讀書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別人,并從中找到了快樂。我讀書,我成長,我快樂!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年伊始我院組織了對傳統(tǒng)文化《論語》的學習,現(xiàn)在又組織學習了《大學中庸》,通過這兩次學習,使我不僅體會到了古典文化的經(jīng)典和博大精深,更感受到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對我自身的指導意義。

中庸讀后感篇八

在《中庸》中,我體會到了知識的重要性,知識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學習可以改變?nèi)说乃枷刖辰绾臀幕瘜哟巍?/p>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學習的五個層次,正所謂量變才能達到質(zhì)變,在我們積累量的`時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態(tài)度來面對事情,以平和的心態(tài)處理事情。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修身的過程,通過書本獲得知識,通過知識傳遞思想,進而達到書中要求的道德水平。

通過閱讀,我學會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萬不要強加給別人。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要學會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觀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庸讀后感篇九

暑假里,我與家長共同閱讀了“羊城分級閱讀“系列的`《大學中庸》這本經(jīng)典讀物。

經(jīng)過與家長共同閱讀,我突然覺得讀書的確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大學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經(jīng)典書籍,雖說這本書很難讀懂,但是我借助電腦的力量覺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讓我領悟了許多人生的道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學》部分的一個片段說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p>

這段說的很對,知識十分重要,知識來自于對萬物事的認識,有了知識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識的人,品行會良好;有了知識的人才會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夢想。

這本書真是上上下下都與我們的生活聯(lián)系著,比如“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

”這句話,現(xiàn)實生活中就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我們中國的主席“習近平”,他不僅有知識,

有修養(yǎng),他的家庭也是十分和睦的,他孝母愛妻,首先把自己的家庭管理好,才去管理好國家大事,治理好國家,鏟除貪官污吏,為百姓謀幸福,發(fā)展國家。

因為有了這些政府官員,中國才會富強!

通過與家長共同讀書,讓我知道了自己知識的微薄,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今后要廣泛閱讀,不斷理解中國文學的精髓。

也讓我從讀書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別人,并從中找到了快樂。

我讀書,我成長,我快樂!

中庸讀后感篇十

我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特別是儒學思想底蘊深厚,你對《中庸》了解多少,下面來看看其他人寫的讀后感吧!



《中庸》讀后感(一)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

它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修,修道之謂教”的性、道、教三者為根本,深入闡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

“中庸乃人生成敗的智慧根本”、“誠于中,信于外”、“君子當慎獨中立”、“仁者愛人,仁者無敵”、“誠則明,明則誠”、“和為貴,不自棄”六個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論。

讀《中庸》,感覺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為字難認,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難理解。

而以前讀《大學》,有很多生僻的古漢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

但是,我還是堅持晨讀,并查閱了一些資料輔助理解。

現(xiàn)在,回過頭來,感覺收獲還是不小的。

關于“中庸”,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

中庸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

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燭照通篇。

那是一種瞬間綻現(xiàn)的文采。

是一個自天之命、由微之顯、從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過程。

忠恕寬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之一。

這一原則要求我們將心比心、互相諒解、互相關心、互不損害、忠恕寬容、體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這種自我修養(yǎng)與反省的品質(zhì)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所必須有的。

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zhì)。

全書體例清晰,點評得當,寓意深刻,除了摘錄原文之外,還附有白話注解,并在“細讀慢品”這一板塊中擷取大量與現(xiàn)代社會人們生活息息相關、聯(lián)系緊密的故事、寓言、實例等內(nèi)容,結合本節(jié)所闡述的思想,帶領我們細細品味《中庸》中所蘊含的人生智慧、處世之道。

可是,要達到“至誠”的境界又談何容易呀!特別是我們今天的經(jīng)濟化市場化的社會,達到“至誠”就更加不易。

人性是有很多弱點的,歸根結底一個“貪”字。

自古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

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常樂。

總之,讀過中庸之后,于為人于處世都受益匪淺,受用終身。

從開始接觸《論語》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頻繁出現(xiàn),于是漸漸淺嘗了這個易懂卻又高深的詞匯。

“中”意為不偏不倚,過猶不及;“庸”意為平常,平庸。

《論語》和《中庸》中都講“中庸之道”。

在拜讀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中”是圓,“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種最恰當、合理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因此可以說是一種方與圓的完美結合與運用。

記得不久前,我曾對于“鋒芒畢露還是韜光養(yǎng)晦”有過一番思考,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中國古往今來,似乎都在提倡著“韜光養(yǎng)晦”,這樣正迎合了那句“滿招損、謙受益”,人們覺得這樣才能真正體現(xiàn)一個人本身的素質(zhì)與修養(yǎng)。

但當人們站在如今這個社會的視角上時,卻又突然發(fā)現(xiàn),這樣的思維方式似乎已不再適用。

如今,在我看來,這兩種人生態(tài)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納的,取而代之的,當然是“中庸”。

記得一段很經(jīng)典的話:“岳飛鋒芒太露,無法躲過風波亭之劫;李太白鋒芒太露,難以見容于官場,蘇東坡盛名之人,屢遭磨難,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見剖,龜因殼而致死,鸚以饒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貴而招殺,金鐸以聲自毀”。

其實,鋒芒太露的結果,容易招忌及受害。

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這,正是一種“中庸之道”。

“半開”、“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這是沒有確切的衡量標準的。

行事之時,靠的只是每個人心中對中庸的理解與堅守,在那些復雜中,我想,“簡單”的持守才是最難的。

于是,我“引入”了“圓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圓,這是一種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高度統(tǒng)一。

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養(yǎng),能始終做到這一點的人,就絕非等閑之輩。

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對于才華的顯露,當然,在這之外,還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終處于這中庸圈內(nèi)吧!他所擁有幾乎全部優(yōu)良品質(zhì),雖不奪目,但始終不乏光耀。

他面對弟子的過人或不及之處,能正確的對待,并不一味發(fā)揚長處,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

面對才華橫溢,不放棄收斂鋒芒;面對勇敢,不放棄畏懼;面對矜莊,不放棄隨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帶給我更多的,就是“和”了。

不偏不倚,不過也無不及,達到最好的狀態(tài),這就是“和”。

這樣的一種心態(tài),就是平常心。

生活中,面對過失,不過分埋怨別人,也不過分自責;面對榮譽,不過分張揚,也不過分低調(diào);面對困難,不過分躊躇,也不過分淡定。

萬事適中,達到“和諧”的境界,這樣天地萬物會各安其位,正常運行。

這是一種大智慧。

《中庸》的深奧讓我無法完全置身于內(nèi)。

我想,如果此生無法精通《中庸》將是我最大的遺憾。

萬物持中,這是做人的原則與處世的藝術。

無論碰到什么事,拿出“中庸”,以不變應萬變,這將是一生的財富。

和諧是古代社會的主題,我們中國要建設成為強盛、民主、文化、協(xié)調(diào)的社會主義國度。

中國自古就有以和為貴的精良傳統(tǒng),北京奧運會上,一個“和”字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文明精華,向眾人傳遞了中國的處事立場。

對我們個人而言,每個人要感性看待問題,以中庸的態(tài)度處置問題。

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修身的進程,通過書本獲得悉識,通過常識傳遞思維,,進而到達書中請求的道德水平。

通過瀏覽,我學會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自己不樂意做的事情千萬不要強加給別人。

“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幸運”,要學會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察看事物,不要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當今這個競爭劇烈的社會,壓力充斥了人們的生活,人們開端抱怨社會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能力強的人就會生存下來,沒有能力的人就會被社會淘汰,這是很畸形的景象。

因而,我們要溫和的對待這個問題,不要將其極其化,在意識問題的基本上,一直空虛自己,是自己變的強盛,同時要堅持一顆謙遜謹嚴的心,不要戒驕戒躁,任何事件,當時有準備就會勝利,沒有預備就會失敗,不要盲目自負,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學到老。

唯有博大和寬容,才干兼容并包,使為學存在世界目光跟開放胸懷,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

咱們要逐漸的進行學習的五個檔次,終極使本人適應社會,實現(xiàn)自己的幻想。

激動是魔鬼,在面對難題的時候,一定保持一種平和的態(tài)度,不要心急,緩緩的處理,只有這樣能力戰(zhàn)勝艱苦,最終達到成功的此岸。

所有任性而為,不要強求,只要屬于自己的貨色,就永遠跑不了!

在《中庸》中,我領會到了知識的主要性,知識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運氣。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學習可以轉(zhuǎn)變?nèi)说乃嘉┚辰绾臀幕瘜哟巍?/p>

博學之,審訊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這是學習的五個層次,正所謂質(zhì)變才能達到量變,在我們積聚量的時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態(tài)度來面對事情,以平和的`心態(tài)處理事情。

近多少年來,爆炸性新聞比擬多,比方說“我爸叫李剛”等,這些消息從側面反應出中國的國民生活程度差距很大,其中,確定有良多人在埋怨為什么自己不那么富有,認為生涯不公正。

實在,我感到,生活是最公平的,只有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會給你一份回報,別人用一份盡力就能做到的,我們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非常的努力做到的,我們能夠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

假如這樣子的話,即便我們再貧困,再笨拙,也一定會靠自己的才能將生活水平進步,必定會變的堅強起來!

和諧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主題,我們中國要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

中國自古就有以和為貴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北京奧運會上,一個“和”字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傳遞了中國的處事態(tài)度。

對于我們個人而言,每個人要理性對待問題,以中庸的態(tài)度處理問題。

在《中庸》中,我體會到了知識的重要性,知識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學習可以改變?nèi)说乃枷刖辰绾臀幕瘜哟巍?/p>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這是學習的五個層次,正所謂量變才能達到質(zhì)變,在我們積累量的時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態(tài)度來面對事情,以平和的心態(tài)處理事情。

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修身的過程,通過書本獲得知識,通過知識傳遞思想,,進而達到書中要求的道德水平。

通過閱讀,我學會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萬不要強加給別人。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要學會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觀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幾年來,爆炸性新聞比較多,比如說“我爸叫李剛”等,這些新聞從側面反映出中國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為什么自己沒有那么富有,覺得生活不公平。

中庸讀后感篇十一

暑假里,我與家長共同閱讀下載了“羊城分級閱讀下載“系列的《大學中庸》這本經(jīng)典讀物。

經(jīng)過與家長共同閱讀下載,我突然覺得讀書的確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大學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經(jīng)典書籍,雖說這本書很難讀懂,但是我借助電腦的力量覺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讓我領悟了許多人生的道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學》部分的`一個片段說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意思就是說:“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p>

這段說的很對,知識十分重要,知識來自于對萬物事的認識,有了知識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識的人,品行會良好;有了知識的人才會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夢想。

通過與家長共同讀書,讓我知道了自己知識的微薄,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今后要廣泛閱讀下載,不斷理解中國文學的精髓。也讓我從讀書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別人,并從中找到了快樂。我讀書,我成長,我快樂!

中庸讀后感篇十二

本學期我的寒假作業(yè)之一是讀《中庸》,因為它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所以讀完之后感覺:書中的精髓將是人生道路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其中印象深刻的段落是:君子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地方,能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一般的人總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未深究。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

聯(lián)系生活實際感到: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我們用心的觀察分析才能了解,看待別人往往不能只看現(xiàn)象和表面,而是要深入其心靈,著眼于本質(zhì)。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教育。

中庸讀后感篇十三

看了這本經(jīng)典書——《中庸》,我覺得這本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它就像是一位活了幾千年的人,對于以前的歷史都記憶猶新,刻骨銘心。這本書可以告訴我們歷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體現(xiàn)人性和我們幾千年的文化形成,以及現(xiàn)代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它也可以告訴我們許多數(shù)不勝數(shù)的道理。這些道理散發(fā)開來塞滿天地四方,收攏回來又能隱藏內(nèi)心深處。他所蘊涵的趣味無窮無盡,而且都是很實在的學問,對于我們終身受用,而且用之不竭。這些道理深深地影響了我,例如:做人要以身作則,做人要感恩,做人要勤學……其中最深刻的是:感恩和勤學。

像感恩,做人一定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在感恩的歷史長河中,流淌著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像古有小黃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體溫暖了席子,才讓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今有偉人毛主席,邀請他的老師參加開國大典;朱總司令蹲下身,親自為媽媽洗腳。還有居里夫人,寄去機票,讓她的小學歐班老師來參加鐳研究所的'落成典禮,居里夫人還親自把老師送上主席臺。偉人之所以偉大,名人之所以成為名人,是因為他們都擁有美好的心理品質(zhì)——感恩。

讀了這本書,我獲益良多,讀過這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希望我們讀了這本書后都能成為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對人民有益的人,團結攜手建設我們的美好明天!

中庸讀后感篇十四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它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修,修道之謂教”的性、道、教三者為根本,深入闡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爸杏鼓巳松蓴〉闹腔鄹尽?、“誠于中,信于外”、“君子當慎獨中立”、“仁者愛人,仁者無敵”、“誠則明,明則誠”、“和為貴,不自棄”六個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論。

讀《中庸》,感覺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為字難認,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難理解。而以前讀《大學》,有很多生僻的古漢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還是堅持晨讀,并查閱了一些資料輔助理解?,F(xiàn)在,回過頭來,感覺收獲還是不小的。

關于“中庸”,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敝杏故侨寮业淖罡叩赖聵藴?。中庸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燭照通篇。那是一種瞬間綻現(xiàn)的'文采。是一個自天之命、由微之顯、從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過程。

忠恕寬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之一。這一原則要求我們將心比心、互相諒解、互相關心、互不損害、忠恕寬容、體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吨杏埂分兴岢乃枷?,如“不偏不倚”、“至誠無息”、“內(nèi)省慎獨”、“隱惡揚善”、“執(zhí)其兩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對于現(xiàn)代社會的人們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確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著非同尋常的現(xiàn)實意義,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中庸讀后感篇十五

暑假里,我與家長共同閱讀了“羊城分級閱讀“系列的《中庸》這本經(jīng)典讀物。

經(jīng)過與家長共同閱讀,我突然覺得讀書的確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經(jīng)典書籍,雖說這本書很難讀懂,但是我借助電腦的力量覺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讓我領悟了許多人生的道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學》部分的一個片段說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意思就是說:“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p>

這段說的很對,知識十分重要,知識來自于對萬物事的認識,有了知識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識的人,品行會良好;有了知識的人才會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夢想。

通過與家長共同讀書,讓我知道了自己知識的微薄,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今后要廣泛閱讀,不斷理解中國文學的精髓。也讓我從讀書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別人,并從中找到了快樂。我讀書,我成長,我快樂!

中庸讀后感篇十六

《中庸》是一本適宜正在學習的學生讀的。這本書給予我許多道理,好像是雨水滋潤著鮮花的心田。

《中庸》還教導我們做人要以身作則,待人處事要心平氣和。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實行以身作則。

俗話云: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為庸也,年長者好庸,年少者惡庸,且不論庸者好壞,此對立還是頗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惡之者,既然中庸合用。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因為個體的差異,所犯的錯誤也是各種各樣的,教師面對這些錯誤時,如果心態(tài)過急,難免會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傷害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性;而如果教師能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冷靜地分析一下學生出錯的原因,幫助學生找到出錯的根源,教師也就不難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法。所以,我認為教師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是正確對待學生犯錯誤,幫助學生有效改正所犯錯誤的關鍵所在。

古人說:“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大雁南飛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協(xié)作、互相鼓勵、直至實現(xiàn)共贏的過程。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構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緊隨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與自己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這種自我修養(yǎng)與反省的品質(zhì)是我們當代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zhì)。

書是我們的朋友,有的人認為《中庸》是“寶”,但有人認為它是“草”。我去認為它是寶!你們看了我的作文,一定要看看《中庸》哦!

中庸讀后感篇十七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

而格物致知即明明德,“格”是“格君心之非之格”“格物致知”即是“去人欲,存天理”“去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如此即可止至善。以上明白了然后可以談“誠意”,“誠意”即誠其意,意誠,亦如格物致知,格其不誠之意以復誠意,古之人亦可稱為真人,可見《黃帝內(nèi)經(jīng)·上古天真論》。當然這里所說真人與其有所差別。

所謂“心正”“正心”在下認為是自己與外物接觸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做到心正,正心,即是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磨礪達到的效果,亦可稱為一種狀態(tài),所謂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正,正心??煽醋魇沁_到“知行合一”的效果,知即行,行即知,達到“一”的`境界。

心正而后身修,何謂身修?身修在古代人看來是一種很完好的境界,是結合前“格物致知,意誠,心正,然后身修而結尾”,身修即概括了前者之總和。

中庸讀后感篇十八

我選讀的《中庸》是楊天宇撰《禮記譯注》中的,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中庸》選自《禮記》,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于書,以授孟子。在孔子以前,已經(jīng)有了中庸思想的萌芽。在《易經(jīng)》中,講究陰陽的相生相克。凡是好的卦象,都是剛柔并濟的??鬃幼约阂舱f過,說自己學習中庸太晚了,要是早點學習就好了。在書中,孔子對“致中和”的概念又做了進一步發(fā)揮,認為“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萬物育焉?!边_到中和的境界,天地間一切事物的位置就擺正了,萬物就能生長繁育了。

我們常常說“中庸之道”,什么才是“中庸之道”呢?在《中庸》這個章節(jié)中,孔子并沒有給中庸下一個定義。只是說,君子常守中庸,中庸難常守。倒是朱熹,引用程頤的話給中庸下定義,認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也,庸者,天下之至理也。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

中庸不是一般人可以達到的,是一種修身手段。在心理活動上,“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倒中庸”??鬃又鲝埑鍪?,這種心理活動必然要外化為一種符合仁愛與禮儀的外在表現(xiàn)。

中庸是區(qū)別君子與小人的標志。區(qū)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有很多。孔子重視自身修養(yǎng),把中庸作為區(qū)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熬又杏?,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之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笨鬃又匾曌陨硇摒B(yǎng),認為一切事情都是源自自身修養(yǎng)的?!肮示硬豢梢圆恍奚?,修身不可以不事親,事親不可以不知人,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敝懒颂炖聿趴梢粤私馊?,了解了人才可以侍奉雙親,侍奉雙親才可以修正自身。

中庸是一種至高美好的.德行。是一種理想人格?!爸杏蛊渲烈雍?,民鮮能久矣?!本褪钦f,能常守中道的德行大概是最完美的了吧,但是人們很少能夠長期的堅持下去?!疤煜聡铱删?,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p>

中庸是君主圣人才能達到的境界,比如顏回,常守中道,比如舜,隱惡揚善,擇其兩端,用于民。而一般人很難真正達到中庸的境界,“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中庸之道是治國安邦的良策??鬃釉诜Q贊舜是時候就說:“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p>

孝是什么?孔子用舜的例子來闡釋“孝”:他具有圣人的德行,天子的尊貴,擁有整個天下。而在武王、周公的例子中,他直接這么說:“夫孝者,善繼任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p>

孝,是指善于繼承先人的遺志,善于贊述先人的業(yè)績。

誠是什么?誠的意思與慎獨相近,是一種精誠的精神狀態(tài)。書中認為,只有最真誠的人,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天性,他人的天性,萬物的天性,最終能夠“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矣。”人要是能夠達到“誠”的境界,就能“唯天下至誠,為能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敝挥凶钫嬲\的人,才能制定天下綱紀,確立天下的根本。儒家重誠,認為“不誠無物”。根據(jù)《中庸》,“誠”被分為天道之誠和人道之誠,書中,“誠”有7種解釋:1.誠者,天之道。2.誠之者,人之道也。3.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4.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5.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7.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誠實際上是天道與人道共通的一種精神。誠就是“道”,做到了誠,就是掌握了遵行本性的方法,就是“率性之謂道”了。而“中”,是天下之“大本”,“和”,是天下之“達道”,“致中和,天下位焉,萬物育焉?!边_到中和的境界,天地間一切事物的位置就擺正了,萬物就能生長繁育了,這不正是遵循了事物的本性嗎?所以,我覺得中庸與中和,以及“誠”一樣,都是為了遵循事物本性而達到的一種境界,怎樣治理國家?在這個問題上,孔子主張“德政”,認為“為政在人”,而獲取人才的途徑還是要落實到修身養(yǎng)性的方法上來。

討論:1.中庸與仁愛,誠的的關系??鬃拥倪@些君子必為的道德品質(zhì),是緊緊鑲嵌在一起的。是一個原,說不清誰是第一位的。比如孔子注重自身修養(yǎng),但是怎么修養(yǎng)呢,修養(yǎng)當然要“孝”,要“仁愛”,要“誠”,要“中庸”,可是怎么樣才能具備這些呢,在這里,孔子就陷入了一種循環(huán)論了,為了具備這些品質(zhì),“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就要努力成為“君子”,而君子的表現(xiàn)就是“坦蕩蕩”,就是恪守“中庸”。

2.中庸與國民性格。在哲學層面上,中庸主張“過猶不及”,主張適度。這是一種倫理本位的文化精神。它要求人們時時刻刻要注意“反省”,“反求諸己”,不怨天尤人。換句話說,就是時時刻刻同自己做斗爭。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就會造成這樣一種現(xiàn)象,就是人們不斷用中庸所維護的那種謙謙君子的形象出現(xiàn),八面玲瓏,明哲保身,毫無個性可言。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7724037.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