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一種表達個人思想和情感的方式,可以培養(yǎng)寫作能力和思維能力。編寫一份完美的總結需要我們對所總結的內容進行全面和客觀的分析。多參加語文活動,可以增強語文學習的樂趣和動力。
朱自清春課文解析篇一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ɡ飵е鹞秲?;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矗衽C?,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fā)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xiāng)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耙荒曛嬙谟诖骸保瑒偲痤^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經典賞析。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用了“疊音”和“擬人”修辭格。“偷偷”、“鉆”等詞語將小草頑強的生命力傳神地表現出來,正所謂,“一歲一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倍@也象征了人類社會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且總是向著更美好、更高級的社會進化、演變。“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用的是“反復”(重復)修辭格。嫩綠的小草“一大片一大片”的,長滿了園子和田野,視線所及之處都是這綠的世界,讓讀者感受到這春草綠得多么誘人,而且具有很強的層次感。“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用的是“排比”修辭格。值此大地回暖時節(jié)。人們告別封凍了一冬的粉妝玉砌的世界,來到滿是綠色的草坪“坐著,躺著”,沐浴著春陽,甚是愜意。和著和煦的微風,開展各種戶外活動。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使人得以保持精神飽滿的狀態(tài)。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是“排比”、“連環(huán)”及“擬人”幾種修辭格連用,將桃花、杏花、梨花的競相開放描繪得非常生動、非常形象。“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將三個“比喻”修辭格連著使用。而這三個比喻句又組成排比句。作者從色彩的角度,將桃花、杏花、梨花描繪得多姿多彩,鮮艷奪目,而且非常逼真。確是花卉爭榮,各不相讓。這些個花兒,充滿了生命的芬芳,也使整幅春景圖的色彩更為豐富、潤澤。
“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用的是“通感”和“排比”修辭格。“花”是視覺,作者把它移植到味覺,說是“帶著甜味”??粗喝A想到秋實——滿樹的“桃兒、杏兒、梨兒”,著實讓人過足了喜獲水果豐收之癮。這樣的想象不僅拓寬了描繪的視野,更從另一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愛。“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用的“擬人”修辭格。一個“鬧”字。將蜜蜂人格化,非常貼切。這樣的描寫既表現出聲響。隱含著一片喧鬧沸騰,更寓意著一派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耙盎ū榈厥牵弘s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是“比喻”的連用及“比喻”、“擬人”修辭格的套用。草叢里的野花“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非常生動。正是這些小野花,與別的花兒一起組成春花大家族,將春天大地裝扮得分外靚麗妖繞。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是“引用”與“比喻”修辭格的套用。句子先引用了南宋志南和尚的詩句,用以狀寫春風的溫暖、柔和,非常親切可感。
春風“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用了“比喻”修辭格,這個比喻讓人覺得非常親切、非常生活化,容易勾起人們兒時的回憶,倍感母愛的溫暖和偉大?!傍B兒將窠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贝司溆玫氖恰皵M人”修辭格。鳥兒都來“賣弄”歌喉,它們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作者以“鳥唱”等鳥兒歡快的表現,襯托出人們愉悅的心情,反映出春天給人們、鳥兒、大地上的一切生靈帶來了歡愉。
“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入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用了“比喻”、“排比”和“擬人”修辭格。作者將連綿春雨比作牛毛、花針、細絲,這三個比喻連用構成了排比。接著,用一個“織”字,將春雨人格化,也將春雨描繪得異常的濕潤?!皹淙~子卻綠得發(fā)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是寬式的(非嚴格意義的)“對偶”。作者通過這種修辭手法,加深了春景圖中樹葉的“綠”和小草的“青”,使整幅圖更加濃墨重彩。圖中所描繪的樹、草及其它植物,都呈現出一派生機和活力。
朱自清春課文解析篇二
1、積累生字詞,了解作者。
2、有感情流利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3、通過品味佳詞妙句體會寫作方法。
4、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情感。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文章語言。
〔教學難點〕。
通過妙詞、佳句的品析,學習寫作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考考你”——謎語1:等得三日人方歸,二人有緣終相會。謎語2:一日來三人,只有一個大?!ù蛞欢置~)。
這兩個詞語的謎底都是春天。春天是一個美麗的季節(jié),一個生機勃勃的季節(jié)。無數文人墨客都寫下了贊美春天的詩句。今天,就讓我們跟著朱自清先生,走進他的散文《春》。在享受詩情畫意的同時,探訪他如何用他的生花妙筆為我們描繪這江南春景。
二、了解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原籍浙江紹興,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民主戰(zhàn)士。他“一身重病,寧肯餓死也不吃美國救濟糧”。
朱自清的創(chuàng)作,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散文主要以描寫個人、家庭生活和自然景物為主。寫得最出色的有《背影》、《綠》、《春》、《匆匆》《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以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
三、“識記《春》之詞語”
指名讀——齊讀——學生書寫詞語。
四、感受春之氣息。
同學們,你們喜歡春天嗎?那就請同學們帶著你對春天的喜愛之情大聲朗讀課文。
課文朗讀完了,請你用一個詞語說出你對朱自清筆下春天的感受。
五、點評《春》之景物。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喜歡春天,喜歡春天的景物。你最喜歡朱自清筆下的哪一種景物?用一句話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春游芳草地,夏賞綠荷池”我們都喜歡帶給我們無限快樂的春草;
這個同學喜歡春天的百花爭艷;這個同學喜歡春天的和風拂面:這個同學喜歡春天貴如油的春雨;這個同學喜歡春天……)。
六、品味《春》之語言。
我們喜歡朱自清筆下的花草風雨,也喜歡朱自清的語言。朱自清的語言樸素清麗,意境優(yōu)美,用詞準確,善于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也善于運用疊詞,富有音韻美。下面請同學們再次速讀課文,找出你喜歡的一句話或一個詞語,讀一讀,拼一拼,說說它好在哪里。
七、剛才我們在品味語言的同時,找到了朱自清教給我們的“寫作金鑰匙”。下面請同學們運用本節(jié)課學到的寫作方法寫一下秋天的果實——秋果(同學們可以自由書寫,也可以仿照“春花”一段來寫??梢詫懸欢挝淖?,也可以寫三言兩語)。
結束語:春天是一個播種希望的季節(jié)。同學們正好處在人生的春季。“一年之計在于春,一生之計在于勤”,希望同學們勤奮學習,把握好自己的黃金時期。
朱自清春課文解析篇三
1、引導學生品味作者描繪祖國秀麗的自然風景時那詩一般優(yōu)美的語言,從中得到美的熏陶。
2、學習作者對事物的細致觀察和抓住“春”的特點,用鮮明、準確、生動的語言描繪了春天的各種景象,以表現季節(jié)特征的寫法。
3、引導學生發(fā)現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陶冶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操。
【教學理念】。
1、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
2、努力營造開放而富有詩意的課堂。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聯系生活體驗,談談春游的感受,引導學生開動所有感官,感受春天,暢談春游時看到的`美麗景色,感受到的美好心情。
(設計說明:從學生生活體驗導入新課,學生有話可說,且為學習課文營造良好的氣氛,為下面教學環(huán)節(jié)作渲染和鋪墊。)。
從同學們的發(fā)言中,老師發(fā)現,當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的時候,世界才是最美麗的。朱自清的《春》,就讓我們看到了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讓我們跟隨朱自清一同走進大自然的春天,去傾聽那優(yōu)美的春之聲。
(點擊課件,讓同學們在優(yōu)美的圖片中欣賞課文朗讀。)。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問:課文可分為幾大部分?每部分寫什么?
明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盼春。
第二部分(2~7)繪春。
第三部分(8~10)贊春。
2、問:本文主體是第幾部分?理清這部分的寫作思路。
明確:第二部分“繪春”是主體,先從“一切……張開了眼,山(朗潤)、水(漲)、太陽(紅)“作宏觀勾勒,再細致描繪了春天的五幅圖畫: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
(設計說明:讓學生熟悉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和思路,從整體上感知課文)。
3、請同學們欣賞春天的五幅圖畫,用鑒賞的眼光說說你從文中發(fā)現的春天大自然的美,可選取你最喜歡的一個畫面、一種聲音、一種感覺等。
(設計說明:以開放性的活動帶動學生對課文的感受和理解,擯棄對春天五幅圖畫割裂的片面解讀,讓學生在春天整體的意境中去尋找、發(fā)現、感受自己最喜歡的東西,強調個性化的閱讀體驗,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究。)。
三、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深入品讀《春》,同學們?yōu)槟敲利惖拇汗馑兆恚瑫r也會為那洋溢的詩情所感染,請同學們品味本文的語言,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說(點擊課件顯示)。
1、我認為最好的詞語。
2、我認為最美的句子。
3、我認為最妙的修辭。
4、我認為最佳的段落。
5、我認為最細致的觀察。
6、我認為最清晰的層次。
教師準備:
第2段:總寫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情態(tài)。用擬人手法勾畫大自然“剛睡醒的樣子”,為下文具體的春景描繪提供了美好的背景;山、水、太陽最能向人顯示春天氣息,作者選用“朗潤”、“漲”和“紅”,分別描繪山、水、太陽睡過一冬而醒來的情態(tài),非常傳神。
第3段:春草圖。先正面寫,第一句用擬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遠,把春草人格化,顯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綠綠的”,從質地、顏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鮮的特點,“滿是的”用口語顯示春草生機勃勃的特點;后側面寫,第三、四句寫春草給人的歡樂與感受,充滿活力。
第4段:春花圖。首先,這一段寫得很有層次:樹上——花下——遍地;其次,這一段文字注意色與味、虛與實、動與靜的配合,從“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說到“花里帶著甜味兒”,色彩與甜味相勾連,由花味甜聯想到果實,實與虛相結合,蜂鬧蝶舞與繁茂鮮艷的花兒相映襯;再次,巧用擬人、排比、比喻,寫春花競相開放。總之,畫面五彩繽紛,富有立體感。
第5段:春風圖。風是無形的,但可以感覺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別用觸覺、嗅覺、聽覺寫春風。觸覺:引用詩句,又打一個比方,讓人感到春風的溫暖;嗅覺:“泥土的氣息”、“青草味兒”、“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讓人聞到春風的芳香;聽覺:鳥鳴的清脆、婉轉,風聲水聲的輕盈,笛聲的嘹亮,讓人聽到春風的柔和。風是無形的,但作者筆下的春風卻有形、有味、有聲、有情。
第6段:春雨圖。引出春雨后,用“可別惱”這一口語,顯得特別親切而有情趣,接下來引導讀者品味江南春雨的妙處:細密、閃爍、綿長,親吻著“樹葉兒”、“小草兒”,烘托出“安靜而和平的夜”,滋潤著鄉(xiāng)間的行人與農民,這一切充滿了詩情畫意。
第7段:迎春圖?!帮L箏”是春天的信使,寫風箏漸漸多了,實質是寫屋外的人多了,因為春天來了。全段都用短句,讀來富有節(jié)奏感,讓人感到精神抖擻,充滿希望,充滿力量。
(設計說明:力求讓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四、審美熏陶,提升品位。
(點擊課件顯示:春天里的人是的。)。
(設計說明:徜徉在春天里的人有著同樣的心理狀態(tài)和精神風貌,“概括地說”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春天帶給人們的希望和力量)。
五、傾聽物語,啟迪人生。
(點擊課件:告訴我)。
大自然的春天向我們展示了美麗的畫卷,訴說了人生的哲理,讓我們同春天一同上路,把握人生的春天,創(chuàng)造精彩的明天。
六、布置課堂作業(yè)(以下資料均來自遠程教育網)。
1、“春風圖”一節(jié),從觸覺角度寫春風和煦的句子是:。
從嗅覺角度寫春風特有的芳香的句子是:。
2、解詞并給加線的字注音:
應和()。
醞釀()。
呼朋引伴。
賣弄()。
宛轉()。
3、此段第一句運用和修辭手法,突出春風的特點。
4、課外閱讀:
匆匆。
朱自清。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里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朱自清春課文解析篇四
1、積累生字詞,了解作者。
2、有感情流利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3、通過品味佳詞妙句體會寫作方法。
4、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情感。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文章語言。
〔教學難點〕。
通過妙詞、佳句的品析,學習寫作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考考你”——謎語1:等得三日人方歸,二人有緣終相會。謎語2:一日來三人,只有一個大。——(打一二字名詞)。
這兩個詞語的謎底都是春天。春天是一個美麗的季節(jié),一個生機勃勃的季節(jié)。無數文人墨客都寫下了贊美春天的詩句。今天,就讓我們跟著朱自清先生,走進他的散文《春》。在享受詩情畫意的同時,探訪他如何用他的生花妙筆為我們描繪這江南春景。
二、了解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原籍浙江紹興,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民主戰(zhàn)士。他“一身重病,寧肯餓死也不吃美國救濟糧”。
朱自清的創(chuàng)作,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散文主要以描寫個人、家庭生活和自然景物為主。寫得最出色的有《背影》、《綠》、《春》、《匆匆》《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以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
三、“識記《春》之詞語”
指名讀——齊讀——學生書寫詞語。
四、感受春之氣息。
同學們,你們喜歡春天嗎?那就請同學們帶著你對春天的喜愛之情大聲朗讀課文。
課文朗讀完了,請你用一個詞語說出你對朱自清筆下春天的感受。
五、點評《春》之景物。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喜歡春天,喜歡春天的景物。你最喜歡朱自清筆下的哪一種景物?用一句話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春游芳草地,夏賞綠荷池”我們都喜歡帶給我們無限快樂的春草;。
這個同學喜歡春天的百花爭艷;這個同學喜歡春天的和風拂面:這個同學喜歡春天貴如油的春雨;這個同學喜歡春天……)。
我們喜歡朱自清筆下的花草風雨,也喜歡朱自清的語言。朱自清的語言樸素清麗,意境優(yōu)美,用詞準確,善于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也善于運用疊詞,富有音韻美。下面請同學們再次速讀課文,找出你喜歡的一句話或一個詞語,讀一讀,拼一拼,說說它好在哪里。
七、剛才我們在品味語言的同時,找到了朱自清教給我們的“寫作金鑰匙”。下面請同學們運用本節(jié)課學到的寫作方法寫一下秋天的果實——秋果(同學們可以自由書寫,也可以仿照“春花”一段來寫。可以寫一段文字,也可以寫三言兩語)。
結束語:春天是一個播種希望的季節(jié)。同學們正好處在人生的春季?!耙荒曛嬙谟诖海簧嬙谟谇凇?,希望同學們勤奮學習,把握好自己的黃金時期。
朱自清春課文解析篇五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地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俏俏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ㄏ鲁汕С砂俚拿鄯湮宋说聂[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著些心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呼朋引伴的賣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轉的曲子,跟清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的響著。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蓜e惱。看,像牛牦,像花針,像細絲,密密的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卻綠得發(fā)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xiāng)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著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所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天上的風箏漸漸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兒去?!耙荒曛嬙谟诖骸保瑒偲痤^兒,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向前去。
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單純,主題明朗,語言優(yōu)美,人們往往把它解讀為一篇“春的贊歌”。其實這是一種誤讀。《春》與朱自清眾多的寫景抒情散文一樣,看似晶瑩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卻像一杯醇酒一般,蘊涵了綿長而清洌的韻味與芳香,要真正品嘗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在這篇“貯滿詩意”的“春的贊歌”中,事實上飽含了作家特定時期的思想情緒、對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現了作家骨子里的傳統文化積淀和他對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終在尋覓著、營造著一個靈魂深處的理想世界——夢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頗不寧靜”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紛擾,使他在幽閉的書齋中“獨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學。“荷塘月色”無疑是經過了凄苦的靈魂掙扎之后,找到的一方幽深靜謐的自然之境,曲折地體現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則使他的夢的世界走向了一個開闊、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領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后者自然是前者的延續(xù)、轉化、提升。但不管這兩個世界有多么不同,它們都源于朱自清的一種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洞骸反_實描寫、謳歌了一個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靈世界的一種逼真寫照。
朱自清的絕大部分散文都標有寫作時間乃至地點。而惟獨《春》既無時間,也沒地點,也未曾收入他早期出版的《蹤跡》(1924年)、《背影》(1958年)、《你我》(1936年)等集子中。于是有人推測說:“《春》大致寫于1928年至1937年。”也有人認為:《春》是一篇“少年氣盛”之作,時間當在1924年之前。近年來出版的朱自清的幾種作品集(如《朱自清散文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中,《春》的末尾都標有出處:“原載朱文叔編《初中語文讀本》第1冊1933年7月版?!边@冊語文教材從何處何年選載,我們尚不可知,但它至少使這篇經典散文的寫作時段縮短了4年——即1928年至1933年之間。也有人考證說這篇散文是專門應《初中語文讀本》之邀創(chuàng)作的,此說還有待進一步證實。因此我主觀妄斷,《春》應該寫于作者赴英留學歸來之后的1933年,作者經過了一場“精神危機”,幾年的留學使他改變了心境、開闊了視野,看到了新的生活前景。明白了《春》的寫作時間,對于我們把握作家的思想感情脈絡,領悟作品的深層意蘊,是十分必要而有意義的。
細讀,我不由地有這樣一種感覺:這是一個大病初愈的文化人,面對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種自信和自尊,編織著自己的理想之夢。這是一個經歷了“心靈煉獄”的知識分子,在大自然溫暖的懷抱中,他沉醉其間,詩情聯翩,感受到了一種“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心靈沖動。他從時代的“十字街頭”撤退下來,又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我總覺得,朱自清筆下的“春景圖”,不是他故鄉(xiāng)江浙一帶的那種溫暖潮濕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種壯闊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畫家筆下那種如實臨摹的寫生畫,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啟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靈釀造出來的一幅藝術圖畫。在這幅圖畫中,隱藏了他太多的心靈密碼。
朱自清研究專家吳周文先生說:“在很多散文中,朱自清慘淡經營詩的意境,將人格美的‘情’與自然美的‘景’兩者交融起來,創(chuàng)造了情與景會、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這種境界的.構思,整個地展現自我人格,以美妙的意象作為人格的外化手段,于是他的筆下,自然美成為自我人格的精神擬態(tài),或象征性的寫照;個人特定的情緒、思想,也因自然美的依附,得到了詩意的寫照,或者說得到了模糊性的象征。怎樣創(chuàng)造這種意境,完成自然美與人格美二者的附麗與連結?對此,朱自清則是繼承弘揚以形傳神、重在神似的藝術精神這一整體性的審美把握,加上‘詩可以怨’的審美理想的制導,生成了風格的隱秀與清逸的色彩?!保▍侵芪摹对娊汤硐肱c人格理想的互融》,《文學評論》1993年第3期)對朱自清散文的深層意蘊,我以為這些話是深中肯綮的。朱自清屬于那種感情和感覺特別敏銳、細膩、真摯的人,對大自然的四季變化和山水花鳥等等,又有著特有的親和情懷和觀賞興致。他的寫景,往往是景中有“我”,“我”中有景,景“我”合一。他所以要調動起自己的一切感官以及思想和情感,反復品味、字斟句酌、“用筆如舌”,正是要把自己的全部人生、人格投入到大自然的形神中去,讓自然的美與他人生的美渾然為一。他不像魯迅,在描寫自然中采取一種超然的、審視的態(tài)度,甚至不惜寫了自然的丑來;他也不像周作人,在刻畫自然中沉溺其間、忘卻自己,恨不得化為自然的一部分。朱自清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是投入的、虔誠的,但同時又是自覺的、清醒的。從這一點來說,他是最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的真諦的。在《春》這篇簡短而明朗的散文中,同樣體現了他的人格操守和審美理想。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在作品中,朱自清展現的是一個欣欣向榮、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綠的小草,田野上是一棵一棵盛開的桃樹、杏樹、梨樹,在如火如荼的花團中,飛舞著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溫馨的天空中,吹拂著軟和的楊柳風,氤氳著土香、草香、花香的氣息,彌漫著各種鳥兒動聽的樂曲,還有牧童嘹亮的笛聲……作者在這里把大自然寫活了、寫足了、寫透了,把大自然詩化了。在這一幅詩化的春景中,作者卸掉了一切的思想情感重負,一頭撲入了這春的世界中,就像一個孩子投入了母親的懷抱一樣。他想在綠草如茵的草地上打滾、踢球、賽跑、游戲,盡情地體驗生命的活潑與自由。他全身心地動用自己的視覺、嗅覺、聽覺、想像、幻想,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與撫愛。在這里,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變得如此美好。在美的自然中,朱自清深切地體驗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燦爛,展現了他赤子一般的情懷和天真無邪的個性。
但這種美麗的生命體驗畢竟是暫時的、甚至是虛幻的。朱自清信奉“剎那主義”,并把它當做醫(yī)治心靈創(chuàng)傷的良藥,而他又深知自己作為一個知識分子肩上的重任,作為一個普通人還有許許多多不容推卸的義務。他要追尋一種有為、有價的人生,他要精心地、甚至是刻意地去完善自己的道德和人格。因此在《春》的后半部分,作品歡快的調子突然變得舒緩、沉靜,出現了綿綿的春雨、朦朧的晚景、為生活行色匆匆的人們、辛勤勞作的農民。超然的自然景觀巧妙地轉換成了一幅現實圖畫,朱自清也從夢的世界回到了濕漉漉的土地上。“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薄啊荒曛嬙谟诖骸瑒偲痤^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在這里寫的是春天里奔波和勞作的人們,更是寫自己的心理、決心和希望。
文章寫到這里,其實可以打住了。但朱自清卻給了我們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尾,使春天的意象變得更為完整、瑰麗,使朱自清的人生、人格變得更加耀人眼目。他連用三個比喻謳歌春天,把春天形容為新生的娃娃、美麗的姑娘、健壯的青年。使舒緩、沉靜的格調驀然剛健、清新起來,與作品的開頭緊緊呼應;把滑向平實的現實情境又突然推進到了作品上半部分營造的那種明朗、歡快的意境中去,整個意境又連成了一片。春天的“新”、“美”、“力”,注入了朱自清的整個身心,朱自清也化入了整個春天,在春天的引領下執(zhí)著前行。朱自清獲得了“新生”。
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春》是風格演變特別明顯的篇目。究竟是哪些原因促成了這種演變?這篇散文在朱自清的創(chuàng)作中具有哪些特別的意義?依然值得我們去探究。
朱自清春課文解析篇六
1、知識目標:
(1)反復誦讀,品味文章清新優(yōu)美的語言,感受春天的“新、美、力”。
(2)學習作者細致觀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2、能力目標:
(1)品味作者用詩一般的抒情筆調、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春天。
(2)學習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
(3)朗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情感。
3、德育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欣賞大自然的美。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積極進取的生活態(tài)度。
1、流利、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作者的感情。
2、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來表現景物的特征及細致觀察景物,抓住特點描寫的方法。
在景物描寫中抒情。
1、通過反復誦讀,引導學生品味作者描繪自然風景時那詩一般的抒情筆調,優(yōu)美的語言,從中得到美的熏陶。誦讀中注重個性化朗讀。
2、小組討論理清文章的脈絡,學習細致觀察景物,領會寫景的各種方法。
3、課堂延伸:查閱資料,找出有關描寫春的詩句或片斷描寫,在課堂上討論、分析。
1、反復誦讀課文,體會作者的語言特色。
2、查閱資料,找出有關描寫春的詩句或片斷描寫,摘抄并準備在課堂上討論、分析。
3、把自己認為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畫出來,體會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
1、誦讀課文,體會作者的語言特色,感受春的活力。
2、賞析課內外有關描寫春的詩句或片斷描寫。
一、盼春天:
2、欣賞音樂《春天在哪里》。
二、找春天:
3、問:春天在哪里呢?在這里,在我們身邊。在古詩詞句中,下面請同學們從所學過的古詩詞中去找春天。(生回答出詩句——:例: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4、問:“能不能告訴老師詩句寫的是春天的什么景物呢?”例:上面的例句寫的是小草。
5、問:“寫草(或花、雨、風)怎么樣?”例:“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睂懗隽瞬萃⒌纳Α?/p>
三、讀春天:
6、(我們找到了春天,那么的美麗,那讓我們共同來讀一讀作家朱自清筆下的春天,一起來感受一下那美麗的春景)放配樂朗誦,領會作者朱自清的感情基調。(引導朗讀課文應該用什么樣的感情)。
7、分小組誦讀課文。
8、正音正字。
9、師點撥:本文寫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
四、誦春天:
10、全體齊誦讀課文。
要求:
(1)加深對文中形象而生動的句子理解;
(2)用明快的節(jié)奏,讀出作者熱愛贊美的感情。
11、課外延伸:
仿照課文結尾句子。
春天還像什么呢?
例:春天是插花能手,用巧手裝扮人生;春天是一位偉大的畫家,用畫筆繪出五彩的世界。
12、作業(yè)布置:
(1)有感情的誦讀課文,并背誦課文及相關的詩詞句。
(2)把課文中自己認為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畫出來,體會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并說說理由。
朱自清春課文解析篇七
人們大都歌頌母愛,這篇課文卻寫父愛;歌頌父親,一般是正面寫父親的高大形象,這篇課文卻寫父親的背影,寫父親不美的外表、動作和不漂亮的語言;寫愛的文章,往往有淋漓盡致的描寫,這篇課文的語言卻很樸素。那么,這篇課文感人的力量從何而來?請帶著這個問題,認真閱讀課文。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閑。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念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么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著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夫行些小費才可過去。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于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只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彼囃饪戳丝凑f:“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蔽铱茨沁呍屡_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發(fā)之于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我北來后,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朱自清春課文解析篇八
《背影》是現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這篇散文敘述的是作者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父親送他到浦口車站,照料他上車,并替他買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腦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親替他買橘子時在月臺爬上攀下時的背影。作者用樸素的文字,把父親對兒女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真摯感動,從平凡的事件中,呈現出父親的關懷和愛護。
作品原文。
背影。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澹,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閑。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念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么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著照看行李。行李太多,得向腳夫行些小費才可過去。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于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只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我現在想想,我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蔽铱茨沁呍屡_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過一會兒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钡人谋秤盎烊雭韥硗娜死?,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發(fā)之于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他的兒子。我北來后,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蔽易x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作品影響。
這篇散文通過一條與眾不同的途徑,反映了一種在舊道德觀念的冰水退潮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特別是父子關系中最真誠、最動人的天倫的覺醒。在這種覺醒面前,人們第一次作為一個真實的人來占有并表露自己的感情。這也是文章中蘊藏的革命性的歷史內容及思想意義。它的出版不僅提高了朱自清在散文史上的地位,也使人們競相模仿他情真意切、平和沖淡的散文風格。
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
“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成員,現代著名的散文家、學者。原任清華大學教授,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轉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在抗日民主運動的影響下,政治態(tài)度明顯傾向進步。晚年積極參加反帝民主運動。他的散文,結構嚴謹,筆觸細致,不論寫景抒情,均能通過細密觀察或深入體味,委婉地表現出對自然景色的內心感受。抒發(fā)自己的真摯感情,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主要作品有《毀滅》、《蹤跡》、《背影》、《歐游雜記》、《倫敦雜記》等。
朱自清春課文解析篇九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拔膶W研究會”的早期成員,現代散文家、學者。原任清華大學教授,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轉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在抗日民主運動的影響下,政治態(tài)度明顯傾向進步。晚年積極參加反帝民主運動。他的散文,結構嚴謹,筆觸細致,不論寫景抒情,均能通過細密觀察或深入體味,委婉地表現出對自然景色的內心感受。抒發(fā)自己的真摯感情,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主要作品有《毀滅》、《蹤跡》、《背影》、《歐游雜記》、《倫敦雜記》等。
朱自清春課文解析篇十
這是一篇散文,字里行間充滿了濃郁的草原風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上迎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那純樸、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難以忘懷。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訪問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并通過這些所見、所聞、所想、所感,贊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之間的團結。
本文是層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發(fā)展順序敘述,先描寫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寫草原迎客場面和草原聯歡的情形。作者移步換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詩句結束。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課文寫景語言優(yōu)美,善于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同時又不失純樸簡練,生動感人。
學習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隨著作家的敘述,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感受草原風光與人情的美好。教學難點一是品味優(yōu)美的語言,體會表達方法;二是通過學習課文,引導認識西部,了解西部的興趣。
朱自清春課文解析篇十一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里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1922年3月28日。
【名家點評】。
朱自清春課文解析篇十二
段落結構:。
開頭破題——點題。
事情開端——引出。
望父買橘——刻畫。
父子分手——惜別。
結尾抒懷——照應。
一、熟讀課文,把四次寫背影的文字找出來,聯系全文細細品味,回答下列問題。
2.課文寫父親離去時的背影,是怎樣寫的?有什么作用?
本題抓住“背影”這個重點,由此切入,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研究課文特色。
朱自清春課文解析篇十三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生于江蘇東海。1903年隨家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yè)后,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學系。畢業(yè)后在江蘇、浙江等地的中學任教。
上大學時,朱自清開始創(chuàng)作新詩,1923年發(fā)表的長詩《毀滅》,震動了當時的詩壇。1929年出版詩集《蹤跡》,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chuàng)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研究古典文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zhàn)士、愛國知識分子,毛主稱“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荷塘月色》寫于1927年7月,原載1927年7月10日《小說月報》第18卷第7期。
朱自清曾受過“五四”運動的洗禮,目睹過“三。一八”慘案的全過程(他那天參加了請愿游行)。他雖然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但富有正義感和愛國心。在大革命高潮時,他很興奮,時時關注著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國的統一和民主的實現。
但是無可諱言,朱自清的思想和政治立場的轉向是晚年的事情。他曾經在日記中這樣寫道:“陳君來訪,談及國事,彼思想甚左,余坦白告余之立場與政府相同?!薄V熳郧逵梢晃恍≠Y產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成長為“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著名詩人、作家、學者,走過了一段坎坷不平的道路。
四。一二政變給他的打擊是很大的,他在信中這樣寫道““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走路、說話都要費很大的力氣;還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保ü?jié)選自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只有參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只有暫時逃避的一法?!壹炔荒軈⒓痈锩c反革命,總得找一個依據,才可姑作安心的過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鉆了進去,消磨這一生。我終于在國學里找出了一個題目,開始像小兒的學步。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樂意這么走,也就沒有法子?!保ㄖ熳郧濉赌睦镒摺?923年2月)。
朱自清既反感于“反革命”,又對共產黨的“革命”心懷疑懼,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他“躲到學術研究中”,躲到大自然中,既是“避難”,又在與政治保持距離中維護知識分子的相對獨立。
《荷塘月色》就是在這種心情下誕生的。
《荷塘月色》有兩條線索,一條是作者欣賞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變化,一條是作者的行蹤。全文共8個自然段,每段自有其獨立性。各段內容如下:
第1段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時的感受。
第4段荷塘美景。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段聯想采蓮舊俗。
第8段回家。
從寫景狀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顯然是文章的主體內容,應歸為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也應獨立。第7~8段由現實寫及想象中古時候的舊俗,突轉一筆(回到家門)收束全篇。
這樣分析,全文應劃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觀荷緣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寫“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寫“景中人”(情)。
《荷塘月色》的結構,是圓形的,外結構、內結構均如此。從外結構看,這篇作品從作者出門經小徑到荷塘復又歸來,依空間順序描繪了一次夏夜游。從內結構看,情感思緒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也呈一個圓形。內外結構的一致性,恰到好處地適應了作者展現一段心理歷程的需要。
全文首尾呼應。文章的首尾有三處相互照應。一是開頭的一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是全文的文眼,其實也是一個懸念。文章的結尾照應的句子回答這個懸念:“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倍情_頭的“妻在屋里拍著閏兒,模模糊糊地哼著眠歌”,與結尾的“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相呼應。三是開頭的“我悄悄地披了衣衫,帶上門出去”與結尾處的“輕輕地推門進去”,這兩處的呼應極為緊密,“悄悄”與“輕輕”說明了我的心情并沒有多大改變。首尾的三處呼應,使文章渾然一體,有機統一。
全文就像是一幅工筆畫,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荷塘月色圖。我第4、5、6三段為例,來看看作者是怎樣設色著墨、行文布局的。
作者首先著力寫荷塘,先寫田田的荷葉,后寫綠葉中綴開著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風吹來的花香。這是靜的畫面。緊接著他就捕捉那微風過處葉動花顫的情狀,“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這是動的畫面。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了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在這一段里,作者沒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靜止畫面還是動態(tài)景象,處處都存在著淡淡的月光,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過觀察之后的具體描寫之中。那葉子、花朵的情態(tài),以及被微風帶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輕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接下去著力寫月色,先寫月光如流水般傾瀉在花葉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這是實寫;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則又是虛擬,但虛中見實,貼切地表現了朦朧月色下荷花飄忽的姿態(tài)。虛實為用,寫出一種勾人心魄的意境。單寫月光比較單調,因此又著力摹寫月的投影,有“參差”“斑駁”灌木的“黑影”,也有“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而這些“影”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光影交錯,把岸邊樹、塘中荷連結在一起,構成了美麗而繁雜的圖案,由是荷塘在其襯映下更顯得風情綽約了。這里著意寫月色,但處處又不忘荷塘,那月光如流水般靜靜瀉在花葉上所形成的“薄薄的青霧”,就是月色和荷塘里的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象。最后寫荷塘四面,凝聚點在柳樹。寫月下的樹景,因為遠近高低盡是柳樹,把一片荷塘圍住了,只有幾段空隙,漏進了月光,所以“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而楊柳的“豐姿”就在這一團迷蒙霧氣中顯露出來。這里著墨較濃。繼之,則寫樹梢的遠山,樹縫里的燈光,樹上的蟬聲,樹下水里的蛙鼓。這只是隨意點染。濃淡相間地勾勒了整個荷塘的月夜風采。
作者寫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寫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層次里復有層次,使整個畫面有立體感、滲透感;其中動靜、虛實、濃淡、疏密,是畫意的設置,也是詩情的安排,這就不僅使畫面色彩均勻悅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韻,氤氳著一種濃郁的詩意。
《荷塘月色》成功地運用多種藝術手法。有鮮明的比喻,出水的荷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打著朵兒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不僅貼切,而且生動;有鮮明的對比,彎彎楊柳的稀疏“倩影”,在“峭楞楞如鬼一般”的灌木“黑影”的比襯下,越發(fā)顯得輕俏;有強烈的襯托,以“沒精打采”的燈光來映襯月色的明亮,以蟬聲和蛙鼓來烘托四周的寂靜;有生動的擬人,那裊娜地開著的荷花,像“剛出浴的美人”,把水面的白荷寫得極為標致。但更令人贊賞的是,由于作者對描寫對象有極其深刻的體會,因此突破一般經驗而產生一種奇特而新穎的手法,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花香本來訴諸嗅覺,但作者把它寫成有旋律的歌聲,給人以嗅覺兼聽覺的感受。又如“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流動的光波,本是無聲的,被描寫成動聽的音樂,給人以視覺兼聽覺的感受。照理說,香味、光影和歌聲、琴聲沒有什么相通之處,但作者卻運用了古典詩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藝術手法,把嗅覺和視覺的形象,轉化為聽覺的形象,摹擬了香和光時斷時續(xù)、似有若無的形態(tài),使難以描摹的感覺,通過另一種可感形象而具體化了。這種出神入化的藝術處理手段,在現代散文創(chuàng)作中是不多見的。
《荷塘月色》描寫得很細,這來自于作家對客觀物象觀察的細,體味的細。僅以對蟬聲這一細節(jié)的描寫就足以說明問題,由于有些讀者提出異議,以為月夜不應有蟬鳴,因為這個問題朱自清請教了好些人,最后還是親自體察,“又有兩回親聽到月夜的蟬聲”,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頭。(《關于“月下蟬聲”》)。整篇《荷塘月色》均體現了作者這種縝密審察的創(chuàng)作精神,他不但對荷塘作整體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審視,時而以荷塘為主景,月色為背景,時而以月色為主景,荷塘為背景,時而摹寫花葉,時而描繪岸柳,時而淡勾云彩,時而輕描樹影,層層鋪陳,步步開拓,細膩地展現了荷塘月色之令人“驚異”之美。
《荷塘月色》的藝術成就,除了描寫技巧有獨到之處外,語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語言的最大特點是自然新穎,如他自己所主張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歐化的口語”(《〈你我〉序》)來繪神狀態(tài)、表情達意,例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等,均平白如話,自然流暢,絲毫沒有雕琢的痕跡,讀著令人感到分外親切。優(yōu)美的藝術境界是要通過高質量的語言來實現的,所以凡杰出作家無不重視語言的鍛煉。朱自清十分注意遣詞用字的準確和貼切,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這“瀉”字和“浮”字,把月光和霧氣點活了。又如寫微風過處“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一絲”“一道”“一帶”“一兩點”,都是量詞當形容詞用,起到了豐富、潤色、強化形象,以及渲染和加強詩情畫意的作用。
在《荷塘月色》里,作者還運用了許多疊字疊詞來深化物態(tài)情貌的形象感,如用“田田”來形容荷葉的密度,以“層層”來表明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來表示荷塘的廣度。又如“蓊蓊郁郁”是“蓊郁”這一雙音節(jié)詞的重疊,不但說明樹木之多,而且加強了夜色濃重的氣氛;“遠遠近近,高高低低”,是遠近高低的連用,極寫了荷塘四面樹叢之茂密。這種例子很多,簡直俯拾即是,這些多樣形態(tài)的疊字疊詞不僅富有藝術表現力,而且節(jié)奏鮮明、韻律協調,富有音樂美??傊逗商猎律返恼Z言藝術確是達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順口”“順耳”“順眼”的境地。
文中的開頭并沒有直接描寫荷塘的月色,而是說作者“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雖然當時語文老師也曾跟我們分析了作者當時寫下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多多少少也讓我們了解到了作者的處境。可能就是因為“心里頗不寧靜”這個原因吧,所以才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日日走過的荷塘”。于是就有了去看那“另有一番樣子”的荷塘的渴望了。
作者在此時仍然沒有著筆寫他的荷塘月色,而是在去荷塘的路上抒發(fā)了自己的內心感觸。“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薄霸谏n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人?!睆闹锌梢钥闯龃藭r的作者才是真實的原本的他。沒有任何修飾,也沒有任何虛偽,只“覺得是個自由的人”。在當是的情形下想做回真實的自己可不是一句話兩句話的事,因為有些事往往是身不由己、也有些是逼不得已而為之。所以趁著“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這個時候,“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蔽ㄒ灰龅木褪恰扒沂苡眠@無邊的荷塘月色好了?!?/p>
作者由此筆鋒一轉,很自然的把讀者引到了古畫一般的荷塘月色上來。
“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零星的白花”,“裊娜的”或“羞澀的”,“如明珠”,“如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作者一開始便用了豐富的比喻的手法和擬人手法從不同的角度對荷葉、荷花進行了形象地描繪??傮w上給人一種清新高貴的感覺。
“微風過處”,“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非常形象地從嗅覺引起聽覺的、聯想。當描寫葉與花的顫動時,“像閃電”,像“一道道凝碧的波痕”。此時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遮住了,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荷塘描寫后,接下來的就是月光了?!霸鹿馊缌魉话恪?,“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币粋€“瀉”字,大本來靜止的月光寫出了動感來了,給人一種想“月光浴”的浪漫情調?!氨”〉那囔F”,“牛乳”、“輕紗的夢”,似真似幻,亦真亦幻,巧妙地給荷塘月色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接下來描寫灌木落下的“班駁的黑影”如“鬼一般”,楊柳“稀疏的倩影像畫在荷葉上”?!肮馀c影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雖然寥寥幾筆,卻能從不同方位、不同程度給讀者帶來了不同的感官沖動與享受。
從荷塘寫到月光,再從月光寫到荷塘的四面,層層開展層層推進。雖然作者對荷塘四周的楊柳、遠山、還有燈光,甚至蟬聲蛙聲都沒有詳細的描寫,可能是心情因素吧。因為從作者的“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都沒有”當中看出有一種“往事不堪回首”的味道。
文章的結尾作者用了“采蓮”的事來結束。從荷塘想起采蓮,再而想起《采蓮賦》和《西洲曲》來: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就這樣,整篇文章在如詩如歌如畫般的音調中落下了帷幕。
1.理解文中“我”與世界的關系。
2.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1、通過指導學生誦讀,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2、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幫助學生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提高學生語言的審美情趣。
預習學案。
1.請多遍通讀全文。
2.了解作者以及相關寫作背景。
3、字音辨識。
有人說文中寫了很多東西,而我看到了是作者與一方荷塘不斷博弈的`心。在他的世界里,有荷塘,月色,有妻兒,有家鄉(xiāng)。
文中有哪些詞語能表達出“我”的心情?“我”之外的世界又呈現出怎樣的特點?請大家梳理分別概括地寫在下列表中。
我與妻兒(1)我與曲徑(2.3)我與荷塘和月色(4.5)。
我與妻兒(10)我與家鄉(xiāng)(7-9)我與荷塘四周(6)。
梳理我與世界的關系:對抗或融合)。
“我與荷塘月色”是公認最美的段落,沒有直接描述“我”心情的語言,只有進入畫境后去揣摩作者的心情,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边@幅淡雅、朦朧的荷香月色圖訴說著怎樣的情語呢。第四段請同學們讀一下,進入畫境(生讀)同學們的概括是否準確?我們一起再來學習。
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美麗的(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剛出浴的美人,又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順序)。微風過處,送來陣陣(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靜靜的(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分析:
再請一位同學讀一下。
下面老師為你們讀下第五段,同學們思考下,月光是無形的,作者是怎樣描繪它的呢?你最欣賞哪一處?注意畫出來談談你的感受。
第五段:(老師展示四處,第五處學生可以自己發(fā)揮選擇)。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淌(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霧飄(浮起)在荷塘里。
3.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浸(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4.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印(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
5.自選。
分析:
再來看“我”與世界的關系:對抗或融合。(后黑板上與前副黑板)因為融合,我們的文章表現手法有了融情于景,因為對抗,也就有了以樂景寫哀情,倍增其哀的樂景襯哀情。他對抗是因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心緒不寧,是家事?是國事?(結合背景,蔣介石叛變革命,百姓處在白色恐怖中,作為愛國民主戰(zhàn)士,他是非常苦悶彷徨,希望借一方荷塘尋求解脫),當作者已然把自己和周圍的景致融為一體了,心靈得到了極度自由的舒展,進入到一種渾然忘我的境界中去,然而這種臆想式的超然物外注定是短暫的,作為一個誓死不吃美國救濟糧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國憂民始終是他不能拋棄的情懷。所以這篇文章的文眼應該就是“頗不寧靜”.
小結: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是有自己的個性特點的,有人曾將它概括為一個“清”字。我想,這個“清”字,不但指清秀、素雅的文字,恐怕清潔,純真的品質(板書主黑板)都包含在里面才是。
能夠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豐富而優(yōu)雅的儒者,能夠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詩意棲居在這個世界上的智者!
朱自清先生很厲害。月色本無形,他卻能以荷塘為依托,化無形為有形,使我們眼前葉朦朧、花朦朧、香飄水溶溶。月色無處不在。宋徽宗也曾給畫師們出過一道考題“踏花歸來馬蹄香”,香氣如何表現呢?聰明的畫師畫的是,蝴蝶追逐馬蹄,蹁躚起舞?,F在,我想請同學們在下面詞語中任選一個,寫一段話,要求就是化無形為有形。這些詞語是“寒冷,孤獨,愁緒,愛”。
朱自清春課文解析篇十四
朱自清荷塘月色解析:
一、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8生于江蘇東海。19隨家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我是揚州人”。19中學畢業(yè)后,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學系。畢業(yè)后在江蘇、浙江等地的中學任教。
上大學時,朱自清開始創(chuàng)作新詩,1923年發(fā)表的長詩《毀滅》,震動了當時的詩壇。1929年出版詩集《蹤跡》,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chuàng)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研究古典文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zhàn)士、愛國知識分子,毛主稱“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二、荷塘月色寫作背景
《荷塘月色》寫于1927年7月,原載1927年7月10日《小說月報》第18卷第7期。
朱自清曾受過“五四”運動的洗禮,目睹過“三。一八”慘案的全過程(他那天參加了請愿游行)。他雖然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但富有正義感和愛國心。在大革命高潮時,他很興奮,時時關注著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國的統一和民主的實現。
但是無可諱言,朱自清的思想和政治立場的轉向是晚年的事情。他曾經在日記中這樣寫道:“陳君來訪,談及國事,彼思想甚左,余坦白告余之立場與政府相同。”。朱自清由一位小資產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成長為“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著名詩人、作家、學者,走過了一段坎坷不平的道路。
四。一二政變給他的打擊是很大的,他在信中這樣寫道““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走路、說話都要費很大的力氣;還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保ü?jié)選自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只有參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只有暫時逃避的一法?!壹炔荒軈⒓痈锩c反革命,總得找一個依據,才可姑作安心的過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鉆了進去,消磨這一生。我終于在國學里找出了一個題目,開始像小兒的學步。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樂意這么走,也就沒有法子?!保ㄖ熳郧濉赌睦镒摺?923年2月)
朱自清既反感于“反革命”,又對共產黨的“革命”心懷疑懼,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他“躲到學術研究中”,躲到大自然中,既是“避難”,又在與政治保持距離中維護知識分子的相對獨立。
《荷塘月色》就是在這種心情下誕生的。
三、結構框架
《荷塘月色》有兩條線索,一條是作者欣賞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變化,一條是作者的行蹤。全文共8個自然段,每段自有其獨立性。各段內容如下:
第1段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時的感受。
第4段荷塘美景。
第5段塘中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段聯想采蓮舊俗。
第8段回家
從寫景狀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顯然是文章的主體內容,應歸為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也應獨立。第7~8段由現實寫及想象中古時候的舊俗,突轉一筆(回到家門)收束全篇。
這樣分析,全文應劃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觀荷緣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寫“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寫“景中人”(情)
《荷塘月色》的結構,是圓形的,外結構、內結構均如此。從外結構看,這篇作品從作者出門經小徑到荷塘復又歸來,依空間順序描繪了一次夏夜游。從內結構看,情感思緒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也呈一個圓形。內外結構的一致性,恰到好處地適應了作者展現一段心理歷程的需要。
全文首尾呼應。文章的首尾有三處相互照應。一是開頭的一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是全文的文眼,其實也是一個懸念。文章的結尾照應的句子回答這個懸念:“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倍情_頭的“妻在屋里拍著閏兒,模模糊糊地哼著眠歌”,與結尾的“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相呼應。三是開頭的“我悄悄地披了衣衫,帶上門出去”與結尾處的“輕輕地推門進去”,這兩處的呼應極為緊密,“悄悄”與“輕輕”說明了我的心情并沒有多大改變。首尾的三處呼應,使文章渾然一體,有機統一。
四、荷香月色,詩情畫意
全文就像是一幅工筆畫,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荷塘月色圖。我第4、5、6三段為例,來看看作者是怎樣設色著墨、行文布局的。
作者首先著力寫荷塘,先寫田田的荷葉,后寫綠葉中綴開著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風吹來的花香。這是靜的畫面。緊接著他就捕捉那微風過處葉動花顫的情狀,“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這是動的畫面。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了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在這一段里,作者沒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靜止畫面還是動態(tài)景象,處處都存在著淡淡的月光,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過觀察之后的具體描寫之中。那葉子、花朵的情態(tài),以及被微風帶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輕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接下去著力寫月色,先寫月光如流水般傾瀉在花葉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這是實寫;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則又是虛擬,但虛中見實,貼切地表現了朦朧月色下荷花飄忽的姿態(tài)。虛實為用,寫出一種勾人心魄的意境。單寫月光比較單調,因此又著力摹寫月的投影,有“參差”“斑駁”灌木的'“黑影”,也有“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而這些“影”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光影交錯,把岸邊樹、塘中荷連結在一起,構成了美麗而繁雜的圖案,由是荷塘在其襯映下更顯得風情綽約了。這里著意寫月色,但處處又不忘荷塘,那月光如流水般靜靜瀉在花葉上所形成的“薄薄的青霧”,就是月色和荷塘里的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象。最后寫荷塘四面,凝聚點在柳樹。寫月下的樹景,因為遠近高低盡是柳樹,把一片荷塘圍住了,只有幾段空隙,漏進了月光,所以“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而楊柳的“豐姿”就在這一團迷蒙霧氣中顯露出來。這里著墨較濃。繼之,則寫樹梢的遠山,樹縫里的燈光,樹上的蟬聲,樹下水里的蛙鼓。這只是隨意點染。濃淡相間地勾勒了整個荷塘的月夜風采。
作者寫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寫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層次里復有層次,使整個畫面有立體感、滲透感;其中動靜、虛實、濃淡、疏密,是畫意的設置,也是詩情的安排,這就不僅使畫面色彩均勻悅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韻,氤氳著一種濃郁的詩意。
五、藝術手法
《荷塘月色》成功地運用多種藝術手法。有鮮明的比喻,出水的荷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打著朵兒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不僅貼切,而且生動;有鮮明的對比,彎彎楊柳的稀疏“倩影”,在“峭楞楞如鬼一般”的灌木“黑影”的比襯下,越發(fā)顯得輕俏;有強烈的襯托,以“沒精打采”的燈光來映襯月色的明亮,以蟬聲和蛙鼓來烘托四周的寂靜;有生動的擬人,那裊娜地開著的荷花,像“剛出浴的美人”,把水面的白荷寫得極為標致。但更令人贊賞的是,由于作者對描寫對象有極其深刻的體會,因此突破一般經驗而產生一種奇特而新穎的手法,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花香本來訴諸嗅覺,但作者把它寫成有旋律的歌聲,給人以嗅覺兼聽覺的感受。又如“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流動的光波,本是無聲的,被描寫成動聽的音樂,給人以視覺兼聽覺的感受。照理說,香味、光影和歌聲、琴聲沒有什么相通之處,但作者卻運用了古典詩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藝術手法,把嗅覺和視覺的形象,轉化為聽覺的形象,摹擬了香和光時斷時續(xù)、似有若無的形態(tài),使難以描摹的感覺,通過另一種可感形象而具體化了。這種出神入化的藝術處理手段,在現代散文創(chuàng)作中是不多見的。
《荷塘月色》描寫得很細,這來自于作家對客觀物象觀察的細,體味的細。僅以對蟬聲這一細節(jié)的描寫就足以說明問題,由于有些讀者提出異議,以為月夜不應有蟬鳴,因為這個問題朱自清請教了好些人,最后還是親自體察,“又有兩回親聽到月夜的蟬聲”,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頭。(《關于“月下蟬聲”》)。整篇《荷塘月色》均體現了作者這種縝密審察的創(chuàng)作精神,他不但對荷塘作整體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審視,時而以荷塘為主景,月色為背景,時而以月色為主景,荷塘為背景,時而摹寫花葉,時而描繪岸柳,時而淡勾云彩,時而輕描樹影,層層鋪陳,步步開拓,細膩地展現了荷塘月色之令人“驚異”之美。
《荷塘月色》的藝術成就,除了描寫技巧有獨到之處外,語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語言的最大特點是自然新穎,如他自己所主張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歐化的口語”(《〈你我〉序》)來繪神狀態(tài)、表情達意,例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等,均平白如話,自然流暢,絲毫沒有雕琢的痕跡,讀著令人感到分外親切。優(yōu)美的藝術境界是要通過高質量的語言來實現的,所以凡杰出作家無不重視語言的鍛煉。朱自清十分注意遣詞用字的準確和貼切,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這“瀉”字和“浮”字,把月光和霧氣點活了。又如寫微風過處“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一絲”“一道”“一帶”“一兩點”,都是量詞當形容詞用,起到了豐富、潤色、強化形象,以及渲染和加強詩情畫意的作用。
在《荷塘月色》里,作者還運用了許多疊字疊詞來深化物態(tài)情貌的形象感,如用“田田”來形容荷葉的密度,以“層層”來表明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來表示荷塘的廣度。又如“蓊蓊郁郁”是“蓊郁”這一雙音節(jié)詞的重疊,不但說明樹木之多,而且加強了夜色濃重的氣氛;“遠遠近近,高高低低”,是遠近高低的連用,極寫了荷塘四面樹叢之茂密。這種例子很多,簡直俯拾即是,這些多樣形態(tài)的疊字疊詞不僅富有藝術表現力,而且節(jié)奏鮮明、韻律協調,富有音樂美。總之,《荷塘月色》的語言藝術確是達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順口”“順耳”“順眼”的境地。
文中的開頭并沒有直接描寫荷塘的月色,而是說作者“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雖然當時語文老師也曾跟我們分析了作者當時寫下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多多少少也讓我們了解到了作者的處境。可能就是因為“心里頗不寧靜”這個原因吧,所以才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日日走過的荷塘”。于是就有了去看那“另有一番樣子”的荷塘的渴望了。
作者在此時仍然沒有著筆寫他的荷塘月色,而是在去荷塘的路上抒發(fā)了自己的內心感觸?!拔覑蹮狒[,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在蒼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人。”從中可以看出此時的作者才是真實的原本的他。沒有任何修飾,也沒有任何虛偽,只“覺得是個自由的人”。在當是的情形下想做回真實的自己可不是一句話兩句話的事,因為有些事往往是身不由己、也有些是逼不得已而為之。所以趁著“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這個時候,“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蔽ㄒ灰龅木褪恰扒沂苡眠@無邊的荷塘月色好了?!?/p>
作者由此筆鋒一轉,很自然的把讀者引到了古畫一般的荷塘月色上來。
“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傲阈堑陌谆ā保把U娜的”或“羞澀的”,“如明珠”,“如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作者一開始便用了豐富的比喻的手法和擬人手法從不同的角度對荷葉、荷花進行了形象地描繪??傮w上給人一種清新高貴的感覺。
“微風過處”,“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非常形象地從嗅覺引起聽覺的、聯想。當描寫葉與花的顫動時,“像閃電”,像“一道道凝碧的波痕”。此時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遮住了,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荷塘描寫后,接下來的就是月光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币粋€“瀉”字,大本來靜止的月光寫出了動感來了,給人一種想“月光浴”的浪漫情調?!氨”〉那囔F”,“牛乳”、“輕紗的夢”,似真似幻,亦真亦幻,巧妙地給荷塘月色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接下來描寫灌木落下的“班駁的黑影”如“鬼一般”,楊柳“稀疏的倩影像畫在荷葉上”?!肮馀c影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雖然寥寥幾筆,卻能從不同方位、不同程度給讀者帶來了不同的感官沖動與享受。
從荷塘寫到月光,再從月光寫到荷塘的四面,層層開展層層推進。雖然作者對荷塘四周的楊柳、遠山、還有燈光,甚至蟬聲蛙聲都沒有詳細的描寫,可能是心情因素吧。因為從作者的“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都沒有”當中看出有一種“往事不堪回首”的味道。
文章的結尾作者用了“采蓮”的事來結束。從荷塘想起采蓮,再而想起《采蓮賦》和《西洲曲》來: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就這樣,整篇文章在如詩如歌如畫般的音調中落下了帷幕。
朱自清春課文解析篇十五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里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朱自清先生的這篇散文名篇,我是在十幾年前開始讀的,至今已看了很多遍。每次讀時內心中都有所感,可是仔細品味時,又無法確切的明白其中的滋味。多年后,我在生活的磨練中,品味了世事的艱難,人生的變遷,對社會、對人生漸漸有了看法,經由這許多經歷之后,在閑暇時偶爾內心里會出《匆匆》上的一些話語,平淡里卻蘊含至深哲理。倏爾似有所悟,才漸漸體會到這篇文字優(yōu)的散文,在淡淡的愁思里卻寓意深刻。所以禁不住想寫點什么出來,如果有緣人偶然看到則欣欣然矣。
如果有人問:什么是生命?則會有很多很多說法,可是眾說紛紜,無所適從。然內心里卻對此問題揮之不去,茫茫然然,正如《匆匆》說:“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是啊,我們懵懵懂懂的來,糊糊涂涂的走,在生命的過程里,如一場黃梁,了無所得。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園序》中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人生若是旅途,這一站起點是生,這一站的終點是死,沒有一個死去的人會讓生者明白死去后的體驗,可是死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正如我們有生,可是為什么會恐懼死亡,我想正是源于我們對生的無知。大話西游中孫悟空說:“生有很歡,死有何苦?”。我們總要抓住一些東西,讓我們自己感覺到生命的存在。我們活的時候,爭名奪利,無休無止,我們的欲望大的可怕,我們總是看見自己沒有的,卻總是看不見自己有的;我們總是追求進取,可是卻不知道休養(yǎng)生息。因此,老子說:“知止不辱,知足長樂”。
孔子說:“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圣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為圣人乎?”。是啊,人的欲望是無窮無盡,可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資源卻是有限。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失,早晚自食惡果。正如我們赤裸裸的來,赤裸裸的去,可是我們給子孫后代留下了什么?給世界萬物眾生留下了什么?給養(yǎng)育我們的天地留下了什么?一個人的富有,聚斂了的財富,要靠千千萬萬的窮人供養(yǎng);一個發(fā)達國家的富足,要靠眾多不發(fā)達國家的供養(yǎng);杜甫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我們赤裸裸的來,赤裸裸的去,死的時候你能夠問心無愧嗎?如果能問心愧,庶乎近焉。
“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很悲觀嗎?也許以前我是這樣看得,但是現在的觀念看來,這句話是很冷靜的,我們之所以為人應該明白:為什么人之所以為人?應該明白:我們?yōu)槭裁炊?有人說:過去的已過去,如輕煙、如薄霧,不留一絲痕跡;未來的還沒有來,太渺茫;只有現在,是最實在,最可把握的了。我認為這個觀念很好!可是仔細推敲起來,卻發(fā)現最可把握的現在是如此的不可把握,當你想抓住它時,它剎那即逝,了不可得。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是啊,當我想現在時,現在馬上就過去了,倏然而逝;可是未來的日子,馬上就在現在的影子里變成過去。正如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為來心不可得”。過去,現在,未來了不可得,輪回往復,故王羲之言:“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我們今天看過去人正如我們的子孫后代看我們,那么我們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我們將何去何從?子曰:“天下何思何慮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朱自清春課文解析篇十六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
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
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
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
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因為喪事,一半因為父親賦閑。
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念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
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
但他終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
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么要緊的了。
他躊躇了一會,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
我買票,他忙著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腳夫行些小費才可過去。
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
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于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
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
他囑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涼。
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只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我說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
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
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
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
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我趕緊拭干了淚。
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
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桔子往回走了。
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
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
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桔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
過一會兒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
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
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發(fā)之于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
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
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
我北來后,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欣賞。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與《悼亡婦》,被稱為“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
他能夠在淡淡的筆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沒有半點矯柔造作,而有動人心弦的力量,特別是《背影》,表達了作者對其父朱鴻鈞的深情和絲絲的懷念,深深感動著每一位讀者,并長期以來,一直作為現代經典散文被收錄在中學、大學語文課本中。
但是,近來,有些人在網上對先生的這篇美文大加指責,并斥之為病態(tài)文學,叫囂應當把斯文從中學、大學的語文課本中裁掉等等。
看罷這些人在網上發(fā)布的文字,我心中不免有些凄惶,也有幾番哀嘆,眼前也不由得浮現出一群赤膊叉腰,張口唾沫四濺,閉嘴白沫滿唇,翹足延頸,當街謾罵的潑婦形象來。
如果按照這些人的說法去衡量,中國五千年來的璀璨文化藝術幾乎無不是病態(tài)的文化藝術,都入不了他們的法眼了。
蒼蠅們所首先發(fā)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著,營營地叫著,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zhàn)士更英雄”(《戰(zhàn)士和蒼蠅》)的話來,并以此饋贈那些當街叫囂的潑婦們。
朱自清春課文解析篇十七
《荷塘月色》是中國著名文學家朱自清任教清華大學時所寫的一篇散文,描寫清華荷塘月色之美,抒發(fā)沉郁的心情。此文文筆優(yōu)美、想象豐富,因收入中國大陸地區(qū)及香港的中學語文教材而廣為人知。但也有人質疑此文的價值。本文寫于1927年7月,正值“四·一二”事件之時。曾參加過“五四”運動的朱自清,面對這一黑暗現實,他悲憤、不滿而又陷入對現實無法理解的苦悶與彷徨之中。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就是一篇既有內在美又有形式美的美文。其實十分司空見慣的荷塘上的淡淡月色和月色下淡淡的荷景,經朱自清先生的大筆渲染,便寓意深刻,竟成了人們心中一道揮之不去的憂傷風景。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7956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