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類簡史讀書筆記和心得體會(實用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5 20:50:02
最新人類簡史讀書筆記和心得體會(實用14篇)
時間:2023-11-05 20:50:02     小編:XY字客

心得體會是個人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所獲得的經驗和感悟的總結。寫心得體會時,要注重邏輯性和條理性,使讀者能夠清晰地理解你的思路和觀點。以下是一些優(yōu)秀的心得體會文章,或許可以給你的寫作提供一些借鑒和啟示。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和心得體會篇一

從書架上拿下這本書,乍一看。啊,好有深奧的內涵,在通讀后,感受變了,這分明是一本通俗易懂,卻令人深思的一本書嘛!

在智人進化之前,非常好地利用了“叢林法則,弱肉強食”這道理,他們不斷戰(zhàn)斗,吞噬,才走到現在稱霸世界的局面。現在很少人有想用,人之所以只有一個,單一的物種是為什么,而以后,世界上會不會只有人這種生物?可能幾十億年前地球從未想過會在能量耗盡前壽終就寢,而人類的出現,已大大消耗了她的生命,可能幾萬,不幾千年后,智人這個物種會伴隨著其他物種消失,而滅絕,其它生物而是幸運的,因為它們已延繼了幾百萬年,而人類,在幾萬年前登上歷史舞臺,而沒觀顧整個世界,世界就要毀在自己利益中了。

“最犀利的劍,視為的種族推動”。這一說明,終究會讓智人毀在自己手中。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和心得體會篇二

如果在河邊發(fā)現了一頭獅子在飲水,尼安德特人會發(fā)出叫聲警告其他猴子:河邊有獅子,趕緊上樹。我們智人就牛逼多了,發(fā)出的聲音里不僅僅包含河邊有獅子,還會描述一下這個獅子喝水的狀態(tài),喝水的時間,有幾個同伴。我們智人還會八卦自己群體里的其他成員,這樣大家就知道,哪位比較靠譜,哪位力量大,哪位比較狡詐,在他們下次協作捕獵的時候,就會選擇最值得信賴的伙伴。當尼安德特人看到智人將奔跑的野獸驅趕到峽谷里,堵住它們的后路,輕松獲得大量食物,這些都是尼安德特人不敢想象的,充足的食物讓我們有更多的資源,那一刻,他們已經被智人遠遠甩在后面,上帝再一次眷顧了我們。

3萬年前,尼安德特人滅絕,退出來歷史的賽道。智人在澳洲和美洲先后登陸繁衍,所到之處,大型動物紛紛滅絕。

從人類到上帝。

曾和我們并行競爭的其他人類,最終退出了賽道,淹沒在歷史的浩瀚中,此刻我突然感覺到我們的渺小和幸運。和一個朋友討論過讀這本書的感受,她說只記得一個詞:故事。是的,我也有同感!認知革命是本書的第一部分,像是星星之火,在黑暗中閃爍著稀疏的光芒,但是這就是最大的區(qū)別,值得我們?yōu)橹却?/p>

為何要畫地設限?我們?yōu)槭裁粗苯佑蒙系壑指脑煲磺校繛楹我嫷卦O限?

我們自己為什么不能成神,事實上,我們正在往這條路走,甚至是狂奔。我們已經明白了,快樂與任何外在的事物無關,僅僅與血液中流淌著的三種激素有關:多巴胺、催產素、血清素。我們的記憶可能儲存在一個小小的芯片里,不需要進食,只需要能量,我們的快樂可以用電信號代替,當人類失去一切欲望,我們不再競爭、戰(zhàn)斗、饑餓、做愛,我們,還是人嗎?我們當然不是人,那是無機人。

我們智人也會消失,我們會演化成另一種圣物:生化人。

第一次看書感到了恐懼,未來,真的會好嗎?

據說20xx年,世界上一小部分人會實現永生,為什么是一小部分人,因為他們擁有更多的財富和資源,他們會優(yōu)先享受到人類最新的生物技術:我猜測可能是:有機長生(冰凍、克隆、記憶儲存),無機長生(仿生+芯片,肉體已不再,但是,你還是你,你的思維得以保留和延續(xù),你也突破了人類的極限,成為另一個空間里的“人類”)。

有時候我甚至在想:“人”這個字為什么是一撇一捺,而不是用這個“大”字,“大”字不更像一個人的形象嗎?讀了這本書,我覺得可能是人類的發(fā)展是不斷解放雙手,靠著雙腳一路奔跑來的,還有雙腿之上的大腦,人類真正需要是這兩個東西:不斷前行的腳步和充滿想象的大腦。

認知能力。

其實無論是什么形式的學習,都無關知識的載體本身,讀書的數量和參加培訓的數量,也只是一個客觀的數字,我們真正要做的是:掌握對我們有用的知識,如果知識陳舊或者無用,越多越是負擔。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和心得體會篇三

從未在一本科普書里獲得如此流暢的閱讀體驗,簡直恨不得馬上再讀一遍……無論是原文的謀篇布局還是翻譯的文筆都稱得上及其優(yōu)秀,論述自然、接地氣,完全不會有不知所云的長句子這種外國學術讀物常見的問題,讀這樣的書獲取信息之外本身也是一種審美享受。

全書的幾大論題都算不上多么具有顛覆性,但作者講得條理清晰,且格局極大,一直能站在全球乃至更高的視角去看待人類發(fā)展史上的一系列問題。概括一下全書的幾大主要觀點:

一、人類在地球進化史的諸多物種中算不上特殊的那種。數萬年前曾出現過與現代智人極其相似的另一類人物種,且控制了世界大半部分的土地?,F代智能能夠統治全球,更多的是因為巧合下進化出了相對有利的某些特質,從而將另一類人物種趕盡殺絕。智人的全球擴張在物種范圍內對地球上的其他生命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智人出現后物種滅絕的速度遠超以往。這里不列具體數據,但文中是有清晰的數據表明智人在登陸一片未知大陸后當地物種滅絕的速度會有多么驚人。

二、農業(yè)革命本身是一場騙局。目前通行的說法是人類“馴化”了小麥作為主要農作物,實質則是小麥“馴化”了人類來傳播自己的基因。從物種的角度出發(fā),最重要的目標就是盡可能多地復制本物種的dna,增加本物種的數量。由此看來,在智人出現之前,小麥不過是地球上完全不起眼的一種植物,在智人統治世界后小麥也跟著遍布了整個世界,成為了世界上種植范圍最廣的農作物,可稱是“馴化”了人類。且從個體的角度而言,農業(yè)革命的發(fā)生并未使人過上更好的生活,只是帶來了人口的爆炸式增長。傳統自給自足的狩獵生活被農耕生活所替代,農民不僅要養(yǎng)活自己,還要養(yǎng)活越來越多的手工業(yè)者和統治階級,生活只會變得比以前更遭。

三、帝國的擴張具有典型的兩重性。一方面統一了國家之間的差異、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也帶來了殺戮和死亡。帝國的存在催生了宗教、金錢、乃至資本主義的出現,從人類史的角度回看來說,總體而言還是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

四、和帝國一樣,科技進步同樣具有兩重性,這也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不做贅述。不過作者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例子:小男孩和胖子在廣島長崎造成了數百萬人的死亡,從這個角度來說,奧本海默和他的團隊都應該被送上絞刑架。但換個角度來看,正是核武器的出現阻止了超級大國之間的戰(zhàn)爭,因為一旦打起來就是地球毀滅大家一起下地獄的后果,這樣說來,奧本海默才是最應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人。

五、科技的進步并未帶來更多的快樂。從個體角度來看,快樂和他的生活水平沒有太直接的關聯,主要是在于對是否感到幸福的“閾值”的管理。每個人的閾值不同,感到幸福的條件就不同。乞丐中獎10萬就樂開花,百萬富翁中10萬完全無感。而科技的進步至少到目前為止,無法調整個體自身對幸福的閾值。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和心得體會篇四

讀完人類簡史,讓我深刻的感受到在人類發(fā)展的整個過程中,每一個人類是多么地渺小。書中從認知革命,農業(yè)革命,人類的融合統一到科學革命四個具有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向我們講述了人類的發(fā)展歷程。

首先在認知革命中,講到人類由剛開始的小部落,發(fā)展成為了有數百萬居民的城市,有上億人口的帝國,原因就在于虛構的故事。我看到這句話時,會覺得這聽起來不太現實,活生生的人怎么會因為虛構的故事而聚在一起呢?但想想宗教,以及信奉的神,還有信仰不就是虛構的嗎,還有社會秩序,司法制度,以及一種標志,象征背后的精神,都是因為相信同一個故事,同一個原則,大家就能夠相互認識以致于互相合作。我想這本書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能夠一針見血而又很簡單地告訴我們事物發(fā)展的原因。

第二幕。

農業(yè)革命。

在看到農業(yè)革命這一章節(jié)的時候,我看到了人類由游牧打獵的部落生活逐漸變成依賴土地,春耕秋收的農業(yè)生活,農業(yè)生活讓人類減少了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但同時圈地為農,也讓人類失去了更多的自由。讓我感到比較痛心的是,因為人類安定下來了,人類就訓化了少數植物和動物,書中寫道,從狹隘的演化觀點來看,演化成功與否的標準就在于dna的拷貝數,于是農業(yè)革命對于雞,牛,豬,羊來說可是一大福音。我的看法是,它們的數量相比于其他動物,家禽來說,是多了很多,可這真的就好嗎?拿牛來說,最早的牛也是有感情的,小牛剛出生會有母牛的陪伴,可以自由的在草地上吃草,而現代出生在畜牧場里的小牛呢,出生后立即與母親分開,關在比身體大不了多少的籠子里,然后就在這里過一輩子,而它的一輩子大約只有四個月,它沒有機會與其他小牛玩,第一次有機會走路,遇見其他小牛,是在前往屠宰場時路上。特別認同作者的這句話。就演化而言,??赡苁怯惺芬詠碜畛晒Φ膭游铮瑫r,它們也是地球上生活最悲慘的動物。

關于金錢與資本主義。

金錢正是有史以來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統。金錢到底有什么味道,為什么人人都愛?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第一次,賺錢的欲望這么強烈。站在宿舍樓道里看著外面的景,和以往沒有什么不同,在寒冷的冬季里,我的.心就像一棵剛冒出萌芽的小草一樣,充滿了對錢的生命力。我并不缺錢,可好愛它。不知道是不是天生就這樣,從爸爸那遺傳的。哈哈,金錢在現在歷史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沒有西班牙王室金錢的支持,哥倫布就不會發(fā)現新大陸,許多的科學研究都是在政府,企業(yè)的資金支持下才得以進行。隨著不斷的發(fā)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資本指的是投入生產的各種金錢,物品和資源,與財富不同,財富是在非生產性活動的金錢,物品和資源。荷蘭是最早的資本主義國家,靠的是信貸和獨立的司法保護個人權利特別是財產權。但也因為資本主義對利潤的無限追求,發(fā)動了數場戰(zhàn)爭以及可怕的奴隸貿易,資本主義殺害了數百萬人,緣于冷漠和貪婪。

第四幕。

關于幸福的討論。

每個人對于幸福的定義是不同的,生物學講到,金錢,社會地位,整形手術,豪宅,權利,這些都不會給你帶來快樂,想要有長期的快樂,只能靠血清素,多巴胺和催產素。許多哲學和宗教則認為,快樂的關鍵在于追求真我,真正了解自己。到底幸福是什么,我想每個人有每個人不同的理解。

智人的未來。

從最初作為大猩猩的一種發(fā)展到現在的智人,無論是我們人類還是地球上的其他物種,都正如達爾文進化論所說的那樣:“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有許多人認為,智人總有一天會自食其果,會毀滅一起,我想物質是運動的,世界是變化的,未來的世界在變,我們也在變。一切都是未知的。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和心得體會篇五

之前一直有聽說這本書,但一直沒時間拜讀,直到去年年底羅胖在新年演講中宣傳此書的作者即將出版姊妹篇《未來簡史》時,我終于意識到應該去看看這本奇書了。

花了一周時間看完,真的改變了我太多的認知,讓我對世界、對人類的起源及發(fā)展有了全新的認識。作者學識淵博,從歷史學、人類學、生物學、物理學、化學、倫理學、心理學、文化學等多個方面,用言簡意賅、故事性極強的文筆,思維縝密且有條理地敘述了人類從250萬年開始出現,歷經認知革命、農業(yè)革命,以及科學革命,一直到現在的物種和文明演變過程,視角之廣闊,想象之豐富,論證之詳盡都讓我耳目一新,受益良多。

雖然我們從初中開始都在學習歷史,但對真正的人類和世界歷史卻只是管中窺豹,略知一二而已?,F代人起源于東非,被稱為智人,但實際上卻只是人屬中的一個物種,與我們同屬的還有其他人種,例如生活在歐洲和西亞的尼安德特人,生活在東亞的直立人、還有生活的東南亞和太平洋島上的很多人種,可以說現代人在幾百萬年前并不只是地球上唯一的人類,只是后來逐漸由東非向外遷移才逐漸取代了其他人種,開始獨霸地球。

可以說人類目前的社會文明全部都建立在虛構的想象框架中,大家約定俗成地生活在地球上,社會更有序也更和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人類天性。因為人的基因里還有動物的遺傳因子,渴望自由和奔跑是動物的天性,但現在大家都像是被一種巨大的慣性裹挾著生存,一旦偏離既定的生存路徑,便會認為是異類。這種看法從古至今摧殘了無數的自由靈魂。

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農業(yè)革命讓人類開始學會定居,逐漸形成了村落、城市、國家,但是同時這種看似穩(wěn)定的生活卻讓人口劇增,農民的收入不再僅僅只為了養(yǎng)活自己的一家人,還養(yǎng)活著中上層所謂精英,由此這些精英脫離了繁重的工作,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去創(chuàng)建更多的道德準則、法律規(guī)定、哲學體系、繪畫音樂藝術,人類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和提升,但告別采集狩獵的生活方式,便宣告著人類從此將自己禁錮,不再自由。

金錢概念造就了經濟秩序,帝國的產生造就了政治秩序,而宗教的活躍則造就了思想秩序,可以說人類發(fā)展的進程就是在不斷完善整個社會機器穩(wěn)定運轉的秩序規(guī)則。隨之而來的科學革命,不斷改變著整個地球秩序,地球中心開始由亞洲轉移到歐洲,地球上越來越多的未知區(qū)域開始被帶入不屬于他們的文化洪流中,歐洲人發(fā)現了美洲,摧毀了瑪雅等南美洲文明,發(fā)現了大洋洲,摧毀了地球僅剩的獨立生態(tài)圈;也逐漸發(fā)現了遺落在文明之外的各個島嶼,摧毀了所謂的異類文明,從此,地球開始進入一個大文明時代,所有人類開始生活在一套秩序規(guī)則下,只因各自的民族而異。但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緊密聯系,未來極有可能實現地球一體化。從探索、征服、奴役、到最后的融合,這個過程起源于所謂的叢林法則,一個叢林的生物在知道存在另一個叢林后,便會產生好奇、恐懼、敵對各種心理,由此帶來的要么是毀滅,要么是征服。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fā)展,人類還會遇見各種問題。

人類追求的無非是快樂幸福,真正影響人類快樂的是物質生活的豐裕,還是達到期望的滿足,亦或是本身追求快樂這個行為?由此帶來的生存及生活方式的轉變,想必這也足夠讓我們去思索了。

在7萬年前人類還只是一種微不足道的動物,經歷了短短5000年的文明發(fā)展,時至今日,人類已經主宰地球,甚至開始進軍宇宙,似乎擁有創(chuàng)造和毀滅一切的神力。固然人類的生存條件有了飛躍進步,但與之而來的代價是除人類以外的地球生物的生存條件卻是前所未有的惡劣,我們擁有了看似無與倫比的力量,卻不知道如何控制和使用,似乎除了物理法則外,我們不再臣服于任何法則?如果在未來,這種不負責任的自我主義主宰者姿態(tài)不加以改變,長此以往,帶來的估計只有自我毀滅了。

或許,我們該問自己的不是“我們究竟想要變成什么”,而是“我們究竟想要什么”。

這的確是一本值得去看的書,看后你就會發(fā)現自己原來是多么的淺薄和無知。固然我們無法去左右或者決定什么,但至少我們可以自己活得很明白。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和心得體會篇六

每晚睡覺之前都會讀上一會兒書,這已經形成了一個習慣,姑且不管好壞,至少這是一種能讓我快速入眠的方式。讀上大概45分鐘左右,眼睛就已經不聽使喚了!

最近在讀《人類簡史》,本書又給我打開了知識認知上的又一扇門。我一直認為,所讀的書不見得會對自己以后的生活有怎樣的促進作用,但是有很多書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識面,認知這個世界,人類的過往,經歷,以至于未來,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

初拿到《人類簡史》&《未來簡史》這兩本書,第一感覺上———“厚”,太厚了。而且粗略一翻,每一頁文字都非常多,很少插圖。便知道,這兩本書肯定會花很長的時間來看!但是從這兩本書的思維導圖讓我感受到,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將會用這兩本書為我開啟認知的一扇大門,這兩本書將會為我構造多么宏大的人類認知觀!

看書的速度實在是比較慢的!最近剛看到,有關智人的歷史,內容太多;其中有一段文字是這樣寫的:數10萬年前的智人,由于沒有掌握火,不能煮熟食,而且食物短缺,能夠為智人提供能量的高熱量的甜食,少之又少,那時候唯有熟透了的水果。在這樣的前提下,當一個智人女子在空曠的大草原上搜尋實物,發(fā)現一顆已經熟透了的蘋果樹,那么這個時候,她的第一選擇肯定會先吃,吃到吃不下為止,因為如果被其他的大型動物發(fā)現,那么她就再也沒有機會了!而這種對高熱量甜食的喜愛,乃至于吃到吃不下的習慣,恐怕已經深深刻入了我們人類的dna當中,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現代人無法抗拒甜食的原因,肥胖也成為現代社會特別嚴重的健康問題!

但是,數十萬年前的智人卻沒有肥胖這樣的健康問題,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比如:他們?yōu)榱硕惚艽笮瞳C物的追殺,必須讓自己跑的更快,更靈活;也比如他們因為食物短缺,不會固定的進一種類型的食物,而是多種雜食,也就不會因為食物不均衡而引起健康問題;也比如他們在生存過程中需要不斷的搬遷,如果因為肥胖等健康問題導致行動緩慢,那么這部分人注定會被部落遺棄;等等!而我們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就注定了我們的健康會出問題,這是dna遺傳無法控制的!

關于,現代人的很多喜好,也許我們并未意識到為什么會這樣,也許很多行為都是從我們遠古的祖先:智人身上遺留下來的,這樣的行為或者喜好,都是刻入了我們的dna的。

讀書,確實讓我認識到了以前毫無意識的一些事情、行為或者習慣!也許下次,有人問題我為什么這么喜歡吃甜食,我就可以回答他:這是我們遠古祖先:智人遺留在我們dna里面的!

這次的分享就到這里,謝謝大家的觀看!以上均為個人拙見,同有《人類簡史》的愛好者,歡迎你們留言討論!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和心得體會篇七

這本書是尤瓦爾·赫拉利編寫的,主要是從10萬年前到21世紀的人類發(fā)展史。

書里面觀點特別獨特,如果感興趣可以去看看。

在書中第十九章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里,描寫了人類生命的意義。

從我們所知的純粹科學角度來看,人類的生命本來就完全沒有意義。人類只是在沒有特定目標的演化過程中,盲目產生的結果。人類的行動沒有什么神圣的整體計劃,而且如果整個地球明天早上就爆炸消失,整個宇宙很可能還是一樣這么繼續(xù)運行下去。,我們還是不能排除掉人類主觀的因素。但這也就是說,我們對生活所賦予的任何意義,其實都只是錯覺。不管是中世紀那種超脫凡世的生活意義,或是現代人文主義、民族主義和資本主義,本質上都完全相同,沒有高下之別。像是可能有科學家覺得自己增加了人類的知識,所以他的生命有意義;有士兵覺得他保衛(wèi)自己的國家,所以他的生命有意義。不論是創(chuàng)業(yè)者想要開新公司,或是中世紀的人想要讀經、參與圣戰(zhàn)、興建新廟,他們從中感受到的意義,都只是錯覺與幻想。

其實就像書中說的這樣的,生命意義是個人自我的認知,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認知,也就會產生不同的生命意義的理解,所以我覺得愛因斯坦說的那句canbecountedcountsandnoteverythingthatcountscanbecounted。說的特別好,因為意義這個東西源于個人,所以你自己才是最了解他的。

在書中第二十章智人末日里提到,有三種方式了能讓智慧設計取代自然選擇:生物工程,仿生工程與無機生命,并且這這里說明了很多科幻小說描寫未來的場景就是宇宙飛船和人工智能這些,并沒有考慮到生物工程,當一個人比我們各方面都強10倍的時候,雖然他是來自于我們但是其實他已經是新的物種,而我們應該如何面對,他會如何面對我們。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和心得體會篇八

前兩個月,我看過吳軍的《文明之光》,《人類簡史》不僅是站在某個民族(國家)或者人類的角度,而是也站在動物植物、整個世界的角度來看待人類發(fā)展歷史;視角不一樣,看到的東西也比較新穎,蠻有收獲的。

人類和黑猩猩之間真正不同的地方就在于那些虛構的故事,它像膠水一樣把千千萬萬的個人、家庭和群體結合在一起。

物種演化上的成功并不代表個體的幸福。對于玉米、小麥,純粹的演化觀點還有道理;但對于牛、羊、之人這些有著復雜情感的動物,必須想演化上的成功會對個體的生活有什么影響。

想象構建的秩序深深與真實的世界結合;想象構建的秩序塑造了我們的欲望;想象構建的秩序存在于人和人之間思想的連接。

“客觀”:不受人類意識及信念的影響;“主觀”:靠的是某個單一個人的意識和信念;“主體間”:靠的是許多個人主觀意識之間的連接網絡。

歷史上許多重要的驅動因素,都是這種存在于主體之間的概念想法:法律、金錢、神、國家。

金錢幾乎能跨越所有的文化鴻溝,不會因為宗教、性別、種族、年齡或性取向而有所歧視;也多虧了金錢制度,才讓人就算互不認識、不清楚對方的人品,也能攜手合作。

我們用金錢來促進陌生人之間的合作,但又害怕這回破壞人類的價值和親密的關系。一方面,我們想打破那些限制金錢和商業(yè)流動的社會大壩;但另一方面,我們又不斷筑起新的大壩,希望保護社會、宗教和環(huán)境免受市場力量的奴役。

混沌系統分成兩級,一級混沌指的是“不會因為預測而改變”,天氣就屬于一級混沌系統;二級混沌系統,指的是“會受到預測的影響而改變”,因此永遠無法準確預測,例如市場、政治就屬于二級混沌系統。

物理學家認為宇宙大爆炸就是一個奇異點。在奇異點之前,所有我們認知的自然法則都還不存在,就連時間也不存在。所以要說宇宙大爆炸“之前”如何如何,對我們來說是沒有意義、無法理解的。而我們可能正在接近下一個奇異點,所有我們現在這個世界的意義(不論你我、男女、愛恨)都將變得無關緊要。而在那個點之后的任何事,都還超出我們現在所能想象的。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和心得體會篇九

很顯然,這是一部哲學書。只不過它囊括的不僅僅是“歷史哲學”,而是包含了作者對歷史和人生的徹悟。近38萬字的體量看似挺唬人,不過套用下熊逸老師的語調,姑且侃一句,你只需要記住一件事兒——在海量的知識中,全書簡明扼要地勾勒出智人“從動物到上帝”這個發(fā)展進程的原因、方向以及有待解決的終極難題。

(1)在萬千物種中,為何是智人脫穎而出:“想象”這種獨一無二的能力為動力源。

(2)幾萬年的發(fā)展進程中,智人的進化方向是什么:“解放生產力”為總方向,導出了3次關鍵革命。分別是認知革命、農業(yè)革命和科學革命。

(3)未解決的終極難題:智人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人類語言真正最獨特的功能......是能夠傳達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討論虛構的事物,正是智人語言最獨特的功能?!闭腔谶@個獨特的功能,人類依靠“集體想象的虛構事物”為紐帶,形成大規(guī)模的合作,而且這個規(guī)模沒有上限。

(1)認知革命。

依靠“想象”這種獨特的能力,人類能將完全陌生的人聯合在一起展開協作,這初步打開了“解放生產力”的大門。

不過,更關鍵的還不在于此,而在于“正由于大規(guī)模的人類合作是以虛構的故事作為基礎,只要改變所講的故事,就能改變人類合作的方式?!?/p>

(2)農業(yè)革命。

植物馴化了智人。

改變所講的故事,改變人類合作的方式:由“想象”虛構的神靈、國家、法律......人類在幾萬年的歷程中逐漸從部落發(fā)展到社群、到國家。

(3)人類的融合統一。

改變所講的故事,改變人類合作的方式:“宗教”使得人類跨越社群、跨越國界,進一步地融合統一。

(4)科學革命。

人類發(fā)展到農業(yè)革命的末期,生產力水平受限,絕大部分人認為人類今后的日子最多不過維持現狀,甚至會變得更糟。人類就這樣在這種困境里困了幾千年,讀書筆記.結果就是經濟凍結、無力成長。改變所講的故事,改變人類合作的方式:一直要到現代,基于對未來的信任,我們才發(fā)展出一套新的系統,才終于有辦法跳出這個困境。在這項新系統中,人類發(fā)展出“信用”這種金錢概念,代表著目前還不存在、只存在于想象中的貨品。

然而,全球能源和原料這個蛋糕是否有限?這再一次限制了人類的發(fā)展。

改變所講的故事,改變人類合作的方式:但是,又一次,靠著“想象”的力量,人類發(fā)明了“進步”這個概念。【所謂的“進步”,是在承認我們的無知之后,認為只要投資進行研究,一切就能變得更好?!吭谶^去的500年間,這種關于進步的概念,說服了全球的人民,將越來越多的信任交付給未來。

擁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負責任、貪得無厭,而且連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危險,恐怕莫此為甚。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和心得體會篇十

古希臘哲學家芝諾說,人的知識就好比一個圓圈,圓圈里面是已知的,圓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圓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人類簡史》這本書除了能提供圓圈外的未知,還給讀者講訴了已知的圓圈內的新知,刷新了讀者的人類史觀,這就是一本歷史書能掀起這么大波瀾的原因,年輕的以色列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憑借這本書聲名鵲起。

如果說《槍炮、病菌與鋼鐵》描述的是人類發(fā)展自然史,《人類簡史》講述的則是人類發(fā)展人文史,將人類從認知革命、農業(yè)革命到科學革命的心路歷程娓娓道來,既是一本趣味盎然的宏觀歷史進程讀本,也是一本處處深刻的思辨哲學佳作。

智人出走非洲的故事對大多數讀者來說已經耳熟能詳,是什么原因讓與多數動物一樣從事狩獵采集的智人經過短短的時間就統治世界了呢。是智力,沒錯!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和心得體會篇十一

西塞羅有句名言:一個不懂自己出生前的歷史的人,永遠是個孩子。工作繁忙,但是堅持每天讀書,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僅手機版信息就讓人應接不暇,看了頭昏眼花。讀一本好書最大的收獲就是讓我學會系統性地認識和思考一些問題,釋疑解惑,感知未來。

《人類簡史》的作者—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按時間順序梳理了從智人出現到當今,又到未來人類發(fā)展全過程。書中確定了人類歷史的三個關鍵節(jié)點:認知革命、農業(yè)革命和科技革命。

認知革命是指距今7萬到3萬年,人類出現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能夠通過語言傳遞事實和信息。認知革命以前,人類是靈長類動物的一種,認知革命以后,傳說、神話、神及宗教出現,人與人之間通過這些虛擬的想象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紐帶,協作和活動范圍大幅擴張。認知革命以前,人類只有生物學上的特征,認知革命后,便產生了歷史學,有了文化意義上人類歷史。

農業(yè)革命指大約1萬年前,人類通過種植、馴養(yǎng)等方式,由狩獵游牧生活轉向定居。通過發(fā)展農業(yè),人類獲取食物來源更有保障,為養(yǎng)活更多的人創(chuàng)造條件。人口大量增加,人類開始定居,農業(yè)社會形成,出現了商品交換,出現了統治階層,進而出現了村鎮(zhèn)、城市、王國。關于農業(yè)社會有兩個值得思考和討論的問題。第一,到底是小麥利用了人類還是人類利用了小麥?從生物角度看,一個物種繁衍的速度加快,規(guī)模擴大,則意味著這種物種在物競天擇中取得了成功;反之,瀕臨滅絕的物種則意味著物種失敗。因此,人類大規(guī)模的小麥種植活動對人類繁衍和發(fā)展的確有很大作用,但同時,小麥自身也因此獲得物種的大發(fā)展。這樣看來,人類利用小麥加快繁衍生息,但從小麥角度來看,卻是小麥利用人類擴張到全球,是共生的結果。第二,人類大規(guī)模耕種到底是增加了幸福還是減少了幸福?一方面,大規(guī)模農業(yè)耕種使得人類擁有更多糧食免于饑餓和痛苦,也使人類得以定居并發(fā)展出商業(yè)和文化,無疑是好事。另一方面,大規(guī)模的農業(yè)耕種使得人類牢牢地被土地和作物束縛,不得不日復一日“面朝黃土背朝天”進行農業(yè)生產,比游牧采集為生的辛勞程度有過之無不及。這樣,原本為了增加幸福而進行的農業(yè)活動,反而使得農民勞累不堪,難言幸福。

科技革命是近代以來,尤其是17、18世紀以來,伴隨著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兩大引擎,科技取得了翻天覆地的進步,使得人類逐漸發(fā)現世界、認識世界并征服世界。如今,科技不僅是價值創(chuàng)造的源泉,也極大改變了人類生活方式。

《人類簡史》不是簡單地把人類歷史此般概述一遍。書中闡述“想象的世界”這一獨特視角,是構成本書獨特魅力的絕妙之處?!度祟惡喪贰逢U述了人類文化、方方面面都是想象的產物。想象構建民族、社會和國家;想象構建了社會秩序、政治秩序、經濟規(guī)則;想象構建了公司、貨幣和金融;想象構建了政治、經濟、文化;想象構建了昨天、今天和明天,想象讓人類從動物變成了主宰世界的上帝。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和心得體會篇十二

本讀書筆記來自《人類簡史》第一章。關于人類腦容量大的部分,直立行走的部分和使用火的部分可以讀一下,很有意思。這一篇和上一篇講解的都是關于人類認知革命的事情。

第一張說到智人造成了其他物種的滅絕,為什么?因為智人有其他人種所不具備的能力——語言。

在距今7萬年前到3萬年前,智人創(chuàng)造了船,油燈,弓箭和針。同時,也出現了宗教,商業(yè)和社會分層。

為什么智人可以有這么多成就呢?因為人類智人通過基因突變產生了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智人學會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去思考。智人的語言也因此產生。

智人的語言的特殊之處在于,可以用有限的聲音來組合無限多的句子。并且有不同的意義。這是第一種理論。

第二種理論是:智人的語言主要作用是用來說“八卦”,說“壞話”。這點在現在看起來是一種陋習,但在當時卻是有利于維護一個群體比不可少的方式。因為那個時候這種技能是可以知道誰比較靠譜。進而更好的籠絡人心,維護當時部落的持續(xù)擴大。智人借此發(fā)展出更加緊密,更復雜的合作方式。

想想也是,誰還在吃飯的時候聊工作呢?都是說誰和誰是不是有情況?。坷习迨遣皇窃摪l(fā)年終獎了,發(fā)多少之類的話題。

但是,這都不是人類語言的特殊之處。

人類語言的特殊之處在于,能夠傳達一些不存在的東西,而且講的跟真的一樣。例如:。

“獅子是我們的守護神”。

“上帝會保佑著你”。

“愿圣光護佑者你”。

當然虛構不單單可以一個人想象,還可以讓其他人一起“想象”。編制出各種各樣等我故事。例如:《圣經》的《創(chuàng)世紀》。這樣虛構小二故事賦予人類一種新的能力就是:我不但可以和熟人進行合作,我還可以跟相信某個故事的陌生人一起合作。這個很重要的。

人類的通過語言最多可以微信150人的群體。當人數在150人一下的時候,人們根本就不需要什么規(guī)定就可以運轉流暢了。但是一旦超過就會有無窮無盡的問題。那么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講一個故事,讓大家都相信。

多年來,人類已經編制出一個極其復雜的故事網絡。這種故事學術上叫做“小說”,“社會結構”或者“想象的現實”。

從那個時候起,人類就生活在兩個世界了,一個是現實的;一個是人類想象的。直到現在。

智人自從認知革命以后,人類還有一種能力,那就是:根據變化需求迅速調整行為的能力。而其他動物則是基于基因的。舉個例子:。

法國從帝國編程共和制只需要一場“法規(guī)大革命”;中國從“封建制”到“共和制”也只需要一場辛亥革命。一場聲勢浩大的歌名,就能把人們從幾千年的“封建帝制”轉換成“共和制”。這是其他物種不曾擁有的能力。

這些故事現在是我們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一直生活在故事里面。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和心得體會篇十三

最近讀了這本《人類簡史》讓我感受頗深,受益匪淺。

簡要說一下這本書的主要內容,作者從智人起源開始,到認知革命,到農業(yè)革命,到前現代社會,到現代社會各個階段全部都有介紹,而且各個部分都是講的那個時間階段內推動人類發(fā)展的最主要因素,如語言需求,知識積累,動植物馴化導致聚居產生農業(yè)與貨幣,后來的大航海發(fā)現世界,殖民,文化推廣,宗教的影響,之后的金融運作,世界的發(fā)展,最后“智人末日”還大膽預測了智人今后的發(fā)展趨勢。正如網友評論的那樣,是一個博學的以色列作者寫成的一本著作。還有個說法,雖然原著被翻譯為不同語言出版,但是針對不同語言所對應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作者會修改原著中的部分內容,以受眾更熟悉的內容敘述原著中的觀點,可見作者真的是學富五車。

書里針對一些問題的剖析很到位:

1、一切要求一致,反而讓心靈呆滯,在歷史的方向那部分。世界上有不同的宗教和文化,正因為這種差異才使得歷史進程呈一種螺旋式交替上升趨勢,事物的內在矛盾推動其前進。

2、物質上的現實,心理上的想象。這句話用來描述世界運行的根本原理。世界中存在一部分實際的物體,比如手機、雞鴨、空氣這種實實在在存在的物體,還有就是智人想出來的事物,比如國家,政體,公司,這些個概念體,并沒有真正的承載實體,但是他們同樣有著實體的作用,讓人們有國家意識,知道自己國家的整體,知道自己在哪個公司工作,他會付給你薪水。

3、家庭關系緊密良好,社群互相扶持幫助的人。如果世界是這樣的該有多好,我想著的是人生在世應該做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推動這個社會向好的方向發(fā)展,比如喬老爺子帶隊研制的智能手機,就給人帶來了更多更好的體驗,利于智人整體的發(fā)展,而不是整天的爭名奪利。

4、歷史演進分析。這部分本應該說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各個明顯階段的變化和發(fā)展過程,但是知識量有限,只簡單說幾個點吧。作者在前幾章中說了其實農業(yè)革命的發(fā)展是人類聚居發(fā)展起來的,但是書的開始和后面分析人類的快樂這種感受時候觀點是現代人的幸福感并沒有比采集狩獵者多多少。書中的例子說的是一個狩獵采集者為新蓋的樹屋放上最后一個樹枝,而他的后代――一個現代人――付完房子的最后一筆貸款,其實兩個人都會有大約一周到半月的成就和滿足感,很難說出現代人的生活就比狩獵采集者的日子過得好。農業(yè)革命后相比之前的弊端在于人們有可能失去狩獵和采集的能力完全依賴農業(yè)生產,這樣遇上天災人禍(動物吃掉莊稼也算人禍吧)就沒得吃的,還是會回到狩獵采集時代,生活的保障性更低,挨餓的可能性更高,而且正是從農業(yè)革命開始,人們意識到這種弊端,才開始為將來做打算,以前的人是每天都吃新鮮的采集和狩獵,而且是群體行動,還是遷徙生活,生活相對有保障。狩獵是吃不了的才存下來,本意并不是為將來做打算。你也肯定想天天吃最新鮮的水果蔬菜,只是現在這條件沒法滿足你而已。當然狩獵采集社會也會有一些不人道的做法,書中有介紹那些拖累集體的人尤其女人會被暗殺,那也不是老有所養(yǎng)的大同社會。書中還介紹了有了國家概念后的各種制衡策略和不同國家的政體和制度的演化,寫到這里我腦海中翻過好多畫面,只是一兩句話描述不出,這部分就不寫了吧,感興趣的童鞋可以讀一下這本書。

5、信任是世界運行的基礎,這個已經成為了現在潛移默化的世界運行的基礎了。如果沒有信任,你沒法拿到貸款,沒法拿到融資,好像什么都沒法運行了。正是這種信任才讓現在的資本(主義)正常發(fā)揮作用,加上市場的運作和政府的宏觀調控與約束力,才讓現在的社會有條不紊。如果不拿出這一點來單獨說,一般不會有人意識到信任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多么關鍵的作用。

6、對各個革命,認知,貨幣,帝國,宗教,資本的解釋都非常棒。

7、關于宗教,以前了解一點猶太教,看這本書的時候,對佛教多了點兒了解,明白佛教的基本理論也是有道理的。

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看到人間疾苦,考慮的不是將這些當做神的懲罰,而是強調不應該太過看中這些負面感受,而是應該看到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正確調整內心的感受不要太受外界的影響,這一過程很像冥想,快樂本質的討論,快樂是一種生物本能,由基因決定,受荷爾蒙和多巴胺等激素控制,接受外在事物的后天影響。既不能長期保持快感,估計心臟和大腦都受不了,但是快感會給這兩者帶來好的影響,也不能長期不快樂,長期抑郁就會引發(fā)疾病,之后就會影響生理機能,可能會影響身體發(fā)生病變。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和心得體會篇十四

《人類簡史》、《未來簡史》是以色列新銳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yuvalnoahharari)的兩部重磅作品。問世以來不僅在學術圈反響強烈,更引起大眾廣泛興趣,比爾蓋茨、facebook扎爾伯格,還有我們北大懷有鴻鵠之志的林校長都推薦此書。作者1976年生于以色列,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歷史系教授。

下面是我在聽這兩本書的時候在一個讀書群里的一些支零破碎的分享,或許可以引起你閱讀的興趣。

這本書并不是一本編年史,甚至很少有關于歷史事件本身詳盡的描述。作者在融匯了人類歷史、科學、文明認知的基礎上,對人類歷史進程的歸納、總結、思考,試圖從中找到規(guī)律性的東西,進而推演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明天。

在思考方式上,我覺得該書更接近哲學,特別是《未來簡史》。以史為鑒,在歷史的塵埃中探索、歸納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進而展望社會發(fā)展的未來。這些說到底是對人自身和周圍世界,以及他們相互作用間的思考,應該屬于哲學的范疇了。

隨著越來越多的哲學上的問題被科學解開,未來的“哲學”想必會是今日哲學、科學、甚至宗教的融合。在我看來,人類簡史+未來簡史就是這樣一種嘗試,反應了現代人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理性的思考以及推演,其思考的本質更像哲學家,總結歷史僅是手段。

在兩部書中,作者反復論證一個貫穿始終的觀點:信仰(并非單指宗教信仰,而是對一切人類憑意識創(chuàng)造出來的概念的信任和服從,比如金錢、國家、公司、宗教、主義等等)讓人類可以大規(guī)模合作,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主要動力,并改變了人類的命運和進化進程。說白了就是精神的力量無比強大,人類其實是一直在別人和自己的忽悠中前行。

十萬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個人種,為何今天卻只剩下了我們自己?書中讓我們了解到現代人的祖先智人如何對自己的兄弟姐妹進行種族清洗,成為唯一存活下來的一支。與此相比,在伊甸園里偷吃個蘋果那根本就不算個事兒。如果人類有原罪,這才是原罪!書中還有個有趣的說法:愛說閑話(gossip)讓智人更聰明,從而滅了其他人類。

在后農耕時代,人類對記賬的要求催生了文字及數字符號的發(fā)明,而在計算機時代0、1兩個數字又構成了所有數字信息的基礎。阿拉伯數字實際是印度人最初發(fā)明,然后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的。但書中說小麥馴化了人類那段就很扯了,好像小麥有意識似的。

貨幣、帝國、宗教對人類融合的影響及塑造是非常有趣的一些章節(jié)。特別是宗教部分,更激起人對一些相關話題的濃厚興趣,比如像基督教這樣在早期可以說是充滿暴力的一神教,最終為什么會完勝相對寬容的多神教,是歷史的機緣巧合還是必然,甚至是切合了一些人性中更深層的東西。

個人覺得這類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他它引發(fā)人的思考,其知識性的敘述甚至結論性的成果都不是我關注的重點。在書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思考的誠意,覺得他是在認真思考那些人類文明發(fā)展中的重要課題和現象,并不是以偏概全僅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

聽到近代部分,越來越有趣了。科學和帝國相互助力,終于使西方文明今天能夠主導世界,資本對戰(zhàn)爭及世界格局影響,加速了人類社會發(fā)展。對人們常說的“花明天的錢”真是有了更深一點的理解。

《人類簡史》讀后感:其實這本書一點都不枯燥晦澀,跟著作者一起沿著人類發(fā)展的軌跡思考背后的動因,是個很有意思的過程。

特別喜歡書的后半部,書中很多討論都不局限于歷史的范疇,比如關于幸福和人生意義的討論,以及一些大膽的預想:在科學的助力下人類可能最終脫離生物進化的軌跡,走入滅亡或者永恒。聽完之后突然覺得人生的意義或者說使命,會不會就是造出能最終能夠替代自己的機器?隨著科學裂變式的發(fā)展,人類可能最終解開生命和思維(靈魂)的秘密,那時候宗教和哲學是不是就都失去里存在的意義和基礎?是一本讓人讀完開始思考的好書。

開始聽《未來簡史》,那只從樹上下來的猴子,先是進化成了人,隨著科學的進步逐步擺脫了饑餓、瘟疫、戰(zhàn)爭的威脅,開始探索長生不老的奧秘,妄想成神啦。

第二章更多是探討人與自然,特別是人和動物的關系。這一章不像是在談論未來,更多的是回顧農耕時代,人類在封神路上是怎樣一步步把自己當作了眾生的神。

后續(xù)幾章對宗教做了更多的反思。聯想作者來自以色列,也許對宗教的反思才是作者在這本書得真正想表達的吧。其中有一句話印象特別深:religionisadealwhilespiritualityisajourney.(宗教是一宗交易,靈性時一段歷程。)它好像突然讓我讀懂了《少年派傳奇漂流》里pei對不同宗教的嘗試探索過程的敘述,那其實就是描寫一段spiritualjourney,精神的歷程。

《未來簡史》這本書的特點就是深入淺出,在闡述一個新的觀點之前,總是會對相關的背景知識做足夠的介紹,讓讀者可以把握脈絡。

特別喜歡作者對人本主義的闡釋。作者把宗教的最終歸宿交給了科學,把人類的發(fā)展歸納味數據處理能力的發(fā)展,并預言以大數據為基礎的物/互聯網會成為未來世界的主宰(或者說上帝)。這樣的預言,以及作者對意識、靈魂的闡述注定是充滿爭議的。

這是兩本本讓人讀完開始思考的好書。閱讀收獲不僅在于獲得了多少知識,更在于跟著作者做了多少思考。

religionisadealwhilespiritualityisajourney.閱讀這兩本書本身就是一個有趣的spiritualjourney.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8020039.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