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靜夜思鑒賞篇一
作為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代表作,“靜夜思”是一首膾炙人口、廣為流傳的古詩。它通過對夜色和孤獨的描繪,展現(xiàn)了詩人內(nèi)心深處的思想與感受。在此,我將就“靜夜思”的賞析與心得體會進行探討,為大家?guī)砣碌母惺堋?/p>
首先,我們來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行詩。這句話用樸素的語言描繪月亮在床前照耀,由于露氣、天氣等因素,使得地面上的草葉冰冷起來,就像霜一樣。這些意象讓人感到如同實景一般真切,更使得詩歌中的主人公、詩人的情緒顯得異常真實,觸動了讀者的心靈。
其次,整首詩構思得很巧妙,結(jié)構緊湊簡潔,卻又纏綿悠長、意猶未盡,表達了李白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內(nèi)涵。尤其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這句話,雖然只有短短十個字,但句句含意深藏,意境超然。通讀全詩,時而是對身在異鄉(xiāng)、思鄉(xiāng)愛國之情的懷念,融入了文化的元素,更體現(xiàn)了作者的感懷之情,吸引了讀者的目光。
再次,要說的是作者李白的寫作風格。李白一生流浪天涯,廣游四方,作品洋溢著滿腔熱血和青春的激情,不拘一格、自由自在,充滿感性力量和理性思考。在“靜夜思”中,他通過自然景色營造出孤獨寂寞的氛圍,表現(xiàn)出人在異鄉(xiāng)思親、思故鄉(xiāng)的深情意態(tài),這樣的情感抒發(fā)真實感人,冷靜思考卻又深刻含蓄,令人心領神會。
最后,令人贊嘆不已的是這首詩的意境神韻。在詩人孤獨的心境下,那一輪明月,在夜空中靜靜地懸掛著,讓人想起了家鄉(xiāng)親人的笑臉,也勾起了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和愛。正是這種清幽、恬靜、憂郁的意境、氛圍,加上動人的意象,讓這首詩的傳唱成為了千古流傳的佳話。
總的來說,“靜夜思”的作者,通過自然景色的描繪以及人在異鄉(xiāng)的思念之情,表達了自己深刻而真實的情感與思想。其簡潔的表述、深刻的內(nèi)涵和充滿感性力量的筆觸,使得這首詩成為膾炙人口的文化瑰寶,飽含文化底蘊和情感力量。今天,我們謹以敬意,對這位大詩人致上最真摯的敬意,感悟生命的意義,在文學的海洋中得到深刻的體驗和感受。
靜夜思鑒賞篇二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
我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xiāng)。
靜夜思:靜靜的夜里,產(chǎn)生的思緒。
床:今傳五種說法。
一指井臺。已經(jīng)有學者撰文考證過。中國教育家協(xié)會理事程實將考證結(jié)果寫成論文發(fā)表在刊物上,還和好友創(chuàng)作了《詩意圖》。
二指井欄。從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jié)構水井。古代井欄有數(shù)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nèi),這方框形既像四堵墻,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床,說明井和床有關系,其關系的發(fā)生則是由于兩者在形狀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類同。古代井欄專門有一個字來指稱,即“韓”字?!墩f文》釋“韓”為“井垣也”,即井墻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詩中的‘床’字,是爭論和異議的焦點。我們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詩的寫作背景是在一個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圓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鄉(xiāng)之情。
既然作者抬頭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處室內(nèi),在室內(nèi)隨便一抬頭,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們斷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體是什么,很難考證。從意義上講,‘床’可能與‘窗’通假,而且在窗戶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參照宋代版本,‘舉頭望山月’,便可證實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從時間上講,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對作者原意的忠誠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義,即坐臥的器具,《詩經(jīng)·小雅·斯干》有“載寐之牀”,《易·剝牀·王犢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敝f,講得即是臥具。
五馬未都等認為,床應解釋為胡床。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古時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馬扎功能類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類似物,兩邊腿可合起來。現(xiàn)代人常為古代文獻中或詩詞中的“胡床”或“床”所誤。至遲在唐時,“床”仍然是“胡床”(即馬扎,一種坐具)。
疑:好像。
舉頭:抬頭。
李白的《靜夜思》創(chuàng)作于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舍,當時李白26歲。同時同地所作的還有一首《秋夕旅懷》。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xiāng)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xiāng)的特定環(huán)境中一剎那間所產(chǎn)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xiāng)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xiāng)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耙墒堑厣纤敝械摹耙伞弊?,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jié)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xiāng)的孤寂凄涼之情。
詩的后兩句,則是通過動作神態(tài)的刻畫,深化思鄉(xiāng)之情?!巴弊终諔饲熬涞摹耙伞弊?,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zhuǎn)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xiāng)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xiāng)”的結(jié)句?!暗皖^”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xiāng)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xiāng)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nèi)容實在太豐富了。
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于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nèi)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馀》)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于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xiāng)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xiāng)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xiāng)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jīng)常看到的。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墒沁@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xiàn)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huán)境中一剎那間所產(chǎn)生的錯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huán)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凈!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chǎn)生遐想,想到故鄉(xiāng)的一切,想到家里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nèi)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xiāng)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nèi)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jīng)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致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里,讀者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于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明代版本
這是目前流傳比較廣泛的版本。該版本雖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個別字詞后世或有所修改,但是流傳度很高,并被收錄于各版本的語文教科書中。
宋代版本
這一版本與人們常說的“床前明月光”明顯不一致,其實并非是錯誤,而是流傳版本不同。一般認為,這一版本比明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學者認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洪邁所編《萬首唐人絕句》中,《靜夜思》的第一句均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舉頭望山月”。元蕭士赟《分類補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詩品匯》,也是如此。宋人一直推崇唐詩,其收錄編輯甚有規(guī)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誤傳差錯相對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靜夜思》應該是可靠準確的;在清朝玄燁皇帝親自欽定的權威刊本《全唐詩》中,也并沒有受到前面同時代不同刊本的影響而對此詩作任何修改。
在此之前《靜夜思》已傳入日本(日本靜嘉堂文庫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12冊),因日本人對唐詩崇尚,在后世流傳過程中并未對其作出任何修改。但在中國情況就不一樣了,到了明代趙宦光、黃習遠對宋人洪邁的《唐人萬首絕句》進行了整理與刪補,《靜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舉頭望明月”,但是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沒有變化。清朝康熙年間沈德潛編選的《唐詩別裁》,《靜夜思》詩的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但第三句卻是“舉頭望山月”。直到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所編的《唐詩三百首》里,吸納了明刊《唐人萬首絕句》與清康熙年《唐詩別裁》對《靜夜思》的兩處改動,從此《靜夜思》才成為在中國通行至今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但是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詩三百首》問世前58年的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康熙欽定的《全唐詩》中的《靜夜思》就是與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后來中華書局出版的《全唐詩》也沿用著這一表述。
這一表述是明朝以后為普及詩詞而改寫的。經(jīng)過“改動”了的《靜夜思》比“原版”要更加朗朗上口卻是不爭的事實,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床前明月光”版比“床前看月光”版在中國民間更受歡迎的原因。中國李白研究會會長、新疆師范大學教授薛天緯先生在《漫說》(《文史知識》1984年第4期)一文中專門對兩個版本的差異發(fā)表了如下看法:仔細體味,第一句如作“床前看月光”,中間嵌進一個動詞,語氣稍顯滯重;再說,“月光”是無形的東西,不好特意去“看”,如果特意“看”,也就不會錯當成“霜”了。而說“明月光”,則似不經(jīng)意間月光映入眼簾,下句逗出“疑”字,便覺得很自然;何況,“明”字還增加了月夜的亮色。第三句,“望明月”較之“望山月”不但擺脫了地理環(huán)境的限制,而且,“山月”的說法不免帶點文人氣——文人詩中,往往將月亮區(qū)分為“山月”“海月”等,“明月”則全然是老百姓眼中的月亮了。所謂“篡改說”、“山寨說”實在是言過其實。有學者認為,“《靜夜思》四句詩,至少有50種不同版本,并且你很難知道哪一種抄本更接近‘原本’。我們現(xiàn)在熟知的‘舉頭望明月’版本是在明代確定下來的”。莫礪鋒在《百家講壇》進行唐詩普及時,選取的也是大家熟知的版本,“所謂的‘篡改’不是一個人任意妄為的,而是長久以來的集體選擇。古詩流傳的歷史,也是讀者參與創(chuàng)造的過程,大家覺得這樣更美,更朗朗上口,是千萬百讀者共同選擇了這個版本。”今人讀到的《靜夜思》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首“唐”詩,它其實凝結(jié)了130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人的審美創(chuàng)造,后人應該抱以尊重的態(tài)度。近年來有關版本爭議源于對李白詩歌版本眾多這一常識普及不夠。因此,有學者表示,國人對文史知識的缺失應引起深思,要意識到普及文史知識的必要,對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中華文明存有敬畏之心。
這是寫遠客思鄉(xiāng)之情的詩,詩以明白如話的語言雕琢出明靜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的精工華美;它以清新樸素的筆觸,抒寫了豐富深曲的內(nèi)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動人,百讀不厭,耐人尋繹。無怪乎有人贊它是“妙絕古今”。
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于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nèi)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馀》)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于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xiāng)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xiāng)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xiāng)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jīng)??吹降摹@缌汉單牡凼捑V《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墒沁@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xiàn)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huán)境中一剎那間所產(chǎn)生的錯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huán)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凈!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chǎn)生遐想,想到故鄉(xiāng)的一切,想到家里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nèi)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xiāng)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nèi)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jīng)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致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里,我們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于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靜夜思鑒賞篇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
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xiāng)。
注釋
靜夜思:靜靜的夜里,產(chǎn)生的思緒。
床:今傳五種說法。
一指井臺。已經(jīng)有學者撰文考證過。中國教育家協(xié)會理事程實將考證結(jié)果寫成論文發(fā)表在刊物上,還和好友創(chuàng)作了《詩意圖》。
二指井欄。從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jié)構水井。古代井欄有數(shù)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nèi),這方框形既像四堵墻,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床,說明井和床有關系,其關系的發(fā)生則是由于兩者在形狀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類同。古代井欄專門有一個字來指稱,即“韓”字?!墩f文》釋“韓”為“井垣也”,即井墻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詩中的‘床’字,是爭論和異議的焦點。我們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詩的寫作背景是在一個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圓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鄉(xiāng)之情。
既然作者抬頭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處室內(nèi),在室內(nèi)隨便一抬頭,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們斷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體是什么,很難考證。從意義上講,‘床’可能與‘窗’通假,而且在窗戶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參照宋代版本,‘舉頭望山月’,便可證實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從時間上講,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對作者原意的忠誠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義,即坐臥的器具,《詩經(jīng)·小雅·斯干》有“載寐之牀”,《易·剝牀·王犢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敝f,講得即是臥具。
五馬未都等認為,床應解釋為胡床。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古時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馬扎功能類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類似物,兩邊腿可合起來?,F(xiàn)代人常為古代文獻中或詩詞中的“胡床”或“床”所誤。至遲在唐時,“床”仍然是“胡床”(即馬扎,一種坐具)。
疑:好像。
舉頭:抬頭。
評析
這是寫遠客思鄉(xiāng)之情的詩,詩以明白如話的語言雕琢出明靜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的精工華美;它以清新樸素的筆觸,抒寫了豐富深曲的內(nèi)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動人,百讀不厭,耐人尋繹。無怪乎有人贊它是“妙絕古今”。
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于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nèi)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馀》)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于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xiāng)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xiāng)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xiāng)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jīng)??吹降摹@缌汉單牡凼捑V《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墒沁@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xiàn)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huán)境中一剎那間所產(chǎn)生的錯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huán)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凈!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chǎn)生遐想,想到故鄉(xiāng)的一切,想到家里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nèi)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xiāng)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nèi)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jīng)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致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里,我們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于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靜夜思鑒賞篇四
靜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注釋
舉:抬。
夜思:一作“靜夜思”。郭茂倩把它編入《樂府詩集·新樂府辭》,并說:“新樂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辭實樂府,而未嘗被于聲,故曰新樂府也。”
明月光:明亮月光。
舉頭:抬頭。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晉《清商曲辭·子夜四時歌·秋歌》:“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低頭:形容沉思神態(tài)。思:思念。
譯文
皎潔月光灑到床前,迷離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頭觀看明月呵明月,低頭鄉(xiāng)思連翩呵連翩。
賞析
這是寫遠客思鄉(xiāng)之情詩,詩以明白如話語言雕琢出明靜醉人秋夜意境。它不追求想象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精工華美;它以清新樸素筆觸,抒寫了豐富深曲內(nèi)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動人,百讀不厭,耐人尋繹。無怪乎有人贊它是“妙絕古今”。李白這首思鄉(xiāng)之作,被稱為“千古思鄉(xiāng)第一詩”,感動了古今無數(shù)他鄉(xiāng)流落之人。
詩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謂平實樸素之極,以此清靜之景來襯出作者寂寞孤單。這首詩在寫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畫和行動舉止描寫相結(jié)合,第二句中,一個“疑”字點出作者內(nèi)心深處迷離之因。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產(chǎn)生錯覺。這是作者極寫思鄉(xiāng)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離。后兩句作者從沉思中轉(zhuǎn)而清醒過來,便是一“舉頭”,再一“低頭”。為何要“舉頭”?因為作者后來既然已醒悟到地上應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產(chǎn)生了無窮遐想,這就是“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類古人有關月光傳情詩句所表述思親之情。他感到光看地上月光還不足以寄托自己情思,因而便“舉頭”仰望,這樣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從這明月里尋找家人從遠方寄送來美好祝愿。仰望既久,思念愈深,作者便又轉(zhuǎn)而“低頭”了。為何還要“低頭”呢?這是因為雖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舊不能從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慰藉,無奈之中,只得低頭沉思不語了。以無情言情則情出,從無意寫有意則意真。于是,作者將對故鄉(xiāng)思念,化為寄情明月之舉,頭上明月,心中故鄉(xiāng),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靜夜思鑒賞篇五
李白的《靜夜思》創(chuàng)作于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舍,當時李白26歲。同時同地所作的還有一首《秋夕旅懷》。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靜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靜夜思:靜靜的夜里,產(chǎn)生的思緒。
床:今傳五種說法。
一指井臺。已經(jīng)有學者撰文考證過。中國教育家協(xié)會理事程實將考證結(jié)果寫成論文發(fā)表在刊物上,還和好友創(chuàng)作了《詩意圖》。
二指井欄。從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jié)構水井。古代井欄有數(shù)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nèi),這方框形既像四堵墻,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床,說明井和床有關系,其關系的發(fā)生則是由于兩者在形狀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類同。古代井欄專門有一個字來指稱,即“韓”字?!墩f文》釋“韓”為“井垣也”,即井墻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詩中的‘床’字,是爭論和異議的焦點。我們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詩的寫作背景是在一個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圓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鄉(xiāng)之情。
既然作者抬頭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處室內(nèi),在室內(nèi)隨便一抬頭,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們斷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體是什么,很難考證。從意義上講,‘床’可能與‘窗’通假,而且在窗戶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參照宋代版本,‘舉頭望山月’,便可證實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從時間上講,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對作者原意的忠誠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義,即坐臥的器具,《詩經(jīng)·小雅·斯干》有“載寐之牀”,《易·剝牀·王犢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敝f,講得即是臥具。
五馬未都等認為,床應解釋為胡床。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古時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馬扎功能類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類似物,兩邊腿可合起來?,F(xiàn)代人常為古代文獻中或詩詞中的“胡床”或“床”所誤。至遲在唐時,“床”仍然是“胡床”(即馬扎,一種坐具)。
疑:好像。
舉頭:抬頭。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
我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xiāng)。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xiāng)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xiāng)的特定環(huán)境中一剎那間所產(chǎn)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xiāng)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xiāng)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jié)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xiāng)的孤寂凄涼之情。
詩的后兩句,則是通過動作神態(tài)的刻畫,深化思鄉(xiāng)之情?!巴弊终諔饲熬涞摹耙伞弊郑砻髟娙艘褟拿噪D(zhuǎn)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xiāng)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xiāng)”的結(jié)句?!暗皖^”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xiāng)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xiāng)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nèi)容實在太豐富了。
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于工而無不工者?!保ā对娝挕?nèi)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馀》)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于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xiāng)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xiāng)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xiāng)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jīng)常看到的。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xiàn)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huán)境中一剎那間所產(chǎn)生的錯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huán)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凈!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chǎn)生遐想,想到故鄉(xiāng)的一切,想到家里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nèi)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xiāng)圖。
靜夜思鑒賞篇六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注釋:
舉:抬。
夜思:一作“靜夜思”。郭茂倩(qian欠)把它編入《樂府集?新樂府辭》,并說:“新樂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辭實樂府,而未嘗被于聲,故曰新樂府也?!?/p>
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舉頭:抬頭。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晉《清商曲辭?子夜四時歌?秋歌》:“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p>
低頭:形容沉思的神態(tài)。思:思念。
譯文:
皎潔的月光灑到床前,
迷離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頭觀看明月呵明月,
低頭鄉(xiāng)思連翩呵連翩。
靜夜思鑒賞篇七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詩文解釋】
那透過窗戶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為是一層層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下頭來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鄉(xiāng)。
【詞語解釋】
舉頭:抬頭。
【詩文賞析】
平淡的語言娓娓道來,如清水芙蓉,不帶半點修飾。完全是信手拈來,沒有任何矯揉造作之痕,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本詩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表現(xiàn)了詩人的心理活動過程,一幅鮮明的月夜思鄉(xiāng)圖生動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面對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鄉(xiāng)、不想念親人呢?如此一個千人吟、萬人唱的主題卻在這首小詩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以致千年以來膾炙人口,流傳不衰!
靜夜思鑒賞篇八
賈至《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
東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
譯文1:
草色青翠,柳芽嫩黃,桃花茂盛,李花芳香撲鼻。可春風卻不能將我的愁緒吹走,這春日偏偏使我的愁悶更加難以排遣。
譯文2:
草色青青柳絲嫩黃,桃花繁茂似錦杏花芳香襲人。輕柔的東風帶來無限生機,它可不會吹走憂愁,越來越長的春日,使我這帶著煩悶的人怎么消磨?。?/p>
作者:
賈至(718—772)唐代官員、詩人。字幼鄰,洛陽(今屬河南)人。累任校書郎,單父尉,起居舍人,一度升至中書舍人,后調(diào)職汝州刺史,接著貶官岳州司馬。公元762年(代宗寶應元年)復職中書舍人,最后官至右散騎常侍。賈至能文能武,工于古詩。著有文集三十卷,《全唐詩》里收集其詩一卷,共計46首。
賞析:
賈至的《春思二首》載于《全唐詩》卷二百三十五。下面是古典詩詞專家陳邦炎先生對組詩第一首(“草色青青柳色黃”)的賞析。
賈至在唐肅宗朝曾因事貶為岳州司馬。唐汝詢在《唐詩解》中認為賈至所寫的一些絕句“皆謫居楚中而作”。這首詩大概也是他在貶謫期間所寫。詩中表達的愁恨,看來不是一般的閑愁閑恨,而是由他當時的身份和處境產(chǎn)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膳c這首詩參證的有他的另一首《西亭春望》詩:
“日長風暖柳青青,北雁歸飛入窅冥。岳陽樓上聞吹笛,能使春心滿洞庭。”
這里,除明寫詩人身在岳州外,“柳青青”的景色與“草色青青柳色黃”既很像,而“日長風暖”的景象也近似“偏能惹恨長”的“春日”與“不為吹愁去”的“東風”。至于“滿洞庭”的'“春心”,與這首詩題所稱的“春思”也大致同義?!按盒摹笔且虼簛硌闳ザ|發(fā)的旅情歸心;“春思”是縱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與日俱長的愁恨。
這首詩題作《春思》,詩中也句句就春立意。在藝術手法的運用上,詩人是以前兩句反襯后兩句,使所要表達的愁恨顯得加倍強烈。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黃”,已經(jīng)用嫩綠、鵝黃兩色把這幅春草叢生、柳絲飄拂的生機盎然的畫面點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歷亂李花香”,更用暗筆為這幅畫添上嫣紅、潔白兩色,并以寫氣圖貌之筆傳出了花枝披離、花氣氤氳的濃春景象,使畫面上的春光更加艷冶,春意更加喧鬧。詩人在這兩句里寫足了春景,其目的在從反面襯托出與這良辰美景形成強烈對照的無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后兩句詩就轉(zhuǎn)而寫詩人的愁恨。這種愁恨深深植根于內(nèi)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唐馮延已《鵲踏枝》詞中“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兩句,就是直接寫出了這一事實。而賈至不這樣直寫,卻別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構思,使詩意的表現(xiàn)更有深度,更為曲折。
詩的第三句“東風不為吹愁去”,不說自己愁重難遣,而怨東風冷漠無情,不為遣愁。這在詩思上深一層、曲一層,使詩句有避平見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長”,不說因愁悶而百無聊奈,產(chǎn)生度日如年之感,卻反過來說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長,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詞就更有深意。
人們在心煩意亂、無可奈何的時候,往往會遷怒他人或遷怒于物??墒?,詩人把愁恨責怪到與其毫不相干的東風、春日頭上,既怪東風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長,這似乎太沒有道理了。但從詩歌是抒情而不是說理的語言來看,從詩人獨特的感受和豐富的聯(lián)想來說,又自有其理在。因為:詩人的愁,固然無形無跡,不是東風所能吹去,但東風之來,既能驅(qū)去嚴寒,使草木復蘇,詩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的。詩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長或縮短,但春季來臨后,白晝一天比一天長,在詩人的感覺上,會感到日子更難打發(fā)。張華《情詩》“居歡惜夜促,在戚怨宵長”,李益《同崔邠登鸛雀樓》詩“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知長”,所寫的都是同一心理狀態(tài),表達了詩人主觀上的時間感。從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出發(fā),詩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長,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詩的語言有時不妨突破常理,但又必須可以為讀者所理解。也就是說,一首詩可以容納聯(lián)想、奇想、幻想、癡想,卻不是荒誕不經(jīng)的胡思亂想;詩人可以自由地飛翔他的想象之翼,卻在感情的表達上要有可以引起讀者共感之處。這首《春思》詩,正是如此。
靜夜思鑒賞篇九
靜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注釋
舉:抬。
夜思:一作“靜夜思”。郭茂倩把它編入《樂府詩集·新樂府辭》,并說:“新樂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辭實樂府,而未嘗被于聲,故曰新樂府也?!?/p>
明月光:明亮月光。
舉頭:抬頭。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晉《清商曲辭·子夜四時歌·秋歌》:“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p>
低頭:形容沉思神態(tài)。思:思念。
譯文
皎潔月光灑到床前,迷離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頭觀看明月呵明月,低頭鄉(xiāng)思連翩呵連翩。
賞析
這是寫遠客思鄉(xiāng)之情詩,詩以明白如話語言雕琢出明靜醉人秋夜意境。它不追求想象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精工華美;它以清新樸素筆觸,抒寫了豐富深曲內(nèi)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動人,百讀不厭,耐人尋繹。無怪乎有人贊它是“妙絕古今”。李白這首思鄉(xiāng)之作,被稱為“千古思鄉(xiāng)第一詩”,感動了古今無數(shù)他鄉(xiāng)流落之人。
詩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謂平實樸素之極,以此清靜之景來襯出作者寂寞孤單。這首詩在寫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畫和行動舉止描寫相結(jié)合,第二句中,一個“疑”字點出作者內(nèi)心深處迷離之因。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產(chǎn)生錯覺。這是作者極寫思鄉(xiāng)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離。后兩句作者從沉思中轉(zhuǎn)而清醒過來,便是一“舉頭”,再一“低頭”。為何要“舉頭”?因為作者后來既然已醒悟到地上應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產(chǎn)生了無窮遐想,這就是“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類古人有關月光傳情詩句所表述思親之情。他感到光看地上月光還不足以寄托自己情思,因而便“舉頭”仰望,這樣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從這明月里尋找家人從遠方寄送來美好祝愿。仰望既久,思念愈深,作者便又轉(zhuǎn)而“低頭”了。為何還要“低頭”呢?這是因為雖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舊不能從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慰藉,無奈之中,只得低頭沉思不語了。以無情言情則情出,從無意寫有意則意真。于是,作者將對故鄉(xiāng)思念,化為寄情明月之舉,頭上明月,心中故鄉(xiāng),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拓展:李白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先世隋時因罪流徙中亞,他出生在安西都護府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境內(nèi)),五歲時隨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蓮鄉(xiāng)。他在少年時期即“觀百家”,作詩賦,學劍術,好游俠。25歲時,抱著“四方之志”,出川東游,“南窮蒼梧,東涉溟?!弊阚E遍及大半個中國。天寶初年曾進住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就遭貶去職。
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六十二歲病死在當涂縣令李陽冰家。李白幼時,他的父親對他進行過傳統(tǒng)教育,青年時接觸過道士和縱橫家,也受過儒家的影響,思想比較復雜,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他性格豪邁,渴望建功立業(yè),但對當時的黑暗社會現(xiàn)實極為不滿,他熱愛祖國山川,同情下層人民,蔑視權貴,但也有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思想。他的詩現(xiàn)存九百多首,都收在《李太白集》中。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樂府詩約占四分之一,其代表作為《蜀道難》、《梁父吟》等,代表了其浪漫主義詩歌的最高成就。
李白也是五七言絕句的圣手。五絕含蓄、深遠,只有王維可以相比;七絕則韻味醇美,音節(jié)和諧流暢,感情真率,語言生動,真正做到了他自己所標舉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標準,和王昌齡的七絕,被評為有唐三百年的典范。
靜夜思鑒賞篇十
《靜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注解:
1、舉:抬。
韻譯:
皎潔的月光灑到床前,
迷離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頭觀看明月呵明月,
低頭鄉(xiāng)思連翩呵連翩。
賞析:
這是寫遠客思鄉(xiāng)之情的詩,詩以明白如話的語言雕琢出明靜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的精工華美;它以清新樸素的筆觸,抒寫了豐富深曲的內(nèi)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動人,百讀不厭,耐人尋繹。無怪乎有人贊它是妙絕古今。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xiāng)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xiāng)的特定環(huán)境中一剎那間所產(chǎn)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xiāng)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xiāng)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耙墒堑厣纤敝械摹耙伞弊郑鷦拥乇磉_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jié)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xiāng)的孤寂凄涼之情。
詩的后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則是通過動作神態(tài)的刻畫,深化思鄉(xiāng)之情?!巴弊终諔饲熬涞摹耙伞弊?,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zhuǎn)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xiāng)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xiāng)”的結(jié)句?!暗皖^”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xiāng)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xiāng)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nèi)容實在太豐富了。
這首五言絕句從“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詩人的內(nèi)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鄉(xiāng)圖。詩歌的語言清新樸素,明白如話;表達上隨口吟出,一氣呵成。但構思上卻是曲折深細的。詩歌的內(nèi)容容易理解,但詩意卻體味不盡。
靜夜思鑒賞篇十一
《靜夜思》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xiāng)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靜夜思英文翻譯賞析相關內(nèi)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這是一首月夜思鄉(xiāng)詩。一個秋天的深夜,明亮皎潔的月光透過窗戶照到床前,也照到了在外鄉(xiāng)旅行的詩人身上。詩人揉揉朦朧的眼睛,望望地上,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雪白的濃霜。再仔細看看,這分明又不是霜。它像霜一般白,又像水一般清。它讓人感到清冷,也給人帶來光明。詩人不由得抬起頭來望望天空,天空像鏡子一般明凈,一輪皓月掛在當空。哦!原來是月光呀!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候,月光顯得分外明亮。月亮有缺也有圓,離鄉(xiāng)的人啊,你什么時候才能與親人團圓?月光照到我的床前,也照到家鄉(xiāng)的土地上,家鄉(xiāng)的親人是不是也看著這同一輪明月,思念著我呢?想著,想著,詩人又漸漸低下了頭,他開始深深地懷念起故鄉(xiāng)的山,故鄉(xiāng)的水,故鄉(xiāng)的親人,故鄉(xiāng)的一切。他的思想也和這月光一樣,飛得很遠,很遠......
李白在今湖北省廣水市壽山龍泉寺隱居三年,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靜夜思”是詩人離開家人后,寫出的詩句。全詩僅短短四句,每句五個字,共二十個字,卻意味深長地表達出一位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對故鄉(xiāng)那深深的懷念之情。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xiāng)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xiāng)的特定環(huán)境中一剎那間所產(chǎn)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xiāng)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xiāng)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耙墒堑厣纤敝械摹耙伞弊郑鷦拥乇磉_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jié)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xiāng)的孤寂凄涼之情。
詩的后兩句,則是通過動作神態(tài)的刻畫,深化思鄉(xiāng)之情?!巴弊终諔饲熬涞摹耙伞弊?,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zhuǎn)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xiāng)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xiāng)”的結(jié)句?!暗皖^”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xiāng)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xiāng)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nèi)容實在太豐富了。
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于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nèi)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馀》)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于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xiāng)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xiāng)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xiāng)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thinking at night -- li bai
raising my head, i see the moon so bright; withdrawing my eyes, my nostalgia comes around.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先世隋時因罪流徙中亞,他出生在安西都護府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境內(nèi)),五歲時隨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蓮鄉(xiāng)。他在少年時期即“觀百家”,作詩賦,學劍術,好游俠。25歲時,抱著“四方之志”,出川東游,“南窮蒼梧,東涉溟?!弊阚E遍及大半個中國。天寶初年曾進住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就遭貶去職。
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六十二歲病死在當涂縣令李陽冰家。李白幼時,他的父親對他進行過傳統(tǒng)教育,青年時接觸過道士和縱橫家,也受過儒家的影響,思想比較復雜,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他性格豪邁,渴望建功立業(yè),但對當時的黑暗社會現(xiàn)實極為不滿,他熱愛祖國山川,同情下層人民,蔑視權貴,但也有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思想。他的`詩現(xiàn)存九百多首,都收在《李太白集》中。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樂府詩約占四分之一,其代表作為《蜀道難》、《梁父吟》等,代表了其浪漫主義詩歌的最高成就。
李白也是五七言絕句的圣手。五絕含蓄、深遠,只有王維可以相比;七絕則韻味醇美,音節(jié)和諧流暢,感情真率,語言生動,真正做到了他自己所標舉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標準,和王昌齡的七絕,被評為有唐三百年的典范。
李白的詩歌不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從形象塑造、素材攝取、到體裁選擇和各種藝術手法的運用,無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藝術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詩歌中塑造自我,強烈地表現(xiàn)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獨特個性,因而他的詩歌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他喜歡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現(xiàn)自我,在詩中毫不掩飾、也不加節(jié)制地抒發(fā)感情,表現(xiàn)他的喜怒哀樂。對權豪勢要,他“手持一枝菊,調(diào)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勞動人民艱辛勞作時,他“心摧淚如雨”。當社稷傾覆、民生涂炭時,他“過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劍擊前柱,悲歌難重論”(《南奔書懷》),那樣慷慨激昂;與朋友開懷暢飲時,“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山中與幽人對酌》),又是那樣天真直率??傊?,他的詩活脫脫地表現(xiàn)了他豪放不羈的性格和俶儻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詩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際諸因素外,李白詩歌采用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和體裁結(jié)構也是形成他豪放飄逸風格的重要原因。善于憑借想象,以主觀現(xiàn)客觀是李白詩歌浪漫主義藝術手法的重要特征。他的想象,極其豐富,幾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運用多種多樣的想象?,F(xiàn)實事物、自然景觀、神話傳說、歷史典故、夢中幻境,無不成為他想象的媒介。他常常借助想象,超越時空,將現(xiàn)實與夢境、仙境,把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交織一起,再現(xiàn)客觀現(xiàn)實。他筆下的形象不是客觀現(xiàn)實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內(nèi)心主觀世界的外化,藝術的真實。
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藝術手法之一是把擬人與比喻巧妙地結(jié)合起來,移情于物,將物比人。
李白詩歌的另一個浪漫主義藝術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點,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加以大膽的想象夸張。他的夸張不僅想象奇特,而且總是與具體事物相結(jié)合,夸張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跡;那么大膽,又真實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強化感情的作用。有時他還把大膽的夸張與鮮明的對比結(jié)合起來,通過加大藝術反差,加強藝術效果。
李白最擅長的體裁是七言歌行和絕句。七言歌行篇幅長、容量大,形式自由,宜于表達詩人矛盾復雜的思想,抒發(fā)奔放恣肆的才情,而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開大合、跳躍宕蕩的結(jié)構。詩的開頭常突兀如狂飆驟起,而詩的中間形象轉(zhuǎn)換倏忽,往往省略過渡照應,似無跡可循,詩的結(jié)尾多在感情高潮處戛然而止。
李白的五七言絕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詩歌清新明麗的風格。如《早發(fā)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廣陵》等,妙在“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遠?!保ā墩f詩晬語》上)
李白詩歌的語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語,有的豪放,不拘聲律,近于散文,但都統(tǒng)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美之中。這和他自覺地追求自然美有關。他繼承陳子昂的文學主張,以恢復詩騷傳統(tǒng)為已任,曾說“梁陳以來,艷薄斯極,沈休文又尚以聲律,將復古道,非我而誰歟?”(孟棨《本事詩·高逸》)他崇尚“清真”,諷刺“雕蟲喪天真”的丑女效顰,邯鄲學步。他的詩歌語言的自然美又是他認真學習民歌明白通俗的特點的結(jié)果,明白如話,通俗生動。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8051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