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表達個人對所讀內(nèi)容的獨立見解和情感體驗的一種方式。寫讀后感時,我們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經(jīng)歷和感受,從個人角度出發(fā),展示對作品的獨特理解。下面是一些讀者對這本書的讀后感,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都有哪些收獲。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篇一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初看書名就油然而生一種肅穆的感覺,不由得端正了身子,小心翼翼地捧起它來翻閱。
作者米蘭·昆德拉在這部小說中,圍繞幾個人物的不同經(jīng)歷,經(jīng)他們對生命的選擇將小說引入哲學層面,對諸如回歸、媚俗、遺忘、時間偶然性與必然性等多個范疇進行了思考。這是一部哲理小說,與傳統(tǒng)的小說不同,它不再通過故事情境本身吸引讀者,而是用將讀者引入哲理的思考之中,通過生活中具體的事件引起讀者形而上的深層思考。
生命的存在與價值的問題是任何一個人也無法逃避的問題,生命只是一個過程而已。在米蘭·昆德拉看來,人生是一種痛苦,這種痛苦來自于我們對生活目標的錯誤選擇,對生命價值的錯誤判斷,世人都在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標本身就是一種空虛。生命因“追求”而變得庸俗,人類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隸,在“追求”的名義下,我們不論是放浪形骸,還是循規(guī)蹈矩,最終只是無休止地重復前人。因此,人類的歷史最終將只剩下兩個字——“媚俗”。
讀它時心情很壓抑,米蘭昆德拉就像張愛玲,筆鋒直指人類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扇藗儏s不得不承認,這些欲望的真實和無德。我想米蘭要說的是:無德為“輕”,“輕”讓人們無法負載在生命的軌道上。
書里的一個情節(jié)特別讓我感觸良多:特雷莎的媽媽年輕時很漂亮,她有九個追求者。第一個最英俊,第二個最機智,第三個最富有,第四個最健康,第五個最高貴,第六個最會背詩,第七個曾周游世界,第八個會拉小提琴,第九個最有男子氣概。特雷莎的媽媽最終嫁給了第九個,不是因為她愛他,而是因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愛特雷莎,她覺得特蕾莎是她的拖油瓶,害得她被迫呆在第九個男人的身邊——她一直在想另外八個都比第九個好。她在想她還沒有追求過別人,于是,她離開了最有男子氣概的男人,追求一個沒有男子氣概,犯過幾次罪,有過兩次離婚的男人。后來,她嫁給了他,從此,她開始淪落,漸漸失去美貌,變成潑婦。
這段我印象最深刻。就像造物主不會讓某一個人擁有一切旁人所羨慕的東西,作者把九種特質分配到九個人身上,特雷莎的媽媽只能從中選一個。然而她誰都想要,同時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她的貪婪讓她來到一個一無所有的人身邊。她開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質,失去靈魂。當特雷莎把門鎖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權利的時候,作為媽媽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識到一切在離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母親的身份,幾乎是要挾她女兒留下??蛇@些都是徒勞的,因為她從沒有承擔過生命中的責任,無論是對社會、對家庭、還是對親人。她死掉也只是輕輕地一閉眼,不會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靈魂。
另一方面,我在考慮作者要傳達的愛情觀。然而,我不懂愛情。我以為,愛情是純感性的東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維去思維它,那么愛情將不純正?,F(xiàn)在這種觀點幾乎完全被顛覆。愛情需要條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人無完人,沒有一個人能夠擁有你所喜歡的一切特質。你必須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找個可以滿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點,履行自己對對方的責任,這才是愛情。作者說“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實存在?!贝蟾虐樨熑巫哌^的愛情才是真實存在的愛情。寫到這里,我才發(fā)現(xiàn)執(zhí)著地追尋一個自己想象的人是多么愚蠢,愛情是在特別的時段遇到特別的人。
不知不覺寫了這么多,但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很難讀,每一句話都意味深長,讀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幾年工夫,可它已經(jīng)使我開始受益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篇二
人們一直把“重”視為一種很可怕的事情,認為人們無法承受這種“重”無論是負擔還是壓力又后者是責任……甚至有很多人致力于研究減負減壓……這就代表他們向往“輕”可是他們想過嗎,無法承受“重”就代表可以承受“輕”了嗎?薩賓娜覺得人的一生要承受的太多了所以她沉迷于背叛,背叛了母親背叛了愛情背叛了國家…到最后背叛了背叛…當她發(fā)現(xiàn)自己的生命已沒有附屬物的時候,生命終于變得很輕很輕,像一片羽毛在天空中飄浮,失去了方向沒有了重心,一時間她感到很惶恐,這種生命之輕是她永遠都沒有想過的。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在特麗莎眼里托馬斯是強者在托馬斯眼里特麗莎是個十足的弱者,他小心翼翼的呵護她!我們往往覺得弱者更需要同情其實軟弱比強大還要可怕,特麗莎用他的軟弱一點一點的改變著托馬斯,她所作的一切其實只是為了證明托馬斯對自己的愛,但是卻給托馬斯帶來了很多的不幸,托馬斯為何一再的妥協(xié)?因為特麗莎很軟弱他怕她受到傷害。事實上這軟弱比他的強大更加具有殺傷力!
這部小說顛覆了我固有的思想豐富了我的視角,給了我對待世界的另外一種態(tài)度。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篇三
文中有一句話我很喜歡且印象很深刻,“特蕾莎是被人放在籃子里順水漂流送他身邊的”,到底是托馬斯救了特蕾莎還是特蕾莎挽救了托馬斯。
《輕》中還談到了對愛情、人的心理、政治,腦子不夠用。無法理解,看不懂。但是這個書呢,就會讓你繼續(xù)看下去,直到看完還要繼續(xù)看一遍的魔力。還有一段文字有點印象,記得不清。所以從網(wǎng)上摘錄了下來,分享一下。
這完全是一種無我的愛:特麗莎不想從卡列寧那里獲取什么,從未要求他給予愛的回報。
無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一個問題就像一把刀,會劃破舞臺上的景幕,讓我們看到藏在后面的東西。事實上,這就是薩賓娜向特麗莎解釋的自己畫作的準確意義:表面上是明白無誤的謊言,底下卻透出神秘莫測的真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篇四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本書,斷斷續(xù)續(xù)聽到不少人的推薦和高評價,一向想看但是拿起來很多次都看了一點點就看不動了,可能正因工作太累,也可能年齡閱歷不夠,總之一向沒看進去。這段時刻辭職了,那天坐長途汽車,拿起來看了幾頁就被鎮(zhèn)住了。借用周杰倫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實在是“太帕耍弊魑一個喜愛看書的人,長這么大看的書不少,但是從來沒有一本書給我這么大的心靈震動和共鳴。這不僅僅僅是一本小說,這絕對是一本哲學和心理學的偉大著作。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對應這本書的就是“字字珠璣”,小說中幾乎每句話都包含深刻的哲學思考。在關于人生的輕與重,靈與肉,忠誠和背叛,事業(yè)和感情,理想和現(xiàn)實等等逃不開的人生好處問題上都有入木三分的思考和詮釋。
何為生命之輕?生命不管是長或者短,對于每個人來說在任何時候都只有一次選取的機會,你永遠無法知道你沒走的那條路會講你帶向何方,人生如果是作一幅畫,那么“生活就是一張沒有什么好處的草圖,最終也不會成為一幅圖畫”,“如果生命屬于我們只有一次,我們當然也能夠說根本沒有生命”,這就是生命之最輕;生命失去獨立性,一不留意我們的人生就會活到了別人的口水里或者成為別人生命無好處的延續(xù)那么生命就成為無好處的輕。
同時,生命也是沉重的。無法逃避的職責、糾纏不清的感情、永不滿足的欲望、“務必如此”的執(zhí)念、潛藏深處的同情共同構成了生命的沉重。
“但是沉重是真的悲慘,而簡單就真的快樂嗎?最沉重的負擔壓得我們坍塌了,但是也許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是一種生命最為充實的象征,負擔越重,我們的生活也就越貼近真切和實在”。反之生命之輕呢,如果拋開了所有的欲望和職責,人將變得比大氣還輕,輕到了天國之上,離開了真實的生活,看似是到了天堂,其實也同時進了地獄。生命之輕和生命之重一樣,無法承受。
心理學案例
特麗莎擁有一個索取型的母親,母親一向認為是正因特麗莎而失去一切(而不是自己的無知或者什么)。過去的一切無法改變,因此作為女兒的特麗莎便擁有了無法彌補改變的原罪(負罪感),她做一切事情來討得母親的歡心,迎合她母親“看不見靈魂”“肉體集中營”的世界。但是人畢竟是有靈魂的,一向追求上進的特麗莎遇到了自己的愛人托馬斯,這句話印象深刻“托馬斯的聲音把她那怯懦的靈魂從她的身體深處呼喚了出來”。但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而無法逆轉的,特麗莎逃離了母親的世界,但是一向在夢中充滿恐懼。
書中關于女畫家薩賓那和其情人弗蘭茨的“誤解小詞典”,也很有意思。弗蘭茨的經(jīng)歷讓他認為“忠誠”是自己最看重也是自己所具備的最重要的品質,而對于薩賓那來說,小時候嚴格的按部就班的家庭讓其心靈深處最大的需求是“獨立”,也就是意味著拋開所有舊秩序的“背叛”對薩賓那最有吸引力。其實每個人的行為模式就那幾種,我們只是在不一樣的場合,不一樣的事情,不一樣的人身上重復著幾種模式而已,如同薩芬娜一生一向在實踐各種形式的“背叛”一樣。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篇五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初看書名就油然而生一種肅穆的感覺,不由得端正了身子,小心翼翼地捧起它來翻閱。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以醫(yī)生托馬斯、攝影愛好者特麗莎、畫家薩賓娜、大學教師弗蘭茨等人的生活為線索,通過他們之間的感情糾葛,散文化地展現(xiàn)了蘇軍入侵后,捷克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和情緒,富于哲理地探討了人類天性中的“媚俗”本質,從而具備了從一個民族走向全人類的深廣內(nèi)涵。
作者米蘭·昆德拉在這部小說中,圍繞幾個人物的不同經(jīng)歷,經(jīng)他們對生命的選擇將小說引入哲學層面,對諸如回歸、媚俗、遺忘、時間偶然性與必然性等多個范疇進行了思考。這是一部哲理小說,與傳統(tǒng)的小說不同,它不再通過故事情境本身吸引讀者,而是用將讀者引入哲理的思考之中,通過生活中具體的事件引起讀者形而上的深層思考。
生命的存在與價值的問題是任何一個人也無法逃避的問題,生命只是一個過程而已。在米蘭·昆德拉看來,人生是一種痛苦,這種痛苦來自于我們對生活目標的錯誤選擇,對生命價值的錯誤判斷,世人都在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標本身就是一種空虛。生命因“追求”而變得庸俗,人類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隸,在“追求”的名義下,我們不論是放浪形骸,還是循規(guī)蹈矩,最終只是無休止地重復前人。因此,人類的歷史最終將只剩下兩個字——“媚俗”。
讀它時心情很壓抑,米蘭昆德拉就像張愛玲,筆鋒直指人類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扇藗儏s不得不承認,這些欲望的真實和無德。我想米蘭要說的是:無德為“輕”,“輕”讓人們無法負載在生命的軌道上。
書里的一個情節(jié)特別讓我感觸良多:特雷莎的媽媽年輕時很漂亮,她有九個追求者。第一個最英俊,第二個最機智,第三個最富有,第四個最健康,第五個最高貴,第六個最會背詩,第七個曾周游世界,第八個會拉小提琴,第九個最有男子氣概。特雷莎的媽媽最終嫁給了第九個,不是因為她愛他,而是因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
她不愛特雷莎,她覺得特蕾莎是她的拖油瓶,害得她被迫呆在第九個男人的身邊——她一直在想另外八個都比第九個好。她在想她還沒有追求過別人,于是,她離開了最有男子氣概的男人,追求一個沒有男子氣概,犯過幾次罪,有過兩次離婚的男人。后來,她嫁給了他,從此,她開始淪落,漸漸失去美貌,變成潑婦。
這段我印象最深刻。就像造物主不會讓某一個人擁有一切旁人所羨慕的東西,作者把九種特質分配到九個人身上,特雷莎的媽媽只能從中選一個。然而她誰都想要,同時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她的貪婪讓她來到一個一無所有的人身邊。她開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質,失去靈魂。
當特雷莎把門鎖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權利的時候,作為媽媽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識到一切在離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母親的身份,幾乎是要挾她女兒留下??蛇@些都是徒勞的,因為她從沒有承擔過生命中的責任,無論是對社會、對家庭、還是對親人。她死掉也只是輕輕地一閉眼,不會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靈魂。
另一方面,我在考慮作者要傳達的愛情觀。然而,我不懂愛情。我以為,愛情是純感性的東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維去思維它,那么愛情將不純正?,F(xiàn)在這種觀點幾乎完全被顛覆。愛情需要條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人無完人,沒有一個人能夠擁有你所喜歡的一切特質。
你必須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找個可以滿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點,履行自己對對方的責任,這才是愛情。作者說“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實存在?!贝蟾虐樨熑巫哌^的愛情才是真實存在的愛情。寫到這里,我才發(fā)現(xiàn)執(zhí)著地追尋一個自己想象的人是多么愚蠢,愛情是在特別的時段遇到特別的人。
不知不覺寫了這么多,但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很難讀,每一句話都意味深長,讀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幾年工夫,可它已經(jīng)使我開始受益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篇六
有很多書,我們在讀的時候不屑一顧,原因是它們沒有一波三折的情節(jié)和波濤洶涌的情感,但是在閱讀結束再回頭思考的時候,又會覺得溫婉深沉,回味無窮。讀這類書純屬精神層面的享受,可以獲得對人生和生命價值的思考和追問。
一頁頁將《生命》讀完,我從心底里服了米蘭·昆德拉。他用高超的技巧將哲理小說提高了夢態(tài)抒情和感情濃烈的一個新水平。其對于靈與肉、輕與重的思考顛覆了我原本既有的生命價值觀念,甚至開始使我產(chǎn)生惶恐。
生命中確有輕重之分。人類奔波勞碌傾其一生無非就是為了追求幸??鞓?,即一直以重的姿態(tài)在追逐"輕",而人類幸福的標準無非是家庭、名利、愛情等媚俗的東西。西方悲觀哲學家叔本華以為,人生即意欲之表現(xiàn)。意欲是無法滿足的淵藪,人生卻總是去追逐這種無法滿足的淵藪,所以追逐本身就是一大痛苦。對此,很多人呼吁何不放棄追逐,重新審視身邊的人,考慮一下如何真正的活著,拋掉負擔,回歸自然,養(yǎng)精蓄銳以應對一切。
可是生命除了有輕有重,還有"沉重之輕"。叔本華說,存在既是痛苦。若要不痛苦,須是不存在。生命之重通常都會使我們理智地提醒自己應該遵循的生命法則。有重就會有對于輕的渴望。然而當輕真正降臨,我們卻很難承受。沉重之輕與重不可調和的矛盾讓生活更加糟糕。人們習慣了在一次次成功和贊美中肯定自我,當真正放下追逐,卸下所謂生命之重時,便陷入了失重后的生活。這時候一切的滿足感蕩然無存,"上進心"被當做垃圾處理了,自我意識就再也無法支撐,社會上只剩一群人感嘆家庭親人的可貴,蕓蕓眾生將慢慢喪失掉個性。說的遠一點,社會發(fā)展文明進步就更沒指望了。
詩人蘭波說:人生要一邊趕路,一邊賞花。"一邊…一邊…"這個關聯(lián)詞往往強調并列性。蘭波想表達的不是要有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而是要用這心態(tài)來"趕路"。人生如果僅僅用來"賞花",便只剩空虛、恐慌和無聊的安逸了。這即是我所理解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書中對于我們所忠于的生命之重有種特定稱謂,叫做"媚俗"。媚俗要求人們擁有一份堅信和簡單化的真理來得到最大多數(shù)人的理解,并同化他們整個集體。在媚俗的世界里實施的是心靈的專制,是對個人定義美的意志的剝奪,它來自對生命的絕對認同。我認為書中四個主人公中,弗蘭茨是最媚俗的。他可以代表我們每一個人,他至死都沒有明白自己所追求的美只是別人眼中偶然的錯誤。
所有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媚俗也不例外。任何人只要不脫離公眾就難免媚俗。當個人有意扭曲自己的價值觀去應和群體的價值取向時,就已經(jīng)陷入了媚俗的境遇。所以,即使最瀟灑的薩比娜也不能免俗。
書中有兩對互做對比的人物:托馬斯和特蕾莎用來表現(xiàn)"靈"與"肉",薩比娜和弗蘭茨用來表現(xiàn)"輕"與"重"。靈與肉的糾葛占了本書大部分篇幅,但是淺薄如我卻并沒有參透什么,而薩比娜和弗蘭茨的對立沖突,讓我印象深刻。
薩比娜是帶有叛逆色彩的特立獨行的女畫家,她的人生充滿了背叛。她是昆德拉媚俗哲理思想的主要載體。被特蕾莎發(fā)現(xiàn)和托馬斯的情人關系時她選擇離開,弗蘭茨準備和她真正攜手時她又再度選擇離開。她的背叛不止在私人生活中存在,更延伸到國家社會中。在祖國遭遇困境時,她對游行隊伍毫不理睬,共同的故土、歷史和文化不會使她與那些捷克移民有任何共同的思想親近。這樣,她又構成成了對"同胞"這個概念的背叛。她寧愿自我地生活在陰暗的光里,也不愿媚俗的活在陽光下。我覺得她和書中兩個男人之間都不存在愛情。她不愿承擔什么,始終處于背叛的進行時,所以他們只是她享受生命之輕的道具。和托馬斯在一起,是類似知己的存在。和弗蘭茨在一起,她則扮演起長者的角色。放下奔波的角度組織家庭安頓下來,對別人來講是種輕,對她則是不能承受的媚俗之重??墒且粋€時時刻刻將自己視為局外人的人,一個總是不停背叛生命之重的人,生活中會剩下什么呢?薩比娜給了我們答案,只剩下空虛和寂寞。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篇七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什么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下面是小編帶來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歡迎閱讀!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本書,斷斷續(xù)續(xù)聽到不少人的推薦和高評價,一直想看但是拿起來很多次都看了一點點就看不動了,可能因為工作太累,也可能年齡閱歷不夠,總之一直沒看進去。
這段時間辭職了,那天坐長途汽車,拿起來看了幾頁就被鎮(zhèn)住了。
借用周杰倫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實在是“太屌了!”作為一個喜歡看書的人,長這么大看的書不少,但是從來沒有一本書給我這么大的心靈震動和共鳴。
這不僅僅是一本小說,這絕對是一本哲學和心理學的偉大著作。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對應這本書的就是“字字珠璣”,小說中幾乎每句話都包含深刻的哲學思考。
在關于人生的輕與重,靈與肉,忠誠和背叛,事業(yè)和愛情,理想和現(xiàn)實等等逃不開的人生意義問題上都有入木三分的思考和詮釋。
何為生命之輕?生命不管是長或者短,對于每個人來說在任何時候都只有一次選擇的機會,你永遠無法知道你沒走的那條路會講你帶向何方,人生如果是作一幅畫,那么“生活就是一張沒有什么意義的草圖,最終也不會成為一幅圖畫”,“如果生命屬于我們只有一次,我們當然也可以說根本沒有生命”,這就是生命之最輕;生命失去獨立性,一不小心我們的人生就會活到了別人的口水里或者成為別人生命無意義的延續(xù)那么生命就成為無意義的輕。
同時,生命也是沉重的。
無法逃避的責任、糾纏不清的感情、永不滿足的欲望、“必須如此”的執(zhí)念、潛藏深處的同情共同構成了生命的沉重。
“但是沉重是真的悲慘,而輕松就真的快樂嗎?最沉重的負擔壓得我們坍塌了,但是也許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是一種生命最為充實的象征,負擔越重,我們的生活也就越貼近真切和實在”。
反之生命之輕呢,如果拋開了所有的欲望和責任,人將變得比大氣還輕,輕到了天國之上,離開了真實的生活,看似是到了天堂,其實也同時進了地獄。
生命之輕和生命之重一樣,無法承受。
心理學案例
特麗莎擁有一個索取型的母親,母親一直認為是因為特麗莎而失去一切(而不是自己的無知或者什么)。
過去的一切無法改變,所以作為女兒的特麗莎便擁有了無法彌補改變的原罪(負罪感),她做一切事情來討得母親的歡心,迎合她母親“看不見靈魂”“肉體集中營”的世界。
但是人畢竟是有靈魂的,一直追求上進的特麗莎遇到了自己的愛人托馬斯,這句話印象深刻“托馬斯的聲音把她那怯懦的靈魂從她的身體深處呼喚了出來”。
但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而無法逆轉的,特麗莎逃離了母親的世界,但是一直在夢中充滿恐懼。
書中關于女畫家薩賓那和其情人弗蘭茨的“誤解小詞典”,也很有意思。
弗蘭茨的經(jīng)歷讓他認為“忠誠”是自己最看重也是自己所具備的最重要的品質,而對于薩賓那來說,小時候嚴格的按部就班的家庭讓其心靈深處最大的需求是“獨立”,也就是意味著拋開所有舊秩序的“背叛”對薩賓那最有吸引力。
其實每個人的行為模式就那幾種,我們只是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事情,不同的人身上重復著幾種模式而已,如同薩芬娜一生一直在實踐各種形式的“背叛”一樣。
不想再寫了,這本書是大師之作,我的詮釋再多再好也不如讀原著來的好。
何況如果只是讀哲學的理論那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所以作者借助小說的題材傳遞了眾多的哲學思考,所以,去讀原著吧!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法籍捷裔小說家米蘭?昆德拉的代表作,寫關于布拉格風云變幻中普通人民的生活。
書中的兩對男女——托馬斯與特麗莎、薩賓娜與弗蘭茨——貫穿了全書,而“愛情,自由與真理”的人生哲學在全書中起起浮浮,此隱彼現(xiàn),刻畫出了一個虛擬而又真實,逝去而又尚存的“輕與重”的世界。
而我,把視線駐留在了愛情之上。
愛情的背后,折射出的亦是一個人對生命中自由與真理的選擇。
生命孰重孰輕,在布拉格的短暫的春天后顯露無遺,托馬斯卻在這過程中開始了他的愛情,與特麗莎—像個孩子,被人放在樹脂涂覆的草筐里順水漂來,而他在床榻之岸順手撈起了的女人,開始他前所未有地投入的愛情。
戰(zhàn)爭僅隨其后,然而托馬斯夫婦是幸運的。
蘇聯(lián)軍隊入侵之后,托馬斯以自己的名聲,被西方醫(yī)學界同行安排出國,在瑞士獲得一個不錯的職位。
但特麗莎忍受不了國外生活的輕松悠閑,她返回布拉格。
托馬斯在輕與重之間有好一陣掙扎:
他不斷警告自己不要向同情屈服,同情心則俯首恭聽,似乎自覺罪過。
但同情心知道這只是他的自以為是,還是默默地固守自己的陣地,終于,在特麗莎離別后的第五天,托馬斯告訴院長,他得馬上回去。
院長是幫助托馬斯逃離災難的人,他不理解,他生氣了。
他質問道:“非如此不可嗎?”托馬斯答:“非如此不可。”
托馬斯選擇了對妻子守候,如此堅決,而他的情人薩賓娜卻選擇了對弗蘭茨的背叛,義無反顧。
薩賓娜是昆德拉筆下最有才華,最能洞穿世事人物,她的行為與愛情似乎是參透“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謎樣的“輕”的箴言。
薩賓娜是背叛的象征和符號。
背叛使她能夠直面人生,沉重的人生,在她這里也變得輕盈。
而弗蘭茨,卻成為相反的另一面,成為被薩賓娜背叛得最厲害的人物,而且得不到同情。
弗蘭茨,一個就讀于巴黎的很有天資的英俊青年,20歲時就成為學者,在以后的事業(yè)上將一片光明。
而且他不滿足于學院式的成功,認為書本生活不真實,他渴望與人們并肩游行,同聲呼喊,他要為真理和正義戰(zhàn)斗。
弗蘭茨的愛慕,除了情與性,還帶著觀念色彩。
當然,很難說這種觀念的成份,應該受到尊重還是輕視。
如此,盡管弗蘭茨傾注心血來追求薩賓娜,薩賓娜的心中卻沒有他的.位置。
當弗蘭茨既出于愛情,又出于正義沖動好不容易背叛家庭時,薩賓娜卻背叛了他,不留一句話,悄然而去。
薩賓娜的背叛是輕的勝利,在某種意義上說,這勝利是巨大的苦難代價之后的報償:它將無家可歸、亡命天涯的人對好心腸的施恩者在精神上的優(yōu)越感暴露無遺。
突來的寒潮讓氣溫陡降不少,在冷風中裹緊外套,走在人影稀疏的街道,一絲桂花的余香偶爾在鼻中蕩漾。
回到家中,在冷冽的月光下,又翻起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米蘭-昆德拉在書中提出了:“輕”與“重”,他說:“最沉重的負擔壓得我們崩潰了,沉沒了,將我們釘在地上。
負擔越沉,我們的生活就越貼近大地,越趨近真切和實在。
相反,完全沒有負擔,人變的比大氣還輕,會高高的飛起,離開大地即離開生活,變的似真非真。
書中的托馬斯大夫是一個特立獨行,不愿意被任何事物束縛的人,當他感到家庭的重擔和責任讓他快要窒息的時候,他離開了他的妻子,回到了單身漢的生活,原以為他重新找到了自由的天堂,可是沒過多久,他又感到無聊、空虛、寂寞,原來他仍然需要家庭責任的那份沉重,看似自由的“輕”讓他更加抑郁,更加糾結,讓他不能承受,一生都處在矛盾當中。
這個故事這讓我思考著,領悟著,體會到作者所謂的“輕”就是生命在最原始的時候帶給我們的可以享受的一切,比如:自由、愛情,友情等,而“重”就是人身在社會當中所產(chǎn)生的、必須面對的責任、欲望、困難、災難等等。
“輕”、和“重”在我們的生命中都是不能被忽視,客觀存在的。
就像書中主人公那樣當兩者擺在他面前的時候,他毅然選擇了一直向往的東西,這就是“輕”,以為“輕”便是他的追求,但隨后又發(fā)現(xiàn)其實生命中不能缺少令他沉重的東西,這就是“重”,但生命只有一次,他已不能重來。
是啊!生命只有一次,僅有的一次生命不能預先彩排他的內(nèi)容,也不知道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一旦我們意識到這些,卻又有點茫然不知所措。
其實,“輕”和“重”在某種環(huán)境下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關鍵看我們怎樣選擇。
我認為,選擇一個有實質的人生就應該是我們所追求的。
每個人的追求不盡相同,所選擇的道路也不盡相同,但只要選擇了你的初衷并付諸了努力,在這個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提高自己,肯定自己,那么你的人生就是有實質且精彩無限的。
不必要去抱怨你的人生被什么所累,只需要朝著自己認定的方向,堅定信念的走下去,享受生命的過程,也許當你突然回首時,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我的人生同樣積累了某個領域的很多東西,我的人生色彩同樣斑斕!那么“輕”與“重”永遠不會成為你的阻礙,也不會出現(xiàn)“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篇八
今晚的動漫評論都是伴隨著相應的動漫音樂展開的,純屬興致使然,我也沒想到,自己對動漫的興趣竟然如此頑強持久,也算難得。
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寫〈loveless〉,寫立夏了,說到動漫,就不能不說這部作品,在我看來,這是一部從各方面看都比較完美的動漫。曾經(jīng)在論壇,帖吧上,看到有人評論說,看這部片子,是視覺和聽覺的雙重享受。我有同感。這樣的漫畫作品,并不常見,當然,它也是有缺陷的,我想最大的遺憾就是,內(nèi)容欠深刻,過于漂浮了,可能作者還沒完成吧,因為我只看了動畫。
視覺享受主要是畫面唯美,人物也是比較賞心悅目的(只包括主角),還有一個亮點,就是蝴蝶。我一直很喜歡蝴蝶這種生物,總覺得很靈動,所有靈動的東西,都不太會落于庸俗。動漫里,藍色的,紫色的蝴蝶,也充當了其中唯美浪漫的元素。至于聽覺享受,除了動畫中聲優(yōu)出色的配音外,片尾曲〈旅程〉也是很值得一聽的,那哀傷的旋律,會縈繞在心中許久。
看在眼里,忘在心里。所以,滿目瘡痍,心無一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的好嗎?空落的街道,空落的心呵,沒有忘卻一切,卻隱藏一切,擱淺一切,成了現(xiàn)在的樣子,沒有靈魂的肉體。《不能承受生命之輕》里提到:美貌和青春了無意義,世界是個大的肉體集中營,靈魂是根本看不見的。真的看不見了……再也不見。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篇九
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描述了男主人公托馬斯因為婚姻失敗,既渴望女人又畏懼女人,因此發(fā)展出一套外遇守則來應付他眾多的情婦??僧斔麗凵弦粋€餐廳的女侍-特蕾莎時,他對她的愛違反了他制定的原則,甚至娶她為妻,但是托馬斯靈肉分離的想法卻絲毫沒有改變,依然游移在情婦之間,這促使特蕾莎極度痛苦與不安,最后決定離開托馬斯。分離后經(jīng)歷了磨難,命運與抉擇讓托馬斯回去找特蕾莎,此后兩人沒有再分離。他們意識到在一起是快樂的,是折磨與悲涼里的快樂,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負擔。而托馬斯的情婦之一,薩比娜則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國,逃避革命,是個典型的背叛者。
米蘭·昆德拉在這部小說中,圍繞著托馬斯,特蕾莎等幾個人物的不同經(jīng)歷,經(jīng)他們對生命的選擇將小說引入哲學層面,對諸如回歸、媚俗、遺忘、時間偶然性與必然性等多個范疇進行了思考。
整本小說主要寫“輕與重”,“靈與肉”,對托馬斯來說,輕是“偶然一次不算數(shù)”,是“別樣亦可”,而重則是“非如此不可”。在遇到特蕾莎之前的托馬斯,會更偏重于選擇“輕”,因此屢次外遇,在他的字典里沒有背叛這個名詞,但當他遇到心愛的女人時,托馬斯在靈魂和肉體間劃分著明顯的界限,他內(nèi)心確實是深深的愛著特蕾莎,但卻不停的一次次的傷害她,而特雷莎潛意識里認定靈魂離不開肉體,因而最終選擇離開。到最后托馬斯回去找到了特雷莎,并選擇了“重”,做到了“非如此不可”。
重,是有序,是必然,是非如此不可,它意味著責任,很少有人愿意主動承擔責任。輕,是無序,是自由,是偶然,是別樣亦可。對于何者為“輕”?何者為“重”?什么時候該選擇“輕”?什么時候該選擇“重”?“靈與肉”能否分開?這些問題,我們往往難以認清且正確地做出選擇。
就我自己來說,我難以認同男主人公托馬斯“靈與肉”分離,選“輕”棄“重”的做法,我認為這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愛一個人就應該一心一意,就應該盡力甚至犧牲自己去保護她,不讓她受傷害。而至于薩比娜,因怕責任,選擇逃避與背叛,這也使她難以快樂地生活。我覺得選擇“重”,并在“沉重的負擔”下生活,“靈與肉”相合,跟著心中的感覺走有時也是一種幸福,因為這才是自己心里真正想要的,誠實的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勇敢地肩負起應負的責任,在艱難和壓力下不斷前進,人生才能過得更快樂,更有意義,更精彩。隨著心靈生活在“重”中,有時那種踏實與幸福也會使自己忘卻沉重的負擔下的艱辛,從而感覺到“重”中的“輕”,感覺一切負擔都是“輕”的,沒有負荷的。
在最沉重的負擔下,我們要勇于承擔負擔,讓靈魂與肉體結合,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不畏困難,不向命運低頭。因為只有這樣的非如此不可,我們才能不斷前進,才能感受到“重”中有“輕”,“輕”中有“重”,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篇十
上帝死后,尼采告訴人們,萬物都處在循環(huán)中。宇宙也罷,人類史也罷,其運行軌道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個圈。以往發(fā)生過的事情會重復發(fā)生。被法國人譽為英雄羅伯斯庇爾,會一次次登上歷史舞臺,將法國一次次置于白色恐怖之下。
可是這個羅伯斯庇爾不是我們所了解的那個英雄羅伯斯庇爾。后者在歷史上僅有一次,前者則反復出現(xiàn)。所以此處的羅伯斯庇爾是一個獨裁、白色恐怖的概念。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羅伯斯庇爾,不管他以往殺過多少人,因為歷史終將過去,他的惡行會被遺忘。可如果我們只能看到這個獨一無二的羅伯斯庇爾,而忽略了概念上的永劫復歸的羅伯斯庇爾,那么他永遠會在殘殺無數(shù)民眾之后被原諒。就像拿破侖、--、斯大林都僅有一個。
歷史是直線運動和圓周運動的奇怪的統(tǒng)一。人類史和人的一生都是沿線性軌道向前的,發(fā)生過的所有的事件,無論其好壞,都僅有一次,所以沒有什么好怕的。歷史和人生都輕如鴻毛。一次就是沒有,僅有一次的生命就是從來沒有存在過。于是很多人就在這條不能回頭的軌道上選擇輕的生活,融入主流,加入媚俗的大軍。還有人卻總是要在其中找尋更多的價值和意義,他們思考、掙扎、反抗,他們渴望自我能做的更好,擔負起自我的職責,即使為此他們要選擇重,選擇一次次痛苦的輪回,選擇永劫復歸。那么永劫復歸的存在不在于它是否存在,而在于我們是否看得到,是否做出復歸的選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昆德拉對于“永劫復歸”這一命題的思考。集中營中的親人死了,它帶給生者的傷痛還在;羅伯斯庇爾、--死了,新的獨裁者、殺人狂還在誕生。戰(zhàn)爭和獨裁,是永劫復歸的人類史上無法抹平的傷疤。若你對它視而不見,任憑歷史原諒并淡忘希特--大林,戰(zhàn)爭和獨裁會一次次重復下去。人生同樣如此。一生中只出現(xiàn)過一次的事情沒有任何意義。若你糾結于周圍環(huán)境的好壞和別人的評價,若你害怕承擔職責和重復的生活而不停的掙脫最終越飛越高,那你就會遠離大地而無法體會生命的真實。
動物是天生的哲學家。狗很幸福,因為它們享受于日常重復的生活。幸福就是對重復生活的渴望。狗的生命軌跡是一個圈,不像人的生命越走越遠。當所有人,所有事,所有物都被直線向前的人拋棄乃至遺忘,當人掙脫了所有的負擔而飛上天空,這樣的人生最終走向虛空。人類思考了千百年,才發(fā)現(xiàn)幸福,居然就是能像貓狗一樣生活,認真、重復的生活。難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篇十一
”在一個永恒輪回的世界里,每個行動都背負著無法承受的責任”托馬斯一直相信,即使他和特麗莎在一起,他也不會成為家庭責任的奴隸,他更喜歡享受”輕盈”而不是承受”沉重”。然而,當特麗莎離開他的時候,他確實感到了一時的自由,但是很快他失去親人的輕松感就難以承受了。
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輕,從地球上幾乎賣身契,其飄忽不定的生活運動已經(jīng)變得太自由不加節(jié)制,慢慢地,生活就失去了意義。生活永遠是最復雜的東西,輕,重的轉換,圍繞身體和靈魂的扭曲,生命和死亡的`周期,當反對各種交叉重合的,也許這就是生活的面貌,現(xiàn)在包裹。溫暖的陽光明媚的日子和冷暗處陰沉的夜晚,白天和夜晚的生活繼續(xù)......然而,即使生命之源是矛盾的,即使生命是一個謎,對我們來說是獨特的,不可替代的。
“那么,到底需要選擇自己什么?是重還是輕?”
輕與重,書中的每一個角落閃過幽靈般的生存,理想的,媚俗的,背叛在相互接觸這種網(wǎng)絡生活的嚴重程度相互交織,但不能永遠逃脫,生命之重,讓人感覺沉重壓力。正如托馬斯在寫嫉妒特蕾莎的重量的文本。正如托馬斯譴責特蕾莎夢想帶來。生命之光,讓人感到無聊空虛。正如托馬斯·特蕾莎離開鐵球下滑的腳踝,但他被離奇的自我抑郁感到內(nèi)疚著迷。展望本身回來了,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們的生活交織在一起,打印的嚴重性。
“沉重是真的非常悲慘,輕松便真的沒有輝煌嗎?”
每天我們走在這個復雜的世界,已經(jīng)習慣了匆忙的步伐,已經(jīng)習慣了平淡無奇的色彩。無論是輕是重,生活中度過的日子都很重,很難權衡。當我們害怕承受生命的重量時,讓自己享受生命的光明,我們必須比以前留下更多的重量。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我們都經(jīng)歷過的事情。所以,不要去稱重,不要去品嘗,只要不減肥,那么我們就可以下到地球,去輕松。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篇十二
剛拿到這本書,看到這樣的書名,心想:這里到底承載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開篇是《輕與重》,我想一個人生命的輕還是中重,和他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很大的聯(lián)系吧。不管我們的生命是不是永恒輪回(因為這個問題會讓人陷入窘境),我們應該做的是關注當下:everyonyexpecedabrightfuture,butwhatthefuturlifewillholdforhimisdependmuchonwhathedoestoday.生命的真諦不是我們身上貼了多少標簽,而是自己內(nèi)心的滿足與輕松。有時改變?nèi)艘簧木褪且荒钪?,也行腳踏實地比較安全吧,過山車的落差帶來的感覺是刺激,但完了以后也會感到失落。就像托馬斯,也許他很感受自己生命的過程,但最終還是歸于平淡或是注定孤獨。一生都在尋找新的刺激,每天都要編好多謊言,一會兒騙情人,一會兒哄妻子,我覺得這樣的生活也是很累的。最后騙的還是自己吧,雖然特蕾莎和他死在一起,但特蕾莎是可憐的,這一生用全部精力愛托馬斯得到的只是他的軀殼。也許在享受生命的過程中托馬斯感覺飄起來了,但我想在他最后閉眼的瞬間他并不快樂,而是悲傷,自己一生最大的成就難道就是睡了多少女人嗎?這難道真是自己想要的嗎?當他給別人說200多個的時候也許自己是自豪的,希望看到別人羨慕的眼光。但當他面對死亡時也許還有太多的不舍,不舍的不舍那些情人,而是自己的生命,自己存在的價值還沒有看到,眼角或許有一兩滴心酸之淚吧,看到生命的歷程竟被自己這么褻瀆。
《靈與肉》,托馬斯每天都在尋求肉體的快感,卻忽視了靈魂的價值。在這里面我更喜歡薩比娜,她也是很愛托馬斯的,也知道托馬斯的不忠與浪蕩,所以最終她選擇了離開,尋找新的生活。而且還有自己的藝術陪伴,她把自己的開心、失落、惆悵寄托在畫上,雖然她在感情上遭遇失敗但她在自己的畫作上還是能看到一些希望,得到安撫。她更愛自己的靈魂吧,在這片領域她是驕傲而且自信的。我想正因為如此,弗蘭茨才會那么愛她,因為只有弗蘭茨看到了她的靈魂之美。我認為真正的愛情并不是身體的重疊而是靈魂的交融。熒屏上有無數(shù)的愛情讓我們感動,因為他們都是坦誠的以自己最大的力量愛著對方,但并不是多么美麗的辭藻表達海誓山盟,而是切實可見的行動和充滿愛意的眼神。當他們面對死亡時都是毫不思考的保護對方,而不是想托馬斯只為滿足自己的私欲,把她們都當成了工具而不是愛人。但特蕾莎為什么最終還是愿意和他在一起,我是不明白的。如果一個男的對女的說:我愛你,女的說:對不起,我已有男朋友了。難道繼續(xù)說:我知道,但我依然愛你。此時人們會說好癡情的男人。而如果是一個女的對男的說:我愛你,男的說:我已經(jīng)有女朋友了。女的繼續(xù)說:我依然愛你。人們就會說不要臉的小三。為啥世界對待男女這樣不公平。正因為這樣肯定特蕾莎覺得是可以原諒的,因為這是被世界默認的。但世界雖然默認,你也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反抗,可以拒絕,可以saygoodbye.與其獨守空房浪費青春還不如做點有意義的事,只為不虛度自己的生命。因為你不是為他而生,你也有自己存在的價值,而且應該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由此看來,特蕾莎的悲劇也不全是托馬斯造成的,最大的原因還在自己,因為不會把握自己的命運。只是聽天由命,也是最大的絕望吧。無奈!
也許養(yǎng)了卡列林是她最正確的選擇,至少在無數(shù)黑夜身邊還有伴侶。為什么有這么的人喜歡小狗,因為他們最為忠實,不會背叛直到自己生命結束為止。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篇十三
最近看了一部小說《不能承受生命之輕》。這部小說的作者與小說一樣出名,當然也可以認為作者正是因為這部小說而出名,昆德拉,這個名字放在文壇,已經(jīng)成為一個獨特的符號。
這部小說,早就聽聞其大名,也依稀記得在讀大學時在圖書館翻閱過,不過似乎并沒有留下很深的印象,留下的也只是認為這部小說也太黃了的印象。但是,這次讀完之后,卻是大受震撼。讀完之后,我直呼,這絕對是諾獎級別的作品。
書中確實有大量的那個方面的描寫,但仔細讀完之后才驚覺這不過是這部小說的冰山一角而已,而這部小說牽扯到政治,也不過是冰山的另一角而已。
這部小說事關人生,事關生死,事關歷史,事關人性,也事關愛情、事關人生的輕重,事關人性的'善惡,事關人生的由來與去往。
這部小說的主角是一位叫托馬斯的醫(yī)生,他與多個女人糾纏,但最主要的是與一位叫薩比娜的畫家,而這位畫家背后的另一位情人叫弗蘭茨,是一位學者;他與畫家搞婚外情,在其向其妻子坦白之后,迎來的卻是薩比娜的遠離。薩比娜的一生幾乎都在逃離,這構成了這部小說隱秘的暗線。
小說的明線顯然是托馬斯與特蕾莎的愛情,而最終托馬斯的命運也跟隨著特蕾莎而改變,托馬斯從一個主治醫(yī)生變成了門診醫(yī)生,又從門診醫(yī)生變成了擦玻璃的工人,最后與特蕾莎歸隱鄉(xiāng)村,真正過上了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也真正遠離了政治、遠離了喧囂,遠離了熟悉的環(huán)境與人群,但是最終其實并沒有得以善終,死于車禍而尸骨無存。托馬斯的傳奇人生也就此畫上了句號。
小說處處借人物之口說出了眾多經(jīng)典的語句,可以說是金句頻頻,這些句子背后有著極其深刻的含義。這雖然有點影響閱讀,但是因為人物的命運也受到這些觀念的影響,所以倒也不覺得突兀,作者正是這樣將主人公的命運嵌套其中。
全篇小說對于輕與重、靈與肉各寫了兩章,而輕與重正是小說的主題所在,不過隱藏在背后的如卡列寧之死以及向偉大進軍的荒唐,這一切都突現(xiàn)著人類的瘋狂以及厚重的歷史在小說中的體現(xiàn)。
真是一部偉大的小說!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篇十四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作者對人生的命運與價值的關注是該書主題。生命的存在與價值的問題是任何一個人也無法逃避的問題,生命只是一個過程而已。在米蘭·昆德拉看來,人生是一種痛苦,這種痛苦來自于我們對生活目標的錯誤選擇,對生命價值的錯誤判斷,世人都在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標本身就是一種空虛。生命因“追求”而變得庸俗,人類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隸,在“追求”的名義下,我們不論是放浪形骸,還是循規(guī)蹈矩,最終只是無休止地重復前人。因此,人類的歷史最終將只剩下兩個字———“媚俗”。昆德拉認為,媚俗是以做作的態(tài)度取悅大眾的行為,這種行為侵蝕人類最初美好的心靈,是一種文明病。媚俗不僅是我們的敵人也是我們自己。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昆德拉借薩賓娜的思索表達了他的看法,只要有公眾存在,只要留心公眾存在,而不是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就免不了媚俗。不管我們承認與否,媚俗是人類境況的一個組成部分,很少有人能脫俗。媚俗不僅僅是某些人或某些國家的問題,而是整個人類的問題。由于媚俗,人們往往會用意志代替?zhèn)€人追求,由于媚俗,人們往往會扭曲自我的價值判斷以迎合整體的價值取向。當整個價值判斷體系完全失重,美與丑、善與惡、好與壞無從判別,甚至形成一體時,生命在外界和內(nèi)心的沉重抗擊之下也就變得無所適從,變成了不能承受之輕。人類自產(chǎn)生以來,就面對著兩個宇宙:無比遼遠的外宇宙和無比深邃的內(nèi)宇宙。對兩個宇宙的探索幾乎是同時開始的。但在不同時期,這兩類探索在人類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迥異,人們因此也就選擇了截然不同的作品形式來表現(xiàn)這種理性的探求。
昆德拉揭示了人類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但他和我們一樣,無力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永劫回歸'是不可能的。民族歷史、個人生命都只有一次性,沒有初排,沒有草稿,選擇也就變得毫無意義。我們無可選擇又必須選擇,我們反對媚俗又時時刻刻都在媚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篇十五
人們一直把“重”視為一種很可怕的事情,認為人們無法承受這種“重”無論是負擔還是壓力又后者是責任……甚至有很多人致力于研究減負減壓……這就代表他們向往“輕”可是他們想過嗎,無法承受“重”就代表可以承受“輕”了嗎?薩賓娜覺得人的一生要承受的太多了所以她沉迷于背叛,背叛了母親背叛了愛情背叛了國家…到最后背叛了背叛…當她發(fā)現(xiàn)自己的生命已沒有附屬物的時候,生命終于變得很輕很輕,像一片羽毛在天空中飄浮,失去了方向沒有了重心,一時間她感到很惶恐,這種生命之輕是她永遠都沒有想過的。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在特麗莎眼里托馬斯是強者在托馬斯眼里特麗莎是個十足的弱者,他小心翼翼的呵護她!我們往往覺得弱者更需要同情其實軟弱比強大還要可怕,特麗莎用他的軟弱一點一點的改變著托馬斯,她所作的一切其實只是為了證明托馬斯對自己的愛,但是卻給托馬斯帶來了很多的不幸,托馬斯為何一再的妥協(xié)?因為特麗莎很軟弱他怕她受到傷害。事實上這軟弱比他的強大更加具有殺傷力!
這部小說顛覆了我固有的思想豐富了我的視角,給了我對待世界的另外一種態(tài)度。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篇十六
米蘭·昆德拉的巨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很多人看不下去,于我一樣。已經(jīng)許久沒看書沒寫字的懶人,今日倒是很想寫一篇文字。這本書含義深遠,我就寫寫一點點小小的啟發(fā)。
生命之輕,何為輕?在金庸的武俠小說里,常有鐵漢柔情。溫柔似一把利刃,可以讓鐵漢乖乖臣服。歷史上有太多類似的例子,如商紂的妲己,如明皇的楊妃,這就是輕。人生總不是一帆風順,總會跌宕,總會彷徨。而那些挫折,失敗和低谷也是輕。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輕帶來的都是不堪之重。特雷莎用自己的陰柔懦弱將名醫(yī)托馬斯緊緊捆在自己身邊。然而正是他們的田園牧歌成就了兩人最后的幸福。托馬斯放棄了斗爭,放棄了名利,放棄了責任之重,而選擇了生命之輕。在年邁那幾年過得安穩(wěn)自在。輕與重之間,輕,便屬于退一步海闊天空的睿智。近些年來,太多太多的勵志人物給這個浮夸的社會注入了大股正能量。斷臂鋼琴師劉偉,在最低迷的時刻,最輕的生命階段,尋找到另一條出路。創(chuàng)造了腳彈鋼琴的奇跡,收獲生命之重。生命之輕,輕的是肉體,重的是靈魂。正是輕,讓我們多了一次成就的機會。有人說當你處在人生最低谷時,其實你是最大的贏家,因為無論你怎么走都是在向上。輕時,才擁有無窮的力量。輕是蓄積,是醞釀。輕到一定程度會爆發(fā)出生命至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篇十七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捷克小說家米蘭·昆德拉最負盛名的作品,也是昆德拉的才華得到集中體現(xiàn)的一部作品。作者從一兩個關鍵詞以及基本情境出發(fā)構成了小說的人物情節(jié)。他以一個哲人的睿智將人類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學的高度加以考慮、審查和描述,小說首先提出問題為托馬斯設定規(guī)定情境,即輕與重的存在編碼;于是哲學思考本身有了小說性,問題本身則是小說家在作品中顯現(xiàn)的哲學思考。請看本站站為大家整理推薦的兩篇優(yōu)秀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2000字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在那永劫回歸的世界里,無法承認的責任重荷,沉沉壓著我們的每一個行動……如果永劫回歸是最沉重的負擔,那么我們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輝煌的輕松,來與之抗衡?!痹凇恫荒艹惺艿纳p》一書的開篇,作者就將我們引入了一個“輕”的世界,一個沒有存在感的痛苦的空間。在一次沒有任何意義的人生旅行中,我們不斷妄圖證明自己的存在,不斷希望得到肯定,不斷追求著身心的釋放,故事便在這種徘徊掙扎中拉開序幕。
曾經(jīng)也寫過關于生命重量的文章,但從未有過讀完此書后如此深刻的感受。靈與肉,媚俗與反媚俗,現(xiàn)實與反抗,這是昆德拉筆下的輕重世界。眾多現(xiàn)實的無奈掩蓋了華麗的辭藻,行文流淌間流露出生命的抉擇。正是這樣一種文筆,才在我的心中涌起了波瀾,久久不能平靜。不同于其他作品,昆德拉筆下的輕重世界直指現(xiàn)代社會人類生存的困境——以怎樣的方式存在?通覽整本小說,都找不到一個明確地答案來解答這個問題,只能用個人的一生來回答。托馬斯,特蕾莎,薩賓娜以及弗蘭茨都只是以不同方式存在的個體,在無法重演的過去和無法預定的未來,只能在黑暗中摸索著前進,去尋找屬于自己的價值光亮。
每個人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當人們厭惡自己身上的種種負擔、責任,而深感沉重時,總是向往著如果沒有這些重負,生活該是多么輕松快樂、逍遙自在??墒钱斶@些真正消失的瞬間,卻又往往無所是從,不知如何是好。感覺自己輕如鴻毛,沒有約束,但也沒有歸宿。人生為何如此無奈,想擺脫種種生活之“重”的困擾,但又不能承受擺脫困擾后的失重之“輕”,在這個永劫回歸的生命中重復,再重復。
回望自身,我們也可以看到自己生命中那輕重交織的印痕。有時候會會被瑣碎的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就會一味地想要逃脫,什么都不做。但當我真正放下手中的一切得到了“輕”時,卻又沉痛不已。滿腦子都是忙不完的工作,和做不完的功課。這種感覺就像是一個貪玩的孩子,作業(yè)還沒有做完就去玩耍了,其實他的內(nèi)心比坐在那里完成作業(yè)還要痛苦,背著背包玩耍,怎么會放輕松呢?所以,當我意識到自己的頹廢時,我選擇了繼續(xù)回到繁忙而又緊張的生活中,雖然這種日子過得有些累、略帶疲倦,但是也特別充實。這也許就是痛并快樂著的道理吧。我們的“向上精神”本源于愚昧,我們的“進取心”來自無知,而盲目的進取心又至少給了人生一個“重量”的感覺,使人生似乎有了叫做“意義”和“滿足”的東西。而人生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兩樣很難得到的東西而變得有價值與趣味。
也曾問過自己,如果時光倒流到某一刻,我會不會重新選擇?會不會重新考慮是否要忍受著生命之“重”而不是追尋一時的“輕”。也許在那一刻我會做出了另一種選擇。如同主人翁托馬斯所說,如果人又兩條生命,那么他可以選擇一條生命去愛特蕾莎,而另一條不去愛特蕾莎,然后確定哪樣的生活才能讓他更快樂。然而人生注定是一條一往無前的道路,當我踏上征程時,就沒有后悔的余地了,無論走什么路都是一種抉擇、一種考驗。在選擇了a之后,就無法選擇b,這是人生游戲的規(guī)則,一個誰也不能擺脫的規(guī)則。就像朱德庸說過“幸福分成兩種,一種是看的見的幸福,一種是看不見的幸福,前者是物質的感觀,后者是精神的感受。你選擇了何種幸福,就決定了哪一種人生?!?/p>
故事的最后,意外的結局令人發(fā)指。托馬斯和特麗莎在一片安逸享樂中死于車禍,弗蘭茲死于一次戲劇性的游行,而薩賓娜在遠離家鄉(xiāng)的美國孤獨的居住著,只有她寂寞的活著。這幾位年輕人“追求”與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謬與悖論:每個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個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虛,追求愛情時怨恨多于歡樂,追求名譽像水中月鏡中花一樣遙不可及,追求錢財?shù)筋^來竹籃打水一場空。透過種種幻覺,這些人所有追求的一切最終都化為烏有,這與現(xiàn)實卻略顯矛盾了。我們每天都在追求著,拼搏著,努力著,最后追求的結果卻是一場空。那些為著庸俗的目的而掙扎的平庸的生命,為了功名、金錢、嬌妻、兒孫,終生忙碌、義無返顧,到頭來一切都是虛無,一切都是空幻!那我們何必還要拼命追求生命之重呢?不過話雖如此,生活還是要面向陽光的,最美的不是追求了什么,追求到了什么,而是追求中得到了什么。故事中的每個人物也正是因為追求而美麗,因為那種不求結果的追求而不惜一切代價。事實上,我們?nèi)匀辉诿β?,仍然在追求,奮斗的腳步永不停止。就像如果不去耕耘,不去播種,再肥的沃土也長不出莊稼;不去奮斗,不去創(chuàng)造,再美的青春也結不出碩果。
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于過程,在追求的過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滿足感,得到了自身的價值。也許,這已經(jīng)足夠了,何必在乎其終極意義上的得與失呢?人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該要什么,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再來生加以修正。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哪種抉擇是好的,因為不存在任何比較。
所以,不管怎樣還是要勇敢面對生命之“重”,而不是避“重”就“輕”。相信只有沉重的生活才有質量,凡是我們所經(jīng)歷的,都是我們所能承受的。
人生如潮汐,來了,去了;人生如漏斗,得了,失了。路漫漫,極其修遠,我愿用畢生經(jīng)歷,在輕重之間求索燦爛的人生。
每個人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當人們厭惡自己身上的種種負擔、責任,而深感沉重時,總是向往著如果沒有這些重負,生活該是多么輕松快樂、逍遙自在。可是當這些真正消失的瞬間,卻又往往無所是從,不知如何是好。感覺自己輕如鴻毛,沒有約束,但也沒有歸宿。人生為何如此無奈,想擺脫種種生活之“重”的困擾,但又不能承受擺脫困擾后的失重之“輕”,在這個永劫回歸的生命中重復,再重復。
回望自身,我們也可以看到自己生命中那輕重交織的印痕。有時候會會被瑣碎的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就會一味地想要逃脫,什么都不做。但當我真正放下手中的一切得到了“輕”時,卻又沉痛不已。滿腦子都是忙不完的工作,和做不完的功課。這種感覺就像是一個貪玩的孩子,作業(yè)還沒有做完就去玩耍了,其實他的內(nèi)心比坐在那里完成作業(yè)還要痛苦,背著背包玩耍,怎么會放輕松呢?所以,當我意識到自己的頹廢時,我選擇了繼續(xù)回到繁忙而又緊張的生活中,雖然這種日子過得有些累、略帶疲倦,但是也特別充實。這也許就是痛并快樂著的道理吧。我們的“向上精神”本源于愚昧,我們的“進取心”來自無知,而盲目的進取心又至少給了人生一個“重量”的感覺,使人生似乎有了叫做“意義”和“滿足”的東西。而人生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兩樣很難得到的東西而變得有價值與趣味。
也曾問過自己,如果時光倒流到某一刻,我會不會重新選擇?會不會重新考慮是否要忍受著生命之“重”而不是追尋一時的“輕”。也許在那一刻我會做出了另一種選擇。如同主人翁托馬斯所說,如果人又兩條生命,那么他可以選擇一條生命去愛特蕾莎,而另一條不去愛特蕾莎,然后確定哪樣的生活才能讓他更快樂。然而人生注定是一條一往無前的道路,當我踏上征程時,就沒有后悔的余地了,無論走什么路都是一種抉擇、一種考驗。在選擇了a之后,就無法選擇b,這是人生游戲的規(guī)則,一個誰也不能擺脫的規(guī)則。就像朱德庸說過“幸福分成兩種,一種是看的見的幸福,一種是看不見的幸福,前者是物質的感觀,后者是精神的感受。你選擇了何種幸福,就決定了哪一種人生。”
故事的最后,意外的結局令人發(fā)指。托馬斯和特麗莎在一片安逸享樂中死于車禍,弗蘭茲死于一次戲劇性的游行,而薩賓娜在遠離家鄉(xiāng)的美國孤獨的居住著,只有她寂寞的活著。這幾位年輕人“追求”與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謬與悖論:每個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個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虛,追求愛情時怨恨多于歡樂,追求名譽像水中月鏡中花一樣遙不可及,追求錢財?shù)筋^來竹籃打水一場空。透過種種幻覺,這些人所有追求的一切最終都化為烏有,這與現(xiàn)實卻略顯矛盾了。我們每天都在追求著,拼搏著,努力著,最后追求的結果卻是一場空。那些為著庸俗的目的而掙扎的平庸的生命,為了功名、金錢、嬌妻、兒孫,終生忙碌、義無返顧,到頭來一切都是虛無,一切都是空幻!那我們何必還要拼命追求生命之重呢?不過話雖如此,生活還是要面向陽光的,最美的不是追求了什么,追求到了什么,而是追求中得到了什么。故事中的每個人物也正是因為追求而美麗,因為那種不求結果的追求而不惜一切代價。事實上,我們?nèi)匀辉诿β?,仍然在追求,奮斗的腳步永不停止。就像如果不去耕耘,不去播種,再肥的沃土也長不出莊稼;不去奮斗,不去創(chuàng)造,再美的青春也結不出碩果。
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于過程,在追求的過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滿足感,得到了自身的價值。也許,這已經(jīng)足夠了,何必在乎其終極意義上的得與失呢?人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該要什么,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再來生加以修正。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哪種抉擇是好的,因為不存在任何比較。
所以,不管怎樣還是要勇敢面對生命之“重”,而不是避“重”就“輕”。相信只有沉重的生活才有質量,凡是我們所經(jīng)歷的,都是我們所能承受的。
人生如潮汐,來了,去了;人生如漏斗,得了,失了。路漫漫,極其修遠,我愿用畢生經(jīng)歷,在輕重之間求索燦爛的人生。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8140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