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熱門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6 02:47:04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熱門16篇)
時間:2023-11-06 02:47:04     小編:曼珠

一個好的教案應該包含清晰的教學目標和合理的教學步驟。編寫教案時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能力,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參考。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啟示。教案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對于教學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教案范例,共同進步吧。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篇一

知識目標。

1、知道加速度是描述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理解加速度的定義,會用公式解決有關問題,能區(qū)分,知道加速度的國際單位制單位是米每二次方秒().

3、知道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a與速度v方向相同;勻減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a與初速度方向相反.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思想和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加速度是物理學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高一學生最難搞懂的概念之一,教材為了減小難度,對加速度概念的要求比較低,沒有區(qū)分平均加速度和瞬時加速度,而是在前幾節(jié)學過勻變速直線運動、速度等問題后學生知道了物體的運動通常情況下,速度在改變,很自然的引出速度變化也有快慢之分,進而引入加速度概念;加速度的矢量性,教材的處理也比較通俗易懂,最后又給出一些物體運動的加速度圖表,給學生一些直觀、生動的印象.節(jié)后又對速度、加速度做了一對比,有助于學生理解這些概念,對變化率的分析與解析也恰到好處.

教法建議。

通過生動形象的實例或課件,讓學生逐步體會,做變速運動的物體,速度在變,速度的變化需要時間,速度的變化有快慢之區(qū)別,且速度變化的快慢是了解物體運動情況的重要指標,為引入加速度做好鋪墊.這里是高中物理第二次用比值定義物理量,可以讓學生回顧引入速度概念的過程.加速度的單位要讓學生按規(guī)定的讀法讀,即讀成米每二次方秒;加速度的方向是個很重要的內容,但是由于學生剛剛接觸加速度這一比較難理解的概念,加之學生對矢量的運算又不熟悉,所以只對勻變速直線運動加以解釋,由于勻變速直線運動加速度只有兩個方向,與速度同向,或與速度反向,因此當規(guī)定速度方向為正方向時,加速度的方向就可以有正負號反映,注意正負號僅僅反映的是加速度的方向.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加速度的概念。

教學難點:加速度概念的引入及加速度的方向。

主要設計:

一、復習討論:

1、什么叫勻變速直線運動?請舉兩個實例(提問)。

2、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點?(提問)。

二、展示課件,深入討論。

1、展示課件:兩物體(如汽車)同時勻加速起動情況.

第一個:5秒內速度由0增到10m/s,后勻速.

第二個:2s內速度由0增到6m/s后勻速.

2、提問討論:

(2)一秒末時哪個速度大?

(3)第1s內,第2s內,兩物體速度變化各多大?

(4)兩物體,哪個啟動性能更好?哪個速度改變得快?

(5)怎樣能描述出速度改變的快慢?

3、看書29頁第一自然段,及第二自然段,討論:

(1)加速度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

(2)加速度的定義式如何?公式中各個量的.含義是什么?如:

(3)計算一下課件中所給兩物體的加速度大小(練習)。

4、看書29頁第三、四、五自然段,討論:

(1)加速度的單位是什么?

(2)在變速直線運動中,加速度的方向一定與速度方向相同嗎?請舉例說明(引導學生各舉一勻加速和勻減速的實例)。

(3)比的加速度小,對嗎?

(4)如何從圖像中求物體的加速度?

5、閱讀30頁上部分內容討論:

(1)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對嗎?舉例說明(如課件1情況)。

(2)速度變化越大,加速度越大,對嗎?舉例說明.

(3)速度變化越快,加速度越大,對嗎?

(4)速度變化率越大,加速度越大,對嗎?

(5)有沒有速度很大,而加速度很小的情況?

(展示課件:飛機水平勻速飛行)。

(6)有沒有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的情況?

(展示火箭發(fā)射升空過程的資料)。

探究活動。

在十字路口,當綠燈亮時,大卡車和騎自行車的人同時起動,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前幾米自行車在前,大卡車在后,經(jīng)過一段時間,大卡車將超過自行車,請實地觀察并解釋所見到的現(xiàn)象。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篇二

速度的定義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學生介紹用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教材的講述比較詳細,通過兩種通俗的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過渡到一個統(tǒng)一標準,自然地給出比值法定義速度.對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講述也非常便于學生的接受,.小編在這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1)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描述變速運動的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定義,知道在不同的時間內或不同的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3)會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關的問題.

2、理解瞬時速度的概念。

(1)知道瞬時速度是精確描述變速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知道瞬時速度是物體在某一時刻的速度或在某一位置時的速度.

3、理解用比值法定義物理量的方法.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認真思考問題的習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速度的定義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學生介紹用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教材的講述比較詳細,通過兩種通俗的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過渡到一個統(tǒng)一標準,自然地給出比值法定義速度.對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講述也非常便于學生的接受,且適時給出了速率的概念;課后給出的“閱讀材料”和“做一做”對加深概念的理解和擴展思維有很大的好處.

教法建議。

在學生看書自學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要讓學生參與速度的定義過程,通過一些討論突破瞬時速度這個難點,配合一些多媒體資料加深理解和鞏固.在引入速度概念時,也可采用,給出兩個具體的勻速直線運動的實例,讓同學體會,介紹一種運動要抓住其本質,本質應是相對不變的,位移是變化的,時間是變化的,觀察位移與時間的比值,此比值是不變的.分析比值的含義,由此得到速度的定義.講述平均速度時,最好給出一個具體的實例來說明.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速度的定義,平均速度,瞬時速度的理解.

教學難點:對瞬時速度的理解.

主要設計:

一、速度:

【方案一】。

1、提問:在百米賽跑中,如何比較運動員跑得快慢?

(展示媒體資料:運動會上百米賽跑的資料)。

2、提問:兩輛汽車都行駛2h,如何比較哪輛車更快?

4、提問:什么叫速度?速度的物理意義?速度的單位?速度的方向?

5、討論:如何在位移圖像中求速度.

【方案二】。

1、給出如圖所示的甲、乙兩輛汽車做勻速直線情況,請同學觀察它們的特點.

2、引導同學思考與討論:

(1)如何向別人介紹這兩個的運動?誰運動得更快?

(3)引導:在介紹某一事物時要抓住其本質,本質應是相對不變的.位移是變化的、時間是變化的,觀察位移與時間的比值,此比值是不變的,分析比值的含義,得到速度的定義.

3、討論速度的單位、矢量性等.

4、討論:如何利用位移圖像求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一)平均速度:

1、提問: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有什么特點?

2、提問:如何粗略地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什么叫平均速度?

3、提問:在百米跑的過程中,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相同嗎?

4、練習:在百米跑的過程中,某運動員10s鐘到達終點,觀察記錄得知,他跑到50m處時,用時5.5s.經(jīng)過5s時跑到45m處,分別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時間和后一半時間的平均速度.

(二)瞬時速度:

1、引導啟發(fā):某人靜止在a位置,與慢走經(jīng)過a位置,或快跑經(jīng)過a位置,情況是不同的(運動狀態(tài)不同),這種不同需要用瞬時速度來描述,第一種情況瞬時速度為零,第二種情況的瞬時速度小于第三種情況的瞬時速度.

2、引導啟發(fā):百米賽跑運動員,若全程用10s,則10s內的平均速度為10m/s,若測出每一秒內的位移,如第1秒內的位移為8m,則m/s,第二秒內的位移為9m,則m/s,第3秒內的位移為11m,則m/s,這樣對運動員的情況就了解得比較細致了,若能知道每個0.1s內的位移,則對運動情況的了解就更細致了,若能知道每個0.01s內的位移,則對運動情況的了解就更細致了.要更精確的掌握物體的運動情況,則需要知道物體各個時刻的速度.

3、提問:什么叫瞬時速度?什么叫速率?

4、展示多媒體資料:汽車速度計及理程計,讓瞬時速度的概念更加具體化.

5、練習書后“做一做”,模擬打點計時器.

探究活動。

請你想辦法測量下列物體運動時的平均速率:

1、人走路時的情況.

2、人騎自行車時的情況.

3、某人在運動會上400m跑時的情況.

4、公共汽車運行時的情況.

并思考:平均速率與平均速度有什么不同?

(1)重視這道題的考點分析,類似考點的比較。

如果把這道題的條件變一下,還能用動能定理來求解嗎?

……學霸們就是這么研究物理難題的,他們并沒有停留在這道題會做了就行了,而是更深層次去研究、分析考點的應用及之間的區(qū)別。

物理題的確有難度,可再難的題,也都是用教材上的公式和定理定律求解的,都是這些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的使用。所以通過難題去整理考點,更深度的理解考點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課下看物理課本時同學們也要結合做過習題,想一想,原來這個考點還可以這么去命題啊;這樣就能起到雙重復習的效果。

這一點是最值得咱們普通的中等生們去學習的。

(2)勤于動筆。

上述分析的問題,或是課題老師講解時的一些關鍵點,切入點,覺得有必要的學霸們會趕緊記錄在這道題的旁邊。

有的時候的確你聽懂了,也理解了,可是你能保證一個星期后印象還這么清晰嗎?恐怕很難。那就趕緊做個記號。

另外,沒有必要去把動能定理的內容寫一遍,只是寫上:“動能定理要優(yōu)先考慮”或“碰撞必考動量守恒定律”,等等。做標記并不是字寫得越多越好,要簡潔;否則后期復習時看到一大篇文字你自己都不想看了。怎樣才是簡潔的標準呢?就是能讓你下次看的時候,想到老師的講解和自己當時遇到的障礙就可以了。學物理同學們要勤于動筆,要善于動筆。

(3)遇到類似問題積極聯(lián)想。

在后面的課堂聽課的時候,或者自己做作業(yè)的時候,遇到了與上面那道難題類似的問題,學霸們會積極聯(lián)想,想這道題與原來做過的那道難題的區(qū)別和關聯(lián),從解題思路、考點、運動過程等多個角度進行對比。這樣的話,并非僅僅掌握住了這道題,還復習了那道難題,而且通過對比分析,對兩題共同的考點、思路理解的更深入了。為什么這道題里可以用動能定理,那道題不能用呢?只有這樣去較真兒,去和考點較勁。

(4)經(jīng)常翻看。

不想給同學們和家長們說狗熊掰棒子的故事,我并不想把同學們比喻為狗熊??墒俏覀儾环了伎枷?,那些在一年前做過、聽老師講過的難題,自己都掌握住了嗎?所以,需要的是同學們勤奮,多去翻看做過的題,利用物理自診斷學習系統(tǒng),多去給自己做診斷,找出模糊或馬上就要忘掉的考點,去及時鞏固和復習。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篇三

知識與技能。

1.理解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變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與力有關,也與質量有關.

3.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過程與方法。

2.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自己根據(jù)自己的實驗設計進行實驗.

3.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看一下實驗結果能驗證什么問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探究實驗,培養(yǎng)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guī)律的科學態(tài)度.

2.通過實驗探究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新精神.

3.培養(yǎng)與人合作的團隊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控制變量法的使用.

2.如何提出實驗方案并使實驗方案合理可行.

3.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與處理.

教學難點。

1.如何提出實驗方案并使實驗方案合理可行.

2.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與處理.

教學過程。

[復習鞏固]見課件。

[新課導入]。

利用多媒體投影圖4—2—1;。

分組定性討論。

組i:物體質量一定,力不同,物體加速度有什么不同?

組2:力大小相同,作用在不同質量的物體上,物體加速度有什么不同?

師:請組1的代表回答一下你們討論的結果.

組1生:當物體質量一定時,物體的加速度應該隨著力的增大而增大.

師:請組2的代表回答你們組討論的問題,

組2生:當力大小相同時,物體質量越大,運動狀態(tài)越難以改變,所以質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師:物體運動狀態(tài)改變快慢取決于哪些因素?定性關系如何?

生l:應該與物體的質量和物體所受的力有關系.力越大,加速度越大;質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生2:這里指的力應該是物體所受的合力,以上圖為例,物體所受的重力和支持力相等,不參與加速度的提供.

生:方便我們的研究.

生2:在研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時.

[新課教學]。

師:設計一個實驗,保持物體的質量不變,測量物體在各個不同的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與力的關系.大家分組討論并且每組設計一個實驗方案,并說明實驗的原理.

分組討論。

組l生1:我們是根據(jù)課本上的參考案例設計實驗的(在投影儀上展示實驗裝置如圖4—2—2).

組1生2:我們設計實驗的實驗原理如下;因o為兩個小車的初速度都為零,拉力大小不同,但對每個小車來說保持不變,所以小車應該做勻加速直線運動.根據(jù)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公式x=at2/2可知,加速度和位移成正比,只要測量位移就可以得到加速度與受力之間的關系,力的大小可以根據(jù)盤中的砝碼求出來.

師:下面請組2的代表發(fā)言.

組2生1:我們設計的方法和組1的差不多,我們是用了一輛小車,小車后面連接一紙帶,用打點計時器記錄小車的運動情況,根據(jù)所打的點計算小車的加速度,然后再看所受的力和加速度的關系.

組2生2:為了消除摩擦力的影響,我們在木板下面墊了一個小木塊,當小車沒有拉力時讓它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師:這個同學的想法很好,這樣小車受到的繩子的拉力就等于小車受到的合力,下面請組3的同學代表發(fā)言.

組3生1:前面兩組的同學設計實驗時都是物體的初速度為零,我們可以利用氣墊導軌設計一個更為一般的方法,讓導軌傾斜不同的角度,滑塊所受的力就是重力的分力,讓滑塊滑過軌道中間的兩個光電門,記錄經(jīng)過光電門的速度和兩個光電門的距離,根據(jù)公式x=(v2-v02)/2a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從而可以得到加速度和力的關系.

生1:水平面長木板與小車,車后用繩控制小車運動,兩車質量相同.表格設計如下:

參考表格。

小車l小車2。

次數(shù)拉車砝碼(s)位移x1/cm拉車砝碼(s)位移x2/cm。

1

2

3

4

5

生2:用一輛小車,測量加速度。

次數(shù)拉車砝碼(g)加速度a1拉車砝碼(e)加速度a2。

1

2

3

4

5

師:好,現(xiàn)在大家就根據(jù)自己設計的方案進行實驗,把數(shù)據(jù)填人設計的表格內.

學生進行實驗,老師巡回指導,幫助實力較弱的小組完成實驗。

師:現(xiàn)在請各小組簡要進行一下實驗報告.

組1生1:我們根據(jù)課本上的參考案例進行了實驗,因為已知小車的加速度和位移成正比,通過驗證位移和受力之間的關系,即可得出加速度和受力的關系.

師:實驗數(shù)據(jù)是怎樣進行處理的呢?

組1生2:我用的是位移和對應力的比值.

組1生3:通過我們的討論,我們發(fā)現(xiàn)用作圖的方法能更好地表示位移(即加速度)和力的關系.關系圖表如圖4—2—3所示;可得在研究物體質量不變的情況下,物體的加速度與物體所受的外力成正比.

組2生:我們通過處理小車后面的紙帶,計算出小車的加速度,通過作圖驗證了小車的加速度和物體所受的合力成正比.組3生:我們用氣墊導軌作出的加速度和所受力的關系圖象,實驗結論是圖象非常接近一條過原點的直線.

師:大家做得都非常好,那么你們在實驗中遇到的困難是什么呢?能不能想出辦法來克服?

組1生:當拉小車的砝碼的質量較大時,繩子容易打滑,從而影響了位移的測量.我們用松香涂抹在繩子上,效果不錯.

組2生:我們在做實驗時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個問題,即當砝碼的質量和小車的質量差不多時,a—f圖象不能再是一條直線,而是發(fā)生了彎曲.

師:這組同學的問題非常好,實際上砝碼和盤的重力并不嚴格等于小車受到的拉力,簡單證明如下:設砝碼及盤的質量為m,小車的質量為m,則分別對它們進行受力分析,對小車,受拉力和摩擦力,對砝碼和盤,受重力和拉力,那么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呢?如果相等,根據(jù)物體受合力為零則物體做勻速運動,而實際上砝碼及盤實際的運動應該是做加速運動,所以說重力和拉力并不相等,而是應該重力大于拉力,而我們在實驗中認為二者相等,所以實驗的誤差有一部分來源于此.控制的方法就是盡可能地使砝碼和盤的質量遠小于小車及砝碼的質量,具體的分析方法我們將在下一節(jié)學到.

組3生:雖然用氣墊導軌做實驗結果比較精確,但實驗數(shù)據(jù)處理比較復雜.

師:我們可以用計算機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使數(shù)據(jù)處理變得簡單化,大家在課下討論一下看如何用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處理實驗中得到的數(shù)據(jù).

師:以上我們是通過控制物體的質量不變來探究物體的加速度與物體所受力之間的關系,下面同學們繼續(xù)做實驗,通過控制物體所受的力不變來探究物體的加速度和質量的關系.

學生進行實驗,老師巡回指導,幫助實力較弱的小組實現(xiàn)實驗。

由于和以上的實驗方法非常類似,所以可以直接讓學生得出結論.

師:大家得出的結論是什么?

生:物體加速度在物體受力不變時,和物體的質量成反比.

師:這時候我們應該怎樣通過圖象來驗證問題呢?

生:我們如果作a—m圖象則圖象是曲線,我們可以作a—1/m圖象來解決這個問題,物體的加速度和質量成反比,所以a—1/m圖象應該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

三、由實驗結果得出的結論。

師:通過大家的實驗,排除誤差的影響,大家討論總結一下加速度和物體所受的力以及物體質量之間的關系.

[分組討論]。

生1: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物體的加速度和物體所受的力成正比,和物體的質量成反比.

生2:應該是和物體所受的合力成正比.

生3:我想力是矢量,加速度也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應該和物體所受力的方向相同.

師:(總結)大家的發(fā)言非常好,那么我們得出的結論是不是一個定理性的結論呢?僅靠少量的實驗是不行的,應該通過更為精確的實驗和更多次的實驗進行證明,不過我們大家在現(xiàn)有水平下能夠得出這個結論是非常了不起的,這是我們下節(jié)課要學的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

[課堂訓練]。

在水平路面上,一個大人推一輛重車,一個小孩推一輛輕車,各自做勻加速運動(阻力不計).甲、乙兩同學在一起議論,甲同學說:大人推力大,小孩推力小,因此重車的加速度大.乙同學說,重車質量大,輕車質量小,因此輕車的加速度大.你認為他們的說法是否正確?請簡述理由.

答:甲、乙兩同學的結論和理由都不全面和充分,物體的加速度決定于物體所受的合外力和物體的質量.大人的推力雖然大,但車的質量也大,因此重車的加速度也不一定就大.小車的質量小,但是小孩的推力也小,因而輕車的加速度也不一定大.判斷誰的加速度大,必須看各自的質量和合外力.

課后小結。

本節(jié)我們學習了:

1.力是物體產(chǎn)生加速度的原因.

3.物體的質量一定時,合外力越大,物體的加速度也越大;合外力一定時,物體的質量越大,其加速度越小,且合外力的方向與加速度的方向始終一致.

4.實驗數(shù)據(jù)的處理方法.

課后習題。

1.完成實驗報告.

2.設計一種方案,測量自行車啟動時的平均加速度。

板書。

與加速度有關的因素。

1.物體受的合外力2.物體的質量。

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篇四

本節(jié)是人教社物理選修3-1第一章第4、5節(jié)的內容,本節(jié)處在電場強度之后,位于靜電現(xiàn)象前,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從電場對電荷做功的角度出發(fā),推知在勻強電場中電場力做功與移動電荷的路徑無關。利用定義法給出電勢的定義,并通過電勢描述等勢面,對學生能力的提高和對知識的遷移、靈活運用給予了思維上的指導作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學習了電荷及庫侖定律、電場強度的知識,對本節(jié)的學習已具備基礎知識,但不夠深入,仍需要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進一步培養(yǎng)和提高。

(三)、教學內容。

本節(jié)課為第一課時,主要內容為概念的引入和對其物理含義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jù)高中新課程總目標(進一步提高科學素養(yǎng),滿足全體學生的終身發(fā)展需求)的要求和理念(探究性、主體性、發(fā)展性、和諧性)、本節(jié)教材的特點(思想性、探究性、邏輯性、方法性和哲理性融會一體)和所教學生的學習基礎(知識結構、思維結構和認知結構),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

算。明確電勢差、電勢、靜電力的功、電勢能的關系。2、理解電勢是描述電場的物理量,知道電勢與電勢差的關系uab??a??b,電勢與零勢面的選取有關,知道電場中沿著電場線的方向電勢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目標:利用學生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進行類比、概括,講述新知識,培養(yǎng)學生對新知識的自學能力,以及抽象思維能力。通過與前面知識的結合,理解電勢能與靜電力做的功的關系,從而更好地了解電勢差和電勢的概念。

情感與價值觀目標:嘗試運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決一些與生產(chǎn)和生活相關的實際問題,增強科學探究的價值觀。

三、重難點分析。

為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本課教學重點為:理解和掌握電勢差、電勢、等勢面的概念及意義。在本節(jié)學習之前,學生已學習過其他力做功,如分子力做功使得分子勢能發(fā)生變化,彈簧的彈力做功引起彈性勢能的變化,因此本節(jié)教學的難點為把電勢、電勢面與前后知識區(qū)別、聯(lián)系,并能用此解決相關問題。

四、教學與學法分析。

(一)、學法指導。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因此在教學中要不斷指導學。

生學習。現(xiàn)代教育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物理教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重在啟發(fā)思維,教會方法。對于簡諧運動豐富的感性認識,在教學中,收集一些簡諧運動實例,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環(huán)境下完成學習任務。最后讓學生自由發(fā)言,舉出生活中一些簡諧運動,做到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

(二)、教法分析。

本節(jié)課設計的指導思想是: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應把學習看成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生應與一定的知識背景即情景相聯(lián)系,在實際情況下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jīng)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本節(jié)課采用“誘思引探教學法”。使用投影儀,形象、直觀的展示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簡諧運動的規(guī)律及描述方式,把分析問題的機會留給學生。

五、教學過程。

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體現(xiàn)理論聯(lián)系實際、循序漸進和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通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興趣,是學生在問題解決的探索過程中,由學會走向會學,由被動答題走向主動探究。

1、知識回顧。首先展示圖片,電場對放入其中的電荷有力的作用,此導體內部電荷同樣有。

力的作用,此力可以做功,所以電場也有能的性質。

電勢、電勢差的概念比較抽象,在講解時可以通過引入重力場的有關概念進行類比,以增強知識的可感知性,有助于學生理解。因此接下來,復習有關功的知識以及重力做功和重力勢能的關系。功的量度:w?fscos?;重力做功只與位置有關,與經(jīng)過的路徑無關;重力做功與勢能的關系:wg??ep;重力勢能是相對的,有零勢能面。

進一步引導學生擴展思維,回顧所學知識,對新知識產(chǎn)生興趣。例如,我們還研究過其它力做功,如分子力做功使得分子勢能發(fā)生變化,彈簧的彈力做功引起彈性勢能的變化,那么電場力做功的情形又是怎樣的呢。

2、引入新課。

eq為恒力,則電。

場力做功大小為:w?eqscos?。在這里,w。

類似如重力做功w。

因此,將w?escos?是一個與電荷本身無關的量,?hcos?,也是與物體本身無關的物理量,只與重力場本身性質有關。這一比值叫a、b兩點間的電勢差,用uab來表示。

勢點,則a點的電勢等于單位正電荷由a點移動到b點——零電勢點時所做的功。因此,老師強調,電勢通常用?表示,電場中某一點的電勢,等于單位正電荷由該點移動到參考點(零電勢點)時電場力所做的功。

3、強化和延伸知識點。

電場力做了多少功?是正功還是負功?設ua?ub。

沿著電場線的方向,電勢越來越低。

5、布置作業(yè)。布置課后習題,要求學生課后獨立完成。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篇五

基本知識目標。

1、知道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在具體問題中能夠區(qū)分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3、知道力的兩種不同的分類;。

能力目標。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了解對某個力進行分析的線索和方法.

情感目標。

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要逐步深入,幫助學生在初中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適應高中物理的學習.

教學建議。

一、基本知識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僅有大小還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點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圖示與力的示意圖:

3、要會從性質和效果兩個方面區(qū)分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一)、對于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要準確把握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點:

1、力的物質性(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圖示是本節(jié)的難點.

(三)、力的分類需要注意的是:

1、兩種分類;。

2、性質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質可以不同.

教法建議:

一、關于講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議。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無法直接“看到”,只能通過力的效果間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況下,力的效果也很難用眼直接觀察到,只能憑我們去觀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認識力的存在.在講解時,可以讓學生注意身邊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對一些不易觀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辦法觀察到.

二、關于講解力的圖示的教法建議。

力的圖示是物理學中的一種語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學形象的對矢量進行表述,所以教學中要讓學生很快的熟悉用圖示的方法來表示物理的含義,并且能夠熟練的應用.由于初始學習,對質點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課堂上講解有關概念時,除了要求將作用點畫在力的實際作用點處,對于不確知力的作用點,可以用一個點代表物體,但不對學生說明“質點”概念.

教學過程設計方案。

一、提問:什么是力?

教師通過對初中內容復習、討論的基礎上,總結出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教師通過實驗演示:如用彈簧拉動鉤碼,或者拍打桌子等實驗現(xiàn)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導學生總結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礎上指出力不能離開物體而獨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質性.

提問:下列實例,哪個物體對哪個物體施加了力?

(1)、馬拉車,馬對車的拉力.

(2)、桌子對課本的支持力.

總結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體就有受力物體,有力作用,同時出現(xiàn)兩個物體.

強調:在研究物體受力時,有時不一定指明施力物體,但施力物體一定存在.

二、提問、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來測量?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什么?

教師總結:力的測量:力的測量用測力計.實驗室里常用彈簧秤來測量力的大小.

力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符號:n.

三、提問:僅僅用力的大小,能否確定一個力:

演示壓縮、拉伸彈簧,演示推門的動作.主要引導學生說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體會并得出力的三要素來.

教師總結: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四、提問:如何表示力?

先由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然后教師小結.

力的表示: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

力的圖示:用一條有標度的有向線段表示力的大小,箭頭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線段起點表示力的作用點.

講解例題:用20n的推力沿水平方向推一正方形物體向右勻速運動.用力的圖示表示出推力.

教師邊畫邊講解.注意說明:

1、選擇不同標度(單位),力的圖示線段的長短可以不同;。

2、標度的選取要利于作圖。

通過作圖練習、教師指導讓學生掌握力的圖示作圖規(guī)范.

力的示意圖:用一條無標度的有向線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讓學生體會力的示意圖與力的圖示的不同.

五、力的作用效果:

回憶初中的知識,提問: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體發(fā)生形變;使物體運動狀態(tài)改變.

六、力的分類:

教師總結力的分類,強調高中階段按照力的性質劃分,在力學范圍內常見的力有重力、彈力、摩擦力.

按性質命名的力: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力、磁力等等;。

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壓力、動力、阻力、支持力、壓力等等;。

在力學范圍內,按力的性質劃分的常見的力有:重力、彈力、摩擦力.

探究活動。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篇六

速度的定義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學生介紹用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教材的講述比較詳細,通過兩種通俗的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過渡到一個統(tǒng)一標準,自然地給出比值法定義速度.對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講述也非常便于學生的接受,且適時給出了速率的概念;課后給出的“閱讀材料”和“做一做”對加深概念的理解和擴展思維有很大的好處.

教法建議。

在學生看書自學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要讓學生參與速度的定義過程,通過一些討論突破瞬時速度這個難點,配合一些多媒體資料加深理解和鞏固.在引入速度概念時,也可采用,給出兩個具體的勻速直線運動的實例,讓同學體會,介紹一種運動要抓住其本質,本質應是相對不變的,位移是變化的,時間是變化的,觀察位移與時間的比值,此比值是不變的.分析比值的含義,由此得到速度的定義.講述平均速度時,最好給出一個具體的實例來說明.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篇七

主要設計:

(一)讓學生討論汽車急轉彎時乘客的感覺.。

(三)演示實驗:做圓周運動的小球受到繩的拉力作用.。

(四)讓學生討論,猜測向心力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如何探究?引導學生用“控制變量法”進行探索性實驗.(用向心力演示器實驗)。

演示1:半徑r和角速度一定時,向心力與質量m的.關系.。

演示2:質量m和角速度一定時,向心力與半徑r的關系.。

演示3:質量m和半徑r一定時,向心力與角速度的關系.。

給出進而得在.。

(五)討論向心力與半徑的關系:

(一)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

得:

(二)討論勻速圓周運動中各個物理量是否為恒量:

vtf。

探究活動。

感受向心力。

做這個實驗的時候,要注意不要讓做圓周運動的橡皮塞甩出去,碰到人或其他物體.。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篇八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2、知道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會解答有關問題.。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探究物理問題的習慣,訓練學生觀察實驗的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對現(xiàn)象的觀察、分析能力,會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法建議。

2、對于向心力概念的認識和理解,應注意以下三點:

第二點是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時,所需的向心力就是物體受到的合外力.。

第三點是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是改變線速度的方向.。

3、讓學生充分討論向心力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并設計實驗進行探究活動.。

教學設計方案。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篇九

一、教學簡析1.教材分析:

本學期期采用的教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必修一,必修一模塊是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塊,所有的學生都必須完成這一模塊的學習。本模塊劃分為“運動的描述”和“相互作用與運動規(guī)律”兩個二級主題,模塊涉及的概念和規(guī)律是高中物理進一步學習的基礎。有關實驗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通過這些實驗學習,可以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體會實驗在物理學中的地位及實踐在人類認識世界中的作用,全書分為四章,分別是第一章運動的描述、第二章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第三章相互作用、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2.學生分析:

本屆高一學生基礎尚可,雖然比不上省重點中學的素質,但相對前幾屆來說,生源要好許多,除對少部分同學可相應降低要求,只要求其掌握基本的概念和規(guī)律外,對大多數(shù)學生應定位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適應科學探究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正確的物理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形成較為完整的牛頓力學體系等。3.教法、學法分析:

針對本學期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采取重知識和重概念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能力的方法:強調學生的課前預習,爭取少講、精練、多思考。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培養(yǎng)學生利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加強學生實驗的教學,加強物理綜合知識的分析和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變成學習的主人。

二、教育目標任務要求。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篇十

1.知道及其單位.

2.理解額定功率.

了解從能量分析入手去認識物理規(guī)律是物理學的重要研究方法.

使學生獲得解決實際用電的初步知識.

本節(jié)教材從比較在相等時間內做功的多少引入的概念,再根據(jù)的定義和電功公式導出的計算公式,給出的單位.然后從的單位引出電功的單位千瓦時,說明1度就是1千瓦時.為幫助學生理解額定功率教材安排了小燈泡在不同電壓下工作的演示,教材還介紹了不同用電器的兩個重要指標,額定電壓、額定,以使學生對常見用電器設備的功率有所了解.

1.重點:掌握的概念、公式及其應用.

2.難點:實際功率的概念、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的區(qū)別.

3.疑點:燈泡的亮度決定于什么?

本節(jié)教材包括和用電器額定功率兩塊內容.教師可以利用前面學生學過的功率的知識和研究方法,突出比較做功快慢的方法:比較單位時間內用電器做功的多少.在講解的`公式時,注意強調公式中的各量的對應關系,是同一段電路中的各量.不易同時給出的導出公式,使學生感覺公式多不易掌握.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的區(qū)別學生不易做到,教師要通過實驗講清對一個用電器額定功率和額定電壓只有一個,而實際電壓和實際功率有很多.

重難點:重點是的概念和單位,難點是額定功率.

一.引入新課

方案一:復習功率概念引入電流做功有快慢的問題,然后可以舉出一些實例如:電力機車每秒做功400多萬焦,公共電車的電機每秒做功6萬焦,洗衣機的電機每秒做功100多焦,而小收錄機的電機每秒做功幾焦.再舉出時間不同做功不同的實例,問學生如何比較做功快慢,引出的定義.

方案二:分析類比建立的概念:可用幻燈片設計一組問題:1)怎樣比較運動快慢?2)這樣比較力對物體做功快慢?3)這樣比較電流做功快慢?引出的概念.

二、:功率的概念要講清:電流做功快,就大;電流做功慢,就小.的定義公式為p=w/t,的普遍適用公式是p=ui,比較大小時,要全面考慮到公式中各物理量的關系,才能確定的大小關系.例如:在相等的時間內,根據(jù)p=w/t,電流做的功越多,就越大.

功率的單位容易和電功單位千瓦時混淆,可采用讓學生計算1千瓦時的電功是多少焦,讓學生體會千瓦時的意義.

三、額定功率:

方案一:可以用并進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實驗體會用電器的工作有正常工作問題,然后引進額定功率的概念.學生實驗可以設計三組,1)是在比額定電壓低的情況下工作;2)是在額定電壓下工作;3)是在比額定電壓高出1/5的情況下工作.

方案二:教師拿出220v60w和220v100w的燈泡,問將他們串聯(lián)起來,哪盞燈亮?然后做實驗,引出額定功率的概念.

例題1、一只額定電壓為220伏特的`電熱煮水器,在正常工作時通電12分鐘,電度表的示數(shù)增加0.1度,問:

這個電熱煮水器的功率多大?

a.甲圖亮b.乙圖亮c.同樣亮d.無法判斷

分析解答同一盞燈的亮度與它的實際功率情況有關,在甲乙兩圖中,燈1的實際電壓不同,甲圖中的實際電壓小于乙圖中,所以燈1在甲圖中實際功率小于乙圖中,所以燈1在乙圖中較亮.b選項正確.

板書設計:探究活動課題燈泡的亮度決定于什么?

組織形式:學生分組

活動方式:教師提供實驗器材:低壓電源、電壓表、電流表、標有2.5v的小燈泡、開關、滑動變阻器、導線若干、220v 40w白熾燈泡一只.(1)提出問題(2)教師可先演示或提示,再由學生操作.(3)觀察燈泡兩端的電壓變化與燈泡相應的亮度變化.(4)討論,分析.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篇十一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fā)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3.知道回聲現(xiàn)象和回聲測距離。

重點聲音發(fā)生和傳播

難點回聲測距離

教具演示

音叉,乒乓球

學生橡皮筋

一.聲音的發(fā)生

(1)演示課本圖3-1,引導學生觀察音叉發(fā)生時叉股在振動。

(2)隨堂學生實驗:做課本圖3-1撥動張緊的橡皮筋。

(3)隨堂學生實驗:做課本圖3-1用手指摸著頸前喉頭部分,同時發(fā)聲。小結:歸納以上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聲音的發(fā)生是由于物體的振動”。指出鳥、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蟲發(fā)聲也是由于振動。

二.聲音的傳播

(1)課本圖3-2實驗問:右邊音叉的振動通過什么傳給了左邊的音叉?-(空氣)

(2)游泳時,潛入水中也能聽到聲音,說明液體也能傳聲。

四.回聲

(1)回聲:回聲是聲音在傳播中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的現(xiàn)象。講述為什么有時候能聽到回聲,有時又不能。原聲與回聲要隔0.1s以上我們才能聽見回聲。請同學們算一算我們要聽見回聲,離障礙物體至少要多遠。(17米)

五.小結計算練習學生解題

六.思考與作業(yè)p43-3

七.板書

第四章聲現(xiàn)象

第一節(jié)聲音的發(fā)生和傳播

1.一切發(fā)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2.振動停止,發(fā)聲也停止。

1.聲音靠介質(任何氣體、液體和固體)傳播。

2.聲速(15℃)340m/s

3.聲速由大到小排列:固體、液體、氣體。

1.回聲是聲音在傳播中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的現(xiàn)象。(聽到回聲條件:0.1s以上,17米)

2.利用回聲測距離:s=1/2s總=1/2vt。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篇十二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機械運動,什么是參考系,知道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知道時間和時刻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訓練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1、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

教材分析

教法建議

本節(jié)教材的特點是概念較多,很多知識初中時學過,并且這些知識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建議讓同學自學討論的方法進行,可讓同學提前預習或課上給出時間看書,教師提出一些問題,或讓同學看書后提出問題,展開討論,達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并結合多媒體資料加深理解和鞏固.

教學重點:質點和位移的概念

教學難點:位移概念的引入與理解

(一)提出問題,引起思考和討論.

1、什么叫機械運動?請舉一些實例說明.

3、同一運動,如果選取的參考系不同,運動情況一般不同,請舉例說明.

4、選擇參考系的原則是什么?(雖然參考系可以任意選取,但實際上總是本著觀測方便和使運動的描述盡可能簡單的原則選?。?/p>

(二)展示多媒體資料,加深理解(穿插在討論問題之間進行)

1、太陽系資料:行星繞太陽運轉情況.

2、銀河系資料:星系旋轉情況.

3、電子繞原子核運轉情況.

4、飛機空投物資情況.

(一)提出問題,引起思考和討論:

2、什么叫質點?

3、小物體一定能看成質點嗎?大物體一定不能看成質點嗎?請舉例說明?

4、什么叫軌跡?什么叫直線運動?什么叫曲線運動?

(二)展示多媒體資料,加深理解.

1、火車(200米長)穿山洞(100米長)情況.

2、地球公轉及自轉情況.

(三)總結提高:

提出問題,引起思考和討論.

2、“現(xiàn)在是北京時間8點整”中“8點”的含義是什么?

3、校百米紀錄是10.21s、第2s末、第2s內的含義各是什么?

四、位移和路程

(一)提出問題引起思考和討論:

1、說“物體由a點移動500米到達b點”,清楚嗎?

2、如何描述物體位置的變化?

3、什么叫位移?為什么說位移是矢量?

4、位移和路程有什么區(qū)別?它們之間有關系嗎?

(二)展示多媒體資料,加深理解.

1、從天津到上海,海、陸、空三種路線抵達情況.

2、在400米跑道上進行200米跑和400米跑情況.

1、請你手托一石子水平勻速前進,突然釋放石子,觀察石子的運動情況?再請站在路邊的人觀察石子的運動情況.二者觀察到的運動軌跡一樣嗎?請解釋原因.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篇十三

1.下列關于加速度的說法中正確的是(b)。

a.加速度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b.加速度表示物體速度變化的快慢。

c.物體運動速度越大,其加速度越大d.物體運動速度為零,其加速度一定也為零。

2.物體的加速度為2m/s2,表示這物體(c)。

a每秒運動2mb每經(jīng)過1秒,其速度增大2m/s2。

c每經(jīng)過1秒,其速度增大2m/sd每經(jīng)過1秒,其速度增大2m。

3.下列關于速度和加速度的說法中,正確的是(d)。

a.物體運動的速度改變越大,它的加速度一定越大。

b.物體運動的加速度為零,它的速度也一定為零。

c.物體運動的速度改變越小,它的加速度一定越小。

d.加速度的大小是表示物體運動速度隨時間變化率的大小。

4.一個小球以3m/s的速度水平向右運動,碰到墻壁后經(jīng)過0.1s后以2m/s的速度沿同一直線反彈。則小球在這段時間內的平均加速度為(d)。

a.10m/s2,方向向右b.10m/s2,方向向左。

c.50m/s2,方向向右d.50m/s2,方向向左。

5.圖1-5-2為兩個物體的速度圖像,由圖說明在0-10s甲、乙誰作加速運動,誰作減速運動;加速度各是多少;誰的加速度大。

甲作加速運動,乙作減速運動;1/3m/s,-0.3m/s;甲的加速度大。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篇十四

培養(yǎng)學生探究物理問題的習慣,訓練學生觀察實驗的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情感目標。

2、對于向心力概念的認識和理解,應注意以下三點:

第二點是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時,所需的向心力就是物體受到的合外力.。

第三點是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是改變線速度的方向.。

3、讓學生充分討論向心力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并設計實驗進行探究活動.。

和角速度一定時,向心力與質量。

m

的關系.。

演示2:質量。

m

和角速度一定時,向心力與半徑。

r

的關系.。

演示3:質量。

m

和半徑。

r

m

為常數(shù)據(jù)知與。

r

成正比;若。

m、v。

為常數(shù),據(jù)可知與。

r

成反比,若無特殊條件,不能說向心力與半徑。

r

成正比還是成反比.。

tf。

盡量使角速度保持不變,向心力怎樣變化;換個橡皮塞,即改變橡皮塞的質量。

m

而保持半徑。

r

和角速度不變,向心力又怎樣變化.。

做這個實驗的時候,要注意不要讓做圓周運動的橡皮塞甩出去,碰到人或其他物體.。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篇十五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單位制,知道力學中的三個基本單位;

(2)認識單位制在物理計算中的作用.

能力目標:培養(yǎng)自學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自主學習.

教學建議

本節(jié)用較短的篇幅介紹了什么是單位制、什么是基本單位、什么是導出單位.

教法建議

探究活動

題目:研究某一基本單位的由來

組織:個人

形式:查閱資料,撰寫文章.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篇十六

3、知道力的兩種不同的分類;能力目標。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了解對某個力進行分析的線索和方法.情感目標。

教學建議一、基本知識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

2、力的圖示與力的示意圖:

3、要會從性質和效果兩個方面區(qū)分力.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一)、對于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要準確把握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點:

1、力的物質性(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圖示是本節(jié)的難點.。

(三)、力的分類需要注意的是:

1、兩種分類;

2、性質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質可以不同.。

一、提問:什么是力?

教師通過對初中內容復習、討論的基礎上,總結出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提問:下列實例,哪個物體對哪個物體施加了力?

(1)、馬拉車,馬對車的拉力.。

(2)、桌子對課本的支持力.。

總結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體就有受力物體,有力作用,同時出現(xiàn)兩個物體.。

強調:在研究物體受力時,有時不一定指明施力物體,但施力物體一定存在.。

二、提問、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來測量?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什么?

教師總結:力的測量:力的測量用測力計.實驗室里常用彈簧秤來測量力的大小.。

力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符號:n.。

三、提問:僅僅用力的大小,能否確定一個力:

演示壓縮、拉伸彈簧,演示推門的動作.主要引導學生說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體會并得出力的三要素來。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814092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