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論文大全(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6 03:55:09
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論文大全(16篇)
時間:2023-11-06 03:55:09     小編:念青松

日常生活中總是充滿了各種瑣事,我們需要通過總結(jié)來梳理并提升生活效率。4.總結(jié)需要客觀公正,不偏不倚地評估實際情況最重要的是,總結(jié)范文只是幫助和啟發(fā),真正的總結(jié)還需要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完成。

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論文篇一

隨著當今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一直在不斷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汽車品牌走進人們的視線范圍內(nèi),中國的汽車品牌也逐漸走向世界。而全球化經(jīng)濟帶來的趨勢之一是文化的同一性和差異性并存,這使得汽車在成功走向國外之前,務(wù)必要設(shè)計出讓外國人所樂于接受的汽車廣告。

(一)廣告創(chuàng)意狹義上同等于廣告設(shè)計。

廣告創(chuàng)意是一種藝術(shù)性的構(gòu)思行為,是根據(jù)廣告要表現(xiàn)的主題,經(jīng)過論證和籌劃,運用藝術(shù)表現(xiàn)手腕,塑造一種新的意象的過程。鑒別一則廣告的創(chuàng)意能否勝利,主要看它的創(chuàng)意能否具有首創(chuàng)性和實效性。廣告創(chuàng)意作為廣告設(shè)計中最關(guān)鍵的環(huán)節(jié),是廣告設(shè)計的開端和歸宿,是評價一則廣告勝利與否的規(guī)范,直接決議了廣告設(shè)計其他環(huán)節(jié)的選擇與停頓。鑒于廣告創(chuàng)意在廣告設(shè)計過程中的重要位置,能夠?qū)⒂绊憦V告設(shè)計的要素了解為影響廣告創(chuàng)意的要素。

(二)影響廣告創(chuàng)意的要素。

影響廣告創(chuàng)意的要素有很多。就廣告設(shè)計的大背景來說,一個地域的文化形態(tài)、經(jīng)濟開展狀況、社會認識形態(tài)等方面對廣告創(chuàng)意起到了根底性的指導意義;就廣告面對的消費對象而言,對象的價值觀、消費觀、心理狀況等對廣告創(chuàng)意起到了針對性的指導意義;就廣告設(shè)計人自身而言,他本身的價值取向、文化認同、創(chuàng)新和想象才能等方面對廣告創(chuàng)意起到了實質(zhì)性的作用。

鑒于影響廣告創(chuàng)意的要素觸及到的層面眾多且品種繁多,在廣告設(shè)計的理論中,應(yīng)該統(tǒng)籌思索影響廣告創(chuàng)意的諸多要素,權(quán)衡各個要素的影響權(quán)重,綜合思索至廣告創(chuàng)意的構(gòu)建當中去。只要這樣做,才干使廣告到達最佳的傳播和影響效果。

(三)文化、認識形態(tài)對廣告創(chuàng)意的根底性作用。

在影響廣告創(chuàng)意的諸要素中,社會認識形態(tài)、傳統(tǒng)文化等要素起到了根底和決議性的意義,對其他的影響要素起到了一個支配的作用。一則廣告包含的認識、文化內(nèi)涵假如與其傳播地域的文化存在基本性的抵觸,則該廣告非但完不成傳播進而到達商業(yè)影響的目的,而且會惹起受眾的惡感,最后逃不過被禁播的宿命。

(一)中西文化的不同文化肉體和思想方式。

中華文化有著5000年的歷史,在其構(gòu)成和開展中沉淀出了很多的文化肉體和思想方式。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秉行的是群體認同準繩,對個體而言,應(yīng)以滿足群體的利益為重,個體的價值應(yīng)以群體價值的完成為轉(zhuǎn)移。從思想方式來看,適用性的思想習氣在中國古代不斷占領(lǐng)主導位置,缺乏理性思想是中國古代時期思想開展的最大弊端,也是中國古代科學開展滯后的主要要素。

西方文化從來源開端就奠定了多元化、容納的本位特征。在西方的人際交往中,個人本位的思想占領(lǐng)著主打位置,其肉體本質(zhì)崇尚的是個人的本身開展,強調(diào)的是個人自在、個人權(quán)利和個人的獨立性。在思想方式上,西方從一開端就奠定了理想思想的根底,從而為他們興旺的文化打下了思想鋪墊,理性思想其實就是西方的哲學思想。他們更注重于對自然的探究和求證,從物質(zhì)層面去考量生命的根源,在社會組織中,以“愛”為其架構(gòu)的內(nèi)核。

中華宗教在一體多神,我們是個多神的文化,中華中國,在歷史上,又被稱為神州,

是眾神寓居之地。華夏宗教的來源,來自于天地自然的巨大啟示,來自祖先對人本身和所感知的世界的聰慧總結(jié)。是共同的人性化的以身作則。在中華文化里,有很多關(guān)于動物的傳說,并用來影射理想之物。如龍鳳在中華文化中用來表示圖騰的形象,龍是指才干優(yōu)良、俊杰志士等人,中國人向來自稱本人是龍的傳人;鳳凰代表不祥之意,多用來表示優(yōu)秀女子,還有安定興盛之意。若在廣告創(chuàng)意中,有說這些文化意味的嫌疑,肯定是不被允許的。

西方宗教普遍以為世界上存在自有而有祖先而生,無上萬能的真神,而人是低微的,有原罪的。人和神是不能共通的,人只要驅(qū)除打敗本身和外來的邪惡,才能夠免除罪惡,得到神靈的庇護和解救。宗教神是崇高不可冒犯的,文藝復(fù)興前的布魯諾,就是應(yīng)戰(zhàn)宗教神的犧牲。西方的宗教和科學,就是同一同源,不同的開展階段而已。在西方歷史上,很多科學家最后都回歸到神學的研討上。西方宗教的特征在一神多體,真神只要一個。西方政教合一的年代,是制止對宗教神的討論。

縱觀數(shù)個被評為爭議廣告的,大多數(shù)都是由于廣告中表達的文化內(nèi)涵與受眾之間存在抵觸。比方,麥當勞的廣告,為了表現(xiàn)其產(chǎn)品的物美價廉,設(shè)計了一個青年為了求打折而下跪的情節(jié)。該則廣告播出之際,就在國內(nèi)20-40歲年齡段的人群之中,惹起了軒然大波,大局部的人以為該廣告抵觸了消費群體的傳統(tǒng)文化觀念。男兒膝下有黃金,不到萬不得已的狀況,中國人是不會下跪的。讓中國消費者為一點“折扣”下跪,其行為的動機已遠遠超出了詼諧的范疇,以至有損國人威嚴之嫌。

由美資廣告公司制造的日本品牌豐田汽車的霸道廣告,也惹起了民眾的氣憤。廣告中石獅子向豐田汽車俯首作揖的,并贊頌該汽車值得尊崇。石獅在我國向來都有著極重要的意味作用,代表權(quán)益和威嚴,用來保衛(wèi)政府機構(gòu)的法律賦予的權(quán)利。在中國,石獅的位置是崇高不可進犯的。廣告中用石獅向豐田車低頭、作揖,不契合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不被中國人所承受。

(一)學習和了解外來文化。

廣告作為文化宣傳的載體,觸及到的文化層面眾多。關(guān)于廣告創(chuàng)意人而言,除了要對本國傳統(tǒng)文化有深入的理解之外,盡可能多的理解國外區(qū)域的文化構(gòu)造也十分關(guān)鍵。只要對多國文化的了解,才干使設(shè)計出來的廣告能夠跨區(qū)域的傳播,到達無地域限制,完成廣告?zhèn)鞑サ拇髤^(qū)域化以至是全球化。

(二)防止觸及敏感文化。

廣告中觸及的文化是一種具有明顯地域文化差別的特殊文化。在構(gòu)思廣告創(chuàng)意的時分,關(guān)于較為敏感的文化層面應(yīng)慎重選用。為了保證廣告創(chuàng)意不會觸及到天堂傳統(tǒng)文化,應(yīng)該在廣告創(chuàng)意的人才裝備方面,增加具有跨國學習、工作經(jīng)歷的專業(yè)人士組成的參謀團來把關(guān),將可能觸碰到敏感的文化、宗教層面的構(gòu)思點在廣告開端傳播之前就做整改,防止廣告所可能惹起的文化抵觸。

固然廣告創(chuàng)意中的中西文化差別是惹起爭議廣告呈現(xiàn)的導火索,但中西文化差別并不一定是廣告構(gòu)思過程中的消極要素。避開宗教、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習俗等不容褻瀆的東西,若能合理把握住中西方文化各自的特性,“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將華夏文化的顏色融入到西方的廣告創(chuàng)意中,或者把西方的一些觀念合理的運用到中方的廣告創(chuàng)意中。這些關(guān)于構(gòu)思的的開辟創(chuàng)新、給受眾以新穎感而言都具有積極的作用。從而到達中西方化互相浸透、互相交融的良好效果。

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論文篇二

本文重點闡述了中西方的文化差異的體現(xiàn),解釋了在英語教育中注意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必要性,以及這些差異對英語教學的影響。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學生學習英語有很大的幫助,能增強學習興趣,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

中西文化差異;英語學習;語言文化;跨文化交際:

英語教師的任務(wù)不僅僅是教授語言,我們還要通過教英語讓學生了解中西文化差異,提高他們的文化品格。

1、思維方式的差異。

中國人自古就比較含蓄,注重面子,說話比較委婉。而西方人思維直接,說話不拐彎抹角,直接切入主題。中國人解決問題注重平衡與和諧,注重人情關(guān)系。西方人更依賴制度與法律。思維方式的不同,使中西方人在對事物、觀念上的價值取向也存在著明顯差異。就時空順序而言,西方人習慣從小處著手,從小到大;而中國人卻習慣從大處著眼,從大到小。所以,中西方表示地點和時間的方式恰好相反。例如,在寫地址時,中國人是寫“國家——省——市——街道——區(qū)(棟)——號”,而在英國則寫成“號——街——市——州——國家”。

2、語言表達的差異。

語言是文化的體現(xiàn)。語言表達體現(xiàn)在交際和社會禮儀中。對于同一件事物,中西方的語言表達具有明顯的民族特色。比如,中國人比較注重吃飯禮儀。人們見面時總客套地問:“吃了嗎?”大部分的中國人都知道具體吃沒吃飯并不是很重要,只是寒暄。但如果你問英國人“吃了嗎?”他首先的反應(yīng)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關(guān)你什么事?。彪y道你要請我吃飯?其實,中國人問“吃了嗎”和英國人見面總談的“今天天氣不錯”是一個意思。還有一個明顯的例子:中國人聽到別人的夸贊,為了表現(xiàn)出謙虛,總會說“哪里,哪里”,“不行,不行”,這在西方會讓西方人覺得莫名其妙,反而不知道怎么來夸贊對方,以為是自己說錯話了,搞得特別尷尬。遇到別人的贊美,他們會欣然地接受你的夸贊并說“thank you”。表示由衷的感謝。

3、宗教信仰的差異。

西方人信奉最多的是基督教,認為一切都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上帝安排的?!癵od(上帝)”這個概念,是西方人信仰基督教心中所存在的。因此,在口語交際中。西方人經(jīng)常會說“oh my god”“may god bless you ”,聽到西方人這樣的口語就不足為怪了。在中國,信奉最多的是佛教,人們嘴里總念的是“菩薩”或者“老天爺”。再如,漢語和英語中都有“龍”,在英語中叫“dragon”。在我國古代,皇帝自喻為“龍”,穿“龍袍”,是最高貴的象征。人們總說“龍鳳呈祥”。到現(xiàn)在中國人說自己是“龍的傳人”。

在中國,龍是最至高無上的象征;但是在西方國家,“dragon”的象征意義為“魔鬼、兇殘”等。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影響著各自的語言文化,只有深刻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個性的差異,理解各自語言中的文化內(nèi)涵,才能在交流中真正理解對方的'語言,才不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和尷尬,才能順利地溝通和交流,使英語學習真正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

4、歷史、地理、科技水平、政治制度的差異。

美國的歷史才幾百年,中國則是幾千年,中國人的歷史積淀就厚重得多。西方人認為”everyone is born equal”,中國人則多年信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幾百年前,中國科技領(lǐng)先世界,而近一二百年西方領(lǐng)先世界。中國人口十三億,美國才三億,英國才六千萬。幾十年前中國是窮國的象征,現(xiàn)在中國有充足的資金到世界各地投資。六十年前,中國沒多少人學習英語,如今在青少年中幾乎普及了簡單英語,相當一部分具有了很高的交際水平。

在我國長期的英語教學之中,大多數(shù)教師和學生都習慣地認為,我們只要掌握了基本的語法一定量的詞匯,語音語調(diào)知識,就等于掌握了英語。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語言知識的傳授上,而忽視了文化背景知識對語言的重要作用,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盡管掌握的詞匯量很大,語法知識也很好,但卻缺乏在不同的場合恰當?shù)厥褂谜Z言的能力。不了解中西文化間的差異,只把單詞的意思生搬硬套,是無法真正掌握英語,達到文化交流目的。

1、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中西文化的種種差異,在給英語學習帶來了諸多障礙的同時也正是由于這些不一樣,激發(fā)出學習者的學習興趣,面對與自己國家不一樣的文化時,就會產(chǎn)生一種好奇心與渴望,會產(chǎn)生主動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大部分學生對它的學習基本上是停留在背單詞、學語法、背課文的基礎(chǔ)上,認為學習英語是非??菰锏囊患?。但是如果在英語學習過程不斷的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所在,會對英語學習者而言,產(chǎn)生一種新奇感,從而促進英語學習。

2、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是交流,而在交流的過程中就必然要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如果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交流過程中,無意識地使用本民族的文化準則,語言規(guī)則來判斷和解釋,有可能會產(chǎn)生障礙,誤解,甚至會導致跨文化交流的失敗。因此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對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中國人的個人隱私與保護穩(wěn)私的意識較弱,而西方人卻極為重視個人隱私,中國人見面喜歡問的年齡,收入,婚姻家庭狀況等問題,這在西方人看來是讓人極其惱火的事情,認為這是侵犯他們的隱私。

3、促進英語課堂教學:

在英語課堂上導入文化背景已經(jīng)成為學習外語的一個重要舉措。在英語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語言基礎(chǔ)知識,而且還應(yīng)當加強有關(guān)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克服母語的干擾,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達到英語教學之目的,而且又有助于學生匯集東、西方文化為一體,提高文化修養(yǎng)。英語的社會交際功能就可以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如果我們的學生,既懂東方,又懂西方;既會英語,又會中文,也許我們會培養(yǎng)出一些像魯迅、胡適、巴金那樣中西皆通的大家來。

總之,在英語學習中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對于提高英語學習的興趣,促進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及促進英語課堂教學都有著重大意義。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提高學生對語言背后所蘊含的文化背景,社會知識的了解,才能真正讓學生在語言學習中達到學好英語和提高全面素養(yǎng)的目的。

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論文篇三

“跨文化交際”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流,產(chǎn)生的相互作用。近年來,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逐漸深入,我國與西方國家的交流日益增強,跨國界、跨種族、跨文化的經(jīng)濟與社會交流迅猛發(fā)展,因此跨文化交際已成為人們關(guān)注的焦點。但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中西方的文化不同,人們交流時沖突時有發(fā)生。常表現(xiàn)為:

(一)問候語的差異。

在中國,普通老百姓見到熟悉的人打招呼,常說“你吃了嗎?”“干嗎去?”等來問候?qū)Ψ?。對中國人來講,這是普通又隨便的問候話,但西方人聽了迷惑不解,他們可能會認為“我吃不吃飯、我干嗎去和你有什么關(guān)系”。在英語中,通常以時間進行問候,如:“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或是“hello/hi”簡單地問候?qū)Ψ健?/p>

(二)隱私觀念的差異。

中國人初次見面常會問詢對方的年齡、職業(yè)、婚姻狀況,甚至收入,在中國,這是人們之間表達關(guān)心的常見方式。然而,在西方,人們則認為侵犯了自己的隱私。而西方人則講究個人空間,注重個人隱私,不愿讓別人干涉自己的生活。由于中西方隱私觀念的差異,所以在中西方交流時會發(fā)生沖突。

(三)時間觀的差異。

在西方國家要想拜訪某人,必須提前邀約,需要說明拜訪的時間、地點和目的。但在中國,人們無提前邀約的觀念,隨便串門,擾亂別人的生活秩序的行為較為常見,這說明中國老百姓的時間觀念不夠強,使用時間上具有普遍的隨意性。在平日的生活中,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較強,人們都對時間做了精心的計劃與安排,并養(yǎng)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

(四)餐飲習俗的`差異。

在西方,若要宴請賓客,主人通常會提前兩周發(fā)出邀請函,客人們會提前三天答復(fù)是否邀約,以便宴請的主人準備適量的飯菜。在就餐時,主人不會多說勸酒話,常說“itisreallygood,pleasetasteit.”表示誠摯邀請完,然后就將注意力轉(zhuǎn)到談話的主題上。而在中國,由于人們喜歡謙虛禮讓,即使心里已經(jīng)接受別人的邀請,還是要表示出推辭一番。在中國人宴請賓客,即使主人擺滿一桌美味佳肴,也總習慣講幾句“招待不周”等客套話。就餐方面的差異,是因為在西方人們不喜歡含蓄表達,講求尊重個人權(quán)益,注重個人空間。以上只是跨文化交際實際場景中常見的一些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例子,只有我們深刻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才能成功進行跨文化交際。

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論文篇四

[論文摘要]從比較中西餐桌禮儀的餐具使用差異、座次安排差異、就餐氛圍差異、及餐桌話語差異四個方面來看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旨在說明堅持自己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同時,要采用一個客觀、寬容、尊重的心態(tài)對待異國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際中能恰當?shù)亍⒌皿w地進行交際。

[論文關(guān)鍵詞]餐桌禮儀。

易中天先生曾經(jīng)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對中西文化進行了精妙闡釋中國文化的思想內(nèi)核是“群體意識”,的思想內(nèi)核則是“個體意識”。所以西方人即使請客吃飯,也是各點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中國文化則認為個人的意志,必須服從群體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緣,則其方式禮儀,自然也就以和為貴了,因此中國人愛聚餐、喜共食、講和合。筆者認為在跨文化交際中,面對陌生文化,因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不同,交往過程中難免發(fā)生文化沖突。筆者從如下四個方面對中西餐桌禮儀進行簡單的比較,以便在跨文化交際中能恰當?shù)?、得體地進行交際。

一、從餐具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異。

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禮儀最基本差異。浙江大學游修齡教授認為:東西方出現(xiàn)進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有關(guān)系。筷子要發(fā)源于有竹子的地方。我國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為我國最原始的筷箸原料。刀叉的出現(xiàn)比筷子要晚很多。據(jù)游修齡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歐洲古代游牧的生活習慣有關(guān),他們馬上生活隨身帶刀,往往將肉燒熟,割下來就吃。大約15世紀前后,為了改進進餐的姿勢,歐洲人才使用了雙尖的叉。到18世紀才有了四個叉尖的叉子。刀叉和筷子,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還影響了東西方人生活觀念。游修齡教授認為,刀叉必然帶來分食制,而筷子肯定與家庭成員圍坐桌邊共同進餐相配。西方一開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講究獨立,子女長大后就獨立闖世界的想法和習慣。而筷子帶來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單元,從而讓東方人擁有了比較牢固的家庭觀念。筆者提醒在使用餐具時中西均有不同的規(guī)范。如中餐進餐時不可玩弄筷子(把它們當鼓槌是非常失禮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點點或打手勢示意。當然,絕對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飯中,這是大忌(這好像葬禮上的香燭,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在使用刀叉時也有一些禁忌。如手里拿著刀叉時切勿指手畫腳。發(fā)言或交談時,應(yīng)將刀叉放在盤上才合乎禮儀。忌用自己的餐具為別人夾菜。餐具掉落不要彎腰拾撿。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帶湯汁的餐品,要一小塊的逐一切食等等。

二、從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異。

中西都講究正式的宴請活動的座次安排。中國人請客傳統(tǒng)上用八仙桌。對門為上,兩邊為偏座。請客時,年長者、主賓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順序坐偏座。西方人請客用長桌,男女主人分坐兩端,然后按男女主賓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為準,主賓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賓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講究“女士優(yōu)先”的西方紳士,都會表現(xiàn)出對女士的殷勤。在中國,左為尊,右為次;上為尊,下為次;中為尊,偏為次。而在西方,右為尊,左為次。

筆者特別提示西餐入座禮儀:最得體的入座方式是從左側(cè)入座。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蹺足。不可在進餐時中途退席(如有事確需離開應(yīng)向左右的客人小聲打招呼)。用餐時,坐姿端正,背挺直,脖子伸長。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約一個拳頭的距離。記得要抬頭挺胸著吃,在把面前的食物送進口中時,要以食物就口,而非彎下腰以口去就食物。

三、從就餐氛圍上看中西文化差異。

中國人餐桌上的鬧與西方餐桌上的靜是中西餐桌禮儀最根本差異。餐桌氣氛上的差異,中國餐桌上動,西方餐桌上靜。中國人以食為人生之至樂,排場之大,氣氛之熱鬧常常令人嘆為觀止。中國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絕,相互讓菜,勸酒,盡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這樣的宴客方式才能體現(xiàn)主人的熱情和誠懇,餐桌上的熱鬧反映了食客發(fā)自內(nèi)心的歡快。這種“鬧”能從某種程度上折射中國人家庭溫馨、鄰里和睦、國人團結(jié)的“一團和氣”。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專心致志的去靜靜的切割自家的盤中餐。喝湯時不能發(fā)出響聲,如湯菜過熱,可待稍涼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東西時要閉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發(fā)出聲音。進餐時可以與左右客人交談,但不要只同幾個熟人交談。左右客人如不認識,可先自我介紹。別人講話不可搭嘴插話。音量保持對方能聽見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說話,即使有人同你講話,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

四、從餐桌話語上看中西文化差異。

中國人請客吃飯時,擺在桌上的菜花樣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會更多,越名貴、越奇特的菜會越顯示主任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主人卻往往要說“今天沒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點”“多多包涵”、“怠慢了您”之類的話。而西方盛宴一般四至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這樣女主人會很高興,認為大家喜歡她做的菜。面對豐盛的宴席,主人會說“已經(jīng)傾其所有來招待大家”的話。對中西主人的餐桌話語進行推理,很容易得出:中國人遵循了“貶己尊人”的原則。而西方人強調(diào)效率和實用主義價值觀,在交際中十分注重自身面子的需要。如在宴席上西方人不議論令人作嘔之事,會千方百計采用含蓄文雅的詞來替代toilet,如:“wherecaniwashmyhand?”、“iwonderificouldgosomewhere.”、“caniaddsomepowder?”等。另外,在西方國家不要問“吃飯了嗎?”等我國習慣的問候語。“您吃飯了嗎?”容易使人莫名其妙,甚至會出現(xiàn)誤會。如在英國,你若問人吃飯沒有,其含義是你有意請對方吃飯;這對于未婚男女,則表明你有意約會對方。

五、結(jié)語。

世界上各種文化都是平等的。文化無優(yōu)劣之分。應(yīng)該避免用自己的文化、、價值觀作為標準去衡量、評判而應(yīng)采用一種客觀的、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異國文化;同時,又要避免盲目的追隨、模仿異國文化,而應(yīng)堅持自己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

參考文獻:

[1]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文匯報。筆會》。

[3]李天民,《現(xiàn)代國際禮儀知識》,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2003.12:109.

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論文篇五

禮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規(guī)則,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工具。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唯一傳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更是越發(fā)顯露,這種差異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在中西禮儀沒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這些禮儀的差異。

一、餐飲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有句話叫“民以食為天”,由此可見飲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國人將吃飯看作頭等大事。中國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過了對營養(yǎng)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營養(yǎng)反而顯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飲食比較講究營養(yǎng)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種科學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營養(yǎng)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們的飲食多是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講究味的享受。

在餐飲氛圍方面,中國人在吃飯的時候都喜歡熱鬧,很多人圍在一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大家在一起營造一種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會上,中國人在餐桌上并沒有什么很特別的禮儀。而西方人在用餐時,都喜歡幽雅、安靜的環(huán)境,他們認為在餐桌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禮儀,不可以失去禮節(jié),比如在進餐時不能發(fā)出很難聽的聲音。

中西方宴請禮儀也各具特色。在中國,從古至今大多都以左為尊,在宴請客人時,要將地位很尊貴的客人安排在左邊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則是以右為尊,男女間隔而座,夫婦也分開而座,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邊的女賓客拉開椅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時要坐正,認為彎腰,低頭,用嘴湊上去吃很不禮貌,但是這恰恰是中國人通常吃飯的方式。吃西餐的時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飲酒,中國的餐桌上酒是必備之物,以酒助興,有時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喝酒的時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二、交際語言的差異。

日常打招呼,中國人大多使用“吃了嗎?”“上哪呢?”等等,這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突然、尷尬,甚至不快,因為西方人會把這種問話理解成為一種“盤問”,感到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們只說一聲“hello”或按時間來分,說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國人見面會說:“今天天氣不錯啊!”

稱謂方面,在漢語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親密的人之間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漢語里的范圍要廣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來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對十幾或二十幾歲的女子可稱呼“小姐”,結(jié)婚了的女性可稱“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員之間,不分長幼尊卑,一般可互稱姓名或昵稱。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媽媽的名字。對所有的男性長輩都可以稱“叔叔”,對所有的女性長輩都可以稱“阿姨”。這在我們中國是不行的,必須要分清楚輩分、老幼等關(guān)系,否則就會被認為不懂禮貌。

中西語言中有多種不同的告別語。如在和病人告別時,中國人常說“多喝點開水”、“多穿點衣服”、“早點休息”之類的話,表示對病人的關(guān)懷。但西方人絕不會說“多喝水”之類的話,因為這樣說會被認為有指手畫腳之嫌。比如他們會說“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復(fù)”等等。

三、服飾禮儀的差異。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nèi)穿白襯衫,打領(lǐng)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環(huán)的習俗。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平時人們喜歡穿著休閑裝,如t恤加牛仔服。

當今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傳統(tǒng)的中山裝、旗袍等已退出歷史舞臺。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已與西方并無二異。在平時的市井生活中,倒會看到不少人穿著背心、短褲、拖鞋等不合禮儀的服飾。

禮儀是一種文化,是文化就有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借鑒與融合。隨著世界全球化不斷加快步伐,經(jīng)濟、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進中國,中國傳統(tǒng)禮儀也不斷受到西方禮儀文化的沖擊。如何保護中華民族傳統(tǒng)禮儀,并去其糟粕,與西方禮儀進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為人們不斷思考和探討的話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西禮儀文化必將會互相滲透,不斷發(fā)展。

就拿餐飲方面舉例?,F(xiàn)在中國飲食市場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和接受這些外來食品。麥當勞幾乎代表了一種文化時尚,成為美國文化在餐飲領(lǐng)域的標志。與此同時,法國的貴族文化,英國的紳士文化也隨著飲食而涌入中國。隨著中西飲食文化的交流,不僅帶來了蛋糕、面包、雞尾酒等西式菜點,也帶來了西方一些先進的制作工藝和飲食方法。這些都為古老的中國飲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當然我國悠久而燦爛的飲食文化在海外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幾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現(xiàn)了大量的中國餐館,中國菜日益受到各國人民的歡迎與喜愛。比如北京烤鴨儼然已經(jīng)成為外國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禮儀文化的融合過程中,中國人未免盲目熱衷于西方,不自覺中陷入兩個誤區(qū):其一,是拿西方的禮儀取代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禮儀。禮儀是一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東西。比如在青年中,舉行外國式婚禮、過西方節(jié)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視的傾向。對西洋禮儀只是作為民俗知識了解一下無可厚非,如果趨之若騖,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傳統(tǒng)禮儀也會被淹沒。其二,是把禮儀教育的重點集中在操作層面,比如鞠躬要彎多少度,握手要停幾秒鐘等等。這些問題不是不可以講,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禮儀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義。

不可否認,當今國際通行的禮儀基本上是西方禮儀。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并不僅僅是西方的實力強大,深層的原因在于西方人價值觀的統(tǒng)一,在于西方人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和深刻覺悟。這一切與基督教的社會基礎(chǔ)密切相關(guān),因為禮儀是宗教的重要活動方式,由于對宗教的虔誠信仰,西方人從小就接受這種禮儀的教育與熏陶,使得禮儀能夠自然地表現(xiàn)在人的行為之中。精神與物質(zhì)、政治與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們獲得高度的自信與優(yōu)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與優(yōu)越感賦予了西方文化強大的感染力,使其禮儀文化被視為世界標準。對照我們現(xiàn)在的中國社會狀況,我們與西方的差距是明顯的。

中西方禮儀文化的融合,在我們今日中國,更多的還是借鑒西方。但無論是借鑒西方的禮儀,或者是我們是自創(chuàng)一套自己的禮儀系統(tǒng),這在形式上都不難。難的是我們也能有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有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和深刻覺悟。我們借鑒西方禮儀,不僅僅是要借鑒它的形式,更應(yīng)當借鑒其內(nèi)在靈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優(yōu)越感,才能確立我們的感染力。民族的復(fù)興不僅是實力的復(fù)興,更是一種文化的復(fù)興。只有別人也認同我們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們的禮儀行于世界。

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一個禮儀缺乏的社會,往往是不成熟的社會。而一個禮儀標準不太統(tǒng)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會,往往是一個不和諧的社會。禮儀,是整個社會文明的基礎(chǔ),是社會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現(xiàn)方式。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必須先從禮儀開始。中國今天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無論是物質(zhì),精神,文化各個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價值觀進行統(tǒng)一。而禮儀文化無疑是這種統(tǒng)一的“先行軍”,只有認清中西禮儀文化的差異,將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適合中國當代社會的禮儀文化體系,達到和諧社會的理想。

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論文篇六

中國人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湯匙,吃飯用碗盛;而西方人則是用盤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湯則有專門的湯匙。

2、就餐方式的差異。

在中國的宴席,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營造了團結(jié)、禮貌、共趣的氣氛。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xiàn)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wèi)生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中華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tài)。

西式飲宴上,宴會的核心在于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西方實行分餐,流行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各吃各的,互不相擾,且付錢也往往采取aa制,這種方式雖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diào),但便于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西方人認為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這表現(xiàn)了西方人對個性、自我的尊重。無論哪種就餐方式都深受本土文化的影響,也深深地影響著本土文化。

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論文篇七

造成中西方文化差異與沖突現(xiàn)象的原因紛繁復(fù)雜,究其根本,就是因為中西雙方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習俗,必然影響人們思想、行為等多方面的交流差異,甚至是沖突,產(chǎn)生這些差異與沖突的主要原因有:

(一)思維方式不同。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以直覺、整體、圓式為特征;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則以邏輯、分析、線性為特點。將西方人的思維方式與中國人進行對比,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方式具有明顯的籠統(tǒng)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形成一種思維定式。追根溯源,我們發(fā)現(xiàn)思維定式往往會忽視具體個體事物的差異,夸大與另外某一社會群體相關(guān)的認知態(tài)度,常伴有感情色彩,并帶有傾向性的固定看法,會直接造成交際障礙,影響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

(二)價值取向不同。

根據(jù)美國人類學家barnettpearce等人的理論,人們的行為規(guī)則、思維方式、道德標準、處世哲學等無不受到所在群體價值觀的影響與作用。人們在實際的人際交往過程中,無意識地習得了自身群體固有的文化的觀念,成為該群體人們的處世哲學、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標準。可是,每一個國家、每一個社會都有自己特有的價值體系、判斷標準。以中西方文化為例,在我國文化中,中國人推崇謙虛禮讓,追求隨遇而安、隨波逐流,不喜歡個人出風頭,不愛爭強好勝。而西方文化則推崇個人主義,個人英雄主義和個人為中心的思想根植于他們的頭腦中,西方人崇尚獨立思考與判斷,喜歡憑借自己的個人能力去實現(xiàn)個人利益。

(三)社會行為規(guī)范與處世哲學不同。

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具體含義就是指被社會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在交流時,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用自身所在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和處世哲學來判定對方行為的正確與合理,由于雙方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存在差異,同一社會行為常會產(chǎn)生誤解、不愉快甚至更糟的后果。比如在中國,人們輕拍小孩子的頭部,這一行為表示友好、關(guān)愛的意思,但在西方國家,這是一種極不尊重小孩子的行為。所以說,在跨文化交際中是否能夠正確地識別和運用恰當?shù)男袨橐?guī)范是保證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們與西方人的交往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很多文化方面的沖突,直接影響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會產(chǎn)生誤解、不快、關(guān)系緊張,甚至還會發(fā)生嚴重的經(jīng)濟后果,這些問題都是源于交際雙方不了解文化差異造成的。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們極有必要在實際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建立良好的習俗差異意識,盡量避免交際中產(chǎn)生誤解或沖突。

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論文篇八

語言和文化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練習。語言是傳承文化的工具,同時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文化有了語言的靈動性則變得更加豐富。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在文化、習俗、思維方面都有一些不同。學生如果不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則不能夠徹底的理解英語知識,同時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yīng)該采取有效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中西方文化差異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

中西方在地理位置、歷史文化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使得英語和漢語在文化內(nèi)涵方面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yīng)該尊重客觀規(guī)律,不但向?qū)W生傳授基本的英語知識,還要使學生了解這些知識背后所隱藏的文化,使學生的英語水平得到真正的提升。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會學習很多關(guān)于動物的詞匯,但是中西方對于同一種動物會賦予不同的含義[1]。比如,對于“狗”這種動物,中國文化中一般用狗來表示貶義,如“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仗人勢”等,而在西方國家的文化中,狗在大多數(shù)時候都表示褒義,用來形容值得同情和信賴的人,如“a lucky dog(幸運兒)”“help a dog over a still(助人渡過難關(guān))”,an old dog(老手)等。在中國文化中,“貓”代表了正義和勇敢,在很多動畫片中塑造的貓的形象都很機智并且樂于助人,而在西方國家,貓則代表著愚蠢和懶惰,如“copy cat(盲目的模仿者)”“as sick as a cat(形容某人病的很厲害)”“l(fā)ike a cat on hot bricks(像熱鍋上的螞蟻)”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為學生滲透類似的文化差異知識,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所學的內(nèi)容。

在新課改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在新版的教材中越來越重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編寫新教材時也適當?shù)拇┎辶宋鞣降奈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將這些文化內(nèi)涵挖掘出來,使學生對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有更多的了解,并且能夠在交流中正確的運用這些文化知識。

比如在中國文化中,學生在稱呼教師時,不論教師的性別和年齡是什么,直接用形式加上老師就可以了。而在西方文化中,學生稱呼男老師要用“mr”,稱呼已婚的女老師要用“mrs”,并且要加上丈夫的姓氏,稱呼未婚的女老師要用“miss”,對于婚姻狀況不明的女老師可以成為“ms”。教師在學生學習英語的啟蒙階段應(yīng)該堂學生認識到這些文化差異,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樂趣,使學生學會用英語正確的稱呼自己的老師。另外,中西方在節(jié)日方面也會有不同的習俗,在中國最主要的節(jié)日是春節(jié),而在西方國家則比較注重圣誕節(jié)。在西方國家的節(jié)日到來時,教師可以將教室裝點成節(jié)日的氣氛,并且?guī)ьI(lǐng)學生體驗西方國家在過節(jié)時的風俗習慣,使學生通過切身感受來體驗中西方在既然日方面的不同。同時,中西方在餐桌禮儀方面也是不同的[2]。在中國,吃飯的時候一般都有很熱鬧的氛圍,大家在餐桌上交流談心或者相互夾菜,中國人使用的主要餐具是筷子,菜都放在桌子中央一起分享。而在西方國家,吃飯的時候都比較安靜,每個人有屬于自己的實物,專心致志的用刀叉享受自己盤子中的美食。在學習與餐桌禮儀有關(guān)的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向?qū)W生展示西方國家用餐時的圖片或者視頻,并且教學生如何正確的使用刀叉,豐富學生的文化內(nèi)涵。

在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來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逐漸向?qū)W生滲透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比如,在涉及到打招呼用語、贊揚他人的用語、表示感謝的用語等方面的知識時,教師都要在教學中為學生做適當?shù)耐卣?,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在教學之前,教師要進行認真的備課,將教材中包含的文化知識挖掘出來,并且根據(jù)實際的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情境,讓學生加深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來感受中西方文化的不同[3]。另外,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與之相關(guān)的視頻或者圖片,讓學生在圖文并茂的情境中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同時,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從而有效的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比如,在學習與顏色有關(guān)的單詞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認知來討論一下中西方在顏色文化方面有什么不同的認知。在學生討論之后,教師要為學生做出總結(jié),并且用多媒體的形式為學生直觀的展示出來。如,中國人認為紅色是吉祥、喜慶的象征,在節(jié)日中經(jīng)常用紅色的裝飾品來裝點節(jié)日的氣氛,而在西方國家,紅色則被認為是危險、戰(zhàn)爭、流血的象征。在中國文化中,白色被認為是失敗、死亡以及愚蠢的象征,而在西方國家中,白色則代表誠實、純潔和幸運。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對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會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結(jié)論:總而言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中西方文化差異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對于學生學習的英語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小學英語教師應(yīng)該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中西方文化差異方面的知識的滲透,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從而使學生能夠真正懂得英語,學會運用英語,促進小學英語教學質(zhì)量的提升。

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論文篇九

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說,中西方文化無論從萌芽、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格局無疑是各具特色的。一個偏重群體關(guān)系和整體作用,提倡大家庭理論;一個偏重個體能力和英雄主義,提倡自由萬歲。在兩個文化理念截然相反的作用下,我們必須融合兩者意識上的差異,在文化層次本身找到共性,以利于整個人類文化的發(fā)展。

差異;價值觀;文化。

歷史發(fā)展至今,中西方文化就像兩條時而膠著、時而分離的不規(guī)則線,同樣源遠流長,同樣博大精深。自成體系、相互交融。但,無論任何時候,兩者從未有過平行的時候,因此,研究世界文化不可能單一的研究中西方某個文化,而應(yīng)全面、系統(tǒng)的對中西方文化加以研究。

1.1文化的定義著名人類學學者泰勒(edwardburnetttylor)這樣給文化定義:“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包括知識、信念、藝術(shù)、道德法則、法律、風俗以及其他能力和習慣的復(fù)雜整體。”這個定義已經(jīng)比較權(quán)威。在此,我們將文化定義為人和環(huán)境互動而產(chǎn)生的精神、物質(zhì)成果的總和。這個總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價值觀、知識、技術(shù)成果,以及一切經(jīng)過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別具人文特色的物質(zhì)對象。

1.2中國文化定義中國文化一般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是中國各民族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漢族是中華民族的主干民族,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他少數(shù)民族也對中國文化做出過不可抹殺的貢獻。

1.3西方文化定義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一樣,源遠流長,氣象萬千。一般是指發(fā)源于古希臘、羅馬時期,浸染了中世紀的基督教傳統(tǒng),興盛于文藝復(fù)興、宗教改革,經(jīng)啟蒙運動而最終確立,并且近幾百年來大盛于西歐北美的文化系統(tǒng)。

中西方文化均源遠流長、氣象萬千,兩種文明都經(jīng)歷了幾千年歷史的發(fā)展演化才成型。迄今,無數(shù)學者為更好的研究兩種文明,劃分了各種各樣的時期或時代,以將歷史分割成各個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加以研究。在此,筆者參考各權(quán)威觀點,結(jié)合自己的觀點,在權(quán)威學說的基礎(chǔ)上以階段性為前提,簡單描述一下中西方文化各自的特點,以便更好的對論題加以研究。

2.1中國文化的特點中國文化在西周時期創(chuàng)造出了中華文明的母形。這一時期建立了“余一人“的專制王權(quán)思想,敬德與重民思想開始萌芽,西周時期我國宗法社會與宗法文化開始成型,并且對后世中國文化脈絡(luò)和思潮的演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戰(zhàn)國時期,平民觀點開始興起,以孔子、孟子、墨子、老子、韓非子等為杰出代表。我國出現(xiàn)百家爭鳴的文化發(fā)展狀況。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為中國文化的中心。同時法家、道家思想并立。至此在幾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中國形成了以“謙、恭、信、敏、慧”為核心的文化思想觀、以“學而優(yōu)則仕”的文化價值觀。總的來說,中國文化就是細節(jié)服務(wù)于整體、突出整體效果的文化模式。

2.2西方文化的特點西方文化經(jīng)過中世紀基督教文化的長期統(tǒng)治,阿拉伯文化的融入,隨著資本主義經(jīng)濟萌芽的出現(xiàn),出現(xiàn)了影響深遠的文藝復(fù)興和宗教改革。經(jīng)過17世紀的科學革命,18世紀的啟蒙運動,現(xiàn)代西方文化到19世紀臻于成熟,并向全世界擴張。西方文化在20世紀面臨著來自內(nèi)外多方面的挑戰(zhàn)?,F(xiàn)代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只反映了現(xiàn)代西方文化的一個方面,表現(xiàn)出其躁動不安的情緒,遠遠不能概括其全貌。在幾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爭”為核心的文化思想觀、以自然科學和科研為核心的文化發(fā)展觀??偟膩碚f,西方文化就是突出細節(jié)、突出個體效果的文化模式。

3.1西方文化文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不同中國文化中整體上來看,屬于一種靜態(tài)文化、一種家國文化。由于中國所處地理環(huán)境較為優(yōu)越,給予了人一個可以長期居住生產(chǎn)的環(huán)境,所以,這種長期居住在同一個地方的條件便使家族發(fā)展的很快,安居樂業(yè)、居安而不思流動,就容易促使靜態(tài)的文化模式發(fā)展。家族繁衍、代代相傳,家族紐帶越來越復(fù)雜,尊老和祭祖現(xiàn)象就必然在這樣的發(fā)展模式下產(chǎn)生,家族觀念,宗法制度也就逐漸形成并根深蒂固了。所以說,中國為什么叫家國,因為,家就是國、國就是家,家和國僅僅是規(guī)模上的差別,于此,這種靜態(tài)文化和家國文化直接促成了中國仁、孝、禮、信為核心的貴和尚中的中庸思想。

而西方文化則屬于一種動態(tài)文化、一種斗爭文化。西方文化三大起源(古希臘文明、羅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均源自地中海沿岸,西方的地理環(huán)境、氣候促成了流動性較強的文化。并直接促使西方人的家庭觀念相對薄弱,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等價值觀念得以發(fā)展傳承,由此產(chǎn)生的競爭意識、斗爭文化更是西方文化發(fā)展的原動力。

3.2中西方文化中的倫理觀念不同中國文化主張家庭倫理本位,而西方文化主張個人本位。上點已經(jīng)提到,中國以家國主義文化為核心思想文化,以家族為本位,家庭便有長幼之序,夫妻之分,家庭成員各安其分,各盡義務(wù),即“盡倫”!孟子認為:圣人是“人倫之民”,倫的核心是“絕對服從”,幼服長,妻服夫。使家變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國的國本,國粹,中國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說。家與孝原本有偉大的理性意義,但由于過分強調(diào),終成了一種過分的家族意識,而忽略了個人自由的。發(fā)展,“存天理,滅人欲”,以個人向群體負責為人生宗旨。

而西方的地理環(huán)境及種種社會關(guān)系導致個人主義的興起,導致家庭、家族紐帶功能相對松弛?!吧系勖媲叭巳似降取钡幕浇塘x充分說明了西方文化中追求人格獨立的特點,騎士精神、英雄主義的盛行源自于此。個人權(quán)利任何人不得侵犯,信奉個人本位、自我中心,這種個人本位思想使即使親人間的界限也劃分得非常明確,aa制、強調(diào)子女獨立生活,喜歡談?wù)撘患褐?。伯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藝?fù)興時期的文化》一書中,認為只有個人得到充分的發(fā)展才能有社會的充分發(fā)展。存在主義把這個基本觀念推向了極端,鼓吹“人是絕對自由的”,“他人就是我的地獄”。3.3中西方文化對人與自然的基本觀點不同杜維民教授認為:“中國文化關(guān)注的對象是人”。人與人的關(guān)系是中國文化關(guān)心的核心與基礎(chǔ)問題,戰(zhàn)國時期,我國就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所以政治倫理學相當發(fā)達。而西方文化較多關(guān)注的是自然,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是古希臘注重的中心問題,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

中國的哲學是一種人生哲學。儒家強調(diào)人在社會要有所作為,道家追求長生,佛家強調(diào)人的覺悟。同時建立了君臣、父子等一套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guān)系,學而優(yōu)則仕成為中國社會主流思想。而科學研究可發(fā)現(xiàn)自然規(guī)律的探究行為并未得到重視。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上,中國文化講究“天人合一”、“順天應(yīng)物”。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

從古希臘泰勒斯的自然哲學開始,探索自然奧秘,開發(fā)和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wù)就成為了歐洲思想的主流。西方科學起源與對自然的探索和研究,很早就出現(xiàn)了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得這樣名垂千古的科學家。在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上,西方文化認為人與自然處于對立的斗爭狀態(tài),因而產(chǎn)生了與中國文化不同的對自然的態(tài)度,即人可以征服,控制自然。西方人也講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但首先關(guān)注的不是倫理而是競爭,因而出現(xiàn)了“優(yōu)勝劣汰”的規(guī)律。

中國文化強調(diào)“詩言志”、“文以載道”和“天人合一”的文化價值觀和整體綜合。中國文化講究有利于社會、有利于教化民眾,中國廣大文人苦讀孔孟、圣人之學,學而優(yōu)則仕,為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巴形镅灾尽薄ⅰ霸娨匝灾尽背闪酥袊蟛糠治膶W作品的特色。同時也是“中國式特色”?,F(xiàn)代西方文化倡導“為藝術(shù)而藝術(shù)”和多元的文化觀。從康德提出“美只是形式”開始,純粹的美感不應(yīng)滲進任何愿望、任何需要、任何意志活動的說法在西方現(xiàn)代美學中成為占支配地位的思潮。克羅齊主張直覺即藝術(shù),主張衡量藝術(shù)只有一個標準,即藝術(shù)標準。西方文化中的多元文化觀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文化形成的多元性;二是文化構(gòu)成的多元性。

在文化結(jié)構(gòu)方面,中國以整體綜合見長,強調(diào)整體的作用;而西方以細節(jié)分析見長,突出個體的作用。例如,在時間、地址的書寫順序上,中國習慣按年、月、日,國家、省、市等由整體到部分開始書寫,而西方恰恰相反。在姓氏排列上,中國姓氏先是宗族、輩分然后才是名,突出的是氏族整體;而西方姓氏先是自己名字、然后才是父名、族姓,突出的是個人。

在中西方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上,西方文化主張個人榮譽、自我中心、創(chuàng)新精神和個性自由,而中國文化是群體文化,主張謙虛謹慎、關(guān)心他人、助人為樂、無私奉獻、中庸之道和團結(jié)協(xié)作。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說并不是說中國文化相對與西方文化來說是不變的文化,是封閉的文化。中國文化是強調(diào)“和平、穩(wěn)定”;但這不意味著就是不變與封閉。中國哲學強調(diào)“天人和一”;而要達到這種境界,必須具有“海納百川”胸懷和“戶樞不蠹”的發(fā)展性眼光看待天地;因此,在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中一直強調(diào)“兼容”與“動”的觀念。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國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與變化觀點——“仁者樂水,智者樂山”便是這種觀點的具體體現(xiàn)。

[1]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類學導引[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謝遐齡。中國政治思想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辜正坤。中西方文化比較。博覽群書,2001.2。

[4]馮承柏,王中田,俞久洪。西方文化精義[m].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

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論文篇十

伴隨經(jīng)濟全球化的迅猛發(fā)展,中西方文化差異在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中得到了很大范圍的交流和應(yīng)用。在多元化社會的背景下,要解決中西文化差異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對企業(yè)的發(fā)展是至關(guān)重要的。為提升企業(yè)的綜合競爭力,更有效地幫助人力資源管理的工作,就應(yīng)深入把握中西文化差異的問題。本文就中西方文化差異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yīng)用進行分析與討論,并提出了一些相關(guān)建議。

文化論文。

當今多元文化共存的社會,中西方文化差異給很多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帶來了一些麻煩,會造成企業(yè)員工之間由于文化差異的問題引起一些溝通和文化沖突的現(xiàn)象。為構(gòu)建更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的管理體系,文化差異在組織中的整合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的整合將會進一步促進人力資源管理的改革。

1.文化差異在人才選拔上的影響隨著全球經(jīng)濟和文化的結(jié)合日益加深,很多企業(yè)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經(jīng)濟優(yōu)勢和主動權(quán)漸漸面向國外市場。在全球范圍尋求優(yōu)秀有效的資源配置的同時也面臨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給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帶來的新難題。企業(yè)的人力資源管理主要是受國家文化、當?shù)氐膬r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以及社會習俗的影響和約束。文化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企業(yè)對于人才的招聘、升職和績效評估等諸多人力資源管理政策。比如給跨國企業(yè)制定薪酬制度時應(yīng)考慮不同國家的經(jīng)濟差異化和物價水平等因素。在中國,人們通常是將工資與公共效益結(jié)合,而對于外方來說,他們更注重于物價指數(shù)和通貨膨脹等因素的聯(lián)系。另外,員工晉升程序中,中國人會偏重于個人的綜合素質(zhì)及相關(guān)的人際關(guān)系等方面;而外方則更注重個人才能。因此,跨國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要將企業(yè)作為一個整體,讓管理者對當?shù)氐奈幕氖煜こ潭葘Ξ數(shù)匚幕倪m應(yīng)力和融合力作業(yè)選拔條件。

2.文化多樣化對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性中西方文化差異對于企業(yè)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和交流上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這將導致企業(yè)制定人力資源管理策略難度的增加。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會因為價值取向和生活行為方式的差異而產(chǎn)生文化矛盾,這也是跨國公司經(jīng)營管理欠缺并使其經(jīng)濟戰(zhàn)略的實施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傳統(tǒng)的人力資源管理中,人員都是共同的工作價值觀,管理模式也較為單一;而在跨國企業(yè)中,人員都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就加大管理的難度。但是中西文化的差異也使得人力資源管理變得更為多樣化,并改變了人力資源管理的方式,進一步提高人力資源管理在企業(yè)中的地位。

1.整合企業(yè)文化差異,建立共同的價值觀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念,他們也會在生活中按照自己的思維和觀念來認識和解決問題,勢必給企業(yè)的人力資源管理帶來了很大的難題。所以,人力資源管理者想要解決這個難題就應(yīng)從不同文化的結(jié)合點入手,提取雙方文化的的精華,兼容并包,進而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有計劃地建立起具有企業(yè)特色和能適應(yīng)多種環(huán)境的新型企業(yè)文化體系,并逐步建立共同的文化價值觀??梢酝ㄟ^公司組織各種活動的方式,促進員工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強化團隊意識,讓員工們能充分接觸到對方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等,能夠使大家共同了解對方,也將自己的思想理念與公司的宗旨和工作結(jié)合起來,充分發(fā)揮中西方文化差異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作用。

2.加強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和培訓在跨國企業(yè)面對文化差異的問題時,可采用在企業(yè)內(nèi)部指定一種便于溝通的通用語言,在任務(wù)分配、填寫備忘錄和檢測表中運用,這樣能保證信息簡潔快速地傳遞,最重要的是準確性,避免文化差異帶來不必要的溝通障礙。定期開展員工滿意度調(diào)查,及時發(fā)現(xiàn)工作中存在的紕漏,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人力資源管理要加強跨文化的溝通和培訓,在具有多種文化背景的工作群體中進行并降低甚至消除各種文化差異所造成的文化沖突。這種跨文化的培訓能使公司員工充分了解各國文化背景,尊重各自文化的同時也要提高員工對不同文化的應(yīng)對能力,盡量減少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失誤和文化沖突。這也是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中面對中西文化差異應(yīng)采取的必要手段。

總而言之,人力資源管理者在面對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管理時,要充分了解企業(yè)與國外文化價值觀。人力資源管理者在全面的研究企業(yè)中文化差異對企業(yè)發(fā)展的影響,采用應(yīng)對措施,將不同文化資源進行適當?shù)恼希M可能發(fā)其中的優(yōu)勢。企業(yè)要在建立起自身的文化差異的管理策略,才能有效地使企業(yè)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得到有效管理,這樣才能促進企業(yè)在跨國經(jīng)營中增強市場的綜合競爭力,獲得更大經(jīng)濟效益。

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論文篇十一

酒,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已不僅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zhì)存在,而是一種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下面小編整理了中國酒文化的完整內(nèi)容供大家參考!

酒種的不同在中國最具有代表性的酒莫過于白酒了,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中國的酒文化就是白酒文化。而西方主要是葡萄酒為主。

酒杯方面中國古代酒器以瓷器、青銅器和漆器聞名。中國酒器以形象優(yōu)美,裝飾眾多而著稱。西方人注重不同的酒,喝酒的器具也不一樣。所以他們有葡萄酒杯、白酒杯、紅酒杯、白蘭地酒杯等。

飲酒禮儀的不同中國的飲酒禮儀體現(xiàn)了對飲酒人的尊重。誰是主人,誰是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都有固定的敬酒順序。敬酒時要從主人開始敬,主人不敬完,別人是沒有資格敬的,如果亂了次序是要受罰的。而西方人飲用葡萄酒的禮儀,則反應(yīng)出對酒的尊重。

飲酒的目的不同在中國,酒經(jīng)常被當做一種工具。酒在中國人眼里更多的是當作一種交際的工具,所以在中國的酒文化中缺乏對于酒本身進行科學而系統(tǒng)的理論分析和品評,更在意飲用之后帶來的美妙作用。在西方,飲酒的目的往往很簡單,為了欣賞酒而飲酒,為了享受美酒而飲酒。

酒文化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個重要組成部分。酒是人類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歷史幾乎是與人類文化史一道開始的。自從酒出現(xiàn)之后,作為一種物質(zhì)文化,酒的形態(tài)多種多樣,其發(fā)展歷程與經(jīng)濟發(fā)展史同步,而酒又不僅僅是一種食物,它還具有精神文化價值。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它體現(xiàn)在社會政治生活、文學藝術(shù)乃至人的人生態(tài)度、審美情趣等諸多方面。在這個意義上講,飲酒不是就飲酒而飲酒,它也是在飲文化。

酒的故鄉(xiāng)

中國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國,是酒的故鄉(xiāng)。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酒和酒類文化一直占據(jù)著重要地位。酒是一種特殊的食品,是屬于物質(zhì)的,但又同時融于人們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在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中有其獨特的地位。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lǐng)域。首先,中國是一個以農(nóng)立國的國家,因此一切政治、經(jīng)濟活動都以農(nóng)業(yè)發(fā)展為立足點。而中國的酒,絕大多數(shù)是以糧食釀造的,酒緊緊依附于農(nóng)業(yè),成為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一部分。糧食生產(chǎn)的豐歉是酒業(yè)興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統(tǒng)治者根據(jù)糧食的收成情況,通過發(fā)布酒禁或開禁,來調(diào)節(jié)酒的生產(chǎn),從而確保民食。在一些局部地區(qū),酒業(yè)的繁榮對當?shù)厣鐣钏降奶岣咂鸬搅朔e極作用。酒與社會經(jīng)濟活動是密切相關(guān)的。漢武帝時期實行國家對酒的專賣政策以來,從釀酒業(yè)收取的專賣費或酒的專稅就成為了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酒稅收入在歷史上還與軍費、戰(zhàn)爭有關(guān),直接關(guān)系到國家的生死存亡。在有的朝代,酒稅(或酒的專賣收入)還與徭役及其他稅賦形式有關(guān)。酒的厚利往往又成為國家、商賈富豪及民眾爭奪的肥肉。不同酒政的更換交替,反映了各階層力量的對比變化。酒的賜晡令的發(fā)布,往往又與朝代變化、帝王更替,及一些重大的皇室活動有關(guān)。酒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給人民的生活中增添了豐富的色彩。中國古人將酒的作用歸納為三類:酒以治病,酒以養(yǎng)老,酒以成禮。幾千年來,酒的作用遠不限于此三條,起碼還包括:酒以成歡,酒以忘憂,酒以壯膽。

酒神精神

酒,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已不僅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zhì)存在,而是一種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國,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學為源頭。莊周主張,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齊一生死。莊周高唱絕對自由之歌,倡導“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無何有之鄉(xiāng)”。莊子寧愿做自由的在爛泥塘里搖頭擺尾的烏龜,而不做受人束縛的昂頭闊步的千里馬。追求絕對自由、忘卻生死利祿及榮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現(xiàn)象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種植業(yè)和釀酒業(yè)之神狄奧尼蘇斯為象征,到古希臘悲劇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論高度,德國哲學家尼采的哲學使這種酒神精神得以升華,尼采認為,酒神精神喻示著情緒的發(fā)泄,是拋棄傳統(tǒng)束縛回歸原始狀態(tài)的生存體驗,人類在消失個體與世界合一的絕望痛苦的哀號中獲得生的極大快意。

在文學藝術(shù)的王國中,酒神精神無所不往,它對文學藝術(shù)家及其創(chuàng)造的登峰造極之作產(chǎn)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因為,自由、藝術(shù)和美是三位一體的,因自由而藝術(shù),因藝術(shù)而產(chǎn)生美。

因醉酒而獲得藝術(shù)的自由狀態(tài),這是古老中國的藝術(shù)家解脫束縛獲得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途徑?!爸練鈺邕_,以宇宙為狹”的魏晉名士、第一“醉鬼”劉伶在《酒德頌》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日月有扃牖,八荒為庭衢。”“幕天席地,縱意所如?!薄柏H欢恚砣欢?,靜聽不聞雷霆之聲,孰視不睹山岳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擾焉如江漢之載浮萍。”這種“至人”境界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典型體現(xiàn)。

與官司人、商人、匠人、農(nóng)人相比,文人似乎和酒更有緣分。一是文人多嗜酒。酒能激發(fā)靈感,活躍形象思維;酒后吟詩作文,每有佳句華章。飲酒本身,也往往成為創(chuàng)作素材。一部中國文學史,幾乎頁頁都散發(fā)出酒香。李白和杜甫,中國文人的.杰出代表,都終生嗜酒。李白自稱“酒仙”,杜甫因有一句“性豪業(yè)嗜酒”,被郭沫若先生謚之為“酒豪”?!袄畎锥肪圃姲倨L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歌》)“醉里從為客,詩成覺有神?!?杜甫《獨酌成詩》)“俯仰各有志,得酒詩自成?!?蘇軾《和陶淵明〈飲酒〉》)“一杯未盡詩已成,涌詩向天天亦驚?!?楊萬里《重九后二月登萬花川谷月下傳觴》)。南宋政治詩人張元年說:“雨后飛花知底數(shù),醉來贏得自由身?!本谱矶蓚魇涝娮?,這樣的例子在中國詩史中俯拾皆是。郭老還煞費苦心地統(tǒng)計出,在他們現(xiàn)存的詩作中,言及酒的,李占17%,杜占21%。這就使我們想到,假設(shè)沒有酒,李杜的詩歌一定會少了許多韻味,我們今天讀到的《李太白集》、《杜工部集》,也一定會薄了許多。

二是文人飲酒特別講究那個飲的過程,特別講究飲酒過程中的那套繁文縟節(jié)。于是,便要制定頗為嚴刻的觴政,便要舞弄花樣百出的酒令。那酒令,可不是好玩的,是對人的聰明才情、知識水平、文學修養(yǎng)和應(yīng)變能力的嚴峻考驗;沒有滿腹詩書和機敏睿智,是要臨場出丑的。文人們硬是把這一套玩出美妙的極至,硬是把經(jīng)史百家、詩文詞曲、歌謠諺語、典故對聯(lián)等等文化內(nèi)容,都有出神入化地囊括到酒令中去了。于是,酒宴始終,便充溢著濃濃的而又綿綿的書卷氣和文化味。觥籌交錯中,不僅享受了酒的醇美,也享受了文化的馨香。古代文人宴飲時的逸雅情趣,我們是不能親眼見識了,只能從《紅樓夢》、《鏡花緣》等小說和記載酒令的書籍中窺知若干。由于文人的參與,飲酒才飲出了檔次,飲出了境界,飲出了無限風光。酒文化中的精彩部分,實在是文人創(chuàng)造的?!拔逅摹币院蟮默F(xiàn)代文人,也常相聚宴飲,連魯迅先生也多次參加,《魯迅日記》中常有記載。他那首詩《自嘲》(詩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成為名聯(lián)),就是在郁達夫做東的宴席上做成的。郁達夫更嗜酒,曾有“大醉三千日,微醺又十年”之句;酒中醉中,他乘興做出許多好詩文。新文人雅集,樽俎之間仍然充滿文化味,談詩話文,即席吟詠,仍是一大主題。豐子愷就曾寫道:“世間最好是酒肴,莫如詩句。”五四運動,狂飆突起,滌蕩了舊世界,但千古傳下的酒文化仍然一脈相承。創(chuàng)造新文化的新文人,一端起酒杯,仍似他們的先輩。

酒的藝術(shù)

志氣曠達、以宇宙為狹”的魏晉名士、第一“醉鬼”劉伶在《酒德頌》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日月有扃牖,八荒為庭衢?!薄澳惶煜兀v意所如?!薄柏H欢恚頎柖?。靜聽不聞雷霆之聲,孰視不睹泰山之形。

“李白一斗詩百篇,(杜甫《獨酌成詩》)“俯仰各有態(tài)。

酒精飲料

白酒是中國世代相傳的酒精飲料,通過跟蹤研究和總結(jié)工作,對傳統(tǒng)工藝進行了改進,從作坊式操作到工業(yè)化生產(chǎn),從肩挑背扛到半機械作業(yè),從口授心傳、靈活掌握到有文字資料傳授。這些都使白酒工業(yè)不斷得到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提高了生產(chǎn)技術(shù)水平和產(chǎn)品質(zhì)量,一批廠家成為中國釀酒的大型骨干企業(yè),為國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我們應(yīng)繼承和發(fā)展這份寶貴民族特產(chǎn),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酒文化,使白酒行業(yè)發(fā)揚光大。

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論文篇十二

隨著中國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中西方文化傳播日益密切。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菜名英譯成為了一項極具挑戰(zhàn)的工作。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國i》為例,經(jīng)過直譯、音譯和意譯翻譯方法研究菜名翻譯策略。

文化差異;菜名英譯;英譯策略;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中國的飲食文化世代傳播,源遠流長。單從菜系來說,就有著名的八大菜系:川菜、魯菜、粵菜、閩菜、淮揚菜、浙菜、湘菜、徽菜。而從命名方式來說,更是蘊含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佛跳墻、金屋藏嬌、八仙過?!軌蛘f,中國的飲食文化是歷史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然而,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不一樣地區(qū)間尚有不一樣的飲食文化,國與國之間的飲食文化更是有著天壤之別。所以,菜名的英譯就顯得尤為重要:既要保留本國的文化特色,又要融合當?shù)氐娘嬍澄幕?。一個英譯不當?shù)牟嗣?,會使人一頭霧水,甚至喪失食欲。而一個英譯得當?shù)牟嗣粌H僅能夠弘揚中華美食,更能夠傳播美食背后的中國文化。

本文就《舌尖上的中國i》為例,研究中西方文化差異下菜名英譯的策略。

受不一樣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原因的影響,中西方在飲食文化方面有顯著差異。從古至今,中國人就以農(nóng)耕為主,吃的大多是五谷雜糧。而西方很多國家以狩獵為主,所以飲食以肉類為主。[1]林語堂在其著作《生活的藝術(shù)》中說道,“西方人的飲食觀念不一樣于中國,英美人僅以‘吃’為對一個生物的機器注入燃料,保證其正常的運行,只要他們吃了以后能堅持身體健康、結(jié)實,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擊,其他皆在不足道中。”[2]所以,中國的“吃文化”相比西方國家,有更深的內(nèi)涵。

從吃的方式來說,西方主張分餐制[3],在保證衛(wèi)生的前提下,能夠合理控制食用量,避免鋪張浪費。且容易調(diào)節(jié)個人口味。中餐提倡合餐制[3],過年過節(jié),三五好友圍坐在大圓桌前,氣氛好不融洽!

從吃的資料來說,西餐大多“中規(guī)中矩”,西方人通常不吃動物內(nèi)臟,而中國人的餐桌上,天上飛的、水里游的、地上爬的,應(yīng)有盡有。中餐的搭配形式也常常會有大膽的突破,從不拘泥于固定搭配。

最值得一提的差異在于其命名方式上。西餐命名大多儉樸、直截了當,雖然缺乏藝術(shù)性,可是十分實用,讓人一目了然。如煎牛排、蔬菜沙拉、香煎鱈魚。而中餐講究音韻、形美[1],有的菜名溫柔婉約,有的菜名氣勢滂礡。如梅開二度、青龍過江、大鵬展翅、嬌鶯戲蝶。運用修辭手法、神話傳說、歷史典故[4]的菜名也不在少數(shù),如八仙過海、桃園三結(jié)義、鯉魚跳龍門。還有一些常出此刻喜宴中的菜名,朗朗上口、吉祥喜慶。如紅抱喜臨門、情深雙高飛、喜鵲報佳音。

(一)直譯法。

中餐菜名雖有不少講究,但簡單的家常小炒的命名也極為簡單,有些菜肴甚至直接以主要材料命名。當菜名中出現(xiàn)菜肴所使用的主要原料時,直譯法不失為一種妥當?shù)奶幚矸椒āR环矫婺軌蛘鎸嵎从巢穗仍?,一方面又能最大化地保留該菜肴原汁原味的中國味道?!渡嗉馍系闹袊鴌》中就很多運用了此種方法。

1、直接以原料命名。

直接以原材料命名的菜名簡單易懂,使人一目了然,所以在翻譯時,直接將其進行英譯即可。如“蝦膏”譯為shrimppaste。當出現(xiàn)多種原料時,常以with連接。如“黃豆酸筍小黃魚”譯為braisedyellowcroakerwithsoybeanandsourbambooshoot。

2、制作方式炊具+原料。

要說中餐和西餐最大的不一樣之處,就不得不說到中國菜肴五花八門的制作方式了。煎、炸、炒、爆、熘,光是中餐廚師在廚房里擺弄炊具、顛顛鍋就能拍成一部“大片”。以往還有過不少外國留學生因為思念家鄉(xiāng)的味道,在寢室炒菜而弄響了煙霧警報器的窘境。由此可見,中式菜肴的制作方式之繁雜,于西方人來說確實是一扇“打開新世界的大門”。所以,以制作方式加原料的命名方式在中餐中十分常見,是一條傳播中餐獨特的制作手法的捷徑。在對此類菜名進行翻譯時,常以方法+食材。如“紅燜蝦”譯為stewedshrimp、“熏鴨”譯為smokedduck。

而中餐的炊具之講究,也令人嘆為觀止。說到最常見的米飯,就有鐵板飯、煲仔飯、木桶飯、竹筒飯……而對于一些“資深吃貨”來說,光是聽到鐵板兩個字,就能想象一頓熱氣騰騰、冒著白氣、發(fā)出呲呲啦啦的聲音的美食了。所以,一些中式菜肴的命名常會在前面加上炊具名,留以人無限的想象空間。這類菜名的翻譯較為簡單,直接炊具+材料即可。如“汽鍋雞”譯為steampotchicken。

3、輔料+原料、輔料+制作方式+原料。

中餐講究搭配,如葷素搭配、色彩搭配,所以一道菜往往會出現(xiàn)多種材料。有時候,有些輔料也能夠成為一道菜的點睛之筆。所以,在菜肴的命名上,常常也會加上這類輔料,使菜名讀起來朗朗上口,也會增加食客的食欲。如“小蔥拌豆腐”,小蔥雖不起眼,但如果直接稱為“拌豆腐”或“豆腐”,就會變得平淡無奇。輔料加原料以及輔料加制作方式加原料的菜名通常直接將兩者進行翻譯,或者輔料+with+原料。如“菠菜面”譯為spinachnoodles、“火腿炒飯”譯為friedricewithham。值得一提的是,《舌尖上的中國i》在對火腿炒飯進行英譯的時候,改變了“火腿”和“飯”的位置,將其譯為“炒飯和火腿”,這是譯者的靈活之處。翻譯菜名時,能夠適當改變位置,將主材料放于前面,能夠更好地傳遞信息。

(二)音譯法。

中國人講究什么節(jié)日吃什么食物。比如在元宵節(jié)吃元宵、端午節(jié)吃粽子、中秋節(jié)吃月餅。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西方人對許多中國人習以為常的食物“一無所知”,更不可能為它們配備專門的“英文名”。所以,音譯法成了翻譯此類事物的重要方式。如今,音譯法慢慢被西方國家所理解。許多經(jīng)過音譯的詞語在西方也漸漸變得耳熟能詳。在《舌尖上的中國i》中,也出現(xiàn)了許多音譯名稱,必要時候,可在后面加以注釋。如“馕”譯為naan、“泡饃”譯為paomo(originatedfromthebakesbuns)。

(三)直譯+音譯法。

《舌尖上的中國i》中也運用了音譯加直譯的翻譯方法,究其根本,大部分是由于菜肴運用了地名+菜名的命名方式。如“鎮(zhèn)江香醋”譯為zhenjiangvinegar、“岐山臊子面”譯為qishannoodles。

(四)意譯法。

在以上幾種英譯方式中,意譯法是難度最大的一種。中式菜肴不僅僅能夠使人大飽口福,同時也能讓人了解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其原因就在于菜名所傳遞出來的一系列信息。從古至今,中國人講究喜慶、吉利。所以,在菜名中常將“魚”比做“龍”,將“鴨”比做“鳳”,將“肉丸”比做“獅子頭”。所以譯者不僅僅要了解菜肴所使用的原材料,也需要了解該菜肴的歷史故事。但往往此類菜肴最能體現(xiàn)文化底蘊。

1、象形手法命名。

中餐中有許多菜肴利用比喻、夸張等手法命名,以增加神秘性或象征完美寓意。如“刀板香”,將腌制的咸肉在燜蒸過程中將之置于上等香樟木板上,所有油膩皆被木板吸走,既堅持了肉的咸鮮又油而不膩。翻譯時將其譯為slicedsaltedpork,使人能夠一目了然。“獅子頭”在中餐中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可是其翻譯也頗有難度。若使用直譯法,將其譯為“l(fā)ionhead”,未免使人喪失食欲?!渡嗉馍系闹袊鴌》中,獅子頭譯為braisedmeatball,既解釋了制作方法,又加入了原材料,同時對其形狀加以描述,短短兩個單詞,傳遞出如此多的信息,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2、借用典故。

中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菜肴由來各式各樣,其中不少借用了歷史典故。如鑒真素鴨,是一道大明寺的素宴,是其中的經(jīng)典代表作。鑒真和尚為唐代佛教分律學高僧,因其將盛唐的飲食之道傳入日本,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驅(qū)者,同時也使大明寺素宴聲名遠播?!渡嗉馍系闹袊鴌》將其譯為monkjianzhen′ssoy“duck”?對鑒真進行了簡單解釋,對其原料也加以說明,同時為duck加上了雙引號,最大程度保留了中文名字的韻味,又不會使人誤解,是一個十分恰當?shù)姆g。

3、省略語。

中式菜肴中,將幾種原料各取一字組合而成的菜肴并不少見。即有神秘感,又留以想象空間,這類菜肴翻譯時應(yīng)盡量將其每一個字所代表的原材料逐一翻譯,使聽者更易理解。如腌篤鮮,“腌”指腌過的咸肉,“篤”指的是用小火燉,“鮮”指的是新鮮的肉。短短三個字,既包含了制作材料,又包含了烹調(diào)方式。《舌尖上的中國i》中將這道菜譯為bambooshootsoupwithfreshandpickledstreakypork。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菜名翻譯大有學問。翻譯時應(yīng)力求簡潔又不失韻味,使人一目了然。無論是直譯、音譯還是意譯,都需要譯者進行適當取舍、適當變動。一個好的菜名,傳遞出來的不僅僅是文字之間的信息,而是能留以聽者足夠大的想象空間。若菜名翻譯得當,不僅僅能傳播中華美食,更能傳播菜肴背后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

[1]吳美蘭。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及中餐菜名的英譯策略[m].四川:攀枝花學院學報,2014.

[2]林語堂。生活的藝術(shù)[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3]顧曉晶。圖示理論在中式菜名英譯中的應(yīng)用[m].河北:河北理工大學學報,2011.

[4]樊云。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及中餐菜名英譯策略[m].安徽: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

[5]孔辰。目的論視角下菜名的英譯策略[m].北京:外語論壇,2011.

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論文篇十三

春節(jié)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紅包是一種裝錢的特殊紅色小紙袋。這是中國人在春節(jié)時由父母或朋友送給小孩的禮物。紅色也可以送給沒有結(jié)婚的親戚或朋友。未婚的職員同樣也希望從老板那里得到紅包。在某些特定的場合,如婚禮或關(guān)系親密的親人朋友生日時,也會送紅包。紅包里的錢可以是幾元,也可以是一大筆。

俄國人社交中講究送禮,尤其是親戚朋友之間。禮物選得合不合人心意很重要,禮物的價格倒在其次。設(shè)計新穎、制作精美又有一定紀念意義的禮物,像旅游紀念品就廣受歡迎。去人家里做客或參加聚會,俄國人通常送鮮花、糖果或小紀念品等。對俄國人來說,直接送錢給他們是一種侮辱。

對于澳大利亞來說,社會交往中,給主人/女主人贈送一份小禮物是比較得體的做法。通常,這種禮物是酒、巧克力、花等等,不必包裝。其他在生日、周年慶、婚禮、領(lǐng)洗禮等場合贈送的禮物輕重要依你們的關(guān)系而定。

對西方人而言,圣誕節(jié)的精神是向周圍的人表達關(guān)愛。因此,圣誕節(jié)可算得上是最重大的送禮節(jié)慶了。禮物大多數(shù)是寫滿祝福與問候的圣誕卡,但小卡片鋪天蓋地、漫天飛舞,表達了濃濃的關(guān)愛之情。

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論文篇十四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jié)、共趣的氣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讓菜,在美好事物面前,體現(xiàn)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wèi)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tài),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范疇對后代思想的影響。

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盡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于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xiàn)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xiàn)于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于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也表現(xiàn)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但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diào)。

有人形象地說:如果說中餐文化像是一首混聲大合唱,那西餐就像是一支浪漫的小夜曲;如果說中餐充滿了一股陽剛之氣,那西餐則富有一種陰柔之美;中餐營造的是一種公眾交友的場所,而西餐則是在制造私密幽會的空間。從此可見中西餐飲食文化的差異。但是,這種差異似乎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變的模糊。營養(yǎng)平衡、搭配合理、重視健康已成為中西方飲食的共識,也是中西方飲食文化交流最重要的基礎(chǔ)。在世界科技騰飛與國際交往不斷加強的今天,豐富的生活和新鮮的思想為千年的中西方飲食文化注入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中國飲食帶著中華民族文化神韻逐步走向世界。

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論文篇十五

西方文化起源于海洋文明,文化本能比較開放,易于融合外域服裝文化。

中國文化起源于大陸文明,文化本能比較封閉,在服裝上具有固執(zhí)的“原體”意識,傳統(tǒng)服裝形制幾千年來地位穩(wěn)定,吸收異域服裝相對困難。

西方文化善于表現(xiàn)矛盾、沖突,在服裝構(gòu)成上強調(diào)刺激、極端的形式,以突出個性為榮。

中國文化是和諧文化,強調(diào)均衡、對稱、統(tǒng)一的服裝造型方法,以規(guī)矩、平穩(wěn)為最美。

西方文化是一種明喻文化,重視造型、線條、圖案、色彩本身的客觀化美感,以視覺舒適為第一。

中國文化是一種隱喻文化,藝術(shù)偏重抒情性,追求服裝構(gòu)成要素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品位。

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論文篇十六

中西方文化中的人際距離有多種差異,僅有對這些差異有所了解,才能減少交流障礙。該文對中西方文化中的體距和體觸行為進行了比較,并強調(diào)外語學習者應(yīng)當對異文化的人際距離堅持敏感,注重提高跨文化理解力,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本事。

人際距離;跨文化交際;體距;體觸。

人際距離是跨文化交際研究的一個重要領(lǐng)域。不一樣國家的人在談話時,對雙方堅持多大距離才適宜有不一樣的看法,談話雙方身體接觸的次數(shù)多少也因文化不一樣而各異。如果對不一樣文化中的人際距離理解錯誤,則會引起人際交往的障礙。錢敏汝(1997)認為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文化差異而造成的障礙是影響人際交往的最高層障礙,而語言差異只構(gòu)成影響人際交往的最低層障礙。

美國人類學家hall(1973)認為,空間的變化會對交際產(chǎn)生影響,加強交際效果,有時還會發(fā)揮超過言語的作用。所以,要用外語進行有效的交際,了解對方文化的空間語言是必要的。

人際距離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包括人際間的空間距離,心理距離,社會距離,語用距離,文化距離等。

空間距離指圍繞在一個人的身體周圍,具有看不見的邊界的、不允許他人侵入的區(qū)域。人的空間觀念是后天習得的,所以與空間有關(guān)的交際規(guī)則,也會因文化的不一樣而不一樣。本文將從非語言交際的角度,對中西方文化中人際間的空間距離進行比較。以下將從體距行為和體觸行為兩個層面探討中西方人際距離的異同。

2-1四種體距。

體距,在人際交往中指人們在身體空間上相距的間隔。每個人都有自我的個人空間。影響個人空間的因素很多,包括性別、年齡、個性因素、關(guān)系遠近和文化背景等。

hall(1982)以對中產(chǎn)階層北美人的觀察為基礎(chǔ),把交際者之間堅持的身體距離分為四種: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眾距離。

在親密距離中,近者能夠沒有距離,遠者從6-18英寸。一般來講,美國中產(chǎn)階級認為在公眾場合不宜堅持親密距離。個人距離近者1.5-2.5英尺,遠者2.5-4英尺。在這個距離內(nèi),通常是談和個人有關(guān)的事情。社交距離近者4-7英尺,遠者7-12英尺。例如同事之間在談公事時,通常堅持在社交距離的近距離內(nèi)。在一般的社交場合也大致堅持這個距離。如果是7-12英尺的距離,一般談?wù)摰亩际潜容^正式的公事。公眾距離近者12-25英尺,遠者25英尺以上。例如進行公眾演講時,演講者和聽眾一般堅持這種距離。

hall認為這四種距離不僅僅存在于美國文化中,在其他文化中也都存在,可是在不一樣的文化中具體的距離區(qū)域大小各有異同。

2-2中西方人際交往中體距的異同。

有關(guān)中西方個人之間距離的比較,中外學者都進行過相關(guān)的研究。美國學者布羅斯納安(1991)認為中國人之間的體距比西方人要小,并認為中國人的近體距離要比英語國家的人開放得多。他寫道:“英語國家的人在一齊時,如果有局外人走進18英寸的范圍,即使是在大庭廣眾之中,也必須會被看成是一種侵擾。中國人卻不必須有此感覺。他們看來,公開場合就是絕對的公開。”

中國學者潘永墚(1997)對于中國人講話時交談?wù)咧g的距離作了調(diào)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中國人與英美人交談?wù)咧g的距離差不多。潘永墚發(fā)現(xiàn)中國人在朋友、熟人之間的個人交談,雙方距離在0.5~1米之間,一般社交活動中雙方距離在1.5米左右,對著人群講話都在3米以上。

經(jīng)過這些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隨著時代的變化,中國人對個人空間越來越重視,中國人的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以及公眾距離都和北美人比較相近。但區(qū)別是,在中國人看來,公共場合就是絕對公開的,而美國人卻不這么認為。例如,筆者發(fā)現(xiàn),在美國的學生餐廳,如果美國學生走進他人約0.5米甚至是1米的近體距離,常常會說“imsorry”,表示歉意,美國人認為這是對他人的一種侵擾。而在中國,中國人一般認為公共場合就是絕對公開的,沒有必要因為走進旁人的近體距離而表示歉意。

此外,研究發(fā)現(xiàn),一般來說拉丁美洲人和阿拉伯人交談?wù)咧g的距離比北美、北歐之間的距離要近。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交談時會湊得很近。而拉美人和美國人交談時,拉美人往往會向前靠近,美國人卻會向后退以堅持距離。英國人與意大利人交談時,意大利人往往不斷地向前靠近,英國人則不斷地后退??傊?,不一樣的民族與文化構(gòu)成人們之間不一樣的空間區(qū)域,而人們交談時都是要堅持自我習慣的距離。

3-1接觸性文化和低接觸性文化。

有些民族的人身體接觸較多,有些民族的人身體接觸較少,所以文化能夠劃分為“接觸性文化”和“低接觸性文化”(胡文仲,1999)。

接觸性文化中的人在交往中身體接觸較多,包括大部分阿拉伯國家、地中海地區(qū)(包括法國、希臘、意大利)、歐洲及中東的猶太民族,東歐及俄羅斯人,印尼人及西班牙血統(tǒng)的民族等;低接觸性文化中的人在交往中身體接觸較少,包括北歐大部、德國、英國和美國的盎格魯-撒克遜族人以及日本人。按照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國人在公共場合的身體接觸也是比較少的,尤其是在異性之間,可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和西方文化的影響,此刻的情景也有所改變。

3-2公共場合體觸的文化差異。

中國人對于公共場合的身體接觸不敏感。在公共汽車、地鐵、超市或者大街上偶爾不慎碰到其他人,中國人常常認為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不會表示歉意,被碰到的人一般也都采取寬容態(tài)度。而英美人對于公共場合陌生人之間的身體接觸十分敏感,往往都極力避免,他們忌諱在擁擠的公交車或地鐵上與陌生人的身體有長時光的接觸,從人堆中擠過去更是大忌,并且被認為是極不禮貌的。通常情景下,偶爾不慎碰到其他人的身體,總要表示抱歉。如不及時表示道歉,對方的反應(yīng)會很強烈。這與一些人口擁擠的中國城市的情景相當不一樣。以下的例子來自筆者對一位有過留美經(jīng)歷的中國教師的訪談。

這位來自中國的訪問學者在美國期間,有一次和朋友在一座美國小城鎮(zhèn)的街道上散步,她朋友的胳膊不細心碰到了一個走過的美國人,可是他們沒有道歉,結(jié)果那個美國人憤憤不平地盯著他們看了很久,在走遠后他們?nèi)匀挥X察到身后有敵視的目光。事后他們對這次經(jīng)歷記憶深刻并深感不解。能夠看出,這次不愉快的經(jīng)歷是由于體觸行為的中美文化差異引起的。

另外,國外的調(diào)查證明英美人、法國人與拉丁美洲人在身體接觸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一般關(guān)系的兩個人坐著談話時在一小時之內(nèi)觸摸對方身體的次數(shù)是:英國倫敦0次,美國的蓋恩斯維爾2次,法國巴黎10次,波多黎各的圣胡安18次。我國的潘永墚教授(1997)對中國人進行了類似的調(diào)查,發(fā)此刻公園中交談?wù)唧w觸的次數(shù)平均是8次。

這說明中國人在公共場合的身體接觸比英美人次數(shù)多,但比法國人、拉丁美洲人次數(shù)少。

3-3社交性擁抱或親吻的文化差異。

在西方國家,家庭成員、關(guān)系密切的朋友在分別一段時光以后再次見面,或者在告別時,常常擁抱和接吻。這在西方國家是一種禮儀。依照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通常人們不會在公共場合擁抱、接吻。胡文仲(1986)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在美國人看來只可是是屬于社交范圍的擁抱接吻,中國人往往會感到十分尷尬。雖然此刻中國大城市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較大,戀人或者親友見面或分別時有時也會擁抱,但在比較偏僻的農(nóng)村地區(qū)仍很少見。有學者認為,習慣于擁抱接吻的華人對美國文化的其他方面也都比較適應(yīng),并能夠由此看出華人理解當?shù)匚幕某潭取?/p>

以下是一個真實的中美人際交往的誤例剖析。一位中國的訪問學者參加了美國大學的一個聚會,聚會結(jié)束后,多數(shù)人都擁抱道別。一位女士也過來擁抱這位中國訪問學者,但他立刻變得渾身緊張。其他女士注意到他的不安,都沒有過來擁抱他。但看著別人撇開自我相擁時,他不禁有局外人的感覺。這位中國訪問學者的尷尬可能會得到很多中國人的認同。盡管西方文化的影響越來越明顯,中國的異性朋友仍然不習慣在公眾場合擁抱。對北美人來說,這位中國訪問學者對擁抱的不安反應(yīng)則被理解為保守和不友好。

3-4同性之間體觸的文化差異。

按照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同性之間手拉手或者摟肩膀走路,是一種正?,F(xiàn)象,是能夠理解和允許的。在西方國家,兩個青年男子或女子手拉手在街上走路,往往會被認為是同性戀者,而異性間同樣的行為卻被視為自然。以下的例子是一個真實的中美人際交往的誤例剖析。

一個年輕的美國女外教在一所中國大學教英語,她常理解學生的邀請外出參加活動??墒窃谥袊煌〒頂D的街道上過馬路時,她常常覺得心驚膽戰(zhàn)。結(jié)果,過馬路時女生們就拉著她的手或挎著她的手臂,男生們卻羞于照顧。這位女外教覺得很別扭,以至于一到過馬路時就趕緊遠離女學生,因為這使她聯(lián)想到同性戀而深感不安。可是,中國女性間類似的身體接觸卻很平常,而普通關(guān)系的異性之間卻不習慣于身體接觸。

3-5有關(guān)觸摸孩童的文化差異。

在中國的文化中,觸摸小孩是一種親昵的舉動,成人能夠摸孩子的頭也能夠抱過來親吻。如果是朋友或者鄰居的孩子,人們會認為這是友好的表示??墒窃谖鞣剑鞘羌彝コ蓡T或者極為親密的朋友關(guān)系,通常人們都不能隨便觸摸或者親吻孩子。一些來自西方國家的媽媽們常常會抱怨說中國人喜歡撫弄他們的小孩子,這種行為讓她們覺得很別扭和尷尬。雖然她們明白這種對孩子的觸摸是友好的表示,可是這種行為在西方文化里卻被認為是冒昧的、粗魯?shù)摹?/p>

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培養(yǎng)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的本事,包括與異文化的合作伙伴的交際本事,不一樣文化間的合作本事,適應(yīng)職業(yè)活動的本事,獨立提出問題和討論問題的本事,人際交往、組織和應(yīng)變本事等。經(jīng)過中西方人際距離的文化差異的比較,我們能夠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1)培養(yǎng)體距行為的文化差異意識。外語學習者應(yīng)當注意體距行為的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時,應(yīng)當事先了解對方文化中人們在交往中的距離,交流時與對方堅持適宜的體距。

2)培養(yǎng)體觸行為的文化差異意識。外語學習者應(yīng)當注意體觸行為的文化差異,在和不一樣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時,應(yīng)當首先了解對方文化是接觸性文化,還是低接觸性文化,也應(yīng)當學習對方文化中的體觸行為所表達的含義,同時也要避免一些對方文化反感的體觸行為。

3)對異文化的人際距離堅持理解和包容的態(tài)度。人的空間觀念是后天習得的,不一樣文化中人們的空間觀念也有所不一樣。差異構(gòu)成的原因往往和對方文化的自然環(huán)境、歷史背景、價值觀念等因素有關(guān)。在跨文化交際時,外語學習者對異文化的空間語言應(yīng)當持有理解和包容的態(tài)度。

4)重視跨文化交際本事的培養(yǎng)。在學習外語的同時,也要重視學習對方的文化,并比較其和本國文化的異同,注意跨文化交際本事的培養(yǎng)。

隨著全球化的快速發(fā)展,中國人和西方人的交往也越來越頻繁。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需要意識到中西方文化中人際距離的諸多差異,才能減少由文化差異造成的交流障礙,從而進行更為有效的交際。外語學習者除了學習語言本身之外,還應(yīng)當對異文化的體距行為和體觸行為堅持敏感,注重提高跨文化交際本事。

[1]錢敏汝??缥幕?jīng)濟交際及其對外語教學的意義[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4).

[2]hallsilentlanguage[m].n.y.:anchorpress,1973.

[3]綦甲福。人際距離的跨文化研究-論中國留德學生的人際距離體驗和跨文化學習[d]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2007.

[4]hallhiddendimension[m].n.y.:anchorbooks,1982.

[5]布羅斯納安。中國和英語國家非語言交際比較[m].畢繼萬,譯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1.

[6]潘永墚。身勢語與跨文化理解[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7(1).

[7]胡文仲??缥幕浑H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1991.

[8]戴凡,smith,stephenlj.文化碰撞-中國北美人際交往誤解剖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8165355.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