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可以促使我們思考,確保我們的工作更加高效、有效地運行。寫總結時應注意邏輯性和條理性,將內容按照一定的順序和結構進行組織,使其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建立積極向上的人際關系網(wǎng)可以為個人發(fā)展帶來更多機會。
詩經(jīng)關雎教學設計篇一
2、了解比興手法。
3、體會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
1、反復朗讀;感知詩歌大意。
2、采用提問質疑共同討論等方法分析關鍵句子,理解意境。
3、朗讀背誦,積累名句。
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1、對每句詩的理解。
2、體會整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課件及音頻資料。
教學課時:二課時。
一、激趣導入,資料共享。
今天我給大家?guī)硪环嫞埻瑢W們先欣賞欣賞(屏顯畫面):一對呱呱鳴叫的水鳥歡樂地嬉戲在青青河洲,長長短短的碧綠水草隨水漂流,看到這幅畫,你會想到什么呢?(學生自由發(fā)言)想像很豐富,那么同學們知道三千年前的人們又是怎樣聯(lián)想的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詩經(jīng)》,聆聽三千年前華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東方的文明與輝煌。未讀《詩經(jīng)》,先聞其名,《詩經(jīng)》究竟是怎樣一部書,哪位同學為我們介紹介紹?(學生介紹)善于查閱資料,好?!对娊?jīng)》是詩歌的源頭,讀者《詩經(jīng)》,你會覺得不如了浪漫的殿堂。那么,大家知道冠于《詩經(jīng)》三百篇之首的是哪一首嗎?(生答)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關雎》。
二、一唱三嘆吟誦《關雎》。
1、教師質問(學習詩歌的方法、朗讀注意問題)。
2、請學生大聲自由朗讀課文,對照注釋,讀準字音、節(jié)奏。(老師板書課題)。
3、抽一名學生讀,評價。
4、齊讀一遍,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
5、師讀,請同學們邊聽邊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試用簡潔語言概括(或播放錄音)。
6、一生說說內容。(這首詩寫了一個青年男子對一女子的愛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過程。)。
7、這首詩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優(yōu)美動人的愛情故事,請同學們選擇你喜歡的讀書方式,可以大聲讀,可以小聲吟誦,還可以閉目沉思,想象故事中一幅幅畫面。老師先給同學們做個示范,起到拋磚引玉——我在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句詩時,眼前不禁浮現(xiàn)出這樣的情景:碧藍如洗的天空下,一條玉帶似的河流靜靜流淌。和中的小島上,芳草如茵,一對對雎鳩鳥在草叢里、河水邊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戲……。你的眼里心里會出現(xiàn)什么情景呢?請同學們邊讀邊想。
8、學生邊讀邊想,然后抽三名學生說說,請全班學生有感情的齊讀這首詩。
三、美不勝收品味《關雎》。
好詩不厭百回讀,同學們一遍比一遍讀得好,可見入情才能入境。古人說: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請同學們深入研讀這首詩,小組討論交流,以“我從這一句、這幾句或這首詩中,品出了《關雎》的美”的句式,說一說你的思考和發(fā)現(xiàn)。
教師根據(jù)學生發(fā)言形成板書(人物美;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3、教師小結(從字里行間,同學們品出了《關雎》的人物美,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其實,它的魅力,它的佳處,遠遠不止這些。這首詩既寫了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限于自拔的低沉哀吟,難怪孔子說它“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看來,被冠于《詩經(jīng)》之首的《關雎》的確名不虛傳。
美詩若美讀,定能錦上添花,別有意趣?,F(xiàn)在,分男女生兩大組配樂朗讀《關雎》,比一比,看哪一組的朗讀技高一籌。
1、男生配樂讀,女生配樂讀。
2、教師點評。
3、師生共同演繹《關雎》之美。(師領讀前四句,全班齊讀前四句,第五句開始男生先讀,女生后讀,形成一種錯落之美,最后兩句詩男生讀兩遍,和女生的朗讀合在一起。師輕聲朗讀前四句。)。
4、美詩可美讀,美詩也可以和樂而歌唱,因為詩歌本是可以和樂而歌的。同學們想不想聽今人譜曲的《關雎》。現(xiàn)在,讓我們和著音樂,一起深情吟唱這首傳誦千古、經(jīng)典古樸的愛情歌謠。(課件播放歌曲《關雎》,師生齊唱。)。
《詩經(jīng)》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活水,開闊、豐盈、簡單、潔凈。課后,讓我們進一步聆聽華夏先民的吟唱,吟誦優(yōu)美文字,傳唱古老歌謠,進一步感受我國古代文明之輝煌。
詩經(jīng)關雎教學設計篇二
《關雎》是一首古老經(jīng)典的愛情詩歌,盡管其中有些詩句人們耳熟能詳,但對于初三學生來說,真正理解起來卻并非易事,引用《關雎》教學設計。因此,本著”以學為主“的原則,這次課堂教學就化難為易,化繁為簡,采用了”一詩四讀"的方法--吟讀,譯讀,品讀,唱讀。換一種說法就是:大聲地朗讀,生動地譯讀,多元地品讀,優(yōu)美地唱讀。
【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jīng)》的基本知識,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2.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想象能力,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對我國古代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背誦。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
【教學方法】。
誦讀法。
詩經(jīng)關雎教學設計篇三
(1)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請舉例分析其表達效果。(3分)。
(2)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苯Y合本詩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3分)。
(1)運用“興”的藝術手法(1分)。如本詩開頭用“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來起興,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雙成對的雎鳩鳥聯(lián)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鳩鳥的和鳴聯(lián)想到君子對淑女的思念(2分)。(答出“比興”“興寄”“重章疊句”并舉例分析其表達效果亦可)。
(2)《關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1分)。寫一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這個過程顯得美好、喜悅而又不低俗,所謂“樂而不淫”(1分);寫求之不得的焦慮、苦悶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熱鬧情景,所謂“哀而不傷”(1分)。
3.這首詩表現(xiàn)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4.詩中有許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疊句,這種表達方式有什么作用?(2分)。
3.(2分)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對愛情(對美滿生活,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4.(2分)(1)可以充分表達詩人思想感情(1分)。(2)增加詩歌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1分)。
詩經(jīng)關雎教學設計篇四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冒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在春秋時代就產(chǎn)生了《詩經(jīng)》,而且是民歌。產(chǎn)生如此優(yōu)美詩歌的民族是一個偉大的令人肅然起敬的民族。民歌經(jīng)“酋人”或“行人”之搜集、整理,或許會過濾掉許多原始生動的東西,但樸素天然的內核仍在,我們仍可從吟唱中感受到遠古傳來的濃郁的人間煙火氣息。讀《詩經(jīng)》是在聽古代的民人在歌唱,自然,純真,決沒有文人裝腔作勢的窮酸庸俗聲。
《詩經(jīng)》的第一篇《關雎》為我們描述了一個美麗委婉的相思愛慕故事:一個貴族青年男子(君子),見到采摘荇菜的女子,愛慕之意于內心油然生起,遂被“求之不得”弄得“輾轉反側”,只能在想象中和她親近、結婚?!熬印睂φJ為是“君子好逑”的對象是明確的,既看重她的外表又看重她的內涵,所謂“窈窕淑女”,這區(qū)別僅僅是外貌的一見鐘情(當然,外貌的第一觀感心生悅意也無可指責)。對愛情的敘述方式直白又含蓄,他不敢正面去表白,似乎只限于“輾轉反側”和“寤寐思服”,讓自己在愛情的幻想中求得滿足。這是典型的中國民間傳統(tǒng)的愛慕方式,是柔美含蓄的,也是清新健康的?!对娊?jīng)》中的民歌有許多是古代男女愛情的寫照,有些是場景,有些是對話,更多的則是這種矜持羞怯式的心理描述??鬃诱f“《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薄蛾P雎》為我們保留了一千多年前民間傳來的一縷情絲。
除了河洲的一群水鳥,《關雎》中有兩個形象,君子,淑女。君子稱得上真正的“君子”,他對心儀的女子沒有過激的行為,甚至沒有一點言語或行為表示,只有苦苦的單相思。詩歌用兩段的篇幅描述著“君子”意欲親近的想象,又用采摘荇菜的鏡頭切換,情境和意識跳躍性的閃現(xiàn),到高潮處戛然而止,很有"蒙太奇"組接的現(xiàn)代感。三次采摘荇菜的描寫,不僅僅是詩歌節(jié)奏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刻畫人物,我們仿佛通過“左右流之”“采之”“芼之”的行為描繪,看見了那位嫻靜可愛美妙娟好的古代“淑女”??鬃诱f這種情感的描寫“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固然是本篇情感的有秩序有節(jié)制的傾吐,也正是整個中國藝術對“寫意”手法和審美“間離”效果的追求。
孔子時代的士大夫們言必稱“詩”,常說的“詩云子曰”“賦詩言志”所指皆是《詩經(jīng)》。《論語》說“不學《詩》,無以言”,可見,在中國文人詩人心目中,《詩經(jīng)》的地位是很高的。引起研究者注意的,不僅僅是古代的這些愛情描寫和生活場景記錄,當然還有它的藝術手法。雖是民歌,但它是中國詩歌的良好的開端和當之無愧的“基礎”,韓愈稱《詩經(jīng)》的藝術手法為“葩”,王士禎說它:“如畫工之肖物”。關于藝術手法,《周禮》總結出了《詩經(jīng)》“六藝”:風、雅、頌、賦、比、興。前三種是分類,風是土風,土樂,是民歌小調。雅為“夏”地的雅音,可為“官調”。頌是舞曲,可看作宮廷歌舞樂曲。鄭樵《六經(jīng)奧論》說:“風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但在《詩經(jīng)》中三者互有滲透。朱熹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直接敘述或描寫。比是比喻:“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中國人是很會運用比喻的,《詩經(jīng)》中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對喻。興,是啟發(fā),是借物起興,是詩人見到一種景物,由此引發(fā)心中儲存的情感而發(fā)出的感嘆,也或許是把早已潛伏于內心的“本事”放置于某一特定的情景后的相互交融,換句話說,是一種心靈或情感需要。謝榛《四溟詩話》對賦比興作了一番統(tǒng)計:“予嘗考之《三百篇》:賦,七百二十;興,三百七十;比,一百一十。”看來,那時的民歌作者已經(jīng)把這幾種修辭方法應用得得心應手了。
《關雎》是現(xiàn)存《詩經(jīng)》中的第一篇,其“比”“興”的作用非同小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是詩人事先營造的環(huán)境和美妙的氣氛,“關關”也有水鳥相互鳴唱應答的意思。也有學者考訂,鳩意指女性,相傳這種鳥多雌雄情意專一,與常鳥不同?!痘茨献印ぬ┳逵枴氛f:“《關雎》興于鳥,而君子美之,為其雌雄之不乖居也?!蓖跸戎t解釋:“不乖居,言不亂耦”。如此說來,“興”又有“比”的成分。詩人不可能拿一個毫不相干的東西來起“興”,更不會借一個截然相反的事物與所營造的境界相悖。河,有人解釋為黃河,“興”起的一句話并不特指黃河,那么下面的“左右流之”呢?黃河里有“荇菜”嗎?這只是詩人創(chuàng)造或想象的一種氛圍,是“空鏡頭”?!对娊?jīng)》的這種手法一直影響到后世的民歌詩歌,或者說,這種手法一直被中國的詩人民歌所沿用。如《孔雀東南飛》的開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織素……”現(xiàn)代民歌《東方紅》:“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薄渡降さら_花紅艷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咱們革命的隊伍大發(fā)展。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毛主席領導咱打江山?!薄缎盘煊巍罚骸吧降さら_花背洼洼紅,先挑你人才后挑你的心。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藍,你把你白臉掉過來。青楊楊的柳樹長得高,你看看妹子哪達兒好。蕎麥子開花一溜溜白,你看看妹子哪達兒美。馬里頭挑馬一般般高,人里頭挑人就數(shù)你好?!薄把屡仙祥_花崖畔上紅,受苦人盼著好光景。”現(xiàn)代獨唱歌曲:“百靈鳥從藍天飛過,我愛你,中國!”……這些來自民間的歌聲,其借物起興、興比互補的用法,與古代民歌是一脈相承的。
《關雎》和《詩經(jīng)》絕大部分篇目一樣,以四字為主,讀來瑯瑯上口,振振有聲,幾番“參差荇菜”大同小異的重復,起到了描寫人物行為、強化感情色彩,以及調節(jié)節(jié)奏的作用,而“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更使得詩歌有聲有色,顯現(xiàn)出繪畫音樂的“音色”美,難怪孔子稱之“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薄皝y”相當于“副歌”,章句的重疊,一唱三嘆反復的吟詠,渲染了音韻、節(jié)奏氣氛,達到了意象合一的妙合,完成了意境的創(chuàng)造。
聽爸爸說,當年他領我的媽媽去魯北的農(nóng)村老家結婚,鄰家為其寫的對聯(lián)是:“關雎興雅化;麟趾振家聲”“琴瑟友之;鳳凰鳴矣”。不知道當年的爸爸是否是“謙謙君子”,媽媽是否是“窈窕淑女”,《麟之趾》篇里描述的“振振公子”是不敢當?shù)?。窮鄉(xiāng)僻壤里居然能尋到這樣的對聯(lián)(這是否仍然是遠古民歌在鄉(xiāng)村的余響?。?,且與我在那時候就有了些許聯(lián)系,我由是對《關雎》有了特殊的感情。
詩經(jīng)關雎教學設計篇五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詩經(jīng)——周南——關雎》一出,天下男女老少皆能作:“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開創(chuàng)了永恒的相思情篇,藝術魅力不容置否。
雎鳩,一種水鳥,又叫王雎。其“生有定偶而不亂之,偶相并游而不相狎”。雎鳩從一而終的自然生命現(xiàn)象,經(jīng)人類吟詠就成了對天長地久的愛情的贊嘆。無獨有偶,一種叫信天翁的鳥也是如此,一旦失去配偶,另一方將幾日不食而至餓死,或者撞崖而亡。在雎鳩身上看到的是君子淑女的如意搭配,完美和諧的愛戀與婚姻。所以,此詩也是婚戀文化的反映。
詩歌揭示什么?這首詩又揭示了什么呢?
詩歌所揭示的真實大致包含了三種層次:首先反映了作詩者的感情,甚至是賦詩者的個性人格。這既是《詩大序》中說的“吟詠情性”的主張,也是《左傳》中所記載的賦詩言志的宗旨;其次,詩是一種文化教養(yǎng)下的產(chǎn)物,反映社會教化與時地風氣的特性;第三,此類意向性活動最后必須指向能夠引發(fā)情感的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情況,反映社會的基本現(xiàn)實。這就是《詩大序》所謂“情發(fā)于聲聲成文謂之音”?!盾髯?-儒效》有“詩言是其志也”之說。儒家詩教要求詩歌內容“無邪”,“溫柔敦厚”,因此,“志”只能是合乎社會倫理綱常的群體意志,具有教育作用。在中國古代,儒家的思想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思想,文學活動往往要被納入到維護封建統(tǒng)治,封建禮儀的思想軌道,把文學當作倫理,道德,政治的教化工具?!拔囊暂d道”的思想,都體現(xiàn)了教化的色彩。
《詩經(jīng)》成為儒家經(jīng)典后,《詩經(jīng)——周南——關雎》在儒家的整合中,“言志”與教化雙管齊下,并行不悖,由對美好情愛的追求晉級為理想婚姻的標準。追求天長地久的情愛,琴瑟之好,本無可厚非;感情從一而終,固若金湯更值得贊美。但這樣一定要發(fā)自內心,出于自愿。如果將從一而終的自然生命現(xiàn)象納入社會道德規(guī)范,并刻意追求,就會在美的基礎上長出丑與惡來。儒家道德中有三綱五常,“從一而終”的思想就是其一,即要求女子一輩子只能嫁給一個人,男人若死了也要守婦道,守活寡,不再改嫁。若能立即自殺那更是“貞烈女子”。這就是儒家中貞節(jié),貞潔的思想,官方有“貞節(jié)牌坊”褒獎,人人敬之!王雎的自然生命現(xiàn)象已納入社會倫理綱常,教化之下成為一種社會群體意志。
真有那么多天長地久的情愛嗎?
我想沒有那么多的癡情女子!
也可以說沒有那么多百年難得一遇,萬中無一的大情種男人值得女人作出這樣的犧牲!
試想一個女子年紀輕輕的就守活寡到終老,這一輩子會是怎樣的一種生活?!對于守活寡的問題,我認為古代婦女社會地位低下,男人三妻四妾,根本談不上情專。女人沒有放棄婚姻的權利,男人隨時可以一紙休書解決掉與女子的夫妻關系。被休掉的女子也會遭受世人的奚諷嘲譏。若女子不幸喪夫,地位低下的婦女如果再嫁其實可以解決兒女,自身生計問題,也符合人性的正常要求。而儒家從王雎身上提煉出一座高聳入云的貞節(jié)牌坊栽在社會群體的心中,外設其它獎勵。教化與功利熏就社會觀念,一旦形成難以逾越。這種由自然現(xiàn)象晉級為社會婚姻道德標準,在儒家思想中是一把“滅絕人性的神器”,在中國婦女頭上揮來掃去幾千年!不用想,肯定是鮮血淋漓的,殘忍至極。
在儒家思想作為統(tǒng)治思想的社會里,彰表“從一而終”的貞節(jié)牌坊,是婦女身上背負的沉重的石碑;貞節(jié),貞潔,婦道,節(jié)婦這些內容鑄成了一套桎枯人性的黃金枷鎖。
今天學習《詩經(jīng)——周南——關雎》,我想學校教給我們的,應該更全面一點。從王雎等動物自然生命現(xiàn)象衍生出來的儒家婚戀思想,貞節(jié)思想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占著濃重的比重,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文學莫不是包含了很多的思想文化么?詩背后是有文化內容的,該發(fā)掘更深。
《關雎》所表現(xiàn)的不只是追求美好愛情與婚姻,也揭示了儒家婚姻戀愛觀念的惡,是滅人欲的道德綱常的美化。該是抨擊它的時候了,儒家將《詩經(jīng)》奉為“經(jīng)”,以致我們在學習它的時候,大力褒揚,殊不知我們在稱贊一種變態(tài)的,反人道的,反人性的,滅人欲的儒家封建道德,變態(tài),畸形,極端的婚姻與戀愛觀點。
詩經(jīng)關雎教學設計篇六
1.了解有關《詩經(jīng)》的基本知識。
2.理解這首詩的主題。
3.了解詩中運用的反復和賦、比、興等創(chuàng)作手法。
4.要求學生反復誦讀,背誦這首詩。
二、教學重點:理解這首古詩的主題。
三、教學難點:了解賦、比、興的表現(xiàn)手法。
四、教法和學法:誦讀法、師生互動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研究性學習法等。
五、教學過程:
我給大家講個故事:大宋年間,遼國使者出使大宋,這遼國使者對大宋朝文人的才學早有所聞,于是,想以他本國一直無人能對的死對來為難他們。且聽他出的上聯(lián)是:三才天地人……,(多媒體顯示)。
串講:這上聯(lián)一出,只見當時在朝的文武官員個個面面相覷,搖頭嘆息,同學們,難道真被一小國使者難住了不成。我們來對對看,怎么樣?不過,同學們對聯(lián)接觸得可能不多,我給大家提示一下,“三才”最早出自《易經(jīng)》,“三才”的內容是天才、地才、人才。那什么內容也包括三部分?請大家打開書本仔細閱讀《詩經(jīng)》的注解一,你也許能馬上對出下聯(lián)。(學生看書,教師提示學生勾畫重點)。
串講:有誰能對?(《詩經(jīng)》風雅頌,很不錯,你已是半個東坡了。)。
明確:幸虧我大宋朝有博學多才的東坡先生在,只見他略一沉吟,對:四詩風雅頌(多媒體顯示)《詩經(jīng)》將大雅與小雅,合稱為“雅”,故此將“風雅頌”稱為“四詩”。三對四,天地人對風雅頌,非常工整,得此對句答復,遼使為之贊嘆驚愕,佩服得五體投地。
師:“風”指什么?“雅”指什么?“頌”指什么?《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
串講:最能代表《詩經(jīng)》成就的是“國風”?!帮L”注解上說是“地方歌謠”那到底是寫什么內容的呢?為何有如此高的評價呢?我們來看《詩經(jīng)》的首篇“關雎”,它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風的特色。
1.范讀全詩注意字音和停頓。(多媒體顯示)。
2.自由讀(注意注釋中的字音)朗讀指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傍F”“洲”“逑”韻角中都有ou,并在同一位置上重復,要拖長讀,顯出聲音的回環(huán)和諧。
3.齊讀(正音、停頓:關關/雎鳩)整體感知。
提問:詩也就是歌。剛才我們已經(jīng)了解到,風中的詩都是地方民歌。這是一首什么樣的歌曲?(愛情)。
4.是男子追求女子呢,還是女子追求男子?何以看出?(多媒體顯示)。
問:“好逑”、“窈窕”是什么意思?(君子好逑,注意“好”的讀音為第三聲,因為意思為“理想的配偶”不是喜歡配偶?!榜厚弧笔莾仍诿篮屯庠诿赖慕Y合。)。
串講:男子追求女子,經(jīng)歷哪些過程?這整個過程我認為是一個完整的愛情故事,也可以說是愛情的三部曲。(多媒體顯示主題內容分析)。
5.請同學們仔細研讀,哪三部(哪三個階段),用三個詞語分別概括。
學生討論:(相愛或相戀,相即互相,是雙方的。這是兩相情愿嗎?)。
明確:鐘情(多媒體顯示)哪幾句詩寫的是這一階段的?(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多媒體逐步顯示)。
串講:鐘情于女子以后,第二階段呢?用什么詞語來概括?哪些詩句?(多媒體顯示)。
“寤寐”“思服”什么意思?討論后明確:追求(多媒體顯示)。
串講:你認為追求的結果是怎樣的?理由呢?這一階段用什么詞語來概括?
討論明確:結合(琴瑟友之,鐘鼓樂之)(多媒體顯示)“友之”“樂之”是什么意思?
對這個結果歷來有爭議。有些人認為這是一種美好的幻想。也有人認為這是追求的結果,也就是結合了。理由是:鐘鼓是我國古代的大型樂器,不象現(xiàn)在的年輕人拿把吉他,到人家姑娘面前叮叮咚咚敲上一陣。撞鐘擊鼓不是隨隨便便,任何人都能有此排場的,只有貴族在迎娶新娘時才有如此隆重的場面。用琴瑟來比喻婚后幸福的生活?,F(xiàn)在,也還用琴瑟之和來表現(xiàn)夫妻和諧。當然同學們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理解。
6.通過剛才的學習,你們能否概括本詩的主題?(歌頌對愛情的忠貞)(多媒體顯示)。
7.有感情地朗讀。
1.興。
串講:剛才我們在分析詩歌內容的時候,你們有沒有注意到有幾句詩我們始終沒有提到。我們先看第一句:導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與后面兩句有什么關系?(引出)(多媒體顯示詩句)。
串講:這在表現(xiàn)手法上,叫興,或者說托物起興。它是一首詩或一章詩的發(fā)端。托什么物興的又是什么?(托“關雎”興“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那為何不說“關關烏鴉”卻說“關關雎鳩”換句話說,所起興的事物和所歌詠的事物之間有沒有內在的聯(lián)系呢?看注解“雎鳩是一種貞鳥”鳥類一般是群居的,而雎鳩卻有固定的配偶,也就是一夫一妻,這說明愛情的忠貞。同時就預示著這首詩的主題——贊美忠貞的愛情。由此聯(lián)想到世間美好的婚姻愛情。它在詩中的作用很重要,可以寓意、聯(lián)想、象征,烘托氣氛等。
這首詩中有大量的“興”句,請同學們在以下幾節(jié)中找找看,(先言什么,興什么?)。
討論明確:首章以雎鳥的成雙和鳴、相依相戀,興起淑女應配君子的聯(lián)想。次章以荇菜的左右無方,隨水而流,興起淑女之難求。末章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興起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正是運用了興的手法,詩歌將人物內心的感情較好地揭示出來了。(根據(jù)分析多媒體逐步顯示)。
2.比、興經(jīng)常和比結合使用,在興的同時,又有比。所謂“比”,簡單地說,就是比喻。(多媒體顯示)我們剛才分析“興”時,同時就有“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還有以荇菜的'左右無方,隨水而流,比喻淑女的難求。
3.還有一種很重要的表現(xiàn)手法:賦,所謂“賦”,是鋪陳其事,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敘述和描寫。這首詩也大量的用了賦這種表現(xiàn)手法。同學們,能找到嗎?(全詩寫愛情故事就是用了“賦”)。
四、欣賞音律(音韻美)。
1.重章疊唱。
現(xiàn)在我們分組對讀,來思考一下《詩經(jīng)》在藝術上具有什么特點?(反復)。
師:對,有哪些句子是“反復”?
明確:第二章中“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與下文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左右毛之,只改了一字,準確地說應該是“重章疊唱”,(多媒體顯示)這種手法對后代詩歌的影響很深遠,如現(xiàn)在的歌曲,在高潮部分再三反復,這是為什么?這樣唱才覺得過癮。使的詩篇回旋跌宕,造成了一唱三嘆的效果,突出了詩歌的形象,取得情深味長的效果,增強了感染力。這正是民歌的一個特色。(如好一朵茉莉花)。
2.偶句入韻。
在音韻上,除了重章疊唱以外,還有什么特點?再讀詩歌(押韻)我們以第一小節(jié)為例,看看有哪些韻腳?押了什么韻?首句鳩”“洲”“逑”韻角中都有ou,下文又有虛字腳“之”字不入韻,而以虛字的前一字為韻,全篇三次換韻,這種在用韻方面的參差變化,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這種偶韻式支配著兩千多年來我國古典詩歌諧韻的形式。
3.雙聲疊韻。
師:詩歌在用詞上也非常講究,采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如“窈窕”是疊韻;(兩個韻母相同的)“參差”是雙聲;(兩個聲母相同的)“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這類詞兒修飾動作,如“輾轉反側”;摹擬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并茂。雙聲疊韻連綿字的運用,保持了古代詩歌淳樸自然的風格。
請閱讀下面幾首詩歌,分析它的表現(xiàn)手法。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笆芸椝兀膶W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
齊讀,思考:這首詩繼承了《詩經(jīng)》哪種表現(xiàn)手法?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顯示答案:(興)(其他幾首用同樣的方法。)。
《秋浦歌》(其十五)李白。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比興)。
《雨霖鈴》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ㄙx)。
《紅燭》聞一多。
紅燭??!這樣紅的燭!詩人??!吐出你的心來比比,可是一般顏色?
紅燭??!是誰制的蠟—給你軀體?是誰點的火—點著靈魂?……。
紅燭??!……(重章疊唱)(用啟發(fā)性朗讀學生很快能回答)。
總結:由此可以看出,詩經(jīng)中的表現(xiàn)手法對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影響的深遠:從漢樂府到唐詩、宋詞,甚至現(xiàn)代詩歌。
六、小結《詩經(jīng)》“六藝”。
七、自由讀,并且背誦。
八、語文實踐活動:同學們,這節(jié)課大家學得很認真,這下,我們也當一回詩人,再現(xiàn)《關雎》一詩的意境和主題,寫一首新體詩,字數(shù)不限,句式長短不作要求,只要有詩味就行。至于押韻,感興趣的同學可嘗試一下。
九、結束:音樂欣賞。
最后,讓我們來感受一下《關雎》的音樂美。
詩經(jīng)關雎教學設計篇七
關雎是《詩經(jīng)》中的一篇古韻詩,描繪了古代女子的愛情癡情和失落,表現(xiàn)了愛情的苦澀和無奈。這首詩給我?guī)砹嗽S多思考和感悟。首先,在關雎中,我感受到了古代女性在愛情中的無奈和迷茫;其次,詩中所展現(xiàn)的無望的愛情觸動了我的內心深處;最后,關雎讓我重新審視了現(xiàn)代社會中的愛情觀。
首先,我深刻感受到了關雎中古代女性愛情的無奈和迷茫。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疊疊桑為比喻,描繪了女子在愛情中的虛度歲月和蒙受的痛苦。古代婦女的地位低下,無法選擇自己的愛情,往往受制于家族和社會的壓力。她們不能自主選擇自己的伴侶,而是被迫嫁給陌生的男子。這使得她們在婚姻和愛情中感到迷茫和無奈。對我來說,作為一個當代女性,我深感幸運,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愛情和伴侶。
其次,關雎中無望的愛情觸動了我的內心深處。詩中的女子情深意切,忍受著愛情的痛苦和無望。她們付出了全部的感情,但換來的只是辜負和失望。這讓我聯(lián)想到現(xiàn)實中的許多愛情故事,很多時候,我們對愛情抱有美好的幻想,但最終卻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殘酷而無奈。這種種種情感共鳴,讓我深感到沉痛和無奈。然而,我也意識到,無望的愛情并不只是古代女子的經(jīng)歷,現(xiàn)代社會中也難免存在這樣的悲劇。
最后,關雎讓我重新審視了現(xiàn)代社會中的愛情觀。在現(xiàn)代社會,很多人對愛情有著過于理想化的幻想,總是期待理想中的完美愛情。然而從《關雎》中可以看出,愛情并不總是那么完美,往往伴隨著痛苦和無奈?,F(xiàn)代人可能更加理性和冷靜地面對愛情,而不盲目地追求浪漫的愛情故事。我們應該珍惜現(xiàn)實中的愛情,懂得在愛情中找到平衡和真實。
在結束時,我不禁深思自己的愛情觀。關雎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愛情并不總是美好和甜蜜的,它也同樣包含了痛苦和無奈。與其苦苦追求幻想的完美愛情,不如學會在現(xiàn)實中珍惜和平衡,珍惜眼前的愛情和伴侶。力求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尋找自己的幸福和滿足,而不是苦苦等待和追求難以實現(xiàn)的完美愛情。
總之,《關雎》這首古韻詩讓我對愛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通過描繪古代女性在愛情中的迷茫和痛苦,這首詩引發(fā)我對現(xiàn)代愛情觀的思考。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愛情并不完美,既有甜蜜和歡樂,也有痛苦和無奈。相信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珍惜眼前的愛情和伴侶,努力讓自己的愛情更加平衡和真實。
詩經(jīng)關雎教學設計篇八
關雎是《詩經(jīng)》中的一篇,通過描寫古代女子的心情,表達了對愛情的渴望和對社會壓力的思考。在閱讀關雎這篇詩歌時,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代女子的辛酸和無奈,也意識到了現(xiàn)如今依然存在的一些社會問題。下面將對關雎詩經(jīng)的心得體會進行探討。
首先,在關雎這篇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女子對于愛情的渴望與追求。詩中描述了女子倚樓的情景,她期盼著心愛的人能夠給予她關心和愛護?!瓣P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彼齻兛释蔀榫有闹械募讶?,心甘情愿地為君子付出一切。這種渴望和追求在古代女子中是普遍存在的,她們把一切都寄托在能夠嫁給心儀的君子身上。然而,在現(xiàn)代社會中,女性已經(jīng)步入獨立自主的時代,她們不再滿足于附庸風雅的嫁人觀念,更多地希望能夠自己成就一番事業(yè),實現(xiàn)自我價值。
其次,關雎還展示了古代女子在婚姻中所承受的社會壓力。詩中寫道:“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茞。既替余以蕙帶兮,又申之以攬蓍?!惫糯釉诨橐鲋须m然渴望愛情,卻也要承受家庭、社會的壓力。她們不僅要學會裝飾自己,迎合丈夫的喜好,還要迎合丈夫家庭的期望,始終保持賢妻良母的形象。這種壓力在古代女子身上是非常沉重的,她們往往要放棄自己的興趣和追求,全心全意地為家庭付出。然而,在現(xiàn)代社會中,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觀念的變化,女性的地位和權益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她們不再受到這樣的束縛,有更多的自由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
然而,盡管女性地位的改變帶來了許多好處,但我們也不能忽視現(xiàn)代社會中依然存在的一些問題。與古代女子一樣,現(xiàn)代女性在追求事業(yè)和家庭之間仍然會面臨一定的壓力。社會對于女性的期望和家庭的責任,依然會影響到她們的選擇和發(fā)展。女性在婚姻中仍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尤其是在一些傳統(tǒng)觀念較為強烈的地區(qū),女性面臨的社會壓力更大。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推動社會觀念的轉變,為女性提供更多平等和自由發(fā)展的機會。
最后,關雎也給了我們一些啟示。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女性都有自己的權益,都有權力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在古代,女子即使面對壓力和困境,依然可以通過修身養(yǎng)性,展現(xiàn)自己的美好風采。而現(xiàn)如今,女性更應該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為自己的事業(yè)和家庭而努力。我們不能被社會的壓力和期望束縛,應該要有自己的追求和選擇,去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總而言之,關雎這篇詩經(jīng)通過描寫古代女子的心情,讓人感受到了愛情的渴望和社會壓力的沉重。這篇詩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思考的角度,讓我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女性在古代和現(xiàn)代的處境。通過思考和討論這些問題,我們可以更好地關注和爭取女性的權益,推動社會的進步和平等。正如詩中所表達的:“女兒行,男子何足以知。”女性有著自己的天賦與價值,我們應該尊重和珍視。
詩經(jīng)關雎教學設計篇九
《關雎》是《詩經(jīng)》中的一篇古代樂府民歌,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之一。通過閱讀《關雎》,我深深感受到了它所傳遞的文化內涵和人生智慧。詩經(jīng)作為中華民族的詩歌寶庫,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關雎》作為其中的一篇,更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心得體會。
首先,《關雎》從整體結構上來看,共有兩段,每段四句。這種簡潔而又有條理的句式安排,清晰地表達出古人對于婚姻的期望和理解。詩中的“關關睢”和“在河之洲”兩句,通篇貫穿了整首詩歌。關和睢都是河南古稱的地名,它們代表了兩個不同的地域和氛圍,寓意著兩個不同家庭的結合。而“在河之洲”則象征了這兩個家庭的相互聯(lián)結和和諧共處,展現(xiàn)了古人對于婚姻的美好向往。
接著,《關雎》所描繪的婚姻景象,寓意深遠。詩中的“關之琴兮,勞之舞”和“河之洲兮,洵有愧于天地”兩句,分別表達了男女雙方在婚姻中扮演的角色。男方以琴為代表,彈奏音樂表達心中的情感;女方以舞蹈表演自己的才藝和魅力,為婚姻增添樂趣。而“洵有愧于天地”則彰顯了古代文化對于婚姻的看重,認為夫妻應該以社會倫理和道德為準繩,如此才能使家庭和睦、社會和諧。
此外,《關雎》的詩歌藝術也是值得贊嘆的。整首詩運用了反襯的手法,通過對比和對照,表達出了強烈的情感。男方的琴音和女方的舞姿呼應了一起,互相輝映,體現(xiàn)了夫妻之間的默契和和諧。同時,詩中也運用了象征的手法,將琴和舞比喻為夫妻之間的點綴和裝飾,強調了婚姻的美好和歡樂。
最后,《關雎》所傳遞的文化內涵和人生智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古人對于婚姻的思考和期望,與現(xiàn)代社會仍然有著共通之處。婚姻是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是家庭幸福和社會和諧的基石。在婚姻中,夫妻雙方應該相互扶持、理解和信任,共同追求真愛和幸福。同時,婚姻也需要傳承和發(fā)揚古人的智慧和優(yōu)秀品質,以溝通和包容作為婚姻生活的準則。
總結起來,通過閱讀《關雎》,我深刻體會到了婚姻的重要性和文化的內涵。古人在追求婚姻美滿和和諧的道路上,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磨礪和思考,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而我們今天,也應該把這種智慧和品質傳承下去,以傳統(tǒng)為基礎,獨立思考,并創(chuàng)造出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幸福人生。
詩經(jīng)關雎教學設計篇十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1]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注釋】。
出自【詩經(jīng)·國風·周南】。
雎鳩:水鳥名,即魚鷹。傳說它們情意專一。
逑:(雔)之借字,(雔),雙鳥之意。
荇菜:水草名。
寤:睡醒,寐:睡眠。
[1]:音帽,有選擇之意。
賞析。
《關雎》詩意地描繪了一個完整的愛情審美過程,即人的美(外形美和心靈美)的審美過程。詩的一開始就給出了美麗的自然和人的圖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薄4禾斓暮舆?,綠草茵茵,成雙成對的雎鳩在水中嬉戲,一位美麗的少女在河邊采摘荇菜,她撩撥起了少年男子的無限情思。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引《方言》說:“秦晉之好,美心為窈,美狀為窕。”愛情的產(chǎn)生常常始于為對方的形體(人的外形美)(窕)所吸引,而后才有了進一步的交往,繼而了解對方的心靈(心靈美)(窈),所以說愛情就是人的美的審美過程。愛情雙方是感同身受的關系,它雖然從異性形體美的感受開始,但卻具有對異性形體美的超越性感受。少年男子初遇女子時注意的是女子的形體美,但是越到后來,越消失了對她的單純形體美的感覺(此過程在文本中需要一個過渡),隨之而來的是女子的情緒對他的情緒的嚴重干擾,體現(xiàn)在詩中便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yōu)哉游哉,輾轉反側”——女子態(tài)度的不確定引發(fā)了男子的無盡相思。“心有靈犀一點通”,待到兩者都有了感同身受的能力后,愛情就產(chǎn)生了。詩到這里,把人在愛情審美過程中主體與自然統(tǒng)一這對關系揭示出來了。前面說過,《關雎》是一首婚歌,它是強調倫理道德的。所以,詩歌在肯定了審美主體的自然性的同時,又強調了審美主體和社會理性的統(tǒng)一。在詩歌中,這些關系和諧地同構于審美主體,因而形成了理想的愛情審美觀。
其實《詩經(jīng)》中,不只是《關雎》,還有《桃夭》、《蒹葭》等大量的詩歌都體現(xiàn)著這種理想的審美關系?!遁筝纭犯前褠矍榈膶徝荔w驗提升到了主體對于時空和生命哲性思考的高度。
《關雎》是周朝的民歌。周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高揚主體理性的人治時期,統(tǒng)治者建構了以宗法血緣觀念為核心的一整套倫理道德體系,因此美學觀念也相應地被浸染了濃厚的倫理道德色彩。早期的儒家學說以“和”為美,視主體的功德圓滿為終極追求,在一定的程度上尊重了人的自然性?!墩撜Z·先進》中孔子獨傾心于曾子的回答,就可以看出孔子要求把社會的“禮治”和理性的規(guī)范變?yōu)槿藗兂鲎蕴煨缘淖杂X要求,——早期的儒家學說不是泯滅人的自然性的。反映在愛情審美價值觀上,就是《關雎》閃耀的那種“和”美與人性美的特點,在肯定了人的自然性的同時,又以社會理性作為自覺要求,強調了倫理道德觀念,體現(xiàn)了作為社會的人的理想愛情審美價值取向。唯其如此,《關雎》才得以列詩三百之冠,并倍受后人推崇。另外,民間是一片自由的天地,為這種愛情審美追求提供了合適的生長土壤和溫度。
但是,這樣理想的愛情審美價值取向在主流話語中只是曇花一現(xiàn),在此后的社會歷史發(fā)展中,屹立于風雨中的冰涼的貞節(jié)牌坊才是愛情的基本意象,昭示著歷史發(fā)展的真實。閃耀于先秦愛情審美價值觀中的人性光。
以上說的是它的情感美。
這首詩還采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這類詞兒修飾動作,如“輾轉反側”;摹擬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并茂。劉師培《論文雜記》云:“上古之時,……謠諺之音,多循天籟之自然,其所以能諧音律者,一由句各葉韻,二由語句之間多用疊韻雙聲之字?!贝嗽婋m非句各葉韻,但對雙聲疊韻連綿字的運用,卻保持了古代詩歌淳樸自然的風格。
用韻方面,這詩采取偶句入韻的方式。這種偶韻式支配著兩千多年來我國古典詩歌諧韻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換韻,又有虛字腳“之”字不入韻,而以虛字的前一字為韻。這種在用韻方面的參差變化,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
詩經(jīng)關雎教學設計篇十一
關雎是《詩經(jīng)》中的一篇詩歌,它描繪了一個悲傷絕望的女子,表達了詩人對社會現(xiàn)實的憂慮和對愛情的失望。通過閱讀關雎,我深感人情冷暖,生活的不易,同時也思考了詩歌的力量以及詩人對現(xiàn)實的反思。下面我將從詩歌的主題、表達方式、思想內涵、詩歌的意義和個人感悟五個方面,談談我對關雎的心得體會。
首先,關雎的主題可以概括為愛情的痛苦和社會的無常。詩中的女子,成了一個受傷的靈魂,她曾經(jīng)深愛過一個人,但最終卻被男子離棄。女子內心的傷痛和彷徨,通過詩人的描繪,使讀者深感她的苦楚與無助。而社會的無常,也體現(xiàn)在對女子的否定和忽視上。詩人通過展示這兩個主題,揭示了人情冷暖和生活的殘酷現(xiàn)實。
其次,關雎以直接的人稱方式,抒發(fā)了女子內心的真實情感。詩中的女子以第一人稱直接表達了她的心情:“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边@種傾訴的方式,使我們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她的痛苦和無奈。同時,詩中使用了形象化的描寫手法,如女子的“窈窕淑女”和男子的“君子”,增強了情感的表達和形象的生動。
第三,關雎中蘊含著對現(xiàn)實的深刻思考和對愛情的無奈。女子在失去愛情之后,感到十分絕望和無助,她的內心充滿了痛苦。這一情感的表達,反映了一個人在失去愛情后的精神狀況。與此同時,詩人通過女子的遭遇,傳達了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對社會的憂慮。通過描述女子受傷后的困境,詩人仿佛在呼喚更多的關注和關懷,同時也對社會現(xiàn)實做出了反思。
第四,關雎在詩歌的意義上具有深遠的價值。作為古代文學的杰作之一,《關雎》直擊人心,扣動了讀者的心弦。它使人們對愛情和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也讓我們體味到了詩歌的力量和詩人的情感。此外,關雎中的形象描寫和情感表達,對后代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的重要里程碑。
最后,關雎給我?guī)砹撕芏嗨伎己透形?。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中,人情冷暖、權謀勾心斗角、愛情糾葛無處不在。而關雎中所表達的愛情的痛苦和社會的無常,讓我深感人生的不易和生活的殘酷。同時,它也啟發(fā)我要堅強,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痛苦和壓力是我們無法回避的,但我們可以通過相信自己,勇敢面對,尋找自己內心的快樂和力量。
總之,關雎這首詩歌通過描繪女子的愛情遭遇,反映了社會的無常和對現(xiàn)實的憂慮。它以真實情感和形象描寫的方式,打動了讀者的內心。通過對關雎的閱讀與思考,我對社會的認識更加深刻,對人生的意義也有了新的理解。這首詩歌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給我?guī)砹撕芏嘈撵`上的啟迪和思考。
詩經(jīng)關雎教學設計篇十二
關雎是《詩經(jīng)》中的一篇,也是《詩經(jīng)》最早的一篇。它描述了一個極為悲涼的場景,描繪了昔日繁華盛世的榮景凋零衰弱,以此反映了時代變遷和社會滄桑。讀完關雎后,我深感其意境凄涼,讓人產(chǎn)生很多感慨。下面我將從詩歌的背景、描寫方式、藝術手法、意義和審美特點五個方面談一下我對關雎的體會和感悟。
首先,關雎是一篇古老的詩歌作品,起源于西周時期的文化背景。這個時期的社會異常動蕩,戰(zhàn)爭頻繁,這使得人們對國家的命運感到憂慮和擔憂。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關雎以古老的英雄故事為背景,將人們對時局的擔憂和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巧妙地融入了詩歌之中。通過描寫繁華盛景的榮辱消長,表達了作者對國家衰敗的關切和對戰(zhàn)爭的不滿。
其次,關雎的描寫方式獨具特色。詩中描繪了昔日繁華的京城,美麗的河川以及人們歡樂繁榮的生活,然而,這些美好的景象卻被悲壯的場景所取代。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詩中展示了一個充滿對比的意象,表達了對病態(tài)景象的悲涼和對世態(tài)炎涼的無奈。這種對比對于傳達作者內心的情感和思想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關于藝術手法,關雎的構思獨特,用詩來敘述故事,情節(jié)緊湊,篇幅短小卻豐富多彩。其中,關雎的描寫手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詩中,通過對榮辱與消長的描繪,展現(xiàn)了一種使人感慨的悲壯情懷。同時,通過對春秋時節(jié)的刻畫,以及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使整篇詩歌產(chǎn)生了縱深感,給讀者留下了濃厚的藝術印象。
關雎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描寫一個歷史時期的風光,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社會變革和時代發(fā)展的一種必然。詩中所展現(xiàn)的虛幻與真實、榮耀與衰敗、喧囂與寂靜的主題,都是探討人類命運規(guī)律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角度。它將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下來,讓人們記住那些曾經(jīng)輝煌的歷史文明,同時也向我們提出了深思。
最后,從審美特點來看,關雎給人一種千古傳世的感覺。它通過對美好時光的描繪和衰減的描述,呈現(xiàn)了人類文明的興衰循環(huán)。同時,它也透露出對榮辱消長的思考,以及對歷史的深思。正因為關雎的這些特點,使得它能夠穿越時空,給人們帶來思考和啟示。
綜上所述,關雎作為《詩經(jīng)》中的一篇古老詩歌,以其悲涼的意境和深邃的思想贏得了眾多讀者的喜愛和思考。通過對古老文化的挖掘,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先人的智慧和他們對社會變革的思考。關雎以其豐富多彩的描寫方式,巧妙獨特的藝術手法,以及寓意深刻的主題,在讀者中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力。雖然時代已經(jīng)變了,然而,關雎的主題和藝術手法依然有著深遠的意義,啟發(fā)著我們思考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和社會的走向。
詩經(jīng)關雎教學設計篇十三
譯:水鳥應和聲聲唱,成雙成河灘。美麗賢德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侶。
譯:初生蘆葦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結為霜。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另一邊。沿著彎曲的河邊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道路上障礙多,很難走。順流而下尋找她。仿佛在河的中間。
譯:桃樹含苞滿枝頭,花開燦爛如紅霞。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和順。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对娊?jīng)·國風·王風·采葛》。
譯: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見,猶似三季長。
譯:我懷戀著倩影,我心傷悲!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对娊?jīng)·國風·衛(wèi)風·木瓜》。
譯: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jīng)·小雅·采薇》。
譯: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輕輕飄動。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紛紛飄落。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詩經(jīng)·國風·鄭風·風雨》。
譯:風雨晦暗秋夜長,雞鳴聲不停息??吹侥銇磉@里,還有什么不高興呢?
詩經(jīng)關雎教學設計篇十四
1.統(tǒng)領《關雎》全篇的詩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本詩用來形容美麗善良的姑娘的成語是窈窕淑女。
3.《關雌》所要表達的主題是什么?
《關雎》寫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表達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悅之情。
《關雎》這首詩主要運用了“興”的藝術手法。如本詩開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它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發(fā)端的話,但水鳥和鳴,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和諧恩愛。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義上發(fā)生關聯(lián)。本詩的起興之妙正在于詩人情趣與自然景物渾然一體的契合,也即一直為人們所樂道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5、《關雎》大量運用了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充分表達了詩人細膩的思想感情,請從詩中找出一處,反復朗讀,并體會其作用。
《關雎》中“關關”(疊字)形容鳥叫聲,“窈窕”(疊韻)表現(xiàn)淑女向美麗,“參差”(雙聲)描繪水草的狀態(tài),“輾轉”(疊韻)刻畫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狀,既有和諧的聲音,又有生動的形象。
6、本詩圍繞一個求字,寫一個男子對美好女子的愛慕追求。
7、詩中思念情人使人歷歷在目的一個細節(jié)是輾轉反側,通過反復寫男子對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且細心呵護的短語是:采之、芼之、友之、樂之。
詩經(jīng)關雎教學設計篇十五
《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詩三百零五首,而《關雎》被列為三百篇之首,可見其厚重而深遠的顯要地位。
《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其作品創(chuàng)作年代大約在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除去六篇有目無辭的笙詩外,共收詩三百零五首。按內容的不同可以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而在這三百零五篇詩歌中《關雎》被列為三百篇之首,可見其厚重而深遠的顯要地位。下面著重從剖析文本涵義、探討詩歌主旨以及反觀其中所折射的周文化等方面,對《關雎》進行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
一、文本涵義的依據(jù)。
《關雎》作為詩經(jīng)開篇之作,大多認為它是一首情歌,其中關雎與河州象征著東方人始終縹緲朦朧的情感意境,君子以求淑女代表了中國人的愛情定調,非常含蓄。但細讀《十三經(jīng)注疏?毛詩正義》能發(fā)現(xiàn)更為深刻的文化意蘊,以下主要是從現(xiàn)存的文本對《關雎》作了一個儒家意義上的理解,同時也略談了些其他的看法和見解。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傳曰:“關關,和聲也。雎鳩,王雎也。鳥摯而有別。水中可居者曰洲。后妃說樂君子之德,無不和諧,又不淫其色,慎固幽深若關雎之有別焉,然后可以風化天下。夫婦有別則父子親,父子親則君臣敬,君臣敬則朝廷正,朝廷正則王化成。窈窕,幽閑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關雎之德,是幽閑貞專之善女,宜為君子之好匹?!睂τ凇瓣P關雎鳩,在河之洲”的用意向來頗有爭議,有的認為并不存在這樣的意象,它的作用只是為了起興,引申出后兩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的卻認為雎鳩成雙成對,相和鳴叫是實在的物象,它的存在觸發(fā)了君子內在求偶的情愫。淑女外在儀態(tài)的幽雅嫻靜,內在性情的美好善良正是君子之佳偶,兩人的結合可以構成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以此作為風化天下的楷模。通過閱讀《毛詩正義》,我個人偏向于后一種理解,認為這是一種皇室之道于天下之理的表率作用,其用意非一般的愛情詩所能企及,耐人尋味,值得琢磨。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毛傳曰:“寤,覺。寐,寢也”,鄭箋云:“言后妃覺寐則常求此賢女,欲與之共已職也;朱熹《詩集傳》則說:“此人此德,世不常有。求之不得,則無以配君子而成其內治之美,故其憂思之深,不能自已?!睆闹锌梢月蕴匠鰞烧哂^點的不同,毛詩鄭箋是從詠德的基礎對后妃美好性情品德進行了歌頌,從中體現(xiàn)出的是一種風化天下的內涵;而朱熹則更多傾向于“君子”精心選擇、努力求取“淑女”之情,表現(xiàn)的是“君子”對“淑女”纏綿悱惻的愛戀和思念之情。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yōu)哉游哉,輾轉反側”,毛傳曰:“服,思之也。悠,思也?!笨资柩裕骸懊詾楹箦蟠速t女而不得,覺寐則思己職事當誰與共之?!编嵐{:“服,事也。求賢女而不得,覺寐則思己職事,當誰也共之乎!思之哉!思之哉!言已誠思之。臥而不周曰輾?!睆闹形覀兛梢钥闯龊箦牡滦惺侨绱说拿篮?,她不僅能替君子分擔憂愁,而且還盡自己的能力,去挑選能和自己一起共職事的賢女,為了此事竟反復思忖,臥而不周,可謂“德盛感深也”。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毛傳曰:“宜以琴瑟友樂之”;鄭箋云:“言后妃既得荇菜,必有助而采之者。同志為友,言賢女之助后妃共荇菜,其情意乃與琴瑟之志同”。對于此句的文本含義,我以為孔疏說得最為全面,孔疏曰:“作此琴瑟之樂,樂此窈窕之淑女,其情性之和上下相親,與琴瑟之音,官商相應。無異若與琴瑟為友,然共心同志,故云琴瑟友之?!睆闹兴磉_的對后妃的稱頌與前文一脈相承,朱熹的《詩集傳》則認為“采是采取而擇之,友,即是親愛之意也”,這種解釋也正如前文所說的,更傾向于從婚戀的角度去閱讀而所得的觀點。
“參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毛傳曰:“擇也。德盛者宜有鐘鼓之樂”;鄭箋云:“后妃既得荇菜,必有助而擇之者。琴瑟在堂,鐘鼓在庭,言共荇菜之時,上下之樂皆作,盛共禮也”。
綜觀全詩,可以看到,站在不同的角度對此詩的解釋是大相徑庭的。毛傳鄭箋主要從人倫之情出發(fā),目的在于歌詠后妃之德、風化天下,所以對全詩的理解都是建立在對后妃美好性情品德進行贊頌的基礎上;而站在婚戀觀的角度去解釋,則表現(xiàn)的是男女從尋求戀愛對象到結為婚姻的全過程,從中歌詠的是以君子配淑女的完美婚戀觀。
二、詩歌的主旨。
通過本文第一部分對文本含義論述,可以看出《關雎》是一首飽受爭議的詩,對于該詩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大家都各抒己見,眾說紛紜而卻又莫衷一是,沒有達到共性的認識,將大家的見解綜合起來,大致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即“詠德詩”、“愛情詩”。
“詠德詩”即認為此詩的主旨是宣揚后妃之德?!睹娦颉吩唬骸啊蛾P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化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xiāng)人也,用之邦國焉?!薄睹娬x》則解釋為:“序以后妃樂得淑女,不淫其色,家人之細事耳,而編于《詩》首,因為歌樂,故于后妃德下即申明此意,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風華之始也。言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為風教之始,所以風化天下之民,而使之皆正夫婦焉?!睆倪@段引文的論述中,可看出周初統(tǒng)治者對于室家之道的高度重視,生動地體現(xiàn)了統(tǒng)治者的家國觀,既對于統(tǒng)治者自身來說,要統(tǒng)一天下,首先就要從治家開始,《禮記?大學》也說:“欲治其國者,先其齊家,欲齊其家,先修其身”,由此可見,只有處理好夫婦這一步,在“齊家”之后,才能逐漸實現(xiàn)一統(tǒng)天下的理想,這種思想也可以作為后來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源流。
“愛情詩”則是單純地認為此詩是歌頌愛情的,是一個青年熾烈地追求采摘荇菜女子的詩,為我們展現(xiàn)了男女從尋求戀愛對象到結為婚姻的全過程,提倡的是以“君子”配“淑女”的完美婚戀觀。它的意義多是從美學的角度上去欣賞這首詩,正如孔子所評價的一樣《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體現(xiàn)了“發(fā)乎情,止乎禮”的君子風范和中和之美。
三、體現(xiàn)的文化特征。
《關雎》被列為《詩》三百之首,同時也是十五國風之周南的開篇之作,足以見其厚重而深遠的顯要地位。“周”,是國名;“南”是指南方的。諸侯國。通過對它的閱讀,我們可以從中窺探出部分關于周初的文化特征。《毛詩序》:“《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愛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從中可以知曉,對其的推行是統(tǒng)治者施行統(tǒng)治的需要,只有邁出夫婦,“齊家”這一步之后,才能實現(xiàn)統(tǒng)一天下的理想,它的文化傳播作用就在于歌詠后妃的美德,如孔疏所謂“文王正其家,而后及其國,是正其始也”,然后方能“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正是文王這樣的做法奠定了周朝的政權和禮樂文明的基礎,充分顯示了“窈窕淑女”對于室家之道,對于家國天下的重要性。其次,可以從中讀出夫婦人倫也是周人的首重之情,《關雎》其所表現(xiàn)的正是周代重視的男女、夫婦之情,顯示出一夫一妻制的發(fā)展要求,同時隨著周朝禮樂文化的不斷發(fā)展,也使人們在心里上建立起新的婚姻理想模式,即選擇忠貞不渝、相敬如賓的婚姻生活,以“淑女”配“君子”的婚戀模式正符合人們對此的期盼,從這個層面上將,《關雎》也是對周代社會重視夫婦之情的藝術實錄。再次,體現(xiàn)了周代的禮樂文化,其中流露出的審美情感是一種平靜祥和的中和之美,《毛詩序》曰:“發(fā)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儀,先王之澤也”生動地體現(xiàn)了這樣一種禮樂文化的內涵,它的特征符合孔子在《論語?八佾》中對其的評價“《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本文只是從現(xiàn)存的文本對《關雎》作了一個儒家意義上的理解,同時也略談了些其他的看法和見解,當然歷來對這首詩的看法都莫衷一是,存在爭議。至于這首詩的本來面貌如何,有待專家學者作出另一番的考證。
詩經(jīng)關雎教學設計篇十六
《關雎》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古詩文中第四課《〈詩經(jīng)〉兩首》中的第一首。
1、指導思想:《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2、設計理念:本課教學,擬以朗讀為主線,通過初讀,讀準字音,讀通讀順;再讀,走進文本,讀懂詩意;三讀,反復吟誦,讀出詩情;四讀,深入課文,品味美點;卒讀,相映成趣,美讀美唱。使學生一步步走近文本、走進文本。通過以上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讀詩興趣,喚醒審美體驗,體會詩歌語言,提高想像聯(lián)想能力和鑒賞能力。
3、教材分析:這首詩是我國古老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的首篇。詩中寫一個男子思慕著一位美麗賢淑的少女,由于愛戀的深切,這位少女的形象反復在他腦中出現(xiàn),使他不安,使他難以忘卻。他幻想著終有一天,能與這位少女結為永好,成為夫婦,過上和諧美滿的幸福生活。詩中所表達的感情直樸直率,清新動人。
4、學情分析:九年級學生對古代詩歌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積累,但多數(shù)是唐以后的新體詩,并習慣了其語言結構,音韻節(jié)奏。而對于《詩經(jīng)》的內容和形式知之甚少,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時多進行比較閱讀,通過比較把握《詩經(jīng)》中詩歌的特點。另外,九年級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的關鍵時候,他們向往著愛情,對異性充滿著朦朧的好感。但是他們對愛情的認識卻是片面的,在對異性的追求中也把握不住自己。怎樣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愛情觀,是擺在我們每一位教師面前的很重要問題。而《關雎》一詩中古人淳樸的愛情追求,對學生就有很好的教育意義。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詩經(jīng)》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把握《詩經(jīng)》賦比興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和章法的節(jié)奏特點。
3、深入理解這首詩,提高學生詩歌鑒賞的能力。
4、鼓勵學生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培養(yǎng)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5、準確、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二)方法與途徑:
1、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熟悉、理解、欣賞詩歌。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情感與評價:
1、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
2、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人之性情、純潔愛情,提高審美情趣,理解溫柔敦厚的民族性情,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四)現(xiàn)代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教學。
1、運用朗讀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學習這首詩賦比興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1、體會詩歌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
2、品析語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
(一)教具準備:多媒體。
(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注意創(chuàng)設課堂優(yōu)美的意境,有利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有利于學生爭取理解詩歌中所展示的人物形象。)。
(二)課前學生預習準備:
1、在網(wǎng)絡上學唱哈輝演唱的《關雎》這首歌。
2、收集有關《詩經(jīng)》的知識及一些出自《詩經(jīng)》的名句等。
(通過在網(wǎng)絡上學唱歌曲《關雎》,收集整理有關資料等,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教充分地發(fā)揮出來,注重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七、教學過程:
(一)播放歌曲《關雎》導入。
(此環(huán)節(jié)為學習創(chuàng)設一個合適的情景氛圍,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簡介《詩經(jīng)》。
1、學生根據(jù)收集的資料自主歸納有關知識。
2、教師明確、總結。(多媒體顯示)。
(此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人)。
(三)整體感知。
1、教師配樂范讀。
2、學生采取多種讀的形式進行朗讀,如:齊讀、個人讀、男女生分句讀。(學生評價)。
3、思考:詩歌為我們唱出了一個怎么樣的故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一下。
(此環(huán)節(jié)的讀書方式靈活多樣,范讀、自讀、指名讀、齊讀、美讀相映成趣,在朗讀中感知節(jié)奏,重章疊句等知識點。)。
(四)研讀與賞析:(四人一組合作探討)。
1、你認為詩歌中的哪些詩句或詞語表現(xiàn)了男子對心中戀人的愛慕之情?
2、請再讀詩歌,理解詩意,你認為主人公有怎樣的心路歷程?我們可以將本詩變換成哪三幅畫面?請任意選取一幅圖,通過合情合理地聯(lián)想與想象,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出這幅圖。交待時間、環(huán)境,細致地描繪人物心理。
學生發(fā)言:……。
3、你怎么評價男主人公的這份感情?
學生發(fā)言:感情率直、淳樸、真摯、健康。對愛情有求知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沒有陷于難以自拔的哀鳴之中。
教師總結:正因為他那真摯、純真的情感,三千年之后我們讀起來,還是那么清新動人。
4、全體齊讀一遍,再一次感受這首古老而優(yōu)秀的民歌。
(此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進行處理、分析,最后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觀點,于是,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培養(yǎng)。)。
(五)品讀全詩,探究藝術手法:(教師提問,學生回答)。
1、本詩在藝術手法上的主要特點是什么呢?
(“比”、“興”手法的運用。)。
2、這首詩在形式上,和我們以前所學的唐詩、宋詞相比有什么不同?
(《詩經(jīng)》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詩。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點是“重章疊詠”。)。
3、這種形式有什么好處呢?
(說明它是可歌的,便于在人們口中傳唱。一詠三嘆,容易表達情感。)。
(此環(huán)節(jié)通過學生暢談感受、理解,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態(tài)度和能力,體會到了《詩經(jīng)》的語言之美。)。
(六)學生表演:個別學生演唱《關雎》。
(此環(huán)節(jié)通過學生的演唱,將整個課堂氣氛調動到了高潮)。
(七)知識拓展:
《詩經(jīng)》中的名句欣賞(學生將課前收集的資料進行展示交流)。
《詩經(jīng)》中的名句集錦(多媒體展示):。
(1)“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jīng)·大雅·抑》(成語:投桃報李)。
(2)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对娊?jīng)周南桃夭》(成語:逃之夭夭)。
(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对娊?jīng)衛(wèi)風碩人》。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jīng)鄭風子衿》。
(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小雅·鶴鳴》。
小結:同學們講得非常好,看來大家課前預習時,資料收集工作做得很好。
(此環(huán)節(jié)通過展示學生收集整理到的資料,暢談感受、理解,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教充分地發(fā)揮出來。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態(tài)度和能力,讓學生開闊了視野。)。
(八)教師總結:
通過了本課的學習,我們可以真正了解到《詩經(jīng)》所含有的獨特的魅力,我們了解到了三千年前人們的社會生活。通過這不知名的作者的筆,我們完全被這樸實戀情和美麗如畫的場景感動了。
那優(yōu)美的意境,讓我們流連忘;那真摯的情感,更讓我們贊嘆不已。最后,讓我們在音樂聲中吟誦《關雎》,再次領悟一下《詩經(jīng)》的藝術魅力。
(課堂小結的目的是強化認識,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盡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
(九)作業(yè):1、背誦這首詩。2、就本詩選一點,寫一段賞析文字。
(此環(huán)節(jié)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串聯(lián)、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詩經(jīng)關雎教學設計篇十七
這首詩通過一個男子在河邊遇到一個采摘荇菜的姑娘,并為姑娘的勤勞、美貌和嫻靜而動心,隨之引起了強烈的愛慕之情,在夢里也會夢見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過程,充分表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內心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達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摯的思想感情。本篇是詩經(jīng)的首篇,更加表明了關雎在古代人們心中的地位。
《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周代詩歌305篇。原稱“詩”或“詩三百”,漢代儒生始稱《詩經(jīng)》?,F(xiàn)存的《詩經(jīng)》是漢朝毛亨所傳下來的,所以又叫“毛詩”。
據(jù)說《詩經(jīng)》中的詩,當時都是能演唱的歌詞。按所配樂曲的性質,可分成風、雅、頌三類。“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wèi)、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國風,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貴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貴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來自民間。“頌”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頌是宮廷用于祭祀的歌詞。一般來說,來自民間的歌謠,生動活潑,而宮廷貴族的詩作,相形見絀,詩味不多。
《詩經(jīng)》是中國韻文的源頭,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它形式多樣:史詩、諷刺詩、敘事詩、戀歌、戰(zhàn)歌、頌歌、節(jié)令歌以及勞動歌謠樣樣都有。它內容豐富,對周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勞動與愛情、戰(zhàn)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梢哉f,《詩經(jīng)》是周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而《詩經(jīng)》的語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漢語概貌的最重要的資料。
詩經(jīng)關雎教學設計篇十八
第一段:引入詩經(jīng)關雎的背景和重要性(大約200字)。
詩經(jīng)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之一,其中的《關雎》更是備受矚目?!蛾P雎》是一首由周代詩人所作,描繪了一段關于婚姻、愛情和矛盾的故事。這首詩的重要性在于它不僅是古代婚姻觀念的文化遺產(chǎn),同時也展現(xiàn)了古人對于婚姻關系的思考和期望。通過分析《關雎》中的情感、形象和象征,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對于婚姻和愛情的看法。
第二段:詩經(jīng)關雎的情感表達和人生哲理(大約200字)。
《關雎》以細膩且真切的表達方式描繪了一對男女之間的復雜感情。詩中男女主人公的心思目標明確,但卻不被現(xiàn)實和環(huán)境所限制。他們愿意放下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真愛。通過表達他們的思念、期待、憂慮和矛盾,古人試圖去探討婚姻關系中的價值和意義。這首詩展現(xiàn)出的深情和真實的情感讓讀者們不禁反思自己的婚姻觀念和價值觀。
第三段:詩經(jīng)關雎的形象描繪和象征意義(大約200字)。
《關雎》中的形象描繪十分精細而富有象征意義。首先,詩中的“桃之夭夭”和“其葉蓁蓁”描繪了女主人公的美麗和溫柔。這是對女性的贊美和美好的形象塑造。其次,詩中的湖水和荷花等自然景觀給人一種恬靜、寧靜的感覺。這些形象的描繪不僅讓人們產(chǎn)生美好的情感,更具有象征意義,代表著對于幸?;橐龊兔篮蒙畹南蛲?。
第四段:詩經(jīng)關雎的文化價值和影響(大約200字)。
詩經(jīng)《關雎》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影響。首先,它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珍貴遺產(chǎn),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其次,詩中的婚姻觀念和愛情主題對于后來的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蛾P雎》中呈現(xiàn)的思想和價值觀念一直影響著后世,對于人們對于愛情和婚姻的思考和認識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通過對于《關雎》的分析和思考,我感受到了古人對于婚姻和愛情的獨特見解和深刻思考。這首詩中展現(xiàn)出的情感和形象描繪讓我對于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與此同時,我也對于自己的婚姻觀念和愛情觀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思路。《關雎》是一首富有深意和情感的古典詩歌,它不僅僅是一種文化遺產(chǎn),更是對于人們思考和認識愛情婚姻的一種啟示和引導。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8456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