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科學教案教科版版教學計劃(大全12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6 20:21:03
五年級科學教案教科版版教學計劃(大全12篇)
時間:2023-11-06 20:21:03     小編:GZ才子

光陰的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很快就要開展新的工作了,來為今后的學習制定一份計劃。計劃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計劃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五年級科學教案教科版版教學計劃篇一

科學概念:

1、物體的沉浮與自身的質(zhì)量和體積都有關。

2、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如果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如果質(zhì)量相同,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

3、潛水艇應用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過程與方法:

1、用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探究物體沉浮的原因。

2、學習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響沉浮的因素。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在實驗中理解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和思想的意義。

2、感受科學原理應用于實際的巨大作用。

【教學重點】

用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探究物體沉浮的原因。

【教學難點】

學習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響沉浮的因素。

【教學準備】

小組實驗一:物體7種,分別是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

小組實驗二:水槽,一套相同體積不同質(zhì)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質(zhì)量不同體積的立方體,實驗報告單。

小組實驗三:水槽(與實驗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實驗報告單。

【教材處理】

本課活動內(nèi)容較多,考慮到探究時間限制,故把制作潛水艇的活動略去,但本活動對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動手能力是很有意義的,可作為課外科技活動落實。另把“小瓶子實驗”中的裝液體改為裝沙子,更方便操作。

【教學過程】

一、分析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規(guī)律:

(說明:兩次排列,隱含著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學意義,在本課教學中主要作為下面活動的契引,故不專門安排記錄單,僅用實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體位置上移沉的物體位置下移即可。)

二、控制其他因素進行研究:

1、引導:當遇到這種情況時,科學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變的方法,來研究某一個因素是否對物體產(chǎn)生作用。今天老師就為大家準備了兩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學都能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小科學家。

3、組織交流:從這兩組材料的實驗中,我們得出什么結論?(第一層次:物體的沉浮與自身的質(zhì)量和體積都有關。第二層次;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如果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如果質(zhì)量相同,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第三層次:體積大、質(zhì)量小的物體容易浮,體積小質(zhì)量大的物體容易沉。)

4、為什么用上節(jié)課的物體進行比較看不出物體大小、輕重對沉浮的影響,而用這兩組材料進行研究時能夠看出物體的輕重、體積大小與沉浮的關系?(提醒學生對研究過程進行反思,認識到變量控制實驗的意義和作用,體會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三、用小瓶子繼續(xù)研究:

1、潛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應用了什么原理呢?讓我們來做個模擬實驗。

2、提供實驗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實驗報告單,學生小組合作。

小瓶子沉浮實驗報告單

說明:沙子數(shù)量可用無、一點點、較多、裝滿來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體積的大致分數(shù)來說明。最后一列給學有余力的小組作其他狀態(tài)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間“浮在水中”(即懸浮)狀態(tài)。

3、組織討論:這個活動改變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沒有改變的?(改變了物體的質(zhì)量,物體的體積沒有改變。)

4、學生嘗試用這個實驗結論去分析潛水艇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礎上閱讀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潛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潛艇有一個很大的壓載艙。打開進水管道,往壓載艙里裝滿海水,潛艇會下潛,打開進氣管道,用壓縮空氣把壓載艙里的海水擠出艙外,潛艇就開始上浮。

5、建議有興致的同學課外去制作簡易潛水艇。

板書設計:

2、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

小球的沉浮物體沉浮與自身的質(zhì)量和體積都有關

立方體的沉浮

小瓶子的沉浮體積大質(zhì)量小易浮,體積小質(zhì)量大易沉

潛水艇應用沉浮原理

五年級科學教案教科版版教學計劃篇二

1、能夠通過觀察,描述滑輪構造上的特點。

2、能夠識別動滑輪和定滑輪。

3、能夠就兩種滑輪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設并開展科學探究活動。

會做滑輪的實驗,并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解釋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

1、知道滑輪的結構特征及其分類。

2、知道兩種滑輪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運用。

1、通過科學探究活動,體驗和感受科學數(shù)據(jù)的重要意義。

2、建立一種物體可以有多種用途的意識。

知道動滑輪、定滑輪各有什么作用。

組裝滑輪裝置進行實驗

教學準備:滑輪、鐵架臺、鉤碼、線、測力計

1課時

一、集中話題

1、有誰做過升旗手。

2、能告訴我,你升旗的時候是向下用力還是向上用力的呢?

3、為什么向下用里,國旗卻會向上走呢?

4、講解滑輪的概念。

二、探索和調(diào)查

1、你認為一個滑輪應該有哪些部分構成?

2、出示滑輪,講解各部分名稱。

3、講解動滑輪和定滑輪的特點。

4、定滑輪除了可以幫助我們改變用力的方向,還能幫我們省力嗎?

5、動滑輪又有什么用呢?

6、學生選擇研究動滑輪還是定滑輪。

7、討論實驗。

8、交流、改善實驗。

9、實驗、記錄、交流、小結。

10、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變用力方向,可以怎樣做呢?

11、討論。

12、實驗驗證。

三、回顧和解釋

五年級科學教案教科版版教學計劃篇三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zhì)。

鐵生銹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獲得證據(jù),確定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zhì)。通過對比實驗,探究鐵生銹的原因。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懂得確定一種物質(zhì)是否是新物質(zhì)需要有足夠的證據(jù),培養(yǎng)證據(jù)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鐵銹是不同于鐵的物質(zhì),了解形成原因。

【教學難點】能設計完整實驗論證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堅持觀察記錄。

【教學準備】鐵片、銹鐵、鐵銹、電路、磁鐵、錘子

【教學過程】

一、出示生活實例圖片:很多的鐵制物品被銹掉了,影響了我們的使用,要控制鐵銹就要了解鐵銹。

二、觀察鐵銹,和鐵形成對比認識

2、取出鐵、銹鐵、鐵銹(刮下來的),仔細觀察回答,如何支持我們的看法?

3、引導思路:要看鐵銹是否是鐵,除了觀察等外,我們還要看鐵銹是否擁有鐵所具有的特性來驗證,尋找證據(jù)借鑒課本資料實驗探討填寫35頁表格。(指出:是對比實驗,注意可變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實驗注意點)

4、反饋交流探討結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發(fā)現(xiàn)說明你的看法的?

5、小結:我們通過觀察和敲擊、導電、磁鐵的吸引等實驗得到的結果都說明鐵銹不是鐵,是鐵產(chǎn)生的一種新物質(zhì),那么就是一種化學變化。是鐵和誰發(fā)生的化學變化呢?這是我們控制鐵銹的關鍵。

三、探索鐵銹形成成因

1、教師提出問題:是鐵和誰發(fā)生的化學變化呢?也就是鐵銹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2、學生大膽討論猜測。

3、制定研究計劃。

4、交流研究計劃,相互質(zhì)疑補充,(對研究命題作出指導,通過比較“鐵為什么生銹?鐵生銹與什么因素有關?與具體學生單一猜想問題作出比較,指導問題選擇的可行性,人員分工等)

四、總結:

下周我們再上課的時候,相信同學們對鐵銹形成的研究會有不小的收獲,我們還可以獲取避免生銹的方法。

閱讀43頁相關資料――鐵為什么會生銹

五年級科學教案教科版版教學計劃篇四

科學概念: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同一個擺,擺長越長擺動越慢,擺長越短擺動越快。

過程與方法:在真實情境中研究擺長如何影響擺的快慢;在不斷嘗試中,調(diào)制出每分鐘擺動30次的鐘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識到細心觀察和準確測量的重要性;體會制作鐘擺的樂趣。

【教學重點】

在真實情境中研究擺長如何影響擺的.快慢。

【教學難點】

調(diào)制出每分鐘擺動30次的鐘擺。

【教學準備】

學生自帶計時表(小組)、鐵架臺、棉線、一根寬1厘米長30厘米的木條、稍大金屬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復習上節(jié)課內(nèi)容,擺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

2、閱讀課本p62上圖和文字,并作出預測。師出示上節(jié)課的實驗單擺再次演示。

3、小結:擺長不等同與繩長。

二、擺長怎樣影響擺動次數(shù):

1、師出示金屬圓片,問: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條上,這個擺的擺動快慢會變化嗎?為什么?

2、學生小組實驗,把金屬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實驗記錄15秒內(nèi)擺動的次數(shù)。記錄表見課本p62。

3、反饋數(shù)據(jù)。

4、思考:我們觀察到了什么變化?怎樣解釋這種變化呢?

5、師問:金屬圓片在木條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對擺的快慢有影響嗎?

6、小組三次實驗并記錄金屬片掛在上、中、下處時,15秒內(nèi)擺動的次數(shù)。

7、反饋數(shù)據(jù)。

8、解釋變化原因并小結。

三、做個鐘擺:

1、提出要求:利用剛才的材料,我們能做一個每分鐘正好擺動30次的鐘擺嗎?

2、板書課題:做一個鐘擺。

3、小組嘗試調(diào)整制作。

4、請成功的小組展示鐘擺。

五年級科學教案教科版版教學計劃篇五

摩擦力對我們有時是有用的,有時是有害的;在工作時有時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時需要減小摩擦力。

應用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對摩擦力有益還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斷和解釋;找出自行車上增加或減少摩擦力的設計并作出自己的解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意識到從不同方面分析一個問題時必要的;形成用科學知識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膽解釋的態(tài)度。

找出自行車等交通工具增加或減少摩擦力得設計并作出解釋。

對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斷和解釋。

有關圖片,兒童車實物

1、出示人滑倒的圖片和汽車打滑的圖片,提問:這兩幅圖片說明了什么?

3、引導語:因此當摩擦力對我們有利的時候我們要適當增大摩擦力,當摩擦力對我們有害的時候需要減小摩擦力。

1、學生舉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減少摩擦力。

2、教師出示圖片,請學生解釋為什么要這樣的設計。

3、追問:他們分別是用什么方法來增大摩擦力或者減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動摩擦改為滾動摩擦

4、學生討論交流。

1、引導:這些設計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運用,例如我們經(jīng)常使用的自行車上就有很好的體現(xiàn)。

3、學生探究。

4、提問:這些地方分別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減小摩擦力的?

(1)剎車:增加壓力

(2)鏈條、輪胎:增加接觸面粗糙程度

(3)車軸、方向軸、腳踏軸:滾珠軸承

5、整理信息、交流匯報。

五年級科學教案教科版版教學計劃篇六

1、能對種子萌發(fā)的外界條件進行完整的實驗研究。

2、能從研究結果中發(fā)現(xiàn)新的研究問題。

3、能通過研究找出對種子進行分類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規(guī)范、美觀的種子標本盒。

二、重點難點

重點:指導學生如何制訂較規(guī)范的實驗方案。

難點:同重點。

三、課前準備

豆種、布、等配套實驗材料。

四、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活動開始到撰寫實驗方案部分。第二課時,完成交流及總結部分。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種子在什么條件下才能萌發(fā)?

(二)指導學生探究種子萌發(fā)的外界條件。

1、讓學生展開討論。

2、學生匯報討論的結果。

3、學生分小組觀察教師事先準備好的種子。

4、學生進行猜想。

5、學生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

(1)學生制訂實驗方案。

(2)學生交流各自的實驗方案。

(3)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解釋。

(4)歸納小結。

6、讓學生提出還想研究的問題。

7、讓學生閱讀“科學在線”的內(nèi)容。

(三)指導學生制作種子標本。

六、板書設計

1、小苗的誕生

適當?shù)乃?/p>

適當?shù)臍鉁?/p>

陽光

2、土壤與植物的生長

1、能與其他同學共同研究三種土壤的主要差別。

2、能正確使用實驗法研究三種土壤的滲水能力,從而推測出三種土壤的保

水能力。

五年級科學教案教科版版教學計劃篇七

1、能夠通過分析、判斷那些物品屬于機械。

2、能夠通過對比,知道機械可以降低工作難度或省力。

1、知道復雜機械是由簡單機械組成的,復雜機械又叫做機器。

2、知道人類很早就開始制造和使用機械,科學在不斷發(fā)展。

1、意識到機械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關系。

2、愿意合作與交流。

準備各種簡單的工具。

重點:知道什么是機械

難點:判斷哪些物品屬于機械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談話:如果院子里有一塊幾個人都搬不動、很大、很重的石頭,想把它移動一下,怎么辦?通過學生說出的方法引出本課課題:什么是機械。

(二)學習新課

1、認識機械

(1)當你第一次看到“機械”這個詞時,你首先想到了什么?

(2)請同學以小組討論的方式,來說一說,你認為的機械有那些?

(3)學生匯報,其他同學可以給予補充。

(4)教師出示簡單工具的實物圖片,請學生判斷這些工具是否屬于機械。

2、指導學生認識機械的含義

(1)學生回答后,教師給予肯定。明確以上出示簡單的工具都是機械。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感興趣的簡單工作討論:這些工具主要是用那些部分在工作,給人們帶來了什么方便,并記錄匯報。

(3)揭示機械的概念,說明簡單機械與復雜機械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機械名稱

工作部分

帶來的方便

3、指導學生認識機械的作用。

(1)用手搬不動的大石頭,用木輥能撬動,這說明機械的什么作用?

(2)以小組為單位,選擇教師提供的工具,做使用與不使用機械能對比實驗,集合機械給人類帶來的益處。(教師要提醒學生操作時注意安全,防止發(fā)生意外)

討論:要是沒有下面這些機械幫助人們工作,將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

四、介紹古代機械

(1)們看書中幾組古代簡單機械圖片,講解人類制造、使用機械的悠久歷史。

(2)生分析古代工具如何降低工作難度或省力的,感受先人的智慧。

五、布置作業(yè)

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觀察或者調(diào)查生活中還有那些物品也屬于簡單機械,它們怎樣方便了我們的生活。

五年級科學教案教科版版教學計劃篇八

教學目標:

1、能用圖畫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態(tài)特征;能應用已有經(jīng)驗對星座變化規(guī)律進行預測;在長期的觀察活動中培養(yǎng)記錄、分析資料并對科學現(xiàn)象進行科學解釋的能力。

2、能參與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體驗與他人合作的樂趣;善于聽取他人的意見;做到尊重科學、尊重證據(jù)。

3、了解春季星空的代表星座北斗星、獵戶座的具體位置及變化規(guī)律;了解不同季節(jié)、不同時刻星座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

拓展性目標:

使學生能持之以恒地進行觀察星座。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觀星記錄表、搜集有關星空的`文字及圖片資料。

教師準備:

有關四季星空的音像資料、圖片。

活動時間:

1課時

活動過程:

談話引出問題:四季星空中閃爍的星星有沒有變化?

活動一:

1、學生交流各自的觀察記錄,談談自己觀察中遇到的問題與困難。

2、引導學生將北斗七星的樣子畫下來。

要求:在畫圖的時候要注意用方向標進行標示。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或者自由組合成合作學習小組進行整理。

3、觀察結果進行初步整理。

4、對觀察記錄進行分析:從東到春,星座在“一天之內(nèi)”和“從東到春”是怎樣變化的?

5、學生交流、表達。形式可以多樣。

活動二:

2、引導學生匯報實際情況。

3、問題:你有興趣研究一下別的星星嗎?讓我們選定新目標進行探索好嗎?

請同學們預測:從春天到夏天,北斗七星會發(fā)生什么變化?春季其他星座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將預測的結果畫出來。

展示學生畫的預測圖案。

自由活動:

1、讓學生進行尋找北極星的活動。不管學生用什么方法,只要找到就可以。

2、評價:讓學生對自己的一系列探索活動進行評價。

拓展活動:

用激勵性語言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能持之以恒地進行觀察。

五年級科學教案教科版版教學計劃篇九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知道蘑菇是真菌類生物,真菌是既不屬于植物也不屬于動物的另一類生物。

2、認識蘑菇的特點,知道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3、了解細菌和病毒的特點,知道細菌對人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1、能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蘑菇的特點,比較蘑菇和動植物的異同。

2、能通過調(diào)查活動了解生活中的食用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能辨證看待身邊的事物。

教學準備:

1、收集關于蘑菇、細菌、病毒的掛圖或視頻資料。

2、供學生觀察用的構造完整的蘑菇(每組1~2種),放大鏡、小刀、白紙等。

3、生活中常見的真菌類生物:木耳、銀耳、平菇、金針菇、香菇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布置學生收集關于蘑菇的資料。

1、導入。

(2)利用教材插圖或掛圖等引導學生小結蘑菇的`生活環(huán)境。

(3)提問:你還知道關于蘑菇的哪些知識?

2、觀察蘑菇。

(1)觀察一個完整的蘑菇。教師指導學生運用眼看、鼻聞、手摸等方式全面、細致地觀察。

(2)用小刀把蘑菇縱向切開,用放大鏡觀察切開的菌蓋、菌蓋上的菌褶、菌柄。

(3)交流,描述觀察發(fā)現(xiàn):從整體看,蘑菇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有什么特點,我有什么重大發(fā)現(xiàn)等。

(4)整理觀察到的蘑菇的特點并記錄下來。

3、認識蘑菇屬于真菌。

(1)小組研討:蘑菇與動物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引導學生從外部形態(tài)特點、獲取營養(yǎng)的方式等方面進行比較。)

(2)交流,整理意見。

(3)講解: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動物,它屬于真菌。

(4)你還知道哪些是真菌生物?

(5)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提供的資料。

4、認識食用菌和毒菌。

(1)提問:吃過蘑菇嗎?我們平時吃哪些蘑菇?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嗎?

(2)觀察教材插圖(或?qū)嵨?、掛圖),認識常見的食用菌和毒菌。

(3)學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關食用菌和毒菌的知識。(可以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進行交流。)

5、課外調(diào)查:小組或者獨立調(diào)查:我們生活中有哪些食用菌?要求學生記錄食用菌的名稱、顏色、形狀,還可以了解它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等。

第二課時

1、了解細菌和病毒。

(1)猜一猜。教師展示一幅細菌或病毒的彩圖,這是什么?說一說:你為什么這么猜?

(2)交流學生了解的細菌和病毒的知識。

(3)觀察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下的細菌和病毒的照片。談一談: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如果不知道它們是細菌和病毒,我們也許會認為它們很美麗,但當我們明白了它們是什么之后,我們可能覺得它們很可怕。)

(4)閱讀教材上的小資料:你又知道什么?(引導學生認識到細菌和病毒也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2、展示食用菌調(diào)查成果。

(1)小組交流、展示。

(2)小組選擇代表向全班展示調(diào)查成果。

(3)制作食用菌名片。(為一種自己感興趣的食用菌設計一張名片,內(nèi)容包括:名稱、特點、外形圖、主要食用價值等。)

(4)名片展示與評價。

板書設計:

4 蘑菇

蘑菇是真菌類生物,真菌是既不屬于植物也不屬于動物的另一類生物。

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細菌對人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作業(yè)設計:

填空:

1、蘑菇是( )類生物,真菌是既不屬于( )也不屬于( )的另一類生物。

2、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

3、生活中常見的真菌類生物:( )、( )、( )、( )、( )等。

4、細菌對人有( )兩方面的作用。

簡答:

請介紹3—5種你熟悉的食用菌的顏色、形狀等。

五年級科學教案教科版版教學計劃篇十

科學概念:種子發(fā)芽需要一定的'條件。

過程與方法:經(jīng)歷設計種子發(fā)芽實驗的過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種子發(fā)芽的條件。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養(yǎng)成對實驗觀察的興趣

學習運用對比實驗中控制某個條件的方法,研究影響種子發(fā)芽的條件。

】能根據(jù)要求設計出自己的實驗計劃。

】綠豆種子若干,實驗計劃單(參考書3面),實驗記錄表(參考書4面)。

一、討論種子發(fā)芽的條件:

2、學生自由討論,教師摘要板書。(預設:要種到土里獲得養(yǎng)料,需要澆水,需要合適的溫度,需要陽光,需要空氣等。這時候教師不要給予取舍,保留學生的各種觀點)

3、進一步引導(拿起一顆綠豆種子):這是一顆完好的綠豆種子,如果要讓它發(fā)芽,剛才大家說的這些條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綠豆種子發(fā)芽的必須條件呢?(說明:從種子發(fā)芽過渡到具體的綠豆種子發(fā)芽,這樣的討論更有針對性,而且更合理,因為不同種子需要的條件是有些區(qū)別的。)

4、師:大家的意見不一樣,看來我們必須通過實驗來判別了。

二、設計種子發(fā)芽實驗:

1、師:該怎樣用實驗來證明呢?大家說說要注意什么?(預設:制訂周密的實驗計劃,只能改變一個條件等。)

2、師點撥:為了把實驗做好,建議大家選擇自己最想研究的一個條件進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設計好實驗方案。

3、學生自由選擇研究內(nèi)容,及時進行統(tǒng)計。(預設:水組,光組,溫度組,土壤組等,可在此適當排除不適合課堂研究的內(nèi)容。)

4、以其中一個組為范例,集體討論如何設計實驗計劃。

(1)你們想研究什么問題,你們計劃怎樣做?

(2)你們預測結果會是怎樣的?

(3)你們的研究中,改變了什么條件?

(4)哪些條件是沒有改變的?

(5)怎樣知道改變的條件是不是對種子發(fā)芽產(chǎn)生了影響?

(6)在實驗研究過程中還應該注意什么?

五年級科學教案教科版版教學計劃篇十一

1、交流

教學目的: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參與辯論活動,能寫出一篇辯論稿。

2、能夠正確理解統(tǒng)計圖表。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科學家采用的多種交流活動,理解交流的含義。

2、知道選擇交流方式的標準是符合科學事實、方便別人理解。

3、知道用文字、圖表、模型和進行辯論是常見的科學辯論方法。

4、知道怎樣辯論和寫辯論稿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愿意向科學家學習。

2、愿意就科學問題展開辯論。

3、以中立的客觀立場傾聽和記錄正反兩方的意見。

教學重點與難點:

1、了解科學家采用的多種交流活動,理解交流的含義

2、能夠在辯論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

教學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故事引入課題

1、談話:同學們你們喜歡故事嗎?今天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份故事資料,等會請各小組閱讀資料上的故事,并討論下面兩個問題:

(1)公眾為什么認為電話是貝爾而不是梅烏奇發(fā)明的?

(2)什么原因造成了故事里出現(xiàn)的那樣的局面?

2、學生閱讀故事并討論。

4、教師簡單小結,板書課題(交流)。

二、明確交流的概念和交流的意義

1、討論:你們認為什么是交流?在科學探究中為什么要進行交流?

2、學生分組討論。

3、匯報討論結果。

4、教師小結:交流就是讓其他人了解自己想法的任何一種形式。在科學探究中要及時讓公眾了解自己的研究成果,過程與方法。

三、研究交流的方法

2、以小組為單位,把你們所知道的交流方式列出來,越多越好。

3、小組匯報,并舉例說明自己所了解的交流方式。

4、感受口頭交流的方式。

(1)讓學生描述甲蟲的特征,然后請同學識別所描述的甲蟲。

(2)讓學生討論一個話題,了解討論的要點。

5、了解書面交流的方式

(2)海報:使用海報的形式要注意什么?

(3)圖畫:運用圖畫形式交流,有什么特點?

6、師生共同小結: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發(fā)現(xiàn),在生活中要想交流,可以采取很多的方法。概括一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用口頭語言的方式進行交流,如描述、討論、電話、辯論等;另一類是用書面語言的方式進行交流的,如圖表、海報、圖畫、書信、照片、模型等方法。

四、討論使用各種交流方式的注意事項

在使用各種交流方式時要注意什么呢?

五、討論:如何選擇交流的方式?

六、作業(yè)布置: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交流的方式有哪些?如何選擇交流方式?

二、辯論會:

1、按觀點分組。

2、小組討論,磨合論據(jù)。

3、辯論

4、教師點評。

五年級科學教案教科版版教學計劃篇十二

科學概念:

1、許多固體和液體都有熱脹冷若冰縮的性質(zhì),氣體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

2、有些固體和液體在一定條件下是熱縮冷脹的。

過程與方法:

1、設計簡單操作的實驗活動,有效地觀察金屬固體體積變化的現(xiàn)象。

2、正確使用酒精燈給物體快速加熱。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對探究各種物體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表現(xiàn)出更濃的興趣。

教學重點

設計實驗觀察金屬固體體積變化的現(xiàn)象。

教學難點

設計實驗觀察金屬固體體積變化的現(xiàn)象。

教學準備

為每組準備:酒精燈、銅球熱脹冷縮演示器;墊圈(鋼絲條)、刻度尺、作支架用的木塊等;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觀察銅球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

1、我們知道了液體、氣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后,你還想知道什么?到底固體會不會熱脹冷縮,現(xiàn)在我們就來做一個實驗來驗證一下。

2、教師出示實驗材料:這里有一個銅球,這里還有一個金屬環(huán),銅球剛好能通過金屬環(huán)。我們就用這個裝置來做實驗。

3、你們認為這個實驗應該怎樣做?根據(jù)什么現(xiàn)象知道固體的金屬球有沒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

4、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銅球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

(預設:通過分析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實驗的方法,也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實驗,但要給學生準備棉質(zhì)的手套、大量冷水等,在這個活動中還要特別強調(diào)使用酒精燈和不可直接觸摸加熱后的銅球等安全問題。)

二、觀察鋼條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

、小結:我們發(fā)現(xiàn)金屬墊片和鋼絲條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

(有了前面觀察銅球的討論和實踐,讓學生嘗試去觀察其他金屬物體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讓他們根據(jù)觀察材料思考、討論、設計實驗方法,教師只要稍作提示,學生們可以想出各種有效的觀察方法來)

三、金屬熱脹冷縮嗎

1、師:銅球和鋼條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屬都會熱脹冷縮呢?

總結: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許多物體都有熱脹冷縮的現(xiàn)象。

(通過前幾課的學習,我們有必要讓學生對之前所觀察到的一個個單個物體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的認識做個提升,需要組織學生加顧一系列觀察實驗的現(xiàn)象,并進行分析、歸納和概括)

板書設計

金屬熱脹冷縮嗎

銅、鋼......大多數(shù)金屬熱脹冷縮

(銻、鉍----熱縮冷脹)

五年級下冊科學的精彩教案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同一個擺,擺長越長擺動越慢,擺長越短擺動越快。

過程與方法:在真實情境中研究擺長如何影響擺的快慢;在不斷嘗試中,調(diào)制出每分鐘擺動30次的鐘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識到細心觀察和準確測量的重要性;體會制作鐘擺的樂趣。

【教學重點】

在真實情境中研究擺長如何影響擺的快慢。

【教學難點】

調(diào)制出每分鐘擺動30次的鐘擺。

【教學準備】

學生自帶計時表(小組)、鐵架臺、棉線、一根寬1厘米長30厘米的木條、稍大金屬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復習上節(jié)課內(nèi)容,擺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

2、閱讀課本p62上圖和文字,并作出預測。師出示上節(jié)課的實驗單擺再次演示。

3、小結:擺長不等同與繩長。

二、擺長怎樣影響擺動次數(shù):

1、師出示金屬圓片,問: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條上,這個擺的擺動快慢會變化嗎?為什么?

2、學生小組實驗,把金屬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實驗記錄15秒內(nèi)擺動的次數(shù)。記錄表見課本p62。

3、反饋數(shù)據(jù)。

4、思考:我們觀察到了什么變化?怎樣解釋這種變化呢?

5、師問:金屬圓片在木條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對擺的快慢有影響嗎?

6、小組三次實驗并記錄金屬片掛在上、中、下處時,15秒內(nèi)擺動的次數(shù)。

7、反饋數(shù)據(jù)。

8、解釋變化原因并小結。

三、做個鐘擺:

1、提出要求:利用剛才的材料,我們能做一個每分鐘正好擺動30次的鐘擺嗎?

2、板書課題:做一個鐘擺。

3、小組嘗試調(diào)整制作。

4、請成功的小組展示鐘擺。板書設計:

做一個鐘擺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長則慢,短則快。

每分鐘擺動30次教學后記: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849956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