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級下冊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知識點(十一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2-12-27 23:59:46
最新七年級下冊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知識點(十一篇)
時間:2022-12-27 23:59:46     小編:zdfb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七年級下冊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知識點篇一

1.了解安史之亂的過程,掌握其背景、 時間和影響

2.了解黃巢起義的相關史實。掌握唐朝衰亡的原因、滅亡的時間和標志

3.知道五代十國更迭與分立的局面,辯證分析其影響

【學習重點】唐玄宗后期統(tǒng)治的腐敗;唐朝的滅亡

【學習難點】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國形成的原因和影響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1.開元末年以后,_________追求享樂,任人唯親,社會 尖銳,邊境形勢日益緊張。

2.各地的節(jié)度使逐漸集軍權、_____權、和財權于一身,勢力膨脹,形成 的局面。

3.755年,______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fā)動叛亂,史稱“ ”。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擁立為帝,即 。安史叛軍接連內亂,最終于 年被平定。

4.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唐朝的國勢從此 。唐朝的 衰微,安史舊將和內地節(jié)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 的局面。

5.唐朝后期,統(tǒng)治腐朽,_____專權,藩鎮(zhèn)割據的態(tài)勢嚴重,相互之間發(fā)生 。

6.人民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起義,在________的率領下,起義軍攻入長安,給唐朝統(tǒng)治以致命的打擊。

7.______年,朱溫建立了 政權,唐朝滅亡。

8.唐朝滅亡后,先后出現(xiàn)五個政權,南方地區(qū)出現(xiàn)九個政權,再加上北方割據太原的北漢,史稱“____________”。

9.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______局面的延續(xù),雖然政權分立,但______始終是一個必然趨勢。

二、合作探究

史稱“得人者昌”,“失賢則亡”。試結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實加以說明,并總結其經驗教訓。

三、練習鞏固

1.唐朝朝政日趨衰敗是在( )

a.貞觀初年 b.貞觀末年 c.開元初年d.開元末年

2.唐玄宗任人唯親,此處人不包括( )

a.高力士b.李林甫 c.楊國忠 d.魏征

3.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xiàn)內奸,和部下史思明一起發(fā)動叛亂,史稱( )

a.安史之亂 b.七國之亂

c.八王之亂 d.唐太宗對突厥用兵

4.起義軍轉戰(zhàn)南北,并攻入長安,建立政權,這是( )

a.黃巢起義軍 b.陳勝吳廣起義軍

c.鐘相、楊幺起義軍d.李自成起義軍

5.唐朝滅亡的標志是( )

a.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

b.朱溫兼并了北方割據勢力

c.朱溫建立后梁

d.安史之亂的發(fā)生

6.下列關于五代十國的評價錯誤的是( )

a.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zhèn)割據的延續(xù)

b.北方政權更迭,戰(zhàn)事不斷

c.南方地區(qū)受戰(zhàn)亂影響較小

d.政權分裂使統(tǒng)一成為不可能

7.唐朝由盛轉衰的事件是什么?簡述這一事件的經過及造成的影響。

參考答案:

一、

1.唐玄宗 矛盾 2.行政 外重內輕

3.安祿山 安史之亂 唐肅宗 763

4.由盛轉衰 中央權力 藩鎮(zhèn)割據

5.宦官 兼并戰(zhàn)爭

6.黃巢 7.907 后梁

8.北方黃河流域 五代十國

9.藩鎮(zhèn)割據 統(tǒng)一

二、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齡、杜如晦等,聽取規(guī)勸,調整統(tǒng)治政策,出現(xiàn)“貞觀之治”;武則天重視人才,任用賢臣,使社會經濟繼續(xù)發(fā)展;唐玄宗在開元年間,重視官員的選用與考核,任姚崇、宋璟等為相,出現(xiàn)“開元盛世”?!伴_元”以后用人失當,任李林輔、楊國忠為相,釀成“安史之亂”。經驗教訓:完善科舉制度,有利于人才選拔;要用德才兼?zhèn)?、敢言直諫者;任人唯親,姑息養(yǎng)奸,危害嚴重。

三、1.d 2.d 3.a 4.a 5.c 6.d

7.安史之亂。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xiàn)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fā)動叛亂,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靈武被擁立為帝;唐朝內調西北地區(qū)精兵,并在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援助下,在763年平定了叛亂。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qū)遭到浩劫;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唐朝的中央權力衰微安史舊將和內地節(jié)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zhèn)割據的局面。

七年級下冊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知識點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玄宗統(tǒng)治后期朝政腐敗,釀成“安史

之亂”的情況;知道唐末農民起義及唐朝的滅亡、中國進人紛亂的“五代

十國”時期等史實。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唐玄宗統(tǒng)治后期朝政腐敗的了解,認識到治理國家要完善人才

選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zhèn)涞闹匾?通過思考“強盛的唐朝為什么會爆

發(fā)安史之亂”以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唐末農民起義的爆發(fā)也

是唐朝政治腐敗的結果;理解出現(xiàn)“五代十國”紛亂局面中的統(tǒng)一因素,

認識到國家民族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教學重點 安史之亂、五代十國。

教學難點“安史之亂”爆發(fā)的原因及影響、認識到安史之亂是唐朝

由盛轉衰的轉折點r藩鎮(zhèn)割據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理解五代十國

時期存在的統(tǒng)一因素。

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fā)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唐朝安史之亂、反映安史之亂的詩歌及五代十國形勢圖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提問上節(jié)內容,突出“開元盛世”。

二、導入新課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詩人,寫了一首《憶昔》詩,稱贊“開元盛世”,同學

們還記得這位詩人的名字嗎?(杜甫)大家還記得這首詩的內容嗎?(憶

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答得很好。盡管這首詩不無溢美之處,但大體上還是符合事實的。這么

一個難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寶年間竟從頂峰急劇地跌落下來。唐朝由

盛而衰,從衰落到滅亡。這些就是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內容。

杜牧《過華清宮絕句》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總結:朝政腐敗,預伏著危機。

2.安史之亂:讓學生看《安史之亂》示意圖。

讓學生說出安史之亂的時間、叛軍將領。

簡單概括安史之亂的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敗,內部兵力空

虛。直接原因:節(jié)度使勢力日益強大。

3.安史之亂的重要影響:藩鎮(zhèn)割據

(1) 安史之亂持續(xù)八年之久,對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唐朝的

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地方上逐漸形成藩鎮(zhèn)割據的

局面。

(2) 教師可補充介紹:玄宗時,邊境共設10個節(jié)度使。安史之亂期

間和以后,唐朝增設了許多節(jié)度使。不少節(jié)度使管轄的地區(qū),名義上是唐

朝的藩鎮(zhèn),實際上是割據勢力?!半m稱藩臣,實非王臣”。藩鎮(zhèn)之間、藩鎮(zhèn)

和中央之間,不斷爭戰(zhàn),一直持續(xù)到唐朝滅亡。藩鎮(zhèn)割據局面,嚴重削弱

了唐朝后期的統(tǒng)治力量。

三、講授新課

(一)安史之亂

1.引述白居易《長恨歌》中的詩句,講唐玄宗寵愛楊貴妃、不理朝政。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p>

(3)注意講清藩鎮(zhèn)割據的概念;結合《敦煌壁両中的節(jié)度使出行圖》,

加強形象記憶。

4.評價唐玄宗

學生討論后得出: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重用賢人,勵精圖治,銳意改革,

使政治清明、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yè)、經濟空前發(fā)展,把唐朝推向全盛,

出現(xiàn)開元盛世的局面,這是他的功績。而唐玄宗統(tǒng)治后期,卻重用奸臣,

貪圖享樂,荒于朝政,導致安史之亂,國家日趨衰落,這又是他無可爭辯的

過失。所以,唐玄宗有功有過。但總起來說,唐玄宗應該是一位有作為的

皇帝。

經驗教訓:完善人才選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zhèn)?,任人唯親,姑息養(yǎng)

奸,危害嚴重。

(二)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

1.唐朝后期政治腐敗:藩鎮(zhèn)割據,混戰(zhàn)不已;宦官專權,把持朝政。

2.黃巢起義:

(1)背景:人民賦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連年災荒,無以為生,大

規(guī)模農民起義爆發(fā)。

(2)起義軍在黃巢的率領下,轉戰(zhàn)南北并攻入長安,建立政權,給唐

朝統(tǒng)治以致命打擊。

學習此節(jié)內容時,可讓學生看《黃巢起義流動作戰(zhàn)》示意圖,自制《唐

末農民戰(zhàn)爭》表。通過圖和表讓學生記住黃巢起義的主要內容:

原因 土地兼并,租稅苛重,戰(zhàn)火連綿

爆發(fā) 875年,黃巢;山東、河南一帶

特點 流動作戰(zhàn),轉戰(zhàn)大半個中國

高潮 進入長安,建立政權

失敗 884年,黃巢在泰山兵敗自殺

作用 瓦解了唐朝的統(tǒng)治

3.唐朝滅亡:原為農民起義軍將領的朱溫,后投降朝廷,被封為節(jié)度

使,與其他藩鎮(zhèn)聯(lián)合鎮(zhèn)壓了黃巢起義。他逐漸控制朝政,陸續(xù)兼并了北方

的大小割據勢力。907年,朱溫建立后梁政權,唐朝滅亡。

(三)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

1.概念:唐朝滅亡后的50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

朝代,相繼統(tǒng)治黃河流域,合稱五代。那時,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

后出現(xiàn)了十個割據政權,總稱為十國。

2.讓學生看p25“五代十國形勢圖”,了解五代十國的基本情況。

教師歸納:五代十國時期藩鎮(zhèn)割據繼續(xù)擴大,軍閥間的不斷混戰(zhàn),給

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符合歷史發(fā)展的

趨勢和廣大人民的愿望。

3.結合p26《知識拓展?周世宗改革》,了解到了五代十國后期,統(tǒng)一

趨勢不斷加強。五代中的最后一個君主周世宗就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

帝,他進行政治改革,經濟得到了恢復,疆土得以擴展,為后來結束分裂割

據局面準備了重要條件,加快了統(tǒng)一的進程。

四、課堂小結;

唐朝從618年李淵稱帝起到907年唐朝滅亡為止,共存在了將近300年的時間。其前期和后期各占一百四、五十年。唐前期曾出現(xiàn)過“貞觀

之治”和“開元盛世”的盛世景象,唐朝呈現(xiàn)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國力強

盛的繁榮局面。唐朝后期,政治腐敗,各種矛盾尖銳起來。唐朝從強盛轉

向衰落,安史之亂是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以后,地方上出現(xiàn)了藩

鎮(zhèn)割據的局面,中央政府里出現(xiàn)了宦官專權。藩鎮(zhèn)割據和宦官專權進一

步削弱了唐朝的統(tǒng)治力量,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唐末,一場席卷大半個中

國的農民戰(zhàn)爭,瓦解了唐政權。最后唐朝被節(jié)度使所滅。

【課后作業(yè)】

完成對應課時練習。

附:板書設計

七年級下冊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知識點篇三

?教學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安史之亂爆發(fā)的原因和背景;了解黃巢起義和唐朝滅亡的基本史實;把握五代十國形成的原因和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較,讓學生體會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將直接導致不同的后果,培養(yǎng)學生對比辨析、以史為鑒的學習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比,認識到統(tǒng)治者個人的作為,將直接影響歷史發(fā)展的軌跡,甚至導致一個王朝,一個國家的衰亡,讓學生從中吸取教訓。2.從唐末藩鎮(zhèn)割據到五代十國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讓學生理解維護國家大一統(tǒng)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唐玄宗后期統(tǒng)治的腐敗;唐朝的滅亡

教學難點: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國形成的原因和影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玄宗幸蜀圖》圖)講述楊貴妃的死:唐玄宗一眾到了馬嵬坡(今陜西興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將士饑疲,六軍憤怒,陳玄禮認為楊國忠作亂才導致安祿山謀反,請李輔國轉告太子想殺楊國忠的意圖。這時吐蕃使者正率領20多人圍堵楊國忠,抱怨沒食物。有官兵喊:“楊國忠與胡虜謀反!”楊國忠騎著馬逃到西門,被眾人殺死肢解,頭被槍挑著豎在驛站門口。陳玄禮及韋諤請求玄宗殺死楊貴妃。高力士勸說玄宗保軍心安定,殺死楊貴妃。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縊死楊貴妃。此后,玄宗入蜀。后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劃的兵變“。這就是《玄宗幸蜀圖》的歷史背景,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唐朝由盛世到衰敗的過程,以從中汲取教訓。

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安史之亂

(一)背景(原因):

(多媒體展示唐玄宗的畫像)學生探討:安史之亂爆發(fā)的歷史背景?

答案提示:1.開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政日益腐敗。2.社會矛盾尖銳,邊疆形勢緊張。3.節(jié)度使勢力膨脹,形成外重內輕。4.安祿山擔任三個邊地的節(jié)度使,逐漸擴張勢力。

(二)過程

(多媒體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讀

安祿山兼三大兵鎮(zhèn)獨掌15萬的兵力,擁兵邊陲,其手下驍勇善戰(zhàn),甚獲玄宗寵信,引來宰相楊國忠忌恨。兩人因而交惡,而唐玄宗又對此不加干預。安祿山久懷異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討楊之名舉兵叛唐。

1.(多媒體展示黃巢起義圖)學生讀教材和圖,搶答黃巢起義的背景和結果

答案提示:背景:唐朝后期,統(tǒng)治腐朽,宦官專權,藩鎮(zhèn)割據的態(tài)勢日益嚴重,相互之間發(fā)生兼并戰(zhàn)爭,人民賦役繁重,生活困苦。

結果:起義軍雖然一度攻占了長安,最終卻被原為義軍將領的朱溫,與其他藩鎮(zhèn)聯(lián)合鎮(zhèn)壓了起義。

2.(多媒體出示問題:唐朝滅亡的基本情況)教師講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況?(朱溫陸續(xù)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據勢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權,唐朝滅亡。)

目標導學三 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

1.(多媒體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讀

材料:五代十國,包括五代與十國等眾多割據政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建立為止;也可以定義為到宋朝統(tǒng)一十國剩余政權為止。

2.(多媒體出示問題:五代十國的歷史根源)根據課本知識,搶答五代十國的歷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朝藩鎮(zhèn)割據。

2.(多媒體出示五代十國的地圖,提出問題:五代十國的歷史影響)五代十國的歷史影響?答案提示:北方戰(zhàn)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南方地區(qū)政局相對穩(wěn)定,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一定的發(fā)展。五代十國時期,雖然政權分立,但統(tǒng)一始終是一個必然趨勢。

三、課堂總結

唐朝盛極一時,最后因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導致了王朝的衰敗,和接下來幾百年的混亂,我們應該從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為中得到有益的啟示,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戒驕戒躁,始終如一。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課主要再現(xiàn)了唐朝由盛世到衰敗的過程,重點是記誦安史之亂爆發(fā)的原因,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得出正確的教訓和人生觀。在本課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統(tǒng)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帶來的嚴重后果,以此啟發(fā)學生,讓他們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在就是認識到五代十國雖然混亂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著統(tǒng)一的因素,從而意識到,統(tǒng)一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宿愿。

七年級下冊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知識點篇四

章節(jié)內容 課題名稱:《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 共 1 課時

時間 20__ 月 日 班級 七年級 班

課程標準 內容要點:知道安史之亂是導致唐朝由盛轉衰;知道唐朝滅亡后五代十國的局面。

認知提示:比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的統(tǒng)治,了解統(tǒng)治者的作為與王朝盛衰的關系。

唐朝的繁榮盛世大約持續(xù)了100多年,唐玄宗統(tǒng)治后期的一場安史之亂揭開了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據勢力之間斗爭的序幕。從此,唐朝由盛轉衰,逐漸形成藩鎮(zhèn)割據的局面,統(tǒng)治越來越腐朽,最終在農民戰(zhàn)爭打擊下土崩瓦解。唐朝滅亡后,在我國南方和北方各地出現(xiàn)多個割據政權,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分裂時期。

教材內容

分析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是部編新教材七年級下第一單元第5課,主要學習安史之亂、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三方面內容。

本課三方面內容關系如下:三部分內容展現(xiàn)了唐朝滅亡前后的基本歷史概況,串起這三部分內容的線索是地方上節(jié)度使勢力的發(fā)展變化。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歷史的變遷,實質是中央與地方力量對比失衡的結果。

基于以上對“課程標準”、“知識點關系””的分析,我將本節(jié)課的重點放在安史之亂與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上面。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對事物的認知程度還處在感性認知階段,因而容易混淆歷史與現(xiàn)實、文學作品與真正歷史之間的關系,并且非常容易因為個人喜好對歷史人物做出不客觀的評價,應引導學生走出誤區(qū)。

七年級學生愛聽歷史故事,因此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插入一些小故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設計

整體思路 基于“教學評一致性”原則,結合歷史課程標準、教材、學情制定出學習目標,并且制定出相應的評價任務,在這兩者的基礎上,再設計教學活動,認真落實教學評一致性的要求。 在課堂上注重學生的分組討論,爭取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進來。同時,要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努力提高目標的達成度。

學習目標 1、背誦安史之亂、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等基本史實。

2、通過研讀史料,觀察圖片,歸納并說出唐朝衰亡的原因,初步掌握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3、感悟政治清明與王朝興盛的關系,體會農民起義對歷史發(fā)展的推動作用,思考國家分裂的歷史教訓。

評價任務 1、評價目標:通過評價唐玄宗,掌握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回顧唐朝后期相關史實,加深對唐亡原因的理解。

2、評價方法:學生互評與教師點評相結合。

3、評價過程:學生可以分組活動,然后各組派代表發(fā)言。發(fā)言后,各組之間進行互評。最后教師在小組互評的基礎上,對各組活動情況和發(fā)言內容進行點評,根據各組的綜合表現(xiàn),評定等級。

4、評價總結:評價要側重三個方面。一是看活動過程,看是否有合作探究、合作學習的意識;二是看各組發(fā)言的質量,主要指人物評價的標準、方法是否得當,評價是否客觀全面;三是看學生的基本素養(yǎng)。教師重點點評學生發(fā)言中的閃光點,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導入

展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畫像,引出楊貴妃的故事,進而帶領學生走進中后期的唐朝。

通過對楊貴妃介紹引發(fā)對有爭議的歷史人物的興趣。

目標1 一、安史之亂

1.安史之亂的原因

展示第一組圖片:楊貴妃與唐玄宗圖片和高力士與楊國忠圖片,引導學生分析出第一條原因: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政日趨腐敗。

展示第二組材料:李白的一首詩以及唐朝節(jié)度使勢力圖片,引導學生分析出安史之亂的第二條原因:社會矛盾尖銳,節(jié)度使勢力膨脹。

2、總結安史之亂:原因:

時間:755年

人物:安祿山、史思明

3、展示第三組圖片,引導學生分析出安史之亂的影響:唐朝國勢由盛轉衰。

準確掌握安史之亂的基本史實,注重培養(yǎng)學生從圖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目標2

二、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

1、教師提問:安史之亂以后,唐朝百姓的生活如何?

分組討論三分鐘

學生回答:略

評價標準:敘述正確,并且能夠列舉史實。

教師總結:唐朝后期,統(tǒng)治腐敗,宦官專權,藩鎮(zhèn)割據

越來越嚴重。人民生活困苦,無以為生。

2、黃巢起義的經過

學生閱讀教材自學,然后敘述。

3、唐朝的滅亡

朱溫叛變,被鎮(zhèn)壓,起義失敗。后來朱溫把持朝政,權傾朝野,于907年建立后梁政權,唐朝滅亡。

該部分知識重點在黃巢起義的原因,讓學生分組討論,提高學生的合作解決問題能力。

目標3

三、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

展示五代十國地圖以及五代十國各政權表格,介紹五代十國的基本情況。

1、五代十國的歷史根源

展示一則文字材料,根據材料分析歸納五代十國的歷史根源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唐朝藩鎮(zhèn)割據。

2、五代十國的歷史影響

展示五代十國戰(zhàn)事圖,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出:北方:戰(zhàn)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

南方:地區(qū)政局相對穩(wěn)定,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一定的發(fā)展。

以史為鑒:今天的中國政府存在著腐敗問題,結合唐玄宗的前半生和后半生的不同作為,導致不同的結果,談談對你有何啟示?

第一,在取得成就時,我們要保持戒驕戒躁的恭謹態(tài)度。

第二,艱苦樸素的作風不能丟。

第三,人生應該始終如一地堅守自己的信念。

第四,親近賢達之人,遠離不肖者?!?/p>

展示唐朝興亡曲線圖,引導學生分析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 1、通過引用的材料,讓學生提高閱讀材料、分析材料,進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過學習歷史,讓學生學會以史為鑒、借古鑒今,為今天的社會發(fā)展提供指導。

小結 唐朝前期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國立強盛,出現(xiàn)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繁榮景象,以至走向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但是到了統(tǒng)治后期,政治腐敗,各種社會矛盾尖銳,以安史之亂為轉折點,唐朝走向了衰落。在衰落過程中,地方上的藩鎮(zhèn)割據、中央的宦官專權進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統(tǒng)治,到了唐朝末年,經過農民戰(zhàn)爭的沉重打擊,唐王朝奄奄一息,直到907年朱溫建立后梁政權,唐朝滅亡。唐朝滅亡后,出現(xiàn)了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 老師對本單元所學知識做出梳理,使學生的知識脈絡更加清晰。

作業(yè) 1、評價唐玄宗。

2、做本課練習冊。

讓孩子們學習掌握客觀公正的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做好復習工作。

七年級下冊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知識點篇五

一、指導思想

圍繞本學期學校工作計劃要求,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加強教學研究,提高課堂效率,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注重弘揚中國各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yǎng)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教師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

新課標教材初一歷史下冊在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yǎng)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的前提下,突出了三點:一是減輕學生負擔,降低難度;二是增加啟發(fā)性和生動性;三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

二、學生情況分析

初一學生總體水平差不多,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且這些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為。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tài)度,應經常了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shù)。其次要切實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fā)現(xiàn)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shù)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同時也要兼顧兩頭。我應該從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上入手,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歷史課的學習上提高歷史成績。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以隋朝到清朝初期為主要的歷史發(fā)展線索。共 22 課,每課教學一課時。每個單元后各設一節(jié)活動課,第三單元后設兩節(jié)活動課。

第一個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教科書內容的安排和教學活動的設計,無不緊扣隋唐時期的“繁榮”與“開放”?!胺睒s”與“開放”,是反映一個積極向上的社會的兩個側面,具有同一性。第二個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fā)展”,實際涉及“民族關系的發(fā)展”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兩個主題。這里“民族關系的發(fā)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內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權并立與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影響。先概述民族政權并立時代的情況,后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列舉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xiàn),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會風貌、介紹元朝大一統(tǒng)的出現(xiàn)及民族大融合的發(fā)展情況。第三個單元“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教科書對課標有關明清時期的五條內容標準進行了歸納組合。講述明清兩朝加強專制統(tǒng)治的主要措施、鄭和下西洋的史實、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之戰(zhàn)等史實,使學生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爭精神。通過《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列舉清朝設置駐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等史實”,讓學生“了解清朝加強對邊疆地區(qū)管轄和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經濟的發(fā)展與“閉關鎖國”》以“簡述 ' 閉關鎖國’的主要表現(xiàn),分析其歷史影響。突出了明清時期中外的矛盾與沖突,也為學生學習中國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國為何被動挨打作好鋪墊。

四、教學目標

1 、要在上冊歷史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xiàn)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時期的基本特征以及發(fā)展趨勢,認識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和基本規(guī)律。

2 、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能力;解讀、判斷和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教育學生繼承傳統(tǒng)美德,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養(yǎng)成具有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yǎng)。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民族關系的發(fā)展,統(tǒng)一

難點:我國的民族關系是如何發(fā)展的以及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如何鞏固的

六、教學措施

1 、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師生平等,民主的人際關系,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崇尚個性和主體性,鼓勵探索真理,在教師啟發(fā)、誘導下,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這給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在擁有發(fā)揮個人才智的機會和空間的同時,壓力感又會促進學生去主動涉獵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氛圍,注意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2 、教材貫穿一些材料閱讀,“想一想”等雖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卻是教材正文的擴展,實際上是給了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更自主的學習,有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形容視野,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實施了愛國主義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此,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時讓學生分組討論,人人參與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3 、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目標統(tǒng)一,準確;以“內容標準”的要求為依;體現(xiàn)統(tǒng)一要求與個性發(fā)展統(tǒng)一。

4 、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fā)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復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fā)現(xiàn)不足,及時總結。

5 、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制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跡、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精神實踐能力。

七年級下冊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知識點篇六

一、指導思想:

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注重弘揚中國各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yǎng)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教師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

二、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xiàn)象及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fā)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lián)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進一步認清歷史前進的大趨勢和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為實現(xiàn)共產主義而奮斗的遠大理想,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當好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yǎng)。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初一年級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為。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tài)度,應經常了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shù)。其次要切實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fā)現(xiàn)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shù)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同時也要兼顧兩頭。

四、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課本按歷史時期或學習主題編寫了“單元回眸”,梳理基本線索,小結重要內容。書中還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習題以及“暢想天地”等欄目,旨在啟發(fā)思維,提倡各抒己見,答案不求。

五、教學措施:

1.注重學科間知識的融合與滲透

在把握教材時,教師應從總體上突破原有學科之間的界限,使學生能在多學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學內容。在宏觀上,應保持合理的綜合結構;在微觀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學科知識間的合理滲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聯(lián)系。

2.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倡導真正立足于學生發(fā)展的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通過那些能夠帶給學生理智挑戰(zhàn)的教學;通過那些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切入并豐富學生經驗系統(tǒng)的教學;通過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通過那些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chuàng)新求發(fā)展”的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3.突出能力目標的主導

即強調學生思考能力、創(chuàng)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以能力目標為主導,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態(tài)度,創(chuàng)造融洽的教學環(huán)境,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始終圍繞能力目標的實現(xiàn),努力探討用能力目標主導教學的途徑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識、能力和人格培養(yǎng)有機結合起來。

七年級下冊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知識點篇七

一、目的要求:

通過復習,使七年級的學生對中國古代歷史的發(fā)展線索更加清晰,同時,也要使學生把以前所學的中國歷史知識能與現(xiàn)實生活中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融會貫通,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復習過程中,一方面,要使學生提高對知識的理解、分析和歸納能力。另一方面,要對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理想前途教育。

二、重、難點:

重點:隋、唐、宋、元、明、清朝的建立情況,鞏固措施,經濟發(fā)展的情況,對外關系,民族關系等方面的情況,每個時期在思想文化、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成就。各個朝代之間的更替情況。

難點:教材中各個朝代間不明顯的轉折,宋朝與其它少數(shù)民族并立,對每個民族的特點的分析,各個朝代中具體的介紹比較概括,時間少,內容多等等這些問題是七年級學生在復習過程中的難點。

三、復習方法和措施:

1、將一些相關的知識點要分類匯總,整理成資料。

2、復習的重點要放在落實基礎知識上,并指導學生掌握做題方法。

3、抓好重點題的過關工作。

4、檢查以每個學習小組組長檢查小組成員為主,教師抽查為輔

七年級下冊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知識點篇八

一、指導思想

圍繞本學期學校工作計劃要求,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加強教學研究,提高課堂效率,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注重弘揚中國各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yǎng)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教師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

新課標教材初一歷史下冊在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yǎng)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的前提下,突出了三點:一是減輕學生負擔,降低難度;二是增加啟發(fā)性和生動性;三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

二、學生情況分析

初一學生總體水平差不多,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且這些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為。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tài)度,應經常了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shù)。

其次要切實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fā)現(xiàn)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shù)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同時也要兼顧兩頭。我應該從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上入手,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歷史課的學習上提高歷史成績。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以隋朝到清朝初期為主要的歷史發(fā)展線索。共 22 課,每課教學一課時。每個單元后各設一節(jié)活動課,第三單元后設兩節(jié)活動課。

第一個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教科書內容的安排和教學活動的設計,無不緊扣隋唐時期的“繁榮”與“開放”?!胺睒s”與“開放”,是反映一個積極向上的社會的兩個側面,具有同一性。第二個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fā)展”,實際涉及“民族關系的發(fā)展”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兩個主題。

這里“民族關系的發(fā)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內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權并立與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影響。先概述民族政權并立時代的情況,后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列舉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xiàn),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會風貌、介紹元朝大一統(tǒng)的出現(xiàn)及民族大融合的發(fā)展情況。

第三個單元“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教科書對課標有關明清時期的五條內容標準進行了歸納組合。講述明清兩朝加強專制統(tǒng)治的主要措施、鄭和下西洋的史實、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之戰(zhàn)等史實,使學生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爭精神。

通過《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列舉清朝設置駐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等史實”,讓學生“了解清朝加強對邊疆地區(qū)管轄和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經濟的發(fā)展與“閉關鎖國”》以“簡述 ' 閉關鎖國’的主要表現(xiàn),分析其歷史影響。突出了明清時期中外的矛盾與沖突,也為學生學習中國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國為何被動挨打作好鋪墊。

四、教學目標

1 、要在上冊歷史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xiàn)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時期的基本特征以及發(fā)展趨勢,認識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和基本規(guī)律。

2 、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能力;解讀、判斷和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教育學生繼承傳統(tǒng)美德,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養(yǎng)成具有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yǎng)。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民族關系的發(fā)展,統(tǒng)一

難點:我國的民族關系是如何發(fā)展的以及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如何鞏固的

六、教學措施

1 、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師生平等,民主的人際關系,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崇尚個性和主體性,鼓勵探索真理,在教師啟發(fā)、誘導下,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這給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在擁有發(fā)揮個人才智的機會和空間的同時,壓力感又會促進學生去主動涉獵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氛圍,注意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2 、教材貫穿一些材料閱讀,“想一想”等雖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卻是教材正文的擴展,實際上是給了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更自主的學習,有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形容視野,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實施了愛國主義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此,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時讓學生分組討論,人人參與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3 、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目標統(tǒng)一,準確;以“內容標準”的要求為依;體現(xiàn)統(tǒng)一要求與個性發(fā)展統(tǒng)一。

4 、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fā)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復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fā)現(xiàn)不足,及時總結。

5 、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制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跡、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精神實踐能力。

七年級下冊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知識點篇九

1教學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時間和都城;識記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輕武的特點,理解宋初統(tǒng)治者采取重文輕武政策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趙匡胤實施集權的原因和具體的措施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總結歸納、抓住重點的學習能力

情感態(tài)度

與價值觀

認識到趙匡胤的舉措帶來的問題——他的集權措施有失偏頗,導致宋朝的積貧積弱,從而得出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辯證地、長遠地看問題的結論;認識到在封建時代,君主的權力是在不斷加強的,任何封建統(tǒng)治者都跳不出這個歷史的鐵律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趙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輕武政策的后果。

教學難點:趙匡胤集權措施的影響。

2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歷史小故事:趙匡胤本來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將,跟隨周世宗南征北戰(zhàn),立下不少戰(zhàn)功。周世宗在世的時候,十分信任趙匡胤,派他做禁軍統(tǒng)帥,官名叫殿前都點檢。禁軍是后周最精銳的一支部隊。

世宗一死,軍權落在趙匡胤手里。公元960年春節(jié),后周朝廷正在舉行朝見大禮的時候,忽然接到邊境送來的緊急戰(zhàn)報,說北漢國主和遼朝聯(lián)合,出兵攻打后周邊境。

大臣們慌作一團,后來由范質、王溥做主,派趙匡胤帶兵抵抗。

在陳橋驛,趙匡胤的部下把早已準備好的一件黃袍,七手八腳地披在趙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幾個頭,高呼“萬歲”。接著,又推又拉,把趙匡胤扶上馬,請他一起回京城。

后周恭帝讓了位。趙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國號叫宋,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經過五十多年混戰(zhàn)的五代時期,宣告結束。

這段歷史向來為后人津津樂道,還演變?yōu)橐粋€成語“黃袍加身”。在此之后,趙匡胤是怎樣統(tǒng)治宋朝的?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第6課:北宋的政治,了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北宋的建立

教師講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況。

(960年,后周禁軍首領趙匡胤(宋太祖)發(fā)動兵變,改國號為宋,定都東京(今開封),史稱北宋。)

目標導學二: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教師簡略地介紹,五代十國時期,政局動蕩不止,王朝個個短命。

2.讓學生閱讀教材中“杯酒釋兵權”的故事。說說宋太祖為什么要這樣做?

答案提示:宋太祖深知唐末以來武將專權的積弊,所以他首先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牢牢地控制了軍隊。

3.史料解讀。

材料一:軍權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統(tǒng)轄禁軍,收回禁軍兵權;設立樞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統(tǒng)其眾;兵眾隸于三衙,而不得專其制”。二者互相牽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權;利用更戍法,使“天下營兵,縱橫交互,移換屯駐,不使常在一處”,以此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即兵將分離局面;實行“守內虛外”“內外相維”政策,使全國軍隊屯駐兩半,一半京師,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駐軍與外地駐軍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行政權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權力,實行軍政、民政和財政的三權分立,打破宰相“事無不統(tǒng)”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擔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設通判與之相互牽制,從而削減地方權力。

材料三:財權和司法權的集中。主要是將各路所屬州縣財賦,“除支度給用外,凡緡帛之類,悉輦送京師”,以消除地方對抗中央的物質基礎;同時規(guī)定死刑須報請中央復審、核準,把司法權也收歸了中央。

4.根據材料說說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提示:(1)軍事方面:皇帝直接統(tǒng)轄禁軍;設樞密院和三衙掌管軍務,樞密院有權調兵,無權領兵,三衙有領兵權力,卻無調度之權;“天下營兵,縱橫交互,移換屯駐,不使常在一處”,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局面;實行“守內虛外”的政策,致使對外防守空虛無力,這也是北宋積貧積弱的重要原因。(2)行政方面:削弱宰相權力,設相當于副宰相的若干人,與宰相共同議政;還設立多重機構,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在地方,主要派文臣擔任知州等。(3)財政、司法方面:設置轉運使;同時規(guī)定死刑須報請中央復審、核準,把司法權也收歸了中央。

5.教師結合五代十國的歷史,說說在宋代,節(jié)度使的權力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五代十國

北宋

軍權

有大軍指揮調度權

有握兵之重,無發(fā)兵之權

財權

擁有轄區(qū)的財政權力

取消節(jié)度使收稅的權力,設置轉運使

民權

擁有轄區(qū)的民政處理權力

下派文官做知州和通判,掌管民政、司法

人事

調度

可以自主任命下面官員

人事調度權全部歸屬中央

目標導學三:重文輕武的時代

1.史料解讀。

材料:宋朝重文輕武,重內輕外。所以,今天看宋朝歷史,就會覺得奇怪。宋朝文化興盛,經濟繁榮,軍事上卻軟弱至極,不堪一擊??蓪嶋H上,宋王朝這種積貧積弱的局面卻是其統(tǒng)治者吸取前代教訓,千方百計方才達到的長治久安的理想狀態(tài)。

2.根據材料和課本知識,討論宋朝重文輕武的表現(xiàn)。

答案提示:(1)經濟文化興盛,但軍事上卻軟弱至極。(2)當時的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甚至主持軍務,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將。(3)遇有戰(zhàn)事,也由文官掛帥出征。(4)科舉考試,文舉興盛,武舉錄取人數(shù)少。

3.宋太祖重文輕武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提示:防止武將對中央集權造成威脅。

4.宋代注重發(fā)展文教事業(yè),改革和發(fā)展了科舉制。說說由此帶來了哪些影響。

答案提示:科舉制的發(fā)展,對宋代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fā)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5.重文輕武政策給宋朝社會帶來了哪些影響?

答案提示:(1)積極影響: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fā)生,有利于政權的穩(wěn)固和社會的安定。

(2)消極影響:軍隊戰(zhàn)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負擔加重。

6.史料解讀。

材料:關于宋朝gdp的統(tǒng)計。

一是香港科技大學的劉光臨先生,據他的統(tǒng)計與推算,宋朝的人均國民收入位于歷代最高峰,為7.5兩白銀,遠遠高于晚明的2.88兩,要到19世紀的晚清,才追得上宋代水平。

二是英國的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他認為:“在960-1280年間,盡管中國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卻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著此水平。歐洲在960-1280年間,人口增加了70%,人均國內總值則從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币簿褪钦f,宋代的經濟與生活水平,不但在縱向上優(yōu)于其他時代,而且在橫向上也遙遙領先于同時代的歐洲。

7.讀材料,說說宋朝經濟發(fā)展狀況如何。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有利有弊,這啟發(fā)我們國家在實施大政方針時應該遵循怎樣的原則?

答案提示:(1)狀況:宋朝經濟發(fā)展較好,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

(2)原則:①政策的傾向一定不能走極端;②要綜合、全盤考慮戰(zhàn)略問題;③要結合國情,實事求是地、合理地實施各種政策,現(xiàn)階段的改革開放就是成功的范例;④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在現(xiàn)代民族國家林立、局部地區(qū)戰(zhàn)火不斷的時代,適度的強軍政策是絕對需要的。

三、課堂總結

史學家陳寅恪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倍鞣脚c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時代。宋朝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經濟文化,從太祖立國,到逐步加強君主權力,重文輕武,開創(chuàng)了繁盛的經濟文化時代,但也因為重文輕武,造成了宋朝積貧積弱的社會狀態(tài),這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

3板書設計

4教學反思

本課主要再現(xiàn)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及其造成的社會影響,重點是識記宋太祖采取的措施,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得出正確的歷史啟示。在本課中,以材料為突破口,重在突出宋朝采取的那些集權措施所帶來的正面和負面效果,讓學生在閱讀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結論和啟示。因為本課采用了強烈的材料對比,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可思考的具體情境,讓學生充分感受宋朝強與弱的反差,使其在探究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歷史發(fā)展的誤區(qū),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

七年級下冊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知識點篇十

一、指導思想

以新課標為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學目標

1、完成七年級上冊所學內容;

2、提高教學質量,期末測試綜合評價力爭進入全縣鄉(xiāng)鎮(zhèn)中學中等行列。

三、具體思路

1、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規(guī)管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學生學得好,以確??荚嚾〉脠A滿成功。

3、強化質量意識,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后認真做好培優(yōu)補差工作。

4、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

5、復習階段,要認真制定復習計劃,精心組織復習,以書為本,講清概念,提示規(guī)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6、引資料、學經驗。經常向老教師學習,經常聽課。

7、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及時補救。

四、教學任務和要求

七年級歷史教學,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即了解歷史的基本線索,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觀點,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歷史教學,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發(fā)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fā)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lián)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識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述,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五、教學設想

1、歷史教學要充分體現(xiàn)時代精神,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對歷史作出正確的敘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學性的統(tǒng)一,觀點和材料的統(tǒng)一。

2、繼續(xù)深入課堂教改,在傳授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養(yǎng),樹立學為主體,教為主導,學導結合的教學觀,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樹立全面發(fā)展,主動發(fā)展的育人觀,堅持教書與育人統(tǒng)一,提高課堂效率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鼓勵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提高學習素質和學習效率,嘗試歷史活動課的教學。

3、開展歷史第二課堂,通過舉辦歷史講座,故事會,創(chuàng)辦歷史報等形成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問題的能力。跟蹤輔導,找學困生談心,了節(jié)其學習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六、教學進度

教材初一歷史第一冊總共有22課,從我國的遠古居民講到魏晉南北朝。每課的內容為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新教材主要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yǎng)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以歷史發(fā)展的線索、重大事件和人物、經濟、文化的重要史實為重點。本學期共二十周,第十八周進行xx市初一歷史年度統(tǒng)考,除去考試周,共大約有三十二個課時左右,其中新課講授占二十二個課時,單元復習占四個課時,期中復習占兩個課時,期末總復習占四個課時。

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周至第五周1~6課共6個課時

第六周至第八周7~11課共5個課時

第九周期中復習共2個課時

第十周期中考試

第十一周至第十二周第三單元(12~17課)共6個課時

第十三周至第十五周第四單元(18~22課)共5個課時

第十六、十七周期末復習及統(tǒng)考

以上教學計劃,一定認真履行,爭取在新的學期里教學教研工作再上新臺階

七年級下冊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知識點篇十一

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人教新版七下第二單元“民族關系發(fā)展和社會變化”第一課。主要介紹了北宋的建立以及趙匡胤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經過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武將擅權、軍閥割據和地方豪強割據等頑疾被革除,中國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進了社會安定,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同時,重文輕武政策的實施還促進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榮。但是,這些新的措施也帶來了諸如官僚機構臃腫、財政負擔沉重、軍隊戰(zhàn)斗力弱等社會弊端。

學情分析

初中生在進入青春期后,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情緒情感的表達方式以及行為的內容和方向等都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同時也渴望社會、學校和家長能給予他們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此外,初中生的思維雖然已經是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水平還較低,處于從經驗型向理論型的過渡時期;由于辨證思維剛開始萌發(fā),所以,思想方法上仍帶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趯W生心理年齡和思維特點,并根據他們已習得的歷史知識,我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加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每一位學生成為學習者和被學習者,拓寬學習的空間,給予更多的表達機會,提高自身的邏輯思維與辨證思維。

教學 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列舉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輕武的特點,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輕武給北宋帶來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識讀相關地圖,從中獲取有效的歷史信息;通過對北宋強化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及影響的自主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講述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等歷史故事或表演課堂劇等形式再現(xiàn)歷史,多渠道感悟歷史。

情感態(tài)度 價值觀

通過分析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所帶來的利與弊,客觀認識歷史問題,反思歷史,吸取歷史經驗教訓。

教學策略

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和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從發(fā)展學生認識問題、探索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角度考慮,準備采用自主展評式生態(tài)課堂的教學模式。具體說本節(jié)課由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組成:前端學習;探究展評;暢談心得.

教學重點

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教學難點 如何理解強化中央集權的具體措施和影響 教學準備 導學案、教學課件.

第 2 頁 共 5 頁

教學流程

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

設疑 激趣, 導入

新課

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先后出現(xiàn)了八十多個朝代。同學們知道一個新的朝代的建立有哪些方式?

打天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是有一個人,他兵不血刃,在不到5天的時間里,就黃袍加身。被人戲稱為歷史上最輕松的開國皇帝。你們知道這是哪一位皇帝嗎?

展示:趙匡胤圖像 一代偉人毛澤東曾有“唐宗宋祖”的詩句,說的就是趙匡胤,想必他在政治上也是很有建樹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北宋的政治。 揭示課題

第6課 北宋的政治

回憶以往朝代建立的方式并回答

個別回答

歷史知識的縱向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 前端學習,讀圖識史

【一、披上黃袍得天下】

前端學習展示:北宋的建立和統(tǒng)一預習檢測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和他的繼任者開始南征北戰(zhàn),國家形勢出現(xiàn)了巨大變化。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從圖中讀歷史。(展示:五代十國(前期、后期)和北宋形勢圖)

觀察比較五代十國和北宋的形勢圖,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不同?

展示:圖冊p62《遼、北宋、西夏形勢圖》,再來看完整的北宋時期形勢圖,請問北宋是否實現(xiàn)真正統(tǒng)一? 當時有哪些政權與北宋并立?

歸納:北宋的確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統(tǒng)一了中國部分地區(qū)。但在宋朝的北方、西北、西南等地區(qū)還有很多少數(shù)民族的政權與之并立,北宋并不是一個統(tǒng)一了全中國的王朝。

小組核對答案,展示評價

個別回答

七嘴八舌

師生歸納,共同得出結論

鞏固探索知識的過程,形成自己的方法

通過比較地圖,得出歷史結論 三 史 料 閱讀 ,合作探究

【二、扛起江山治天下】

宋太祖黃袍加身,輕松地做上了皇帝,但他當政之初卻煩惱重重,晚上失眠,睡不著覺。他煩惱什么呢?我們來看一段史料: 展示:史料

一日(太祖)召趙普問曰:“自唐季(唐朝末年)以來,數(shù)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zhàn)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之計,其道何如?”

第 3 頁 共 5 頁

普曰:“??此非他故,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p>

閱讀史料獲取信息,趙普分析唐末以來政局動亂的原因是什么?

唐末藩鎮(zhèn)割據,武將飛揚跋扈,最終導致唐朝覆滅。太祖擔心自己親手建立的國家也會如此。因而擔心傷神。權衡之下,太祖宴請了自己的手下武將們來喝酒,于是就有了杯酒釋兵權的故事。請一個學生講講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我們再回到史料中,針對太祖的擔憂,趙普為宋太祖提出了哪些解決“君弱臣強”問題的措施?

宋太祖是怎樣“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的? 探究1:閱讀教材p29-30,找出宋太祖在以下方面采取了哪些鞏固統(tǒng)治的措施?

方面 措施內容

收兵權(軍事) 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控制對軍隊的調動;定期換防; 奪臣權(行政) 中央:削弱相權;設多重機構,分割宰相軍政、財政大權 地方: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長官;設通判分知州權力; 制財權(財政) 取消節(jié)度使收稅的權力; 設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 文化 發(fā)展科舉制。 補充宋代科舉制的錄取情況,提問:宋代科舉制有什么新發(fā)展?

補充材料:

科舉對于知識的普及和民間的讀書風氣,亦起了相當?shù)耐苿幼饔?。雖然這種推動是出于一般人對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對知識或靈性的渴望;但客觀上由于科舉入士成為了風尚,中國的文風普遍得到了提高。

科舉產生出了一大批善于治國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眾多有杰出貢獻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詩人、學者、教育家、科學家、外交家。如 宋代的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司馬光、朱熹、包拯、寇準等。 ——出自360百科

根據材料,思考宋朝改革科舉制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宋朝科舉制使得文風得到了提高,五代十國時期是否

如此呢?

出示材料:

安朝廷,定禍亂,直須長槍大劍,至如毛錐子(毛筆,

代指士人),焉足用哉! ——《舊五代史》

個別回答

請學生講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個別回答 做好筆記

學生先小組交流,后全班展評

個別回答

閱讀材料

根據材料回

閱讀材料

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與他人的合作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提

第 4 頁 共 5 頁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宋朝童謠

“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宋朝諺語

提問:三個材料說明人們的觀念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追問:同學們能否從剛才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中找到重文輕武的表現(xiàn)?

師生共同得出結論:重文輕武是北宋政治最明顯的特征。

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有沒有取得成效呢?

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內,懲累朝藩鎮(zhèn)跋扈,盡收天下勁兵??是以天下晏然(安寧),逾百年而無犬吠之驚(內亂),此制兵得其道也。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

提問: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說說北宋加強中央集權

的措施有什么作用?

【埋下禍根危天下】

材料三:本朝鑒五代藩鎮(zhèn)之弊,遂盡奪藩鎮(zhèn)之權。兵

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

弱,靖康之役(北宋滅亡的標志),虜騎(少數(shù)民族騎兵)

所過,莫不潰散。

——(南宋)朱熹:《朱子語類》

合作探究2:和你的小伙伴們一起找找,哪些政策出

了問題?出了什么問題? 連線題鞏固。 個別回答

個別回答

閱讀材料

學生個別回

學生先小組

交流,后全班

展評

派代表上臺

練習

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與他人的合作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淺談感悟,拓展提升

【你辯我論】

材料四: “賢相輩出,卻無力改變官場的腐敗昏庸;名將咸聚,卻無法抵擋小國的進攻;才子云集,卻熱衷無休無止的內耗;經濟富裕,卻用于購買和平;文化昌盛,卻不能扭轉頹敗的國運。這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p>

——《如果這是宋史3》

正方:北宋是一個最美好的時代。 反方:北宋是一個最糟糕的時代。

(提示:可以從政治、經濟、民族關系、文化、科技等方面

找證據。)

完成板書,排列順序。(陳橋兵變 北宋建立 吸取教訓 加強皇權 重文輕武 積貧積弱)

總結:正如同學們剛才所辯論的,宋朝是一個美好的時代,卻也是一個糟糕的時代。擦拭開歷史的塵埃,我們還會看到一個怎樣的大宋,下節(jié)課讓我們繼續(xù)前行。

思考并個別

發(fā)言

.

培養(yǎng)學生正確評價歷史的能力

第 5 頁 共 5 頁

板書設計 第6課 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的建立和統(tǒng)一 二、加強中央集權

三、北宋政治的特點:重文輕武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860583.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