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讀后感(匯總1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7 17:15:37
孟子讀后感(匯總19篇)
時間:2023-11-07 17:15:37     小編:ZS文王

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后的個人感受和觸動的記錄,它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進一步鞏固和總結自己的閱讀體驗,同時也可以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心得和觀點。寫讀后感時可以加入一些書中的精彩語句,以增添文章的亮點和吸引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希望對各位讀者有所啟發(fā)和幫助。《紅與黑》是一部耐人尋味的小說,它通過對主人公朱利安這個年輕人的心理描寫,以及對社會現(xiàn)實的刻畫,展現(xiàn)了人性的復雜和社會的現(xiàn)實。讀完這部作品,我深深地體會到了自我成長和社會關系的重要性?!痘钪肥且徊苛钊擞|目驚心的小說,通過對主人公福貴一生的經(jīng)歷的描述,讓人深思生命的意義和尊嚴。這本書讓我領悟到生活的寶貴和珍貴,讓我更加明白了珍惜當下和感恩的重要性?!?984》是一本令人深思的反烏托邦小說,它通過對主人公溫斯頓和他的生活的描寫,揭示了權力的腐敗和控制的危險。這本書讓我對當代社會的發(fā)展和政治的影響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和思考。以上是我在閱讀過程中寫下的一些讀后感,希望能夠給大家?guī)硪恍﹩l(fā)和思考。

孟子讀后感篇一

孟子讀后感2000字,孟子是我國古代的儒學經(jīng)典,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孟子讀后感,歡迎閱讀!

最近,筆者通讀了我國古代的儒家經(jīng)典《孟子》一書,頗有些感想。

《孟子》一書的內容,總起來看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兩個字“仁政”。大多數(shù)的篇章就是講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實現(xiàn)“仁政”。當然,還有關于修身、學問和教育等方面的內容,暫不討論。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書中并未加以解釋。但從《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關于仁政的某些觀點。你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食,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亡。”、“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

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民為貴,社稷次這二,君為輕?!薄ⅰ叭收邜廴?,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闭f到底,仁政也是兩個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結論:仁者無敵。

應該說,孟子的“仁政”觀點,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里,被歷代統(tǒng)治者奉為經(jīng)典,并被當作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長期處于思想領域的統(tǒng)治地位。

但是,為什么“仁政”說并未能讓歷代統(tǒng)治者真正去實現(xiàn)“仁政”,更多的時候,老百姓依然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關鍵是“仁政”說只是提出了或描繪了大同社會的美好藍圖,但未從制度層面解決封建社會存在的弊端。從這個方面說,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們。

從中國歷史上看,真正能實行仁政的君王有幾個?漢朝有漢高祖、漢文帝、景帝而已。就連漢武帝我看都還算不上是好皇帝,雖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時期尚可稱得上是仁政,則天和玄宗時雖然出現(xiàn)了盛世,但那是因為祖宗給他們打下基礎,他們在不少方面都還算不上仁政,就連個人生活作風都還存在很多問題,就別說任用奸佞和酷吏了。

宋朝基本上就沒有能稱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連太祖和神宗都說著吧,他們的積分也還不夠。元朝是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對其他民族是嚴防死守,倍加歧視。

也許只有世祖還有點仁政的意思,還算干了點人事。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就一個勁的加強封建統(tǒng)治,殺人如麻,哪里還有仁政的意思。特別是這老東西當他讀到《孟子》里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時候,認為這哪里是臣子說的話?簡直就是大逆不道,并說“倘此老在今日,豈可免我一刀?!?/p>

并下令將孟子從文妙殿里逐出!此后的建文帝懦弱,成祖暴戾(這老兄除了叫人修了《永樂大典》外,他搞的瓜蔓抄、誅十族、廠衛(wèi)特務機構等基本上空前絕后了。)其后的皇帝們昏庸的昏庸,荒淫的荒淫,可以說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么,清朝呢?清朝出了康乾盛世,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就這兩朝來看也算不是實行了仁政。韃子皇帝是異族入主,對漢人是很不信任的。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制造了一個的文-字-獄就是明證。當然這兩個老頭在位時多少干了些人事。

可以說,“以人為本”的觀念在歷代統(tǒng)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沒樹立起來,這與每個皇帝的素質和封建制度密切相關。而老百姓的日子正象元人的雜曲里說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p>

孟軻的文字,已經(jīng)是論點論據(jù)俱全,長于說理,不若《論語》般讀整書方知邏輯,也不若《道德經(jīng)》玄妙牽強,讀起來萌化感比較強?!睹献印纷钗业牡胤骄褪窍葟囊话闶挛镎f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

孟子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卻舉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野獸毫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車子的柴禾。大王會相信這話嗎?”話中所說的顯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說:“不會?!泵献诱f:“顯然,一片羽毛舉不起來,是因為不肯用力氣;一車的柴禾看不見,是因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愛撫,是因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統(tǒng)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p>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廣大的人民群眾又怎么能忽視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睕]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嗎?“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弊g:君主把百姓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君主把百姓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這個思想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以人為本,“三個代表”,黨的宗旨,無不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體現(xiàn)。

《孟子》中有許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皠谛恼咧稳?,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弊g:動用心思的人治理別人,動用體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養(yǎng)活別人,治理人的人靠別人養(yǎng)活。

孟子讀后感篇二

孟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鼻祖。

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覺得孟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這本書剛開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實孟子是孔子去世很久;才出生的。小時候,孟子就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幾歲的時候,它還去過魯國,相知孔圣人的門第來叫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經(jīng)去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這時,司徒牛也已經(jīng)是個駝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師(孔子的學生是最重視的學生,不過,一場疾病導致了他不敢見人,也能為他的背上莫名其妙的長出了一個錛俿角癇,于是他隱居與樹林里,誰也沒見過他,但是孟子找到了他,司徒牛聽了孟子的講述,決定收他為徒,三年后,司徒牛讓孟子離開了那里,勸他去更加開闊的地方展示才華。

孟子淚令老師后,回家興學育才,憑借著他的本領,孟子成了有名的老師。

公元前347年秋孟子帶著幾個門徒去了齊國。起先,他受到齊威王的歡迎,齊威王知道他是一個人才,但孟子齊國不被重用,因為他堅持的是仁政思想,而齊威王確性霸道,他想要把整個天下柜為己有,這下,孟子又拿出了最令我佩服的錛偽琻銡玗一口才,他說話滔滔不絕,有因為他學識淵博,知道的東西很多,隨后就能說出大道理來,就是利用他的口才,孟子成功說服齊威王行仁政,他給齊威王講了很多道理,搬出了他腦海里基礎的知識,要是我是齊威王,都會聽得暈頭轉向呢!

78歲時,孟子決定辭了官衖,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他覺得在怎么,也得綠葉歸根,于是,在眾人的挽留下,孟子熱淚盈眶地回了家,在齊國35年。

85歲,古稀之年,孟子帶著鄒國百姓的嘆息聲,徒弟的哭聲,去世了。

孟子,真是一位偉大的“老師”。

孟子散文特色

試論孟子和楊朱的分歧

淺析孟子“仁義”倫理思想略論

從孟子的“王道”思想看民本政治

仁者無敵:孟子的人生哲學

孟子的性善論:養(yǎng)氣養(yǎng)德論文

淺論康德與孟子倫理思想之比較

孟子“性善論”影響下的現(xiàn)代德育反思

先秦孟子的傳播思想與傳播方式探析

論孟子性善論與孩子品德教育論文

孟子讀后感篇三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孟子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今日我讀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蔽翌D感心門大開。

孟子說:“通達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結果不可,只要合乎道義就行?!泵献诱J為,說話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謂的守信,行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謂的有始有終,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義所在來引領自己的言行。大義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這段時間有時候為這個事情煩惱,因為我前段時間被一個朋友說我不信守自己曾經(jīng)說過的話,做事半途而廢。我先不管他說的有理無理。但是我覺得自己這方面確實不夠好,有時候,會做一些讓人失望的事情。

孟子的話,讓我明白了很多,事情應該從我做事的目的開始,如果我做的事情是符合大義的,一定會信守自己的承諾,把事情進行到底。而有時候,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不必放在心上。我以后要是想做一個信守諾言,做事有始有終的人,定當將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在正途上,行在大義上。

有時候碰見別人不能信守自己的諾言或者半途而廢的時候,那得看看我們要求他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大義。

有時候我們經(jīng)常像圣經(jīng)里的法利賽人一樣,用小義來標榜自己,“看見了沒有,我都沒有違反自己的諾言。我做事都會堅持到底的?!蔽覀円惨嗽谒惺虑樯隙家袷爻兄Z,堅持到底。試問我們所要求他人的承諾和事情都符合圣經(jīng)上的教導嗎?圣經(jīng)上說,沒有一個人是義人。耶穌來是給人帶來拯救和自由。

我今后要自由的活著,那些要我在小事上同樣遵守他們規(guī)矩的人都見鬼去吧。合乎圣經(jīng)上的教導,我都會聽從。

我活著是為了榮耀神的名,但是我要是沒有這么做,求神的憐憫我,為我赦罪,使我得自由。

小小心得,如若理解出錯,請大家留言糾正!

孟子讀后感篇四

我感覺讀完了《孟子》自己改變了個人,孟子這本書每一句都提醒我改變了一些不好的習慣,比如說,以前我在家里喜歡說臟話,媽媽對我說,出去玩要早點回家,而我,卻很少遵守媽媽的話,常常很晚才回家,回到家我給媽媽說,我下次再不玩這么晚了等等……但有每次都犯,這些壞習慣我都在漸漸地改正。我以前覺得自己記憶力很差,至從讀了《孟子》這本圣書,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記憶力其實超級好,我感覺圣書跟普通的書比起來要智慧與奧秘很多,意思雖然現(xiàn)在不能完全領悟,但感覺這些圣書對我將來會有很大用處。

書院里對我最親的人就是程老師,她教我讀《學庸論語》、《孟子》,我還記得有一次,身體有點不舒服,程老師每天都摸著我的頭關心我,看看發(fā)燒沒有,謝謝程老師!我到張老師那個班也上過課,所以也謝謝張老師!書院里還有很多經(jīng)常陪我玩的同學:胡i文、姚月、阮俊杰、姚星、游疏霖、徐慈佑……謝謝你們!

進入弘毅厚謙書院是為了讀圣書,受圣賢教育教誨。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背了五萬多字了!而進文禮書院需要二十萬中文和十萬英文才能進文禮書院,我要很你努力的向進入文禮書院的目標去努力。爸爸告訴我圣賢教育可以幫助我一生。爸爸還要求我把佛經(jīng)一起背,爸爸還想最終把我送去當和尚成佛,但我也不介意。我其實也很喜歡讀這些圣書,爸爸告訴我,我先要打好基礎,以后要去文禮書院或去孔子學堂深造。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孟子讀后感篇五

在當今社會,理性早已經(jīng)被遺忘,隨意的抨擊他人,隨意的下定結論,甚至因為缺乏理性而導致走向不歸路。

無論何時何地何種事情,缺乏理性,就是缺乏思考。

不論網(wǎng)絡毒雞湯還是自我的虛榮心,都是缺乏理性的表現(xiàn),才導致很多人迷茫與無解。

所以,只有做到三思而后行,方可做到理智。

孟子讀后感篇六

近來,把《孟子》讀了一次,孟子的言語就當時的禮儀規(guī)范而言,確實是做到了遵禮,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皆是世人的表彰。于是梁惠王下問于他,齊宣王請教于他,滕文公問事于他,在他面前請從教誨。在孟子的滔滔雄辯之下,為王者只得表示承認自己行政的一些不足,表面上乖乖地聽從而無從反駁,最多也只有“王顧左右而言他”借此來表達自己對自己所為的尷尬情形。孟子周游列國,倡仁義之說,道性善之論,正人心,息邪說,以“舍我其誰”的胸襟和氣概怒斥以權利為核心的現(xiàn)實功利主義,力主改變諸侯割據(jù)的局面,一統(tǒng)中國,在統(tǒng)一的僵土之上,安民撫民,建庠教民,然而這種偉大的思想,卻如同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樣,在當時不合實際,終于沒有辦法實現(xiàn)。

孟子一生兢兢業(yè)業(yè)的莫過于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讓王者行仁道。他講“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將高高在上的“君”、“夫子”從神圣不可侵犯的位置上拉回到普通“人”的范疇,而且是低于眾“民”之下的。在孟子眼中“圣人”只不過是“人倫之至也”,他常引用有若的話來闡明圣人“圣人之于發(fā),亦類也;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認為孔子了集“清”、“任”、“和”、“時”(“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這任者也。柳下惠,圣這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孟子·萬章下》)集這四為一體的,所以孔子是最大的圣人。圣人縱然學識淵博,載心仁厚,仁者無敵,終于“出于其類”,如孔子——大圣,自己也說“圣,則吾不能,我學而不厭,而教不倦也”。圣人既然也是民眾的一部分,是以民眾為基底的,于子孟子順勢大膽說出了“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離婁上》)孟子這種把民權放在君權之上的思想,比法國的盧梭的民權論早了一千多年。孟子講究“民為邦本”、“保民而王”,在國內實行仁政,“修天爵,仁義忠信,樂善不倦,而人爵”便跟從而至,用“五畝之宅,樹之以?!笔谷嗣窀黄饋?,倡保民之說,從而實現(xiàn)“王者無敵”,建千秋事業(yè)。

其次來說說孟子的'個人修為。從孟子的言語中,道出了沖徹中國文化的大丈夫理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錚錚鐵骨,傲然立于世人的眼前。于是“居天下之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袒言“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故要匡正時弊,使上自諸侯有信心施行仁政(“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下至庶民(“人皆可以以堯舜")以便使政風,民風以及整個社會風氣都有一個根本的好轉,在救世,救民,其用心是良苦的。在個人修身上,孟子提出“養(yǎng)性”、“修身”,講”性善“,所以提倡“養(yǎng)性”,即擴充固有的善端。孟子亦講“養(yǎng)心”,他說“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古人說“白沙在涅,不染也黑;逢中生麻,不扶也直”,正是與“近朱則赤,近墨者黑”同一個道理。于是孟子提出“自暴者,不可與有信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社會環(huán)境固然重要,但人的主觀意愿更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貧窮之中,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照樣“不改其樂”樂而忘憂。孟子總結人世過錯,說道“咎,多由于自取”,正因為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故孟子毅然指出“仁者如射,射者已已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公孫丑上》),這種災難我擔當,“不怨天,不尤人”不知當羞殺古今多少怨天尤人,抱怨命運不濟的“仕者“了。這對中國的影響也是甚大的。孟子的嚴于律己,當是現(xiàn)世的楷模。

孟子的教學方法在今天仍然有很多可取之處。他提倡的“深造自得”與我們今天提倡的要學生加強自學,變灌輸為主為自學為主體很有相似之處。他認為知識的學習,并非從外而來,必須經(jīng)過自己主動自覺地努力鉆研,才能徹底領悟,他認為高深的造詣要有正確的方法,這就是要求他自覺地追求得到。而自覺地追求得到,掌握得比較牢固,牢固地掌握而不動搖,就能積蓄很深,積蓄很深便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所以要自覺地有所得。追求探索便會得到、放棄便會失掉,這就是益于收獲的追求,這就是說,要重視學生自得,自覺得到的知識才能成為自己的知識。他還提倡啟發(fā)思維。孟子和孔子一樣,善于啟發(fā)思維,善于使用問答達到他預期的效果。他要求學生主動積極、開動腦筋,不要急于代替學生作結論。教學生如射手張滿了弓,卻不發(fā)箭,作出躍躍欲試的姿勢,以啟發(fā)和誘導學生,激發(fā)學生有進無退的自覺性,教師不能降低要求,要在正確的道路中站住,有能力的學生便跟隨而來,這便是教師引導的結果。孟子還提倡“循序漸進”、“專心有恒”、“因材施教”,這些教育思想的某些方面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方法仍然很有作用。他對教師提出了一條標準,那就是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而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作為教師必須首先自己明白,然后再去教別人明白。他談到教師既要遵循教學規(guī)律,又必須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使教師真正做到德高為師,學高為范。

孟子讀后感篇七

于丹教授在她談《論語》心得時,開篇就講到: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jīng)標榜說,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梢姟墩撜Z》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fā)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于丹教授明確地闡述自己的心得:“《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墩撜Z》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我最欣賞的,就是于丹教授對《論語》的這種簡單,快樂的感悟。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母體文化。中華民族尊崇皇天后土,以大地為母親,所以形成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主體,以平和敦厚為特征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我們知道,西方國家以宗教立國,中國長期以儒學立國。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不管多少歲月的風霜雨露,多少朝代的更迭變遷,都沒有改變道儒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兩千年的農耕文明也就這樣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著儒家學說對國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

座右銘。

作為修身養(yǎng)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我們都堅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我喜愛伺茶,每每在茶的面前,我會感到一切都變得平和美好。品味人生,憂患生命是茶道與儒家的共同主題。有人品茶“茶可雅志,茶可行道”,有人品茶“茶煙一塌擁書眠”,道心文趣兼?zhèn)?。過去儒士不能一日無茶,其文也不能不常以茶為喻,我感悟到,這種閑適人生就是儒士茶人的品茗追求吧!于丹教授理解《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孔子并以此來影響著他的弟子。”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溫暖的,快樂的生活?我理解為:平和。

茶是個和氣的性子,與誰都合得來。柴門也進得,侯門也進得,不卑不亢,不做寵物狀。所以,和柴米油鹽醬醋過日子的時候,也能與琴棋書畫詩酒共發(fā)雅性,且在那個浪漫天地里,還擔任著缺一不可的角色。只是就像一個藝術天賦極高的人一樣,絢爛之后歸于平淡,自己不評說,只待旁人去品味罷了。在儒家的眼中,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倒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平和,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是中庸之道。平和下來,會使人“怡”,“怡”者,正是和悅,愉快之意。在茶道講求的要讓身心“怡”的過程中,就又與《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于丹教授語)不謀而合了。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墩撜Z》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tài)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茶者喜歡龍井,有愛好烏龍茶一樣,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安粖Z其真香”,“不損其真味”,那么,還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yǎng)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tài)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tài),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從前,我之所以讀一本書是因為它來到了我的手邊,而書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氣或分幾天讀完它。后來,知道了有公共圖書館這等讀書的好地方,我也懶得去翻書目卡片,只是在開放閱覽室書架上隨手抓一本我能讀得進去的書。再后來,通過網(wǎng)絡,也約略知道近來新出的哪幾本書是值得一讀的,可我也往往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偶爾在瀏覽的網(wǎng)頁上碰到一兩本好書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時間和心情靜下心來看,相逢或相違全憑運氣。所以,我讀《論語》也只是因為選了《中西經(jīng)典選讀》這門課,于是從圖書館借了這本書。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于《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jù)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jīng)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p>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边@里講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蓖瑫r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边@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

名言。

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边@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yōu)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里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shù)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于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yǎng)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孟子讀后感篇八

利用業(yè)余時間,我仔細閱讀了《孟子的智慧》一書,感受頗深,主要有以下幾點:

孟子十分重視立志,認為道德教育的首要問題便是“尚志”、“持志”,即堅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舍生取義”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p>

與孔子一樣,孟子也要求學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貪圖物質生活的享受。認為志士仁人應該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這點說,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與道德意識對立起來,這也是片面的。

孟子強調學習、修身的關鍵在于自得。他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左右逢其源。”他認為君子深造要有正確的方法,這就是要求他自覺的追求而得到。自覺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會比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會積蓄得很深,積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據(jù)此,孟子主張,學習的深化,必須要有自己的收獲和見解。尤其是學習中要有獨立思考精神,讀書是必要的,但應求理解,而不能書云亦云,對前代的文獻典籍,不要輕信,不能盲從。

孟子認為,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舉例說:“今夫奕之為數(shù),小數(shù)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奕秋,通國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誨二人奕: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眱蓚€人同時跟一個圍棋國手學習下棋,但結果大不相同,這決非由于其智力差異,而是由于專心與不專心的緣故。因此,孟子認為,學習必須專心致志,集中注意力,這是孟子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條科學原則。孟子主張專心致志的同時,還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他告誡學生說:“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鄙介g小道經(jīng)常去走就變成了一條路,如果有一段時間不走,便會被茅草所堵塞。學習亦然。如果停下一個時期不用心學習,學到的知識也會遺忘。因此,學習要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他說“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p>

有所作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還不見水,就停止挖掘,結果等于沒挖,這說明有為者必須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廢。學習也是如此,必須堅持到底,不能功虧一簣。孟子反對“一曝十寒”的學習態(tài)度,他說:“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奔词故亲钊菀咨L的植物,如果曬它一天,凍它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長。都是反復強調學習要持之以恒。

學習主要靠學生深造自得、專心有恒,但教師也不是無所作為的,教師的作用在于積極引導,啟發(fā)學生思維,因此,教學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應根據(jù)不同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他說:“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材)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又說:“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p>

對學生,有的應及時指點,有的應成就其德行,有的要發(fā)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問,不能及門者可以間接地進行教育,甚至拒絕教誨。

最近幾周,我完成了《孟子》這本書。

其書共分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孫丑章句上,公孫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離婁章句上,離婁章句下,萬章章句下,萬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盡心章句上,盡心章句下。

其實,我對那些古文是一竅不通。但是后來,我發(fā)現(xiàn)家里實在是沒有什么書了,只能讀它了。它里面有原文、譯文和注釋,這也帶個我了不少便利。一開始,我是按照原文、注釋和譯文來讀的。原本就不懂古文的我按照這個順序讀書,自然更是“一頭霧水”了。我是讀著讀著就不想讀了。因此,我一直在想辦法解決這個難題。直到幾天后,我無意中先看了譯文,又看了注釋,最后才看了原文,這樣我一下子就可以讀懂了。真是太棒了!我終于成功了。

于是,在后面的閱讀中,我是嚴格按照先譯文,后原文,再注釋的順序。我也明白了很多孟子的思想和道理,我受益無窮。

孟軻的文字,已經(jīng)是論點論據(jù)俱全,長于說理,不若《論語》般讀整書方知邏輯,也不若《道德經(jīng)》玄妙牽強,讀起來萌化感比較強?!睹献印纷钗业牡胤骄褪窍葟囊话闶挛镎f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

孟子讀后感篇九

拿破侖曾說:“掌控自己的內心,比占領一座城池還要難”。

生活中,看清別人的人是聰明的人,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智慧的人。

總有人會發(fā)出迷茫的疑問?為什么自己都三十好幾歲的人了,依然沒有自己的方向呢?

因為,我們總是可以認知一切外在的事物,而無法看清距離自己最近的內心。

當你無解時,不妨虛心聽取別人的.評價,理性地與他人優(yōu)劣做比較,做出正確的判斷,做出正確選擇,認清自己,才能過好一生。

孟子讀后感篇十

最近,筆者通讀了我國古代的儒家經(jīng)典《孟子》一書,頗有些感想。

《孟子》一書的內容,總起來看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兩個字“仁政”。大多數(shù)的篇章就是講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實現(xiàn)“仁政”。當然,還有關于修身、學問和教育等方面的內容,暫不討論。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書中并未加以解釋。但從《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關于仁政的某些觀點。你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食,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亡。”、“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民為貴,社稷次這二,君為輕?!薄ⅰ叭收邜廴?,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薄ⅰ暗锰煜掠械溃旱闷涿?,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闭f到底,仁政也是兩個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結論:仁者無敵。

應該說,孟子的“仁政”觀點,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里,被歷代統(tǒng)治者奉為經(jīng)典,并被當作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長期處于思想領域的統(tǒng)治地位。

孟子讀后感篇十一

《離婁章句上》第18章有言:“君子之不教子,何也?”意即:“君子不親自教育兒子,為什么呢?”

孟子的回答是:“勢不行也?!奔矗骸坝捎谇閯莶煌ā!?/p>

孟子在亮明自己的觀點之后,接著給出了原因。他說:教育要用正理正道,用正理正道無效,就會憤怒,憤怒就會傷害父子之間的.情誼。同時,子女就會說:“您拿正理正道教育我,您的所作所為卻為什么不出于正道呢?”

社會就是這樣復雜,正的東西需要一點點引導,從而構建一個人的精神大廈。可是,眾多因素又要求有所變通,因此,有時候很難都用正道來衡量從事。一旦出現(xiàn)偏差,就會出現(xiàn)分歧,隨之矛盾就會產生,情感就會出現(xiàn)裂痕。

那么,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

易子而教。

這樣,有效地避免了父子間因求好而相互責備,從而使“愛之深,責之切”的“責”降到最低限度。親人之間,始終保持溫婉規(guī)勸,真的很難很難。

不過,也有教育自己孩子成功的典型。但是,相較而言,還是前者的成功幾率要大。所以,人們普遍贊成后者。

孟子讀后感篇十二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

在讀本書的時候,將上篇十六字心傳反復看了很多邊。因為之前我有斷斷續(xù)續(xù)在看《孟子與公孫丑》、《原本大學微言》等書,好像每本書都會提到“內圣外王”、“內養(yǎng)外用”這一中心思想,反復看這十六個字,使我更加印證了在讀《原本大學微言》時,一個簡單的字有很多層的涵義,一個字、一個音就代表了一個觀念,甚至幾種觀念,包括一個字在古文中怎樣寫?為什么要這樣寫,都是大有學問的,這是我之前未學到的,所以開篇就讓我很受益。

“內養(yǎng)外用”,也就是充實自己內在的學問,修養(yǎng),朝圣賢的道路上走,從事濟世救人的大業(yè)。我們談不上走圣賢道路,更談不上濟世救人,但能透過讀書、學習,身為職員、家長把自己的思想行為,做到恰如其分,由內在的學問、思想的修養(yǎng),而發(fā)揮到外在利己利他的事情上來,將“萬事追求適度”來做為我們對理想生活的準則。

身心修養(yǎng)是做一個人的根本。我們每個人有生以來要扮演很多的角色,職員、家長、父母的孩子、社會的一員,不論處在什么地位都要盡力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這就得修養(yǎng)自己,當然這也是很難的。因為人的思想情緒是非常微妙的,也是非常危險的,凡是人都有欲望,比如好奇心、好勝心等,歸納起來都是欲望,有時不當?shù)挠軞缢械囊磺?,我們自己的思想領導自己正就正,領導自己壞就壞,所以我們做人處世要持平,導正自己的思想。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說:盡自己的善心,就是覺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覺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養(yǎng)護自己的本性,以此來對待天命。不論壽命是長是短都不改變態(tài)度,只是修身養(yǎng)性等待天命,這就是正確對待命運的方法。

前段時間朋友來電說日子過得很累,不幸福。我們就幸福這兩個字展開了討論,究竟怎樣才能幸福呢?可能每個人的感悟不同,定義自然就不同,通過討論我們一致認為有一個好的心態(tài),就會擁有幸福。人生在世,坎坷磨難在所難免,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如果自己不能調整好心態(tài),生活就容易打死結,必然給我們帶來額外的痛苦,因此要靜下心來,把自己心的根源找出來,調整這個“根源”,然后就可以“知其性”。

時間匆匆逝去,我們都會慢慢變老,從起點到終點,自然而又必然,這是每個人的路,不能逃開也不能躲開。一生,仔細想想就該盡力、盡心活好!扮演好我們每個人生階段需要扮演的角色。

孟子讀后感篇十三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孟子》這本書,這是一本能教育我們怎樣做人的書,同時也是一位良師益友。所謂聞名不如見面,今天,我就有幸讀到了這本能讓我們終身受益的書。

關于教我們怎樣做人的書我讀的不多,但也涉獵過一些,比如《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等。但這本書對我影響比較大。這本書主要寫了戰(zhàn)國時期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邊發(fā)生的一些故事,我讀后受益匪淺。

在這本書里有幾個故事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里,其中有一個故事叫做《師友之道》。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子說過“父子有親,群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心”,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法則,為政治應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蔽彝ㄟ^讀《孟子》這本書,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愛這本書,我不會忘記它的。

孟軻的文字,已經(jīng)是論點論據(jù)俱全,長于說理,不若《論語》般讀整書方知邏輯,也不若《道德經(jīng)》玄妙牽強,讀起來萌化感比較強。《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廣大的人民群眾又怎么能忽視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嗎?“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弊g:君主把百姓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君主把百姓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這個思想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以人為本,“三個代表”,黨的宗旨,無不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體現(xiàn)。

《孟子》中有許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弊g:動用心思的.人治理別人,動用體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養(yǎng)活別人,治理人的人靠別人養(yǎng)活。

孟子經(jīng)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來表達自己地觀點和看法。而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變成了今天我們常用地成語,如“揠苗助長”、“五十步笑百步”、“再作馮婦”等等,可見孟子思想對我們地影響對我們來說不可不謂深厚。

孟子所說的“揠苗助長”演變到今天一般都說成是“拔苗助長”,但說的都是同樣一個道理,孟子認為教學和學習知識如同植物生長一樣,都有自己的規(guī)律,必須循序漸進,而不能揠苗助長,急于求成?!氨赜惺卵啥鹫奈鹜?,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一定要不斷地培養(yǎng)義,心中不要忘記,但也不要一廂情愿地去幫助它生長。不然就會像宋人那樣“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說,還枯死了禾苗,得不償失。要想幼苗茁壯成長,只有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長,必然失敗。就像人的成長與發(fā)展一樣,同樣要遵循規(guī)律,通過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點點變得牢固,才能吸收更多的養(yǎng)分,成長得更好,由一顆幼小的樹苗長成一株參天大樹。孟子在告訴我們做事情要遵守規(guī)律的同時還提醒人們凡是應順其自然,適應事物本身的發(fā)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謂:“其進銳者其退速”,即是繼承了孔子“欲速則不達”的思想。當我們太想辦成一件事的時候,往往急于求成而顯得過于浮躁,沉不住氣,冒冒失失的前進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進和發(fā)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孟子的觀點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樣,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力越大,那它產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同樣,如果我們在一件事情上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們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發(fā)展出乎我們的意料和想象,那我們將比用平常心對待一件事物的時候更難以接受眼前的事實。所以凡是我們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盡最大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這樣,當事情成功時,我們才不致于過于高興,被成功的喜悅麻痹了清醒的頭腦;在事情失敗時,才能以一顆平常心對待,不致于過于失望和難過而喪失了前進的勇氣。

孟子讀后感篇十四

最近,在讀讀背背之作業(yè)單中,我發(fā)現(xiàn)《孟子三章》這篇古文有著很大的吸引力,三篇文言文都講了三個不同的道理,都使我受益匪淺。

第一篇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通過戰(zhàn)爭來說明無論是人和國家,都需要人去順和。正如文中所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所以,民心所向才是戰(zhàn)爭勝負的主要因素,統(tǒng)治天下也要順從民心,想要單純用武力統(tǒng)治一個國家,必定是動蕩不堪的.。

第二篇是《富貴不能淫》,孟子借“妾婦之道”諷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從諸侯而竊取權勢,從而憤怒的立下了一個“大丈夫”標準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是真正稱為大丈夫。

而最后一篇則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通過列舉中國古代的六位歷史人物:舜、博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經(jīng)過貧困、挫折的磨礪,終于有所作為,成就大事的例子,說明了人在憂患時可以激發(fā)人奮發(fā)向上,從而闡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

這三條人生格言,我一條都沒有做到,此時此刻起,我也要做到“苦其心中,曾益已所不能”,做一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與同學搞好關系,從而使自己學習奮發(fā)向上!

孟子讀后感篇十五

原文:

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恥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有人?

釋義:

一個人的生命本來有道,但沒有反省自修,反而迷心逐物,向外馳求,一輩子隨波逐流不知去向何方,就變成平常人,也就是凡夫、眾生了。

如果作人做事,不知隨時隨地反省檢查自己過錯的話,德行是不會有所進步的,如果能時時自我反省,發(fā)現(xiàn)自己的過錯,那么這一天活著的生命就是有恥,就是有慚愧心。假使犯了過錯,不但不自我反省,反而自我辯護認為沒有錯,甚至推過于別人,也就根本無慚無愧了。

有慚有愧之心,是平常進德修業(yè)最大的關鍵。佛家學說也是如此,認為慚與愧,是人生修養(yǎng)非常重要的善行。有些人,非常聰明伶俐,做錯了事,自己運用機心,很巧妙地為自己辯護,肯定自己沒有錯,這一類人,就是用心極不誠實,非常狡猾的人。慚愧兩個字,對這種人根本用不上。當你不如人的時候,假如自己還沒有慚愧心,那你怎么能夠做到和人家一樣呢?人都有好勝上進的心理,看見別人比自己好,卻困于自己的壞習慣,只是自卑,不肯自求進步。其實,不必怕不如人,只要發(fā)一個慚愧、有恥之心,自己努力,別人也許十日能做到的事,自己百日、千日總可以達到與別人同樣的程度吧,甚至超越。可是一般人,往往不會自我承認無恥,反而容易犯自卑感的毛病,其實能夠有自卑感,已經(jīng)是有知恥的動機,但是必須要拿出勇氣,不要被自己的自卑感淹沒,更要奮發(fā)向上進德修業(yè),作人做事要這樣,修養(yǎng)心性更要如此。

讀后感:

先賢所講的無恥之心在哪里?慚愧之心在哪里?在食品安全問題上,道德和良心已經(jīng)完全沒有了底線。

好在我們還有油條哥、托舉哥以及無數(shù)的志愿者和好心人,在這些道德模范的引領下,每個人都應心存善念,心存慚愧之心,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時一定要想想這樣做能否對得起父母、對得起祖宗、對得起自己的天良?能否不讓別人批評我、指責我?用內外的力量約束自己。

相信人只要有慚愧、羞恥心,就自然會守禮,自然能夠盡義務,企業(yè)效益自然會提升,社會環(huán)境也自然會和諧。所以從當下做起,從自我做起吧。

孟子讀后感篇十六

孟子是亞圣,繼承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也是儒家杰出的代表人物,。

人的本性而言,宋代以后學者一直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傅佩榮先生經(jīng)過研究認為,孔子、孟子都沒有認為"人性本善"。而實際人性并無善惡,只有"善的傾向",即孟子相信"人性向善",人性是種傾向,說明人生是開放的,永遠是一種對自我的要求,且此種要求由內而發(fā),不是由外在給予的,因此,人生的價值就在于實現(xiàn)自我向善的本性。這就不難于理解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為何總是不辭辛苦,以天下為已任,周游列國,不可為而為之,推行自己的"仁""仁政"思想,并以此為樂。他們的思想是站在了泰山之巔?。「蹬鍢s先生總說,人活在世界上,就要經(jīng)由不斷的努力奮斗,使自己越來越好,人性向善,行善,人格越來越高,這才會享有真正的快樂,最大的快樂。

我們要學習孟子的"浩然之氣"。我們都知道孟子的幾句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人性向善",人的價值當然是由內而發(fā),但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離不開環(huán)境,不可忽視環(huán)境的因素,人的價值必須落在人際關系的網(wǎng)絡中才能得以實現(xiàn)。孟子宣揚的"仁政"思想在他生活的年代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但孟子從未言棄。他有那份自信,"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些話兩千年來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對于我們凡人來說,工作學習中也要做好每一件小事,即使是最微末的細節(jié)也要全力以赴,在工作中成長,等到時機成熟,自然水到渠成,"天降大任",有承擔大任的一天,發(fā)揮自己的人生價值。

孟子讀后感篇十七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曾說“求觀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當代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曾說“三十歲后,我做人處世全靠孟子〞。孟子被譽為亞圣,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將孔子的思想發(fā)揚光大,構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體系,提出有許多重要的思想創(chuàng)見。孟子主張“仁政、兼愛、非攻,和平,反對戰(zhàn)爭,人性向善〞。個人感覺孟子比論語更為豐厚可讀,是儒家最重要的經(jīng)典之一,也是現(xiàn)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營養(yǎng)。今天,我坐下來靜靜的攤開這本書,再次讓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這幾篇文章我反復誦讀,頗有感受:

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認為:王道和仁政是立國的根本。為政者應該施行王道,反對霸道,實行仁政,反對暴政。仁義的準那么應該是為政者處理國家政事的根本立腳點。仁義的思想應該貫徹在國家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這句話說的是,如果在經(jīng)濟上能使大家安居樂業(yè),社會自然就安定,政權自然就穩(wěn)固了。而在思想上,要樹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樹立起仁愛的觀念。在關心民眾疾苦,要為解除民眾的疾苦而盡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無幼以及人之幼〞。在這篇梁惠王上下中,體會到一個國家的安定繁榮和開展,需要做到優(yōu)那么與民同憂,樂那么與民同樂。在公孫丑上下中,孟子倡導仁義,主張施行仁政。他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在滕文公上下,孟子強調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氣概,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節(jié)操;要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在我認為,孟子是懷有匡正天下的巨大抱負的。在離婁上下中,講到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在我看來,修、齊、治、平,從本質上說,就是施行仁義之道。得天下,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在于行仁政。孟子是以集成儒家的道為己任的.。在萬章上下中,通過對歷史的闡述,宣揚“君權神授〞的思想,在孟子·盡心上下中“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孔子登上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在圣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了。外表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這一點告訴我們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斷積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形成更開闊的視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業(yè)的征途上,我們經(jīng)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開展,或者“一葉障目〞,被一點小障礙阻擋了視線。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長遠的開展呢,為視野不夠開闊而錯失了機遇。因此我們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觀到事業(yè)的“大海〞,摒棄“井底之蛙〞的心態(tài),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著更高更遠更開闊的境界靠近。

感觸最深的是告子上下這篇,在闡述行善論的學說。第一,人性本是善。孟子說:“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有無不下。〞人的性善,是普遍的共同屬性。第二,人性之所以是善就在于人們都有一種內在的先天固有的道德意識。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正因為人們存在著內在的鮮艷的道德意識,所以人性是善的。第三,人們的行為如有不善,是由于后天的外在環(huán)境造成,不是人性本身邊不善。第四,對于這種善的本性,或者善的本心,必須著意的加以培養(yǎng)。培養(yǎng)的途徑和方法,在于專心致志的存心養(yǎng)性。

作為儒家文化的先祖,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對中國的影響長達幾千年,直至今天依然影響著我們的為人處世,思想道德。其思想精華博大精深,今天我只是管中窺豹摘錄下自己淺短的感受和心得,孟子思想的厲害之處在于不管是闡述怎樣施行仁政治國平天下,還是做人處事,他都能先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成認自己的錯誤。總之孟子是一本非常好的書,每次誦讀都會使人感受頗多,受益匪淺,它可以平和我們煩躁的內心,可以讓我以圣人的精神為指導,在現(xiàn)實生活中做的更好!

孟子讀后感篇十八

讀了孟子的《孟子》,我深深的被他博學而又仁愛的偉大胸襟所折服。以前就知道我們的古人很厲害,但是他卻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比我所想的還要高出很多?,F(xiàn)在讓我來談談讀了《孟子》之后的感想吧,主要是關于國家發(fā)展這一問題的。也希望你可以從孟子身上學到i一些于你有益的'知識和精神。

一直很喜歡孟子的一段話:“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彼拇蟾乓馑际钦f,因為老百姓快樂而感到快樂的(統(tǒng)治者),老百姓也會因為他的快樂而感到快樂;因為老百姓的憂愁而感到憂愁的(統(tǒng)治者),老百姓也會因為他的憂愁而憂愁。因為天下人的快樂而快樂,也因為天下人的憂慮而憂慮,如果能做到這樣卻不能稱王天下的(統(tǒng)治者),從來就沒有出現(xiàn)過。

因為這段文字,我聯(lián)想到了我們中國的當今社會。因為我們是一―黨執(zhí)政,多―黨參政的政治制度,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中國共產黨的決策關系著國計民生。因此中國共產黨一定要保持著思想上的先進性,始終堅持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群眾方向,走群眾路線。只有做到這樣,才能保證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進程不偏離正確的方向。

而具體地說,就是在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情況下,努力協(xié)調和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落后生產力之間的基本矛盾,解決一切阻礙發(fā)展的不穩(wěn)定因素。就譬如說,在最近的幾年里,中國在并不富裕的情況下,寧愿國民受苦,也傾盡國力去支援一些國家,卻沒有得到友誼的事情讓很多中國人很不滿。在本國國情不容樂觀的情況(中國的失、輟學兒童人數(shù)世界第一;九億農民幾乎沒有任何醫(yī)療社保)下,為何沒有加大力度解決這些基本問題反而尋求外在的好名聲呢?就我個人而言,當然是覺得黨和國家早日解決這些在百姓眼里、生活中是大問題,與人民大眾直接相關的事件是最好不過的了。因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有最廣大群眾支持的決策才是最容易施行和收到成效的。我打心眼里不希望出現(xiàn)“政策的形成和施行吃力不討好,還遭民怨”的事發(fā)生,希望我們的黨和國家在今后的決策中可以更關注民生。

孟子讀后感篇十九

最近,筆者通讀了我國古代的儒家經(jīng)典《孟子》一書,頗有些感想。

《孟子》一書的內容,總起來看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兩個字“仁政”。大多數(shù)的篇章就是講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實現(xiàn)“仁政”。當然,還有關于修身、學問和教育等方面的內容,暫不討論。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書中并未加以解釋。但從《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關于仁政的某些觀點。你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食,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薄ⅰ笆枪拭骶泼裰a,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亡。”、“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民為貴,社稷次這二,君為輕?!薄ⅰ叭收邜廴耍卸Y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闭f到底,仁政也是兩個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結論:仁者無敵。

應該說,孟子的“仁政”觀點,在20xx多年的封建社會里,被歷代統(tǒng)治者奉為經(jīng)典,并被當作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長期處于思想領域的統(tǒng)治地位。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892051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