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總結中,我們可以發(fā)現自己的不足之處,找到改進的方向。如何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推動世界和平與發(fā)展是國際政治的重要議題??偨Y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了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總結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乒乓球技術研究論文篇一
非常容易理解正反之分,就是分為兩種,一種是正手發(fā)球,另一種是反手發(fā)球。其中,正手發(fā)球的特點是可以借助腰部的力量使得球盡可能的得到大限度的旋轉,但球落點的變化有所欠缺,落點一般位于對方的反手位,發(fā)到反手位的主要目的在于限制對方直接搶攻。反手發(fā)球的特點主要是多變的落點,通過手腕還可以發(fā)出較強的類似于正手逆向發(fā)球旋轉相同的旋轉發(fā)球。
2.長短之分。
在發(fā)球時應掌握長短之分,長球有利于發(fā)球搶攻,短球有利于臺內控制。如果臺內球較好則盡量使用發(fā)短球,反之則發(fā)長球。在發(fā)球時首先看好對方站位,若站位較遠則盡量發(fā)短球,站位較近則宜發(fā)長球。
3.高低之分。
什么是高低之分呢?這里介紹的高低之分主要是指發(fā)球拋球的高度,不同拋球的高度打球的手法也是不同的。拋球較高,球自由落體下降產生一定速度,當球拍觸及球時,使得球與球拍的壓力增大,從而可以發(fā)出速度較快、旋轉較強的發(fā)球。除此之外高拋發(fā)球還可以擾亂對方接發(fā)球的節(jié)奏,在比賽中可以適當增加高拋發(fā)球。但高拋發(fā)球由于球在空中有一定的飛行時間,造成對方有充足的時間去準備,所以為了突出發(fā)球的突然性可以使用較低的拋球動作發(fā)球,但拋球的高度應不低于16厘米。
乒乓球技術研究論文篇二
就對方發(fā)球時的站位決定自己接發(fā)球的站位。
觀察對方發(fā)球前的引拍方向。
觀察球拍觸球瞬間摩擦球的方向,判斷球的旋轉性質。
觀察發(fā)球時揮臂的動作幅度和手腕用力大小,判斷球的落點長短和旋轉強弱。
根據發(fā)球的第一落點判斷來球的長短。
根據球在空中的飛行弧線判斷旋轉。
根據手感判斷來球的'旋轉。
記住不同性能球拍的顏色及各自的性能。
乒乓球技術研究論文篇三
乒乓球運動的廣泛開展,促使球拍和球有了很大改進。最初的球拍是塊略經加工的木板,后來有人在球拍上貼一層羊皮。隨著現代工業(yè)的發(fā)展,歐洲人把帶有膠粒的橡皮貼在球拍上。那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乒乓球的技術訓練,歡迎大家閱讀瀏覽。更多相關信息請關注相關欄目!
沒有摩擦是發(fā)球的入門,摩擦是發(fā)球的大要領,所以要先掌握摩擦的感覺。至于怎么摩擦,一位老教練教小孩的'方法是:把球拋起,把球從底部向上摩擦,出來一個高球,如果這個高球能回跳,那就是會摩擦了。這里的回跳和球的第一落點無關。因為摩擦得好的話,球第一跳就開始回跳了。那個老教練摩擦出來的就就是這樣,落到對方近網處后馬上回跳。
這個道理其實人人都懂。發(fā)球時手腕突然用力摩擦,球才會轉。手腕不用力,球就不轉了。不過手腕加速的動作確實需要好好記住并體會。
這條也是很多人知道的。問題是,怎么去“收住”呢?教練教我的是:前臂不要往前送,靠手腕發(fā)力,觸球點在腰間——不是肚子的位置!
因為這種“王楠發(fā)球”板型從“平”變?yōu)椤傲ⅰ保砸⒁饪刂瓢逍?,不要球還沒出去板型就開始立起了,這樣球的旋轉就讓自己弄沒了。
逆旋轉發(fā)球比普通發(fā)球要別扭,手腕的發(fā)力也不太舒暢,但此時就更要注意手腕的內收、發(fā)力摩擦,不要因為不舒暢就靠手臂來揮拍了。用手腕發(fā)力摩擦出來的球還是很轉的。
發(fā)球時可以同時加上轉腰的動作,加上了腰的力,球更轉。就我本人理解,這個轉腰其實還是重心交換引起的.
比如發(fā)正手短球,發(fā)球時可以突然轉腰,讓身體正對球臺,出球自然是直線的了.
下旋球發(fā)球到對方的反手位的話可長可短,正手的話要發(fā)短的。這是最基本的落點思想,其他發(fā)球和戰(zhàn)術就另當別論了。
乒乓球技術研究論文篇四
乒乓球發(fā)球是乒乓球最重要的技術,也是完全由自己把握主動的技術,沒有良好的發(fā)球是不可贏得比賽。于乒乓球的轉與不轉發(fā)球技巧要領,很多業(yè)余朋友都不怎么掌握好。面是乒乓球發(fā)球需要重點注意的三個方面:落點、速度、旋轉。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發(fā)球時落點通常要掌握長短結合、左右結合的特點。若是一味的發(fā)長球,對方在接發(fā)球時便會離臺遠一些直接起板。此時若增加一個短球,對方上步接球很可能夠不到球或是接球出界。
落點的選擇主要是觀察對方在接發(fā)球時的站位。若站位偏正手,可以采用發(fā)其正手上旋球;若站位離臺較近,可采用發(fā)長球;若站位離臺較遠,則采用發(fā)短球。總之,發(fā)球時一定要注意對方的站位選擇合適的發(fā)球落點。
在發(fā)球時速度與旋轉始終是一種魚與熊掌的關系,二者有時往往不可兼得。其主要原因在于加大發(fā)球速度需要球拍與球撞擊成分大些,而旋轉則需要減少球拍與球的撞擊成分而增大摩擦成分。
球速的快慢主要取決于揮拍的速度、球拍撞擊球的瞬間爆發(fā)力以及撞擊摩擦比例。在與基本功較好的弧圈球選手對戰(zhàn)時,只要出臺的球一般都能被拉回來,所以急長球只能作為一種輔助發(fā)球。但在與基本功不好或是打顆粒的球友時對戰(zhàn)時,可以增加球的速度。
乒乓球的魅力所在其主要原因在于旋轉的變化,通過球拍與球的摩擦部位與擊球方向的不同可以產生多變的旋轉,很多球友吃發(fā)球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對旋轉的判斷不準。采用同一個動作去接落點相似的不轉球和下旋球,如果接下旋球剛好過網,接不轉球時必定冒高。
旋轉的不同主要取決于觸球的部位以及發(fā)力方向。摩擦球的底部且發(fā)力方向向前此時發(fā)出的球具有下旋性質。若要發(fā)出球具有側旋,則需要摩擦球的中部且發(fā)力方向向前。在發(fā)球時為了更好的發(fā)出所需要旋轉的球需要調整持拍方式,若要發(fā)下旋球,則盡量將球拍放平,若發(fā)側旋或上旋時盡量將球拍立起。
旋轉的強弱主要取決于球拍與球的摩擦和瞬間發(fā)力的力度。加強摩擦是制造旋轉的關鍵,摩擦又分為薄摩擦與厚摩擦,薄摩擦球拍與球的接觸面積較小,而厚摩擦接觸面積較大,使用相同力度,薄摩擦發(fā)出來的球其旋轉更強烈一些。有些球友使用薄摩擦發(fā)下旋球時要么發(fā)出的球旋轉不夠要么出現下網的情況,其主要原因在于瞬間發(fā)力力度不夠,在擊球的瞬間要注意快速擊球。
乒乓球技術研究論文篇五
正確判斷是接好發(fā)球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判斷上不出現較大的偏差,才能談得上更好地運用接發(fā)球技術,避免有渾身解數,但由于判斷不準而發(fā)揮不出來情況的經常發(fā)生。
乒乓球的發(fā)球中常出現旋轉球的類型主要有左、右側上下旋,轉與不轉。發(fā)球者利用各種發(fā)球的方式,將這些旋轉的性質表現出來。如正反手,下蹲等。在判斷旋轉的性質時,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考慮。
一般情況下,發(fā)上旋球時,板形都比較豎,下旋球比較平、斜,這種特點與發(fā)球時要接觸球的部位直接發(fā)生 關系,因為發(fā)旋轉球和不旋轉球時,接觸點比較靠近球的后中部;而發(fā)上旋和下旋時,向中下部和底部摩擦才可能比較轉。
發(fā)下旋和不轉球時,球與球拍接觸的瞬間,手腕擺動的幅度一般不大,并時常與假動作相配合。
在發(fā)上旋和下旋時,手腕擺動相對大一點,這樣容易“吃”住球,動作也比較固定,擊球后常有一個停頓,即使加上假動作,也不會像發(fā)側上旋和不轉球那樣連貫。
上旋球和不轉球的運行相對來說是比較快的,常有往前“竄拱”的感覺,發(fā)短球時很容易出現出臺的現象,弧線低平;下旋球運行時比較平穩(wěn),弧線略高,短球不易出臺。
發(fā)上旋球和不轉球一般出手比較快,并且突然,動作模糊;下旋球的出手相對要慢一些,因為要給球以足夠的摩擦時間,才能使球產生強烈的下旋效果。
在接發(fā)球時,不斷琢磨發(fā)球者發(fā)出球的旋轉性質的隨機分布和習慣也是重要,特別是在判斷不清時,如在一輪發(fā)球中,發(fā)球者一般有幾個轉的,幾個不轉的,幾個側上,幾個側下,通常都出現在一輪中,以及開局愛發(fā)什么樣的球,關鍵球如何發(fā)等等。
毫無疑問,面對當今世界乒壇花樣翻新,變化莫測的發(fā)球技術,接發(fā)球者的猜測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想把每一個球都得清清楚楚,就不太實際了。
一般情況下,發(fā)球者如果想把球發(fā)得很長,第一落點多在自己本方臺面的端線附近。如果力量差不多,球的運動速度,側上旋和不轉球明顯要快于側下旋和下旋,如果是發(fā)側上,下旋斜線長球,要注意球的第二弧線有側拐特點。
如果是直線長球,要特別注意平推過來,或者是略帶外拐的球,因為這種球除了有很快的速度外,容易發(fā)出線路比較直的球,客觀上曾加了球的角度,給接發(fā)球者造成較大的難度。
由于發(fā)球者想要把球發(fā)短,手上就不能發(fā)很大的力量,要收住一點,所以,短球較難發(fā)揮速度的優(yōu)勢,比較多是考慮的落點和旋轉。
在發(fā)短球時,第一落點一般距球網較近,可根據這一特點判斷來球的長短。在接短球時,要特別注意手不要過早的伸入臺內,以免側上旋短球的第二弧線往前“拱”,頂在板上,使手上失去對球的控制,以及來球可能是“傘三角”位置,球是從靠近球網的邊線出臺,手來不及拿下來,對不準球。
對半出臺球的判斷是接發(fā)球判斷中難度比較大的一項技術。因為這種球往往容易造成接發(fā)球者的猶豫,是思路混亂,影響整場比賽的發(fā)揮。
在判斷這種球時,一是視其旋轉性質而定,側上旋和不轉球鼻側下旋和下旋球容易出臺。
二是根據發(fā)球者的特點而定,要仔細研究發(fā)球者在發(fā)半出臺球時,到底哪種容易出臺,哪種不容易出臺,是正手容易出臺還是反手容易出臺等,這樣就會增加半出臺球選擇手段的針對性。
另外,在接半出臺球,對長短的判斷不是很清楚時,一定要有意識地“等”幾個長球,并且出手要果斷,用接長球的辦法回擊。
挑接是接短球的一種方法,分為正手挑和反手挑。從目前優(yōu)秀運動員的實際應用情況來看,反手挑主要用于橫板運動員。
挑接的基本動作的要領是當球即將過網時,手伸進臺內,同時,視來球的方位不同,選擇不同的腳向前跨步,將腿插入臺內。
以右手拍選手為例,如果是正手位就上右腳,如果是反手位,用反手挑,也可以上手臂的同側腳,如果是側身位,則上左腳,右腳適當跟上一點。
再來球的高點期,擊球的后中部,以前臂發(fā)力撞擊球為主;在擊球一瞬間,手腕有一突然的內收(正手)和外展(反手),適當給球一點摩擦,以保證準確性。
拉接一般是用來對付長球的方法。在拉接中,要特別注意第一時間與第二時間的本質區(qū)別。手低于臺面接觸球,一般情況下就可以認為是第二時間,高于球臺或基本與球臺在一個平面上時,可認為是第一時間。
此時拉接,容易發(fā)上力,能夠保證一定的準確性,在時間上接觸球時,就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在時間上爭取到了主動。
而在第二時間接觸球時,就需要適當的調整,在力爭壓低弧線的同時,主要是要靠落點來控制對手了。
初學者在開始練習拉接時,要多注意練習在第一時間拉球,以體力會發(fā)力擊球對旋轉的感覺,帶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在有意識的練習第二時間拉接的手上感覺。
攻打在接發(fā)球中是一項難度比較大的技術,主要用來對付長球。由于現代乒乓球技術競技中,發(fā)球的旋轉非常強。
攻打的突然性和速度也今非昔比,給解發(fā)球攻打技術的運用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以至于在現在的比賽中,運動員接發(fā)球時,使用攻打的概率已經很低,10個球中用不上1個已經相當不錯。
但是,作為一個立志要打好乒乓球的人來說,不能因為難度大,就放棄不練。畢竟,攻打最為乒乓球的一項主要技術,其在比賽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芍^,難度大,威脅更大。
乒乓球技術研究論文篇六
發(fā)球是乒乓球比賽中每一分球的開始,它是乒乓球技術中惟一不受對方來球制約的技術,可以讓使用者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戰(zhàn)術意圖,其主動性顯而易見。正因如此,它也是最有潛力可挖的一項技術。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乒乓球發(fā)球技術秘笈,歡迎大家參考借鑒。
發(fā)球動作只有兩部分組成:
(2)另一只手的揮拍動作:若按照新規(guī)則,要高于臺面,并且要使兩側居中的裁判和對方運動員的視線,能看清動作。
知已知彼,百戰(zhàn)百勝。發(fā)球前,應盡可能地了解對方的基本情況和特點,基本情況主要有:
(1)是直拍還是橫拍;
(2)是左手還是右手;
(3)是亞洲選手還是歐美選手;
(4)是生膠還是半長膠;
(5)是反膠還是正膠;
(6)是近臺快攻打法還是削攻打法;
(7)是初次見面還是熟手。
對上述情況,要做到心中有數。如果有條件的話,最好通過熱身、錄像、報導等,了解對方的特長,了解對方發(fā)球、擊球、落點規(guī)律和球路。
總體上來說,發(fā)球為搶攻做準備的宗旨:就是用各種方法提高發(fā)球的質量,增加對方接球的難度,使對方回球質量不高,從而為搶攻創(chuàng)造了條件。
具體說來,應注意下面幾點:
(2)研究發(fā)球的規(guī)律,在發(fā)球時,就大體上可以預測對方回球的線路,從而提高搶攻成功的概率。
(4)利用旋轉的組合,如發(fā)近網轉和不轉的球,及發(fā)近網側下旋球和“左爆沖側上螺旋球” ,把球發(fā)到對方左邊線。這樣旋轉的組合,使對方感到難于適應,從而控制了比賽的節(jié)奏,使攻球頻頻得分。
談到發(fā)球的力量,特別是發(fā)球加力,人們常會聯想到加力的后果:不是球飛出界,就是球彈跳太高。但是實際上,發(fā)加力短球,球又短、又轉、又低、落點好;發(fā)加力長球,球又長、又急、又轉、落在左右邊角上,正是體現了乒乓球的藝術性、和技術性。它不僅在實踐中可以做得到,在理論上也是正確的。只要我們在加力時,控制好撞擊力和磨擦力的比例,適當增加球在球拍上磨擦時的螺旋線的長度、減少磨擦厚度、適當延長球在球拍上磨擦的時間,就可以達到上述效果。
乒乓球旋轉的多樣性和由此產生的曲線的豐富性,在所有的球類運動中是獨一無二的。那么如何制造出各種各樣的旋轉,特別是動作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旋轉呢?主要應注意如下幾條:
發(fā)球變化莫測,常使對方不知所措。但是我們常會看到:在比賽中,包括一些大賽中,有些運動員,從頭到尾,只用一種或二種發(fā)球。發(fā)球單調,落點也單調,常使對方較快就適應,而處于被動挨打的境地。因此多準備幾套發(fā)球,如正手、反手、側身發(fā)球、上螺旋、下螺旋、長螺旋、短螺旋等等,充分發(fā)揮發(fā)球階段主動時機,努力做到:六結合+組合,并在發(fā)球時就準備好幾套發(fā)球搶攻的路線,常會使我們處于不敗之地!
不斷提高發(fā)球質量,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發(fā)球,是乒乓球運動發(fā)展的需要,也是乒乓球運動富有生命活力的體現。在一種高質量新的發(fā)球面前,由于對方對它陌生,頭腦中尚未建立條件反射。因此在擊球時,感到不協調、不順手,甚至束手無策,這樣就導致發(fā)球直接得分,或間接得分,這就充分顯示了新發(fā)球的巨大威力。最近,筆者研究發(fā)一種“左爆沖側上螺旋球” ,把球加力、加速、加螺旋,從本方左中端線,發(fā)到對方左邊線,在對付橫拍,特別是對付直拍和直拍長膠及削球手,收到很好的效果。
乒乓球技術研究論文篇七
在賽事中,不是自己發(fā)揮最佳水平去發(fā)球、接球,最主要的是怎么解對方的球,既然要解對方的球,自然需要盯住對方的球。以下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钠古仪蚨⑶蚣夹g。
當你拿起拍子打球時,首先就是判斷,只有判斷出球的落點、速度、旋轉等等,才能做出正確的應對方法,進行移動調整,最后完成擊球。
就像一條項鏈一樣,環(huán)環(huán)緊扣,如果破壞了其中的一環(huán),就不可能形成快速流暢的動作了。特別是在接發(fā)球中,判斷的好壞直接影響接發(fā)球技術的水平。
擁有再好的搓球擺短技術,如果對來球不進行判斷,就等于在蒙著眼睛打球。想提高接發(fā)球水平,必須從判斷做起。
1、比賽中,你總吃對方的發(fā)球,肯定是你的判斷出現問題。
2.覺得自己能判斷對方的發(fā)球,但還是失誤。說明你能判斷出發(fā)球的旋轉,但是對發(fā)球的.強度估計不足。是一般下旋,還是強烈下旋。
首先要了解對手的基本信息。反膠選手發(fā)球特點基本上以旋轉為主;正膠選手大多以落點變化為主;長膠選手則是通過兩面膠皮性能的不同為主。不同的打法類型,不同的膠皮性能,根據每種類型的特點,提前規(guī)劃出可能出現的發(fā)球,做一個賽前準備。
其次,通過比賽過程去驗證賽前準備是否有效?有效的話,說明自己對對手分析準確;失效的話,及時調整相應對策。成功率越高,說明比賽的能力越強,幫助你盡快在比賽中占得先機。
乒乓球是一項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運動。在一場比賽中會消耗很多精力,常常會感到第一場比賽結束,在第二場比賽時,注意力不集中,導致判斷準確率下降,出手猶豫,思想混亂,情緒急躁。自我控制力完全喪失。這是精神疲勞的表現。
訓練中養(yǎng)成集中注意力的習慣,盡量延長注意力的集中時間。日積月累,會在比賽中輕松駕馭自己。
在注意力不集中時,自我暗示,喚醒自我,通過轉圈、閉眼、冥想等方式,重新調動自己的興奮點。
可以適量攝入一些運動飲料、巧克力、香蕉。通過食品的刺激來激發(fā)自己的潛能。
乒乓球技術研究論文篇八
在當下橫拍打法盛行的時代,直拍打法視乎日漸式微,但是我們中國人對直拍打法有著很深的情節(jié),你是否還能想起水泥球臺上左推右攻的直拍老大爺,你是否曾被劉國梁手術刀般的精湛技術所折服,在此小編將帶您重新審視乒乓球直拍技術,為您提供乒乓球直拍技術圖解-乒乓球直拍橫打技術!乒乓球直拍技術包含直拍正手技術,直拍反手技術,直拍兩面技術以及久負盛名的直拍橫打技術!
乒乓球直拍反手技術相較于橫拍打法來說,一直被視為是短板,而直拍反打的出現有效的彌補了這個缺陷,直拍反打的技術動作包含了:拉、抽、彈、撥、挑等,動作變化比較豐富,直拍反手攻擊力更強,更為讓人自豪的是,這種打法是由我們中國人開創(chuàng)的!
乒乓球直拍兩面攻技術是由中國乒壇名宿莊則棟莊老提出并發(fā)揚的'一種打法力量,可以說是加強了早期乒乓球直拍技術的打法多樣性,這種技術特點后來被引用到橫拍技術上,更加展現出了威力!
乒乓球直拍橫打技術是90年代我國對直拍技術的一次革新,充分加強了直拍選手反手的進攻能力。乒乓球直拍橫打技術對球手的發(fā)力有極高的要求,他需要球手的腰腹、小臂和手腕能形成一股自下而上的力,并且能穩(wěn)定的一氣呵成。有球友經常分不清乒乓球直拍橫打技術和乒乓球直拍反打技術的區(qū)別,其實直拍反打技術包含了直拍橫打技術。
乒乓球直拍技術可以說是中國乒乓球的傳統,喜歡乒乓球直拍技術的左推右攻,羨慕精湛標準的直拍橫打,感嘆直拍選手的擺短強推,我們不應該過多的爭論直橫孰強孰弱,而應該更多的沉浸在乒乓球的快樂之中,讓我們享受運動帶給我們的無窮樂趣!
乒乓球技術研究論文篇九
單純對于乒乓球運動而言是十分安全的,但不得不注意潛在的危險環(huán)境,比如乒乓球臺地面是否平整干凈,是否有過多的障礙物,是否有積水或者外露的磚石和鋼筋等危險物。
2.打球需熱身。
通常在做運動前都要進行熱身,避免出現韌帶、關節(jié)部位的拉傷,進行乒乓球運動之前的熱身較為簡單,如甩手、慢跑、關節(jié)操等。
3.控制運動負荷。
對于中老年人應避免進行競技性的比賽,因為隨著競技程度的加劇,運動強度也會升高很多,因此要根據個人體質、體能狀況妥善控制,避免過度疲勞,一般每次練習30~40分鐘,心率在120~130次/分,就可以達到鍛煉效果。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則另當別論。
4.做好整理活動。
整理活動對于剛做完劇烈運動的人來說十分重要,整理運動可以調節(jié)身體機能,使其恢復正常,緩解運動疲勞或者關節(jié)損傷。乒乓球的整理活動通常以擺動四肢、伸展運動、慢跑為主,整理活動時間一般為5~10分鐘。
5.防止運動損傷。
乒乓球運動時,腕、肘、肩部、腰部用力較大,常易引起手腕關節(jié)肌腱牽引過度及肩關節(jié)周圍的腱鞘炎,其他如膝關節(jié)、腰部也會因運動不當而引起損傷,因此要循序漸進,運動量由小到大,要掌握正確的打球方法,避免引起損傷。
乒乓球技術研究論文篇十
擺短是乒乓球運動中接發(fā)球的常用戰(zhàn)術之一。由于擺短動作小、回球快、弧線低、落點近網,且前進力很小,往往使對方很難上手搶攻。用以還擊近網下旋來球很有效,但對付長球或不轉球有一定難度。
二、劈長。
劈長是乒乓球比賽中常用的接發(fā)球技術之一。劈長速度快、線路長、旋轉強,弧線低平,出手兇狠。常使對方無法獲得上手進攻所必須的引拍距離,在接發(fā)球時與擺短配合運用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挑打。
在挑打下旋球時,球拍用撞擊和摩擦結合的方式觸擊球的中下部,擊球時,摩擦大于撞擊,前臂和手腕向前上方用力。在挑打上旋球時,球拍用撞擊和摩擦結合的方式觸擊球的中部,擊球時,撞擊大于摩擦,前臂和手腕向前略上方用力。
四、推擋。
是以球拍推擊球的一種技術。有擋球、快推、快撥、加力推、減力擋、推下旋、擠推、拱推等。特點是站位近,變化多,速度快,動作小,在相持或防御時使用能起到調動對方和助攻的作用。
五、快撕。
乒乓球技術中的“快撕”,可以簡單地看成橫板反手或直板反手反面快帶。由于在使用中具有較強的特異性和針對針,在實戰(zhàn)中就在快帶的基礎上,人們又給它起了個新名,謂之“快撕”。
六、快拉。
正手快拉技術是乒乓球技術當中運用最廣泛、最頻繁的一項技術。
七、側切。
側切,主要用于對付高吊弧圈球和加轉弧圈球效果非常好。它采用側旋擠壓的原理,避開球的旋轉方向,以橫向發(fā)力降低來球的縱向旋轉。同時吸取了長膠減力的動作特點,使"切"回的球極不規(guī)則,落臺后有些側拐,對手很難形成連續(xù)進攻。
八、弧圈球。
日本乒乓球隊發(fā)明了弧圈球打法,它是一種強烈的上旋球,特點是既有強大的攻擊力又有很強的穩(wěn)定性。由于它的旋轉非常強,因此它雖然是上旋球,卻從傳統上旋球中分離出來成為單獨的一類。按擊球的方位來劃分,弧圈球可分為兩種:正手弧圈球,反手弧圈球。
九、扣殺。
扣殺是乒乓球運動攻球的一種。動作要點是:擊球時,拍面和擊球約成直角,前臂和手腕同時下壓,等球彈到高點時擊球的中上部,要求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整個手臂的力量,并配合轉腰和蹬地的力量。
十、削球。
削球是乒乓球運動技術名詞。其利用球拍的摩擦力切削擊球的一種技術。擊球時,球拍后仰,由體側上方向前下方揮拍,揮拍呈圓弧路線,在球的下降期觸球的中下部。
其中第3、7項屬于高級技術,對于普通愛好者來說要掌握實在太難,建議可適當嘗試,不用勉強,以免浪費時間。擰拉、挑打可由擺短、劈長代替,馬龍很少用擰拉,樊振東做技術調整后,擰拉使用頻率也大為降低,因為擰拉對步伐要求太高,退臺稍慢幾毫秒,下一板就可能銜接不上。側切、斜切可由其他對付上旋球的技術代替。
乒乓球技術研究論文篇十一
乒乓球是一種常見的體育運動項目,也稱之為國球,乒乓球運動集健身、競技、娛樂于一體,那么乒乓球橫拍技術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乒乓球橫拍技術有哪些,歡迎閱讀。
橫板正手快帶弧圈球斜線的要領是:左腳稍前,離臺約40厘米,手臂彎曲內旋,拍面前傾,引拍至身體右側,手臂手腕向左前迎球,腰髖向左轉動,球拍高于來球,在來球的上升期,擊球中上部,同時借助腰髖的轉動,手臂球拍迎球帶擊。手腕相對穩(wěn)定,不宜轉動,身體重心由右腳移至左腳。
橫板反面反手快帶弧圈球斜線的動作要領與直板相似,站位近臺,引拍至左腹前,手腕微曲,拍面前傾,在來球的上升期,向右前方帶擊球體的中上部。
橫板反面反手快帶弧圈球直線的動作要領與快帶斜線基本相似,站位近臺,引拍至左腹前,手腕微曲,拍面前傾,不同的是在來球的上升期,向前帶擊球體的中上部。
橫板正手位拉斜線前沖弧圈球的'方法是:左腳稍前,身體向右稍偏斜,引拍至身體右后方,來球至高點期時,拍面前傾,擊球中上部,球拍面對斜前方,在上臂帶動下,前臂加速向前并略帶向上發(fā)力。
拉直線時的要領與斜線基本相同,左腳稍前,站位在中臺前后,身體向右稍偏斜,拍面前傾稍大,引拍至身體右后方稍下,來球至高點期時,拍面前傾,擊球中上部,球拍面向正前方,前臂加速向前并略帶向上發(fā)力。
拉斜線的動作要領是:左腳稍前,右腳稍后,身體向右偏斜較大,向右后側方引拍,拍面接近垂直,在來球的高點期,球拍外展,擊球中上部,身體重心由右腳移至左腳,要充分體現出向前發(fā)力的特點。
拉斜線的動作要領是:站位時右腳稍前,上體稍前傾,向腹部的左下側引拍,上臂肘部靠近身體,拍面前傾稍大,前臂向右前上方加速揮動,手腕外展。
橫板側身位拉斜線加轉弧圈球的動作要領與直板基本相似,身體的側向角度較大,球拍外展,步伐要及時到位,要大膽側身,移動位置,不要顧慮右方的空檔,否則會影響發(fā)力和準確。拍面稍前傾,在下降期擊球,摩擦球體的中部或者中部偏上的位置,發(fā)力方向以向上為主,略帶向前。 橫板側身位拉直線加轉弧圈球的動作要領與拉斜線相似,身體的側向角度相對要小,步伐要及時到位,拍面接近垂直或稍前傾,在下降期擊球,球拍面對正前方,摩擦球體的中部或者中部偏上的位置,發(fā)力方向以向上為主,略帶向前。
橫板反手拉斜線加轉弧圈球的動作要領是球拍引至腹部下方,腹內收,肘關節(jié)略向前,曲腕拍下垂,拍面前傾,球拍面對斜前方,在高點期或下降前期擊球,以肘關節(jié)為軸,前臂迅速向上揮動,接觸球的中上部,發(fā)力的剎那,手腕迅速向前向上轉動,兩腿向上蹬伸以輔助發(fā)力。
橫板反手拉直線加轉弧圈球的動作要領是球拍引至腹部下方,拍面前傾,在高點期或下降前期擊球,球拍面對正前方,前臂迅速向上揮動,接觸球的中上部,以向上摩擦為主,略帶向前發(fā)力。
拍面稍前傾,手腕也要稍內曲,在來球的上升期時,擊球的中上部,借助來球的反彈力,前臂手腕迅速前伸外展,向左前上方發(fā)力,快撥來球,擊球后,迅速還原準備下一板擊球。
要領:站位大約離臺50厘米,右腳稍前,身體向左偏斜,向左后引拍,略收腹可以增加引拍幅度,拍面稍前傾,在來球的上升期擊球的中上部,擊球時以前臂發(fā)力為主,上臂輔助發(fā)力,手腕控制好板型,向右前上方發(fā)力擊球,同時要借助一定的腰腿力量,擊球后迅速還原,準備下一板擊球。
要領:與橫板正手位發(fā)下旋球基本相同,左腳在前,右腳在后,當球拋起時,持拍手向右后上方引拍,當球回落至網高時,前臂迅速向左前下方揮動,擊球中下部,向底部摩擦,橫板手腕由外展至內收,所不同的是身體的側向位置比正手位置角度更大。
要領與直板基本相同。對左手持拍者,右腳稍前,離臺約60厘米,引拍至身體左后下方,擊球時快速收縮前臂和手腕,在來球的高點期擊球的中部,拉斜線時向左前上方揮動,拉直線時向前上方揮動。
橫板正手位挑斜線球的動作要領是:站位靠近球臺,右腳向前邁一步伸向臺下,手臂迎前,伸入臺內,在來球的高點期,球拍面對斜前方, 手臂向左前上方揮動。如果來球是下旋球,接觸球的中部偏下,稍加磨擦。如果來球是上旋球,接觸球的中部偏上,多用擊打動作,保持球的速度。
橫板正手位挑直線球的動作要領是:右方大角度來球時,上右腳,手臂彎曲迎前,伸向臺內,當來球下旋時,在高點期擊球中下部,前臂手腕向前上方發(fā)力抹打,來球上旋時,拍面稍前傾,擊球中上部,手臂多向前發(fā)力。
乒乓球技術研究論文篇十二
比賽中,我們常用的是:發(fā)球,搓球,側身拉,正手拉,擺短,撥球,彈擊。其中,用的最多的就是發(fā)球、拉下旋以及之后的沖上旋。然后再沖一板,基本對方就完蛋了。這就需要你在練習的時候練習好下旋球的起球和搶攻,而這個前提就是你的發(fā)球和判斷。
比賽中,我們要有一個準確的判斷,這點很重要哦,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自己的判斷失誤而丟分。平時練習的時候模式基本固定,不需要判斷,那么就多練習發(fā)球搶攻,直接搶攻,和過度一板的搶攻最利于的你提高自己的判斷力。
這個技術平時練習的最少,比賽卻用的最多,下旋搓一板,沒機會再搓一板。上旋,沒把握也搓一板,回頭再搓另外的一個角度。然后開始搶拉或者封球。很多人平時根本不練習搓球或者很少練習,其實業(yè)余選手在比賽中搓球用的是非常的多。甚至對付一般水平的,光搓就能贏,保險又不費腦力的事,很受人歡迎。而搓球不好,不能搓和擺上旋,比賽的時候就被動的要命。你知道鐵搓的人在對搓的時候心里有多鎮(zhèn)定嗎?就像吃頓家常飯一樣!
不會擺,擺不好,其實你也可以成為高手。但是遇見專業(yè)就完蛋。是否要發(fā)展根據自己的目標和計劃您自己決定。不過擺短對付業(yè)余選手可好用的要命。是常常出機會,常常能控制對方進攻,可以說擺短就是業(yè)余選手的“化功大法”。
和擺短一樣練習的少之又少,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根本練不好,也學不會,也許有人打了20多年的乒乓球都不會。劈長尤其正手劈對方正手大角度,可以說一招就照亮了對手的空門。直接得分不說,讓對手的顧忌增加了30%還要多。
除了比賽絕對不練習的技術讓你在比賽中少了很多優(yōu)勢。沒事找盆球發(fā)幾千。如今練就一招鮮,吃遍天!的技術對業(yè)余選手同樣適用。而且你的一切進攻和好的開始都來源于發(fā)球,所以要重視起來。
這個手法加上點假動作可以收到很大的收獲。也許平時你花一整天的`功夫去練習相當于你在比賽中練習好幾個月。
側身,和正手拉下旋,上旋。目前我見過最多的就是小下旋能拉,強烈的拉不起來。上旋還老飛。也沒什么質量。這是個乾坤大挪移技術,每個人都知道心法,卻不會招數。真是可惜。
而業(yè)余的發(fā)球基本都出臺,你練就神功你就是魔教教主。反手能拉球能封球你就可以說是高手中的高手了。橫拍的反手強,可是用橫拍人的反手沒強多少。對方拉過來也彈不了只能封。這也是業(yè)余選手直拍占優(yōu)勢的地方。
業(yè)余的致命傷,卻又很難傷到,致命傷是因為少有人做的好。因為步法對于業(yè)余選手來說真的是個非常頭疼的問題。沒法練習,也沒有體力練習,也懶得練習。不過慶幸的是大家都不好,所以也就沒什么劣勢可言了,不過還是有好的,那對方就有優(yōu)勢了,這個東西誰都能練習好,可能你移動慢,但是不代表你銜接慢。銜接快一樣可以成為高手!
乒乓球技術研究論文篇十三
乒乓球挑球主要用來回接下旋類臺內短球或是臺內不轉短球,來球較快的上旋球不宜采用挑球予以回球。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講講乒乓球如何挑球。
挑球是指在臺內通過前臂的發(fā)力將球快速準確的回擊到對方球臺上,一般在接發(fā)球時使用。挑球有動作小,出手突然等特點。
并不是所有的來球都適合使用挑球來回擊,挑球主要用來回接下旋類臺內短球或是臺內不轉短球,來球較快的上旋球不宜采用挑球予以回球。
1、上臂靠近身體,身體重心略前傾,手腕放松。
2、看準來球,在球高點期,判斷球的旋轉選擇擊球點,如果是上旋球則靠手腕快速抖動擊打球的中部,如果是下旋球則撞擊球中后部,為了避開強下旋,可以選擇擊球的中后側部,最后根據挑球線路選擇向前上發(fā)力或是前上側方發(fā)力,在發(fā)力過程中以小臂發(fā)力為主。
3、擊球后要注意球拍略往前壓,在擊球過程中要注意手腕的運用,擊球過程中一定要包住球,否則回球容易下網或出界。
1、臺內挑球時要注意摩擦與擊打的比例。摩擦多了會影響球的速度從而降低了挑球突然性,但也會增加回球的準確性,在練習挑球時可以根據水平逐漸提高擊打成分。
2、在比賽中,挑下旋球時主要挑斜線為主,主要是選擇擊球點為球的中后側部,這樣可以避免強下旋,從而提高回球的命中率。
3、引拍動作不宜過大,主要是前臂發(fā)力,擊球點應在身體右前方位置。雖然挑球具有突然性的.優(yōu)點,但因為對手腕的爆發(fā)力、擊求時的手感和對來球的旋轉判斷有較高的要求,所以乒乓球友們在使用該技術時應多加練習。
乒乓球技術研究論文篇十四
兩腳開立,右腳在前,兩膝微屈,上體略向左旋轉,重心支撐點在左腳上,引拍至左肩側。擊球時,上臂帶動下臂揮動,拍面后仰,手腕跟著前臂用力方向轉動,在來球下降期摩擦球的中下部,將球削出,重心支撐腳移到右腳。擊球后,迅速還原,準備下次擊球。
兩腳開立,右腳稍前,兩膝微屈,身體里臺稍近并略向左轉。手臂自然彎曲,向左上方引拍約與肩平,拍面稍后仰。擊球時,手臂迅速向右前下方揮動,以前臂和手腕用力為主,在來球高點期摩擦球的中部或中下部,將球削出。
接短球:離臺較遠時,上前接短球時要使用交叉步,一般以右腳在前、上體略前傾移近球臺,手臂伸進臺內將球擊回。如來球稍高,要迅速上前反攻。
削加轉弧圈球時,拍面近乎垂直,向下的力量要大于向前的力量。對方來球旋轉約強,越要用力把球壓低。一般在下降期擊球。削前沖弧圈球時,上臂動作較小,前臂發(fā)力,手腕固定,拍面稍向后仰,從后上方向前下方削出,動作短促有力。一般在下降期擊球。在向下用力削球以抵消來球的沖擊力的.同時,還應適應增加前送的力量。
來球在身體中間偏右時,要迅速向左讓位,用正手回接。右腳后撤一步,身體立即右轉并收腹,重心支撐點放在右腳,手臂靠近身體,錢幣向后上提氣。擊球時,前臂和手腕向前下方用力,并配合外旋動作使拍面后仰,將球削出。
兩腳幾乎與臺平行站立,身體離臺稍近。擊球時,稍向右轉,右腳拉后半步,手臂自然彎曲,引拍約與肩平,拍面稍向后仰,前臂用力向左前下方切削,手腕配合下壓,一般在來球高點期摩擦球的中部或中下部。
兩腳開立,右腳在后,身體立臺1m以外,兩膝彎曲,上體稍向右轉,重心支撐點在右腳上。手臂自然彎曲,引拍至右肩側。擊球時,手臂向左前下方揮動,拍面后仰,手腕在拍與球接觸的一瞬間轉動,在來球下降期摩擦球的中下部。擊球后,迅速還原,準備下次擊球。
乒乓球技術研究論文篇十五
所謂撕接,也稱為快撕。是適合橫拍反手對付下旋球的一項技術。我們業(yè)余選手往往跟帶和圍分不開,是因為這三種技術動作很接近。快帶是向前用力;圍封是橫著向左或向右包球,是用拍子在身體一側畫一個內弧;而撕球是這兩種動作的中間。既有向前又有側向發(fā)力觸球。拍子的前傾幅度沒有快帶那么大,但比圍球的前傾度要大一些,是在來球的上升期,比快帶再晚一點,要在最高點擊球。
這樣才能體現出撕球的快捷。用土話說快撕就好象?一板的動作。我的體會:撕球象打小快板攻球那樣的感覺。
所謂吊接,又稱為“放”,但絕不能只認為是放高球,兩者有著一定的不同。而吊接往往重于戰(zhàn)術的角度,吊到對方的空位,用于過渡,調動對方,爭取主動。一般直握拍選手運用的多。
其要領:不論在正位還是在反位,正、反手持拍基本立直,當迎住球時,揮拍主要向上、稍微向前用力,吊接過去的球,弧線不高,有一定上旋,速度不快,有點飄,還有一定下沉感!對方回球時很難借上力。這種技術對那些步伐好、正手弧圈好的選手盡量少用,否則往往吃虧!至于放高球,也是吊接的一種,但往往是在極為被動的情況下所采用的。放高球和吊球在落點上有區(qū)別,吊,一般落點是在中、近臺;放,一般是在對方的端線附近,既跳的很高又向前飄拱,還有左右側拐。
所謂搓接,一般多用于接短球,不提倡長球用搓接,這是中國運動員技術打法的獨到之處。搓球的動作小,出手快,隱蔽性強。其技術動作:就是拍面后傾,根據球的旋轉強度,向前、向下擊球。這雖然是一種最原始的接發(fā)球的方法,但也是最基本的技術之一。要練好搓球,也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搓接的力量主要是來自小臂、手腕、手指三個部位,用其合力搓出不同的變化,而且又能把球搓得很低,控制住對方。能做到這一點,關鍵在于三個部位能自然放松,手腕放松是核心。放松了才能控制住球,達到隨心所欲。在長期的運用實踐中,運動員根據自身特點,對這一技術進行了很細致的分化,比如:有快搓、慢搓、搓長、搓短等。至于搓球和削球的比較,既有區(qū)別又有相同之處。
對付臺上球和近臺球,叫搓。對于中、遠臺球,就叫削吧!削球是搓球延伸演變而來的!它不僅是搓球的放大后的動作,而且還有它特定的一些技術要領。和搓球一樣也能削出轉與不轉的球,是防守型球員的一項專門技術!在這方面我知之甚少,也就不能再說清楚一點了!
所謂托接,就是在搓球的基礎上,拍子不僅向前用力,而是在觸球時向上抬一下,為了避免球過高,拍子不能太后傾,比搓球要立一些。有種用拍子在球的底部向前、向上包一下的感覺。這種包球動作,是用拍子在球的底部畫一個下弧(小半圓),用前弧(*身體一側)觸球,向前、下用力,是弱下旋;用弧底觸球,向前平動用力,是強下旋;用后弧觸球,向上用點力,是不旋球,這后一種動作就明顯是托球。這樣同一個動作,能有三種變化,達到真正的搓、托結合。應用時手型動作要做的逼真,來欺騙對方!給自己搶攻創(chuàng)造條件。托球是對付不出臺的強下旋球,進行過渡的最好辦法。
所謂敲接,就是我們過去常講的彈擊。只適用于反手。這是對付半高球和高吊弧圈球的一種好辦法。他出手快,突擊性強,防不防勝。技術要領:拍子略前傾;橫握拍頭要抬起,直握也要把拍子端平;在來球的最高點擊球;主要*小臂和手腕發(fā)力;擊球時身體重心要提起來,要在左胸前擊球;并要把肘沉下來,保持平穩(wěn),這樣才能提高敲擊的準確率!
所謂推球,就是推擋技術。其技術要領:在推擋時,兩腳站位與肩同寬,后腳跟稍抬起,身體重心提高,有點居高臨下的感覺。觸球主要*手和小臂向前發(fā)力,直握拍手的大母指要伸開,主要*食指和虎口控制住拍型角度。中指和無名指要在拍后用力頂住拍子,配合發(fā)力。運用技巧:推球主要用于不轉球和弱上旋球為主;擋球主要用于強上旋球,就是借力把球封過去。在運用上還有大力推擋,象蔣鵬龍那樣,推出的球特別有力量。另外還能推下旋球,這就改變了對不出臺的下旋球只能*搓接的老辦法,這樣推過來的球又平又快,還有點下旋,會給對方造成麻煩(甘志遠對下旋球推得很好)。
技術要領:就是在掌握以上推球技術的基礎上,拍面要后傾,并把拍子插到球底部,向前推的時候,大母指松開,變拍子后傾為前傾,有點翻拍猛力前送的感覺。推擋是一項重要的基本功,也是封球的重要技術。業(yè)內人士說得好:“只會拉弧圈球不是高手,同時又會封弧圈球才算高手”。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練好推擋技術。
所謂吸接,實際上是一種減力推擋的技術。也就是說,在推擋技術動作的基礎上,觸球時拍子不是向前推,而是減力后撤。技術要求:重心要提起來,后腳跟稍離地,含胸收腹。在減力時,不是整個拍子向后撤,而是拍子在端平時下半部向后撤,上半部順式前移。直握拍手的大母指要松開拍子,主要*食指和虎口控制住拍型角度。要做好減力,手臂及手指在擊球前一定要放松,這是關鍵。我們常說的貼一板,這一技術與吸接有點接近,但也略有不同,這些技術都需要在實踐中去慢慢去領悟吧!
所謂拉接,是我們常說的那種提拉球。一般是用來對付長球的方法。在拉接中,要特別注意第一時間與第二時間的本質區(qū)別。手低于臺面接觸球,一般情況下就可以認為是第二時間。高于球臺或基本與球臺在一個平面上時,可認為是第一時間,此時拉接,容易發(fā)上力,能夠保證一定的準確性,它能在時間上爭取主動。而在第二時間接觸球時,就需要適當的調整,在力爭壓低弧線的同時,主要是要*落點來控制對方。
初學者在開始練習拉接時,要多注意練習在第一時間拉球,體會發(fā)力擊球時對旋轉的感覺,等到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在有意識的練習第二時間拉接的.手上感覺。其技術要領:拉與沖的動作基本差不多,只不過拉球在力量和旋轉上,都沒有沖接大,而動作也沒有沖球的幅度大。拉接往往用于過渡的多,而沖接一般用于進攻。至于打磨結合的比例,兩者也基本是一樣的!特別是中國又研究出反手側拉技術,并已廣泛運用。
這一技術橫握拍選手比較適用。其技術要領(以右手持拍為例):大臂抬起端平,小臂和手腕自然下擺,屈收到右掖下,離右肋20厘米左右。用轉腰、大臂帶動小臂、甩腕子,向左前方包球發(fā)力。拍子運行軌跡有一個左內弧線,由于拍頭朝下及拍面的左右傾斜度的不同,所以能側拉出三種旋轉:拍面前傾能拉出左側上旋球、拍面立直能拉出左側旋球、拍面后傾能拉出左側下旋球。實戰(zhàn)效果很好!
所謂挑接,是接短球的一種方法,分為正手挑和反手挑。從目前優(yōu)秀運動員的實際應用情況來看,這一挑接技術均適用于(直)橫板運動員。
挑接的動作要領是:當球即將過網時,手伸進臺內,同時,視來球的方位不同,選擇不同的腳向前跨步,將腿插入臺下。以右手拍選手為例,正手挑,如果是正手位就上右腳;反手位,就上左腳。用正、反手挑球,當前腳伸入臺下,后腳適當跟上一點。再來球的高點期,擊球的后中部,以前臂發(fā)力撞擊球為主。在擊球的一瞬間,手腕有一突然的微小內收(正手)和外展(反手),適當給球一點摩擦,以保證準確性。但挑接一定挑出力量,要有突然性,為下一板求得主動,創(chuàng)造進攻條件。要挑不出力量,還不如不挑,那會給自己造成被動。在過去多數運動員以搓接為主的時代,現在開始向臺內挑接和側拉轉變,這是技術的一個創(chuàng)新。
所謂帶接,是一種對付上旋球的比較好的辦法。其特點是能夠借上對方的力,再往前帶,過去的球弧線低,而且往前拱,給對方的連續(xù)進攻造成一定的困難。特別是對方正、反手拉起來的弧圈球,用快帶的方法變線,穩(wěn)定性強,過去的球速快,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在關鍵時的相持球中也采用快帶的方法,也會收到很好的效果。馬林的快帶,做得最好。快帶時整個過程中手腕放松觸球,有利于微調球的弧線、落點并增強手感。主要是用小臂、手腕、手指三個部位發(fā)力,但主要是借力。
技術要領:快帶的拉手很小,主要是調整擊球的位置,并根據來球高低、上旋強度,來調整拍子前傾的幅度。要在上升期把球帶過去,用手腕的調整進行變線。快帶時身體重心也要提起來。以防止球出界。
所謂拱接,就是我們常說的那種擠球。說到底也是推擋細分的一種,它與推下旋球的動作有相似之處。只不過前者能推下旋球,后者能推出下旋球。為什么拱過去的球是下旋呢?而不是上旋呢?這是源于技術動作的不同!推下旋時,拍子上半面有向前送的動作,而拱接沒有這個動作。是根據來球的不同旋轉和強度,拍子后傾,固定拍子角度,不僅拍子向前推,而且還稍有向下的動作。所以拱過去的球,就有了下旋。
所謂沖接,指得是沖弧圈球。這是當前乒乓球運動中最常見、最重要的技術手段,既能用于過渡,又能用于控制;既能用于相持,又能用于搶攻,其用武之地比較寬。而要強調的是:沖弧圈球發(fā)展至今,有兩點值得大家重視:一是弧圈球向爆沖發(fā)展與運用,球友應該認真去學習掌握。其動作要領,在前一篇已經講過了,在這里就不再介紹了。二是沖接半出臺球,這要有一定意識和足夠的膽量。
其運用原則是能沖接的,就不要搓、撇。否則,將會造成被動。在運用沖接技術時,不要拉手過大,手臂向球臺*近,抬高,擊球點一般在臺面以上。重心要拔起來,并前移,以前臂和手腕的突然向前、上發(fā)力為主,整個幅度不要過大,有點近似于小前沖。而在這些環(huán)節(jié)中,抬高重心是至關重要的。由于這種球,比短球還長一點長,比長球還短一點,剛剛出臺,而且比較頂。在運用沖接時,要給球一定的力量,一定要有突擊性。這樣才能達到沖接的目的。
所謂擺接,是搓短球的一種擺短的有效方法。它最大的特點是出手快、突然性強,能有效的限制對手的拉、攻上手。動作要領是:在來球的上升期,引拍不易過高,拍型略立,觸球中下部,以向前、下方發(fā)力為主,略帶向側的力量。擊球時,手腕瞬間有一較小的制動動作,在自己發(fā)力的基礎上,適當借對方來球的力量,在過網的前提下,可減少球向前平動的距離,才能擺出高質量的短球。
在用擺短接發(fā)球時,要特別注意三個問題:其一,必須抓住上升期觸球,以體現快捷;其二,手臂離身體要近一些,離得遠,就很難控制這種精細的技術,還會影響準確性和質量;其三,手臂不要過早伸入臺內,這樣不能形成較合理的節(jié)奏感,難以體現出手快的特點。初學者要下功夫,反復體會以上三點,才有可能把擺短練好。
所謂切接,常指的是一種側切的技術。在世界上直握拍選手馬琳、橫握拍選手孔令輝,他們在大賽中常用側切的技術,以巧破千斤,不但能從被動轉為主動,往往還能直接得分。就是在來球角度大,無法反攻時,就派上了側切的用場。技術動作:就是拍子要半立起來,一般與地面是在45度到65度之間,角度是根據來球的不同旋轉和強度進行調整的。不論是左和右側切,拍頭都要伸出去,臂與身體的內夾角:右手側切一般在60度至70度左右;左手側切一般在30度至40度左右。這個角度能夠發(fā)上力。
切出的力量是用大臂把小臂送出,在球的上升期或最高點將球側切出去,運用的是小臂、手腕和手指的合力。擊過去的球,不但平直而又側拐,又很飄忽。由于球的節(jié)奏發(fā)生了變化,往往給對手造成措手不及,對不上節(jié)奏。
所謂撇接,是我們常誤認為是一種不太正規(guī)的動作。過去,我們一般是在側身位,正手搓側旋球、斜線球,常用擺短球與撤身挑直線配合運用,使對手不敢輕易撤身,進行有威脅的正手搶攻?,F在又發(fā)展為撇接或晃撇接發(fā)球,這一技術要在來球的最高點擊球,球拍接觸球的后中下部,手腕略有外展,向左側前下方摩擦球,使球帶有左側下旋,落臺后向外拐,讓對手不容易對準球。特別是晃撇,就是在撇接之前有一個假動作,左右晃動,聲東擊西,欺騙對方,效果極佳。這是一種要求很高的技術,初學者應先掌握好快搓和慢搓的基礎上,在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實際情況把這一動作加進去,用起來才會得心應手。
所謂打接,就是我們常說的攻打技術。主要用來對付長球和高球。其技術動作:基本要求拍面垂直,再根據來球的旋轉強度,隨時調整拍面的角度。也就是說,對付強下旋球,拍面稍微后仰;對付上旋球,拍面要前傾。
比如打高吊弧圈球,一定要做到蓋打,也就是用拍子從上向下蓋住球,可見拍子的前傾度是非常大的。運用時基本是以擊打為主,略有點磨擦。所以打接對拍子角度的要求比較高,這就需要在長期的訓練中去慢慢感悟。由于現代乒乓球的競技中,發(fā)球的旋轉非常強,突然性和速度也今非昔比,給攻打技術的運用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運動員接發(fā)球時,使用攻打的概率已經很低。但是,作為一個立志要打好乒乓球的人來說,不能因為難度大,就沒有信心,以至放棄。畢竟,攻打是乒乓球的一項主要技術,其在比賽中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芍^學之難度大,用之威脅也更大。
至于打高球,也是需要下功夫練的,別看球過來很高,因為過來的球在跳起后,又高又飄,還往前拱,又有左右側拐,給擊打帶來困難:一是對不上位置,找不準擊球點;二是打不出力量,而常被對方反沖。在這方面中國隊在四十八屆世乒賽中是有深刻教訓的。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9259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