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思修論文(匯總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8 13:25:21
大學思修論文(匯總17篇)
時間:2023-11-08 13:25:21     小編:碧墨

健康是最重要的財富,我想我們需要注意調整飲食和加強運動。然后,我們應該思考這些總結范文涵蓋了各個領域的知識和經(jīng)驗,適用于不同人群的總結寫作指導。

大學思修論文篇一

〔論文摘要)公民道德可以說是一種以法律為資源的道德,公民道德基本要素“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節(jié)約、敬業(yè)奉敲”是與法律所規(guī)定的公民義務內容相一致的。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忽略對公民權利的維護和算重,這是道德教育不能發(fā)揮應有作用的原因之一。要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提倡和培養(yǎng)尊重他人、尊重權利、尊重公共生活規(guī)則的道德習慣,首先要讓公民學會尊重自己,讓整個社會尊重普通公民的權利。

我國公民是指擁有我國國籍,充分享有我國法律所賦予的權利并承擔相應義務的所有成員。每一個公民都擁有兩項最基本的人身權利:身份平等、人格自由。這是公民享有其他權利并承擔公民義務的基本前提。公民道德可以說是一種以法律為資源的道德,公民道德基本要素“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節(jié)約、敬業(yè)奉獻”是與法律所規(guī)定的公民義務內容相一致的。當然,公民道德與法律規(guī)范是有區(qū)別的。公民道德是指公民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道德,是構成公民個人品行不可缺少的道德準則,也是走向更高道德境界的基礎,是整個道德體系的基本組成部分。在實現(xiàn)手段上,雖然公民義務與公民道德的實現(xiàn)都需要自律與他律的共同作用,但前者趨向他律,后者趨向自律,不容忽視的是公民道德建設目標的實現(xiàn)是依賴于公民權利建設的成功。

我們一般不習慣于將權利和道德聯(lián)系在一起,講到道德就等于講到了義務,雖然這種義務更多地以自覺的形式主動地履行的,但是權利與道德本來就是雙向互動、辯證統(tǒng)一的。我們可以設想一下:一個沒有權利的人(比如奴隸),他奉獻別人他所有的一切,他的奉獻可以稱之為道德嗎?當然不,因為他是被剝奪的,因此他的奉獻是沒有道德價值的。今天,我們的社會充斥著圓滑、世故、明哲保身,隨時準備委屈自己去討人喜歡的人,因為這個人在某種程度上,掌握著自己想要得到的利益(甚至于掌握著自己的命運)。我們太多的人習慣于為討他人喜歡而將內心的愿望忽略不計,本該享有的權利隨時準備放棄,在這種條件下,我們做出的道德行為有幾分是真實的?如果不是出于心甘情愿而盡的義務,我們可以將它稱之為道德嗎?正如馬克思所說:“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道德必須具備主體性特征,也就是說只有當?shù)赖鲁蔀橐粋€人的需要并自由選擇付諸實踐時這個人才稱的上是有道德的人,由這樣的人組成的社會才是真正的道德社會。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忽略對公民權利的維護和尊重,這是道德教育不能發(fā)揮應有作用的原因之一。很多學者都指出,我國當前的道德失范現(xiàn)象,原因在于轉型期的倫理精神蛻變。在轉型的過程中,人們的道德觀念發(fā)生重大變革,面臨著新舊兩種價值標準的沖突及雙重評價標準的沖突,從而導致道德教育的遲滯低效和道德控制機制不力,道德監(jiān)督功能難以發(fā)揮。換言之,就是自律沒有了依據(jù),他律沒有了標準。

實行市場經(jīng)濟體制以來,整個社會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在新的時代、新的條件下再用舊的道德標準來衡量今天人們的行為,本身就不是很恰當?shù)模虼藢σ恍╊I域的道德判斷沒有必要非常悲觀,比如講求效益、追求個人正當利益、家庭關系中強調夫妻恩愛和感情生活質量,雖然還有許多人不以為然,但認為其不道德或至少不高尚也未免失之武斷。自律缺少依據(jù)在造成今天的道德現(xiàn)狀中不是主要原因,我們今天所提倡的公民道德規(guī)范一是從法律上確認了必須履行的標準,二是無論從傳統(tǒng)道德文化還是西方主流價值觀都是一致確認了其正當性。見利忘義、損公肥私、欺詐豪奪、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等行為,從道德認知的角度來看,幾乎人人都可以作出否定的判斷(特別是針對他人時),但恰恰是因為這些大家都知道的不道德的現(xiàn)象充斥于社會,我們才認為“公民道德建設是沉甸甸的時代課題。公民道德的缺乏,直接原因在于轉型時期的道德監(jiān)督、道德控制不力—沒有了像傳統(tǒng)道德一樣“綱”、“?!?、“目”齊備、結構完善、層次鮮明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如果我們進一步追問,為什么一旦控制的力量減弱,道德的水平就大幅下降,我們應該追究導致公民道德缺乏的第二個原因。我們一直缺乏一種支持公民道德的公民文化,也就是說,我們一直缺乏一種以平等、獨立、自由為特征的道德主體意識,而這種道德主體意識是走向真正道德人的基礎。

針對公民道德建設的思路,現(xiàn)在大多還集中于如何加強控制方面,有不少學者在研究制度倫理,希望通過加強制度建設來加強道德規(guī)范的控制能力。通過建立杜會賞罰機制來改善道德秩序,提高道德風尚水平,這在當前的道德建設中無疑是首先要考慮的,這是針對現(xiàn)實的一劑良藥。同時我們決不可忽略的是:一切外在控制的手段都并不著眼于調動人的主體性,不著眼于調動人的是非感和人格力量,依靠它是無法培養(yǎng)出有自律精神的道德人格的,這一點與法律的控制別無二致。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進行公民道德建設,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道德秩序只是第一步,我們最終的目標是在整個社會把共產(chǎn)主義的高尚道德風貌建設成功。公民道德建設的目標不是讓人成為遵守道德的木偶,無條件的服從道德規(guī)范的奴隸,而是要讓每一個都成為自由、獨立、幸福,具有良知和正義感的豐富的生命體。同樣,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也不是愚民道德建設,而是為了人的完善而確立,使公民成為“具有豐富、全面而深刻感覺的人。”所以我們的公民道德建設必須關注和重視人的價值和尊嚴,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人的聰明才智,實現(xiàn)完整意義上人的精神解放。

早在清代,梁啟超先生就指出:“凡權利與智慧,相依者也。有一分之智慧,即有一分之權利;有百分之智慧,就有百分之權利,一毫不容假借。”從公民權利的建設而言,首先應當是制度的設置,羅爾斯在《正義論》中也指出,離開制度的正義性是不能奢談個人道德的修養(yǎng)和完善的,而制度的正義性在于使其最大限度的實現(xiàn)某種平等,這種平等當然是所有社會成員權利間的平等,在當前最基本的就是公民權利間的平等。公民所要求的在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參與權利、經(jīng)濟生活中自主選擇和追求利益權利、文化生活中的受教育權利、日常生活中的享有安全、和諧的權利,在憲法中已給予了充分的保證,相對于制度設置而言,我們現(xiàn)在更缺乏的是公民的權利意識。

要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提倡和培養(yǎng)尊重他人、尊重權利、尊重公共生活規(guī)則的道德習慣,首先要讓公民學會尊重自己,讓整個社會尊重普通公民的權利。當前急需加強公民權利意識教育:讓每一個公民真正了解自己的法律地位、社會地位,懂得作為一個公民所擁有的權利、義務和利益,懂得如何享受和捍衛(wèi)法律所斌予自身的權利,懂得如何作這個國家的主人,讓每一個擔任公職的公民懂得尊重他人的權利,懂得任何一個最普通的公民的權利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懂得利用公共權利去侵犯他人的權利是要付出相當代價的。惟有如此,公民權利才能成為每一個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享有的權利而不是停留在文本中蒼白的詞句。知道是第一步,理解是第二步,告訴公民享有什么權利是容易的,讓公民們真正意識到自己的權利,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中享有和合理運用自己的權利,是不容易的。當前在公民權利意識上存在兩個非理性:一個是群體對于權利的非理性,在社會中相當多的人權利意識淡薄,處于對公民權利的無知和無能的狀態(tài),把自己的命運寄托在某一權威和領袖身上,相對應的是社會中還有相當多掌握一定權力的人權利意識膨脹,只看到了自己的權利和自由,完全無視其他人的權利,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通過權力去侵犯他人的權利被視為理所當然。

二是個體對于權利的非理性,一方面意識不到自己享有的正當權益,當正當權益受到侵害時不能自覺或明知權利受到侵害時卻不積極抗爭,不能把自己看作是平等權利的主體,自覺或不自覺的放棄或出賣自己的權利;另一方面,基于利益受損的補償心理,在一切可能的條件下追逐非正當權利的行使,摸視他人的權利或踐踏他人的權利。這兩種權利上的非理性都無疑會導致非道德的行為。前者,權利得不到保障的群體(只能是不具備公共權力的群體)普遍地產(chǎn)生抗拒心理,否認當前道德價值體系的正當性,從而導致道德難以有效的調節(jié)人們的行為。對于后者,當自己應該要求而又為社會條件所確認的正當權益不能通過正當途徑實現(xiàn)時,他必然通過非正當途徑,比如出賣自己的某些權利謀取另一些權利或者踐踏他人的權利來實現(xiàn)自己的權利,同時為自己的不道德行為找到合理的借口。兩種非理性,前者是根本上的問題,后者是派生出來的問題,要消滅個體在權利上的非理性,必須首先解決群體在權利上的非理性。對權力進行監(jiān)督和限制,防止其對于公民權利進行侵害,是維護公民權利的一條出路,而培養(yǎng)公民的民主意識、權利意識,建立民主制度使公民基于自己利益的需要而可以抗爭、勇于抗爭,是維護公民權利的根本出路。在這一點我們已經(jīng)看到了希望,雖然要走的路還很長,但我們已經(jīng)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市場經(jīng)濟深人人心,經(jīng)濟生活中對主體性的要求,對謀利正當性的肯定,使公民產(chǎn)生維護覺醒了的利益欲望的沖動以及維護自身權利的勇氣。二是社會主義所倡導和提供的民主政治制度和民主生活,使公民能夠更充分地了解公共事務和自己的權利所在,并教會公民合法理性地表達和獲取利益,學會在自己與他人、自己與社會的利益關系中達到恰當?shù)钠胶猓构窬S護自己的權利有制度性的保障。二者的有機結合,為公民權利的建設提供了根本保證。

一個公民從小就應該培養(yǎng)起公民權利意識,這是一個公民理當享有的自由意志,只有當公民從自己、他人、社會的權利中認識道德的必然性,體會到了社會利益、他人利益和自己利益是融合統(tǒng)一不可分割的,公民就真正成為“自己立法的主人”,外在的道德規(guī)范才能化為自覺而情愿的行為,并為自己提出更高的道德境界追求,公民道德建設就有了扎根現(xiàn)實并超越于現(xiàn)實的價值。讓我們培養(yǎng)出擁有尊嚴和完整自我的堂堂正正的公民,而且我們相信只有這樣的公民才可能組成一個美好有序的社會。

大學思修論文篇二

摘 要:新加坡是全球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多民族多語系集中于同一空間內卻始終能保持共存不悖,正是由于儒家思想治國的理念所使然。以儒家文化統(tǒng)領國民人生價值觀,舉國同心在幾十年的時間里就完成了新加坡從落后的殖民地國家轉而成為東南亞的“瑞士”。新加坡儒家思想的治國之道,對我國當下的執(zhí)政建設、公民個人價值觀的培育皆具有現(xiàn)實的指導借鑒意義。

關鍵詞:儒家思想;治國;新加坡。

初來新加坡時帶著很多疑惑。一個地域面積只有682平方公里的國家,在馬來半島的地圖上不過是一個小紅點。四面環(huán)海,沒有任何資源,甚至連最基本的生活用水都要靠從馬來西亞進口,然而在它的土地上竟有500萬常居人口。就是這樣一個擁擠的彈丸之地,創(chuàng)造出一個不可能的奇跡——從全球排名第五的最繁忙港口及新興的金融、高科技產(chǎn)業(yè)發(fā)展起來的經(jīng)濟體中,孕育了東南亞的“瑞士”。

李光耀是怎樣使一個多民族多語系國家的人們和諧共處,團結一致,是通過什么樣的價值觀來統(tǒng)領多元文化?在研究之后才得以認清,他是從文化、倫理層面的儒家思想的基本價值觀升華為新加坡的國家意識,把儒學作為整個新加坡的統(tǒng)治思想和指導思想。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新加坡政府就將“仁、智、勇、義、禮、信”確定為中學《儒家倫理》課的重要內容,把“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作為政府必須貫徹的治國綱領。忠,就是忠于國家,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由此產(chǎn)生的群體意識也使人們獲得歸屬感;孝、仁、愛、禮、義、廉、恥則是家庭社會倫理基本的要求,形成了人民統(tǒng)一的價值觀。

儒家思想能夠傳承數(shù)千年而不衰,必然有其獨到之處,儒家經(jīng)典文獻里的許多概念警句包含著精辟的義理。新加坡治國有道受益于儒學思想,今后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同樣可向這一寶庫中去尋求智慧。

何為儒家思想?總的來說,儒家思想是一種人類社會道德倫理規(guī)范的學說。它的最基本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即人的本性(天性)是向善的,是好的。而且,這種本性是相同相近帶有普遍性的。只是由于后天生活習慣和環(huán)境的變化,才造成了行為的各種差異,導致了“善”的背離現(xiàn)象。

在性善論的基礎上,中國儒家文化治理國家的主要思路就是德育教育。這種思想認為,既然人的本性是好的,惡習只是后來感染的,所以治理社會就應該從道德教育入手,勸人們放棄惡習,回到先天性的“善”的境地,社會就會安寧了。中國古代強調“教化世人”,也就是教育和感化普通百姓。所以,儒家輕法制,重道德。儒家認為,如果以道德和禮制來教導百姓,將使得他們自愛自重,心悅誠服。

儒家思想中的仁德學說非常重要。儒家不倚重武力,而強調仁義道德是爭天下和治天下的不二法門。在過去的幾千年里,這一思想被無數(shù)次地證明其正確性。凡是能夠遵循這一法則的,就可以成功;凡是違背這一法則的,必然失敗。這是人類歷史幾千年經(jīng)驗智慧積累下來的一個結晶,不止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也都會發(fā)揮作用。儒家的仁德思想理論永遠也不會過時。這一思想不光是可以作為治國理念,對任何階層的領導者都有用。

儒家的倫理思想的核心是一個“禮”字。既然人本性都是善的,執(zhí)政者就應該讓民眾知道自制,回到那種彬彬有禮的社會狀態(tài)中去。就是所謂的“克己復禮”。這個禮包括了禮節(jié)、禮數(shù)、禮貌和規(guī)章制度。所以,儒家的思想要人懂得自制,克制欲望,遵守禮節(jié),消除暴力,以達到一種平和的社會環(huán)境。

人類文化所具有的繼承性是人類得以以“人”的方式存在而區(qū)別于一般動物的一個基本原因。與時代的要求相適應的、內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儒家思想之精華是當代中國和諧社會建設之內在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思想追求“普遍和諧”的基本價值取向及其文化生態(tài)模式可以為我們今天進行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以下兩個方面的借鑒:

其一,從注重普遍和諧的要求出發(fā),應當高度重視對“和諧”的系統(tǒng)追求。儒家文化生態(tài)模式注重和諧性、平衡性與穩(wěn)態(tài)性的基本運行機理應當對我們今天尋求和諧之道提供某種程度的警示作用。同時儒家思想所看重的“和諧”與“生生”內在統(tǒng)一價值取向,有助于消除追求和諧過程中的片面性。建構和諧社會構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一項重要內容,因而對其內在的精神動力的探討自然而然地關涉到中國現(xiàn)代化之精神動力這一重要的理論課題。

其二,強調了民族精神的極端重要性: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撐。民族精神堪稱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因而,作為中國文化的主流傳統(tǒng)之一,儒家思想的精華可以說構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全有理由把與時代的要求相適應的、內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儒家思想之精華看作是當代中國和諧社會建設之內在動力元素。

中國是儒家思想的發(fā)源地,儒家思想和精神塑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民族素質,幾千年來指引我們民族團結、奮斗。目前中國人的價值取向在哪里?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從哪里體現(xiàn)?溫家寶近日感嘆社會誠信缺失、道德滑坡,強調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國民素質的提高和道德力量的約束,絕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一個受人尊敬的國家。人民網(wǎng)發(fā)表文章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共相繼在社會道德領域通過推行“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發(fā)布《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等舉措,但與之相背離的是,學校為了分數(shù),將道德教化拋置一邊;醫(yī)院為了效益,讓醫(yī)德和救死扶傷統(tǒng)統(tǒng)走開。而在中國極其脆弱的道德生態(tài)中,道德環(huán)境最大的污染源就是貪污腐敗,且有越演越烈之勢,滲透各行各業(yè)、各部門,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國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但與此同時,經(jīng)濟全球化,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人們的價值取向已經(jīng)發(fā)生了改變,道德缺失以致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現(xiàn)象司空見慣;假藥,毒食品不斷挑戰(zhàn)人們的道德底線。2010年調查評比中,中國人的幸福感在世界155個國家中名列125位,在精神生活水平方面有幸福感的只占39%。三十年人們經(jīng)濟條件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提升,絕大多數(shù)人已衣食無憂,但與此相對的是幸福指數(shù)的下降。問題的核心還在于價值觀——讓欲望占據(jù)支配地位,缺乏信念,除了賺錢,不知道人生的目標與追求到底是什么,不善于發(fā)現(xiàn)陽光面,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更不懂得奉獻。樂于無私奉獻的人越來越少,有統(tǒng)計我國私營企業(yè)老板愿意花大把的錢去賭(新加坡賭場營業(yè)額竟然有70%是中國大陸人送去的),去娛樂,卻不會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去做慈善。斤斤計較的人越來越多,人與人之間充滿了相互不信任。

在公共行政學中提到,一核心三面對,任何政治體制,司法體系,行政管理都不能代替?zhèn)惱斫逃?。學而反思,面向21世紀的未來,我們應該探索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儒家文化與時代的結合,取其精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首先是誠信,難以想象缺少誠信的社會環(huán)境是怎樣的,而誠信是發(fā)自內心的并且要隨時約束的。每日自我反省,鏟除不良的思想,正心誠意,從善如流;見賢思齊,聞惡厭之等等無不彰顯出儒家思想的純正端方與源遠流長。借鑒和運用儒家思想是歷史上每個時代共同產(chǎn)生的認識,是經(jīng)歷驗證的正確選擇,是符合中國人國情的理想座標,不光在今天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即使在將來也會產(chǎn)生深遠的教育意義,因此值得思考學習新加坡儒家治國理念。

培育核心倫理價值觀是至關重要的決策。倫理之于政府,有如靈魂之于人。它主要是按照社會的要求規(guī)定人們的行為方向,生活目標,設定人生理想,解決人們應該如何的規(guī)范。再先進的政治制度,管理技術,法律規(guī)范,沒有倫理,猶如一個空殼??鬃佑谩爸?、孝、仁、愛、禮、義、廉、恥”八個字簡單明了地指明了倫理取向。要借鑒新加坡的經(jīng)驗,需從教育入手,用儒家倫理解決人們的價值取向問題。

首先教育應從孩子入手。從青少年抓起,從學校做起,新加坡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小學生通過漫畫、圖示等,進入中學大學就會開設必修的儒家倫理學,當然這不能是簡單的說教,是滲透,是積極地影響規(guī)范?,F(xiàn)在應試教育使我們的學校只會教書不會育人,本末倒置。我們培養(yǎng)一個優(yōu)秀的人必須是先會做人才會做事。

其次從公職人員入手,懂得仁愛、禮儀、廉恥。儒家思想強調民為根本。政府是為人民辦事的,把人民的一切需要勇敢地擺在個人利益之上。最重要是擁有大仁愛之心,仁在孔子看來,既是人們追求的目標和應當達到的理想境界,又是為人處世最高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它的核心是愛人,要泛愛眾。一方面尊重人的人格,一方面為人民謀利益,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和以人全面發(fā)展為中心的思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的責任是讓人民快樂地生活,而不是從人民的苦難中獲利”,這是李光耀在1965年講的話,他確實做到了,用了46年便把一個非國家的小島建設成為人民安居樂業(yè)、國家富強的強國。務實的作風貫穿新加坡整個治理過程,政策落在實地。要誠信,教育人們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鬃诱f敬事而信,信而成之。國家取信于民才能立國,人民信賴國家,才能安家。人而無信,不可其可也。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面向21世紀,面向改革開放五光十色的商品經(jīng)濟的大潮中,崇尚誠信的美德,仍是應付挑戰(zhàn)的立國之本。公職人員是代表人民行使權力,要時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要知廉恥。李光耀強調,一個國家的興衰關鍵是要有一個人民尊重的廉潔政府。新加坡的生存靠的是官員的廉政高效。我國目前反腐的聲音也越來越大。日前溫答記者問時候說道:“目前,我以為最大的危險在于腐敗。而消除腐敗的土壤還在于改革制度和體制。我深知國之命在人心,解決人民的怨氣,實現(xiàn)人民的愿望就必須創(chuàng)造條件,讓人民批評和監(jiān)督政府?!彼源罅μ嵘毴藛T素質,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為人民創(chuàng)造一個務實、公平、廉潔、高效的政府。

三是從公共媒體入手。媒體是社會宣傳的工具,是引領社會文化的航向標,人們會用媒體思維來度視社會,特別是現(xiàn)在網(wǎng)絡發(fā)達,真假新聞讓人們無法辯別是非,目前我國新聞負面報道的多,正面引導的少,大家會從特例以偏蓋全,看不到政府積極的一面,看不到經(jīng)濟繁榮,看不到中國已經(jīng)引起全世界的矚目,看不到日益豐富的生活,看不到國家前進的步伐。新加坡政府擅于向社會傳達信息,始終讓國民意識到處在危機中,讓國家的利益至上?!肮簧希认萝嚭笊宪嚕苊馊藬D人,主動讓座方為人上”人等簡短的提醒語使尊老愛幼的影子隨處可見,給人深刻印象。要讓意識形態(tài)通過各種媒介廣泛的覆蓋,時刻提醒人們日常的言行舉止,做誠實守信之人。誠實乃是道德高尚的品德。

四從嚴管重罰入手。對涉及危害公共利益,喪失倫理道德的事件要從嚴從重處罰。毒奶粉、假藥品都是危及人們生命安全的生活要素,對玩忽職守不能盡到監(jiān)管職能的公職人員必須嚴辦。提升官員形象、增強政府公信力,首要規(guī)范公權力,將官員放進“金魚缸”里。對官員種種不誠信行為予以公開曝光和問責,對懈怠公務、冷漠民生的失職瀆職行為以零容忍態(tài)勢嚴懲不貸。

參考文獻:

[1]許凌云,許強。中國儒學通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

[2]曾光存。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借鑒研究[d]。西南大學。2010.

[3]向海英。動力還是助力:儒家傳統(tǒng)文化與新加坡的現(xiàn)代化[j]。東南亞研究,2011,(03)。

作者簡介:

徐琳,女,江蘇金湖人,江蘇省金湖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大學思修論文篇三

摘要:人生環(huán)境是一個很廣義的概念。它很復雜,與每個社會成員息息相關。大學生做為時代的一個人才主力軍,對人生環(huán)境的處理,更不可忽視,因為這關系到民族的未來與國家的地位。大學生既有夢想,又有追求,同時又有一些自負。擔心??謶峙c迷茫。

關鍵詞:實踐能力道德教育心理定位。

1、面對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大學生應該有合理的心理定位。

大學生是一個高智商的群體,這是他們有一種優(yōu)越感,在大學生找工作。擇業(yè)時,形成了好的工作得不到,低不就的局面,有的干脆在家閑著,成了懇老族。在大學生對自己充滿自信,對未來充滿憧憬時,正確地自我評價與估計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大學生年輕是一個資本,其次大學生卻缺乏經(jīng)驗,你們的專業(yè)等等。合理調整自己不符和實際的就業(yè)取向,例如:與他人攀比,面子主義等等??傊鼓愕膿駱I(yè)目標與你的心理定位相統(tǒng)一,不要成為過分的理想主義者,而要培養(yǎng)腳踏實地的從小事做起的能力。

從小事做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頂峰,大學生在面對挫折時,如果有這種心理準備,就可以克服好高騖遠的通病,正確的自我評價,對自己的所學專業(yè)。工作特長。優(yōu)勢劣勢有正確的把握。

2、良好的交際能力非常必要,良好的人際關系。成功=(努力+機會)*人際關系。

開集體與社會,如果你要想獲得成功,你必須盡快融入你所在的單位團體或工作單位,做好自己的工作,伴好自己的角色。與他人協(xié)調地工作,完美的溝通,是一種基本的能力,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傳統(tǒng)的學習中,并沒有掌握,所以你必須重新學。

一個人要想被集體所接受容納,就必須有集體榮譽感,同時要尊重他人,接受集體的價值觀念,決不能有個人英雄主義,更不能目中無人。

有人說大學生在二十八歲以前吃專業(yè)飯,二十八歲以后靠人脈吃飯。無形中強調了人際關系的重要性,人際關系是一種能力社會需要,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也需要人際交往,畢竟人是社會的人,決不能脫離社會,也不可能脫離社會。與他人交往應遵行四大原則:平等原則,誠信原則,寬容原則,互助原則。人際交往是不同主體之間的交流與影響。這就是說交流的雙方都具有主體性,都有合理的利益,這決定了在集體中你不但要利己,而且要利他。做到投桃報李,禮尚往來。遵行四大原則,形成無形的人格魅力。

3、大學生所必備的實踐能力。

行動高于一切,當今某些中國優(yōu)秀人才,到了外資企業(yè),忽然覺得自己的能力還不如一個技工,由此可見當當今的大學生應缺乏動手能力而失去許多機會與挑戰(zhàn)。我們要學歷,但不唯是學歷,我們更要重視我們的實踐能力。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勞動力市場的變動,我們現(xiàn)在單純強調學歷與文憑的觀念將會改變,學歷與技能[動手能力]并重的觀念將回被社會所接受。

學歷與技能并重的觀念將會是一個潮流,我們必須有良好的實踐能力,即很好的動手能力。

4、擁有一顆平常的心,平常心態(tài),善代挫折。

勇于面對是良師,是益友,因為挫折與失意在人生路上是少不了的。當一個大學生從學校走上社會,一定會有許多不適應,加上工作的壓力與挫折,會產(chǎn)生一種不平衡的心態(tài),如何找到心里的平衡點?就需要自己的調整與勇敢面對。對自己不滿得人和無加以客觀的`對待,不要怨天尤人,因為發(fā)牢騷解決不了問題,只有勇敢面對,并從挫折中汲取教訓,自己才能吃一趼,長一智。以后才會有長途的發(fā)展,才有進步。

5、擁有一技之長,發(fā)揮自己的長處。

人們都說要樣樣通,更要幾樣更通,堅決反對樣樣通通,樣樣松。由此可見,一技之長是必須的。在人生路上如果一人用自己的短處與他人的長處相比,那么他們肯定會有自卑心理,覺得技不如人。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因為經(jīng)營自己的短處回是你的人生貶值,發(fā)揮自己的長處,發(fā)揮自己的靈感,盡情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做一個成功的人士。

6、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

在社會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做到既敢于競爭有善于競爭。面對日益變化的競爭社會,大學生應增強競爭意識,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提高參與競爭能力。

正確認識競爭,正確的競爭能夠調動人的積極性,發(fā)揮人的潛力,造福于社會,造福于國家。在科技與經(jīng)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競爭必不可少。正確的競爭一定是合法的道德的競爭。

正確認識合作,合作是某幾個群體為了共同的利益而協(xié)調一致地活動,一個人一個群體的力量總是有限的,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真正偉大的力量在于團結合作,團結有力量團結能制勝?,F(xiàn)代科學技術內容復雜,學科交叉,配合精密,要求大學生具備健康的心態(tài)良好的素質,團結合作精神與組織協(xié)調能力。

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競爭與合作是相互伴隨,相互統(tǒng)一的。從形式說,競爭與合作是對立的。具體來說,要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個人與他人的關系,主角與配角的關系等。

7、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

面對國我們的黨和國家,我們要有“我是一塊磚,東西南北任黨搬”的信念,“在選擇職業(yè)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與自身的完美,人們只有為同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到達完美?!眰ゴ蟮墓伯a(chǎn)主義導師馬克思。

現(xiàn)在有四種不同的:一,光宗耀組型,考取功名,為家族增光,顯耀四鄰。二,自我奮斗型,時時處處為自己將來的美好前程著想,這類人沒有喪失自我,但過于自私,往往成不了大事。三,為他人活者型,這類人富于奉獻精神,犧牲精神,為歷史所贊頌。四,為國增光性,這類人把子自己的出發(fā)點建立在國家的興旺上,名族的興盛基礎之上象年輕時的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8、加強道德修養(yǎng),增強法律意識。

當今社會是一個法制社會,無規(guī)不成方圓,但規(guī)則又離不開道德的維護。當今社會科技與經(jīng)濟日益全球化,要立于不敗只地,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遇法律意識是必不可少的。道德是上層建筑范疇,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他通過社會形式,傳統(tǒng)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持,是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善惡評價的心理意識,原則規(guī)范和行為活動的總和。法律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嚴格程序的行為規(guī)范的總和,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

道德+法律=有秩序的社會環(huán)境,這就要求每個社會成員的努力,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法律法規(guī),維護社會公共道德,是我們的社會更加協(xié)調,是我們的國家更加富強,使我們的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再次崛起。

總之,大學生作為時代的一個新新力量,也是時代的青年佼佼者,毛澤東說過“你們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面對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以上的論述是所必須具備的,但是一個大學生只有這些能力,是遠遠不夠的。有為的大學生,武裝自己,隨時迎接時代的挑戰(zhàn)吧。

大學思修論文篇四

論文摘要:在我國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在物質文明昌而盛之的同時,我們必須正視一個事關重大的問題—社會公德的培養(yǎng)和教育的問題。本文由一些缺失公德的焦點事件開始,論述社會公德的重要性,最后對社會公德的培養(yǎng)和教育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加強以及社會整體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廣大公民的道德修養(yǎng)也有了很大進步,但一些與社會整體文明進步趨勢相悖的現(xiàn)象還存在著,冷漠歧視、破壞公物、破壞環(huán)境、破壞公共秩序等有損人際關系和社會秩序的行為,對社會公德建設以及社會整體的道德建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為此,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社會公德建設,提高社會整體的公德意識和公德水平。

一、公德缺失的狀況。

寂靜深夜,手機短信驚醒夢中人,打開一看,原來是“二手車優(yōu)惠廣告”;新手初上路,貼上“實習”標簽,望求車友包涵照顧,哪料屢遭別車;超市里,有人站在“請勿品嘗”標牌旁細品慢嘗相信以上狀況幾乎每個人都遇到過,當我們困擾于生活中這些問題時,應該都會想到兩個字“公德”。

表現(xiàn)在人與人的關系上,不講文明禮貌,不誠實守信,比如梁麗“撿”黃金案。表現(xiàn)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不愛護公物、損害公共利益,維護公共秩序意識淡漠。比如,“醉駕”和“富二代飄車”成為了民眾議論的熱點。表現(xiàn)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過分追求經(jīng)濟利益,肆意破壞自然環(huán)境。中央二臺2009年8月11日播出的節(jié)目—削峰行動:撫平寶寶的痛,讓人觸目驚心。“先天唇鱷裂,先天11生腦積液膨出,先天性脊柱裂,山西大量新生兒驚現(xiàn)先天殘疾。環(huán)境惡化,水源污染,礦產(chǎn)非法開采威脅新生兒生命”。

社會公德是公民在社會生活中,應該遵守的最簡單、最起碼、最普通的行為準則,它處于道德規(guī)范體系中的最低層次,它是敬業(yè)、奉獻等更高道德境界的基礎,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任何昌盛發(fā)達之邦,所有文明繁榮之國,無不將社會公德培養(yǎng)教育放在治世重要位置。

良好的社會公德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v觀我國文明史,昔有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美好景觀;橫覷歐亞諸國,今有西方文明,日韓中興,經(jīng)濟騰飛,文明發(fā)達的美好現(xiàn)實。然則無不以修德養(yǎng)德,恰守公德,遵行公德作為治世基礎、為生產(chǎn)發(fā)展的促進和保障。公德的建設、培養(yǎng)、教化也是社會進步人類文明的一個顯著標志。英、德等國不吝惜在社會公德教育上投巨資,使本國公德建設達到相當高水平。日本、新加坡等亞洲國家崇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注意培養(yǎng)國民公德意識。

第一,整個社會要大張旗鼓營造一種氛圍,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里構筑起遵守社會公德的堤岸。政府要花力氣在社會公德教育上投資,廣開渠道興辦公德教育事業(yè)。大力加強社會公德教育,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講文明、樹新風”活動,淳化民風,凈化社會風氣,使廣大市民樹立良好的公德意識,形成遵章守紀為榮、違章違紀為恥的觀念,把遵章守紀這個外在要求變成自己的自覺行為習慣。

第二,家長的公德教育勢在必行。馬克思曾經(jīng)指出:“法官的行業(yè)是法律,傳教士的行業(yè)是宗教,家長的行業(yè)是教育子女”。家長作為一種行業(yè)的從業(yè)者,自然應當像其它行業(yè)的從業(yè)者一樣接受必要的職業(yè)訓練。

魯迅先生就嚴厲批判過“當父母不須受教”的舊觀念,提出應專門為家長開辦師范性質的學堂:‘.殊不知中國現(xiàn)在,正需父范學堂?!笨墒沁@些教育理念在國人心中的普及程度太低了。太多的父母自身道德修養(yǎng)有限,更不知道怎樣教育孩子;少數(shù)父母忽略言傳身教的作用,我行我素,根本不顧及不良行為對孩子的影響。這樣一個個兒童在家庭教育里邊就沒有養(yǎng)成遵守公德的習慣,長大以后壞習慣難以糾正。

第三,把教育者的教育提到議事日程。教育者的公德教育刻不容緩,全社會要有緊迫感和使命感,拉響公德教育的警鐘,教育者絕不能坐等自己被別人教育,而要主動學習,主動修養(yǎng)。我們不能等待先有一批達到理想人格的教育者,再由他們去培養(yǎng)被教育者的人格。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而不從。教育者的身教的重要性要引起高度重視,一言一行可資效法,具有較高公德評論價值。教育者要與學校中的學生一道補上公德教育課,讓每個社會成員都成為凈化社會風氣的“活性碳”,留給子孫后代一個沒有污染的社會。

第四,教育要以育人為目標,強調道德教育。我們的教育目標是把學生培養(yǎng)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司馬光說過:“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用“德”來統(tǒng)帥“才”,才能保證“才”的正當發(fā)揮;以“才”來支撐“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國家和人民。但眾所周知的事實是,從小學階段至大學階段,德育的地位一直很尷尬。因為現(xiàn)在中小學都是以高考為指揮棒,相對應的學科甚至在幼兒園都已經(jīng)受到重視。德育不是必考,且無法考出真實成績。于是學校階段的德育教育成為雞肋,地位重要,實際學生都無所謂。課程不受重視,行為自然也就不加約束。造成絕大多數(shù)學生思想政治可以考很高的分數(shù),但行為散漫,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素質很低。

第五,加強公德的培養(yǎng)和建設除了需要“軟”的道德教育外,還需要“硬”的強制手段:即由政府和法律所代表的硬性機制。在現(xiàn)代條件下,社會秩序主要靠法制來維護,正義也要靠法制來伸張。法規(guī)是人們遵守社會秩序的有效武器,只有法制才能真正做到治惡懲惡的作用,并使遵守和維護道德的行為不至于付出太大的代價。但需要指出的是,把解決道德問題完全交由法律來承擔,將導致全社會對道德教育的放松。因此,只有將道德教育與法律結合起來,才能加強道德的“硬”度和威力。

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社會公德的培養(yǎng)和教育必將使人們的公德意識水漲船高,使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更加完美,從而真正實現(xiàn)黨的報告中提出的:“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目標。

大學思修論文篇五

大學生應該成為傳播社會公德意識和踐行公德規(guī)范的模范人物,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拔鹨陨菩《粸?,勿以惡小而為之”,每一個大學生要善于在社會實踐中體會什么是真正符合社會公德規(guī)范的行為,從而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公德素養(yǎng),并帶動他人,影響社會。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思修論文:淺談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的內容,歡迎大家查看。

大學生是社會整體文化素質水平較高的青年群體。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文明的進步,社會對大學生公德的修養(yǎng)和實踐能力的期望與要求亦隨之提高。

大學是社會的一部分,也是社會文明的一部分。大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大學校園,不僅是學習的殿堂,更是社會的縮影。大學生,投入到大學的生活,不僅要完成學業(yè),還有更重要的人生目標和歷史使命——為實現(xiàn)從一名自然人到一名社會人的轉變打好堅實的基礎。

為了解大學生校園公德狀況,近年一些大學對大學生一些日常行為做過調查,例如:對大學食堂用的餐插隊現(xiàn)象的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學生對此持“無動于衷”的態(tài)度,5.6%的受調查者承認“自己也插隊”;“當發(fā)現(xiàn)有人在寢室外的走廊上大聲喧嘩時”,46.6%的人“無動于衷”;聽講座時,22.4%的人會收發(fā)手機短信,另有19.4%的人曾經(jīng)“打盹”,表示專心聽講的占35.1%;將近一半的學生聲稱自己有過“因一時找不到垃圾箱而隨手丟垃圾”的經(jīng)歷;如果“看到公共場所的水龍頭忘關了”,68%的學生表示會“關緊水龍頭”,24.5%則“不予理會”;對于大學生穿拖鞋進教室上課,56%的學生認為這是個人私事,不應要求太嚴;78%的學生喜歡依某同學的缺點起綽號稱呼同學;在誠信方面,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認同“在求職時提供虛假信息”的做法,66%的大三學生贊同“。

簡歷。

不做假,典型一大傻”的說法。12%的學生承認假期回鄉(xiāng)社會實踐報告是從網(wǎng)上復制粘貼的。漠視社會公德的不誠信行為是令人憂慮的。

誠信是社會公德的第一要求,是成就人生的第一要素。公共環(huán)境需要大家的共同維護,一個好的生活環(huán)境有助于提高公共生活質量,使人心情暢快;有助于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使人安全舒適;更有助于大學生成才成人。一個成功人士都具有很強的公德意識,只有能適應社會公共生活的人,跟隨社會文明進步的人,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社會成功人士,才有成就事業(yè)的社會協(xié)調能力。

大學生應該成為傳播社會公德意識和踐行公德規(guī)范的模范人物,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拔鹨陨菩《粸?,勿以惡小而為之”,每一個大學生要善于在社會實踐中體會什么是真正符合社會公德規(guī)范的行為,從而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公德素養(yǎng),并帶動他人,影響社會。

近年來,高等學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會公德教育逐步重視并得以大力加強,特別是《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頒布后,各學校都積極宣傳貫徹,取得了明顯成效。從總體上看,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和整體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大多數(shù)大學具有較強的現(xiàn)代公德觀念、公德意識、公共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并能在行為層面上有所實現(xiàn)。絕大多數(shù)學生在觀念上認同“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的我國公民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認同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的重大意義。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仍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社會公德失范,存在著諸多不盡人意的缺點和弱點。比如:公共衛(wèi)生習慣差,隨地吐痰,亂丟雜物,在課桌椅上亂涂和亂畫現(xiàn)象比較嚴重;違反學校規(guī)章制度,上課遲到、早退甚至曠課,就餐時任意插隊,偷竊等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考試作弊屢禁不止;誠信意識淡薄,助學貸款久拖不還;基礎文明行為失范,不能尊老愛幼,尤其是男女生談戀愛時行為有失分寸;集體主義觀念不強,不愿參加集體活動,缺乏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艱苦奮斗精神差,享樂主義思想有所抬頭,不講節(jié)儉,互相攀比,時有酗酒、抽煙等不良習慣;不能愛護公共財產(chǎn),圖書失竊,教室、實驗室、宿舍等公共場所財物損毀嚴重,等等。上述行為雖然不是大學生的主流,但它產(chǎn)生的消極影響令人憂慮,因為它不僅影響了學生的生活學習,而且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將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因此,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教育顯得極為重要而緊迫。

(一)學校教育的缺陷造成了學生社會公德觀念的缺失。

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社會公德是社會全體成員共同利益的反映,是基礎文明修養(yǎng)的重要內容,重視和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公德是學校教育的應有內容。但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在這一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多數(shù)學校往往過多地關心學生考試成績的高低和得失,以此來評判學生素質的好壞以及學校和教師教學質量的高低。對思想品德、道德修養(yǎng)、思想政治等重視不夠,特別是對社會公德教育缺乏計劃性、長期性,即使重視和加強了這方面的教育,多數(shù)學校也存在公德教育目標空泛、理想化,教育內容重理論、輕實踐,公德教育過程抽象、空洞,學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實踐,道德行為能力不強,進而造成道德愿望和道德行為相矛盾的現(xiàn)象。

(二)家庭教育功利化思想制約了學生良好社會公德行為的形成。

隨著知識經(jīng)濟的到來,絕大多數(shù)家庭都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極為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投資,也愿意花費時間去督促引導孩子的學習。但大多數(shù)家庭忽略了對孩子的社會公德教育,普遍存在重智力輕德育的傾向。特別是現(xiàn)在的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在家庭中處于“核心”地位,部分父母或長輩對孩子寵愛有加,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對孩子犯的錯誤,無原則地原諒,缺少必要的教育引導。長此以往,造成了孩子惟我獨尊、性格粗暴等不良習氣,這種習氣伴隨孩子進入社會,就會表現(xiàn)為目中無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個人主義思想嚴重,使孩子缺乏公德意識。同時,很多父母也忽視了自身的人生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對孩子的影響,現(xiàn)實中,很多父母不遵守社會公德,不注重個人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給孩子帶來了許多不利影響。

大學生的成長是一個通過不斷學習及不斷適應各種社會規(guī)范并成為正式社會成員的社會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的道德價值觀尚處于未最后形成的階段,仍然較易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建立完善,受市場經(jīng)濟負面效應的影響,助人為樂、尊老愛幼、遵守公共秩序、愛護公共財產(chǎn)、拾金不昧等良好道德品質被有些人認為是大話、空話、套話,使其在調節(jié)、約束人們行為方面的作用弱化,良好社會風氣受到污染。面對社會上諸多的道德行為,一部分大學生放棄了高尚的精神追求,價值主體的唯我化、價值取向的功利化、價值評價的利己化,致使部分學生重利輕義、重個人輕集體、重眼前輕遠,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

(四)大學生自身存在的思想行為弱點是其社會公德失范的內在原因。

作為當代大學生,具有思想活躍、積極向上、富于想象力、勇于創(chuàng)新的特點,另一方面辨別是非能力不強,自控能力差,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沒有完全成熟,思想上活躍與混亂、單純與復雜、自強與脆弱、理性與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狀態(tài)在他們身上同時存在。一些學生由于考試成績不理想、得不到老師同學賞識等,加上對社會的某些弊端和不良風氣不能夠正確認識,使人生價值發(fā)生傾斜,使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逐漸突出,厭倦、自暴自棄、隨波逐流也隨之產(chǎn)生,很容易沾染打牌、抽煙、破壞公物等不良惡習,生活中消極處世、冷漠待人,造成道德觀念淡漠。部分學生由于家庭矛盾、生活挫折、貧困等出現(xiàn)了多種心理問題,孤獨、沉默、消極、冷漠,甚至性格扭曲,這也影響到了他們正確地待人處世,如果處理不好,將嚴重影響他們正常的學習生活和社會公德行為。

(一)進一步優(yōu)化校園公德環(huán)境,切實強化對大學生的公德教育。

環(huán)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重要的制約和影響作用,良好的公德環(huán)境對學生的成長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就學校公德環(huán)境的優(yōu)化來說,一方面要重視人文環(huán)境的培育。首先,教育者要提高自身道德素養(yǎng),真正做到言傳身教,為人師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作用來引導學生、帶動學生。其次,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良好的文化氛圍和健康向上的校園風貌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參與公德教育的積極性,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并以實際行動維護學生形象、維護自身形象,提高公德修養(yǎng)。第三,積極發(fā)揮輿論在學校公德建設中的導向作用,倡導公德意識,推崇先進模范,宣傳優(yōu)良的社會公德事跡,譴責不講公德的行為,鞭撻丑惡現(xiàn)象,從而在校園內形成人人講公德、唾棄不文明行為的良好公德環(huán)境。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園美化工作,以整潔優(yōu)美的物質環(huán)境熏陶人,感染人,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

(二)把社會公德教育納入思想品德課程教學。

高校要重視社會公德德育教育的課堂教學,要把社會公德教育作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內容納入思想品德課教學計劃。一方面要教育學生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如待人禮貌、寬厚、誠實、守信、謙遜、恭敬、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尊老愛幼、克己自制等優(yōu)良傳統(tǒng)。同時要努力用體現(xiàn)社會主義新風尚的道德標準、價值觀念和時代精神來教育學生,以“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的公民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教育引導學生。在教育方式上,既要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又要避免硬性的說教。促使他們利用認識到的社會公德規(guī)范,運用到日常生活、學習中去,有意識地不斷實踐,使自己的不道德行為受到抑制,高尚的思想、行為得到強化。

(三)強化社會實踐環(huán)節(jié),加強社會公德日常行為的訓練。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接觸社會、聯(lián)系實際、向人民群眾學習,進一步了解社會、認識國情、克服思想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培養(yǎng)大學生具有為人民服務和獻身精神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最直觀、最生動有效的教育途徑和方法。學校可組織學生搞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科技咨詢、參與社區(qū)服務等活動,并力求使各項活動的開展形成一種制度,以保證這些活動的正常有序進行。大學生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可以深刻體會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發(fā)現(xiàn)人民群眾偉大,增強勞動觀念,在實踐中認識自己的人生價值,進而增強他們的道德需要,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

(四)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怎樣加強大學生的公德意識教育呢?我認為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做。

一方面要注重社會公德教育。

保護環(huán)境。

遵紀守法的社會公德,約束和制止不文明的行為,形成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的社會風氣。

為了這些生活中的小事,難道真的必須走過許多部門,校驗諸多證件,填寫無數(shù)表格,才能證明真實?可見當今社會的一個巨大欠缺就是社會公德。作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接班人的當代大學生,就必須注重社會公德的學習。同時,學生黨員、優(yōu)秀團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必須起到先鋒模范作用,以點及面,以自身的榜樣力量來影響一個宿舍,一個班集體,從而建設校園的誠信大環(huán)境,并將在學校中所受的影響在社會上加以推廣。

社會公德建設需要整體協(xié)調發(fā)展,也離不開個人自律。在校園中,每個人的行為、習慣、思想都不盡相同,所以應該采取新穎多樣的形式,除了加強理論教育,還應多組織一些像愛心募捐、骨髓捐獻和義務家教等有意義的活動,讓同學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受到生動的教育。逐步減少大學校園中諸如上課遲到、浪費糧食、不尊師重教、公眾場合摟摟抱抱等不文明和不道德的現(xiàn)象。

另一方面要加強思想道德教育。

改革開放以后,人們擁有比以往更廣大的思想空間,因此,大學生的思想也更自由,更解放。當今社會,國人睜眼看世界,大學生通過電影、電視、報刊、網(wǎng)絡、旅游等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接受來自全球的信息,感受了世界形形色色的文化,并由此產(chǎn)生文化的碰撞與沖突。在碰撞與沖突中,傳統(tǒng)的文化、價值觀念都受到挑戰(zhàn),大學生將根據(jù)自己的實際和需求來審視和篩選,因而在當代大學生中沒有一統(tǒng)天下的主流思想,一時間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等各種資本主義的頹廢思潮相繼泛起,有人驚呼--當代青年可能是跨掉的一代!這決不是危言聳聽!因為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還不強,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下,在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xiàn)失誤,進而在自身的各個方面出現(xiàn)問題,因此,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強歷史公德教育。由于公德是在歷史中形成的、廣泛深入人心,并且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對大學生形成追求高尚、力爭先進的風氣有很大的幫助。

繼承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傳統(tǒng)美德,發(fā)揚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斗爭與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道德,積極借鑒世界各國道德建設的成功經(jīng)驗和先進文明成果,是大學生在歷史公德學習中所力求掌握的。在全社會大力宣傳和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勇于創(chuàng)新、一往無前,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時代精神背景下,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培養(yǎng)可以是多方面、多層次的。不僅要使公民道德教育體現(xiàn)優(yōu)良傳統(tǒng),又要反映時代特點,始終充滿生機與活力。所以要積極開發(fā)優(yōu)秀的思想道德教育資源,利用各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行歷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

因此,遵循大學生身心發(fā)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規(guī)律,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大學生的公共道德教育,是培養(yǎng)符合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條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健康發(fā)展、整個民族素質的不斷提高的重要保障。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大學生要想畢業(yè)后有一份合適的工作的話,就必須要以學習為重。所以大學生還需要較多的時間放在學習上。在學習中可以體現(xiàn)出一個人的公德心是否強烈。比如說,在課堂上,有些學生有時候會“討論”得很激烈,雖然這些學生熱愛學習,但可能會影響到別的同學。導致其他同學不能集中注意力學習。就是說,為別人著想是人的一種公德。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更是能體現(xiàn)出一個人的公德意識,要想增強自身的公德意識,學習可以從小事做起,仔細觀察自己或別人的日常行為舉止是否具備大學生所需的公德。學生把自己的生活垃圾放到垃圾桶里就是有公德心,在公共場合說臟話就是沒有公德心。要增強公德意識就得要有強烈的是非感,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就是這個意思。大學生還沒有畢業(yè)時,就要提前踏入社會,因為要通過實踐來提升自身的經(jīng)驗。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不斷增強社會公德意識。在參加志愿者服務等公益事業(yè)中,對其了解社會、拓展實際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強社會公德意識有極大的幫助。總之,大學生可以在生活中不斷地體會到社會公德規(guī)范,然后在生活中把這些符合公德規(guī)范的言行舉止給表現(xiàn)出來,從而不斷提高大學生自身的社會公德素養(yǎng),并帶動他人,影響社會。

大學思修論文篇六

摘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高校教師隊伍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組織與實施者。我國歷來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的建設,尤其是師德師風建設的特殊性。本文主要闡述了高校思政課教師師德建設的重要性和思政課教師師德建設特殊性分析。

關鍵詞:思政課;師德建設。

1高校思政課教師師德建設的重要性。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曾經(jīng)講過:“一所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于教師。”而師德是一個教師所應固有的靈魂,因為高尚的師德是教師教書育人、完成人民所賦予的神圣使命的重要前提,對學生的成人成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謂思政課教師的師德是指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職業(yè)道德,是每個思政課教師在從事教育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情操、道德觀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是每個思政課教師在授課時所必須遵循的行為規(guī)范與準則。

總體來說思政課教師中的大多數(shù)是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yè)的,他們厚德博學、為人師表,以培養(yǎng)合格人才、繁榮學術、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推進社會的全面進步為己任,積極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成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棟梁之才。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建設過程中,市場經(jīng)濟自身所包含的趨利性、自發(fā)性等消極因素,已經(jīng)和正在對部分思政[]課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產(chǎn)生消極影響,使得少數(shù)部分教師出現(xiàn)了對理想前途感到迷茫、政治立場不堅定、政治覺悟下降等不良現(xiàn)象,使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師德建設弱化。因此研究思政課教師師德建設存在的問題與特點,挖掘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師德建設的規(guī)律并探索建立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師德建設的有效途徑,對于促進我國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建設和民辦高校整體師資隊伍的建設都是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的。

2思政課教師師德建設特殊性分析。

強調要培養(yǎng)一批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理論功底扎實、善于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領軍人物、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yè)務精湛、師德高尚、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要求廣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以方永剛同志為榜樣,牢固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提高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事業(yè)服務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學習、刻苦鉆研,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基礎;深入實踐,了解學生,提高教學藝術和教學能力;注重道德修養(yǎng),提升精神境界,做教書育人的典范。

2.2思政課教師的師德建設是具有可塑性的,所以應培養(yǎng)教師的自律意識。

無論是公辦高校還是民辦高校,無論是專業(yè)課教師還是政治理論課教師,都是受過多年的高等教育的,對于大是大非、善惡美丑還是清醒、了解的,所以應通過多方面的渠道培養(yǎng)每一名教師的自律意識,使每一個教師都能自我學習,自我約束,自我提高。21世紀,科技和人力資源成為社會發(fā)展的核心要素,這個時代經(jīng)濟的發(fā)展有賴于科技與人才的發(fā)展,而科技的進步和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有賴于依靠良好的教育。而教育的發(fā)展其中的一個重要決定性因素就是教師的素質和水平。人們把教師比作“紅燭”、“春蠶”,這是教師奉獻精神的寫照。筆者認為作為21世紀的思政課教師,不僅要能夠照亮別人,自己也要學會使自己永遠燦爛,這樣能使我們傳統(tǒng)的道德美德永恒地得到傳承下去。

2.3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強調要進一步明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方向,進一步完善二級學科體系,進一步匯聚學科隊伍,建設優(yōu)秀教學團隊,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工作有條件、干事有平臺、發(fā)展有空間。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時數(shù)、經(jīng)費投入、教師待遇、考核評估、職務評聘、表彰獎勵等都作出了明確、具體的規(guī)定,為教師隊伍建設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

2.4加強心理素質。

心理素質是人的素質結構中的一個中介,它不僅對人的其他各方面的素質起著調節(jié)控制與整合的作用,而且對人的發(fā)展和進步具有重大影響。良好的心理素質促使許多教師表現(xiàn)出的高尚的道德并取得的工作上的成功。良好的心理素質使他們能合理的安排自己在工作、學習、家庭中的時間,工作能按照輕重緩急進行處理,對于教育教學的最佳時機具有敏感的捕捉能力,能夠巧妙處理一些突發(fā)事件,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些教師總給人精力旺盛的感覺,觀察事物精細,記憶敏捷,思維靈活而富有創(chuàng)造性,想象豐富,情緒樂觀。天津市電子計算機職業(yè)中等專業(yè)學校多媒體技術專業(yè)教師,教育部計算機設備配置與規(guī)劃特聘專家徐英杰就是這樣的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他積極探索、勇于實踐,取得突出成績。培養(yǎng)多名學生在全市、全國大賽中獲獎;組織教師研發(fā)編寫中職教材,并在全國發(fā)行;組建學生創(chuàng)意實踐工作室,培養(yǎng)學生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意識和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技能,得到家長和社會的好評。曾獲全國模范教師、全國首屆職教名師、天津市優(yōu)秀教師等榮譽稱號。

之所以他能取得這些成績都與他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力有著直接必然的聯(lián)系,也使得他在師德方面得到社會和學生的充分肯定。相反,一個教師心理素質水平低就不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去,教書不育人,更談不上立德樹人。一個教師要想養(yǎng)成優(yōu)良的政治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專業(yè)文化素質就必須擁有較高的心理素質水平。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思維混亂,反應遲鈍,語言支離破碎,不能及時化解學生出現(xiàn)的各種矛盾,不但會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負面影響,對學生的心理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以上這些都是教師具有不良心理素質的表現(xiàn)。所以,了解教師的心理素質與師德的關系,對提高教師心理素質和促進教師職業(yè)道德的表現(xiàn)有重要的意義,對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是十分必要的。

3結束語。

思政課教師師德隊伍建設是一項重要的、長期的、特殊的工作。思政課教師隊伍必須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念;必須具有很強的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理解能力;必須具有科學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必須具有敏銳的政治眼光和深邃的洞察力:必須具有做艱苦細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品質和作風。優(yōu)秀的思政課教師應是信仰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學養(yǎng)豐厚的專家、言行一致的楷模、誨人不倦的良師益友。因此,要把思政課教師造就成符合上述要求的高素質隊伍,是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一項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這不僅要總結經(jīng)驗,提煉方法,更要開拓思路,創(chuàng)新途徑,尋求特色。

參考文獻。

大學思修論文篇七

40后的一代,是自我價值觀體現(xiàn)最突出的一代,如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是思政課教學中的重中之重。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下發(fā)《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培養(yǎng)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小抓起,從學校抓起,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實到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各環(huán)節(jié),覆蓋到所有愛教育者,形成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多位一體的育人平臺,推動主義核心價值觀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再次,突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明確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豐厚滋養(yǎng),加強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華文化中的思想精華,做出通俗易懂的當代表達,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使之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fā)展壯大,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煙海,這是中華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也是最能呼其民族自豪感的契機,更是容易激起共鳴的一個天然條件。最后,法律原理和法律觀念的教育也是本門課的一個重點,依法治國是我們的一個基本國策。法治觀念、法治意識是我們造就一代合格人才所應具備素質的必經(jīng)途徑,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保證就是法律法規(guī),所以,要用法律的權威增強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因此實體法、程序法和憲法的教學就顯得非常之必要。

一、思政課的教學要從實際出發(fā),要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有三個:一是,高職院校培養(yǎng)的是實用化技術型人才,對其知識的講授是以能用為度,使用為本,二是,知識較一般,理論知識的系統(tǒng)化,體系化較一般,三是,大學生的求知欲較強,學習態(tài)度端正,目標明確。故此,根據(jù)以上學生的實際,再結合思政課的轉點(大部分認為思政課是公共課,不是專業(yè)課,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用途不大等等)思想政治課的講授要有自己的特點和規(guī)律,本人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總結出以下幾點,就學生的反饋來看,應該說效果不錯。首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講授是必須的,很多人認為,把思政課變成故事會,小品表演,吸引學生,課堂效果好,但本人認為,這是舍本逐末,違背科學的行為,大學教育的主要職能就是傳道,尤其是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所肩負的神圣職責,這一點,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背離,事實上,絕大部分大學生還是喜歡聽理論的,關鍵是教師如何傳授理論,是不看對象,引經(jīng)據(jù)典,濤濤不絕,還是聯(lián)系實際,結合熱點,因人施教,簡明扼要,其結果是不同的。譬如說,如何講價值觀,本人首先提問,讓學生概括價值的含義,但很少有學生能回答出來,但我隨手拿起講臺上的茶杯,問學生它的價值是什么,結果學生豁然開朗。原來,價值就是一個人或事物的有用性,從而引導出價值的定義、價值觀以及不同的價值觀等一系列理論問題,學生聽的津津有味,效果非常好,其次,講授思政理論必須從大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出發(fā)做到對癥下藥。40后的一代,思想、信仰、價值觀差異化,多元化較普遍,再加上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信息量的增大,同時,由于年齡、閱歷、知識結構、所處環(huán)境等等方面的制約,難免使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法制觀等帶有這樣或那樣的偏差,這都給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講授帶來了一些新的挑戰(zhàn),但我們可以通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方法,抓主要矛盾的方法,找到科學的教學方法。譬如,在“人生觀”的講授中正確的人生觀應該是什么樣的,錯誤的人生觀是什么樣的。本人先列出幾種人生觀,讓學生們在課堂上討論,1,人生幾何,對酒當歌。2,今朝有酒今朝醉。3,人不為己,天誅地滅。4,人生一世,吟唱二字。5,人生如夢。1,人活著不光要考慮自己,還要顧及他人社會。2,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等等。最后討論的結果絕大部分同學認為有價值的人生應該是多為他人考慮,即多點奉獻少點索取,這樣講的效果要遠遠大于教師的面紅耳赤,滔滔滔不絕的貫輸。再次,從大學生的自身發(fā)展的需求出發(fā),真正做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用。正確思想觀念的樹立、科學信仰的確定、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一方面需要灌輸,但更多的是需要人性化的引導并使之從內心深處接受之,40后一代是非常務實的一代(這可能和他們處在市場經(jīng)濟這個大環(huán)境中不無關系)如果思想政治理論的傳授不從對他們今后的成長出發(fā),他們會覺得事不關己,就不會接受之,所以本人在傳授思想政治理論的過程中始終讓學生明白你們所學的這些理論是今后漫漫人生路上必須具備的一些素質,否則就會被社會所淘汰,或不被社會所容納和認可,并佐以事實證據(jù),譬如在法律基礎理論的講解中,告訴學生現(xiàn)在是法治社會,要用法治思維來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并用法治方法來解決問題,只有知法,才能不違法,不犯罪,所以,每次法律課的講授,學生都非常用心去聽,去記。并提出了大量的問題,教學效果非常好,最后,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傳授切忌抽象,應生動具體,言簡意賅,一語中的。從高職大學生的來源上講,他們的理論功底不是太深厚,對思想政治理論的一些基本原理掌握不是太好。因此,如何從大學生的興趣出發(fā),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藝術性的把這些應該讓他們掌握基本原理傳授給他們,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孜孜以求的份內之事。

二、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的教學理論聯(lián)合實際,寓教于樂。

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是科學是真理,他本身是具體而生動的,尤其是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之一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公平,正義,富裕,民主,和諧等理論,更符合時代發(fā)展之規(guī)律,也切中了當代大學生的脈搏,是他們的內心之渴望,他們有汲取這方面營養(yǎng)的內在需求,因而,如何找到一個恰當?shù)那腥朦c,應是思想道德所參與法律知識培養(yǎng)的一個重點。在這個問題上,有兩個關鍵點需要處理好,首先,學生要注重學習和掌握思想道德與法律基本知識,學習和掌握基本知識是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好和法律素質的理論基石,也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人才和建設者的內在要求,通過這些基本知識的學習,解決最基本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分析問題、觀察、思考問題的能力,認識和解決自己成長中的問題。其次,要注重聯(lián)系實際,注重學以致用。任何知識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同樣,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識也是如此,學習本課程要把知和行結合起來,把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把學習規(guī)范與模范遵守規(guī)范結合起來,把知識轉化為內在素質,在學中做,做中學,學以致用,最后通過社會熱點問題,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學生有內在需求的問題作為切入點,并使理論和實際有機結合起來,情景結合,寓教于樂。

三、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教學形式應不拘一格,力求使學生喜聞樂見。

對高校思政課教學形式的探討一直是思政課孜孜以求的永恒話題。如何真正做到不拘一格,使學生喜聞樂見,并達到思政課教學之目的,有三個方面的問題應該分析清楚。一是從客觀上講,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內容是抽象的。同現(xiàn)實的差距是客觀存在的,這種理論和現(xiàn)實的反差使學生在認同感上存在一個很大的疑問,當然,在接受并付之于行動上就存在很大問題。所以,從這一客觀現(xiàn)實出發(fā),思政課的教學形式應該是從實際出發(fā),從中國的國情出發(fā),從大學生實際出發(fā),從大學生接受度出發(fā),有理有據(jù),中共中央辦公廳下發(fā)“關于培養(yǎng)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所提出的24個字即富強、文明、民主、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誠信、敬業(yè)、友善作為普世價值,應貫穿于整個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教學,并作為主線和核心內容。這樣才能得到大學生的認同,并予以接受。二是從大學生作為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學的受眾者,共思想的活躍性,生長環(huán)境的不同性,受社會環(huán)境影響的復雜性等等都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上不能一概而論,而應因人施教,對癥下藥。因此在制訂教學計劃,設計教學方法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都要有的放矢,盡最大可能使大學生接受這些理論,并使之潛移默化,三是教學手段的更新,隨著信息產(chǎn)業(yè)的迅速發(fā)展,信息的智能化,已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思政課教育還局限于一張嘴,一只粉筆很顯然是大大落伍了,如何利用好多媒體教學應該是思政課教師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同時,根據(jù)現(xiàn)在大學生活渴望鍛煉,渴望體現(xiàn)自我價值的特點,發(fā)揮大學生的參與意識、主人翁意識也是思政課老師好好發(fā)掘的一個內容,總之,思政課教學模式如果應用得當,大學生是非常歡迎這門課的。其教學效益和社會效益是能得到充分體現(xiàn)的。

大學思修論文篇八

理想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有可能實現(xiàn)的,對未來社會和自身發(fā)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xiàn)。理想信念,是一個人思想政治素質的靈魂,是一個國家永葆生機的旗幟,是一個民族奮力前行的動力。然而當代的青年大學生由于各種原因,成為了理想信念缺失的一代,因此高校必須加強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南方網(wǎng)訊的記者在一些大學畢業(yè)生的畢業(yè)留言冊上,十分震驚地看到了這樣的句子:最大的理想:“掙大錢,娶美女!”最喜歡的職業(yè):“能掙到錢的一切職業(yè)!”更有甚者,在“最大理想”中赫然寫著:“有財富,包小蜜!”面對當代青少年理想的失落,以及對理想的淡漠態(tài)度,我們怎能置之不理?溫家寶在同濟大學的演講中提到:“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币蚨覀儽仨氈匾晫Υ髮W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1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

鄧小平1974年3月在談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時指出:“第一,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第二,必須堅持無產(chǎn)階級專政;第三,必須堅持共產(chǎn)黨的領導;第四,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边@說明,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共同理想,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原則,是全黨和全國人民都必須堅持的社會制度。

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的日益深入,大學生受到了各種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影響,一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侵蝕著大學生的心靈。一些大學生出現(xiàn)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等問題。對于大學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出現(xiàn)的問題,我們不能忽視,更加不能回避,必須采取正確的措施加以修正,因為大學生是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力軍。

加強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關鍵加強對大學生馬克思理論知識的教育,使其樹立馬列主義的崇高理想。大學生出現(xiàn)理想信念模糊多數(shù)是由于缺乏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知識及缺乏對馬克思主義知識的理解。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知識應該成為大學生理論知識的基礎,它將直接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和靈魂。高等學校培養(yǎng)的大學生,不僅需要扎實的專業(yè)知識,更需要良好的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將為大學生指明政治方向,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正確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2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將關系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敗。

一方面,理想信念教育體現(xiàn)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高校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希望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形成共產(chǎn)主義的共同理想,最終培養(yǎng)出合格的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目前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關鍵是用馬列主義理論教育當代大學生,使其堅定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信仰,樹立共產(chǎn)主義的共同理想,認同國家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增強對黨和國家的信任,堅定不移的走社會主義道路。通過理想信念教育,可以使大學生把個人的理想同國家的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把個人的需要同人民的需要聯(lián)系起來;通過理想信念教育,可以使大學生保持清醒的頭腦,理性和辯證的看待社會中發(fā)生的各種事情,并且可以使大學生正確面對人生中的挫折;通過理想信念教育,可以使大學生用良好的心態(tài)和科學的態(tài)度處理好個人與集體、國家之間的關系,同時增強抵御各種不良思想和文化的能力。

另一方面,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是衡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對大學生的道德品質、思想意識、政治觀念施加影響的教育活動。判斷我國現(xiàn)階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如何,關鍵是看青年大學生是否認同與支持我們黨和國家制定的各項政治主張、政治信仰,是否將黨和國家的理想信念作為大學生個人理想的自然選擇。我黨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并堅持把理想信念教育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終。鄧小平同志曾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加強,而理想信念教育要以核心來抓。他曾告誡全黨同志:“為什么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zhàn)勝千難萬險是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chǎn)主義信念”。

總之,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信任的根本保證,因此必須高度重視理想信念教育的,將其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位。

3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必然要求。

當代大學生肩負著祖國和民族的希望,承載著家庭和親人的囑托,滿懷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同學們在大學期間,不僅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堅定科學、崇高的理想信念,明確做人的根本,這樣大學生才能健康成長和長才。鄧小平指出:“我們一定要經(jīng)常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p>

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大學生做“四有”新人。人的理想信念,反映的是人對社會和人自身發(fā)展的期望。因此,有什么樣的理想信念,就意味著有什么樣的期望和方式去改造自然和社會、塑造和成就自身。在“四有”新人的目標中,“有理想”是處于首位的,說明理想信念教育與做人有重要的關系。只有首先具備了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

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大學生走正確的道路。在大學學習期間,大學生總會遇到一系列的問題,如人生目標的確立、生活態(tài)度的形成、發(fā)展方向的設定、工作的選擇、以及擇友問題、戀愛問題、面對挫折問題等等。面對種種問題,大學生很容易出現(xiàn)煩惱和壓力,甚至產(chǎn)生理想信念的困惑與不解,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一個總的原則和目標,那就是開展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學時期確立了理想信念,將對大學生產(chǎn)生強大的精神動力,克服各種不良影響,為大學生走上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指明方向。

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大學生勤奮學習。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學習、做人、和走社會主義道路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要堅定不移的走社會主義道路,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需要大學生勤奮學習,將個人的成長成才同國家的民運聯(lián)系在一起。大學生只有樹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明確學習的目的和意義,激發(fā)學習的動力,同時激發(fā)同學們?yōu)閲腋粡?、民族振興和自身成才而發(fā)憤學習的強烈責任感和是敏感,努力掌握建設國家、服務人民的本領。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和知識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才和知識對國家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接班人,也是未來知識和科技創(chuàng)新的主體,這就更加凸顯出加強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對大學生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使其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理想、增強抵御各種不良思潮和價值觀的侵蝕能力,才能在知識經(jīng)濟時代,抵制各種誘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干,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3]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0.

大學思修論文篇九

教育是培養(yǎng)人、造就人的社會活動。教育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依賴于一定的社會需要,它與一定社會的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生產(chǎn)關系等都有著密切的關系。教育的社會性質決定著教育的基本方針和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我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guī)定:高等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使受教育者成為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要全面貫徹落實教育方針,擔負起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高級專門人才的重大任務,使大學生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等學校不僅要有完備的科學技術文化知識教育體系,而且還要重視和加強德育,具有完備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就是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共中央宣傳部和教育部聯(lián)合頒布的新的普通高等學校兩課課程設置意見中明確規(guī)定: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它體現(xiàn)著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特征,在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學習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的意義。

從青年大學生自身發(fā)展狀況看,青年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大學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但總的來說,社會生活經(jīng)驗還不夠豐富,思想還不夠成熟,還存在有明顯的知行脫節(jié)的現(xiàn)象。比如在成才問題上,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奮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的決心和恒心。這就需要在學校教育和引導下,不斷學習,加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完善自己。

高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經(jīng)驗總結和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關于大學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質修養(yǎng)和心理行為訓練的系統(tǒng)理論和知識。學習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對于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理論素質和思想認識水平,幫助大學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營養(yǎng),獲得真、善、美的心靈啟迪,不斷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具有重要的意義。從青年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看,當代大學生正處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和對外開放的歷史條件下,正置身于利益主體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價值取向多元的歷史背景中。

一方面,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極力通過多種途徑加緊進行思想和文化滲透,在對我國大量輸出的書刊、影視、電子游戲、電腦軟件等精神文化產(chǎn)品中,宣揚資本主義價值觀,同我們爭奪青少年一代。另一方面,目前社會上出現(xiàn)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資產(chǎn)階級腐朽思想及各種社會丑惡現(xiàn)象和封建迷信思想都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帶來許多負面影響。特別是在電子信息網(wǎng)絡廣泛覆蓋的今天,一些錯誤的思想觀念以網(wǎng)絡為載體,具有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聲勢大、難于控制的特點,對青少年影響極大,對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對此我們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僅要從治理社會大環(huán)境入手,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而且,要從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開設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對大學生進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中華民族優(yōu)秀道德傳統(tǒng),艱苦奮斗創(chuàng)業(yè)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實踐證明這是一個有效的措施。它對于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抵御市場經(jīng)濟負面效應的影響及資本主義、封建主義腐朽思想的侵蝕,使這成長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所需要的高級專門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2、學習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的方法。

由于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而且有一定的理論深度,要想學好它,掌握它,并用于指導人生,就必須要有科學的態(tài)度和正確的方法。

第一,要注重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的學習。毛澤東說過:主義譬如一面旗幟??茖W的理論就像一面引導千軍萬馬朝著正確目標沖鋒陷陣的旗幟。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動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回答和解決在青年學生中具有普遍性的熱點、難點問題,形成了一整套思想道德修養(yǎng)理論。學習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首先要認真學習它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掌握其精神實質,從思想深處真正認識到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真正認識到我們社會所倡導的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人生價值觀與人類社會真、善、美相統(tǒng)一的終極價值目標的指向是相吻合的,并能真正理解這種人生價值觀的價值。這是學好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的基礎,它對于提高大學生自身的理論素質和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二,要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比較與鑒別中學習。青年大學生要學好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不僅要掌握其基本理論和觀點,而且還要注重運用這些觀點,分析認識現(xiàn)實問題,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比較與鑒別中學習。這對于置身于社會轉型期,面臨著多重價值體系選擇窘境的當代大學生來說,尤為重要。

理論聯(lián)系實際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聯(lián)系改革開放的社會實際,一方面是聯(lián)系自己的思想實際。在比較與鑒別中學習,主要是指青年學生要學會運用課堂所講授的理論去分析和認識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紛繁復雜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道德等現(xiàn)象,去比較和評價各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并在分析與比較中,在評價與鑒別中選擇和確立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的政治方向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第三,要注重知行統(tǒng)一,在踐履中學習。知行統(tǒng)一,強調踐履,這是由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的特性所決定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利用課堂教學等形式,與大學生共同討論應當怎樣做,為什么這樣做,以及怎樣做的道理。

大學生通過學習討論掌握了這些道理,就謂這知。但獲知并不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最終目的,獲知的目的是為了行,是為了踐履。中國古代思想家早就指出,不行不為真知。因此,知行統(tǒng)一,注重踐履,就成為這門課的重要特點。這就要求大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時要注重知行統(tǒng)一,堅持從自己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邊獲知邊踐履,在踐履中進一步加深對知的理解和認識,真正做到知行統(tǒng)一,從而不斷提高思想道德境界,達到完善自身的目的。

大學思修論文篇十

在我國高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以下簡稱“思修”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陣地之一,更是每位新生入學后的必修課程。如何從“思修”課的特點出發(fā),在實踐教學中發(fā)揮大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增強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呢?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在學院中的部分學生中做了一個關于“思修”課實踐教學情況的問卷調查,希望通過調查對這門課程實踐教學的效果做出一次側面的觀察。

一、學生對“思修”課實踐教學的看法及評價分析。

“思修”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陣地之一,更是每位新生入學后的必修課程。筆者以學院中的部分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fā)放網(wǎng)絡調查問卷76份,收回有效問卷62份,有效率為82%?,F(xiàn)就這份問卷的基本情況做一個闡述。

(一)對目前“思修”課的實踐教學開展情況的評價。

“你認為在高校開展‘思修’課的實踐教學活動是否有必要”時,15.7%的學生認為很有必要,69.6%的學生認為還行,7%的學生認為沒必要,7.7%的學生認為部分專業(yè)的學生有必要開展。當問及“你認為參加‘思修’課的實踐教學活動對自己的作用如何”時,22%的學生認為很好,75%的學生認為還行,3%的學生認為沒多大作用。

(二)對目前“思修”課實踐教學活動形式的評價。

針對這一塊,筆者提出了以下問題:“你比較喜歡哪一種類型的實踐教學活動(可多選)”,選項分別是參觀訪問、紀念日活動、社會調查、游覽、社會實踐、座談會、專家講座和討論、看電影等,26%的學生選擇是參觀訪問,19%的學生選擇座談會,23%選擇專家講座和討論,72%的學生選擇看電影,14%的學生選擇社會調查,28%的學生選擇社會實踐。

當問及“你覺得‘思修’課的實踐教學活動與當今社會的關系如何“時,68.5%的學生認為關系很緊密,21%的學生認為關系一般,10.5%的學生覺得關系較遠。

二、本院“思修”課實踐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

從以上調查中可以看出,學生對目前“思修”課開展的實踐教學活動總體來說較為滿意,持認同態(tài)度的學生明顯比不認同的學生比例高。但是我們也應該客觀地認識到,要想更進一步地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效果的實效性,還存在著以下問題:

(一)教學資源相對短缺,教學形式相對單一。

相較于已經(jīng)基本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理論教學管理制度而言,實踐教學的相關制度建設還在摸索中,有待進一步的成熟。此外,相對于數(shù)量日趨增多的大學生人數(shù)而言,實踐教學資源的投入和開發(fā)仍處于較為短缺的一種狀態(tài),意味著可以采用的教學形式會相對單一,不太容易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二)實踐教學的實效性還有待進一步凸顯。

學習任何一門學科知識,最終都是要用它去幫助人們解決實際的問題,即實效性。思想政治教育亦如是。如果不關注學生所關心的時代熱點和特點,只是一味地采取同一種模式去面對每一個學生的話,那必然不可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滿足學生實際的需要。

三、增強“思修”課實踐教學實效的對策。

困難總是會客觀存在,但我們并不能因此就放棄對“思修”課實踐教學的逐步完善。筆者認為增強“思修”課實踐教學實效的對策有以下幾點:

第一,根據(jù)大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實踐形式,力爭做精做細,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采取不同的實踐形式,而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第二,由于大學生的思想還不夠完全成熟和獨立,為了能更好地讓實踐教學的效果達到預期,因此,在讓學生開展社會實踐前制定可行的實踐教學方案就變得非常有必要,讓實踐活動真正能夠幫助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第三,在學生提交報告后,指導教師應通過仔細閱讀報告,評選出優(yōu)秀的調查報告,并對優(yōu)秀的學生進行表彰。這樣做可以激發(fā)學生參與實踐的熱情和積極性,增強學生的成就感。

總之,提高“思修”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需要師生之間共同努力,在內容、形式、方法等方面不斷創(chuàng)新,努力探索出一條適合當代學生發(fā)展特點的實踐教學道路。

大學思修論文篇十一

摘要:人生態(tài)度,是指人們在一定環(huán)境的影響下,根據(jù)自我生活的體驗,在人的生存以及為了生存和發(fā)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中所形成的比較穩(wěn)定的自我心理傾向。是人生哲學的基本范疇之一,也是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關系著每個人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去把握自己的一生,使生命的過程更有意義。在不同的人生目的支配下,人們以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生活著。大學生應樹立開拓創(chuàng)新的人生態(tài)度,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樹立埋頭苦干的人生態(tài)度,樹立誠實謙虛的人生態(tài)度。

1.人生態(tài)度的含義。

態(tài)度是人們在自身道德觀和價值觀基礎上對事物的評價和行為傾向。態(tài)度表現(xiàn)于對外界事物的內在感受、情感和意向三方面的構成要素。人生態(tài)度,是指人們在一定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下,通過生活體驗所形成的對人生問題的一種穩(wěn)定的心理傾向和基本看法。人生態(tài)度是人生觀的一部分。一個人有什么樣的人生觀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態(tài)度,一個人對人生的態(tài)度如何,往往直接影響到他對整個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從而對個人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人生態(tài)度與人生目的有密切關系,人生目的決定人生態(tài)度。

態(tài)度是在社會心理學中的概念有多個,第一種是奧爾波特對態(tài)度的定義。他的定義強調經(jīng)驗在態(tài)度形成中的作用,認為態(tài)度是一種心理和神經(jīng)的準備狀態(tài),它通過經(jīng)驗組織起來,影響著個人對情境的反應。第二種是克瑞奇對態(tài)度的定義。他的定義強調現(xiàn)在的主觀經(jīng)驗,反映了認知派的理論主張。認為態(tài)度是個體對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現(xiàn)象的動機過程、情感過程、知覺過程的持久組織。第三種是弗里德曼對態(tài)度的定義。是目前被大家公認的較好的解釋,認為態(tài)度是個體對某一特定事物、觀念或他人穩(wěn)固的,由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三個成分組成的心理傾向。強調了態(tài)度的組成及特性。

2.態(tài)度的形成。

2.1態(tài)度形成的三階段理論。社會心理學家凱爾曼認為一個人的態(tài)度形成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依從”;第二個階段是“認同”;第三個階段是“內化”。所謂依從是指一個人為了獲得獎勵或逃避懲罰而采取的與他人表面上相一致的行為。在一個人態(tài)度形成的過程中,依從是很普遍的現(xiàn)象,在一個人早期生活中,態(tài)度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依從這個階段。所謂認同是指一個人自愿地讓自己的態(tài)度與心目中榜樣的態(tài)度相一致。而內化對一個人的態(tài)度的形成起著關鍵的作用。因為每個團體都有規(guī)則,明確或者模糊,但團體不可能對所有的行為都制定規(guī)則,這就要求團里中的人都應該自覺地按照社會的期望來行動。

2.2人生態(tài)度的形成。人生態(tài)度的形成與一個人的社會化過程是一致的。例如當嬰兒出生在一個家庭后,家庭環(huán)境對他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父母對他的期望,父母的舉止言行,家庭對他的各種影響,對他都會有非常重要作用。這就促使他形成某種固定的'行為習慣,從而使他形成按照一定的行為準則形成自己對待各種事物的的看法和態(tài)度。心理學家認為,一旦一個人的人生態(tài)度形成后,便具有了種種特有的內在心理結構,這種心理結構使個體行為產(chǎn)生一定的預測性和傾向性。如果形成的人生態(tài)度是積極的,它會促使一個人與生活保持和諧。反之,則會阻礙一個人在社會上的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

3.影響人生態(tài)度形成的因素。

一個人的人生態(tài)度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一個人得成長和生活的環(huán)境中,通過自身的學習和一定的社會影響的過程逐漸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影響態(tài)度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三點:一是欲望,二是知識,三是個體經(jīng)驗。

3.1個體的欲望。一個人人生態(tài)度的形成與一個人的欲望有著密切的關系。實驗證明,凡是能夠滿足個人欲望的對象,都能使人產(chǎn)生滿意的態(tài)度。相反,對于那些阻礙目標的對象,都會使人產(chǎn)生厭惡的態(tài)度。這個過程說明欲望的滿足總是與良好的態(tài)度相聯(lián)系。

3.2個體的知識。人生態(tài)度中的認知成分與一個人的成長過程所學的知識接受的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一個人對該對象所獲得的知識直接影響一個人對某些對象態(tài)度的形成。例如,一個人閱讀過某種科技著作,了解到原子武器爆破力的殺傷性,就會產(chǎn)生對原子武器的一種態(tài)度,這就是說態(tài)度的形成是受知識影響的。但是,并不是說態(tài)度的形成,單純受知識的影響。

3.3個體的經(jīng)驗。一個人的生活經(jīng)驗也與一個人人生態(tài)度的形成有著密切的關系,生活實踐證明,很多態(tài)度是由于經(jīng)驗的積累與分化而慢慢形成的。例如,重慶人喜歡吃火鍋的習慣,就是由于長期的經(jīng)驗而形成的一種習慣性態(tài)度。

4.人生態(tài)度的功能。

人生態(tài)度對于一個人的行為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它不僅會影響一個人的判斷力,還會影響一個人的工作和學習的效率等等。

4.1人生態(tài)度的社會性判斷。態(tài)度的穩(wěn)定性表現(xiàn)為一個人的人生態(tài)度一旦形成,便成為一個人的固有和習慣,從而構成了一個人個性的一部分,使人們對某些特定的事物持有一種固定的看法。例如,在習慣上,人們往往認為重慶人豪爽而淳樸,上海人計較而精明,這種習慣性看法往往會阻礙一個人去正確辨別個性差異,從而影響正確的社會性判斷。

4.2人生態(tài)度與忍耐力。忍耐力即一個人在遇到困難后,對困境的適應能力或容忍力。這種忍耐力往往與一個人對待困難的態(tài)度密切相關。例如,一個戰(zhàn)士非常熱愛自己的祖國,因而他在戰(zhàn)場上對待困難就會具有高度的忍耐力,即使是槍林彈雨,他都能歷盡險阻,頑強奮斗。

4.3人生態(tài)度與工作效率。曾經(jīng)認為,一個人對工作的態(tài)度越好,工作效率就會越高。20世紀30年代的霍桑實驗也表明高度的工作滿意度可以帶來高的生產(chǎn)效率。由此美國心理學家赫茨伯格把員工的“滿意--不滿意”作為生產(chǎn)效率的指標,提出“雙因素理論”。但是,后來經(jīng)過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以后發(fā)現(xiàn),一個人的工作態(tài)度與生產(chǎn)效率之間,存在著十分復雜的關系。

5.人生態(tài)度對人的影響。

在人的一生中,人生態(tài)度對人的一生有重大影響。人生態(tài)度影響著影響著一個人的行為效率,影響著一個人對人生課題了解,影響著人的精神狀態(tài)。擁有積極人生態(tài)度的人,會積極參與競爭,正確面對風險與挫折,擁有極強的信心和意志力,不達目的絕不罷休。正確地處理苦樂、得失、生死、善惡。榮辱等人生矛盾,選擇于己、于人、于社會都有益的人生道路,做生活的強者。與此相反,擁有消極態(tài)度的人把生命中所有的一切歸結為命運的安排,使人錯誤對待人生的矛盾,自以為是,或意志消沉,喪失人生奮斗精神。

5.1積極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有助于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一種健康的人生態(tài)度。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能夠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把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有機結合起來,并以高度的人生責任感參與社會生活。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青年大學生應該努力樹立的人生態(tài)度。作為大學生,要活得對社會有意義、有價值,真正活出個“人樣子”來,就應該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對待人生。人生價值目標的確立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前提。人生并非一帆風順,在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道路上也會遇到艱難險阻。在困境面前,有的人會放棄對人生價值目標的追求。英國作家薩克雷說,生活好比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對你也笑,你對它哭,它對你也哭?,F(xiàn)實生活就是如此,當你覺得眼前的世界是一片光明,人們都在向你微笑的時候,就能忍耐挫折和壓力,并設法戰(zhàn)勝它。當你覺得眼前一片陰暗和灰蒙蒙,覺得人人都在與你作對的時候,別人在歡笑,你也會認為是對你的一種嘲笑,你的心情總是憂郁、惆悵,覺得事事不順心。擁有積極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是克服困難挫折的強有力的精神武器。例如,求實務實的人生態(tài)度,以科學的理性思考人生,尊重客觀規(guī)律,正確對待和處理人生矛盾。因此,只要堅持積極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就會堅守自己的信念,朝著所制定的目標不懈努力,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鄧亞萍個子矮小,盡管乒乓球打的好,卻幾乎所有教練都認為她不適合參加國家隊。但是她到國家隊不到半年,就榮獲首個世界冠軍,從此開始在乒乓球界稱霸,到退役時,拿了18個世界冠軍,囊括了兩屆4枚奧運會金牌,唯一一位連續(xù)8年世界女乒排名第一。其成功之道在于其三點感悟和人生態(tài)度。(1)處世心態(tài)一顆心:“決心、恒心、信心、平常心”。(2)人生感悟:實力,這是贏得尊重的唯一法寶!三、行動指南:任何事情從現(xiàn)在做都不晚!

為了打乒乓球,她只讀到小學二年級,當年她到清華大學外語系學英語時,連26個字母混合寫也都寫不全,到最后卻榮獲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以及到國家體育組織工作13年,大概30年的時間,從運動員比賽到從事國際體育組織工作,面對每一份新的挑戰(zhàn),她都在積極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指引下一一解決了!

5.2消極錯誤的人生態(tài)度阻礙個人自身的健康發(fā)展。消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一種否定人的積極能動性,以個人為中心,對他人和社會不負責任的人生態(tài)度。消極的人生態(tài)度特點是認為人生無意義,對人生和社會悲觀失望,得過且過,無所追求,以消極態(tài)度對待人生的人常把命運當做借口。他們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力量超越困境,更不會在身處黑暗之時努力去尋找光明。不但如此,消極的人生態(tài)度會使人停留在抱怨現(xiàn)狀、緬懷過往、不思進取的惡性循環(huán)之中。消極的人生態(tài)度,使人無法正確了解人生和事物發(fā)展的曲折性和規(guī)律性,然而人生實踐的過程就是人生解決各種矛盾的過程。面對各種矛盾,不能消極地逃避,更不能被動地應對。我們需要正視人生矛盾,如果不能以艱苦探索的勇氣去認識人生矛盾,以無所畏懼的膽量去解決人生矛盾,那只會阻礙個人的健康發(fā)展。

6.對學生不良人生態(tài)度的改變。

改變學生的不良人生態(tài)度或建立一種新人生態(tài)度雖然比較困難,但并不是不可能的。在這方面有的教師采取強制命令,這最多也只能引起暫時表面上的改變,有時甚至會引起學生的情緒緊張和抗拒。只有當教師耐心細致地引導學生對改變態(tài)度的要求有所認識,并由學生自己作出選擇和決定時,真正的態(tài)度改變才是可能的。教師可以及時向學生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例如,在遇到新情況時教師預先指出情況的變化,提出改變態(tài)度的必要性,學生就有可能自己想方設法改變舊態(tài)度,并以新的態(tài)度適應新情境。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相應的活動去改變原有的態(tài)度。例如,當學生不喜愛某一門學科時,如果教師能組織學生參觀或參加應用這門學科知識的活動,使他逐步理解它的重要性,并設法使之在學習實踐中經(jīng)過努力取得成功,他的態(tài)度就會逐漸改變。教師持續(xù)的要求和及時表揚是學生改變舊的不良態(tài)度形成新人生態(tài)度的前提。因為舊的不良人生態(tài)度是比較穩(wěn)固的,因此要改變它,沒有堅持不懈的要求和在有所改變時及時表揚是不行的。依靠集體改變學生的人生態(tài)度,其效果往往更好。團結的集體對成員的態(tài)度有較大影響。

7.結語。

態(tài)度決定高度,什么樣的態(tài)度決定什么樣的人生。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取決于他的人生態(tài)度。凡是成功者,始終用最積極的思考、最樂觀的精神來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而失敗者則恰恰相反,他們的失敗,完全在于他們的人生態(tài)度:對待生活、對待別人、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失敗者,往往不從自身的人生態(tài)度去尋找失敗的原因,總以為他們的境遇是別人造成的,環(huán)境決定了他們的人生位置,他們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們不知道,如何看待人生,全由他們自己的態(tài)度決定。他們不懂得成功是正確思維的結果,成功的要素掌握在他們手里。一個人成功與否,并不受人的其它因素影響,而受他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所制約??傊蠓渤晒φ?,他們始終用最自信的心態(tài)、最樂觀的精神,積極地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有了積極的態(tài)度雖不能保證事事都成功,凡事心想事成。要想成功,人生有意義有價值,就必須要有積極的態(tài)度。

大學思修論文篇十二

回顧改革開放二十年高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歷程,主要有四條基本經(jīng)驗:

(一)高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要為培養(yǎng)人才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和育人環(huán)境。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輿論氛圍。

如果說,育人是學校的“骨”和“筋”,那么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就是“氣”和“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服務。

(二)高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須虛事實抓,虛功實做,軟件硬抓,軟硬兼施,才能發(fā)揮最大效益。高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二十年的實踐證明,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須把目標、內容、政策和載體由虛變實,體制、機制、隊伍和投入由軟變硬,才能真正做到軟任務硬化,軟意識強化,軟指標量化,把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三)高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建設。在思想建設上,要始終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道德建設上,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在文化建設上,要始終突出思想教育的功能。(四)高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要樹立大局意識,提高宏觀含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須置身于日益豐富和快速變化的社會生活,放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大背景下考察,社會急劇變革的大環(huán)境中分析,世界新科技革命大格局里研究。拓寬視野,開闊思路。不能以自我為中心,不能自我封閉,不能自我循環(huán)。

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心態(tài)環(huán)境集中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個中心:以自我成材為中心,學生中出現(xiàn)了考研熱、實用知識熱、晚自習率高、去圖書館人多的現(xiàn)象。但深入分析部分學生的成材動機與國家的振興、社會的發(fā)展聯(lián)系不多,主導思想是自我價值與自我奮斗,與黨的培養(yǎng)目標,與“四有”人才的標準有較大差距。

兩個矛盾:學生自我期望值高與教育教學改革的矛盾,要求改革呼聲很高,但一旦改革傷害切身利益,往往表現(xiàn)出不滿情緒;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與落后的文化娛樂設施的矛盾,由于教育投入不足,文化娛樂手段落后,許多學校周邊文化是社會低俗文化(影視廳、歌舞廳),不能滿足學生高品位的文化需求。

三個壓力:學習、經(jīng)濟、就業(yè)壓力。學習壓力,就業(yè)市場的競爭,使學生更加注重自我完善,求知欲旺盛,對市場經(jīng)濟急需的新知識、新技能反映敏感。經(jīng)濟壓力,由于招生收費并軌,學校出現(xiàn)了部分經(jīng)濟困難學生,約占學生總數(shù)的20%,其中特困生占5%。經(jīng)濟困難學生是指家庭人均收入800元以下的;特困生是指每月伙食支出80元以下的。

家庭經(jīng)濟能力脆弱,難以支撐學生完成學業(yè)。就業(yè)壓力,人才招錄和使用上某些不公平競爭,擔心自身才能和發(fā)展前程會被無規(guī)則的選人用人機制斷送。

由不著邊際的高談闊論,轉變到比較求真務實;由關心國家、關心社會,逐漸轉變到關心個人發(fā)展機遇,過分關注眼前的機會和發(fā)展;由一味地追求出國留學,轉變到國內尋求用才之地。

五個更多:大學生在觀察問題處理問題上往往表現(xiàn)出五個更多。

更多地采用生產(chǎn)力的標準,而不是意識形成的標準;更多地采用市場經(jīng)濟標準,而不是傳統(tǒng)道德標準;更多地采用批判的標準,而不是建設的標準;更多地采用“與國際接軌”的標準,而不是“中國特色”的標準;更多地采用具體利益的標準,而不是抽象的政治標準。

從個體看,多數(shù)學生尚未形成完整的、穩(wěn)定的人生價值觀念,在一些問題上常常表現(xiàn)出矛盾或多變狀態(tài)。就發(fā)展趨勢而言,由于利益主體的多元化,人們對利益追求的強化,社會對個人正當利益的肯定,大學生價值取向中消極因素呈增長趨勢,如不加強教育引導,勢必走偏方向,釀成嚴重后果。通過調查分析,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的變化有以下特點:

兼容性。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逐步確立,社會政策對個人利益的承認和肯定,青年學生開始追求進取務實,協(xié)調并重的價值選擇,表現(xiàn)出明顯的兼容性。

主體性。不少青年學生在人生價值觀上崇尚自我,以個人為主體,注重個人奮斗,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部分學生過份注重個人奮斗、個人發(fā)展,集體和協(xié)作觀念,服務和奉獻精神以及艱苦奮斗的作風不足。在社會活動中愿當主角,而不愿當配角,不愿做重復性、輸出性工作,總擔心自己被耽誤、被埋沒、被大材小用。

多樣性。價值取向的多樣性主要表現(xiàn)在群體取向的多樣性。青年學生對成材的設計是多視角、多方位的。

(1)以學業(yè)為目標;

(2)以從事社會活動為目標;

(3)以出國、經(jīng)商、賺錢為目標;

(4)對人生未來的發(fā)展沒有正確目標。

時代性。青年學生的價值取向體現(xiàn)了公平、效率、競爭、自立的時代特征。

不穩(wěn)定性。青年學生的人生價值的選擇和判斷極易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部分學生對同一問題的判斷,會因為聽了一場英模報告或遇到一件不順心的事情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這說明青年學生的道德教育有很強的可塑性。

矛盾性。由于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社會群體利益分配的差別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大學生在價值觀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顯增多。一方面感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另一方面看到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傾向產(chǎn)生疑慮;一方面在學校接受許多正面觀點教育,另一方面看到某些消極敗壞現(xiàn)象又感到無所適從。在價值判斷與選擇上存有“關心與冷漠相容,希望與困惑并存,進取與彷徨相伴,認同與失落交錯”的心態(tài)。

在改革深化、開放擴大的社會環(huán)境里,確立大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和建設者,這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設需要解決的新課題。我們要抓住世紀之交的歷史機遇,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強烈的時代緊迫感,注視新變化,研究新矛盾,解決新問題,探索新思路。

大學思修論文篇十三

大學思想道德教育心得應由本人根據(jù)自身實際情況書寫,以下僅供參考,請您根據(jù)自身實際情況撰寫。

大學思修是一門重要的課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提高他們的道德水平。在這門課程中,我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和技能,也深刻認識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大學思修讓我認識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越來越注重物質利益和功利主義,忽視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然而,思想道德教育是培養(yǎng)一個人品德的根本,只有具備良好的品德,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因此,我們應該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

其次,大學思修讓我學會了如何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和實踐。在大學思修中,我學到了如何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包括: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同時,我也學會了如何進行自我教育,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最后,大學思修讓我認識到了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些問題。在大學思修中,我學到了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些問題,包括:道德觀念淡薄、道德行為失范、道德評價標準模糊等方面。同時,我也深刻認識到了這些問題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和危害。

總之,大學思修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它讓我認識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學會了如何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也認識到了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些問題。我相信,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我會繼續(xù)努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大學思修論文篇十四

大學生做為時代的一個人才主力軍,對人生環(huán)境的處理,更不可忽視,因為這關系到民族的未來與國家的地位。大學生既有夢想,又有追求,同時又有一些自負。擔心??謶峙c迷茫。

1、面對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大學生應該有合理的心理定位。大學生是一個高智商的群體,這是他們有一種優(yōu)越感,在大學生找工作。擇業(yè)時,形成了好的工作得不到,低不就的局面,有的干脆在家閑著,成了懇老族。在大學生對自己充滿自信,對未來充滿憧憬時,正確地自我評價與估計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大學生年輕是一個資本,其次大學生卻缺乏經(jīng)驗,你們的專業(yè)等等。合理調整自己不符和實際的就業(yè)取向,例如:與他人攀比,面子主義等等??傊鼓愕膿駱I(yè)目標與你的心理定位相統(tǒng)一,不要成為過分的理想主義者,而要培養(yǎng)腳踏實地的從小事做起的能力。從小事做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頂峰,大學生在面對挫折時,如果有這種心理準備,就可以克服好高騖遠的通病,正確的自我評價,對自己的所學專業(yè)。工作特長。優(yōu)勢劣勢有正確的把握。

2、良好的交際能力非常必要,良好的人際關系。成功=(努力+機會)*人際關系。開集體與社會,如果你要想獲得成功,你必須盡快融入你所在的單位團體或工作單位,做好自己的工作,伴好自己的角色。與他人協(xié)調地工作,完美的溝通,是一種基本的能力,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傳統(tǒng)的學習中,并沒有掌握,所以你必須重新學。一個人要想被集體所接受容納,就必須有集體榮譽感,同時要尊重他人,接受集體的價值觀念,決不能有個人英雄主義,更不能目中無人。有人說大學生在二十八歲以前吃專業(yè)飯,二十八歲以后靠人脈吃飯。無形中強調了人際關系的重要性,人際關系是一種能力社會需要,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也需要人際交往,畢竟人是社會的人,決不能脫離社會,也不可能脫離社會。與他人交往應遵行四大原則:平等原則,誠信原則,寬容原則,互助原則。人際交往是不同主體之間的交流與影響。這就是說交流的雙方都具有主體性,都有合理的利益,這決定了在集體中你不但要利己,而且要利他。做到投桃報李,禮尚往來。遵行四大原則,形成無形的人格魅力。

3、大學生所必備的實踐能力行動高于一切,當今某些中國優(yōu)秀人才,到了外資企業(yè),忽然覺得自己的能力還不如一個技工,由此可見當當今的大學生應缺乏動手能力而失去許多機會與挑戰(zhàn)。我們要學歷,但不唯是學歷,我們更要重視我們的實踐能力。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勞動力市場的變動,我們現(xiàn)在單純強調學歷與文憑的觀念將會改變,學歷與技能[動手能力]并重的觀念將回被社會所接受。學歷與技能并重的觀念將會是一個潮流,我們必須有良好的實踐能力,即很好的動手能力。

4、擁有一顆平常的心,平常心態(tài),善代挫折勇于面對是良師,是益友,因為挫折與失意在人生路上是少不了的。當一個大學生從學校走上社會,一定會有許多不適應,加上工作的壓力與挫折,會產(chǎn)生一種不平衡的心態(tài),如何找到心里的平衡點?就需要自己的調整與勇敢面對。對自己不滿得人和無加以客觀的對待,不要怨天尤人,因為發(fā)牢騷解決不了問題,只有勇敢面對,并從挫折中汲取教訓,自己才能吃一趼,長一智。以后才會有長途的發(fā)展,才有進步。

5、擁有一技之長,發(fā)揮自己的長處。人們都說要樣樣通,更要幾樣更通,堅決反對樣樣通通,樣樣松。由此可見,一技之長是必須的。在人生路上如果一人用自己的短處與他人的長處相比,那么他們肯定會有自卑心理,覺得技不如人。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因為經(jīng)營自己的短處回是你的人生貶值,發(fā)揮自己的長處,發(fā)揮自己的靈感,盡情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做一個成功的人士。

6、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在社會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做到既敢于競爭有善于競爭。面對日益變化的競爭社會,大學生應增強競爭意識,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提高參與競爭能力。正確認識競爭,正確的競爭能夠調動人的積極性,發(fā)揮人的潛力,造福于社會,造福于國家。在科技與經(jīng)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競爭必不可少。正確的競爭一定是合法的道德的競爭。正確認識合作,合作是某幾個群體為了共同的利益而協(xié)調一致地活動,一個人一個群體的力量總是有限的,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真正偉大的力量在于團結合作,團結有力量團結能制勝?,F(xiàn)代科學技術內容復雜,學科交叉,配合精密,要求大學生具備健康的心態(tài)良好的素質,團結合作精神與組織協(xié)調能力。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競爭與合作是相互伴隨,相互統(tǒng)一的。從形式說,競爭與合作是對立的。具體來說,要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個人與他人的關系,主角與配角的關系等。

7、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面對國我們的黨和國家,我們要有我是一塊磚,東西南北任黨搬的信念在選擇職業(yè)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與自身的完美,人們只有為同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到達完美,偉大的共產(chǎn)主義導師馬克思?,F(xiàn)在有四種不同的:

一、光宗耀組型,考取功名,為家族增光,顯耀四鄰。

二、自我奮斗型,時時處處為自己將來的美好前程著想,這類人沒有喪失自我,但過于自私,往往成不了大事。

三、為他人活者型,這類人富于奉獻精神,犧牲精神,為歷史所贊頌。

四、為國增光型,這類人把子自己的出發(fā)點建立在國家的興旺上,名族的興盛基礎之上象年輕時的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8。加強道德修養(yǎng),增強法律意識。當今社會是一個法制社會,無規(guī)不成方圓,但規(guī)則又離不開道德的維護。當今社會科技與經(jīng)濟日益全球化,要立于不敗只地,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遇法律意識是必不可少的。道德是上層建筑范疇,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他通過社會形式,傳統(tǒng)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持,是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善惡評價的心理意識,原則規(guī)范和行為活動的總和。法律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嚴格程序的行為規(guī)范的總和,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道德+法律=有秩序的社會環(huán)境,這就要求每個社會成員的努力,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法律法規(guī),維護社會公共道德,是我們的社會更加協(xié)調,是我們的國家更加富強,使我們的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再次崛起。

總之,大學生作為時代的一個新新力量,也是時代的青年佼佼者,毛澤東說過你們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面對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以上的論述是所必須具備的.,但是一個大學生只有這些能力,是遠遠不夠的。有為的大學生,武裝自己,隨時迎接時代的挑戰(zhàn)吧。首先,責任與理想聯(lián)系在一起。理想是一個人靈魂的寄托,是人的主心骨。人不能沒有理想;理想是基礎,是責任、能力、形象的源泉,沒有堅定的理想,責任、能力、形象就無從談起;理想更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生存和發(fā)展的方向和動力。

大學思修論文篇十五

2、精采的寒暄本領很是須要,精采的人際干系。樂成=(盡力+時機)x人際干系。

與他人來往應遵行四大原則:平等原則,誠信原則,寬容原則,合作原則。人際來往是差異主體之間的交換與影響。這就是說交換的兩邊都具有主體性,都有公道的好處,這抉擇了在集團中你不單要利己,并且要利他。做到禮尚往來,投桃報李。遵行四大原則,形成無形的人格魅力。

3、大學生所必備的實踐本領。

學歷與技術并重的見識將會是一個潮水,我們必需有精采的實踐本領,即很好的動手本領、

4、擁有一顆泛泛的心,泛泛心態(tài),善代荊棘。

5、擁有一技之長,發(fā)揮本身的優(yōu)點、

6、正確處理懲罰競爭與相助。

在社會正確處理懲罰競爭與相助的干系,做到既敢于競爭有善于競爭。面臨日益變革的競爭社會,大學生應加強競爭意識,把握更多的科學常識,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提高參加競爭本領。

大學思修論文篇十六

首先,是“寡欲”?!梆B(yǎng)心莫善于寡欲”,守護善心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滿足自己必要生活的基礎上,盡量減少物質欲望,避免欲壑難填。在孟子看來,物質欲望不多的人,即使善心有一定的喪失,也不會喪失太多;而物質欲望很強的人,即使他的善心還能保存一些,肯定也不會保存太多。孟子非常強調過多的物質欲望對人生修養(yǎng)的羈絆,甚至損害。從生活經(jīng)驗來看,物質欲望過多,往往會讓人誤入歧途,不僅會損害自己的人生修養(yǎng),對國家和人民也是災難。其次,是“思誠”。要修養(yǎng)自己的德性,必須要“誠”。孟子把“誠”的地位提的非常高,認為是“天之道”,告知人們必須要追求“誠”,即“思誠”。善是人們追求“誠”的基石,要真誠地、專心致志地去發(fā)展壯大自己的善的萌芽,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讓有善端的人成為一個真正的有道德的人。最后是“浩然之氣”。“浩然之氣”是一種生命的體驗、道德的境界。孟子認為“浩然之氣”是一種內心偉大剛強的氣,必須用道義去培養(yǎng),而且不能有一點點的傷害,只有這樣才能充塞于天地之間。我們在生活中對“浩然之氣”的培養(yǎng),既不能忽略也不能揠苗助長,而是需要在生活點滴中不斷地積累,用一生去培養(yǎng)的一種精神境界和生命氣質。那些寧愿在艱苦地區(qū)工作,兢兢業(yè)業(yè)、不計個人得失的人民公仆,正是在踐行“浩然之氣”,傳播正能量。

二、孟子思想要義對當今政治文化建設的啟迪意義。

孟子認為,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至關重要,但是并不是孟子思想的最終目的,他是希望通過這種“惻隱之心”,不忍人之心,進一步推廣到政治中去,即“仁政”。中國共產(chǎn)黨員是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更應該積極培養(yǎng)自己的德性,讓自己心中那個善的端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抵御一切的不正之風。同時,中國共產(chǎn)黨員還應當在具體的工作崗位上鞠躬盡瘁,盡一個黨員的應有職責。因此,孟子的“仁政”思想對當今政治仍有借鑒意義。如何把這種善心、仁的思想推向政治實踐呢?這方面最值得借鑒的就是他的民本思想和先養(yǎng)后教的思想。民本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源遠流長。在《尚書》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經(jīng)典表述。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認為,社稷和君主相比較而言,人民在社會中最為重要,是最有價值的主體。孟子對一個政權合法性的認識,主要是看人民的利益能否得到保護與表達,這是構成君權的基礎。人民是國家、君主存在的理由和唯一根據(jù)。國家、君主的設立,就是為了人民的利益需要。所以,施政者的行為必須與人民的物質與精神需求符合,竭心盡力為人民服務。孟子的“民為貴”的民本思想,不僅是理論,還有具體、務實的措施。孟子非常重視經(jīng)濟基礎對整個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作用,并且還設計出一套具體的經(jīng)濟措施。孟子認為,普通的民眾,是社會的主體“,民以食為天”,所以首先必須要解決和滿足人的基本生活問題。如果因為統(tǒng)治者不體恤民情無法滿足民眾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導致人們鋌而走險,等他們犯罪了再去實施刑罰,這就等于是設置羅網(wǎng)來陷害普通老百姓。堅持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并且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正是民本思想的體現(xiàn)。

大學思修論文篇十七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對于我們這些將要畢業(yè)的大學生來說,就業(yè)更加艱難,所以,必須具有個人核心競爭力。然而,思想力、研究力、創(chuàng)造力是提升個人核心競爭力的動力。目前,阻礙大學的思想力、研究力、創(chuàng)造力因素有多種多樣,需要進行綜合分析。

一、大學生思想力、研究力、創(chuàng)造力的現(xiàn)狀分析。

我是數(shù)學專業(yè)的大學生,通過自身經(jīng)歷觀察,數(shù)學專業(yè)的學生存在著這樣的情況:由于數(shù)學太難,大部分都是理論課程,普遍學生對學習不感性興趣,沒有對學習深入研究、思考,也沒有提出新的看法,通常按課本的公式定理照搬,形成定勢思維,甚至對課本很多知識都弄不懂。學習氛圍冷淡,大部分學生花費很多時間在玩游戲、看電影等娛樂上,很少時間花費在學習、學術研究上。

二、阻礙大學生思想力、研究力、創(chuàng)造力的因素分析。

在大學生思想力、研究力、創(chuàng)造力的`現(xiàn)狀分析,知道影響大學生思想力、研究力、創(chuàng)造力的因素有多種多樣你,但是阻礙因素可以分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

從客觀因素方面看,目前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脫離社會市場人才需求。由于大學生通過了“一考定終身”的單一的高考選拔制度限制了被學生的思想、創(chuàng)新能力,甚至形成定勢思維。在大學里,大學生忙于各種等級證書考試和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導致了缺乏對知識思考、研究和創(chuàng)造。也由于在“三重三輕”的教育發(fā)展模式下: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應用和創(chuàng)新能力、重專業(yè)輕復合的大學教育模式學,只注重單一的理論灌輸式的知識傳授,使學生的自主思考、自主解決問題等能力得不到相應的重視和提高,以致大學生習慣了注重理論知識卻忽略了實踐和應用的重要性,很少參加實踐活動,缺乏了把理論應用于實踐中,很少發(fā)展問題、思考問題、提出問題。這種模式阻礙了大學生思想力、研究力、創(chuàng)造力的提升。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932260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