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記錄成長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總結中要突出重點,展示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收獲。在這里,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總結寫作的經典案例,希望能夠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幫助。
七年級語文課外文言文知識點歸納篇一
一、學習文言文,最應該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詞、句式等方面的知識,只有積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識,才可能順利地閱讀文言文。
1重視學習,學會自學。
課前一定要借助注釋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譯,不要坐等老師來講解。預習時注意找出疑難字句提交課堂討論,向老師、同學請教。對重點字詞要進行歸類認識,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相當多的文言實詞是一詞多義、一詞多用的,我們要善于記憶、比較、歸納、整理,把字詞學"活"。
2遵循"字不離句"的原則去理解、體會。
不管是實詞還是虛詞,其意義、用法總是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顯示出來的,積累文言字詞不要死記硬背,而應結合"語境"去揣摩。
3要牢牢記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種: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每種又有幾種不同形式,記住形式,便于識記和理解。
二、語文教材強調文言文的朗讀、背誦,其意圖是讓學生通過多讀多背來掌握文言知識,理解文意,培養(yǎng)語言感悟能力。誦讀可分四步進行:
1注釋,粗讀課文。
預習時完成粗讀任務。粗讀的首要任務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礎上感知課文,從整體上初步地把握課文結構。結合注釋,根據上下文讀兩三遍,再聯(lián)系上下文,對課文內容應該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讀中要畫出疑難詞句,以備在課堂上提交討論。
2質疑、解難,細讀課文。
通過課內細讀,要能準確地正音、正形、斷句,要解決粗讀中遇到的疑難問題,要對文章結構進行分析。要增進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3深入領會,精讀課文。
精讀時要力求讀出語氣、語調和節(jié)奏。通過精讀,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體會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鑒賞評價,熟讀課文。
七年級語文課外文言文知識點歸納篇二
【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02。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03。
次北固山下。
【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04。
天凈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05。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06。
江南逢李龜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07。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唐】岑參。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zhàn)場開。
08。
夜上受降城聞笛。
【唐】李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09。
秋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恰?/p>
10。
七夕。
【唐】李商隱。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11。
鵲橋仙·纖云弄巧。
【宋】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12。
秋詞。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13。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14。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
【宋】陸游。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15。
潼關。
【清】譚嗣同。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七年級語文課外文言文知識點歸納篇三
1、項為之強項:頸,脖頸。強:通“僵”,僵硬。
2、徐噴以煙:徐,慢慢地。以:用。
3、果如鶴唳云端果,果真,果然。唳:鳥鳴。
4、以從草為林林,樹林。
5、興正濃興:興,興趣。
6、方出神方:方,正。
7、鞭數十,驅之別院鞭:用鞭子打,抽打。驅:趕。
8、必細察其紋理細:仔細。察,觀察。
9、昂首觀之昂:抬。首:頭。之:它,代蚊。
10、為之怡然稱快怡然:愉快的樣子。
二、譯句。
1、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于空中。
答、夏天的蚊群飛鳴聲像雷聲一樣,我把它們比作鶴群在空中飛舞。
2、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答、仰起頭來觀察這種景象,脖頸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嚇蟆,鞭數下,驅之別院。
答、心神安定下來,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幾十下,把它趕到別的院子里去了。
三、閱讀全文,回答下列問題。
1、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寫了哪幾件事?答、寫了觀蚊如鶴、神游山林、鞭打蝦蟆三件事。
2、“余時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答、見藐小之物必察其紋理。
3、本文有哪些詞語作為成語保留在現(xiàn)代漢語中?答、明察秋毫、怡然稱快、怡然自得、龐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開篇用“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答、總領全文或引起下文。5、“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這里指癩蛤蟆是否恰當,為什么?答、恰當。這時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聯(lián)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實物已經被放大千倍萬倍,與蚊蟲相比,癩蛤蟆自然成了“龐然大物”。它的突如其來,即被形容為“拔山倒樹而來”就很好理解了。
七年級語文課外文言文知識點歸納篇四
普希金(1799~1837),俄國詩人,被稱為“俄國文學之父”。他用詩歌來抨擊時政,歌頌自由,被視為自由主義的代言人。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擊,他曾兩次被流放,也曾身陷囹圄,最終在沙皇政府的陰謀策劃下與人決斗而死。代表作有詩歌《自由頌》《致恰達耶夫》,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等。
二、故事背景。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首詩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時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zhí)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三、問題歸納。
1.如何理解標題中的“假如”二字?
作者把真實的壓迫和束縛說成“假如”,表現(xiàn)了他不屈的精神、頑強的意志。詩人以飽滿樂觀的情緒在勸告自己,更是在鼓舞斗爭中的其他人。
2.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詩人給了你怎樣的叮囑?
不要悲傷,不要心急,需要鎮(zhèn)靜,相信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憂郁將會過去。
3.你認為“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句中的“你”指的是哪些人?
“你”指生活中所有不順利,碰到挫折、困難、身處逆境的人。作者寫這首詩時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實生活的寫照。
4.怎樣理解“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
生活不會總是一帆風順,人生不如意的事常有,怎么辦?面對這個大家都會碰到的問題,詩人的勸說首先是“不要悲傷”,因為悲傷會吞噬一個人的斗志,讓人一蹶不振;然后是“不要心急”,因為凡事都有一個過程,風浪的平息需要時間,花朵的綻開更需要時間,焦慮、著急是于事無補的,必須學會忍耐和等待。
5.怎樣理解“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zhèn)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
有人因憂郁而沉淪,有人因憂郁而絕望,有人因憂郁而瘋狂,可是詩人說“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zhèn)靜”,因為“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對未來要有信心,暴風雨之后會有彩虹,黑夜之后會有黎明,要學會鎮(zhèn)靜地等候,滿懷信心地等候。只有在你完全安靜下來的時候,蝴蝶才有可能棲上你的肩頭。
四、課文主題。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告訴我們面對苦難,要勇敢,要堅定信念??嚯y必將過去,快樂終將到來。過去的,會成為人生財富,讓你不斷回味。
未選擇的路。
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他當過紡織工人、教員,經營過農場。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作品有《波士頓以北》《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場》等。他的詩樸實無華,卻又細致含蓄,耐人尋味。
二、故事背景。
這首詩是弗羅斯特的一首名詩,作于1915年,最初收錄在他的第三本詩集《山間》中,這首詩與詩人的經歷有關,中學畢業(yè)后,他在哈佛大學學習兩年后肄業(yè),這前后曾做過紡織工人、教員,經營過農場,并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同時他也開始寫詩,但他的詩歌最初并未在美國引起注意。1912年時弗羅斯特已經38歲,這一年他做出了一個重要的選擇:放棄他在一所師范學校教書的職業(yè),放棄本來可能更加平坦、安穩(wěn)的生活,而選擇了詩歌。他對自己說:“寫詩吧,窮就窮吧。”不久之后,很快就以其特有的樸素坦率和真誠贏得了詩人們的好評。正如詩中所說“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三、問題歸納。
1.“兩條路”有什么含義?
本題運用關鍵詞語含義理解法?!皟蓷l路”一是自然界的道路,平坦的筆直的大路和充滿挑戰(zhàn)的艱辛的小路;二是象征兩種人生之路、兩種生活方式、兩種人生的理想和追求。
2.作者選擇的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為什么會“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是說野草叢生,人跡罕至。這條路是很少有人走過的路,因而具有挑戰(zhàn)性?!案T人”體現(xiàn)了雖然在這條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3.結尾一節(jié)有什么深刻含義?
多年以后,回顧自己當初的選擇也許會“輕聲嘆息”,為未走那條路而感到深深的遺憾,但絕不是后悔?!耙黄瑯淞掷锓殖鰞蓷l路”與開頭呼應,詩人表面上寫的是自然界的道路,但實際上是人生之路。人生的道路有千萬條,但只能選擇其中的一條,其他的路只能放棄。
四、課文主題。
《未選擇的路》中詩人通過敘述對樹林中兩條路的選擇,說明了在人生中有許多重大的選擇,一旦確定了要走的道路,就會決定一生的命運,因此要慎重選擇,不能隨波逐流,當然也要有魄力,選定了道路就要堅持走下去。
七年級語文課外文言文知識點歸納篇五
文言文翻譯第一要做到“信、達、雅”三個字?!靶拧本褪菧蚀_,即忠實于原文意義,不添、不加、不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凡是能夠直譯的,就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對照翻譯,能夠具體落實的字詞就盡可能地在譯文中有所落實,并保持原句的特點:“達”就是通順,沒有語病,符合表達習慣,遇到古今異義、通假字、文言句式等語言現(xiàn)象而無法直譯時,就可以靈活地或適當地采用意譯的方法:“雅”就是譯文語句優(yōu)美,用詞造句比較講究,而且有一定的文采。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第二,“留、補、刪、換、調”的翻譯方法:“留”指保留,凡是年號、帝號、國號、人名、地名及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均可保留,照抄即可,不必翻譯:“補”指增補,就是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現(xiàn)代漢語不能省略的成分補上:“刪”指刪除,就是刪除沒有實在意義、也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換”指替換,即用現(xiàn)代漢語詞匯替換古代漢語詞匯:“調”,指“調整”,就是將古代漢語句子中語序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進行調整,使之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
第三,由“會義”到“操作”的翻譯步驟:“會義”就是通讀全文,領會文章大意,在此基礎上明確文句寫的是什么人、什么事,或者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和基本道理:“操作”就是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并在翻譯之后檢查文意是否表達清楚,前后是否對應,上下文是否一致、語意是否吻合語境。
四、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xiàn)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后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
七年級語文課外文言文知識點歸納篇六
二、寫出《陳太丘與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本文主要闡述的是:答:為人處事一定要忠信,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三、閱讀《世說新語》回答問題答案。
1、《詠雪》一文營造了一種怎么樣的家庭氣氛?你對此有何感受?答:營造了一種溫暖、和諧、愉快的家庭氣氛。和諧、平等、寬松的家庭氣氛對于開發(fā)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處。
2、為什么樣“公大笑樂”?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fā)?答:“公大笑樂”是因為孩子們的比喻生動、形象。我們應該注意培養(yǎng)自己的想像力。
3、你認為陳紀這個孩子怎么樣?他有哪些特點?你受到什么啟發(fā)?答:陳元方是一個聰穎機智,有禮有節(jié)的兒童。待人接物要誠實、守信、尊重他人。
七年級語文課外文言文知識點歸納篇七
1、《我愛這土地》一詩寫作于國難當頭,飽經滄桑的祖國又一次遭受日寇鐵蹄踐踏的1938年,詩人艾青作為一個“悲苦的種族爭取解放、擺脫枷鎖的歌手”,堅定地匯入人民解放斗爭的洪流中,成為一名時代的鼓手、吹號者。全詩共六節(jié)。第一節(jié)用一只鳥兒生死眷戀土地作比喻,表達詩人對祖國的摯愛。詩人用“嘶啞”來形容鳥兒鳴唱的歌喉,并運用一系列意象表達歌唱的豐富內涵:暴風雨打擊著土地,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溫柔的黎明——隱喻了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詩人借助鳥兒死后羽毛腐爛在土地里,表達詩人對土地的眷戀,隱含了獻身之意。第二節(jié)一問一答,詩人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的情狀,捧出了他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心。
2、《鄉(xiāng)愁》是一首抒情詩,表現(xiàn)了大陸和臺灣分割的不幸歷史,抒了了中華兒女思鄉(xiāng)懷土、盼望祖國統(tǒng)一的熾烈而深沉的情感。全詩以形式上的四個小節(jié),將“鄉(xiāng)愁”分為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在時間上是前后順承的,對應著人生的四個階段。作者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的共同特征,時空的隔離與變化,推進了詩情的層層深化,從而將個人的故鄉(xiāng)之思上升到了家國之思。這首詩還曾被音樂家譜曲,在海峽兩岸廣為傳唱。
(二)學法引導。
1、《我愛這土地》這首詩無固定的節(jié)律,不押韻。它主要由句中停頓和句末停頓構成一定的節(jié)拍,誦讀時要著重把握由詩中感情起伏所構成的“內在節(jié)奏”,并在朗讀中體會詩歌蘊含的深沉而真摯的愛國之情。學習時要著重理解兩節(jié)詩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鳥”的形象對表現(xiàn)主題所起的作用。
2、《鄉(xiāng)愁》這首詩要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概括出詩中提到的人生的四個階段及每個階段鄉(xiāng)愁的對應物,著重理解詩人的鄉(xiāng)愁是怎樣升華為家國之思的。課外閱讀余光中其他的詩,如《鄉(xiāng)愁四韻》等,體會這些詩歌中的思鄉(xiāng)情緒。
(三)審美鑒賞。
1、情濃意深的形象美。
《我愛這土地》這首詩,寫于抗日救亡最艱難的歲月。詩中抒發(fā)了詩人對于祖國最為深沉的愛,但他沒有直接渲泄自己的感情,而是運用象征的手法,描繪了一組鮮明的詩歌形象。讓抒情主人公化作一只小鳥,由鳥兒生前的歌唱,寫到它死后的魂歸大地,最后轉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自身形象。此外,分別賦予“大地”“河流”“風”“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具體說來,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長了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的象征,“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可以看作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間的無比溫暖的黎明”可以看作充滿生機的解放區(qū)的象征。這樣,通過具體、真切的形象,抒發(fā)了一切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
2、鮮明強烈的音韻美。
《鄉(xiāng)愁》是一首新格律詩。就詩的每一節(jié)來看,句子有長有短,參差不齊。但全詩四節(jié),節(jié)與節(jié)之間,對稱、和諧、均衡,呈現(xiàn)整飭美。根據抒情需要,詩人用了復沓手法。全詩各節(jié)都采用“鄉(xiāng)愁是——”與“我在這頭……在那(里)頭”的句式。復沓手法的運用,既突出地抒寫了鄉(xiāng)愁,又分清了詩的層次脈絡,從而增添了旋律美,增強了節(jié)奏感。各節(jié)的第二句,都有“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等數量詞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等形容詞,同一位置上詞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造成一種類似音樂的回環(huán)往復、抑揚頓挫、一唱三嘆的旋律,增強了詩的音韻美。
(四)重點難點突破。
1、請用“”和“·”劃分、標注下列詩句的朗讀節(jié)奏和重音。
(1)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2)而現(xiàn)在。
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析]朗讀詩歌要注意語氣和語調,注意停頓和重音。一般地說,標點是停頓的書面標志,但有時為了表達感情的需要,在沒有標點的地方,也可以作適當的停頓??偟脑瓌t是,不能將完整的語義分開。朗讀時的重音,多指邏輯重音,即根據表達感情的實際需要,重讀部分關鍵詞語。
[參考答案](1)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2)而現(xiàn)在。
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析]詩歌和其他文學體裁一樣,要用形象思維,即使是有議論,一般也依賴具體的形象。所以閱讀詩歌時要特別注意詩中詩人是通過哪些具體形象來表達思想感情的,理解詩人為什么要選擇這些形象來表情達意。
[參考答案]詩中出現(xiàn)的形象有“鳥”“土地”“河流”“風”“黎明”?!傍B”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在它身上寄予了詩人愿為祖國獻出一切的決心?!巴恋亍薄昂恿鳌薄帮L”“黎明”這四個形象,聯(lián)系它們前面長長的修飾語“被暴風雨所打擊著”、“洶涌著”的“悲憤的”、“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以及“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等,可以想見,它們象征了祖國、人民、民族的苦難與災害,他們不屈的斗爭和對未來的美好的希望與堅定的信心。詩句中表達了作者所經歷的坎坷、辛酸,以及對祖國、對人民、對土地的那種深深的愛。
[析]此題意在引導讀者理解這首詩歌上結構上的獨具匠心,進而加深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我愛這土地》的兩節(jié)詩,如果說第一節(jié)是對“愛土地(祖國)”這一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那么第二節(jié)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這兩句詩,是那個苦難的年代,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它不僅來自詩人內心深處,更是全民族普遍的愛國情緒的濃縮。去掉第二節(jié),詩意則得不到提煉和強化。
[析]這道題的訓練目的有二:一是進一步加深對詩歌總是借助形象抒情言志這一特點的認識;二是,幫助讀者學會怎樣將詩歌要表達的抽象情理具象化。
[參考答案]作者巧妙的將“鄉(xiāng)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里,“鄉(xiāng)愁”分別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對應物上,這樣,詩人的鄉(xiāng)愁就不至于無所依附。從而將抽象的情感轉化成具體可感的形象。
七年級語文課外文言文知識點歸納篇八
一、解釋加點詞的含義。(答案)。
5、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女:通“汝”,你。是,這。知,通“智”,聰明。6、溫故而知新故,舊的知識7、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寬廣,剛毅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寫出這課至今還用的成語。溫故而知新、任重道遠、死而后已、見賢思齊、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
2、子曰:“學而不思則罔,?!笨鬃诱f:光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光思考而不去讀書學習,就什么都學不到。
3、子曰:“見賢思齊焉,?!笨鬃诱f:看見賢人就要想著向他學習,看見不賢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沒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孔子說:三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供自己學習,發(fā)現(xiàn)自己也存在著他們有的缺點時,就應該注意改正。
5、子曰:“,可以為師矣?!笨鬃诱f: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fā)現(xiàn),這樣,可以做老師了。
6、子曰:“歲寒,。”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
7、子曰:“其恕乎,,??鬃诱f: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討厭的事,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8、子曰:“由,誨女知乎!是知也。”孔子說:仲由,教導你的話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正的知。
七年級語文課外文言文知識點歸納篇九
1.《在山的那邊》中“山”與“海”的含義:童年時“山”和“?!本褪侵脯F(xiàn)實生活中的山和海。在長大后,“山”比喻困難、障礙等,“?!北扔餍拍睢⒗硐?。
告訴我們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艱難險阻。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的境界終將實現(xiàn)。
2.《走一步再走一步》:蘊含哲理: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不大了。
3.《短文兩篇》。
《蟬》的中心句:“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揚的關鍵原因,也是由蟬引發(fā)的關于生命的深刻道理。它提醒我們,不管生命有多短暫,都要好好地活,給人振奮精神的感覺。
《貝殼》:中心句:“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的―絲不茍呢”;《貝殼》則落實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細、更精致、更加一絲不茍。
兩文都采用了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由小小的物引發(fā)對生命的感悟。
4.《紫藤蘿瀑布》中心句:“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紫藤蘿的命運:從花兒稀落到毀掉,再到如今繁花似錦,正是十幾年來整個國家命運的寫照和象征。
中心句理解:遭遇不幸的時候,不能被厄運壓倒,要對生命的美好和長久保持堅定的信念。厄運過后,要面對新的生活,振奮精神,投身到偉大的事業(yè)中去。
5.《理想》是一首現(xiàn)代史,詩人運用一連串生動形象的比喻,從多種角度贊美理想,告訴人們,人生一定要有理想。
6.《行道樹》一文中采用擬人修辭方法,展現(xiàn)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贊美無私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7.《第一次真好》中作者以第一次看見柚子樹而引發(fā)對第一次看見十姊妹鳥的雛鳥的回憶,并總結自己的'感受,認為“第一次的感覺”是生命中難得的寶貴經驗,它不僅帶給我們新鮮、刺激,更帶給我們生活的新領域和人生的閱歷。
8.《白兔和月亮》是一則寓言。兩個轉折,形成鮮明對比。寓意是:擁有巨大的利益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
9.《落難的王子》采用第一人稱寫法,人物語言、神態(tài)、動作描繪細致。這則寓言的寓意是:厄運能使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
11.《論語十則》一文,大體上前四則談學習方法,五、六、七則談學習態(tài)度,后三則談修身做人。
12.《春》這篇散文以詩的筆調,描繪了一幅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春景圖,贊美春天的活力,從而激勵人們在打好春光里辛勤勞作、奮然向前,同時也抒發(fā)了作者對大好春光的無限熱愛。
13.《濟南的冬天》抓住“溫情”這一特點,緊扣“山”和“水”,描繪了一幅淡雅的山水畫,抒發(fā)了作者贊美濟南,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感。
14.《夏感》以熱情洋溢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們生活、勞作的情狀。
15.《秋天》是一幅絢麗多彩的鄉(xiāng)村秋景圖。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七年級語文課外文言文知識點歸納篇十
三種人稱: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
三種感情色彩:褒義、貶義、中性。
小說三要素:人物(根據能否表現(xiàn)小說主題思想確定主要人物)情節(jié)(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過適當的描寫方法、角度刻畫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閱讀技巧。
情節(jié)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內容及理解、分析小說情節(jié)的方法、技巧。
開端交代背景,鋪墊下文。
例:《孔乙己》開端部分敘寫咸亨酒店的格局和兩種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幫、長衫主顧)來往的情景,交代了當時貧富懸殊、階級對立的社會背景,為下文孔乙己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場作下鋪墊。
發(fā)展刻畫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發(fā)展部分敘寫孔乙己第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恥笑的情景,通過刻畫孔乙己的肖像、神態(tài)、動作、語言等,揭示其貧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惡勞的思想性格。
高潮表現(xiàn)沖突,揭示主題。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敘寫孔乙己最后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恥笑的'情景,通過側面反映丁舉人的橫行霸道、心橫手辣和正面描寫孔乙己的身殘氣微,表現(xiàn)其悲慘遭遇,從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結局深化主題,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結局部分以“大約”、“確實”這樣一組意味深長的詞句,不僅為孔乙己的悲慘命運增添了悲劇意味,還給讀者留下了無窮的思考。
環(huán)境主要理解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作用。
自然環(huán)境描寫自然景觀,渲染氣氛、襯托情感、預示人物命運、揭示社會本質、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過描寫秋天悲涼的景象,渲染了凄涼的氣氛,預示著孔乙己即將死亡的悲慘結局。
例2:《我的叔叔于勒》高潮和結局部分通過描寫兩處對比鮮明海上景象,分別襯托出人物歡快和失落、沮喪的心情。
例3:《在烈日和暴雨下》全文極力描寫烈日、狂風暴雨,不僅步步亦趨地推動著情節(jié)發(fā)展,還表現(xiàn)了拉車人牛馬不如的悲慘命運,更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炎涼。
社會環(huán)境描寫社會狀況,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會本質,鋪墊下文內容。
例:《孔乙己》開端部分通過描寫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來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當時階級對立、貧富懸殊的社會現(xiàn)實,為下文孔乙己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場作下了鋪墊。
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議論文結構三部分: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
三種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語言運用三原則:簡明、連貫、得體。
記敘的三種順序:順敘、倒敘、插敘。(補敘屬于插敘一種)。
七年級語文課外文言文知識點歸納篇十一
有一個叫阿伯德的男孩,在他13歲那年,母親決定讓他跟隨村落里的一些長者,到遙遠的城里去磨練一番。臨行之前,母親給他10個銀幣,讓他發(fā)誓,無論在什么時候都不能撒謊。他們一行人走了幾天之后,竟遇上一伙搶劫的強盜。
一個強盜問阿伯德:“你身上有錢嗎?”
他老實地回答:“有10個銀幣縫在我的外衣里面?!?/p>
阿伯德的回答令強盜們狂笑起來。另一個強盜惡狠狠地問:“你身上到底有多少錢?”這個老實的孩子又重復一遍他剛才的回答。然而,因為阿伯德說得太坦白了,反而沒有一個強盜肯相信他。那伙強盜的首領,早就注意到他的兩個手下在盤問這個男孩,便高聲喊道:“孩子,到這邊來,告訴我,你身上到底有多少錢?”
阿伯德說:“我已經告訴你的兩個手下,我的衣裳里面縫著10個銀幣,可他們一點兒都不相信?!睆姳I首領命令手下將阿伯德的外衣掀起來。那些銀幣很快就被搜出來。強盜驚訝地問他:“你為什么要把秘密說出來?”
阿伯德認真地告訴他們說:“因為我不能背叛我的母親,我曾向她發(fā)過誓——永遠都不能撒謊?!睆姳I聽到他的話,心頭一顫,好像是被感動了。首領對他說:“孩子,你雖然這么年輕,卻對你向母親立下的誓言如此認真,而我的所作所為與你有天壤之別。把你的手伸給我,我要按在你的手上重新發(fā)誓?!?/p>
他的手下們也被深深地打動了,然后,他們一個一個地仿效他們的首領在男孩的面前重新發(fā)誓,并且說:“孩子,我們應該感謝你,讓我們重新做人,走上正路,你是我們的領袖?!?/p>
誠實的品德是感人的,會產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它不僅能影響別人、改變別人,還能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和回報。(摘自《做人與處世》)。
1。.用一句話將這個故事寫在下邊的橫線上。
2.文中阿伯德的誠實具體表現(xiàn)在:
3。.文中誠實的品德給阿伯德“帶來的意想不到的驚喜和回報”是:
4.這個故事的結局是:
5。尋摘出文中一段精美的議論,寫在下面的橫線上:
七年級語文課外文言文知識點歸納篇十二
(1)兒子放假了,天天日上三竿才起。每天上午十點之前,我倆跑到附近的德克士快餐店,要上兩個漢堡兩杯可樂,早飯就算打發(fā)了。德克士這段時間搞活動:早上十點以前、晚上八點以后,漢堡買一送一。在兒子看來,這就是他的幸福生活。
(2)這天,我們進去剛坐定,從門外急匆匆進來兩個人,看樣子也是父子倆。父子倆在柜臺前站定,氣喘如牛。父親是個四十來歲的中年人,兒子則跟我孩子不相上下。他們身上的裝束,顯然是農村集貿市場上的流行款,與時尚明亮的大廳顯得格格不入。這對父子的到來引起了大家都好奇,我注意到有些食客像我一樣,一邊大口嚼飲一邊余光旁觀。我的位置剛好正對柜臺,父子倆的一舉一動都在為的.視線里。
(3)鄉(xiāng)下父親一邊急急地掏錢,一邊喊口令似的對服務員說:同志,要兩個漢堡服務員似乎不大習慣他這種稱呼,用手掩了下嘴,笑著說:先生要什么樣的漢堡?向下父親有點猶豫,顯得拿不定主意,但僅僅一瞬,他便堅定地指著墻上一幅宣傳畫說要那個,十塊錢的。服務員微笑著說:兩個超級雞腿堡,20元。鄉(xiāng)下父親愣了,說:你們不是買一送一嗎?服務員微笑著解釋:對不起先生,我們的活動規(guī)定,早上十點之前或晚上8點之前以后購買可享受買一送一的優(yōu)惠。說著用手一指墻上的報時鐘,您看,現(xiàn)在已經十點過三分了。鄉(xiāng)下父親啊來一聲,掏錢的手便不動了,失望凝固在臉上。
七年級語文課外文言文知識點歸納篇十三
《次北固山下》: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全詩寫詩人停船在北固山下所見的江南冬末的景物和感受。
《錢塘湖春行》: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全詩通過對西湖早春明媚風光的描寫,抒發(fā)了詩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無比喜悅的心情。
《過故人莊》: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全詩描寫了與朋友歡聚的生活場景和山村的秀麗風光,表達了朋友間那種淳樸的情誼和詩人對農村風光的喜愛之情。
《題破山寺后禪院》:全詩逼真地描繪了寺院的清幽與潔凈,表現(xiàn)了詩人寄情山的隱逸情懷。全詩以由寺外到寺內的順序為線索,前四句寫入古寺,見高林,踏曲徑,進禪房。五六句抒寫詩人的主觀感受,最后兩句寫聆聽古剎的鐘磬聲。
七年級語文課外文言文知識點歸納篇十四
1.第一位田園詩人:東晉,陶淵明。
2.西漢兩司馬:司馬遷。司馬相如。
3.樂府雙璧:木蘭詞孔雀東南飛,加上《秦婦吟》為樂府三絕。
4.先秦時期的兩大顯學是:儒墨。
5.儒家兩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別被尊至圣和亞圣。
6.唐代開元,天寶年間,有兩大詞派,: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以王維,孟在為代表的其風格,前者雄渾豪,后者恬淡疏樸。
7.常把宋詞分為豪放,婉約兩派。前者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彥,李清照為代表。
8.“五四”新文化運動高舉的兩面大旗:反對舊禮教,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
9.中國現(xiàn)代文壇的雙子星座:魯迅郭沫若。
10.世界文學中有兩大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
11.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凌蒙初)。
12.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13.兩篇《狂人日記》的作者分別是:俄羅斯的果戈里我國的魯迅。
七年級語文課外文言文知識點歸納篇十五
·溫故知新:溫習舊的知識而得到新的認識和體會。也指重溫歷史可以認識現(xiàn)在。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十則》)。
·不恥下問: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墩撜Z十則》)。
·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涸谝黄鹦凶叩脑S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墩撜Z十則》)。
·諱疾忌醫(yī):有病不肯說,又怕見醫(yī)生。比喻有了錯誤、缺點,生怕別人批評指出。
·柳暗花明:指環(huán)境或境界的驟然轉變。多指由逆境轉為充滿希望的順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队紊轿鞔濉?。
·撲朔迷離:模糊不清,很難辨別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錯綜復雜,不易看清底細。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木蘭詩》)。
·熟能生巧:熟練了就能找到竅門。(無他,但手熟爾?!顿u油翁》)。
第二冊。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樂而環(huán)境幽美的世界,現(xiàn)在用以比喻一種空想的脫離現(xiàn)實斗爭的地方。(《桃花源記》)。
·豁然開朗:一下子現(xiàn)出開闊明朗的境界。(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短一ㄔ从洝?。
·無人問津:沒有人來問渡口了,比喻沒有人再來嘗試或過問。(后遂無問津者?!短一ㄔ从洝?。
·吳下阿蒙:比喻缺少學識,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孫權勸學》)。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別當日,即更刮目相待,——《孫權勸學》)。
·龐然大物:形容體積大而笨重的東西。現(xiàn)在多用來形容外強中干的事物。
(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肚H》)。
·黔驢技窮:比喻有限的一點本領已經用完。(《黔之驢》)。
·老驥伏櫪:老了的好馬,伏在馬房中卻還想去跑千里的遠路。比喻人雖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壯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洱旊m壽》)。
·源頭活水:比喻生活氣息濃厚,也指事物發(fā)展的動力和源泉。(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難。(《愚公移山》)。
第三冊。
·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比喻目光敏銳,連極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閑情記趣》)。
·揮汗成雨:大家用手抹汗,灑出去就像下雨一樣。原來形容人多,后來也形容出汗多。
·比肩繼踵:肩膀靠肩膀,腳尖碰腳跟。形容人多,擁擠。
·張袂成陰:張開衣服袖子就能遮住陽光,形容人多。(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晏子故事兩篇》)。
·不求甚解:原指讀書時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個大概。現(xiàn)在多指學習不認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況不深入。(好讀書,不求甚解?!段辶壬鷤鳌?。
·犬牙交錯:形容交界線很曲折,就像狗的牙齒那樣參差不齊。
(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缎∈队洝?。
·畫蛇添足: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有害無益。(《寓言四則》)。
·買櫝還珠:取舍失當,舍本逐末,是極不可取的。(《寓言四則》)。
·濫竽充數:沒有本事的人混在有本事的人中間湊數,終會露餡。(《寓言四則》)。
·塞翁失馬:在一定的條件下,好事可能變成壞事,壞事也可以變?yōu)楹檬隆?《寓言四則》)。
第四冊。
·鴻鵠之志:比喻遠大的志向。(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披[被]堅執(zhí)銳:身披堅硬的護甲,手上拿著銳利的兵器。比喻投身戰(zhàn)斗。
(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陳涉世家》)。
第五冊。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圖。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蹲砦掏び洝?。
·水落石出——《醉翁亭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義方面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違背正義則必然陷于孤立。(《孟子二章》)。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憂愁患害能使人奮斗而獲得生存,安逸快樂使人沉迷于享樂,反而容易導致死亡。(《孟子二章》)。
·百廢俱興:指任事振作有為,凡有荒廢者,皆整理興舉起來。(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氣象萬千:謂景象宏偉絢麗,非常壯觀。(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心曠神怡:心胸曠達,精神愉快。(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第六冊。
·舍生取義:為正義事業(yè)而犧牲生命。(舍生而取義者也?!遏~我所欲也》)。
·簞食壺漿:(老百姓)用簞盛了飯,用壺裝了湯來歡迎他們所擁護的軍隊。后來用以形容軍隊受歡迎的情況。(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隆中對》)。
·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勇氣。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zhàn)》)。
·再衰三竭:形容士氣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劌論戰(zhàn)》)。
·轍亂旗靡:車跡錯亂,軍旗倒下。形容軍隊潰敗——《曹劌論戰(zhàn)》。
·三顧茅廬:東漢末,劉備三次往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陽)聘請隱居于草廬的諸葛亮出來幫助打天下。后用來指誠心誠意再三邀請或訪問。(《出師表》)。
·妄自菲?。翰恢灾?輕視自身價值。(《出師表》)。
1、多讀:不僅要讀課本,而且要讀讀本,可能的話,盡可能閱讀一些文言作品,擴大自己的視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師要求背誦的課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誦下來。倘若你可以堅持到底,那么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語習慣和遣詞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來。
3、多練: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捷徑之一,不僅要認真完成課后訓練,而且要多做相關的字詞句的分類訓練,以拓展視野,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1、課前預習,除了結合腳注疏通文意之外,還應當進行詳細的圈點勾畫,結合語境,反復揣摩,找出自己暫時還無法理解的東西,對那些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當然,有條件的話,還應當搜集相關的資料,以備不時之需。在預習的時候,千萬別忘記了反復誦讀課文,如果有時間,還可以將不懂的地方制作成問題卡片,以便上課時及時與老師交流或互動,切忌不懂裝懂。
2、課后復習,不僅可以鞏固學習成果,而且還可以加深理解,觸類旁通,培養(yǎng)自己的遷移能力。因此,同學們一定不要貪圖省事兒,要是上課聽聽就了事,那么,你就有可能到頭來,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七年級語文課外文言文知識點歸納篇十六
具體的學習計劃安排如下:
1、每天有效學習時間最少保持在5-6小時。
3、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大家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適宜自己的學習計劃。知識強化,合理利用時間,統(tǒng)籌規(guī)劃。但主要是以保證每科的學習時間為主。例如:你數學定的是2個小時,但2小時過后任務還沒有完成,建議你趕快根據計劃更換到其他的復習科目。千萬不要出現(xiàn)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的局面。
4、晚上學習的最后一個小時建議把安排設置為機動,目的是把白天沒有解決的問題或沒有完成的任務再找補一下。可以把知識點沒有吃牢做錯的題目放在智能測評里我的錯題本里面,做一個歸納,方便你們以后的查閱和復習。
5、每天至少進行三科的復習,文理分開,擅長/喜歡和厭惡的科目交叉進行。避免偏科現(xiàn)象。
6、不要前趕或后補作業(yè)。記住,完成作業(yè)不是目的,根據作業(yè)查缺補漏,復習一下薄弱環(huán)節(jié)才是根本。
7、有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千萬不要死摳或置之不理,應及時請教旁邊的同學,或課任老師,及時解決掉!
8、每天晚飯前后應有自己的放松時間,可以到操場或馬路上走一走,看一看風景,這樣既鍛煉了身體,呼吸了新鮮空氣,又放松了緊張的學習壓力。
七年級語文課外文言文知識點歸納篇十七
《春》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后改名自清,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zhàn)士。原籍浙江紹興,后定居揚州,故自稱“揚州人”。1923年發(fā)表長詩《毀滅》,震動詩壇。他的散文樸素縝密,清雋沉郁,以語言洗練、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代表作詩文集《蹤跡》,散文集有《背影》《歐游雜記》《你我》,文藝論著有《詩言志辨》《論雅俗共賞》,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綠》《背影》《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
2.《濟南的冬天》老舍:老舍,滿族,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筆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北京人,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主要作品有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茶館》《龍須溝》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3.《雨的四季》劉湛秋:有一支沒有音符的樂曲,一點一滴,奏出歡快合諧而又美麗的旋律,只有細心傾聽的人,才了解它的深意。這就是雨,它似歌、如詩、像畫,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涼,冬雨冷靜,各式各樣的雨滋潤著萬物也浸潤著人的心靈。被譽為中國抒情詩之王的當代詩人劉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這樣一首四季雨歌。
4.《秋天的懷念》史鐵生:史鐵生,北京人,當代作家。代表作: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弦》《務虛筆記》;散文集《我與地壇》《病隙碎筆》。
5.《散步》莫懷戚:莫懷戚,1951年出生,重慶人。筆名周平安、章大明。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代表作有《散步》《詩禮人家》等。
七年級語文課外文言文知識點歸納篇十八
1、讓學生在好書推介活動中認識更多有益的課外書籍,從而進一步提高課外閱讀的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指導學生歸納閱讀方法,并實際運用到課外閱讀中。
3、向學生推薦有關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有關文章,通過對這些課外閱讀,學生從中了解更多中國傳統(tǒng)文化,達到教學延展的目的。
指導學生歸納閱讀方法,并實際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前置作業(yè):
1、有關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文章;
2、要求每位同學都帶一本自己最喜歡的課外讀物,并準備向別人推薦自己的好書的發(fā)言稿,記熟。
一情景導入。
1、引入語:我們曾收集過不少的名人名言,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莎士比亞說過“沒有了書籍就像生活沒有了陽光”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書的確是好東西!既然是好東西就應該向大家推薦,和大家分享!
2、請1~2位同學把自己最喜歡的一篇文章推薦給大家。
3、同位互相推薦好文章。
二、整體感知:引導學生總結讀書方法。
1、教師向學生推薦一組有關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文章,讓學生想想為什么老師會推薦一組這樣的文章。
三、小組討論。
1、提問:沒有老師的幫忙你準備怎樣讀懂它呢?[隨機板貼]。
2、過渡:其實讀書的方法有很多,我們語文課內也學過不少,同學們能把它們找出來嗎?
四、交流展示:生匯報討論所得。
五、拓展延伸:
1、學生運用讀書方法閱讀教師推薦的一組有關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文章。
2、學生匯報讀書所得。
六、課堂小結:真高興!同學們能運用學到的讀書方法進行課外閱讀,更多地感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光輝。最后讓我們共勉一句:課內得法,課外活用。好文章向大家推薦。
板書:
課內得法課外活用。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9391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