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杜甫的讀后感(精選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8 19:57:08
最新杜甫的讀后感(精選16篇)
時間:2023-11-08 19:57:08     小編:GZ才子

通過寫讀后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書中的主題和思想,豐富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在寫作過程中,可以適當引用書中的經(jīng)典語句,凸顯思想深度。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大家可以借鑒其中的寫作思路和表達方式,來寫出自己獨特的讀后感。讀后感是一種個人的體驗和感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思考角度和情感共鳴,希望大家能夠通過讀書的方式拓展視野,豐富人生。請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杜甫的讀后感篇一

杜甫是我國古典詩歌的集大成者,是盛唐時期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世尊稱為“詩圣”,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轉(zhuǎn)衰、禍亂迭起的時代,他的一生是悲慘的,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艱難與痛苦,理想和抱負無法實現(xiàn)。政治挫折、逃亡、貧窮、饑餓、疾病、兒女夭折、兄弟離散,所有的這些都是杜甫的身體和精神長期受到煎熬與折磨。正是這一生遭受的災患和痛苦,成就了杜甫。他把所有的痛苦在心中進行體驗、咀嚼、思考、提煉,變成了一首首動人的詩篇。

這本傳記,講述了偉大詩人杜甫的一生歷程,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一生經(jīng)歷了很大的轉(zhuǎn)折,他從炫耀自己的家族轉(zhuǎn)到關(guān)心國家命運,從抒寫個人的情感轉(zhuǎn)到關(guān)心人民的疾苦,是艱苦的生活使他變得偉大,是多難的命運升華了他的才華。杜甫的的經(jīng)歷和詩歌創(chuàng)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讀書和漫游時期(35歲以前)。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輕狂”。開元十九年(時20歲)始漫游吳越,5年之后歸洛陽應舉,不第。再漫游齊趙。以后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jié)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后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后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第二個時期是困居長安時期(35—44)。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在長安多年仕途上沒有什么收獲,生活越來越貧窮,但是對社會的觀察卻越來越細致,思考越來越深刻。在長安的第十年,終于謀得了一個小官職——兵曹參軍(主要是保管軍用倉庫的鑰匙)。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quán)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jīng)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xiàn)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第三個時期是陷賊和為官時期(45—48)。安史之亂爆發(fā),潼關(guān)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后來他潛逃到鳳翔,做左拾遺。由于忠言直諫,上書為宰相房琯之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后,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不朽的作品,即“三吏”和“三別”。

第四個時期是西南漂泊時期(48—59)。隨著九節(jié)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guān)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jīng)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來嚴武被任命為成都府尹,杜甫投往,嚴武死,他再度四處漂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到湖北、湖南一帶。最后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數(shù)》《登高》《秋興八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大量名作。

杜甫活了不到60歲,其一生經(jīng)歷,幾乎濃縮了一個人生命所能經(jīng)受苦難的極限,他的經(jīng)歷讓我們知道:當我們面對困難、遭遇挫折的時候,不要抱怨,不要灰心,一定要振作精神,接受生活的考驗,因為苦難的生活一定會給人豐厚的饋贈!

杜甫的讀后感篇二

閑坐巖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繞清風,一個逍遙的詩人。

嘆抉擇。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羨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長安謀得一個官職,他懷念李白,羨慕李白還繼續(xù)著那種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卻不得不跟這種生活告別。人的一生最難戰(zhàn)勝的就是自己,一顆心,兩個方向,雙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無奈。轉(zhuǎn)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許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卻牽著握筆的雙手遨游在書海,無奈,惟獨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嘆仕途。上帝以胃口為誘餌將一顆顆飄蕩的心領(lǐng)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蕩蕩,起起浮浮,忠的呈現(xiàn)似乎注定要以奸來陪襯,陰謀籠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這種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擊,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憤!憤奸臣,這不是一個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當時社會的悲哀,甚至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嘆詩才?!霸娛ァ倍鸥τ闷湟簧炀汀霸娛贰保麑憽敖^”了唐詩,也寫“完”了唐詩。他之后的詩韻格律,最終都以他的詩篇為金科玉律,“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北征》,他的律詩千秋無匹。當杜甫二字成為教科書上的??停斨赡鄣耐魧⒍鸥Φ脑娮x入空際,心中的那份贊嘆無法壓抑。

嘆人格。一首首堅硬的詩源于一個偉大的人格,一雙腳觸摸這片曾經(jīng)流血的土地,一雙眼看盡戰(zhàn)亂的殘酷,人生的悲涼,一對耳聽盡人間的哀哭,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將這份內(nèi)心的震撼揚于詩中,搖動了封建這座堡壘,將民憤、民怨、民饑、民寒訴說。

獨坐孤石,心立堅竹,俯瞰塵世,寫盡悲苦,滿心愁緒的詩人。

杜甫的讀后感篇三

閑坐巖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繞清風,一個逍遙的詩人。

嘆抉擇。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羨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長安謀得一個官職,他懷念李白,羨慕李白還繼續(xù)著那種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卻不得不跟這種生活告別。人的一生最難戰(zhàn)勝的就是自己,一顆心,兩個方向,雙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無奈。轉(zhuǎn)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許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卻牽著握筆的雙手遨游在書海,無奈,惟獨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嘆仕途。上帝以胃口為誘餌將一顆顆飄蕩的心領(lǐng)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蕩蕩,起起浮浮,忠的呈現(xiàn)似乎注定要以奸來陪襯,陰謀籠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這種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擊,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憤!憤奸臣,這不是一個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當時社會的悲哀,甚至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嘆詩才?!霸娛ァ倍鸥τ闷湟簧炀汀霸娛贰?,他寫“絕”了唐詩,也寫“完”了唐詩。他之后的詩韻格律,最終都以他的詩篇為金科玉律,“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北征》,他的律詩千秋無匹。當杜甫二字成為教科書上的常客,當稚嫩的童音將杜甫的詩讀入空際,心中的那份贊嘆無法壓抑。

嘆人格。一首首堅硬的詩源于一個偉大的人格,一雙腳觸摸這片曾經(jīng)流血的土地,一雙眼看盡戰(zhàn)亂的殘酷,人生的悲涼,一對耳聽盡人間的哀哭,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將這份內(nèi)心的震撼揚于詩中,搖動了封建這座堡壘,將民憤、民怨、民饑、民寒訴說。

獨坐孤石,心立堅竹,俯瞰塵世,寫盡悲苦,滿心愁緒的詩人。讀杜甫。

杜甫的讀后感篇四

去成都時特意去了杜甫草堂,可惜我們選的時間不太好,當天大雨傾盆。

本想著,也許雨天游人會少一些,其實不然。走到草堂遺址處時,游人密密地擠在草屋之中,我有些驚訝于人們的熱情,同時也憂慮擾了“詩圣”的清修,只好略帶遺憾地遠離了草屋。

759年,48歲的杜甫到達成都,住在西郊外浣花溪寺。

馮至先生在《杜甫傳》中寫杜甫初到成都時的情形:“杜甫在廟里沒住多久,便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找到一塊荒地,先開辟了一畝大的地方,在一棵相傳二百年的高大的柟樹下建起一座并不十分堅固的茅屋。”

順帶說一句,浣花溪這個名字個人非常喜歡,離開了草屋之后,順著小溪走了好長一段路。

幾乎每一位國人都是從小就開始接觸杜甫詩作的,從《春夜喜雨》中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到《江南逢李龜年》中的“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倍紩r常被后人吟誦。

李龜年是大唐開元時期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遇李龜年,是在724(開元十二年),這時的杜甫是十幾歲的少年郎。幾十年后,晚年的杜甫在潭州(長沙)再次偶遇李龜年時,寫下了這首《江南逢李龜年》。

平日里,我們對詩圣杜甫的了解多是因為一首詩作,或者是因為一個傳說,非常的片面。讀《杜甫傳》,可以讓我們對杜甫的生平有更加立體的了解。

20xx年,馮遠征導演并領(lǐng)銜主演的話劇《杜甫》在首都劇場首演,得知消息之后,人提前一個月就在網(wǎng)上預定了演出票。

整部話劇從李白、高適、杜甫三人把酒言歡開始,到三個人各奔東西,再到杜甫流亡途中寫下“三吏三別”。最后,話劇落幕在杜甫高聲吟誦《春望》,童聲背景音讓觀眾們聽得潸然淚下。

《杜甫傳》中寫,游俠與求仙,在李白的一生里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對杜甫來說,這兩種生活于他非常遙遠。然而,當744年(天寶三年)李白,因酒后傲慢得罪了高力士和楊貴妃離開長安來到洛陽之時,杜甫因傾慕李白,被李白的文采吸引,欣然與李白一同渡黃河來到王屋山道家圣地。

馮至先生說,這在杜甫的一生里是一段插曲。這段插曲書寫了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相遇的偉大時刻。

在這里,杜甫李白與高適相遇,三個朋友度過了一段呼鷹逐鹿的田園生活。

杜甫與李白、高適兩人雖然人生道路各不相同,但是他們之間純摯的友誼、文人間的惺惺相惜令人羨慕,在我看來,李白和高適是杜甫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

馮至先生在前記中寫:這部傳記,力求每句話都有它的根據(jù),不違背歷史。由于史料的缺乏,空白的地方只好任它空白,不敢用個人的想象加以渲染。

這段話讓我由衷欽佩馮至先生,他堅守文人操守,為我們講述了杜甫真實的人生故事,讓我們在吟誦詩圣留下詩篇的同時,也可以走近詩圣杜甫的世界、品讀杜甫的人生。

杜甫的讀后感篇五

在我的記憶里,您似乎每天都是愁眉苦臉、老淚縱橫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對年輕的我來說,這樣的您太過沉重。在那些年輕氣盛的日子里,我有意躲避著您。

在我的記憶里,您又是那么孤獨、那么潦倒,“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對怯懦的我來說,您的痛苦我無法承受。有些歲月只是太過浮躁,我的靈魂無處盛放。

在我讀了馬昭先生的《草堂春秋》、馮至先生的《杜甫傳》后,我為我的無知而羞愧。我想對您說的太多太多。

我為您受過的貧挨過的苦而落淚。自經(jīng)喪亂,奉先喪子,棄官華州;秦州賣藥,身患瘧疾;同谷境內(nèi),衣食無著;艱難蜀道,風雨草堂。流亡梓州,奔走閬州;成都幕府,受盡苦楚;流落夔州,老病一身;流浪荊州,苦苦掙扎;暫居公安,乘船岳州;潭州衡州,漂泊不定;病死湘江,巨星隕落。

梭羅說,一個人放下的東西越多,他就越富有。房g罷相,您上書營救,言辭激烈,觸怒素宗,被放還。您放棄了安危,放棄了官職,卻寫成了著名的《北征》;棄官華州之后,“不爨井晨凍,無衣窗夜寒,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雖然生活窘迫,但您的詩歌卻獲得了大量的藝術(shù)源泉,寫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別”??梢哉f,一顆純潔的心靈賦予杜詩不朽的靈魂;一個悲劇的時代造就了一代“詩圣”杜子美。

但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國家、人民、故鄉(xiāng),您始終惦念著、牽掛著。

公元760年,您離開了兵戈擾攘的北方,在成都有了自己的棲身之所。那浣花溪畔淙淙的流水,孩子們悅耳的笑聲,老妻楊氏幸福的眼淚,水木清華,天上人間。正是: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來自去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但,您的`心仍然是屬于國家和人民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分明聽見您對人民的憐憫,“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分明是您對故鄉(xiāng)的思戀;“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分明是一顆泣血的老臣心。

其實,這么多年來,很多讀者對您的了解也就止于此而已。實際上,對于國事,您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安祿山叛變,朝廷向回紇求救,您認為借用外族兵力評定叛變會帶來無窮的后患;在鳳翔任左拾遺時,您認識到隴右防地空虛,情勢嚴重。您說:西極柱亦傾,如何正穹昊?后來,吐蕃果然占領(lǐng)了一些要塞。另外,您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就能認識到“盜賊本王臣”、“喪亂死多門”、“無貴賤不悲,無富貧亦足”的社會現(xiàn)實,這樣的認識足夠深刻!

“心以當竹實,血以當醴泉”。面對權(quán)貴,您直言不懼;面對戰(zhàn)爭,您理性對待;面對邪惡,您痛心疾首;面對饑餓,您活下來;面對失去,您樂觀豁達。這一切都源于一顆偉大的心靈,那里有堅定的虔誠的信念!

杜甫的讀后感篇六

在歷史的長河中,每一個朝代的興衰都象征著歷史的進步。在所有朝代中,唯唐朝在歷史的豐碑上拓印的痕跡最深。

請允許我順著這條痕跡的牽引,夢回唐朝。

扶著“千樹萬樹梨花開”那冰雪中春的氣息,踩著“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幽古綿情,攀著“荷花送香氣,竹露滴清響”的優(yōu)雅質(zhì)樸,夢回詩化的初唐。仔細研究,發(fā)現(xiàn)初唐的痕跡是雄俊的。國家初興,“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初唐,俊杰輩出;初唐,它已流成了一段絕美的山水。中國人崇尚自然,他們把自己所深愛的唐朝也返回了自然,如玉碧透,如酒醇厚的詩韻,千姿百態(tài),引人入勝的唐朝風情,這里的山水竟是如此神妙。

初唐的詩流漫江碧透,夢醉沉酣,幾對比翼雙飛鳥兒凌空掠過,載你的孤舟蓑笠甕,一點長篙,小舟便箭一般地駛?cè)胧⑻频膶掗?、繁華和浪漫。棄舟登陸,邁入莊嚴的長安大門。

輕輕退守,一隊耀武揚威的朝中顯貴駛過轔轔馬道,“慎莫近前丞相嗔”,“楊花雪落覆白蘋”,盛唐的痕跡果然是名副其實的豐腴和端莊。侍兒扶起嬌弱無力的貴妃娘娘——盛唐中的嬌艷一景。盛唐是歌劇,是寶庫。中國人不但善于親近,而且善于建筑自己。數(shù)不清的妙筆丹青,文人騷客構(gòu)筑的盛唐呦,成了中國人的一段神話,一段時時可作安息的神話。李白便是這段神話中的一個傳奇。他逸懷浩氣,昂首高歌。一個個月光如水的夜晚,他舞動長長的衣袖,瀟灑而又孤獨。那輪曾讓他“對影成三人”的明月常常在他將醉的時候,跌落在他的酒杯中,于是多愁善感的他又吟誦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的千古佳句……詩圣杜甫則是另一種命運的人,他一生坎坷,但這并沒有減少他創(chuàng)作詩的熱情,他以“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為創(chuàng)作宗旨,洋洋灑灑寫了一千四百多首詩,他的詩有的雄渾奔放,有的濃郁悲涼,有的辭藻瑰麗,有的平易質(zhì)樸……即便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定格在湘江的一條小船上,也可以無怨無悔了。

隨著最后一絲痕跡湮沒在空氣中,這個夢終于結(jié)束了。

再次用手撫摸著這一絲痕跡,我好像感覺到了唐代的炊煙,唐代的靈魂。詩才扛進我年輕的肩頭,今朝的磨礪親昵我年輕的笑容,一縷縷風霜鑄進我的生命,請讓我再夢回一次唐朝。

驀然回眸,唐朝呵,真的已遠嗎?

杜甫的讀后感篇七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題記。

紅日高垂,云卷云舒,春日草木郁郁蔥蔥。長安書齋中,攤平宣紙上,一片濃墨連篇,執(zhí)筆落下的,是杜甫對摯友李白的殷切思念。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

人們總喜歡對比,尤其是生在同一時代的名人。若說李白與杜甫在同一時代卻又有點不妥,因為前者在盛唐肆意,而后者的人生卻在晚唐才緩緩展開??墒请m說時代不甚相同,但天才間的惺惺相惜卻也讓他們成為了摯友。而他們的對比,也由此開始。

李白生于盛唐,他寫的詩,浪漫奔放,受到當時的游俠和求仙風氣的強烈影響,游俠和求仙不僅是他生活的重要部分,更是他詩歌的一個鮮明特色。

可杜甫卻是完全不同的,在他的一生中,極少有這種生活,唯一涉及到的,還是他與李白攜同云游的日子里,他寫的詩,大都沉郁頓挫,帶有深深的悲慨色彩。

若是李白的人生讓人嘖嘖稱奇,而對杜甫的.人生則只有一聲長長的嘆息。

杜甫的人生可以說是悲慘的,落第,被貶,流亡,戰(zhàn)亂,家散,國破……最終也逃離不過一個貧困潦倒,郁郁病終的結(jié)局。

744年,杜甫初遇李白?!岸昕蜄|都,所歷厭機巧?!边@不僅是杜甫對商賈勾心斗角生活的厭煩,還是接觸李白時油然而生的感觸。天才們的相遇總讓人覺得相見恨晚,李白大杜甫十一歲,兩人是截然不同的性格卻能一同游歷,談笑風生。

最后二人分手后,卻再也沒有相見了,“石門上的金樽也沒有‘再開’”。李白在分別后又陸陸續(xù)續(xù)結(jié)識了許多好友,他的詩中也再沒有他了,而杜甫卻愈加思念對方從而留下許多名句,直至李白離世。從這,也可以看出兩人的不同。

李白像是雄鷹,向往無際的藍天,不會為了某事或某人牽絆太多,他喜愛漫游,喜愛新事物,所以他是浪漫的,極具個人主義色彩;而杜甫卻在這方面顯得更一往情深些,他喜歡懷念美好的往日,因此也對現(xiàn)實認識得愈加透徹,所以對黑暗十分敏感,顯得更為憂時憂民,悲天憫人。

這樣的杜甫也不由得讓人感嘆社會的巨大影響,在這樣一個戰(zhàn)火飄零的年代,它既毀滅了杜甫,可又成就了杜甫。它毀滅了杜甫沉穩(wěn)安定的生活,毀滅了杜甫溫馨美好的家庭,可古人有云“國家不幸詩家幸”,正是這樣流離漂泊的生活才讓杜甫留下了無數(shù)佳作。

杜甫和李白的人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比起李白,杜甫的一生就像是繁華落盡,枯葉化蝶的凄涼。與李白的會合,對于他來說,是段不可多得的友情,對于我們來說,卻是寶貴的財富。

杜甫的讀后感篇八

馮至的《杜甫傳》一書,是在準備開課時偶然尋得。開課的課題是杜甫的《石壕吏》,詩中的杜甫猶豫、徘徊,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記錄下了石壕村中發(fā)生的抓壯丁一事。不了解杜甫的一生,何以讀懂“三吏”中的這一首,又何以走進杜甫的情感深處呢?于是,這本《杜甫傳》便成了不得不讀的一本書。

講到杜甫,總要同時想起李白。李杜二位大詩人之間的區(qū)別,《滄浪詩話》中已一言以蔽之——“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從我的主觀角度看來:于人,更認同青蓮的飄逸豪放,于詩,則更欣賞少陵的沉郁頓挫。

“沉郁頓挫”這四字評語,正是杜甫一生的艱難苦恨在詩句上的投影。從外部環(huán)境來看,杜甫生不逢時,中國正從歷史的最高潮滑向低谷。但國家不幸詩人幸,亂世中的顛沛流離,讓杜甫吃盡了苦頭,卻給中國文學史獻出一位詩圣。

然而從更深層次可以看到,杜甫的人生悲劇和藝術(shù)成就來自于文人生存的依附性與詩人思想的獨立性之間的互相擠壓。這不僅是杜甫,也是中國古代大多數(shù)文人苦苦掙扎的根源。

長安十年,杜甫是矛盾的,既羨慕自由,又渴望官職。在唐代政治日漸走下坡路,人民不斷被剝削的時候,杜甫開始關(guān)注民生。安史之亂讓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的被迫流亡讓他擁有了接觸民眾的機會。然而,等他又回到皇帝身邊時,他的詩變得“充滿了初唐以來應制詩、奉和詩一向慣用的詞藻,缺乏充實的內(nèi)容”,但事實上,杜甫并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后來杜甫被派到華州,他才“從一個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詩人的崗位上”。從此,他開始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揭露朝廷的缺陷。不過,杜甫終究是“封建社會里一個愛人民、愛祖國的詩人”,人民因為國家連綿不斷的兵役而痛苦不堪,但為了保衛(wèi)國家卻不得不這樣,杜甫此時的矛盾已經(jīng)不是關(guān)于個人,而是對于國家對于人民的無限憂慮。《石壕吏》正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杜甫傳》的作者馮至既是一位詩人,同時又是一位研究德語文學的學者。因此,從《杜甫傳》中,不難從字里行間看出作者的深情和嚴謹。全書篇幅不長,就十幾萬字,卻是高度濃縮,決不摻水。據(jù)說《杜甫傳》在《新觀察》上連載時,毛**是每期必看,連載完畢后,毛**說:“《新觀察》現(xiàn)在將《杜甫傳》登完了,我《新觀察》也不要看了?!?/p>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杜甫的讀后感篇九

旁人寫詩,大都描寫風花雪月,只有杜甫,聲聲嗚咽,字字泣血描寫這人世間的疾苦哀怨。旁人的詩大多深奧精妙,只有杜甫以詩寫史,心憂天下。

在我看來,杜甫的一生可以用傳奇來概括。他前期與后期的生活境況與唐王朝息息相關(guān)。他出身士族,家境優(yōu)渥,足以支撐他游歷江南的經(jīng)歷,當時的他有“裘馬頗清狂”的豪邁不羈,他用放蕩和輕狂鄙視人世的庸俗。也正是因為家族的影響,杜甫與所有的文人一樣,有求取功名的上進心,于是他來到長安渴望憑借詩情與宏圖偉志在官場上大展身手。但當時,官場的爭斗讓他無官可做,他卻仍然不死心,困居長安十年之久。十年間政治顯露腐敗,百姓生活日益艱苦,他心中的矛盾更加濃烈,心中的無奈愈加嚴重,十年的磨礪讓詩歌形成了沉郁頓挫的風格。

安史之亂開啟了杜甫的流亡生活,他見證了繁華的衰敗,經(jīng)歷了百姓的疾苦,他長期處在社會的下層,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士子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他把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兇殘,親人的悲歡離合都寫進詩中,把自己的哀嘆與對國家的期待融進骨血。晚年的杜甫疾病纏身,窮困潦倒甚至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但他仍然為天下的寒士發(fā)聲,為貧窮的老婦送去食物,他無時無刻不在為百姓著想擔憂,念念不忘國家的危機和民族的命運。公元770年,杜甫在一葉孤獨的扁舟上逝世,一顆明星就此隕落。

杜甫一生擁有數(shù)之不盡的朋友,有些引薦他,有些接濟他,有些擔憂他,卻只有一個人杜甫受他影響,仰慕其風采,那人就是李白。這是何等的友情能讓后人評價李白與杜甫之間猶如云霓和繁花的相遇,這是何等的友情能讓杜甫在聽到“李白,世人皆欲殺”的言論寫下“不見李久生,佯狂真可哀”的詩句。杜甫一生寫了15首關(guān)于李白的詩,他們的友情像大鵬與鴻雁的相遇,山川共仰,鴻雁不斷的為相遇吟鳴,而大鵬已經(jīng)懷著熱情的心翱翔。

杜甫從世家公子到官場小吏,從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心系天下的詩人,杜甫一步步走向人民,他沒有李白的瀟灑,沒有陶潛的避世之心,有著屈原式的堅忍卻比屈原更堅韌。杜甫的一生雖是不可避免的悲劇,但卻可歌可泣令人敬佩。

杜甫的讀后感篇十

杜甫少年時代可謂是十分肆意,家族中出過名將也出過能臣富貴,自是不用說的。他追求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曾先后游歷吳越和齊趙,歷覽山河家國,心中滿腔抱負。鮮衣怒馬的少年郎還曾寫過“詩是吾家事”“吾祖詩冠古”這類狂放的詩句。在詩中,杜甫豪情萬丈,充滿自信,狂放傲氣。杜甫恰逢青春年少,意氣風發(fā)之時,站在高高的泰山頂上,傲視天地,發(fā)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嘆。這也說明,在杜甫的體內(nèi)曾流著狂放和熱血。

二十三歲的杜甫赴洛陽應試,遙想著未來在朝堂上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為國家效力。只不過,世事總是不如人愿。應試不第,失敗并沒有將他打敗,他仍然抱著為國效力的真心。然而,再一次的應試中,仍然落榜。想要在朝堂上一展才華的愿望落空。此時已經(jīng)三十好幾的杜甫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一無是處,是否真的毫無才華。但他仍舊充滿熱枕,不忍放棄。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嘗試了許多他年少時曾不齒的辦法,最終當上了一個小官。只不過官職太小,職權(quán)太低,他為國家、為人民的抱負無處施展,官場不得志。這個時候的杜甫,又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恰逢安史之亂爆發(fā),潼關(guān)失守,杜甫先后輾轉(zhuǎn)多地。而后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這個時候的杜甫,一定在痛苦著,掙扎著,不甘心就這樣郁郁一生。他的世界是苦難深重的。

家國沉淪,他的生活條件也從原本的富貴安逸淪落到窮困潦倒。要名氣沒名氣,要地位沒地位,要金錢沒金錢。似乎他想要的東西沒有得到過,曾經(jīng)擁有的也已失去。人間所有苦痛,他都嘗了一遍,一般人可能就此沉寂無聲,自生自滅了,可是,在黑暗中他無數(shù)次昂起頭,強撐病體,寫了1400首詩,3天一更,頻率驚人,直到他離開人世,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毅力。談及杜甫,人們永遠忘不了他的憂國憂民,忘不了他滿頭白發(fā)依然心懷國家?!捌D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種“艱難苦恨”也許就是人生的艱難和抱負無成的苦恨,“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恐怕是他生平最大的愿望了。

如果說,李白的詩里是狂浪不羈、直沖云霄的奔放。那杜甫的詩里就是在歷遍世事的磨難后,依然隱忍著,對家國抱有希望。他是曾年少熱血的杜甫,是田園牧歌的杜甫,是以衣?lián)Q酒的杜甫。雖然朝堂上沒有他的位置,但是,唐詩的巔峰一定有他的一席之地。

杜甫的讀后感篇十一

人生于他,竟只如一場秋涼。他伴著開元盛世誕生,正是因為經(jīng)歷過繁華,才會在落寞時嘆息。在人們心中,他一直都是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

杜甫的夙愿,從來不是獨善其身,他想要的,他向往的,第一蓋世才華,輔弼天下,賑濟蒼生。為此,他苦苦尋覓,卻無奈落得蕭索。只是,長大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大唐的故事,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平穩(wěn)。

如果說,李白的詩是以夢為馬,那杜甫就必定是以筆為刀。越是到后來,他看得越清晰,社會的動蕩,時局的動蕩,朝廷的昏暗,百姓的疾苦,都曾在他的筆下出現(xiàn)。只可惜,他一介布衣,自是人微言輕,下筆再用力,也挽救不了一個時代的暗淡。

就像,孤燈一盞,照不亮萬張乾坤。報國無門,濟世無路,詩中之詞再犀利,也阻擋不了奸佞小人在廟堂之中翻云覆日。那份赤誠之心,終究沒能被那個王朝真誠安放。為了走入廟堂,他投詩干謁,卻只落得個“野無遺賢”。奸佞之詞,還真是諷刺。

長安,繁華是別人的,喧嚷是別人的,歡顏是別人的,他像個局外人,望著宮闕樓臺,默然嘆息。那段日子,杜甫在命運的輪盤上,彷徨無措。長安月冷,一紙涼薄。后來,安史之亂爆發(fā),杜甫在逃亡過程中不幸與家人走散,可即使是這樣,他也不忘為國效力。只可惜,統(tǒng)治者從盛世的夢中驚醒時,卻至萬千蒼生于不顧。車轅亂撞,那是他們逃跑時的不堪。

至德二年,杜甫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正是那年,杜甫走進了宦海,可是,身為官員的他,做不到左右逢源,學不會虛與委蛇。他沒有敏銳的政治嗅覺,這是杜甫很難在這個刀光劍影,尸橫遍野的地方立足。等待他的,是不久后的貶官。正是應了那句話——亂世之中,人如秋草。杜甫歷盡了蕭瑟飄零,卻依舊不知何處落腳。

生活這盤棋,并非我們落子。五十九年的歲月,杜甫過得足夠厚重,雖不艷麗,卻足以驚艷世人。他是杜甫,記掛蒼生,已被蒼生記掛。他是杜甫,千年歲月,他的名字與故事不曾被磨滅。大唐盛世,那個跳出來冷眼旁觀的人,叫做杜甫。

杜甫的讀后感篇十二

杜甫是大家都知道的大詩人,都說李白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那同樣杜甫也是一個特別傳奇的人物。

其實對于歷史上的帝王,都有正史記載,而文學家記載的相當少,但是他們留下的作品已經(jīng)足以證明他們在歷史上的成就。我今天看了馮至的《杜甫傳》通過部作品我重新認識了杜甫。

杜甫是我國歷史上有數(shù)的幾個偉大詩人里面的一個,由于他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寫出了許多反映與批判現(xiàn)實的、不朽的詩篇。在過去無論多么黑暗的通知下,那些詩都不曾停止放射它們的光芒;杜甫出生在一個屬于封建社會統(tǒng)治階級的家庭里。他是晉代名將杜預的第十三代孫。

杜甫年輕時和很多年輕人一樣自高自大,夸張甚于實質(zhì)。當時就流傳著很多關(guān)于他的傲慢的言行。他自己常說,他的文章超過屈原、宋玉、他的書法勝過王羲之。在政治上自比稷契,想致君堯舜,在文學上把屈原賈誼、曹植、劉禎都不看在眼里。從這里我能看出來一個放蕩不羈,心高氣傲的年輕人的張狂。這一點和李白也非常像,李白說“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而杜甫也有“會當云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

杜甫早年成長在唐朝發(fā)達的“開元盛世”。杜甫出生在河南鞏縣,母親在他幾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杜甫小時候經(jīng)常生病,由于身體不好活下來也算是一個奇跡。杜甫七歲開始學詩,九歲開始學書法,他不斷地作詩、寫字、學習。杜甫出生的地方在洛陽附近,杜甫身受洛陽文化的熏陶,在他常常上樹折取梨棗的年齡,已經(jīng)由于他的詩文在洛陽顯露頭腳了。

年輕的杜甫喜歡出門遠行,他喜歡結(jié)交好友,欣賞祖國的好山好水。杜甫漫游了十年,經(jīng)歷了不少秀麗和雄偉的山川,認識了江南和山東的文化。后來“安史之亂”他看到民不聊生,官吏欺負百姓。這一段時間他改變了自己的風格,他開始關(guān)心平民百姓。于是他寫出了著名的三吏三別。

杜甫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人。他的詩句豪邁灑脫。盡管他一生經(jīng)歷了很多的磨難,他慢慢變得成熟。他經(jīng)歷了唐朝由盛轉(zhuǎn)衰。不得不說杜甫是一個傳奇的人物。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得來不易,我們要做一個內(nèi)心豁達的人。

杜甫的讀后感篇十三

1.

杜甫字子美,與李白同為唐代詩壇上的兩個巨人。唐代是中華農(nóng)業(yè)文明發(fā)展的頂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頂。安史之亂是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分界線。因而也是中華農(nóng)業(yè)文明由盛轉(zhuǎn)衰的分界線。這條分界線,把這兩個巨人分隔在山頂?shù)膬蓚?cè):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側(cè),頭是仰著的,看到的是無窮盡的藍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鷹,因而心胸開闊,歌聲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側(cè),頭是低著的,看到的是小徑的崎嶇,深溝得陰暗,因而憂心忡忡,割聲凄苦。李白是盛唐氣象的標志,盛唐過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無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轉(zhuǎn)入中唐的代表,他從忠君愛國的立場出發(fā),痛斥禍亂,關(guān)心人民,因而隨著封建秩序的日益強化,他成了后代詩人學習的楷模,成了我國古代影響最大的詩人。

由于影響大,保存下來的有關(guān)他的古跡也就特別多。他出生在河南鞏縣,在這里度過青少年時期,于是這里有杜甫的'故里紀念館。三十五歲左右他到過長安謀求官職,曾“朝叩富兒門,幕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出潛杯心”(《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而一無所獲非常卑微地呆了十幾年,陜西長安縣于是有紀念他的杜工祠,安史之亂中,他逃往四川避難,路過甘肅成縣時,曾停留一段時間,于是這里也有一座紀念他的杜甫草堂,他在成都住了將進四年,這里紀念他的杜甫草堂是很具規(guī)模的,也是人所熟知的,五十七歲時他離開四川,經(jīng)湖北轉(zhuǎn)入湖南,兩年后死在這里,于是湖南平江縣這里有紀念他的杜甫墓。

杜甫在唐代詩名并不大,跟無法和李白相比。五代時韋編選的《才調(diào)集》,選唐詩一千首,里面連杜甫的名字都沒有??梢娫诋敃r,杜甫還談不上什么知名度。到封建秩序開始強化的宋代他才變的詩名赫赫,到明、清時期,他才被尊為是圣。

2.

這篇傳記展現(xiàn)的杜甫生命中的一個片段,如同一首苦難而又壯美的歌.

這篇傳記是詩人寫詩人,作者馮至是中國現(xiàn)代杰出的詩人.

本書創(chuàng)作追求忠于史實,所有描寫都有史實作為根據(jù).但又不作煩瑣考據(jù).作品所展現(xiàn)的杜甫形象生動,性格心理發(fā)掘很深入,作品達到了藝術(shù)性與文學性的完美結(jié)合,是一部傳記文學的佳作.

長安十年。

杜甫35歲時(746)也到了長安,但他的眼光并沒有局限在這些耀人眼目的事物上;他在這些事物外看到統(tǒng)治集團腐朽和人民的疾苦.在長安一住十年,他得到的并不是顯耀的官職,而是對現(xiàn)實的認識,由此他給唐代的詩歌開辟了一片新的國土.

他的眼光是那樣的特殊.他對國家和人民倍加關(guān)心,統(tǒng)治集團的腐化是锝不到官職的一個重要原因,人民的疾苦是杜甫作詩的思想源頭之一.最后達到憂國憂民的上一層次.

李隆基將政權(quán)交給里李林甫,使得賢才,有能力的人,幾乎沒有一不遭受他的暗算與迫-害,除李林甫外,政府里的人不是像楊國忠那樣的貪污,就是像陳希烈那樣的庸懦.

杜甫的心情已大為改變,不得不放棄那種豪放的生活,等到752年李林甫死后,他放膽的述說出他幾年來心中的悲憤,對于自己的生活的描寫更體現(xiàn)其受迫-害之深.

他生活貧苦,曾做過別人的賓客,但目的還是為了謀取一個官職.他被貧窮所壓迫,一方面被事業(yè)心驅(qū)使,達到為了得到一個官職不擇手段的地步,另一方面他又是那樣的抑郁,無奈.

“麗人行”是描繪了楊氏姊妹丑惡的行為,在這政風腐-敗,邊疆失利,民生漸趨凋敝的時代,玄宗奢侈的生活卻有加無減.

這是杜甫在長安的真實收獲?他步履從貧乏的街巷到貴族的園林,從重樓名閣,到互竟豪奢的曲江再到征人出發(fā)畢經(jīng)的咸陽橋,他由于進士要求的失敗,認識了這個政治集團的腐-敗,由于自身的饑寒觸到了人民的疾苦.

若是沒有進士的失敗,想必他也不會體會到這種社會的現(xiàn)實.

流-亡。

在安史之亂,及以后的戰(zhàn)亂中他困居長安,從秋到冬再從冬到春,除去為國家憂愁外,自然他也時常思念他的家人;遠在鐘離的韋氏妹,滯留平陽的弟弟,鹿州的妻子,在長久的不到家中的消息,并聽說胡人到處殘殺,一直東到雞犬.

后來恢復了,他才得一令他稱心的官職.

短短三個多月,杜甫念及兩京淪陷,人民疾苦,他忠于他的職責。似乎沒有這些經(jīng)歷杜甫也不會堅守他的崗位,他也有一些野心。

侍奉皇帝與走向人民。

杜甫仍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遺。

是風翔的一段經(jīng)歷給他的教訓太大了呢,還是這平靜的官僚生活把他的視野僅限制在皇帝周圍,而看不見廣大的人民呢。這為杜甫再一次回到群眾中作了一個鋪墊。

杜甫經(jīng)歷了有關(guān)征兵役等事件,在那段日子里他寫了“三吏”“三別”等佳作。

這風云多變,憂患重重的現(xiàn)實社會,導致了杜甫一生無窮的苦難杜甫詩感人的力量由此產(chǎn)生:詩人無論“慨世”還是“慨身”,他的感情總是和國家危機,人民疾苦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大部分詩篇都充滿著個人的與時代的血淚。

“杜甫傳”讓人們感受到了現(xiàn)實的殘酷,而杜甫又是這個現(xiàn)實的受害者與申述者。

杜甫的讀后感篇十四

唐朝都處于一種上升的時期,遼闊的國土,繁榮的經(jīng)濟,強盛的國力,使人們都有強烈的自豪感與自信心。這個時候唐朝出現(xiàn)了一位著名而又逍遙的詩人――杜甫。

杜甫出生的這個年代,又是一個群星燦爛,詩人輩出的一個時代。他從小就開始學習了讀書寫字,并在他七歲的時候?qū)懴铝艘皇住对侙P凰》。當現(xiàn)在的人們朗誦起這句“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時,心中總會泛起遮不住的自豪!“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看!多么氣派的一句詩,表達了作者無畏不懼,敢于挑戰(zhàn),攀登泰山頂峰的決心、自信自勵的意志和堅定豪邁的氣概,杜甫在這里化用了《孟子》里的”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思,表現(xiàn)了奮發(fā)向上的心胸氣魄。再看看他的代表作飲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是李白的知己,他這四句詩將李白思想性格都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了出來,簡簡單單的四句詩將李白就塑造成一個桀驁不馴,豪放縱逸,傲視封建王侯的藝術(shù)形象。這李白,神采奕奕,形神兼?zhèn)洌瑹òl(fā)著美的理想光輝,令人難忘!

唐代文學史上兩個最偉大的詩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偉大詩人――李白與杜甫,他們的友誼成了歷史上的一段佳話。在我們四千多年的歷史長河里,沒有比這兩個的會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值得紀念的人了。李白與杜甫的見面,就像”青天里的太陽與月亮走碰了頭“!

通過這本書,杜甫杜子美的形象已經(jīng)深深地的刻在了我的腦海里,我也向大家真摯的推薦這本書――《杜甫》,這本書里講述了杜甫華麗的一生,值得每個人擁有。

杜甫的讀后感篇十五

馮至的《杜甫傳》一書,是在準備開課時偶然尋得。開課的課題是杜甫的《石壕吏》,詩中的杜甫猶豫、徘徊,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記錄下了石壕村中發(fā)生的抓壯丁一事。不了解杜甫的一生,何以讀懂“三吏”中的這一首,又何以走進杜甫的情感深處呢?于是,這本《杜甫傳》便成了不得不讀的一本書。

講到杜甫,總要同時想起李白。李杜二位大詩人之間的區(qū)別,《滄浪詩話》中已一言以蔽之--“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從我的主觀角度看來:于人,更認同青蓮的飄逸豪放,于詩,則更欣賞少陵的沉郁頓挫。

“沉郁頓挫”這四字評語,正是杜甫一生的艱難苦恨在詩句上的投影。從外部環(huán)境來看,杜甫生不逢時,中國正從歷史的最高潮滑向低谷。但國家不幸詩人幸,亂世中的顛沛流離,讓杜甫吃盡了苦頭,卻給中國文學史獻出一位詩圣。

然而從更深層次可以看到,杜甫的人生悲劇和藝術(shù)成就來自于文人生存的依附性與詩人思想的獨立性之間的互相擠壓。這不僅是杜甫,也是中國古代大多數(shù)文人苦苦掙扎的根源。

長安十年,杜甫是矛盾的,既羨慕自由,又渴望官職。在唐代政治日漸走下坡路,人民不斷被剝削的時候,杜甫開始關(guān)注民生。安史之亂讓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的被迫流亡讓他擁有了接觸民眾的機會。然而,等他又回到皇帝身邊時,他的詩變得“充滿了初唐以來應制詩、奉和詩一向慣用的詞藻,缺乏充實的內(nèi)容”,但事實上,杜甫并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后來杜甫被派到華州,他才“從一個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詩人的崗位上”。從此,他開始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揭露朝廷的缺陷。不過,杜甫終究是“封建社會里一個愛人民、愛祖國的詩人”,人民因為國家連綿不斷的兵役而痛苦不堪,但為了保衛(wèi)國家卻不得不這樣,杜甫此時的矛盾已經(jīng)不是關(guān)于個人,而是對于國家對于人民的無限憂慮?!妒纠簟氛沁@一時期的作品。

《杜甫傳》的作者馮至既是一位詩人,同時又是一位研究德語文學的學者。因此,從《杜甫傳》中,不難從字里行間看出作者的深情和嚴謹。全書篇幅不長,就十幾萬字,卻是高度濃縮,決不摻水。據(jù)說《杜甫傳》在《新觀察》上連載時,毛澤東是每期必看,連載完畢后,毛澤東說:“《新觀察》現(xiàn)在將《杜甫傳》登完了,我《新觀察》也不要看了?!?/p>

杜甫的讀后感篇十六

他是杜甫,大筆一揮,滿紙都是歲月的傷痕。

——題記。

人生于他,竟只如一場秋涼。

他伴著開元盛世誕生,正是因為經(jīng)歷過繁華,才會在落寞時嘆息。在人們心中,他一直都是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

杜甫的夙愿,從來不是獨善其身,他想要的,他向往的,第一蓋世才華,輔弼天下,賑濟蒼生。

為此,他苦苦尋覓,卻無奈落得蕭索。

只是,長大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大唐的故事,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平穩(wěn)。

如果說,李白的詩是以夢為馬,那杜甫就必定是以筆為刀。越是到后來,他看得越清晰,社會的動蕩,時局的動蕩,朝廷的昏暗,百姓的疾苦,都曾在他的筆下出現(xiàn)。只可惜,他一介布衣,自是人微言輕,下筆再用力,也挽救不了一個時代的暗淡。

就像,孤燈一盞,照不亮萬張乾坤。

報國無門,濟世無路,詩中之詞再犀利,也阻擋不了奸佞小人在廟堂之中翻云覆日。

那份赤誠之心,終究沒能被那個王朝真誠安放。

為了走入廟堂,他投詩干謁,卻只落得個“野無遺賢”。

奸佞之詞,還真是諷刺。

長安,繁華是別人的,喧嚷是別人的,歡顏是別人的,他像個局外人,望著宮闕樓臺,默然嘆息。

那段日子,杜甫在命運的輪盤上,彷徨無措。

長安月冷,一紙涼薄。

后來,安史之亂爆發(fā),杜甫在逃亡過程中不幸與家人走散,可即使是這樣,他也不忘為國效力。

只可惜,統(tǒng)治者從盛世的夢中驚醒時,卻至萬千蒼生于不顧。車轅亂撞,那是他們逃跑時的不堪。

至德二年,杜甫被肅宗授為左拾遺。

正是那年,杜甫走進了宦海,可是,身為官員的他,做不到左右逢源,學不會虛與委蛇。他沒有敏銳的政治嗅覺,這是杜甫很難在這個刀光劍影,尸橫遍野的地方立足。

等待他的,是不久后的貶官。

正是應了那句話——亂世之中,人如秋草。

杜甫歷盡了蕭瑟飄零,卻依舊不知何處落腳。

生活這盤棋,并非我們落子。

五十九年的歲月,杜甫過得足夠厚重,雖不艷麗,卻足以驚艷世人。

他是杜甫,記掛蒼生,已被蒼生記掛。

他是杜甫,千年歲月,他的名字與故事不曾被磨滅。

大唐盛世,那個跳出來冷眼旁觀的人,叫做杜甫,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9453672.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