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可以涵蓋各種主題,包括市場調研、項目進展、財務狀況等。最后,寫完報告后要認真審查,確保內容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并根據(jù)需要進行必要的修訂。希望以下范文對你寫作報告時有所幫助,祝你報告寫作順利。
野外地質考察報告篇一
實習時間:2012年12月15日、16日兩天。每天早上8點從江寧校區(qū)駿園乘大巴準時出發(fā),下午5點前返回學校。
實習地點:南京湖山地區(qū)、六合火山地質公園和南京地質博物館。具體行程:
12月16日上午考察瓜埠山(或桂子山)火山機構及尋找雨花石,中午在珠江路地質博物館休息,下午地質博物館參觀。
地形地貌。
湖山地區(qū)位于南京城東28km,地形上由三列山組成,走向北北東。北列山海拔120~169m,包括排山、棒槌山。中列山山勢較高,包括黃龍山、團山、紗帽山、十山、陡山、狼山等,主峰孔山海拔341.8m。南列山簡稱湯山,主峰海拔292.3m。二列山之間是兩個縱向次生谷地,北側湖山谷地是龍?zhí)睹合档貙咏?jīng)地表水侵蝕形成,南側谷地是志留系高家邊組頁巖被剝蝕而成。湖山次生谷地兩側的谷坡上,發(fā)育有二級階地。第一級階地海拔40—60m,即農(nóng)田、煤礦所在地,二級階地海拔60~70m,主要為殘積、坡積之碎石。夾少量沖積成因的粉砂質粘土。泉水有孔山寺泉和棒槌山泉出露,均為上升泉。
從地貌發(fā)展階段看,該區(qū)域剝蝕作用進行得相當深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實習區(qū)域斷裂構造出露也較清楚。橫向平移斷層、正斷層以及縱向的逆斷層相當發(fā)育,陡南逆沖斷層、陡西平移正斷層以及陡山北坡的地壘構造出露都很清楚。在陡山北坡采石公路沿線,可以觀察位于背斜南翼近核部位置順層侵入的閃長玢巖連續(xù)出露,為燕山早期的產(chǎn)物。
地層巖性。
寧鎮(zhèn)地區(qū)的地層單元屬于揚子地層分區(qū)寧鎮(zhèn)地層小區(qū)。實習穿越路線區(qū)域山露地層由老至新為:
泥盆系。
茅山組(dl+2m)總厚度達115m,與墳頭群整合接觸??咨奖眰炔墒窎|端出露厚度約20m。為紫紅色間夾灰黃色之砂巖、粉砂巖、粉砂質頁巖,中厚層狀,沿層面常見白云母片。巖石原生色為灰黃或灰白色,巖石因氧化作用而出現(xiàn)紫紅色。
五通組(d3w)假整合于茅山組之上,接觸面略顯受侵蝕之痕跡,局部見到細的礫石,礫石;成分為茅山組砂巖。五通組厚約150m,可分為四部分:
底部為為灰白色石英礫巖、石英砂巖,厚層狀,層次清楚。石英礫巖有三層以上,礫巖成分為白色石英、黑色燧石、淺色具紋理之磚質巖等,滾圓或半滾圓狀,礫徑1~3cm為主。礫石可排列成單向斜層理。下部為灰白色石英砂巖,厚層狀,間夾粉砂巖薄層。砂巖中石英含量可達95%以上,硅質膠結,具縫合線構造,具單向斜層理。
頂部為灰白色中厚層狀石英砂巖,縫合線構造非常發(fā)育。
石炭系。
金陵組(c1j):厚約6m,與五通組假整合接觸。為灰黑色微晶生物件屑灰?guī)r,厚層狀,生物碎屑中主要是海百合莖及腕足類碎片,含有機質及泥質成分較高,底部有一層鐵質粉砂巖與五通組接觸。盛產(chǎn)假烏拉珊瑚、笛管珊瑚,始分喙石燕、金陵穹房貝等化石。高驪山組(c1g):厚度約36m,假整合于金陵組之上,金陵組頂面顏色發(fā)紅,有鐵錳質薄層堆積。
下部為灰白色、深灰色、紫紅色頁巖夾夾薄層砂巖,含灰褐色泥質生物碎屑微晶灰?guī)r透鏡體,見腕足類化石碎片。
中部為灰黃色石英砂巖、粉砂巖夾數(shù)層灰紫色、灰綠色、灰色頁巖。
上部為灰白色、灰綠色、紫紅色及灰黑色粘土質及粉質頁巖,夾少量薄層砂巖。和州組(c1h):厚度約5m,與高驪山組假整合接觸。為灰黃色泥質及白云質微晶灰?guī)r,含少量生物碎屑??梢娫仙汉?、貴州珊瑚、巨長身貝、不規(guī)則石柱珊瑚、輪狀軸管珊瑚等化石。
老虎洞組(c1l):厚度約6m,與和州組假整合接觸。為灰色、淺灰色結晶白云巖,致密,較堅硬,遇酸僅微起泡,風化面有刀砍狀溶溝。含有灰黑色、灰白色、肉紅色、燧石結核,呈透鏡體或團塊狀,產(chǎn)不規(guī)則石柱珊瑚等化石。黃龍組(c2h):厚度約65m,與老虎洞組為假整合接觸。
底部有白云巖礫塊組成的礫巖,礫塊半棱角、半滾圓狀到不規(guī)則狀,直徑3~5cm為主,由方解石膠結,其晶粒達1cm以上,厚約5m。
下部為白色微晶灰?guī)r,斑塊巨粒結晶灰?guī)r,晶??纱诌_o.1一1cm,厚約5m。主體部分兒灰白色略顯肉紅色微晶生物屑灰?guī)r為主夾生物屑灰?guī)r、砂屑灰?guī)r,厚層到塊狀,層理不清,僅能根據(jù)縫合線構造米判斷其層面產(chǎn)狀。產(chǎn)布丸小紡錘蜓、筒形紡錘蜓、刺毛螅、莫斯科唱貝、滿蘇分喙石燕、犬齒珊瑚,厚度約55m。
船山組(c3c):厚度約40m,與黃龍組為假整合接觸,黃龍組頂面受到侵蝕,起伏不嚴,并受到氧化顏色發(fā)紅。為淺灰色與深灰色互層的厚層生物屑灰?guī)r、微晶生物屑灰?guī)r、微晶灰?guī)r。具縫合線構造。中部及上部產(chǎn)有核形石,為圓球形,似豆粒人小,色灰白,深灰色和淺灰色灰?guī)r中均可見道,是葛萬藻聚集而成,是識別船山組地層的重要標志。船山組頂部有一層極富海百合莖的生物碎屑灰?guī)r。本組還產(chǎn)有麥粒蜓、球希瓦格蜓化石。
二迭系。
棲霞組(p1q):厚度約130m,與船山組為假整合接觸??煞譃樗膫€部分:
臭灰?guī)r段為灰黑色富含瀝青質生物屑微晶灰?guī)r,中厚層狀,發(fā)育縫合線構造,風化面上形成沿層面方向延展的眼球狀、扁豆狀小溶溝?;?guī)r中產(chǎn)米氏蜓、米氏珊瑚、三葉蟲(非利浦蟲)等化石。底部有一層數(shù)十厘米厚的灰黃色泥質頁巖及生物屑灰?guī)r,其中產(chǎn)介形類化石下硅質層段,灰黑色燧石巖夾同色具層紋構造的含硅質生物微晶灰?guī)r,露頭零星。
孤峰組(p1g):厚度約20m,與棲霞紐整合接觸。出露于山麓低地,露頭比較零星。
下部為灰黑色燧石巖,硅質頁巖,薄層到中層狀,堅脆,易破裂,風化后成為多孔狀,質輕。
上部為灰黑色薄層到中層狀硅質頁巖,燧石巖夾頁巖,產(chǎn)磷質結核。產(chǎn)擬腹菊石、阿爾圖菊石;等化石。
龍?zhí)督M(p2l):厚度約100m,與孤峰組整合接觸。組成由排山村至黃花庵一線之谷地,露頭較零星??煞譃槿糠郑?/p>
下部為灰黃色、灰黑色粉砂巖、粉砂質頁巖夾砂巖,厚度約40m。
中部為灰黃色中、粗粒長石石英砂巖、粉砂巖、砂質頁巖、煤層及碳質頁巖,厚約30m。
上部為灰黃色、灰黑色頁巖、粉砂巖、砂巖、煤層,頂部夾1-3層灰黑色生物屑微晶灰?guī)r透鏡體,厚約30m。在黃花庵公路邊見到中部的長石石英砂巖、粉砂巖及頁巖。頁巖中盛產(chǎn)單網(wǎng)羊齒、大羽千齒、節(jié)羊齒、蕉羊齒等植物化石。
大隆組(p2d):厚度約20m,與龍?zhí)督M整合接觸。僅山露于棒槌山內端礦山車間房后??煞譃槎糠郑?/p>
下部為黃綠色頁巖夾生物屑微晶灰?guī)r、鈣質頁巖、灰黃色泥質粉砂巖。
中部為灰紫色頁巖、灰黑色硅質頁巖與燧石巖互層。頁巖中產(chǎn)假提羅菊石、戟貝等化石。
上部為黃綠、灰黑色頁巖夾硅質頁巖及生物屑微晶灰?guī)r透鏡體。
三迭系。
青龍群(t1+2q)厚度約500m,與大隆組整合接觸。
下青龍組(t1x)分布于棒槌山西端人工剖面其下部暴露清楚,稱為可分為三部分:下部為黃綠色頁巖、泥巖,夾薄層微晶灰?guī)r,產(chǎn)蛇菊引、克氏蛤。
中部為灰色薄層微晶灰?guī)r與黃綠色頁巖,黃褐色泥巖互層,層理消晰,產(chǎn)佛來明菊石等。
上部為灰色中厚層、薄層微晶灰?guī)r夾黃褐色泥質微晶灰?guī)r、鈣質頁巖及薄層瘤狀微晶灰?guī)r、微晶礫屑灰?guī)r。
頂部為厚層微晶灰?guī)r,被覆蓋,在死虎巖附近山包上山露清晰。在各層灰?guī)r中,縫合線構造均很發(fā)育。
青龍群上部稱為上青龍組(t2s),厚度約300m。剖面在死虎巖附近山包上山露完整,可分為三部分:
下部為灰色中薄層微晶灰?guī)r,泥質微晶灰?guī)r夾紫紅色泥質微品灰?guī)r及瘤狀灰?guī)r數(shù)層(4~7層),產(chǎn)多瑙菊石、荷蘭菊石等化石。中部為灰色中薄層微晶灰?guī)r,蠕蟲構造極其發(fā)育。上部為灰黃色中層泥質微晶灰?guī)r夾厚層及薄層微晶灰?guī)r。頂部為紋層狀自云質灰?guī)r。在各層灰?guī)r中縫合線構造極其發(fā)育。
第四系。
近代沖積一洪積層,有礫石層、亞粘土、淤泥質亞粘土和粉砂層等??咨奖逼氯斯て拭娼衣肚宄?/p>
地質構造:
湯山位于青龍山—湯山一侖山復式人背斜中段,背斜軸在這一帶昂起,構成一個短軸穹隆狀背斜。背斜核部出露寒武系、奧陶系地層。背斜北冀陡,南冀緩,西端向西傾伏,東端向東傾伏。湯山背斜北翼發(fā)育有次一級的向斜(陡山向斜)利背斜(孔山背斜)。向斜構成中列山主體,向斜南翼陡,地層傾角常達70°~80°,局部直立甚至倒轉,北翼傾角25°~35°,向斜軸面向南傾斜。陡山頂為向斜核部,現(xiàn)采場平臺仍可見部分向斜核部地層(棲霞組)出露。背斜緊靠向斜北側,嚴格與向斜平行展布,組成大部分中列山之北坡,僅孔山主峰位于背斜核部。背斜南翼地層傾角緩,北翼地層傾角陡,通常為80°~90°,背斜軸面南傾。住陡山北坡雪浪庵大沖溝西側石榴庵背斜核部出露地層為五通組。
陽山碑材:又稱孝陵碑材,遺存于南京市東郊湯山鎮(zhèn)西北側的陽山南坡,距南京市區(qū)約23公里。該處在明代以前就是古采石場,陽山碑材是利用該處山體中完整性好又十分巨大的棲霞灰?guī)r開鑿出來的,由碑座、碑額、碑身三部分構成。其碑座高17米,寬29.5米,厚12米,重量16250噸;碑額高10米,寬22米,厚10.3米,重量6118噸;碑身高51米,寬14.2米,厚4.5米,重量8799噸。將上述三部分按碑式壘起,總高度78米,總重31167噸,確為舉世罕見,碩大無朋,令人嘆為觀止。湯山猿人洞:古猿人洞位于南京市東郊湯山鎮(zhèn)的湯山北坡,其位于湯侖復背斜湯山段近核部傾伏端的北翼,溶洞發(fā)育在奧陶系紅花園組灰?guī)r中。1993年開山采石時,發(fā)現(xiàn)該洞,因其形似葫蘆而稱為“葫蘆洞”。其東西長80m,南北最寬處30m,洞底海拔85.9m,洞頂高18m。葫蘆洞可分為大廳和支洞兩部分,均有第四紀堆積,并且在堆積物中富含哺乳動物化石,而聞名于世的南京直立人化石則發(fā)現(xiàn)于支洞堆積物中。
古猿人洞的發(fā)現(xiàn)是繼云南云謀、陜西藍田、北京周口店、安徽和縣猿人之后的重大考古突破。1995年后,這里便成為對游客開放的旅游景點。湯山鎮(zhèn)西的雷公山中,有一個巨大的溶洞群,現(xiàn)已探明溶洞總面積達數(shù)萬平方米,目前對游人開放的有雷公洞和葫蘆洞。
據(jù)對地層中化石研究和鈣板的tims年齡測試,堆積物的時代應為中更新世中晚期。葫蘆洞的洞壁和洞外還可見紅色溶洞堆積角礫和泥,其形成時代較早(白堊紀末——第三紀初),分布范圍總體大于現(xiàn)今葫蘆洞,由此并結合湯山地區(qū)古溶洞特點分析,葫蘆洞的雛形形成于白堊紀末——第三紀初,后來古溶洞逐漸萎縮,充填物封閉了溶洞的進出口,古溶洞發(fā)育結束。進入喜馬拉雅期,在斷裂和層間裂隙發(fā)育及古溶洞的基礎上,葫蘆洞受地表—地下水共同作用而再次發(fā)育,現(xiàn)今葫蘆洞主體形態(tài)形成。后隨著山體上升,山坡的片流和溝流發(fā)育,山坡后退,葫蘆洞洞口被揭開,為動物生棲提供了一個優(yōu)良的場所,并為后來古人類的生活、繁衍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使葫蘆洞內錐狀堆積保存古人類和各類動物化石成為可能。中更新世后,洞口的堆積物繼續(xù)增多,加上溶洞自身的化學堆積,洞口逐漸被覆蓋,葫蘆洞再一次進入一個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直至1993年開山采石時,才發(fā)現(xiàn)該洞,使得這一古老的溶洞及古人類化石重見天日。瓜埠山:
石柱林:相比較而言,瓜埠山石柱林更有氣勢,從離山稍微遠點的距離看,瓜埠山的幾個小山頭全部由密密麻麻的五棱形、六棱形的柱子組成,而其中的每根石柱又沖天直立;一塊塊壘石層層疊起;有的石面呈放射狀,如同天女散花,是比桂子山規(guī)模更大的石柱林。石柱每根直徑約40-60厘米,高15-40米,或垂或臥,緊密排列于巖層層面,構成半壁石林,最高處近百米,氣勢恢宏壯觀,在國內罕見。
“六合石柱林”是一千萬年以前火山爆發(fā)時玄武巖噴到地面冷卻后產(chǎn)生的六棱形、五棱形等不同形態(tài)的“柱狀節(jié)理”,它比聞名于世的美國黃石公園石柱林還要高大、壯觀、雄偉。
雄獅之塔:雄獅之塔是瓜埠石柱林中最有特點,也是最有型的一個部分。這部分石柱林呈放射狀,近看的話,猶如孔雀展屏。把這部分石柱林上下連起來看,其形狀像極了發(fā)怒的獅子,再加上其高達70米,氣勢逼人,所以看起來像頭雄獅,被稱為“雄獅之塔”。
南京地質博物館:
南京地質博物館位于南京市珠江路700號,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學博物館之一,也是我國第一個以地質礦產(chǎn)為主要內容的專業(yè)博物館。歷經(jīng)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南京地質博物館現(xiàn)已成為涵蓋地學各個領域的綜合性展館,它以歷史悠久、館藏豐富而享譽海內外。
南京地質博物館由老館和新館組成。老館設有“地學搖籃”、“中國石文化”、“礦產(chǎn)資源”、“地質環(huán)境”4個展廳。新館包括“神秘的地球”、“生命的演化”、“恐龍的王國”3個主要展廳。
野外地質考察報告篇二
考察地點:江蘇省中北部地區(qū)(長江三角洲北翼)
為了提升浦東新區(qū)地理教師的整體素質,培養(yǎng)一批地理教育觀念較新、地理教學方法靈活,且能適應“二期課改”教育要求的地理教師,浦東新區(qū)地理學會、地理骨干教師培訓基地聯(lián)合組織了長江三角洲北翼地理野外考察活動。一行的39人中,絕大多數(shù)是浦東新區(qū)地理骨干教師或陳勝慶、吳根才、李功愛地理培訓基地的成員,通過利用現(xiàn)代技術設備:如gps全球衛(wèi)星定位儀、數(shù)碼相機、電腦網(wǎng)絡等技術,收集沿線考察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景觀資料,將課本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進行有機結合,樹立新的資源觀、能源觀和生態(tài)環(huán)境觀。旨在將實踐中獲取的知識通過加工運用到日常的教學當中去,提升課堂效率和教育教學水平。
1、我們考察了江蘇鹽城大豐--世界目前最大的麋鹿自然保護區(qū):這里風光秀麗,生態(tài)環(huán)境獨具特色,生態(tài)濕地旅游資源非常豐富,有“東方濕地之都”之稱。這里建立了麋鹿、丹頂鶴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qū),是地理考察的好去處。
2、參觀了施耐庵紀念館及陵園--施耐庵是歷史名著《水滸轉》的作者。
3、考察了位于鹽城的“新四軍紀念館”,對了解我國近代歷史收集了難得的資料。
4、參觀了“中國水晶之鄉(xiāng)”--連云港市東??h水晶洞、水晶生產(chǎn)和銷售基地--我們親眼目睹了巖漿活動、地質作用的產(chǎn)品:各類巖石、礦產(chǎn),特別了解了內生礦產(chǎn)的形成條件及產(chǎn)品、水晶礦的價值及加工過程,學習了辨別真假水晶的簡易方法。
5、參觀了“中國大陸科學鉆探工程”,了解了我國大陸的鉆探技術,這項工程的勝利竣工獲取了大陸基巖研究的寶貴資料,對地質勘探提供了許許多多的科學依據(jù)。對進一步研究地球的演化歷史、發(fā)展變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主鉆孔位置:38.095300n、40.3778740e,該工程利用現(xiàn)代深部鉆探高新技術,在具有全球地學意義的大別-蘇魯超高壓變質帶東部的江蘇省東??h鉆探一口深達5000米的科學鉆井。
6、考察了位于連云港附近的花果山--花果山是拍攝電視《西游記》的主要外景地,這里的山石、樹木、花草都較特殊,對地質、地貌、生物、土壤、氣候的考察意義較大。也使我們對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所形成的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有了進一步的理解。那里的猴子能與人安然共處,體現(xiàn)了動物與人類和諧生存也是多么美好的。
7、參觀了“新亞歐大陸橋東橋堡--連云港”,連云港是蘭新線-隴海線的起點,港區(qū)是巖石海岸,港闊水深,是我國重要的煤炭港口和集裝箱港口之一,是實現(xiàn)海陸聯(lián)運的重要港口,這個港口的開發(fā)和建設既聯(lián)系了海外港口,又通歐、北歐、中歐家相通。這對我作用是相當大。
8、參觀了淮安“周恩來總理紀念館”,了解了周總理輝煌的一生。
9、參觀了“郵驛博物館”,江蘇省高郵孟城驛、古文游臺,即古代郵政通信的歷史見證。
11、考察了“京航大運河”現(xiàn)今的規(guī)模和主要功能--航運、調水通道、灌溉、泄洪、養(yǎng)殖、旅游等。
12、考察“南水北調”起點--江都水利樞紐工程:這個花園式的水利樞紐工程,集調水、發(fā)電、灌溉、防洪于一身。體現(xiàn)了我國江河治理的豐功偉績。
13、考察了地理學之祖--徐霞客故居和墓地:徐霞客是中國明代杰出的地理學家、探險旅行家、《游記》文學家,他的一生幾乎都在山川江河間進行地理探險考察,給我國地理學界留下了非常寶貴的財富,他的精神激勵著我國乃至世界地學界人士對自然地理等付出不懈的努力。
我們這次地理考察雖然時間較短,所行的地理區(qū)域較小,但是經(jīng)過組織者精心設計的具有地理特色的考察線路和豐富的考察內容,使我們收獲頗豐。歸納起來有以下收益:
1、自然地理知識方面:對長江三角洲北翼的地形,河流(含運河)湖泊,氣候,典型動植物,土壤,海岸類型,礦物巖石等的形成有了較明顯的了解,由原來的理性認識上升到感性認識,在今后的教學中會自然地引入,對我們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幫助很大。
2、人文地理知識方面:對京杭大運河,江都水利樞紐工程,連云港的港口建設與發(fā)展,旅游資源的開發(fā),自然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等問題都有了較深的.具體的感受。對沿途農(nóng)業(yè)、工業(yè)、交通、學校的建設與發(fā)展也有一點直觀印象。
3、歷史地理知識方面:“新四軍的發(fā)展歷史”,周恩來輝煌的一生,徐霞客、施耐庵、蒲松齡的生平事跡,以及高郵孟城驛(古代郵政通信-主要應用于軍事方面)也有比較大的收獲。
4、現(xiàn)代技術設備使用方面:對特殊的地點進行了定位,運用了定位儀進行了旅行導航,進行了一些測距、測速,運用數(shù)碼相機和dv把沿途的景物記錄下來,還認識了我國大陸鉆探的工程技術??傊F(xiàn)代高科技在生活、工作、學習方面的作用越來越被我們所利用,提高了工作效率,也為我們積累教學資料提供了方便。
5、同志之間感情方面:來自各校的地理教師在這次沿途中體現(xiàn)了集體主義精神,互相之間從認識到交流生活、學習、工作的感受,學習現(xiàn)代設備的使用方法。同志之間加深了感情,增強了友誼,體現(xiàn)了團結就是力量。
總之,我們這次地理考察在陳勝慶老師的帶領下取得了圓滿成功,也取得了豐碩成果。
野外地質考察報告篇三
沈陽市地理學科基地38位老師于2014年6月19日晚,乘火車離開沈陽奔赴吉林松江河鎮(zhèn),開始了對望天鵝景區(qū)和長白山西坡的地理野外實地考察。在這次活動中,我收獲頗豐,其中長白山的山地垂直自然帶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長白山山勢高聳,地形起伏變化大,自然環(huán)境復雜多樣。從山下到山上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氣候、土壤、生物等呈現(xiàn)四個界限分明的垂直植被景觀帶。由下至上依次為針闊混交林帶、針葉林帶、岳樺林帶和高山苔原帶。
針闊混交林景觀帶:處于海拔1100米以下,氣候溫暖濕潤,該地帶植被類型為紅松針闊混交式,林相層次明顯,生物群落復雜,灌木種類比較豐富,藤本植物非常發(fā)達,林下草本植物繁多,因此森林茂密,萬木參天,素有長白林海之稱。盛夏時節(jié),山風吹拂,綠浪翻滾。樹木以紅松、落葉松、黃菠蘿、胡桃楸等針、闊葉樹種為主,還有一些藤本植物,如:山葡萄、五味子和多種獼猴桃等。在二道白河兩岸的個別地段還生長著長白山特有的植物――美人松(學名長白赤松)。因此這一帶動物種類較多,如茂密的森林和豐富的植物為野生動物的棲息和繁衍提供了優(yōu)越條件。
針葉林景觀帶:位于針闊混交林景觀帶上部,海拔在1100――1800米之間,這里氣溫顯著下降,空氣溫度大,冬季嚴寒,夏季涼爽,以優(yōu)質的紅松、云杉、冷杉、落葉松為主,樹干通直,高大挺拔,冬夏郁郁蔥蔥,林下陰暗潮濕,苔蘚植物特別茂盛,是苔蘚的世界。
高山苔原帶:處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火山錐體中、上部。主要巖石為各顏色的粗面巖,地表覆蓋著很厚的火山灰 火山礫 浮石等。地形多呈放射狀分布的平緩嶺脊及羊尾溝。該帶氣候嚴寒,濕度很大,幾乎是天天降水,也是吉林省風力最強,風日最多的地區(qū),由于氣候嚴酷,土層瘠薄,植物分布由下而上逐漸稀疏,種類逐漸減少,高大的喬木已經(jīng)絕跡,僅有矮小的灌木 多年生的草本 地衣 苔蘚等,形成了廣闊的地毯式的苔原。
通過本次的野外實地考察,使我的理論知識與野外實踐得以緊密的結合,開闊了視野,同時也增進了與同行的交流,感謝市教研室、基地校為我們地理教師提供這樣的學習、交流機會,希望今后這樣的外出考察越來越多!
野外地質考察報告篇四
(3)對斷層做素描圖、描述其擦痕的狀況;
(7)觀察上石炭統(tǒng)的砂巖、泥巖、黏土層的特點、及其中所含的化石種類和數(shù)量;
(8)觀察煤礦的地形、了解煤礦的各種設施的用途、觀察各種機器的特點,了解其工作方式及使用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項.
(9)了解煤礦的開采情況、煤的種類、煤的儲存和運輸?shù)取?/p>
縫山針公園位于太行山系南麓,焦作市中心北部,交通便利,公園西邊是村莊,公園前是東西走向的公路,公園內是海相沉積的中、晚石炭統(tǒng)石灰?guī)r。
紅砂嶺位于的縫山針的公園西方,焦作影視城北方3千米左右,影視路從南面跨過,上白作鄉(xiāng)公路從南至北穿過此地區(qū),交通便利,有盤山公路通山,山腰有小型鐵礦和其他的一些廢棄的鐵礦礦井。
西張莊位于焦作市區(qū)西部,有公路通往山下,從山下到山上路礦稍差,山頂上有硫磺礦和用黏土燒制陶瓷器皿的小工廠。
焦煤集團珠春礦位于焦作礦區(qū)西南部,東距焦作市五千米;公路鐵路交通便利,焦晉高速在礦區(qū)西部穿過,焦克公路在礦區(qū)北部通過,有礦區(qū)鐵路專線與焦柳、正太干線連接。
(1)在縫山針公園內無固定水系,小寺河和群英干渠自西向東穿過本地區(qū),一般干涸無水,夏秋季節(jié)匯集降雨并排泄山洪,有時會發(fā)生小規(guī)模的山體滑坡,山下有一小塘,含水量不多,為景觀用水。地層含水層自上而下依次為:第四系砂巖含水層、二疊系砂巖含水層、石炭系第八層、二層石灰?guī)r、奧陶系石灰?guī)r含水層。
(2)在紅沙嶺未見到明顯水體,無固定水系,無河流、河塘,僅有東西走向的群英干渠,一般干涸無水,夏秋季節(jié)匯集雨水并排泄山洪,此處地貌多為褶曲,季節(jié)性雨水多滲入地下。
(3)在西張莊沒有發(fā)現(xiàn)明顯的水體,無固定水系,無河流、河塘,群英干渠自西向東穿過,一般干涸無水,夏秋季節(jié)匯集雨水并排泄山洪,此處地貌多為褶曲,季節(jié)性雨水。
野外地質考察報告篇五
南望山南坡,北埡口南側,地質大學北區(qū)西南角公路拐角處,地質大學北門南望山汽車站構造地質學習。
學會掌握使用地質羅盤儀和錘子的方法;掌握測量巖層產(chǎn)狀的方法,并學會認識簡單的地層,褶皺,斷層,及其他地質現(xiàn)象,定點描述,勾畫地質界線,做地質剖面圖;辨認不同的巖石,觀察其特征;學會用穿越法和追蹤法測繪地質界線或斷層。從而使我們對工程地質勘探方法有一個較為感性的認識,為今后地質、巖土方面的專業(yè)課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同時聯(lián)系實際,為今后的專業(yè)的學習以及到工地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早上7:30我們從學校出發(fā),到達南望山南坡后,首先,學習和練習使用地質羅盤儀,測量巖層的走向,傾向和傾角。具體的操作方法如下:測量走向:將儀器蓋子開到極限位置,松開磁針鎖制器,使磁針能自由旋轉。將一起下側的棱緊靠欲測的地質界面,上下左右調整使圓水準泡居中(注意不要讓羅盤長邊下側離開地質界面)。此時,羅盤長編下側既相當于走向線。由于走向有兩個方位,所以可讀南針,也可讀北針,刻度盤上的數(shù)值既為地址界面走向就是方位角的走向。
將一起上蓋的背面緊貼欲測的地質界面,調整羅盤儀使水準泡居中。此時磁針北針所指的刻度盤上的數(shù)值就是該界面的傾向。(切記,此時只能讀北針所指的刻度盤的數(shù)值,傾向只有一個方向)。若傾角較小,也可用連接合頁下下邊的一起外殼短邊緊靠欲測的地質界面。調整水準泡居中,讀磁針北針所指的刻度盤上的數(shù)值亦可。
將一起上蓋開啟到極限位置,并且將羅盤儀側邊緊靠地質界面并且垂直于界面走向線,讓長水準泡居于下方,旋動測角旋紐,調長水準氣泡居中,此時傾角指示盤在下刻盤指示的數(shù)值即為該地質的傾角。在實際測量中,如果傾角較大,則可只用測傾向和傾角,如果傾角較小(〈20?),為了提高精度,則首先要測走向且標記走向線,然后測傾向和傾角。學會使用地質羅盤儀后,老師帶我們對南望山上的一些巖石進行辨認,并對南望山的地質進行講解。
研究區(qū)位于大別山南緣,江漢平原北東緣。地貌上以低山丘陵區(qū)為主,主要由南望山、喻家山等多個低山丘組成,呈近東西向斷續(xù)展布,與東湖等天然湖泊交相呼應。低山坡角較緩,在10~35,海拔高程一般在60-110米,海拔最高者為喻家山(149.4米),最低洼處為東湖。海拔100米以上者多見有基巖出露,海拔100米以下的低丘及山間凹地多為近代殘坡積物堆積。研究區(qū)內以黃棕壤土和少量紅壤土為主,壟崗中部以黃棕壤土為主,土質粘性重,壟崗上部為少量紅壤土,酸性強,土層薄。區(qū)內地下水賦存在碳酸鹽巖類含水層及碎屑巖裂隙水含水層中,富水性極不均一,多被第四系覆蓋。在巖石破碎、斷裂發(fā)育,巖溶發(fā)育處,巖溶水及裂隙水明顯富集。區(qū)內地下水化學類型主要為重碳酸鹽類地下水,屬低礦化度淡水,水質較好。
研究區(qū)的地層跨及秦嶺、揚子兩個一級地層區(qū),第四紀堆積物分布最廣,占總面積80%以上,基巖僅在南望山、喻家山、九峰山、獅子山等低山處有出露,主要為志留系粉砂巖、泥盆系石英砂巖、石炭系灰?guī)r、白云質灰?guī)r、二疊系硅質巖等。志留系頁巖常組成背斜核部,背斜兩翼依次為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不同時代巖層。
研究區(qū)由于受到第四系覆蓋、河湖眾多及構造因素的影響,使地層出露不全,僅出露有中志留統(tǒng)墳頭組(s2f)上泥盆統(tǒng)五通組,(d3w)下二疊統(tǒng)孤峰組,(p1g)以及第四系沉積物(q),石炭系地層未見地表出露。
中志留統(tǒng)墳頭組(s2f):上部為灰褐色厚層狀中粒石英砂巖、長石石英砂巖、粉砂巖);中部為一套棕黃色中厚層狀一厚層狀雜砂巖夾粉砂質頁巖,局部含磷結核;下部為黃綠色粉砂質頁巖、頁巖、泥質粉砂巖。上泥盆統(tǒng)五通組(d3w):上部為灰白色厚層狀純石英砂巖,偶夾白色粘土層;下部為灰白色厚層一巨厚層狀中細粒石英質礫巖、含礫石英砂巖,礫石為脈石英。與下伏中志留統(tǒng)墳頭組(s2f)地層呈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接觸面上可見鐵鋁質古風化殼。石炭系未見出露。下二疊統(tǒng)孤峰組(p1g):上部為灰色薄層一厚層狀硅質巖;下部為灰黑色厚層狀瘤狀灰?guī)r,白云質灰?guī)r,與下伏地層接觸關系被覆蓋。第四系(q)全新統(tǒng)為沖積、湖積、湖沖積層及坡殘積成因的礫石、砂粘土等。
構造。
研究區(qū)在大地構造位置上處于揚子板塊北緣,襄樊-廣濟斷裂南部,主要受控于燕山期構造運動,發(fā)育一系列走向ew至nww向的線型褶皺,nw、nww、ne和近ew向的正斷層、逆斷層及逆掩斷層。其中,褶皺在本區(qū)占主導地位,并對其它構造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主體構造線近東西向,在南北向主應力作用下,還發(fā)育有其它一些次一級的構造形跡。區(qū)內現(xiàn)代構造運動呈緩慢下降趨勢,新構造運動升降幅度不大,是一個相對穩(wěn)定地區(qū)。
磨山向斜:位于磨山113.9-116.4高地。這是本區(qū)發(fā)育較為完整的、軸跡呈近ew向延伸的小型開闊向斜。該向斜核部地層由上泥盆統(tǒng)五通組含礫石英砂巖、石英砂巖所組成,構成了山脊,是向斜成山的實例。向斜兩翼地層由中志留統(tǒng)墳頭組泥質頁巖、粉砂巖、砂巖組成。巖層相向傾斜,北翼產(chǎn)狀為17030~40,南翼產(chǎn)狀為10~2030~50。近核部巖層傾角變緩,一般在15~20;轉折端圓滑開闊,軸面近直立;樞紐在東西兩端仰起,在區(qū)域上長20公里,寬0.81公里,屬于直立傾伏型褶皺。大李村背斜:位于磨山一風箏山之間,與磨山向斜平行展布。核部由中志留統(tǒng)墳頭組砂頁巖組成,北翼為磨山向斜的南翼,南翼依次由上泥盆統(tǒng)五通組、石炭系、下二疊統(tǒng)孤峰組組成,地層發(fā)生倒轉,向北傾斜,傾角70左右。區(qū)域上長40公里,區(qū)內寬2公里,由于覆蓋區(qū)影響,褶皺形態(tài)未及磨山向斜清楚,但是根據(jù)核部寬度和兩翼產(chǎn)狀變化,可以判定該背斜應為一轉折端寬緩的倒轉箱狀背斜。園林學校向斜:位于風箏山一喻家山之間,為大李村背斜相鄰褶皺。核部被第四系覆蓋,北翼與大李村背斜共翼,南翼依次出露上泥盆統(tǒng)五通組、下二疊統(tǒng)孤峰組、中志留統(tǒng)墳頭組,產(chǎn)狀為350~1040~80,延伸長40公里,西至長江大橋。寬度小,表現(xiàn)為箱狀向斜。
本區(qū)斷層主要是基于褶皺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可分為近東西向的縱斷層和近南北向的橫(斜)斷層。斷層規(guī)模相對較小,平面上延伸不長,如地大水塔斷層。縱斷層組:已觀察到的縱斷層有磨山、風箏山南北坡、喻家山共四條,它們規(guī)模大小不一,走向近東西。標志為地層缺失、產(chǎn)狀突變、巖石破裂、摩擦鏡面和階步發(fā)育等,并常被橫(斜)斷層切錯。斷層面均較陡立,微向北傾斜,斷面擦痕多組,屬多次活動斷層性質。橫(斜)斷層組:野外觀察到如磨山南北坡、喻家山等地,走向近南北,標志有地層沿走向被切錯、切割縱斷層、破碎帶、向斜核部寬窄突變等。斷層面較陡,傾向或東或西。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主校區(qū)至磨山一帶為構造剝蝕地形,由南至北分布有三條走向近東向的山脊。南側為南望山--喻家山,其主峰分別為139米、149.5米。中間展布的有都山、猴山、風箏山及團山。北為磨山,主峰高116.4米。山脊之間為高程24-58米的崗狀平原。該區(qū)在2億多年前沉積了一套礫巖、砂巖、頁巖、灰?guī)r及硅質巖。由于受到中晚三疊世后期印支-燕山運動的影響,產(chǎn)生了近南北方向的強烈擠壓作用,從而使三疊系至志留系發(fā)生了顯著的縮短,形成強烈褶皺。褶皺軸跡方向近東西,并伴生有走向近東西的斷層和其它方向的斷層,從而墊定了走向東西延伸,南北起伏的山巒地形。據(jù)對武漢地區(qū)地貌發(fā)展史的研究,喻家山至磨山所見比高10~100米的山梁,為早第三紀末喜山運動以來形成的夷平面(準平原化)。本區(qū)在喜山運動時期,地殼強烈上升,遭受剝蝕,早更新世早期,地殼下降,大云夢澤形成。末期地殼又上升,剝蝕形成了云夢期夷平面。地形除明顯受地質構造控制外,也強烈反映出差異風化剝蝕的特點,即坡度與巖性相關,抗風化力強的石英質礫巖、砂巖構成山包或山丘;灰?guī)r、頁巖侵蝕成溝谷或地洼地帶?;鶐r面上的疏松沉積物多為坡殘積物,呈深紅色網(wǎng)紋紅土、褐紅色砂土、褐黃色砂土,常含少量角礫。低洼處為紅灰色、黃灰色粘土、亞粘土。接下來我們到了南望山埡口。在這里我們對道路兩側的巖層進行測量。最后,我們還來到了最后的南望山北門汽車站處,這邊我們主要聽老師的講解并觀看了斷層。
野外測量實習是每一個大學生必須擁有的一段經(jīng)歷,它使我們在實踐中了解測量,知道了巖土工程的大體分類,掌握了一些實踐的知識。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次實習是將我們以前所學的知識初步的與實踐聯(lián)系起來,不僅讓我們堅信了以前所學的知識的正確性,同時也拓展了我們的知識面,為我們下學期將要進行的專業(yè)課的學習鋪下了道路。通過實習,我們不僅在知識上更上一曾樓,而且在身體素質和意志力上也有一定的提高。最后衷心感謝陳洪江老師一直以來的辛勤指導。
野外地質考察報告篇六
一:勘探工作目的,本次野外實習,勘探工作目的是:
二:勘探任務,本次野外實習的任務是:
(1)觀察各實習地點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和地表水體等其他情況;
(2)觀察奧陶紀石灰?guī)r的顏色、光澤、解理、化石的種類及其含量、斷層等其他情況;
(3)對斷層做素描圖、描述其擦痕的狀況;
(8)觀察煤礦的地形、了解煤礦的各種設施的用途、觀察各種機器的特點,了解其工作方式及使用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項.(9)了解煤礦的開采情況、煤的種類、煤的儲存和運輸?shù)取?/p>
三:交通狀況。
縫山針公園位于太行山系南麓,焦作市中心北部,交通便利,公園西邊是村莊,公園前是東西走向的公路,公園內是海相沉積的中、晚石炭統(tǒng)石灰?guī)r。
紅砂嶺位于的縫山針的公園西方,焦作影視城北方3千米左右,影視路從南面跨過,上白作鄉(xiāng)公路從南至北穿過此地區(qū),交通便利,有盤山公路通山,山腰有小型鐵礦和其他的一些廢棄的鐵礦礦井。
西張莊位于焦作市區(qū)西部,有公路通往山下,從山下到山上路礦稍差,山頂上有硫磺礦和用黏土燒制陶瓷器皿的小工廠。
焦煤集團珠春礦位于焦作礦區(qū)西南部,東距焦作市五千米;公路鐵路交通便利,焦晉高速在礦區(qū)西部穿過,焦克公路在礦區(qū)北部通過,有礦區(qū)鐵路專線與焦柳、正太干線連接。
四:天氣情況。
12月11日霧,、小雪,12月12日下午天晴、12月13日天氣晴朗,有風、12月19日天氣晴朗、無風。
五:水文地質情況。
野外地質考察報告篇七
對于這次野外地質實習,總體上還是非常成功的,因為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次學習的機會,同時也是人生的一次重要經(jīng)歷。以下是地質野外實習目的,歡迎閱讀。
經(jīng)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我們對工程地質這門學科有了深刻的了解,掌握了關于工程地質的基本知識,但是書本上的知識大都是理論上的,往往與實際狀況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為了更好地認識地質現(xiàn)象,加深對其了解,我們09級水利水電工程專業(yè)與4月23日在黃勇老師的帶領下開始我們的工程地質實習。
學會對肉眼的巖石判別
了解湖山地區(qū)沉積巖的每一層的巖石組成及其顏色、厚度等
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用地質羅盤實地測量巖層的產(chǎn)狀(走向、傾向、傾角)
掌握褶皺的基本知識和判斷背斜、向斜的能力
現(xiàn)場認識斷層、滑坡、巖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xiàn)象
我們的實習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我們到達湖山地區(qū),觀察湖山地區(qū)的地質地貌,肉眼判別巖石,采集巖石標本,并且用地質羅盤實地測量巖石的產(chǎn)狀,判斷背斜和向斜;其次,我們去參觀南京地質博物館,了解中國石文化。當天下午三點結束工程地質實習,返回學校。
認識湖山地區(qū)的巖層
湖山地區(qū)位于南京城東大約28公里,處于寧鎮(zhèn)褶皺束南帶,有三列山組成,其走向為北向東。自南京有公共汽車通湯山鎮(zhèn)、湖山地區(qū),交通便利。于早在一百多年前,日本的小野田家族就對湖山地區(qū)進行了研究。而國內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教授也對此作過研究。在湖山地區(qū)所觀察到的巖石主要以沉積巖為主,還有少量的`侵入巖。這里地層出露齊全而清楚,易于觀察,在寧鎮(zhèn)地區(qū)是少有的。志留系高家邊組、墳頭組出露較好,茅山組很不發(fā)育,僅零星可見。五通組、孤峰組發(fā)育良好,剖面切割得清楚。龍?zhí)督M中下部的頁巖與砂巖暴露,易于觀察。青龍群在棒錘山西端便道旁下部地層剖面十分清晰。
在開始實習時,老師給我們介紹以下內容:
1、高家邊組(s1g)
主要由土黃色頁巖(質感滑膩,易折斷)及泥巖組成,厚度大于293.5米;據(jù)資料,高家邊組含有多種筆石。高家邊組與上伏五峰組的接觸關系可能為整合接觸。
2、墳頭組(s2 3f )
主要由土黃色中層-厚層砂巖構成,有巖屑石英砂巖、石英砂巖等;夾有少量土黃色薄層粉砂巖、泥巖和頁巖;厚度120m;據(jù)資料,墳頭組含有王冠蟲等化石。墳頭組與下伏高家邊組為整合接觸 。
3、茅山組(s3m)
主要由紫色粉砂巖組成,夾粉砂巖等;厚度約為20余米,呈斜層理構造。茅山組與下伏墳頭組為整合接觸。
五通組(d3w)
底部為中厚層底礫巖、下部為厚層灰白色石英砂巖夾厚層粉砂巖,上部為砂巖及粉砂巖,頂部為中厚層石英砂巖,有層間構造,如印模構造等,有風化現(xiàn)象,可見節(jié)理構造,成巖破碎,沒有錯位,粘土高嶺土化;厚約150米;據(jù)資料,有斜方薄皮木、亞鱗木及楔葉木等化石,但是沒有觀察到。與下伏茅山組為假整合接觸。
1、金陵組(c1j)
2、高驪山組(c1g)
雜色頁巖,砂巖,有重力負荷現(xiàn)象,出現(xiàn)撓曲;厚約46米;據(jù)資料,有腕足類化石碎片。與下伏金陵組為假整合接觸。
3、和州組(c1h)
為白云質泥質灰?guī)r,含少量生物碎屑;厚度約5米。據(jù)資料,本層產(chǎn)袁氏珊瑚、巨長身貝等化石。與高驪山組為假整合接觸。
4、老虎洞組(c1l)
為灰白色白云巖,有紫紅色的燧石結核,質密堅硬,風化的表面有刀砍狀溶溝。厚度約12米。據(jù)資料,產(chǎn)不規(guī)則石柱珊瑚等化石。
5、黃龍組(c2h)
黃龍組底部為5米的巨晶灰?guī)r。主體是灰白色略帶微紅色的生物微晶灰?guī)r,產(chǎn)紡錘蜓。厚度約為55米。黃龍組與下伏老虎洞組為平行不整合接觸。
沉積巖
1.碎屑巖類
石英砂巖:石英呈粒狀,粒徑為1~2毫米,白云母呈白色片狀,平躺在巖層層面上。磨得很圓,大小均一,表面光澤暗淡。
五通組底礫巖:礫石有紅色的石英砂巖,黑色的硅質巖及紅色的頁巖。
2.碳酸鹽巖類
微晶生物灰?guī)r:金陵組灰黑色微晶生物灰?guī)r中生物屑,結晶顆粒小,上青龍組底部出現(xiàn)瘤狀灰?guī)r。
白云巖:質密堅硬,風化的表面有刀砍狀溶溝,有紅色燧石結核,主要由白云石礦物組成。
3.硅質巖類
硅質巖:是由硅質構成的巖石,具有色深,性脆易碎、堅硬,風化強者較輕的特點。主要可見:
層狀產(chǎn)出的硅質巖:產(chǎn)于孤峰組和大隆組,黑色.
具頁理的硅質頁巖:也產(chǎn)于孤峰組和大隆組,灰黑色.
呈透鏡體狀的硅質巖:分布于老虎洞組、棲霞組,前者呈紫紅色,后者呈黑色。
4.粘土巖類
硬度低,用指甲能刻劃。
泥巖:呈不具頁理的塊狀、層狀,致密和固結程度較高者。顏色一般較淺,性較堅硬,遇水不易變軟,可塑性差。 主要分布于下青龍組下部,高家邊組也有少量泥巖。
頁巖:粘土巖的一種。成分復雜,除粘土礦物,還含有許多碎屑礦物。具頁狀或薄片狀層理。用硬物擊打易裂成碎片。主要分布于高家邊組、高驪山組和下青龍組下部,顏色多樣,包含紫色、黑色、灰色、綠色等。
沉積構造是指沉積巖形成時所生成的巖石的各個組成部分的空間分布和排列形式。
1.斜層理
層紋傾斜,可判斷古流向、確定巖層的頂和,在墳頭組和龍?zhí)督M出現(xiàn)。
2.縫合線
縫合線是巖石中呈鋸齒狀起伏的曲線??偟恼共挤较蚺c層面平行。規(guī)模較大的縫合線代表沉積作用的短暫停頓或間斷,規(guī)模較小的縫合線是沉積物固結過程中在上覆沉積物的壓力下,由富含co2的淤泥水沿層面循環(huán)時溶解兩側物質所致。主要見于白云巖及石灰?guī)r,有時也出現(xiàn)在砂巖中。可以用縫合線來較準確地確定巖層產(chǎn)狀。黃龍組、船山組中可見。
隨后我開始用地質羅盤對滑坡開始測量,并且采集巖石標本。
在湖山地區(qū)實地測量完以后,我們一行人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南京地質博物館,領略中 國石文化。
地質博物館分為新館和舊館兩部分,首先我們先參觀了舊館。舊館羅列了許多地質科學家曾使用過的勘測工具,各種文物上都有些歲月的痕跡。還有地質工作人員的蠟像,偉大科學家李四光等教授的塑像,感觸頗多。
野外地質考察報告篇八
通過野外地質實習,深刻的了解了場地的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巖石和土的工程性質,認識了巖石的類型、結構和構造。下面是本站帶來的野外地質實習心得,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今年開學初,我們資源勘查工程20xx級的全體同學進行了為期一個半月的實習。整個實習過程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技能得到培養(yǎng)和訓練的有效途徑。
我們進行實習的具體地區(qū)是重慶市北碚區(qū)。在這里,我們連續(xù)進行了為期四周的野外實習,平均每天走山路7公里,組織學生對觀測路線上的各種典型地質現(xiàn)象和沉積相現(xiàn)象進行了詳細的觀察和記錄。實習期間,我們指導教師對學生的野外記錄進行了認真的檢查,實習結束后,又對學生的所寫的。
調查報告。
進行了批閱。通過這次野外實習,同學們基本上學會了應該如何進行野外地質現(xiàn)象的觀察和對沉積相的研究;如何確定野外的地質觀察點,在一個觀察點上如何進行規(guī)范化的記錄;如何寫每天的調查總結,如何根據(jù)在一個地區(qū)的野外地質調查記錄繪制該區(qū)的地形圖和構造等值線圖。
實習完全結束已經(jīng)很長時間了,雖說。
實習報告。
里面已經(jīng)寫了很長的感想,但是這里還是想對這一次野外實習做一下總結,主要是經(jīng)驗和教訓。
我們同學中有很多從一開始就沒有很用心,這是第一個教訓:即無論做什么,一旦做了就必須要認真對待,并且必須無條件高要求完成,不然就不做。當然這其中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沒有時間怎么辦,次要的任務要不要放一放?對于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在任何時候只能全神貫注做一件事,選擇主次,一件一件地來。以前的經(jīng)驗證明同時做兩件事,是達不到那樣的水平。
有了第一個問題,后面的也就必然發(fā)生:在實習之前沒有作任何的準備工作。至少應該了解一下,地質實習應該注意些什么,實習過程中要記錄一些什么,實習要求有哪些知識準備的要求(包括學過又已經(jīng)忘記了的)。還有就是有必要去圖書館查閱相關的資料,做到心中有數(shù)。
如果說前一個說明了預習的重要性,那么接下來就是提醒我們時刻記得復習。每天實習之后,完全應該把一天的內容整理一下,寫一個日志,以使以后的總結更方便一些。我起初一直有這樣的想法,可是一拖再拖,一天也就很快過去了,結果到最后對每天實習的內容沒有一點印象,特別是在后期回校后整理資料,圖也繪不出來。這也說明了今日事今日必須完成的重要性。事實上,對于一個學生來說,每天必做的至少包括晚上留出一段時間來復習一天的功課,回顧一天的收獲。無論是實習還是其它的學習,絕對不能再像有些學生一樣在最后一個月臨時抱佛腳。
學習不能只是死讀課本,如果只看文字,永遠不能真正理解,只有實際觀察,配合書本上的理論,如此一來不但能加深印象,也能學到書上沒有的東西、經(jīng)驗,說不定還會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
一個實習最終就是要得到一個報告,這也是實習的目的之一。因此對實習報告的準備一點也不能含糊,除了前面講的實習前的預習之外,還包括每天的日志整理。每天整理的時候就應該標出來重點,繪出必要的圖形,如此一來完成報告也就很輕松了。
一邊寫著文章,一邊好像又回到了在北碚實習的時候,一切都歷歷在目。這次的野外實習,不僅在專業(yè)知識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從書本轉移到實際的操作,更能讓我們掌握和領會到了實際操作的重要性,而且同學之間的友情也更深了。面對艱苦的自然環(huán)境,同學之間的互相幫助變得尤為重要,尤其是表現(xiàn)在男生對女生的照顧上,在爬山時,男生總是走在最前面。但是對于我,感覺最深、收獲最大的還是在于對自己的鍛煉上。這次出來實習,是對自己的一次很好的磨練,雖然被太陽曬黑了,人也瘦了,但是我更結實了,在意志上更強了。每一次對體能的突破,都是一次意志力的鍛煉,這對于今后的成長,是極其重要的。
8月16號傍晚,我們整班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登上了前往松滋劉家場的客車。車子一路顛簸著跨過長江大橋,駛入松滋境內,望著窗外的山景,大家在車內唱起山歌、玩起了撲克牌,好不暢快。
大約晚上九點鐘我們抵達劉家場目的地——劉家場飯店,進入飯店,住宿環(huán)境讓我們有點失望,但總體還算湊活,聽學姐講這里的伙食有點讓人失望,見識之后覺得一般。
雖然不如在學校,但我覺得野外地質實習本來就是鍛煉我們,不僅是知識上的,也還有很多方面,比如學會吃苦耐勞、學會合作等等。同時也讓我們體會無論做什么事情要有不怕苦的精神。
8月17號上午我們就去野外了,實習路線從實習基地到水巖屋,老師教我們使用地質羅盤、識別地形圖以及觀察中寒武統(tǒng)覃家廟群。
地質羅盤是野外地質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工具。它可以定出方向和方位角度,確定觀察點的位置。另外,它還可以測出各種巖層的產(chǎn)狀。
它的基本結構為:磁針,分別指南和北,其中繞銅絲的一端指向南方;水平刻度盤(上圈),從0°開始反時針方向刻劃1°計數(shù)至360°,在0°和180°分別記為北(n)和南(s),90°和270°為東(e)和西(w)。既南北線與東北線把360°分為四個象限;底盤水準器,水準器泡居中時,底盤是水平的;瞄準器,包括瞄準版、反光鏡等,作瞄準之用;測斜儀,包括垂直水準器(長水準器泡),垂直刻度盤、刻度指示器和活動扳手,用以測傾斜角,垂直刻度盤計數(shù)是從0°向兩側分別記至90°。在野外,我們測過樹的方位及傾角,也測過斷層的產(chǎn)狀。
地形圖是由地形工作者把地球表面錯綜復雜的形狀測量出來,最后用特殊方法按一定的比例尺縮繪成一張與實地相似的圖。所以,地形圖是表示自然界地面的形狀、高低起伏、傾斜緩急和地物位置等情況的平面圖。地形圖是野外地質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因為地形圖可以幫助我們工作前對工作區(qū)域的地形、地物、自然地理有初步的認識,幫助我們初步選擇工作路線。在工作中我們把礦體、各種巖層和其他地質現(xiàn)象描繪在地形圖上制成地質圖。因此,地形圖的精確性是影響地質圖質量的重要原因。地形圖主要內容是比例尺和等高線。在野外如果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地方,利用地形圖用目測法或者是交會法可以確定自己所在的地點。目測法:在精確度不高時,利用目估在野外觀測點與周圍地形、地物的距離和方位,進而在地形圖上找到相應的位置,固定下來,標在圖上;交會法,首先在觀察點上利用羅盤使地形圖定向。
將羅盤指南北的長邊與圖的縱坐標相重合,連同羅盤地形圖一起轉動是羅盤指北針指向正北,使指北針對準刻度的零度,此時地形圖的南北向就與實際的南北向一致,圖的上方即正北方向且與實際地北方相符,若目標在身后,則人可以轉過身來,倒著看地形圖;其次,在觀察點附近找到三個可以看清楚并在地形圖已標出的明顯地物(最好是具有特征的三角點、山頂、建筑物等),分別用羅盤進行瞄準,讀出指南針所指的度數(shù),然后在圖上找出相應點并畫出該測線的方向,所作三條測線的方向線,理應交于一點,該點即為觀察點的位置。但由于各方面的誤差,三條側線往往并不交于一點,而構成一個小三角形,稱為誤差三角形。測點位置取誤差三角形中點即可。
接下來我們前往飛鷹古道。在前往飛鷹古道的狹窄道路上,梁老師為我們講解了斜坡面上一些巖石的性質和組成。其中一些巖石是具有礫狀結構的礫巖。其成分相對復雜,常由多種巖石的碎屑和礦物顆粒組成。其膠結物有硅質、泥質、鈣質及鐵質等。硅質礫巖抗壓強度高,泥質礫巖膠結不牢固,而鐵質礫巖易風化。在這條道路上,一些巖體產(chǎn)生了節(jié)理裂隙(圖2),巖質變坡的失穩(wěn)和隧道洞頂?shù)奶c節(jié)理有關;還有一些巖體沿破裂面兩側發(fā)生了明顯的位移,形成了斷層。此斷裂構造對巖體的穩(wěn)定和滲漏影響很大,也常對建筑物地基的工程地質評價和規(guī)劃選址、設計施工方案的選擇起控制作用。
在飛鷹古道里,巖層是由紅色砂巖組成的,是典型的沉積巖,它形成于白堊紀上統(tǒng)時代。這些紅砂巖為砂質結構,層狀構造,層理明顯。砂巖易于加工開采,多數(shù)強度較高,耐風化,是工程上廣泛采用的建筑石料。
參觀完飛鷹古道后,我們來到了觀音巖。此觀音巖為人工開鑿出來的巖洞,呈水平層理。觀音巖的巖性為沉積巖中的粉砂巖,其層理構造明顯。
接下來我們跟著老師來到了八仙巖(圖3)。八仙巖為一巖石群,板狀形態(tài)不一,但錯落有致,層理構造明顯,巖性為沉積巖中的粉砂巖。我們可以看到巖石下部的巖石碎片風化成粉粒,堆積成土狀,其工程地質性質極差,這種風化成土的巖石不宜用作建筑工程的基礎持力層。
穿過了碧蓮池,我們就來到燕子巖了。燕子巖是古采石場的精華所在,它由兩片高高的巖石組成,兩片巖石本為一體,經(jīng)古人采石將下部鑿開,形成了兩片巖石高聳在湖面上壯觀景色。與燕子巖相連的就是古采石場了,這個采石場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采石場的懸崖峭壁,奇巖異洞,似乎以鬼斧神工開鑿而成。古采石場巖體水平層理構造明顯,傾斜節(jié)理尤為突出,其寬度大長度長,采石場底下由于地勢低而形成洼地,長年積累地表水而形成水湖。
進過老師幾小時的介紹和講解,讓我們對蓮花山的地質形成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午飯過后,我們開始了自由活動。蓮花塔、蓮花城等我們都一一游玩了個遍,欣賞到了蓮花山的風景名勝,一睹了蓮花山的風采。
下午兩點,我們結束蓮花山的地質實習任務還回學校。
通過今天對蓮花山的野外地質實習,我深刻的了解了場地的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巖石和土的工程性質,認識了巖石的類型、結構和構造。同時,也使我對工程地質學這門課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為了更好的了解場地的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巖石和土的工程性質,今天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野外地質實習——蓮花山實地地質勘察。
廣州番禺區(qū)內的歷史文化遺跡很多,其中蓮花山上的古跡最為集中和具有代表性。它擁有國內罕見的、具有20xx多年歷史和保存得最完好的古采石場遺址,有建于明代萬歷年間的“省會華表”蓮花塔,有清代康熙年間建造的蓮花城以及新建的世界最高的箔金觀音立像。
蓮花山是具有二千多年歷史的古采石場遺址,其中的各種奇異石壁是長期地質作用的結果。蓮花山的構造位置處于加里東運動以來的深斷裂帶上,形成于中生代燕山運動造山期,為一典型的褶皺山系。深大斷裂為一條強烈擠壓破碎帶,共有120多條斷層組成,分東西兩斷層束,向東南有13條主干斷層,向西有14條主干斷層。此帶動力熱力變質作用強烈(屬低中壓型變質),可尋找到鉛、鋅、銅、鎢、錫等礦藏,是重要的導巖構造。中酸性巖漿發(fā)生多次裂隙式多間歇性噴發(fā),深斷裂內,巖體達100多個。為內生金屬礦床成礦帶。其地層為侏羅系上統(tǒng)高基坪群,該群為一套復雜的陸相火山巖系,由中性、中酸性、酸性火山熔巖及相應的火山碎屑巖和沉積巖夾層組成,厚度巨大。
上午大概九點四十五我們到達位于珠江口獅子洋畔,獅子洋西岸制高點的蓮花山。上山的路比較陡,沿途風景不錯。我們的車停在了山頂,在山頂小休息了一下就跟著老師去參觀踏勘蓮花山的地質地貌了。
我們首先來到望海觀音處。望海觀音背靠山,面向著大海,其規(guī)模宏大,氣勢壯觀。
在望海觀音前,有個很長的石階梯。它是由花崗巖鋪設而成的。花崗巖為全晶質等粒結構,塊狀構造,礦物成分以石英和正長石為主,其次為黑云母、角閃石等其它礦物?;◢弾r質地均勻,堅固,耐寒耐風化、顏色美觀,是良好的建筑裝飾材料。
我們沿著石階往下走,就來到了獅子巖(圖1)處。獅子巖其外形像一獅子頭,故此得名。在很久以前,由于巖石不斷的受到海水波浪的撞擊和沖刷作用,還有受到海水侵蝕作用,從而使巖石形成海蝕蘑菇地貌。巖石的巖性為沉積巖的粉砂巖。粉砂巖是指顆粒直徑為0.05-0.005mm的粉粒含量超過50%的碎屑巖。其具有粉砂質結構,薄層狀構造。其主要礦物成分以石英為主,其次為長石和白云母:膠結物以鈣質、鐵質為主。其結構較疏松,強度較小,穩(wěn)定性不高。
首先是地震。地震是一種地殼運動的特殊表現(xiàn)形式,它的成因是由于地球內部巖體所受的應力超過巖石的強度而發(fā)生瞬間位移所形成的彈性波達到地表所引起的震動。地震多發(fā)生在板塊邊緣及大斷裂帶上,每年造成數(shù)以萬計的人死亡。地震往往發(fā)生的時間較短,破壞力較大,至今在臨震預報上沒有十足的把握。因此在工程建筑中要考慮抗震設防的防災減災措施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對減小地震的災害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之后是火山爆發(fā)所引起的地質災害?;鹕奖l(fā)是由于在地殼里的巖漿,其溫度極高,又承受著地殼的巨大壓力,所以一遇地殼較薄的地方或有裂隙,巖漿就猛烈地沖出地面。
火山爆發(fā)時,石塊飛騰翻滾,它所噴出來的火山灰霎時間吞噬著周圍的一切,方圓幾十里都被籠罩在一片濃煙迷霧之中。目前,對于火山爆發(fā)我們還很難做到有效的預防。
最后我們觀看了崩塌和滑坡的相關影像。崩塌是山區(qū)常見的不良地質現(xiàn)象。它來勢迅猛,??纱輾坊蛄汉凸こ探ㄖ锏?。因此我們要做好攔截防御措施,如修筑攔石墻、落石網(wǎng)、落石平臺等?;乱彩巧絽^(qū)常見的地質災害,破壞性很大。我們要做好排水,修筑擋土墻等措施來防治滑坡。
看完這些影像后,讓我了解了各種地質現(xiàn)象發(fā)生的原因,經(jīng)過和后果,還了解了一些預防這些地質現(xiàn)象發(fā)生的措施和方法,使我增進了工程地質的知識。
今天梁老師在一號大教室為我們講述了地質圖的閱讀和工程勘察的相關講座。其中在地質圖的閱讀中,梁老師詳細講解了水平巖層、傾斜巖層、直立巖層、褶皺構造、斷層在地質圖上的特征。讓我們認識了不同傾斜程度的巖層如水平、傾斜、直立巖層在地質圖上的特征,還有褶皺構造和斷層在地質圖上的特征。在工程地質勘察的講座中,梁老師為我們講述了地質勘察的方法,勘察階段的劃分,勘探布置等。
由于老師的詳細講解,讓我們對此次的工程地質實習充滿了熱情,我們也積極地查找相關實習資料,掌握實習任務所要求的,以求能夠更加好地完成此次的工程地質實習。
野外地質考察報告篇九
206月19日晚18:55我們一行39人由黃老師帶領乘坐沈陽開往松江河的k7379次列車,開始了為期2天的考察。本次實習考察主要有兩個景點:望天鵝和長白山西坡。
6月20日早我們到達松江河站:到達后乘車赴素有“小九寨溝”之稱的――望天鵝風景區(qū)。景區(qū)內有灰色氣孔狀玄武巖、黑色致密塊狀玄武巖、灰色板狀鞍山玄武巖的形成的石壁、柱峰其柱狀節(jié)理十分發(fā)育,多為四棱、六棱體,橫向發(fā)育的柱狀節(jié)理猶如天梯,放射狀節(jié)理似孔雀開屏,縱向發(fā)育的節(jié)理外形多為四棱或六棱體。望天鵝山遠看有如一只昂首翹盼的天鵝,顧名“望天鵝”。主峰周圍怪石林立,古樹參天,與長白山主峰的皚皚白雪相映成輝。望天鵝風景區(qū)奇石怪巖多,泉水瀑布也多,讓慨嘆大自然的天工巧造。望天鵝的瀑布多而奇特,或飛流直下,氣勢磅礴;或絲絲巧掛;或從巖縫中冒出一股,悄然靜流。宛如山中藏著一把看不見的巨壺在源源不斷地傾倒著瓊漿玉液,這里僅有名的瀑布就有蘑菇泉瀑布、母子瀑布、珍珠簾瀑布、九疊泉瀑布等,而無名的大大小小的瀑布就更多了。結束一天行程晚上回酒店入住,期待第二天的天池之行。
21日早7:30我們從松林酒店出發(fā),前往長白山西坡觀賞天池。到達山門后我們改乘觀光車,沿途邊聽導游的講解邊欣賞山地垂直自然帶。最引起我注意力的是如地毯般鋪展開去的草地上,常常可見松樹和樺樹兩兩相依的動人情景:松樹高大挺拔,莊嚴肅穆,象一位陽剛偉男子;樺樹枝葉舒展,體態(tài)婀娜,似一個柔媚俏佳人。它們如同一對對情人在長白山幽會,又像在舉行盛大的集體婚禮,形成了陣容強大的“松樺變”景觀。
途經(jīng)梯子河,我們下車5分鐘時間。梯子河很獨特,說它是地上河流吧,卻只深藏于地下、只聞隆隆水聲難見河水;說它是地下暗河,撥開茅草俯身探望,卻分明可見湍急的水流。()這條河流,多數(shù)地方人們一步就可跨過去,其最寬處也不過三米。梯子河雖窄卻深,平均深度有十幾米,最深處竟達三十多米。站在橋上或河邊,小心翼翼地探頭望去,只見溝谷直立如削,非常狹窄,兩側長著青苔,潮濕光滑。谷底河水如黛,彎彎曲曲,時有時無。站在河邊,只覺一股涼氣沁人心脾,加上峭壁湍流,令人心驚膽戰(zhàn)。扔個石頭下去,好一會兒才聽到回聲。
坐車前行來到天池,到達地點下車我們開始徒步登1442級臺階到達神秘的天池。聽說上面很冷,早做好了準備,自備了小棉襖,沒想到走了一會,就開始氣喘,冒汗,干脆脫掉棉襖,輕松上陣。沿途見到警示牌“十步一歇”,真是如此啊,陡的很,比平時登山要累,當看到山上積雪是著實令我們興奮。來之前聽說開天池是靠緣分的,當我們來到山頂時,哇!這是何等的緣分啊,山上霧氣繚繞,灰蒙蒙的天,我們居然能看到傳說的天池,一陣猛拍照留念。
時間的限制我們戀戀不舍的下山了,歸途中我們游覽了長白山大峽谷又稱“錦江大峽谷”,是長白山最為壯麗的一大景觀,被譽為“中國的克羅拉多”、“火山天然熔巖盆景園”。原始混沌的大峽谷里,一座座、一簇簇巖狀體拔地而起,有的似奇峰,有的似石筍,有的似利劍,活脫脫的一組組巨大盆景撂放在游人面前。更加奇怪的是,巖狀體很像某種動物,如駱駝、獅子、犀牛、黑熊等等,有些樣子更加奇特,使人聯(lián)想到天池怪獸。
22日晚我們于松江河車站乘k7512返航結束了這次考察,有些不舍,期待下次再來。
野外地質考察報告篇十
長白山,位于吉林省延邊州xx縣和xx市xx縣境內,是中朝兩國的界山、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國家5a級風景區(qū)、關東第一山。因其主峰多白色浮石與積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積雪為年松,直上人間第一峰”的美譽。中國境內的白云峰海拔高度2691米,是東北第一高峰,而長白山最高峰是位于朝鮮境內的將軍峰。
二、長白山考察部分。
20xx年6月19日晚7點,我們一行40人由黃老師帶領乘坐沈陽開往松江河的火車,開始了三天的長白山野外考察。本次野外考察有兩個景點:望天鵝和長白山。
6月21日早7點半,我們一行隨著帶隊老師,乘坐約一小時的大巴車到了長白山腳下。此次登長白山是我第二次登長白山,第一次登的是北坡,這次是西坡,西坡與北坡不同的是需要自己爬1400個階梯。開始爬坡的時候天氣陰涼,山上充滿霧氣能見度很低,心想這回肯定看不上天池了。當艱難的.爬到天池頂部時,我很驚喜的看到了天池,夢幻的、壯觀的天池映入了我的眼簾。我們欣賞完美麗的天池之后,下山的路上也領略到了氣派的錦江大峽谷、玉蘭瀑布等景觀。
結束了三天的野外考察,給我留下了深刻又美好的回憶,我要把一路上的所聽所聞所見,講給學生們聽,讓更多的人能了解長白山。
野外地質考察報告篇十一
首先是地震。地震是一種地殼運動的特殊表現(xiàn)形式,它的成因是由于地球內部巖體所受的應力超過巖石的強度而發(fā)生瞬間位移所形成的彈性波達到地表所引起的震動。地震多發(fā)生在板塊邊緣及大斷裂帶上,每年造成數(shù)以萬計的人死亡。地震往往發(fā)生的時間較短,破壞力較大,至今在臨震預報上沒有十足的把握。因此在工程建筑中要考慮抗震設防的防災減災措施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對減小地震的災害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之后是火山爆發(fā)所引起的地質災害?;鹕奖l(fā)是由于在地殼里的巖漿,其溫度極高,又承受著地殼的巨大壓力,所以一遇地殼較薄的地方或有裂隙,巖漿就猛烈地沖出地面。
火山爆發(fā)時,石塊飛騰翻滾,它所噴出來的火山灰霎時間吞噬著周圍的一切,方圓幾十里都被籠罩在一片濃煙迷霧之中。目前,對于火山爆發(fā)我們還很難做到有效的預防。
最后我們觀看了崩塌和滑坡的相關影像。崩塌是山區(qū)常見的不良地質現(xiàn)象。它來勢迅猛,??纱輾坊蛄汉凸こ探ㄖ锏?。因此我們要做好攔截防御措施,如修筑攔石墻、落石網(wǎng)、落石平臺等?;乱彩巧絽^(qū)常見的地質災害,破壞性很大。我們要做好排水,修筑擋土墻等措施來防治滑坡。
看完這些影像后,讓我了解了各種地質現(xiàn)象發(fā)生的原因,經(jīng)過和后果,還了解了一些預防這些地質現(xiàn)象發(fā)生的措施和方法,使我增進了工程地質的知識。
今天梁老師在一號大教室為我們講述了地質圖的閱讀和工程勘察的相關講座。其中在地質圖的閱讀中,梁老師詳細講解了水平巖層、傾斜巖層、直立巖層、褶皺構造、斷層在地質圖上的特征。讓我們認識了不同傾斜程度的巖層如水平、傾斜、直立巖層在地質圖上的特征,還有褶皺構造和斷層在地質圖上的特征。在工程地質勘察的講座中,梁老師為我們講述了地質勘察的方法,勘察階段的劃分,勘探布置等。
由于老師的詳細講解,讓我們對此次的工程地質實習充滿了熱情,我們也積極地查找相關實習資料,掌握實習任務所要求的,以求能夠更加好地完成此次的工程地質實習。
野外地質考察報告篇十二
一概況:工程地質勘察是各類工民建筑和交通工程設計和施工的重要基礎工作。各類工業(yè)與民用建筑工程、交通工程建設中的地基、邊坡和洞室圍限介質等問題都與巖土體的地質條件有密切的關系。為了鞏固在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增強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使學生在課程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對基本地質現(xiàn)象的野外實地考察和現(xiàn)場實踐,獲得工程地質學方面知識的感性認識,進一步了解地質形態(tài)和現(xiàn)象的形成與其對工程施工的影響,20xx年4月20日,我們福州大學土木工程專業(yè)與交通專業(yè)在福州各地進行了前后一周的工程地質實習,為畢業(yè)以后的設計、施工中應用有關地質資料打下一定的基礎。本次實習由鄧老師、李老師以及姚老師三位老師帶領,土木工程專業(yè)六個班,交通專業(yè)2個班總共兩百多人參加。
二:實習性質。
(1)與『(大)土木工程地質』課相配合的課程實踐教學實習。
(2)為學習土木工程和交通建筑工程專業(yè)服務的認識教學實習。三:實習要求。
(1)對于土木工程和交通建筑工程有密切關系的地質作用,地質現(xiàn)象及地質。
環(huán)境條件有較深的印象。
(2)對于與土木工程和交通建筑工程的設計、施工有密切關系的工程地質工。
作的內容、過程與步驟有較清晰的感性認識。
四:實習目的。
(1)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學會用地質羅盤測量巖層的產(chǎn)狀。
(3)通過本課程的教學實習激發(fā)和提高學習土木工程和交通工程專業(yè)的熱情和興趣。建立地質環(huán)境和工程地質條件與各類土木工程建設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協(xié)調關系的思想意識。掌握實地操作技能和編寫實習報告的能力,總結此次實習與我們所學專業(yè)的聯(lián)系。
(4)同時充分認識到地質實踐對地質科學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努力、遵守紀律、團結協(xié)作等優(yōu)良品質和增強集體觀念,此外,通過實習培養(yǎng)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情操。
實習內容。
第一章:動員及觀看影像資料—不良地質現(xiàn)象,地質實況。
第二章:巖層產(chǎn)狀測量,是地質調查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在野外是使用地質羅盤直接在巖層的層面上測量的。
測量走向時,使羅盤的長邊緊貼層面,將羅盤放平,水準泡擊中,讀指北針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巖層的走向。
測量傾向時,將羅盤的短邊緊貼層面,水準泡居中,讀指北針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巖層的傾向。因為巖層的傾向只有一個,所以在測量巖層的傾向時,要注意將羅盤的北端朝向巖層的傾斜方向。
測量傾角時,需將羅盤橫著豎起來,使長邊與巖層的走向垂直,緊貼層面,等傾斜器上的水準泡居中后,讀懸垂所示的角度,就是巖層的傾角。
第三章:道路邊坡與巖石的風化。
邊坡有許多種類型,我們著重考察了土質邊坡以及巖質邊坡,下面是我們實習的幾個地點的一些實地情況:
1福廈路某路旁。
挖開的坡積物,屬于土質邊坡。因處范圍及高度都較小,故加固時只用了簡單加固方式——噴一層水泥砂漿,內部加一些排水管道。
此外,在一巖漿巖邊坡,我們還觀察了酸性噴出巖中的流紋巖,其空間排列定向有序,似有流動紋理,流體四處流動形成的流紋構造,屬于整體塊狀類型。其結構面由不同走向,不同傾向的各種結構面構成。我們選擇了一塊有代表性的結構面產(chǎn)狀用羅盤進行了測量考察:坡的走向:北偏東28°,傾向北偏西62°,傾角95°).此處的巖質邊坡較穩(wěn)定,但也存在一些失穩(wěn)現(xiàn)象,例如其結構面傾角比坡角小,存在潛在滑移。
2宏路東張水庫某公路某。
我們考察了巖質邊坡的碎裂結構,自穩(wěn)定性差。路塹式邊坡的結構等。3東張水庫。
壩區(qū)由粗?;◢弾r構成,巖石呈致密塊狀構造。壩基的花崗巖是無風化的硬質巖。巖漿巖又叫火成巖,占地殼總質量的95%,在三大類巖石中,巖漿巖占有比較重要的位置。選擇了一塊巖體我們測量了它的三個產(chǎn)狀:走向n偏e28°,傾向n偏w62°,傾角64°。
4農(nóng)大明洞附近。
當邊坡的傾向與坡向相同,且傾角較小時通常采用明洞(橫梁、縱梁、錨桿)加固。
我們觀察了一個較為特殊的邊坡,其巖石風化分帶不明顯,穩(wěn)定性較低。其主要的防護是上部按照土力學原理加固,下部按照巖石力學加固。
5.江田某加油站附近公路。
這里我們主要學習的是沉積巖和褶皺構造。從實地觀察發(fā)現(xiàn)沉積巖具有層理,層面構造,其顆粒及厚度也個不相同。另外我們還觀察了此處的褶皺構造,通過測量道路兩邊的巖石產(chǎn)狀,發(fā)現(xiàn)此處屬于傾斜背斜構造。
6.下沙海岸帶某海岬。
公路旁的花崗巖受物理、生物、化學風化作用于一身。巖體自表面向下呈全風化、強風化、中風化、未風化狀。
這里有鼓山特有的花崗巖晶洞花崗巖,其上遍布的麻點就是晶洞。作為酸性侵入巖的一種,鼓山的花崗巖有獨特的構造特征即晶洞構造。形成的環(huán)境條件和成分較為特殊,有別于其他地區(qū)的花崗巖。
半山頂某停車場采石開挖剖面,花崗巖遭受強烈的風化作用,表現(xiàn)出顯著的不均勻性,不連續(xù)性和各向異性。
鼓山西側半山坡的完整連續(xù)的花崗巖體,由于遭受強烈的風化作用的破壞。已呈現(xiàn)支離破碎的殘丘、石鼓與孤石。
第四章:侵蝕,堆積作用。
1洪塘大橋,閩江南港。
閩江的流域面積占福建土地的一半,流水量大于黃河,年徑流量可達600多億立方米。閩江的水質好,是福建的重要水源,對于福州內河的治理有重要的作用!另外,閩江含有大量質量優(yōu)質的中粗沙,為福建建設提供了優(yōu)質的材料。閩江的縱向坡度大、河流急能量大用于大力發(fā)電。
河流在正常情況下,一般上游以侵蝕為主,下游以堆積為主。下游堆積作用會引起河面開闊、沙灘很發(fā)育。但在同一河流段也可能會出現(xiàn)侵蝕、搬運和堆積同時進行的情況,流水將凹岸侵蝕下來的物質同時搬運到凸岸堆積,這就是三種作用在同一段河流中同時進行的情形。
閩江下游的南港侵蝕作用強,其形成原因主要有兩個(1)自然:河谷寬,河漫灘發(fā)育,且給水量少,但局部的侵蝕作用強。(2)人為:大量采砂,加強了侵蝕作用。
流水下游侵蝕作用強堆積弱,這里分流量不均勻,由于沖刷作用河面開闊。南北兩港河谷寬度相差大,形成原因主要有(1)自然:北港侵蝕作用強,河床比南港低,而且來水量相差較大。(2)人為:水口電站建成使下游水流含沙量減少,加劇了侵蝕作用。
下游兩岸崩塌,最嚴重的橋墩高差18米。而舊橋墩的存在,是為了保持其原有的平衡。
3下沙海岸。
海岸帶海水的地質作用:海水的侵蝕侵蝕和堆積作用在海岸的不同地帶,由于巖體不同、地貌條件不同而呈現(xiàn)不同的表現(xiàn)。
實習心得總結。
忙碌的生活時間總是過得很快,經(jīng)過五天的實地考察,雖然很累,但是現(xiàn)在想起來,我們學到了很多的東西,除了自己對課本上內容更加清晰外,對三大類巖石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讓我知道了書本上的東西都是死的,如果你不和實際聯(lián)系起來的話它只能變成無用的東西,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盡量多的去實踐,如果實習的時間能再長一點的話我們就能進行更深入的考察,對各種地址面貌有個更深的理解。這次實習也讓我認識到團體協(xié)作的力量,。同時,懂得和組成員合作的重要性。這些都將對我們日后的學習乃至工作起到積極的作用。實習的過程也培養(yǎng)了我們吃苦耐勞的精神,使我更清楚地認識到自身存在的種種不足,激發(fā)了我在將來學習的熱情!
野外地質考察報告篇十三
2001年7月15日晚8:30我們一行20人由何老師帶領乘坐北京開往長春的t59次列車,開始了為期7天的畢業(yè)實習考察。本次實習考察設有兩個地點:長春和長白山。
7月16日早7:00我們到達本次實習的第一站:長春。長春的實習時間為兩天,住在站前的天池賓館。東北師范大學的王教授為我們介紹了長春城市地理概況,并利用兩個半天的時間驅車帶領我們參觀了長春市容,介紹了長春市發(fā)展的歷史。
在短暫的參觀過程中使我感到這座坐落在東北平原腹地的城市正以自己獨特的優(yōu)勢,持續(xù)快速地發(fā)展著。長春是一座新興的城市,建成歷史200多年,現(xiàn)為吉林省省會和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交通中心。面積20571平方公里,人口713萬人。長春地處東北地區(qū)的中心,自然條件優(yōu)越,位于中溫帶,土壤肥沃,屬黑土帶,年均溫4—5攝氏度,地貌類型為長白山到北部平原過渡的山前地帶,因此城市街道呈波狀起伏。在市區(qū)內的東部自南向北有伊通河流過,是長春地區(qū)的一條重要的水運線。
1894-1895年日俄戰(zhàn)爭以后,長春市區(qū)以二道溝為界形成沙俄和日本國的附屬地,現(xiàn)都有遺址保留。1931-1945年侵華戰(zhàn)爭期間,長春為偽滿州皇都,成為殖民地城市。日本人在此開發(fā),形成以同心圓(單中心)為中心的放射狀街道布局形式。1948年長春市解放以后,大規(guī)模進行經(jīng)濟建設,國家在此先后興建了汽車廠、客車廠、機車廠、東北光學儀器廠等一批重點企業(yè)。成為全國重工業(yè)基地之一。長春市的科教育事業(yè)發(fā)達,是全國知識密集區(qū)。科研單位眾多,力量雄厚,著名的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長春市物理研究所,等成為全國研究中心。吉林大東北師范大學、白求恩醫(yī)科大學、長春科技大學、吉林工業(yè)大學等一批大專院校,均具有雄厚的科研實力。發(fā)達的科技和教育,使長春蘊涵著極大的發(fā)展?jié)摿?。
長春有森林城的美譽,城市綠化覆蓋率近40%,列全國大城市前列。位于市區(qū)東北部的偽滿州皇宮,是中國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第三次“登基”時的宮殿。此外,偽滿政府的“國務院”等“八大部”舊址成為國家級旅游景點。
一天半的長春之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使我深深感到這座城市的蒸蒸日上,極大的發(fā)展?jié)摿ΑT搁L春市有更美好的未來。
7月17日下午乘k59列車從長春出發(fā)開往白河,第二天上午到達長白山。長白山的考察內容包括:參觀長白山自然博物館,觀林-海;登主峰 天池;長百第一瀑布,小天池,及地下森林的考察。
長白山,位于吉林省東部,是中、朝兩國的界山,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全區(qū)南北最大長度為80公里,東西最寬達42公里,總面積196465公頃。該地區(qū)屬于受季風影響的溫帶大陸性山地氣候,具有明顯的垂直氣候變化帶。
長白山堪稱自然資源寶庫,同時又是一座擁有神奇自然景觀的山。這里“一山有四
季,十里不同天”。從山下到山上,完整的垂直自然景觀和生態(tài)系統(tǒng)令人稱奇。從山腳的闊葉紅松混交林帶到半山腰的暗針葉林帶,從山腰的高山岳樺林帶到高山苔原帶,層次分明。長白山森林資源豐富,且有林地大部分為天然林,在天然林中,主要的優(yōu)勢樹種是混交林、針葉林、云杉林、闊葉林和落葉松林。其中針葉林占59%,主要樹種為紅松、云冷杉、落葉松,闊葉林占41%,主要樹種為水曲柳、胡桃楸、椴樹、柞樹等。
長白山地森林資源豐富,受自然條件的影響,植物種類也十分豐富,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有2277種,其中低等植物17目59科550種,高等植物56目187科1727種。高等植物中有36種珍稀物種,如:人參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還有刺人參、巖高蘭、山楂海棠、長百松、天麻、刺五加、草蓯蓉、野大豆等名貴藥用植物有人參、黨參、東北刺人參、黃芪、貝母、天麻、紅景天、木靈芝等。此外長白山自然保護區(qū)內的動物種類繁多,是一座生物物種的天然貯存庫,目前野生動物有1225種,一級保護動物6種,國家二級保護動5種,這些珍貴的動植物資源構成了長白山天然的自然博物館,1980年長白山加入了國際生物圈保護區(qū)網(wǎng),列為世界自然保護區(qū)。1986年,國務院批準長白山自然保護區(qū)為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qū)。
長白山神奇、古樸的自然風光、別具一格的氣候成為著名旅游勝地。長白山是一座休眠火山,環(huán)抱天池有十六峰,形態(tài)各異,主峰白云峰海拔2691米,有人說她是“千年積雪萬年松,直上人間第一峰”。長白山天池,海拔2189米,集水面積21.4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04米,湖水終年不停向外流淌,行程68米高的長百瀑布,流入二道白河,成為松花江的正源。登上白頭山,俯看天池,恰逢晴空萬里,水平如鏡,湖水透藍深邃,藍天、白云、群峰倒映水中,有“處處奇峰鏡里天”之美。
《野外實習考察報告》全文內容當前網(wǎng)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9860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