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總結(jié)是對過去所做工作效果的總體評價和總結(jié)情感表達是情感智能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我們不斷提高和培養(yǎng)。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音樂推薦和樂器學習資源,供大家借鑒和學習。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思路篇一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孔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3.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yǎng)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通過詞句理解爬山虎的特點,并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的。
第一課時
交流圖片、認識爬山虎
1.組織學生交流觀看自己在課前搜集到的爬山虎的圖片,指導學生觀察畫面上爬山虎的樣子,并說一說是按什么順序觀察的。
2.鼓勵學生介紹爬山虎,并說一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
朗讀課文、認字解詞
1.讀準字音,畫出不理解的詞語,查閱工具書解決。
2.交流學習成果,指名讀幻燈片上的字詞。
默讀課文、理清脈絡
1.再讀課題,說說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
2.默讀的過程中,提出自己的疑問,小組討論解決部分疑問,再梳理問題。
(1)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的?它是怎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它的葉尖為什么一順朝下?
(2)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寫了幾部分內(nèi)容?
說一說,畫一畫爬山虎腳的樣子。
1.讀相關(guān)段落,找出描寫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詞語讀一讀,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爬山虎腳的樣子。
2.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動手畫一畫,看看誰畫得最正確。
3.同桌互相看看畫得是不是像課文所寫的那樣。
4.再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
齊讀第4自然段,并練習背誦。
引導學生把課文背誦下來,有意識地進行語言的積累。
利用課余時間觀察學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記錄下來。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思路篇二
1、學會本課五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4、自覺運用抓重點詞句、聯(lián)系生活實際等閱讀方法讀懂課文。
5、學習作者細心觀察、連續(xù)觀察的方法,激發(fā)留心周圍事物的興趣。
1、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難點)。
2、領(lǐng)悟作者細心觀察、連續(xù)觀察的方法。(重點)。
3、把觀察到的事物具體地、有順序地寫下來。
一、課前游戲,激疑激趣。
1、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就給大家猜兩條謎語,看誰猜得又對又快。
第一條: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打一種植物,是什么?(葡萄)。
第二條,上搭架,下搭架,開黃花,條條青龍?zhí)偕蠏?。也打一種植物。(絲瓜)。
2、如果種葡萄和絲瓜啊,還要做一項特殊的工作,什么工作?(要給他們搭架子。)。
不搭架子行不行?(不行,不搭架子,他們就沒法兒往上爬了)。
二、揭示課題,感知文題。
過渡:剛才我們都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6課。(板書課題)。
誰知道老師為什么把“腳”這個字寫得這么大嗎?那按照他這個意思,這題目該怎么讀呢?指名讀。
老師把腳這個字寫這么大,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呢?相信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會有新的理解。
三、交流預習,理清脈絡。
1、學生交流:課前,通過預習,你們對爬山虎的腳有了哪些了解?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介紹)。
2、教師參與:課前,老師也了解了爬山虎的腳,我還從這本書(出示《十萬個為什么》)中了解到,爬山虎的腳其實是它的另一種根,因為它生長在空氣中,所以叫氣生根。你看,老師這是怎么了解的?觀察、讀課外書、查找資料都是預習的一些好的方法啊。我們運用這些方法都對爬山虎的腳有了一些了解。那么,葉圣陶爺爺他是怎樣寫爬山虎的腳的呢?請同學們看第6課。
(二)初讀感知,讀準詞語。
1、檢查字詞。出示課后生字,指名讀。
2、出示:嫩莖一順兒漾起波紋。
觸著墻痕跡蛟龍。
強調(diào)多音字及兒化音的讀法。
3、快速讀讀課文,看一看課文哪幾個自然段講的是爬山虎的腳呢?
(1)誰知道課文哪幾個自然段講的是爬山虎的腳?(3、4、5)。
(2)課文除了講爬山虎的腳,還講了什么?(葉子)。
四、以讀代講第二自然段。
1、自讀一讀第二自然段。注意:在這一段中有一句話非常重要,從這句話中我們就能知道這一段重點講的是什么?請同學們一邊讀一邊把這句話畫下來。
2、出示:“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p>
(1)你能從這句話里讀出這一段重點講的什么嗎?(長大了的葉子)。
(2)你從哪兒看出來的?(引人注意)。
3、再讀讀這段話,看哪幾句話具體講的是長大了的葉子?(3、4、5句)。
4、那誰能通過朗讀把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表現(xiàn)出來呢?(學生練讀)。
(1)指名讀。(學生評議)。
(2)欣賞爬山虎葉子畫面,聽老師讀。
(3)指名讀。老師給你配上一段優(yōu)美的音樂。讓你來美美地讀一讀,其他同學一起來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長大了葉子。
(這位同學讀的時候,聲音和感情都非常豐富,這可以用一個四字的詞來形容。哪個詞?聲情并茂。讀書就應該這樣去讀。)。
過渡:剛才我們一起欣賞了爬山虎長大了的葉子。那么爬山虎的腳又是什么樣呢?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思路篇三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
2、能流利得朗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3、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觀察能力教學重點:
1、通過對課文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2、學習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點,把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方法教學難點:爬山虎的腳往上爬的過程教學時間:兩課時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1、談話:同學們,大自然是神奇的,我們領(lǐng)略了錢塘江大潮的壯觀神奇,感受到鳥的天堂的勃勃生機,更驚嘆于火燒云的多姿絢麗,今天老師帶同學們一起去認識一種植物——爬山虎。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簡介作者,認識爬山虎這種植物。
二、總體感知,明確重點。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語句。
2、檢查識字,讀文情況。
1、強調(diào)生詞讀音:
2、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三、初步了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1.同學們,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爬山虎的腳》,誰能夠說說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寫爬山虎的?(爬山虎的葉子和腳)。
2.葉圣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3.結(jié)合這張圖片,文中描寫葉子的美又體現(xiàn)在哪幾個方面呢?(顏色美、排列美、動態(tài)美)誰能夠挑戰(zhàn)一下自己,來讀讀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這些優(yōu)美的句子,有關(guān)顏色美、排列美、動態(tài)美的句子呢?(指名讀)4.為什么會把爬山虎寫得那么生動具體?我們下節(jié)課繼續(xù)學習。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1.認讀生詞。
2、通過對一、二自然段的學習,我們感受到葉圣陶爺爺描寫的爬山虎的葉子很美。結(jié)合這張圖片,誰能夠挑戰(zhàn)一下自己,背背有關(guān)顏色美、排列美、動態(tài)美的句子呢?(指名背、齊背)。
3.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墻,鋪得那么美,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lián)系。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來學習本文的重點——爬山虎的腳。
二、學習課文三至五自然段。
2.出示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5.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人注意的是葉子,可是作者卻能把隱藏在葉子間的腳寫得這么具體詳細,說明了什么?(觀察細致、耐心)課文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齊讀讀第三自然段,我們再來感受一下作者準確、生動地用詞。6.那到底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呢?指名讀第四自然段,想想:這一段主要講了什么。讀的過程中想像一下,并且用橫線劃出爬山虎在墻上爬的動作的詞語。匯報交流。
7.師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邊說邊演示。
抓住這幾個準確、生動的動詞,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同桌之間互相說說,并用手演示。
8.就這樣,爬山虎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就這樣,我們才會看到一大片的爬山虎。但是如果把爬山虎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行嗎?為什么?那作者又是怎么知道爬山虎的腳是這樣爬的?(通過親自觀察)由此我們又可以看出作者怎么樣???(觀察認真、細致、有耐心)齊讀。
9.體會比喻句的用法?!叭绻阕屑毧茨切┘毿〉哪_,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碑嬀€的句子,把()比作(),寫出了爬山虎的腳的形狀,同時也表達出了作者對爬山虎的腳的喜愛。10.齊讀第五自然段,那是不是所有的爬山虎的腳都緊緊地巴住墻壁?(不是)那沒觸著墻的腳怎么樣了?(一個小組讀第五自然段)。
11.觸著墻的爬山虎怎么樣啊哪些詞語可以看出爬山虎的腳很牢固的?(相當、休想)你能不能用另外的詞語來代替它們?(非常、別想)正因為有了腳,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滿高墻;正因為有了腳,爬山虎才不怕風吹雨打,牢牢地巴在墻上。此時此刻,你覺得爬山虎的腳怎樣?你想用什么詞語贊一贊它?(神奇)。
三、引導發(fā)現(xiàn),發(fā)散思維,總結(jié)寫法。
1.學了這課,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啟發(fā)?(觀察細致,要抓住特點觀察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你要向葉圣陶爺爺學習什么?(留心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用準確、生動的詞語,抓住事物的特點來描寫事物。)。
2.生活中,肯定也有你們喜歡的植物。那你發(fā)現(xiàn)哪些植物充滿神奇呢?四人小組說說這些植物的特點。
3.既然我們想學習葉圣陶爺爺,那我們就拿出實際行動來,向他一樣親自去仔細地觀察一種植物。相信經(jīng)過同學們的努力,也可以象葉圣陶爺爺一樣,有驚奇的發(fā)現(xiàn)。
四、歸納總結(jié),拓展延伸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腳寫得這樣生動具體?
1、作者首先進行了長時間的連續(xù)觀察。
2、作者再(對爬山虎的葉子和腳)進行了細致的觀察。
五、作業(yè)。
1、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抄寫優(yōu)美的詞句。
2、課外練筆。
請你仔細觀察一種攀爬植物(如:葡萄、牽?;ǖ龋?,仿照課文寫一寫,內(nèi)容要具體,語言要通順。
六、板書設計。
位置莖上。
腳怎么爬觸——巴——拉——貼沒觸墻萎了變化。
觸著墻牢固。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思路篇四
1.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體會作者觀察的仔細及用詞的準確,培養(yǎng)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2.了解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什么樣子,產(chǎn)生仔細觀察事物的興趣。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通過朗讀課文,了解爬山虎腳的樣子及特點。
體會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以及爬山虎的腳與葉的關(guān)系。
:課件演示。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zhí)偕蠏?。(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答不出來,出示圖片)。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
2.導語。
(生:因為它有腳。)(板書:的腳)。
3.對課題質(zhì)疑。
看了這樣的題目也許你會問,爬山虎是一種動物嗎?不然,怎么會有腳呢?爬山虎是一種植物,夏天到了,我們就能隨處見到這樣美麗的爬山虎,(課件展示圖片)。
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葉圣陶爺爺就是一個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人。他用優(yōu)美的語言為我們描述了爬山虎的腳。
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爬山虎的腳》。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注意生字詞語的讀音。
2.學習生字詞語。
(1)出示生字詞語:嫩綠、舒服、均勻、緊貼、痕跡、逐漸、
句子中的生字:我家也有爬山虎,從小院的西墻爬上去,在房頂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2)出示二類詞語:空隙、蝸牛、觸角、蛟龍、枯萎、漾起波紋。
3.再讀課文。
問:課文都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內(nèi)容?請同學們再仔細讀讀課文。
(1)問:爬山虎長在什么地方呢?課文哪個自然段介紹了爬山虎的生長環(huán)境?
師:我們一起看看爬山虎,(出示爬山虎的圖片)。
追問:你覺得爬山虎有什么特點?
(爬山虎很茂盛,很能爬)。
(2)師:葉圣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是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讀了有什么感受?(美)。
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隨著學生的意思,出示句子指導朗讀理解句子意思: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就變成嫩綠的。
師:這句話告訴我們什么?(能從葉子的顏色區(qū)別葉子的生長時間)。
新葉子和長大了的葉子除了顏色的不同,還有什么不同?
新葉子很小,不大引人注意。
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
指名讀句子。
師: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過程中有什么變化?
(板書:顏色:嫩紅——嫩綠)。
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讓人看著非常舒服,還一順兒朝下,均勻地鋪在墻上,沒有重疊,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師: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讓人看著就非常舒服。我們趕快來看一看吧!
(出示圖片,體會葉子的顏色新鮮,排列整齊)。
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師:想欣賞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樣子嗎?(放視頻)。
隨著視頻老師說:微風拂過爬山虎的葉子,蕩起波紋,多好看啊!
誰再來讀讀這句話?(指名朗讀)。
(3)師:作者為什么把葉子寫的這么美呢?(認真觀察)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4)小結(jié):課文第二自然段圍繞葉子的特點寫得非常具體,無論是葉子的顏色,還是靜態(tài)、動態(tài)都給人以美的享受。
三、總結(jié)。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師: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著名作家葉圣陶爺爺寫的《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
知道了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葉圣陶爺爺通過深入細致的觀察,把滿。
墻的爬山虎葉子寫得很美。那么,爬山虎的葉子有什么特點呢?課文第。
二自然段向我們作了介紹,下面請同學們用課文里的話介紹一下爬山虎的葉子。(讓我們再一次重溫一下葉圣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根據(jù)背誦提示,誰來把第二自然段大聲地背誦一遍?)。
(放課件:學生齊背課文第二自然段)。
(指名背誦,其他同學在底下小聲地背誦。)。
2.師:通過這一自然段的學習,我們知道葉圣陶爺爺通過爬山虎葉子生長變化,寫出了爬山虎的葉子顏色鮮艷醒目,排列均勻,寫出了葉子的美。讓我們欣賞到爬山虎葉子的特點。(板書:賞“葉”)。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字里行間滲透著爬山虎葉子的美麗,我們上節(jié)課賞了葉,(板書:賞葉)。
二、講讀第三自然段。
1.師: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課文內(nèi)容??纯醋髡呤窃鯓訃@“爬山虎的腳”這個意思,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具體、寫清楚的。(板書:觀“腳”)。
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觀腳(板書:觀腳)看看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這個意思,把內(nèi)容寫具體,寫清楚地。)。
2.學生自讀課文第3、4、5自然段。
學生自讀課文第3自然段。
師提出:邊讀邊思考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樣子的?顏色怎樣?
3.師:爬山虎的葉子這樣的繁茂、美麗,充滿勃勃生機,跟它的腳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出示圖片)誰能說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腳的樣子像什么?顏色是怎樣的?(指名說)。
課文是怎么寫的?(出示句子)。
直接出示句子,指名讀句子。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指名再讀一讀。
師問:把爬山虎腳的樣子比作什么?(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
(葉圣陶爺爺觀察得很仔細、觀察十分細致。)。
(展示學生畫的畫,簡單的進行一下評價)。
4.理解句子。
(1)再讀讀句子,從這幾句話中你知道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嗎?
如果學生說“長在莖上”,引導:再讀讀,長在莖上的什么位置?
如果學生說“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就問:跟葉柄長在一起嗎?
出示: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追問:“莖上長葉柄的反面”是什么位置?請看圖片。(出示圖片)。
(2)我們知道了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再來看看它長的樣子?
如果學生說“像蝸牛的觸角”,就問:蝸牛的觸角是什么形狀的?一起來看看。(出示圖片)。
這樣的觸角像什么?——如果學生說“像細絲”追問:什么樣子的細絲?
枝狀的細絲什么樣子?像樹杈似的,誰來畫一畫?
細絲肯定很細,可不像樹杈一樣直挺挺的,要有一些彎曲。
爬山虎的腳是枝狀的細絲,像蝸牛的觸角,這就是爬山虎的腳的形狀。
出示:枝狀的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3)那顏色呢?(出示:嫩紅)。
(4)我們知道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反面,是枝狀的細絲,像蝸牛的觸。
角,又是嫩紅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
發(fā)給學生一張簡筆畫,指讓學生畫出“腳”的位置。
展示,并做簡單的評價。
(5)這就是爬山虎的腳,請你向同學們再來介紹一下爬山虎的腳。
出示句子,指名讀句子。
三、講讀第四自然段。
1.師:爬山虎有了這樣奇特的腳,那他是怎么向上爬的呢?課文的第幾自然段寫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第四自然段)。
2.學生自讀(默讀)第四自然段。
3.師:誰能用書上的一句話概括的說一說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
師:“這樣”指的是哪樣呢?爬山虎的“一腳”到底怎么爬的?再讀讀第四自然段。找出有關(guān)的句子。
4.學生再次自讀第四自然段。
出示句子: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xiàn)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
(指名再讀句子)。
師:哪一組的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指名演示)。
你們同意他的這種爬法嗎?
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
爬山虎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問:這兩句話有什么不同?換“一步一步”行嗎?為什么?
師:人走起路,腳印可以很多,但只有兩只腳,這叫“一步一步”走。但爬山虎的腳是無數(shù)的,每長出一只腳,就巴住墻,不能再動了,再往上爬,就要再長出一只腳,長一只腳,巴住墻,再長出另一只腳,再巴住墻,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斷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圣陶爺爺說,“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師: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師:它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右爬,爬滿整個墻,所以才有葉圣陶爺爺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寫的“一陣風吹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的很”。真是會讀書的孩子,懂得運用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
5.師: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又怎么樣呢?
四、講讀第五自然段。
學完了這段,你知道了什么?
(沒觸著墻的腳萎了,觸著墻的牢固,腳與墻有密切關(guān)系。)。
五、鞏固練習。
1.出示,按課文內(nèi)容填空。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這個意思,寫了三個自然段。先講了_____;再講_____;最后講_____。
(葉子是為了烘托爬山虎腳的作用。沒有葉子提供營養(yǎng),爬山虎的腳也不會長得好。爬山虎的腳巴得牢,正是為了葉子的生長。爬山虎的腳和葉子誰也離不開誰。)。
3.師:爬山虎的葉子固然是綠得新鮮,引人注目,但它的腳卻是不大會引起我們注意的。但葉圣陶爺爺無論是寫爬山虎的葉子,還是寫它的腳,都是那么有條有理,敘述具體,這是什么原因呢?(觀察細致)。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后指定的段落。
2.小練筆:仿照課文的寫作方法,觀察一種植物,按一定的順序?qū)憽?/p>
下來,注意觀察植物的葉、莖、花、果等。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思路篇五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4、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yǎng)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1、通過抓住重點詞句,品讀句子,學習作者描寫的方法,并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事物的特點。
2、抓住關(guān)鍵詞語,引導學生理解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學習作者是怎樣把觀察到爬山虎具體的、有順序地寫下來。
:2課時
1、多媒體課件
2、有關(guān)爬山虎的資料、圖片和作者的資料
一、課題導入,激發(fā)興趣
1、齊讀課題,看到這個題目,你想到的是什么?(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它怎么爬?爬山虎是怎樣的?)
2、介紹資料:(一邊展示圖片,一邊介紹)爬山虎,也稱為“巴山虎”、“地錦”、“常青藤”,是葡萄科植物。常攀緣在墻壁或巖石上。爬山虎占地少,生長快,綠化覆蓋面積大。
3、今天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和葉圣陶爺爺一起細心觀察“爬山虎”。
4、介紹葉圣陶:原名葉紹鈞,江蘇人,我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他先后創(chuàng)作、出版了我國第一部童話集《稻草人》、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倪煥之》。
二、自由朗讀課文,掌握生字新詞。
1、指名朗讀,讀準字音。
2、投影生字詞,多種方式朗讀(開火車讀、齊讀、指名讀)
3、重點指導:
多音字:
鋪、重、著
疊:下面是“且”
4、劃出不理解的詞語,聯(lián)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話理解。
引人注意:形容人或事物具有特色,吸引別人的注意力。
均勻: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數(shù)量與比例相同,大小粗細,時間的間隔相等。
重疊:同樣的東西層層堆疊,互相覆蓋。
空隙:中間空著的地方。
葉柄:葉片與莖的聯(lián)系部分。
觸角:指某些有爪動物、節(jié)足動物或是軟體動物等生長于頭部的一種感覺器官。
痕跡:指事物經(jīng)過后,可覺察的形影或印跡。
三、理清課文脈絡
1、熟讀課文,小組討論:思考:課文哪些地方是寫爬山虎的腳的?作者觀察了什么?
2、匯報交流:
學生甲:3-5段寫爬山虎的腳
學生乙:第三自然段寫爬山虎的樣子、第四自然段寫爬山虎是怎樣爬的,第五自然段寫爬山虎與墻的關(guān)系。
3、再次讀課文,思考其他段落寫了什么?
4、梳理課文脈絡
(1)按照作者的觀察順序,課文可以分為幾部分?
(2)學生匯報:
課文可以分為三部分:
(1)爬山虎生長的地方
(2)爬山虎的葉子
(3—5)爬山虎的腳
四、熟讀課文,感悟爬山虎的葉子
1、自由朗讀1-2自然段,思考:作者觀察了爬山虎的什么?作者是怎么寫的?
2、學生匯報:
學生甲:第一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是墻,第二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
3、齊讀第二自然段,思考:抓住關(guān)鍵的詞語和句子說說作者觀察到爬山虎的葉子是怎樣的?劃出關(guān)鍵詞句。
4、學生匯報:
學生甲:爬山虎的葉子剛長出來的時候是嫩紅的,長大后就變成嫩綠。
學生乙: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五、指導朗讀、背誦課文
1、有感情地朗讀1-2自然段,嘗試一邊想象畫面,一邊背誦。
一、回顧、導入
1、上一節(jié)課我們跟隨著葉圣陶爺爺觀察到了什么?(爬山虎的葉子,嫩紅—嫩綠,一順兒朝下)
2、我們課文的題目是爬山虎的腳,葉圣陶爺爺觀察到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下面我們繼續(xù)跟隨葉圣陶爺爺仔細觀察爬山虎的腳。
二、熟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一)齊讀三四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它是怎么爬的?劃出關(guān)鍵的詞語和句子。
(二)小組討論交流:
1、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長在莖上,是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2、品味這句話,抓住細絲和比喻手法引導學生想象爬山虎的樣子。
3、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顏色是嫩紅)
4、學生動手畫一畫爬山虎的腳。
5、齊讀第三自然段,展示圖片,加深理解。
(三)默讀第四自然段,思考:爬山虎是怎樣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作者是如何描寫的?
1、學生匯報:
學生甲:爬山虎的腳觸著墻,巴住墻,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
2、讓學生反復朗讀這一自然段,抓住重點詞語,配合示意圖,體會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的。
觸:碰著
巴?。壕o緊靠近
緊貼:緊緊貼著
3、展示圖片,引導學生背誦這一段。
4、齊讀第五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腳沒觸著墻會怎樣?觸著墻又會怎樣?
通過對比,讓學生理解爬山虎的腳與墻的依賴關(guān)系。
沒觸著墻:萎了觸著墻:逐漸變成灰色
四、總結(jié)全文,學會觀察
2、我們也要學習葉圣陶爺爺細心、連續(xù)地觀察,并用準確的語言把自己觀察的發(fā)現(xiàn)寫下來。
3、再讀全文,好好品味葉圣陶先生怎樣把觀察到的寫具體。
6爬山虎的腳
生長的地方:墻(沒觸:萎了觸著:變成灰色)
葉子:嫩紅——嫩綠一順兒朝下(葉子的尖)
爬山虎的腳:莖上、細絲、觸、巴住、拉、緊貼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思路篇六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有順序、深入細致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觀察能力。
2.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的。
3.朗讀課文,能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學重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學習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點,把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請同學們讀一讀上面這兩幅對聯(lián)。(多媒體播放)。
葉綠滿墻滿綠葉,風卷碧浪碧卷風。(回文聯(lián))蒼蒼翠翠處處蔥蔥郁郁,層層疊疊時時貼貼爬爬。
師:我請同學來讀一讀。
2、讀了這兩幅對聯(lián)你想到了什么植物?
二、講授課文。
1、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有趣的課文《爬山虎的腳》。(板書課題)師:看了這樣的題目也許你會問,爬山虎是一種植物怎么會長有腳?在我們米易就生長著這樣美麗的爬山虎,你注意過嗎?葉圣陶老爺爺用優(yōu)美的語言為我們描述了爬山虎的腳。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
2、師:現(xiàn)在我們來分組(分個人)朗讀。
(2自然描寫爬山虎的樣子,3、4、5描寫爬山虎的腳)。
5、總結(jié):你們看,葉圣陶老爺爺觀察得多細致呀,連他們的細微的變化都看在了眼里。我更喜歡長大的葉子。
“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葉尖兒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保ㄓ泻⒆觽冚p聲附合我。)。
欣賞這一墻的樣子,宛如欣賞一片綠綠的湖,或者是一片綠綠的海。風吹來,那綠波蕩漾著,人的心也隨之歡暢起來。那葉子真(美)!我有一個朋友專門為爬山虎的葉子做了一個小片子,可是沒找到合適的配音的人。我說我的孩子們個個棒,找他們準行。怎么樣。要不要試試?咱們先看一下片子??纯茨隳苡媚男┱Z句表達最合適。
放演示葉子的課件。
第一節(jié)是葉子小的時候長出來嫩紅的樣子。第二節(jié)是長大的葉子鋪滿墻的樣子。(在師放片子的同時,幾個孩子分試著配音。)。
師:同學們配得可真不錯。那么我就更有信心地讓孩子為下面的內(nèi)容再試一把了。爬山虎的葉子如此之美,那他是如何在整面墻上來展示它的美麗的?是誰的功勞?對!是爬山虎的腳!那么我們一起來看課文的第三自然段,來認識爬山虎的腳。
三、精學感知。
(一)、第三自然段的學習。
1、請孩子自讀這個段落,注意聆聽。看看你從中知道了有關(guān)爬山虎的哪些知識。一遍讀不出再來一遍。
2、生讀課文。
3、孩子們匯報內(nèi)容。
師:你知道了爬山虎的腳長在哪里?(長在莖上)。
師:“那是腳生長的什么?”(位置)。
師: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對。還有什么?(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
是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
師:腳的形狀像什么?(像蝸牛的觸角)。
師:那觸角什么樣兒?你知道嗎?(長在頭上,軟軟的,細細的……)。
師:老師給咱們捉了一只小蝸牛,我們來看一下它的觸角和爬山虎的腳是不是相似。放課件,做比較。
師:真的很相似?形狀相似。
它的觸角的顏色,是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師:孩子們知道的可真不少。腳的位置、形狀、顏色,那就是它的特點。誰能把剛才說的來總結(jié)一下。(隨學生復述,師板書: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我們現(xiàn)在都知道了爬山虎的腳的特點,那我們能不能再看著片子來為爬山虎的腳來配音了?你可以看著書來配。
師放課件。幾名學生看著書,配音。
師:“我看到有同學不看書能配音了,誰來試試?”
師:我們說爬山虎的腳引人注意嗎?不引人注意,所以葉圣陶老爺爺說以前也沒注意到爬山虎的腳??墒撬F(xiàn)在注意了,所以他就知道了腳的特點。他觀察得可真仔細,而且寫得很具體、清楚的。他不僅發(fā)現(xiàn)了腳的位置、形狀和特點,還知道了他是怎么爬上去的呢。
(二)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師:把課文讀通,看看爬山虎的腳是怎么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注意有幾個很重要的動作,你可得好好看看呀。你可以把桌面當墻,也可以把同學的背當墻,來爬一爬吧。一會兒咱們看誰爬的最精彩。
學生讀課文,小組探討爬的動作。師進小組一起和孩子們做動作。指導準確表達。
師:(在墻上做動作),我(手做腳)爬的時候先巴住墻,然后拉那嫩莖,使它貼在墻上。
師:巴住墻是不是就樣,(做動作),牢牢地貼住,吸住墻?
師:真好,你感覺得不錯。小細絲變成小圓片,巴住墻,就好像是小壁虎的腳上的小吸盤一樣牢牢地抓住墻。
請三四名學生演示自己的爬,并邊做邊說。
師:我看到爬山虎的腳爬的可真好。它得先觸著墻,然后再巴住,細絲由原來的直的變彎,拉住嫩莖,使它緊貼在墻上。(師邊說邊板書:觸、巴、拉、貼)。
再次配音,看課件演示,學生表達過程。
(蛟龍的爪子)。
(三)學習課文第五自然段。
生從課文中找出腳變化的語句,讀出來。
(是觸到墻的腳)為什么?
師:哦,你看到了萎的腳呀。來。再看一下,萎是不是說蔫呢?從課文中找一下答案。
回答:“萎的意思干枯,衰落。應該是沒有痕跡了。我們看到的應該是觸到墻的。沒有觸到的就沒了?!?/p>
板書:觸到墻的,沒觸到墻的。
師:如果仔細看那細小的腳,你會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你想到什么呢?(蛟龍的爪子)。
齊讀這個比喻句。
四、學生活動:
根據(jù)課文2、3、4、5自然段的描述,請同學們分成小組進行畫畫比賽,畫一畫爬山虎,畫出它的葉子、腳、莖。每個組選一個同學畫,其余三個指導,出謀劃策。畫完后我們進行評比。
老師點評,指出長處和不足。然后老師出示規(guī)范的畫法。
五、總結(jié)點題。
爬山虎的葉子固然是綠得新鮮,引人注目,但它的腳卻是不大會引起我們注意的。但葉圣陶陶爺爺無論是寫爬山虎的葉子,還是寫它的腳,都是那么有條有理,敘述具體,這是什么原因呢?(觀察細致)。
師:寫爬山虎的腳,還有許多別的內(nèi)容可寫,作者為什么選取了課文中的三方面內(nèi)容向我們介紹呢?(最能說明爬山虎的特點。)。
生活中有很多我們忽視的東西,他們的美和奧妙要我們來發(fā)現(xiàn)。那就讓我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去觀察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更多的美。
那么課下,我們就用學習葉老爺爺寫這篇課文的寫法來寫一種植物的片斷,不用著急,老師給我們足夠的時間去觀察,看看誰是觀察最細致的孩子!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思路篇七
可以有效地幫助廣大學科老師將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積累轉(zhuǎn)化為多媒體課件方式。
多媒體課件開發(fā)一直到今天仍然存在“兩張皮”的效應。傳統(tǒng)的軟件開發(fā)一般是由學科老師和計算機制作人員組成,由于各自的專業(yè)所限,有效的教學溝通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許多商業(yè)化教學軟件的質(zhì)量都是由此引起的)。為解決這一難關(guān),一方面制作群體應增配教學設計人員(主要是教學形象轉(zhuǎn)化設計者);另一方面就是要大力倡導廣大教師盡快學會運用教學稿本而成為多媒體軟件的創(chuàng)意和設計者。教學稿本就是為教師們而設計,下面以幾個教學實例說明教學稿本的設計撰寫。
有了一定理論的儲備,我們就很容易找到多媒體教學設計的表達邏輯了。為了明確多媒體課件設計的特點及其表現(xiàn)形式,我們先看下面兩個按常規(guī)教學形式表達的一個多媒體教學設計方案(教案)。
1、培養(yǎng)學生細致觀察的和口語表達的能力。
2、認識爬山虎的腳的顏色、形狀和生長部位。
3、重點理解爬山虎的腳是怎么樣一腳一腳爬上墻的。
4、結(jié)合觀察發(fā)展學習的審美情操。
文字教材、多媒體課件。
1、創(chuàng)設審美情景,以為主導地極大地調(diào)動學習的積極與主動。
2、教學設計分為四個大的環(huán)節(jié):
創(chuàng)設情景,審美欣賞—細致觀察,建構(gòu)新知—反饋操作,強化認知—形成評價,自我完善。其中前兩個環(huán)節(jié)是以教學講授與演播為主,而后兩個環(huán)節(jié)卻是以學習的自主操作為主。
1、啟發(fā)談話:
誰知道爬山虎?它一般生長在什么地方?你能否說出它的一些特點?它美不美,怎樣美?
3、教師演示,看一看描寫第三段的有關(guān)爬山虎的視頻資料,初步感受“均勻”、“空隙”等詞匯,并重點感受“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了波紋,好看得很?!钡膭討B(tài)藝術(shù)。
4、說一說你所感受到的美,再讀讀課文,體會一下課文中語言文字的藝術(shù)表達。
1、熟讀第四自然段,重點理解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部位、顏色、形狀。
2、cai,看一看描寫第四段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部位、顏色、形狀視頻資料。培養(yǎng)口語表述能力。
3、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爬山虎的腳的顏色、形狀和它到底長在什么位置?
4、邊讀課文,邊想象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部位與長成的動態(tài)效果—嫩紅的六、七根細絲慢慢長大,細絲的頭上又長出幾個圓片,就像是蛟龍的爪子,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1、從上面的學習你真的知道了爬山虎腳的那些外部特懔寺穡?
2、利用和教學交互網(wǎng)絡的操作,請你找一找爬山虎的腳長在爬山虎的植物的什么部位?
3、根據(jù)操作的交互反饋,再閱讀課文。
4、最后用自己的話重點說一說爬山虎的腳到底長在什么位置?
1、讀一讀課文的第五自然段,課文說了些什么?
2、找一找描寫爬山虎的腳爬墻的動詞(觸/變/巴/拉/彎/貼)。
3、在找到這些詞,并在課件上將這些動詞拖至交互區(qū),然后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
4、分別用鼠標點擊這些動詞,看一看與此相關(guān)的描述爬山虎的腳的相應動畫。
5、對照畫面,用自己的話有順序地說一說爬山虎的腳是怎么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6、可以完整地觀看一遍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完整動畫。
這個簡略的教學方案一個十分明確的特征就是強調(diào)了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應用(),并在創(chuàng)設生動的語言環(huán)境中,調(diào)動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上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從這個教學設計方案中不難看出:一方面多媒體教學設計有別于常規(guī)電教的本質(zhì)區(qū)別在于課件幾乎主導了整個教學的程序(這也就是課件創(chuàng)意與多媒體教學設計原本就是一回事的緣故);另一方面就是“學”的意義真的可以在具備的物質(zhì)條件下落實在自我形成的動手操作之中。
如果考慮到如何將常規(guī)教學方案轉(zhuǎn)變成課件創(chuàng)意的表達方式,我們不妨創(chuàng)設這樣一個大家熟悉的常用表格,將有關(guān)《爬山虎的腳》的設計可能涉及到的教學要點詳細集中起來,以便于整理和觀察。
其實,上述表列式的教學內(nèi)容表達本身基本沒有意義,但作為常規(guī)教學方案《爬山虎的腳》的設計,可以轉(zhuǎn)化成了一些基本的教學創(chuàng)作要素,這些要素就是多媒體需要表達的直觀化素材,我們將這些要素通過一定的形式全部整理成多媒體素材,并說明這些素材的表現(xiàn)形式和策略,那么一個漸趨于完善的創(chuàng)意表述形式也就基本形成了。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思路篇八
這篇講讀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的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往上爬的,啟發(fā)人們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寫作方法。
1、學會本課生字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方法。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教學的難點是體會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1)多媒體課件。
(2)彩色筆、畫紙。
我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學,創(chuàng)設多種情景突破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一、激趣導入,質(zhì)疑課題。
同學們回想一下,《雪地里的小畫家》都是畫的什么?(小貓的腳、小狗的腳……)這些都是動物的腳。那你們知道植物也長腳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葉圣陶老先生寫的《爬山虎的腳》。(板書課題并齊讀,接著質(zhì)疑課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檢查生字詞預習情況。
大屏幕出示生詞,多種形式認讀。
2、感知課文內(nèi)容。
說說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三、學習探究,交流感悟。
1、自主選擇,以學定教。
你對爬山虎哪一方面最感興趣?這樣就把學習的選擇權(quán)交給學生,教師再以學定教,打破傳統(tǒng)的“串講”形式。(這一問題預設有兩種情況,可能多數(shù)同學對爬山虎的腳感興趣。根據(jù)學生的選擇隨機交流話題)。
2、自讀自悟,討論交流。
交流話題一: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1)請同學們觀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一墻的爬山虎。
你看到了什么?葉子有什么特點?
(2)、文中爬山虎的葉子又是怎樣的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3)`讀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4)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漾起波紋的動作.
(5)老師指導感情朗讀,讓學生充分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這一話題處處注重了讀,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美的體驗,引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
過渡:在這一片美麗的葉子下面就藏著爬山虎的腳。請大家到書中去找吧(這樣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
交流話題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1)找出寫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句子讀一讀。
(圖文結(jié)合,認識爬山虎的腳;接著引導學生動手畫一畫爬山虎的腳,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交流話題三: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1)默讀第四自然段,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來;b、標出爬的動作詞,體會爬的過程;
(2)小組合作演示爬的過程。(怎樣爬)。
(3)你們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嗎?看大屏幕演示,學生可根據(jù)演示說出怎么爬。(這一環(huán)節(jié)抓住重點詞句去體會,又以多媒體直觀演示,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致,突破了教學難點。)。
交流話題四:爬山虎的腳還有什么特點呢?(牢固)。
“……要是……休想……”說明了什么?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墻是多么牢固啊?,F(xiàn)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chǎn)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請帶著這種感受再讀最后一自然段。
3、學習觀察方法。
四、回歸整體,深化情感。
1、讀了本課,你有什么收獲?
2、用你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爬山虎的喜愛之情。(畫一畫,感情朗讀、背誦,編兒歌,猜謎語等)。
3、配樂(在輕松愉快的音樂聲中結(jié)束本節(jié)課的學習)。
4、展示。
五、拓展延伸。
仔細觀察自己喜歡的一種植物,寫一寫它的特點。
一、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為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讓他們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內(nèi)容學習,給他們充分的時間自讀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學完課文之后,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爬山虎的喜愛之情,學生興趣盎然,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教學效果超出了我的預測。這些設計都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二、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景,突破重點難點。
我在教學過程中恰當?shù)剡\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景,較好地實現(xiàn)了信息技術(shù)和理解內(nèi)容的結(jié)合,提高了教學效率。
1、再現(xiàn)美景,激發(fā)情感。學習爬山虎的葉子時,創(chuàng)設情景出示一墻的爬山虎,讓學生直觀感知葉子的美。然后通過語言文字品味爬山虎葉子的靜態(tài)美和動態(tài)美。為了進一步激發(fā)情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使形象與情感融合,獲得美的熏陶。
2、再現(xiàn)過程,突破難點。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以及它是怎么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在學生自己讀一讀、畫一畫、演一演的基礎上,再適時地出示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子以及它向上爬的過程,這些形象直觀的畫面,讓學生很容易地認識爬山虎的特點,進一步體會到爬山虎到底是怎樣爬墻的。這樣的設計,突破了教學的重點難點,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從中感受到要把課堂交給學生,把選擇權(quán)交給學生,把讀書權(quán)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地閱讀感悟,討論交流,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景,突破難點,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思路篇九
今天是個讓人放松的星期天,別人有著自己的計劃,而我們家是去爬高度不超過1000公尺的山雞公山。一到那里,山上清新的空氣讓人心曠神怡,還看到了許多不同種類的動植物,例如:松鼠靈活的跳躍穿梭于茂密的樹林間,還有不時聽到悅耳的鳥叫聲,感覺這里與都市截然不同,很像世外桃源。
沒多久我們開始爬山,這座山雖然不高,但是有一點陡峭,由于這座山是獨立的,不與其它的山連起來,從遠處看這座山會覺得有點一柱擎天的感覺。沿途盡是百花盛開,雖然曾經(jīng)遭受了風災的重創(chuàng),但復原的速度也很快,只有比較嚴重的地方未復原外,其它地方幾乎看不到風災過后的痕跡。步道途中有著一條河,這條河被風災破壞的痕跡依舊存在;河上的橋也因日積月累的沖刷,橋墩也偏移了許多成了s形,走在上面還會搖搖晃晃的。道路的盡頭有一處幾乎可算是90度的峽谷,看著古道中的峽谷吊橋,不禁讓人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到了山頂后,竟發(fā)現(xiàn)這里有著一間餐館和廟宇,而且這里人聲鼎沸,好不熱鬧!我們在那邊吃完飯后,就坐在廟前的廣場欣賞這里的風景,把景色盡收眼底。到了下午山上開始起了濃濃的大霧,有如孫悟空駕著筋斗云在云霧中穿梭一樣,置身于云霧中,后來我們便帶著依依不舍的心情回家去了,也結(jié)束了這趟愉悅的旅程。
這個星期天,不僅讓我心情無比輕快,還可以解除一周來的疲勞,真是一舉兩得,而我們也應該好好的愛惜這片美麗的好山好水,給后代的子孫留下一片美好的家園。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思路篇十
2、能流利得朗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教學重點:1、通過對課文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2、學習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點,把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教學難點:爬山虎的腳往上爬的過程
教學過程:
2、板書課題爬山虎的腳
3、齊讀課題思考:從課題看,課文主要寫了爬山虎的什么?
4、質(zhì)疑看到課題同學們想知道一些什么呢?(學生自己提問)
(1)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
(2)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的?(是不是與我們?nèi)说哪_是一樣的)
(3)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寫爬山虎的!
2、再一次齊讀課文,邊讀邊想,解決新詞的讀音問題
1、解決第一個問題
(2)說說你找出的這段話中哪一句準確地描寫了爬山虎腳的位置,認真讀一讀(2—3遍,個人讀,齊讀)——————原來,爬山虎的腳是長在莖上的。
(3)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那么,如果讓你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你還需要知道那些信息呢?(回答第二個問題)我們來找一找這些信息!
(大屏幕展示)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讓同學注意標號的詞)
(4)動手畫,比一比
(5)肯定同學的正確答案,再引導大家注意劃線的詞,讀一讀
2、解決問題三
(1)大屏幕上出示第四段的內(nèi)容,讓同學們找找動詞,用橫線畫出來,讀一讀這幾句話
(2)看到這些動詞,你的腦海中戰(zhàn)線了爬山虎向上爬的形象嗎?
(3)學生困惑
(4)課件展示動畫[爬山虎其中一只腳巴在墻上的過程,仔細觀察腳的變化]
(細絲由直到彎曲,到長出小圓片,最后巴在墻上)
(5)爬山虎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3、如果爬山虎的腳要是沒有觸到墻又會是什么樣子呢?
(1)生齊讀第五段,在讀中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2)讀一讀,比一比連痕跡也沒有——巴在墻上非常牢固
爬山虎的腳
位置莖上
腳怎么爬觸——巴——拉——貼
沒觸墻萎了
變化
觸著墻牢固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思路篇十一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用“受益非淺”、“身臨其境”造句。
2、理解課文內(nèi)容,從中學習葉圣陶優(yōu)秀的做人品質(zhì)。
3、從文中學習修改作文以及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2、給課文劃分段落。
3、自學生字新詞。
4、找出不懂的問題。
二、細讀課文,突破重點。
1、劃出有關(guān)葉老修改作文的語句。
2、葉老是用什么方法,從哪些方面進行修改作文的?
3、歸納總結(jié)出葉老修改作文的方法。
4、引導學生體會出葉老的良好品質(zhì)。
三、再讀課文,體會感受。
1、學生自讀葉老的話。
2、利用重點的詞語體會字句中含著的思想感情。
3、聯(lián)系上下文,進一步理解“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樣寫的”這個句子,體會葉老的人品、作品,體會從葉老身上得到的啟示和教育。
4、朗讀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品味并體驗作者的感受。
四、整體升華,學習方法。
修改作文的方法。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思路篇十二
1.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圈出本課會認的生字12個,借助拼音正確認讀,并在游戲的過程中鞏固生字,積累詞語。在識字的過程中感受學習漢字的樂趣。
2、按照正確的筆順,規(guī)范地寫出本節(jié)課要求會寫的4個生字,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認識一個新筆畫:臥鉤。
3.在隨文識字的過程中,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克服困難,登上山頂?shù)目鞓贰?/p>
1、通過隨文識字,會認12個字,會寫4個字;認識一個新筆畫:臥鉤。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感受克服困難、登上山頂?shù)目鞓贰?/p>
1、指導寫好新筆畫及帶有這個新筆畫的生字。
2、課文較長,要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
生字、詞語卡片,小黑板、課件。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小朋友們,你們看見過山嗎?高高的山峰什么樣子?爬過山嗎?(請爬過山的小朋友談一談爬上山頂時的感受)今天,我們和同學們一起去爬山。
板書課題:爬山。
二、初讀課文。
1.師范讀。
老師范讀課文,同學們要認真聽清老師讀的每個字的字音。感受爬山的經(jīng)歷。
2.自讀。
讓學生自由地讀全文,從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并標出自然段,用筆把會認的字圈畫出來,自己想辦法解決不認識的生字,記住它們。根據(jù)拼音,自己拼讀生字,把自己拼讀不出來的字點上點兒。
三、隨機指導朗讀,并進行文中學字。
1.分段朗讀課文。互聽互評,糾正字音。
2.隨文識字,積累詞語。
要認識的字可以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隨機學習,通過讀課文讓學生自己找出這些生字,并想辦法解決字音。
3.分段讀課文,認識每段中的生字如:第一段“星期天,我和同學們?nèi)ヅ郎健薄?/p>
(1)自讀句子(或齊讀)。
(2)指名學生讀,找到第一段中的字寶寶“星期”講解一個星期有七天,星期一到星期天。正音,帶音節(jié)讀。指名讀字,讀詞,齊讀生字,讀句子。
(3)其他自然段也用這種方法學習生字。
指名讀第二段內(nèi)容,隨文識字“(到歡路鳥叫加、油、花”)。
(4)老師拿生字卡片,找學生帶音節(jié)讀字,開火車讀,齊讀,
(5)到文中去找這些字帶出來的詞語。
拿出筆,把剛才學過的生字帶的詞語畫上橫線、自己練習讀詞。(指名讀詞語,來到、歡迎、山路、小鳥、歡叫、加油、野花)從讀詞中進一步熟記生字(師拿詞語卡片)。
4.再回讀第二段文字。
5.讀第三段文字,學習生字“頂”詞語“山頂”
6.把生字放到文中再來讀一讀,看誰能讀準確。
7.讀第四段文字,學習生字“心”詞語“心里”
8.回讀第四段。
四、學生拿手里的卡片問同桌,同桌互查,強化字音。
由同桌的小朋友互相當小老師,你指我認,檢查生字識記情況。
五、律動。
六、拓展練習。
同學們,你們學會了這么多生字寶寶,真棒!可是,這些生字寶寶可頑皮了,他們現(xiàn)在都藏到句子里去了,你能準確地把他們讀出來嗎?(生字用彩筆寫)。
(1)星期三,我去公園玩。
(2)放學的路上,我聽到小鳥在歡叫。
(3)我為媽媽加油。
(4)山頂上的野花開了。
誰會讀了?愿意給大家讀一讀嗎?
還有一組擴詞(課件)。
七、指導寫字。
1、心:新筆畫臥鉤,與“飛”字中的橫斜鉤比較,強調(diào)第一點的走向和后面兩點的位置。
2、鳥:知道里面的點是鳥的眼睛,不能丟掉。
3、在:第三筆是豎,不能丟掉。
4、花:上下結(jié)構(gòu)的形聲字,上面的草字頭表示與草本植物有關(guān),下面的“化”字表示讀音。
看著老師寫一個,提醒學生觀察各個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反復書空練習筆順。在本上寫一個字頭。
練習書寫,教師糾正,注意讓學生認真觀察范字,對比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字哪寫得好,哪還需要改進。
寫字過程中注意提醒學生注意寫字姿勢。
八、總結(jié)全文。
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12個字,會寫了4個字,通過讀文,我們感受到了克服困難,登上山頂?shù)目鞓贰?/p>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思路篇十三
1、學會本課生字,正確讀寫“空隙、拂過、漾起”等詞語,朗讀課文,能背誦二至四自然段。
2、了解爬山虎的特點時,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抓住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3、學習作者的觀察和表達方法,培養(yǎng)留心觀察事物的好習慣。
了解爬山虎的特點,以及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向上爬的。
了解爬山虎的特點,以及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向上爬的。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爬山虎的掛圖,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興趣。
師:上節(jié)課我們初步感知了課文,這節(jié)課我們來研究,爬山虎有什么特點,它是怎樣一腳一腳往墻上爬的。
二、整體入手,感知敘述順序和主要內(nèi)容。
快速瀏覽全文,回顧主要內(nèi)容。
三、自學賞析,品讀積累。
尊重學生的個人學習體驗,發(fā)揮學習自主性。
師:批劃出課文當中你喜歡的語句,多讀幾遍,然后再在小組里交流一下你為什么喜歡。
學生自讀自批注,再在組內(nèi)品讀賞析,交流感受。師巡視指導。
學生大組匯報,師適時指導發(fā)言、引導組織。
如:
生:我喜歡第二自然段,我給大家讀一讀?!澳切┤~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得,也不留一點兒空隙。”這句話寫了爬山虎的葉子是怎樣排列的,我抓住了“一順兒”“均勻”“沒有重疊”“不留一點兒空隙”,說明爬山虎的葉子長得很茂盛,排列得很整齊。我給大家讀一讀。
(學生感情朗讀,師做適當指導訓練。)。
師:就像這位同學這樣交流、匯報。還有誰對這一段進行補充?
(師引導學生對課文一部分一部分有條理得匯報)。
再就其它段落、其它部分進行交流賞析。
師適時板書,以便學生形成知識網(wǎng)絡綱要,把握全文要點。
四、朗讀背誦,梳理整體。
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和反復朗讀的基礎上,知道學生背誦第2至第4自然段??梢越柚鍟?。
五、課外延伸,仿寫練筆。
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仿寫一種植物,注意抓住植物的特點。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思路篇十四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精讀課文。葉圣陶老先生細致精準地描寫出爬山虎充滿了勃勃生機的“葉”和“腳”,形象生動、栩栩如生,這也是課文的重點。設計時分兩課時教學,第一課時重點研究“葉子的特點”,第二課時重點討論“腳”的特點。教學中立足工具——課本,注重引導學生抓住關(guān)鍵詞句理解文章受到情感熏陶,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審美能力,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統(tǒng)一。
知識與技能: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
過程與方法:能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像爬山虎一樣的向上精神。
教具(爬山虎實物,教學課件);學具(水彩筆)。
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
培養(yǎng)學生有順序的觀察事物的方法。
2課時。
(教學內(nèi)容:具體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感受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和長期細致的觀察。學習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師:同學們,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這篇課文主要講了爬山虎的___和____?(爬山虎的葉子和腳)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了解爬山虎的腳。
1、板書: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2遍)。
2、質(zhì)疑:學習爬山虎的腳,你最想知道什么?(隨機板書)。
板:樣子?
怎樣爬?
……。
3、小結(jié):同學們提出的這些問題很有學習的價值!課文第3自然段就就講了爬山虎的樣子,還講了它生長的位置和顏色,請同學們打開課本默讀課文,畫出這樣的句子。
【通過質(zhì)疑提出問題,來引發(fā)學生對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學習興趣,直奔教學目標?!?。
找一找: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描寫爬山虎樣子、生長位置和顏色的句子。
說一說:你找出了哪些句子呢?從這些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板:莖上長葉柄枝狀細絲嫩紅)。
誰能說說蝸牛的腳是怎樣的?(觸角很細,頭上有圓片)。
師:哦,原來爬山虎的腳就是這些細絲。
畫一畫:請同學們用筆畫出你了解到的爬山虎,看誰畫得又快又好!(學生繪畫)。
評一評:誰愿意把自己的畫讓老師展示一下,請同學們對照板書評評這幅畫。(投影爬山虎實物)。
讀一讀:誰能通過朗讀讀出你了解的爬山虎嗎?
對了,正是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對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形狀、顏色了解得那么仔細。剛才同學們提出了“爬山虎是怎樣爬”的問題,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第4自然段。(板:爬)。
2、理解:觸巴拉。
質(zhì)疑:你認為“觸”在這里是什么意思?(挨)。
追問:為什么不用“挨”而用“觸”呢?
提示: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細小圓片;小輕,只能觸)。
“巴”可以換成什么詞?(抓貼)為什么不用抓呢?老師做抓的動作。(不是爪子)。
演一演:老師想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做動作,注意觀察。(指名一人做“巴”;一人做“貼”)誰在“巴”,誰又在“貼”,你是怎么知道的?(巴用力,植物也是有生命的)。
為什么用“巴”不用“貼”呢?(爬上虎的腳是小圓片,它是有生命的)。
你能把這種感受讀出來嗎?(讀第一句)。
你讀時注意了什么?(“觸”讀得輕,“巴”讀得重)誰還能讀一讀。
爬山虎的腳又是怎樣“拉”的呢?誰來讀讀寫拉的句子。(指名讀)。
演示:(老師拉一名同學)老師在拉誰?
文中什么拉什么?(腳拉莖)。
是怎么拉的呢?(學生說,老師做動作)。
3、說話練習: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提示:四人小組用自己的'話組內(nèi)交流,交流時一人說,其他人聽,聽完后可補充。)。
全班交流,(誰能說說)。
4、出示cai:他們說得怎么樣,讓我們看看畫面吧!現(xiàn)在誰還想說。
5、感情朗讀:讀到這,你對爬山虎的腳有何感受?(提示:對本身,對自然?)。
太有趣了,
太神奇了。
用你的朗讀把你的___的感受展示出來嗎?
齊讀第4自然段。
1、師:爬山虎的腳都能觸著墻嗎?那是怎樣呢?
板:觸著墻(牢固)沒觸著墻(萎了)。
2、原來爬山虎的腳還有這些變化,這是作者一下子看出來的嗎?
3、啟示:從中你受到什么啟示嗎?(談啟示、說方法)。
(可提示學生從作者的觀察順序、作者的觀察方法、文章圍繞一方法和時時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這些方面去談。)。
【引導發(fā)現(xiàn),發(fā)散思維,總結(jié)寫法。】。
2.生活中,肯定也有你們喜歡的植物。課后仿照課文寫法寫一種植物。
【板書設計】(略)。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思路篇十五
2、感受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
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
一、板題、讀題:
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第六課爬山虎的腳(葉圣陶)。
二、檢查上節(jié)課的.學習情況:
1、上課前先檢測一下同學們對于生字的掌握情況。
(聽寫:重疊、均勻、逐漸、觸角)。
2、背誦第二自然段(指名背、齊背)。
三、新授:
過渡:聽了同學們的背誦,讓老師再一次感受到了爬山虎葉子的美,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鋪滿墻,這跟它的腳有著密切聯(lián)系,課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詳細的描寫了爬山虎的腳。這節(jié)課我們隨著葉圣陶爸爸一起去學習寫“腳”的部分。
1、出示問題、自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想一想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寫了哪些方面的內(nèi)容?把你喜歡的部分讀一讀。指名回答。(板書:位置、形狀、顏色;爬;觸著墻,沒觸著墻)。
2、學習第三自然段。
那書上是怎樣介紹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呢?請找出來自己讀一讀。
(1)指名讀。
(2)出示課件填一填。
(4)評一評,是否畫得準確(出示課件,師引導學生體會“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一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使文章描寫得生動具體)。
(5)通過作者的描寫,我們體會到了作者寫得非常細致,那么為什么作者會寫得細致呢?因為他……(生答后板書:仔細觀察),你從本段的哪個詞語看出來的呢?(抓“注意”一詞)。
(6)讓我們一起細致、認真地來讀一讀第三自然段吧。
3、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1)合作學習:
a、指名讀合作學習要求。
b、合作學習。
c、反饋。
(2)抓住“巴”字(老師請一名同學上臺,老師演示“巴”這一動作,請一名同學說出“巴”的感受),結(jié)合第四、五自然段,你還從文中的哪些句子中可以體會到爬山虎的腳就緊緊地“巴”在墻上的。
(4)齊讀三、四、五自然段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學了這篇課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啟發(fā)?
五、作業(yè)。
生活中,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課后去觀察葡萄、絲瓜、冬瓜等并試著去寫一寫。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思路篇十六
導學目標:
2、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3、激發(fā)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導學重點:通過對詞語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導學難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教具準備:圖片、彩色筆、畫紙。
教學過程:
一、激趣求真,導入課題。
1游戲激趣。
2、導入課題。
(1)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課文,下面認真看老師板書課題。
(版書:爬山虎)(來用紅粉筆板書:\\\的腳\\\)。
(2)齊讀課題。(生讀課題)。
3、展示目標。(隨機)。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讀。
1、學生快速朗讀課文3、4、5自然段。-----劃出寫爬山虎腳的位置句子或詞語。
2、抽生交流。
3、直觀理解:葉、葉柄、反面。
1、結(jié)合燈片自由朗讀課文3、4、5自然段。在書上畫出有關(guān)詞語,句子。(讀、劃、填、畫)。
2、小組合作完成學習提示。
3、學生匯報,師生評價。(注意引導學生說出自己是從哪些自然段找到的,同時引導學生產(chǎn)出有沒有不同的意見。)。
4、隨機理解“蝸牛的觸角?”老師特意給你們帶來一只小蝸牛,你們想不想看?(出示圖)(指名看圖說出蝸牛的觸角什么樣)。
5、請你選擇恰當?shù)念伾P,將圖“爬山虎”的腳畫出來。
引導學生一邊畫一邊說出原因,相機引導學生評議。
6、小結(jié):注意從作者不同的方面觀察引導學生學習觀察方法---細心觀察,從文句中“不幾天”體會作者連續(xù)觀察。
探究三: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1、自由讀課文相關(guān)的語句,-----劃出爬山虎怎么爬的動詞。
2、抽生交流。(觸、巴、彎、拉、貼)。
3、小組演一演。(假設你就是一株爬山虎,你能不能結(jié)合著幾個動詞把爬山虎爬墻的一系列動作表演出來?給學生說清楚要求,用手臂表示一根細絲,握住拳頭表示細絲的頂端,張開手表示小圓片。)。
4、抽生黑板上表演。
5、再次結(jié)合圖,理解“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边@句話。可不可以換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1、朗讀課文最后一句話,說說自己體會?
2、拓展閱讀,談收獲。
爬山虎為什么能牢固地吸附在墻上的呢?
我便帶著問題去觀察了爬山虎。我細細觀察,發(fā)現(xiàn)爬山虎莖上有很多細絲,每根細絲都像蝸牛那細細的觸角。當這些觸角附在墻面上的時候,每根細絲的頂端都變成了一個個小圓片,正是這吸盤一樣的小圓片,牢牢地吸在墻上,使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小段爬山虎拉了下來,那么一株爬山虎有多少個觸角呢?于是,我就在爬山虎莖上四個不同的位置,各量出了一米長的莖干,開始仔細測算了觸角的數(shù)量,四次測算的結(jié)果,一米長的莖干上有近25個觸角!正是這么多的觸角把枝葉牢牢地攀附在高墻上的。
那么,爬山虎的觸角究竟能承受多大的接力呢?于是我又開始啊忙碌的測量,并做了一張自制的拉力表:
從測定表中,可知每個觸角平承受約0。125的千克,由此,我們又可以推算出每米爬山虎莖干能承受的拉力是3千克左右。沒有想到不起眼的爬山虎竟然有這么大方魔力。
3、有感情地朗讀最后一句話。(驚奇,贊美)。
四、小結(jié)收獲,感情朗讀。
1、談談自己有什么收獲。(重視觀察)。
2、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并配樂。
五、拓展文本,延伸課堂。
觀察身邊的一株植物,以《我發(fā)現(xiàn)的秘密》寫片段。
六、板書設計(略)。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9918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