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師的教育思想的體現(xiàn),反映了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教案設計需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和教具,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氛圍。通過研究這些教案范例,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編寫自己的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課教案篇一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篇課文《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這首詩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具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
2、感悟詩歌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3、激發(fā)對祖國詩歌的熱愛,培養(yǎng)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感悟詩歌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送別元二時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師生對詩導入,營造氛圍。
同學們,送別是古詩詞中永恒的話題。正所謂“相見時難別亦難。”特別是在古代那樣一個交通不便、信息不發(fā)達的社會,一旦離別,也許便是天涯海角。所以,以送行餞別表達深情厚誼便成為一種習俗,送行也因此成為詩人筆下常見的題材。我們讀過“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倫送我情。讀過“孤帆遠影碧空盡,”——生:唯見長江天際流。讀過“莫愁前路無知己,”——生:天下誰人不識君。讀過“洛陽親友如相問,”——生:一片冰心在玉壺。還讀過“海內(nèi)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鄰。從這千古流傳的送別佳句中,我們讀出了古人那濃濃的友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師板書課題。生齊讀,師糾正。
二、理解題意,介紹時代背景和作者。
1.理解詩題。
要想讀懂古詩首先我們得知道題目的意思,誰來結合注釋說一說詩題的意思?(王維送元二出使安西)師明確:這里的元二是王維的朋友,他姓元排行第二,也就是在元二的上面還有一個哥哥,我們稱為老大。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再讀詩題。
2.介紹時代背景。元二為什么要出使安西呢?我們來看看當時的社會背景:唐朝的時候,國勢強大,很多國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關系,長安城經(jīng)常有人被派到國外去出使。而每一次出使,對于當事人來說是既高興又憂傷的事情,高興的是可以為國家建功立業(yè),做出貢獻,憂傷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別。這一別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還能不能再見面了。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tǒng)轄西域而設的都護府的'簡稱,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庫車附近。
3.簡介作者。
你了解本首詩的作者嗎?指名簡介作者。
三、初讀詩歌,掌握節(jié)奏。
1、生自由反復地讀。
請同學們把這首詩多讀幾遍,要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
2、指名讀。
3、師生合作朗讀全詩。
生讀前四個字,師讀后三個字,再換過來讀。最后連起來讀一讀,師讀題目和作者,生讀詩歌,注意節(jié)奏和韻律。
四、整體感知詩歌內(nèi)容。
師:讀詩,不僅要讀出節(jié)奏、讀出味道來,更要讀出感覺、讀出情緒來。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表達你讀完這首詩的感覺,你想到的是哪個詞語?生思考回答(傷心、難過、惆悵、依依不舍、痛苦、憂愁)帶著這種感覺再來讀讀課題。生讀題。
五、品讀詩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別景。
1、送別時的景是怎樣的?誰來讀讀有關詩句?
2.指名匯報并相機出示第一、二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3.大詩人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p>
讀了王維這兩句詩,你的腦海中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呢?生匯報交流。
5.創(chuàng)設情境導讀。
讓我們走入景中,去感受渭城的美。
師:我們看到了春回大地,柳枝吐綠的盎然生機——。
生讀“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p>
師:看到了春雨潤輕塵的清新,聞到了雨后空氣的芳香——。
生讀“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師:看到了春雨綿綿,道路濕潤潔凈,客舍青青。柳條嫩綠的清爽——。
生讀“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7.詩哪兩個字最能讓我們感受到離別的情感呢?幻燈片出示(板書:雨柳)。
師引導:我們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飄飄灑灑的細雨和隨風搖曳的柳條,王維為什么選了這兩種事物,他要向我們傳達什么呢?雨給了你怎樣的感受(生:綿長、惆悵)師:愁的感覺。
(二)體會送別情。
2.課件出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你感受到了什么呢?(板書:依依不舍)從哪兒感受到的?王維為什么會這么依依不舍呢?因為這次離別可不是一般意義的離別。
3.了解安西的荒涼。
(1)王維要去的地方是哪兒?。生:要到安西去。
(2)在你的想象中,安西是個怎樣的地方?
(3)出示安西的圖片。看了圖片,你會用哪些詞來形容安西呢?(荒涼、環(huán)境惡劣)。
4.體會渭城的繁華。
安西滿目荒涼,人煙稀少。而王維和元二喝酒的渭城又是怎樣的呢?(春雨綿綿、生機勃勃)。
5.體會路途艱險。
(1)從渭城到安西有多遠呢?
(2)出示唐朝疆域圖。
從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時候沒有汽車、火車、飛機,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騎馬去也要用上半年時間。
從渭城到安西要經(jīng)過陽關。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的西南。它和玉門關都是古時通往西域的必經(jīng)之路。
(3)出示陽關圖、沙漠圖。
陽關以西就是安西的范圍了。這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黃沙漫天,舉目無親,陪伴他的是無盡的戈壁和滿目的荒涼。
(5)讀了這四句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6、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體會王維的依依不舍。
從欣欣向榮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這一路上會發(fā)生什么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順利完成使命嗎?又能平安地回來嗎?張騫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蘇武用了十九年時間才回到祖國。更何況,王維此時已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再相見很難預料啊。
師:現(xiàn)在,你就是王維,元二即將遠行,此刻你有什么話要對他說嗎?把你想說的話寫下來。
7.背景音樂中學生寫作。
8交流、反饋,指導朗讀。
9.師:是的,此時此刻,王維有太多太多的話想對元二傾訴,千言萬語只化作這一杯又一杯的酒……王維舉起第杯酒,()地對元二說:“()”
10.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導讀。
六、深情誦讀全詩。
送元二使安西課教案篇二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自古人生重離別,自古人生又傷離別,因而“送別詩”在古詩詞大家中可謂頗具規(guī)模的一系,詩人們無一不涉足過這一主題。然而在這浩如煙海的“送別詩”中,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fā)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據(jù)說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傳唱。明代李東陽評論此詩說:“后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出其意之外”。這首七言詩共四句,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但又字字、句句含情。正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币虼艘龑W生深刻地感悟這份情是本課教學的關鍵。而讀是悟情的首要問題。新課程標準在閱讀方面的要求是“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態(tài)度、觀點、感情,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和思路?!睂τ诠旁娊虒W的要求是了解詩的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課教學“以讀代講”,重點在讀上下工夫。
2、教學目標。
n知識與能力。
1)、認識生字“舍”,了解用法。
2)、初步學習古詩的朗讀技巧,有感情地朗讀全詩。體會古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3)、結合注釋了解古詩的大意。感悟詩歌的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友人間依依惜別之情.。
(目標2的指定是完成“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實現(xiàn)讀者與文本的情感交流。”目標3的指定是為的落實新課程標準中對第二學段提出的要求:“能初步了解詩的大意。”)。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多層次閱讀,互相協(xié)作。
2、大膽交流、發(fā)表獨自的見解。
(這兩條目標,一方面從協(xié)作學習技巧、方式、態(tài)度提出了要求,一方面從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創(chuàng)新性學習做出了規(guī)定。這兩條目標都包含著這樣一個信息:“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老師將“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感悟詩中表達的濃濃離別情。
2、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古詩的熱情。
(形成人文素養(yǎng)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新課程標準中對中學段的情感目標要求是“體會文章思想感情,誦讀過程體驗情感。)。
3、教學難點、重點。
(1)教學重點:在讀詩中鑒賞,在鑒賞中讀詩。
(2)教學難點:體會詩中表達的濃濃離別情。
(閱讀是讀者與作者的對話,是一種超越時空的對話,是一種高尚的精神生活。領悟詩的魅力,可以通過有感情的誦讀,在讀中理解詩歌蘊涵的情感,在讀中領悟詩歌蘊涵的思想,在讀中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因此本課教學重視調(diào)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興趣,重視讀的層次性和鑒賞性,重視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由此可見,聞、見是教學不可或缺的手段。本課的難點是體會詩中表達的濃濃離別情。如何把詩歌教學的渾厚內(nèi)在傳達出來,讓學生與它一起深呼吸,從而突破難點,這很大程度上依賴情景的創(chuàng)設。為了平緩教學的坡度,突破這個難點,在教學中,我采用了多媒體網(wǎng)絡技術,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把難以理解的內(nèi)容或者對理解課文起重要作用的內(nèi)容,通過各種手段直觀地展現(xiàn)出來,調(diào)動學生視覺功能,通過形象、生動的感官刺激,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潛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學效率,激活學習的內(nèi)因。同時,也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自主學習環(huán)境,充分調(diào)動各類情感因素,促使學生形成最佳的情緒狀態(tài),從而積極、有效地投入學習。
二、說教法。
1、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感悟為主線。
2、細化讀,讓讀使詩歌在課堂中化靜為動,激活語言文字背后的隱性內(nèi)涵。
3、通過對話給予學生心靈自由生長的空間。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同時也為體現(xiàn)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tài)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tǒng)一,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全文抓住王維與元二的離別情這條情感主線,以讀促悟,讀詩韻,悟詩情,拓詩篇,努力實現(xiàn)悟讀的理想境界。)。
三、說學法。
1、通過“讀、品、誦、悟”的方法學習古詩,達到入詩境、解詩意、讀詩韻、悟詩情。
2、課前預習:自主識字,初讀古詩。
四、說教學程序。
一)談話激情,引出課題。
我們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歷史,在這一段歷史當中,流淌著這樣一條河流,這一條河流中承載著許許多多人們用真摯的心靈寫成的一篇篇文字,我們稱它們?yōu)楣旁娢?。而這一篇篇文字我們必須用獨特的方法去吟誦它們,才會體現(xiàn)出它們的價值。也正因為這樣,所以我們稱這一篇篇文字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從古至今,人們在離別的時候總是特別的難過,古人關于離別的詩作很多,1200多年前,大詩人王維送別他的友人元二,于是又誕生了一首著名的送別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見證這段深厚的友誼吧!
二)知作者解詩題。
1、學生談對作者的了解。
2、出示作者簡介,講解“奉使出塞”的意思,引出課題。
3、解詩題。
(由“奉使出塞”引出課題,銜接自然,并為后面感悟古詩奠定基礎。)。
三)抓字眼?解詩意。
1、結合注釋自由閱讀,了解大意。
2、反饋閱讀,集體評議。
3、師配樂范讀,學生評議。
(此環(huán)節(jié)主要自學了解詩的大意,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并通過配樂朗讀激發(fā)閱讀興趣,自然過渡到下一環(huán)節(jié)。)。
四)學技巧?讀詩韻。
1、簡單講解古詩的朗讀技巧,放范讀錄音。
2、指導學生配樂朗讀。反饋朗讀情況。
(在這里,我們充分利用課件資源,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閱讀批評,擴展學生思維空間,使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示,享受審美樂趣。)。
五)創(chuàng)詩境?悟詩情。
1、出示渭城圖,引讀前兩句,感受渭城美。(柳色青、空氣新、旅舍舒服、?朋友知心)。
2、出示安西圖,感受荒涼。
(利用景物對比,為后面學習做好鋪墊。)。
3、出示路線圖,感受遙遠。并了解渭城、陽關及安西的位置。
4、話別元二。
5、層進式引讀“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詩人的滿腹離愁化作一杯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連心的酒,“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酒是澆愁的酒,那“勸君更盡一杯酒”是一杯怎樣的酒?引導學生反復讀,反復品。)。
(在對“酒”的多元解讀后,教師情滿胸腔地采用“這是一杯離別的酒——”“這是一杯友誼的酒——”“這也是一杯連心的酒——”“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的層進式步步引讀,使學生透過“更”這似乎平淡的表層看到了它深層蘊涵的深摯情誼。于是每復讀一次學生的感情也隨之澎湃升騰。
這樣的讀把詩魂、詩情深深地植根在學生的記憶中,使學生在與詩作者同呼吸共命運的螺旋式上升的誦讀中,將詩中的完美形象在心底扎根。)。
6、讀景語,化情語。
7、讀全詩送元二,再悟詩情。
六、放《送別》升華情。
(通過細雨滋潤般的熏陶,通過自然貼近的互動,通過發(fā)自內(nèi)心的領悟和感動……語文,柔性的魅力投射開來,讓文學的內(nèi)在情意美,通過聽說讀寫的外在形式,借助《送元二使安西》的載體,纏綿地融化、彌漫,無聲地潤澤。)。
七、拓展作業(yè):
搜集離別為主題的古詩,深化情。
送元二使安西課教案篇三
《送元二使安西》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huán)境氣氛。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一切,都仿佛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獨樹一幟。
【設計理念】。
語文能力的本質(zhì)是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的能力,語文課就是要促進學生的言語和精神攜手走向豐妙的境界。
本節(jié)課教師引領學生扎扎實實的品析文字,以一首的學習帶動多首詩的學習,以多首詩的補充促進一首詩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情感是詩的生命,沒有情感就沒有詩。本節(jié)課,教師引導學生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體察中悟情、在展開想象中融情、在參讀互訓中升情。教學一二句扣住“柳”,體會作者營造的送別環(huán)境,感受美麗環(huán)境中那份濃濃的離別情;三四句扣住“酒”,體會這杯杯酒中融入的深情。
本節(jié)課,既注重學生語言系統(tǒng)的豐富和優(yōu)化,又注重完善學生的精神世界,著力構建對話的課堂、詩意的課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咀嚼和體悟重點詞語的情味,體會作者語言的精妙。
3、感受詩人與好友的深情厚誼;感悟詩人離別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咀嚼和體悟重點字詞的情味,在反復誦讀與融情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意象,感悟詩人離別的情懷。
【教學準備】。
制作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的課件。
搜集送別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音樂導入。
有一首曲子叫陽關三疊,也叫渭城曲,這首曲子是后人根據(jù)我們今天要學的這首詩創(chuàng)作的。
(設計理念:人的情感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依賴于一定的情境,兒童更是如此。優(yōu)美、有些淡淡哀傷的古箏獨奏《陽關三疊》,幫助學生架起想像的橋梁,將學生帶到了幾前年的渭城。入境,為理解古詩奠定基礎。)。
(點評:新課程倡導,教學中老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積極幫助者和引導者。此環(huán)節(jié)中,老師為學生展示古典樂曲《陽關三疊》,首先就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誘發(fā)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習的動機環(huán)境。通過創(chuàng)設符合本節(jié)課教學內(nèi)容要求的情景,為學生提示了新舊知識之間聯(lián)系的線索。)。
二、初讀古詩,讀準字音,理解詩意。
1、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引導學生讀準“朝”“舍”“更”的讀音。
3、引導學生理解“浥”“更盡”等字、詞的意思。
(設計理念:借助注釋,了解詩句的字面意思,初知大意,為深入理解古詩掃清障礙。)。
(點評:“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這一提問非常必要。的確,學生的閱讀思維是看到信息后,信息馬上會觸動其思維,即可就會產(chǎn)生“這寫的是什么呢?”的疑問,有疑問就有思考。老師此時提問,給學生提供發(fā)表感知課題、分析問題、交流逐步思維收獲的機會,是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表現(xiàn),也是了解學情、展開后面繼續(xù)學習的前提,更是引發(fā)、培養(yǎng)學生學習時要產(chǎn)生問題的意識的需要。)。
三、感悟“柳”“酒”中蘊涵的情意。
1、渭城這里的景色怎樣,你是從哪些字、詞感受到的?
2、指導感情朗讀。
3、體會“柳”的寓意:一個柳字,你能讀懂詩人的情嗎?帶著這種情懷,再來讀詩句。
4、拓展關于“酒”的詩句,理解“酒”中蘊涵的情。
寫話練習:相聚的日子,他們曾————————。
5、這是一杯怎樣的酒?
6、感情朗讀。
(點評:文中情來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難生成的?!扒椤币俊跋蟆比ワ@。老師緊緊抓住“柳”“酒”這一“詩象”,感悟古詩。將古詩化為畫面:青青碧柳里詩人怎樣的難舍難分?相聚的日子是怎樣的其樂融融?由此來體會兩人深深的情誼。,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地想象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也就品味出了。)。
四、互文理解,感情升華。
1拓展:“絕域陽關道,胡沙與寒塵。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睆倪@首詩中體會什么?對比想象安西與渭城的不同。
2感情朗讀。
3結合詩句“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體會別后的思念。
4背誦古詩。
(設計理念:引入王維《送間司直赴西安》幫助學生感受元二出使安西將要面臨的艱難險阻,感受王維對好友離鄉(xiāng)背井的牽掛、憂慮;引入王維的《山中送別》幫助學生理解王維對好友的無限思念之情。以一首的學習帶動多首詩的學習,以多首詩的補充促進一首詩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五、拓展延伸。
學生背誦課前搜集的其它送別詩。
(設計理念:優(yōu)秀古詩文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所在,是我們民族語言文字運用的典范形式。優(yōu)秀古詩文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語言,中國古代詩歌中,送別詩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內(nèi)容。離別的人不同,但那份真摯的情意是相同的,此環(huán)節(jié)旨在以一篇的學習帶動多篇的學習,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情感的遷移。)。
(點評:1、在學生讀、品、賞、背本節(jié)課所學古詩基礎上,老師相機引出了“絕域陽關道,胡沙與寒塵。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睂W生帶入到另一個境界,通過對比,更深地體會元二的好友對元二的不舍和擔憂,為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意境創(chuàng)設環(huán)境。2、后面開放性的拓展,將本節(jié)課的學習放入到我們國家特有的古詩詞傳統(tǒng)文化中,使學生課堂的學習成為了置身教室而心飛揚,一詩切入而領略浩瀚詩的海洋。)。
【板書設計】。
雨蒙蒙。
柳青青。
酒濃濃。
情綿綿。
送元二使安西課教案篇四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20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這首詩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
四年級學生已經(jīng)積累了一些關于送別的古詩,已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讀自悟的學習能力。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以及本班學生的學習程度,我認為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應當以悟詩情為教學主線并把新課程中的教學理念運用到課堂上,發(fā)揮學生主動性,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會寫“舍、君”2個生字,理解“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2.通過自讀自悟大致了解整首詩的意思,引導學生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3.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1.教學重點: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全詩,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2.教學難點: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1.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關于王維的資料。
王維(701-761)唐代著名詩人、畫家。他擅長寫優(yōu)美的山水詩和抒情小詩,被蘇軾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代表作有《送元二使安西》《鳥鳴澗》《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
2.借助地圖、資料交流渭城、陽關、西安的相關信息。
渭城:指秦時的咸陽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漢代改為渭城。
陽關:在甘肅省敦煌縣,是古代出塞必經(jīng)的關口。
安西:指安西都護府,在今天的***庫車附近。
從渭城到安西總共3000多公里,就算用上當時最快的交通工具騎馬去,也得用上整整半年的時間!
3.檢查學生生字認讀情況。
4.指名讀詩,讀準字音。
(1)師正音,指導多音字“朝”、“舍”
(2)指導書寫“舍”、“君”。
5.這首詩是一首()詩。
2.師生交流課題。
(1)誰送誰到什么地方去?(王維送元二到安西去)。
(2)使:出使。古代出使,一般是皇帝的圣旨,當時元二奉命出使安西,是為國家守護邊陲重鎮(zhèn)。
(3)元二:姓元,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有個人姓董,在家里排最大,他的好朋友就稱他董大,高適就寫過一首送別詩--《別董大》。
3.學生帶著理解再讀課題。
1.出示要求,自由讀詩。
2.四人一小組交流詩歌大意。
3.指名匯報,說說詩歌大意。
4.了解“柳”的含義。
師:渭城的景色美,但詩人只寫了“柳”,因為“柳”與“留”諧音,在我國古代,親朋好友一旦分離,送行者總要折一支柳條贈給遠行者,表示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李白有一句詩就是這樣寫的:“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5.了解“故人”的含義。
師:你知道哪句詩句也曾出現(xiàn)“故人”?(“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薄肮嗜司唠u黍,邀我至田家?!保┏恕肮嗜恕?,詩句中還經(jīng)常用哪個詞來表示好朋友?(知己)就像“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p>
6.師生合作讀詩,初步讀出離別之情。
1.朗讀古詩,想象畫面。
(1)抽生感情讀詩的前兩句。
學生交流,師引導概括出“朝雨新柳圖”
(2)學生齊讀詩的后兩句。
師:前兩句詩勾勒出一幅“朝雨新柳圖”。這兩句詩又描繪了怎樣的畫面?學生交流,師引導概括出“飲酒臨別圖”)。
2.出示圖片及詞語,師生合作讀。
渭城3000多公里安西。
(路途遙遠、艱險)。
山清水秀黃沙滿天。
生機勃勃人煙荒蕪。
甜甜的故鄉(xiāng)水舉目無親。
濃濃的家鄉(xiāng)話鄉(xiāng)音不再有。
師生合作讀:渭城,安西。
3.創(chuàng)設情境,感悟詩情。
出示:王維舉起第()杯酒,()地對元二說:(“。”)。
1.學生交流搜集的送別詩。
2.出示老師搜集的送別詩及名句:
《贈汪倫》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秳e董大》[唐]高適。
海內(nèi)知己,天涯若比鄰?!端投派俑问裰荨穂唐]王勃。
1.搜集其它關于送別的古詩,借助工具書自學。
2.試著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小短文。
唐王維。
元二。
送
依依惜別。
送元二使安西課教案篇五
房煜。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那是多少年前的早晨,寒意未退,塞北的雨和關內(nèi)的雨涼暖自知。那是出塞前的最后一道關卡了。元二前腳才離,王維便從后面匆匆趕上,撐著傘,舉著一杯不甚甘醇的鄉(xiāng)釀,時光流轉(zhuǎn),他期盼元二能喝下這口酒,帶著朋友的祝福,踏上遠方。
如果千年前,沒有這場浸透了悲傷的雨,沒有那個出塞的游子,也不會有這樣一段欣慰的別雨,多少年后,也不會有那樣深情的詠嘆調(diào)。
王維是第一個會寫離歌的。因為除了王維,沒有人能注意到,盡管遠方之路漫漫,但天地之前,畢竟還有這杯酒。有這樣一個癡情送別的.友人,惟一能媲美的,還有王勃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然而王勃跨得太遠,倒把友人給忘了?!澳钋奥窡o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托付友人給他人,給天下人。有的離別凄涼慘淡,“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有的離別又充滿哲理,“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然而這一切離別,都比不上王維這杯酒來得刻骨銘心,僅僅是深情對望,也勝上千萬的哀思和勸勉。
而今,有的是青青柳色映襯的客舍,有的是數(shù)不盡的關卡,有的是綿綿的朝雨。然而,又哪里有與我惜別的友人,哪里有前路艱險的陽關呢?“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的意境,又從何處去體會呢?我想,倒退千年,我一定是驛站外的一株柳,墻角的一束動人的枳花,抑或,是一捧流水,我曾注視過那一次送別,那一次游子晨起早行,那一次李后主循著寂寞的庭院深深嘆息。還曾在江月下輝耀過花林的艷麗,和孤獨的太白對影獨酌。
然而,那一次次的離別又何曾真正遠去?遠離了一去不復返的棧道,迎來了車站、機場。沒有了物質(zhì)上的遠方,在精神上我們卻愈行愈遠。
驀然回首,我們離那個浪漫的詩人的年代已經(jīng)隔了一千多年。時空的驛站上,唱起了一首悠悠的離歌。
送元二使安西課教案篇六
《送元二使安西》是《積累、運用五》第一題讀讀背背部分的內(nèi)容。教材的要求是會背誦古詩,至于抄寫和大致理解詩意也不在要求之列。這首詩我以前已經(jīng)帶領學生背過,所以,再指導背誦這首詩已經(jīng)不是我教學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學這首詩時,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目標?。
1、檢查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
就我班學生背誦古詩的數(shù)量而言,如果他們能把詩中的生字全達到會認,那么,多數(shù)同學不但小學階段的字應該已經(jīng)全部會認,中學階段也應該認了不少。所以,在復習古詩的同時,檢查他們的識字能力,應為教學的重點之一。
2、理解詩意。
背詩的目的是感受詩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養(yǎng),學習運用。因此,要求孩子在會背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詩意,成了我教學的又一重點。
3、復習拓展。
孩子們背誦王維的詩已經(jīng)不少。如何在學習本詩的同時鞏固加深對其他詩的印象,也是我教學中應該考慮的。
4、理解王維寫景詩的意思,初步感受體會王維詩的風格。
在歸類理解詩的基礎上,我設計了概括詩風的環(huán)節(jié)。雖然不夠詳細、全面,但通過學習,讓學生初步感受王詩的風格,必將有助于他們加深對詩的理解,提高鑒賞能力。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考慮,我?guī)ьI學生對王維的詩進行了研究性學習。
一、導入??。
王維的詩,我們已經(jīng)背過幾篇了。下面我寫幾個他詩中的字考考你們,看你們認識嗎?(渭、悒)。部分學困生不認識)。因此,學習古詩的第一步,必須要認識生字,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認識生字的基礎上,認真朗讀,記住字形,在把詩讀流利的基礎上,進一步背誦。
讓學生朗讀后試著說詩的意思。(經(jīng)過部分同學一個詞一個詞的理解,加上老師對“元二”、“安西”、“渭城”、“悒”、“陽關”等詞的解釋,同學們弄懂了這首詩的意思。)。
三、回顧背過的王維的詩。
1、指名同學領背王維的詩。一個同學領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里館》、《雜詩》、《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鳥鳴澗》、《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八首。
2、選擇王維寫景的詩背誦。
同學們背出了《山居秋暝》、《竹里館》、《鹿柴》、《鳥鳴澗》、《送元二使安西》五首。
3、理解前四首詩的詩意。
同桌先一首詩一首詩的交流詩的意思,然后分別指名試說。(多叫幾個同學)。
四、感受王詩的風格。
1、合上眼睛,邊背誦王維五首寫景的詩,邊想象畫面。背完后談自己的感受。
2、通過老師指導,得出王詩的風格特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五、作業(yè)?:詩配畫。
任選王維五首寫景詩中的一首,根據(jù)自己對詩的理解,回家畫一幅畫,并在背面用鉛筆題詩。明天課前同桌根據(jù)畫的內(nèi)容,猜測所畫的詩,并點評是否畫出了詩意,不當之后加以糾正。
教材要求的內(nèi)容不多,我竟用了整整一節(jié)課的時間,有些老師可能會說,為了《積累、運用》上的一首詩,何必浪費那么多時間?對此,我有不同的觀點。課本無非是一個例子。我們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引向課堂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的海洋。只要能夠讓孩子們學得積極,學得主動,并能獲得更多的知識,我覺得都值。再說,背誦的目的是為了運用。教學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導學生對詩的鞏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我覺得在這方面多花點兒時間值。所以,進行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送元二使安西課教案篇七
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賞析:
這是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詩。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tǒng)轄西域地區(qū)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龜茲城(今新疆庫車)。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別。渭城即秦都咸陽故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huán)境氣氛。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一切,都仿佛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俺辍痹谶@里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長,剛剛潤濕塵土就停了。從長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車馬交馳,塵土飛揚,而現(xiàn)在,朝雨乍停,天氣清朗,道路顯得潔凈、清爽?!??輕塵”的“?”字是濕潤的意思,在這里用得很有分寸,顯出這雨澄塵而不濕路,恰到好處,仿佛天從人愿,特意為遠行的人安排一條輕塵不揚的道路??蜕?,本是羈旅者的伴侶;楊柳,更是離別的.象征。選取這兩件事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它們通??偸呛土b愁別恨聯(lián)結在一起而呈現(xiàn)出黯然銷魂的情調(diào)。而今天,卻因一場朝雨的灑洗而別具明朗清新的風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塵飛揚,路旁柳色不免籠罩著灰蒙蒙的塵霧,一場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說“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來??傊瑥那謇实奶煊?,到潔凈的道路,從青青的客舍,到翠綠的楊柳,構成了一幅色調(diào)清新明朗的圖景,為這場送別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環(huán)境。這是一場深情的離別,但卻不是黯然銷魂的離別。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種輕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調(diào)?!拜p塵”、“青青”、“新”等詞語,聲韻輕柔明快,加強了讀者的這種感受。
這首詩又叫《贈別》、《渭城曲》、《陽關曲》、《陽關三疊》。大約作于安史之亂前。這是古代送別詩中的名作。前二句起興,于清晨景物中特拈出“青青柳色”,這是自《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以來,文學作品表現(xiàn)惜別之情時常用的意象。以下兩句將深切的惜別、關切、擔憂等復雜的感情寄寓在“勸酒”這一舉動之中?!拔鞒鲫栮P無故人”,一言朋友所去之地陌生;二言那里人跡稀少;三言你我朋友自此一別,則知己難求。如此,則對友情的珍惜,對離別的無奈,對朋友的關切,盡蘊于杯中矣。所謂“惜別意悠長不露”,情真意切而不說破也。明李東陽《麓堂詩話》云:“作詩不可以意徇辭,而須以辭達意。辭能達意,可歌可詠,則可以傳。王摩詰‘陽關無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辭一出,一時傳誦不足,至為三疊歌之。后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謂之達耳。”絕句在篇幅上受到嚴格限制。這首詩,對如何設宴餞別,宴席上如何頻頻舉杯、殷勤話別,以及啟程時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矚目遙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餞行宴席即將結束時主人的勸酒辭:再干了這一杯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詩人象高明的攝影師,攝下了最富表現(xiàn)力的鏡頭。宴席已經(jīng)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釀滿別情的酒已經(jīng)喝過多巡,殷勤告別的話已經(jīng)重復過多次,朋友上路的時刻終于不能不到來,主客雙方的惜別之情在這一瞬間都到達了頂點。主人的這句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就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表現(xiàn)。
三四兩句是一個整體。要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蘊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陽關”。處于河西走廊盡西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內(nèi)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國勢強盛,內(nèi)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nèi)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jīng)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因此,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里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對于送行者來說,勸對方“更盡一杯酒”,不只是讓朋友多帶走自己的一分情誼,而且有意無意地延宕分手的時間,好讓對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陽關無故人”之感,又何嘗只屬于行者呢?臨別依依,要說的話很多,但千頭萬緒,一時竟不知從何說起。這種場合,往往會出現(xiàn)無言相對的沉默,“勸君更盡一杯酒”,就是不自覺地打破這種沉默的方式,也是表達此刻豐富復雜感情的方式。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直接表現(xiàn)對朋友真摯的感情。詩人沒有說出的比已經(jīng)說出的要豐富得多??傊?,三四兩句所剪取的雖然只是一剎那的情景,卻是蘊含極其豐富的一剎那。
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它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別之情,這就使它適合于絕大多數(shù)離筵別席演唱,后來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
送元二使安西課教案篇八
1、知識能力目標:識和會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朝”“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2、過程方法目標:借助注解,想象畫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采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激發(fā)對祖國詩歌的熱愛,培養(yǎng)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3、情感態(tài)度目標:感悟詩歌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送元二使安西課教案篇九
1、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擰薄“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2、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采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3、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
1、收集描寫友情方面的名詩名句。
2、安西指的是現(xiàn)在哪個地方?
3、王維和元二在分別的時候可能說些什么?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入境,導入新課。
1、師: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誰有知心朋友?
指名談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覺。
指名回答。
生根據(jù)自己的積累回答。
3、師:這濃濃的友情,這難以割舍的友情,就這樣在人們之間一直傳遞著。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唐朝,來到長安城,來到咸陽,來到距離咸陽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兩位朋友,正在惜惜離別。今天我們學習20課《古詩兩首》的第二首詩《送元二使安西》(板書課題)。
師補充:安西都護府是唐朝在西域設立的最高軍政機構,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師:這是我國盛唐時期著名詩人王維所寫的一首送別詩。打開書,結合后注釋和插圖,反復的讀一直讀到自己滿意為止。
二、情讀古詩,想象畫面,走入詩境。
(一)檢查生字的認讀情況,理解前兩句詩的意思。
1、師:讀完了嗎?我們來看這兩個字“朝”、“舍”(板書)它們在詩中怎么念?指名認讀。
師指導學生讀好這兩個字的發(fā)音,并提醒學生注意它們是多音字。
師:好,把這兩個字放回詩中多讀幾遍。邊讀邊想: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估計:生:小雨,柳樹,客舍,酒宴。
4、師:嗯,讓我們閉著眼睛想一想,這景真美。你再來讀讀前兩句。(學生讀詩)結合課下注釋,你能把前兩句的意思講講嗎?(學生講詩意)。
師: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師:誰還想讀?
指名美讀。
6、師:渭城,清晨,一場如酥小雨,濕潤了路上的塵埃。旅店旁的棵棵綠柳,被雨水沖洗的更加蒼翠欲滴,你覺得這景美嗎?讓我們帶著這感覺一起美美的讀一下。
生齊讀。
7、引導學生背這兩句。指名背誦。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遙遠及艱辛。
1、就在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之間,詩人卻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別了。從課題我們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現(xiàn)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
送元二使安西課教案篇十
1、有感情地朗讀古歌,背誦古詩。
2、認識2個生字,會寫1個生字。
3、感悟詩歌的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4、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yǎng)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篇課文《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
這首詩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具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
學生分析:
想象詩歌中所描繪的情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對古詩。
(師生對古詩)。
2、板課題。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唐朝詩人王維寫的一首古詩?!端驮拱参鳌房蠢蠋煱鍟}目。
【唐】王維。
(領讀課題)。
3、解詩題。
(齊讀課題)。
1、學生自讀,讀準字音。
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這首古詩,借助拼音和工具書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學生自讀古詩)。
2、指明讀詩,檢查字音,指導讀準多音字。
板:朝舍。
這有兩個多音字,誰會讀?(出示“朝舍”指名讀)。
它們在這首古詩中怎么讀?(指名讀后齊讀)。
3、指導寫“舍”字。
4、再讀古詩,讀出詩的節(jié)奏。
(指名回答:詩的字詞間要有停頓,字音要有輕重長短)對,你如果這樣讀了,就讀得抑揚頓挫,字正腔圓了,就有了詩的味道了!
(課件出示節(jié)奏劃分線)請看大屏幕,聽老師讀一讀。(教師范讀)。
誰來試一試?(指名讀)。
評價后(齊讀古詩)。
過渡,小結學法:我們剛才讀準了字音,讀通了詩文,(板:讀詩文)這是我們學校古詩的初級目標,我們還要理解古詩的意思。(板:解詩意)。
1、整體感知,入詩境。
(1)學生自讀自悟。
請同學們低聲吟誦古詩三遍,你從詩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還可以借助注解和工具書看一看,想一想。(學生自解詩意,教師巡視輔導)。
還可在古詩旁把你仿佛看到的內(nèi)容歇一歇。(學生繼續(xù)自學)。
(2)小組交流。
同桌先交流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小組交流對古詩的理解與感受)。
2、分部解讀,悟詩情。
(1)想象畫面悟詩情。
解讀一二行詩:
出示一二行古詩(指名讀)。
這是什么時候的一場雨?(指名回答引出“朝雨”)。
你從這兩行詩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
(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想象講詩意)。
評價后(把我們帶入了詩的意境?。ò澹喝朐娋常?/p>
請你帶著你的理解讀一讀這兩行詩。(指名讀)。
解讀三四行詩:
(目的要達到:學生能說出感受到王維與元二兩人感情深)(在學生說畫面的時候,順勢板:勸酒)。
評價后(板:悟詩情)。
請你帶著你的理解讀讀這兩行詩。(指名讀)。
(2)從“酒”入手悟詩情。
(指名回答)(送別的酒挽留的酒不舍得酒、、、、、、)。
可是此時,分別就在眼前,元二這次可不是一般的遠行?。≌埧础ㄕn件出示唐朝疆域地圖)從渭城到安西相隔6000多里??!古人遠行最好的交通工具,騎馬去,元二也要走上半年?。?/p>
安西又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呢?(課件出示安西風貌圖)請你說。渭城呢?(渭城風貌圖)(指名看圖說)。
面對此情此景,王維對元二的這份離別之情怎能不強烈,怎能不深摯呢!如果此時你是王維,象對元二說些什么呢?(指多名學生說)。
教師評價后齊讀——(屏幕出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有感情齊讀詩句)。
(3)再現(xiàn)情景情更深。
已經(jīng)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透過窗子向外望去,這種難舍難分的情緒是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啊!
(課件再現(xiàn)勸酒送別的情景)(音樂畫面)。
是那些景物又勾起了他們離別的傷感?(學生看視屏后指名回答)(雨柳)。
板:朝雨柳新。
理解“柳”的古義:“柳”與“留”諧音,柳樹自古以來就是離別的象征。古有折柳送別的習俗,以表示挽留之意。所以,飄灑的綿綿細雨,滿目的青青楊柳,怎能不讓人傷感離別呢!
讓我們一起來誦讀這首詩(音樂起)再次去感受詩人那依依不舍的情吧!
板:依依不舍情。
(生配樂齊誦古詩)。
3、總結學法,升詩情。
這節(jié)課,我們用讀詩文,解詩意,入詩境,悟詩情的方法學習了這首古詩。我們通過對描寫景物的體會,對詩句語言的品味,走進了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領悟了詩人那難舍難分,依依不舍的情感!
讓我們帶著這種情感,來背誦這首古詩吧?。ㄅ錁俘R背)。
王維的這首送別詩,不單道出了他的情,更道出了天下人離別時的情感,被推為送別詩之首。課后,同學們可以搜集一下其它的送別詩,按今天的方法去體會詩人的情感。
送元二使安西課教案篇十一
《送元二使安西》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huán)境氣氛。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一切,都仿佛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獨樹一幟。
語文能力的本質(zhì)是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的能力,語文課就是要促進學生的言語和精神攜手走向豐妙的境界。
本節(jié)課教師引領學生扎扎實實的品析文字,以一首的學習帶動多首詩的學習,以多首詩的補充促進一首詩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情感是詩的生命,沒有情感就沒有詩。本節(jié)課,教師引導學生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體察中悟情、在展開想象中融情、在參讀互訓中升情。教學一二句扣住“柳”,體會作者營造的送別環(huán)境,感受美麗環(huán)境中那份濃濃的離別情;三四句扣住“酒”,體會這杯杯酒中融入的深情。
本節(jié)課,既注重學生語言系統(tǒng)的豐富和優(yōu)化,又注重完善學生的精神世界,著力構建對話的課堂、詩意的課堂。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咀嚼和體悟重點詞語的情味,體會作者語言的精妙。
3、感受詩人與好友的深情厚誼;感悟詩人離別的情懷。
咀嚼和體悟重點字詞的情味,在反復誦讀與融情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意象,感悟詩人離別的情懷。
制作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的課件。
搜集送別詩。
一課時。
有一首曲子叫《陽關三疊》,也叫《渭城曲》這首曲子是后人根據(jù)我們今天要學的這首詩創(chuàng)作的。
(設計理念:人的情感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依賴于一定的情境,兒童更是如此。優(yōu)美、有些淡淡哀傷的古箏獨奏《陽關三疊》,幫助學生架起想像的橋梁,將學生帶到了幾前年的渭城。入境,為理解古詩奠定基礎。)。
(點評:新課程倡導,教學中老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積極幫助者和引導者。此環(huán)節(jié)中,老師為學生展示古典樂曲《陽關三疊》,首先就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誘發(fā)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習的動機環(huán)境。通過創(chuàng)設符合本節(jié)課教學內(nèi)容要求的情景,為學生提示了新舊知識之間聯(lián)系的線索。)。
1、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引導學生讀準“朝”“舍”“更”的讀音。
3、引導學生理解“浥”“更盡”等字、詞的意思。
(設計理念:借助注釋,了解詩句的字面意思,初知大意,為深入理解古詩掃清障礙。)。
(點評:“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這一提問非常必要。的確,學生的閱讀思維是看到信息后,信息馬上會觸動其思維,即可就會產(chǎn)生“這寫的是什么呢?”的疑問,有疑問就有思考。老師此時提問,給學生提供發(fā)表感知課題、分析問題、交流逐步思維收獲的機會,是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表現(xiàn),也是了解學情、展開后面繼續(xù)學習的前提,更是引發(fā)、培養(yǎng)學生學習時要產(chǎn)生問題的意識的需要。)。
1、渭城這里的景色怎樣,你是從哪些字、詞感受到的?
2、指導感情朗讀。
3、體會“柳”的寓意:一個柳字,你能讀懂詩人的`情嗎?帶著這種情懷,再來讀詩句。
4、拓展關于“酒”的詩句,理解“酒”中蘊涵的情。
寫話練習:相聚的日子,他們曾————————。
5、這是一杯怎樣的酒?
6、感情朗讀。
(點評:文中情來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難生成的?!扒椤币俊跋蟆比ワ@。老師緊緊抓住“柳”“酒”這一“詩象”,感悟古詩。將古詩化為畫面:青青碧柳里詩人怎樣的難舍難分?相聚的日子是怎樣的其樂融融?由此來體會兩人深深的情誼。,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地想象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也就品味出了。)。
1拓展:“絕域陽關道,胡沙與寒塵。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睆倪@首詩中體會什么?對比想象安西與渭城的不同。
2感情朗讀。
3結合詩句“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體會別后的思念。
4背誦古詩。
(設計理念:引入王維《送間司直赴西安》幫助學生感受元二出使安西將要面臨的艱難險阻,感受王維對好友離鄉(xiāng)背井的牽掛、憂慮;引入王維的《山中送別》幫助學生理解王維對好友的無限思念之情。以一首的學習帶動多首詩的學習,以多首詩的補充促進一首詩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學生背誦課前搜集的其它送別詩。
(設計理念:優(yōu)秀古詩文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所在,是我們民族語言文字運用的典范形式。優(yōu)秀古詩文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語言,中國古代詩歌中,送別詩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內(nèi)容。離別的人不同,但那份真摯的情意是相同的,此環(huán)節(jié)旨在以一篇的學習帶動多篇的學習,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情感的遷移。)。
送元二使安西課教案篇十二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感悟詩歌的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
3、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yǎng)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想象詩歌中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準備:學生搜集送別詩。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一、知詩人,解詩題。
師:今天咱們學的這首新詩的作者大家并不陌生,“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笔撬慕?jīng)典詩句,他是誰?(王維)。
師:對,他就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板書:唐王維)。
師:這個人啊,不僅詩寫得好,畫畫也堪稱一絕,就連大詩人蘇軾也用八個字來這樣贊譽他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次,他特地來到渭城,也就是現(xiàn)在的陜西省咸陽市東北,來送元二這個人出使到安西去。(板書:送/元二/使/安西)來,把詩題讀讀---(兩遍)。
師:哎!說到出使啊,我倒想問問,誰知道出使是奉誰的旨意去的?(皇上)不去就要——。
師:看來,元二此行是非去不可了。
二、曉詩音,明詩意。
1.自由讀詩。
2.指名讀。順勢解多音字。(朝,舍)。
3.再指名讀。(誰還愿意來讀一讀?這回可要讀準確,清楚。)。
4.齊讀。字詞的障礙掃除了,讓我們一起字正腔圓,有板有眼的來讀一遍。
5.配樂朗讀(點擊).師:想不想像這樣有感情的朗讀?這并不難,那就要先了解詩所表達的內(nèi)容。下面就請你們再次利用書中的注釋,手中的工具書自學,看看每句詩講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在旁邊打個?號,然后和本組的同學共同解決。
6.學生自學、討論、交流、匯報。
誰來說說前兩句詩是什么意思?后兩句詩呢?誰能把這四句連起來說說?
三、尋詩眼,悟詩情。
(一)寄情酒更濃。
師:好,對于這首詩,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知其音,明其意(板書:明意).下面請大家再次默讀古詩,想一想,元二與王維到底是什么關系?從詩中的哪些地方看出來?(元二;故人)。
師:除了“元二”和“故人”外,你們注意到“酒”了嗎?這酒他們是怎樣喝的?(勸君更盡一杯酒)。
師:這么多深情的祝福,說也說不完,道也道不盡。此時此刻,唯一能夠表達朋友間這樣深情厚意的祝福的只有——(課件出示:后兩句)。
(二)觸景情更深。
師:已經(jīng)記不清喝了多少杯。(課件出示:全詩,配樂)透過窗子,向外望去,這種難舍難分的情緒是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哪些景物又勾起了他們離別的傷感?(朝雨;柳;客舍)。
師:是呀!這說明王維他不是本地人,也是孤身在外,身在異鄉(xiāng)為異客,這本來就讓人傷感,可現(xiàn)在朋友也要離開家鄉(xiāng)了,客中送客,讓人倍加感傷!細雨蒙蒙、客舍青青、柳色清新,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讓我們用心去感受再讀讀前兩句。(生讀)聽著你們的朗讀,我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幅雨后柳色清新圖。(師板書:雨后柳色清新圖)。
(三)路艱心更憂。
師:讓我們先來看看這幅地圖。(出示課件:出使安西路線圖。)元二從長安的渭城出發(fā),途經(jīng)陽關,最后到達安西。穿越大半個中國,行程3000多公里,這么說吧,就是用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也就是騎馬也要走上,猜猜看,會走多長時間。好,咱們也別猜了,注意聽—答案是:半年。
師:哇!你覺得怎樣?(時間長,路程遠。)所以,這是王維舍不得讓元二離開的原因。那陽關以西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讓我們一塊,走進安西--(出示課件:狂風呼嘯的茫茫戈壁、沙漠)誰能用一個詞來概括你眼中看到的安西。
師:(我也送你們8個字:思維敏捷,語言精當。)可以想象元二不僅此行一路艱難,即便到了那兒,生活還會更艱難。而此時此刻的渭城呢?走,去渭城看看--(出示課件:雨后圖)怎么樣?(不愧是客舍青青,柳色--清新,一片生機勃勃,春意盎然)。
師:除了有此美景以外,關鍵是這里還有--老友相伴,對酒當歌。(出示課件:朋友間飲酒作詩畫面)。
師:是??!這一切的落差是如此之大。更何況: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間風。此行路途艱險,生死難料。這一切,都是好友王維所擔心的,這樣復雜的情感交織在一起,這是一種怎樣的心境??!讓我們帶著這種難以言狀的心境再來讀讀這首詩。要求:邊讀邊想象畫面,讀到哪個詞,就把哪個詞的畫面想象出來。(課件:配樂齊誦全詩)。
指名讀。(板書:相送依依不舍情)。
(四)唱詩情難舍。
師:下面讓我們乘著想象的翅膀,穿越時空,走進詩中,用心去感悟。(出示課件:古詩情境視頻)。
四、拓展延伸。
(贈汪倫---這是興致盎然的以歌相送;黃鶴樓――這是默默無語的以目相送;別董大――這是滿懷鼓勵的以言相送: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雖然對送別一事只字未提,但通過西湖的美仍讓我們感受到送別時作者的那份恬淡愜意。)而我們今天學的這一首,是飽含深情的以酒相送。雖然表達的方式不同,但卻都是在以情相送。正是因為有了情,這些文字才被人們代代傳頌,因為有了情,古詩才被人們稱為民族的瑰寶。那下面,讓我們站起來,再飽含深情的把這首詩讀一遍,能背的同學可以背。
五。課后作業(yè)。
知道嗎?我們的古人素有這樣的喜好,那就是讀之不足則唱之,唱之不足則吟之,吟之不足則畫之。所以課后也請你為這首詩配上一幅圖,爭取像王維一樣做到:畫中有詩。
六??偨Y。
同學們,記住這句話吧――“腹有詩書氣自華”,今天,我們欣賞到的只是滄海一栗,如果,課下你能去讀、去品、去積累,我相信那時的你一定會“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而到那時,我們的――班就一定會“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好,下課―――(放吟唱)。
(附:板書設計)。
唐王維。
雨后柳色清新圖相送依依不舍情。
送元二使安西課教案篇十三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20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fā)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
教學背景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篇課文《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
這首詩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具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
教學這首詩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會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擰薄“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采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情感態(tài)度目標: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使”“擰薄案盡”等字詞的意思。
教學難點:。
品味古詩所表達的感情,感受古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象。
教學流程示意。
字正腔圓,知讀音。
手舞足蹈,讀韻律。
熟讀成誦,知其意。
教學過程(文字描述)。
一、激情入境,導入新課。
1.師: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誰有知心朋友?
指名談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覺。
指名回答。
生根據(jù)自己的積累回答。
3.師:這濃濃的友情,這難以割舍的友情,就這樣在人們之間一直傳遞著。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唐朝,來到長安城,來到咸陽,來到距離咸陽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兩位朋友,正在惜惜離別。今天我們學習20課《古詩兩首》的第二首詩《送元二使安西》(板書課題)。
師補充:安西都護府是唐朝在西域設立的最高軍政機構,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師:這是我國盛唐時期著名詩人王維所寫的一首送別詩。打開書,結合課后注釋和插圖,反復的讀一直讀到自己滿意為止。
二、情讀古詩,想象畫面,走入詩境。
(一)檢查生字的認讀情況,理解前兩句詩的意思。
1、師:讀完了嗎?我們來看這兩個字“朝”、“舍”(板書)它們在詩中怎么念?指名認讀。
師指導學生讀好這兩個字的發(fā)音,并提醒學生注意它們是多音字。
:好,把這兩個字放回詩中多讀幾遍。邊讀邊想: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估計:生:小雨,柳樹,客舍,酒宴。
4.師:嗯,讓我們閉著眼睛想一想,這景真美。你再來讀讀前兩句。(學生讀詩)結合課下注釋,你能把前兩句的意思講講嗎?(學生講詩意)。
師: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師:誰還想讀?
指名美讀。
6.師:渭城,清晨,一場如酥小雨,濕潤了路上的塵埃。旅店旁的棵棵綠柳,被雨水沖洗的更加蒼翠欲滴,你覺得這景美嗎?讓我們帶著這感覺一起美美的讀一下。
生齊讀。
7.引導學生背這兩句。指名背誦。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遙遠及艱辛。
1.就在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之間,詩人卻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別了。從課題我們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現(xiàn)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
4.師講解:唐代國勢強盛,內(nèi)地與西域往來頻繁,經(jīng)常有關于貿(mào)易或外交活動。從軍或出使陽關(唐出使西域的必經(jīng)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壯舉。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但作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經(jīng)歷萬里長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于是,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送他的朋友。這份情可謂重矣!
此時,他們來到了一家小客棧里。正在惜惜相別。讓我們來看詩的后兩句。一起讀一下。
5.生齊讀。(注意聽學生的發(fā)音是否正確。尤其是“故人”)。
(三)抓“勸”、“更”想象當時情景,師生互動談話,進行多元感悟。
1.師:“好一個“勸”字?。。ò鍟皠瘛保┪覀兿胍幌逻@是誰在勸?(副板書:誰在勸)說說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計:詩人在勸元二)師:只是王唯在勸嗎?先放到這,讓我們來想一下,詩人可能在和元二說些什么?師引導學生說課前準備的話。(指名叫五位學生,當堂師生對話,生生對話。)。
2.師:我們來演一演當時的情景。(師拿道具酒杯。)。
師生對話。
師:王兄,多謝你從長安趕來送我,你的這份情,我元二領了,來讓我們干了這杯酒。
師: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會不辱使命,揚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紀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盡孝,心中又平添幾許惆悵,還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這里謝你了!
師:我實在舍不得你們啊,還有家中犬子尚還年幼,就請王兄,多加指點。
…….
3.師:這是他們在互相勸。是?。∨笥阎g有多少知心話要說??!又有多少說不完的話??!而現(xiàn)在兩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讓我們帶著這份痛心,這份難過,這份不舍,這份依戀,一起讀這兩句。
生齊讀。
3.師:就這么喝啊說啊,說啊喝啊,不知不覺,分離的時刻到了,不得不分開了。什么也不說了,什么也不能說了,就讓所有的情都化在這杯酒里吧。那就更進一杯酒吧!(板書“更”字)。讀。
4.師:窗外,柳枝上那掛著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覺得這還是雨嗎?這哪是雨?。∧欠置骶褪屈c點離人淚??!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看到柳樹就想到分別。此時,他們還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嗎?讓我們再讀這一句。
5.一個“勸”字,一個“更”字,生動的描繪出朋友之間那種難舍難分的情。(板書:友情)。
6.師:這兩句中有一個生字:君。(師板書)誰能組詞?(多組幾個。)。
三、音樂渲染,品味詩境,情讀古詩。
1.讓我們在靜靜的讀古詩,體會一下詩的意境。
師放音樂生默讀古詩。
2.學生展示讀古詩。
四、走出文本,回歸現(xiàn)實,練習寫話。
1.這首詩是描寫友情的極品,當時曾被人們編成樂曲,這就是著名的《陽關三疊》(師板書)廣為傳唱。尤其后兩句“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們在什么情況下也可以用這兩句。
2.生:……。
3.師:對,學過的好詩、好句、好詞要學會運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為你的文章添色。
4.老師和你們一樣也有朋友,在和朋友分別之時,那份傷感,那份痛心,在很長時間也很難恢復,讓我們來看這首詩。
5.(出示幻燈片)師深情地讀:
在清音雅聲中。
邂逅了你。
把美好的感覺。
深藏在心靈的一隅。
用歌聲散一路的芬芳。
待驀然回首時。
卻不管是怎樣的曾經(jīng)。
認識你的日子里。
我心快樂過。
不奢望天長地久的永恒。
只想說。
認識你真好……。
師:誰能聽出這首詩表達了什么感情?
(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記得有人說過能讀懂詩的孩子是一個超常的孩子。希望你長大后也成為一名詩人。)。
6.師:此時,可能你也有些話想對朋友說,或者你也有一個和你分開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筆和紙,把它寫出來。
(提醒學生用上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名句為文章添色。一句兩句即可。)。
8.放音樂。學生寫,師巡視。
9.展示讀。
五、總結升華。
師:人間自有真情在,人間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還有親情,鄉(xiāng)情,師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間真情吧!課下同學們可以找一下王維的其他詩篇進行閱讀積累。
板書設計:
20、古詩兩首。
勸更。
友情。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評價方式。
1.小組評。
2.同學互評。
3.個人評。
4.群評。
評價量規(guī)。
1.聲音洪亮,讀音正確。
2.熟能成誦,達到會背。
3.字正腔圓,有韻味。
送元二使安西課教案篇十四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中年級古詩教學應該:“誦讀古詩,理解詩意,展開想象,獲得詩中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這就從方法步驟(誦讀古詩,理解詩意)與培養(yǎng)目標(獲得情感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兩個互相聯(lián)系、螺旋上升的方面,為中年級古詩教學設定了階段性目標。我們的重點是培養(yǎng)讀詩興趣,理解詩中的詞句,體驗作者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在送別朋友元二去安西上任時舍不得朋友的離去有感而發(fā)寫下了這首詩。在這節(jié)課的設計上,我是這樣做的:導入時,我給學生提醒同學們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接著,讓學生自己收集資料,了解詩人王維,熟悉故事發(fā)生的背景,了解當時兩位友人之間的情誼。接下來是按照古詩學習的方法來自學古詩。我給學生讀詩的第一目標是:讀準字音。通過各種讀詩方式,指導學生把詩詞的字音讀準,中間插入認讀字卡的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把字音讀準,并通過組詞練習初步理解詩中詞語的意思,將古今義進行對比。然后,再讀古詩,運用自學方法,理解詩意。在這里,我重在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讓同學說說自己不懂的詞語,先讓學生自己說說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給學生三種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詩意的方法:可以邊讀詩邊看插圖,再思考;可以和參考書;還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學和老師。學生們可以通過自讀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詩的意思。再通過師生互動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體驗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感悟作者當時的情懷,感受詩句韻律的優(yōu)美。接著,我請同學們想象詩中的情節(jié),體會詩人用字的巧妙,熟悉古詩的特點,進行兒童詩的現(xiàn)場創(chuàng)作。最后,我請同學們自己設計作業(yè),鞏固學生對古詩的學習和體驗,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
1、認識本課會認字,會寫要求的生字。
2、自讀感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培養(yǎng)讀詩興趣,理解詩中的詞句,體驗作者情感,培養(yǎng)學生語感。
1、談話:昨天我們學習了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大家把它朗誦一遍吧。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關于朋友相送的古詩——讀詩題《送元二使安西》。
2、解題:誰送誰從哪兒出發(fā)去哪里?“使”:出使的意思。指導學生讀題。(師板書)。
3、了解作者:關于詩人王維,你知道些什么?(師作相應的準備:學過他的什么詩?;他是一位什么樣的詩人?他和元二之間的情誼。)。
4、師生交流:安西在哪兒呢?(是唐代中央政府為管理西域地區(qū)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龜茲城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庫車。這位姓元的朋友的奉朝廷之命,從長安出發(fā)前往安西,唐朝時期,凡是去往西部,都在長安渭城送別,在今天的西安渭河北岸。)。
1、初讀:請大家自由地朗讀這首詩,特別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讀準。
2、認讀生字詞卡片:
渭城:講解詞義。
(結合詩中詞語,對比古今詞義的不同。)。
3、再讀古詩,注意它的停頓。
4、指名讀古詩,生評議;(抓住學生的.優(yōu)點對字音、節(jié)奏等方面作評價);再指名讀。
1、師:詩里的詞和每句詩的意思你明白嗎?(師作上記號。)。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辦呢?(生自由說)。
3、師幫助歸納:老師給大家三條求助方法:
1〕多讀看圖,用心思考;
2〕查工具書;
3〕向他人求助。
4、生開始自主學習,老師也和你們一起學習。
5、指名說說自己的收獲,比比誰知道的最多。重點詞句教師板書。
朝雨;輕塵;客舍;更盡;陽關(古今義比較,“陽關大道”);
6、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每行詩的意思。(前兩句告訴我們送別時的環(huán)境,后兩句作者送別時的情景。師板書:景、情)。
1、老師與學生交流學習體會。
老師也學習了這首古詩,邊聽邊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的老朋友元二今天跟我告別從渭城出發(fā),去千里之外的西域當差。恰巧這天公作美,今日清晨下起了綿綿細雨,滋潤了道路兩旁的青青柳樹。平日里,這條人來人往的大道上車水馬龍,塵土飛揚,而現(xiàn)在一場小雨剛停,天氣清朗,仿佛是上天特意為朋友安排的一樣。也不枉我特意趕來為君送行呀。來,再干了這一杯吧,出了陽關,此行一去,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見,這份情怎能讓人割舍得下呢?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從詩中的哪些字詞中最能看出王維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呢?(“勸君、更盡、無”作者先寫景,再寫情,是借景抒情。師板書。)。
3、想象自己與親人朋友分別時的場面,加上你從詩中體會到的情感,再讀這首詩。生自由練讀。
4、指名讀,師生評議。(從情感上去評價)再指名讀。
5、指導:有時為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我們還可以加上動作朗誦這首詩。(生練習)。
6、師:請一位同學試著用他的朗誦把我們帶到渭城去。(指名讀背,師為他配樂。)。
生評議,再指名背,齊背。
1、師:同學們還收集到了很多關于朋友相送的古詩,選出自己最喜歡的,再好好讀一讀,然后把它工工整整地抄下來,咱們一會來個書法及誦讀比賽,好嗎?(別董大、贈汪倫、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2、請學生上臺展示書法,朗誦古詩。
3、師小結:生活中美麗風景和難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詩表達出來。(試著即興創(chuàng)作詩歌)。
1、檢測本課生字詞,讀字組詞。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業(yè)?鼓勵學生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愿望。
送元二使安西課教案篇十五
來”。讀的層次分明,從青青的客舍,到翠綠的楊柳,構成了一幅色調(diào)清新明朗的圖景,一步一個臺階,步步遞升。本課的教學就這樣以誦讀為主要手段,以情為主線,給課堂注入了濃濃的人文色彩。學生讀出了意,讀出了境,讀出了情,讀出了韻,學生在讀中真真切切體悟到情感。
商榷之處:
送元二使安西課教案篇十六
1、有感情地朗讀古歌,背誦古詩。
2、認識2個生字,會寫1個生字。
3、感悟詩歌的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4、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yǎng)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篇課文《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
這首詩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具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
學生分析:
想象詩歌中所描繪的情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對古詩。
(師生對古詩)。
2.板課題。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唐朝詩人王維寫的一首古詩?!端驮拱参鳌房蠢蠋煱鍟}目。
【唐】王維。
(領讀課題)。
3.解詩題。
(齊讀課題)。
二.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1.學生自讀,讀準字音。
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這首古詩,借助拼音和工具書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學生自讀古詩)。
2.指明讀詩,檢查字音,指導讀準多音字。
板:朝舍。
這有兩個多音字,誰會讀?(出示“朝舍”指名讀)。
它們在這首古詩中怎么讀?(指名讀后齊讀)。
3.指導寫“舍”字。
4.再讀古詩,讀出詩的節(jié)奏。
(指名回答:詩的字詞間要有停頓,字音要有輕重長短)對,你如果這樣讀了,就讀得抑揚頓挫,字正腔圓了,就有了詩的味道了!
(課件出示節(jié)奏劃分線)請看大屏幕,聽老師讀一讀。(教師范讀)。
誰來試一試?(指名讀)。
評價后(齊讀古詩)。
過渡,小結學法:我們剛才讀準了字音,讀通了詩文,(板:讀詩文)這是我們學校古詩的初級目標,我們還要理解古詩的意思。(板:解詩意)。
三.深入理解,感悟詩情。
1.整體感知,入詩境。
(1)學生自讀自悟。
請同學們低聲吟誦古詩三遍,你從詩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還可以借助注解和工具書看一看,想一想。(學生自解詩意,教師巡視輔導)。
還可在古詩旁把你仿佛看到的內(nèi)容歇一歇。(學生繼續(xù)自學)。
(2)小組交流。
同桌先交流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小組交流對古詩的理解與感受)。
2.分部解讀,悟詩情。
(1)想象畫面悟詩情。
解讀一二行詩:
出示一二行古詩(指名讀)。
這是什么時候的一場雨?(指名回答引出“朝雨”)。
你從這兩行詩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
(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想象講詩意)。
評價后(把我們帶入了詩的意境?。ò澹喝朐娋常?。
請你帶著你的理解讀一讀這兩行詩。(指名讀)。
解讀三四行詩:
(目的要達到:學生能說出感受到王維與元二兩人感情深)(在學生說畫面的時候,順勢板:勸酒)。
評價后(板:悟詩情)。
請你帶著你的理解讀讀這兩行詩。(指名讀)。
(2)從“酒”入手悟詩情。
(指名回答)(送別的酒挽留的酒不舍得酒......)。
可是此時,分別就在眼前,元二這次可不是一般的遠行??!請看——(課件出示唐朝疆域地圖)從渭城到安西相隔6000多里啊!古人遠行最好的交通工具,騎馬去,元二也要走上半年啊!
安西又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呢?(課件出示安西風貌圖)請你說。渭城呢?(渭城風貌圖)(指名看圖說)。
面對此情此景,王維對元二的這份離別之情怎能不強烈,怎能不深摯呢!如果此時你是王維,象對元二說些什么呢?(指多名學生說)。
教師評價后齊讀——(屏幕出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有感情齊讀詩句)。
(3)再現(xiàn)情景情更深。
已經(jīng)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透過窗子向外望去,這種難舍難分的情緒是才下眉頭,又上心頭?。?/p>
(課件再現(xiàn)勸酒送別的情景)(音樂畫面)。
是那些景物又勾起了他們離別的傷感?(學生看視屏后指名回答)(雨柳)。
板:朝雨柳新。
理解“柳”的古義:“柳”與“留”諧音,柳樹自古以來就是離別的象征。古有折柳送別的習俗,以表示挽留之意。所以,飄灑的綿綿細雨,滿目的青青楊柳,怎能不讓人傷感離別呢!
讓我們一起來誦讀這首詩(音樂起)再次去感受詩人那依依不舍的情吧!
板:依依不舍情。
(生配樂齊誦古詩)。
3.總結學法,升詩情。
這節(jié)課,我們用讀詩文,解詩意,入詩境,悟詩情的方法學習了這首古詩。我們通過對描寫景物的體會,對詩句語言的品味,走進了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領悟了詩人那難舍難分,依依不舍的情感!
讓我們帶著這種情感,來背誦這首古詩吧?。ㄅ錁俘R背)。
四、課堂拓展。
王維的這首送別詩,不單道出了他的情,更道出了天下人離別時的情感,被推為送別詩之首。課后,同學們可以搜集一下其它的送別詩,按今天的方法去體會詩人的情感。
附板書:
[唐]王維?解詩意。
朝雨柳新勸酒入詩境。
依依不舍?悟詩情。
送元二使安西課教案篇十七
一,(李叔同的《送別》引入古詩)找地名,初讀解題.
1,(課前播放幻燈片《送別》)才華橫溢的李叔同先生創(chuàng)作的這首《送別》,在抒寫離情別怨的詩文中尤其膾炙人口,歷經(jīng)幾十年傳唱,經(jīng)久不衰.在中國古典詩歌中,"離情別怨"可以說是永恒的旋律.今天,我們將要送別的是千古傳唱中的哪一曲呢板書:送(播放課件)。
2,讀題,你從詩歌題目中明白了什么理解"使".解讀"安西":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在現(xiàn)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庫車縣.
3,初讀全詩:(古詩幻燈片)請大家大聲地讀讀詩歌,注意把生字讀準.
找一找這首詩里還有哪些地方名解讀"渭城":陜西省咸陽市東北,"陽關":漢朝設置的邊關名,在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一樣同是出塞必經(jīng)的關口.這幾個地名跟送別有什么聯(lián)系呢讓我們細細地體味這首古詩.
二,知詩人,以畫解詩.
2,(課件顯示王維簡介)王維: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3,讀王維的這首詩,你看到了怎樣的一幅畫你是從詩歌的哪幾句中看到的。
雨:什么時候的雨怎樣的雨(板書:雨)。
客舍:客中送客.(板書:客舍)。
柳:"留"的諧音.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板書:柳)。
我們來讀一讀王維詩中的這幅畫:"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三,品詩意,三嘆"故人".
1,師:王維和元二是什么關系從詩歌哪個詞中直接可以看出(板書:故人)。
從"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里讀出他們是好朋友.
師:(板書:酒)(播放課件)"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連心的酒,"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酒是澆愁的酒,那,"勸君更盡一杯酒",是一杯怎樣的酒(離別的酒,友誼的酒,祝福的酒,連心的酒……)。
引讀這是一杯()的酒——生接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師:讀讀整首詩,再想想,元二和王維看到哪些景物,離別的愁緒會更濃。
透過客舍的窗外,他們看到了——(指板書雨)。
師:女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透過客舍的窗外,他們看到了——(指板書柳)。
師:男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指板書客舍)王維為送友人,從長安一路送到離長安城三十里外的渭城,在此地的客舍擺上一桌酒席為朋友餞別.客舍,本來只是旅客的暫留之地啊,自己都漂泊在他鄉(xiāng),卻要在這里送別朋友,怎能不傷感別離——齊讀"勸君……".
4,師:真的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記不清說了多少遍祝福的話.此次分別,不知何時相見.安西有多遠(課件顯示地圖)。
師指地圖:安西在遠離中原的新疆,那時的安西時局常常動蕩不安.
渭城又在何處(陜西省咸陽市東北.)。
陽關呢(漢朝設置的邊關名,在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一樣同是出塞必經(jīng)的關口.)。
從渭城經(jīng)陽關到安西,有多遠(大約有3000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若是元二用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馬車,也要半年多的時間才能到安西.陽關以西,千里迢迢,人煙荒蕪.)。
(切換到幻燈片)。
師: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卻——黃沙滿天.
也許渭城這兒生機勃勃,安西那兒卻——滿目荒涼.
渭城這兒有飲不盡的故鄉(xiāng)水,聽不完濃濃的家鄉(xiāng)話,安西那兒——舉目無親,鄉(xiāng)音不再有.
(切換到古詩課件)。
師: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這種難分難舍的情緒化作——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這種難分難舍的情緒化作——生讀"勸君……".
5,師:送君千里,終須一別,門外的馬車就要起程了,朋友之間就說最后幾句話吧!快快把它寫下來,可以是元二對王維說的,也可以是王維對元二說的.(背景音樂)。
(板書:依依惜別)。
6,指名朗讀依依惜別的話.
四,明古風,體會別意.
師:你在課外還搜集了哪些送別詩。
(課件別詩欣賞)人生自古傷離別——配樂誦讀別詩.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9985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