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讀心得體會 老子讀書心得體會(匯總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0 16:29:13
老子讀心得體會 老子讀書心得體會(匯總8篇)
時間:2023-11-10 16:29:13     小編:ZS文王

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于經驗總結。心得體會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心得體會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老子讀心得體會篇一

感謝甘肅張掖的祁振宸老師來蘇州上開發(fā)光體時推薦的《德道經》,讓我有機會透過熊春錦先生的系列著作的引導,簡單正確讀《德道經》,讀老子心得體會。

3月底從北京德慧智郵購了部分書籍,前面幾天讀《慧性圖文思維教育》,意識到誦的重要性。4月1日開始每天清晨6點在小區(qū)河邊讀大本簡體帶拼音的《德道經》,從頭讀到尾剛好一個小時。出門前將小丫讀誦的《德道經》cd放入機器里,讓孩子在它的背景中醒來。

不到一個星期,九歲的孩子突然要求要學習做飯菜,說自己學會了以后媽媽如果不空或不想做飯時他就可以為大家做。在與外人接觸時也越來越變得彬彬有禮,愿意主動招呼(不知是聽經的原因還是從他爸爸身上潛移默化來的,過去他是和我一樣對人為外冷內熱型不愿意主動招呼)。他向我們提的問題也充滿哲理。比如:錢物和人哪個重要?世上最難的事情是什么?大人為何喜歡追究過去、爭來爭去、自己都沒有做好卻喜歡指責批評小孩子?這些問題其實在德道經中都有答案。大人學習讀誦,孩子在無為(僅聽cd沒有讀)中即獲得。這不得不讓我們驚嘆經典的力量。讀到《國學道德經典導讀》一書第三章第五節(jié)熊春錦先生講述漢字是道德文化的記錄時,萌發(fā)了學習繁體字的決心(過去曾不解先生王彥赟在追求效率速度的現(xiàn)今社會為何還堅持寫繁體字,現(xiàn)在通過學習了解古人造字的非凡前瞻性,才終于豁然開朗對他心生敬意),便立即換簡體版為熊春錦先生校注的《老子德道經》繁體豎版。

身邊喜歡讀書的年輕姑娘姬曉晨花了兩天時間抄寫完繁體豎版的《老子德道經》后與我分享,說開始抄寫德篇時很費力,堅持抄完到道篇時就變得出奇的順利。不知她的這一體驗是否可證明了要得道定要先修德以及熊春錦先生校注時恢復《德篇》放前《道篇》置后還《老子德道經》原貌的重要意義?事實上我在開始大聲讀誦時也有和曉晨類似的體驗。4月9日讀到附在《老子德道經》一書后的《經典誦讀心訣》,立即改變之前沒有目標的盲讀,而是在練習完開發(fā)光體課程所學的七個能量之后,借著全身在光的沐浴時觀想老子與自己融合再讀,發(fā)現(xiàn)誦讀變得更加輕松,明顯感應到聲音的共鳴。再將自己誦讀過程中得到的啟發(fā)與熊春錦先生的校注對照(前面僅讀繁體經—文并沒有看注釋),發(fā)現(xiàn)不謀而合的地方越來越多了,或許這就是頻率接近后能與古人居,與古人謀吧。今天早上在__江客棧禪修和儒教兩房外的花園里讀時,右小腿前面開始有陣陣熱流。聲音的啟動結合觀想能產生更大的能量共振,這是與由楊子軍、鄭錦燕導師傳授的起源于美國歐林的開發(fā)光體課程 原理殊途同歸??磥頍o論是__還是美國在很早就都已經發(fā)現(xiàn)宇宙能量的秘密。這兩位華人心靈導師能將美國的開發(fā)光體課程教導傳授得比起源中心還要成功,這其中一定得益于導師從小對國學經典的學與實踐 四年前在上海錦燕導師曾說過她這輩子離開之前要完成的三件事:

一、創(chuàng)辦掌上明珠學苑,

二、講道德經還此經之真貌,

三、傳講龍華經)。

不斷調整改變自己到自然(即自燃,甘愿燃燒自己為世界服務)的狀態(tài),依照經典或上師(品德高尚,思想光明之師)引導去樂行,就能掌握簡單訣竅獲得宇宙大能。

在十一天的時間中雖然僅憑自以為然的方式在讀《德道經》,也很清楚繼續(xù)下去的收獲定會更多,終因無法等待忍不住內心的沖動寫下上述初讀的心得,期望能吸引更多的朋友加入誦讀經典、為人格播下積極正面的種子為命運收割成功富裕的果實,為全國各地不斷在身體力行推廣德慧智的經銷商們喝彩。相信有越來越多家庭的誦讀,__的國學道德之光定會在全世界綻放。要提醒大家的是,萬法歸一,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修正自己行為讓其合道與自然融合之法),這需要在對自己充滿信心(信心不足者推薦利用簡單的心理學科技工具——內在交談全腦開發(fā)大師之金頭腦組合 對自己潛意識作有效改變、提升)的前提下開放、積極、腳踏實地去發(fā)現(xiàn),切忌死搬硬套、東施效顰讓自己失去自由,徒生煩惱而誤解經典歸罪上師。

感謝一直在世界各地不遺余力傳播國(醫(yī))學文化的當代國學名家熊春錦先生,將自己的智慧凝結成清明正義的文字、簡單生動的圖表,竭力還經典之原貌,讓一直在迷茫甚至錯誤中等待的人能重新認識老子,吸收《德道經》中的精華,做道德的修真者。推薦有信心的朋友讀上的熊春錦先生在柏林__文化中心《老子德道經》導讀報告——淺論道德救世,定會受益匪淺。

祝福所有朋友

道德之路精進

皆得暇滿人生

老子讀心得體會篇二

作為一門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程,老子課自開設以來受到廣大學生的熱烈歡迎。在這門課程中,我們有幸深入學習了老子的思想,并從中受益匪淺。通過參與老子課的學習,我對老子思想和道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意識到了在現(xiàn)代社會中如何運用和發(fā)揚老子的理念。

首先,老子課讓我對老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曾聽說過很多關于老子的故事和傳說,但在老子課上我才真正理解了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他認為,人們太過于追求權力和物質,反而導致社會的混亂和矛盾。他主張“處大成若缺,久則不足以為用”,意思是說只有保持謙遜和低調,才能真正發(fā)揮自己的作用。這種思想是對當今社會功利主義的一種反思和啟示。

其次,老子課讓我對道家文化的特點和價值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老子課教授的不僅僅是老子思想,還包括對道家文化的介紹和解析。我了解到,道家注重個體的修養(yǎng)和心靈的棲居,主張“無為而治”。道家文化強調倡導自然、包容、平和的生活態(tài)度,這與現(xiàn)代社會追求物質和成功的價值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開始思考,在當今社會是否可以運用道家的思想來解決一些社會問題,是否可以通過倡導“無為而治”來改善現(xiàn)代社會的壓力和緊張。

再次,老子課教會我了解歷史文化的重要性。老子和他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的中國歷史,他的思想影響了幾代人的思考和行為方式。通過學習老子課,我不僅僅是學習了老子思想,還理解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度和廣度。我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對于自己的文化傳承也更加自豪。我意識到,我們作為中國人應該更好地傳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讓這種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發(fā)揮更大的影響力。

最后,老子課啟迪了我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生活方式。在科技快速發(fā)展和社會競爭加劇的今天,老子的思想提供了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選擇。他主張“無為而治”,這并不意味著被動和懶散,而是培養(yǎng)一種謙遜、自律、深思熟慮的生活態(tài)度。通過“無為而治”,我們可以減少對物質的追求,更加注重個人內心的修養(yǎng)和平和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與現(xiàn)代社會過于功利和競爭的價值觀形成鮮明對比,但卻能夠帶來更加健康、和諧和平靜的心態(tài)。

總之,老子課是一門深入理解和學習老子思想的重要課程,也是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扇窗口。通過老子課,我對老子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對道家文化的特點和價值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也開始思考如何在現(xiàn)代社會中運用老子的思想,通過倡導“無為而治”來改善生活質量。同時,老子課也啟發(fā)我對歷史文化的重要性和自己文化傳承的責任感。最重要的是,老子課為我提供了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選擇,在現(xiàn)代社會中培養(yǎng)一種謙遜、自律、平和的生活態(tài)度。通過老子課的學習,我相信我將能夠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運用和發(fā)揚老子的思想和道家文化。

老子讀心得體會篇三

所為,有所不為,是我讀完《老子》后的最大感受。辯證的“禍福相依”同樣出于此部經典偉著《道德經》,另有許多的哲理成語,諸如“和光同塵、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皆由此道中來。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tǒng)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guī)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致虛守靜----平淡處世《道德經》十六章有言:“致虛極,守靜篤。”這句話強調了致虛守靜的工夫修養(yǎng)和復歸之理。我理解,所謂“致虛極”,就是“致極虛”;“守靜篤”,就是“篤守靜”。我想,這是修道的基本方法。“致虛極”是說,自己如果想修道的話,要努力使自己達到極端空虛的境界。極虛指心靈一塵不染,近于真空,就是要去除世俗的妄念雜欲?!昂V”是敦厚,篤守就是堅守?!笆仂o篤”就是堅守靜寂一個事物的發(fā)展至極點,必然會向其反面發(fā)展變化。所以要能維持它的發(fā)展而不至于變?yōu)樗姆疵?,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發(fā)展過程中不讓其到達極點?!皩⒂庵?,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弊跃佑谌鮿荨㈧o態(tài)而保持一種彈性,促使敵對一方向膨脹、夸張發(fā)展以至成為脆弱,即產生盛衰的對轉,這確實是看得很深。

老子提出了一個不分善惡美丑的觀點,讓我們不用好和壞,美和丑去評價別人,他認為美是因為丑的存在才有了美,善是因為惡的存在才有了善。所以美只是一面,還有丑的一面,善也只是一面,還有惡的一面。不僅如此,還認為困難與容易,長與短,高與低是相互比較而形成的,音與聲相互諧和,前與后相互追隨。這些都是永恒的道理,我們不應該太去在乎它。只有這樣我們看事物才能更為全面。

老子覺得學道的人應該把自己看得比別人低一些,柔弱一些,彎曲一些。出門做事就好像在別人家坐客一樣,與人說話就像對待自己的上級那樣,行走在外看起來毫不起眼。他舉例說大海之所以成其大海是因為自己所在的位置比別的地方都低,所以所有的水都匯聚到了海里。他更要求我們要從小事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層高臺以土壘之。只有這樣才可以接近道,接近道的方向。

老子強調“不盈”、“不爭”、“致虛極,守靜篤”,“柔弱勝剛強”。老子的這一原則叫做“無為而無不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順其自然地去做。

有的.人覺得老子的不爭不能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競爭。其實并不是這樣,老子只是用了另一種方法進行競爭;不但如此,他的方法還可以幫助你在競爭的同時處理好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與人和善是方法。老子隨時在提醒我們自己應該做什么,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追求什么樣的生活。換句話說就是在人生、社會中的定位是什么。只有明白自己的定位,才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潮濕的地方。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種種美德堪比圣人,堪謂之“道”。

“上善若水”,就是一種開朗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一種修德的必備境界,一種養(yǎng)身之術。我們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們離道就更近一層,更能體會到人生的本質。

每本書都有其局限之所在,有其不可理喻之處。如《論語》中的迂腐世故的君子主義,《莊子》的虛幻不切實際?!兜赖陆洝分幸灿衅湎麡O避世的一面。但我們不能否認古典的經、史、子、集歷年歷代給中國人以智慧的啟迪,以心靈的釋然,以生活的動力,以處于天地之間行動的規(guī)則。每一種道理也總不能囊括世間萬物,合眾人脾胃。因此才有百家爭鳴的文化盛宴,與不同世界觀的人生。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

老子讀心得體會篇四

榮格分析心理學有個重要的概念——自性(self),它是心靈的核心,又是心靈的整體;它與生俱來,然后在生命的過程中不斷實現(xiàn)。自性在生命早期實現(xiàn)的結果就是自我的形成,在生命中后期展現(xiàn)的結果就是人格的整合,自性完全的實現(xiàn)就是個體化(inpiduation)的完成。人的心靈最根本的目標就是追求自性的實現(xiàn)。

自性顯然是榮格分析心理學一個重要的概念,但是自性又是一個很難理解的概念。最近讀《老子》,剛開始,讀到他關于“道”的論述,頗受啟發(fā),我倒是覺得我們老子所講的“道”的特點很可以用來幫助我們理解自性的特性。甚至可以說,自性就是人心靈中的道。

按照陳鼓應先生《老子今注今譯》總結,《老子》一書中的“道”有四種意思用法:1.構成宇宙的根本(實體)。2.創(chuàng)造宇宙的動力。3.促使萬物運動的規(guī)律。4.人類行為準則。

“道”有其一般意義的用法,比如“言說”、“道路”等一些意義。老子所用“道”卻是一個專有名詞,是不同于其他一般用法的一個獨有概念。老子所講“道”的特點是真實存在但又虛而不見,道是永恒的又是運動變化的;道的運動變化創(chuàng)生萬事萬物,同時萬事萬物又內化了道。這類似于女媧造人,但是這些人又都蘊含了女媧的“氣”、女媧的特點。西方上帝造人中也是類似,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塵土造出了一個人,往他的鼻孔里吹了一口氣,有了靈,人就活了,能說話,能行走,其實也是說人其實蘊含了上帝的氣。

道的變化運動創(chuàng)生宇宙,宇宙又蘊含著道。道本來是看不到的,是“無”;道創(chuàng)生宇宙,宇宙含有道,因而道又是“有”的?!盁o”和“有”是道的兩種狀態(tài),“無”是道無形質的狀態(tài),是形而上的;“有”是道落實到有形質的狀態(tài),是形而下?!盁o”是道,“有”也是道。

老子還給處于“有”的狀態(tài)的道起了個名字,叫“德”。德者,得也。百度百科解釋“德”:古人認為萬物因“道”所得的特殊規(guī)律或特殊性質?;ㄓ谢ǖ摹暗隆?,狗有狗的“德”,人有人的“德”。孟子所講“心”、陽明先生所講“良知”就是人的“德”,也就是人所得到的道的部分。

于是,道一般就專指了“無”,德就指“有”。“無”和“有”都是道,“道”和“德”也都是道。《道德經》其實就是《道經》。

但是,道的有的狀態(tài)卻也有不同的。北宋周敦頤《太極圖說》(這個曾被卡爾夫引用來說明人格發(fā)展的規(guī)律)這樣說:

后面還有一些話,我們主要看看這個部分。“無極”應該是道之“無”的狀態(tài),它落實到有形質,就成了“太極”,是初“有”。太極也是道,道根本特性就是運動,太極動就生了陽;動到一定程度就靜,靜而生陰,這個生陰生陽的過程是這個“有”的實現(xiàn)、分化、豐富的過程,五行表示比較豐富的狀態(tài),五行互相作用,化生萬物,就更豐富、更分化。

以上這些內容頗有助于我們理解榮格的自性這個概念。自性就是人的“德”,是人類從“道”那里獲得的特性。孩子一出生,便是人,便具有了人的“德”,只不過這個“德”還是初有,是周敦頤先生所講之“太極”。因為初從“道”中化生為“德”,所以它還很具有道渾然一體的特點,“太極”便是渾然一體的,所以周敦頤先生用一個圓圈表示,而不是用我們熟知的陰陽魚的太極圖。嬰兒初生,即有人之“德”,便是自性,不過此時的自性還處在混沌初開而未開,還沒有分化。所以嬰兒的心理是毫無分裂的,也沒有任何矛盾的。

心靈初生,猶如道之初有的太極,道的根本特點之一就是永恒運動,所以太極也是要運動,所以孩子的心靈也是要運動。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嬰兒心靈動而生意識,靜而生無意識。自性動而生自我,靜而進入無意識形成無意識自性。

《老子》第二章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贝蠹矣辛嗣赖挠^念,丑的觀念便隨之而生;大家都有了善的觀念,不善的觀念便隨之而生。心靈的運作有了意識,無意識便隨之而生。心靈的分化就是如此的。

過去我們理解自性,覺得自性是無意識的,似乎是“無”的狀態(tài),至少如道之“無”是隱著的狀態(tài)。但是現(xiàn)在思考一下,相比于道的“無”,自性是道的“有”,自性本來就是有的狀態(tài)。而且自性一直在我們的心靈發(fā)展過程中起作用,不是到了三十多歲自我發(fā)展足夠強大了才發(fā)揮作用。

自性在初生時是一體的,它向外產生自我,向內沉淀為我們原來講的自性——無意識的、不被覺察的自性。這個有點像道的特點了,道向無形質就是“無”,向有形質就是“有”(德)。道包含了“無”和“有”,但是我們習慣把到之“無”稱為“道1”,把道之“有”稱為“德”。其實“德”也是道,“道1”也是道。同理,自性向看的見的部分發(fā)展成自我,沉淀在無意識中的部分叫自性1,所以自性包含自我和自性1,自我也是自性的表現(xiàn)、也是自性。

雖然有點亂,但是我覺得我說明白了,至少我自己明白了。

周敦頤先生所講太極圖說,還說萬物復歸于無極。就是化生出的萬事萬物又回歸于道的最高形式的狀態(tài)。人的心靈亦是如此。自我發(fā)展到一定水平,這個自性之“有”的部分就會回歸到最根本的、無意識的自性之中,二者實現(xiàn)合一,這個過程就是個體化。

不過榮格的個體化的理論與這個過程似乎也有一些不同之處。第一,自我要去整合自性,而不是回歸自性。這個過程如果沒有強大的自我,自性反噬自我,會造成瘋癲,那些天天覺得自己沒有任何煩惱的人就可能是自性吞噬自我。第二,榮格個體化不是讓自我回歸到無的狀態(tài),反而是要把自性全部現(xiàn)實化,所以又叫自性實現(xiàn)。榮格個體化的結果似乎也不是回歸到無的永恒之中去,而是進入一個無限豐富的有中去。

榮格和周敦頤為什么會有不同?一是境界不同吧。二是研究對象不同。三是文化差異。四是可能是因為我還沒理解透徹。

老子讀心得體會篇五

老子《道德經》,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__、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fā)達,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__的誘惑呢?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圣典中找出__,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tài)呢?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tài)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坐標;凈心:凈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兜赖陆洝肥略?“致虛極,守靜篤?!睆娬{了致虛守靜的修養(yǎng)?!爸绿摗本褪且撵`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通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yǎng)洞察力,才會“知?!?,逢兇化吉。

老子之后,莊子強調少私寡欲,以靜養(yǎng)神,這是道教靜中養(yǎng)生的思想理念。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凈處人生方向。

“凈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義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云:“五__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__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肴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tài)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__、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老子讀心得體會篇六

《老子》又稱《道德經》,一書言辭簡短,略為晦澀難懂。他第一次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概念,經過后人不斷發(fā)展延伸成為我國本土的第一門宗教——道教。也是因此,道家的學說更偏重于精神世界的探索與追求,更加注重個人而不像儒家“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所謂“仙風道骨”也正是由此而來吧。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輔相成的,所以看問題要辯證地看待。正所謂福禍相依,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應該抱著一種平常心,順其自然。更進一步來講,要將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長的歷程,將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轉化為自身生命的體驗中來。

記得高中老師曾經講過,說青年時期盡量要少的接觸《老子》,畢竟它的內容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并不適合情緒應該激昂向上的年輕人,如果看得太多影響過深可能會缺少應有的朝氣。但我想這并不和了解它的精髓相沖突,當我深入了解了《老子》這本書之后,發(fā)現(xiàn)其中許多道理對于當今社會人們的精神生活有很多好處。如今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卻越來越忽視精神財富的積累,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存在的各種誘惑?千年前的老子或許能夠給出答案: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生的三個不同心態(tài)層次。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办o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凈處人生方向。

老子《道德經》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我們可以看出“寵辱若驚”的根源就在于“為吾有身”,“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凈如水,清澈透明,把個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處世,致虛守靜而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何來“貴大患若身”呢?由此,凈心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凈心是保持清醒認識的源泉。

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我覺得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而有為則指的是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責任,就是“有作為”。

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tài)肯定是時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tài),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老子讀心得體會篇七

道,是中國古代哲學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老子的“道德經”。老子的思想和學說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深遠,他的道家思想更是對中國哲學發(fā)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本文將從筆者的角度出發(fā),探討老子道心得體會。

第二段:老子思想中的道

老子思想中的道概括起來可以說是 “無為而治”。所謂無為而治,是指讓事物自然地發(fā)展、自動完成。不強求干預,也不欠缺因果,也不違背自然界的法則。老子認為人們不應該故意追求權力,而應該尊重宇宙萬物,尊重自然規(guī)律,了解萬物之間的關系,并遵循自己內在的本性,生活在自然界之中。

第三段:如何實踐道

要實踐老子思想中的道,首要的要求是順應自然,不去強求,不打破原有的規(guī)律和平衡。在自身的修行過程中,需要時常沉淀,汲取自然界的力量,使自己的心境更加安穩(wěn)。另外,要認識到自己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而是無與倫比的整體中的一小部分。我們應該遵循道,承擔自己的責任,為自然和人類盡一份力量。同時我們也要盡可能做到不帶有攻擊性的表達觀點,無論在任何場合,都要尊重每一位個體的獨特性,讓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都能夠和諧相處。

第四段:老子道的實際應用

老子思想中的道,在當今社會與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在商業(yè)領域中,最常用的便是“無為而治”的思想。商業(yè)人士應該以順應大自然、順應市場需求的態(tài)度,積極適應市場運作,不追求短期的暴利,而應該長遠考慮市場趨勢,順勢而為。另外,在教育領域中,教師需要盡最大的努力去了解自己的學生,能夠展現(xiàn)出尊重學員的態(tài)度,耐心傾聽他們的想法和觀點。在政治領域中,“無為而治”則意味著領導應該去了解自己的民眾,關注社會穩(wěn)定,尊重和保護人民的權利。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無論是在朋友交流還是與同事合作中,都能發(fā)現(xiàn)“無為而治”的思想奏效。

第五段:總結

總之,老子道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的經典作品,包含了很多珍貴的思想和經驗,對于我們能夠健康成長、建立良好的社會生活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我們應該時刻問自己,“我對他人如此,我的生命是否真正符合道呢?”只有了解、認識并實踐道,才能讓我們的生命變得幸福、豐富多彩。

老子讀心得體會篇八

老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道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著作《道德經》被認為是一部充滿智慧和哲理的經典之作。素有"道可道,非常道"的名句更是廣為人知。如何理解老子的思想,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思考和探討。

在理解老子的思想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道。道作為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通常被理解為天地之道、宇宙萬物的根源和規(guī)律。老子認為,道不可言傳,不可名分,無法用言語文字來準確描述。只能通過自我領悟和體驗去認識。道是一種超越言語和思考的存在,它隨處可見,無處不在。只有通過和諧與自然相處,才能意識到道的存在和力量。

第二,老子強調自然的無為而治。他認為,大自然無所不能,卻并非通過強制和干預的方式。相反,自然會樸素而自然地運行,不操勞不奔波,卻能完成一切事物。老子提出了“無為而治”的觀念,主張人們應該追求無為而治的生活方式。人們應該順著自然的趨勢去行動,不要過度干預和執(zhí)著于自己的欲望。只有放下欲望,順應自然的力量,才能達到內心的平靜和自由。

第三,老子注重個體的內心修煉和自我完善。他認為,人們應該修身養(yǎng)性,追求內心的寧靜和清凈。通過去除心靈中的雜念和執(zhí)著,人們可以貼近道,達到無我境界。在修煉中,人們應該拋棄功利主義的觀念,并且在面對外界的變化和挑戰(zhàn)時保持一種平和和寬容的態(tài)度。只有通過內心的修煉,人們才能真正實現(xiàn)心靈的自由和解放。

最后,老子提出了“謙讓”和“無為而治”的統(tǒng)治觀念。他認為,領導者應該謙遜而寬容,不要過分追求名利權力。只有這樣,才能建立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在社會治理方面,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即少控制和管理,而是領導者以身作則,引導和影響他人。通過自身的修煉和啟迪,領導能夠贏得民眾的信任和尊重,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和進步。

綜上所述,從道的概念、無為而治、個體修煉和社會治理方面來理解老子的思想,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感悟和學習他的智慧和哲理。通過思考老子的思想,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智慧和生命的意義。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內心的平靜。正如老子所說:“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讓我們拋棄功利心理,順應自然之道,追求心靈的自由和寧靜吧!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030894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