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一年級教學設計(實用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1 05:41:20
古詩兩首一年級教學設計(實用18篇)
時間:2023-11-11 05:41:20     小編:雁落霞

總結是一種提高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在寫總結之前,我們應該明確總結的目的和對象。這些總結范文將為我們提供一些實用的寫作思路和技巧,幫助我們寫出更好的總結文稿。

古詩兩首一年級教學設計篇一

1、有朗讀古詩的興趣,能從詩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認識"所、牧"等12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字。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1、學習生字詞。

2、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通過朗讀能初步感悟詩歌的韻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生字詞卡片、背誦一首自己最喜歡的古詩、課件、音樂。

兩課時。

學習古詩《所見》。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一、激趣導入??。

1、沈老師知道,咱們班的很多同學學過很多的古詩,也會背很多的古詩,誰愿意把自己最喜歡的一首詩背給大家聽?(指名背誦)。

--展示學生平時的古詩積累。

2、揭題,釋題。

齊讀課題。"所見"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嗎?(指名說說)。

小結:所見--所看見的事物(東西)。

3、出示課文插圖投影:

二、初讀課文。

1、出示小黑板:預習"三讀"法:

一讀:讀準讀通課文。(大聲朗讀)。

二讀:劃出生字,記住字形(不出聲音默讀)。

三讀:讀懂句子,學會提問。(輕聲讀)。

2、請同學們用我們學古詩的"預習三讀法"來預習一下課文。

把不懂的字、詞、句子用橫線加上"?"劃下來。如:?

3、學習生字。

(1)、預習好了,你能把古詩中的生字讀出來嗎?(出示帶拼音的生字)。

自己練讀、指名讀、開火車讀。

(2)、老師相信你們不用看拼音也能讀出來。(出示不帶拼音的生字)。

自己練讀、指名讀、齊讀。

(3)同桌對讀,檢查。

三、精讀課文。

1、你能把這首詩流利地讀出來嗎?指名讀(兩名)。

2、播放音樂,教師范讀。

學生閉上眼睛聽,初次感悟、體會詩句的意思。

3、學生練讀全詩。(4人組內合作朗讀)指名1號做朗讀匯報。

4、在4人組內交流:古詩寫了畫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師相機解決問題)。

預設問題:什么叫"振林樾"?(傳遍了樹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詩意。

(1)出示課文插圖。

a師指"牛與牧童"圖問:這是怎樣的一個情景?(牧童騎黃牛)。

b放錄音(牧童歌唱的聲音)聽!牧童高興地唱起了歌,他的歌聲怎么樣?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里回蕩。出示詩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c齊讀詩句。

(2)、演示"牧童捕蟬"的動作及"蟬叫聲"。說說第二句話的意思。

心想捕捉鳴叫的知了,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出示詩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齊讀詩句。

(3)、你能把這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嗎?(小組合作完成)。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里回蕩。心想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

(4)挑一句自己最喜歡的讀一讀。(指名讀)。

(5)多美的一首詩??!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配上音樂)。

齊讀--指名讀--男女生讀。

四、讀詩想畫面。

1、教師配樂朗誦,學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

2、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畫面背誦。(引背同桌對背齊背)。

3、從"林樾"、"蟬鳴"可以看出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季節(jié)?

五、寫字指導。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記住字形。(指名說說)。

2、說說你認為最好記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樣記住這些字的呢?

3、指導學生書寫生字。

林:左邊的木的捺改成點。

黃、童:中間一橫要寫長,其他的橫要寫短。

范寫"黃"、"童"。

六、編故事。

學完了這首詩,你覺得牧童捕到蟬了嗎?小小組里討論一下,試著編一個故事。

七、課后作業(yè)?。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2、把你最喜歡的句子用自己的話寫下來,或者畫下來。

學習古詩《小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通過朗讀,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激發(fā)學生熱愛美好事物的情趣。

一、看圖揭題,導入??。

1、出示課件(課文插圖)問:這是什么?

2、小池美嗎?美在哪里?(指導看圖,用自己的話說說)。

二、初讀感知。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2、同桌合作,試讀課文。檢查字音,糾正讀錯了字音。

3、指名兩人組朗讀匯報。

三、圖文對照,理解感悟。

1、看課文插圖,說說你覺得池塘怎樣?詩中是怎么寫的?

引出詩句: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2.交流自學。課堂討論疑難詞句,通過投影重點講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泉眼:泉水涌出的那個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細觀察圖畫,你看到了上面有什么?詩中是怎么寫的?

引出詩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3.學生提問自學不能解決的字詞,教師作簡要解答。

4、簡單講述詩意。

5、全班齊讀全詩。

四、啟發(fā)想象,感情朗讀。

1.教師范讀。

2.學生練讀。(4人組內,一人朗讀古詩,其余3人想象看到的畫面。組內交流)。

3.教師語言描述,激發(fā)學生想象。

4.引導學生帶著這種感覺朗讀。

5.朗讀反饋。

6.練習背誦。

五、學習生字。鞏固詞語。

1.出示帶音節(jié)生字認讀。

2.去掉音節(jié)認讀。

3.小組合作,創(chuàng)造性認記字形。

4、認讀課后我會讀的詞語。

六、總結全文。

七、課后拓展:

和伙伴們交流自己會背的古詩。

古詩兩首一年級教學設計篇二

一、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1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古詩,能背誦并任選一首默寫。

3.讀懂詞句意思,理解詩歌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學習準備。

1、課前可讓學生回憶課上或課外學過李白、蘇軾的哪些詩或詞。

2、收集一些描寫山水的古詩讀一讀。

三、學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學習第一首,第二課時學習第二首。

四、學習過程。

第一學時。

1、交流背誦學過的李白的詩,描寫水的詩。

2、自己把《望天門山》讀幾遍,讀熟了,再看看課文中的注釋,想想這首詩每句話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3、在小組里討論,弄懂不理解的詞語。通過想象、感受“斷、開、回、出”這幾個動詞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4、自由誦讀,結合看課文、掛圖,在頭腦中形成畫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話說出來,要說得具體些,而不僅僅是用白話翻譯古詩。還可把自己的想象畫出來,畫好后,到講臺前說一說,重點說說畫了些什么,為什么要這樣畫。并請同學們評一評,看是否把詩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畫了出來。

5、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并熟讀成誦。

6、根據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和想象,寫一篇短文。

第二學時。

1、交流背誦學過的蘇軾的詩,描山水的詩。背誦《望天門山》。

2、自己把《題西林壁》讀幾遍,讀熟了,再看看課文中的注釋,想想這首詩每句話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3、在小組里討論,弄懂不理解的詞語。通過想象、感受“斷、開、回、出”這幾個動詞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5、那么,廬山到底是什么樣呢?為什么始終看不出呢?小組討論。

6、大組交流,明白:作者寫景中寄寓了一個深刻而又普遍的道理——當局著迷,旁觀者清。

7、背誦和默寫。

古詩兩首一年級教學設計篇三

1、學習"麥稈畫"制作的一些簡單技能,初步嘗試用麥稈粘貼作畫。

2、發(fā)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作力,體驗創(chuàng)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3、引導幼兒能用輔助材料豐富作品,培養(yǎng)他們大膽創(chuàng)新能力。

4、在想象創(chuàng)作過程中能用簡單的材料裝飾,體驗成功的樂趣。

1、麥稈、剪刀,雙面膠、抹布和廢紙簍。

2、范例作品,用麥稈編制的物件。

活動過程:

一、引題。

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晃簧衩氐目腿?,請大家一起來看看它是誰呀?(麥子)。

1、小朋友來說說這些麥子有什么用?(作糧食,磨成粉做面包等)。

2、那你覺得麥稈有什么用?(作燃料,作掃帚),還能用來做什么?(出示編制的麥稈編制品)。

3、麥稈是很有用的材料,很好玩,還可以派大用場,用來作畫呢,我們一起用麥稈作畫吧!

三、講解,示范。

1、出示范例圖一:

請幼兒欣賞三幅作畫步驟范例畫,讓幼兒說說三角形圖案添幾根變成什么?(幼兒講述和想象)。

2、出示的范例二:(粘有雙面膠)。

老師豎粘一麥稈,問:這可以變成什么?幼兒想象并說說長方形、正方形圖案添幾根變成什么?(幼兒講述和想象)(老師示范粘貼一電視機或冰箱)。

3、出示麥稈組合范例畫:

問:我們一起來看看老師把麥稈變成了什么?它們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幼兒講述)。

四、幼兒創(chuàng)作部分。

1、讓我們也來作一幅畫吧,你準備在紙上面用各種圖形變上一些什么東西?

2、請大家先想好畫的內容,再自己挑一張喜歡的底板紙,然后請你剪下合適的長度,試試把圖形先擺好。然后粘貼上去?,F在我們就開始作畫吧。

3、幼兒動手操作部分,老師巡回觀察,適當指導和提醒。

4、請幼兒將作品完成后張貼起來,鼓勵幼兒欣賞自己和別人的作品。

五、師幼共評作品。

1、老師先以大拇指為獎勵,表明態(tài)度,再請幼兒一起作評委,自己將大拇指獎給自己最喜歡的作品。

a、(哇,大家的作品真棒呀,我最喜歡這幅畫,它是由xx形和xx形組成的,這是誰的作品呀?老師說得對嗎?真好,老師獎給你一個大拇指。)。

b、(我也喜歡這幅作品,這是誰的作品呀?你喜歡麥稈畫嗎?真不錯,老師也獎給你一個大拇指。)。

c、(這幅作品也很棒,這是誰的作品呀?我們請小畫家自己來介紹一下自己的作品吧。)(好,老師也獎給你一個大拇指。)。

d、(哇,還有那么多的作品也想得到小朋友們的大拇指,你們仔細看看,你認為最棒,最喜歡的畫在哪里?想好了就把拇指獎給這幅作品。4—6個幼兒為一次,分批獎大拇指,直至全部幼兒都獎好拇指)。

2、幼兒一起評出最棒的小朋友們最喜歡的作品,用相框標起來,將作品上墻展覽作品。我們一起看看得大拇指最多的作品在哪里,一起把作品帶到教室貼起來給大家欣賞吧!

古詩兩首一年級教學設計篇四

1.認識11個生字。會寫人、火、文、六4個字。認識2個偏旁。

2.了解遠和近、有和無來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詞。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這首詩講的是一幅山水畫。

1.練習朗讀、認字。

2.了解詩句和畫的關系。

1.帶領學生去風景優(yōu)美的地方游覽,親身感受大自然的美。

2.準備一幅山水畫。

3.樂曲磁帶。

一、指導看圖。

1.激趣:老師帶來一樣東西,請大家先閉上眼睛,等我數到三下再睜開眼睛。

(教師邊數數,邊貼出圖畫。)。

2.指導整體觀察圖畫,學生自由說說第一眼看到這幅畫的感受。

3.指導學生按從遠到近的順序,說說圖上畫了什么。

二、學習課文。

1.談話:剛才我們欣賞了美麗的山水畫,現在來學一首古詩吧!

2.指導熟讀詩句。

學生借助漢語拼音練習讀準字音。

指名讀詩句。

3.理解詩句。

四人小組交流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

集體交流,共同解決疑難。

猜謎:這是一首謎語詩,請大家猜猜謎底。

結合圖說說自己是怎么猜出來的。

4.朗讀古詩。

師配樂范讀。

指導朗讀,讀出古詩的韻味。

5.背誦詩文。

6.識字。

讀準字音,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認讀。

記憶字形,小組討論:

7.寫字。

觀察生字人、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導學生按筆順先書空后練寫。

8.展評。

三、實踐活動。

回家找謎語,開展謎語競猜活動。

古詩兩首一年級教學設計篇五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想像詩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默寫《塞下曲》。

二、教學重、難點:

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的感情;想像詩句所描繪的畫面,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從軍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簡介作者。

二、圖文結合,初讀古詩。

(一)學習《從軍行》。

1、出示課文掛圖,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想象。

(1)你喜歡這幅畫嗎?

(2)圖上的畫是什么景象?--將士們在軍營里的情景。

(3)你能找出課本中的詞語來說嗎?--故城、金甲、百戰(zhàn)。你最喜歡圖上的什么?(學生自由發(fā)言)。

2、板書課題:從軍行。

3、全班齊讀課題。質疑。

4讓我們走進那戰(zhàn)爭歲月吧!讓我們共同來感受濃濃的愛國情懷吧!

5、學生自由、大聲地朗讀古詩。

6、你讀懂了什么?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古詩是唐朝偉大詩人--王昌齡的一首詩,詩中從西部邊疆的自然風光寫起,以守邊疆將士的豪邁氣概結尾,情景交融。

三、學習古詩《從軍行》。

1、簡介作者。

2、釋題。跟著作戰(zhàn)的軍隊一起行進。

3、朗讀詩歌。

4、抓住重點字詞,理解詩意。

(1)難理解的詞、句。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教學。

(2)串講詩意。青海上空的陰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遙望著遠方的玉門關。塞外身經百戰(zhàn)的將士磨穿了盔甲戰(zhàn)衣,不打敗入侵的敵人誓不回還。

(3)教師在學生串講詩意的基礎上進行小結。

5、出示問題,引導讀、悟:

(1)詩的前兩句描繪了怎樣的景象,從中你有什么感受?

前兩句描寫了青海的陰云滾滾,遮天蔽日,連綿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無光了。

你知道“暗”字在這里有什么作用嗎?

(2)詩的后兩句描寫了哪些內容,表現了戍邊將士的什么精神?

后兩句具體地寫出戰(zhàn)士們的險惡處境,僅僅戰(zhàn)場的風沙已經足以穿透將士們的鎧甲,而無數次戰(zhàn)斗中,敵人刀劍不是更嚴重地威脅著他們的生命嗎?但是,為了國家,他們早已奮不顧身,實踐著不破頑敵、決不回師的誓言。

8、指名朗讀詩歌,師生共評。

指名讀,體會詩情:假如你是作者王昌齡,你該怎樣讀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

四、總結。

五、作業(yè):

1、認認寫寫,正確識字。

2、背誦并默寫《從軍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塞下曲》。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昨天學習了《從軍行》,誰來展示背誦情況。(指名背誦古詩《從軍行》)。

2、指名說說第一首古詩所描寫的內容。

3、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描寫戰(zhàn)爭時期的古詩。

4、板書:塞下曲。

二、初讀古詩:

1、檢查學生讀書情況。自讀,掃清障礙,畫出不認識的字,借助字典讀準字音。

反復讀,讀正確,讀熟,為理解古詩掃清障礙。

2、展開朗讀比賽。

三、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1、解題?!度虑贰叭笔沁吔绲囊馑肌!度虑肥沁吔缟系母枨?,是唐代的一種歌曲名稱,內容大都描寫邊疆的戰(zhàn)斗生活。盧綸:曾經參過軍,他寫的描寫軍隊生活的詩歌,內容充實,富有生氣。盧綸的《塞下曲》組詩六首,這里選的是第二首。

2、找出重點字詞,結合課后注釋理解或請教老師、同學。

草驚風引弓白羽沒。

3、有誰愿意講講它們的意思?

4、教師進行總結:

草驚風:草忽然被風吹動。引弓:拉弓準備射箭。沒:插。

5、串講詩句的意思。

6、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小結。

7、思考:《塞下曲》描寫了一位怎樣的將軍?是從哪些詩句中看出來的?

四、總結。

1、這首古詩寫了一個怎樣的將軍?

2、你要對這位將軍說什么?

五、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塞下曲》。

2、用自己的話說說《塞下曲》的意思。

古詩兩首一年級教學設計篇六

1.出示課題,明確學習任務,交待學習方法。

2.掌握本課生字、新詞。

3.講讀第一首詩《早發(fā)白帝城》。

4.朗讀、背誦《早發(fā)白帝城》。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

24.古詩兩首。

二、故事導入??,簡介詩人?。

1、運用歷史故事導入??新課,介紹詩作背景。

唐朝中期,安祿山、史思明叛亂,使得人民流離失所,苦不堪言,這時有一位詩人出于平亂的志愿,參加了當時永王李璘的幕府(解釋幕府)。后來,唐李肅宗李恒與李璘爭奪王位,李璘失敗了,幫助他的詩人因此獲罪,被流放至夜郡。在行至白帝城時,忽然聽到皇帝傳來的赦書,驚喜交加,隨即乘船東下江陵。在從白帝城前往江陵的途中寫下了著名的詩作《早發(fā)白帝城》,表達了當時詩人獲罪初赦的喜悅心情。

2、介紹詩人。

李白是我國唐朝最杰出的詩人之一,他的詩想象豐富,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三、釋提、介紹學習方法?。

1、解釋題目意思。

1)、早:早晨。發(fā):出發(fā)。白帝城:地名。

2)、早發(fā)白帝城:早晨從白帝城出發(fā)。

2、介紹學習方法:

今天我們學習《早發(fā)白帝城》這首詩,要用一種新的方法來學習五讀法。

出示投影片五讀法:a.讀通、b.讀懂、c.讀精、d.讀會、e.會讀。

四、學習古詩?。

(一)、讀通詞語。

1、指名朗讀、多音字選擇正確讀音(出示投影片)。

朝?(?zhao?chao?)辭。

一日還?(?huan?hai?)。

萬重?(?chong?zhong?)山。

白帝?(?ti?di?)城。

啼?(?ti?di?)不住。

2、齊讀。

(二)、讀懂每一句詩的意思。

a?、朝辭白帝彩云間。

1、第一句寫了詩人出發(fā)的時間、地點,從那些字詞中可以看出?

2、理解詞義:辭:辭別,離開。

3、作者早晨離開白帝城,看到的白帝城是怎樣的?

練說:______________的白帝城。

詩中怎樣說的?(彩云間)。

4、獨立練說這句詩的意思。

a.指名說:早晨離開仿佛在彩云間的白帝城。

b.練讀、練說:同桌一個讀詩句,一個說詩意。

b?、千里江陵一日還。

1、這句話講了詩人行船的路程、目的地、時間,分別從哪些詞語中看出?

2、這里用了一個還字,什么意思?(返回)。

3、練說句意。

1)互相說。

2)指名說。

4、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遙遠,約有千里,可那么短的時間就到了,這是什么原因?

5、小結。

這兩句詩,第一句突出白帝城的高與壯麗,第二句反映了行船速度快,詩人心情愉快。

6、有感情朗讀。

1)指導朗讀。

2)練讀、練說。

c?、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1、出示投影片:作者在返回途中,在船上聽到、看到_______?

2、為什么作者會有啼不住的感覺?

3、兩岸的猿聲還沒停,乘的船就怎樣了呢?

表達出船的什么?因此稱之為輕舟。

4、合起來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5、指導朗讀。

1)指名朗讀。

2)一個有感情地讀詩句,一個說詩意。

d?、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1)同桌互說。

2)指名說。

(三)、領會意境、體會感情。

1、老師范讀、講解。

當年李白獲罪被流放至夜郎,在行至白帝城時被赦免。在回江陵的途中心情喜悅,看到長江山峽壯麗奇特的景色。

2、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1)這首詩描寫了哪里的景色?

2)抒發(fā)了作者歷經艱難歲月被赦免后歸鄉(xiāng)途中怎樣的心情?

3、在讀這首詩時,不但要從字面上理解詩意,還要進行想象,更好地體會出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背誦:

1、有表情朗讀。

我們讀這首詩時仿佛隨著詩人的小船一起游覽了長江山峽兩岸的壯麗景色。把這些壯麗景色用你的聲音表現出來!把大家一起帶入詩的畫之中。

2、感情背誦:

1)指名背(其他人默背)。

2)齊背。

五、指導五讀學習方法?。

1、剛才我們是用五讀法學習這首詩的,那么我們是如何用五讀法學習的?

2、出示五法歌謠。

六、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早發(fā)白帝城》這首古詩,知道詩的意思,了解了詩人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另外,我們還學到了一種學習古詩的新方法五讀法。同學們可要記牢,下次我們就用這種方法自學其他古詩。

七、布置作業(yè)?。

完成練習冊一、二部分。

古詩兩首一年級教學設計篇七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小池》顯而易見是描寫了一個小小的`池塘,這池塘雖然小小的,但是卻別有一番風味,)(出示圖片)。

2、孩子們大自然是那么的美好,萬物是那么的和諧,詩人楊萬里是怎樣描寫小池的呢,誰來讀一下,我知道有的孩子都會背誦了,都誰會背了。

5、師:既然這么多同學已經會背了,那么今天我們要進一步把它讀好,讀出詩的味道。

二、識字。

想要把這首小池讀好,我們還需要先來認識一下這課的生字。(出示生字)小老師領讀,開火車讀,我們已經認識了生字,相信古詩你讀的會更好。(誰來點評一下)。

三、初讀,劃分節(jié)奏指導停頓。

把詩讀好前提條件就是把詩讀出節(jié)奏來,看,這就是這首詩的節(jié)奏型,自己試著讀一讀吧,誰來看著節(jié)奏型試一試呢?你們讀的這么棒,老師也忍不住想讀一讀了,請孩子們閉上眼睛,邊聽老師讀邊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個怎樣的小池。

四、交流,了解詩意。

還有哪個詞語是不明白的?讓我們一起來解決一下吧,哪位小老師能幫一下他,

五、律動視頻。

出示視頻,學生跟唱。

孩子們這首詩很美,有人還把這首詩唱成了歌曲,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吧,讓我們一起跟著唱一唱吧。

六、根據圖畫,讓學生說出對應的詩句。

師:畫畫生:說詩句。

孩子們你們真正理解了這首詩嗎?那老師這里有個游戲,你敢挑戰(zhàn)嗎?那我們開始游戲吧。

七、朗誦會。

孩子們你們看圖猜詩的本領可真大?。『⒆觽兡悄銈冞€會背誦其他古詩嗎?看,今天,我們銀杏小學要召開《詩詞大會》,誰想報名參加,那么一會請臺上的孩子把你最拿手的一首詩朗讀出來,小面都是小評委,請你們秉著公正、公平的態(tài)度投票,得票最高者可以得到誰是“朗誦小達人”的稱號。

為他們表示祝賀,美麗的景色存在于詩歌當中,更存在與大自然中,這些景色正等待這大家去發(fā)現、去觀賞、去贊美!讓我們課下好好的去感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奇幻世界吧!

古詩兩首一年級教學設計篇八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7個生字。

3.??能解釋指定的詩句中帶點詞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描繪的情景。

4.??理解詩的內容,使學生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理解詩的內容,使學生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實驗目標:

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聯系已知,理解這兩首古詩。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古詩《望廬山瀑布》,能背誦。

2.掌握本詩中的生字。

3.能根據自己的已知,發(fā)揮充分的想象,理解這首詩。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兩首描繪山光水色的古詩,這兩首詩都是唐代的著名詩人寫的。

二、學習第一首詩《望廬山瀑布》。

1、??板書課題,指名拼讀生字:廬、瀑。

2、??介紹作者。

這首詩是我國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他的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具有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

3、??解題。

(1)“望”是什么意思?(遠看)。

三、??學生初讀詩句,所說自己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1、??自由讀詩句,讀準“遙、尺、疑”三個生字的音。?。

2、??通過預習,你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四、精讀詩句,想象畫面。

1、??讀第一行詩,說說還有那些詞語不理解。

(討論:“煙”這里指云霧。可以觀察插圖。山峰上經常云霧繚繞,太陽光照射在云霧上,就呈現出一種美麗的紫紅色的光彩,這就是“紫煙”。由于“紫煙”輕輕飄動,所以詩人說“生紫煙”?!吧?,在這里就是發(fā)生,產生的意思。“生紫煙”就是發(fā)出一種紫色的煙霧來)。

這一行中你覺得哪個字用的特別好?說理由。

小結:這個“生”之用的特別好!他活生生地畫出了香爐峰上的煙霧慢慢向上升騰的情景。(讓學生看圖想象畫面)也許香爐峰正是由此得名。

誰用自己的話說說這行詩的意思?

2、??讀第二行詩,理解“遙看”、“川”。(遠遠看去。水道,河流)。

用自己的話說說這行詩的意思。

大河掛在山前是一幅怎樣的景象?指導看圖幫助學生理解、想象。

(這個“掛”字形象的寫出了瀑布外形的壯觀。說明山勢陡峭,水流得又急又快)。

3、讀三、四行詩句。哪些詞語還需要提出討論?

(“飛流直下”寫水流地飛瀉?!叭С摺?,不是一個確數,是一種夸張的寫法。形容瀑布極長,掛的高,流得急。)。

瀑布的聲勢這樣大,它的聲響會怎樣?引導想象,進入意境。

教師進一步引導想象:山是綠的掛在綠色總的瀑布是白色的,山頂紫色的雨霧繚繞,顏色多么絢麗奪目;再加上靜止的山峰,飛流的瀑布,正是動靜相配,這畫面多么神奇!詩人看呀,看呀,看入了神,嫌這樣的描寫還不夠盡意,又用一個“疑”字展開想象。

理解“疑是銀河落九天”。(“疑是”是可能是的意思?!熬盘臁笔翘斓淖罡咭粚?。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銀河從高高的天上直落下來)。

你覺得這句詩中那個字用的最好?

(“落”與“掛”一樣用的精巧。好像天上突然發(fā)生了變化,天裂了,銀河從天上陡然落到了人間。這是多么大膽、新奇的想象阿??。?/p>

4、??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5、??總結全文,體會感情。

這首詩通過“生”、“掛”、“飛”、“落”等詞的形象描繪,不難看出,作者運用比喻、夸張的寫法和奇特的想象,緊緊抓住山崖的陡峭,瀑布的湍急,云煙的繚繞等特點,先寫背景再寫實景,先寫靜態(tài),再寫動態(tài),最后寫聯想,寫出了廬山瀑布噴涌而初、傾瀉直下的磅礴氣勢,從而給人以祖國山河壯美的感受。

6、??誦讀詩文,進一步體會感情。

(1)讓學生找出每行詩中應讀重音或輕音的字。

(2)要求讀出詩人對祖國河山的贊頌、熱愛之情。

7、??練習背誦。

五、?指導書寫。

“瀑”“疑”要寫的左窄右寬。

“瀑”的右下方不是“水”

練習用鋼筆描紅這首詩的生字。??。

六、作業(yè)?。

1、??背誦古詩。

2、??用自己的話說說《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描述的情景。

附板書。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古詩《絕句》,能有感情地背誦。

2.掌握本詩中的生字。

3.能根據自己的已知,發(fā)揮充分的想象,理解這首詩。

一、復習。

1、??背誦《望廬山瀑布》。

2、??《望廬山瀑布》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第二首古詩《絕句》。

1、??板書課題,解題:絕句,是我國古詩中的一種,他的特點之一是,每首詩共四句,每句一般為五個字或七個字。每句五個字叫“五絕”,每句七個字叫“七絕”。

2、??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唐代又一位偉大詩人杜甫寫的。公元759年,杜甫到了四川,在朋友的資助下,他在成都城郊浣花溪邊建起了一座草堂。這個時候,他的心情特別好,面對著草堂附近生氣勃勃的景象,便情不自禁的寫下了這首小詩。

三、?初讀詩句,說說理解了那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1、??自由讀詩句,讀準“鸝”、“鷺”兩個字的讀音。

2、??通過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四、?精讀詩句,想象畫面。

1、??學習第一、二兩行詩。

輕聲自由讀詩句,畫出還需要理解的詞,想想詩人這樣寫是為了表達自己什么樣的感情。

(詩人重點抓住“鳴”、“上”兩個動詞讓學生體會兩種鳥兒的不同特點。黃鸝的叫聲悅耳動聽,它們成雙成對地在剛抽嫩芽的柳枝上嘰嘰喳喳地叫,呈現出一片生機,具有喜慶的意味。白鷺從稻田里、水沼邊一個接一個的飛起來,姿態(tài)優(yōu)美,自然成行?!吧稀弊譁蚀_地描繪出一行白鷺翩然飛上天空是優(yōu)美從容的姿態(tài)。整個畫面黃、翠、白、青,色彩絢麗,鳴、上,動靜結合,表達了詩人舒暢愉悅的心情)。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

指導學生讀出舒暢愉悅的心情。

2、??學習第三、四行詩句。

指名讀詩句,其他同學思考:第三行寫詩人看到了什么?(“西嶺”,教師隨手用藍色粉筆畫出起伏的山峰?!扒镅?,教師講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實指,是極言年代之長?!扒镅本褪墙K年不化的積雪,并隨手用白色粉筆在山巒上畫雪)。

詩人是透過什么看到西嶺上的積雪的?(窗戶。教師講解:窗戶好像一個畫框鑲在這幅“千秋雪”的畫的四周,使人用了個“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動,很形象。并隨手用褐色粉筆畫一個方框把雪山框起來)。

是誰透過窗框在欣賞這幅特殊的畫呢?(是詩人自己)詩人有這么一種閑情逸致去欣賞窗外的景色,說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樣?(心情舒暢愉悅)。

詩人向門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停泊在岸邊的船只)東吳指什么地方?為什么說是“萬里船”?(“東吳”指長江下游一帶?!叭f里船”,是說成都與東吳之間路途遙遠,是虛指)。

誰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

3、??指名說說全詩的意思。

4、??總結全詩,體會感情。

(1)???這首詩一行寫一個景,詩人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安排的?

(2)???小結:這首詩先寫近景,后寫遠景,有動有靜,色彩明麗,勾畫出草堂附近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色,表達了詩人無比舒暢歡快的心情。

5、??指名朗讀,練習背誦。

讀的時候要注意停頓和重音。

反復練讀。

練習背誦。

6、??指導書寫。

“鸝”左右結構,“鷺”上下結構,寫時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業(yè)?。

1、??用鋼筆描紅,臨寫。

2、??背誦課文。

3、??抄寫詞語。

古詩兩首一年級教學設計篇九

教學內容:

理解課文。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涵的哲理。

教學重點:理解詩意。

教學準備:投影片。

一、導入新課。

1、小朋友們已經學過了不少古詩,誰能背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又要學習一首古詩。

2、板書課題。

指名拼讀“登”,要求讀后后鼻音。教學登字頭,指名拼讀“鸛”。

3、解題。

登,是登上的意思。鸛雀是一種鳥兒,樣子像鶴。在山西省永劑縣有一座樓,常有鸛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們稱這座樓叫“鸛雀樓”。

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就寫下了這首詩。

二、初讀課文。

1、投影出示課文內容,學生借助拼音讀通課文。

2、范讀。

三、理解詩句。

學習一、二行。

1、指名讀,理解意思。

2、出示課文圖,設置情境: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這氣勢多么壯觀。詩人在黃鶴樓上看到了什么?(太陽、青山、黃河)這輪傍晚的太陽就要落下去了,它會怎樣落下去呢?課文中哪個次是“靠著”的意思。(依)。

引導學生理解“盡”,再演示太陽落山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

指名說詩句的意思。

傍晚,一輪太陽挨著群山緩緩沉落,滔滔的黃河水奔騰咆哮著向大海流去。

3、看圖想象,有感情地朗讀。

學習三、四行。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這一雄偉壯觀的景象,他會想些什么呢?

2、指名讀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窮:窮盡。

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遠的地方。更:再。

4、指名說詩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遠的地方,必須登上高一層樓。

練說全詩的意思。

四、總結課文。

1、齊讀課文。

五、作業(yè)。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指導生字書寫。

教學目標: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古詩兩首一年級教學設計篇十

王之渙,唐代著名詩人,他寫的詩特別有名,其詩用詞十分樸實。

教學目標:

1、理解古詩,體會詩人描繪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王之渙本人和他的《涼州詞》、《送別》這兩首古詩,并能背誦這兩首古詩。

教學重點:朗讀背誦《登鸛雀樓》,能背誦《涼州詞》、《送別》。

教學難點:理解詩人所要描繪的意境和詩中告訴人們的道理。

教具準備:ppt課件,古詩新唱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一、師生問好,喊班級口號:“天天有進步,人人在成長!”教師對學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這節(jié)課都會有進步。

二、圖畫導入,了解詩意。

1、導語導入:老師知道小朋們友們非常喜歡畫畫,上課前老師找到了這樣一幅畫。

(師出示登顴雀樓課文插圖)。

2、誰能根據這幅畫編一個故事或說一段話?

生交流。

學生動腦想辦法。

學生交流識字方法。

6、很好,我們開課就先認識了兩個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進步,為自己鼓掌。知道這個樓的名字怎么來的嗎?課件出示鸛雀樓資料。

生(齊):登到最頂層!

師:誰知道為什么登上鸛雀樓就能看到遠處的`風景呢?

生:因為站得高就看得遠。

8、你說得太好了!詩人王之渙登上鸛雀樓后,明白了這個道理,想要看得更遠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寫了一首詩,題目就叫:《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利用小學生喜歡繪畫的特點,教師以畫的形式再現了這首古詩的內容:“鸛雀樓、高山、夕陽、詩人、黃河”,并啟發(fā)學生看圖說話,說出詩意,理解這首古詩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使學生對作者、詩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進入到古詩的學習中。)。

三、指導朗讀古詩。

1、出示詩人,了解詩人。

2、課件出示古詩。教師示范讀古詩。

(不少學生躍躍欲試,因為他們在一年級就已經背過。)。

2、請會背的同學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師能上來教一教大家?

4、出示節(jié)奏讀,學生按節(jié)奏來讀。

5、指導學生平仄讀古詩。

6、學生齊讀(背誦古詩)。

過渡:剛才老師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經能背誦這首古詩了,現在請小朋友閉上眼睛,來欣賞一段優(yōu)美的樂曲,邊聽邊想詩描繪的畫面。(學生閉上眼睛,在優(yōu)美的古箏曲中,隨老師的提示進行想象畫面。)。

四、學習古詩。

1、同學們,你們剛才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詩的前兩句)詩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換個詞語來解釋一下。

3、讀一讀前兩句來。

5、你能用自己的話把詩的意境給描述一下呢?

6、從王之渙的詩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學生自由談談。

學生邊聽邊學著唱歌,還可以配上自己的動作。

六、背誦古詩,拓展延伸。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首新的古詩《登鸛雀樓》,詩的后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告訴我們站得高望得遠的道理,他意在告訴人們要不斷進取,奮發(fā)向上。同學們,請大家把詩的后兩句寫在自己的積累本上。當然,詩人王之渙他其實以邊塞最為出名,我們今天來了解一下他的邊塞詩《涼州詞》。(課件出示)。

1、教師簡單介紹古詩的背景。

2、教給學生詩的節(jié)奏和停頓。

3、學生練讀。

4、自由背誦。

其實,王之渙有一首詩也很有名,這是一首送別詩,題為《送別》。出示古詩,教師范讀,領讀,學生自由讀并背誦下來。

(新課標強調:語文課程應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唐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粹,課堂教學不能僅限于背誦這一首古詩,而要把本詩作為一個例子,一個引子,引導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比賽調動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又是展示本領的一個好機會,學生興趣盎然,高潮又起。)。

出示:

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送別。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學生群情激昂,背誦熟練而投入。)。

七、同學們,你們背得太投入了,把掌聲送給自己。唐詩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精髓,相信大家還能背許多唐詩,將來一定也會寫出很多好詩,說不定也會成為一名大詩人呢!最后老師祝大家:學習更上一層樓!

八、學生在充滿期待中下課,并喊出班級口號:“我成長我快樂!”

(好的課堂小結不僅能點明本課中心,而且能調動學生課后學習的積極性,使本課留下無窮韻味,在學生心中產生深遠影響。背詩比賽僅僅是一個展示的過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詩,比賽取得更好的成績,功夫必須下在課外,而小結時教師的拓展延伸必會在學生中掀起一股背誦古詩的熱潮。)。

古詩兩首一年級教學設計篇十一

2背誦兩首詩。

比如,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四、參考資料。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字元晦,號晦庵、晦翁,別稱紫陽、考亭。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曾任秘閣修撰等職。他博覽群書,廣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至自然科學有不同程度的貢獻。在哲學上發(fā)展了程頤、程顥關于理氣關系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系統(tǒng),稱為程朱理學。他從事教育時強調啟發(fā)式。他治學態(tài)度嚴謹,分析問題精密,對后代的學者影響很大。他的著作很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注》,后人編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語類》等多種書。

古詩兩首一年級教學設計篇十二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

4.盡:消失。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窮:盡,使達到極點。

7.千里目:眼界寬闊。

8.更:替、換。(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翻譯。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寫作背景。

該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游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

古詩兩首一年級教學設計篇十三

1.自主學會本課生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并能運用。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句,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感受春天的美好。

3.搜集描寫春天的詩句,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春天的情感。

一、學習《絕句》。

(一)復習導入,解題。

1.回憶并背誦已學的和春天有關的古詩。(板書:春天)。

2.導入課題,并簡要釋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指導讀通詩句。

1.配樂范讀。注意生字的讀音和老師朗讀的語氣和節(jié)奏。

2.自由輕聲練讀。讀準每個字音,遇到生字畫出來,并多讀幾遍。

3.指名讀。

(1)讀生字,簡介鴛鴦。

(2)讀詩句,正音,評價。

4.齊讀。

過渡:這一回,詩人是從哪些方面來展現春天的美好的呢?讓我們讀讀詩句再細細品味吧!

(三)明詩意,悟詩情,指導朗讀。

1.指導讀第一句。

(1)“遲日”是指春日,詩人在感嘆什么呢?

(2)借所學的成語贊美春天,激發(fā)熱情。

(3)指導朗讀第一句(指讀、齊讀)。

過渡:春天是多么美好呀,下面我們隨著詩人一起走向大自然,用眼睛、用鼻子、用耳朵、用心去感受一番。

2.指導讀第二句。

(1)當你走向野外時,第一個告訴你春天來臨的一定是風,因為春天的風……(引導學生說說春風的特點)。

第二句告訴我們:(暖暖)的春風帶著(花草的香氣)迎面吹來。

(2)指導朗讀。

3.輕輕讀第三句。

(1)體會泥的變化,理解“融”。

(2)給“飛”加點。從燕子來回地飛,可以看出它們的心情。

朗讀體會(試讀、指導、齊讀)。

(3)看圖,說說燕子們在忙什么事情,完整地說說詩句的意思。

過渡:小燕子忙得不亦樂乎,而美麗的鴛鴦又在干什么呢?

4.指讀第四句。

給“暖”加點,這個“暖”字會給你什么樣的感覺呢?猜想一下鴛鴦們睡在沙地上在干什么。

5.用比較的方法指導朗讀三、四兩句。

(四)誦讀,唱詩。

1.指句朗讀(評價、指導)。

2.配樂齊聲朗讀。

3.配上學過的曲子唱詩以助記憶。

二、學習《春日》。

(一)復習導入。

指名背誦《絕句》,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二)學習《春日》,自讀完成以下要求。

1.把詩歌讀正確、流利,認記生字。

2.指名讀詩,提醒讀準“勝”“泗”“濱”。

3.根據注釋了解詩歌的大意。

4.小組交流:互相釋疑,討論難點。

(三)朗讀古詩,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1.指名讀詩句,說說自己對詩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機點撥。

(1)作者到泗水邊尋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煥然一新嗎?(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積累具體感知“無邊光景一時新”)。

(2)“萬紫千紅”是說春天的什么?能具體說說嗎?(借助圖畫形象感知花兒的繽紛色彩,春天的美麗景象)。

3.結合理解,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1)自己練習讀,邊讀邊想象。

(2)指名讀,師生評議。

(3)以讀代講,師生合作:老師朗讀散文,學生用恰當的詩句來對答。

師: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我信步到泗水河邊尋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煥然一新了,全沒了冬日的蒼白和蕭瑟。

生: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師:人們平常都知道有春風,但要是真正認識它,只有在見到萬紫千紅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風徐來,各種景象煥然一新,到處萬紫千紅,百花爭艷,有了春風,才有這無邊的美景。

生: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四)總結評價,課后拓展。

1.誦詩、唱詩。

2.讀課后第3題的詩句。

古詩兩首一年級教學設計篇十四

一、查字典填空。

1.“舟”一共有???????筆,第4筆是?????????。

2.“何”的筆順是????????????,共?????????筆。

二、理解詩意。

1.回鄉(xiāng)偶書(??)。

(1)偶爾寫下來的。

(2)有所感觸,隨意寫下來。(???)。

2.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1)衰老??(2)衰弱?(3)衰敗??(4)疏落。

3.不及汪倫送我情(???)。

(1)不及時??(2)比不上。

4.少小離家老大回(???)。

(1)排行第一????(2)年紀大。

5.忽聞岸上踏歌聲。(????)。

(1)聞到?(2)聽到。

三、填空。

《回鄉(xiāng)偶書》一詩中有三組反義詞,分別是:(?)--(?),(?)--(?),(?)--(?)。

“何處”的意思是?????????????????。

四、把作者與相應的作品連起來。

《鋤禾》???????????????李白。

《春曉》???????????????賀知章。

《回鄉(xiāng)偶書》???????????蘇軾。

《贈汪倫》?????????????李紳。

《山行》???????????????孟浩然。

《贈劉景文》???????????杜牧。

古詩兩首一年級教學設計篇十五

《春雨》原名為《春夜喜雨》,全詩為: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這是描繪春夜喜雨,表現喜悅心情的名作。此雨之好,好在適時,好在潤物。讀這首詩,腦海里常會跳出一個詞:和風細雨,一句詩:斜風細雨不須歸。意境之感油然而生。倒感覺這首詩的原名比現名更為貼切,更能表達作者的心理。你看,全文不著一“喜”字,“喜”字也如這春雨,悄然無聲地潤人心田,多美!

教學時,緊扣詩眼“好”,可以悟出詩情“喜”。

簡單構思:

一、找到形容雨的一個字:好。

二、讀詩品味“好”體現在幾個方面。

三、回到詩的原名,體味詩情:喜。

四、朗讀背誦本詩和其他描寫春天的詩。

五、教學生字詞。

紫蘇:

《春雨》一詩中"好"字為詩眼,從好入手,體會春雨的"好'處教學法,在我們的語文教參書中對這一詩眼的教學設計,從"春雨這首詩中的"好雨"有什么特點?從哪里看出來?"這一問題而展開,與學生的兒童經驗聯系起來,把誦讀積累與情意熏陶結合起來,在活潑\流暢的教學過程中傳遞初學古詩的有效方法.

彭程萬里:

我在教學這首詩時,抓住“好”字,讓學生從詩中找出能感受到雨“好”的詞句。孩子們找的不錯。

后來,通過補充后幾句及題目又寫做《春夜喜雨》時,抓住“喜”字,使孩子們體會到了作者的喜悅心情。感覺比較理想。

古詩兩首一年級教學設計篇十六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認識“樓,入,雀,依”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小朋友,今天我要帶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掛圖)我們就來看看這座亭子以及周圍的景色.你們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嗎(學生回答)。

2.你們真聰明!對,我們一起來讀讀課題《登鸛雀樓》(齊讀)。

二,自瀆課文。

1.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鸛雀樓的美景了.那打開書,自己讀讀課文吧!讀的時候要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學生自瀆課文)。

2.我看到小朋友都讀得特別認真,誰愿意讀給大家聽聽(指名讀,男女生讀,小組賽讀)。

3.大家都讀對了,而且都會自己停頓啦,真了不起!我們一起讀讀,注意大家的聲音應該很和諧.(學生齊讀課文)。

三,學生生字。

2.(出示生字卡片)這一課的生字寶寶很想認識大家,我們先在心里和它們打招呼,待會我請小朋友開開火車.(默讀生字)。

3.每個小朋友的眼里都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現在就請已經準備好的小朋友來讀啦!小火車開起來(樓,雀,依,入,欲,窮,目,更)。

4.你們真了不起!小火車開得又快又好!你能幫它們找朋友嗎。

三,寫字教學。

1.小朋友讀得好,組詞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寫好呢下面,我們一去把其中的4個生字好好的寫一寫.

2.入:與“人”,“八”比較.組詞:入口,出入,進入.

樓:左窄右寬.右邊“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筆是捺,“女”第一筆是撇點,最后一筆橫稍長,托起上部,組詞訓練.

3.指導寫字。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會背誦課文.

2.能說出古詩的意思.

3.學會“欲,窮,目,更”4個生字.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1.上節(jié)課我們已初步領略了鸛雀樓的美景.今天,我們將再一次走近鸛雀樓,盡情欣賞美景.不過,在此之前,我要給大家進行一次測試,過關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賞美景.

(出示黑板)先在心里默讀,。

古詩兩首一年級教學設計篇十七

通過學習登鸛雀樓這首詩,使學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6個生字,初步理解詩文所表達的涵義。

2、過程與方法:圖文結合,在反復品讀中聯系生活體驗,展開想象,探究詩歌的豐富意蘊。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理解“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逼涮N涵的哲理,學習詩人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學習資源分析:

1、教學資源分析:王之渙的這首《登鸛雀樓》是一首即景生情的詩。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次句寫目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不遠處折而東向,留歸大海,一幅壯美的景致通過這十個字凸顯了出來。三、四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卑言娖葡蛄烁叩木辰?,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表達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和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

2、學生資源分析:這首詩很多孩子早已熟讀成誦、爛熟與心,所以在讀準字音上無須多費工夫,關鍵是讓孩子去體會詩所描繪的意境,去初步領會詩文所蘊涵的哲理。若要二年級的學生單憑詩句來領會詩文的意境是有困難的,因為古今文字存在的差異,使學生很難通過詩文中單個的字來理解意思,所以我將詩歌的模糊美與學生形象思維占優(yōu)勢的特點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插圖來展現美,發(fā)揮想象充實美,聯系生活發(fā)現美,進而動情地表達美。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圖文結合,在反復品讀中聯系生活經驗將詩歌描繪的景象變得更為豐富。

難點:深入淺出地理解詩文蘊涵的哲理。

教學準備:鸛雀樓圖片、錄象。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理解題意。

1、小朋友,喜歡背古詩嗎?誰來背兩首聽聽。

2、今天我們還要來學一首古詩,看老師寫課題。(師板書課題)。

3、小朋友,課題上哪個字你已經認識了?(結合學生回答教學生字“樓“,并指導書寫)。

4、課題還有不理解的嗎?

5、結合學生的疑問,教師講述鸛雀樓名稱由來:鸛雀,是一種鳥,形狀像鶴。在山西永濟縣的黃河邊上,有一座樓經常有鸛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們給它取了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鸛雀樓。大家看,這就是鸛雀樓。(師貼圖)。

二、圖文結合,細讀品味。

過渡:(師貼上王之渙人物圖)有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很多美麗的風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們一起去看看。(貼上小朋友人物圖)。

2、交流:你和王之渙在鸛雀樓上看到了什么呢?

在交流過程中相機地送一些詞語幫助他們積累。如:連綿起伏的群山、奔流不息的黃河等。

3、作畫:假如老師想把你們看到的畫下來,你能幫幫我嗎?

(1)在師生共同的作畫中達成一致:太陽要和山靠得近些,并且在一點一點往下落,最后太陽躲在大山背后不見了。

結合詩句猜一猜哪個字是太陽和群山靠得近的'意思,再猜猜哪個字告訴我們太陽不見了。

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發(fā)揮想象:小朋友,見過夕陽西下的景象嗎?(學生描繪)。

看到這么美的情景你會情不自禁地說些什么呢?

教師動情地以描繪作結:太陽漸漸收起刺眼的光芒,連綿起伏的群山披著夕陽的余暉,顯得十分壯麗!(指導學生朗讀)。

4、繼續(xù)作畫:我們在樓上還看到了黃河,黃河是怎樣的一條河呢?(學生自由談,把他們搜集到的資料和大家分享。)。

想象黃河流向大海的景象,并指導朗讀詩句二。

(2)小朋友,站在鸛雀樓上,你還能看到什么?(看看文中的圖,想象一下)。

如:歸舟、小島等,教師用畫筆將畫面變得更為豐富。

我國著名思維科學家張光鑒教授說:“要想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必須緊密地聯系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的經驗和頭腦中貯存的相關信息模塊,作為感悟課文內容的前提準備和敲擊妙悟的‘打火石’?!飨瘛拍堋刖场?‘入境’方可‘悟情’。”“古詩”這種語言材料是一種結晶體,蘊藏著很深的智慧和哲理,但低年級兒童的語言特點就是形象具體,如何將抽象簡練的語言變成學生可以理解的生活語言,如何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這是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直在思索的一個問題。

在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讀詩看圖,感受詩意。

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明像入境,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自由地讀讀詩看看圖,說說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有了課文插圖的提示,學生一下就知道了詩句描寫的景物。

畫一畫詩,解讀詩意。

從現有的插圖感受詩意,這是淺層次的理解,是感受,不是感知。要想讓學生深切地體會“白日依山盡”這種落日冉冉而降,依依不舍的情態(tài),光憑課文插圖是不夠的。我讓學生指導我把詩人看到的畫下來,學生在指導的過程中強調了太陽是靠著山很近的,一點一點落下去的。在作畫的過程中,學生輕而易舉地就感悟到了“依”感悟到了“盡”。

媒體播放,印證解讀。

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接著,按學生的意愿演示“詩人登樓圖”,形象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然后讓學生暢談自己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歷。學生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

古詩兩首一年級教學設計篇十八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古詩。

2.體會詩人在廬山時,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

1.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jié)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準備。

1.橡皮泥。

2.學生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

oint。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吟誦):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師:你們都知道老師吟誦的是哪首古詩吧?(題西林壁)今天,讓我們隨著詩人一起,到廬山去領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風光。請全班打開課本第22面,齊讀古詩《題西林壁》。

(生讀古詩,師板書課題)。

解詩題,知作者。

抓字眼,明詩意。

多誦讀,悟詩情。

二、學習課文。

(一)解詩題,知作者。

1.師:請結合課文的注釋,理解一下本詩題目的意思。(書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2.師:誰知道蘇軾的生平?(生交流蘇軾的資料。)。

(蘇軾,字子瞻,好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為“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過廬山時寫下的五首游記詩之一。)。

(二)抓字眼,明詩意。

1.(師指名讀古詩)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們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2.師:四人小組合作交流,你們從這句詩中讀懂了什么?

3.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作者)。

橫看成嶺側成峰:橫著看,廬山是一條山嶺,連綿不斷;側著看卻仿佛變成了一座山峰。

4.師:你們能用橡皮泥捏出蘇軾描繪的這座山嗎?

遠近高低各(重讀)不同:向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看到的廬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師:從這兩句詩中,你知道為什么廬山在蘇軾的眼中,會有怎么多種變化嗎?

(蘇軾站在不同的地方,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

7.師:這一句里有一個字很難寫,誰知道呢?(“緣”字)讓我們一起來疏通一下筆畫。

(三)多誦讀,悟詩情。

多誦讀:

1.師:老師有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廬山?(作者喜愛廬山)作者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你們說,你們能不能把作者那贊美之情用優(yōu)美的嗓子朗讀出來?好,現在讓我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朗讀這首古詩。誰還記得讀古詩的方法有幾種?(齊誦、輪誦、唱誦、表演讀、疊誦……)好,現在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這首古詩。

2.四人小組表演。

悟詩情。

師:剛才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吳老師有一個地方卻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為什么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說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了嗎?(因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峰是站在遠處看的,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則是身在廬山時看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者迷,旁觀者清”。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了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三、總結。

師:《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贊美,更包含了“*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業(yè)。

1.背誦、默寫《題西林壁》。

2.結合生活事例,說說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意思。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0581243.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