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哦香雪教案(五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10 19:28:45
最新哦香雪教案(五篇)
時間:2023-01-10 19:28:45     小編:zdfb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yōu)質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哦香雪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教授整體領悟的閱讀方法,培養(yǎng)學生圈劃關鍵詞句的能力,引導學生對文章或語段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情感有一個總體把握。

2.從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角度欣賞人物,理解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3.理解小說折射出的時代信息。學習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樸、自尊、執(zhí)著與堅毅的品質。

? 教學重點

1.掌握整體領悟的閱讀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和基本情感,把握香雪的形象特點。2.從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角度欣賞人物,理解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 教學難點

1.理解小說折射出的時代信息。2.品味小說清新淡雅的語言特色。

? 教學方法

指導閱讀法、討論法

一、導入新課

1.老師提問:一分鐘能做什么?(學生眾說紛紜)

2.教師:一分鐘,我看了一頁書;一分鐘,我瀏覽了一則新聞;一分鐘,也許我什么都不干,就楞了一會兒神??

那么,一列火車一分鐘的??磕芙o大山深處帶來什么呢?

讓我們走進鐵凝的抒情小說《哦,香雪》,看看在大山深處,火車??康囊环昼娎锇l(fā)生了什么。

二、作家剪影

這篇小說是發(fā)表于《青年文學》1982年第五期,并獲得1982年全國最佳短篇小說獎。作者鐵凝,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夜路》,中短篇小說集《沒有紐扣的紅襯衫》、《鐵凝小說集》。

三、了解寫作背景,幫助理解課文內容

《哦,香雪》寫的是一列火車經過小山村臺兒溝時,帶給以香雪為代表的一群山村少女的種種沖擊,以此折射出受現代文明沖擊的農村蹣跚前進的身影。小說借臺兒溝的一角,寫出了改革開放后中國農村從歷史的陰影下走出,擺脫封閉、愚昧和落后,走向開放、文明與進步的痛苦與喜悅,構思巧妙,表述獨特,語言精美。在小說中,作家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敏感突現了作品的抒情風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美麗的小說和一群美麗的姑娘。

四、感知課文,討論把握幾個問題

(一)小說主要通過哪幾個故事情節(jié)表現的呢? 明確:小說主要寫了四個情節(jié): 1.姑娘們對“北京話”的議論。2.姑娘們與旅客做生意。3.香雪渴望有一個鉛筆盒。

4.香雪夜走三十里路得到心愛的鉛筆盒。

(二)火車開進深山以前,臺兒溝是個什么樣子?

明確:臺兒溝人歷來是吃過晚飯就鉆被窩,仿佛是在同一時刻聽到了大山無聲的命令。臺兒溝那一小片石頭房子也在同一時刻忽然完全靜止了,靜得那樣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訴說著自己的虔誠。這里的人們質樸純潔,一天只吃兩頓飯,生活貧窮落后,被大山擋著,封閉保守,就像世外桃源一樣,與世隔絕,不知道外邊的世界是個什么樣?

(三)火車開進深山以后,臺兒溝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明確:火車開來了,也帶來了現代文明的風尚,自然影響到臺兒溝的人。臺兒溝以往的寧靜被攪亂了。姑娘們?yōu)橛踊疖?,開始梳妝打扮,注重“服飾和容貌”了;起初是觀望議論,“日久天長”,“她們開始挎上裝滿核桃、雞蛋、大棗的長方形柳條籃子,站在車窗下,抓緊時間跟旅客和和氣氣地做買賣”,商品經濟之風吹進了深山;香雪最后為換一個鉛筆盒還登上火車走出了三十里路,希望“上大學、坐上火車到處跑”,“再也不會讓人瞧不起”,更是超出了物質層次要求,有了精神追求。

(四)“大山”、“火車”并不僅僅是實物,請同學們根據它們的特點思考一下它們象征了什么?

明確:“大山”象征著封閉、傳統;“火車”象征著開放、現代。

五、賞析人物形象

(一)整體感知人物形象

1.請大家通讀課文,找一找在火車到來的那短暫的一分鐘里,山村里的姑娘們都有著怎樣的表現?

明確:這群姑娘都因為火車的經過而攪亂了年輕的心,都像過節(jié)一樣梳妝打扮,去迎接那列只停一分鐘的火車的到來。她們對山外的東西全都充滿了好奇:一個發(fā)卡、一塊比指甲蓋還小的手表、一只人造革的書包、一個帶磁鐵的塑料泡沫鉛筆盒??這些都會帶給她們熱烈的話題和美妙的遐想;在這好奇與向往的目光里,還融入了少女對未來生活的個人夢想。

2.她們感興趣的東西是一樣的嗎? 明確:不一樣。

鳳嬌:忙著看頭飾、手表,和“北京話”做買賣。她注意到的不是婦女頭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蓋還小的手表。總是用雞蛋、紅棗等土產換回自己喜愛的發(fā)卡、紗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龍絲襪。

香雪:注意的是車廂里的學生書包;渴望用一籃子雞蛋換一個班上其他同學都有的自動鉛筆盒,打聽北京的大學、配樂詩朗誦、鉛筆盒,渴望交換鉛筆盒。

3.香雪為什么會有這種與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現呢?

明確:因為香雪是她們全村唯一的初中生,文化知識和文化追求使她與其他姑娘們的問題和物品需求都不一樣,也正是這樣,原本膽小的她才能第一個登上火車,第一個走出這個山村,第一個對山外的世界有了認識。文化知識和文化追求使她與別人不同,比別人的追求更高,顯得比別人更勇敢,更突出?!爸R就是力量”,這正是小說著力表現的內容,也是小說折射出來的時代信息之所在。

4.怎樣認識香雪和她追求的鉛筆盒?

明確:小說用兩個情節(jié)寫香雪想得到鉛筆盒,并為此走出了三十里夜路,可見這個鉛筆盒不僅是一個實物,它也是一種象征,跟火車一樣,是文化和知識的象征,是現代文明的象征。對香雪來說,就像黑夜中一盞閃亮的燈,照著她在追求知識、追求文明的道路上勇敢前進。香雪對鉛筆盒的追求,就是對文明的追求,能夠主動追求文明和進步,才是她身上智慧因素的覺醒。從她身上,可以顯示強烈的時代意義。

5.如果用幾個詞語來描繪香雪,你會選擇哪幾個呢? 明確:追求知識,有著山里人特有的淳樸、真純、尊嚴、執(zhí)著與堅毅。

(二)鑒賞人物形象

小說成功地塑造了幾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著力刻畫了香雪這樣一個邁向現代文明的農村姑娘的形象,她文靜、清純、樸實,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又有著崇高的精神追求。作者展示人物這種個性特點,不僅注重人物語言的描寫,更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畫。小說的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是怎樣刻畫人物的呢?

1.分角色讀第一次與“北京話”對話和回家路上姑娘們的對話,品味討論她們各是什么性格?從哪些話語里表現出來的?

明確:不同的人物話語不同,潛臺詞非常豐富。鳳嬌說話大膽直率:“喲,我們小,你就老了嗎?”縮小年齡距離,暗示下文鳳嬌對“北京話”的非同一般的感情。香雪少言寡語,性格文靜靦腆,內心世界極其豐富?!澳莻€姑娘”雖沒名字,打趣鳳嬌的言談,潑辣性格分明不在鳳嬌之下。

2.分段朗讀香雪夜半獨自走回臺兒溝的情節(jié),分析討論課文都寫了香雪的哪些心理活動?為什么要寫得這么詳細?

小說重點描寫了香雪一段小小的歷險經歷:她在那停車一分鐘的間隙里,毅然踏進了火車,用積攢的四十個雞蛋,換來了一個向往已久的帶磁鐵的泡沫塑料文具盒。當她一個人站在陌生的西山口時,她的內心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怕——不怕——猶豫——堅定。

3.她的內心變化是用景物烘托的,找一找相關的景物描寫。

(1)第71自然段“現在她害怕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靜,當風吹響近處的小樹林時,她又害怕小樹林發(fā)出的窸窸窣窣的聲音。”——怕

(2)第74自然段“她站了起來,忽然感到心里很滿意,風也柔和了許多。她發(fā)現月亮是這樣明凈。群山被月光籠罩著,像母親莊嚴、神圣的胸脯;那秋風吹干的一樹樹核桃葉,卷起來像一樹樹金鈴鐺,她第一次聽清它們在夜晚,在風的慫恿下‘豁啷啷’地歌唱?!薄慌?/p>

(3)第75自然段“她環(huán)視群山,群山沉默著;她又朝著近處的楊樹林張望,楊樹林窸窸窣窣地響著,并不真心告訴她應該怎么做。”——猶豫

(4)第76自然段“小溪的歌唱高昂起來了,它歡騰著向前奔跑,撞擊著水中的石塊,不時濺起一朵小小的浪花?!薄獔远?/p>

明確:其中寫了香雪豐富的心理活動。利用香雪夜半獨自走回臺兒溝一路的機會,寫到了她害怕的心理,寫到了得到朝思暮想的鉛筆盒而壓抑不住內心的興奮,還想到了臺兒溝貧窮落后,展望它將來,還想到了爹和娘??表達了她對山里人命運的思考,表現了她對現代文明的向往,要求改變現狀的強烈愿望。景物描寫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圖畫,它在為人物的活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背景的同時,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內心活動,惟妙惟肖地表現了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之所以寫得特別詳細,是因為小說主要是為了刻畫香雪這個人物形象,表現她為了獲取一個鉛筆盒而表現出來的巨大勇氣,而這一情節(jié)正好可以充分地說明問題,前面的情節(jié)主要起鋪墊作用。

六、品味小說的語言

(一)作者憑著她女性特有的細膩和優(yōu)美的文筆寫作,表現獨特、語言清新淡雅,如一條清澈的小溪流過讀者心里,兩岸風景美不勝收,無論是敘述語言,諸如對火車擬人化的描繪,還是對人物如香雪做生意的描寫,以及人物的語言對話,寫得都很美。品味下列句子的含義:

1.哦,五彩繽紛的一分鐘,你飽含著臺兒溝姑娘們多少喜怒哀樂!明確:“五彩繽紛”表明姑娘們對這一分鐘的期盼,這里有她們的“喜怒哀樂”,表明她們對這一分鐘內發(fā)生的故事,心情是復雜的,既高興,又傷心,高興可以每天接觸大山以外的現代文明,傷心是不能走出大山,融入現代文明的世界中去。

2.她和他做買賣故意磨磨蹭蹭,車快開時才把整籃的雞蛋塞給他。要是他先把雞蛋拿走,下次見面時再付錢,那就更夠意思了。

明確:“故意磨磨蹭蹭”是因為喜歡,想多待一會,特別是開她玩笑后更有那一點意思了;“更夠意思”是說“北京話”對她更好。這里她對“北京話”好,實質上表明她愛“北京話”所代表的現代都市文明?!氨本┰挕笨梢岳斫鉃橐环N象征。

3.望著她那潔凈得仿佛一分鐘前才誕生的面孔,望著她那柔軟得宛若紅緞子似的嘴唇,心中會生起一種美好的感情。

明確:“仿佛一分鐘前才誕生的面孔”著意刻畫香雪的清純;“美好的感情”是一種非常健康非常純潔的感情,不會有其他雜質,說明香雪的純凈的美,可以感化別人,使別人的心靈也變得更美好。這是對人物的側面描寫,效果非常好。

4.古老的群山終于被感動得顫栗了,它發(fā)出寬亮低沉的回音,和她們共同歡呼著。明確:“被感動得顫栗”它擬人又雙關,一方面指姑娘們的聲音在群山間回蕩;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終于慢慢被這現代文明喚醒,共同歡呼文明時代的到來。

(二)老作家孫犁說:“這篇小說,從頭到尾都是詩,它是一瀉千里的,始終一致的。這是一首純凈的詩,即是清泉。它所經過的地方,也都是純凈的境界?!蹦隳軓哪膸讉€方面印證他的評價?

明確:首先,小說寫到臺兒溝的少女們,她們天真純潔、樸實自然。香雪潔如水晶的目光,潔凈得仿佛一分鐘前才誕生的面孔,少女們飄蕩的天真爛漫的笑聲,鳳嬌對列車員“北京話”的純潔真誠的情感,這些構成了小說中美麗清純、如詩如畫的風景線。

其次,小說描繪的生活場景和自然景物,臺兒溝人的生活、臺兒溝山區(qū)的景色,無不自然純凈,沒有摻雜人世的污濁,沒有遭遇破壞和污染,具有原生態(tài)的詩情畫意。尤其香雪夜行三十里山路,其間香雪的心理活動、臺兒溝人的生活、山間的自然景物,交融糅合,仿佛詩一樣,動人心弦。

其三,小說的語言,清純流暢、樸素自然,語言形式和內容表達和諧一致,渾然一體,使人讀起來,毫無滯澀之感,卻有清新之美。

七、課文小結

八、拓展延伸

閱讀下列資料,結合自己查尋的有關“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的事例,談談你對“知識與人生”的理解和思考。

(一)知識改變了我的命運((張海迪)

張海迪,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yī)術,為鄉(xiāng)親們無償治療。后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在殘酷的命運挑戰(zhàn)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恒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fā)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并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先后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fā)給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即將問世。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chuàng)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后自學了十幾種醫(y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y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y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fā)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隨后,使張海迪成為道德力量。張海迪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供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創(chuàng)作和翻譯。張海迪說:“20年過去了,現在回想起來,面對媒體我始終非常平靜,當你突然面對那么多的閃光燈、笑聲、掌聲,調整自己最重要,該做什么還是做什么,我的心始終像一泓碧水,那么藍,那么深。我外在的性格讓人感覺很有親和力,大家一見我就叫姐姐、阿姨,其實在我的內心有更深層次的東西,那就是沉靜,這是疾病和讀書給予我的。它讓我覺得什么是最美,什么是應該追求的,我一直堅信思想著的女性是最美的,而且知識改變命運,這一點我感受最深刻?!?/p>

2008年11月13日,張海迪當選新一屆中國殘聯主席。

(二)知識改變命運

華人首富李嘉誠名言:“知識改變命運”。

“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至理名言早已放之四海、深入人心。古今中外無數鮮活的事例都印證了這句話。

例一中國的華羅庚,他原本家境貧寒,在一家雜貨店當學徒,但他并不屈從于命運,而是自強不息,利用晚上自學數學,后來在清華旁聽,后來因其數學研究屢有重大成果,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甚至讓世界震驚。(詳見《在困境中更要發(fā)憤求進》)

例二美國的海倫·凱勒,一歲半時即雙目失明,雙耳失聰,但她不屈不撓地與命運抗爭,在家庭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盲文,拼寫單詞,表達自己,還學會了說話,在20歲時考進哈佛大學女子學院。如果她不曾努力學習,而是自暴自棄,相信只是一個讓人可憐的殘疾人,但她用自己的毅力締造了“知識改變命運”的神話!

例三張藝謀因為苦苦求學,才得以上了電影學院,才得以從一名普通的工人變成為今天帶著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知名導演。

例四陳章良若不是上學念書,掌握了知識,也不能從福建一個小漁村的光著腳丫在海邊捉魚的無知少年,成長為當代中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

同樣真實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同樣條件、同樣環(huán)境,最后因知識水平不同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命運。

九、作業(yè)

根據香雪用40個雞蛋換取一個小小的鉛筆盒,被列車帶出30余里,夜里又獨自走30多里山路回家的事例,進行合理想象,然后寫一篇小作文:

1.香雪回家后父母會怎么說,伙伴會怎么說,香雪會怎么說? 2.成為大學生的香雪生活會是怎樣?

3.根據香雪現在的性格,40年后再訪她,她會生活得怎樣? 4.“我”與香雪比,缺少了什么?

哦香雪教案篇二

一、導語:對于居住在深山里的人們來說,也許他們從小就有一個有疑問:山外是什么?也許祖祖輩輩有著這樣的回答:山外還是山。然而幸運的是小山村臺兒溝人們的生活因為一列火車而發(fā)生了變化。從那以后,他們知道了山外還有更廣闊的天地,今天著名作家鐵凝將為我們展示這一劃時代的變化,請同學們打開課本,我們一起來學習鐵凝的抒情小說《哦,香雪》。

二、作者簡介:鐵凝,女,原姓屈。當代中國最著名的作家之

一、知名學者,人稱文壇“美女作家”,也有人稱她是“女性主義”作家。鐵凝曾為河北省作家協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06年當選中國作家協會主席。1957年9月出生,父為油畫及水彩畫家,畢業(yè)于中央戲劇學院;母親是聲樂教授,畢業(yè)于天津音樂學院。鐵凝為長女,十五六歲讀中學時就迷上了寫作,在父親的帶領下,拿著自己的習作《會飛的鐮刀》去拜見作家徐光耀徐驚異于小姑娘的才華,說:你不是問什么是小說嗎?你寫的已經是小說了。1975年7月高中畢業(yè)時,鐵凝放棄當文藝兵的機會,去了河北博野張岳村當一名知青。其他人當知青是出于無奈,她是主動要求下鄉(xiāng)的,因為她聽說作家需要深入基層體驗生活,在農村苦幾年。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區(qū)文聯《花山》編輯部任小說編輯。自1975年開始發(fā)表文學作品,主要著作有小說《玫瑰門》《笨花》《哦,香雪》《沒有鈕扣的紅襯衫》《永遠有多遠》等100余篇、部,以及散文、隨筆等共400余萬字,結集出版小說、散文集50余種。作品曾6次獲包括“魯迅文學獎”在內的國家級文學獎;另有小說、散文獲中國各大文學期刊獎30余項。其中,1982年發(fā)表短篇小說《哦,香雪》獲當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一時間“香雪”和“鐵凝”兩個名字在文學界和社會上廣泛傳響。由此改編的電影《哦,香雪》獲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大獎,以及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

三、字音:皺褶zhě 嘟囔dū nang

吮吸shǔn 捂wǔ

慫恿 sǒngyǒng 嬌嗔chēn 輾軋niǎn yà 搡sǎng(注音、朗讀。一分鐘消化生字)

師:一分鐘很短,也許剛才我們有的同學還沒來得及看完最后一個字;但一分鐘又很長,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今天,我們就來讀《香雪》,看看主人公的命運。這是一篇什么體裁的文章? 生:小說。小說是文學體裁四分法(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文學)中的一大樣式。它是通過塑造人物、敘述故事、描寫環(huán)境來反映生活、表達思想的一種文學體裁。

師:那么我們閱讀一篇小說,應該去鑒賞什么呢?(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

四、梳理情節(jié)

師:請大家速讀課文,把課文分成幾部分并總結出各個情節(jié)。【大山(封閉、傳統)——火車(開放、現代)——變化】

1、引子1-4:火車開進小山村;

2、開端5-47:這五彩繽紛的一分鐘是姑娘們的歡樂時刻;

3、發(fā)展48-67:香雪渴望有鉛筆盒,渴望脫貧與山外文明;

4、高潮68-77:香雪換回鉛筆盒,表現了她自尊自愛,溫柔大膽的人性之美;

5、結局78-81:香雪夜歸,與尋找她的眾姐妹相遇。

小說開始寫火車和姑娘們,沒有專一的敘述對象,情節(jié)呈扇面展開,或者說呈泛情節(jié)狀態(tài);待到寫香雪,筆墨集中到一個敘述對象,想鉛筆盒、換鉛筆盒、帶回鉛筆盒等幾個情節(jié),逐漸成為單一的軌跡??撮_端部分,我的概括是“五彩繽紛的一分鐘”,“五彩繽紛”出自哪里?這個詞突出了這一分鐘的重要性。表明姑娘們對這一分鐘的期盼,這里有她們的“喜怒哀樂”,表明她們對這一分鐘內發(fā)生的故事,心情是復雜的,既高興,又傷心,高興可以每天接觸大山以外的現代文明,傷心是不能走出大山,融入現代文明的世界中去。結局部分,我用了一個詞“夜歸”。我們想一想,如果我們被火車拉到了30里之外,會連夜順著鐵軌走回來嗎?大部分人不會,那香雪為什么要選擇夜歸呢?我們稍后解答。

師: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文意,你會怎么概括?概括情節(jié),要交代時間、地點、人物、情節(jié)等。最簡單的辦法是將每一部分串聯,我們來試試。

【師生共同順著總結的情節(jié)說,師指導動詞的使用】火車開進了臺兒溝,帶來了五彩繽紛的一分鐘,引起了香雪對鉛筆盒的渴望,造成了香雪的“冒險”。結局不是關注的重點,所以可以打住了。

五、分析環(huán)境

師:火車在臺兒溝停留一分鐘,對臺兒溝來說,是一件不小的事情。在此前后的臺兒溝各是什么樣子?(形容詞)

【生陸續(xù)開始說:貧窮、閉塞??(1、3段)】這里的人們質樸純潔,一天只吃兩頓飯,生活貧窮落后,被大山擋著,封閉保守,就象世外桃源一樣,與世隔絕,不知道外邊的世界是個什么樣? 師:(出示文中的描寫)讓我們再看這段文字,作者在描寫臺兒溝的時候是一種完全批判的眼光來寫的嗎?很顯然,并不是。

【生開始說:寧靜、質樸?!课覀兪紫纫⒁獾剿馁|樸寧靜的一面,然后才是它的保守閉塞。那么,你能不能說說它的質樸表現在什么地方呢?我們讀一下44段【生讀姑娘們做生意的一段】

師:火車到來之后呢。(5、6段)你看,姑娘們的表現,她們忙了,急了,有些什么變化呢?【生:浮躁?!科鸪跏怯^望議論,后來就做生意換一些發(fā)卡、紗巾之類的裝飾品,再后來想換一個鉛筆盒,最后為換一個鉛筆盒香雪還登上火車走出了三十里路。發(fā)生了有過程的變化。師:對不對?火車打開了通往外界的一扇窗,姑娘們與外界有了交流溝通,充滿新奇和渴望,但同時也有了一些些躁動

師:在這里,火車是個很重要的道具,火車開進來,什么改變了?

師:它推動了情節(jié),改變了環(huán)境,帶來了文明。與火車一樣,鉛筆盒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道具。鉛筆盒對香雪意味著什么呢?要探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倒推一題:香雪與其他姑娘們一樣,表現了她們對山外世界裝扮的關注,對美的十分熱烈地向往和追求?;疖囬_進臺兒溝之后,香雪與其他姑娘的變化有什么不同?先不要看書,憑自己閱讀時的記憶來答。

師:她關注些什么?問了哪些問題?【生:書包、鉛筆盒、大學要不要臺兒溝人】 師:其他姑娘呢?【生:發(fā)卡、紗巾】

師:為什么香雪追求這些東西?與其他的姑娘有什么差別?同是大山里的姑娘,香雪為什么會與她們不同?【生:香雪是村里唯一的初中生,她追求的東西與學習有關,是比別的姑娘更高一個層次的精神需求?!?/p>

師:那么,鉛筆盒到底是什么呢?香雪為什么那么想要一個鉛筆盒呢?【生:因為香雪想要和別人一樣,不被別人歧視?!?/p>

師:一個筆盒就能不被別人歧視?如果能,那真是一個寶盒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一個鉛筆盒改變不了現狀,那為什么想得到?【生:同學都有,她想要和別人一樣。這代表香雪的追求?!?/p>

【生:她想要和山外的人一樣,能買得起鉛筆盒。】

師:你們是從香雪的角度去談的,沒有把她和鉛筆盒結合起來,忽視了鉛筆盒的指向性。我們剛才說了,火車是一個道具,鉛筆盒也是一個道具,它們在文章中代表著什么?!旧何幕c知識的象征,是現代文明的象征。對香雪來說,就象黑夜中一盞閃亮的燈,照著她在追求知識、追求文明的道路上勇敢前進。香雪對鉛筆盒的追求,就是對文明的追求,能夠主動追求文明和進步,才是她身上智慧因素的覺醒。從她身上可以顯示強烈的時代意義。師:香雪夜半獨自走回臺兒溝的情節(jié),分析討論課文都寫了香雪的哪些心理活動?為什么要寫得這么詳細?【生:(我們想一想:每個人在做出選擇時,都會經歷一番心理斗爭)在香雪夜半獨自走回臺兒溝的情節(jié)中,寫了香雪豐富的心理活動。害怕——不再害怕——猶豫——堅定,這一變化雖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卻跨越了由自卑、封閉、落后到自信、開放、進步的巨大心理障礙,這一障礙的跨越正是小說要著力表現的內容——自強型。表達了她對山里人命運的思考,表現了她對現代文明的向往,要求改變現狀的強烈愿望。之所以寫得特別詳細,是因為小說主要是為了刻畫香雪這個人物形象,表現她為了獲取一個鉛筆盒而表現出來的巨大勇氣,而這一情節(jié)正好可以充分地說明問題,前面的情節(jié)主要起鋪墊作用?!?/p>

師:香雪的心理在夜歸的路上可說是波瀾起伏,這種起伏是如何造成的呢?由“怕”到“不怕”的過渡,她想到了什么?【生:鉛筆盒】

師:為什么想到鉛筆盒就不怕了呢?請大家注意這一段:香雪會告訴娘,這是寶盒子,誰用上它,就能一切順心如意,就能上大學、坐上火車到處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結合我們剛才是鉛筆盒是文明的象征想一想,香雪要表達的是什么?香雪可能并沒有明確的意識到,但是她確實是把鉛筆盒作為現代文明的一部分去追逐的。她想要告訴娘的是:有了文化,他們就不會被人瞧不起了。

師:接著我們看一下香雪眼中先后環(huán)境的不同,為什么?【生:因不知怎么解釋而迷茫,想出騙母親的辦法后,景隨情變,河水也變得歡騰】

師:古老的群山終于被感動得顫栗了,它發(fā)出寬亮低沉的回音,和她們共同歡呼著。

【以山谷的回音結尾,回音悠遠、精美絕倫?!氨桓袆拥妙澙酢彼鼣M人又雙關,一方面指姑娘們的聲音在群山間回蕩;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終于慢慢被這現代文明喚醒,共同歡呼文明時代的到來。含義豐富】。

文章題旨

小說寫一群以香雪為代表的山村少女對開進深山的火車表現出來的喜怒哀樂,以此折射出受現代文明沖擊的農村蹣跚前進的身影。小說借臺兒溝的一角,寫出了改革開放后中國從歷史的陰影下走出,擺脫封閉、愚昧和落后,走向開放、文明與進步的痛苦與喜悅。

六、人物形象分析 :

師:在臺兒溝這么貧窮、落后的地方,四十個雞蛋來之不易,香雪卻用她娘辛苦積攢下來的四十個雞蛋換回鉛筆盒,有人認為這是對城市生活的向往,是一種美好的追求;有人則認為香雪不喜歡她父親親手做的“小木盒”,而用她娘辛苦攢下的四十個雞蛋換了一個自動鉛筆盒,這實際上是一種虛榮心的表現,破壞了香雪的形象美你是如何理解這一細節(jié)的? 【從被同學輕視到上火車前的掙扎,可看出香雪付出如此大的勇氣去追求鉛筆盒,其心理動力不僅來自于維護個人的自尊,更是為了維護整個臺兒溝的尊嚴,還有對山外文明的向往,以及要求改變家鄉(xiāng)貧窮落后現狀的強烈愿望所以,這一舉動不能單純地理解為是滿足虛榮心的表現 】 小結:

人物美——主人公香雪:純真善良,自尊自愛,執(zhí)著追求新生活(結合肖像、行為、心理、細節(jié)等角度鑒賞,外在之美本來就透散著內在之美)(香雪的性格不是靜態(tài)地展示,而是動態(tài)地呈現的,她的性格在非常條件下(得到心愛之物卻身處荒涼、孤獨之中)有所轉變,變得更加勇敢堅強,人格得以升華小說用了相當多的筆墨,描寫香雪獨自一人走夜路的所見所感,可見作者對香雪這段心理活動之重視,也可見香雪這里的性格轉變對于展示她的形象的重要性。小說中的其他人物也各具其美,如鳳嬌對列車員“北京話”似有似無的異性好感,“北京話”在列車上對香雪的關照,“礦冶學院”女生對香雪的慷慨,香雪爸的勤勞,姑娘們之間的友好,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充滿人情味的美好氛圍唯獨香雪的同學以“城里人”自居,瞧不起香雪,成為這幅人情畫中的不和諧色彩,不過這可以說是畫面之外的雜色了)景物美——純凈自然,充滿詩情畫意(烘托人物心理,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另一切入點)主題美——揭示了現代文明對農村的沖擊,表現了山區(qū)農村青年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同時展現了山里姑娘的美麗心靈

師:作者寫這篇小說到現在已經二十多年了,讀完這篇小說也許很多同學都會在心理想不知現在的臺兒溝是什么樣子了這里我給大家說說二十年后鐵凝再到臺兒溝時所見到的臺兒溝的情景?!盎疖嚥挥煞终f地帶來了洋溢著工業(yè)文明氣味的物質信息,還帶來了什么呢?20年之后,香雪的小村茍各莊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風景區(qū)野三坡的一部分了,火車和鐵路終于讓更多的人發(fā)現這里原本有著珍奇異獸出沒的原始森林,有著可與非洲白蟻媲美的成堆的紅蟻,有著氣勢磅礴的百里大峽谷,有著清澈明麗的拒馬河,從前那些無用的石頭們在今天也變成了可以欣賞的風景。而從前的香雪們也早就不像等待情人一樣地等待火車,她們有的考入度假村作了服務員、導游,有的則成了家庭旅館的女店主。她們的眼光從容自信,她們的衣著干凈時新,她們的談吐不再那么畏縮,她們懂得了價值,她們說:“是啊,現在我們富了,這都是旅游業(yè)對我們的沖擊啊?!倍鴥H僅在幾年前,她們還把旅游說成“流油”——“真是一樁流油的事哩”,那幾年她們這樣告訴我。在這些富裕起來的村莊里,也就漸漸出現了相互比賽著快速發(fā)財的景象,畢竟錢要來得快,日子才有意思啊。就有了坑騙游客的事情,就有了出售偽劣商品的事情,也有個別的女性,因了懶和虛榮,自愿或不自愿的出賣自己的身體……在這時,倘若我們跳出香雪當年仰望火車時的一片深情,我們是火車上的一名乘客或者我們是火車,也許我們會發(fā)現火車它其實也是一種暴力。什么是暴力?暴力在很多時候可以有很多種解釋,把它限制在我這篇發(fā)言里,相對于我前邊描述過的農耕文明景象,暴力就是一種強制的不由分說的力量。雄壯的火車面對封閉的山谷,是有著產生暴力的資格的,它與生俱來一種不由分說的力量。雖然它的暴力意味著是間接的,不像它所攜帶的文明那么確鑿和體面。并且它帶給我們的積極的驚異永遠大于其后產生的消極效果?!?/p>

師:我們應如何看待二十年后的臺兒溝? 【我們在追求所謂的文明即物質、知識的時候,不要失落了人性中那份固有的尊嚴、真純和淳樸 】 鐵凝回憶當初的創(chuàng)作體會時說:

那里的貧窮和落后,那里生活的艱辛和窘迫,那里百姓憨直而蒙昧的面孔曾使我心灰意冷誰知一天晚上在房東屋里閑坐,我忽然聽到一陣無所顧忌、不加修飾、充滿活力的女孩笑聲。循聲而去,親眼所見,一群刻意打扮過的姑娘,身上飄散著廉價香脂的氣味,正朝村口涌去。是看電影去吧?我截住其中一位,問她今晚演什么。她笑著告訴我,看電影?等到明年山那邊過廟會時還差不多,現在是去看火車。

??我見過一位姑娘怎樣因為沒有的衣服而不愿站在人前,只能躲在人后。沒有火車,她哪會有這種羞怯?我見過她們怎樣憋紅了臉,爭論著車上一切微不足道的細節(jié)那些不知名的乘務員。我見過她們怎樣把碩大的紅棗硬塞進乘務員那警藍的的確良口袋,也見過她們之中的佼佼者,在看到火車上那些胸前別著?;盏纳衩卮髮W生之后,怎樣更堅定地背著自制小課桌,去十幾公里外的公社上中學?? 一列列火車從山外奔來,使她們不再安于父輩那種坐在街口發(fā)愣的困窘生活,使她們不再甘心把自己的青春默默隱藏在大山的皺褶里為了新追求,她們付諸行動,帶著堅強和熱情,純樸和潑辣,溫柔和大膽,帶著大山賦予的一切美德,勇敢、執(zhí)著地向新生活邁進,一往情深 于是,我寫了《哦,香雪》。

哦香雪教案篇三

哦,香雪

教學目標

1.從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角度欣賞人物,理解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2.理解小說折射出的時代信息。

教學重點:

從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角度欣賞人物,理解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教學難點:理解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教學方法:指導閱讀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對于居住在深山里的人們來說,也許他們從小就有一個疑問:山外是什么?也許祖祖輩輩有著同樣的回答,山外還是山。然而幸運地是小山村臺兒溝人們的生活因為一列火車而發(fā)生了變化,從那以后,他們知道了山外還有更廣闊的天地。今天著名作家鐵凝將為我們展現這一劃時代的變化。請同學們打開課本,我們一起來學習鐵凝的抒情小說《哦,香雪》。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這篇小說是發(fā)表于《青年文學》1982年第五期,并獲得1982年全國最佳短篇小說獎。作者鐵凝,1957生于北京,1975于保定高中畢業(yè)后到河北博野農村插隊,同年《會飛的鐮刀》被收入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兒童文學集,后被認定是其小說處女作

1979在保定地區(qū)《花山》編輯部任小說編輯1982發(fā)表短篇小說《哦,香雪》,之后名聲鵲起

1984短篇小說《六月的話題》發(fā)表,并被改編為電視短劇。

1985年,根據其中篇小說《沒有鈕扣的紅襯衫》改編的電影《紅衣少女》獲該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1984年調入河北省文聯任專業(yè)作家,先后任河北省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央候補委員。代表作有《大浴女》、《永遠有多遠》、《第十二夜》等

《哦,香雪》寫的是一列火車經過小山村臺兒溝時,帶給以香雪為代表的一群山村少女的種種沖擊,以此折射出受現代文明沖擊的農村蹣跚前進的身影。小說借臺兒溝的一角,寫出了改革開放后中國農村從歷史的陰影下走出,擺脫封閉、愚昧和落后,走向開放、文明與進步的痛苦與喜悅,構思巧妙,表述獨特,語言精美。在小說中,作家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敏感突現了作品的抒情風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美麗的小說和一群美麗的姑娘。

三、字詞積累 讀準字音

皺褶(zhě)

嘟囔(dū nang)吮吸(shǔn)捂(wǔ)瞥(piē)

慫恿(sǒng yǒng)嬌嗔(chēn)輾軋(niǎn yà)搡(sǎng)窸窸窣窣(xī sū)隧(suì)道 積累詞語

刻意:用盡心思。

惆悵:傷感,失意。

悸動:因為害怕而心跳得厲害。

慫恿:鼓動別人去做某事。(通常是不好的事)

蠕動:像蚯蚓爬行那樣動。

荊棘:泛指山野叢生的帶刺的小灌木。撼天動地:形容聲音響亮或聲勢浩大。

斟酌:考慮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適當。

四、把握小說三要素

1、本文發(fā)生的地點和時代背景是什么? 臺兒溝開通火車后

2、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誰? 香雪、鳳嬌、“北京話”

3、這是一個火車進站一分鐘發(fā)生的故事??焖贋g覽小說,請用最簡短的語言講述這個故事。

火車在臺兒溝停留一分鐘,農村少女香雪用一籃子雞蛋向火車上一位女大學生換來一只渴望已久的鉛筆盒,并由此獨行30里夜路。

五、感知課文,討論把握幾個問題

(一)小說主要通過哪幾個故事情節(jié)表現的呢? 1.姑娘們對“北京話”的議論。2.姑娘們與旅客做生意。3.香雪渴望有一個鉛筆盒。

4.香雪夜走三十里路得到心愛的鉛筆盒。

(二)火車開進深山以前,臺兒溝是個什么樣子?

臺兒溝人歷來是吃過晚飯就鉆被窩,仿佛是在同一時刻聽到了大山無聲的命令。臺兒溝那一小片石頭房子也在同一時刻忽然完全靜止了,靜得那樣深沉、真切,好象在默默地向大山訴說著自己的虔誠。這里的人們質樸純潔,一天只吃兩頓飯,生活貧窮落后,被大山擋著,封閉保守,就像世外桃源一樣,與世隔絕,不知道外邊的世界是個什么樣?

(三)火車開進深山以后,臺兒溝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明確:臺兒溝以往的寧靜被攪亂了,這群姑娘都因為火車的經過而攪亂了年輕的心?!肮媚飩儎偘淹盹埗松献谰突帕松?,心不在焉地胡亂吃幾口,扔下碗就開始梳妝打扮??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了服飾和容貌??就朝村口火車經過的地方跑,香雪總是第一個出門,隔壁的鳳嬌第二個就跟了出來?!比ビ幽橇兄煌R环昼姷幕疖嚨牡絹怼?/p>

(四)“大山”、“火車”并不僅僅是實物,請同學們根據它們的特點思考一下它們象征了什么?

明確:“大山”象征著封閉、傳統;“火車”象征著開放、現代。

六、布置作業(yè)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jié)課內容

二、賞析人物形象

(一)整體感知人物想象

1、火車經過臺兒溝,最初的時候,姑娘們在火車停站的時候做些什么事情?后來姑娘們增加了什么新內容? 最初:討論乘客、討論“北京話” 后來:和乘客做買賣,換些小東西。

2、香雪與其他姑娘們的表現有什么異同?

不同點:鳳嬌,忙著看頭飾、手表,和“北京話”做買賣。她注意到的不是婦女頭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油蓋還小的手表??偸怯秒u蛋、紅棗等土產換回自己喜愛的發(fā)卡、紗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龍絲襪。

香雪更注重的是車廂里的學生書包、鉛筆盒之類的文化用品??释靡换@子雞蛋換一個班上其他同學都有的自動鉛筆盒,打聽北京的大學、配樂詩朗誦、鉛筆盒,渴望交換鉛筆盒。

相同點:香雪與其他姑娘們一樣,表現了她們對山外世界的關注,對美的十分熱烈地向往和追求。

3、香雪為什么會有這種與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現呢?

直接原因:因為香雪是臺兒溝唯一的初中生,她的同學有帶磁鐵的塑料泡沫鉛筆盒,而她只有一只“小木盒”,她們常常取笑她。因此香雪非常地希望能擁有和她一樣的鉛筆盒。所以當她看到火車上的學生有這樣的鉛筆盒時她就更加注意了。

根本原因:文化知識和追求使她與別人的需求不一樣,也正是這樣,她比別人的追求更高,比別人更勇敢,更突出。原本膽小的她才能第一個登上火車,第一個走出這個山村,第一個在山外的世界有了認識的姑娘。“知識就是力量”,這正是小說著力表現的內容,也是小說折射出來的時代信息之所在

4、香雪的木制鉛筆盒是怎么得來的?

當木匠的父親為她考上中學特意制作的,它在臺兒溝還是獨一無二呢。

5、那她為什么還要追求火車上的那個帶磁鐵的塑料泡沫鉛筆盒呢? 因為她的鎮(zhèn)上的同桌總是把自己那只寬大的塑料泡沫鉛筆盒擺弄得噠噠亂響。而且她們總喜歡問她一天吃幾頓飯。香雪后來明白,自己的木制鉛筆盒在她們眼里成了貧窮、落后、封閉的代名詞,她們是瞧不起她的貧窮,是對她和她的小山村的蔑視。香雪的自尊心受到了打擊,她想擁有和鎮(zhèn)上同學一樣的鉛筆盒,也想學著同桌那樣,把鉛筆盒“啪”地合得嚴嚴實實。

6、那么香雪所追求的“那個帶磁鐵的塑料泡沫鉛筆盒”又代表著什么呢? 4 小說用兩個情節(jié)寫香雪想得到鉛筆盒,并為此走出了三十里夜路,可見這個鉛筆盒不僅是一個實物,它也是一種象征,跟火車一樣,是文化和知識的象征,是現代文明的象征。對香雪來說,就像黑夜中一盞閃亮的燈,照著她在追求知識、追求文明的道路上勇敢前進。香雪對鉛筆盒的追求,就是對文明的追求,能夠主動追求文明和進步,才是她身上智慧因素的覺醒。從她身上,可以顯示強烈的時代意義。

7.如果用幾個詞語來描繪香雪,你會選擇哪幾個呢?

明確:追求知識,有著山里人特有的淳樸、真純、尊嚴、執(zhí)著與堅毅。

(二)鑒賞人物形象

小說成功地塑造了幾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著力刻畫了香雪這樣一個邁向現代文明的農村姑娘的形象,她文靜、清純、樸實,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又有著崇高的精神追求。作者展示人物這種個性特點,不僅注重人物語言的描寫,更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畫。小說的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是怎樣刻畫人物的呢?

1.分角色讀第一次與“北京話”對話和回家路上姑娘們的對話,品味討論她們各是什么性格?從哪些話語里表現出來的?

明確:不同的人物話語不同,潛臺詞非常豐富。鳳嬌說話大膽直率:“喲,我們小,你就老了嗎?”縮小年齡距離,暗示下文鳳嬌對“北京話”的非同一般的感情。香雪少言寡語,性格文靜靦腆,內心世界極其豐富?!澳莻€姑娘”雖沒名字,打趣鳳嬌的言談,潑辣性格分明不在鳳嬌之下。

2.分段朗讀香雪夜半獨自走回臺兒溝的情節(jié),分析討論課文都寫了香雪的哪些心理活動?為什么要寫得這么詳細?

小說重點描寫了香雪一段小小的歷險經歷:她在那停車一分鐘的間隙里,毅然踏進了火車,用積攢的四十個雞蛋,換來了一個向往已久的帶磁鐵的泡沫塑料文具盒。當她一個人站在陌生的西山口時,她的內心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怕——不怕——猶豫——堅定。

這些心理活動之所以寫得特別詳細,是因為小說主要是為了刻畫香雪這個人物形象,表現她為了獲取一個鉛筆盒而表現出來的巨大勇氣,而這一情節(jié)正好可以充分地說明問題,前面的情節(jié)主要起鋪墊作用。

3.她的內心變化是用景物烘托的,找一找相關的景物描寫。

5(1)第71自然段“現在她害怕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靜,當風吹響近處的小樹林時,她又害怕小樹林發(fā)出的窸窸窣窣的聲音?!薄?/p>

(2)第74自然段“她站了起來,忽然感到心里很滿意,風也柔和了許多。她發(fā)現月亮是這樣明凈。群山被月光籠罩著,像母親莊嚴、神圣的胸脯;那秋風吹干的一樹樹核桃葉,卷起來像一樹樹金鈴鐺,她第一次聽清它們在夜晚,在風的慫恿下‘豁啷啷’地歌唱。”——不怕

(3)第75自然段“她環(huán)視群山,群山沉默著;她又朝著近處的楊樹林張望,楊樹林窸窸窣窣地響著,并不真心告訴她應該怎么做?!薄q豫

(4)第76自然段“小溪的歌唱高昂起來了,它歡騰著向前奔跑,撞擊著水中的石塊,不時濺起一朵小小的浪花?!薄獔远?/p>

明確:以上幾處景物描寫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圖畫,它在為人物的活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背景的同時,也有效地烘托了人物的內心活動,惟妙惟肖地表現了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小說的主人公香雪在拿著換來的鉛筆盒走下火車后,經歷了先是害怕,后又坦然,最后歡快的心理變化過程,這一變化雖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卻跨越了由自卑、封閉、落后到自信、開放、進步的巨大心理障礙,這一障礙的跨越正是小說要著力表現的內容,其中景物描寫的烘托作用可謂功不可沒。

三、小結

四、布置作業(yè)

第三課時

一、回顧課文內容

二、品味小說的語言

(一)作者憑著她女性特有的細膩和優(yōu)美的文筆寫作,表現獨特、語言清新淡雅,如一條清澈的小溪流過讀者心里,兩岸風景美不勝收,無論是敘述語言,諸如對火車擬人化的描繪,還是對人物如香雪做生意的描寫,以及人物的語言對話,寫得都很美。

品味下列句子的含義:

1.“它和它的十幾戶鄉(xiāng)親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皺褶里”?!?皺褶”一詞突顯出臺兒溝是大山中的大山,其閉塞落后的程度不可想象。

2.“臺兒溝,無論從哪個方面講,都不具備挽留火車在它身邊留步的力量”。

“挽留”一詞,將臺兒溝擬人化,透出幾分悲涼的味道。3.哦,五彩繽紛的一分鐘,你飽含著臺兒溝姑娘們多少喜怒哀樂!明確:“五彩繽紛”表明姑娘們對這一分鐘的期盼,這里有她們的“喜怒哀樂”,表明她們對這一分鐘內發(fā)生的故事,心情是復雜的,既高興,又傷心,高興可以每天接觸大山以外的現代文明,傷心是不能走出大山,融入現代文明的世界中去。

4.她和他做買賣故意磨磨蹭蹭,車快開時才把整籃的雞蛋塞給他。要是他先把雞蛋拿走,下次見面時再付錢,那就更夠意思了。

明確:“故意磨磨蹭蹭”是因為喜歡,想多待一會,特別是開她玩笑后更有那一點意思了;“更夠意思”是說“北京話”對她更好。這里她對“北京話”好,實質上表明她愛“北京話”所代表的現代都市文明?!氨本┰挕笨梢岳斫鉃橐环N象征。

5.望著她那潔凈得仿佛一分鐘前才誕生的面孔,望著她那柔軟得宛若紅緞子似的嘴唇,心中會生起一種美好的感情。

明確:“仿佛一分鐘前才誕生的面孔”著意刻畫香雪的清純;“美好的感情”是一種非常健康非常純潔的感情,不會有其他雜質,說明香雪的純凈的美,可以感化別人,使別人的心靈也變得更美好。這是對人物的側面描寫,效果非常好。

6.古老的群山終于被感動得顫栗了,它發(fā)出寬亮低沉的回音,和她們共同歡呼著。

明確:“被感動得顫栗”它擬人又雙關,一方面指姑娘們的聲音在群山間回蕩;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終于慢慢被這現代文明喚醒,共同歡呼文明時代的到來。

(二)老作家孫犁說:“這篇小說,從頭到尾都是詩,它是一瀉千里的,始終一致的。這是一首純凈的詩,即是清泉。它所經過的地方,也都是純凈的境界?!蹦隳軓哪膸讉€方面印證他的評價?

明確:首先,小說寫到臺兒溝的少女們,她們天真純潔、樸實自然。香雪潔如水晶的目光,潔凈得仿佛一分鐘前才誕生的面孔,少女們飄蕩的天真爛漫的笑 7 聲,鳳嬌對列車員“北京話”的純潔真誠的情感,這些構成了小說中美麗清純、如詩如畫的風景線。

其次,小說描繪的生活場景和自然景物,臺兒溝人的生活、臺兒溝山區(qū)的景色,無不自然純凈,沒有摻雜人世的污濁,沒有遭遇破壞和污染,具有原生態(tài)的詩情畫意。尤其香雪夜行三十里山路,其間香雪的心理活動、臺兒溝人的生活、山間的自然景物,交融糅合,仿佛詩一樣,動人心弦。

其三,小說的語言,清純流暢、樸素自然,語言形式和內容表達和諧一致,渾然一體,使人讀起來,毫無滯澀之感,卻有清新之美。

三、小說藝術特色

1.語言清新靈動,用詞精練傳神; 2.富有詩意的抒情化描寫; 3.精巧的構思與細膩的心理描寫。

7提問:你認為香雪身上具有怎樣的特點?

明確:她文靜、靦腆、清純、樸實(純樸)、誠實、自尊、執(zhí)著、向往現代文明、熱愛家鄉(xiāng),想改變家鄉(xiāng)面貌,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又有著崇高的精神追求。

哦香雪教案篇四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小說折射出的時代信息。

2、從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角度欣賞人物,理解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3、學習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樸、自尊、執(zhí)著與堅毅的品質。

二、教學重點:

從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角度欣賞人物,理解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三、教學難點:

品味小說清新淡雅的語言特色。

四、教學時數;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我們課下已經預習這篇課文了,那么這個故事發(fā)生的地點在哪兒呢?(板書:大山)是什么打破了這里的寧靜?(板書:火車),在這里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嗎?

(40頁“這短暫的一分鐘,攪亂了臺兒溝以往的寧靜。從前,臺兒溝人歷可來是吃過晚飯就鉆被窩,他們仿佛是在同一時刻聽到大山無聲的命令。于是,臺兒溝那一小片石頭房子在同一時刻忽然完全靜止了,靜的那樣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訴說著自己的虔誠。如今,臺兒溝的姑娘們剛把晚飯端上桌就慌了神,她們心不在焉地胡亂吃幾口,扔下碗就開始梳妝打扮。她們洗凈蒙受了一天的黃土、風塵,露出粗糙、紅潤的面色,把頭發(fā)梳的烏亮,然后就比賽著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換上過年時才穿得新鞋,有人還悄悄往臉上涂點姻脂。盡管火車到站時已經天黑,她們還是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著服飾和容貌。然后,她們就朝村口,朝火車經過的地方跑去。香雪總是第一個出門,隔壁的鳳嬌第二個就跟了出來?!保?/p>

“大山”“火車”并不僅僅是實物,它象征著封閉、傳統;開放、現代。

火車的進入,使臺兒溝的少女們得以接觸外面的世界,那么她們的追求相同嗎?

(或者:她們的關注點是否一致?)

① 鳳嬌——對“北京話”的情感,鳳嬌說話大膽直率:“呦,我們小,你就老了嗎?”縮小了年齡距離,暗示下文鳳嬌對“北京話”非同一般的感情,她們之間的感情很純潔——依附型。

② 香雪——她的追求與被人不同,她更注重的是皮書包、鉛筆盒之類的文化用品,因為她是臺兒溝唯一考上初中的人。

她對鉛筆盒的執(zhí)著追求,表現了什么?

析:她想獲得與別人同樣平等的權利,想獲得尊嚴,對文化知識的追求使她與其他姑娘們在物品需求上迥然不同,也正是這樣,原本膽小的她才能第一個登上火車,第一個走出這個小山村,第一個對山外的世界有了認識。

小說重點描寫了香雪一段小小的歷險經歷:她在那停車一分鐘的間隙里,毅然踏進了火車,用積攢的四十個雞蛋,換來了一個向往已久的帶磁鐵的泡沫塑料文具盒。

當她一個人站在陌生的西山口時,她的內心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

板書:怕——不怕——猶豫——堅定

她的內心變化是用景物烘托得,找一找相關的景物描寫:

景物描寫:

⑴45頁“現在她害怕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靜,當風吹響近處的小樹林時,她又害怕小樹林發(fā)出的窸窸窣窣的聲音?!薄?/p>

⑵46頁“她站了起來,忽然感到心里很滿意,風也柔合了許多。她發(fā)現月亮是這樣明凈。群山被月光籠罩著,像母親莊嚴、神圣的胸脯;那秋風吹干的一樹樹核桃葉,卷起來像一樹樹金鈴鐺,她第一次聽清它們在夜晚,在風的慫恿下“豁啷啷”地歌唱。”——不怕

⑶46頁“她環(huán)視群山,群山沉默著;她又朝著近處的楊樹林張望,楊樹林悉悉萃萃地響著,并不真心告訴她應該怎么做?!薄q豫

⑷46頁“小溪的歌唱高昂起來了,它歡騰著向前奔跑,撞擊著水中的石塊,不時濺起一朵小小的浪花?!薄獔远?/p>

以上幾處景物描寫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圖畫,它在為人物的活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背景的同時,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內心活動,惟妙惟肖地表現了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我們想一想:每個人在做出選擇時,都會經歷一番心理斗爭)害怕——不再害怕——猶豫——堅定,這一變化雖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卻跨越了由自卑、封閉、落后到自信、開放、進步的巨大心理障礙,這一障礙的跨越正是小說要著力表現的內容——自強型

③ 其他姑娘們——她們喜愛的是法卡、絲巾、尼龍襪,追求的是一種物質——享受型

香雪是一個什么樣的女孩呢?

析:香雪追求知識,有著山里人特有淳樸、真純、尊嚴。

討論:文章到這里雖然結束了,但我們設想一下,這些人物在追求所謂文明的時候會變成什么樣呢?

析:鳳嬌和北京話跑了

香雪考上北京的學校了

有的人經商了

我們在追求所謂的文明即物質,知識的時候,不要失落了人性中那份固有的尊嚴、真純和淳樸。

小結:小說的情感基調是清新、婉麗、優(yōu)美、純凈的,但并不意味著纖弱、單薄、淺顯,相反它寄予了作者對時代現實的嚴峻思考:那淳樸、淡遠的美果然是迷人的,令人不由自主地去欣賞和贊美,但它恰恰又是與貧窮和閉塞聯系在一起,在時代列車的呼嘯聲中,當人們在瘋狂地追求所謂文明的時候,這種淳樸、迷人的美還能保留多久呢?

板書設計:

大山——火車——變化?

追求

“北京話”:情感(依附)

文具盒:平等、知識(自強)

不怕

猶豫

堅定

頭巾、法卡:物質(享受)

香雪:知識+尊嚴、知識、淳樸

追求

失落

34回

一、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課文,積累詞匯。2.掌握故事情節(jié),理解故事寓意。3.理解作者寄托的感情。

二、重點、難點 1.朗讀、背誦。2.理解故事的寓意。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

一、復習導入:(一)導語: 同學們,還記得有一次語文課上,老師給大家出了一道題:中國的別稱有哪些?誰還記得?(中華、神州、四海、九州……)今天,老題想再問問大家:咱們土生土長的巫溪,有直插云宵的山峰,有回環(huán)迂回的河流,有善良淳樸的人們;那么,有誰知道咱們巫溪又有哪些別稱呢?(桃源、峽郡……)那么,有誰知道為什么把巫溪稱作桃源、峽郡嗎?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我們學習了很多關于戰(zhàn)爭的課文,這些課文提醒著我們,現代世界里仍然存在著殘酷的戰(zhàn)爭,很多人因此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生活在困苦之中。我國東晉末年,封建國家分裂,政權交替,戰(zhàn)爭頻繁。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zhàn),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梢哉f,當時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元代詩人張養(yǎng)浩在《潼關懷古》一詩中發(fā)出了這樣的慨嘆: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說,和平,是每一個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個成語就是這一社會理想的集中體現,它就是——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出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它描述的是一個與世隔絕、沒有戰(zhàn)亂,安樂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檢查預習: 1.交流作者的有關資料。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jié)先生。潯陽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國古代杰出的文學家。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其祖父、外祖父都做過官。他受家庭教養(yǎng)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年少時就有“大濟于蒼生”的壯志。時值東晉和宋的易代之際,社會動蕩不安,壯志難酬,二十九歲開始,先后做過幾任小官,他在幾次仕途中,深感官場污濁、仕途兇險,終于在41歲辭官回鄉(xiāng),并作《歸去來兮辭》以明其志。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做的詩文多描寫農村生活情趣,表現田園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愿與農民來往而不愿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當時陶淵明約57歲。他拒絕了東晉政府的征招,又拒絕同劉裕宋政權的合作,作《桃花源詩并記》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霸姟弊肥隽颂一ㄔ吹男纬?歌詠了一個人人安居樂業(yè)的理想社會;“記”相當于詩的序。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2.識記生字詞: 豁(huò)然開朗 儼(yǎn)然 阡(qiān)陌 垂髫(tiáo)詣(yì)太守 劉子驥(jì)

3、詞、句。(1)古今詞義。交通:古:交錯相通。今: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今:走投無路的境地 妻子:古義:妻子兒女。今義:男子的配偶。

鮮美:古義:鮮艷美麗。今:味道好 無論:古:不要說,更不必說。今:表條件關系的連詞 如此:古:像這樣。今:不夠

(2)一詞多義: 舍 : 便舍船(舍(shě):動詞,離開,丟棄。);屋舍儼然(舍(shè):名詞,房屋,房舍。尋 :尋向所志(尋找);尋病終(不久)志 : 處處志之(做標記);尋向所志(標記)向: 尋向所志(以前);眈眈相向(對著)

中: 晉太元中(中:名詞,年間。);中無雜樹(中:名詞,中間。);村中聞有此人(中:名詞,里面。)

其:各復延至其家(其:代詞,他(們),即村中人。);得其船(其:代詞,他的,即漁人的。)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其:代詞,他,即漁人。)

行:復行數十步(行:動詞,走。);緣溪行(行:動詞,劃行,劃船。)復前行(行:動詞,走。)。

得:便得一山(得:動詞,看見,看到,遇到。);得其船(得:動詞,找到,尋到。)

不復出焉(出:動詞,出去。)不復得路

出 :皆出酒食(出:動詞,拿出,擺出。);既出,得其船(出:動詞,出來,出去。)為: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為(wèi):介詞,給,對,向);不足為外人道也為(wèi):介詞,給,對,向);捕魚為業(yè)(為(wéi):以……為……,譯作“把……當作……”。)

兼詞: 不復出焉(焉:是個兼詞,相當于“于是,于此”,可譯作“從這里”。

(3)通假字

1、⑴具答之。⑵一一為具言所聞。(“具”通“俱”:詳細,詳盡。)

2、便要還家。(“要”通“邀”:請,邀請。)

3、處處志之。(“志”通“志”:做記號,做標記。)

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第二課時

三、分類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麗

1.桃花源美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教師小結:桃花源美在環(huán)境幽雅,風景優(yōu)美

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桃林神秘: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狀奇特。

桃花源記教案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結局神秘:不復得路,探訪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現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發(fā)垂髻: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男女:往來種作(沒有戰(zhàn)亂,安居樂業(yè))

漁人(側面烘托):殺雞作食,皆出灑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四、請歸納出源自本文的成語。你能用這些成語造句嗎?

世外桃源 豁然開朗 怡然自樂 與世隔絕 無人問津

五、提問:作者借這篇文章寄托了怎樣的社會理想?這種理想在當時的條件下能不能變成現實?我們今天應當怎么評價作者的這種理想?(a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b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c陶淵明生活在戰(zhàn)亂頻繁的環(huán)境中,因而想象出了他心中的理想的社會,這既是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批判,又反映出人民大眾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帶有一定的復古傾向,在當時的社地,這只能是一種空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六、指導背誦。指名讀背誦的方法,后指導背誦。

緣溪行→逢桃花林→林盡水源→山有小口→舍船從口入→豁然開朗→見漁人→自云先世→問今是何世→停數日,辭去→既出→及郡下→尋向所志→不復得路→南陽→未果 →無問《邏迦諾的鄉(xiāng)村》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作者及其相關知識;理解文章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

過程與方法:通過具體景物描寫,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學習本文樸實的語言風格。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文中鄉(xiāng)村人物的淳樸和真誠之美。教學重點:體會文中鄉(xiāng)村人物的淳樸和真誠之美。教學難點:理解文中所表達的主旨。教學方法:合作、質疑、探究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情景導入:

在家聽說過瑞士這個國家嗎?誰來介紹一下瑞士的風土人情(瑞士自然風光極其美麗,它為永久中立國,奉行積極的中立政策,瑞士手表、瑞士手表是我國人民也是世界人民所喜愛的消費品),我們今天就來感受一下這個國家中的鄉(xiāng)村生活——邏迦諾的鄉(xiāng)村

(二)了解作者

馮至,原名北承植,河北涿州人,早年就學于北京大學。1925 年參與創(chuàng)辦沉鐘社。1927 年先后在哈爾濱、北平任教。1930 年參與創(chuàng)辦《駱駝草》雜志,同年赴德國留學。1935 年獲海德堡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后先后在同濟大學、西南聯大和北京大學任教授。1964 年任中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1979 年中國作協副主席,詩作翻譯皆有成就,詩集《昨日之歌》。

(三)背景介紹

這篇文章寫于 1937 年初,距盧溝橋事變不到半年,作者對逝去的那段寧靜的留學生涯非常懷念,但懷念的聚焦點并不是游學時的大都市柏林,而是一個安安靜靜,遠離戰(zhàn)爭的瑞士鄉(xiāng)村,這種懷念對于當時處在紛亂,火藥味濃重的大上海的作者來說,真是暫時閉上眼,躲開現實美美地做了個恬靜的好夢。

(四)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默讀,感知以下問題: 1、文章的脈絡

第一部分(1---2)走進羅迦諾的鄉(xiāng)村,介紹羅迦諾的地理位置。第二部分(3---23)體驗羅迦諾的鄉(xiāng)村的風土人情。第三部分(24)融入羅迦諾鄉(xiāng)村的生活。2、景物描寫

動物:多為熟悉生物:蟬、蝎子、壁虎——工筆細描 親切喜愛 植物:多為熟悉植物:西瓜、蜜桃、芭蕉、扁柏故鄉(xiāng)味 景物描寫 生動 傳神 仿寫 p35 四題 3、人物描寫

人們特點: 疏散無事、自足自樂、不聞世事、無憂無慮(對比手法,與城市生活嚴肅對比)

少女:白描手法 羅迦諾人做事松緩隨便 老郵差(郵局局長 少女哥哥)送面包少年 憨直自然、親切可愛 送煤炭小廝、作者感情變化

充滿懷疑——暗暗贊嘆——融為一體

(五)質疑、探究 1、作者在文中描繪了一幅恬靜的世外桃源,勾勒了一種恬淡的生活態(tài)度,你是怎樣理解這種心態(tài)呢?怎樣看待生活中浮躁情緒,說說你對生活態(tài)度?、理解“我們在那些嚴肅的大都市??變得小家子氣”、人與生活的關系到底應該怎樣?是讓人來選擇怎樣生活,還是讓生活告訴人應該怎樣做?(生活從來不是也不應該是人的負擔,更不要無謂地附加更多的意義,這才是生活的原生態(tài))

(六)理解體會

作者通過對一個祥和、靜謐、遠離戰(zhàn)爭的瑞士終年村的描述,表現了作者對自由、平淡、和平和寧靜生活的向往與懷念。(主旨)

(七)課后作業(yè):課后題 1、2、3、4 讀相關文章 教學反思:

《北京立交橋》教讀導引

一、導語設計

平時我們常聽到一句富有哲理的話:“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這“橋”是通向光明、勝利的橋。

今天,人們在總結脫貧致富的經驗時,從心底由衷地講出這樣一句話:“要致富,先修路”。修路要是遇到水就要架橋,在發(fā)展經濟的大路上,這“橋”是通向小康的金橋(板書:“橋”)。所修之路如果橫穿過鐵路、公路,還不停車讓道該怎么辦呢?對,修立交橋(板書:在“橋”字前面加寫“立交”二字)。同學們一定見到過各種美麗壯觀的立交橋,不知是否見到過北京的立交橋(板書:在“立交橋”前加寫“北京”二字)。我想還是沒見過北京立交橋的同學多,今天,我就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一篇介紹北京立交橋的文章:《北京立交橋》,初步了解有關北京立交橋的一些情況,來彌補沒見過北京立交橋的遺憾。

二、重點段落教學示例

首先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前的“訓練重點”和“預習提示”,再讓學生閱讀課文后的“理解·分析”題。讓學生學習課文有目標、有重點、有方法。

本文的“訓練重點”既是學習重點,也是學習目標;“預習提示”圍繞目標和竽點提出了學習方法:比較閱讀。這應是學習本文的一個難點,也是閱讀教學的一個焦點。葉圣陶先生講過:“閱讀方法不僅是機械地理解字義,記誦文句,研究方法修辭的法則,最重要的還是多比較、多歸納。”(板書葉老的話)課文后的“理解·分析”題,是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學習方法的具體體現。

問:談談你對葉老這句話的理解。

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教師小結:葉老的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中肯地教誨了正確的閱讀方法,明確了閱讀教學的方向。

問:本文要求將說明文《中國石拱橋》和記敘文《北京立交橋》比較閱讀,理解說明文和記敘文的特點。葉老強調閱讀“最重要的還是多比較、多歸納”。誰能談談什么是比較閱讀?

在學生議論、回答后,教師概括:比較閱讀指將兩種或多種材料的對照閱讀,分析其相同點和不 同點的閱讀方法。(要求學生記錄)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中國石拱橋》一文中的記敘成分。教師綜合學生的意見指出:《中國石拱橋》的第7、8、10自然段就有記敘成分,記敘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說明。

結合上面的研討,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再次強調閱讀的重點和正確的方法。讀后組織學生研討課文。

問:《北京立交橋》全文可分哪幾部分?哪部分是重點段落?

學生研討、發(fā)言,教師小結: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寫孩提時只見過水上的橋,沒見過陸地橋。

第1自然段寫護城河橋,昆明湖上的玉帶橋,著名的蘆溝橋,都突出寫了水上的橋,為區(qū)別下文要寫的陸地橋,引出北京的立交橋。

第2自然是是承上啟下的一段,引導學生抓關鍵性詞語,體會每句話的作用。這一段兩句話,前一句是總結,后一句是引發(fā)下文。

第二部分(3─8自然段),寫十年間北京立交橋的飛速發(fā)展。

引導學生讀第3、7自然段,從記敘中找出說明的成分。此時要求學生與《中國石拱橋》中的說明作比較,區(qū)別兩者的異同。這是學習本文的重點,啟發(fā)學生抓表時間的詞語,看北京立交橋的發(fā)展,挖掘其深層含義:改革開放方針的正確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

問:請同學們讀第9自然段,然后談談這段在文中的作用,放在哪一部分合適。

學生發(fā)言后教師歸納:第9自然段同第2自然段一樣,也是一個過渡段,由前面敘述立交橋的發(fā)展轉入對立交橋特點——造型和姿態(tài)的描繪。我同意同學們的意見,將其歸在第三部分更合適。

第三部分(9─14自然段)

引導學生默讀10─13自然段,完成下面的任務:

1.用課文中的語句,把每座立交橋的造型特點概括出來:(苜蓿葉式。整個空腹轉盤。放射式。蜻蜓式。)

2.朗讀第11、13自然段中說明的成分。與《中國石拱橋》中的說明作比較,進一步體會記敘文中的說明與說明文中的說明的區(qū)別。在此基礎上,啟發(fā)學生結合《中國石拱橋》中的記敘成分與《北京立交橋》中的記敘作比較,體會說明文中的記敘與記敘文中的記敘的區(qū)別。

在學生充分發(fā)言后,教師總結:兩篇文章都是寫橋,《中國石拱橋》主要向讀者說明有關中國石拱橋的知識;《北京立交橋》是通過記述北京立交橋的發(fā)展,歌頌改革開放的正確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兩者表達方式不同,前者主要用說明的表達主法,其中的記敘成分是為了說明的更形象、生動;后者主要用的是記敘的表達方法,其中的說明成分是為了記敘的更具體、可信。

第二、三兩部分的學習的重點,要引導學生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來學習。

第四部(15─18自然段),寫北京立交橋建成后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fā)揮的巨大作用。采用了對比的寫法: 15、16自然段寫立交橋修建前,北京交通堵塞和發(fā)生交通事故的嚴重情景。

17、18自然段寫立交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

學習這一部分,應引導學生透過恰當的詞語和必要的修辭方法,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語段閱讀訓練

閱讀17、18兩個自然段,回答下面的問題。

1.“長虹飛架之處”句中的“長虹”指的是,使用了 的修辭方法。

2.“縱情地行,痛快地跑,何等的順暢,愜意!”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第18自然段連用了六個破折號,試說說各自的作用。

4.結尾四句話:“跨越時間的橋。節(jié)油養(yǎng)車的橋。保證安全的橋。美化環(huán)境的橋?!备髡f明了什么 意思?是從哪幾方面來說的?使用了哪種修辭方法?

5.從18自然段中找出兩個比喻句來,寫在下面:①,②。

參考答案:

1.立交橋,比喻。2.表面上表達了作者舒心、愉快的心情,實質上贊美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大好形勢。3.前兩個破折號起解釋作用;后四個起強調作用,強調了立交橋的作用。4.有了立交橋,解決了交通堵塞老大難的城市問題。節(jié)省時間;有了立交橋,大道通天,各走一方,互不干擾,加快了車速,節(jié)省了汽油;有了立交橋,解決了堵塞問題。人流、車流自成體系,保證了行人、行車的安全;有了立交橋,無論是凈化空氣,減輕噪音,還是從立交橋的造型、綠化、美化等方面講,都為首都增光添彩,確實是美化環(huán)境的 橋。(意思對即可)是從加快行車速度、節(jié)約用油和保養(yǎng)車子、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美化首都環(huán)境四方面說的。用了排比的修辭方法。5.①路——城市大動脈;②立交橋——動脈栓塞通。

四、有關資料補充

比較閱讀法的形式:以比較的項量來分,有宏觀比較和微觀比較。宏觀比較是多角度、多層次的綜合比較;微觀比較是音項的、局部的、片斷的比較。以材料的時間關系為控制蕩圍作比較,有橫向比較(共時比較)和縱向比較(歷時比較)。如,把作者的定稿與手稿作比較,把同一作者的不同時期的作呂作比較,把不同時期的用相同創(chuàng)和方法創(chuàng)作的作品作比較是縱向比較,把同一流派的不同作者的作品作比較,把同一時期的作者的同一題材的作品作比較是橫向比較。以文章的內容、形式作比較則有選擇比較、結構比較、立意比較、語言風格比較、表達方式比較、文體比較等。以閱讀目的來分,還有理解性比較、評價性比較、鑒賞性比較。

運用比較閱讀法,應注意五點:

1.確定比較的范圍,選好比較的角度。比較的范圍、角度由閱讀的目的決定。閱讀目的不同,比較的形式也就不同。

2.比較,要找出材料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3.比較是使思維深化的重要手段,比較貫穿于閱讀思維的全過程之中。

4.在比較閱讀的過程中,應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尤其要注意仔細研讀材料,研讀有利于分析材料的異同,發(fā)現材料之間的細微差別。

5.比較閱讀中要隨手作好必要的筆記,以便對照檢查,分析鑒別。

哦香雪教案篇五

《哦,香雪》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語言、心理、環(huán)境描寫分析香雪形象

2、通過對火車、大山、鉛筆盒的象征意義的理解來品味小說主旨

一、導入:

鐵凝曾經說過,世上最純潔、美麗的情感就是少女的夢想。盡管它幼稚、縹緲,甚至可笑,盡管它也許是人性中最為軟弱的一部分,但同時也是最可寶貴的一種情感,作為美的對象,它可以洗滌人性中那些功利的、自私的、丑陋的部分,至少可以作為這些東西的反襯和對照。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群少女的夢想-―《哦,香雪》。

二、探討小說的人物美:

1、《哦,香雪》塑造的正是一群生活在北方小山村臺兒溝的少女,她們有著自己的夢想,她們美嗎?她們的夢想是什么? 閉塞的臺兒溝因為火車的經過而失去了往日的寧靜,少女們的內心也因為火車每天一分鐘的停留而有了波動。她們以極其濃重的方式迎接這一分鐘的到來,她們對火車帶來的外面世界充滿了極大的好奇和美妙的遐想。純真、率直、清麗、自尊、自愛的山村女孩們充滿了對新生活的熱切的夢想和追求。(語言描寫)

2、在這一群女孩中有一個作者著墨較多她是香雪,香雪是這群女孩中的一員,她有同伴們的純真、率直、清麗、自尊、自愛,但又有同其他姑娘不同的地方,香雪是一個怎樣的女孩? ①香雪的外表是美麗清純的?!霸蹅兊南阊焐桓焙闷ぷ印?,在乘客的眼里,香雪的眼睛是“潔如水晶的”,“令人信任的”,面孔是“潔凈的”,嘴唇是“柔軟的宛若紅緞子似的”。人們看到香雪不但“心中馬上會升起一種美好的感覺,而且不忍心跟她耍滑頭,再愛計較的人也會變得慷慨大度”。(外貌描寫)

②香雪的內心是純真美好的。

她純真無邪:看火車時,她跑在最前面;火車來了,她卻縮到最后頭。別的姑娘可以就“小白臉兒”、“北京話”調笑,香雪卻不但不敢搭腔,甚至聽了就臉紅。(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她渴求進取:她是臺兒溝唯一上初中的人;別的姑娘注意的不是婦女頭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蓋還小的手表,而香雪注意的則是車廂里的學生書包;姑娘們總是用雞蛋、紅棗等土產換回自己喜愛的發(fā)卡、絲巾和尼龍襪,而香雪則渴望用一籃子雞蛋換一個自動鉛筆盒。

她淳樸自尊:女同學們對她的嘲笑,使她意識到貧窮是不光彩的;聽“北京話”說他愛人有個親戚住在西山口的站上時,她替鳳嬌感到委屈、替臺兒溝委屈(因為鳳嬌好像有點單戀著“北京話”);得到了鉛筆盒,她執(zhí)意將那一籃雞蛋留下;她認為臺兒溝應該是這樣的:姑娘不再央求別人,火車上的漂亮小伙子會求上門,火車會停得久一些,會向臺兒溝打開所有的門窗??香雪是多么渴望臺兒溝改變現狀,變得富足、進步?。。ㄐ睦砻鑼懣坍嫞┧龍砸銏?zhí)著:為了換取鉛筆盒,她在那停車一分鐘的間隙里,毅然踏進了火車。為此,她甘愿被父母責怪,而且一個人摸黑走了三十里的山路,這對一個平時說話不多,膽子又小的山村少女來說,需要多大的勇氣?。ㄐ睦砻鑼懣坍?、環(huán)境描寫烘托)

3、總結小說人物形象分析的技巧: 通過故事情節(jié)來展現人物 通過人物描寫來刻畫人物 通過環(huán)境描寫來烘托人物

三、探討小說的主題:

1、小說定義:小說是以塑造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具體的環(huán)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本篇小說反映了什么樣的社會生活? 大山――象征封閉落后 火車――象征開放現代 鉛筆盒――象征文化知識

小說敘寫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鐘的火車給寧靜山村生活帶來的波瀾,表達了自尊自愛的山村姑娘對山外文明的向往,對改變山村落后貧困的迫切心情,反映了改革開放后,中國農村擺脫封閉、落后走向開放、進步的開始。

四、散文體小說的特點:

(1)寫人,集中筆墨開掘內心世界的細微隱秘,著力于表現人之品德情操的高尚美好,準確把握并生動顯示其精神素質的主要特征。

(2)敘事,善于捕捉并巧妙運用表面平淡瑣碎,內里深厚新奇的細節(jié),不追求情節(jié)的離奇,而要充分發(fā)揮感官知覺的渲染、烘托作用。

(3)表理,特別講求含蓄蘊藉,委婉凝重,常采用象征,力求強烈而悠遠的藝術效果,耐人尋味,引人深思。

小結:總之,抒情小說的藝術特色就于一個“情”字,生發(fā)于情,貫穿以情,旨在淡情,意在動情。

五、思考探究

火車開進臺兒溝來,對這些姑娘們對臺兒溝來說,是幸,還是不幸呢?

說明:這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各人的認識理解不同,回答可能也會千差萬別。設計這一程序意在激發(fā)讀者作進一步地深入思考。

教學設計說明

《哦,香雪》這篇小說所反映的生活和我們學生的經歷有一定距離,但小說的美值得我們鑒賞。散文式的筆法,含蓄的情感都能觸動心靈。少女的夢想是純真的,那純真的夢想今天讀來仍然怦然心動。在教學中我側重美的感悟和鑒賞。小說的人物形象是通過對人物的描寫體現的,因此,本課主要通過分析描寫鑒賞香雪形象。人物描寫主要有語言、神態(tài)、心理,通過反復的品讀來體味。

正如鐵凝所說,世上最純潔、美麗的情感就是少女的夢想。盡管它幼稚、縹緲,甚至可笑,盡管它也許是人性中最為軟弱的一部分,但同時也是最可寶貴的一種情感,作為美的對象,它可以洗滌人性中那些功利的、自私的、丑陋的部分,至少可以作為這些東西的反襯和對照。

對小說較深入的理解,可以通過探究來達到。

火車開進臺兒溝來,對這些姑娘們對臺兒溝來說,是幸,還是不幸呢?

說明:這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各人的認識理解不同,回答可能也會千差萬別。設計這一程序意在激發(fā)讀者作進一步地深入思考。下面的內容可供參考。

當火車開來的時候,我們很欣喜地看到了這些單純質樸的姑娘們展露出了迷人的性格魅力:熱情、活力、勇敢。她們渴望美好生活的心多么熱誠。山里的風沙沒能吹得她們灰頭土臉地認命,火車來了,讓她們看到了另一個世界,她們并不只是觀望和羨慕,而是行動起來了:拿雞蛋換自己想要的東西——對鳳嬌來說,是紗巾和發(fā)卡,對香雪來說,是書包和鉛筆盒。雖然她們對更好的生活的理解不一樣,但煥發(fā)著同樣的勇于追求的活力和生命力。香雪,更是她們中的最優(yōu)秀者,她強烈的自尊心、上進心和不服輸的頑強勁兒令人驚嘆。

而這些品質正是在外部力量的刺激下才被激發(fā)了出來。倘若不是火車開來,打開了姑娘們的眼界,她們可能就在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的生活中簡單而單調地活下去,那種興奮的感覺、那種熱望的經歷就不會產生,這些優(yōu)秀的品質、這些美好的性格也不會養(yǎng)成。正是在這種山里和山外的碰撞中,這些姑娘們展示出了更多的優(yōu)美可愛之處,就如同石子在小溪里激起了美麗的浪花。所以她們應該感謝火車。

但是,她們也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傷害。外面的世界是繁華的、五光十色的,但也是浮華的、虛榮的。而這些單純的姑娘們并不了解,她們只是像虔誠的向日葵一樣對著外面的世界仰起了臉龐,不知道將失去什么。鳳嬌們羨慕城里人的頭飾和手表,而背著家人用雞蛋換了這些奢侈品回來,不知道幾個圈圈套在頭上并不就是好看,而手表也不一定越小越好,她們只是盲目的羨慕和追隨,就像城市里的姑娘盲目追隨潮流一樣。而為了這些并無多少價值的東西,她們已經開始把自家不多的雞蛋犧牲掉而寧愿挨父母罵了,在貪圖享受的誘惑面前,對貧窮父母的體諒和愛也不再重要了。

香雪受的傷害更加令人難過。她被歧視和嘲諷。她太單純了,還不具備冷靜看待這種嘲諷的能力,更沒有批判那些勢利冷酷的同學們的意識。她覺得自己受歧視是應該的,因為她窮。所以她唯一想的就是弄到自動鉛筆盒,在她們面前也自豪一次,以為這樣可以挽回自尊。那只木頭鉛筆盒,是父親親手做的,但在她眼里,卻是那么寒磣。其實全世界的鉛筆盒都沒有比它更貴重的了,因為它凝聚著父親的愛??墒撬淖⒁饬σ巡辉谶@里了。

香雪對尊嚴的維護讓人感動和憐惜,但這種方式卻令人憂慮。她將沒法獲得真正的尊嚴,因為這次是鉛筆盒,下次可能就是書包。她的傷害將越積越多,會不會讓她變成冷酷的人呢?現在她就開始騙起母親了,而且覺得理所當然。這是一個善良純潔再質樸不過的女孩子,但外面的世界卻逼迫她去欺騙母親了??

看著這些女孩子,我們的心里充滿喜愛、憐惜、心疼和淡淡的憂傷,這或許也是作者鐵凝要表達的感情吧。

教師評語:

小說閱讀的整體感(情節(jié)、環(huán)境、人物及其聯系)還不夠強。散文體小說特征的知識,可放在閱讀之前呈現,也可結合文本的具體表現放在閱讀過程中去呈現。得分: 85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07440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