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是個人編寫的,也可以是團隊合作編寫的,通過不同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分享,可以提高教案的質量和效果。編寫教案時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他們獨立思考。請大家參考以下教案范文,了解如何制定一份高質量的教學計劃。
登鸛雀樓教案中班篇一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古詩的大意,知道個別詞的意思。
2、學習吟唱古詩,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活動準備:ppt、flash。
活動重點:學習吟唱古詩。
活動難點:初步理解古詩的大意,知道個別詞的意思。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出示鸛雀樓的圖片。
師:小朋友們,你們在圖片上看到了什么?
師:噢,看到了一座塔樓。其實,這座塔樓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鸛雀樓。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王之渙的詩人,他登上了這座鸛雀樓,看到了很美麗的景色,于是就寫下了這首古詩《登鸛雀樓》。
2、欣賞古詩。
師:詩人到底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色才可以寫下這么美的古詩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這首古詩吧!
二、理解古詩大意。
1、出示落日圖片,理解詩句“白日依山盡”。
師:從圖片上你看到了什么?那太陽是怎樣落下去的呢?
師:太陽挨著大山慢慢地落下了。詩人看到這個畫面,于是就寫下了“白日依山盡”這句詩句。出示詩句“白日依山盡”。
2、出示黃河圖片,理解詩句“黃河入海流”。
師:現(xiàn)在你又看到了什么?
師:這條河叫黃河,黃河流啊流,流到大海中去了。詩人看到這個畫面,于是就寫下了“黃河入海流”。出示詩句“黃河入海流”。
2、理解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三、幼兒吟唱古詩。
1、欣賞吟唱。
師:這么好聽的古詩,我們跟著音樂一起來念一念吧!
2、認字吟唱:根據(jù)出示的文字吟唱古詩。
3、動作表現(xiàn)。
師:現(xiàn)在我邀請你們用動作來表現(xiàn)一下古詩的內容。(請個別幼兒演示)。
四、結束總結。
師:古詩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就是說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今天回家有一個任務請你們回家問問爸爸媽媽在我們的生活中哪里可以用到這句話的好嗎。
摘要:王之渙《登鸛雀樓》一詩是古今傳誦的名作。前二句寫詩人所見,描繪了登臨鸛雀樓所看到的壯闊雄渾景色,豪放雄勁,氣勢磅礴,形成了一幅粗獷明快、意境深遠的山水畫。后兩句寫詩人所想,闡發(fā)了樸素易懂而意義深刻的哲理,滲透著詩人昂揚向上的奮進精神,體現(xiàn)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與追求,反映了盛唐時期與時俱進的積極進取精神。
王之渙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之一,為人豪放,常擊劍悲歌,以參加科舉考試為恥,與著名詩人王昌齡、高適、崔國輔等均有唱和,交往頗深?!度圃姟穬H存錄他的六首絕句,其中七絕《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和五絕《登鸛雀樓》是古今傳誦的名作。
鸛雀樓,也叫顴鵲樓,是唐代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縣)的名勝,與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并稱江南四大名樓。原樓高三層,東南是中條山,西面可以俯瞰黃河,因當時常有似鶴的飛禽鸛雀棲息在上面因此得名。登樓可以“前瞻中條,下瞰大河”,晉南風光,盡收眼底。唐代許多詩人都到這里登臨眺望,留下了不少詩章。其中王之渙這首《登鸛雀樓》僅四句二十個字,卻是其中的壓卷之作。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五載:“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渙、暢諸三篇能狀其景。”李益、暢諸二人的詩已寂寞無聞,唯有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一詩名垂千古,獨占鰲頭。
《登鸛雀樓》這首詩的前二句寫詩人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描繪了登臨鸛雀樓所看到的壯闊雄渾景色,豪放雄勁,氣勢磅礴。詩人運用樸素、淺顯的詞語,形象生動地展示了登樓所見的廣袤河山的情景:詩人站在鸛雀樓上向西眺望,只見云海蒼茫,山色空濛,云遮霧繞,可陽光依然熾烈。遠處,一輪夕陽逐漸落進了連綿起伏的群山中,依然耀眼的太陽從山旁緩緩西沉。這是遠景、空景。近處,樓下黃河滾滾而來,一瀉千里,從西北天際向東方大海奔流而去。這是從地面寫到天際,視線是由近及遠。這就把上下、遠近的景象,全都容進了詩中,形成了一幅粗獷、明快的山水畫,而且畫面顯得寬廣、遼闊,意境深遠。這兩句大筆揮灑,線條粗獷,畫面壯麗,氣勢宏大,讀后令人振奮。這十個字的容量之大,可謂包羅萬象,“納須彌于芥子”。
后兩句寫詩人所想,由前面的.描寫景色轉向抒發(fā)情感,闡發(fā)了樸素易懂而意義深刻的哲理?!坝F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既寫了登臨者的心理,同時也抒發(fā)了詩人對于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感悟。這里既包含著詩人向上進取的精神和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坝F千里目”,表現(xiàn)了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要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再上一層樓會有什么景象?詩人不說了,留給讀者去想象??此破降瑢嵱醒酝庵?,含蓄有味?!坝F”“更上”兩個詞語告訴讀者只有“更上一層樓”,才能看到更加廣遠、更加雄壯的景象,將意境提到一個更加高遠的層次,滲透著詩人昂揚向上的奮進精神與活力,體現(xiàn)了詩人對更加美好的事物的向往。這兩句富有深刻的哲理,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形象地揭示了一個真理:登高,才能望遠;望遠,必須登高。它告訴人們,在人類的生活中,要開辟新境界,要看到新天地,就需要不斷努力,勇于攀登,不斷創(chuàng)造、勇于進取,因為更新更美的事物是在加倍努力之后出現(xiàn)的。這兩句能夠世代相傳,其永恒的價值,就在于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不斷追求與進取心理。同時,也啟示人們,人類的知識與前途,一如這浩渺世界廣闊無邊,應當永不停息地奮斗。
關于詩中“白日”所依之山是哪座山,歷來說法并不一致。有人說既然此樓“前瞻中條”,而且當?shù)刈畲蟮纳矫}就是中條山,那么白日所依之山自然就是樓東面的中條山了;因而“白日”也就只能解釋為“白天之日”“初升之日”了;“依山盡”也就只能解釋為被山擋住了。這樣解詩恐怕有失通脫,因而也有損詩人之意。其實鸛雀樓的西面也有山,太陽依山而落是極其自然的現(xiàn)象。北京大學吳小如教授在《說王之渙〈登鸛雀樓〉》一文中指出:“‘白日’一詞,本極平常,但古人每用以寫黃昏時的落日?!?/p>
漢代以后,詩賦中逐漸形成了借登樓抒寫離人思鄉(xiāng)情感的傳統(tǒng)。王之渙《登鸛雀樓》一改舊俗,樹立新風,前無古人,后有來者。這首詩境界開闊,氣魄雄大,表達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xiàn)出來的遠大的胸襟抱負,給人以人定勝天和高瞻遠矚的啟示,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與時俱進、昂揚向上的積極進取精神?!鞍兹找郎奖M,黃河入海流”兩句,一寫時間的運行,一寫空間的延展。日出日落,百川歸海,此皆宇宙萬物在時間和空間中自然亦必然的律動。白日依山而盡的過程也正是詩人登樓凝望、欣賞、沉思的過程;黃河入海則既是寫眼前所見,又是寫心中所想。詩人的神思由自然的時空而躍入想象的時空,詩意由此而大增,“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理趣也就水到渠成、自然逸出了。俞陛云《詩境淺說續(xù)編》中評論此詩說:“前二句寫山河勝概,雄偉闊遠,兼而有之,已如題之量。后二句復余勁穿札。二十字中,有尺幅千里之勢。”
在寫作藝術上,這首詩由兩聯(lián)十分工整的對仗句組成,平仄和諧,工整自然,達到了形式上和意義上的完美境界:“白日”對“黃河”,“依”對“入”,“山”對“?!?,“盡”對“流”,“欲”對“更”,“窮”對“上”,“千里目”對“一層樓”,不刻意求工而自工,毫無斧鑿痕跡,自然流暢,瑯瑯上口,真乃千古佳句,佳句千古!
參考文獻:
[1]吳小如.古典詩詞札叢[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俞陛云.詩境淺說[m].北京:北京出版社,.。
[3]沈括.夢溪筆談[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2.。
[4]蕭滌非,等.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登鸛雀樓教案中班篇二
久客心常醉,高樓日漸低。
黃河行海內,華岳鎮(zhèn)關西。
去遠千帆小,來遲獨鳥迷。
終身不得意,空覺負東溪。
堯女西樓望,人懷太古時。
海波通禹鑿,山木閉虞祠。
鳥道殘虹掛,龍?zhí)斗嫡找啤?/p>
行云如可馭,萬里赴行期。
樓中見千里,樓影入通津。
煙樹遙分陜,山河曲向秦。
興亡留白日,今古共紅塵。
鸛雀飛何處?城隅草自春。
登鸛雀樓教案中班篇三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
4、盡:消失。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窮:盡,使達到極點。
7、千里目:眼界寬闊。
8、更:替、換。(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解讀】。
太陽沿著山坡慢慢低落下去了,黃河水不停地向大海流去。要想眼界放得更開闊,能看到更遠的地方,就得要在上一層樓去。
【鑒賞】。
鸛雀樓,故址在當時的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縣),建在高阜上,共有三層,站在這座樓臺上,前望可看到莽莽的中條山,下瞰可觀滾滾東流的黃河水,是唐代的游覽勝地。
詩人首先運用粗線條大筆勾勒畫面,這里,其著眼點不在樓之一隅,而是從遠眺及鳥瞰的角度去把握山水樓閣的總體,騰挪跌巖,摹山繪水,讓讀者從山水的生機勃勃的生命力中看到詩人筆力扛鼎、大氣磅礴的風發(fā)意氣?!鞍兹找郎奖M,黃河入海流”兩句,給讀者展現(xiàn)的是夕陽西下、黃河東流的壯闊遠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兼?zhèn)涞牧Ⅲw圖畫。在這幅圖畫中,落日飛霞、遠山如黛、黃河耀金、大海涌波,都表現(xiàn)了登高遠眺的特點?!耙馈?、“流”二字具有畫龍點睛之妙,經(jīng)過它們的點染,自然景物頓時具備了活潑潑的生命?!耙馈弊忠幌础跋﹃枱o限好,只是近黃昏”
那種感傷凄涼的語調,展現(xiàn)了落日告別遠山時含情脈脈的神態(tài),顯示了其充滿生命和力量的內質;“流”字仿佛是注入這幅圖畫的一條動脈,讓我們領略到“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那昂揚、壯闊的氣勢,俯視到噴珠濺玉的驚濤駭浪,甚至可以諦聽到奔騰咆哮的黃河的濤聲。加上“白日”、“黃河”等不同色調的對比運用,更使畫面具有了立體的層次感。
詩的前兩句著力渲染登樓所見的山水壯觀,繪下了極其壯闊的境界。但是詩人興猶未盡,他接著用如椽大筆,飽含激情,寫下了千古佳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比粢F極千里之遙,讓全部的山河之美盡入胸懷,就需要不斷前進。這雖然寫的是當前實感,卻已隱約地表現(xiàn)了詩人的胸襟抱負。由于前兩句作了很好的鋪墊,后兩句既是詩人深邃思想經(jīng)過感情濃縮后的結晶,又與前面的景物銜接自然,渾然一體,從而就使全詩的境界大大拓寬,構成一幅表兮獨立、逸乎凡響的登樓遠眺圖。
在這首詩中,詩人沒有拘泥于山水樓閣本身的具體形態(tài),而是善于迅捷地抓住山水與鸛雀樓之間最突出的視覺特征,給讀者創(chuàng)造一種豪放的眼界開闊感。
紀游詩難為,而那種奔意氣,聳高格的覽勝紀游詩為之則更難。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一詩之所以能成為千古之絕唱,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意境雄闊,意氣風發(fā),咫尺之間而能給人以千里萬里之感,讀后令人眼界開擴,襟臆浩蕩,使人受到鼓舞,從中汲取到向上的精神力量。
《登鸛雀樓》的意境雄闊與詩人氣吞寰宇的襟抱是有著密切關系的。王之渙生活在盛唐時代,國力強盛、人心振奮,使他具有積極向上、不懈追求的時代精神和恢宏的政治氣度。沒有吞吐千山萬壑于胸間、指揮重巒疊嶂于掌下的大氣度,難成大手筆;有了這包舉宇內的大氣度,詩人才會揮遣自如,神思泉涌。
詩人并不是俗手丹青,僅以描摩為能事。我們的詩人還兼有哲人的氣質。后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語極平直,然蘊蓄深遠,余韻無窮。登高望遠,這是一般常識。而登高者惟愿其愈高,望遠者惟求其更遠,這種細膩入微的心理卻只有哲人才能賦與它以重大意義。這其中隱含著人的無限的進取與探索精神。俗話說“人往高處走”,又說“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都是對現(xiàn)狀的不滿足,都是進取精神的直接反映。不同的是,純粹的哲人以說教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可以使人膜拜,而詩人似的哲人則善于以朋友的身份說話,足以使人感奮與追求。
登鸛雀樓教案中班篇四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登、鸛、雀、依”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2.(放課件)看圖,聽錄音,整體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讀古詩。
1.自由讀,畫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詞卡片,檢查生字讀音。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理解詩句意思。
1.自由讀古詩,讀后想想: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詩人想到了什么?(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小組討論、交流上述問題。
3.質疑、解疑,重點理解:
目:看。欲:想要。窮:盡。
4.說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什么道理。
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要奮發(fā)向上,不斷進取。
四、指導朗讀、背誦。
1.聽課文錄音,體會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
2.指名讀,集體評議。
3.同桌互背。
4.情境體驗:把自己裝扮成詩人,看圖吟誦古詩。
五、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點指導:
入:與“人”的區(qū)別。
窮:部首是“穴”(穴寶蓋)
3.指導學生在田字格里書寫。
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教案中班篇五
1.學會6個生字。認識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本課生字卡片,朗讀課文錄音帶。
1課時。
同學們還記得黃河嗎?它是我國第二大河。從青海省流出,經(jīng)過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等省區(qū),在山東流入渤海。在黃河流過的山西永濟縣有一座著名的高樓,叫鸛雀樓。(板書部分課題:鸛雀樓)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傍晚,詩人王之渙登上這座樓,看到遠處太陽正在慢慢地落下,樓下滔滔的黃河水奔流東去,興奮不已,寫下了一首詩(板書“登”完成課題)《登鸛雀樓》。
齊讀課題。注意讀準“登”字。
這座樓后來被黃河水沖毀,但是這首詩,卻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要求:
1.借助漢語拼音把課文讀通順。
2.畫出本課要求掌握和要求認識的字,讀準每個字音。
1.認讀生字。
樓入窮目更層登鸛雀依。
2.朗讀課文。(指名朗讀,齊讀)。
1、登上鸛雀樓,詩人看到了什么?(指導看圖:遠處,太陽靠近山頭,慢慢地落下去。樓下,黃河水奔騰著,流向大海。
2、讀詩句: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教師示范讀出夕陽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學生反復練讀。
3、眼前的景象吸引著、鼓舞著詩人,他想怎么樣?讀第三、四行。
教師講解:詩人想看到更遠的景物,就對自己說,我應該再上一層樓。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聯(lián)系登高活動,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4、指名讀: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5、朗讀課文。以不同形式反復練讀。
入:與“人”、“八”比較。組詞:入口、出入、進入。
窮:上邊是穴寶蓋兒,寫法與寶蓋不同。
目:比“日”多一橫。
更:第一筆橫較短,是間為扁“日”,第六筆長撇頂在橫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筆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層:外面是“尸字頭,里面是“云”字。
樓:左窄右寬。右邊“米、女”上下各半?!懊住弊詈笠还P是捺,“女”第一筆是撇點,最后一筆橫稍長,托起上部,組詞訓練。
1.認讀生字(包括要認識的字)。
2.練習背誦。
以個人、小組、全班等形式練習背誦。
3.完成課后練習3。
登鸛雀樓教案中班篇六
《登鸛雀樓》是王之渙的成名作,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理解詩的意境及蘊涵的哲理。
教學重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2、理解詩的意境及蘊涵的哲理。
教學準備:ppt。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小朋友們已經(jīng)學過了不少古詩,誰能背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又要學習一首古詩。板書課題。
2、解題。登,是登上的意思。鸛雀是一種鳥兒,樣子像鶴。在山西省永劑縣有一座樓,常有鸛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們稱這座樓叫“鸛雀樓”。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就寫下了這首詩。
二、初讀課文。
1、投影出示課文內容,學生借助拼音讀通課文。
2、范讀。指名讀。
三、理解詩句。
一邊看課文,一邊聽朗讀兩遍;想想剛才提出的問題。
1、學古詩要求一:讀準字音。
2、學古詩要求二:讀通詩句。
4、學古詩要求三:知詩人。
介紹王之渙。
5、學古詩要求四:理解字詞。
6、學古詩要求五:理解詩句(字字落實)。
7、學古詩要求六:想象意境。
8、學古詩要求七:感悟情理。
9、學古詩要求八:背誦默寫。
四、總結課文。
1、齊讀課文。
2、討論:詩人登高觀景時的心情、神情、動作,會是什么樣子,他可能講些什么?
3、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么?
五、作業(yè)。
朗讀課文,練習背誦課文。
登鸛雀樓教案中班篇七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登、鸛、雀、依”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一、導入新課。
2.(放課件)看圖,聽錄音,整體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讀古詩。
1.自由讀,畫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詞卡片,檢查生字讀音。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理解詩句意思。
1.自由讀古詩,讀后想想: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詩人想到了什么?(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小組討論、交流上述問題。
3.質疑、解疑,重點理解:
目:看。欲:想要。窮:盡。
4.說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什么道理。
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要奮發(fā)向上,不斷進取。
四、指導朗讀、背誦。
1.聽課文錄音,體會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
2.指名讀,集體評議。
3.同桌互背。
4.情境體驗:把自己裝扮成詩人,看圖吟誦古詩。
五、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點指導:
入:與“人”的區(qū)別。
窮:部首是“穴”(穴寶蓋)
3.指導學生在田字格里書寫。
古詩《登鸛雀樓》,描繪出萬里山河雄渾壯麗的景象,揭示了“站得高,看得遠”這一哲理,表達了作者奮發(fā)向上的精神。教學中通過自讀質疑,強調學生自學、自悟、自得,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教師輔以重點點撥,引導學生從詩句意思中理解生活哲理,領會奮發(fā)向上的精神。板書設計層次清晰,說明詩句前兩行為作者所見,后兩行為作者所想。
登鸛雀樓教案中班篇八
幼兒學習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初步理解古詩內容,并嘗試用語言大膽表達。
設計意圖。
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幼兒期是語言發(fā)展,特別是口語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對于大班的幼兒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語言基礎,因而,這節(jié)課重在培養(yǎng)幼兒的良好的學習興趣,幫助幼兒記憶古文不在枯燥。
活動設計。
活動目標。
1幫助幼兒結合情境使用豐富的語言,以便于幼兒理解古詩的內容。
2引導幼兒用多種形式記憶古詩,培養(yǎng)幼兒探索精神。
3體驗四二拍和四三拍不同的節(jié)奏感。
活動重點。
引導幼兒用多種形式記憶古詩,培養(yǎng)幼兒探索精神。
活動難點。
體驗四二拍和四三拍不同的節(jié)奏感。
活動準備。
幼兒畫冊。
活動過程。
1看圖理解詩意。
引導幼兒看書指字朗讀古詩。要求幼兒要點一個字讀一個字。《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看圖理解古詩的意思。(太陽在西方慢慢地落山了,黃河奔流向東方,直入大海。如果要想看得很遠很遠,那就要站得更高,再上一層樓。)。
2動作記憶古詩。
先由教師給出指定的動作讀古詩。
拍手讀古詩。
拍頭,拍肩,拍腿讀古詩。
3用四二拍和四三拍不同的節(jié)奏讀古詩。
由教師教給幼兒不同的節(jié)奏讀古詩。幫助幼兒感受四二拍和四三拍的不同。
4引導幼兒創(chuàng)造動作讀古詩。
啟發(fā)幼兒自己創(chuàng)編動作讀古詩。
5檢查幼兒學習情況。
幼兒和老師圍成一圈。由老師開始,接詩句。了解幼兒的熟悉程度,并給幼兒適當?shù)墓膭睢?/p>
活動延伸。
在語言區(qū)張貼《登鸛雀樓》古詩掛圖,鼓勵幼兒進行興趣識字和指字朗讀。
登鸛雀樓教案中班篇九
1.學會6個生字。認識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本課生字卡片,朗讀課文錄音帶。
教學過程。
同學們還記得黃河嗎?它是我國第二大河。從青海省流出,經(jīng)過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等省區(qū),在山東流入渤海。在黃河流過的山西永濟縣有一座著名的高樓,叫鸛雀樓。(板書局部課題:鸛雀樓)一千多年前的一個黃昏,詩人王之渙登上這座樓,看到遠處太陽正在慢慢地落下,樓下滔滔的黃河水奔騰東去,興奮不已,寫下了一首詩(板書“登”完成課題)《登鸛雀樓》。
齊讀課題。注意讀準“登”字。
這座樓后來被黃河水沖毀,但是這首詩,卻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要求:
1.借助漢語拼音把課文讀通順。
2.畫出本課要求掌握和要求認識的字,讀準每個字音。
1.認讀生字。
樓入窮目更層。
2.朗讀課文。(指名朗讀,齊讀)。
1.登上鸛雀樓,詩人看到了什么?(指導看圖:遠處,太陽靠近山頭,慢慢地落下去。樓下,黃河水奔騰著,流向大海。
2.讀詩句: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教師示范讀出夕陽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學生反復練讀。
3.眼前的景象吸引著、鼓舞著詩人,他想怎么樣?讀第三、四行。
教師講解:詩人想看到更遠的景物,就對自身說,我應該再上一層樓。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聯(lián)系登高活動,明白站得高,才干看得遠。)。
4指名讀: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5.朗讀課文。以不同形式反復練讀。
入:與“人”、“八”比較。組詞:入口、出入、進入。
窮:上邊是穴寶蓋兒,寫法與寶蓋不同。
目:比“日”多一橫。
更:第一筆橫較短,是間為扁“日”,第六筆長撇頂在橫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筆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層:外面是“尸字頭,里面是“云”字。
樓:左窄右寬。右邊“米、女”上下各半?!懊住弊詈笠还P是捺,“女”第一筆是撇點,最后一筆橫稍長,托起上部,組詞訓練。
1.認讀生字(包括要認識的字)。
2.練習背誦。
以個人、小組、全班等形式練習背誦。
3.完成課后練習3。
登鸛雀樓教案中班篇十
1、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書寫部分生字。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2、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創(chuàng)設情境談話。
小朋友喜歡旅游嗎?你去過哪些地方?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到山西的永濟縣去玩一玩???,這里有一座樓,多高呀,數(shù)一數(shù),有幾層樓?今天我們就到這座樓上去玩一玩。聽導游介紹,這座樓上常有一種叫鸛雀的鳥兒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他有一個好聽的名字,誰來讀一讀。(學生讀“鸛雀樓”,讀正確)。
看老師在黑板上寫“鸛雀樓”,學生書空。(雀是上下結構,上面是小,下面是隹字旁,表示短尾巴的鳥,樓是左右結構的字,左面是木,右上是米,右下是女)。
學生在語文書上把“雀”和“樓”各描一遍。
2.以前,鸛雀樓不是很有名氣的,但在唐代有一位大詩人王之渙來到這里,登上鸛雀樓,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寫了下來,取名為《登鸛雀樓》,學生讀題目。今天,我們就跟隨王之渙登鸛雀樓,去看看,去玩玩。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但王之渙說,在登樓之前,要把他寫的古詩讀正確、讀流利。請大家打開語文書,翻到第114頁,借助拼音自讀古詩:做到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檢查讀詩。
古詩一共有兩句四行詩句,誰來讀一讀第一句詩句?(個別讀、齊讀)。
誰來讀一讀第二句詩句?(個別讀、齊讀)(更、層正音。)。
誰能把整首詩連起來讀一讀?(個別讀、齊讀)。
過度:我們把《登鸛雀樓》讀得這么正確、這么流利,王之渙請我們一起登樓了。
三、品讀詩句,悟意明理。
(一)品讀第一、二行詩句。
1.啊,我們現(xiàn)在登上二樓了,讓我們一起去欣賞一下美景吧。(看動畫)。
2、你看到了什么?
預設:
(1)山。
a這是怎樣的山?
(青山,評價:對,因為山上種滿了樹。)。
這是高大的山(對,山又高又大)。
b山怎么樣呢?(一座挨著一座。)老師送給大家一個詞語:連綿起伏連綿起伏的群山。
(2)日。
這是怎樣的太陽呢?
紅紅的(像紅氣球,像紅燈籠),你說了太陽的顏色。
圓圓的(形狀)。
發(fā)出了亮光,(但一點兒也不刺眼),古詩中,有一個詞語就寫了這美美的,紅紅的、亮亮的太陽,誰找出來了。讀一讀“白日”。
傍晚的太陽怎么樣了呢?(落下去了)。
怎樣落下去的呢?(慢慢的,靠著群山),書上哪個字是表示“靠著、挨著”的意思?(依),誰來做一做“依”的動作。
呀,紅紅的太陽,挨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下去,最后消失了,看不見了,第一行詩中,哪個字表示“完了,消失了”?(盡)。
[設計意圖:教給學生“邊讀邊想象”的讀書方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3.指導朗讀“白日依山盡”
(1)啊,看到了紅紅的夕陽,挨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下去,最后消失了,看不見了,我們忍不住吟頌到:“白日依山盡”
(2)個別讀。
評價:通過你朗讀的白日,讓我仿佛看到了一輪圓圓的、亮亮的紅日,多美呀。
從你讀的“依山”讓我感受到了太陽靠著山頭,多么可愛啊!
聽了你讀的“盡”,讓我感覺到太陽怎么一下子掉下去的,他可是慢慢地落下去的呀。
你讀得真好,那是因為你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我們學著他的樣子來讀一讀。
[設計意圖:教給學生“邊讀邊想象”的讀書方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4、學習第二行詩句。
(1)、詩人站在鸛雀樓上還看到什么?
黃河水是怎樣的呢?(河水流得很急,很快,不停地流著)。
是呀,黃河水不停地向前流著,老師送給大家一個詞語(奔騰不息、)黃河水的氣勢多大啊,再送你一個“浩浩蕩蕩”。
黃河水浩浩蕩蕩,奔騰不息地向前流著,要流到哪里去呢?(大海)你是從哪里知道的?詩句中,哪里告訴我們的?(入海流)哦,“入海流”就是“流入?!毖健?/p>
(2)、指導朗讀:
誰來讀讀第二行詩句?
評價:從你讀的“黃河”聽出來了,這是浩浩蕩蕩的黃河。
從你讀的“入?!保牫鰜砹?,黃河是流進大海的。
“流”不停地,流著。
讓我感受到了黃河入海的雄渾的氣勢。
5、小結:
小朋友,我們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一輪紅日靠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山。奔騰呼嘯的黃河,流入大海,你覺得怎么樣呢?(美。高興)那么,我們再把兩行詩句連起來讀一讀,再去好好地欣賞一番。
(二)品讀第三、四行詩句。
1.(情境)看了這么多的美景,我們還想看更多的景物,看到更遠的地方,那該怎么辦呢?(再登上一層樓)好,讓我們再登上一層樓,我們到了第三層了,此時我們站得更高了,就能看得更遠了,看到更多的景物了。
詩人和你們的想法一樣,就寫下了第三、四行詩句。
讀一讀第三、四行詩句,找找哪個字表示看?“目”(是呀,“目”原來是眼睛的意思,在這里是指用眼睛看。)。
哪個詞表示“很遠很遠的地方”,“千里”(練讀)千里目,就是目千里。
哪個字表示想要?(欲)。
是呀,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層樓。
哪個字表示再?“更”。(只要再登一層就足夠了嗎?一層并不是真的一層,而是還要往上的意思。)。
3.學生練讀第三、四行詩句。
評價:
“欲”,你的心情非常迫切。
“千里”多遠啊,誰讀得比他更遠。
“更”聽出來了,你在不斷地登樓,不斷地攀登。
[設計意圖:以評促讀,通過評價,扎實地指導學生的朗讀,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4、小結。
今天,我們跟著唐代大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看到了夕陽挨著群山慢慢地落下去,看到了黃河水滾滾地流向大海,想到了要看得遠,就要站得高。這就是名揚天下的古詩“登鸛雀樓”,我們非常喜歡,讓我們再連起來讀一讀。同時,我們在游玩的過程中,我們又學會了一種讀懂古詩的方法,看圖畫,讀懂意。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了解“看圖畫,理解詩句”是讀懂古詩的一種方法。]。
四、識字、寫字。
1、出示生字,認讀。
2、出示“欲”
學生看筆順表,在書上描紅。
教師范寫。
學生在《習字冊》上臨寫。
評價反饋。
3、學生在《習字冊》上臨寫“雀”和“樓”,寫后反饋。
五、作業(yè)。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找一找,讀一讀,王之渙寫的其他古詩,下節(jié)課,我們進行古詩誦讀比賽。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設計理念: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趣”貫穿于教學全過程,成為孩子主動學習的內驅力。扎實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
登鸛雀樓教案中班篇十一
語文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這節(jié)課學生要通過讀、想、議、畫、比、寫等形式,主動地探求知識,進入古詩的意境。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引導學生全程積極參與,在探究活動中達到自悟自得。
這首五言絕句,記敘了作者登鸛雀樓時的所見所思。全詩僅20個字,語言樸素淺顯,言近旨遠,給人啟迪,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字只識不寫。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借助圖片與課文的語言材料體會詩的意境。
“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難點:體會詩人胸襟的寬大,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article/。
掛圖,詞卡。
2課時。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教學設計:
一、啟發(fā)談話,導入新課。
1、小朋友們,你們還記得《英英學古詩》中,英英學的是哪首古詩嗎?(靜夜詩)。
2、集體背誦。問:詩的作者是誰?
3、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古詩《登鸛雀樓》。
板書課題:17、登鸛雀樓,齊讀課題。
4、解題:“登”:登上。“鸛雀”:一種鳥?!胞X雀樓”:樓名?!暗躯X雀樓”:登上鸛雀樓。作者是唐代詩人王之渙。
5、介紹鸛雀樓及寫詩背景。鸛雀,一種鳥兒,形狀像鸛。鸛雀樓在山西永濟縣,因常有鸛雀樓留在上面休息,人們就給這座樓取了這個名字。樓高三層,是唐代游覽勝地。`北宋時還存在,后來被黃河水沖沒。
二、初讀課文。
1、出示課文內容。
2、借助拼音自讀古詩。
三、理解詩句。
1、學習一二行。
(1)出示課文掛圖,設置情景:一天傍晚,詩人登上鸛雀樓,放眼望去,看,這氣勢多么壯觀。
出示:a、“依”有三個意思:靠、依靠;按照;順從。
“白日依山盡“中的”依“是什么意思?
(2)在鸛雀樓看到了什么?(太陽、青山、黃河)。
這是什么時候的太陽?(傍晚)。
你怎么知道這是傍晚的太陽的?課文中稱傍晚的太陽叫什么?(白日)。
這輪傍晚的太陽就要落下去了(在圖上演示太陽落下的情景)它會怎樣落下去?(靠著連綿不斷的青山落下去)課文中哪個詞語是“靠著”的意思?(依)。
引導學生理解“盡”的意思。再演示太陽落山的情景,“盡”就是“完”的意思。
詩人站在鸛雀樓上還看到什么?(詩人還看到了滔滔的黃河,奔騰咆哮著的水流向大海)。
(3)指名詩句的意思:傍晚,一輪太陽挨著群山緩緩沉落,滔滔的黃河水奔騰咆哮著流向大海。
2、學習三四行。
(1)談話:看到這么雄偉壯觀的景象,他會想些什么呢?
登鸛雀樓教案中班篇十二
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幼兒期是語言發(fā)展,特別是口語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對于大班的幼兒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語言基礎,因而,這節(jié)課重在培養(yǎng)幼兒的良好的學習興趣,幫助幼兒記憶古文不在枯燥。
1幫助幼兒結合情境使用豐富的語言,以便于幼兒理解古詩的內容。
2引導幼兒用多種形式記憶古詩,培養(yǎng)幼兒探索精神。
3體驗四二拍和四三拍不同的節(jié)奏感。
引導幼兒用多種形式記憶古詩,培養(yǎng)幼兒探索精神。
體驗四二拍和四三拍不同的節(jié)奏感。
幼兒畫冊。
1看圖理解詩意。
引導幼兒看書指字朗讀古詩。要求幼兒要點一個字讀一個字?!兜躯X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看圖理解古詩的意思。(太陽在西方慢慢地落山了,黃河奔流向東方,直入大海。如果要想看得很遠很遠,那就要站得更高,再上一層樓。)。
2動作記憶古詩。
先由教師給出指定的動作讀古詩。
拍手讀古詩。
拍頭,拍肩,拍腿讀古詩。
3用四二拍和四三拍不同的節(jié)奏讀古詩。
由教師教給幼兒不同的節(jié)奏讀古詩。幫助幼兒感受四二拍和四三拍的不同。
4引導幼兒創(chuàng)造動作讀古詩。
啟發(fā)幼兒自己創(chuàng)編動作讀古詩。
5檢查幼兒學習情況。
幼兒和老師圍成一圈。由老師開始,接詩句。了解幼兒的熟悉程度,并給幼兒適當?shù)墓膭睢?/p>
在語言區(qū)張貼《登鸛雀樓》古詩掛圖,鼓勵幼兒進行興趣識字和指字朗讀。
登鸛雀樓教案中班篇十三
1、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認字,鞏固看拼音識字的能力。
2、讀詩體會這首古詩的節(jié)奏和韻味美,理解古詩的意思并會背誦。
3、認識本課的八個生字,學會筆畫“豎折”,并學寫“山、日”。
1、能借助拼音認字讀古詩。
2、正確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學習新筆畫。學寫生字。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識字能力。
體會古詩的節(jié)奏感和音韻美。
一、導入新課
1、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地方旅游,這個地方叫鸛雀樓,看,我們到了。播放鸛雀樓的錄像。
2、看課文中的圖,說說景象如何?
4、你們想讀這首詩嗎?請你準備好,小聲地方跟著老師讀一讀。學生活動:學生手指書邊讀詩邊認字。
5、自己再讀一讀,在不認識的字上點上點。
6、這次咱們指著書大聲地跟著老師讀,注意點點字的讀音。
二、理解古詩意思
1、我說一句話,你說一句詩中的話,咱們試試。
師:太陽靠著遠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盡。
師:黃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黃河入海流。
師: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你們真棒,將來也能成為一個小詩人,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詩中的景象(播放錄像)太陽下山,江水滾滾,奔騰而去。
3、見到美景,你再來讀詩,讀出你的高興與喜悅吧!
4、我們看著黑板上的詩,聽著音樂,配上手上的動作,現(xiàn)來讀讀。
5、誰愿意讀讀這首詩,其他同學做好指讀姿勢。
三、讀文后識字
過渡句:古詩大家都會讀了,這些字你認識嗎?(字詞課件)
1、文中“白日”“依山盡”變紅,指名讀。
2、“黃河”“入”變紅,指名讀、搶讀。
3、“千里目”變紅,小老師帶讀。
師:這些變紅的字詞,回去了,你還認識嗎?
點擊變紅的字詞,回到詩中,邊點擊生邊讀。
4、出示詞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還認識嗎?
(生字卡)黃、入、海、流、千、更、層、樓、
5、生字寶寶見到你們這么聰明又跑回詩里了。
看書,做好指讀姿勢,我們再來讀詩??纯催€認識他們嗎?
6、這么美的詩你們能背下來嗎?孩子們試著自己背一背。給一定時間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導書寫
1、過渡語:太陽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詩句里的字會寫就更好了。
2、學習新筆畫:豎折
板書:豎折
3、看哪個字用上“豎折”了?“山”
4、觀察“山”字的結構,兩筆與“豎折”的關系。
帶著學生在田字格中寫“山”。
5、在田字格中臨寫“日”。
觀察“日”的結構、筆順、感知“日”的筆順。
總結:先里頭后封口或先內再外。
6、自己喜歡寫哪個字就寫哪個字。
五、作業(yè)
將今天學習的古詩背給家人聽。
一、立足班情,因材施教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于古詩《登鸛雀樓》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jīng)能讀、能背了。所以,我根據(jù)學生學情,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提出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在教學中,我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后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小朋友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小朋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學要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于學生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后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fā)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
二、以生為本,主動學習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玩,他們能說的喜歡自己說。根據(jù)他們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在課前的學情調查時,設問:“誰愿意做代表為大家背一背這首詩?”就有學生主動站起來背古詩了。其次,在寫字這個塊面中,我利用游戲形式即“看誰找的對”來指導學生寫字,寓教于樂,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說說“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看看有點像,比比不一樣,就差一點點,錯了就變樣,寫時要注意,仔細想一想”,學生的興趣較高,覺得很有趣。在教學“欲”字時,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三、入境悟情,積累遷移
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1、充分利用媒體來活用課文插圖,入境悟情
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明像入境,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讓動態(tài)的圖與靜態(tài)的文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通過媒體直接演示,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學習“黃河入海流”時,利用媒體向學生展示生活中較難觀察到的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圖、文、聲立體輸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里越來越明晰,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這樣感悟內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積累運用
語文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更要注重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根據(jù)教學內容教給學生一個詞“登高望遠”,并結合學生悟出的道理,來指導學生運用詩中的句子來鼓勵別人取得更大的進步。
3、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體情悟道
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接著,按學生的意愿演示“詩人登樓圖”,形象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再由課文《小松樹和大松樹》中小松樹長在山上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知識經(jīng)驗,讓學生暢談自己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jīng)歷。學生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
登鸛雀樓教案中班篇十四
知識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能聲情并茂地背誦課文。
3、通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
能力目標:
在本課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學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朗讀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教學重點:
讓學生學會書寫6個字,并且要認識11個生字。
教學難點:
依據(jù)本課教學內容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確定本課的難點為通過朗讀及背誦課文,讓學生感受要想看到美麗的風景就要登高遠望,同樣的道理,我們在做起他的事情時,只要不斷努力,不怕困難,一定會走向成功。
本節(jié)課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來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fā)散想象、有感情朗讀及誦讀,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從本質上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見一位有名的大詩人,你們高興嗎?生:高興。
師:但是,我聽說這位詩人特別喜歡接見那些會誦讀古詩的小朋友,你們說這可怎么辦?生:我會朗誦古詩。(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參與)。
師:好極了,下面就請同學們來朗誦一下你知道的古詩吧。生:(朗誦古詩)。
師:你們知道這么多古詩,真是棒極了!我想這位唐代詩人王之渙早就想見一見你們了。(出示詩人畫像)今天,讓我們一同來學習他的一首古詩《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間評:教師為了引導學生興趣盎然地走近古詩,在認識詩人王之渙時,設計了一個小難題,并且學生爭先恐后地朗誦自己知道的古詩,不僅創(chuàng)設了學詩的情境,而且還培養(yǎng)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1、初讀感知。
師:首先請同學們對照拼音自己讀一讀古詩。生:(自由讀古詩)。
2、檢查讀的效果。
師:剛才在古詩中,我們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學們,你們認識它們嗎?(引導并檢查學生認識本課生字狀況)。
(1)難讀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讀錯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讀準、讀好的11個生字:登、樓、白、盡、黃、入、流、千、目、更、層。(電腦屏幕顯示生字)。
3、同桌互相檢查,質疑答疑。
師:通過朗讀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說一說。生:(說說對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對詞語、字的`認識。)。
師:誰還有不懂的問題可以提出來,讓同學和老師幫幫你。生:(針對自己不懂的詞、句或詩句向全班提出問題,盡量讓其他同學來答疑。)。
間評:問題來源于學生,答案也應充分相信學生。如果回答不準確,老師再啟發(fā)引導,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學能力和習慣。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每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jié)拍。只有按韻律節(jié)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xiàn)意境,體驗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們想知道這首詩的節(jié)拍嗎?請認真聽老師來讀。
(2)誰能有節(jié)奏地讀給大家聽?(指名朗讀,播放古詩畫面,配合音樂,學生評議。)。
間評:采用學生互相評議的手段,激發(fā)學生朗讀古詩的興趣,引導學生向朗誦有感情、節(jié)奏準確、吐字清晰的同學學習,并且在音樂、圖畫的渲染中,感受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內涵。
(1)現(xiàn)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靜靜地聽錄音配樂朗誦,仔細地想象登上鸛雀樓時看到的壯觀美麗的景象。(放錄音)。
(2)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繪出自己腦海中呈現(xiàn)的畫面呢?小組可以商量一下。(學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來表現(xiàn),如:朗誦、表演、繪畫、語言描述。)。
間評:充分給予學生自由想象、自由表達、自由學習、自由呼吸的學習空間,創(chuàng)設音樂、圖畫、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圍,激發(fā)學生以各種方式表情達意。
(3)讓我們再次登上這美麗的鸛雀樓,感受一下當時的壯觀景象。(屏幕展示動。
態(tài)畫面《登鸛雀樓》,鞏固感知、豐富想象。)。
6、(1)師:詩人王之渙站在鸛雀樓上,氣勢磅礴的美麗景色盡收眼底,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吟誦這首小詩?生:(體會朗誦,練習背誦)。
(2)采用多種形式的讀、背。(領讀、默讀、自由讀、賽讀、全班齊讀)。
師:(1)同學們,你們朗讀得真精彩,連大詩人王之渙也忍不住要夸夸你們了!(放錄音)。
(2)老師想再考一考你們,我這里有幾首五言詩句,也請你仿照今天學的這首古詩的節(jié)奏來試著讀一讀,好嗎?生:(運用已掌握的朗讀方法,自由讀古詩)。
(3)你們讀得真棒!希望你們也像詩人一樣,留心觀察周圍的景物,把自己對美好景物的喜愛之情,用詩歌、兒歌的形式表達出來。
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案中班篇十五
教學目標:
1.認識“登、更、層、樓”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積極向上的哲理。
教學重難點:
1、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2、簡單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積極向上的情感。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會背古詩嗎?誰能背給大家聽聽?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板書課題。
3、解題。
登,是登上的意思,學生跟老師一起做“登”的動作。還有“登”什么呢?
標注“鸛”的音節(jié),是什么音節(jié)?(整體認讀音節(jié))??雌?,有鳥字,你還知道帶“鳥”的偏旁的字嗎?!叭浮币彩且环N鳥,我們知道什么“雀”?(麻雀)。鸛雀是一種鳥兒,樣子像鶴。(課件展示鶴)。
在山西省永劑縣有一座樓,常有鸛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們稱這座樓叫“鸛雀樓”。
4、師: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他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寫成了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呢?我們學完之后就知道了。(出示課件展示此詩)。
二、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解讀詩人。紅線表示什么?教學停頓。
2、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多讀幾遍,也可以問老師。
3、反復教讀停頓、讀詩。
三、品讀詩句。
1、讀完這首詩,你們知道寫了什么嗎?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幅圖,圖上畫了什么呀?看了之后感覺怎樣?
2、我們再來仔細地讀詩,出示“白日依山盡”,指名讀。問:白日指什么?通過圖理解意思。(太陽)。
太陽怎樣呢?看圖,太陽去干什么了?誰能試著說一說?(太陽下山了)。
夕陽下山圖美不美?美,漂亮,你能把這一行詩也讀得美美的呢?指名讀,齊讀。
3、那第二行寫的什么呢?出示“黃河圖”,問這是什么?
黃海去哪里了?指名說。
師說:黃河入海,氣勢磅礴,來勢兇猛,非常壯觀。用詩里的話說叫什么?一起說(黃河入海流。)。
曾經(jīng)有很多人都歌頌過黃河,老師這里有一個詩朗誦《黃河頌》一起欣賞。
指名讀出氣勢。
4、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正挨著群山下沉,腳下的黃河水正滾滾流入大海。詩人觀察的視野是多么開闊呀!這景象是多么壯麗啊!我們把這句話連起來讀讀,好好的欣賞一下這種壯麗的景觀。
5、真有氣魄呀!此時的詩人他在鸛雀樓,看著這樣壯觀的情景,會想什么,引讀“欲窮千里目,”
欲:想要。窮:盡。千里目:看到更遠的地方。更:再。
師翻譯:如果想要把更遠的地方看盡。需要怎么樣呢?
為什么要登上更高的一層樓呢?站在原地就看不見了嗎?
(如果站在原地的話,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如果登的高,會看的更遠。)。
指導讀。
四、拓展延伸。
還有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層樓?
小結: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包括小朋友們學習也是,想要得到更多,都需要更上一層樓,都需要更加努力才行!我們再來讀讀這句話,讀出對這句話的新的理解、感受,好嗎?自由練習,賽讀,齊讀。
五、情境中指導背誦。
2、帶上動作,你已經(jīng)是詩人了。
六、古詩配畫。
1、學生畫畫,教師巡視指導。
2、投影儀顯示繪畫好地作品。
七、作業(yè)。
背誦古詩,完成繪畫。
登鸛雀樓教案中班篇十六
1、認識4個生字,會寫4個字,能做到書寫規(guī)范、端正、整潔。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課文。
3、大致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1、認識4個生字,會寫4個字,能做到書寫規(guī)范、端正、整潔。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課文。
3、大致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教師:本課的生字、詞語卡片、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
1、讀課文三遍,包括課后生字。
2、勾出文中帶有生字的詞語。
3、給田字格中的生字注音。
4、給生字組詞,至少兩個,鼓勵找四字詞語。
教學課時:1課時。
一、情景導入。
2、看課文中的圖,說說景象如何?
3、著名詩人王之渙來到這里看到了這樣的景色,留下了傳送千古的名詩——《登鸛雀樓》,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詩吧!生讀題,學習題目中的三個漢字,只要求認。
二、讀熟古詩,認識漢字。
1、師:王之渙筆下的黃鶴樓是什么樣子的呢?先聽老師讀一讀,一邊聽一邊劃出停頓來。
2、師:你能在拼音娃娃的幫助下,自由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嗎?自己試一試吧!生讀完以后,交流展示。
3、詩歌讀得這么好,漢字娃娃一定記得很熟!咱們來打打招呼吧!
生:自由讀漢字,交流識字方法,組詞。
4、把漢字娃娃送回到古詩中,你一定讀得更好。生再讀古詩。
5、師:孩子們知道這首詩是什么意思嗎?我說一句話,你說一句詩中的話,咱們試試。
師:太陽靠著遠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盡。
師:黃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黃河入海流。
師: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6、你們真棒,將來也能成為一個小詩人,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詩中的景象(播放錄像)太陽下山,江水滾滾,奔騰而去。能看著這樣的情景背誦嗎?練習背誦。
三、書寫生字。
1、師:調皮的漢字娃娃要孩子們送他們回家了,他們的家在哪里呢?(田字格里面)。
2、今天要求寫的漢字娃娃很少,你能寫好嗎?找找這些漢字在書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生交流寫字要領。
3、師:咱們在書寫的時候要注意:一看二寫三對照。生擺好書寫姿勢,做到三個一,然后開始書寫,努力做到書寫規(guī)范、端正、整潔。
4、生寫完以后,展示,交流,評獎。
四、作業(yè)設計:
1、默寫古詩。
2、讀讀王之渙的其他古詩。
登鸛雀樓教案中班篇十七
設計理念:語文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通過鮮明的圖畫入手,創(chuàng)設情景,營造氣氛,主動探求知識,采用直觀教學、情境教學等形式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后由圖入文,圖文結合,不斷理解文字傳達的意境。最后通過有感情地朗誦,漸入佳境,在讀中思、在讀中想、讀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課文。
3、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感悟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誦讀詩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學難點: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具準備:掛圖、畫紙。
教學過程:
1、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學過了不少古詩,你能朗誦一首嗎?
2、你們知道嗎?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詩人,他叫王之渙,他有一首詩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樓之后,看到將要落山的太陽和奔騰的黃河,想了很多,就寫下這首詩《登鸛雀樓》。(師出示板書,并解題)。
3、(師范讀)邊聽邊想:詩人在樓上會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一)、課前感知:(出示掛圖)在這幅圖上,你們看到了什么?
(二)、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學習第一行詩句。
1、輕讀,邊讀邊看插圖,看看哪個詞的意思表示圖上的景色,想想什么意思?
2、“日”:太陽?!氨M”:完了。天上的那一輪紅日是夕陽還是朝陽?從哪看出?
3、“白日依山盡”是什么意思?(師帶讀、自讀、指讀、齊讀)。
學習第二行詩句。
1、除了夕陽,那滾滾黃河水又將奔向哪里呢?
2、你能說說黃河的流水聲嗎?(生模仿)。
3、把這氣勢通過讀表現(xiàn)出來。
4、師讀:慢慢閉上眼睛聽,詩人在吟誦呢!(自讀、指讀、賽讀)。
學習第三、四行詩句。
2、請仔細觀察圖,鸛雀樓共有幾層?哪一層有人?
3、多少小朋友有這樣的經(jīng)歷?(板書: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知道什么意思嗎?
5、(齊讀),“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樣?
6、這兩句詩是詩人在鸛雀樓上所想到的,并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五)、朗讀指導。
2、讓我們一起比比,看誰讀得最棒?最像我們的小詩人,好不好?
3、指名讀,師生共同點評、再讀、齊讀。
小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是詩人寫下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要多學習一些知識、本領,眼界才能開闊。
1、古詩是我們的國粹,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么?
1、我們有時候把許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學習、生活……那么,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遠的情況嗎?課后想一想,然后說一說。
2、根據(jù)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景)。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登鸛雀樓教案中班篇十八
教學目標:
1、理解古詩,體會詩人描繪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王之渙本人和他的《涼州詞》、《送別》這兩首古詩,并能背誦這兩首古詩。
教學重點:朗讀背誦《登鸛雀樓》,能背誦《涼州詞》、《送別》。
教學難點:理解詩人所要描繪的意境和詩中告訴人們的道理。
教具準備:ppt課件,古詩新唱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一、師生問好,喊班級口號:“天天有進步,人人在成長!”教師對學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這節(jié)課都會有進步。
1、導語導入:老師知道小朋們友們非常喜歡畫畫,上課前老師找到了這樣一幅畫。
2、誰能根據(jù)這幅畫編一個故事或說一段話?
生交流。
學生動腦想辦法。
學生交流識字方法。
6、很好,我們開課就先認識了兩個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進步,為自己鼓掌。知道這個樓的名字怎么來的嗎?課件出示鸛雀樓資料。
生(齊):登到最頂層!
師:誰知道為什么登上鸛雀樓就能看到遠處的風景呢?
生:因為站得高就看得遠。
8、你說得太好了!詩人王之渙登上鸛雀樓后,明白了這個道理,想要看得更遠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寫了一首詩,題目就叫:《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利用小學生喜歡繪畫的特點,教師以畫的形式再現(xiàn)了這首古詩的內容:“鸛雀樓、高山、夕陽、詩人、黃河”,并啟發(fā)學生看圖說話,說出詩意,理解這首古詩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使學生對作者、詩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進入到古詩的學習中。)。
1、出示詩人,了解詩人。
2、課件出示古詩。教師示范讀古詩。
(不少學生躍躍欲試,因為他們在一年級就已經(jīng)背過。)。
2、請會背的同學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師能上來教一教大家?
4、出示節(jié)奏讀,學生按節(jié)奏來讀。
5、指導學生平仄讀古詩。
6、學生齊讀(背誦古詩)。
過渡:剛才老師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經(jīng)能背誦這首古詩了,現(xiàn)在請小朋友閉上眼睛,來欣賞一段優(yōu)美的樂曲,邊聽邊想詩描繪的畫面。(學生閉上眼睛,在優(yōu)美的古箏曲中,隨老師的提示進行想象畫面。)。
1、同學們,你們剛才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詩的前兩句)詩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換個詞語來解釋一下。
3、讀一讀前兩句來。
5、你能用自己的話把詩的意境給描述一下呢?
6、從王之渙的詩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學生自由談談。
學生邊聽邊學著唱歌,還可以配上自己的動作。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首新的.古詩《登鸛雀樓》,詩的后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告訴我們站得高望得遠的道理,他意在告訴人們要不斷進取,奮發(fā)向上。同學們,請大家把詩的后兩句寫在自己的積累本上。當然,詩人王之渙他其實以邊塞最為出名,我們今天來了解一下他的邊塞詩《涼州詞》。(課件出示)。
1、教師簡單介紹古詩的背景。
2、教給學生詩的節(jié)奏和停頓。
3、學生練讀。
4、自由背誦。
其實,王之渙有一首詩也很有名,這是一首送別詩,題為《送別》。出示古詩,教師范讀,領讀,學生自由讀并背誦下來。
(新課標強調:語文課程應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唐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粹,課堂教學不能僅限于背誦這一首古詩,而要把本詩作為一個例子,一個引子,引導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比賽調動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又是展示本領的一個好機會,學生興趣盎然,高潮又起。)。
七、同學們,你們背得太投入了,把掌聲送給自己。唐詩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精髓,相信大家還能背許多唐詩,將來一定也會寫出很多好詩,說不定也會成為一名大詩人呢!最后老師祝大家:學習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案中班篇十九
1.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認字,鞏固看拼音識字的能力。
2.讀詩體會這首古詩的節(jié)奏和韻味美,理解古詩的意思并會背誦。
3.認識本課的八個生字,學會筆畫豎折,并學寫山、日。
1.能借助拼音認字讀古詩。
2.正確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學習新筆畫。學寫生字。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識字能力。
體會古詩的節(jié)奏感和音韻美。
錄音帶、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一、導入。
新課。
1.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地方旅游,這個地方叫鸛雀樓,看,我們到了。
2.看課文中的圖,說說景象如何?
3.有一個古人他到了鸛雀樓這個地方,還寫了一首詩,我們聽聽吧!做好指讀姿勢。
4.你們想讀這首詩嗎?請你準備好,小聲地方跟著老師讀一讀。
學生活動:學生手指書邊讀詩邊認字。
5.自己再讀一讀,在不認識的字上點上點。
6.這次咱們指著書大聲地跟著老師讀,注意點點字的讀音。
二、理解古詩意思。
1.我說一句話,你說一句詩中的話,咱們試試。
師:太陽靠著遠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盡。
師:黃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黃河入海流。
師: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你們真棒,將來也能成為一個小詩人,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詩中的景象(播放錄像)太陽下山,江水滾滾,奔騰而去。
3.見到美景,你再來讀詩,讀出你的高興與喜悅吧!
學生活動:學生們做好指讀姿勢,配上音樂全班齊讀詩歌。
4.我們看著黑板上的詩,聽著音樂,配上手上的動作,現(xiàn)來讀讀。
5.誰愿意讀讀這首詩,其他同學做好指讀姿勢。
指名讀2到3人。
三、讀文后識字。
過渡句:古詩大家都會讀了,這些字你認識嗎?
(字詞課件)。
1.文中白日依山盡變紅,指名讀。
2.黃河入變紅,指名讀、搶讀。
3.千里目變紅,小老師帶讀。
師:這些變紅的字詞,回去了,你還認識嗎?
點擊變紅的字詞,回到詩中,邊點擊生邊讀。
4.出示詞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還認識嗎?
(生字卡)黃、入、海、流、千、更、層、樓、
5.生字寶寶見到你們這么聰明又跑回詩里了。
看書,做好指讀姿勢,我們再來讀詩。看看還認識他們嗎?
6.這么美的詩你們能背下來嗎?孩子們試著自己背一背。給一定時間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導書寫。
1.過渡語:太陽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詩句里的字會寫就更好了。
2.學習新筆畫:豎折。
板書:豎折。
3.看哪個字用上豎折了?山。
4.觀察山字的結構,兩筆與豎折的關系。
帶著學生在田字格中寫山。
5.在田字格中臨寫日。
觀察日的結構、筆順、感知日的筆順。
總結:先里頭后封口或先內再外。
6.自己喜歡寫哪個字就寫哪個字。
五、作業(yè)。
將今天學習的古詩背給家人聽。
登鸛雀樓教案中班篇二十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認字,鞏固看拼音識字的能力。
2.讀詩體會這首古詩的節(jié)奏和韻味美,理解古詩的意思并會背誦。
3.認識本課的八個生字,學會筆畫“豎折”,并學寫“山、日”。
學習重點:
1.能借助拼音認字讀古詩。
2.正確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學習新筆畫。學寫生字。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識字能力。
教學難點:
體會古詩的節(jié)奏感和音韻美。
教學準備:
錄音帶、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新課。
1.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地方旅游,這個地方叫鸛雀樓,看,我們到了。
2.看課文中的圖,說說景象如何?
3.有一個古人他到了鸛雀樓這個地方,還寫了一首詩,我們聽聽吧!做好指讀姿勢。
4.你們想讀這首詩嗎?請你準備好,小聲地方跟著老師讀一讀。
學生活動:學生手指書邊讀詩邊認字。
5.自己再讀一讀,在不認識的字上點上點。
6.這次咱們指著書大聲地跟著老師讀,注意點點字的讀音。
1.我說一句話,你說一句詩中的話,咱們試試。
師:太陽靠著遠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盡。
師:黃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黃河入海流。
師: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你們真棒,將來也能成為一個小詩人,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詩中的景象(播放錄像)太陽下山,江水滾滾,奔騰而去。
3.見到美景,你再來讀詩,讀出你的高興與喜悅吧!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0750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