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后感(優(yōu)質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1 19:50:19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后感(優(yōu)質17篇)
時間:2023-11-11 19:50:19     小編:雨中梧

通過讀后感,我們可以深化自己對書中人物、情節(jié)和主題的思考。在寫讀后感時要保持客觀和獨立的態(tài)度,不受他人影響,表達真實的感受和看法。這些讀后感范文是我認為比較有深度和獨特觀點的,供你參考。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后感篇一

關于“造境”與“寫境”;“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境界的大小”,在中華書局中的附錄中有所提及,其觀點主要是葉嘉瑩先生的觀點。

“有造境,有寫境。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必鄰于理想故也?!标P于“造境”與“寫境”,葉嘉瑩先生否定了以往認為“造境”與“寫境”乃是“理想與現(xiàn)實二派之所由分”,而是由于作品取材之不同而提出的兩種區(qū)別。

第四則中王國維寫道:“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yōu)美一宏壯也。”王國維先生受康德和叔本華的哲學影響十分大,而關于“有我”、“無我”也是根據(jù)叔本華的意志哲學,叔本華認為世人莫不受意志之驅使支配而為意志之奴隸,故其哲學之最高理想便在于意志的滅絕。由此來看文學作品,就會感覺到大部分作品不外于意志、欲望的表現(xiàn),因此乃經(jīng)常與物對立,成為“有我”之境界。至于能超然于意志驅使支配而表現(xiàn)出“無我”之境的作者,按叔本華哲學來說,當然可以算得上是“能”樹立的“豪杰之士”了。

而境界之大小與作品之優(yōu)劣并無必然之關系。就整體來說,修養(yǎng)學力高的詩人,有時也寫“小境”的詩,反之,修養(yǎng)學力低的詩人,有時也寫“大境”的詩。如陶淵明之“幽蘭生前庭,含熏待清風。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迸c沈佺期的“皇家貴主好神仙,別業(yè)初開云漢邊。山出盡如云漢嶺,池成不讓飲龍川?!睌?shù)句相較,則陶詩所寫境界雖小,而意韻深遠,沈詩所寫境界之大,而洞然無物。由此也可見境界之大小與作品之優(yōu)劣并無必然關系。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后感篇二

最愛宋詞,有“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的纏綿;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繾綣;有“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的神韻;還有“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的家國之恨。但往往只是流連于詞句之優(yōu)美,從未深究其中深意,偶然間讀了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薄薄三十頁,深入淺出,全是深辨甘苦愜心貴當之言。

王國維對詞之境界尤為推崇,開篇就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边@是《人間詞話》的核心理論,詩家所說的境界包括物境、情境和意境三境。王國維的境界是指“言有盡而意無窮”。他說境界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是有我之境?!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笔菬o我之境。無我之境,人只有在靜中可以得到。有我之境,從由動到靜的時候可以得到。因此無我之境優(yōu)美,有我之境宏壯。境界又分隔與不隔,王國維尤其推崇“不隔”,他認為“不隔”更體現(xiàn)作品的自然美,景物宛然就在眼前,境界自然浮現(xiàn),渾然天成。我覺得毛主席的詞尤其符合王國維的審美,都是渾然天成、意境恢宏,既有“風雪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钡睦寺榫常钟小拔沂滉柧Я?,楊柳輕揚直上重霄九。”的悲傷柔腸,更有“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钡暮肋~情懷……。

《人間詞話》中最為經(jīng)典的,還是提出了人生唯美三境界:古今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贝说谝痪骋?。“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氨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他用三首描述愛情的詞,來對標人生的態(tài)度。人生的第一個境界,是需要一個目標,一個方向;第二個境界,是確定目標后為之付出的努力;第三個境界,當你有了目標和方向,并為之付出了努力,未必就一定能成功,那么請先緩緩,放松心態(tài),也許成功就在不遠處。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薄度碎g詞話》讓我領略到了詞的博大精深,人生唯美三境界讓我感受到了唯有孜孜不倦的學習,才能提升境界、永葆青春活力。(李麗英)。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后感篇三

四言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又律、絕,律、絕敝而有詞。此古往文學演化,先真樸而趨工巧,王國維先生對于古代詩詞進化有著極深的了解,他直接道出了進化的本質:后人寫作會泥于原有的風格與形式,而不能寫出自己獨特的見解,于是就開拓了新的領域以自解脫。依我拙見,詩與詞雖詩在前,詞在后,卻難以評價兩者優(yōu)劣,因文體不同的,風格不同的,總各有千秋,未嘗有文體能達到萬事所具的地步,在我看來詞之所以情感更為隨性自然,與它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密不可分的,它不再拘泥字數(shù)的整齊劃一,因而更為隨性所欲。

文學體裁之所以一代代的衰落、更迭,是因為當一種文體在文學界流行起來,有太多的文學作者去嘗試和使用,這樣的后果一方面可以使這種文體發(fā)展的越來越繁盛,產(chǎn)生許許多多的堪稱瑰寶的優(yōu)秀作品,但一段時間之后,幾乎所有新奇的方式都被用盡,后人再也無法寫出更加超越的作品,有新意的作品,所以這種文體會陷入衰落。與此同時一些善于創(chuàng)造的想要有更寬闊展示空間的文人,就創(chuàng)造了新的文體,以發(fā)揮更多的聰明才智,創(chuàng)造新文體的輝煌時代。以此類推,代代更迭。這種再平常不過的的文學界的更迭現(xiàn)象,王國維卻能看到它的本質原因,并且分析得極為到位,這讓我本人很佩服。同王國維一樣我不贊同文學后不如前,我認為無論四言,楚辭,古詩,律絕還是詞,它們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它們代表了每個時代每種文體中的最高水平。至于為什么會被取代,絕對不是因為文體本身有什么缺陷,而是因為它發(fā)展到了極盛極高的難以超越的完美水平,所以文人只好另辟蹊徑罷了。所以我認為文體之間是不可以被比較的,他們只是形式不同,時代不同,“不以是而分優(yōu)劣”。

對于王國維閱世深淺論,大多數(shù)人持反對觀點,認為詩人應該將事實與藝術主觀能動性相結合,李后主不經(jīng)過國破家亡之痛何來“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等佳句?哪能以血書詞?但我個人認為,這其中的閱世并不一定特指參與世俗事務,有人生經(jīng)歷。閱世深者,即知識面廣,所見人生更多元,接觸各行各業(yè)的人物,其作品多反應世態(tài)眾生,生動形象地刻畫人間滄桑。而所謂閱世淺者,應是保持自己與生具來個性,用真性情寫真感受,無所顧忌直抒胸臆的人。亦或閱世僅是一種創(chuàng)作取材的手段,閱世有時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閱世后是否對其進行進一步思考以“鐫諸不朽之文字”。歸根結底,藝術上沒有絕對的事物,凡事都是相對的。

王國維說“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此句話介紹的是由古而來的文體的轉變。王氏在以后為我們解釋文體“自成習套”,豪杰之士為解脫而作他體。

不難想象,文學的發(fā)展必經(jīng)過三種境界:一為新起,二為繁榮,三為衰敗。而此正是由于長期發(fā)展文體再無創(chuàng)新,文人再無樂趣于其中,所以后衰。這也體現(xiàn)了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某一方面的深入發(fā)展缺乏創(chuàng)新性。

但話不能絕對。以宋代為例,宋詞是這一時代文學的最高成就的體現(xiàn),但你并不能就此否決宋代在詩的方面仍然有不可磨滅的成就。

幸好王國維在最后總結中提到“就一體論”,表明了單個文體在自生發(fā)展歷程中始盛中衰的現(xiàn)象。

“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王國維的這兩句話頗具爭議,且多集中于后一句話上。

李后主是南唐亡國之君,如果沒有經(jīng)歷了國破家亡的慘痛,怎能使他寫出憂憤深廣的詞來?主觀之詩人,正是要經(jīng)歷了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磨難,才能有對人對事的深切之感,故能“真切如此”;而若閱世愈淺,那么性情之真就只是無痛呻吟而不能為世人千古傳誦了。

客觀之詩人,更多的是對材料的整合,故需要多閱世,這樣才能豐富材料內容。但對他們而言,就不需要對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么?所以客觀之詩人亦不可缺少真性情。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后感篇四

讀書之意義有二,其一者悟前人之思想。文以載道。又曰:文如其人。屈子高潔,故其辭亦高潔;太白疏狂,故其詩亦仙逸。太史公能傳千秋,陶潛能閑萬世。因其境界者也。

思想各有異。中華數(shù)千年之思想,于文學與水墨畫中可見一斑。何謂?追求境界者也。水墨畫,寥寥數(shù)筆,形離而境界全出。古文亦如此?!奥湎寂c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寥寥數(shù)字,景象全出,境界神矣。西方文學類之于工筆、油畫,追求形似?,F(xiàn)代之蕭紅《火燒云》,此形彼狀,描繪甚豐,而讀者據(jù)其想象。所想所得仍是蕭之所描所繪,即有超出,模仿而已。思品示童以一米線等現(xiàn)象,亦似工筆畫,以此為戒,然其所識則為各現(xiàn)象,如后新狀現(xiàn),何以類?況所記亦有所忘,行之遠忘之疏矣。莫若中華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之水墨畫。何以為禮?類之生矣。以此為綱,行之愈遠,行之愈深,必無所越。

另有一支,即日本動漫,二者兼而有之。

讀書既多,素養(yǎng)漸成,益近于境界者也。所謂知書達理者也。以書踐生活,則現(xiàn)實之一草一木皆著理想之色彩。如能以此觀世界,如此待萬物,則積蓄豐,雖一草一木皆文章。如不能以此觀世界,則積蓄窮乏,縱乾坤倒轉亦只知尖呼耳。

積蓄既豐,則流沛且長矣。藝之生也。所讀之書必左右其藝。常觀油畫則思描思繪;常觀水墨畫則思水墨傳神;常觀日本動漫,則思光影波動。

如今之讀書偏此道矣。一切皆為應試得分。而表露亦如此。八股滅而再生。立一主題,后則杜撰以證之。如表達“母愛”,常以雨中送傘,病中送診為證。文壇之以表達技巧杜撰故事以感動、啟迪之類靡漫。論文亦如此。要求于各行各處,然所積窮乏,故“天下文章一大抄”。吾甚厭之。然亦未能脫身于外。悲哉。

如我輩能褪偽俗,行本性于自然,直擊境界,理想之于現(xiàn)實者也。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后感篇五

國學大師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堪稱文學經(jīng)典。讀完這本精妙獨到的詞評,令人最有感觸的,便是其中用三句宋詞精妙概括的人生三境界了。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這第一境界便讓我產(chǎn)生了共鳴。一夜蕭蕭,西風凄涼,意境似乎有些悲傷。獨上高樓,極目遠眺天涯路,這又是何等的坦蕩!西風凋零了碧樹,眼前的形勢不容樂觀,眾多天涯路,我該走哪一條?這時就必須登上高樓,因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站得高,才能排除干擾,不會被眼前飄忽不定的浮云所迷惑。這樣,望盡天涯之路,看清人生的方向,才能確定好下一步做什么,決定好自己即將要走的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看清起點,找明方向,這將是一個成功的開端。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第三境界最為耐人尋味。世事無常,實現(xiàn)理想之路的羈旅漂泊最能磨練一個人的心智。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經(jīng)歷了上高樓,人憔悴,沖破了無數(shù)的難關與考驗,我們就會逐漸變得成熟,對事物有自己的認識與見解,知道自己要什么。眾里尋他千百度,正是有了千百度的苦苦追尋,才有那驀然回首時的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俗話說,功到事成,追夢路上,我們心中應該不急不躁,耐心等待。即使千百度的追尋未果,也能安然面對,坦坦蕩蕩。淡泊間,真正想要的就穩(wěn)穩(wěn)地握在手里了。這就是經(jīng)歷了第一、第二境界后才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成熟與淡泊。我想,這也是人生真諦與價值的體現(xiàn)。

人生苦短,境界有三?!度碎g詞話》中的的人生三境界之說,仿佛就是從宋詞這片潑墨山水中辟出的世外桃源,給人以曠達,明朗的人生感悟。相信這三境界會成為我成長之路的啟明星,帶領我走向成功,踏入那最高的境界。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后感篇六

《人間詞話》是一部被人們奉為古典文學批評里程碑式的作品。初讀《人間詞話》就讓我沉浸于那精簡卻又華美的詞語中,王國維不僅將其深厚的美學功底盡展其中,而且段段匠心獨運。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作者的講解,第二部分為人間詞話原文。

讀書人之所以讀書就是為了明理,追求真理。若不能自由追求真理,生活就是一種痛苦。從書中可以看出,古往今來真正的讀書人都有其氣節(jié)在。若是沒有歷史知識做背景,讀本書只能領會詩詞表層的含義,對于詩詞里的深意,只有有心人才能領悟。作為初讀《人間詞話》的我,對書中的每個語言符號的微妙作用,豐富的內容,只能領會其表層意思。正因為這本書,讓我真正懂了“詞之言長”的含義,只有你用心去領悟,才能懂得詩詞的內在含義。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一種境界是講人生有時需要的是一種求孤獨,求寂寞的心境。慢慢人生路,無論在哪個人生階段,都會遇到孤獨、坎坷。在那種惆悵的心境下,獨自一人登上高樓,望盡遠處的無盡之路。在絕望或孤獨的境界中,可以尋求精神上短暫的慰藉。但是,我們必須堅持自己的信仰,勇敢走下去。就如我現(xiàn)在,剛剛參加工作,許多事情還不能處理的非常到位;不應該害怕犯錯,要勇敢面對自己的失敗,在失敗中才能成長的更快。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p>

第二種境界講人生的種種,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得到的,必須堅定不移,經(jīng)過一番辛勤勞動,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直到人瘦帶寬也不后悔。不執(zhí)著無以成,王國維正是憑借著這份執(zhí)著與隱忍,才成就了他大師地位。正如現(xiàn)在的我們,剛剛接觸藥品注冊,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不能因為一點點挫折就放棄,要憑著那份執(zhí)著,守護患者用藥安全的一道關卡。要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在認真書寫審評報告時,還要不斷給自己充充電。只有自己知識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為公眾用藥安全服務。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第三種境界講人生需有專注的精神,反復追求、研究,下足功夫,自然會豁然貫通。這是一種豁然開朗的頓悟,往昔追尋之中的種種艱辛苦楚,在頓悟瞬間得到了完美釋放。第三種境界,也是最高境界,講的是在經(jīng)過不斷努力研究之后,會將之前所有的疑問完全釋放。藥學審評現(xiàn)正處于改革的關鍵時刻,應不斷研究,改革應體現(xiàn)與時俱進,同時應穩(wěn)定步伐,守護好公眾用藥的安全關卡。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后感篇七

《人間詞話》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在近代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它的理論核心是境界說,理論熔中西美學、文藝思想于一爐,突破清代文壇某些學派的門戶之見,為中國美學、文藝理論研究開創(chuàng)了一條新路。他認為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讀了他的詞論后,再去讀宋詞三百篇,就更能體會到詩詞的意境之美。

《人間詞話》雖為論詞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廣泛,不限于詞,可以作為王氏一家的藝術論讀,是對人生的反思。它將個人自我拋入茫茫大塊的宇宙、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永恒中,讓自我去面對注定的人類悲劇,甚至將自我做展示的人格分裂,作靈魂拷問,去追究人生無根莖的命數(shù)。是作者對宇宙與人生、生命與死亡等基本人生問題討問和思索的結晶。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的一段話: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贝说谌辰缫?。國學大師王國維精妙地以三句詞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需要認清自我,選定道路,繼而的執(zhí)著追求和最終的頓悟。成功之道無出其右也。關于王國維的這“三境界”妙論,百讀不厭,給人深刻的啟發(fā)。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后感篇八

1927年6月2日的頤和園靜靜的,魚藻軒前徘徊著一位老人,他帶著深度的眼鏡,但厚厚的鏡片掩不住眼中的疲憊,她深吸一口花香,再看了眼這世界,依然美好可他卻滿眼黑暗,他義無反顧的跳入水中,平靜的回想一生,早年留洋學習數(shù)理,后回國任教研究哲學文學,在國家最黑暗的時候以病弱之軀做著最高尚的學問,一生有所成就,足矣!王國維先生離去了,一位國學大師就此隕落,而他所留下的作品依然綻放著睿智的光芒,在靜安先生留下的文化瑰寶中,最耀眼的便是《人間詞話》。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靜安先生首提境界說,以境界之高低論詩之好壞,而何為境界呢?"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為無境界".作者追求真性情的詩詞,雖唯情體物,窮極工巧也,可成為出色的詞人,但只是錦衣彩妝的行尸走肉罷了,讀來全無神韻,猶有隔靴搔癢,霧里看花之恨。

"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靜安一破故人情景分說,提出情景交融的新思想。景物,意象皆為作者服務,故能以奴仆命風月,與花鳥共憂樂。

對于古人的詩詞創(chuàng)作,靜安先生提出了"天才說","天才者,或數(shù)十年而一出,或數(shù)百年而一出,而又須濟以學問,助之以德性,始能產(chǎn)真正之大學問",只有最高深的學問與最高尚之品格才能創(chuàng)作出流芳百世的文章,屈原,陶潛,蘇軾無不如此。文人不僅該學富五車,出口成章,更需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

靜安先生以過人的氣魄,客觀的態(tài)度評價了古人的詩詞,以傳統(tǒng)的詞話形式,融入了自己的新思想,新觀念,讀來全無傳統(tǒng)文人的偏執(zhí)迂腐,更呈現(xiàn)了古典文學獨有的魅力,一方面批判了只有華美詞藻而無內涵的糟粕,另一方面推崇豁人耳目至真至情的精華。對后來人的創(chuàng)作指明了方向。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合上書頁,只能默念,斯人可貴。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后感篇九

打開書柜,一排排的書映入眼簾,很多我都讀過了,在書柜的最后一排角落里,放著一本不起眼的書,它的名字叫《人間詞話》。

書中作者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了“境界”說。他認為,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第一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第二境;“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第三境界。借用宋詞名句,以抽象為具體,用傳統(tǒng)的詞話形式和思維邏輯道出藝術的本質特征,甚至人生至理,可謂匠心別具,獨出機杼。

這本書除了寫詩詞,還寫到了對人生、理想,充滿了警醒與啟示,作者一生最注重的是“真”,比如他的脾氣秉性,他說過,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只有具備“真”的藝術境界,文學才能“與哲學有同一性質,其所欲解者皆宇宙人生根本之問題。”

著名翻譯家傅雷說過:“中國有史以來,“人間詞話”是最好的文學批評,開發(fā)性靈,此書等于一把金鑰匙?!膘o夜里,月色如水,蟲聲唧唧,翻開“人間詞話”,字字珠璣,讀來受益匪淺。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后感篇十

不論是讀八股經(jīng)文,抑或是閱新興文字,《人間詞話》賦其獨特靈魂。談詩詞境界,論時代思想,古言新詞皆大放異彩。閉門即使深山,讀書隨處凈土。品味《人間詞話》中的一字一詞,無與為樂。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

它出自北宋詩人晏殊的《蝶戀花》。讀此句,眼前便浮現(xiàn)迷惘之人獨自登高樓的情形,他望盡世間滄桑,固然有蒼茫之感和空虛的憂愁。但這空曠無礙,廣袤無垠的境界又使詩人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使其心中由困束在狹隘庭院中的悲傷轉為眺望廣大山河的悲壯。《人間詞話》一書中王國維更是將這首詞與柳永和辛棄疾的詞句一同比作治學的三種境界。此文雖寫閨思,但人,最可怕的不是情感受挫,而是失去了信念和意志。前路茫茫之時,人盡可以選擇在山頂?shù)哪翀錾险賳咎?,那么云雀的歌聲便是他翱翔于蒼天之上的翅膀。毫末又如何,累土又如何,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由累土所砌。而這一切所感所思,便是“獨上西樓”時所見到的'廣袤天地帶給他的。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上句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詩人筆下寫雕車寶馬,華燈初上,人頭攢動,香盈滿街,可辛棄疾在這焰光流火的浮華中依舊在苦苦尋覓著,他在尋什么?他在尋那個身處燈火寂寥處的女子??膳c其說他是尋人,我倒覺得辛棄疾便似那女嬌娥。他高潔自持,寧肯孤身在“燈火闌珊處”,也不肯為“五斗米”而折腰屈志,去湊那浮華的熱鬧。辛棄疾早已身處至高的境界——無論外界如何變化,他都不會磨平自己的棱角或是忘卻本心。只有經(jīng)歷苦難,才能體會什么是幸福。未曾有過“為伊消得人憔悴”,又如何得來“驀然回首”時的欣喜?未曾在枯燥的日子中逐夢不輟,又如何得來意氣風發(fā)?當下,我們的祖國,正經(jīng)歷著繁榮盛世前的機遇與挑戰(zhàn),作為祖國未來的接班人,我們需要更加勤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即便在實現(xiàn)理想的道路上會經(jīng)歷理想的泰坦尼克撞擊現(xiàn)實的冰山,我們仍將不屈不撓、堅定不移、克服困難,無懼道阻且長。相信在歷經(jīng)千重磨難后方抵幸福彼岸。

無論你我是青絲或是白發(fā),無論你我暫時身處陰溝或山頂,讀《人間詞話》皆可品味人生百態(tài),踏盡壯闊山河。享受古詩詞之美,理解百年前王國維先生的深思,領悟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魄。合上《人間詞話》,你我已打開了人生視界。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后感篇十一

在細雨紛紛的暮春,最愜意的莫過于手捧書卷,憩于窗欞之旁,沏一壺香茗,享受極致的幽雅。好茶美景,名書在懷,實是人生一大樂事!細品《人間詞話》,讓靈魂在古詞中得以沖滌,然后緩緩地,帶著清新的心情,讓蟄伏的心靈重新煥發(fā)活力。

在《人間詞話》中古人造境不外乎以下三種:“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境雖過于平直,然登高遠望,無遮無攔,妙在深遠、曠達。凡造此種境界必以氣象取勝,無大胸襟,大豪氣難以為之?!按竽聼熤?,長河落日圓?!?、“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笔且?,讀罷令人神清氣爽,胸襟開闊。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贝司畴m有些柔弱,然感觸細膩,凄婉動人,妙在情真、意切。凡造此種境界必以性情取勝,無細致的感受,癡迷的情懷難以為之?!安豢坝仲?,還寢夢佳期?!?、“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笔且?,讀罷令人柔腸百轉,纏綿悱惻。

此二種境界易造,古詩詞中出現(xiàn)也最多,若論造境之難,之高妙當在第三種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境之妙在于“頓徹”,要入乎物中,又要超然物外,無宇宙間的大智慧而不可得?;蛟S唯“靈性”二字可當之。凡含此境之作必為神品?!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笔且?。

造境之種類有三,造境之法卻只有一個“真”字?!熬撤仟氈^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欲成大事者,必須下定決心在自己的路是一直走下去,披荊斬棘,百折不回。然而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卻具有更豐富的內涵。是的,成功的靈感是一個不速之客,它永遠在不經(jīng)意間光顧,如電光乍現(xiàn)。然而將這句話細細品呷,仿佛又能讀出一種超脫成功的喜悅,透著一絲智慧的禪意。

忘不了李后主之詞——那以血書成的文字。在他的筆下,詞不再是風月筆墨,而是生命與亡國之恨的長吟?!霸~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崩铎系脑~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為無論順境逆境,他都保有著一顆赤子之心。國破家亡,從君主淪為階下囚的命運不但沒有吞噬他的赤子之心,反而使他的性情愈發(fā)純粹,而他的痛苦也愈發(fā)深刻?!白允侨松L恨水長東”,這份深切的亡國之痛,也許深深觸痛作為前清遺老的王國維先生,在他的內心引起了激烈的共鳴。作為前清遺民,眼看國運日下,世道蒼涼,王國維先生卻只能是徒有心焦,也許他也曾感慨過“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也許他也想褪下長袍馬褂,換上盔甲,一如東坡筆下“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保家衛(wèi)國。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后感篇十二

《人間詞話》,其實本身便是讀后感。表面上,它脫離了原詞,便成了只言片語;實際上,它又的確能獨立存在。用字字珠璣形容,絕不為過。而珍珠本身,不事雕琢,無需鑲嵌。

初讀《人間詞話》,是讀詞論;再讀,便是讀境界?!坝芯辰缱猿筛吒?,自有名句?!本辰?,是藝術的極致追求,也是全書的關鍵詞。

詞尤文也。小學生作文,要求結構清晰、語句通順;中學生作文,要求文采華美、情感真摯;高中生作文,要求觀點正確、立意新穎;文人作文,講求視角宏大、境界高深。

境界是文章的精髓,卻往往被人忽視。為文如登山,絕大多數(shù)人在山腰徘徊。這是一種局限,也是一種無奈。有些人,是自賞;有些人,是自欺;有些人,是無力;有些人,是無方。自賞,是被眼前山花所迷,忘卻追求山巔之絕境;自欺,是自知低俗而不愿承認;無力,是聽聞別有佳境,卻身心俱疲,無力攀登。無方,是有心向上,精力十足,卻難窺路徑。其中,當是自賞與自欺者居多。無方者,往往將精力放在閱讀積累、技法探析等文字的外在形式上,而忽略了內求自省。他們不懂得,再多的名言佳句、再妙的寫作技法、再新的選材角度,都是平面拓展,不能真正立體建構自己獨有的藝術境界。

江上之舟往來如梭,乾隆應是看到了盛世繁華,法磐卻只看到兩艘船,一為名,一為利。在游人眼中,不過是轉瞬即逝的景致。至于劃舟的人,應該是無心于欣賞或思索,看到的只是自己苦苦掙扎的人生。同樣的事物,觀者的身份不同,體會也不同。同樣的寫作對象,用不同的格局去寫,便是不同的意境。

意境是虛構的精神世界的花園,作者作為導游,將讀者引入自己的意境,便是共鳴。

境界有大小?!皷|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毙膽鸭覈邽榇??!吧儆卧~境最凄婉,‘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則變而凄厲矣?!备袘炎陨碚邽樾?。

境界有虛實。營造意境,便要“寫境”與“造境”?!皩懢场敝貙憣?,“能與花鳥共憂樂”。雖然生動真實,但易流于淺白?!霸炀场敝叵胂?,“以奴仆命風月”。雖然瑰麗神奇,但易失于空洞。文章是理想與現(xiàn)實的反映,“寫境”與“造境”相結合,便可回避無本之木的尷尬,達到虛實相生的藝術境界。

境界有高下?!度碎g詞話》中,最為人們熟知的,莫過于三種境界?!肮沤裰纱笫聵I(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蛞刮黠L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说谝痪骋??!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说诙骋??!娎飳にО俣?,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说谌骋??!?/p>

第一境,凄清孤獨,不為人知,前路漫漫。第二境,上下求索,不悔不棄,歷盡磨難。第三境,豁然開朗,空靈頓徹,無心偶得。

這是藝術的三種境界,也是人生的三種境界。人一生所悟甚多,“吃一塹,長一智”是凡夫之悟;“退步原來是向前”是智者之悟。每一種悟里,也都有這三種境界。悟之境界,便是人生境界。

境界有有無?!坝杏形抑?,有無我之境?!疁I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形抑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ㄥeF?,白鳥悠悠下?!疅o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p>

有我之境,從“我”的角度去寫景狀物,外境隨著人的心境而變化,作品帶著作者個人的感情色彩。無我之境,“我”的心境與自然融為一體,物我兩忘。這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儒家的“仁”,也是佛家的“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放下自己,才能包容萬物、關愛他人,也才能真正建構與他人共賞的藝術境界。境界有大小、境界有虛實、境界有高下、境界有有無,文章境界,便是人生境界。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后感篇十三

中學時聽到過做學問的三種境界:第一種是“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種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種境界說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后來才知道出自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人間詞話》不同于當時有影響的詞話,它提出了"境界"說。"境界"說是《人間詞話》的核心,統(tǒng)領其他論點,又是全書的脈絡,溝通全部主張。

王國維不僅把"境界"說視為創(chuàng)作原則,也把"境界"說當作批評標準,論斷詩詞的演變,評價詞人的得失,作品的優(yōu)劣,詞品的高低,均從"境界"出發(fā)。因此,"境界"說既是王國維文藝批評的出發(fā)點,又是其文藝思想的總歸宿。清朝詞派,主要有浙派和常州派。浙派詞致力糾正明詞末流迂緩淫曼的毛病,崇尚清靈,學習南宋姜夔,張炎的詞,不愿迫近北宋詞人,不師秦觀,黃庭堅,只學張炎,其流蔽在于主清空而流于浮薄,主柔婉而流于纖巧。于是常州派詞起而糾正浙派的流弊,提倡深美閎約,沉著醇厚,以立意為本,發(fā)揮意內言外之旨,主張應有寄托,推崇周邦彥而輕薄姜夔,張炎。

這的確使詞論前進了一大步。而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更是突破浙派,常州派的樊籬,克服兩者之弊,有了更進一步的發(fā)展。浙派詞主清空柔婉,結果導致浮薄纖巧,不真切,王國維的境界說提倡不隔,以糾正浙派詞的流弊。他強調寫真景物,真感情,要寫得真切不隔。這確實擊中了浙派詞的要害。對于常州派,他反對所有詞都必須有寄托的說法,認為并不是有寄托的詞才是好詞。

王國維是中國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學和文學思想家。他第一個試圖把西方美學,文學理論融于中國傳統(tǒng)美學和文學理論中,構成新的美學和文學理論體系。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既集中國古典美學和文學理論之大成,又開中國現(xiàn)代美學和文學理論之先河。在中國美學和文學思想史上,他是從古代向現(xiàn)代過渡的橋梁,起到了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作用。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后感篇十四

一詞訴萬緒。

不同于唐詩的豪放不羈,我更喜歡詞的婉約。

寂寥無人的月下,坐在窗前,看月光與燈光交融,品《人間詞話》,讓靈魂在古詞中得以沖滌,然后緩緩地,被牽引著,帶入到另一個境界,遠離白日的喧囂與繁華,我所見的,是春之暮野。

在《人間詞話》中古人造境不外乎以下三種:“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境雖過于平直,然登高遠望,無遮無攔,妙在深遠、曠達。凡造此種境界必以氣象取勝,無大胸襟,大豪氣難以為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是也,讀罷令人心曠神怡。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贝司畴m有些柔弱,然感觸細膩,凄婉動人,妙在情真、意切。凡造此種境界必以性情取勝,無細致的感受,癡迷的情懷難以為之?!安豢坝仲?,還寢夢佳期。”、“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笔且?,讀罷令人柔腸百轉,纏綿悱惻。

此二種境界易造,古詩詞中出現(xiàn)也最多,若論造境之難,之高妙當在第三種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境之妙在于“頓徹”,要入乎物中,又要超然物外,無宇宙間的大智慧而不可得?;蛟S唯“靈性”二字可當之。凡含此境之作必為神品?!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笔且病?/p>

造境之種類有三,造境之法卻只有一個“真”字。“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欲成大事者,必須下定決心在自己的路是一直走下去,披荊斬棘,百折不回。然而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卻具有更豐富的內涵。成功的靈感或許就在于你莫名奇妙的一個回頭,冥冥中有個方向指引著你,說:看,他就在那呢。

忘不了李后主之詞——那以血書成的文字。在他的筆下,詞不再是風月筆墨,而是生命與亡國之恨的長吟。“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李煜的詞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為無論順境逆境,他都保有著一顆赤子之心。國破家亡,從君主淪為階下囚的命運不但沒有吞噬他的赤子之心,反而使他的性情愈發(fā)純粹,而他的痛苦也愈發(fā)深刻?!白允侨松L恨水長東”,這份深切的亡國之痛,也許深深觸痛作為前清遺老的王國維先生,在他的內心引起了激烈的共鳴。作為前清遺民,眼看國運日下,世道蒼涼,王國維先生卻只能是徒有心焦,也許他也曾感慨過“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也許他也想褪下長袍馬褂,換上盔甲,一如東坡筆下“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保家衛(wèi)國。

在昆明湖畔,王國維先生縱身一躍,帶著一腔的熱血以及滿懷的無奈與憤懣,在年富力強之際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嘆息。也許那人心動蕩的民國亂世,無從存放他的信仰,只有那方悠悠清泠的湖水,才是那顆赤子之心安眠的歸宿。我輕撫書冊,昔人已去,然而這由幾十條短句組成的著作,仿佛珠玉之聲,在每個愛詞者耳畔輕奏。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間。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后感篇十五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講“詞以境界為最上。境界者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倍卧~閑適優(yōu)雅的意境很是值得稱道。一方面,宋代在政治上重文輕武,再加上國家的內憂外患,統(tǒng)治者對外政策的軟弱,宋代文人將很多注意力都轉移到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另一方面,禪宗和老莊思想在宋朝的盛行,也讓很多文人心性更加的超脫、達觀。而宋朝經(jīng)濟的發(fā)達,享樂風行,歌舞升平、酬賓贈妓、留戀光景者特別多,青樓楚館成為文人經(jīng)常光顧的地方,也反映了文人生活的閑適(雖說有一部分排遣內心抑郁的因素)。“有我之境,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我,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我覺得宋詞更多的將物我融為了一體,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文人只有通過詞作來反映自己對于南宋朝廷茍且偷安的不滿,例如辛棄疾的《摸魚兒(更能消)》,似寫春意闌珊的幽怨,卻實是在寫自己對于政治的幽憤。

王國維評價李煜“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是后主為人君之所短,亦即為詞人之所長處?!睂τ诶铎?,我們不能單方面的評價他的好壞,作為一個帝王,他沒有承擔起他的責任,縱情享樂,揮霍無度,讓他最終淪為階下囚。但也正是人生巨大的反差造就了他的才氣。誠然他有一定的天賦,君王時期的作品卻多是描寫其后宮旖旎生活的,在藝術和思想上并沒有太大的成就。而這次人生變故讓的許多思想上有了升華與自我感悟,才讓他的作品能夠流傳至今,讀來仍能感受到亡國之主內心的凄哀。

古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贝说谝痪骋病T谧非髩粝氲穆飞献⒍ㄒ邮苁浪椎难酃?,或者說“高處不勝寒”吧,很多時候,在成功之前,你的夢想在世俗面前只是遙不可及的.幻想,沒有觸及的可能。這個時候不要太在意外界的看法,成功者必須先要學會忍受孤獨。“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贝说诙辰缫?。同樣成功沒有捷徑,而機遇只會寵幸有準備的人。在奔向成功的道路上,艱苦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就像那句歌詞“不經(jīng)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薄氨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贝说厝辰缫病W分饓粝氲倪^程是痛苦的,但收獲成功的喜悅卻是無法復制的,仿佛仿佛追尋已久的夢中女神,恍然間就在自己觸手可及的地方。這種心情還可以說“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弊分饓粝胩^不易,在絕境中一次次告訴自己在堅持一下,那是一種不甘放棄的心在一次次堅持終見到希望后的顫動。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后感篇十六

初讀《人間詞話》,是在暮春時節(jié)的一個午后,窗外柳絲低垂,紫燕輕喃,獨自倚靠在窗前的榆木榻上,沏一壺香茗,在茶香繚繞中,細細品讀,任思緒在在字里行間慢慢流淌,而窗外,那投射進來的一米陽光,暖暖的,緩緩的,從榻首移到榻尾,恍然間,仿佛過了半個世紀。

我喜歡詩詞,也喜歡讀一些《詩詞鑒賞》之類的書籍。但是《人間詞話》是迄今為止我所讀過的最好的一本書評。嚴格說來,《人間詞話》算不上一本書,充其量是一篇讀書筆記。但在這篇筆記中,王國維老先生洋洋灑灑,揮斥如意,對由唐至清的詩詞曲賦逐一進行了評點,高屋建瓴,切肯中要,顯示了深厚的國學功底。全文由始至終沿著“詞以境界為最上”這一主線,重點圍繞“造境與寫境”,從“人與境”、“情與境”兩個方面著手,闡述了詞境的“虛與實”、“遠與近”、“動與靜”、“大與小”、“粗獷與細膩”、“豪放與婉約”,總結出詩詞的“三重境界”亦即“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的三種之境界?!保骸白蛞刮黠L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币约啊氨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在這本書中,王國維先生如同一個博學的評委,為讀者點評了詞品的高低、詞境的大小、詞句的優(yōu)劣以及詞人的長處與不足;如同一個嫻熟的講解員,給讀者講述了由盛唐至早清中國詩詞曲賦的發(fā)展史;如同一個高明的導演,向讀者展現(xiàn)了“大漠孤煙直”、“寒波澹澹起”、“馬鳴風蕭蕭”、“亂紅飛過秋千去”、“紅杏指頭春意鬧”等一系列氣象萬千,風格迥異的雄偉畫面;如同一個出色的主持人,讓讀者認識了疏狂的李白、沉穩(wěn)的王維、豪放的蘇軾、柔弱的李煜、溫婉的李易安、凄楚的納蘭容若等一大批才情出眾、氣質各異的偉大詞人。翻開書,我們眼中看到的是一行行流淌著的文字,掩上卷,我們眼前浮現(xiàn)的是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和一個個鮮活的人物。

王國維先生是我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國學大師,他一生中在考據(jù)、哲學以及文學評論等多方面均取得了較大成就,他博學多才,自視頗高,尤其對自己寫詞的功夫頗為自得。他曾說過這么一段雄視百代的話:“余之于詞,雖所作尚不及百余闕,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薄N覀児们也徽撍脑~是否真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高明,但既然作為大師的他自己都敢這么講,那么估計他寫詞的水平也絕不會太差到哪里去,他寫的《人間詞話》也就能抓住重點,切中要害,評價得當,因而成為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在學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得到很高的評價。如朱光潛在《詩的隱與顯—關于王靜安〈人間詞話〉的幾點意見》一文中說:“近二三十年來,就我個人所讀過的來說,似以王靜安先生的《人間詞話》為最精到?!?;王攸欣在《選擇、接受與疏離——王國維接受叔本華、朱光潛接受克羅齊美學比較研究》一書中說:“王國維寥寥幾萬字的《人間詞話》和《紅樓夢評論》比朱光潛洋洋幾百萬字的體系建樹在美學史上更有地位?!?。

總之,《人間詞話》是王國維文學評論的代表作,它雖為論詞而作,但不限于詞,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廣泛,它以其見解之新穎,理論之獨創(chuàng),熔中西美學和文藝思想于一爐,突破文壇某些學派的門戶之見而為中國美學和文藝理論研究開創(chuàng)了一條新路,在中國學術思想寶庫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九二七年,五十歲的王國維先生在北京頤和園投湖而死,雖然他的死因至今尚眾說紛紜,但《人間詞話》確成了人間絕響。在這里我想引用杜甫的兩句詩作為本文的收筆,權當作對《人間詞話》這本書的簡要評價。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p>

王國維人間詞話讀后感篇十七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靜安先生以“境界”二字作為文篇開首,奠定了中心,一詞知因,至于這果,還是要細細來品。葉嘉瑩先生曾提出過《人間詞話基本理論—境界說》,縱觀各位學者,讀者的評價多以“境界”而起。

詞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行于宋。與詩似而大不同,相對而言,詞的規(guī)格,平仄,韻律更為嚴謹,卻較多數(shù)書讀者傾心。我個人自小愛詞就甚于詩,有些許受不了詩那種五言七律的正統(tǒng)規(guī)格,卻作詩多于詞,詩的主體更易把握,不易離神。而詞雖然熟知創(chuàng)作基準,稍有不慎便易離神,換種說法散神。與靜安先生所說“境界”差不多。

“有境界則自成高格?!笨梢姷?,境界之于詞在靜安先生眼中的重要性。其境界為人不同為人同,故可獨樹一幟,從詞的發(fā)展來看,出彩詞作便是向我們一一印證了其沉淀的瑰麗。

《人間詞話》是靜安先生的大作。古往今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對詞的評價極到位,以西方美學的觀點定義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瑰寶,可是卻也如葉嘉瑩先生所言,受到中國封建古典文學的影響,使《人間詞話》沿用文言體,評價雖簡潔精煉,卻無法給讀者呈現(xiàn)出透徹的品詞之想,便略顯不足。這也是《人間詞話》被一些人所排斥的原因之一。

于我而言,其不然,這種言盡意未盡的表達方式,其實是給讀者擴展的空間。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086451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